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7年1月23日 星期一 责编 蒋双超 视觉 熊艳阳 图编 吴淡宁 责校 刘建军 25 文化空间 动向 深圳晚报记者 马君桐 文化学者、红学家冯其庸1月22日在 北京潞河医院平静安详离世。冯其庸生于 1924年,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是中 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 冯其庸走之前,1 月 19 日,其 50 年前手 抄的《瓜饭楼抄庚辰本石头记》刚刚由青岛 出版社出版。“我对这部抄本《红楼梦》真爱 到如同自己的生命一样。”他说。 为自己留一部《红楼梦》 1924 年 ,冯 其 庸 出 生 在 江 苏 无 锡 前 洲 镇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幼时的冯其庸,因为 目睹家中贫困,曾要求停学,但家长没有同 意。抗战时期,少年冯其庸,经历过死亡威 胁和失亲之痛。他的一个姑妈,为了保护女 儿,与日本人拼命,最后被日本人乱刀砍 死。他的三舅,被日本人吊在树上鞭打致 死。冯其庸与母亲闻讯赶来,刚刚把亲人从 树上放下,就听说鬼子又回来了,赶紧躲 藏。他被母亲藏在草垛里,听见外面鬼子的 说话声,紧接着就是刺刀向草垛里刺,一次 又一次。听上去鬼子好像走了,可是很快又 回来了,依旧是刺刀直刺。直到天黑,母亲 来叫,冯其庸才从草垛中爬出来。 1954年,冯其庸被调至北京,任教于中 国人民大学。十年后,冯其庸前往江西干 校,生活辗转,意外频出,命运随之起伏,他 渐渐对《红楼梦》感慨颇深,“陋室空堂,当年 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其萧寒 窘遇,如同亲尝。冯其庸对《红楼梦》有了更 深刻的理解。 《石头记》清代抄本有庚辰本、甲戌本、 己卯本等十几种,其中一个版本因第五至第 八册书名下注有“庚辰秋月定本”,故名庚辰 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而相较之下,庚辰 本年代较早,文字也最为完整,保留了曹雪 芹《红楼梦》原著及脂砚斋批语两千多条,版 本价值最高,极为珍贵。 因担心这个珍贵抄本被毁,红学研究之 脉有断绝之虞,因此他决定冒险照原样再抄 一部—“万一《红楼梦》被销毁了,我还能 保留一部”。“本来最完整的《红楼梦》是八十 回,己卯本只剩一半了,四十一回又两个半 回。庚辰本有七十八回,八十回只少两回, 而且这两回呢,已经很早就有人补进去了。 所以我就私底下托人从图书馆借出来一部 庚辰本的影印本。”冯其庸说,借来以后,天 天夜里等大家睡了,总得十点以后,他才开 始抄。每天限定要抄多少,一般抄到十二 点,有时候抄到凌晨一点。而他所用的纸, 用的墨,用的笔都很讲究。“抄完了这部《红 楼梦》,我对《红楼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结合曹雪芹的时代和家庭遭遇来看,他的家 庭是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最后才会写出这 样一部了不起的小说。” 红楼梦既是小说又不是小说 1973年8月,随着红学研究热潮的兴 起,冯其庸被北京市委宣传部调至评论《红 楼梦》写作组。 冯其庸说,研 究《红 楼 梦》不 仅 是 解 读 它的故事情节,更主要的是探究其中埋藏 的家庭历史和社会风情,所以需要读更多 的书来印证,才能把它弄明白。在方法论 上,冯其庸从曹雪芹的家世入手,做了己卯、 庚辰、甲戌等早期主要抄本的研究,然后又 进入《红楼梦》思想、人物、文本艺术的研 究。有关解读《红楼梦》的文章,全部收入了 他的《解梦集》。 在冯其庸看来,实际上《红楼梦》既是小 说,也不完全是小说,它跟一般的纯粹以故 事为内容的小说不一样,它有很多情节隐蔽 在这书里,结合他的家庭遭遇可以看出来。 “曹雪芹为了使整个故事完整,同时也为了 让世人把它当做一种茶余饭后的小说来看, 不要看透他自己的心意,所以他要掩盖自 己。以前人说它是自传,胡适说《红楼梦》是 自传,自传也不对,这不是完全按照自己的 传记来写的。书里有许多虚构的东西,比如 太虚幻境,家庭哪来的太虚幻境?没有这个 可能,那是神话,他虚构的东西。”冯其庸认 为,曹雪芹的家庭和他亲戚家庭的遭遇是书 中隐蔽的内容。整部《红楼梦》八十回,有很 多写欢乐的场面,但是一种悲凉的调子一直 没有变。 文史大家书画双绝 冯其庸还在研究中国文化史,古代文学 史、戏曲史、艺术史等方面做出了成就,研究 了中国大西部的历史文化艺术,著有考证丝 绸之路和取经之路的大型摄影图册《瀚海劫 尘》,获得学术界的高度评价。在中国人民 大学讲授古代文学课程时,冯先生出版过 《历代文选》和《中国文学史》,对于《三国演 义》和《水浒传》等都有专门研究,他研究北 宋词风,深得夏承焘先生赞同。 冯其庸还擅于书法和绘画,书法宗二 王,画宗青藤白石。所作书画为国内外所 推重,被誉为真正的文人画。他的画还有 “写”的特色,反映了他在书法方面的造 诣。他所抄《石头记》前面部分有明显的晋 唐书风,后来转为他较为熟练的文徵明小 楷风格,再后来则变为书写较为快速流畅 的行书小楷。 冯其庸也是汉画像砖的研究者,中国汉 画学会首任会长。他还是中国戏剧学会副 会长,撰写的剧评甚为戏剧大家重视,袁世 海先生也因此和冯先生成为至交,曾请他亲 临剧场讲解历史背景与剧情设计。冯先生 也研究古代戏剧,《〈精忠旗〉笺证稿》就是其 在这个领域的研究成果。 新春文化进万家 45 道免费艺术大餐 邀您共赏 深圳晚报讯 (记者 陈黎) 昨天晚 上,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文体旅 游局主办的2017年深圳市新春艺术关 爱系列活动慰问部队专场演出走进龙 华部队,深圳著名歌手、演奏家和舞蹈 家们与部队官兵同台演出,呈现出一派 其乐融融的军民一家亲。 据了解,2017年新春艺术关爱系列 活动共推出45项活动,全部免费面向市 民开放。 全部免费,活动历时一月 2017年深圳市新春艺术关爱系列 活动继续以“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 家为主题,活动通过面向全市公开征集 主题项目后,经过专家评审最终精选了 45项文艺活动,在长达一个月的时间 里,陪伴市民度过农历春节。 据介绍,系列活动包含28场文艺演 出,14 场精品艺术展览,以及 3 场深圳 书法家挥春送春联活动。“新春艺术关 爱系列活动”是深圳一项重要的品牌文 化活动,也是每年深圳市关爱活动重点 项目之一,自2008年春节设立以来,已 经连续举办九届,受到市民的青睐与积 极响应。活动旨在让广大市民和留深 过年的来深建设者能够走进高雅艺术 殿堂,免费欣赏高雅艺术,并将文艺活 动送到社区、军营及工厂,让市民参与 其中。据统计,该活动九届共举办文艺 演出约230场,各类精品展览及书画家 挥春活动近百个,惠及市民逾百万人。 雅俗共赏,人人都可参与 本届活动可谓雅俗共赏,45项活动 中既有“丹青传薪—当代岭南美术馆 名家邀请展”、固本流长—深圳画院 院藏名家精品展等高水平展览,满足艺 术爱好者的需求,以及在深圳音乐厅、 深圳大剧院等专业剧场举行的高雅音 乐会,如深圳大剧院爱乐乐团管乐专场 音乐会、2017新春民族音乐会,又有进 社区表演的颇受群众喜爱的歌舞综艺 节目;既有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特性和深 圳本土文化特色的元素,又有当下盛行 的西洋音乐和流行音乐的单元;既有深 受中老年朋友青睐的深圳市中老年获 奖歌手音乐会,又有备受青少年朋友追 捧的“华语新声”流行经典音乐会及儿 童歌舞。 据介绍,多场演出主题极具节日特 色,比如迎新春“京韵流芳”名剧名段荟 萃演出专场、跃动 2017 打击乐专场、“说 学逗唱笑满堂、金鸡报喜贺新春”2017 新春文艺演出、“粤韵满鹏城,戏曲乐新 春”粤剧专场等,让市民在春节期间拥 有更多选择。 冯其庸名迟,字其庸,号宽堂, 江苏无锡县前洲镇人,1924年2月3 日出生。历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 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红学会会 长、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 协会会员、北京市文联理事、《红楼梦 学刊》主编等职。著有《曹雪芹家世 新考》、《论庚辰本》、《梦边集》、《漱石 集》、《秋风集》等专著二十余种,并主 编《红楼梦》新校注本、《红楼梦大词 典》、《中华艺术百科大辞典》等书。 大观园里终一梦 红学家冯其庸昨逝世 冯其庸手抄的《瓜饭楼抄庚辰本石 头记》。 冯其庸画作

大观园里终一梦 红学家冯其庸昨逝世wb.sznews.com/page/1721/2017-01/23/A25/20170123A25_pdf.pdf事为内容的小说不一样,它有很多情节隐蔽 在这书里,结合他的家庭遭遇可以看出来。

  • Upload
    others

  • View
    23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大观园里终一梦 红学家冯其庸昨逝世wb.sznews.com/page/1721/2017-01/23/A25/20170123A25_pdf.pdf事为内容的小说不一样,它有很多情节隐蔽 在这书里,结合他的家庭遭遇可以看出来。

2017年1月23日 星期一责编 蒋双超 视觉 熊艳阳 图编 吴淡宁 责校 刘建军

25

文化空间 动向

深圳晚报记者 马君桐

文化学者、红学家冯其庸 1 月 22 日在

北京潞河医院平静安详离世。冯其庸生于

1924年,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是中

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

冯其庸走之前,1月 19日,其 50年前手

抄的《瓜饭楼抄庚辰本石头记》刚刚由青岛

出版社出版。“我对这部抄本《红楼梦》真爱

到如同自己的生命一样。”他说。

为自己留一部《红楼梦》1924 年,冯其庸出生在江苏无锡前洲

镇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幼时的冯其庸,因为

目睹家中贫困,曾要求停学,但家长没有同

意。抗战时期,少年冯其庸,经历过死亡威

胁和失亲之痛。他的一个姑妈,为了保护女

儿,与日本人拼命,最后被日本人乱刀砍

死。他的三舅,被日本人吊在树上鞭打致

死。冯其庸与母亲闻讯赶来,刚刚把亲人从

树上放下,就听说鬼子又回来了,赶紧躲

藏。他被母亲藏在草垛里,听见外面鬼子的

说话声,紧接着就是刺刀向草垛里刺,一次

又一次。听上去鬼子好像走了,可是很快又

回来了,依旧是刺刀直刺。直到天黑,母亲

来叫,冯其庸才从草垛中爬出来。

1954年,冯其庸被调至北京,任教于中

国人民大学。十年后,冯其庸前往江西干

校,生活辗转,意外频出,命运随之起伏,他

渐渐对《红楼梦》感慨颇深,“陋室空堂,当年

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其萧寒

窘遇,如同亲尝。冯其庸对《红楼梦》有了更

深刻的理解。

《石头记》清代抄本有庚辰本、甲戌本、

己卯本等十几种,其中一个版本因第五至第

八册书名下注有“庚辰秋月定本”,故名庚辰

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而相较之下,庚辰

本年代较早,文字也最为完整,保留了曹雪

芹《红楼梦》原著及脂砚斋批语两千多条,版

本价值最高,极为珍贵。

因担心这个珍贵抄本被毁,红学研究之

脉有断绝之虞,因此他决定冒险照原样再抄

一部——“万一《红楼梦》被销毁了,我还能

保留一部”。“本来最完整的《红楼梦》是八十

回,己卯本只剩一半了,四十一回又两个半

回。庚辰本有七十八回,八十回只少两回,

而且这两回呢,已经很早就有人补进去了。

所以我就私底下托人从图书馆借出来一部

庚辰本的影印本。”冯其庸说,借来以后,天

天夜里等大家睡了,总得十点以后,他才开

始抄。每天限定要抄多少,一般抄到十二

点,有时候抄到凌晨一点。而他所用的纸,

用的墨,用的笔都很讲究。“抄完了这部《红

楼梦》,我对《红楼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结合曹雪芹的时代和家庭遭遇来看,他的家

庭是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最后才会写出这

样一部了不起的小说。”

红楼梦既是小说又不是小说1973 年 8 月,随着红学研究热潮的兴

起,冯其庸被北京市委宣传部调至评论《红

楼梦》写作组。

冯其庸说,研究《红楼梦》不仅是解读

它的故事情节,更主要的是探究其中埋藏

的家庭历史和社会风情,所以需要读更多

的书来印证,才能把它弄明白。在方法论

上,冯其庸从曹雪芹的家世入手,做了己卯、

庚辰、甲戌等早期主要抄本的研究,然后又

进入《红楼梦》思想、人物、文本艺术的研

究。有关解读《红楼梦》的文章,全部收入了

他的《解梦集》。

在冯其庸看来,实际上《红楼梦》既是小

说,也不完全是小说,它跟一般的纯粹以故

事为内容的小说不一样,它有很多情节隐蔽

在这书里,结合他的家庭遭遇可以看出来。

“曹雪芹为了使整个故事完整,同时也为了

让世人把它当做一种茶余饭后的小说来看,

不要看透他自己的心意,所以他要掩盖自

己。以前人说它是自传,胡适说《红楼梦》是

自传,自传也不对,这不是完全按照自己的

传记来写的。书里有许多虚构的东西,比如

太虚幻境,家庭哪来的太虚幻境?没有这个

可能,那是神话,他虚构的东西。”冯其庸认

为,曹雪芹的家庭和他亲戚家庭的遭遇是书

中隐蔽的内容。整部《红楼梦》八十回,有很

多写欢乐的场面,但是一种悲凉的调子一直

没有变。

文史大家书画双绝冯其庸还在研究中国文化史,古代文学

史、戏曲史、艺术史等方面做出了成就,研究

了中国大西部的历史文化艺术,著有考证丝

绸之路和取经之路的大型摄影图册《瀚海劫

尘》,获得学术界的高度评价。在中国人民

大学讲授古代文学课程时,冯先生出版过

《历代文选》和《中国文学史》,对于《三国演

义》和《水浒传》等都有专门研究,他研究北

宋词风,深得夏承焘先生赞同。

冯其庸还擅于书法和绘画,书法宗二

王,画宗青藤白石。所作书画为国内外所

推重,被誉为真正的文人画。他的画还有

“写”的特色,反映了他在书法方面的造

诣。他所抄《石头记》前面部分有明显的晋

唐书风,后来转为他较为熟练的文徵明小

楷风格,再后来则变为书写较为快速流畅

的行书小楷。

冯其庸也是汉画像砖的研究者,中国汉

画学会首任会长。他还是中国戏剧学会副

会长,撰写的剧评甚为戏剧大家重视,袁世

海先生也因此和冯先生成为至交,曾请他亲

临剧场讲解历史背景与剧情设计。冯先生

也研究古代戏剧,《〈精忠旗〉笺证稿》就是其

在这个领域的研究成果。

新春文化进万家

45道免费艺术大餐邀您共赏

深圳晚报讯(记者 陈黎) 昨天晚

上,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文体旅

游局主办的 2017 年深圳市新春艺术关

爱系列活动慰问部队专场演出走进龙

华部队,深圳著名歌手、演奏家和舞蹈

家们与部队官兵同台演出,呈现出一派

其乐融融的军民一家亲。

据了解,2017年新春艺术关爱系列

活动共推出45项活动,全部免费面向市

民开放。

全部免费,活动历时一月2017 年深圳市新春艺术关爱系列

活动继续以“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

家为主题,活动通过面向全市公开征集

主题项目后,经过专家评审最终精选了

45 项文艺活动,在长达一个月的时间

里,陪伴市民度过农历春节。

据介绍,系列活动包含28场文艺演

出,14 场精品艺术展览,以及 3 场深圳

书法家挥春送春联活动。“新春艺术关

爱系列活动”是深圳一项重要的品牌文

化活动,也是每年深圳市关爱活动重点

项目之一,自 2008 年春节设立以来,已

经连续举办九届,受到市民的青睐与积

极响应。活动旨在让广大市民和留深

过年的来深建设者能够走进高雅艺术

殿堂,免费欣赏高雅艺术,并将文艺活

动送到社区、军营及工厂,让市民参与

其中。据统计,该活动九届共举办文艺

演出约 230 场,各类精品展览及书画家

挥春活动近百个,惠及市民逾百万人。

雅俗共赏,人人都可参与本届活动可谓雅俗共赏,45项活动

中既有“丹青传薪——当代岭南美术馆

名家邀请展”、固本流长——深圳画院

院藏名家精品展等高水平展览,满足艺

术爱好者的需求,以及在深圳音乐厅、

深圳大剧院等专业剧场举行的高雅音

乐会,如深圳大剧院爱乐乐团管乐专场

音乐会、2017 新春民族音乐会,又有进

社区表演的颇受群众喜爱的歌舞综艺

节目;既有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特性和深

圳本土文化特色的元素,又有当下盛行

的西洋音乐和流行音乐的单元;既有深

受中老年朋友青睐的深圳市中老年获

奖歌手音乐会,又有备受青少年朋友追

捧的“华语新声”流行经典音乐会及儿

童歌舞。

据介绍,多场演出主题极具节日特

色,比如迎新春“京韵流芳”名剧名段荟

萃演出专场、跃动2017打击乐专场、“说

学逗唱笑满堂、金鸡报喜贺新春”2017

新春文艺演出、“粤韵满鹏城,戏曲乐新

春”粤剧专场等,让市民在春节期间拥

有更多选择。

冯其庸,名迟,字其庸,号宽堂,

江苏无锡县前洲镇人,1924年 2月3

日出生。历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

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红学会会

长、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

协会会员、北京市文联理事、《红楼梦

学刊》主编等职。著有《曹雪芹家世

新考》、《论庚辰本》、《梦边集》、《漱石

集》、《秋风集》等专著二十余种,并主

编《红楼梦》新校注本、《红楼梦大词

典》、《中华艺术百科大辞典》等书。

大观园里终一梦

红学家冯其庸昨逝世

冯其庸手抄的《瓜饭楼抄庚辰本石头记》。

冯其庸画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