1
副刊 副刊 2020 8 13 日 星期四 20 20 本社社址:北京市朝阳门外金台西路 2 号 电子信箱: rmrbpeople.cn 邮政编码: 100733 电话查号台:(010 65368114 印刷质量监督电话:(010 65368832 广告部电话:(010 65368792 定价每月 24.00 零售每份 1.80 元广告许可证:京工商广字第 003 从影 40 余年,我塑造 了不少农村妇女形象。电 影《金光大道》的吕瑞芳、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的四 姑娘、《张铁匠的罗曼史》 的王腊月、《咱们的牛百 岁》的菊花、《山神》的翠环 ……这些农民角色地域不 同,性格迥异。我深刻感 受到,不同地区的农村日 常习惯差异很大,甚至连 灶台都不一样,演员要热 爱和掌握这份烟火气。表 演不能有“套路”。要演好 农民,道路只有一条 不断体验生活,拜农民为 师,向农民靠近,贴着人心 和土地。 我从小在城市长大, 但农民、农村离我并不 远。年轻时,我在南通国 营农场劳动,和农工比赛 摘棉花,曾一个人收了百 斤棉花,切身感受过农活 的 苦 与 乐 。 电 影《李 双 双》是表演启蒙,让我感 到一个“爱管闲事”的农 村妇女如此可爱。 用真情实感,发掘每 个角色的可爱之处,才能 打动人心。很多观众至今 还叫我“嫂子”,缘于我的 第一个农民角色 —《金 光大道》的吕瑞芳。 “嫂子” 这个形象之所以可爱,是 因为她吃苦耐劳、善良包 容,寄托着大众对“家”的 美好想象,能最大限度建 立起与观众的情感连接。 吕瑞芳是嫂子,也是妈妈, 这对于当年 26 岁的我难 度不小。为代入角色,我 每天带着戏里的儿子、 5 岁的小马越,给他洗衣服、 喂饭,领他玩, “母子”感情就这样建立起来。 仅把握角色特征还不够,演员不能在剧本里打 转,主观臆想无法填补演员与角色的距离。如果只注 重外在形象的贴近,有意识地表演所谓“特点”,缺乏 内外结合,角色塑造就显得僵硬。如果不熟悉农村生 活和地域特点,演员难以创造典型生动的农民形象。 演农民,要先“成为”农民,在角色中生活。《山 神》导演黄健中曾对我说, “只要人物动起来,就是最 美的时刻”。是的,惟有真实,才美。 真实的角色动作需要演员认真观察生活,向农 民学农活、学家务事、学言谈举止。我曾观察农村妇 女的走路和肢体语言,留心过不同地区农民说话的 节奏,下过田、垄过田、耙过犁。还亲身体验过把煎 饼摊得薄、匀、圆,一个人推独轮车过田埂,巧用胳膊 发力给农田均匀撒肥……每拍一部电影,我都能观 察体验更丰富的乡土生活。 令我最难忘的,是拍电影《咱们的牛百岁》时,导 演赵焕章和编剧袁学强带领我们去山东荣成县桥头 镇体验生活。每人被分配一块“自留地”,种菜、干农 活,和当地老乡同吃同住同劳动。每个演员都有自己 的“模特”,我的“模特”是一位叫英娜的农村大姐。白 天,我跟着她烧火做饭、垒炕头、下田地,趁着天没黑, 我再赶回去打理“自留地”。大家学农活儿特起劲,谁 都不愿意自己的那片地荒了。日子久了,本领练出来 了,脸晒得黝黑光亮,手上磨出了老茧,根本不用化 装。回到摄制组,我穿的是从农民大姐家借来的旧 衣,它经过雨淋日晒,袖口毛边、关节部位透亮。一种 代入感渐渐地升腾起来,菊花便在我心中定下了角色 基调:辣而不恶,媚而不邪,俏而不俗。 角色的典型动作是通过体验生活后二度创作、 自然流露出来的。菊花到牛百岁家要退组的戏中, 原本设想我扮演的菊花说:“我不干了,我要退组!” 但总感觉少了些人物性格。我联想到一些农村妇女 席地而坐的习惯动作,将它运用到表演中。当牛百 岁问我“为什么退组”时,我嘴角动了动,欲言又止, 两手一拎裤腿,顺势蹲坐在门槛上,双手抱腿。这一 系列动作既能体现情绪,又能显出她的泼辣劲儿。 演农民,最重要的是得到观众尤其是农民观众 的认可。拍《咱们的牛百岁》时,有次剧组休息,我坐 在树荫下吃饭,一些影迷来拍摄点看我拍电影,导演 给他们指了指我,观众却不信,“俺家挂历是她的照 片,这不是王馥荔,这是俺们村里人!”电影制作完成 后,我们拿着成片第一时间回到了桥头镇,给那里的 老百姓看,英娜跟我说,“你的农活咋干得这么好! 挑水的架势比我强!”来自观众和我的“模特”的认 可,是对我最大的肯定。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 深沉”,这是我饰演农民角色的心声。时代成就了“吕瑞 芳” “菊花”,也呼唤着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农民形象。 让观众在银幕遇见美好的乡土中国,我依然在路上。 (本 报 记 者王瑨采 访 整 理) 2016 8 月,盛夏时节,为创作电影《十八 洞村》的剧本,我第一次到湘西花垣十八洞村和 周边的苗族山寨深入生活。 在十八洞村,我接触的第一户正在脱贫的 村民家庭,有一幢居住了几十年的老屋,干干净 净却十分清贫。男主人老杨 30 年前曾经在部 队当兵修飞机,退伍以后本来可以去大庆油田 当工人,因为父母在,也因为家里分了三亩七分 地,他回到了家乡。从此,老杨的命运、家庭、贫 困,便都离不开这三亩七分田土。 在静谧的乡村里,很多老人和老杨一样,都 是一辈子默默坚守土地的人。深入了解老杨的 家庭以及许多和老杨一样的贫困户的生活、命 运和情感,我找到了剧本创作的故事主线。我 想讲述一个关于人和土地的故事。这个故事有 复杂的情感,有人生的困惑,有历史的回望,有 现实的矛盾冲突,更有对未来的深情展望。 那年秋天,我第二次到湘西深入生活,获得 了更多和土地有关的生活素材,由此写出了电 影剧本。后来,很多人参与了剧本讨论,大家一 致认为,热爱土地的人不应该贫困,我们的电影 和老杨的生命一样,不能离开土地。 现在又值盛夏时节,我的新片《秀美人生》 刚刚完成全部后期制作,即将上映。《秀美人生》 以感动中国 2019 年度人物、原广西百色乐业县 新化镇百坭村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为人物原 型。《十八洞村》讲述的是一辈子没有离开土地 的老人的故事,《秀美人生》讲述的是回归乡土 的年轻人的故事。在《秀美人生》中,年轻的黄 文秀和她的队员们,穿着乐业县扶贫工作队的 红色队服,绿色的山林中,这些跃动的红色特别 醒目,与乐业大石山区的黑色石头,以及人们在 石山中开凿出来的黄色泥土,一起形成了鲜明 的色彩,彰显了这片古老土地上的生机与希望。 细细想来,从《天上的菊美》《十八洞村》到 《大路朝天》《大火种》《秀美人生》,我拍摄的这 几部电影都与土地乡村有关。电影里的主人公 都曾离开乡村外出求学、当兵之后又回到家乡, 他们对乡村对土地有着天然的情感和多维度的 认识。拍摄他们的人生故事,也让我对乡村有 了更多更深的认识。 乡土乡村,乡音乡情,这个“乡”字带着天然 的情感和诗意,有一种天然的磁场,凝聚了中国 人的情感认同。乡村电影里有土地,有祖先的 身影,有四季树木花草的生长变化,有经年累月 的艰辛劳作和丰收的喜悦,有普普通通却能让 人感同身受的人生经历。乡村电影还可以有诗 意的表达,许多细小的诗意可以产生强大的吸 引力和感染力。但是诗意和唯美不能脱离生 活,电影人必须要有丰厚的生活土壤,才可以有 准确的表达空间,才可能有所收获。 坦率地讲,乡村电影往往让人感觉故事淡、 节奏慢。厚重的乡村历史和沉静的现实生活, 需要用一种有沉浸感的电影语言表达。乡村电 影重在情,重在唤起人们天然的乡土之情和对 生命本质的追寻,重在用有价值有说服力有吸 引力的故事来引导观众。如何让观众多一些耐 心,慢慢感受和认同电影的表达,是需要我们努 力思索和解决的问题。 作者为峨眉电影集团导演讲述人和乡土的故事 7 对话人: 任姗姗 本报记者饶曙光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王馥荔,国家一级演员,曾获首届全国中青年德 艺双馨艺术家称号、电视金鹰奖最佳女主角、电影百 花奖最佳女配角、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配角等。 情感和经验要紧贴乡土书写 记者: 当代中国影视创作中,乡村是一个特 别重要的叙事场景和书写对象。很多堪称经典 的乡村题材作品,不仅传达了一个时代的精神 气质,也引领了时代的文化风尚。为什么乡村 总能引发中国文艺创作者的激情与思考? 赵彤: 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历史证明,读懂中 国农民才能读懂中国。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的中国梦提出,到“精准扶贫”思想的落地,从 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启到脱贫攻坚的推进,农村、 农业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组 成。在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上,农业、农村和农 民,始终是国计民生的重大主题,关乎民情、社 情和国情的嬗变与更新。我以为,这是历来优 秀艺术家对农村、农民和农业倾心以赴的根源。 记者: 乡村题材成为我国现实主义创作的 重要收获,也积累了厚重的历史经验。梳理电 影《李双双》《五朵金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喜 盈门》《老井》,电视剧《篱笆女人和狗》《外来妹》 等优秀之作,值得今天重视的主要经验是什么? 饶曙光: 与农村生活“零距离”,生活在农 村,生活在农民当中,是老一辈艺术家书写农村 的共同经验。电影《李双双》的编剧李凖,长期 生活在农村,对农民的生活了如指掌,他的语言 就是那个时代农民的语言,他的作品反映了那 个时代的精神和文化气质,作品直到今天依然 百看不厌。 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的编剧马烽,曾 有两年多挂职县委副书记的经历,作品中浓郁 的生活气息就来自他的农村生活。《我们村里的 年轻人》中有名有姓的人物达 20 个,每个人物 形象都栩栩如生。导演苏里也曾表示:“必须选 择精确的细节来丰富这些沸腾的形象,并力求 真实可信。只有这样,才能使影片具有真正的 生活真实……必须做到人物行为的真实、感情 的真实、环境的真实、时代的真实。”浓郁的农村 生活气息和渗透着的土地情结,是经典乡村题 材影视作品长久打动观众的根本所在。 赵彤: 是的,关键在于有长期的生活感受。 《豳 风 · 七月》可视作最早最美的“农村叙事”作 品。从诗作的内容可以看出,创作者对农家的 生活、劳作、起居、承令、交往、仪庆都非常熟 悉。这首诗展现出丰厚积累与优秀作品的关 系。今天同样如此。“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文 艺创作的总体原则,提升乡村题材创作质量的 经验可以具体化为“深入乡村、身处农家”。 视野和认知要跟上时代变化 记者如果创作者深入乡村就会发现,经济 结构转型、观念意识更迭、生活风尚更新种种新 变化,让今天的乡村不同于过去,也不同于经典 作品中的形象,更不是主观想象中的模样。今 天的创作者,如何全面地、立体地、深刻地表现 这个时代真实的乡村? 赵彤: 改革开放 40 多年以来,随着工业化 的完成、城市化的推进、信息化的发展和市场化 进展,农村与城市都在转变,二者的关系发生了 深刻变化。创作者特别是编剧,需要把握中国 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变化,需要认真学习、充分 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和对扶 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还需要扎扎实实 到脱贫攻坚的第一线生活。没有对中国和中国 农村的历史认识,没有对党中央关于扶贫开发 决策部署的把握,没有对精准扶贫的实践体验, 创作质量很难得到大的提升。 饶曙光: 影视创作者的一些观念和意识,并 没有完全跟上时代的变化。创作上与时俱进, 需要兼具大视野与小视野。一方面,要在城市 化、全球化、信息化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理解和 分析农村的新变化、农民的新变化;另一方面, 真正深入到农民个体、农村生活的深处,了解他 们的喜怒哀乐,了解他们的境遇,真正反映他们 对未来的期盼。既要入乎其内,也要出乎其 外。从农村生活的变化、农民的真实面貌出发, 反映农民内心的想法,通过展示这种心理变迁、 价值观念的变化,阐释其深刻的时代动因。 记者: 不论农村的新现象新风尚新希望,还 是乡村振兴中的新人新事,新时代的乡村故事理 应是历史与现实、大梦想与小日子、物质变化与 精神变迁的变奏与交响。在这里,人物作为影视 故事的灵魂,承载着传情达意的重要作用。乡村 题材作品如何塑造好这个时代的新人形象? 饶曙光: 塑造新时代的农民形象,是我们电 影创作一个艰难的课题,也是一个必须完成的 课题。回想新时期之初,电影《喜盈门》通过一 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折射社会伦理道德的风 貌。《咱们的退伍兵》讲述退役军人带领乡亲们 走向共同富裕道路的故事,反映的正是改革开 放初期的农村现实和观众的普遍关切。陈家媳 妇强英、退伍战士方二虎等人物形象,在今天看 来仍然具有时代意义,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塑造好“这一个”,一方面需要创作者的生 活体验、知识积累,另一方面需要更多的艺术智 慧和艺术技巧。通过两者的结合,赋予新时代 农民形象更多的人文情怀、精神内涵,以审美化 的方式再现农村生活,以富烟火气的生活细节 丰满主题表达,这样的人物才能走进观众内 心。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培养一批由农 民成长起来的作者,鼓励他们写出自己的生活 状态,并在技术上给予指导和提升。 赵彤: 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中,高家庄 的领头人高占武是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复员军 人,在这个修渠引水的故事中,他的形象充溢着 人民军队敢于压倒一切敌人的气概;电影《老 井》中,老井村的带头人孙旺泉是团支部书记, 还是“老孙家”第三代的长子,对群众的责任和 对宗族的义务促使他留下来、干下去;电视剧 《马向阳下乡记》中,大槐树村的驻村第一书记 马向阳是大城市商业局市场科的骨干,跟乡村 没有直接关联,他在“被动进村”后完成了从城 市青年到人民公仆的转变。 1959 年到 2014 年,跨越 55 年的这三位 主人公都是青年,个性都极为鲜明,故事都生动 精彩。简称为“这一个”的典型形象,是创作者 从典型环境之中发现和塑造出来的。坚持与时 代同步伐,坚持以生活为源泉,坚持独特的感知 和开掘,是讲好新故事、刻画新形象的基础。 吸引观众要靠作品品质 记者: 前不久,脱贫攻坚主题剧《花繁叶茂》 在青年人中引发热议。乡村题材作品的受众问 题,也随之引发讨论。乡村题材作品只是拍给 农民看吗?乡村题材作品如何赢得更多观众? 饶曙光: 我们有必要澄清一个误区,乡村题 材电影绝不仅仅是给农民观众看的。当下农村 的人员构成已经发生变化,农民经历了从在乡、 望乡到回乡的变化,在城市生活的人们内心也 有回归乡村生活的憧憬和冲动。也有必要重申 乡村题材创作的要义,处在第一位的仍然是故 事。在生活化的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的基础 上,用电影手段讲好故事,使其具备更多叙事魅 力,才能有效吸引观众,与他们形成共情共鸣共 振。现在一些乡村题材电影有点不接地气,一 些田园牧歌式的描写停留在想象层面,寻找更 丰富的生活细节,用个性化的艺术语言表达,需 要苦练内功。乡村题材的电影最终要用电影的 品质去征服观众。 赵彤: 乡村题材实际上由三个部分构成,即 农业故事、农村故事和农民故事,分别涉及产 业、空间和人员。在改革开放之前,这三者齐备 于乡村题材之中。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 国社会流动性的加大,这三者呈现出分离。 1990 年电视剧《外来妹》中的赵小云, 2020 年电 视剧《安家》中的房似锦,都是在农村成长,而脱 离了农业,进入工厂和房地产业。而另一方面, 今天诸多的乡村题材剧,传统种植业的戏份也 在减少。从电视剧《黄土高天》中,我们可以清 晰地看到,乡村故事经历了从传统种植业到生 态农业的转变。 今天的乡村题材已经分化了。赵小云、房 似锦这样的人物,已经不是固化的农民形象 了。在她们的身心和行动中,观众看到的就是 自己,有跨越城乡的共鸣。乡村题材这个概念 也需要转型升级。目前,我们看到的一些乡村 题材电视剧还在沿袭老观念,这是自身设限,需 要更新和突破。 记者: 的确,如果我们不是抱着狭隘的认 识,乡村题材有着更广泛的关涉。当下中国的 乡村振兴引起了广泛关注,中国人的脱贫经验 和小康故事,具有不可低估的共性意义。 赵彤: 消除贫困是一个国际性的大主题,世 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都在 为之探索奋斗。我们走在攻克世界性难题的前 列,用影像记录和传播这些经验,是艺术家的时 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为电影《十八洞村》海报,图为电视 剧《最美的青春》剧照,图为电影《春天的马拉 松》海报,图为电影《米花之味》海报。 蔡华伟制图 将镜头对准广袤的乡村 编者的话 面对正在演进中的“山乡巨变”,面对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影视创作如何站在历史的 高度,以新的视角读懂当下中国乡村的变化,讲好新时代农民的故事,推出思想性与艺术性 俱佳的精品力作?本期邀请专家学者就乡村题材创作的现状与趋势进行探讨,也请演员王 馥荔和导演苗月分享创作经验。期待我们的乡村题材创作推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将镜头对准广袤的乡村 - paper.people.com.cnpaper.people.com.cn/rmrb/images/2020-08/13/20/rmrb... · 副刊 20 2020 年8 月13 日 星期四 本社社址:北京市朝阳门外金台西路2

  • Upload
    others

  • View
    3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将镜头对准广袤的乡村 - paper.people.com.cnpaper.people.com.cn/rmrb/images/2020-08/13/20/rmrb... · 副刊 20 2020 年8 月13 日 星期四 本社社址:北京市朝阳门外金台西路2

副刊副刊 2020年 8月 13日 星期四2020

本社社址:北京市朝阳门外金台西路 2号 电子信箱:rmrb@people.cn 邮政编码:100733 电话查号台:(010)65368114 印刷质量监督电话:(010)65368832 广告部电话:(010)65368792 定价每月 24.00元 零售每份 1.80元 广告许可证:京工商广字第 003号

从影 40 余年,我塑造

了不少农村妇女形象。电

影《金光大道》的吕瑞芳、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的四

姑娘、《张铁匠的罗曼史》

的 王 腊 月 、《咱 们 的 牛 百

岁》的菊花、《山神》的翠环

……这些农民角色地域不

同,性格迥异。我深刻感

受到,不同地区的农村日

常习惯差异很大,甚至连

灶台都不一样,演员要热

爱和掌握这份烟火气。表

演不能有“套路”。要演好

农民,道路只有一条——

不断体验生活,拜农民为

师,向农民靠近,贴着人心

和土地。

我从小在城市长大,

但 农 民 、农 村 离 我 并 不

远。年轻时,我在南通国

营农场劳动,和农工比赛

摘棉花,曾一个人收了百

斤棉花,切身感受过农活

的 苦 与 乐 。 电 影《李 双

双》是 表 演 启 蒙 ,让 我 感

到 一 个“ 爱 管 闲 事 ”的 农

村妇女如此可爱。

用真情实感,发掘每

个角色的可爱之处,才能

打动人心。很多观众至今

还叫我“嫂子”,缘于我的

第一个农民角色——《金

光大道》的吕瑞芳。“嫂子”

这个形象之所以可爱,是

因为她吃苦耐劳、善良包

容,寄托着大众对“家”的

美好想象,能最大限度建

立起与观众的情感连接。

吕瑞芳是嫂子,也是妈妈,

这 对 于 当 年 26 岁 的 我 难

度不小。为代入角色,我

每天带着戏里的儿子、5 岁的小马越,给他洗衣服、

喂饭,领他玩,“母子”感情就这样建立起来。

仅把握角色特征还不够,演员不能在剧本里打

转,主观臆想无法填补演员与角色的距离。如果只注

重外在形象的贴近,有意识地表演所谓“特点”,缺乏

内外结合,角色塑造就显得僵硬。如果不熟悉农村生

活和地域特点,演员难以创造典型生动的农民形象。

演农民,要先“成为”农民,在角色中生活。《山

神》导演黄健中曾对我说,“只要人物动起来,就是最

美的时刻”。是的,惟有真实,才美。

真实的角色动作需要演员认真观察生活,向农

民学农活、学家务事、学言谈举止。我曾观察农村妇

女的走路和肢体语言,留心过不同地区农民说话的

节奏,下过田、垄过田、耙过犁。还亲身体验过把煎

饼摊得薄、匀、圆,一个人推独轮车过田埂,巧用胳膊

发力给农田均匀撒肥……每拍一部电影,我都能观

察体验更丰富的乡土生活。

令我最难忘的,是拍电影《咱们的牛百岁》时,导

演赵焕章和编剧袁学强带领我们去山东荣成县桥头

镇体验生活。每人被分配一块“自留地”,种菜、干农

活,和当地老乡同吃同住同劳动。每个演员都有自己

的“模特”,我的“模特”是一位叫英娜的农村大姐。白

天,我跟着她烧火做饭、垒炕头、下田地,趁着天没黑,

我再赶回去打理“自留地”。大家学农活儿特起劲,谁

都不愿意自己的那片地荒了。日子久了,本领练出来

了,脸晒得黝黑光亮,手上磨出了老茧,根本不用化

装。回到摄制组,我穿的是从农民大姐家借来的旧

衣,它经过雨淋日晒,袖口毛边、关节部位透亮。一种

代入感渐渐地升腾起来,菊花便在我心中定下了角色

基调:辣而不恶,媚而不邪,俏而不俗。

角色的典型动作是通过体验生活后二度创作、

自然流露出来的。菊花到牛百岁家要退组的戏中,

原本设想我扮演的菊花说:“我不干了,我要退组!”

但总感觉少了些人物性格。我联想到一些农村妇女

席地而坐的习惯动作,将它运用到表演中。当牛百

岁问我“为什么退组”时,我嘴角动了动,欲言又止,

两手一拎裤腿,顺势蹲坐在门槛上,双手抱腿。这一

系列动作既能体现情绪,又能显出她的泼辣劲儿。

演农民,最重要的是得到观众尤其是农民观众

的认可。拍《咱们的牛百岁》时,有次剧组休息,我坐

在树荫下吃饭,一些影迷来拍摄点看我拍电影,导演

给他们指了指我,观众却不信,“俺家挂历是她的照

片,这不是王馥荔,这是俺们村里人!”电影制作完成

后,我们拿着成片第一时间回到了桥头镇,给那里的

老百姓看,英娜跟我说,“你的农活咋干得这么好!

挑水的架势比我强!”来自观众和我的“模特”的认

可,是对我最大的肯定。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

深沉”,这是我饰演农民角色的心声。时代成就了“吕瑞

芳”“菊花”,也呼唤着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农民形象。

让观众在银幕遇见美好的乡土中国,我依然在路上。

(本报记者王瑨采访整理)

﹃这是俺们村里人﹄

王馥荔

2016 年 8 月,盛夏时节,为创作电影《十八

洞村》的剧本,我第一次到湘西花垣十八洞村和

周边的苗族山寨深入生活。

在十八洞村,我接触的第一户正在脱贫的

村民家庭,有一幢居住了几十年的老屋,干干净

净却十分清贫。男主人老杨 30 年前曾经在部

队当兵修飞机,退伍以后本来可以去大庆油田

当工人,因为父母在,也因为家里分了三亩七分

地,他回到了家乡。从此,老杨的命运、家庭、贫

困,便都离不开这三亩七分田土。

在静谧的乡村里,很多老人和老杨一样,都

是一辈子默默坚守土地的人。深入了解老杨的

家庭以及许多和老杨一样的贫困户的生活、命

运和情感,我找到了剧本创作的故事主线。我

想讲述一个关于人和土地的故事。这个故事有

复杂的情感,有人生的困惑,有历史的回望,有

现实的矛盾冲突,更有对未来的深情展望。

那年秋天,我第二次到湘西深入生活,获得

了更多和土地有关的生活素材,由此写出了电

影剧本。后来,很多人参与了剧本讨论,大家一

致认为,热爱土地的人不应该贫困,我们的电影

和老杨的生命一样,不能离开土地。

现在又值盛夏时节,我的新片《秀美人生》

刚刚完成全部后期制作,即将上映。《秀美人生》

以感动中国 2019 年度人物、原广西百色乐业县

新化镇百坭村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为人物原

型。《十八洞村》讲述的是一辈子没有离开土地

的老人的故事,《秀美人生》讲述的是回归乡土

的年轻人的故事。在《秀美人生》中,年轻的黄

文秀和她的队员们,穿着乐业县扶贫工作队的

红色队服,绿色的山林中,这些跃动的红色特别

醒目,与乐业大石山区的黑色石头,以及人们在

石山中开凿出来的黄色泥土,一起形成了鲜明

的色彩,彰显了这片古老土地上的生机与希望。

细细想来,从《天上的菊美》《十八洞村》到

《大路朝天》《大火种》《秀美人生》,我拍摄的这

几部电影都与土地乡村有关。电影里的主人公

都曾离开乡村外出求学、当兵之后又回到家乡,

他们对乡村对土地有着天然的情感和多维度的

认识。拍摄他们的人生故事,也让我对乡村有

了更多更深的认识。

乡土乡村,乡音乡情,这个“乡”字带着天然

的情感和诗意,有一种天然的磁场,凝聚了中国

人的情感认同。乡村电影里有土地,有祖先的

身影,有四季树木花草的生长变化,有经年累月

的艰辛劳作和丰收的喜悦,有普普通通却能让

人感同身受的人生经历。乡村电影还可以有诗

意的表达,许多细小的诗意可以产生强大的吸

引力和感染力。但是诗意和唯美不能脱离生

活,电影人必须要有丰厚的生活土壤,才可以有

准确的表达空间,才可能有所收获。

坦率地讲,乡村电影往往让人感觉故事淡、

节奏慢。厚重的乡村历史和沉静的现实生活,

需要用一种有沉浸感的电影语言表达。乡村电

影重在情,重在唤起人们天然的乡土之情和对

生命本质的追寻,重在用有价值有说服力有吸

引力的故事来引导观众。如何让观众多一些耐

心,慢慢感受和认同电影的表达,是需要我们努

力思索和解决的问题。

(作者为峨眉电影集团导演)

讲述人和乡土的故事苗 月

7

对话人:任姗姗(本报记者)

饶曙光(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

赵 彤(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王馥荔,国家一级演员,曾获首届全国中青年德

艺双馨艺术家称号、电视金鹰奖最佳女主角、电影百

花奖最佳女配角、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配角等。

左图为《张铁匠的罗曼史》剧照。

情感和经验要紧贴乡土书写

记者:当代中国影视创作中,乡村是一个特

别重要的叙事场景和书写对象。很多堪称经典

的乡村题材作品,不仅传达了一个时代的精神

气质,也引领了时代的文化风尚。为什么乡村

总能引发中国文艺创作者的激情与思考?

赵彤: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历史证明,读懂中

国农民才能读懂中国。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的中国梦提出,到“精准扶贫”思想的落地,从

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启到脱贫攻坚的推进,农村、

农业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组

成。在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上,农业、农村和农

民,始终是国计民生的重大主题,关乎民情、社

情和国情的嬗变与更新。我以为,这是历来优

秀艺术家对农村、农民和农业倾心以赴的根源。

记者:乡村题材成为我国现实主义创作的

重要收获,也积累了厚重的历史经验。梳理电

影《李双双》《五朵金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喜

盈门》《老井》,电视剧《篱笆女人和狗》《外来妹》

等优秀之作,值得今天重视的主要经验是什么?

饶曙光:与农村生活“零距离”,生活在农

村,生活在农民当中,是老一辈艺术家书写农村

的共同经验。电影《李双双》的编剧李凖,长期

生活在农村,对农民的生活了如指掌,他的语言

就是那个时代农民的语言,他的作品反映了那

个时代的精神和文化气质,作品直到今天依然

百看不厌。

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的编剧马烽,曾

有两年多挂职县委副书记的经历,作品中浓郁

的生活气息就来自他的农村生活。《我们村里的

年轻人》中有名有姓的人物达 20 个,每个人物

形象都栩栩如生。导演苏里也曾表示:“必须选

择精确的细节来丰富这些沸腾的形象,并力求

真实可信。只有这样,才能使影片具有真正的

生活真实……必须做到人物行为的真实、感情

的真实、环境的真实、时代的真实。”浓郁的农村

生活气息和渗透着的土地情结,是经典乡村题

材影视作品长久打动观众的根本所在。

赵彤:是的,关键在于有长期的生活感受。

《豳风·七月》可视作最早最美的“农村叙事”作

品。从诗作的内容可以看出,创作者对农家的

生活、劳作、起居、承令、交往、仪庆都非常熟

悉。这首诗展现出丰厚积累与优秀作品的关

系。今天同样如此。“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文

艺创作的总体原则,提升乡村题材创作质量的

经验可以具体化为“深入乡村、身处农家”。

视野和认知要跟上时代变化

记者:如果创作者深入乡村就会发现,经济

结构转型、观念意识更迭、生活风尚更新种种新

变化,让今天的乡村不同于过去,也不同于经典

作品中的形象,更不是主观想象中的模样。今

天的创作者,如何全面地、立体地、深刻地表现

这个时代真实的乡村?

赵彤:改革开放 40 多年以来,随着工业化

的完成、城市化的推进、信息化的发展和市场化

进展,农村与城市都在转变,二者的关系发生了

深刻变化。创作者特别是编剧,需要把握中国

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变化,需要认真学习、充分

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和对扶

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还需要扎扎实实

到脱贫攻坚的第一线生活。没有对中国和中国

农村的历史认识,没有对党中央关于扶贫开发

决策部署的把握,没有对精准扶贫的实践体验,

创作质量很难得到大的提升。

饶曙光:影视创作者的一些观念和意识,并

没有完全跟上时代的变化。创作上与时俱进,

需要兼具大视野与小视野。一方面,要在城市

化、全球化、信息化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理解和

分析农村的新变化、农民的新变化;另一方面,

真正深入到农民个体、农村生活的深处,了解他

们的喜怒哀乐,了解他们的境遇,真正反映他们

对 未 来 的 期 盼 。 既 要 入 乎 其 内 ,也 要 出 乎 其

外。从农村生活的变化、农民的真实面貌出发,

反映农民内心的想法,通过展示这种心理变迁、

价值观念的变化,阐释其深刻的时代动因。

记者:不论农村的新现象新风尚新希望,还

是乡村振兴中的新人新事,新时代的乡村故事理

应是历史与现实、大梦想与小日子、物质变化与

精神变迁的变奏与交响。在这里,人物作为影视

故事的灵魂,承载着传情达意的重要作用。乡村

题材作品如何塑造好这个时代的新人形象?

饶曙光:塑造新时代的农民形象,是我们电

影创作一个艰难的课题,也是一个必须完成的

课题。回想新时期之初,电影《喜盈门》通过一

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折射社会伦理道德的风

貌。《咱们的退伍兵》讲述退役军人带领乡亲们

走向共同富裕道路的故事,反映的正是改革开

放初期的农村现实和观众的普遍关切。陈家媳

妇强英、退伍战士方二虎等人物形象,在今天看

来仍然具有时代意义,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塑造好“这一个”,一方面需要创作者的生

活体验、知识积累,另一方面需要更多的艺术智

慧和艺术技巧。通过两者的结合,赋予新时代

农民形象更多的人文情怀、精神内涵,以审美化

的方式再现农村生活,以富烟火气的生活细节

丰 满 主 题 表 达 ,这 样 的 人 物 才 能 走 进 观 众 内

心。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培养一批由农

民成长起来的作者,鼓励他们写出自己的生活

状态,并在技术上给予指导和提升。

赵彤: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中,高家庄

的领头人高占武是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复员军

人,在这个修渠引水的故事中,他的形象充溢着

人民军队敢于压倒一切敌人的气概;电影《老

井》中,老井村的带头人孙旺泉是团支部书记,

还是“老孙家”第三代的长子,对群众的责任和

对宗族的义务促使他留下来、干下去;电视剧

《马向阳下乡记》中,大槐树村的驻村第一书记

马向阳是大城市商业局市场科的骨干,跟乡村

没有直接关联,他在“被动进村”后完成了从城

市青年到人民公仆的转变。

从 1959 年到 2014 年,跨越 55 年的这三位

主人公都是青年,个性都极为鲜明,故事都生动

精彩。简称为“这一个”的典型形象,是创作者

从典型环境之中发现和塑造出来的。坚持与时

代同步伐,坚持以生活为源泉,坚持独特的感知

和开掘,是讲好新故事、刻画新形象的基础。

吸引观众要靠作品品质

记者:前不久,脱贫攻坚主题剧《花繁叶茂》

在青年人中引发热议。乡村题材作品的受众问

题,也随之引发讨论。乡村题材作品只是拍给

农民看吗?乡村题材作品如何赢得更多观众?

饶曙光:我们有必要澄清一个误区,乡村题

材电影绝不仅仅是给农民观众看的。当下农村

的人员构成已经发生变化,农民经历了从在乡、

望乡到回乡的变化,在城市生活的人们内心也

有回归乡村生活的憧憬和冲动。也有必要重申

乡村题材创作的要义,处在第一位的仍然是故

事。在生活化的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的基础

上,用电影手段讲好故事,使其具备更多叙事魅

力,才能有效吸引观众,与他们形成共情共鸣共

振。现在一些乡村题材电影有点不接地气,一

些田园牧歌式的描写停留在想象层面,寻找更

丰富的生活细节,用个性化的艺术语言表达,需

要苦练内功。乡村题材的电影最终要用电影的

品质去征服观众。

赵彤:乡村题材实际上由三个部分构成,即

农业故事、农村故事和农民故事,分别涉及产

业、空间和人员。在改革开放之前,这三者齐备

于乡村题材之中。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

国 社 会 流 动 性 的 加 大 ,这 三 者 呈 现 出 分 离 。

1990 年电视剧《外来妹》中的赵小云,2020 年电

视剧《安家》中的房似锦,都是在农村成长,而脱

离了农业,进入工厂和房地产业。而另一方面,

今天诸多的乡村题材剧,传统种植业的戏份也

在减少。从电视剧《黄土高天》中,我们可以清

晰地看到,乡村故事经历了从传统种植业到生

态农业的转变。

今天的乡村题材已经分化了。赵小云、房

似 锦 这 样 的 人 物 ,已 经 不 是 固 化 的 农 民 形 象

了。在她们的身心和行动中,观众看到的就是

自己,有跨越城乡的共鸣。乡村题材这个概念

也需要转型升级。目前,我们看到的一些乡村

题材电视剧还在沿袭老观念,这是自身设限,需

要更新和突破。

记者:的确,如果我们不是抱着狭隘的认

识,乡村题材有着更广泛的关涉。当下中国的

乡村振兴引起了广泛关注,中国人的脱贫经验

和小康故事,具有不可低估的共性意义。

赵彤:消除贫困是一个国际性的大主题,世

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都在

为之探索奋斗。我们走在攻克世界性难题的前

列,用影像记录和传播这些经验,是艺术家的时

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图①为电影《十八洞村》海报,图②为电视

剧《最美的青春》剧照,图③为电影《春天的马拉

松》海报,图④为电影《米花之味》海报。

蔡华伟制图

将镜头对准广袤的乡村

编者的话

面对正在演进中的“山乡巨变”,面对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影视创作如何站在历史的

高度,以新的视角读懂当下中国乡村的变化,讲好新时代农民的故事,推出思想性与艺术性

俱佳的精品力作?本期邀请专家学者就乡村题材创作的现状与趋势进行探讨,也请演员王

馥荔和导演苗月分享创作经验。期待我们的乡村题材创作推出更多更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