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研究中心通訊 ˙ 第 66 期 11 引言:中國基督播道會在華南 美 國 播 道 會(Swedish Evangelical Free Church of USA,簡稱 SEFC)於 1884 年 由 范 嵐 生(Fredrik Franson,1852 - 1908)等一群信義宗背景的瑞典移民創建。 美國播道會甫成立,即積極推動差傳。1887 年10月,美國播道會在年議大會上通過 差 派 寬 夸 倫(Hans J.von Qualen,1851 - 1918)到中國傳教。同年 12 月,寬夸倫抵 達廣州,成為該會第一位赴華傳教士。 寬夸倫曾在芝加哥綱紀慎 (Congregationalists,即公理宗)禮拜堂 事奉,期間認識當地一些華僑信徒。他們有 感中國鄉親的福音需要甚大,力勸寬夸侖到 中國傳教,其中蕭雨滋及吳碩卿更答允同往 襄助。二人先後於 1886 年及 1888 年回中國, 偕同寬夸倫一起開展傳教事工,建立堂點。 寬夸倫、蕭雨滋、吳碩卿成為中國基督教播 道會 2 在華傳教事業的拓荒先鋒,三人在會 史上並列會祖。 播道會的傳教基址設在廣州,在華傳教 範圍亦僅限於廣東地區,從未擴展至其他省 份。 3 廣東地區正是辛亥革命的發源地,這 成為播道會人投身革命的重要背景。值得一 提的是,播道會在穗早期的一個佈道所,即 紫來街口的講堂,原屬倫敦會。 4 倫敦會何 以出讓該堂址予播道會?究其原因,是由於 倫敦會河南堂教師區鳳墀向來與孫中山關係 密切;乙未廣州起義失敗後,他在同年10 月 28 日逃亡香港。倫敦會有見河南堂無人 管理,遂決定出租物業。 5 吳劍麗博士 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1 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研究中心通訊 ˙ 第 66 期

吳劍麗博士 - Alliance Bible Seminary · 道會2在華傳教事業的拓荒先鋒,三人在會 史上並列會祖。 播道會的傳教基址設在廣州,在華傳教 範圍亦僅限於廣東地區,從未擴展至其他省

  • Upload
    others

  • View
    1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吳劍麗博士 - Alliance Bible Seminary · 道會2在華傳教事業的拓荒先鋒,三人在會 史上並列會祖。 播道會的傳教基址設在廣州,在華傳教 範圍亦僅限於廣東地區,從未擴展至其他省

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研究中心通訊˙第 66 期

11

引言:中國基督播道會在華南

美 國 播 道 會(Swedish Evangelical

Free Church of USA,簡稱 SEFC)於 1884

年 由 范 嵐 生(Fredrik Franson,1852 -

1908)等一群信義宗背景的瑞典移民創建。

美國播道會甫成立,即積極推動差傳。1887

年 10 月,美國播道會在年議大會上通過

差派寬夸倫(Hans J.von Qualen,1851 -

1918)到中國傳教。同年 12 月,寬夸倫抵

達廣州,成為該會第一位赴華傳教士。

寬 夸 倫 曾 在 芝 加 哥 綱 紀 慎

(Congregationalists,即公理宗)禮拜堂

事奉,期間認識當地一些華僑信徒。他們有

感中國鄉親的福音需要甚大,力勸寬夸侖到

中國傳教,其中蕭雨滋及吳碩卿更答允同往

襄助。二人先後於1886年及1888年回中國,

偕同寬夸倫一起開展傳教事工,建立堂點。

寬夸倫、蕭雨滋、吳碩卿成為中國基督教播

道會 2 在華傳教事業的拓荒先鋒,三人在會

史上並列會祖。

播道會的傳教基址設在廣州,在華傳教

範圍亦僅限於廣東地區,從未擴展至其他省

份。3 廣東地區正是辛亥革命的發源地,這

成為播道會人投身革命的重要背景。值得一

提的是,播道會在穗早期的一個佈道所,即

紫來街口的講堂,原屬倫敦會。4 倫敦會何

以出讓該堂址予播道會?究其原因,是由於

倫敦會河南堂教師區鳳墀向來與孫中山關係

密切;乙未廣州起義失敗後,他在同年 10

月 28 日逃亡香港。倫敦會有見河南堂無人

管理,遂決定出租物業。5

吳劍麗博士 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1

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研究中心通訊˙第 66 期

Page 2: 吳劍麗博士 - Alliance Bible Seminary · 道會2在華傳教事業的拓荒先鋒,三人在會 史上並列會祖。 播道會的傳教基址設在廣州,在華傳教 範圍亦僅限於廣東地區,從未擴展至其他省

12

早期播道會個別的教牧信徒,與同盟會

淵源甚深。身兼基督徒與革命黨人的雙重身

份,他們既熱心於教會事工,同時投身革命。

正因為擁有雙重身份,往往因利乘便,得以

借助教會的事工或設施來掩護地下的革命行

動。下文茲簡述之。

救國救民救靈魂-兩度遠涉重洋的蕭雨滋會祖

蕭雨滋比寬夸倫更早一步從美國芝加哥

到中國廣東,先行打點一切,並與其後返粵

的吳碩卿一同協助寬夸倫在廣州開拓傳教事

業。蕭雨滋既是牧者,也胸懷救國之志,與

興中會的革命志士素有交往。傳道牧養的同

時,蕭雨滋暗中支援革命工作。後來他自粵

返美,為的是另一個重要使命-支援革命事

業。

1905 年 8 月 20 日,中國同盟會在日本

東京成立。其後數年,孫中山先後在東南亞

及英國成立分會。1909 年底在紐約設立的

同盟會分會,為美國第一個同盟會組織。

1910 年初,孫中山原擬按行程從紐約前往舊

金山,卻接獲蕭雨滋發自芝加哥的信函,信

中提及當地許多華僑傾向革命,懇請他前往

■蕭雨滋

7

10

共商大事。孫中山決定改動行程先前往芝加

哥。6 同年 1 月 18 日,孫中山抵達芝加哥,

蕭雨滋和友人親往迎接。他們在會英樓安排

了宴會,邀請孫中山講解其革命理念及分析

當時局勢,與會者深受感動,決定即時設立

同盟會芝加哥分會,並由孫中山親自主持。

蕭雨滋離開牧職自廣東重返芝加哥的日

期不詳。惟可以確定的是,同盟會芝加哥分

會得以成立,成為美國第二個分會,蕭雨滋

絕對是關鍵人物。他與孫中山早已相識,回

美後在芝加哥招聚了一群有志支持革命的廣

東華僑,其中也包括他的兒子蕭漢衛。當蕭

雨滋聽聞孫中山身在紐約,即去函力邀對方

到訪芝加哥。在芝加哥分會的成立會議上,

蕭雨滋被推舉為會長之一。8 孫中山深慶得

人,在其後寄往芝加哥的信件中明言「現舉

蕭雨滋先生為會長,可為我得人賀也。」

雖然芝加哥分會成立之初會員人數不多,具

經濟實力的僑商亦僅佔少數,卻是同盟會在

美國重要的分會。孫中山其後於 1911 年 4

月 28 日重訪芝加哥,在當地與會員商討黃

花崗起義失敗後的善後工作,籌募經費。同

年 10 月上旬,在中華民國成立前夕,孫中

山三訪芝加哥,及後在當地公告起義成功。

1911 年後,蕭雨滋似乎繼續留在芝加

哥,並未返回播道會的華南工場。惟從與蕭

雨滋相關的一些史料中,均提及他是「耶教

牧師」,11 估計他繼續在芝加哥的教會擔任

牧職。

藝術與革命的結合:永銘齋與高劍父、高奇峰兄弟

播道會早期在廣州建立堂點,傳教辦

學,除了獲倫敦會租賃房屋作佈道所外,也

得到該會傳道從旁協助。其中一項教會事工

是開辦「永銘齋」,藉教授彩繪工藝美術品,

9

Page 3: 吳劍麗博士 - Alliance Bible Seminary · 道會2在華傳教事業的拓荒先鋒,三人在會 史上並列會祖。 播道會的傳教基址設在廣州,在華傳教 範圍亦僅限於廣東地區,從未擴展至其他省

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研究中心通訊˙第 66 期

13

招生習畫學藝,同時講授基督教道理。倫敦

會河南堂的教師區鳳墀和楊襄甫在這項事工

上曾提供幫助。12

永銘齋以開班學藝作招徠,同時製作富

基督教色彩的玻璃製品外銷,故需聘用專職

畫師及學徒。1904 年,高劍父、高奇峰兄弟

受聘永銘齋助繪玻璃燈罩。高劍父先後師從

廣東畫家居廉和駐澳門的法國傳教士畫家習

畫,又將畫技授與其弟高奇峰。至1906年,

高劍父離開廣州赴日本入讀東京帝國美術學

院,13 翌年高奇峰亦赴日留學。高氏兄弟在

留日期間加入了在東京成立不久的同盟會,

是同盟會較早期的會員。14

1908 年,高劍父奉孫中山之命回國,成

立同盟會廣東分會,並擔任會長。15 翌年,

高劍父參與策動新軍廣州起義,事敗後,與

自穗回港的劉思復等在香港組織「支那暗殺

團」,目標是行刺廣東省的高官。暗殺團由

劉思復任團長,高劍父任副團長,主力策劃

暗殺行動及製造炸彈。161911 年參與黃花崗

起義,17 與黃興同為少數的倖存者。18

高氏兄弟集兩種革命者的身份於一身:

既關注國是,參與政治革命,也致力倡導國

畫的革新。他們將革命事業和藝術使命結合

在一起,透過辦「博物商會」和開設美術磁

窰,推廣工藝及促進瓷業生產之餘,暗地裡

為革命籌集經費,以及掩護同盟會的革命活

動。1911 年底,他們赴上海創辦審美書館和

《真相畫報》;一面設館授徒,一面藉出版

刊物宣傳民主革命思想。19畫壇上被譽為「嶺

南三傑」的高氏兄弟及陳樹人,三人均為同

盟會成員;投身革命的同時,他們在藝壇上

成就非凡,開創了嶺南畫派,對國畫的影響

極其深遠。

高氏兄弟曾擔任永銘齋的職員,參與在

播道會的福音事工中。有文獻提及高劍父為

基督教徒,惟相關資料不多。 高奇峰的播

道會會友身份則是可以確定的。高奇峰於

十四、五歲左右已加入基督教會,應該就是

美瑞丹會。211933 年底高奇峰病逝。他的安

葬禮在河南草芳播道會禮拜堂舉行,依基督

教教儀式由牧師主禮,遺體安葬於河南新鳳

凰播道會墳場。22

晨星啟明:啟明號福音船與林冠慈

1909 年,以行刺清吏為目標的支那暗殺

團成立。基於暗殺團的性質屬高度機密,執

行任務者亦須嚴選,據說成立之初原始團員

只有八名。其中一名團員由副團長高劍父引

薦加入,他是播道會會友林冠慈。23

■高劍父

■林冠慈

■高奇峰

Page 4: 吳劍麗博士 - Alliance Bible Seminary · 道會2在華傳教事業的拓荒先鋒,三人在會 史上並列會祖。 播道會的傳教基址設在廣州,在華傳教 範圍亦僅限於廣東地區,從未擴展至其他省

14

林冠慈原名冠戎,是性情淳樸的農家少

年。少時目睹催租官吏欺壓鄉民,氣忿難平,

曾購刀欲為鄉民報仇不果。稍長從家鄉歸善

(今惠陽)到廣州,從傳教士處學習化學知

識,略知炸藥的製法。其後得悉孫中山創立

革命黨,1910 年毅然隻身南下香港,在高劍

父的介紹下加入支那暗殺團。24

黃花崗起義失敗後,暗殺團決定以廣東

水師提督李準為刺殺目標,選派林冠慈、陳

敬岳、趙灼文、潘賦西、劉敬源等為執行員。

林冠慈侍母至孝,臨行前嘗陳詞:「我以身

許國,早視死如歸。此行無所繫念,老母在

家,不及一面為憾爾!」為紀念母親的養育

之恩,他易名為冠慈。1911 年 7 月底暗殺團

抵廣州,伺機行事。8 月 11 日偵悉李準將由

城外水師公所入城,午後林、陳、潘三人分

頭出發。林冠慈把炸彈藏於茶籮,待李準乘

轎經過即投擲兩彈;李準受重傷未死,林冠

慈即場被衛兵槍殺身亡,年僅二十八歲。25

林冠慈是播道會會友,生前曾在播道會

福音堂任職,甚得傳教士的喜愛;他的化學

知識和炸藥的製法就是從西教士學的。26 林

冠慈並非傳道人,他在播道會的工作,是在

福音船上學習駕駛;27 亦有指他在福音船工

作,因而信教。28這艘福音船即播道會的「啟

明號」(Morning Star)。

播道會開展水上事工,源於寬夸侖發現

廣東一帶地方陋習既多、迷信又深,尤以河

南蛋戶四鄉婦女為甚。有見及此,寬牧於

1895 年回美述職時,向母會力倡建造福音船

的計劃,獲得接納。1897 年 11 月,啟明號

在廣州沙面舉行下水奉獻禮。據說福音船質

料上乘,可容納百餘聽道會眾。翌年 3 月 12

日,首次在福音船上舉行主日崇拜,由寬牧

主持,招艇民登船聽道。啟明號沿珠江分流

北上深入內陸六哩,穿梭於廣州府、肇慶府

等一百一十四縣鄉之間。日間往鄉村佈道及

售賣福音書籍;晚上泊岸宣講,艇戶鄉民登

船聽道。29

啟明號不僅打開水上福音事工的大門,

也有利於地下革命工作。啟明號屬播道會產

業,船上懸美國國旗,由西教士擔任船長,

吳子坤牧師則負責掌舵和司控引擎,30 河道

水師對此有所忌憚。有指孫中山看中了這個

優勢,通過與蕭雨滋等人的關係,利用福音

船掩護革命黨人,傳遞消息,運送秘密文件

和武器等。31 有文獻提及支那暗殺團的執行

人曾藏匿於福音船內。32 啟明號就是如此一

面進行水面傳教工作,地下則為廣東一帶的

革命活動提供掩護。

1911 年 10 月,中華民國成立。自此傳

教環境較前開放,播道會決定集中資源從事

陸上的福音工作,於是將啟明號出售。33 從

另一個角度看,其時革命(初步)成功,無

需再執行地下任務的啟明號亦已完成了她的

歷史使命。

結語:基督徒與革命者的雙重身份

辛亥革命與基督教的關係至為密切。革

命先烈及志士中,基督教的教牧及信徒大不

乏人。倫敦會的區鳳墀長老正是一例。他與

孫中山相交甚篤,自興中會時期已積極參

與。在他引介下,孫中山結識了不少同情及

支持革命的教會人士,對日後革命工作的籌

劃和推展發揮了重大的作用。粵港地區教會

對革命的投入及支持尤為關鍵。除了人力和

財力資源的籌集外,教會及其附屬組織以至

教牧同工的身份,成為了地下革命行動的屏

障和保護。

Page 5: 吳劍麗博士 - Alliance Bible Seminary · 道會2在華傳教事業的拓荒先鋒,三人在會 史上並列會祖。 播道會的傳教基址設在廣州,在華傳教 範圍亦僅限於廣東地區,從未擴展至其他省

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研究中心通訊˙第 66 期

15

1SwedishEvangelicalFreeChurchofUSA(SEFC)

直譯是「美國瑞典福音自由教會」。該會於 1950 年

與 Norwegian Danish and Swedish Evangelical

FreeChurchAssociations 合併,稱為 Evangelical

FreeChurchofAmerica(EFCA)。

2美國播道會在華使用的組織名稱是「美瑞丹會」,

直至 1931 年才正式改稱「中國基督教播道會」

(Evangelical Free Church of China, 簡 稱

EFCC)。

3播 道 會 在 中 國 的 堂 點 分 別 設 在 廣 州 (1888)、

市橋(今番禹)(1920) 及香港三地。

R.G.Tiedemann, Reference Guide to Christian

Missionary Societies in China: From the 16th

tothe20thCentury(Armonk:M.E.Sharpe,Inc.,

2009),pp218 - 219.

4中華基督教會《神學誌》所載吳子坤〈美瑞丹教會傳

道史〉:「1895 年租賃紫來街口講堂,以資宣講,此

堂乃倫敦會租地所建,停講已久。」劉粵聲亦提到:

「1895 年在紫來街口賃屋,以資宣講……紫來街租

屋一間為布道所,歷十餘年」。劉粵聲:《廣州基

督教概況兩廣浸信會史略》(香港:香港浸信教會,

1997),頁 37。

5黃宇和:《孫中山:從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台北:

聯經出版,2016),頁 474。

6身在紐約的孫中山在覆函中對芝加哥華僑支持革命表

示欣慰:「得接來示,喜慰無量。近年貴埠人心進步

如此,大可為中國前途賀也。弟現在紐約,因有要事

未妥,尚未動程往金山大埠,此間事妥,當改道一過

貴埠,與諸君子相會,詳籌光復大計也。」〈覆蕭

雨滋函〉(一九一 O 年一月十日)。參中國國民黨中

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國父全集第三卷》(台

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1),頁

21。

7芝加哥分會成立時共十二人加入,計有蕭雨滋、羅拌

輝、程天斗、曹楊三、李雄、梅喬林、梅火培、持天

字、梅賜璧、梅友伙、棺彬。丘權政、杜春和:《辛

亥革命史料選輯續編》(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3),頁 122。

8另一位會長為梅喬林,書記為梅光培、曹湯三,司庫

為梅壽相。李培健:《平民大總統》(台北:台海出

版社,2002),頁 164。

9廣東省社會科學歷史研究室、中國社會科學院中華

民國史研究室、中山大學孫中山研究室編:《孫中

山全集第一卷 (1890 - 1911)》(北京:中華書局,

1981),頁 456。

10據說孫中山有感住旅店不方便,遂搬到蕭家暫住,詎

料蕭的長子洩露了他的行止,引來當地新聞記者蜂湧

採訪。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

料研究委員會編:《辛亥革命回憶錄第八卷》(北京:

文史資料出版社,1961),頁 375。

11有資料載:「蕭雨滋是該埠(芝加哥)基督教牧師。」

廣東省社會科學歷史研究室、中國社會科學院中華

民國史研究室、中山大學孫中山研究室編:《孫中

山全集第一卷 (1890 - 1911)》(北京:中華書局,

1981),頁 456。「中國播道會創辦人之一、原屬綱

紀慎會的華人牧師蕭雨滋」。梁壽華:《革命先驅:

基督徒與晚清中國革命的起源》(香港:宣道出版社,

2007),頁 54。

12黃宇和:《孫中山:從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台北: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6),頁 476。

13阮榮春、胡光華:《中國近代美術史1911-1949》(香

港:商務印書館。1997),頁 13。

14陳薌普:《高劍父的繪畫藝術》(台北:台北市立美

術館,1991),頁 31。另參齊鳳閣:《中國現代畫

家傳第一卷》(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1989),頁

58。

以華南地區作為傳教基地的播道會,在

奠基之初,就有教牧同工和信徒奮不顧身地

參與在革命事業中。作為牧者、藝術家、教

友,他們再背負了另一個身份-革命者,這

誠然是他們對時代所作出的回應與抉擇。筆

者在整理本文時禁不住尋思:蕭雨滋會祖最

初帶著救靈魂的使命,毅然從美國回到中國

家鄉作傳道,其後又懷著革命理想重返美

國,期間他的心路歷程如何?寬夸倫牧師對

華籍同工投身革命、永銘齋和啟明號掩護革

命黨人等事又是否知情?抑或寬牧本人亦同

情革命遂默許之……?惜一切都已隱沒在歷

史的帷幕後,暫無可考。無論如何,播道會

在中國的起始,正值風起雲湧的大時代。早

期播道會的歷史,除了奠基立業,也交織著

一段段先賢先烈帶著雙重身份、以生命服事

那個世代的故事。

Page 6: 吳劍麗博士 - Alliance Bible Seminary · 道會2在華傳教事業的拓荒先鋒,三人在會 史上並列會祖。 播道會的傳教基址設在廣州,在華傳教 範圍亦僅限於廣東地區,從未擴展至其他省

16

15《辛亥革命史叢刊第十二卷》(北京:中華書局,

2005),頁 75。

16黃鴻儀:《現代中國畫名家研究論集》(蘇州:古吳

軒出版社,1997),頁 103。

171911 年 4 月 27 日,黃興等起於廣州。是役,同盟會

員參加者百六十餘人,然辛以敗,孫中山有「吾黨菁

華,付之一炬」之嘆。張玉法:《清季的革命團體》(台

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5),頁 427。

18黃花崗起義失敗後,高劍父護送黃興逃亡香港,自己

則再潛回廣州繼續從事革命活動。周佳榮:《潮流兩

岸:近代香港的人和事》(香港:香港中和出版有限

公司,2016),頁 217。

19陳薌普:《高劍父的繪畫藝術》(台北:台北市立美

術館,1991),頁 12、23。

20高氏幾兄弟都是虔誠的基督徒。亦有指高劍父本人沒

有受過洗禮,但終生對基督教有強烈好感。參陳薌

普:《高劍父的繪畫藝術》(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1991),頁32;另參高劍父:《高劍父詩文初編》(廣

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9),頁 1。

21齊鳳閣:《中國現代畫家傳第一卷》(鄭州:河南美

術出版社,1989),頁 58。

22根據廣州惠愛中李同記印務局印製的〈高奇峰先生行

狀〉,其生平由播道會牧師蕭雨滋、吳子坤謹述,訃

告則由其兄長高冠天、高劍父率家族所發。黃大德:

〈沉默的背後:清末民初的高奇峰〉,《美術學報》

2013 年第 6卷,頁 36 - 42。

23李成俊:《李成俊選集(下)》(澳門:三聯出版有

限公司,2016),頁 232。

24《廣東文獻季刊第十五卷第 1 - 4 期》(廣州:廣東

文獻季刊社,1985),頁 95。

25另一身藏炸彈的團員陳敬岳其後亦被捕殺。陳捷先:

《宣統事典:清史事典(十二)》(台北:遠流出版

社,2008),頁 130。

26這位西教士是否寬夸倫牧師則不可考。惟查 1910 -

1911 年間,任職播道會的西教士仍是寬牧。《廣東文

獻季刊第十五卷第 1 - 4 期》(廣州:廣東文獻季刊

社,1985),頁 95。

27陳旭麓、方詩銘、魏建猷:《中國近代史詞典:(上

海;上海辭書出版被,1982)頁 436。

28「(林冠慈)稍長,至廣州,在教會之福音船習駕駛,

因信基督教。」中華民國開國五十年文獻編纂委員

會:《革命之倡導與發展(五):中國同盟會》(台

北:中華民國開國五十年文獻編纂委員會:1964),

頁 102。

29李寬淑:《中國基督教史略》(北京:社會科學文獻

出版社,1998),頁 268。

30趙春晨、郭華清、伍玉西:《宗教與近人成廣東社

會》(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頁 244。劉

粵聲亦提及掌舵師為吳子坤牧師。劉粵聲:《廣州基

督教概況兩廣浸信會史略》(香港:香港浸信教會,

1997),頁 19。

31梁圖光:〈珠江河面「福音船」〉,《廣州市政協文

史資料:紀念辛亥革命 70 周年史料專輯(上)》,

頁 187。這個說法合理,因蕭雨滋在 1905 年以前大

概仍在華南服事。劉粵聲亦提及啟明福音船開行落鄉

傳道的首日,同工者有寬夸倫、吳硯卿、蕭雨滋、吳

子坤、姚靈信姑娘等。劉粵聲:《廣州基督教概況兩

廣浸信會史略》(香港:香港浸信教會,1997),頁

19。

32《傳記文學第二十二卷第 1 - 6 期》(台北:傳記文

學雜誌社,1973),頁 87。

33由華南水上基督教會 (South China Boat Mission)

以 1,500 美元購入。華南水上基督教會即「東方基督

教會」的前身,當時教會主要的服事對象是油麻地、

筲箕灣和廣州等地的漁民。林永發:〈上世紀兩個差

會的互動和合作:「華南水上基督教會」與「中國基

督教播道會」〉,《基督教週報》第 2501 期(2012

年 7 同 29日)。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