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5 國際專題 責任編輯:顏晴怡 2015年8月8日(星期六) 東南亞版 新加坡 50 周年之尋找自我 新加坡協會主席︰ 星可成教育醫療樞紐 曾淵滄︰ 收緊移民政策致經濟放緩 欣賞港公共交通 值得借鏡 新加坡獨立初期處境甚為艱辛,憑國 民咬緊牙關、克服萬難,經過僅半個世 紀,不但擺脫貧困,更取得令人矚目的 經濟成就。這成為新加坡人國家認同感 的主要來源,各族群也能保持融洽。然 而近年愈來愈多移民湧入,社會矛盾漸 增,而年輕人又未體會過上一輩的奮鬥 歷程,「新加坡人」這身份認同正受到 新的考驗。有年輕人遂展開對國家歷史 的探索之旅,尋找「我是誰」的答案, 重振國家歸屬感。 ■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鍾洲、孫志賢 香港和新加坡經常成為比較的對象,張 友城認為星港十分相似,既是競爭對手也 是朋友。在經濟發展方面,香港着重金融 及地產,新加坡則注重高科技製造業、船 運、石油加工、金融及服務業。張友城很 欣賞香港的公共交通系統,認為十分值得 新加坡仿傚。 另一方面,他認為香港應學習新加坡的 組屋政策,讓年輕人毋須擔心置業問題, 他讚揚香港前特首董建華的「八萬五」建 屋計劃,能真正幫到基層人士。 星精英教育局限 張友城的孩子現時在香港的新加坡國際 學校就讀,他認為港星學生的學習壓力都 很大,不過新加坡的精英教育文化某程度 為學生帶來局限,「讀書好,不代表工作 好,十多歲的名校生已有一種自己是精英 的想法」。 相反,成績普通的學生不怕失敗,什麼 都試,10 年 20 年後知識層面反而大為擴 闊。張友城認為,一些較幸運的精英會獲 挑選入政府工作,但有時他們沒實際經 驗,便被「空降」到某些位置,結果變成 紙上談兵,難以深入處理問題。因此,他 認為這種精英教育文化有改善空間。 張友城又坦言,新加坡教育較依賴書本 知識,可能局限了創意。他憶述當年到澳 洲讀書時,被要求分析及挑戰書本上的觀 點,這學習模式與新加坡的截然不同。 加坡種族多元是各種語言及文化的熔爐該國傳媒人 李慧敏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表示國民一般都確認自 己的新加坡人身份,「這跟我們的國民教育共同生長環 經歷等有關政府讓不同種族宗教的孩子在同樣的學 校上課確保了各族融合與其他國家比較而言是相當成 功的」。不過她亦稱新加坡立國只有 50 年,「新加坡人這身份在學界和社會都沒很完整的理論體系因此外來移民 增加導致的矛盾升溫可能衝擊身份認同感身為70後的李慧敏表示以往自己會跟批評新加坡的 外國人爭得面紅耳赤她也為身為新加坡人而驕傲她憶 小時候覺得新加坡簡直就像天堂」,生活壓力沒那麼 人沒那麼多很平靜單純然而現在情況已變她對政府會有不滿對於國 家的精英教育制度李慧敏認為這在過去 是有必要畢竟國家 經濟正在起步需要很 多人才但制度沿用至 一些所謂的精英態 度變得傲慢與普羅大 眾脫節年輕人辦導賞團 參觀舊時組屋 新加坡 1984 年才將國家 歷史列入初中課程令上一代 人無法從正式途徑接觸歷史原因是當局認為 數學和英語等實學比歷史更符合國家利 近年愈來愈多新加坡人渴望認識國家歷 不少團體舉辦尋根活動參與人數逐漸上 反映經過半世紀的急速發展新老兩輩新 加坡人都開始追求經濟以外的國家認同感26 歲的郭俐勇每月兩次在女皇鎮組屋區舉辦歷史走道導賞團讓參加者了解新加坡的變遷包括 1960 年興建的首 棟七層組屋導賞團由組屋老居民帶領起初每月只有 10 人 參加最近已增至 100 人郭俐勇認為這顯示新加坡人渴望更 了解國家歷史李顯龍︰認同感發自內心 星總理李顯龍亦曾指出社會因貧富懸殊等議題出現分 國民身份將持續受威脅他認為下一代新加坡人的生長 環境與上一輩 迥然不同他們如何看自己的身份仍有待觀 李顯龍強調身份認同不是政府製造而是 國民面對困境或慶祝成功時自然催生他提 及父親李光耀去世時或最近舉行的東南亞 運動會國民都展現團結一面相信這有助 鞏固身份認同推動新加坡繼續取得成功今年 3 月病逝的新加坡國父李 光耀生前打造出新加坡現有盛 在 50 周年國慶來臨之際濟在後李光耀時代何去何 備受外界關注摩根士丹利 東南亞研究主管托皮瓦拉指出新加坡過去半世紀發展重點是 創造就業」,包括設立與政府 相關企業(GLC)及吸引跨國企業 進駐今後發展重點則可能變成 鼓勵創業為新加坡創造價 」。 船運造船及商品曾經是新加 坡股市的中流砥柱但很多如今 光芒盡失部分更被踢出作為基 準的海峽時報指數之列股市每 日平均交易額亦從 2010 年 5 月的 17.56 億坡元跌至今年5月的 11.5 億坡元摩根士丹利數據顯 目前新加坡交易所的市場資 本中外國投資者及 GLC 佔多達 七成托皮瓦拉指以往新加坡股市 欠缺長期投資潛力導致吸引力 大減但相信情況會隨新加坡轉 型而改善他舉例指新創立公 司從 2010 年的 5.4 萬間增至去年 的 7.7 萬間目前全國更有 9%打 工仔在新創公司工作新加坡主 權財富基金淡馬錫亦改變投資組 把沒上市私人投資比例從 2004 年 的 20%上調至去年的 30%鼓勵創業資金易求 無痛創業阻創意 英國金融時報指出新加 坡有潛力成為亞洲版的矽谷勢在於健全法律制度寬鬆創業 限制政府亦提供創業初期資 報道稱新加坡最需要的元 素是創意提供創業諮詢服務的 格瑙克表示歐洲有創新人才但 沒投資者亞洲則剛好相反另一方面創業投資專家齊格 勒形容新加坡的創業情況」,正是由於創業者太容易獲 得資金這種無痛創業難以 迫使他們發揮真正的創意在港已 9 年的新加坡協會主席張友城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表 新加坡需輸入外勞從事勞動工作但在輸入中高層專才方面則 可暫時放緩談新加坡未來發展他指新加坡的英文數學教育水 平在全球名列前茅且國家醫療技術及服務吸引不少馬來西亞及印 尼人士赴星求醫故政府可望把新加坡發展成教育及醫療地區樞 」,以吸引更多人來星同時亦可推動研發張友城認為新加坡能在短短 50 年內迅速躋身發達國家是因 二戰後歐美製造業成本上漲製造業紛遷出國外減省成本建國總理李光耀當時看準 時機把新加坡發展成穩定的國家吸引外資李光耀培養的接班團隊能在他退 下來後堅持治國方針公共房屋(組屋)及輸入外勞和專才的政策不變令國家穩步發 然而輸入勞動力的做法開始衍生出社會問題一來是人口快速膨脹令交通基建 難以負荷地鐵時常中斷服務家長亦不滿子女的飯碗被移民搶掉張友城笑言其實新加坡人絕不比外來人差也不用輸入這麼多中高層專才」, 建議政府先解決交通問題他亦希望移民能愛護新加坡和本土人融洽共處張友 城認為隨着中國內地勞工成本上升新加坡在未來 30 至 50 年內會更傾向依賴馬 來西亞及印度等國的勞工新加坡以往大量輸入外勞及專才是該國成功 的重要因素然而來自新加坡的曾淵滄接受香 港文匯報專訪時指出這種移民政策正面對巨大 阻力一方面是政治勢力有反對聲音另一方面 則是年輕人抗拒外來人才害怕競爭令政府被迫 收緊移民政策以免影響執政黨地位這亦令國家經 濟發展放緩在30年前新加坡人口只有約 300 萬加上地方小展經濟受很大局限為了突圍而出政府引入大批廉價外 勞及專業人才勞工使新加坡可以較低成本建設組屋才則有助發展高科技產業如今新加坡有 500 多萬人需不停填海應付人口增長積已擴大至 700 平方公里做法甚至惹起鄰國馬來西亞不滿拒絕再向星政府出售泥 曾淵滄笑言新加坡與香港不同香港能背靠中國內地,「若香港只是一個細小 的太平洋島國英國會有興趣嗎但新加坡什麼都沒有不輸入外勞不填海要怎樣 發展經濟?」曾淵滄認為新加坡的金融市場遠不及香港他舉例指內地大型企業如 中石油中石化中移動會來香港上市但新加坡沒有這些企業為了求存新加坡 把自己打造成亞洲最大貨幣交易中心吸引不少大投資者,「1997 年的亞洲金融風 便是大鱷在新加坡沽空其他政府也管不了」。 港人搏殺 星保護制難競爭 在港已居住 28 年的曾淵滄認為新加坡人和香港人最大的分別是香港人工作時 比較搏殺」。在新加坡政府對國民照顧得較好例如要求企業聘請本地人擔任工 程師等較高級職位勞工則可請外勞又立例規定企業要聘請 50 歲以上的國民曾淵 滄指這種保護制度令年輕人較難晉身精英無法面對競爭曾淵滄認為星洲金融 市場不及香港。 記者孫志賢 攝 ■李慧敏指星政府讓不同種族的孩子在同 樣的學校上課,確保了各族融合。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張友城建議新加 坡先解決交通問 題。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女皇鎮 1960 年興建的首 棟七層組屋。 網上圖片 舉辦 舉辦歷史走道 歷史走道導賞團的郭 導賞團的郭 俐勇 俐勇與女皇鎮居民合照 與女皇鎮居民合照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現今的女皇鎮成為了解組屋變遷的教科書 現今的女皇鎮成為了解組屋變遷的教科書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青年走進歷史 新加坡50周年之pdf.wenweipo.com › os › 2015 › 08 › 08 › in-P5-0808.pdf及父親李光耀去世時,或最近舉行的東南亞 運動會,國民都展現團結一面,相信這有助

  • Upload
    others

  • View
    0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青年走進歷史 新加坡50周年之pdf.wenweipo.com › os › 2015 › 08 › 08 › in-P5-0808.pdf及父親李光耀去世時,或最近舉行的東南亞 運動會,國民都展現團結一面,相信這有助

5 國際專題 ■責任編輯:顏晴怡 2015年8月8日(星期六) 東南亞版

青年走進歷史

青年走進歷史

國家認同

國家認同

新加坡50周年之尋找自我

時代變遷衝擊﹁新加坡人﹂身份振振重重

新加坡協會主席︰星可成教育醫療樞紐

曾淵滄︰收緊移民政策致經濟放緩 經

濟轉型

﹁創造就業﹂變﹁創造價值﹂

欣賞港公共交通 值得借鏡

新加坡獨立初期處境甚為艱辛,憑國

民咬緊牙關、克服萬難,經過僅半個世

紀,不但擺脫貧困,更取得令人矚目的

經濟成就。這成為新加坡人國家認同感

的主要來源,各族群也能保持融洽。然

而近年愈來愈多移民湧入,社會矛盾漸

增,而年輕人又未體會過上一輩的奮鬥

歷程,「新加坡人」這身份認同正受到

新的考驗。有年輕人遂展開對國家歷史

的探索之旅,尋找「我是誰」的答案,

重振國家歸屬感。

■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鍾洲、孫志賢

香港和新加坡經常成為比較的對象,張友城認為星港十分相似,既是競爭對手也是朋友。在經濟發展方面,香港着重金融及地產,新加坡則注重高科技製造業、船運、石油加工、金融及服務業。張友城很欣賞香港的公共交通系統,認為十分值得新加坡仿傚。另一方面,他認為香港應學習新加坡的

組屋政策,讓年輕人毋須擔心置業問題,他讚揚香港前特首董建華的「八萬五」建屋計劃,能真正幫到基層人士。

星精英教育局限張友城的孩子現時在香港的新加坡國際

學校就讀,他認為港星學生的學習壓力都

很大,不過新加坡的精英教育文化某程度為學生帶來局限,「讀書好,不代表工作好,十多歲的名校生已有一種自己是精英的想法」。相反,成績普通的學生不怕失敗,什麼

都試,10年20年後知識層面反而大為擴闊。張友城認為,一些較幸運的精英會獲挑選入政府工作,但有時他們沒實際經驗,便被「空降」到某些位置,結果變成紙上談兵,難以深入處理問題。因此,他認為這種精英教育文化有改善空間。張友城又坦言,新加坡教育較依賴書本

知識,可能局限了創意。他憶述當年到澳洲讀書時,被要求分析及挑戰書本上的觀點,這學習模式與新加坡的截然不同。

新加坡種族多元,是各種語言及文化的熔爐。該國傳媒人李慧敏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表示,國民一般都確認自

己的新加坡人身份,「這跟我們的國民教育、共同生長環境、經歷等有關。政府讓不同種族、宗教的孩子在同樣的學校上課,確保了各族融合。與其他國家比較而言,是相當成功的」。不過她亦稱,新加坡立國只有50年,「新加坡人」這身份在學界和社會都沒很完整的理論體系,因此外來移民增加導致的矛盾升溫,可能衝擊身份認同感。身為「70後」的李慧敏表示,以往自己會跟批評新加坡的

外國人爭得面紅耳赤,她也為身為新加坡人而驕傲。她憶述,小時候覺得新加坡「簡直就像天堂」,生活壓力沒那麼大、人沒那麼多,很平靜單純。然而現在情況已變,她對政府會有不滿。對於國家的精英教育制度,李慧敏認為這在過去是有必要,畢竟國家經濟正在起步,需要很多人才,但制度沿用至今,一些所謂的精英態度變得傲慢,與普羅大眾脫節。

年輕人辦導賞團參觀舊時組屋新加坡1984年才將國家歷史列入初中課程,令上一代人無法從正式途徑接觸歷史,原因是當局認為數學和英語等「實學」比歷史更符合國家利益。近年愈來愈多新加坡人渴望認識國家歷史,不少團體舉辦尋根活動,參與人數逐漸上升,反映經過半世紀的急速發展,新老兩輩新

加坡人都開始追求經濟以外的國家認同感。26歲的郭俐勇每月兩次在女皇鎮組屋區舉辦「歷史走道」導賞團,讓參加者了解新加坡的變遷,包括1960年興建的首棟七層組屋。導賞團由組屋老居民帶領,起初每月只有10人參加,最近已增至100人,郭俐勇認為這顯示新加坡人渴望更了解國家歷史。

李顯龍︰認同感發自內心星總理李顯龍亦曾指出,社會因貧富懸殊等議題出現分

歧,國民身份將持續受威脅。他認為下一代新加坡人的生長環境與上一輩迥然不同,他們如何看自己的身份,仍有待觀

察。李顯龍強調身份認同不是政府製造,而是國民面對困境或慶祝成功時自然催生。他提及父親李光耀去世時,或最近舉行的東南亞運動會,國民都展現團結一面,相信這有助鞏固身份認同,推動新加坡繼續取得成功。

今年3月病逝的新加坡國父李光耀,生前打造出新加坡現有盛景,在50周年國慶來臨之際,經濟在「後李光耀時代」何去何從,備受外界關注。摩根士丹利東南亞研究主管托皮瓦拉指出,新加坡過去半世紀發展重點是「創造就業」,包括設立與政府相關企業(GLC)及吸引跨國企業進駐,今後發展重點則可能變成鼓勵創業,為新加坡「創造價值」。船運、造船及商品曾經是新加

坡股市的中流砥柱,但很多如今光芒盡失,部分更被踢出作為基準的海峽時報指數之列,股市每日平均交易額亦從2010年5月的17.56億坡元,跌至今年5月的11.5億坡元。摩根士丹利數據顯示,目前新加坡交易所的市場資本中,外國投資者及GLC佔多達七成。托皮瓦拉指,以往新加坡股市欠缺長期投資潛力,導致吸引力大減,但相信情況會隨新加坡轉型而改善。他舉例指,新創立公司從2010年的5.4萬間增至去年的7.7萬間,目前全國更有9%打工仔在新創公司工作。新加坡主權財富基金淡馬錫亦改變投資組合,把沒上市私人投資比例從2004年的 20%,上調至去年的30%,鼓勵創業。

資金易求無痛創業阻創意

英國《金融時報》指出,新加坡有潛力成為亞洲版的矽谷,優勢在於健全法律制度、寬鬆創業限制,政府亦提供創業初期資金。報道稱,新加坡最需要的元素是創意。提供創業諮詢服務的格瑙克表示,歐洲有創新人才但沒投資者,亞洲則剛好相反。另一方面,創業投資專家齊格勒形容新加坡的創業情況「沉悶」,正是由於創業者太容易獲得資金,這種「無痛創業」難以迫使他們發揮真正的創意。

在港已9年的新加坡協會主席張友城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表示,新加坡需輸入外勞從事勞動工作,但在輸入中高層專才方面則可暫時放緩。談新加坡未來發展,他指新加坡的英文、數學教育水平在全球名列前茅,且國家醫療技術及服務吸引不少馬來西亞及印尼人士赴星求醫,故政府可望把新加坡發展成「教育及醫療地區樞紐」,以吸引更多人來星,同時亦可推動研發。張友城認為,新加坡能在短短50年內迅速躋身發達國家,是因二戰後歐美製造業成本上漲,製造業紛遷出國外減省成本,建國總理李光耀當時看準時機,把新加坡發展成穩定的國家,吸引外資。李光耀培養的接班團隊,能在他退下來後堅持治國方針,公共房屋(組屋)及輸入外勞和專才的政策不變,令國家穩步發展。然而輸入勞動力的做法開始衍生出社會問題,一來是人口快速膨脹,令交通基建難以負荷,地鐵時常中斷服務。家長亦不滿子女的飯碗被移民搶掉。張友城笑言「其實新加坡人絕不比外來人差,也不用輸入這麼多中高層專才」,

建議政府先解決交通問題。他亦希望移民能愛護新加坡,和本土人融洽共處。張友城認為,隨着中國內地勞工成本上升,新加坡在未來30至50年內,會更傾向依賴馬來西亞及印度等國的勞工。

新加坡以往大量輸入外勞及專才,是該國成功的重要因素。然而,來自新加坡的曾淵滄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指出,這種移民政策正面對巨大阻力,一方面是政治勢力有反對聲音,另一方面則是年輕人抗拒外來人才、害怕競爭,令政府被迫

收緊移民政策,以免影響執政黨地位,這亦令國家經濟發展放緩。在30年前,新加坡人口只有約300萬,加上地方小,發

展經濟受很大局限。為了突圍而出,政府引入大批廉價外勞及專業人才。勞工使新加坡可以較低成本建設組屋,專才則有助發展高科技產業。如今新加坡有500多萬人,需不停填海應付人口增長,面積已擴大至700平方公里,做法甚至惹起鄰國馬來西亞不滿,拒絕再向星政府出售泥土。曾淵滄笑言,新加坡與香港不同,香港能背靠中國內地,「若香港只是一個細小的太平洋島國,英國會有興趣嗎?但新加坡什麼都沒有,不輸入外勞不填海,要怎樣發展經濟?」曾淵滄認為,新加坡的金融市場遠不及香港,他舉例指內地大型企業如中石油、中石化、中移動會來香港上市,但新加坡沒有這些企業。為了求存,新加坡把自己打造成亞洲最大貨幣交易中心,吸引不少大投資者,「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便是大鱷在新加坡沽空,其他政府也管不了」。

港人搏殺 星保護制難競爭在港已居住28年的曾淵滄認為,新加坡人和香港人最大的分別,是香港人工作時

比較「搏殺」。在新加坡,政府對國民照顧得較好,例如要求企業聘請本地人擔任工程師等較高級職位,勞工則可請外勞,又立例規定企業要聘請50歲以上的國民。曾淵滄指這種保護制度令年輕人較難晉身精英,無法面對競爭。

■■曾淵滄認為星洲金融市場不及香港。

記者孫志賢攝

■李慧敏指星政府讓不同種族的孩子在同樣的學校上課,確保了各族融合。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張友城建議新加坡先解決交通問題。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女皇鎮1960年興建的首棟七層組屋。 網上圖片

■■舉辦舉辦「「歷史走道歷史走道」」導賞團的郭導賞團的郭俐勇俐勇((右右))與女皇鎮居民合照與女皇鎮居民合照。。

網上圖片網上圖片

■■現今的女皇鎮成為了解組屋變遷的教科書現今的女皇鎮成為了解組屋變遷的教科書。。網上圖片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