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附件 22009 年度网络教育精品课程申报表  所属学校 北京师范大学 课程名称 教育学原理 课程层次 ■本科 □专科 课程类型 理论课(不含实践)□理论课(含实践) □实践 ( ) 课程类别 公共课 □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所属学科门类 教育学 适用专业名称 教育管理、小学教育 课程负责人 石中英 课程网址 http://jpkc.bnude.cn/jyxyl/index.html 用户名和密码 用户名: teacher1 密码: teacher1 开放资源链接网址 http://jpkc.bnude.cn/jyxyl/index.html 申报日期 2009-6-1 0  

附件2:jpkc.bnude.cn/jyxyl/html/supports/sbbg.doc · Web view一、以word文档格式如实填写各项。 二、表格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再次出现时可以使用缩写。

  • Upload
    others

  • View
    1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附件2:

附件2:

2009年度网络教育精品课程申报表

 

所属学校 北京师范大学

课程名称 教育学原理

课程层次 ■本科 □专科

课程类型 ■ 理论课(不含实践)□理论课(含实践) □实践(验)课

课程类别 □ 公共课 □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所属学科门类 教育学

适用专业名称 教育管理、小学教育

课程负责人 石中英

课程网址 http://jpkc.bnude.cn/jyxyl/index.html

用户名和密码 用户名:teacher1 密码:teacher1

开放资源链接网址 http://jpkc.bnude.cn/jyxyl/index.html

申报日期 2009-6-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

二○○八年四月

  

填 写 要 求 

一、以word文档格式如实填写各项。

二、表格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再次出现时可以使用缩写。

三、涉密内容不填写,有可能涉密和不宜大范围公开的内容,请在说明栏中注明。

四、本表栏目未涵盖的内容,需要说明的,请在说明栏中注明。

五、本模板文档内的所有标题及其格式不得擅自修改,否则将影响评审结果。

1.教学理念与课程设计

1-1 教学指导思想(限1000字以内)

举证说明本课程在整个课程设计实施过程中采用的教育思想或理念

《教育学原理》这门课程在对学习者的需求和特征,以及对课程资源条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教学策略精心设计各种教学活动,辅以丰富的扩展资源,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内容设计上,采用了符合学习者特征与内容特征的多种媒体表现形式。同时在课程运行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学习的指导以及师生间和学生间的交互,采用了多样化的课程学习评价方式。

1、以学习者为中心,系统整合各种资源

在整个课程设计中,从内容的选择到教学设计始终围绕着“以学生为中心”展开。

首先,内容选择上。为了让学生能够学习到非常权威和前沿的教育学原理知识,我们依托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学科的深厚积淀和强大的师资。本课程由国内首位教育学界“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石中英负责总体设计、组织教师队伍、主讲课程内容和指导学习。课程组教学队伍的特点是年轻而专业,包括4位博士生导师和6位硕士生导师:石中英教授、孙邦华教授、张东娇教授、马健生教授、康永久副教授、余雅风副教授、钱志亮副教授、余清臣老师、杨明全老师、李敏谊老师。每位教师都对所讲内容领域有深入的研究而且成就突出,是该领域的专家,强有力地保证了学科知识的专业性、准确性、前瞻性和系统性等。教学团队频繁交流,加上选用了石中英教授主编的具有领先地位的教材《公共教育学》,该教材改变传统的编排体例,以学校为切入点编排,一方面保证了课程资源的系统性,另一方面也为学生理论结合实践进行学习提供了便利。

其次,教学设计上。采用了最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方式来呈现教学内容。一方面,理论紧紧结合实践,课程有丰富的案例库,学生还可以在互动平台针对实践进行交流,老师给予针对性的指导。这样,枯燥的原理性知识转变成了学生好学、易学的知识;同时所有资源有机整合,成为网状结构,不论学生处于哪个学习节点,均可以快速定位到与之相关联的知识点,就像身边有一位老师一直在伴随并指导着学生的学习。另一方面,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在资源的整合上,对成人学生实行“因材施教”,强调自适应学习。课程资源中增加了“注解”、“名家视点”、“拓展阅读”等扩展链接,以满足不同能力水平学习者的需求;并根据学习者的不同认知风格和信息条件,提供了视频精讲、文本网页型网络课程、光盘等多种渠道和多种媒体形式的学习资源。

最后,在学习支持服务上。课程学习页面的最左侧一直有一个可以展开也可以最小化的学习支持服务栏目,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随时可以快速进入与教师或其他学生交互的窗口。

2、以活动为中心,促进成人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

本课程的学习者多为非全日制在职成人,主要是中小学在职教师,具有学习目的明确、学习动机强、注重学习效率、实践经验丰富、自律性和独立性强、希望参与教学决策等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他们期望能够以自主学习为主,而我国成人学习者又对传统的非基于网络的面授教学存在一定程度的依赖性,因此我们在课程设计上应对其进行充分的尊重与支持。

为实现网络教育中教与学的再度整合,本课程设计了三次交互式学习活动。在进行活动设计时,除了系统性较强的理论研习外,还非常注重让学习者的经验发挥作用,一方面提供丰富的案例让学习者查看、思考与讨论,另一方面设计不同主题的基于项目的学习活动,让学习者在讨论与反思的过程中自然生发出思考结果并提交。通过学习活动这一项目的设计,提高学习者利用教育理论思考、分析教育实践的能力,增强其对实践问题的理论敏感度。通过活动提高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在活动方式的设计上,充分利用网络进行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促进学生的协作学习。

下图分别是对案例和活动主题的目录列表,这些主题都是与当前的教育教学实践密切相关的。

图1 课程中的案例主题设计

图2 课程中的学习活动主题设计

3、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

在促进自主学习的同时,本课程也非常注重学生间和师生间的交互。在案例讨论和学习活动中,都给予学习者充分的协作交流空间。学习者一方面基于案例或活动主题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另一方面从其他学习者的反馈中反思和完善自己的观点。同时,辅导教师会做出相应的总结和评价。在这个过程中,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从而达到协作学习的目的。下图为师生在平台“课程BBS”栏目针对学习活动一展开讨论与协作的一个实例:

图3 师生在学习活动中展开的协作学习

图4 师生针对案例“美国的孩子学些啥”展开讨论

4、提供多种形式的学习支持

远程教育中教与学的时空分离(表现为师生分离),造成了对学习者学习的监控以及师生交互的相对不足,导致远程教育中教与学的再度整合成为质量保证的关键。其重要实现途径之一即是向学习者提供强大的学习支持。在学术性支持方面,除了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外,我们特别强调对学习过程的支持,并采用的多种形式:每周在“课程日历”中对学习者进行“学习进度提醒”,同时给出本周内容的重点导读;重大的课程事宜以“公告”的形式通知学生;在“课程答疑”中由辅导教师即时为学习者解答学习中的困惑;组织学习者参加学习活动,由辅导教师给予全程活动指导。在情感性支持方面,“课程BBS”中设置了“休闲吧”供学生们交流,同时开设了博客,让同学们共享思想情感。在管理性支持上,学院平台上还设置了“问题反馈”栏目,解决学习者在学院管理方面的相关问题。

图5 课程提供的各种学习支持方式

图6 课程日历的“学习进度提醒”

图7 课程公告中对重大课程事件的通知

图8 课程答疑栏目中辅导教师对学生问题的悉心指导

5、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

本课程提供的学习资源丰富多样,除了系统性较强的教师精讲视频与电子教材外,案例资源是一大特色,学生在学习时可以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加深对课程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本职工作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此外,为拓展学生的教育视野,我们还收集与整理了与课程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学术前沿动态信息,以及往届学生的优秀活动成果展示。

图9 系统的电子教材

图10 教师精讲视频

图11 案例资源

图12 拓展阅读列表

图13 学术前沿动态信息

1-2 课程总体设计(限1000字以内)

说明本课程的目标、选取内容与学习资源建设的原则、学习活动的设计、学习评价方式

1、课程目标:

本课程是大学教育学科的一门基础性必修课,它重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密切结合,致力于中小学校各级各类教师应该具备的共同知识基础的阐明、分析与讨论,主要内容包括:学校的性质、价值与目的;学校的历史与教育遗产;学校的结构、体系及类型;学校组织与文化;课程、教学与学习;学生、教师与校长;学校领导、形象管理与关系经营;学校的评价与督导;学校的法律地位与法律问题;学校的环境与设施;学校效能、变革与改进。这些内容涵盖了教育学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的基本方面,从教育基本原理、教育实践问题、教育改革与发展等不同层面帮助教师拓展教育视野,反思教育实践中的教育行为,提高分析教育实践问题的能力。

2、选取内容与学习资源建设的原则:

在课程内容的选取与组织上,本课程部分采用了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对各章目标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针对不同教学目标,配套不同的学习资源与案例/活动主题。在组织这些内容时,遵循随机进入式教学策略的原理,学习者一方面可以通过章节目录结构图、各章知识点结构图迅速定位到感兴趣的内容,另一方面也可通过电子教材、视频精讲、案例讨论和学习活动等进行对同一内容多个角度的学习。

在学习资源建设上,以学习资源多样化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具体遵循下列原则:(1)方便网络学员学习的原则;(2)网络资源、纸质资源和社会活动资源综合建设的原则;(3)不断改进、更新和完善的原则。

3、学习活动的设计:

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在本课程的学习活动设计中,主要采用了基于问题的教学策略、支架式教学策略、协作学习策略,设计基于课程核心内容的活动项目主题,在自主探究与协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习者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在这个过程中提升学习者的信息获取能力、应用技术的能力、自我约束能力、积极寻求帮助能力以及远程学习中人际沟通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4、学习评价方式:

采用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让学习者能够在课程学习之初,就全面地考虑课程的评价问题,注意形成性评价的考核,这里的形成性评价给了学生选择的余地,可以选择提交纸质作业也可以选择参加学习活动,总结性评价则采用闭卷方式进行。

在进行形成性评价时,注重评价的多样化形式,包括标准化测试、平时小论文、案例和活动讨论情况、活动提交成果情况等,以求全面地对学习者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映。同时注意给予学习者的反馈的即时性,以求实现评价对学习的促进作用。

 

2.课程负责人情况

2-1

基本

信息

姓 名

 石中英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67年2月 

最终学历

 博士

职 称

教授 

电 话

 58803015

学 位

 博士

职 务

 副院长

传 真

 58803025

工作单位及院系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E-mail

[email protected] 

通信地址(邮编)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100875

研究方向

 教育基本理论与教育哲学

2-2

教学

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教材和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从事网络教育的经历;在本课程建设中承担的工作

 讲授的主要课程

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周学时 届数 学生总数

教育哲学 本科生专业课 3学时 2004-4009 150人

教育学原理 研究生基础课 3学时 2004-2009 300人

 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学士学位论文 5篇

硕士学位论文 12篇

博士学位论文 8篇

学生总数 25人

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

北京市精品教材项目 北京市 2004-2006

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教育哲学》 教育部 2006-2008

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教育学基础》 教育部 2006-2008

北京师范大学精品课程“教育学原理” 北师大 2007-2008

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教材和教学研究论文

《教育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公共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论教学认识过程中的“错误”问题》,《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第1期。

 《教育学研究中的概念分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哲学视野中的学习成就》,《教育资料与研究》(台湾),2006年第12期。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哲学思考》,《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人·学习·学习能力》,《教育学报》2006年第2期。

 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

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009)

从事网络教育的经历;在本课程建设中承担的工作

1999年以来,就在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担任“教育学原理”一课的教学工作。

在本课程建设中负责课程目标确定、教材编写、教学组织、教学研究等整体性工作。负责第一章“学校的性质、价值与目的”的教学工作;负责考试工作。

2-3

学术

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著作和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1.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小学价值教育,教育部长江学者资助项目,2007—2012,主持;

2.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科体系结构、功能定位和管理机制研究,国务院学位办、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司委托项目,2006—2007,主持;

3.构建学习型社会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攻关项目,2004—2008,主持;

4.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教育部,2004—2007,主持;

5.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002—2005,主持。

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著作和学术论文:

1.《论教育实践的逻辑》(教育研究,2006年第1期);

2.《教师的基本价值品质及其形成》(中国教师,2009年第1期);

3.《三十年教育改革的中国经验》(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4.《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与中国教育学研究》(教育研究,2004年第1期);

5.《自杀问题的教育哲学省思》(北京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

1.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7)

2.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6)

3.北京市五四青年奖章(2004)

4.霍英东高校青年教师奖 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科研类,2004)

5.北京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4)

3.主讲教师情况

3-1

基本

信息

姓 名

 石中英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67年2月 

最终学历

博士 

职 称

教授 

电 话

 58803015 

学 位

博士 

职 务

 副院长 

传 真

 58803025 

工作单位及院系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E-mail

[email protected] 

通信地址(邮编)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100875

研究方向

 教育基本理论与教育哲学

3-2

教学

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教材和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从事网络教育的经验;在本课程建设中承担的工作

 讲授的主要课程

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周学时 届数 学生总数

教育哲学 本科生专业课 3学时 2004-4009 150人

教育学原理 研究生基础课 3学时 2004-2009 300人

 

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学士学位论文 5篇

硕士学位论文 12篇

博士学位论文 8篇

学生总数 25人

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

北京市精品教材项目 北京市 2004-2006

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教育哲学》 教育部 2006-2008

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教育学基础》 教育部 2006-2008

北京师范大学精品课程“教育学原理” 北师大 2007-2008

 

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教材和教学研究论文

《教育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公共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论教学认识过程中的“错误”问题》,《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第1期。

 《教育学研究中的概念分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哲学视野中的学习成就》,《教育资料与研究》(台湾),2006年第12期。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哲学思考》,《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人·学习·学习能力》,《教育学报》2006年第2期。

 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

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009)

从事网络教育的经历;在本课程建设中承担的工作

1999年以来,就在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担任“教育学原理”一课的教学工作。

在本课程建设中负责课程目标确定、教材编写、教学组织、教学研究等整体性工作。负责第一章“学校的性质、价值与目的”的教学工作;负责考试工作。

3-3

学术

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著作和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1.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小学价值教育,教育部长江学者资助项目,2007—2012,主持;

2.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科体系结构、功能定位和管理机制研究,国务院学位办、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司委托项目,2006—2007,主持;

3.构建学习型社会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攻关项目,2004—2008,主持;

4.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教育部,2004—2007,主持;

5.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002—2005,主持。

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著作和学术论文:

1.《论教育实践的逻辑》(教育研究,2006年第1期);

2.《教师的基本价值品质及其形成》(中国教师,2009年第1期);

3.《三十年教育改革的中国经验》(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4.《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与中国教育学研究》(教育研究,2004年第1期);

5.《自杀问题的教育哲学省思》(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

1.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7)

2.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6)

3.北京市五四青年奖章(2004)

4.霍英东高校青年教师奖 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科研类,2004)

5.北京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4)

 

注:主讲教师为承担主要教学工作的教师,可为多人。

4.教材主编情况

4-1

基本

信息

姓 名

石中英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67年2月

最终学历

博士 

职 称

 教授

电 话

58803015 

学 位

 博士

职 务

 副院长

传 真

 58803025

工作单位及院系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E-mail

 [email protected]

通信地址(邮编)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100875

研究方向

 教育基本理论与教育哲学

教材名称

 《公共教育学》

该教材是否为网络教育专门编写? 是( √ ) 否( )

4-2

教学

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教材和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从事网络教育的经验;在本课程建设中承担的工作

 

  讲授的主要课程

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周学时 届数 学生总数

教育哲学 本科生专业课 3学时 2004-4009 150人

教育学原理 研究生基础课 3学时 2004-2009 300人

 

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学士学位论文 5篇

硕士学位论文 12篇

博士学位论文 8篇

学生总数 25人

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

北京市精品教材项目 北京市 2004-2006

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教育哲学》 教育部 2006-2008

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教育学基础》 教育部 2006-2008

北京师范大学精品课程“教育学原理” 北师大 2007-2008

 

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教材和教学研究论文

《教育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公共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论教学认识过程中的错误问题》,《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教育学研究中的概念分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9。

《论教学认识过程中的“错误”问题》,《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第1期。

《哲学视野中的学习成就》,《教育资料与研究》(台湾),2006年第12期。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哲学思考》,《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人·学习·学习能力》,《教育学报》2006年第2期。

 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

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009)

从事网络教育的经历;在本课程建设中承担的工作

1999年以来,就在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担任“教育学原理”一课的教学工作。

在本课程建设中负责课程目标确定、教材编写、教学组织、教学研究等整体性工作。负责第一章“学校的性质、价值与目的”的教学工作;负责考试工作。

4-3

学术

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的著作和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1.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小学价值教育,教育部长江学者资助项目,2007—2012,主持;

2.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科体系结构、功能定位和管理机制研究,国务院学位办、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司委托项目,2006—2007,主持;

3.构建学习型社会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攻关项目,2004—2008,主持;

4.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教育部,2004—2007,主持;

5.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002—2005,主持。

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著作和学术论文:

1.《论教育实践的逻辑》(教育研究,2006年第1期);

2.《教师的基本价值品质及其形成》(中国教师,2009年第1期);

3.《三十年教育改革的中国经验》(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4.《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与中国教育学研究》(教育研究,2004年第1期);

5.《自杀问题的教育哲学省思》(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

1.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7)

2.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6)

3.北京市五四青年奖章(2004)

4.霍英东高校青年教师奖 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科研类,2004)

5.北京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4)

注:本课程使用的主要参考教材。

1.[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2.[日]平塚益德:《世界教育辞典》,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

3.[英]罗素:《自由之路》,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

4.[美]欧文·拉兹洛:《多种文化的星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5.[英]洛克:《教育漫话》,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

6.[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

7.[美]韦恩·K·霍伊,塞西尔·G·米斯克尔:《教育管理学:理论·研究·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

8.[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

9.[美]派纳:《理解课程——历史与当代课程话语研究导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

10.[法]卢梭:《爱弥儿》,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年。

11.[美]小威廉姆·多尔:《后现代课程观》,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

12.[美]斯特弗、盖尔:《教育中的建构主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13.石中英:《教育学的文化性格》,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

14.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

……

5.队伍结构情况

5-1

其他人员构成

(含教辅、技术

等人员)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单位

职称

学科专业

在课程建设中承担的工作

石中英

1967、02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教授(长江学者、博导)

教育学原理

课程负责人、主讲教师、主持教师

孙邦华

1964、11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教授(博导)

教育史

授课教师

余清臣

1980、10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讲师(硕导)

教育学原理

授课教师

康永久

1968、12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副教授(硕导)

教育学原理

授课教师

杨明全

1975、02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讲师(硕导)

课程与教学论

授课教师

张东娇

1965、10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教授(博导)

教育管理

授课教师

李敏谊

1978、01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讲师(硕导)

比较教育

授课教师

余雅风

1963、12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副教授(硕导)

教育法学

授课教师

钱志亮

1967、02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副教授(硕导)

学校咨询

授课教师

马健生

1966、09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教授(博导)

比较教育

授课教师

亓俊国

1977、01

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

博士

教育管理

项目管理

陈琛

1977、06

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

助研

教育技术

技术支持

王彦平

1973.11

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

硕士

计算机图形学

教学设计

雷志英

1981、08

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

硕士

教育管理

教学设计

姚晨琪

1979、11

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

学士

管理工程

教学运行

樊明

1979、04

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

学士

经济学

学习支持

牛楠森

1985、10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博士

教育学原理

学习支持

汪韡

1984、09

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

硕士

远程教育

辅导答疑

欧光勇

1974、10

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

学士

电子商务

课程拍摄

5-2

队伍整体结构

教学、辅导、设计、技术等人员的配置情况

  本课程组的教学队伍充分依托学校教育学院,教师队伍的特点是年轻而专业,力量非常雄厚,强有力地保证了学科知识的权威性、准确性、前瞻性和系统性等。课程由石中英教授负责总体设计、组织教师队伍、主讲课程内容和指导学习。石中英教授讲授学校性质、价值与目的;孙邦华教授讲授学校的历史和教育遗产;余清臣老师讲授学校的结构、体系及类型和学生、教师与校长;康永久副教授讲授学校组织与文化;杨明全老师讲授课程、教学与学习;张东娇教授讲授学校领导、形象管理与关系经营;李敏谊老师讲授学校的评价与督导;余雅风副教授讲授学校的法律地位与法律问题;钱志亮副教授讲授学校的环境与设施;马健生教授讲授学校效能、变革与改进。

课程组包括课程负责人、主讲教师、研究人员10人、项目管理人员1人、教学设计人员2人、技术支持1人、学习支持及辅导教师4人、拍摄人员1人。形成了包括课程设计、主持教师、主讲教师、辅导教师、技术支持、管理人员在内的有效的、统一的整体。这些人员组成满足了课程建设和更新的需要,也满足了教学运行中,学习支持服务的需要,师资配置合理。本课程组成员的学历层次都比较高,均为本科及以上学历,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超过90%。课程组成员的专业结构也比较广泛,包括教育学、教育管理、管理学、教育技术、计算机、经济学等多个专业。

虽然有很强的专业团队,但是,我们在教学运行中,还会不断学习和培训,以更好的适应远程教学的需要。针对远程学习的特点,我们采用内部培训和外部培训相接合的方式,建立良好的培训机制,不断提高课程组成员的远程教育基础知识、计算机操作能力和服务意识。对于教学管理人员,学院也会重点加强教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在培训的基础上,课程组成员还会定期组织讨论,不断完善课程设计、充实课程资源、提高课程服务质量。

5-3

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

近五年来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成果(不超过十项)

 1、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石中英教授一直致力于本科生教育教学改革实验的研究,根据提高本科生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全面发展思想的要求,研究了多个人才培养改革方案,取得显著成果。2009年被评为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在本科生教材的使用上也有深入的研究和深刻的见解,他主编的《公共教育学》是国内第一本命名为“公共教育学”的教材。教材编写和章节安排紧紧围绕当前我国中小学校教育实践,各位作者在编写过程中表达了强烈的实践意识和实践关怀,这在国内教育学教材中还是首例。1999年以来,石教授在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担任“教育学原理”一课的教学工作以来,石教授对网络教育教学效果与评价非常关注,并提出了增加案例、调查,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导学清晰、学生要学习目的明确的教学改革要求,取得明显效果。

2、教学与管理团队一直进行教育学的研究,取得丰硕成果

(1)石中英,《论教学认识过程中的“错误”问题》,《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第1期。

(2)石中英,《人·学习·学习能力》,《教育学报》2006年第2期。

(3) 石中英,《教育学研究中的概念分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4)石中英,《哲学视野中的学习成就》,《教育资料与研究》(台湾),2006年第12期。

(5)孙邦华,《试析北京辅仁大学的办学特色及其历史启示》,《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年第4期。

(6)康永久,《现代科学并不是教育与生产的唯一结合点》,《教育研究与实验》1993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1993(8)全文转载。

(7)杨明全,《为什么需要研究性学习:追问与求证》,《教育科学研究》2005年第1期(本文被《新华文摘》2005年第10期全文转载)。

(8)张东娇,《学校教育沟通的影响因素及其干预性政策》,《教育研究》2003年第5期。

(9)亓俊国,《日法两国中小学教师任用管理模式比较》,《外国教育研究》2003年第7期。

(10)亓俊国,《西方中小学教师聘任模式比较分析》,《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第5期。

3、积极参与网络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完善教学案例库,并利用学生调查结构丰富论坛论题。

案例实践教学是本门课程的特点之一。结合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精品课程的开发项目,本门课程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学案例以及实践教学活动;在平台上专门开设专栏对来自一线的教学管理案例进行讨论和交流,从而极大丰富了本门课程的实践资源,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此外,课程设计老师还积极参与课程开发的研究,并发表了相关成果。

Transforming Asian Education Through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 Ms. Sue Goldrick; Ms. Wang Yanping (e-China Project)2005年。

5-4

培训

情况

近三年参加进修和培训的情况

 课程组的全体人员(除面授辅导教师),都具有专业背景或接受过专业培训。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已经针对上述各类人员都组织了专门的培训。培训内容如下:

1、课程负责人/主持教师的培训:

(1)现代远程教育的基本原理;

(2)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的组织管理;

(3)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工作流程和规范;

(4)课程实施过程的监控和管理。

2、主讲教师:

(1)远程教育基本原理;

(2)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的流程和方法;

(3)学习指导书的编写方法;

(4)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课程设计与开发的管理规范。

3、教学设计人员

(1)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方法;

(2)现代远程教育基本原理;

(3)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的流程和方法;

(4)学习指导书的编写方法。

(5)多媒体课件标准化

4、课程开发教师:

(1)现代远程教育基本原理;

(2)远程教育中数字资源开发工具的使用方法;

(3)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课程设计与开发的管理规范。

5、在线辅导教师:

(1)北京师范大学在线辅导教师的管理规定;

(2)平台使用方法;

(3)在线辅导的策略。

6、技术支持人员

(1)现代远程教育基本原理;

(2)远程学习者常见技术问题及支持方法。

(3)平台及资源的使用方法。

(4)北京师范大学在线辅导教师的管理规定。

(5)多媒体课件标准化

近几年的培训安排列举见下表:

培训时间

培训题目

培训性质

参与人员

2006年1月

CELTS研修班

内部培训

亓俊国

2006年5-9月

互联经济下的网络学习

内部培训

王彦平、雷志英

2006年7月

全国高校远程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与创新高级研修班

内部培训

亓俊国

2006年12月

Windows与Foxmail使用技巧

内部培训

除技术人员外的所有课程组成员

2007年3月

平台使用方法与在线辅导策略

内部培训

课程组全体成

2007-2008年

远程教育学系列讲座

内部培训

课程组全体成员

2008年1月

网络教育中的信息技术

内部培训

课程组全体成员

2008年5月

教育科研方法讲座

内部培训

雷志英

2008年9月

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高级研修班

外部培训

雷志英

2008年12月

网络课程建设与管理人员研修班

外部培训

王彦平、雷志英

2009年4月

中英网络教育质量保证研讨会

外部培训

亓俊国、王彦平

 

6.课程描述

6-1结合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说明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作用,以及本课程建设与改革的主要历程(限1000字以内)

《教育学原理》是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小学教育、教育管理专业所有层次学生的专业必修课;是应用心理学专业高起本学生专业选修课;是学前教育、现代教育技术、数学与应用数学、汉语言文学这四个专业所有层次学生的专业选修课。本课程具有很强的基础性,从学校的历史和遗产、学校的性质、价值和目的一直到学校的效能、变革和改进,紧紧围绕当前我国中小学校教育实践进行。它主要介绍一些基本的教育概念、命题、原理及思想流派,帮助学习者进入教育学之门,为他们今后的专业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重点引导学习者观察和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培养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和解决现实教育问题的能力。而且,本课程也结合学习内容,及时地介绍一些国外基础教育改革信息,宣传国家改革政策,以便使学习者有一个比较宽广的教育视野和比较敏锐的政策仪式。

根据北京师范大学传统和当前的社会需要以及网络教育学员的特点,本课程培养目标是为中小学、幼儿园、其它类型教育部门以及教育主管部门培养教育类人才,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素养、掌握基本的教育教学科学知识和原理,学会初步的教育科研技术,提高他们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教育管理能力。

该门课程于2001年初进行设计开发,8年以来不断补充完善相关案例资源,并结合学生的反馈和评价进行了不断改进。由于本门课程基础性强,而且实践教学特点强,能让学生充分掌握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上,把这些知识应用于实践中,进行案例分析和调查实践,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目前,结合本门课程的专题讲座仍在不断开发设计中。

6-2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习资源(限1000字以内)

6-2-1课程内容的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提供主要资源类目

 1、课程内容模块

本课程内容符合学科层次要求,知识点全面,结构合理,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形式多样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源。

课程内容由11章构成,全面介绍了有关学校教育的基础知识:

第一章关于学校的性质、价值与目的,共6个课时。

第二章主要介绍学校的历史与教育遗产,共5个课时。

第三章关于学校的结构、体系及类型,共6课时。

第四章主要介绍学校的组织与文化,共6课时。

第五章主要介绍课程、教学与学习,共6个课时。

第六章关于学生、教师与校长,共6课时。

第七章主要介绍学校领导、形象管理与关系经营,共6个课时。

第八章关于学校的评价与督导,共7课时。

第九章主要介绍学校的法律地位与法律问题,共6课时。

第十章主要介绍了学校的环境与设施,共7课时。

第十一章关于学校的效能、变革与改进,共6课时。

2、主要资源类目

(一)资源类型:视频录像、电子教材、术语词典、优秀学生成果等资源。资源之间相互补充,不是简单重复同样的内容。资源不是简单地罗列,而是与各种学习活动密切结合,整合到学习活动的过程中;

(二)本课程设计了专门的案例库与学术前沿,前者里面有丰富的与教育学相关的章节案例与综合案例,并且一直在延续增加;后者中则有由多名授课教师精心整理的学术最前沿的相关信息,开拓学习者的视野。

(三)本课程针对每一章都提供了许多参考书目与文献,例如第一章中,提供的参考资料列表如下:

1.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

2.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育与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

3.[英]约翰·怀特:《再论教育目的》,李永宏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

4.扈中平:《教育目的论》(修订版),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5.石中英:《教育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6.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含其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

……

6-2-2 人机交互特征及技术路线(或技术特征)

 

 网络课程采用了AJAX+XML技术路线,采用了SCORM标准的思想,将“课程学习”栏目的目录结构、术语词典的内容等使用XML文件进行描述,使用AJAX技术读取和动态组织,提高了课程的交互性和可共享能力。课程正文中使用JavaScript脚本语言对“注解”、“名家视点”、“术语链接”进行动态链接。“自测练习”栏目采用了JavaScript客户端脚本语言进行答案的动态显示。网络学习平台采用了JavaEE技术路线,其中的讨论区、答疑室等栏目在网络课程中使用AJAX技术进行链接和嵌入。

6-3学习过程管理(限2500字以内)

6-3-1学习活动组织形式、教师指导方法及效果(举例说明本课程教学过程的教师指导方法、学习活动以及实施过程、实施效果)

 学院制定了专门的辅导教师工作手册,依据辅导教师工作手册,对辅导教师进行统一的培训,有统一的工作标准。针对学习活动,有专门的学习活动方案,方案包括明确的学习目标、具体的学习步骤以及学习方法的指导。

图14 学院制定的工作指导手册

教师通过网络平台论坛、网上直播课堂以及学习中心辅导教师面授交流等多种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指导,学习活动方案在平台上和课件中进行公布。学习活动主要由学生在平台上进行协作交流,并进行一定的调查实践,学生提出问题、学生相互之间进行交流,教师进行点评。辅导教师有工作手册,经过统一的培训,有统一的工作标准。每个学习活动都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以及具体的学习步骤以及学习方法的指导。

本门课程共有三次学习活动,分别是对教育学课程的认识和理解、对新课改的见解以及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认识与讨论等三个方面,主要形式是提交活动作业和开展网上讨论。每次活动都给出活动内容、步骤及方式,然后组织大家充分交流和讨论,给出具体的实施步骤和安排,最后对活动进行总结。实施过程中,学生在论坛提交自己的观点,然后主持教师会给出点评,学生相互之间也进行点评,提出个人想法。

下面这个图显示了我们学习活动的整个实施过程:

图15 学习活动流程图

现以0903学期学习活动二“新课改之我见”为例,对学习活动流程进行详细说明:

1.活动开始,辅导教师在“公告”发布活动开始通知,并对活动进行了如下引导:(1)新课改产生的原因;(2)新课改的主要内容;(3)新课改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4)文献辨析——你更倾向于钟启泉先生还是王策三先生在文章中体现出的观点?为什么?

2.在活动进行过程中,学习者在“课程BBS”中学习活动的专门版块一方面在辅导教师的引导下开展交流,另一方面提交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与其他同学展开相互评论。例如,辅导老师发布主题为“新课改,你怎么看?”的帖子,赵丽维、张素素、管林芳等同学便在其中踊跃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例如,针对易娜同学提交的作业“新课改之英语教学”,杨校宁同学讨论道“赞成易老师的观点等。

3.最后,针对各位同学在活动进程中的参与讨论和提交成果质量的综合表现,辅导老师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例如在本次活动中,针对林利同学,辅导老师指出“作业中对新课程中的英语教学进行了描绘与理解,有一定的见解,如果对文章结束部分的总结处讨论更深入些,作业质量会更高。积极参与到讨论中,发表自己的观点。”

实施效果:

对于教学平台上教师组织的学习活动,同学们的表现比较活跃,大部分同学能够积极地参与,通过老师的针对性点评以及整体性总结,加深学生对活动内容的深入理解和掌握。

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增强了学生的探索学习、研究学习以及协作学习的能力,增进了学生间的情感交流,缓解了远程学生学习过程的孤独感和无助感;此外,由于课程中有丰富的案例库,学习活动又与学生的本职工作紧密相关,所以学生的发言非常踊跃,对问题的分析和总结也都能比较到位,并能结合刚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并且也对学生的本职工作直接具有指导作用。

6-3-2举证说明学习过程管理的措施(包括环节控制、作业管理、促学措施等)

 1、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阶段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差异,开发了同(异)地同(异)步集中式教学、异地异步讨论式教学以及个别化和实践教学等多种网络教学组织形式。在教学系统中,主持教师和辅导教师具有相应层次的管理员权限,能够进入系统的管理模块,监控在线用户的当前状态和行为;可以借助多元化的实用工具集,对在线用户的学习效果和原因进行科学分析;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交互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进程进行实时管理。

2、依据网络教学的特点,具体分析课程教学目标和学习对象特征,结合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教学情况和信息反馈,适时、适度地实施教学管理行为,使网络教学真正成为受控的、高效的、和谐的自主学习,这是对网络教学过程管理的根本要求。

(1)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总体计划与安排

(2)课程公告的使用。对于比较重要的课程事件,采用课程公告的方式。

图16 课程公告具体内容示例

(3)课程日历的提醒。每周一提醒学生本周要学习的内容,并且在课程答疑区给出相应的指导。

图17 课程日历页面

(4)教师对学习活动的组织。本课程有三次学习活动,教师均进行有效的组织,发布活动方案,对学生的活动结果给予点评,并且对整个活动予以总结和评价。

(5)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的控制。如在学生进行个别化自主学习时,教师利用网络管理系统查看用户列表,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督导学生自觉进行网上自主学习,并随时处理学习过程中的各种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难点进行网上指导。

3、注重形成评价,把学生作业或者参加课程活动作为形成性评价方案,促进学生登陆平台,参与协作性学习,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管理。

6-3-3举证说明学习评价的形式和手段

 

为充分体现课程以实践教学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和网络教学的特点,本课程的考核采取形成性学习评价和学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性评价主要包括平时作业和学习活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其中一种。平时作业或学习活动成绩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1.平时作业

共两种方案,学生可自主选择其中之一完成作业,以取得平时成绩。

方案一:提交电子文稿版作业二次(“作业一(总成绩10%)”和“作业二”(总成绩10%))+网上在线考试一次(总成绩10%)。

方案二:参与教学平台上的三次学习活动(具体内容见“学习活动”栏目),三次活动成绩分别占平时成绩的1/3。

2.学习活动

本课程有3次网上BBS学习活动,每学期由学习中心组织学生自愿参加学习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学生不需要再完成课程作业。学习活动的设计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协作性,有专门的学习活动方案,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完成每次活动。网上学习活动参与度和活动成果的质量是学习活动评价的重要内容。

图18 “课程BBS”中针对三次学习活动开设的板块

3.期末考试

本课程的学期末考核以闭卷笔答试卷的形式进行,考试由主讲教师统一命题,学院统一制卷,全国各地学习中心统一时间考试。

为了充分发挥学习评价对学习的反馈、激励和导向作用,本课程除了设计与学生学习成绩直接相关的多种课程考核方式外,还将评价贯穿到学生的平时学习、案例讨论、学习活动等环节,充分考虑到评价的上述重要作用,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4.自测练习

本课程在每一章的后面都有一套自测练习题,共11套,题目覆盖了教学大纲中的重点内容。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可以进行自测,根据反馈情况调整学习进度和进行必要的补习。

图19 第一章自测练习示例

5.案例讨论和点评

本课程的每一章中都提供与内容直接相关的案例,还有在案例库中还有综合案例供学习者学习。在辅导教师引导下,学习者对案例进行分析,并相互进行讨论,最后由辅导教师对案例和讨论情况进行点评。教师对案例讨论点评的内容包括学习者参与程度评价、学习者的思维和表达能力的评价以及正确应用知识的评价。这些讨论和点评有助于学习者反思和完善自己的思路和答案,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在实践中运用原理的能力。

图20 辅导老师对案例所做的总结

6.学习活动讨论和点评

在每学期的三次学习活动中,学习者通过自主探究完成活动作业并提交到平台后,一方面辅导教师将组织其他同学针对学习者的成果展开讨论,另一方面辅导教师在每次活动结束后都将对活动参与情况、各名学生作业情况进行详细的点评,这些都有助于学习者反思和完善自己的看法与观点。

图21 辅导教师对学习活动情况的总结

图22 辅导教师对活动中每名学生具体表现的点评

6-3-4说明实践教学的条件,并提供组织实施的案例

  远程教学由于受到时间、地域等条件因素的制约,课程实践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条件的制约,强调实施的可行性。根据《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关于实践课教学及管理的有关规定》要求,在教学组织上采用变远程教学为实地操作,由学习中心的辅导教师实地指导学生开展田野作业的实践活动。

教育学原理是教育管理专业、小学教育专业等教育类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为实现理论转换为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目标,根据本课程教学大纲的规定,在系统讲述知识的同时,课程教学设计教育调查、案例采集分析等实践要求,制定明确的课程实践实施方案,让学生到基层学校或教育教学主管部门进行实地考察,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查阅资料,提出问题,并进行分析总结,然后在调查实践基础上参与案例的讨论,主讲教师和辅导教师给予有针对性的点评,这样学生就容易找到理论与实践想结合学习的方法,使理论更好地为实践服务,同时实践又进一步促进和充实理论的学习与发展。

学院采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实践教学,教育学原理课程在教学平台上开辟BBS实践论坛专区,学生能在论坛里提交或参与讨论教育调查报告或案例,在论坛里充分交换实践收获和心得体会,信息技术手段对促进学生理论转化为知识和能力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学生做出了大量的比较优秀的教育调查报告并形成了丰富的案例库,最后将这些优秀作品提供到课程中,作为学习资源的一种补充。

  图23 案例讨论页面

 

6-4 学习支持服务(限2000字以内)

6-4-1 举证说明所提供学习支持服务的主要内容

 学习支持服务采用全方位和多层次的辅助与指导内容,分为学前、学中和学后三个时段,学科问题、管理问题两个层面,包括同步网上答疑、异步网上答疑、面授、网上课程活动、讲座、论坛、博客共七种形式的辅导。下面将从形式分类上介绍学习支持服务主要内容:

1、同步网上答疑辅导:是利用平台上的“在线课堂”实现,学生可对需要做辅导的课程进行预约,预约后统一组织实时辅导。同步网上辅导过程也在实施同时进行拍摄,能够提供给未及时参与的同学使用;

2、异步网上答疑辅导:平台课程中均设有“课程答疑”区,辅导老师将在48小时内为学生回复问题,并定期根据学生反馈情况总结和发布知识要点和学习方法。与此同时,辅导老师也在平台“课程日历”中为学生提供学习进度提醒,供学生参考;

图24 网上及时答疑辅导页面

3、面授辅导:每学期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学习情况,适当安排面授辅导,作为网络教育的有益补充。面授不仅为学生答疑解惑,还为学生提供学习方法指导、时间管理以及情感支持等;

4、网上课程活动:根据课程特点设置课程活动实施方案,利用课程活动的实施,达到使学生既能巩固理论知识,又能将理论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的目的;

5、讲座:利用平台同步交互系统,为学生提供由专家讲授的该学科前沿的知识内容,来丰富学生的学科领域新知识和新内容;

6、论坛:网上课程学习中设有“课程BBS”,该论坛既可作为课程活动的网上参与平台,可以由教师设定讨论主题,学生自行进行讨论和学习交流;

7、博客(我的BLOG):在网站上,专门为学生设置了“我的BLOG”栏目,给学生提供个人风采的展示机会;

图25 学生博客个例

8、投诉与反馈:学院接受学生通过网络、电话等各种方式的投诉,并有限期解答的管理制度。每月最后一周周五上午,学院集中接待通过会议视频会议、网络、电话等方式的投诉;

总之,本课程的学习支持服务具有全方位和多层次的特点,互为补充、各有侧重:学前培训让学生了解网络教育教学模式、优势劣势以及电脑基本技术的应用,让学生既有了观念上的洗礼,提前做好身心上的准备,又对他们普及了电脑和网络技术,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中的辅导,通过网上辅导和面授辅导以及“问题咨询反馈”专栏,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科与管理问题,培养学生学习技能;通过组织课程活动,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通过练习来了解自己掌握知识的程度;通过聆听讲座了解专业领域新知识新内容。这些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又能加强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学后的反馈与指导,在课程学习结束后,对学生的课程活动和作业进行评价和反馈,并根据学生学习情况为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各课程考前辅导,使学生有信心在认真学习老师提供的复习方法和重点内容下,能够顺利完成课程学习。

6-4-2 服务的保障措施

 

 为了让学习支持服务工作有效地开展,我们一方面通过制订和实施严格的规章制度予以保障,另一方面通过加强学习支持服务过程的监督和管理。

在制订和执行规章制度方面,制定了对主讲教师、辅导教师以及学习支持服务工作人员的各项管理制度,具体见下表:

序号

规章制度

1

《主讲教师管理规定》

2

《辅导教师管理规定》

3

《课程辅导安排要求》

4

《课程活动实施规定》

5

《网上作业批改规定》

6

《专家讲座组织要求》

7

《考试指导完成要求及规定》

8

《管理问题回复和解决措施》

对于过程管理中的学科服务,学习支持管理老师结合主讲老师对学习支持过程中为学生提供的服务内容进行培训、指导和监督。每学期初,召开培训会议,对课程辅导老师进行培训。日常学习支持服务中,管理老师将随时监控服务内容,将学生反馈的学科问题汇总,与辅导老师一同落实过程中需要增加的辅导安排。每月结束,辅导老师需要提供月总结,反馈学习支持服务中存在的问题,管理老师和主讲老师则对总结中提到的问题和近一个月的监控情况加以说明,提出解决方案。每学期设定由学生填写的“教师评价内容”,于各学期结束对于过程管理中的学科服务,学习支持管理老师结合主讲老师对学习支持过程中为学生提供的服务内容进行培训、指导和监督。每学期初,召开培训会议,对课程辅导老师进行培训。日常学习支持服务中,管理老师将随时监控服务内容,将学生反馈的学科问题汇总,与辅导老师一同落实过程中需要增加的辅导安排。

对于过程管理中的管理问题,管理老师随时监控“问题咨询与反馈”栏目,及时对问题进行地分类、回复和解决,并定期对问题提问情况加以分析,以此来促进实际工作的发展。

学院接受学生通过网络、电话等各种方式的投诉,并有限期解答的管理制度。每月最后一周周五上午,学院集中接待通过会议视频会议、网络、电话等方式的投诉。

 

6-4-3 举证说明学习支持服务所取得的成效

 

 1、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在线辅导教师的日历提醒,能督促学生完成所有的学习活动;及时准确的答疑指导,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所学到的内容;学习过程中穿插阶段性的活动,帮助学生深化、迁移知识和方法;主讲教师的直接参与及面授辅导,用科学态度和敬业精神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术思想。实践证明,本课程学生成绩及格率明显高于其它课程(见下表学生成绩分布情况)。

2、解决了学生个性化问题

及时答疑和在线论坛,解决了学生个性问题,例如:个人工学矛盾的具体困难、个人情感焦虑、个人对课程特定问题的疑惑或者兴趣。在教师与学生1对1的交流中学生得到特别的关注,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建立了学生与学校、学生之间的良好关系,创设了虚拟校园文化

作为学院代表的辅导教师,在答疑及论坛讨论过程中与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成为良师益友,激发了学生的持续性学习动机;论坛使学生之间相互接触、了解,并进行学术层面的交流,发展和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协作学习能力;网上休闲吧,使学生拥有了生活社区,生活社区使他们结识同学,找到朋友,像传统学校那样,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良好关系,虚拟校园文化极大地促进和帮助了学生的学习,发展了学生的社会性,弥补了远程教育文化建设的先天不足。

4、及时发现并改进了具体工作

学习支持服务的许多反馈功能,不仅服务于学生,而且帮助学院发现了工作中的细节问题,帮助学院对网络教育质量保障系统运用情况进行监督。在本门课程教学过程中, 学生反映的许多问题, 已经帮助学院及时找到工作的薄弱环节,督促学院及时改进相关工作,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满意度。

 

6-5 教学效果(限2000字以内)

6-5-1近三年学生成绩分布情况说明;举证说明学生通过调查问卷对本课程的评价

 

由于该课程充分应用了案例教学以及理论与实践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学生参与积极性高,学生能根据所在单位的案例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所以也容易相互之间进行交流和评价,因此课程教学效果好,学生满意率高。学生集中反映,该门课程不仅获得了教育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了前沿的教育动态,而且还根据大量的案例和实践调查进行了充分交流,使得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问题分析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科研与论文撰写能力都得到了较大提高。

难能可贵的是,本门课程的案例和调查都来源于实践,是一线教育教学中的具体问题,既让学生本人容易发表意见和个人想法,又能通过交流和老师点评获得能力的提高。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基本上学习本门课程的大部分同学,都根据本门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交流,结合自己的观点积极参与课程活动,认真完成平时作业,取得了较好的平时成绩;加上期末考试能结合自己所学的基本理论对试卷中的问题做出自己精辟的回答。学生成绩总体情况比较好,合格率都达到了98%以上。

1、近三年学校教育学课程学生选课人数及成绩分布情况: 学生各学期选课人数及成绩分布情况表

项目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春季

秋季

春季

秋季

春季

秋季

 选课人数

375

417

436

463

482

496

 合格率(%)

91.94%

92.65%

91.59%

92.58%

95.32%

92.56%

 最高分

91

93

96

95

89

92

 最低分

39

34

14

33

18

25

 平均分

76.88

72.89

81.2

76

72.14

74.93

对成绩的分析:本课程已经运行了4年,资源比较丰富,每个学期参与该课程学习的学生人数都超过了1000人,可见这门课对学生很有吸引力,同时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也能看出他们对该门课的喜爱。课程不断随着学生的意见逐渐地改进,同时强调了学生的学习支持服务,督促学生参加课程活动的学习,学生参与程度非常高,学习很有热情,合格率较高。但是由于我们对考核要求比较严格,成绩上拉开了一定的距离,所以平均分不是很高。从图和表来看,学生整体的成绩处于中间大两头小的状态,也就是说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大部分处于正常的水平,有部分非常优秀的学生,不及格的学生非常少。相信在我们增加辅导力度的基础上,学生的能力会得到进一步增强。

2、学生对本课程的评价

从该课程投入使用开始,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对《教育学原理》这门课程的评价,我们从课件内容的层次清晰度等方面出发设计了11个题目,前10个是选择题,后面一个是学生对该课程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下面是学生对该课程各方面评价的统计,学生的建议和意见为我们进一步改进该课程提供了事实根据,为完善该课程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下面是分析结果:

图26 调查反馈第1项结果分析

(其余项目分析方法同上)

从学生参与调查问卷数据分析的结果来看,总体来说,学生对《教育学原理》这门课程总体满意度比较高。对课件内容的层次清晰度、课程资源的丰富性、教师的讲课质量和讲课效果、提供的教学参考书等课件方面都比较满意,对课程活动、与同学间的交流等方面也表现出比较积极的态度。学生普遍反应网络教育这种方式比较适合他们,能够保证他们工作学习两不误,该课程的学习对于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有很大的帮助。由于基于学生的特点和远程教育的方式,所以学生在与主讲教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不是很多,学生在这一方面有一些期望,希望能够多一些面授的机会,多一些与主讲教师面对面的交流。这一方面,我们会尽量争取,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但是在以后的改进过程,该课程还是主要以远程教育为主,适量的辅以面授。希望我们的学生能够更好适应远程教育方式,随时随地地进行学习,更灵活地掌握更多的知识,提高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我们会针对学生的每一条建议,对该课程进行完善与改进,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6-5-2 举证说明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及效果

 根据教育学原理作业实施方案,学习者的作业完成质量占课程考核总评成绩的30%。作业形式有两种选择,其一是学生提交手写版纸介质练习题二次;在网上提交自测练习题一次(三次作业每次按10%的比例计入期末考试总评分数)。另一种选择是参加网上的学习活动,每次活动作业占课程总评分数的10%。

两次次纸介质的作业规定学生提交手写作业,并有规定提交的时间,其中的一次练习题作业交给学习中心,由中心老师批改,并在学院教务系统录入练习题成绩。纸介质的学生作业由学习中心存档,学校每学期期末考试巡考同时进行教学检查,抽查学生作业完成状况,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通报,表扬作业管理规范的中心并将好的经验在全网院范围内进行推广。

图27 网上学习活动讨论及其点评

6-5-3 校外专家评价,自我评价;举证说明课程在校内外的共享情况

 

校外专家评价: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东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院长,兼校长助理于伟教授这样评价这门课:

教育学原理是国家重点学科,也是北京师范大学具有百余年历史的经典课程。在网络教育逐渐普及的时代背景下,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教师团队与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合作开发了“教育学网络课程”,这一合作是符合时代的教育需求的。该课程具有如下特点:

1. 领导有力、结构优良的教师团队。该课程负责人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在国内外教育学领域有较好的口碑,也是首位教育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富有改革和创新精神,教学能力强;教学团队成员都是各个领域的专家,且多年从事公共教育学教学工作,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其中教授、博士生导师4人,副教授3人,讲师3人,学科背景多样化,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合理,且具有较好的合作基础。

2. 兼具基础性、前沿性、应用性、丰富性于一体的课程内容。该课程的主要教学资源《公共教育学》是国内第一本命名为“公共教育学”的教材。该教材的编写和章节安排紧紧围绕我国当前的中小学校教育实践,各位作者在编写过程中也表达了强烈的实践意识和实践关怀,这在国内教育学教材中还是首例。吸取此教材精华的电子教材又增加了“注解”、“名家试点”、“术语链接”、“拓展资源”等内容,最大程度地支持了学习者的自主学习。

3. 能力中心的教学目标。该课程依据网络学习者的学习特点、学习目标和需求,设计了三次“学习活动”,促使学习者对教育实践主动进行研究,唤醒了学习者的研究意识。该课程还针对每章内容呈现了相关的“案例”,在案例的分析、讨论中提高学习者对教育实践的理论敏感度,对其实际工作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4. 学生中心的整体课程设计。该课程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到了网络学习者的特点,在课程内容上以“三分屏”的方式呈现,满足了学习者的不同需求;在课程评价上,采取半开放式的方案,给学习者以选择的机会;在课程管理上,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等技术手段,提高对学习者的有效督导,同时也使学习者能够和授课教师、辅导教师进行及时沟通。

自我评价:

本课程自开设十年以来,已经进入到比较成熟的发展阶段。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石中英教授是2007年“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聘任岗位即为教育学原理,同时也是国务院学位委员第六届会学科评议组成员,负责人自身的学术研究水平和教学水平为该课程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保障。而且石中英教授带领教育学教师团队不断开拓进取,撰写和翻译了大批引领教育学研究方向、关注教育实践、走向教育实践的著作,如《教育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公共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教育的哲学基础》(译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教育哲学》(译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这些著作为本课程提供了丰富而前沿的教学资源。在本课程开设和不断完善期间,授课教师也实现了从个人到团队的转变,充分发掘北京师范大学在教育学研究上的深厚积淀,做到每个授课教师都对自身所讲内容有高水平的研究;教学目标更加富有指向性,本课程的最终目标调整到培养富有理论功底的基层教育实践人才;教学内容的组织更加具有针对性,本课程授课教师专门出版了本课程所用的教材,教材内容兼重一般教育学理论和鲜活的教育实践;教学方法更加灵活,既有传统的讲授教学,又开始突出与教育实践更为相接的案例教学;网络学习的硬件环境和技术支持力量也显著加强。总体上,本课程目前已经明确显示出兼具基础性、实践性和时代性的特点,达到了精品课程的申报要求,期待能够得到认可。

 资源共享:

自教育学原理网络课程开发以来,该课程包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本科教学中、在主讲教师的函授教学中得到使用,不仅得到了学生的好评,而且学习者提出的宝贵意见也对我们的进一步改造提供了依据。

 

 

 

 

7.课程特色

7-1 举证说明本课程的主要特色(限1000字以内,不超过五项)

 

1、本课程有强大的师资。由国内首位教育学界“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石中英负责总体设计、组织教师队伍、主讲课程内容和指导学习。课程组教学队伍的特点是年轻而专业,包括4位博士生导师和6位硕士生导师:石中英教授、孙邦华教授、张东娇教授、马健生教授、康永久副教授、余雅风副教授、钱志亮副教授、余清臣老师、杨明全老师、李敏谊老师。每位教师都对所讲内容领域有深入的研究而且成就突出,是该领域的专家,强有力地保证了学科知识的专业性、准确性、前瞻性和系统性等。教学团队频繁交流,加上选用了石中英教授主编的最具领先地位的教材《公共教育学》,这些都保证了课程资源的系统性。

2、教育学原理是国家重点学科,也是北京师范大学具有百余年历史的经典课程,自1999年开始与网络教学相结合以来,积淀丰厚,一直受到学生的广泛好评。今年新编写的教材《公共教育学》,以学校实践为导向,关注理论与政策前沿,努力凸显“教材意识”,真正做到了事实描述清晰、理论选择精当、政策分析生动、文字叙述简洁与知识呈现方式的多样化。

3、本课程强调学习者反思与探究过程。一是结合课程内容设计了丰富的案例资源库,二是三次精心设计主题的学习活动,三是扩充了大量要求学习者在系统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分析、实践探索的思考题,基于这些资源,在辅导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培养学习者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辩护能力、反思能力和实践意识,提倡将学习者的视野延伸到课外,提高学习质量。

图28 综合案例设计

4、本课程遵循“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系统整合各类资源,为学生提供了最便利的学习工具。电子教材中提供的“注解”、“名家视点”、“拓展阅读”等扩展链接,满足了不同能力水平的学习者的需求;“术语词典”、“临时书签”、“要点目录”等便捷的学习工具,实现知识、概念的快速定位,大大提高了本课程对不同学习者的适应性。

图29 电子教材中的“注解”扩展链接

图30 电子教材中的“名家视点”扩展链接

图31 电子教材中的“拓展阅读”扩展链接

图32 术语词典工具

图33 临时书签工具

图34 方便快捷的“学习支持“版块

最后,从整体上看,本课程不仅提供了数量充足、形式丰富的各类学习资源,更重要的是,课程以学习序列的形式有机、灵活地将学习资源整合到一起,使学习资源真正能够为学习者所用、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充分利用了网络的特点,体现了网络教学的优势。

 

7-2本课程进一步完善的思路(限1000字以内)

 

 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本课程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尤其是其中结合教育教学实践而设计了众多案例,为广大学员特别是教育类专业的学员所欢迎。这些学员纷纷通过邮件、平台、电话等众多途径,和网络学院联系,要求课程主持教师石中英教授结合自己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方案。

从2002年开发投入运行至今,本门课程已经陆续运行7年,其中,虽然对部分涉及学科前沿的问题和内容进行了更新,但是,和不断发展的网络教育的需求相比,本课程在以下几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1、进一步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设计多种学习活动供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进行选择;

2、进一步增加师生之间的联系,不仅提高学生的学科知识,而且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

 

8.学校的政策措施

所在高校鼓励精品课程建设的政策措施及实施情况(限1000字以内)

北京师范大学历来十分重视精品课程的建设,先后有大批的课程被评为国家级和北京市精品课程。为了进一步推进课程建设,2005年学校颁布了《关于积极利用开放性教育资源推进我校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师教文【2005】0105号),方案明确要求教师利用国际上的课程资源开展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要积极参与开发精品课程。

为加强教学建设,2006年学校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各级精品课程建设的意见》(师教文【2006】31号),意见明确要求,各院系应从以下六个方面做好精品课程建设工作:

1、集中专业力量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应把专业的优势和特色结合起来用于精品课程的建设;

2、以精品课程建设促进教学队伍建设;

3、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加强教材建设,鼓励发挥学科优势,开展立体式的课程建设;

4、在课程开发中要积极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5、加强教学激励和评价机制改革;

6、积极推广精品课程建设的成果。

同时,为推进精品课程建设,学校还建立了相应的配套措施,包括:

1、将各级精品课程纳入教改项目管理,并配套投入相应资金;

2、市级及国家级精品课程均按照教改项目享受相应级别业绩津贴;

3、优化精品课程的网络运行环境,扩大资源共享;

4、加强精品课程的硬件设施,为教师开发精品课程提供保障;

5、各院系既要积极支持各级精品课程建设,又要在资金、条件、人力等方面给予支持。

学校《关于进一步加强各级精品课程建设的意见》下发和实施后,取得了积极的效果,我校大量教师投入到精品课程建设之中,涌现了许多资源丰富、水平较高的精品课程。

作为学校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教师也积极参与网络教育的教学和课程设计,从2000年教育部批准我校现代远程教育试点至今,我校网络教育先后开发了各种形式的课程资源300多门。同时,学院在保障正常教学需要的基础上,又制定了开发优质精品课程资源的规划和制度,加大人力和资金投入,先后开发了《教育学原理》、《学校卫生学》、《外国文学作品选读》、《学校管理学》、《民俗学》、《远程与开放教育》、《未成年人法制教育》、《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教育心理学》、《市场营销》、《红楼梦》等一系列优质精品课程。

9.说明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