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18 跨界交流 由於創新的實踐者猶如走在未知的道路上,常會徬徨無助,不知從何而去,是故, 志同道合者的交流絕不可少,本期增闢「跨界交流」單元的作用即在於此。在「跨 界交流」內容中,我們收錄了兩場 ENSIT 舉辦的智活沙龍、青創論壇,以及日本 ETIC 的花蓮行,期待這些創新創業的先驅者,能給正在醞釀社會企業夢或正在嘗 試社會創新的勇者添薪加火。 校單氾濫  創業團隊倡回收利用與共用 李紹良 在一般人眼中,腳踏車只是交通工具,但有 群年輕人共同注意到腳踏車的「廢棄問題」, 並以此作為創業發想,從回收利用、共同使 用的概念出發,替腳踏車的使用及產業活化 注入了新意。對這群新世代而言,腳踏車是 他們在社會中安身立命的手段,也期待社會 因著他們事業的啟動,而有進步的契機。 「ENSIT 社會創新人才培育網」與「臺 灣智慧生活空間發展協會」於 6 月 3 日共同 主辦「智活沙龍—智慧鐵馬的再生與流轉」, 邀請三組運用腳踏車創業的學生團隊與腳踏 車業界人士,一同探討腳踏車的創新與再造, 希望讓傳統與創新彼此揉合,腳踏車產業也 能藉此走出新路。 寧小勿大 太平洋的市場哲學 太平洋自行車的董事長林正義認為,產品研 發的重點在於是否能生產出「令人興奮」的 傳奇性產品,而好的腳踏車必能吸引到許多 死忠粉絲。在堅持根留臺灣與追求世界級品 質的前提下,太平洋自行車聘請國際級研發 團隊來臺參與腳踏車的創新研發,以便了解 世界級的規格與標準,如此大費周章的原因 (謝睿哲攝影)

跨界交流 - ensit.t€š訊第五期-跨界交流.pdf · 界交流」內容中,我們收錄了兩場ensit舉辦的智活沙龍、青創論壇,以及日本 ETIC的花蓮行,期待這些創新創業的先驅者,能給正在醞釀社會企業夢或正在嘗

  • Upload
    others

  • View
    6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18

跨界交流由於創新的實踐者猶如走在未知的道路上,常會徬徨無助,不知從何而去,是故,志同道合者的交流絕不可少,本期增闢「跨界交流」單元的作用即在於此。在「跨界交流」內容中,我們收錄了兩場 ENSIT 舉辦的智活沙龍、青創論壇,以及日本ETIC 的花蓮行,期待這些創新創業的先驅者,能給正在醞釀社會企業夢或正在嘗試社會創新的勇者添薪加火。

校單氾濫  創業團隊倡回收利用與共用文 李紹良

在一般人眼中,腳踏車只是交通工具,但有群年輕人共同注意到腳踏車的「廢棄問題」,並以此作為創業發想,從回收利用、共同使用的概念出發,替腳踏車的使用及產業活化注入了新意。對這群新世代而言,腳踏車是他們在社會中安身立命的手段,也期待社會因著他們事業的啟動,而有進步的契機。

  「ENSIT 社會創新人才培育網」與「臺灣智慧生活空間發展協會」於 6 月 3 日共同主辦「智活沙龍—智慧鐵馬的再生與流轉」,邀請三組運用腳踏車創業的學生團隊與腳踏車業界人士,一同探討腳踏車的創新與再造,

希望讓傳統與創新彼此揉合,腳踏車產業也能藉此走出新路。

寧小勿大 太平洋的市場哲學太平洋自行車的董事長林正義認為,產品研發的重點在於是否能生產出「令人興奮」的傳奇性產品,而好的腳踏車必能吸引到許多死忠粉絲。在堅持根留臺灣與追求世界級品質的前提下,太平洋自行車聘請國際級研發團隊來臺參與腳踏車的創新研發,以便了解世界級的規格與標準,如此大費周章的原因

(謝睿哲攝影)

19

就是,林正義想扭轉 MIT 在外國人心中廉價與低劣的負面形象。

  「寧小勿大」是太平洋自行車的另一項品牌哲學。即便希望產品能受到國際肯定,太平洋自行車卻不過度追求市佔率,轉而聚焦「小眾市場」,力求改變眾人對於摺疊車、殘障車與老人車的定義,企業也因而開創出屬於自己的一片藍海。

陳忠利:臺灣用騎的最美腳踏車旅遊達人陳忠利談的則是旅遊路線及思路的創新。陳忠利表示,腳踏車旅遊路線不該由政府與旅遊業者主導,腳踏車愛好者可發展私人路線,「臺灣 用騎的最美」。有鑑於旅遊業者所提供的路線行經低海拔,陳忠利開發了一條「原鄉縱貫線」,這條路線串起各個原民部落,人們可飽覽臺灣豐富的地景風貌與多元的人文生態。面對科技發達的當今社會,陳忠利有感而發地說,「科技可以為我們服務,但不該駕馭我們,紀錄山林需要用全身去感受」。

單車合做社 讓廢單車重生單車合做社創辦人陳世彬用協力修廢棄腳踏車的方式,讓廢車重獲新生,流轉出新的價值。在東華大學,每年畢業季過後都會產生大量的廢棄腳踏車,即便透過拍賣,一千臺廢棄腳踏車仍會剩下七八百臺,放置廢棄腳踏 車 的 空 地, 更 被 東 華 人 稱 之 為「 單 車 墳場」。為求有效利用資源,陳世彬成立修車工作坊,召集校園志工,並與學校通識課合作,號召大家一起來修車;接著更深入偏鄉社區教導當地孩童修車。

  陳世彬說,自己動手修單車,大學生可體會到勞動的重要,大學生藉由教導社區孩童修單車,也能更了解這群資源缺乏的偏鄉孩童,從中學習社會參與以及體會生命教育。陳世彬希望,單車合做社未來可透過協作修復、二次出售與出租單車等方式,讓維修單車與騎乘文化就此傳散開來。

臺大腳踏車滿為患 moBi 與拾玖共同解決

臺大同樣有著腳踏車充斥校園的問題。鄭芝郁與其他四個臺大人合組 moBi 團隊,藉著開發 APP 雲端鎖的社群分享平臺,來解決車滿為患的問題。該構想去年奪得 Tic100 物聯網及智慧城市競賽的冠軍,並獲得研華科技的技術奧援。moBi 雖未成立公司,但已與臺大校方積極洽談試營運的可能性。moBi 未來的願景是,這個社交平臺能擴至食衣住行育樂其他領域,甚至推廣到全臺各大校園及城市。

  拾玖團隊的陳佾涵與 moBi 團隊有著相同的關懷,早在五年前便與一群夥伴思考如何解決臺大校園腳踏車過多所造成的問題。最終,他們選用租借公共腳踏車作為解決方案,提供「Sharing Wheel 分享輪」的服務,讓同學不用買車,也能享受騎腳踏車的校園生活。他們籌資五十萬元購入一批車供學生使用,透過刊登廣告的方式來獲得營收,在第一年即獲得損益平衡;但由於廣告收益仍難以成為穩定的收入來源,陳佾涵仍積極找尋新的合作夥伴並嘗試新的商業模式。他們的下一步計畫是,讓分享輪深入到更多學校之中,再將勢力擴及到校園以外的商圈。

單車合作社陳世彬(左)、太平洋自行車董事長林正義(中)、拾玖團隊共同創辦人陳佾涵(右),在沙龍結束後仍熱烈討論。(謝睿哲攝影)

20

文 張皓恩

人類社會於九零年代正式進入網路紀年,開啟了一個與真實世界相依共存的虛擬空間,歷經二十餘年的發展後,我們已從單向閱讀的 Web1.0,抵達雙向互動的 Web2.0,如今更朝向強調無所不在的連網與發展智慧科技的 Web3.0 演進。網路科技走到今天,雲端是現在式,也是未來式,尤在失業率居高不下的臺灣,雲端成為年輕世代的創業脫貧利器,他們用創意與科技奮力劃出一條條天際線,企望窺見屬於他們的那片天。

  「ENSIT 社會創新人才培育網」與「臺灣智慧生活空間發展協會」於 9 月 24 日共同舉辦「騰雲駕務—友善雲端 in 社群」智活沙龍聚會,邀請數位替欲進入電子商務世界的賣家,及建立商業平臺的網站創辦人,來跟聽眾分享他們如何運用網路科技實現創業夢之餘,也幫助更多逐夢者走向創業之路。

騰雲駕務雲端引發微型創業新風潮

集結文創小蝦米Fandora 讓插畫產值化「臺灣的插畫家總數約有一萬名,但只有百分 之 五 的 人 是 全 職 插 畫 家, 其 餘 的 人 都 任職 於 設 計、 動 畫、 電 影、 攝 影 等 公 司 」,「Fandora」創辦人廖若君如是說。為何許多極具 SOHO 族潛質的插畫家會甘於為人作嫁,也不願自己接案當老闆?廖若君分析,插畫

家往往勢單力孤,加上欠缺網路行銷能力與多人注目的作品分享平臺,所以只能將插畫視作額外收入,而無法單靠接案生存;另外,業餘插畫家多以授權方式向求案企業一次賣斷自己的作品,這也影響到自身品牌知名度的累積,插畫永無產值化的一天。

   因 此, 廖 若 君 與 友 人 共 同 創 辦「Fandora」,採取與插畫家抽成的方式,包辦接單下訂、產品製造、品質檢測、出貨物流,售後服務等插畫商品化流程,讓有心創業的插畫家只專心於創作即可。與之合作的插畫家毛叢叢表示,「Fandora」為創作者建立個人帳戶,只要累積一定銷售金額後,便可在十天內領到費用,有別於自己以往獨力接案時,常需到結案後的二至三個月才能領取款項,該機制明顯對於創作者,更友善也更透明化。

   除 了 接 手 上 述 的 商 品 化 流 程 之 外,「Fandora」還教導插畫家應用社群網站來擴散自身圖文作品的種種竅門,透過點讚率與分享數來達到品牌自我行銷的目的;關於社群網站的運用,毛叢叢提到,她不只使用臺灣常見的 Facebook,也會運用 Pinterest、Tumblr、Twitter 等在臺灣普及率較低,卻在國外擁有一定數量使用者的社群網站,來拓展國外粉絲群,進而找到潛在客戶群。

(謝睿哲攝影)

21

   此 外,「Fandora」 砸 下 資 金 購 買Facebook 的網路廣告,並提供客製化廣告,務求旗下插畫家能有效曝光,廖若君坦言,不花廣告錢,很難在 Facebook 上曝光,「電子商務每一筆單都是用錢買來的,只是你花多少錢買,會不會買的價格愈來愈低而已」;但「Fandora」的行銷成效不光是用錢打造出來的,他們以聯盟行銷的概念扶植插畫家,讓旗下數百個插畫家的粉絲專頁將彼此的資訊互通有無,縮短資淺插畫家的成名時間,以集結眾多小蝦米之姿,力抗真實社會這隻大鯨魚,度過文創工作者在成名前的黑暗期,

「如今已有插畫家的單月收入達到五萬多元,全職從事插畫工作」。

FansBuy APP 相容粉絲頁致力小資創業變簡單同 樣 是 覻 準 社 群 經 濟 趨 勢, 王 為 善 與 石 尊元 等 人 創 立「FansBuy 粉 絲 購 」, 發 明 與Facebook 購物粉絲專頁相容的 APP,不僅提 供 上 架 平 臺、 減 少 賣 方 的 收 訂 單 繁 複 流程,並結合金流系統,讓小資創業變簡單。「FansBuy 粉 絲 購 」 的 行 銷 總 監 石 尊 元 指出,若依循一般購物粉絲專頁的土法煉鋼接單模式,得經過 Po 商品照片、私訊詢價下單、手動登記訂單、提供匯款帳號、回覆匯款 資 料、 查 帳、 出 貨 等 一 連 串 繁 複 流 程,「一個月只能做約一百筆出頭的訂單」。況且,Facebook 演算法經過調整後,發文曝光度降低許多,對生意更是雪上加霜;但藉著APP,不但減少交易手續,也提高消費者對於賣方的黏著度。石尊元相信,以臺灣具有超過三萬五千個粉絲專頁的規模而言,後續商機肯定龐大。

WeCare 與臺灣水色平衡成就與公共性創業這檔事除了滿足自身成就的追求之外,也能尋求公共性。「WeCare 微善」創辦人曾郁翔憑藉網站與 APP,整合贊助、志工、物資等三項行善要件於一個統合平臺之上,致力於減少做善事的繁複流程,以及強調處理過程透明化,讓行善者能第一時間得知所捐物資去向,形成良性循環,養成隨手行善的好習慣。曾有知名企業舉辦愛心義賣會,透過該平臺籌措義賣商品,在一周內就籌措到兩百件物品。曾郁翔希望,這個平臺能達到彙集行善能量的作用,「對於行善,說的人太多,願意做的人太少」,「我們目前也積極與嚴長壽的『公益平臺文化基金會』洽談合作事宜」。「臺灣水色」的虹穎與純純則替社區婦女製造就業機會,將客家花布配以時尚設計,用欲淘汰的腳踩針車,縫製成色彩斑斕又風格獨具的布織包,放在網路平臺販售,不僅揉合傳統與時尚,有家計壓力的婦女也重新找到事業第二春。

  「一個人做夢,夢很容易就醒了;但很多人一起築夢時,就很容易美夢成真」,「臺灣智慧生活空間發展協會」監事蘇慶琅表示,臺 灣 勞 工 階 層 約 有 九 百 萬 人, 在 大 企 業 上班的人卻少於一百五十萬,百分之八十的人都在十人以下的公司就業,可見小型企業對臺灣的影響之深。因此,若要擺脫臺灣目前的經濟困局,鼓勵微型創業絕對是條可行途徑,「在英國,比例甚至高達百分之九十到九十五,這是一種微型創業興國論」。智活沙龍希望透過一次次的創業小聚,鼓動創業風潮,再次引發經濟活水,讓悶世代破繭而出,引領臺灣走出新局。

粉絲購行銷總監石尊元 (Winston)。

台灣水色 New Taiwan Vision設計師純純 ( 左 )& 婆婆 ( 右 )。

Fandora shop 共同創辦人 Layra。

插畫與文字自由工作者毛叢叢。

WeCare 創辦人曾郁翔 (Andy)。

(謝睿哲攝影)

22

青創論壇 公私部門為青創育成開路

文 謝柏晟

今年 7 月 17 日在臺灣海洋大學雙月會的上午場,舉行了一場青創論壇:青年創業推動經驗交流,讓政府和民間企業之間進行對話。公私部門一同討論,各自如何做好一個燈塔的角色,指引對創新創業有興趣及意願之年輕世代找尋資源,在未來的創業路上更順遂。

  在「青創論壇」中,對談者包括教育部參事王育群、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副處長林美雪、 勞 動 部 勞 動 力 發 展 署 副 主 任 施 淑 惠、AAMA 臺北搖籃計畫共同創辦人顏漏有等人,共邀集四個公私部門齊聚對話。

  自今年的 3 月 19 日起 ,行政院所核定的 青 年 創 業 專 案, 橫 跨 十 三 個 部 會, 共 有四十八個計畫,針對臺灣人才,展開了「育才、留才及攬才整合方案」。在青年創夢到圓夢的過程中,教育部推動「大學校院創新創業扎根計畫」及「智慧生活創新創業育成平台試辦計畫」、經濟部提供「青年創業專案」、勞動部規劃「促進青年就業方案」,三個公部門各自分享執行臺灣青年創業計畫的經驗與願景。

公家致力青創計畫青年創業不怕沒資源在青年創業計畫中,教育部負責培育在學青年的創新創業能力,讓青年學子得以創夢啟發。王育群表示,「我們屬於前端扎根的工作。努力的方向屬於創新創意的學習,或是創業態度培力」,在各校種下創新創業的種子,並給予支持,讓學生的能力能開花結果。

  臺灣的十五歲到二十九歲青年失業人口有二十一萬人,占全體失業人口的 45%,有

鑑於此,行政院十分重視青年就業情況,遂推動「青年創業專案」,並設立「青年創業及圓夢網」,整合政府十三個部會的青年創業資訊,提供諮詢服務。

  不只是「青創專案」,林美雪表示,未來會推動「社會企業推動行動方案」,著重於社會企業的微型創業,在促進經濟發展之餘,也發揮社企影響力。為深化社企影響力,施淑惠說,勞動部也在今年推動社企的相關方案,建構社企網絡與國際接軌,政府部門更開始透過行動與社企有進一步的合作;另外,勞動部也進行了 NPO 的諮詢輔導計畫。

培育青年人才政府是關鍵角色AAMA 臺北搖籃計畫共同創辦人顏漏有表示,在這兩三年來,親眼看見社企概念在臺發芽;但他也強調,「創業與國家所發展的產業之間有非常密切的關聯性。生態系統的建立,政府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為彌補青年創業與大學教育之間的落差,東華大學副校長鄭嘉良提出自身看法。鄭嘉良認為,教授本身缺乏創業與經營企業的經驗,因此政府應讓法令適度鬆綁,讓教授獲得參與企業經營的機會;對此,王育群回應,教育部目前所推出的計畫,應可適度解決這類問題,而他們也正在討論相關法規,希望創造出更適合的創業環境。

  公私部門的合作,的確能成為臺灣青年創業有力的推手。針對學校部門的育成計畫,顏漏有說,「學校假設能把實務界的人納進來共同參與,讓學術研究與實務之間相互交流,相信將會有新的火花產生」。

(智慧生活創意影視計畫攝影)

23

ETIC 參訪豐田 稱許東華在地實踐成果文 楊金燕、劉見柔、陳雅欽

擁有好山好水的花蓮縣,是原鄉,也是許多人的新故鄉,但如何活絡地方產業,發展社區經濟,讓花蓮縣不只是觀光重鎮,更成為年輕人可以耕耘、發揮的夢土,是東華大學始終致力的目標。年輕世代擁有無限的可能性,如何提供挑戰與成長的機會,讓年輕人勇敢走自己的路?

  7 月 16 日,正值盛暑,在 ENSIT 辦公室的引介下,東華大學特別邀請來自日本 ETIC的事業統括總監山內幸治與研究部經理石川孔明來分享如何發展區域產業、培訓地區青年創業的經驗。ETIC 組織著力於地方經濟發展、培訓青年創業已有二十餘年,是日本著名的創新創業推廣組織。

  早期東華大學均為甘蔗田,學生們自稱為「早蔗田」大學,還拍攝了紀錄片,記錄當時荒蕪的校園生活;而 1993 年由「早稻田大學」畢業生創辦的 ETIC 已發展了二十多年的地方經濟、區域產業之人才培育,在日本311 震災後也投入災區重建工作,所以希望藉由他們的經驗,跟剛起步的「早蔗田」對話交流,讓花蓮縣不只是好山好水,更有好產業、好願景,留住好人才。

東華深耕在地形成大學─社區關係

有一群老師,帶著學生參與豐田村的社區工作,已超過十八年,更有趣的是,村裡許多居民也慢慢成為東華的學生,形成了很特殊的「大學─社區」關係。這兩年,東華師生更朝著「微型社會經濟」的目標,在社區內進行各種實驗與探索,包括豐田村「外婆的家」公益民宿以及剛成立的「瘋衣館」二手衣商店等。

  山內幸治與石川孔明參觀的第一站,是緊臨豐田火車站的「五味屋─囝仔們ㄟ店」二手公益商店。六年前,東華大學教授顧瑜君 與 在 地 協 會, 一 起 帶 著 志 工 籌 辦「 五 味屋」,名為二手鋪子,卻是個多元學習的另類教育組織。緊接著,由牛犁社區交流協會的總幹事楊鈞弼擔任在地嚮導,帶著兩位專家前往豐田文史館、牛犁社區交流協會、碧蓮寺。

  豐田文史館是由早期的日本警察廳改建而成的,仍保留日式建築風格,山內幸治與石川孔明對牛犁協會能以此為基地,爭取政府及民間資源,並提供四十一個工作機會來活絡社區,照顧在地的老人、青少年,讚嘆不已。最後一站,來到碧蓮寺,它的前身是日治時期(大正三年)所興建的豐田神社,民國三十五年才改建為現今的碧蓮寺,雖已成為中式廟宇,但仍保留了鳥居、石燈、狛犬、參道等神社結構,廟裡記載著早年移民來此的日人後代「日本豐田會」與當地的往來交流,這讓兩位年輕的日籍專家頗有感觸。

ETIC 事業統括總監 山內幸治。(徐釩予攝影)

ETIC 青年創業部經理石川孔明。(謝柏晟攝影)

牛犁協會總幹事楊鈞弼(左一)帶著兩位日籍專家參訪豐田文史館。(徐釩予攝影)

活動當天,山內幸治、石川孔明在上午參訪了豐田聚落。日治時期,豐田村是臺灣東部重要的官辦移民村,東華在花蓮縣建校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