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案案案LinkedIn Corp. MBA P6 案

LinkedIn案例分析 - LinkedIn before 2008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LinkedIn案例分析 -  LinkedIn before 2008

案例六: LinkedIn Corp.

MBA P6 班

Page 2: LinkedIn案例分析 -  LinkedIn before 2008

案例背景 面临的两大选择 SWOT 分析 选战略、定实施方案

Page 3: LinkedIn案例分析 -  LinkedIn before 2008

●案例背景 LinkedIn 介绍

Page 4: LinkedIn案例分析 -  LinkedIn before 2008

2002年 12 月, 由Reid Hoffman 以及他的朋友合伙创立。 Reid Hoffman为 LinkedIn 的精确定位是: 实名制的高端职业社交网站。

得到网景公司的创始人(Marc Andreessen) 和 Paypal创始人 (Peter Thiel) 的天使投资。到 2008 年, LinkedIn 得到总共 八千万美元的投资。。元的投资。 2007年 2 月, Dan Nye 成为 CEO 。 初始的用户集中在北美,之后用户在全球范围内都得到高速增长。

Page 5: LinkedIn案例分析 -  LinkedIn before 2008

Linkedin 用户超过 1亿,其中 44% 来自美国当地, 56% 来自其他国家,每 12 天能增加 100 万用户。主要用户来自美国,印度,英国,巴西,加拿大和欧洲。最近用户增长最快的国家:巴西 428%   墨西哥178%   印度 76%   法国72% 30% 的用户年收入低于 6 万美金, 30% 用户年收入在 6-10 万美金, 38% 的高于 10 万美金 .

Page 6: LinkedIn案例分析 -  LinkedIn before 2008
Page 7: LinkedIn案例分析 -  LinkedIn before 2008

面临的两大选择 行业数据和信息分析

Page 8: LinkedIn案例分析 -  LinkedIn before 2008

SNS - Social network servicePNS - Professional networking service

Facebook, Youtubu, LinkedIn, Kaixin001, weibo, renren...

社交网络的一个理论基础就是“六度理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五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五个中间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Page 9: LinkedIn案例分析 -  LinkedIn before 2008

选择一: 进军 SNS 市场LinkedIn 存在的价值职业圈和生活圈有区分的必要 . 可以打造个人职业形象,树立品牌帮企业找到更合适的员工

SNS 诱惑 —— 更大的蛋糕Facebook 全球活跃用户数于 2012年 10月突破 10 亿,其中 6 亿为移动用户,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社交网站。 2013 年收入同比增长了 55% ,达到 79 亿美元,净收入为28 亿美元。而同期 LinkedIn 总收入是 14亿美元。SNS 风险 ——赢者通吃Myspace 发展迅速, 2006 年和 google签订了 9 亿美元的广告合同。但是合同对用户访问量有了一定的要求。 Facebook 崛起后, Myspace 迅速衰退,最终合同收益不到一亿。同样的例子还有中国的开心网 ...

Page 10: LinkedIn案例分析 -  LinkedIn before 2008

选择二: 更开放的平台什么是开放平台 把网站的服务封装成一系列计算机易识别的数据接口开放出去,供第三方开发者使用,这种行为就叫做 Open API ,提供开放 API 的平台本身就被称为开放平台。通过开放平台,网站不仅能提供对 Web 网页的简单访问,还可以进行复杂的数据交互。 三方开发者可以基于这些已经存在的、公开的 Web 网站而开发丰富多彩的应用。 Facebook 的成功就源于开放平台,通过开放平台吸收了更多的用户。 LinkedIn 选择了开放部分 API 的模式,仅把一部分服务开放给第三方开发者。

Page 11: LinkedIn案例分析 -  LinkedIn before 2008

开放平台的优缺点优点提升现有用户的体验降低新用户的加入门槛。缺点品牌形象发生变化应用质量受到影响

Page 12: LinkedIn案例分析 -  LinkedIn before 2008

开放平台的风险 — IT/互联网的特点固定成本巨大同时可变成本为零 ——烧钱游戏

用户、用户圈迁移方便 ——忠诚度低

google数据中心,每天用电 630万度

Page 13: LinkedIn案例分析 -  LinkedIn before 2008

●SWOT 分析 LinkedIn未来发展何去何从

Page 14: LinkedIn案例分析 -  LinkedIn before 2008

LinkedIn 服务 ( 2008 年)个人服务搜索 —— 好友、专家新闻订阅 —— 好友所在公司或者行业的可配置的模块 —— 主题、功能个性化状态 —— 发布自己的最新状况

公司服务发布职位,搜索简历企业团队 —— 为企业提供更专业的沟通协作平台

Page 15: LinkedIn案例分析 -  LinkedIn before 2008

LinkedIn商业模式 ( 2008 年)广告订阅 — 类似会员功能,免费用户的一些权限会有限制,比如不能发站内信给非好友,但是付费之后就可以。

企业会员 — 发布职位、提供专业的猎头服务,沟通协作平台

商务研究 — 找到专家、获取对行业的判断

Page 16: LinkedIn案例分析 -  LinkedIn before 2008

优势专业的职业社交网站行业经验

劣势在北美和英国之外,市场份额比较低产品和服务没有明显的领先优势,对手已经赶上或容易模仿

机会SNS开放平台?

威胁SNS 进军 PNS - Myspace, Facebook类似的竞争对手 - Xing: Germany更加细分的服务 - Moster: job search更加细分的行业 - MedicalMingle ,仅针对医药行业提供社交服务

Page 17: LinkedIn案例分析 -  LinkedIn before 2008

选战略、定实施方案 成为行业领导者

Page 18: LinkedIn案例分析 -  LinkedIn before 2008

持续、健康的盈利领先的技术、产品、服务 更专——将 PNS 进行到底更大的市场、更多的客户 更开放的平台——把非核心业务交给第三方完成

做决策的时候,我们应该把握住 LinkedIn 公司发展方向,在把握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一方面通过更好的服务留住我们的老客户,另一方面想尽一切办法获得新的顾客。

Page 19: LinkedIn案例分析 -  LinkedIn before 2008

未来服务的预判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电子移动终端、网络和操控技术为越来越普及,价格也同时越来越低廉,这必将促使越来越多的人来使用移动电子设备。 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管理的更加密切的融合,人们在管理方面会越来越倚重计算机软件,特别是那些能大幅提高工作效率的软件。 软件的连接性和网络化将迅速普及。随着网络的发展,软件会更多的提供在线或强大的网络服务,使使用者在全世界的任意角落,都可以通过移动终端,使用软件服务。 人们将更加依赖于社交软件提供的生活乐趣。高节奏和紧张的工作环境使许多人没有太多时间去消遣,而社交网站提供了专业的平台。

Page 20: LinkedIn案例分析 -  LinkedIn before 2008

Web3.0 & 大数据

LinkedIn :三个维度的数据深挖。经历 — 企业档案,公司可以了解员工动向,员工可以借鉴 他人职业历程关系 — InMaps ,更好的工作机会、职业发展建议技能 — LinkedIn Skills ,了解最热技术、了解相关专家

数据才是下一轮互联网行业机遇的关键。他认为, Web 1.0 是“搜索,找到信息数据”, Web 2.0 是“真实的用户身份”和“真实的社交关系”,而 Web 3.0 则会是“用户真实的身份和关系所产生的数量庞大的数据”。 —— Reid Hoffman

Page 21: LinkedIn案例分析 -  LinkedIn before 2008

建议方案 以提供行业服务为未来战略思路(而不是 SNS 的广告收入) 围绕战略思路,专注 PNS ,提供更专业的服务,保持竞争优势。 采用更开放的平台,这是让金矿容量扩大的最好办法。

Page 22: LinkedIn案例分析 -  LinkedIn before 2008

行动建议 增大研发投入、尤其是 PNS领域的大数据研究投入,提供更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 对现有用户数据进行调查,并得到客户们对平台开放性的需求 确定我们平台的开放程度,对于敏感信息,需要用户同意并严格审核。对开发者,也需要进行分级。可信赖的、专业的第三方开发团队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而普通的开发者,只能获得部分公开的信息。 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或是直接控股甚至收购各别社交平台,在平台间实现共享。

Page 23: LinkedIn案例分析 -  LinkedIn before 2008

Q&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