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7957) 新亞生活 3792010 5 - 1 - ○○○ ○○ ○○ 滿本期要目 1 信廣來教授獲委任為本院下任院長 3 蒲慕州教授主講「透視文明之光環:重訪古埃及」 黃美琪 4 記榮鴻曾教授和他的三場香港文化系列講座 鄭思 6 黃院長在惜別會上勉勵畢業同學 8 新亞書院學生會幹事會交職典禮暨社會責任嘉年華 蔡彤彤 9 中大藝術 2010 10 本院大事記/中大學生信息系統 11 中大歌神蔡梓銘長算遠略,貢獻社會 李澍薇 14 新亞書院歌唱比賽 陳宗堯 16 紫霞樓 2009 年高桌晚宴後記 高天瑞 18 本院運動推廣日:室內賽艇 18 長跑的省思 何家祈 19 新亞運動員聚餐 張偉傑 20 多情與多FUN 陳懿行 21 教職員與校友網球比賽/鄭潔網球拍 22 薪火相傳奮勇向前 葉漢秋 24 新亞夜節目多元 25 北山堂藏碑帖拓本 陳芳芳 26 北山堂藏法書與用印藏印 陳冠男 28 英文作文比賽得獎作品 (大學師生、校友及社會人士以個人名義在本刊發表的 文章及意見,並不代表新亞書院的立場。)

信廣來教授獲委任為本院下任院長 - History > Homehistory.na.cuhk.edu.hk/Portals/2/Images/Publication/b...(7957) 新亞生活 :37 9(2010 年 5 月) - 1 - 新亞生活月刊

  • Upload
    others

  • View
    5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信廣來教授獲委任為本院下任院長 - History > Homehistory.na.cuhk.edu.hk/Portals/2/Images/Publication/b...(7957) 新亞生活 :37 9(2010 年 5 月) - 1 - 新亞生活月刊

(7957)

新亞生活 37:9(2010 年 5 月) - 1 -

新亞生活月刊

二○一○

年五月十五日

第三十七卷第九期

香港中文大學

新亞書院

出版

非賣品

本刊創刊於一九五八年五月。一年中除七八月外,每月出版。

信廣來教授獲委任為本院下任院長

香港中文大學於四月十三日校董會會議通

過委任中大冼為堅中國文化講座教授信廣來教

授為本院下任院長,任期四年,由本年八月一

日起。著

名哲學家信廣來教授生於香港,先後

獲香港大學和牛津大學的學士和碩士學位,

一九八六年得美國史丹福大學博士學位後,

執教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達十七年之久,

二○○

年晉升該校文理學院大學部院長;

二○○

四年應加拿大多倫多大學之聘,擔任該

大學總校區副校長及士嘉堡分校校長,為該校

有史以來首位華裔校長。信教授於二○

七年

回港加入中大,專研中國哲學,尤其是儒學研

究。

大學行政經驗豐富的信教授熱愛教學及研

究工作,桃李滿門,特別重視本科生教育,認

為大學生在校時正值理想和學術思想成形的時

期,須多予激勵啟發。

本期要目1 信廣來教授獲委任為本院下任院長3 蒲慕州教授主講「透視文明之光環:重訪古埃及」 黃美琪4 記榮鴻曾教授和他的三場香港文化系列講座 鄭思6 黃院長在惜別會上勉勵畢業同學8 新亞書院學生會幹事會交職典禮暨社會責任嘉年華 蔡彤彤9 中大藝術 201010 本院大事記/中大學生信息系統 11 中大歌神蔡梓銘長算遠略,貢獻社會 李澍薇14 新亞書院歌唱比賽 陳宗堯16 紫霞樓 2009 年高桌晚宴後記 高天瑞18 本院運動推廣日:室內賽艇18 長跑的省思 何家祈19 新亞運動員聚餐 張偉傑20 多情與多FUN 陳懿行21 教職員與校友網球比賽/鄭潔網球拍 22 薪火相傳奮勇向前 葉漢秋 24 新亞夜節目多元25 北山堂藏碑帖拓本 陳芳芳26 北山堂藏法書與用印藏印 陳冠男28 英文作文比賽得獎作品

(大學師生、校友及社會人士以個人名義在本刊發表的 文章及意見,並不代表新亞書院的立場。)

01-02-new head.indd 7957 11/5/2010 5:05 PM

Page 2: 信廣來教授獲委任為本院下任院長 - History > Homehistory.na.cuhk.edu.hk/Portals/2/Images/Publication/b...(7957) 新亞生活 :37 9(2010 年 5 月) - 1 - 新亞生活月刊

新亞生活 37:9(2010 年 5 月)

(7958)

- 2 -

Professor Shun Kwong-loi Appointed

New Head of the CollegeThe Council of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CUHK) announced that Professor Shun Kwong-loi will succeed Professor Henry N.C. Wong as Head of New Asia College for a period of four years commencing on 1 August 2010.

Professor Shun Kwong- lo i , an eminent philosopher, was born in Hong Kong. He obtained his first and second degrees from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nd the Oxford University respectively. In 1986, he received his PhD from Stanford University. After that, he taught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for 17 years and was appointed Dean of the Undergraduate Division, College of Letters and Science in 2000. He was the Vice-President of the University of Toronto and the first-ever Chinese Principal of the University of Toronto at Scarborough prior to joining CUHK in 2007. He specializes in Chinese philosophy, especially Confucianism.

Apart from his rich experience in university administration, Professor Shun is also a dedicated teacher and researcher. Believing that inspiration and motivation are of vital importance to young people in their formative years, he particularly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黃乃正教授將於本年七月三十一

日離任本院院長,根據大學有關條

例,本院院務委員會於本年一月

二十八日會議中,投票選出麥松威教

授、張洪年教授、何培斌教授、朱嘉

濠教授、陳新安教授及譚少薇教授六

位院務委員,連同劉遵義校長及新亞

校董會代表梁英偉先生,組成﹁院長

推薦委員會﹂,由劉校長擔任主席,

向大學校董會推薦下任院長人選。

為了廣泛徵集師生對下任院長的

意見,委員會六位院務委員於本年二

月二十四日在樂群館梁雄姬樓林耀明

夫人堂舉行諮詢大會,及後更通過電

郵,邀請新亞全體教職員及同學於三

月五日至十七日提供書面建議。

﹁院長推薦委員會﹂經詳細考

慮師生及校董意見後,一致推薦大學

哲學系信廣來教授為本院下任院長。

為了加強師生與書院領導層的雙向溝

通,信教授與五位院務委員於本年四

月十六日下午四時三十分在雲起軒與

師生及校友會面,當日與會者約四十

人,席間提問踴躍。信教授積極聽取

各人對他的期望,並就書院未來發

展、學生培育、校友聯繫及書院其他

管理事宜坦誠交流及溝通。

信教授對新亞精神非常認同,他

不但行政經驗豐富,熱愛教學及研究

工作,更關心同學需要。深信本院在

信教授的領導下,必能繼續弘揚中國

文化,傳承創校先賢的辦學精神。

本院下任院長信廣來教授與師生會面

01-02-new head.indd 7958 11/5/2010 5:05 PM

Page 3: 信廣來教授獲委任為本院下任院長 - History > Homehistory.na.cuhk.edu.hk/Portals/2/Images/Publication/b...(7957) 新亞生活 :37 9(2010 年 5 月) - 1 - 新亞生活月刊

(7959)

新亞生活 37:9(2010 年 5 月) - 3 -

本學期最後一次文化晚餐聚談於

四月二十二日在雲起軒舉行,

是次聚談邀請了現任歷史學講座教授

蒲慕州教授擔任主講嘉賓。蒲教授的

研究專長主要在埃及學、中國古代宗

教社會史、古代比較史等方面,而是

次主講題目則是深具趣味性的埃及史

議題—

﹁透視文明之光環:重訪古

埃及﹂。

當提及古埃及文明,這總是予

人一種神秘、高深難測的印象,而最

為人所熟悉的莫過於其金字塔與木乃

伊。時至今日,人們對於古埃及文明

的探索熱情依然延續,似乎並未有所

間斷,一方面學術界在古埃及史的研

究不斷推陳出新、作更深入的探究;

一方面民間對古埃及仍有很多的想像

與猜測,而一些的紀錄片或電視節目

都談及了不少關於古埃及的話題以滿

足人們對此的求知欲。甚至現在的埃

及已成為旅遊勝地,為人們提供一個

實地感受古文明的最佳場地。

而在當晚的聚談之中,蒲教授

主要從幾方面為大家介紹古埃及文

明,分別是金字塔、木乃伊、神廟及

藝術。當中金字塔不單是作為國王、

王后的墓穴,它更具有超然的身分象

徵,只有帝王人物才有資格擁有金字

塔的墓穴;背後又揭示了古埃及文明

的建築發展歷程,當時金字塔的建造

原理仍然為現世人帶來一個又一個的

迷團,但無可置疑的是它確實具有深

遠的工藝建築意義,展現了人類的高

智慧。而在木乃伊方面,相信人們對

此都有一定的認識,但在席間聽到較

為有趣的是,原來當時不單只有人的

木乃伊,甚至有貓、狗的木乃伊。另

一方面,當我們提及古埃及文明的時

候,往往最容易聯想到的是金字塔和

木乃伊,神廟似乎都較易被人忽略,

但其實神廟亦是古文明當中重要的元

素,其作為眾神的居所、崇奉神明之

地,卻不是宣教的機構,體現了古埃

及宗教的特質。此外,古埃及文明的

藝術亦是其璀璨的光芒,例如在金字

塔內的壁畫展現了心思細密的繪畫技

術,蒲教授以一幅繪有祭品的壁畫為

例,在一般視角下,當一堆祭品擺放

一起的時候,有些祭品可能會被遮蓋

而未能進入視線範圍內,而當時的古

埃及繪畫師則考慮到層次的問題,故

此將被遮掩的物品都提升至可見的範

圍,使各樣物品均可清晰展現於壁畫

中,這似乎與現今講求實觀的繪畫技

術有著根本的差異。

在這次文化晚餐聚談之中,蒲教

授仿如帶領我們通過時光隧道,展開

一段古埃及文明的探索之旅,透過是

次﹁旅程﹂,無疑使自己對於古埃及

文明有更多不同方面與角度的認知,

從中感受到古埃及人的生活精神面

貌,其希望、快樂與痛苦的交集,而

且體會到古埃及文明尚有很多留待世

人發掘的空間,同時亦帶給我們一點

的反思。觀現今之社會,古埃及文明

仍在社會大眾中不斷滲透,例如一些

時裝服飾的設計都滲入埃及的風格元

素;不少的電影、小說都以古埃及為

題;而且建築方面亦取材自金字塔的

形象,就好像巴黎艾菲爾鐵塔的尖端

形狀與金字塔其實是一脈相承的,而

背後又有怎樣的文化解讀呢?古埃及

豐富的文化內涵一直滋養著後世,可

見一切的古文化與歷史都不只是屬於

過去,它的氣息更是延伸至今,無遠

弗屆地影響人們的生活。

文化晚餐聚談

蒲慕州教授主講

「透視文明之光環:

重訪古埃及」黃美琪(歷史/二)

左起:張洪年教授、熊秉真教授 蒲慕州教授、朱嘉濠教授

03-dinner.indd 7959 11/5/2010 10:30 AM

Page 4: 信廣來教授獲委任為本院下任院長 - History > Homehistory.na.cuhk.edu.hk/Portals/2/Images/Publication/b...(7957) 新亞生活 :37 9(2010 年 5 月) - 1 - 新亞生活月刊

新亞生活 37:9(2010 年 5 月)

(7960)

- 4 -

能在香港中文大學再一次見到榮

鴻曾教授實感開心與榮幸。

來自美國匹茲堡大學音樂系的榮

教授是現今世界民族音樂學界一位非

常有影響力的中國學者,也是一名出

色的現代琴家。榮教授對於中國音樂

文化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他不僅將

國外民族音樂學的方法與香港音樂研

究很好的結合,在國內外發表了大量

有價值的研究著作及文章;更通過民

族音樂學的方法保存了一批豐富的音

像資料,這些錄音與照片活態地記錄

了上世紀中後期流行於香港的本土音

樂,是非常珍貴且具有研究價值的資

料。通過這些文字和錄音,他向世界

展示了香港本土的音樂文化,以及一

個中國學者對自身文化的認同與自豪

感;也因為這些文字和錄音,我們現

今才有機會瞭解那一段特定歷史時期

中香港的民間藝術家的音樂生活,聆

聽那一段來自香港歷史的聲音。

榮教授另一方面的貢獻在於其培

養了一批著名的民族音樂學家。他對

中國音樂的熱愛和孜孜不倦的追求,

影響著一代代的中國民族音樂學者。

相信對於香港的學者來說,應該

對榮教授非常熟悉。他曾任香港大學

文學院副院長、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

教授,移居美國後,在匹茲堡大學任

音樂系教授及亞洲研究中心主任。

如此多的頭銜,並沒有讓人覺得

與他距離遙遠。印象中榮教授總是面

帶微笑,親切而又儒雅。

初識榮教授

有幸初次見到榮鴻曾教授,是在

二○○

七年春夏之交。他與我當時的

導師杜亞雄教授是老朋友。那時榮老

師剛剛結束了在香港的講座,杜老師

便邀其來杭州師範大學作講座,他便

專程從香港來到杭州,打算在杭州逗

留幾日後從上海飛返美國。多年未見

的老友來訪讓杜老師十分欣喜,便邀

我陪同他們一起游杭。此前,杜老師

已向我介紹過榮老師,得知他既是麻

省理工學院的物理博士,又是哈佛大

學音樂博士,我實在是驚訝又敬仰!

初識榮教授,他身著一件白色短

袖襯衫,米黃色休閒褲,一雙白色休

閒鞋,手上提一隻黑色的帆布袋,簡

單中略帶休閒。當時的我只是一個不

諳世事的學生,經杜老師介紹後顯得

有些激動和緊張,而榮教授一見我便

非常紳士地與我握手、問候,完全沒

有架子,他親切的微笑,頓時讓我的

約束感一掃而空。初次見面我印象深

刻,榮老師總是露著真誠而又親切的

笑容,言談謙遜、儒雅,讓人如沐春

風。之後我們一行三人一同去龍井茶

園遊覽,在茶農家品茶,經過龍井山

泉時,榮老師還用礦泉水瓶裝了滿滿

一瓶山泉回去。

榮教授在杭師大的講座是關於杜

煥及其音樂,記得當時講座地點是在

學校新建的階教一樓。在場的學生中

很少人接觸過香港本地音樂,只有一

兩個來自廣東的學生能聽懂粵語,那

些音樂對我們來說很是新鮮,還好榮

老師講解得十分仔細,我們理解起來

也並沒覺得困難。年光流傳,轉眼已

經過了三個春秋。

香港文化系列講座

時隔三年之後,又一次聆聽榮教

授的講座,而這次是在香港。陽春三

月,正是香港一片山花爛漫、日暖風

清的季節。

榮教授應香港中文大學之邀,

以香港的音樂文化為主題作三個系列

講座。第一講在香港演藝學院舉行,

題為﹁香港人睇香港戲:粵劇與文化

權﹂。榮教授之前發表過諸多關於粵

劇的文章和著作,他的博士論文即以

粵劇為題,而這次講座是在粵劇被聯

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人類口頭和非

物質文化遺產﹂之後。他提出了﹁文

化權﹂這一漸受關注的議題,認為粵

劇已經超越了其本身,是關乎香港人

自我文化認同的精神紐帶,港人應該

擁有﹁對本土文化藝術的基本自主權

利﹂︻註一︼

,他宣導各界同心協力保

護、發揚粵劇文化。

榮教授的第二講地點在香港中文

大學的邵逸夫堂,主題是﹁重視民間

音樂、認識本土文化:瞽師杜煥唱香

港﹂,由新亞書院黃乃正院長親自主

持。適逢新亞書院的雙周會,整個禮

堂幾乎座無虛席。

聆聽來自香港本土的聲音

—— 記榮鴻曾教授和他的三場香港文化系列講座

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民族音樂學

碩士研究生 鄭思

04-05-chienmu lecture.indd 7960 10/5/2010 5:18 PM

Page 5: 信廣來教授獲委任為本院下任院長 - History > Homehistory.na.cuhk.edu.hk/Portals/2/Images/Publication/b...(7957) 新亞生活 :37 9(2010 年 5 月) - 1 - 新亞生活月刊

(7961)

新亞生活 37:9(2010 年 5 月) - 5 -

榮老師娓娓而談,向大家講述著

他的研究經歷和一個坎坷、貧寒的香

港民間藝術家杜煥的音樂與人生。他

是在一九七四年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

究所中第一次聽到杜煥演唱南音,此

後即對此非常感興趣,便開始了長期

的錄音和研究工作,這五十多個小時

的杜煥演唱錄音資料現今仍可在中大

的音樂資料館和香港大學圖書館中找

到。

杜煥是一個民間瞽師,十六歲時

輾轉來到香港,因病雙目失明後,在

妓院、煙館中賣唱為生。一九五五至

七○

年間曾在香港電台演唱,期間生

活較安定,自從電台取消了這個節目

後,他只能流落於街頭賣唱。杜煥一

生坎坷流離,嘗遍人間冷暖,他的經

歷和音樂與香港上世紀的社會變遷緊

緊相連,他用歌聲記錄了香港五六十

年的歷史;瞽師杜煥還將自己的經歷

創作成長達六小時的中篇史詩,讓人

不禁驚歎於他驚人的記憶力、創造能

力和豐富的內心情感。

杜煥演唱的歌曲包括了南音、

粵謳、木魚、板眼、龍舟等,榮教授

詳細介紹了其中三種風格迥異的曲

藝:南音、板眼和龍舟。這些都是很

多年前在香港流行的傳統曲藝形式,

對於現今年輕的學生來說都是挺遙遠

的了,即使有人聽過,也已經脫離了

傳統的演唱環境。而榮教授講座中所

用的錄音和圖片卻重構了上世紀香港

的茶樓情景。那鳥鳴聲、寒暄聲、人

群熙攘聲和著杜煥的音樂聲,讓人仿

佛真真切切地置身於七○

年代香港的

富隆茶樓。他的每張簡報都做得很生

動、很用心,除了杜煥演唱的歌詞

外,都附有圖片及歌詞之外的背景介

紹。

在場的聽眾大部分是本科生,榮

教授並沒有講得很理論化,而是用粵

語和一種簡單的方式娓娓道來,建構

出二十世紀香港殖民地文化中民間音

樂的環境,引導青年學生一同認識屬

於他們自己的本土音樂文化。如果說

這場講座更多的是重溫港人的集體記

憶,那麼關於文人蔡德允的第三講則

將這記憶推到了更深一層。

雖說古琴音樂並非大眾文化,但

蔡德允老師的古琴藝術卻是香港的本

土文化中不能忽略的一部分。她深深

地影響了香港眾多的文人雅士,其中

也包括榮教授本人。第三講﹁香港文

人蔡德允女史﹂在中大音樂系舉行,

由系主任麥嘉倫教授主持。到場的

除了本系的師生外,還有很多來自

其他系的老師和榮教授的朋友,本

來就不大的教室坐滿了聽眾。榮教

授介紹了蔡德允的藝術人生,其中

展示了很多蔡老師的個人歷史照

片、教學照片和她的書法藝術,又

給觀眾欣賞了一段蔡老師撫琴的錄

像。作為民族音樂學老師,榮教授

一一講述著他的研究經歷;而作為

蔡老師的學生,他又無不流露出對

老師的尊敬與感懷之情。

榮教授的講座並非完全關乎

﹁音樂﹂,而是充滿了對音樂背後

的﹁樂人﹂的關注;他的語氣謙

遜、隨和,用一種簡明的方式詮釋

著﹁歷史﹂、﹁人﹂和﹁音樂﹂的

關係;他對港人集體記憶中的本土

音樂文化的重溫和構建,喚起了人

們對於民間音樂的關注和重視,

這對年輕一代的學子尤為重要。他

說,﹁這些音樂隨著社會環境的變

化已經慢慢消逝了,對於青年學生

來說很少有人聽過。﹂然而,﹁這

個文化是我們香港人的歷史的一部

分﹂︻註二︼

,﹁香港人若要建立自

信,自傲,自我,讓我們到民間藝

術和本土文化裏去找吧!﹂︻註三︼

註釋:

一、見講座介紹小冊子第九頁。

二、引自榮教授演講原話。

三、見講座介紹小冊子第十三頁。

04-05-chienmu lecture.indd 7961 10/5/2010 5:18 PM

Page 6: 信廣來教授獲委任為本院下任院長 - History > Homehistory.na.cuhk.edu.hk/Portals/2/Images/Publication/b...(7957) 新亞生活 :37 9(2010 年 5 月) - 1 - 新亞生活月刊

新亞生活 37:9(2010 年 5 月)

(7962)

今年是我最後一年在惜別會上講

話。時間過得很快,各位畢業同學即

將離校,各奔前程,在此我祝賀各位

同學完成大學課程,為未來作了最好

的準備。而我也即將結束院長職務,

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上,繼續為在學同

學服務。我自二○

二年開始擔任新

亞書院院長,不經不覺已有八年了,

這是我從事大學教育以來最感光榮和

最難忘的一段日子。在任期間,我感

到新亞人的熱情,也深深體會到日新

又新的﹁新亞精神﹂不斷壯大發展,

在每位同學的內心扎根,盼望這種不

屈不撓的精神繼續在每位同學內心茁

長。

回顧過去八年,因為兼任大學行

政事務,以及教研工作,工作一個緊

接著一個,可以說是忙得不亦樂乎!

以至書院的學生活動不能全部一一參

加,而與同學的交流溝通,也是差強

人意,深感遺憾,借此向諸位同學致

歉。惟考慮大學教育以育人為主,我

們不僅在學科上、科研上,栽培高端

科技以及人文學科的社會精英。因

此,過去八年,我的工作目標都是以

同學的福祉為依歸,例如完善校園建

設、增加海內外大學交流、增加獎助

學金、舉辦學術講座、資助同學參與

暑期研究計劃、社會服務計劃、海外

實習,以至推行學長計劃等。這些都

是我歷年奮鬥目標。在書院同仁的感

召下,書院校董、校友都熱心支援,

不少資深校友更團結一致,成立獎助

學基金,幫助在學同學,以回饋母

校,不少同學也因而受惠,這是我最

感欣慰的。

今年新的學期,我們很榮幸得

到信廣來教授出任下任院長。信教授

為中國哲學及儒學研究的專家學者,

除專注於學問研究上,信教授擁有豐

富的學術行政經驗,他曾為美國加州

大學柏克萊分校之文理學院大學部院

長;二○

七年回港前為加拿大多倫

多大學副主席及士嘉堡分校校長,是

該校有史以來首位華裔校長。深信新

亞書院在信教授的領導下,對弘揚中

國文化,傳承新亞精神當能發揚光

大,新亞書院可謂深慶得人矣!願新

亞人今後與信教授一起,共同推動新

亞書院的發展。

今天新亞精神廣為人稱頌,它的

成功,不僅在校內形成優良的校風與

學風,而最能弘揚新亞精神的是建基

在各位畢業同學在社會上的表現,你

們在社會上以不屈不撓的精神,克服

重重困難,建立一番偉大的事業,便

是最好的新亞精神的表現了。

黃院長在惜別會上勉勵畢業同學

- 6 -

06-07-farewell party.indd 7962 18/5/2010 10:04 AM

Page 7: 信廣來教授獲委任為本院下任院長 - History > Homehistory.na.cuhk.edu.hk/Portals/2/Images/Publication/b...(7957) 新亞生活 :37 9(2010 年 5 月) - 1 - 新亞生活月刊

(7963)

新亞生活 37:9(2010 年 5 月)

黃乃正院長與新亞書院校友會代表黃浩潮校友(右)

- 7 -

各位畢業同學,隨著內地的不斷

的飛躍發展,你們面對的挑戰將會越

來越大。再過一個星期,上海世博會

將會開幕,這個展現內地尖端科技、

完善城市建設,以及優良管理的大型

展覽,充分顯示內地人才與多方面的

飛躍發展。當然,我們身為中國人是

引以自豪的,但另方面,我們必須明

白,時代不斷轉變,而內地以至世界

各地城市都在努力不懈,不斷向前邁

進,我們不能抱殘守缺。各位同學已

裝備自己,你們是社會的希望,我盼

望大家擴闊視野,以推動香港社會的

發展為職志。這是你們的父母親友,

以至每一位香港人對你們的期望。最

近一位去年在新亞畢業的同學李建

深,獲得了尤德海外研究生獎學金,

即將前往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攻讀東亞

藝術與考古學博士學位,他的志願是

學成後回港,為香港的文化藝術作出

貢獻,以回饋社會。李同學十多歲從

內地來港,抵港後只懂簡單的英語,

但經過數年的努力,竟然在會考取

得8A1B

的優異成績。李同學家境貧

困,但他克服了種種困難,學業成績

一枝獨秀,贏得了不少獎助學金以及

到外地交流的機會。李同學不僅學業

成績驕人,他的品德修養也獲得師長

的稱頌。去年暑假,他乘著到上海實

習的機會,特地從上海到蘇州錢穆先

生墓前致祭。致祭當日,滂沱大雨,

但李同學在幾經艱難下,聯絡了錢先

生家人引領到墓前致祭。李同學這種

尊師重道的精神,便是新亞人應當擁

有的精神,是各位同學的楷模。

我盼望各位畢業同學時以﹁新亞

精神﹂為念,大家不管將來面對的是

順境或逆境,都能夠很好的面對。我

盼望諸位不要以爭取一份優良的職業

為滿足,緊記我們前賢的叮嚀:﹁愛

家庭、愛師友、愛國家、愛民族、愛

人類,為求學做人之中心基礎。對人

類文化有了解,對社會事業有貢獻,

為求學做人之嚮往目標。﹂

最後,我謹祝各位畢業同學鵬程

萬里,繼續深造的同學學業猛進。

五月六日,中國首都醫科大學副

校長李義庭教授一行五人蒞校訪問,

目的在了解中大的書院文化、學生業

餘生活,以及學生的就業指導和諮詢

工作。本院院長黃乃正教授、院務主

任文直良博士、副主任游吳慧蓮女士

首都醫科大學代表團蒞校訪問

在院長室與代表團會晤,並引領參觀

本院校園。大學副校長鄭振耀教授在

雲起軒歡宴代表團,大學出席的代表

有醫學院院長霍泰輝教授、學生事務

處處長梁汝照先生及學生交流處︵國

內事務︶處長黃咏女士。

黃乃正院長與代表團在誠明館會晤

鄭振耀副校長(中)在雲起軒歡宴代表團

06-07-farewell party.indd 7963 18/5/2010 10:04 AM

Page 8: 信廣來教授獲委任為本院下任院長 - History > Homehistory.na.cuhk.edu.hk/Portals/2/Images/Publication/b...(7957) 新亞生活 :37 9(2010 年 5 月) - 1 - 新亞生活月刊

新亞生活 37:9(2010 年 5 月)

(7964)

- 8 -

三月二十九日晚在圓形廣場舉行新亞書院學生會

幹事會交職典禮暨社會責任嘉年華,這個活

動突顯了新一屆幹事會的創新和關心社會的理念,

希望藉著嘉年華讓同學了解每個人立身於社會的責

任,共同為社會出一分力,貢獻社會。這個活動共

有九個中大與新亞的學生組織,以及校外的社會企

業參加及協辦。組織包括:新亞扶青、聯合扶青、

逸夫扶青、祟基扶青、國是學會、中大社會服務工

作隊、綠色天地、新亞社會學系系會、東華三院芷

若園、環保觸覺。所有攤檔都以不同類型的主題宣

揚關注社會的訊息,包括社會時事、精神健康、環

境保護、少數族裔、國際及香港弱勢社群等。

大學輔導長吳基培教授、新亞書院輔導長譚少

薇教授、以及新亞書院四宿的舍監應邀蒞臨擔任這

次活動的嘉賓,而新亞書院各系屬會以及大學各學

生團體也應邀出席,見證新一屆新亞書院學生會幹

事會的成立,在此感謝書院以及各位同學對我們的

支持。

第四十七屆新亞書院學生會

幹事會及代表會

學生會幹事會

職位 姓名 主修/年級

幹事長 譚均健 人類/三

內務副幹事長 黃禮祥 物理/三

外務副幹事長 許家龍 人類/一

秘書部 李文浩 專業會計/一

外務秘書部 莫曉嵐 新聞與傳播/二

司庫部 李楚楚 專業會計/二

外交部 蔡彤彤 政治與行政/二

學術部 盧燕珊 社會/二

出版部 歐陽美珊 人類/二

宣傳部 尋欣亞 工商管理/二

群育部 吳瑕 專業會計/三

體育部 羅宇恆 系統工程與工程管理/三

福利部 甘芷晴 人類/二

總務部 林嘉洛 人類/二

社會部 王浩帆 工商管理/二

學生會代表會

職位 姓名 主修/年級

主席 林芷欣 政治與行政/二

副主席 游藹恩 工商管理/二

秘書 馬羲汶 電子工程/一

總務 李俊輝 醫學/一

新亞書院學生會幹事會交職典禮暨社會責任嘉年華

新亞學生會外交幹事 蔡彤彤(政政/二)

典禮在兩位輔導長和上屆學生會幹事長林芷欣

同學致詞後,新一屆幹事會成員宣誓盡心盡力為同

學服務,經過簡單而有意義的交接儀式,第四十七

屆新亞書院學生會幹事會「新」正式上任。

交職典禮禮成後,社會責任嘉年華攤位隨即

啟動,同時也準備了茶點供大家享用。在嘉年華進

行得如火如荼之際,大會亦準備了一連串精彩的表

演節目。表演嘉賓來自校內及校外,包括有旺角的

街頭音樂表演者。我們希望透過這些表演,讓同學

了解和欣賞不同類型和文化背景的音樂。當晚氣氛

非常熱鬧,同學們在各個攤位留連忘返,在場的工

作人員則向他們講解,相信通過這次活動,增加了

同學對社會時事和弱勢社群的認識。大約晚上十一

時,社會責任嘉年華圓滿結束。

08-09-student-union.indd 7964 18/5/2010 10:06 AM

Page 9: 信廣來教授獲委任為本院下任院長 - History > Homehistory.na.cuhk.edu.hk/Portals/2/Images/Publication/b...(7957) 新亞生活 :37 9(2010 年 5 月) - 1 - 新亞生活月刊

(7965)

新亞生活 37:9(2010 年 5 月) - 9 -

中大藝術2010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五十年來以培育本地藝術

專才為職志,畢業生除從事藝術創作外,亦投身於

各個文化領域,不斷為本地創意工業灌注新血與動

力。

本年度盛事「中大藝術2010」訂於五月二十九

日至七月十一日舉行,包括本科生畢業展:《爆谷

Blooming Valley》、藝術系系展、研究生畢業展以及

邀請展:《靜觀奇變》香港雕塑雙年展 2010。「中

大藝術」除了由學生籌劃並參與的展覽外,亦舉辦

連串配套活動及出版,以促進藝術系與公眾人士的

交流。「中大藝術」將於五月二十九日(星期六)

下午三時假文物館西翼舉行開幕典禮。

本科生畢業展 《爆谷 Blooming Valley》地點:大學本院文物館(展廳I)

展覽將展現畢業班同學在藝術系中學習的成

果,希望觀眾能欣賞他們對創作及學術的專注和熱

誠及交流。本屆共有二十一位創作畢業生,以不同

形式及媒介的作品,表現出他們各人的特質,冀能

呈示藝術新一代的視野;同時,另有兩位史科畢業

生參與,展出其對中國藝術傳統課題的研習論文,

以示中大藝術系創作與學術研究並重的學習方向。

研究生畢業展地點:新亞書院誠明館三樓

張惠文:《給我一杯水》

張惠文的《給我一杯水》以中國工筆繪畫道出

新聞故事中小動物的處境,探討動物和人類的相處

關係。例如澳洲森林大火中消防員為倖存的樹熊送

上窩心的涼水,牠看着我,樣子像是說:「我跑不

動了,我很痛,幫幫我吧。」

霍秀霞:《寄居人》

寄居人住在身內牢固安穩,然而都是寄居的。

梁靜雯:《煦煦飄萍》

隨著社會現代化,不知道從何時起,我們已成

為近乎沒有根的地球公民,只是地球村上的其中一

個旅客,隨著生活需要而寄寓於不同國度下。我們

的生活模式著實漂泊不定,看見很多人對當下生活

上的種種有感洩氣,甚至輕生。

可知歲月如流,就讓我們停歇下來,翻一翻情

感回憶,想想曾經我們愛過或愛過我們的人,憑藉

那份溫煦、愜意的思緒掠上心頭,其實生命還是很

和順舒暢,那還有甚麼是挺不過來?

羅玉梅:《殘話小說》

毀了你的舌頭。這個故事將要自動展開。

藝術系系展地點:新亞書院誠明館二樓及三樓

系展將展出一至三年級本科生及一年級研究

生的作品。今年度的系展展品包括經評選入圍的作

品。展出作品約百多件,包括中西繪畫、混合媒介

及裝置等。

邀請展:《靜觀奇變》香港雕塑雙年展 2010地點:新亞書院許氏文化館及戶外空間

《靜觀奇變�� 香港雕塑雙年展2010》匯集了

約五十個本地藝術家及十多個內地雕塑家展出立體

創作,以「雕塑與文化」為主題,希望展現本地當

代雕塑藝術的最新面貌。展覽分四部份,在中文大

學展出的《靜觀奇變�� 當代篇》以中青代藝術家為

主,利用立體創作展現香港本土文化;香港視覺藝

術中心展出的《靜觀奇變�� 經典篇》則展出反映香

港雕塑文化發展的前輩雕塑家作品,並由年青藝術

工作者重新演繹向大師致敬;《靜觀奇變�� 中國

篇》展出廣州美術學院師生精選作品,以加強中港

文化藝術交流,再加上牛棚藝術村展出香港雕塑學

會會員最新創作,組成豐富精彩的《香港雕塑雙年

展 2010》展覽系列。

08-09-student-union.indd 7965 18/5/2010 10:06 AM

Page 10: 信廣來教授獲委任為本院下任院長 - History > Homehistory.na.cuhk.edu.hk/Portals/2/Images/Publication/b...(7957) 新亞生活 :37 9(2010 年 5 月) - 1 - 新亞生活月刊

新亞生活 37:9(2010 年 5 月)

(7966)

- 10 -

中大學生信息系統 The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 Information System

中大學生信息系統(CUSIS)將於本年七月五日啟用。屆時,以全新介面投入服務的 MyCUHK 將提供

接口至 CUSIS 系統。登入 MyCUHK 帳戶必須輸入六位數字的教職員編號或十位數字的學生編號及校園電子

郵件系統密碼才可使用。

有關更多MyCUHK的資訊,請瀏覽 http://www.cuhk.edu.hk/cusis/com/cusis-flyer-mycuhk-chi.pdf。

The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 Information System (CUSIS) will go live on 5 July 2010. An interface with

CUSIS will be made at the revamped MyCUHK which will be launched simultaneously. You can use your 6-digit

staff ID or 10-digit student ID with your CWEM password to log in MyCUHK.

For more details about MyCUHK, please read http://www.cuhk.edu.hk/cusis/com/cusis-flyer-mycuhk-eng.pdf.

本院大事記(2010 年 4 月)

9 日 本院第 520 次雙週會上午在邵逸夫堂舉行。

這次雙週會的主題為「四川:一次牽動人心的旅

程」,由教育心理學系劉兆瑛教授主講。

12 - 23日 許氏文化館舉行《足各》 ― 周秀蘭、羅

懿靜、葉詠芯、蔡德怡、李南衡、黃綺琪、張惠

文、賴筠婷、曾黎華、陳慧而、霍秀霞 ― 基督徒

聯展。

12 - 23日 錢穆圖書館舉行《余慧恩個人作品展》。

22日 本院校園文化生活委員會於晚上在樂群館──

梁雄姬樓雲起軒舉行本學年第四次文化晚餐聚

談。主講嘉賓為歷史系蒲慕州教授,講題為「透

視文明之光環:重訪古埃及」。

23日 本院第521次雙週會上午在邵逸夫堂舉行。是

次雙週會為畢業班惜別會。

晉升本院院務室孫蕊筠小姐自本年四月七日起獲晉

升為一級助理主任。

本院同仁,謹致賀忱!

10-mycuhk.indd 7966 10/5/2010 5:21 PM

Page 11: 信廣來教授獲委任為本院下任院長 - History > Homehistory.na.cuhk.edu.hk/Portals/2/Images/Publication/b...(7957) 新亞生活 :37 9(2010 年 5 月) - 1 - 新亞生活月刊

(7967)

新亞生活 37:9(2010 年 5 月) - 11 -

﹁下

秒鐘故事或許很有趣,但

必須走得對……﹂訪問完

畢後,細聽蔡梓銘的第一首個人歌曲

︽星光︾,感到這首歌彷彿是他的寫

照。看︽亞洲星光大道︾及在校園內

跟他有過幾次的接觸,對蔡梓銘的第

一印象,是唱功了得、有幽默感和文

質彬彬的。終於,面對面跟他談話,

發現這位小夥子不僅慮事長遠,更是

一個胸懷大志的人。

踏上星光大道

︽亞洲星光大道︾是蔡梓銘人

生中第四個歌唱比賽。頭兩個是中學

的校內歌唱比賽,成績不俗,有一次

取得兩個冠軍;第三次是區際歌唱比

賽,也是他第一個參加的公開歌唱比

賽。他說,那次沒有得獎,因為他跟

伴奏的音調不和,致水準發揮不了。

直至中七那年的暑假,他參加︽亞洲

星光大道︾,﹁自己對音樂有興趣,

喜歡唱歌,於是便報名,試試自己的

實力。﹂結果,他在五千多名參賽者

中脫穎而出,經過二十多集的龍爭虎

鬥後,打入十強,並取得第三名,跟

亞視簽約,開展他的歌唱事業。

我喜歡唱歌

家庭教育對個人成長影響之深是

無容置疑的,蔡梓銘就是在父母的培

育及薰陶下建立對唱歌的興趣。父母

喜歡音樂,尤其是媽媽,很喜歡唱鄧

麗君的歌,也會教他一些歌唱技巧,

家裏也有很多唱片。而且,父母讓他

參加合唱團、學鋼琴,培養他對音樂

的興趣。

至於他是在何時開始對唱歌有

信心呢?蔡梓銘說,應該是在小學的

時候。小學的音樂考試分三部分:唱

歌、牧童笛和筆試,他很自豪地說︰

﹁我幾乎每次筆試都拿滿分,而歌唱

部分呢,四十分滿分我只是被扣幾分

而已!有一次老師更讚我的聲線很好

聽,所以從那時開始留意自己的聲

線!﹂說

起合唱團的趣事,他說中一、

二變聲期間很苦惱,﹁為什麼從前唱

到的現在唱不到呢?﹂期間,他從電

視裡聽到男高音歌唱家巴伐洛堤的歌

曲,﹁那是一種很古典的唱法,我一

聽便愛上了,而且這種唱法跟合唱團

的有點相似﹂。於是,他便學習這種

唱法,並為自己的歌唱風格奠下了基

礎。

在比賽中成長

︽亞洲星光大道︾採用淘汰制,

而且集與集之間只相隔一星期,蔡梓

銘在比賽期間,一星期內要選歌、練

歌,還要應付學業,所要面對的壓力

絕對不小。談到選歌,他表示每一次

都有主題,譬如說是情歌,經典歌

等,﹁要配合主題,然後選適合自己

的歌,除此之外還要好聽﹂,所以選

上圖:蔡梓銘接受筆者訪問時攝

右圖:蔡梓銘第一次公開演唱會

左圖:蔡梓銘為大學學生事務處主辦

之活動作表演嘉賓

中醫可治人身

音樂可治人心中大歌神蔡梓銘

長算遠略,貢獻社會

李澍薇

11-13-williamchoi.indd 7967 18/5/2010 10:09 AM

Page 12: 信廣來教授獲委任為本院下任院長 - History > Homehistory.na.cuhk.edu.hk/Portals/2/Images/Publication/b...(7957) 新亞生活 :37 9(2010 年 5 月) - 1 - 新亞生活月刊

新亞生活 37:9(2010 年 5 月)

(7968)

- 12 -

歌的確是很有難度的。

﹁比賽過程對於我來說是頗辛

苦的,壓力很大!一來要受外界的批

評;二來每次都想盡力做到最好,如

果那次比賽唱得不如理想的話,會有

很大的挫敗感;加上自己在準備比賽

之餘要顧及學業,比賽期間每晚做功

課都做到很夜,又擔心自己會令家人

擔憂。所以,幾方面的壓力都加諸自

己身上,真的很難忘!﹂

經過這麼多次的上台經驗後,

現在蔡梓銘在台上揮灑自如,不再怯

場。﹁自己有文靜和好動的一面,但

以前面對陌生人的時候,總會把好動

的一面藏起來。這次比賽有如一次性

格的釋放,現在我面對不太熟的人也

不會緊張,很容易便能與他們打開話

匣子,很開心。﹂他表示,每一次唱

歌都要受到外界的批評,當中固然有

讚有彈,要懂得該以什麼心態去接受

別人的評價。他一開始十分在意這些

批評,例如聽到有人說︰﹁為什麼這

個人唱得這麼差?﹂後會很不開心,

但後來發覺有些人的批評未必是準確

的;另一方面要接受善意的批評,並

改進自己不足之處。所以,他學會了

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這個比賽對他

來說是一次自我的提升,使個人的承

受力更強。蔡梓銘引用蘇軾︽定風

波︾的最後一句:﹁回首向來蕭瑟

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意思

是經過這麼大的壓力後,現在回望過

有知名度的人,圍繞的話題許多時會

局限於他的歌唱事業,如﹁唱片好賣

嗎?演唱會怎樣?﹂對於話題不再生

活化,他感到可惜。他說,慶幸的是

中醫系學生人數少,同學間較熟絡,

也結識到一些好朋友。﹁他們認識的

是真性情的蔡梓銘,而不是透過電視

看到的﹃我﹄,他們瞭解我的為人

後,我們的話題會較生活化。﹂

學生+

歌手 =

走堂+頹讀+

摺友?

很多人都以為蔡同學經常為了

出席公開活動而走堂,但他斬釘截鐵

地說:﹁我會令唱歌不影響學業,盡

量不走堂。﹂現為中醫系一年級生的

他,入大學前曾經聽人說大學生可以

選擇﹁頹讀﹂或者做﹁摺友﹂,令他

滿心以為可以讀得較輕鬆,但事實卻

剛剛相反。﹁中醫這一科有很多東西

要記,我們又要讀有關西醫的東西,

所以要加倍努力。自己不想G

PA

差,接受不了拿僅僅合格的成績,過

不了自己那關。而且又不想被教授訓

話,所以一定不能頹讀!﹂

那麼蔡同學的大學生活就只有讀

書和唱歌嗎?不!他說,不少學會都

有舉辦活動,中醫系也經常有飯聚,

﹁我發覺大學生活是十分多采多姿

的,雖然我沒有上莊,但我是中醫推

廣小組的成員,會定期寫文章刊登到

報章。我覺得不參加活動很浪費,所

以有空的話會多參加,例如中醫系快

將舉辦的藥膳及一些聯莊的活動。﹂

至於他是不是經常下課後要趕

著去錄影或出席活動呢?蔡梓銘立即

說︰﹁對呀!今天下午下課後就要趕

到簽名會去了!﹂同時發展歌唱事業

對學業有影響嗎?他說,亞視有他的

上課時間表,在安排活動時會把他的

情況考慮在內,令他不用走堂。而且

亞視十分尊重他的決定,也鼓勵他讀

書,容許他選擇那些做,那些不做,

有很大的自由度。其實,他除了唱歌

以外也會多作其他嘗試,例如做客席

主持、旁白等,﹁但會有取捨,有人

找我拍戲,但拍戲一天要用上八至十

小時,我可不能缺課一整天!﹂除了

去,覺得那些只是很普通的事,﹁是

很好的回憶,原來自己曾這樣成長

過。﹂成

名背後的苦與樂

成為公眾人物後,蔡梓銘經常

被路人認出,對他帶來少許不便。記

得有一次在地鐵車廂內講電話,被一

位爆炸頭大叔認出,然後那位大叔大

聲地說︰﹁不要裝傻了!我知道你是

蔡梓銘!你為什麼要戴上帽子呀!﹂

令附近的人都望著他,有些尷尬!但

他都能化這些為娛樂,作為生活的調

劑。

蔡梓銘坦言,現在比較難交知

心的朋友,因為新朋友會待他是一個

蔡梓銘在《亞洲星光大道》比賽時攝

11-13-williamchoi.indd 7968 18/5/2010 10:09 AM

Page 13: 信廣來教授獲委任為本院下任院長 - History > Homehistory.na.cuhk.edu.hk/Portals/2/Images/Publication/b...(7957) 新亞生活 :37 9(2010 年 5 月) - 1 - 新亞生活月刊

(7969)

新亞生活 37:9(2010 年 5 月) - 13 -

亞視安排的活動外,蔡梓銘也經常應

邀在校園內獻唱,如新亞午間音樂會

、Caring C

ampus

嘉年華暨 uB

uddies

動禮、新亞歌唱比賽等,﹁畢竟是自

己地頭,表演時會開心些。﹂可是,

礙於許多校內活動都是在晚上舉行,

﹁假設活動是在十一時完結,我回家

需時一小時,然後洗澡、吃點東西已

是凌晨一時了,那有時間讀書呢?﹂

雖然他喜歡在校內表演,但考慮到時

間問題,﹁有時會選擇不去。﹂

同時要兼顧學業和工作是否很

辛苦呢?蔡梓銘說,如果他沒有參加

歌唱比賽和跟亞視簽約的話,也會做

兼職幫人補習,﹁所以我覺得我跟其

他同學一樣,只是他們去補習,我去

唱歌而已。心態和身分是有少許不同

的,他們幫人補習,身分仍然是學

生,自己則有兩個身分,就是學生和

歌手。﹂蔡同學再三強調,﹁我把兩

者的界線劃分得很清楚,讀書時讀

書,唱歌時唱歌。我會令自己在學業

及歌唱事業上都做得好!﹂

我的夢想

在︽亞洲星光大道︾的舞台上,

蔡梓銘表示他的夢想是成為一位褔音

歌手,訪問當天,他說,﹁我的終極

目標是能夠唱一些褔音歌,用自己的

影響力去感動他人。﹂原來他在參加

比賽前曾經到一些褔音團體毛遂自

薦,但都沒有回音。因此,他希望透

過參加比賽,令更多人知道他的想

法,﹁當有更多人知道我的想法後,

可能有人會效法,又或者會有更多人

支持我,幫助我。加上令自己踏上更

大的舞台時,就有更大的能力去做更

多有意義的事。﹂

在通往夢想的道路上,家人及

朋友的支持就像為蔡梓銘打了一支強

心針,即使比賽過程有多辛苦,現在

雙線發展有多忙碌,蔡梓銘都不曾放

棄。他說,﹁家人和朋友都很瞭解

我,知道我現在做的一來是為興趣,

二來是為夢想。﹂父母很開通,鼓勵

他向自己的興趣發展,尤其是他的興

趣是附帶著夢想的時候,父母更加鼓

勵。但為人父母的,知道兒子要面對

這麼大的壓力,總會擔心,﹁這些時

候他們會反對,勸我﹃做少D﹄或

﹃放低一陣﹄﹂,他認為這些都是父

母愛他的表現,﹁整體上他們是支持

我的。﹂而蔡媽媽更會以行動支持,

﹁在家裏練歌時,媽媽會做我的觀

眾,跟我說我那兒唱得好,那兒需要

改善。﹂

此外,教會也是他的精神支柱,

弟兄們都很支持他,﹁記得有一次亞

視提出到教會拍宣傳片,幸而教會了

解我的夢想,因此也就答應了。﹂得

到家人和朋友的默默支持,加上自己

心理素質的調整,相信蔡梓銘都能把

壓力轉化為推動力,向夢想進發。

會心的微笑,

是出於對他的尊重

問及他未來的打算,蔡梓銘說,

他的目標明確,而且走每一步都是經

過深思熟慮的。﹁現時我跟亞視簽約

的年期很短,我覺得很多東西都要在

我完成學業後才可大大發展。畢業

後,我會從事中醫工作,考取執業

牌;另一方面,我會逐步建立自己的

歌唱事業,然後多作慈善活動。﹂他

又說,﹁中醫可治人身,音樂可治人

心﹂,兩者都能給他帶來滿足感。

那麼,怎樣才算是好歌手呢?蔡

梓銘笑說,﹁好歌手嘛,首要一定要

把歌唱好,另外,就是要對社會有承

擔。﹂他說,很多時候歌迷見到喜歡

的歌手的時候會瘋狂地尖叫,但他卻

希望支持他的朋友見到他會對他微笑

、點頭,尊重他,﹁因為他們瞭解到

我是一個有夢想,對社會有承擔,而

不是一個追逐名利的歌手。﹂

中醫和唱歌這兩種看似風馬牛不

相及的事,蔡梓銘竟能把它們連繫在

一起。在此祝福這﹁星光之火﹂能創

出自己一片天空!

蔡梓銘在《亞洲星光大道》總決賽時攝

蔡梓銘︵W

illiam C

hoi

︶,基

督徒,香港男歌手,現為亞洲電

視合約男藝員。他第一首個人歌

曲為︽星光︾。

11-13-williamchoi.indd 7969 18/5/2010 10:09 AM

Page 14: 信廣來教授獲委任為本院下任院長 - History > Homehistory.na.cuhk.edu.hk/Portals/2/Images/Publication/b...(7957) 新亞生活 :37 9(2010 年 5 月) - 1 - 新亞生活月刊

新亞生活 37:9(2010 年 5 月)

(7970)

- 14 -

今年新亞書院之歌唱比賽已於三

月十一日︵星期四︶圓滿結

束。本年度之歌唱比賽參賽者水準極

高,決賽現場氣氛也非常熱烈,謹將

整個歌唱比賽之籌劃過程及比賽概況

簡述於後。

籌劃:

﹁Risin

g

新﹂。﹁新﹂者,新亞也;

﹁sing

﹂,唱也,點出﹁新亞歌唱比

賽﹂之意。另外﹁R

ising

﹂,本有上

昇之意;﹁新﹂與英文字﹁S

un

﹂同

音,加起來就是﹁旭日初昇﹂,即寄

望本年新亞歌唱比賽能夠發掘一些有

歌唱才華的同學,讓他們能夠在舞台

上有如初昇之朝陽般發熱發光。

在佈置,宣傳主題方面,籌委

會採用了﹁藍天﹂作主題,並且在各

項宣傳物品如橫額、海報大量使用,

亦得到不俗的評價。另外,在決賽當

天舞台上,我們亦訂製了一張印上藍

天色彩的巨大橫額作背景,不但配合

﹁Risin

g

新﹂天空的感覺,而且亦希

望參賽者們能夠在藍天般的舞台上盡

情高歌,猶如於藍天中自由翱翔,從

歌唱中尋找自己的夢。

初賽:

本屆新亞歌唱比賽共分三組比

賽,各設冠、亞、季軍,分別為獨唱

組、合唱組及天馬行空組。獨唱、合

唱組規則大致與往年相同,而新設項

目天馬行空組則是特別為配合本年主

題而設,比賽容許參賽者作任何類型

的表演,惟表演必須有歌唱元素,組

別人數不限。

新唱初賽於今年二月一日至二

月五日在聯合書院鄭棟材樓一號講課

廳舉行。經過一輪激烈的競爭,分別

有七位獨唱參賽者、五位合唱參賽者

及兩隊天馬行空組脫穎而出,晉身決

賽。

決賽:

新亞歌唱決賽於三月十一日晚上

七時假邵逸夫堂舉行,票價為二十九

元,遠低於去年的六十九元。在宣傳

部的部員們排山倒海的宣傳,決賽門

票銷情頗為理想,當天入場人數較去

年多一倍。舞台上除了巨大的背景橫

額外,籌委會用了一星期時間,精心

製作了一個發光的巨大﹁R

ising

新﹂

字樣,耀目非常,主題一目了然。

本年的表演嘉賓陣容鼎盛,有榮

獲亞洲電視舉辦的︽亞洲星光大道︾

季軍的新亞中醫系蔡梓銘同學、歌星

吳浩康,以及當紅歌唱組合M

r

作表

演。輔導長譚少薇教授也應邀蒞臨為

參賽者打氣。

此外,籌委會特地為每一位參

賽者及組合拍攝了約三分鐘的短片介

紹。這些片段在每個參賽者出場前播

放,令台下觀眾分享到參賽者走上決

新亞書院

歌唱比賽

新亞書院歌唱比賽籌委會

文書 陳宗堯

14-15-NA-SING.indd 7970 12/5/2010 10:58 AM

Page 15: 信廣來教授獲委任為本院下任院長 - History > Homehistory.na.cuhk.edu.hk/Portals/2/Images/Publication/b...(7957) 新亞生活 :37 9(2010 年 5 月) - 1 - 新亞生活月刊

(7971)

新亞生活 37:9(2010 年 5 月) - 15 -

賽舞台,那種緊張又興奮的複雜心

情。

當晚,各個參賽者在台上施展渾

身解數,表演精彩紛呈,極具專業水

平;而台下支持者也喊至力竭聲嘶,

氣氛熱烈。其後各個嘉賓的精彩演出

將氣氛推至最高峰,尤其是蔡梓銘同

學獨特柔和而細膩的聲線贏得了此起

彼落的喝采聲。另一個意外的高潮來

自兩組天馬行空組的表演,他們在比

賽舞台上載歌載舞,盡情發揮了其無

窮創意,更與﹁天馬行空﹂的主題互

相呼應,將全場氣氛推至另一高峰。

檢討、結語

本年度的新亞歌唱比賽贏得了一

致正面的評價。不少人認為舞台設計

優異、也有人認為今年氣氛遠較上年

的為佳。籌委會認為,票價的下調、

強大的表演嘉賓陣容都是吸引觀眾入

場的主要原因。同時籌委會致力節省

成本、鍥而不捨的與歌星議價,以及

籌委會安排了不少工作人員推動現場

氣氛,都是今年新唱成功的原因。

本年新亞歌唱比賽儘管仍有些

安排不妥善的地方,但整體上,本年

度的比賽辦得非常成功,贏盡口碑及

增加了入場人數。希望下一年歌唱比

賽的籌委會能夠檢討本年度的不足、

吸收成功之處,於下年籌辦一個更受

歡迎的歌唱比賽,讓新亞學生一展所

長,翱翔尋夢的舞台!

新亞貓群近況

本院與愛護動物協會經月

來之努力,現已為在新亞書院

活動往來的其中十多頭貓隻絕

育,並已植入晶片及注射防

疫針、滅蟲,而餘下還未捕獲

的,將會於短期內再繼續跟

進,直至完成杜絕貓隻大量繁

殖的可能及讓其健康成長。

又所有經絕育手術的貓

隻,都在耳朵剪去小部分,以

資識別。

近日政爭有感

農圃舊侶

政論參差日日新

居中裁決不常珍

今番為顯高風骨

「三不」寧教說不真

14-15-NA-SING.indd 7971 12/5/2010 10:58 AM

Page 16: 信廣來教授獲委任為本院下任院長 - History > Homehistory.na.cuhk.edu.hk/Portals/2/Images/Publication/b...(7957) 新亞生活 :37 9(2010 年 5 月) - 1 - 新亞生活月刊

新亞生活 37:9(2010 年 5 月)

(7972)

- 16 -

二○○

九年十一月十八日,紫霞

樓再次於大學賓館舉行高桌晚宴。數

數指頭,紫霞高桌晚宴今年已是第六

年舉辦,漸漸成為紫霞樓一個不可或

缺的傳統。由於過去多屆高桌晚宴均

反應熱烈,同學每次都能盡興而歸,

所以作為今年高桌晚宴的負責人,壓

力不可謂不大。幸好,經過多位統籌

的努力之下,晚宴終能順利舉行,圓

滿結束。

本年度紫霞高桌晚宴嘉賓為香

港著名跨媒體傳媒人─

鄭丹瑞先

生。鄭先生多年來為香港影藝圈貢獻

良多,除了是知名電台節目主持人及

出色的司儀,鄭先生同時身兼演員、

編劇、導演、電影監製和作家等不同

角色,更難得的是,他在每一範疇的

成就都非常卓越,大家有目共睹。今

次能邀請到鄭先生在晚宴中演講,實

是我們的榮幸。說實在,當初要聯絡

鄭先生的時候,我的心情是有點擔憂

的,因為過去的統籌告訴我們,現今

一些傳媒人、明星喜擺高姿態,溝通

方面要加以留心。然而,鄭先生給我

們的感覺絕對是親切友善的。想當初

我第一次致電他的手提電話時,心砰

砰的跳著,但他的一句說話就令我的

心情平靜下來:﹁你就是Isaac

?不用

那麼緊張,我又不是陳奕迅!﹂交談

下來,鄭先生的風趣幽默令人印象深

刻,我之前的憂慮亦一掃而空。

晚宴當晚,鄭先生準時來到大學

賓館,主動與司儀討論當晚流程,部

分提早到場的同學也爭取機會與他交

談,而鄭先生也毫不吝嗇,分享自己

的心得看法,令同學獲益良多。晚上

七時正,紫霞樓第六屆高桌晚宴正式

開始,兩位主持鄭子豪、曾穎芝同學

先作簡單的開場白並為大家介紹晚宴

嘉賓,其後便是晚宴的重頭戲─

賓分享。

鄭先生是說故事的能手,在進入

主題之前,他先向大家講述他當年某

個寒冬在長春拍攝外景的經歷。那個

時候,從電台轉戰電視的他,拍劇拍

得街知巷聞,名字家傳戶曉,表面非

常風光。但就在那嚴寒的天氣下,在

長春偏遠的片場,面對工作和人事的

壓力,鄭先生陷入了人生的低谷,在

拍劇以外的時間,他﹁自閉﹂於招待

所簡陋的房間內,謝絕交際,苦思人

生的出路。

這種在低谷徘徊,彷彿了無出

路,難以走出困局的感覺,很多人都

經歷過,問題是大家如何面對,如何

自處。鄭先生的﹁自閉﹂,並不是一

味縱容自己沉溺於自怨自艾的感傷

中,在痛定思痛的反省下,鄭先生打

起精神,積極地把一直構思中的故事

化為sto

ry bo

ard

、電影劇本。離開長

紫霞樓 2009 年高桌晚宴後記紫霞樓宿生會幹事會「紫此一家」副主席 高天瑞

16-17-high table.indd 7972 11/5/2010 10:42 AM

Page 17: 信廣來教授獲委任為本院下任院長 - History > Homehistory.na.cuhk.edu.hk/Portals/2/Images/Publication/b...(7957) 新亞生活 :37 9(2010 年 5 月) - 1 - 新亞生活月刊

(7973)

新亞生活 37:9(2010 年 5 月) - 17 -

春的時候,困局雖未完全解開,但鄭

先生身邊多了份劇本。幾年後當機會

再度降臨時,這份劇本得以適時迎向

機會,重見天日,為鄭先生開創事業

的新高峰。鄭先生對同學語重心長,

指出面對人生低谷,切忌容許自己過

分沉溺於悲傷或憤憤不平的負面情緒

中,否則會越跌越低,反而應該積極

裝備自己,好讓日後機會出現時可把

握得更好。

分享過後,同學們踴躍向鄭先

生提出問題,當中包括人生目標的訂

立,逆境自強的秘訣。總括來說,鄭

丹瑞先生的曲折的人生經歷,通過他

精彩的分享,令在座每一個來賓都聽

得津津有味,更重要的是,鄭先生的

演講發人深省,令人深思。

這次高桌晚宴除了給到場同學一

頓充實身心的盛筵,亦給籌委們一個

學習組織活動的寶貴機會,但不能不

提的是,紫霞樓第六屆高桌晚宴得以

順利完成,實在有賴多方面的支持。

筆者謹代表﹁紫此一家﹂全體成員對

鄭丹瑞先生、兩位舍監、書院眾師長

及每位來賓,特別是抽空回來支持紫

霞樓活動的舊生,致以最誠摯的感

謝,我們亦祝願來年的宿生會可以把

二○

一○

年的高桌晚宴辦得更出色,

令紫霞晚宴啟迪思維的傳統得以傳

承。

16-17-high table.indd 7973 11/5/2010 10:43 AM

Page 18: 信廣來教授獲委任為本院下任院長 - History > Homehistory.na.cuhk.edu.hk/Portals/2/Images/Publication/b...(7957) 新亞生活 :37 9(2010 年 5 月) - 1 - 新亞生活月刊

新亞生活 37:9(2010 年 5 月)

(7974)

- 18 -

今年三月十六日是新亞書院運動推廣日。這項活動已是第二年舉行。

新亞書院本著鼓勵學生均衡發展身心,特別安排不同類型的體育活動,吸

引同學參與,培養運動的習慣及注重個人健康。

當日活動主題是「室內賽艇」,在本院划艇隊教練柳應斌先生帶領著

划艇隊成員,向在場二百多位同學介紹划艇活動。從划艇運動的好處、熱

身動作、器材介紹、正確示範、同學親身嘗試拉划艇機,及最後之體能鍛

鍊,均一絲不苟。許多同學初時對拉划艇機戰戰兢兢,有些甚至從來沒有

接觸過,故此感到有點手足無措。但經過划艇隊隊員詳細介紹和悉心指導

下,參與同學已基本掌握到拉機的技術,部分同學更可以加速前進,超越

其他對手,直趨終點。

其實,運動恍如人生,必須要專心聆聽,努力不懈,始終會成功,

達到理想目標。期望明年新亞書院運動推廣日會有更多不同類型的體育項

目,讓同學可以參與及一展所長。

很多人問我為什麼會愛上跑步,

更為什麼會有這麼多時間去練習。我

回答這些問題時往往想到自己的人

生。我不是自小就喜歡跑步的,甚至

可說是討厭。在初中時,我每次跑步

都不合格,換來的是一群同學的冷笑

聲。但這群同學不包括跑得最快的

人,而是一群跑得不快不慢的人。我

當時在想我不能就此放棄,我一定要

克服這個弱點。

可惜人往往不能控制自己。沉重

的功課、考試壓力,令我根本沒有時

間休息,更遑論跑步。結果時間過去

了,仍沒有一絲改變,直至中六的某

一天,我放下書本,離開了書桌,走

到公園跑步。不知為什麼一跑便停不

了,每天按時的跑,成了我減壓的一

種方式。

最初跑步的時候感覺很辛苦,但

慢慢習慣了便愈跑愈長,心情亦愈來

愈放鬆,這種快樂是我從未感受到。

後來我開始參加各類型的比賽,從大

型的馬拉松到學校的陸運會都有,但

我從沒有想過要拿什麼,只是希望能

跑畢全程。因為我總覺得在長跑的過

程中其實是一種歷練,一種挑戰你意

志的考驗,而且在心境上亦好像變得

成熟了一些,以往只重視成敗,只重

視成績,現在卻追求提高運動的境界

和意志的鍛鍊。從最初被人冷笑到現

在別人的鼓勵聲,並且開始明白為什

麼跑得最快的人不會取笑跑得慢的

人,因為長跑除了先天因素,更重要

的是後天的歷練,這條路﹁我﹂也曾

經走過,因此學習到了解他人及學懂

了欣賞別人。

記得一位老師說過﹁內省不疚,

夫何憂何懼?﹂做人處事最重要的是

盡力,在過程中做到最好,便已足夠

了,我們難以控制結果。但很多人往

往在遇到挫折和困難時便放棄,因此

錯失了很多機會,西諺說﹁機會是留

給有準備的人﹂,這句話有很深的意

義,提醒我們要時刻未雨綢繆。一些

人只抱怨沒有機會,這便更難成功,

但在人生的長跑旅程中,我學到的是

機會只會留給永不言敗的人。如果盡

了努力,結果如何根本不重要,但如

果中途放棄的話,那只能怪責自己!

新亞校歌中有一句歌辭﹁艱苦我奮

進,困乏我多情﹂,有一些人認為現

在已不適用了,但正如孫國棟教授指

出﹁現在我們的物質條件是改善了,

但在精神上我們依舊是手空空無一

物,要繼續追尋。﹂

人們往往只著眼別人的成功,卻

不知別人的成功得來不易,中間吃了

多少不足為外人道的苦頭。但在吃苦

的過程中,人多少都能領悟到一些道

理,這些卻是不能用言語所能解釋,

而只能感受,也不能用金錢或物質換

來的。

長跑的省思

何家祈

(歷史/一)

本院運動推廣日:室內賽艇

18-sport.indd 7974 11/5/2010 10:44 AM

Page 19: 信廣來教授獲委任為本院下任院長 - History > Homehistory.na.cuhk.edu.hk/Portals/2/Images/Publication/b...(7957) 新亞生活 :37 9(2010 年 5 月) - 1 - 新亞生活月刊

(7975)

新亞生活 37:9(2010 年 5 月) - 19 -

今年新亞運動員聚餐於四月十四

日在雲起軒舉行,當晚出席活動的參

加者有新亞書院院長黃乃正教授、新

亞體育委員會代表、教練和各隊隊

員,共九十多人。

院長黃乃正教授除了讚揚各院

隊的優異表現外,更以單車選手黃金

寶先生在東亞運動會單車公路賽中,

以自己作﹁誘餌﹂,成功掩護隊友突

圍,讓港隊的三位隊友包攬賽事的三

甲的例子,鼓勵同學從運動中培養出

這種堅毅的意志和無私的團隊合作精

神。

由於今年是黃院長卸任新亞院長

前最後一次出席運動員聚餐,全體的

嘉賓和運動員均以熱烈的掌聲,感謝

黃院長一直以來對新亞書院體育活動

的支持。籌委會主席在致詞時,更讚

揚黃院長於學生年代已是運動好手,

多次代表中大參加不同項目的比賽,

進入大學工作後,雖然工作非常繁

重,但仍然能夠定期參與運動,真正

做到﹁文武兼備﹂,是同學們學習的

典範。儀

式完畢後,大會為同學準備了

美味的食物和豐富節目,特別是抽獎

環節的獎品豐富,每當嘉賓讀出得獎

者的名字時,都引起同學們一陣陣的

喝采聲,氣氛非常熱鬧。

在此,筆者非常感謝各籌委為籌

備這次聚餐所付出的努力,使今年的

聚餐令人回味無窮。︵聚餐及院隊相

片下載: http://w

ww

.peu.cuhk.edu.hk/

na/sports.html

本院四院賽成績 2009-2010

項目 組別 教練 成績

籃球男 張偉傑 2女 張偉傑 2

排球男 陳志明 1女 陳志明 2

足球 男 馮錦輝 4

網球男 馮錦輝 3女 馮錦輝 4

羽毛球男 湯遠明 1女 湯遠明 2

乒乓球男 張偉傑 4女 張偉傑 4

游泳男 梁鳳蓮 2女 梁鳳蓮 1

田徑男 湯遠明 4女 陳志明 3

划艇男 柳應斌 3女 柳應斌 4

新亞院隊「最有價值運動員」2009-10

項目 組別 姓名 學系/年級

籃球男 袁正豐 BBA/3女 陳憬瑤 BIO/3

排球男 羅灝銘 ARC/3女 LIN/3

足球 男 詹嘉瑞 CSC/3

網球男 鄧衍鏻 QFN/2女 林倩婷 BBA/2

羽毛球男 唐家健 PAC/3女 蔡梓蘊 LLB/1

乒乓球男 湯文浩 SEM/2女 譚沛楹 PSY/2

游泳男 陸永健 PAC/2女 李亮葵 PAC/3

田徑男 任家宏 SPE/2女 林凱欣 NRS/3

划艇男 孫盛浩 MAE/3女 龔惠嫻 CRS/2

破記錄名單 2009-10

水運會50m蛙式 陸永健 PAC/2 31.9秒200m蛙式 陸永健 PAC/2 2分47.8秒

200m自由式 伍紬瑜 PAC/1 2分33.5秒50m自由式(新秀)

馮泳濤 PAC/1 27.1秒

新亞運動員聚餐

張偉傑

19-athletic dinner.indd 7975 11/5/2010 4:41 PM

Page 20: 信廣來教授獲委任為本院下任院長 - History > Homehistory.na.cuhk.edu.hk/Portals/2/Images/Publication/b...(7957) 新亞生活 :37 9(2010 年 5 月) - 1 - 新亞生活月刊

新亞生活 37:9(2010 年 5 月)

(7976)

- 20 -

2009年11月28日新亞書院六十週年校慶活動日,

乒乓球校友隊獲邀與新亞教職員作友誼賽。是

日雙方參戰陣容鼎盛,教職員隊戰士合共七人,他

們是李浩文教授(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系)、鍾志

杰教授(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莫家良教授

(藝術系)、張偉傑先生(體育部)、梁鳳蓮女士

(體育部)、徐沛之先生(專業進修學院)及易彩

儀女士(新亞院務室)。至於校友隊的參戰隊員則

有八人,他們是賴漢光(77 經濟)、方邦興(73 化

學)、瞿文俊(73 化學)、吳山(81 哲學)、黃南

波(81 數學)、郭煒源(75 歷史)、陳懿行(73 歷

史)及廖敬珍(73 中文)等,於是男子單打、女子

單打、男子雙打、男女混雙等項目玩個不亦樂乎,

更難得的是黃乃正院長足患未癒仍興致勃勃地親臨

球場為雙方隊員加油打氣,賽後,彼此言笑晏晏來

個大合照。值得一提的是,素來行事低調的隊員一

致通過以六十週年校慶紀念 T 恤作為球隊日後出賽

戰衣;濃濃的新亞情懷不言而喻──珍重珍重 這是

我新亞精神 珍重珍重 這是我新亞精神。至於校友

隊成員方面,在同日亦有增添,他們是吳山(81 哲

學)、黃南波(81 數學)、李偉倫(89 經濟)與陳

振雄(89 經濟)。

除在球桌上武拼外,隊友們更在2010年來個

詩文唱酬詠乒乓球。先是陳懿行於一月初寫了一篇

《小小銀球見多情》與各隊友分享,內容如下:

前水復後水 古今相續流 我輩乒乓人 基本功先求

攻撥搓拉削 樣樣要講究 上肢兼下肢 能放又能收

步法勤加練 攻防勢佔優 發球接發球 苦苦作研究

單項技術強 綜合能力有 眼腦腳手配 擊球力量夠

技戰術善用 遇強不用愁 心理質素高 原理盡參透

念茲與在茲 球藝上層樓

不到兩個星期,球隊嘉賓教練梁廣成(聯合 77

數學)即電郵他的和應篇《小小銀球夕陽情》給各

隊友,全文如下:

一年復一年 體力不再有 空有基本功 擊球力不夠

眼矇反應慢 戰術難再透 發力慢幾秒 球來空發愁

手腰腿患多 那能講攻守 場邊手指指 興趣仍然有

賽後友好聚 口舌再招尤(指吃喝及交談)

評手又品足 友情來送酒(賽後檢討,品評手足之配合)

年華漸老去 最後只能抖(「抖」音 tau,可解作休息;另音 dau,亦有發抖之意)

酬詩之後,梁君更勸勉各隊友「不要太搏,

保本為上,可多打幾年」。詩文有情,銀球與人更

多情!校友們,有興趣加入我們這個「既多情又

多FUN」的行列嗎?請與郭煒源(brendakwok8@

yahoo.com.hk)聯絡。

多情與多FUN 陳懿行(73 歷史)

齊穿戰衣見多情

20-table tennis.indd 7976 10/5/2010 5:56 PM

Page 21: 信廣來教授獲委任為本院下任院長 - History > Homehistory.na.cuhk.edu.hk/Portals/2/Images/Publication/b...(7957) 新亞生活 :37 9(2010 年 5 月) - 1 - 新亞生活月刊

(7977)

新亞生活 37:9(2010 年 5 月) - 21 -

教職員與校友

網球比賽

今年五月一日勞動節,也是一

年一度教職員與校友網球友誼賽的日

子。這一天陽光普照,天氣炎熱,本

來不適宜網球比賽,但因大家事忙,

可供選擇的日子並不多,所以這天大

家一同勞動。

校友隊為了一報去年一敗及重

奪冠軍獎杯,今年隊員除了多年參與

比賽的校友外,特別增加一名女外

援,她是校董/校友林榮德的夫人

Ma

gg

ie

。多了女將的增援,校友隊

實力大增,兩隊從下午二時三十分開

始進行了九局雙打比賽,正如賽前所

料,賽程激烈,其中一局更打到决勝

局。經過差不多三小時的比賽,教職

員隊憑主場之利,水準發揮不錯,而

校友隊在酷熱天氣下,打不出應有水

準,今年再次屈居第二。當然比賽勝

負並不重要,最重要的兩隊能繼續多

年建立的友誼,友誼第一,比賽第

二,再次得到驗証。

比賽完畢後,書院在雲起軒設

宴,招待兩隊球員。出席晚宴除了球

員外,還有其他嘉賓,包括校董會主

席梁英偉伉儷,校友會會長陳志新校

友,校董香樹輝先生、阮德添先生、

林榮德先生,院長黃乃正教授,多位

校友會顧問及理事,及書院行政人

員。席間李明逵校友更代表兩隊球

員,致送有中國網球女將鄭潔簽名的

球拍,給即將榮休的院務主任文直良

博士,祝他退休生活愉快。

鄭潔網球拍左

丁山

李明逵率領校友網球隊回到新

亞,參加一年一度嘅校友v

s

教職員嘅

網球賽,結果一如所料,大敗而回,

今年輸得特別慘烈,一比八,唔怪得

前一哥話:﹁睇完賽果,唔想飲 zero

cok

e

。﹂冇法子啦,教職員隊伍中,

有教練級好手助陣,反觀校友隊垂垂

老矣,點打?左丁山建議搵一啲八十

後校友加入隊伍,點知一位體育老師

話:﹁未必得喎,八十後,九十後學

生鍾意足球、籃球,網球好手比較

少。﹂咁就冇計,明年照輸可也。

適逢新亞校董會秘書文直良博士

於暑假退休,返回雪梨與太太團聚,

李明逵特別向佢致送一份特殊禮物,

以作紀念。文博士係網球發燒友,與

日本研究系 L

yn

ne N

akan

o

博士係混

合雙打拍檔,聽講中野小姐來自夏威

夷,自細就打網球,好波過文博士,

故此呢對混雙拍檔經常贏波。李明逵

帶來甚麼禮物呢?珍貴咯,係李一哥

在內地見到中國網球高手鄭潔,鄭潔

送上一個佢自己親筆簽名,自己用過

網球拍,交畀文博士。大家聽完李

一哥講球拍來源,齊齊大嗌:﹁D

r.

Man

,唔好將球拍拎去eB

ay

拍賣。﹂

文博士接過球拍,笑到見牙唔見眼,

大概聽唔到大家嗌乜。左丁山對佢

講:﹁既然係家住雪梨,明年一月不

妨揸車去墨爾本,為參加澳洲公開賽

替鄭潔打氣,高舉呢個球拍,高呼鄭

潔加油!﹂

開心過後,左丁山通知大家,

收到市場學退休教授董何淑貞電郵,

傳來沉痛消息,已退休之工商管理

學系特任導師陳纘揚在四月十七

日於中國中風不治逝世,定於五月

十二日在鑽石山火葬場出殯,早一晚

︵十一日︶晚上設靈,以基督教形式

舉行,由八時至九時。陳纘揚別號

Dem

陳,七一年新亞工管系畢業後到

UB

C

讀 MB

A

,返嚟香港就入咗中大

做 Tu

tor

,點知一做三十餘年,前兩

年先至退休,教過無數工管系學生,

包括新亞校董會主席梁英偉及校董林

榮德等等。心臟病係香港人嘅主要殺

手,最近接連聽到不同朋友中風,為

之心寒。D

em

陳素來生活樸素,不愛

煙酒,身形偏瘦與博士W差不多,想

來心臟病患與肥瘦無關,唔好以為自

己勤運動,標準身材就誤認為心臟健

康!

(本文轉載自五月五日《蘋果日報》)

21-tennis.indd 7977 11/5/2010 10:46 AM

Page 22: 信廣來教授獲委任為本院下任院長 - History > Homehistory.na.cuhk.edu.hk/Portals/2/Images/Publication/b...(7957) 新亞生活 :37 9(2010 年 5 月) - 1 - 新亞生活月刊

新亞生活 37:9(2010 年 5 月)

(7978)

- 22 -

三月二十日,春回大地,校園四

周剛換新裝:花木初抽新芽,

生機處處。忍不著從大學穿梭院校的

巴士提早一個站下來走走。出乎意料

之外,竟然在途中遇上化學系黃建平

校友偕幼兒同遊園圃,他們父子二人

玩耍攜來兩側附有輔助車輪的自行

車,安全功夫做足,盡得其樂。我們

同意校園經過三十多年來發展,獨特

的學院氣氛仍在,校友應多回校逛

逛,欣賞校園風光。我更稱讚黃校友

與兒子在大學﹁親子樂﹂,從小受到

校園氣氛薰陶,必增強小孩爭取入讀

大學的意欲。與黃校友話別後,我繼

續前往雲起軒出席新一屆新亞學生社

會服務團的就職典禮。

新一屆的學生社會服務團幹事

精神煥發,身穿亮麗螢光綠色的T恤

在雲起軒迎接嘉賓。創團團長甘偉培

很早已到場,打過招呼後,我便向新

一屆團長及幹事道賀,預祝在眾志成

城下,為有需要的人士服務,創造佳

績。

新舊幹事歡聚一堂,興高彩烈地

討論過去一年的服務心得,以及過程

中的苦與樂。大家都認為大學實行三

年制,時間苦短,團員因為功課的壓

力而影響了他們的義務工作,希望未

來的學制﹁三改四﹂後,情況會有所

改善。今

年的聚餐極為豐盛,滿桌都是

菜餚,大家在用餐之餘都深感幸福。

檢討過去,迎接未來,負責的個別組

長分別介紹過去一年的重點工作:

︵一︶﹁長者探訪計劃﹂、︵二︶

﹁﹃乘風破浪伴我闖﹄低收入家庭或

有學習障礙兒童服務計劃﹂、︵三︶

﹁南亞裔兒童服務計劃﹂及︵四︶

﹁拉闊港西:香港、西安大學生交流

體驗計劃﹂。

︵一︶﹁長者探訪計劃﹂是服務

團與香港青年協會賽馬會葵芳青年空

間Fu

ture

義工組的合作服務計劃,先

後於去年四月十日、五月九日及五月

二十四日進行探訪。服務團希望透過

探訪,關懷獨居長者所面對的問題,

了解他們的需要並施以援手。活動包

括製作手工藝、與長者茶聚、幫助打

掃家居、重整家居及維修電器等。

︵二︶﹁﹃乘風破浪伴我闖﹄

低收入家庭或有學習障礙兒童服務計

劃﹂乃由服務團、新亞書院扶輪青年

服務團、香港遊樂場協會賽馬會上葵

涌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及新亞書院合

辦,香港青年協會賽馬會葵方青年空

間Fu

ture

義工組協辦,於去年四月至

七月期間舉行。活動包含義工簡介

會︵四月中︶、破冰日︵五月卅一

日︶、參加者簡介會︵六月︶及﹁乘

風破浪伴我闖﹂一天遊︵七月十四

日︶。服務對象是來自低收入家庭、

缺乏自信及有輕微讀寫障礙的兒童。

透過服務計劃,跟他們建立互信關

係,最後經過﹁乘風破浪伴我闖﹂一

薪火相傳

奮勇向前

學生社會服務團第二、三屆團長

葉漢秋

新一屆服務團幹事穿著亮麗綠色T恤,精神煥發。

22-23-social work.indd 7978 10/5/2010 5:57 PM

Page 23: 信廣來教授獲委任為本院下任院長 - History > Homehistory.na.cuhk.edu.hk/Portals/2/Images/Publication/b...(7957) 新亞生活 :37 9(2010 年 5 月) - 1 - 新亞生活月刊

(7979)

新亞生活 37:9(2010 年 5 月) - 23 -

天遊,讓他們在訓練中獲取成功感,

建立自信及增強對抗逆境和困難的能

力。

︵三︶﹁南亞裔兒童服務計劃﹂

是服務團與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禾輋

及大澳辦事處合辦,目的透過服務團

團員與南亞裔兒童同遊大澳,認識香

港的另一面,加深他們對香港的認

識。藉著彼此緊密相處,克服了語言

的障礙。團員難得有機會與南亞裔兒

童相處,讓團員深入了解他們在香港

所遇到的困難,及為他們服務。這項

計劃於去年六月廿六日及七月三日為

團員與南亞裔兒童安排活動簡介會。

七月十二日,十六位團員帶領了二十

位南亞裔兒童,前往大嶼山香港基督

教女青年會大澳辦事處,參觀及參加

在大澳活動中心的文娛及康樂活動,

讓南亞裔兒童有一個愉快的一天。

︵四︶﹁拉闊港西:香港、西

安大學生交流體驗計劃﹂乃服務團與

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沙田綜合社會服

務處在去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九

日期間合辦,服務團共有二十多位團

員參加。舉辦目的為增加本港大學生

對祖國的認識及歸屬感;通過親身體

驗農村生活及服務當地學生,讓本港

大學生反省及珍惜所有,以及促進兩

地大學生交流。該計劃包括探訪西安

女青年會自閉兒童培訓中心、拉拉手

智障兒童中心、西安慧靈智障人士服

務站及周至大玉小學︵民辦聾啞學

校︶,期間團員為當地機構或院舍的

兒童安排集體遊戲、手工藝節目、以

及趣味英語等。團員也獲安排與當地

大學生作文化交流及分享活動心得、

住宿當地農村民居,以及參觀西安的

名勝和西安交通大學,豐富了他們的

生活體驗。

近幾年的幹事會由醞釀至組成,

都由一年級生肩負重任。好處是﹁新

血﹂新精神,沒有歷史包袱,但全新

的班子,過往累積的經驗,散失於無

形,而幹事間的磨合也需時。倘能在

幹事會保留一些有經驗的成員,哪怕

是三份一比例的成員,也肯定對團隊

有幫助。又如果不能保留舊任幹事,

亦可考慮由卸任幹事會推舉一至兩位

有經驗的幹事擔任﹁諮詢幹事﹂,負

責提供意見,不涉行政工作。過去曾

推行大規模計劃,但由於籌備人手不

足,加上功課緊迫,往往出現臨時

﹁拉夫﹂現象,頗費張羅。為補救這

缺點,服務團當考慮增強團員的凝聚

力和向心力。一方面要鞏固現有的團

員力量,提高團員的士氣,另一方面

更要開拓﹁新血﹂的來源。團隊嘗試

多總結及交流服務經驗及舉辦聯誼活

動,透過每次活動的推廣及宣傳,以

及計劃完成後的介紹,增進團員間對

服務工作的認同,吸引更多﹁新血﹂

的注意,從而感動他們投入社會服

務;此舉另一作用是使撥款機構或贊

助公司認識服務團的存在,每逢有需

要時向有關公司或機構尋求經濟上的

支持起著積極作用。

散席後,交職禮移師服務團辦

公室前舉行,儀式莊重,深受團員認

同。眾團員來個大合照便﹁曲終人

散﹂,依依不捨。甘偉培不愧為服務

團的創辦人,回程中仍意猶未盡,申

述他對服務團的掛念和擔憂,歷來服

務團的守護者非他莫屬。告別樂群館

走過校園林蔭小徑,一輪新月,樹影

婆娑,清風徐來,頓覺怡神。十年樹

木,百年樹人,服務團薪火相傳,奮

勇向前,不僅貢獻社會,同時對個人

成長都有積極意義!

圖片說明

右圖:交職禮移師服務團辦公室前舉行

右上圖:大澳活動中心遊戲吸引,南亞

裔兒童喜氣洋洋。

左上圖:『乘風破浪伴我闖』,專業教

練介紹海上安全措施。

22-23-social work.indd 7979 10/5/2010 5:57 PM

Page 24: 信廣來教授獲委任為本院下任院長 - History > Homehistory.na.cuhk.edu.hk/Portals/2/Images/Publication/b...(7957) 新亞生活 :37 9(2010 年 5 月) - 1 - 新亞生活月刊

新亞生活 37:9(2010 年 5 月)

(7980)

新亞夜節目多元一年一度的新亞夜已於三月二十五日順利舉

行。今年的新亞夜以“EXTREME”(狂熱)為主

題,目的是希望為大家帶來一種前所未有的感覺。

新亞夜籌委會成員寓工作於娛樂,也嘗試挑戰

自我,為大家帶來突破性的演出。而各項活動也別

出心裁,讓大家享受了一個狂熱充滿歡樂的晚上。

當晚節目有一系列的精彩攤位遊戲和台上表演

節目,包括「舔珍寶珠」大賽、滑板表演、廿四味

歌唱表演、MC 仁塗鴉表演及籌委跳舞表演。其中最

吸引同學的要算是籌委的跳舞表演了。他們本來都

是沒有跳舞底子的,但為了這次表演便練習了兩個

月,甚至練習至深夜。結果他們的表演成為當晚的

高潮,引人入勝的街舞以及高難度動作令觀眾目不

暇給,觀眾也無不給予熱烈掌聲。這可見新亞學生

為了籌備活動是多麼的努力和有拼勁。除此之外,

當晚的另一特色就是 war game 區。雖然參與人數未

如預期,但是參與的同學無不讚好,認為能在新亞

內打野戰實在是非常特別和有意思。

- 24 -

24-na-night.indd 7980 10/5/2010 5:58 PM

Page 25: 信廣來教授獲委任為本院下任院長 - History > Homehistory.na.cuhk.edu.hk/Portals/2/Images/Publication/b...(7957) 新亞生活 :37 9(2010 年 5 月) - 1 - 新亞生活月刊

新亞生活 37:9(2010 年 5 月) - 25 -

開宗明義,︽北山汲古:利氏北

山堂捐贈中國文物︾大型展覽展出的

是北山堂捐贈給中大文物館的文物,

而︽北山汲古公開講座︾是為了深化

觀眾對展品的認識,促進交流及學術

研究而舉辦。繼高美慶教授主講﹁翰

墨丹青:北山堂藏畫﹂後,香港中文

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文物館於二月

二十七日下午舉行︽北山汲古公開講

座︾第五講,林業強館長及李潤桓教

授分別以﹁漢碑第一:北山堂藏華山

廟碑﹂及﹁秘閣皇風:北山堂藏︽淳

化閣帖︾﹂為題,為近百名觀眾介紹

了北山堂捐贈的中國古代碑帖拓本,

深入淺出,讓觀眾了解相關的學術研

究概況,主講人亦提供了個人研究上

的意見。

文物館珍藏的「黑老虎」

俗稱﹁黑老虎﹂的碑帖拓本,

據說最難馴服,最易造假,所以觀摩

原件非常重要。何謂﹁碑﹂、﹁帖﹂

和﹁碑帖拓本﹂?碑,是豎立在戶外

的文字刻石;將碑刻書法拓成墨本,

就是碑刻拓本。帖,原是信札、手

稿。古代人們將書法寫在絲絹或紙上

的墨跡,稱為帖;歷代名家的書法墨

太守袁逢重修西嶽廟的經過。後袁

氏遷京兆尹,繼任太守孫璆完成修繕

工程並矗立碑石。明嘉靖三十四年

︵一五五五︶陝西大地震後,此碑損

毀失佚。宋前不見有拓本流傳,考據

所得,現存按原石舊拓的只有四本

──

﹁長垣本﹂、﹁華陰本﹂、﹁四

明本﹂和﹁順德本﹂。拓本的優劣與

捶拓年代的早晚有關。﹁長垣本﹂隱

隱看到,古時刻石或書丹,預先打上

的方格,﹁華陰本﹂和﹁四明本﹂上

已幾乎看不出。﹁華陰本﹂拓製年代

較晚,殘闕百餘字。﹁四明本﹂捶拓

最晚,損壞最嚴重,損字最多。﹁長

垣本﹂存字完整,然而捶拓墨重,墨

已侵字,碑文字瘦,掩蓋了部分石

泐,其中有十餘字已剝損,而﹁順德

本﹂則完整未損。﹁順德本﹂拓印最

早,雖然缺少了兩頁九十六個字,但

是碑石未出現長條狀崩裂紋,缺泐最

少,所以是存世拓本中至佳者。論書

法藝術,朱彝尊推譽︽華山廟碑︾為

﹁漢隸第一品﹂。此碑字形方整,運

筆凝練,方正中寓變化,強調每字中

的抑揚,加強了波磔,整體莊嚴壯

偉,兼方整(

︽衡方碑︾)

、流麗(

︽曹

全碑︾)

、奇古(

︽夏承碑︾)

三者之

長,其書風亦影響歷代的文人墨客,

如李隆基、司馬光、王時敏、文徵

明、高翔和金農等。

翻查其收藏及流傳經過,原來

︽漢西嶽華山廟碑︾﹁順德本﹂與香

北山堂藏碑帖拓本

陳芳芳

跡成為學習書法的範本,被稱為法

帖;將帖刻在石或木板上,拓成墨

本,則是法帖刻本。不說不知,文物

館典藏文物共有一萬三千項,利榮森

︵一九一五至二○

七︶先生化私為

公,歷年來以北山堂名號捐贈給文物

館的就有五千八百餘項,其中﹁黑老

虎﹂的數量,達二千零七十八件。

林館長介紹了︽漢西嶽華山廟

碑︾的收藏及流傳經過,通過對現存

拓本的校勘,以及闡析該碑書法特色

及對後世的影響,歸結出館藏﹁順德

本﹂︽漢西嶽華山廟碑︾乃現存原石

拓本的四本之中,捶拓年代最早,缺

泐最少的版本。李教授從號稱﹁法帖

之祖﹂的︽淳化閣帖︾說起,通過對

眾多不同版本的比對分析,指出文物

館所藏︽閣帖︾乃﹁泉州本﹂祖刻宋

拓殘本,僅次於堪稱一流拓本的上海

博物館藏﹁潘祖純本﹂及北京故宮博

物院藏﹁懋勤殿本﹂。

華山廟碑順德本乃鎮館之寶

林館長稱︽漢西嶽華山廟碑︾

﹁順德本﹂是現存拓本中的四本之

冠,亦是文物館的鎮館之寶!華山廟

碑,東漢桓帝延熹八年︵一六五︶

立,原碑高一百七十三點五厘米,

廣八十四點七厘米,碑文共二十二

行,每行三十八字。碑額篆書,其

餘隸書。此碑內容記述周至漢間,

歷朝祭西嶽華山祀典,也記載弘農

左圖:《華山廟碑拓本.順德本》(局

部)。

右圖:《淳化閣帖.香港中文大學文物

館藏品》。

(7981)

25-27-cu-museum.indd 7981 18/5/2010 10:11 AM

Page 26: 信廣來教授獲委任為本院下任院長 - History > Homehistory.na.cuhk.edu.hk/Portals/2/Images/Publication/b...(7957) 新亞生活 :37 9(2010 年 5 月) - 1 - 新亞生活月刊

新亞生活 37:9(2010 年 5 月)

(7982)

- 26 -

港中文大學甚有淵源。﹁順德本﹂先

後遞藏金農、馬氏小玲瓏山館、伍

福,張敦仁、薦秶父子等,後廣東順

德李文田督學江西時以三百金俸銀購

得。李文田在北京去世後,其子李淵

碩攜﹁順德本﹂歸粵,堅拒不售。在

機緣巧合之下,李文田的裔孫李棪自

英倫返港後,於中大任教,隸屬聯合

書院中文系,最後任中大文學院院

長。林館長透露,當年他跟李棪討論

得最多的是︽華山廟碑︾。其後利孝

和與利榮森合資成功向李家購入﹁順

德本﹂,並贈予文物館,成為該館

一九七三年的入藏珍品!

學書宜學《淳化閣帖》

︽華山廟碑︾屬碑刻拓本,

︽淳化閣帖︾則是法書刻帖。︽淳化

閣帖︾應稱為︽秘閣法帖︾,簡稱

︽閣帖︾,是宋太祖趙光義命翰林侍

書王著整理宮中所藏,於淳化三年

︵九九二︶摹勒上石於御書院內,共

收一百零五家,四百一十九件歷代

先賢的書跡。︽閣帖︾共十卷,第

一卷為歷代帝王書,二、三、四卷

為歷代名臣書,第五卷是諸家古法

帖,六、七、八卷為王羲之書,九、

十卷為王獻之書。李潤桓教授指出,

文物館所藏的︽王右軍書︾之內容,

屬於︽閣帖︾卷六、七、八,是著錄

中最早發現的﹁泉州本﹂。此拓本內

容編排次序混亂,據李教授的考證,

應屬宋拓殘本。李教授亦提出有趣的

問題,王著將蒐集得來的謬稱漢章帝

書的章草墨跡,排列在第一卷的歷代

帝王書裡的第一位,是不學無術的表

現嗎?值得注意的是,王著早於淳化

二年去世,此一謬誤又是否可以歸咎

於王著?其中因由,值得我們再去推

斷考究。由於尋求墨寶真跡艱難,李

教授認為︽閣帖︾在編纂時所持的審

慎態度,墨跡不論真假,先行收錄,

實情可原諒。︽閣帖︾真僞雜糅,然

而拓本流傳甚廣,對後世書學影響深

遠。鑑於優秀的︽閣帖︾版本陸續面

世,包括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懋勤殿

本﹂、上海博物館藏﹁潘祖純本﹂及

中大文物館藏﹁泉州本﹂,李教授以

為今日學書法者宜學︽閣帖︾,因為

其中宋以前資料豐富,只要識鑒書法

的優劣真假便可!

幸蒙北山堂的慷慨捐贈,文物

館的碑帖拓本收藏甚豐。三月時節乍

暖還寒,中大的洋紫荊、杜鵑花姹紫

嫣紅開遍,遊覽文物館可以仔細觀賞

展出的﹁黑老虎﹂及其他藏品,觀展

之餘還可賞花,愛遊賞花之士不容錯

過。若果觀展與賞花尚嫌﹁節目﹂不

足的話,無妨擇日於三月二十日星期

六下午前往中大,出席︽北山汲古公

開講座︾的壓軸講座,屆時莫家良教

授主講與碑帖關係密切的法書,唐錦

騰教授則介紹北山堂用印及藏印。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於今年三月

二十日舉行﹁北山汲古﹂之壓軸公開

講座,邀得中大藝術系系主任莫家良

教授及研究院藝術學部主任唐錦騰教

授,分別就北山堂所藏書法與用印藏

印作演講。

中大文物館館長林業強教授

首先致歡迎辭,並介紹道在北山堂

所捐贈之五千八百件件文物中,書

法有二百五十四件,加上長期寄存

者共有五百件,時代由唐至近代。

至於藏印,不包括私用印章,共有

一千六百五十二方。

講座第一節為書法。莫教授認

為是次展覽雖只展出北山堂的一部分

藏品,但已足以窺見書法史的輪廓和

北山堂書法的重要性。他以四件書法

為例,採取小中見大的方式作演說。

首先是兩幀帝王書法,分別為南宋高

宗和寧宗所書。宋高宗︽行書詩扇

面︾以古典草書寫七絕一首,無論是

形式或書風,都與台北故宮博物院所

藏︽王維︿秋思﹀詩︾相近。加上鈐

有太上皇印,應為其成熟期之典型書

風,屬晚年之作。至於宋寧宗︽書坤

寧生辰詩︾以行楷書七絕一首,就書

法而論,捺筆方折、結體不穩妥,與

宋高宗的書藝實有距離。然而,因宋

寧宗皇后楊妹子書法學寧宗,且近乎

亂真,這為歷來研究、分辨兩人書法

造成困擾。而文物館︽書坤寧生辰

詩︾經學者考證應為寧宗真跡無疑。

它成為分辨宋寧宗與楊皇后書法的一

個重要參考指標,此亦是其意義和重

要性之所在。此外,南宋宮廷之紈扇

與冊頁書法常配有繪畫,如︽王維

︿秋思﹀詩︾就配有馮大有所繪︽太

液荷風︾。由於這種文學、書法和繪

畫結合的形式為南宋宮廷的流行面

貌,因此不排除文物館的兩件帝王書

法原本亦有與之相配的畫作。莫教授

指出收藏宋代帝王書法是不容易的,

北山堂藏法書與用印藏印陳

冠男

宋寧宗《書坤寧生辰詩》

25-27-cu-museum.indd 7982 18/5/2010 10:11 AM

Page 27: 信廣來教授獲委任為本院下任院長 - History > Homehistory.na.cuhk.edu.hk/Portals/2/Images/Publication/b...(7957) 新亞生活 :37 9(2010 年 5 月) - 1 - 新亞生活月刊

(7983)

新亞生活 37:9(2010 年 5 月)

在香港能有兩件實屬難得,值得重

視。

他接著以明代董其昌︽行草臨王

羲之帖卷︾為例,點出古人臨摹的觀

念。董其昌雖常批評閣帖有失真、令

人懷疑處,但現實中他也臨閣帖,如

北京故宮博物院就藏有他的十卷︽臨

淳化閣帖︾,足見他對閣帖的重視。

文物館的藏品雖不能視為董氏最自由

揮灑之作,卻可窺見他對臨摹的態度

主張。董氏的臨本與原帖比較,並不

是非常相似,甚至內容上亦間有一二

字缺漏。這是因為他認為臨摹並非是

在做複製品,而是一種旨在學習古人

的筆法,並參入個人面貌的創作,以

顯示與古人有一種對話和聯繫,重在

似與不似間。正如他所言是﹁隨意臨

仿,在有意無意之間。﹂這種觀念一

直延續到清代,如王鐸、姜宸英等都

是以臨摹為創作的書家。

最後,莫教授以明末張瑞圖的書

法作結。張瑞圖因曾為魏忠賢書生祠

碑,時人對其書法曾有異議,但其強

烈的個人書風一直為人讚賞。展出的

︽草書漢京篇卷︾雖未算最豪放,一

樣是張氏最為人熟悉的書法面貌。對

於他化圓為方、簡化用筆,使轉折處

呈方折的書風特點,一般皆以晚明的

浪漫書風論之,並將之與整個時代對

應。不過近年來隨著研究的深入又有

新的結論:有學者認為是與其書法應

酬頻繁,並以之接濟家中經濟有關。

為了應付大量的索書應酬不得不簡化

用筆,以加快書寫速度,因而形成此

等面貌。正如董其昌最欣賞張瑞圖的

小楷一樣,張瑞圖所自我喜歡的也是

如其晚年般較為平靜、圓轉的傳統小

楷書法。然而歷史往往是有趣的:張

瑞圖所不為意的應酬書法卻成為他最

具代表性的書法,這也是我們看書法

史時要特別留意的。莫教授更指出近

年來探討應酬書法和書家生活,已是

書法史研究的另一重點。

講座的第二節包含三個部分。

唐教授採取以大觀小的方式,沿著歷

史的順序介紹印章的發展,並精選北

山堂的一些藏印為例,論其特點與價

值。

第一部分介紹璽印。唐教授說

印章大致分為官、私兩種,春秋至元

末稱為﹁璽印藝術時期﹂,明至現代

則稱為﹁篆刻藝術時期﹂。北山堂的

藏印以﹁璽印藝術時期﹂為多,以戰

國、秦和漢三個時期為主。傳世戰國

官印較少,北山堂的官璽有﹁參枱司

寇﹂、﹁左桁奠木﹂和﹁左桁正木﹂

三方,都是難得的精品。至於戰國私

璽的收藏則較多。這批先秦古璽是篆

刻藝術的典範,對於民族、姓名、古

文字等研究都有重要的價值。至秦

朝,印文文字為小篆,並多有﹁日﹂

字或﹁田﹂字界格。且皇帝印以外,

官印不稱﹁璽﹂而稱﹁印﹂,北山堂

就藏有兩方秦官印。到兩漢時印文又

廢除界格,其中東漢的印文比西漢粗

壯、方正,印鈕也較厚。唐教授特別

指出漢代私印的形式、內容多樣,製

作也多變,對篆刻藝術的發展影響很

大。他還提到兩漢間的新莽官印,因

迷信關係印文多為五字或六字。存世

僅有一百七十六方,北山堂就藏有一

方,實屬珍貴。

第二部分介紹清末黃士陵不同時

期刻贈梁鼎芬的八方印章。當中雖有

兩方未署上款,但唐教授經研究後,

推斷應屬同一批。黃士陵印風初學鄧

石如、吳讓之。後來改變風格,用刀

挺勁,以模仿印章初鑄就時未經歲月

洗禮的面貌,對整個嶺南篆刻有著深

遠的影響。這批印章正是研究他印風

轉變的重要資料。

最後是北山堂私印的介紹。近

代篆刻主要分吳、浙、趙、齊、黟山

和璽印六派。北山堂的私印不管是堂

名,還是利榮森博士︵利公︶的私用

姓名印,皆出自當中的大家之手。這

包括屬於趙派的方介堪、陳巨來,黟

山派的馮康候、馬國權、陳澧源,和

台灣書畫篆刻家江兆申等。這除了得

見這些名家的印風外,更顯見利公與

他們之間的風雅交往。而北山堂的用

印、藏印,也反映了其對這門藝術的

重視。

北山堂私印

明代董其昌《行草臨王羲之帖卷》

- 27 -

25-27-cu-museum.indd 7983 18/5/2010 10:11 AM

Page 28: 信廣來教授獲委任為本院下任院長 - History > Homehistory.na.cuhk.edu.hk/Portals/2/Images/Publication/b...(7957) 新亞生活 :37 9(2010 年 5 月) - 1 - 新亞生活月刊

新亞生活 37:9(2010 年 5 月)

(7984)

- 28 -

English Essay Writing Competition

The competition has been established for enhancing students' English writing skills. The competition is

organized once a year for all undergraduate students of New Asia College by the Language Committee. Each participant is required to write an essay of about 800 words in 90 minutes on a particular topic, which is set by the adjudicators. Cash prizes of $2,500, $1,800 and $1,000 are awarded to the winner, 1st runner-up and 2nd runner-up, respectively.

This year, the competition was held on 30 January 2010. Ms Neeraja Sharma and Ms Ivy Ho, Instructors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Unit, were the adjudicators. Participants were required to discuss their views on one of the following topics:

1. “The 3+3+4 education system will benefit Hong Kong students in many ways.” Do you agree?

2. “Instead of closing schools with low enrolment, the government should introduce small-class teaching. The number of students in each class should be reduced to 25.” Do you agree?

Upon considering all the entries, the adjudicators resolved to award the prizes to the following students:

Champion: Chan Man-chi (TRA/3)

1st Runner-up: Kwok Sau-wai (EED/3)

2nd Runner-up: Lam Yuk-ling (BBA/1)

Professor Wong Yiu-kwan presented the certificate to the awardees

From right:

Champion: Chan Man-chi

1st Runner-up: Kwok Sau-wai

2nd Runner-up: Lam Yuk-ling

28-31-eng-compo.indd 7984 12/5/2010 9:17 AM

Page 29: 信廣來教授獲委任為本院下任院長 - History > Homehistory.na.cuhk.edu.hk/Portals/2/Images/Publication/b...(7957) 新亞生活 :37 9(2010 年 5 月) - 1 - 新亞生活月刊

新亞生活 37:9(2010 年 5 月)

(7985)

- 29 -

“The 3+3+4 education system will benefit Hong Kong students in

many ways.” Do you agree?

Champion: Miss Chan Man-chi (TRA/2)

In several months’ time, we will witness the last HKCEE, the end of this decade-long public examination signaling a further step toward a brand new education system in Hong Kong – the “3+3+4” system. With the revolutionary system approaching, anxiety is escalating and voices that question its benefits are never ending. Despite these worries, however, I firmly believe that the “3+3+4” system will benefit Hong Kong students in more than one way.

One of the most conspicuous changes we will see in the Hong Kong high-school education system is the reduction in the number of public examinations. Instead of two examinations in three years, students will only have to sit for one certificate examination at the end of their secondary education. Not only will it reduce the amount of pressure from studying on students, but more importantly, it will give teenagers more time to pursue their dreams. On numerous occasions, I have heard of my friends dropping out of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which they dearly love, because of the extremely packed study schedule that public examination candidates have to adopt.

I would question the need for the last year of secondary study and one more public examination in tertiary education on the basis that we have hundreds of secondary six students every year skipping their final year and the HKALE, and entering the university through the Early Admissions Scheme. Their performance show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from that of successful JUPAS applicants. While the Early Admissions Scheme undoubtedly only admits the best players in the HKCEE, it still poses an undeniable challenge against the necessity of a second public examination. Both the HKCEE and the HKALE function as screening mechanisms which aim to eliminate candidates with low performance and allocating the limited number of university seats so that our limited educational resources are not wasted. If the two examinations are so similar in nature, why not combine them?

It should also be noted that under the “3+3+4” education system, students are free to engage in studying a mixture of science and humanities subjects, which is another improvement to the existing mechanism, in which 15-year-olds have to decide if they want to dive into the science, the arts or the business stream. Together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General Education in the high-school

curriculum, a wider knowledge base will be available to Hong Kong students. Admittedly most secondary schools will only provide traditional subjects, as revealed by studies, but the new system still has a higher chance to prevent the disastrous appearance of science students who do not have a clue about major literary works and impacts of significant historical events, and arts students who moan at the sight of mathematical equations, which are both common phenomena in my generation. With a wider base of knowledge, students may proceed to a lengthened tertiary education system, where more specialized training can be provided. Only in this way can more students be equipped with knowledge and skills needed for future challenges.

Another benefit brought by the educational reform lies in the substantial changes in high-school curriculum. Project-based learning is systematically introduced to students, who will find the research and presentation training immensely useful in university and their future working environment. Students are also exposed to a wider source of learning materials – the continuous assessments in the new syllabu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language require them to learn from celebrated works of famous authors and classic films, and thus gain an appreciation of art and culture which was not available to them in traditional lectures.

After such a prolonged analysis of our future education system, now is the time to look back at our old mechanism. Surely the existing system was chosen above others, conservatives may cry, because it was better than all alternatives. Sadly, the prime reason that there are Certificate-level and A-level examinations in Hong Kong is that there are O-level and A-level examinations in the United Kingdom, and Hong Kong was a British colony. Now that there is no more political reason for having 7 years of secondary education, and the UK is not the dominant choice for overseas studies anymore, why not opt for a better system?

Indeed the undergraduate program in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used to be 4 years long, and there were serious protests when the government decided to put forward a 3-year curriculum to match that of the other universities in Hong Kong. More than 20 years have elapsed, and it seems that the government has realized the truth in those opposing voices only now. I sit at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where opposition was the loudest when the university curriculum was cut and where I am pursuing my undergraduate studies, hoping for the “3+3+4” education system to bring benefits to my younger friends, the students in my hometown, Hong Kong.

28-31-eng-compo.indd 7985 12/5/2010 9:17 AM

Page 30: 信廣來教授獲委任為本院下任院長 - History > Homehistory.na.cuhk.edu.hk/Portals/2/Images/Publication/b...(7957) 新亞生活 :37 9(2010 年 5 月) - 1 - 新亞生活月刊

新亞生活 37:9(2010 年 5 月)

(7986)

- 30 -

“The 3+3+4 education system will benefit Hong Kong students in

many ways.” Do you agree?

1st Runner-up: Kwok Sau-wai (EED/3)

The proposed“3+3+4” education system has stirred up a vigorous debate among the public. People who are reluctant to change are concerned with the qualification of teachers under the completely new system, the fairness of the assessment, the effectiveness of incorporating compulsory co-curriculum activities, the curriculum design of the seemingly-vague new compulsory subject – Liberal Studies, etc. However, as the society progresses towards globalization, a new reform of the current out-dated education system is necessary to nurture youngsters with high caliber and broader horizons. The “3+3+4” education system will undoubtedly benefit Hong Kong students in many ways.

First of all, the less examination-oriented education system can provide a less stressful learning environment for students so that they do not need to be drilled in solving past papers and miss out on other important activities. Every student who experienced the torture of HKCEE or HKALE cannot agree more that the life when studying for public examinations is like hell, as the daily routine is non-stop revision plus little rest. Under the new “3+3+4” education system, the HKCEE and HKALE will merge into one public examination when students finish their senior secondary school. Although there will still be a one-off examination to determine students’ future, school-based continuous assessment will make up a part of the students’ overall grade. In this way, the one-off public examination will be less “fatal” and relieve students from extreme stress.

Another characteristic of the new education system is that it promotes all-round development and critical thinking. 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liberal studies is introduced as one of the compulsory subjects, alongside English, Chinese and Mathematics. This subject prompts students to read extensively and open their minds to everything in their daily life. Instead of being a passive recipient in classroom, students are trained to exercise critical thinking in order to judge social issues. Some people argue that students from a middle class background will have an advantage over others as their families are better-off and will be able to give them opportunities to be exposed to other cultures, such as joining study tours, etc. Clearly this would put less affluent students at a disadvantage. However, this argument is very flimsy. Knowledge and critical thinking can be acquired and trained by reading extensively, and travelling abroad more often does not mean that students can think more critically. So, this argument does not really stand.

The English curriculum will undergo a great change as well, as more emphasis will be put on practical use and holistic understanding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Instead of separating four aspects of learning a language separately into reading, writing, listening and speaking, the core part is divided into grammar, vocabulary, language for communicative purposes, etc. Instead of meaningless drills of grammar structure, the new curriculum aims to provide a contextualized background for students to learn. The introduction of eight English electives also aims to enhance students’ language learning by contextualized means and will broaden their horizons. The eight electives, namely learning English through drama, popular culture, debate, short stories, sports, poems and songs, will prompt students to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other forms of arts, such as drama and poetry. Students nowadays who do not take literature as an elective know very little about poems and drama. On the contrary, in international cities like Toronto, drama is very popular in school and every citizen has at least basic knowledge about theatre arts. No wonder Hong Kong is dubbed as a cultural desert.

These English electives can also keep students abreast of current issues. Hong Kong students nowadays are quite indifferent to social issues, mistakenly thinking that it has no relevance to their daily life. With the help of those electives, students can also train their critical thinking about different issues. For example, they learn to argue for and against an issue in the debate elective; they also learn to judge the popular culture rather than being a passive recipient in the popular culture elective.

Apart from the different methods of assessment and the new English curriculum, social service and co-curricular activities are also incorporated into the new system. Students will have to do compulsory social service before graduation. Students will no longer be confined in the classroom and end up as studious bookworms. They can develop their potential and have whole-person development.

All in all , the new education system is more generalist as it puts more emphasis on whole-personal development and critical thinking. Some people worry that Hong Kong students may become a jack of all trades, but master of none. But I think, nowadays, being generalist is more important than being specialist. In the past, there was too much specialization, one person had one fixed position only; whereas nowadays, one person can take up several roles. So, flexibility and communication skills are more important than specialist skills. Training opportunities are everywhere, for example, you can be an accountant even if your major at university is not accountancy by taking some accountancy courses offered by some institutes. But communication and horizons cannot be broadened within a short period of time. Therefore, a thorough education reform is inevitable.

28-31-eng-compo.indd 7986 12/5/2010 9:17 AM

Page 31: 信廣來教授獲委任為本院下任院長 - History > Homehistory.na.cuhk.edu.hk/Portals/2/Images/Publication/b...(7957) 新亞生活 :37 9(2010 年 5 月) - 1 - 新亞生活月刊

新亞生活 37:9(2010 年 5 月)

(7987)

- 31 -

“Instead of closing schools with low enrolment, the government should introduce small-class

teaching. The number of students in each class should be reduced to

25” do you agree?

2nd Runner-up: Lam Yuk-ling (BBA/1)

The birth rate in Hong Kong has been declining in recent years. Indeed Hong Kong is one of the lowest birth rate regions in the world. Due to the low birth rate, many schools have been forced to close due to low enrolment. It is suggested that instead of closing those schools with low enrolment, the government should introduce small-class teaching with the number of students in each class limited to 25. From my point of view, this argument is quite valid.

Firstly, the teaching quality would be better in a small class than the traditional big class as with a smaller number of students, it will be easier for teachers to take care of each student. If any learning problems occur, such as when a student is unable to catch up with the class, teachers can detect these problems faster and provide appropriate assistance to the student. In other words, each student can receive more attention from the teacher.

Secondly, the pressure faced by teachers can be reduced. Owing to substantial and rapid education reforms being implemented, teachers have been bearing an ever-increasing workload. Every day they have to deal with lots of not only teaching work, but also other administrative matters. With rapid education reforms, they may also find it hard to catch up with the latest curriculums and teaching methods. If small-class teaching is introduced, teachers’ workload can be greatly reduced. They would not need to handle a large number of students’ problems and they can concentrate more on each student. As a result, teaching quality can be enhanced.

Thirdly, the learning atmosphere in the school will be better in the case of small-class teaching since the number of students in each class is reduced. Even if a student find it hard to catch up with the learning progress, teachers can be easier to discover and provide assistance before the problem worsens. If this happens in a big-class teaching, teachers may be unable to notice or they do not have time to handle every problem by each student. In addition, as smaller number of student in a class, each student has higher chance to raise questions. It is common to see that many Hong Kong students are feared to ask questions in the class because they feel

embarrassed facing many classmates. If there is only a smaller number of classmates, students can ask questions without fearing embarrassment. This would greatly facilitate their learning.

Last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would be improved in a small-class teaching system. Hong Kong students are always criticized for not respecting teachers anymore. This situation may come from the absence of a good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because if the class size is large, teachers can hardly interact with students. Teachers may even be unable to remember the names of all the students in their classes. This situation could be improved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small-class teaching. Facing a smaller number of students,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could be increased. Teachers can introduce the activity-based approach when teaching to enhance learning and to establish a closer student-teacher relationship. Teachers will also be able to remember each student’s name. In addition to closer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relationship between students and their classmates can also be improved. In a large class, students may only be close to classmates within their group as they may only play with their friends who belong to the group. In a small class, they can befriend with every classmate and develop a closer relationship with each student in the class. Closer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between classmates not only helps students’ learning, but also establishes a harmonious environment in the school.

In conclusion, small-class teaching provides a lot of advantages including better teaching quality, lower teaching pressure, better learning atmosphere and closer relationships. Since education fosters future talent and contributes to societal development, it is a worthwhile investment for the government. It is advisable for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 to consider the feasibility of small-class teaching and think through all aspects of their plan thoroughly before its implementation.

28-31-eng-compo.indd 7987 12/5/2010 9:17 AM

Page 32: 信廣來教授獲委任為本院下任院長 - History > Homehistory.na.cuhk.edu.hk/Portals/2/Images/Publication/b...(7957) 新亞生活 :37 9(2010 年 5 月) - 1 - 新亞生活月刊

(7988)

新亞生活 37:9(2010 年 5 月)

New Asia Life Monthly Publication of New Asia Colleg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Shatin, Hong Kong

15 May 2010

CONTENTS1 Professor Shun Kwong-loi Appointed New Head of

the College

3 ‘Professor Poo Mu-chou Spoke on “Unveiling the Halo of Civilization: Ancient Egypt Revisited’ by Miss Wong Mei-ki

4 ‘Three Lectures Delivered by Professor Bell Yung’ by Miss Cheng Sze

6 Professor Henry N.C. Wong, Head of the College, Encouraged Graduates at the Farewell Assembly

8 ‘New Asia College Student Union Executive Committee Inauguration Ceremony and the Carnival on Social Responsibility’ by Miss Tsai Tung-tung

9 The Art of CUHK 2010

10 Major Events of the College/The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 Information System

11 ‘Detailed Consideration and Ways to Contribute to the Society of Mr. William Choi’ by Miss Helen Lee

14 ‘Singing Contest of the College’ by Mr. Chan Chung-yiu

16 ‘High Table of Daisy Li Hall’ by Mr. Ko tin-sui

18 Sports Promotion Campaign: Indoor Rowing

18 ‘ReflectionsonMarathon’byMr. Ho Ka-ki, Alan

19 ‘New Asia Athletes’ Dinner' by Mr. Cheung Wai-kit

20 ‘Passion and More Fun’ by Ms. Chan Yee-hang Gilda

21 Tennis Match between Staff and Alumni/Zheng Jie’s Tennis Racket

22 ‘Passing the Torch Forward Courageously’ by Mr. Yip Hon-chow

24 New Asia Night

25 ‘Calligraphic Rubbings in the Bei Shan Tang Collection’ by Miss Chan Fong-fong

26 ‘Calligraphy and Seals in the Bei Shan Tang Collection’ by Mr. Chan Kwun-nam

28 Winning Ent r ies of Engl i sh Essay Wri t ing Competition

MAJOR EVENTS(April 2010)

《新亞生活》月刊 主編:張學明 執行編輯:盧達生

編輯部: 香港沙田香港中文大學

新亞書院誠明館二樓

電話: 2609-7634 傳真: 2603-5418

發行量: 本期發行三千份

歡迎投稿 每月廿日截稿

- 32 -

Apr. 9, The 520th Bi-weekly Assembly was held at Sir Run Run Shaw Hall. Topic of the talk was “Sichuan: A Journey to the Heart” by Professor Patrick Lau from th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Professor Zhu Jingxiang of th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pr. 12 to 23, “A Way” - Joint Exhibition of Christians by Chau Sau-lan, Lo Yi-ching, Yip Wing-sum, Choi Tak-yee, Lee Nam-hang, Wong Yee-ki, Cheung Wai-man, Lai Kwan-ting, Tsang Lai-wa, Chan Wai-yee, Fok Sau-ha was held at the Hui Gallery.

Apr. 12 to 23, “Solo Exhibition by Yu Wai Yan” was held at the New Asia College Ch’ien Mu Library.

Apr. 22, The Committee on College Cultural Life organized the fourth cultural dinner talk in this academic year in Yun Chi Hsien, Staff Student

Centre – Leung Hung Kee Building. Professor Poo Mu-chou of the Department of History spoke on “Unveiling the Halo of Civilization: Ancient Egypt Revisited”.

Apr. 23, The 521st Bi-weekly Assembly was held at Sir Run Run Shaw Hall. This was the Farewell Assembly for the 2009/2010 Graduating Class.

32-contents.indd 7988 12/5/2010 9:15 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