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教學目標 一、了解全球化形成的原因及其在不同面向所產生的影響。 二、認識全球化的資訊社會之特色與其產生的各種現象。 三、知道全球化與區域發展的關係,並了解反全球化運動 的成因及其影響。 四、能清楚了解全球化與在地化的差異與取捨,並能培養 尊重多元文化的正確態度。 本課教學時間:5 節(250 分鐘)

教學目標tea.ymsh.tp.edu.tw/gallery/375/375-9539.pdf · 威廉.巴頓.羅傑斯(WilliamBartonRogers)創立,位於麻薩諸塞州的劍橋市,不僅在美國,甚至對於全世界都具有重要影響力,培養了眾多對世界產生重大

  • Upload
    others

  • View
    8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教學目標tea.ymsh.tp.edu.tw/gallery/375/375-9539.pdf · 威廉.巴頓.羅傑斯(WilliamBartonRogers)創立,位於麻薩諸塞州的劍橋市,不僅在美國,甚至對於全世界都具有重要影響力,培養了眾多對世界產生重大

教學目標

一、了解全球化形成的原因及其在不同面向所產生的影響。

二、認識全球化的資訊社會之特色與其產生的各種現象。

三、知道全球化與區域發展的關係,並了解反全球化運動

的成因及其影響。

四、能清楚了解全球化與在地化的差異與取捨,並能培養

尊重多元文化的正確態度。

本課教學時間:5節(250分鐘)

Page 2: 教學目標tea.ymsh.tp.edu.tw/gallery/375/375-9539.pdf · 威廉.巴頓.羅傑斯(WilliamBartonRogers)創立,位於麻薩諸塞州的劍橋市,不僅在美國,甚至對於全世界都具有重要影響力,培養了眾多對世界產生重大

3-2

全球化、資訊社會與本土化

全球化與區域發展

全球化與資訊社會

壹、教材綱要

一、全球化現象

全球化的定義

全球階層化

二、全球化的階段與形成原因

前現代時期的全球化(西元 1500年之前)

現代初期的全球化(西元 1500~1850年左右)

現代全球化(西元 1850~1945年)

當代全球化(西元 1945年迄今)

一、資訊社會的特色與現象

跨越時空

網絡關係與虛擬社群

二、資訊社會與全球化的關係

三、資訊社會的影響

正面影響

負面影響

一、全球化的獲利者與受害者

農民

勞工

企業

弱勢國家與區域

二、反全球化運動及其形成原因

反全球化的現象

反全球化運動的發展

全球化的形成原因與不同的面向

Page 3: 教學目標tea.ymsh.tp.edu.tw/gallery/375/375-9539.pdf · 威廉.巴頓.羅傑斯(WilliamBartonRogers)創立,位於麻薩諸塞州的劍橋市,不僅在美國,甚至對於全世界都具有重要影響力,培養了眾多對世界產生重大

3-3

全球化、資訊社會與本土化

一、本土化與本土化現象

本土化的定義

本土化與在地認同

二、全球化之下的本土化

全球思考,在地行動

在地思考,全球發展

三、臺灣的共同願景:多元文化與永續發展

多元文化

永續發展

貳、教學資源

一、名詞解釋

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IT)

麻省理工學院是美國一所綜合性的私立大學,1861年由著名的自然科學家

威廉.巴頓.羅傑斯(William Barton Rogers)創立,位於麻薩諸塞州的劍橋市,

不僅在美國,甚至對於全世界都具有重要影響力,培養了眾多對世界產生重大

影響的人士,是全球高科技和高等研究的先驅領導大學,也是世界理工科菁英

的所在地,有「世界理工大學之最」的美名。美國紐約時報甚至稱之為「全美

最有聲望的學校」。

開放式課程(Opensource Opencourseware Prototype System,OOPS)

即開放式課程計畫,這是在奇幻基金會(www.fantasy.org.tw)之下執行的

一個計畫。希望能夠用開放原始碼的理想、精神、社群和技術來挑戰開放知識

分享的這個新理念,讓更多的人可以分享到知識。

本計畫同時擁有世界各翻譯計畫的入口網站:www.myoops.org、繁體中文

版 www.myoops.org/twocw及簡體中文版 www.myoops.org/cocw。

早稻田大學(Waseda University)

早稻田大學於 1882年 10月 21日以東京專門學校之名成立。在這之前,位

於早稻田的部分稱早稻田學校,位於戶塚的部分稱戶塚學校。在 1892年人們開

全球化與本土化

Page 4: 教學目標tea.ymsh.tp.edu.tw/gallery/375/375-9539.pdf · 威廉.巴頓.羅傑斯(WilliamBartonRogers)創立,位於麻薩諸塞州的劍橋市,不僅在美國,甚至對於全世界都具有重要影響力,培養了眾多對世界產生重大

3-4

全球化、資訊社會與本土化

始稱它為早稻田學校。在 1902年 9月 2日獲准改制為早稻田大學。由大隈重信

和其他政學術界人士創辦的早稻田大學,是一所提供年輕人進行研究的日本一

流私立大學。在剛創建時,只是一所僅有三個科系且以日本舊式高中教育體系

為基礎的學院,到現在已經發展成為一所綜合性大學,並設有兩所附屬高中和

一所藝術學校。

資料來源:2008年 2月 21日,取自 http://www.waseda.jp/top/index-b5.html

慶應義塾(Keio University)

慶應義塾大學,簡稱慶應大學或慶大,是日本名思想家福澤諭吉所創建的

世界知名的日本第一所私立大學,仿照英式教育風格,慶應大學以學術自由及

校園內蓬勃發展的活動著名。1858年創設於築地鐵砲洲的蘭學塾(西洋學堂),

為慶應義塾大學的前身,1868年(慶應 4年)遷址芝新錢座後正式改名為慶應

義塾,1871 年遷校至三田現址,是時起「三田」便成為「慶應義塾」的代名

詞。慶應大學培育出日本許多具權威及影響力的人物,如日本 IBM副總裁及日

本前任總理小泉純一郎等。

柏克萊大學(UC Berkley)

創立於 1861年,位於舊金山東灣柏克萊市的山丘上。是美國最負盛名的一

所公立大學,在眾多權威的大學排名裡名列前茅。

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JHU)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主校區位於巴爾的摩(Baltimore)市的市中心,學生

總數約 6,000。該校成立於 1876年,創辦人即是 Johns Hopkins,成立當時在美

國創下許多第一:它是美國第一個研究型大學,第一個提供大學部學生不同主

修選擇的學校,也是第一個頒發博士學位的學校。

猶他大學(Utah State University)

位於美國猶他州的鹽湖城市(Salt Lake City),是一所綜合性公立大學,

由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領袖楊百翰於 1850年建立。是密西西比河西岸,歷史

最悠久的學校。

Page 5: 教學目標tea.ymsh.tp.edu.tw/gallery/375/375-9539.pdf · 威廉.巴頓.羅傑斯(WilliamBartonRogers)創立,位於麻薩諸塞州的劍橋市,不僅在美國,甚至對於全世界都具有重要影響力,培養了眾多對世界產生重大

3-5

全球化、資訊社會與本土化

日本的東京大學(The University of Tokyo)

創立於 1877年,是日本第一所國立大學。該大學為日本的最高學術殿堂,

畢業生中包括了不少國家領導級的人物。東京大學除了在日本學術界頗具領導

地位之外,獲得政府補助的研究費及各界的獎助學金均最多,且該校畢業學生

通過國家外交官、司法官及高級公務員考試及獲選國會議員的人數也最多,因

此在日本學術界及政治界都深具影響力。

反全球化(anti-globalization)運動

反全球化運動雖在世界各地此起彼落,但在意識型態上並不一致,也不是

由少數的政黨或團體策劃推動的。反全球化運動的意識型態團體,如生態環保

論者、勞工階級、改革分子與反美人士等。他們的共同點有二,一是力圖處理

全球化帶來的衝擊與挑戰,二是他們在意識型態差異之外,著重如何以示威、

靜坐、遊行等戰術與宣傳策略,針對鎮暴部隊與先進國家官方代表、新自由主

義的主要行動者(世界貿易組織、國際貨幣基金、世界銀行等)進行城市游擊

戰,阻撓會議的進行與議程的討論,並提出他們的主張與訴求。

國際政府間組織(IGOs)

通常以加強政府間在不同範疇的合作為目標,成員以各國政府為主體。國

際政府間組織的基本特性是指,在條約和宗旨規定的範圍之下,享有參與國際

事務活動的獨立地位,且具有直接承受國際法權利和義務的能力,而不受國家

權力的管轄。

國際非政府組織(INGOs)

任何國際組織,凡是未經政府間協議而建立,都被視為是為這種安排而成

立的非政府國際組織。包括獨立組織,民間組織,第三部門,志願協會。

國際法

又稱國際公法,是指國家之間所訂定的法律,也就是指調整國家間相互關

係具有拘束力的原則、規則、規章和制度的總稱。因為在國際社會中並無凌駕

國家之上的組織,可獨立行使立法權和司法權,因此國際法便成 兩國之間的

條約(或多邊公約)和習慣(又叫慣例)的淵源。理論上,國際法對簽約的國

家具有約束力,但事實上國際社會對違法國家缺乏有效的制裁。

Page 6: 教學目標tea.ymsh.tp.edu.tw/gallery/375/375-9539.pdf · 威廉.巴頓.羅傑斯(WilliamBartonRogers)創立,位於麻薩諸塞州的劍橋市,不僅在美國,甚至對於全世界都具有重要影響力,培養了眾多對世界產生重大

3-6

全球化、資訊社會與本土化

國際條約

條約(treaty)在廣義上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或以國家組成的國際組

織之間,或國家與國際組織之間,共同在政治、經濟、科技、文化、軍事等方

面的議定,按照國際法規定它們相互間權利和義務關係的國際法律文件的總

稱,通常包括條約、專約、公約、協定、議定書、換文以及憲章、規約等。條

約的主體必須是國際法主體。

狹義則是指具體名稱定為條約的國際法律文件,一般是國家間議定的政治

性的、最重要的、規定根本關係的文件,其締結和生效的形式較為隆重,有效

期也比較長。

歐洲聯盟( European Union,EU)

是一個以條約為基礎的獨特制度架構,界定並管理歐洲 15個會員國之間的

經濟與政治合作。最初為六個國家──法國、德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與

盧森堡的領導者於 1950年代簽署條約建立歐洲整合的各種形式,歐洲聯盟則為

整合過程的最新階段。這些條約使以下的新觀念具體化:創造一個共同體分享

煤鋼生產、貿易與原子能的主權,歐洲發生戰爭將是不可能的事情。即使歐洲

聯盟在其他不同的領域上發展出共同的政策,歐洲聯盟的基本目標仍然一樣:

在歐洲人之間創造出更緊密的聯盟。

資料來源:歐洲聯盟研究協會。2008年 2月 21日,取自http://www.eusa-taiwan.

org/P2-a.htm

CNN

美國有線電視網(Cable News Network)的簡稱,創立於 1980年。CNN被

認為是第一個全天候 24小時的新聞頻道。公司總部位於美國亞特蘭大。

好萊塢(Hollywood)

好萊塢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市市區西北郊,是洛杉磯的鄰近地

區,也是世界聞名的電影城。由於名氣很大,好萊塢經常被與電影工作室和影

星聯繫起來,「好萊塢」一詞往往直接用來指美國加州南部的電影工業。

Page 7: 教學目標tea.ymsh.tp.edu.tw/gallery/375/375-9539.pdf · 威廉.巴頓.羅傑斯(WilliamBartonRogers)創立,位於麻薩諸塞州的劍橋市,不僅在美國,甚至對於全世界都具有重要影響力,培養了眾多對世界產生重大

3-7

全球化、資訊社會與本土化

泰國的潑水節

每年於 4月 13日一連 3天是泰國的潑水節。泰國新年時,通常會以相互潑

水來慶祝,故又叫做潑水節,也是泰國慶祝新年的重要活動。潑水的傳統習俗

意謂著可以洗去過去一年的不順利,重新出發新的一年。

冷戰(Cold War)

是指美國和蘇聯及他們的盟友在 1945 年至 1990 年代間在政治和外交上的

對抗、衝突和競爭。由於二次世界大戰剛結束,在這段時期,雖然分歧和衝突

嚴重,但對抗雙方都盡力避免導致世界範圍的大規模戰爭爆發,其對抗通常通

過局部代理人戰爭、科技和軍備競賽、外交競爭等「冷」方式進行,因此稱之

為「冷戰」。

獨立國協

原蘇聯解體後由原蘇聯加盟共和國解體協調成立的一個國家聯盟,屬國際

組織。也因此是具有國際法法人的地位,1991年蘇聯幾乎解體的同時,由原蘇

聯加盟共和國俄羅斯、白俄羅斯和烏克蘭於 1991年 12月 8日在白俄羅斯簽署

協定成立的。1992 年西班牙的巴賽隆納奧運會,獨立國協 11 個創始國聯合組

隊以獨立國協名義參加,當年獨立國協國家參加的其他一些國際體育賽事,也

基本以聯合組隊以獨立國協名義的形式參加。

資料來源:http://www.ocia.nccu.edu.tw/cis/cis1.html

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簡稱聯合國安理會 United Nations Security Council)

是聯合國的六大主要機構之一。根據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及原則,安理會負

有維持國際和平與安全的責任,是唯一有權採取強制行動的聯合國機構。

職權:根據聯合國憲章,安全理事會具有下列職能和權力:

依照聯合國的宗旨和原則來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

調查可能引起國際摩擦的任何爭端或局勢。

建議調解這些爭端的方法或解決條件。

制定計畫以處理對和平的威脅或侵略行為,並建議應採取的行動。

促請各會員國實施經濟制裁和使用除武力以外的其他措施以防止或制止侵略。

對侵略者採取軍事行動。

就接納新會員國以及各國加入國際法院規約的條件提出建議。

Page 8: 教學目標tea.ymsh.tp.edu.tw/gallery/375/375-9539.pdf · 威廉.巴頓.羅傑斯(WilliamBartonRogers)創立,位於麻薩諸塞州的劍橋市,不僅在美國,甚至對於全世界都具有重要影響力,培養了眾多對世界產生重大

3-8

全球化、資訊社會與本土化

在「戰略地區」行使聯合國的托管職能。

就秘書長的任命向聯合國大會提出建議,並與大會共同選舉國際法院的法

官。但事實上一般安理會僅僅只推薦一人,聯合國大會以鼓掌的形式通過任

命。

目前成員國:安理會由 5個常任理事國和 10個非常任理事國組成。5個常

任理事國是中國、法國、俄羅斯(1991 年 12 月蘇聯解體後由俄羅斯聯邦接

替)、英國、美國。非常任理事國由聯合國大會選舉產生,最初為 6個,1965

年開始增加到 10 個,席位按地區分配,即亞洲 2 個、非洲 3 個、拉丁美洲 2

個、東歐 1個、西歐及其他國家 2個。非常任理事國任期 2年,經選舉每年更

換 5個,不能連選連任。根據地域分配原則,每次新選出的 5個成員國中應包

括來自亞洲和非洲的 3個國家、一個東歐國家和一個拉丁美洲或加勒比海地區

國家。

寶萊塢(Bollywood)

印度 1977年在孟買成立電影城,占地 200多公頃的電影製片基地,這是印

度最大的電影製片廠,孟買的英文為(Bumbai),印度人即把在孟買的製片基

地稱之為寶萊塢(Bollywood)。期許和美國的好萊塢並駕齊驅。寶萊塢是位於

印度孟買的電影製作中心(印度國際電影學院所在地),素有「東方好萊塢」

之稱,在亞洲首屈一指。

殖民主義

殖民主義是指一個比較強大的國家對外擴張領土、建立殖民地的政策。通

常採用武裝侵略或簽訂條約等手段奪取土地後,任命總督,管理殖民地,並掠

奪財產、剝削人民、販賣奴隸、鎮壓民族革命解放運動。殖民主義一詞常與帝

國主義交替使用,雖後者之定義較廣。

第三世界

第三世界是一個描述國際政治經濟體系的概念,其所指涉的國家和區域,

雖然沒有非常明確與絕對的定義,但通常是指在政治、經濟、社會現代化過程

中屬於比較落後的國家和地區。如果以學者華勒斯坦所提出的「世界體系理論

(the world system theory)」而言,第三世界國家就是被歸類為屬於「半邊陲」

或「邊陲」的國家。

Page 9: 教學目標tea.ymsh.tp.edu.tw/gallery/375/375-9539.pdf · 威廉.巴頓.羅傑斯(WilliamBartonRogers)創立,位於麻薩諸塞州的劍橋市,不僅在美國,甚至對於全世界都具有重要影響力,培養了眾多對世界產生重大

3-9

全球化、資訊社會與本土化

布萊頓森林體制(Bretton Woods System)

布萊頓森林體制是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社會於美國一個名為「布萊頓森

林」的小鎮舉行會議,共同制定所謂布萊頓森林體制(Bretton Woods)的國際

經濟體制。這個體制的目的是建立固定匯率的機制,促成各國收支平衡、經濟

發展與貿易自由。

部落格(blog)

部落格就是一種網路日誌。部落格最早為網路族群以個人日記的形式在網

路虛擬空間所呈現的一種創作、記錄和分享的方式。簡言之,「部落格」是一

種可以讓用戶在網頁上輕鬆發表意見,並提供讀者回應的網路平臺;使用者不

必具備太多電腦知識或網頁撰寫技巧,就可以輕鬆做出一個屬於自己的個人站

臺,使用者可以在網頁上輕鬆地張貼文章、上傳圖片、自訂版型,或引用文

章,它最吸引網友的,除了是滿足網友的書寫與發表欲望之外,更重要的在於

它的全個人化功能,用戶可以自己設計出獨具個人風格的網路日誌形式,它同

時具備「網頁」和「bbs」的功能。

即時通訊(instant messaging,IM)

即時通訊是一個終端服務,允許兩人或多人使用網路即時的傳遞文字訊

息、檔案、語音與視訊交流。即時通訊是一個終端連往即時通訊網路的服務。

即時通訊不同於 e-mail在於它的交談是即時的。大部分的即時通訊服務提供了

狀態信息的特性──顯示聯絡人名單,聯絡人是否在線上與能否與聯絡人交談。

虛擬社群(virtual communities)

虛擬社群又稱虛擬社區、網路社群或電子社群,是網際網路使用者互動

後,產生的一種社會群體。是一群人在網路上從事公眾討論,經過一段時間,

彼此擁有足夠的情感後,所形成人際關係的網路。其形式包括了早期的電子布

告欄、討論區、MUD,或是近期才出現的部落格、維基百科等。

線上遊戲

線上遊戲其歷史最早起源於 1970年末由英國艾賽克斯大學學生Roy Trubshaw

所創造的冒險性遊戲「泥巴」(Multi-User dungeon or dimension, MUD),是

一種文字化的線上遊戲。MUD是「多人地下城堡」( Multi-User dungeon )、

「多人世界」 (Multi-User dungeon dimension)或「多人對話」( Multi-User

Page 10: 教學目標tea.ymsh.tp.edu.tw/gallery/375/375-9539.pdf · 威廉.巴頓.羅傑斯(WilliamBartonRogers)創立,位於麻薩諸塞州的劍橋市,不僅在美國,甚至對於全世界都具有重要影響力,培養了眾多對世界產生重大

3-10

全球化、資訊社會與本土化

Dialogue)的簡稱。指的是一個存在於網路、多人參與、使用者可擴張的虛擬

實境,其界面是以文字為主。

線上遊戲是一種電腦軟體系統,可供多名使用者(玩家)同時進入系統中

去探險,每位進入的玩家可以扮演或控制一個角色,透過這個角色,玩家可以

在系統中任意遊走探險,也可以與其他玩家對話與交往,經由頻繁的互動,一

同作戰或交談,產生社群的連結,進而發展出一個新的層級式社會結構。

資料來源:網路社會學通訊。2008年 2月 21日,取自 http://mail.nhu.edu.tw/~so

ciety/e-j/42/42-03.htm

電子商務(electronic commerce)

電子商務或 EC(e-commerce)是指在網際網路(internet)、企業內部網

(intranet) 和增值網(VAN,Value Added Network)上以電子交易方式進行交

易活動和相關服務活動,是傳統商業活動各環節的電子化、網路化。電子商務

包括電子貨幣交換、供應鏈管理、電子交易市場、網路營銷、線上事務處理、

電子數據交換(EDI)、存貨管理和自動數據收集系統。在此過程中,利用到

的通訊技術包括:網際網路、外聯網、電子郵件、資料庫、電子目錄和行動電

話。

維基百科(Wikipedia)

維基百科是一個基於wiki技術的多語言的百科全書協作計畫,也是一部用

不同語言寫成的百科全書,其目標及宗旨是為地球上的每一個人提供自由的百

科全書,用他們選擇的語言所書寫的,全世界知識的總和。

維基百科全書,自 2001年 1月 15日正式成立,由維基媒體基金會負責維

持,截至 2007 年 7 月,維基百科條目數第一的英文維基百科已有 185 萬個條

目,而所有 253種語言的版本共突破 780萬個條目,其中條目數前 15名的維基

百科共占總條目數的 74%,大部分頁面都可以由任何人使用瀏覽器進行閱覽及

修改,英語維基百科的普及也促成了其他計畫,例如維基新聞、維基教科書等

計畫的產生,雖然也造成對這些所有人都可以編輯的內容準確性的爭議,但如

果所列出的來源是受到肯定的,則其內容也會具有一定的水平。

中文維基百科於 2002年 10月 24日正式成立,截至 2007年 7月 18日,中

文維基百科已擁有 136,530 個條目,此外還設有其他獨立運作的中國地方語言

或漢語版本,包括閩南語維基百科、粵語維基百科、文言文維基百科、吳語維

基百科及閩東語維基百科等。

Page 11: 教學目標tea.ymsh.tp.edu.tw/gallery/375/375-9539.pdf · 威廉.巴頓.羅傑斯(WilliamBartonRogers)創立,位於麻薩諸塞州的劍橋市,不僅在美國,甚至對於全世界都具有重要影響力,培養了眾多對世界產生重大

3-11

全球化、資訊社會與本土化

個人數位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

即PDA,通常指掌上電腦。相對於傳統電腦,PDA的優點是輕便、小巧、

可移動性強,同時又不失功能的強大,缺點是螢幕較小。PDA通常採用手寫筆

作為輸入設備,而存儲卡作為外部存儲介質。在無線傳輸方面,大多數PDA具

有紅外線和藍芽介面,以保證無線傳輸的便利性。許多 PDA還具備Wi-Fi連接

以及 GP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

電子化政府

電子化政府係政府機關運用資訊與通信科技形成網網相連,並透過不同資

訊服務設施,為企業及民眾,在其方便的時間、地點及方式,提供自動化的便

利服務。我國電子化政府之基本目標在於充分運用現代資訊和通訊科技,提高

政府行政效能創新便民服務,建構全民的智慧型政府。

電子化政府的推動重點包括:健全基礎環境建設、加強資訊應用發展、普

及資訊流通共享、推廣上網應用服務等四個層面。透過推動跨機關創新 e 化整

合服務及流程改造,提供一個以人民導向為主軸的網路型政府,以簡易、便捷

又有效率的網路服務,提昇國家競爭力,實現電子化政府便民的終極目標。

資料來源:行政院研考會。2008年 2月 21日,取自http://www.rdec.gov.tw/public/

Attachment/67121029471.doc

北美自由貿易區(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

由美、加、墨三國組成, 在 1994年 1月生效。1989年,美加兩國簽署了

美加自由貿易協定。1991年 2月,美、加、墨三國總統同時宣布,三國政府代

表從同年 6月開始就一項三邊自由貿易協定正式展開談判。1992年 8月,美國、

加拿大及墨西哥三國簽署了一項三邊自由貿易協定:北美自由貿易協定。1994

年 1月 1日,正式生效。協議規定三個國家在 15年內須排除所有貿易障礙,讓

這個人口 3 億 6 千萬的地區成為世界第二大自由貿易區。 自由貿易區內的國

家,貨物可以互相流通並免關稅,同時亦要合力排除其他的非關稅障礙,如配

額、外匯管制、進口許可證、進口保證金等。但對貿易區以外的國家,則可以

維持關稅及障礙。

Page 12: 教學目標tea.ymsh.tp.edu.tw/gallery/375/375-9539.pdf · 威廉.巴頓.羅傑斯(WilliamBartonRogers)創立,位於麻薩諸塞州的劍橋市,不僅在美國,甚至對於全世界都具有重要影響力,培養了眾多對世界產生重大

3-12

全球化、資訊社會與本土化

美洲自由貿易區(Free Trade Area of the Americas,FTAA)

1994年年初 NAFTA成立後不久,同年 12月 9日起在美國邁阿密舉行 3天

之美洲高峰會議,34位美洲國家元首(古巴為西半球國家中唯一未參與高峰會

議之國家)趁 NAFTA 熱力未減之際,於 1994年 12月 11日協議,計劃在 2005

年前成立北自阿拉斯加,南迄阿根廷之美洲自由貿易區(Free Trade Area of the

Americas,FTAA),並共同打擊洗錢、毒品走私和貪汙,為建立 FTAA拉開了

序幕。

經過多年的轉折與醞釀,2001年 4月,美洲 34國元首齊聚加拿大的魁北克

舉行第三次高峰會議,會中重申並確定在 2005 年 1 月以前完成談判,於 2005

年 12月前由美洲 34國(古巴除外)正式成立美洲自由貿易區,並提出了FTAA

草案。美洲自由貿易區被視為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之擴張,以期將中

美洲、南美洲及加勒比海國家(古巴除外)皆納入自由貿易協定之範疇。FTAA

之談判係以 NAFTA 為藍本,由於區內經濟體之大小及發展程度有相當差異,

故未來FTAA所規範之權利及義務勢必在各會員體間需達成適當平衡,FTAA之

運作始能順利。

由於美洲各國經濟發展程度具相當之差異性,為顧及每個會員國的政經狀

況及需求,且使 FTAA能夠於 2005年 1月順利成立,共同宣言強調 FTAA協商

必須以彈性化立場進行,允許每個國家個別就不同議題、期限或談判模式來進

行協商,進一步與其他會員國達成雙邊或多邊自由貿易協議,希望藉由漸進方

式,逐步完成市場開放目標。另共同宣言中亦提出最後協定必須考量對有些開

發中國家提供融資撥款協助。

資料來源:國際貿易局。2008年 2月 21日,取自 http://www.doc.trade.gov.tw/

BOFT/web/report_detail.jsp?data_base_id=DB009&category_id=

CAT1243&report_id=67231

白米炸彈客楊儒門

楊儒門(1978.12.24~),臺灣彰化縣二林鎮人,2003年到 2004年間,在臺

北地區放置17次爆裂物,因每次放置爆裂物時,幾乎都會在爆裂物上放置字條,

上面寫著:「反對進口稻米」、「政府要照顧人民」等字眼,要求政府重視臺

灣開放稻米進口之後的農民生計問題,因此警方以及媒體就以「白米炸彈客」

稱之。楊儒門在 2004年 11月 26日被逮捕。2007年 6月 21日,楊儒門獲得特赦。

Page 13: 教學目標tea.ymsh.tp.edu.tw/gallery/375/375-9539.pdf · 威廉.巴頓.羅傑斯(WilliamBartonRogers)創立,位於麻薩諸塞州的劍橋市,不僅在美國,甚至對於全世界都具有重要影響力,培養了眾多對世界產生重大

3-13

全球化、資訊社會與本土化

新自由主義

新自由主義承襲古典自由主義的主張,強調保護私有財產權,建立自由市

場,鼓勵自由貿易。政府的角色僅限於建立相關的制度,干預市場的程度愈小

愈好。新自由主義與古典自由主義的差異在於:它有當權派經濟學者(芝加

哥學派與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加持)的支持。與國際組織(國際貨幣基金、世

界銀行)推行的成套政策方案。所有公共建設與公共政策(社會政策、文化

政策、教育政策等),都要依照新自由主義的主張,制定並執行。

全球在地化(glocalization)

全球化與全球在地化在邏輯上一方面是「普遍的特殊化」,另一方面是「特

殊的普遍化」,形成弔詭的發展狀態。普遍的特殊化意指全球同質、趨於同一

內涵的行動普及於世界各地,以好萊塢電影或 WTO 皆是最佳的例子,相對於

此,特殊的普遍化關係到區域或地方特質的異質性或多元性,能演化為全球所

普同接受的現象,以蘇格蘭或臺灣原住民音樂為世人所流行接受而言,其凸顯

地方(特殊)的自主性意涵,並形成與全球交融的現象。也就是說,全球化與

全球在地化並非割裂、對立的兩面,依循其各自的邏輯進行運作,相反的,它

們是互為辯證的橫向、縱向動態,相生而存。

既然是相生而存,在義理下是否必然相剋而生呢?事實上,全球化現象所

帶出的論述,除了市場自由主義者結合帝國霸權支配的思想,更重要的是點出

了在地化(localization)的主體精神與自主反省意義。全球化既然源自於在地的

內涵,因此,在地者的行動不諦是全球化的實質材料,問題是,在當代全球化

的主流價值中,不可能完全涵蓋各種在地的異質內涵,因此,從政治經濟學的

角度就引出了當代全球化主流價值論述和霸權支配機制由國際強權所掌控的事

實。進一步的說,全球化和在地化的辯證弔詭,被操縱為霸權支配之全球化假

象,無論是在政治、經濟或文化上到處可以看到操縱的影像,Beck抨擊此種假

像式的「全球主義」論調,事實上是夾著經濟自由主義的幻思,企圖替資本投

機者、跨國企業、跨國壟斷媒體塑造一個「美好的」、「無(關稅、文化)障

礙」、「無(國家、社群)保護壁壘」的世界市場主義、帝國文化壟斷主義。

資料來源:周桂田。2007年 8月 10 日,取自 http://www.socialwork.com.hk/psy-

chtheory/theory_psy/socpsy/chou-gui-tian-glokalisierung.htm

Page 14: 教學目標tea.ymsh.tp.edu.tw/gallery/375/375-9539.pdf · 威廉.巴頓.羅傑斯(WilliamBartonRogers)創立,位於麻薩諸塞州的劍橋市,不僅在美國,甚至對於全世界都具有重要影響力,培養了眾多對世界產生重大

3-14

全球化、資訊社會與本土化

二、參考資料

全球化的歷史淵源與爭論

全球化是近年來國際、國內媒體經常使用的一個詞彙。「僅僅在十年以

前,不論是學術著作還是通俗讀物都很少使用這個詞彙。」而現在,這個術語

已經從無人使用變為無所不在。如果不提及它,任何政治演說都是不完整的,

任何商業手冊都是不可接受的。它的流行,不論在學術圈還是在各政黨的文獻

中都引發了激烈的辯論:近年來,全球化問題已經進入大多數政治論述和經濟

辯論的核心領域。一般認為,全球化的概念是在 1990年由經濟合作暨開發組織

(OECD)的前首席經濟學家奧斯特雷(Sylvia Ostry)首先使用,也有人提出

1985年就有人使用過這個概念。按照一般的理解,全球化主要指的是經濟全球

化。有人這樣描述全球化:「有人宣稱,真正的全球化經濟已經產生或正處於

產生的過程當中。在這個經濟中,不同國家的經濟表現和它們內部的管理方法

正愈來愈不相干。」而著名的日裔經濟學家大前研一(Keniche Ohmae)指出,

我們正生活在一個無邊界的世界中,在這個世界上,民族國家成為「虛構」、

政治家們喪失了一切有效的權力。華裔學者丁一凡認為,全球化是一種運動,

是一個過程,主要指各國經濟都在走向開放和市場化,世界經濟趨向整合,各

國經濟相互依賴的程度大大提高等。經濟合作組織認為:「全球化是一個過程,

在這個過程之中,市場、技術和通訊形式,都愈來愈具有全球化的特徵,民族

性或地方性正在減少。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每天發生的無數有關技術選擇、市

場結構、通訊形式的決定都在推動著全球化的發展。」從世界角度來看,全球

化能夠促進經濟效益,擴大世界產出;全球化可以提高規模經濟效益,帶動更

大的成長。全球化有某種結構效應,會引起生產和消費從結構到地方的變化;

全球化有某種技術效應,會刺激各種技術開發與研究;因此會有某種產品效

應,推動新的產品和消費。但是,對於具體國家的具體行業來說,這些效果不

會同時產生。全球化引起的技術變革影響對某個具體領域來說,可能會促進或

減少它的成長。這就要看是哪種技術、有什麼政策背景等。每個領域發生的變

化都很值得注意,最重要的還是要觀察這些變化總體上為一個經濟帶來了什

麼,為全球經濟帶來了什麼。

人們習慣用許多數字來描述最近 20年經濟全球化的進展。第一,各國的對

外貿易成長迅速。1970 年,美國外貿占國內生產毛額的 3.5%,到 1991 年上升

為 11%,成長了 3倍。從 1950年代到 1970年代,法國的這一比例為 10%~15%,

Page 15: 教學目標tea.ymsh.tp.edu.tw/gallery/375/375-9539.pdf · 威廉.巴頓.羅傑斯(WilliamBartonRogers)創立,位於麻薩諸塞州的劍橋市,不僅在美國,甚至對於全世界都具有重要影響力,培養了眾多對世界產生重大

3-15

全球化、資訊社會與本土化

1990 年代已經上升到 20%以上。從整個經濟合作暨開發組織國家來看,從

1962~1992年的 30年間,這一比例從 7%上升到 15%。第二,從世界直接投資

來看,1970年全球的直接投資為 400億美元,1980年代末期為 1,700億美元,

1990 年代中期以後超過 2,000 億美元。第三,全球金融市場的規模日益擴大。

1964年,歐洲美元市場產生時,資本額只有 3兆美元。如果加上其他離岸金融

市場,交易金額則更為驚人。

但是,這種統計和類比有兩個問題:第一,從歷史上看,這些比重十分

高,全球化的程度有可能被誇大了。以外貿占國內生產毛額的比重看,英國與

法國現今的比例只比 1913年時略高,而日本則比當年還稍低一等。各國間的貿

易發展雖快,但各國內部的貿易規模還是遠超過國際之間的規模。例如:以全

球最自由的美國和加拿大一省之間的貿易,比美國內部各州之間或加拿大內部

各省之間的規模小 20倍。從外國直接投資看,目前外國直接投資占已開發國家

國內投資的 6%,而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的 10年中,英國商人對外的直接投資幾

乎相當於英國的國內投資。經濟合作組織的統計顯示,目前西歐國家的對外直

接投資占國內生產毛額的比重,都低於本世紀開始的前 10 年。從人口流動來

看,現在全球性的人口流動,特別是可以促進生產效率的移民流動,遠遜於本

世紀初期甚至十九世紀下半葉,當時有 6,000 萬人離開原居地前往美洲和澳大

利亞。今天,即使歐洲統一市場之內,某會員國的公民可以到另外的會員國工

作,但在語言、文化等障礙的限制下,跨國工作的人口絕對數遠低於一百年前。

第二,區域經濟集團化既可能代表一種全球範圍的經濟聯合和互動趨勢,

也可能在某一特定時期內限制和妨礙全球化發展,因為大量的商品、勞務、資

金和人口流動是發生在區域經濟集團內部,特別是歐洲聯盟內部和北美自由貿

易區的美國和加拿大之間。發生在區域集團內的商品、勞務、資金和人口流

動,並沒有明顯的全球化色彩。例如:歐洲聯盟內部的流動,明顯與其外部的

流動具有替代和牴觸作用。美國與墨西哥簽署北美自由貿易協議之後,東亞國

家出口到美國的勞動密集商品,被大量不受配額限制的墨西哥商品替代。因

此,在衡量全球化證據和進度過程的時候,必須小心地區分全球化與區域經濟

集團化的異同。

資料來源:黃衛平、朱文暉(2004)。走向全球化。臺北:韋伯。P.268~289

Page 16: 教學目標tea.ymsh.tp.edu.tw/gallery/375/375-9539.pdf · 威廉.巴頓.羅傑斯(WilliamBartonRogers)創立,位於麻薩諸塞州的劍橋市,不僅在美國,甚至對於全世界都具有重要影響力,培養了眾多對世界產生重大

3-16

全球化、資訊社會與本土化

全球化與數位時代的來臨

根據西方學者的界定(World Bank 2002),目前如火如荼的全球化,是屬

於第三波全球化。前兩波全球化分別是一次世界大戰前(1870~1914),以及

二次大戰後(1945~1980),而目前的第三波則是 1980年以後迄今的全球化。

全球化主要表現在全球的貿易、移民與資本流動三方面。第一波全球化肇

因於海、陸運技術的進步,由此帶動運輸與貿易的成長,以及從歐洲到美、澳

洲的大移民。

第二波全球化是因運輸成本持續降低而發展起來。但這一波侷限於富裕國

家間進行,其特色是相關產業群聚,節省了運輸、協調、監督和契約成本,稱

為群聚經濟(economies of agglomeration)。這也產生了規模經濟(economies of

scale),促進專業化,使富裕國家生產力提升,且使這些國家間與各國國內之

所得分配均平化。這些國家主要包括在 1960 年成立的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

(OECD,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當時有日本、

芬蘭、加拿大、挪威、德國、瑞典、美國、義大利、丹麥、比利時、法國、奧

地利、愛爾蘭、英國、西班牙、澳洲、荷蘭等 17個國家)。

但是,大部分的開發中國家沒有納入第二波全球化,致使它們與已開發國

的貧富差距加大,貧窮人口也持續增加。

從 1980年迄今的第三波全球化,納入了大批開發中國家,產生了圈內國家

的所得提高與均平化。但是,仍有一些開發中國家未加入這一波的全球化,他

們變得更加邊緣化,所得減少、貧窮增加。另外,在第二波全球化不顯著的國

際移民和資本移動,在第三波中變得生機勃勃。

第三波「全球化」快速而全面地改變著人類的生活。藉著交通的發達,人

類社會互動的範圍繼續擴大,一直到全球村;藉著 ICT產業的進步,資訊從封

閉走向開放、相互間由隔離變成依存,甚至連組織、觀念都趨於融合。加上隨

著蘇聯解體與冷戰結束,經濟制度以至於政治制度也加速同化,原來分成資本

主義與共產主義兩大陣營,也匯流在全球市場裡。

資料來源:張清溪(2003)。全球化對臺灣邁向公義社會的衝擊與對策。行政

院經建會研究計畫。P.6~7

超全球主義論觀點

經濟全球化

視全球化為全球自由市場開展的過程,遵循自由經濟原則的資本主義市

場將以全球為規模擴張,這是一個 20世紀末期才出現的嶄新現象。

Page 17: 教學目標tea.ymsh.tp.edu.tw/gallery/375/375-9539.pdf · 威廉.巴頓.羅傑斯(WilliamBartonRogers)創立,位於麻薩諸塞州的劍橋市,不僅在美國,甚至對於全世界都具有重要影響力,培養了眾多對世界產生重大

3-17

全球化、資訊社會與本土化

民族國家不管是走向終結或職能弱化,都將不再是全球化過程中的主要

行為者,必須配合全球市場的發展。

自由競爭的全球市埸是符應人性、自然發展的,全球化發展的結果可以

有效分配資源,改善經濟生活並促進民主深化。

主導經濟全球化發展的是一套自然的經濟邏輯,這套邏輯不僅凌駕於國

家本位的政治邏輯之上,也同樣適用於對文化生活的理解。意識形態的

對立在全球經濟中是無意義也無須存在的。

文化全球化

文化全球化代表的是全球文化市場的開展,同樣要遵循著自由競爭的原

則,讓信息、科技、產品能夠以全球為範圍自由流動。

全球文化市場中的主體是眾多掙脫民族國家桎梏的消費者,全球文化市

場是有利於消費者的自我實現的。再一次,全球文化市場的出現是符應

人性的自然發展。

全球文化市場中,任何事物都可以轉變成商品,也必須通過市場機制的檢

驗,也界上不同文化的存續也必須視其於全球文化市場上的競爭結果而定。

如果消費者心中自有一套共同標準指引著什麼樣的生活與生命才是美好

的,那麼,普同化的全球文化也是可以期待的。

政治全球化

在經貿、文化全球交流日漸頻繁的當代中,個別主權國家愈來愈難獨立

處理跨越國界的各種危機。

主權國家不僅在功能上日顯弱化,各種跨越國界的交流與行動也使主權

國家在認識上的絕對性受到挑戰。

世界社會中各種非國家的行為體,不論是個人還是由個人組成的團體,

其影響力都日漸增加。

各種非國家行為體是由自主公民理性組成的,共同組建一個開放多元的

全球公民社會。

全球公民社會也意味著普世民主的落實,兩相結合才得以建立一個良善

的全球治理機制。

資料來源:房思宏(2004)。全球化。臺北:揚智。P.43、P.108~109、P.165

Page 18: 教學目標tea.ymsh.tp.edu.tw/gallery/375/375-9539.pdf · 威廉.巴頓.羅傑斯(WilliamBartonRogers)創立,位於麻薩諸塞州的劍橋市,不僅在美國,甚至對於全世界都具有重要影響力,培養了眾多對世界產生重大

3-18

全球化、資訊社會與本土化

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全球治理架構

資料來源:Koenig-Archibugi [2002]

對文化全球化課題的思考

自 1990年代中期以來,全球化課題引起世界各國關注,激發世人熱烈討論。

基本上,政治、技術、社會、經濟四方面的舉世性發展推動著 20/ 21世紀之

交邁入全球化的趨勢。就政治而言,國與國之間的界線失去實質意義,尤其自

冷戰結束以後,世人來去行動上的自由日益增長,最具典範性的實例即為以歐

洲共同體為組織核心的超國統合體──歐洲聯盟,其內部已形成無國界的所謂

「自由、法治、安全空間」。技術方面,全球交通網的日趨密集和資訊科技的

突飛猛進加速了國際產品及思想的擴散和交流。從社會層面看,傳統價值與社

會關係中的要素(家庭、鄉土、習俗、規範等)漸失其制約力,如此以相當程

度促成個人感性、理性和悟性的解放,進而使世人建立起「地球村民」的體認。

經濟貿易上,不調節的資金市場及貨品市場增強了無國界的全球市場的走勢。

值得關注的是,全球化甚至表現於文化範疇,亦即所謂「文化的全球化」。

在此課題的討論中,出現一種普遍的觀點,認為:散播愈來愈廣泛的西方資本

主義社會文化,尤其是具有指標性意義的美國文化(趣稱:麥當勞文化、可口

Page 19: 教學目標tea.ymsh.tp.edu.tw/gallery/375/375-9539.pdf · 威廉.巴頓.羅傑斯(WilliamBartonRogers)創立,位於麻薩諸塞州的劍橋市,不僅在美國,甚至對於全世界都具有重要影響力,培養了眾多對世界產生重大

3-19

全球化、資訊社會與本土化

可樂文化、馬菠蘿牛仔文化),無形中,壓縮了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不同社會

特有文化,例如:伊斯蘭回教文化的發展空間;氾濫的西方文化甚至可能淹沒

他種異質文化,而最後世界文化淪為以美式文化為中心的單一資本主義商品文

化。對全球化大勢抱持憂心和保留態度的批判人士,不僅反對經濟、財政金融

和環境保護的全球化,而且更就文化的全球化發出警訊。依彼等之見,前者祇

會讓工業先進國家獲利,在經濟實力上如虎添翼,而同時卻無助於開發落後國

家及地區困境的改善,甚至造成開發中國家全球經濟地位的邊緣化;後者則將

透過世界文化西方化之下的同質化過程,終結繽紛璀璨的各國及各地區多樣異

質文化。

從事理來論,文化的全球化不須導致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性被抹殺,亦更

不必用單一主流文化來淹沒其他各具特色的文化。世界各文化體系之間應從並

立互容,到交流融合。在良性的人類文化交融成一體的同時,各文化卻仍能保

有其特色,並獲得其他不同文化的關懷及尊重。秉持此種精神的文化全球化不

僅消極上可避免異質文化之間可能的敵對和衝突,而且積極上更可實現「文化

地球村」的理想。

文化體系比較之下無孰優、孰劣或主流、非主流的問題,是故西方資本主

義基督教社會文化無權主張其在世界文化上的領導及代表地位。然而,無論蓄

意與否,西方文化向全球各角落的滲透及所產生的深遠影響是無需爭議的事

實。向來反西方文化的伊斯蘭回教世界早已深刻感受到西方文化入侵的嚴重威

脅,伺機而動。2001年 9月 11日,美國紐約世界貿易中心遭到震撼全球的恐怖

攻擊。此次空前的事件亦可視為伊斯蘭回教文化藉恐怖手段反制西方資本主義

基督教文化在全球的氾濫。美國小布希政府採取的反恐怖還擊行動,加深了回

教文化陣營與基督教文化陣營之間的敵對。如此不同文化間的衝突勢必對於文

化全球化的良性發展構成巨大的阻力。由此來看,不同文化之間的對立為未來

全球性的衝突增添新面向。如何在推動文化全球化良性發展的同時,解開文化

衝突的死結?遂成為世人無法規避的重要課題。

德國哥廷根(Gottingen)大學哲學教授 J.N.Rumelin就全球化與文化差異問

題的探討中,從倫理和規範角度提出所謂「全球市民社會」的願景。依Rumelin

之見解,此項構思透過一種穩定而由規範性的共識所支撐的合作架構,得以克

服英國政治思想家霍布斯(Hobbes)對自然狀態所稱的永久性戰爭狀況的困境。

所謂「規範性的共識」,意思即指:一種由個人道德信念凝聚而成的社會共同

體認。為求合作架構的穩定,有需要建立國家及超國組織機構。然而,並非藉

Page 20: 教學目標tea.ymsh.tp.edu.tw/gallery/375/375-9539.pdf · 威廉.巴頓.羅傑斯(WilliamBartonRogers)創立,位於麻薩諸塞州的劍橋市,不僅在美國,甚至對於全世界都具有重要影響力,培養了眾多對世界產生重大

3-20

全球化、資訊社會與本土化

由國家中央統治權的建立來確保市民社會的安定及和諧,而是以交互接受調解

衝突的規則、承認國家及法律的權威並包容和尊重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性三者

為確保社會安和的基礎。至於國家及超國組織獨享的權力,則在穩定全球市民

社會上應扮演「最後手段」的角色。Rumelin強調:市民社會的合作架構並非藉

由權力的集中來建構,而端賴民主正當的組織結構中全民行為適度的相合一致。

在今日西方資本主義基督教社會文化與伊斯蘭回教世界文化彼此兵戎相

見、硝煙瀰漫的現實大環境中,令人從根本上質疑的是,如何能促使火併的兩

方開啟一個凝聚共識的序幕?若此基本問題無解,遑論建構理想型的合作架

構──全球市民社會。另者,面對文化全球化的未來,民族國家理應尊重、維

護並弘揚本身獨有的文化,始不致淪為文化同質化的犧牲者。理所當然,確保

本土文化絕對無需以排斥他種文化為手段。文化排他的思想和行徑,無形中向

法西斯主義靠得更進。

資料來源:葉陽明(2002)。對文化全球化課題的思考。政策論壇電子報。31。

2008年 2月 21日,取自 http://iir.nccu.edu.tw/liusunchi/%E6%96%87%

E5%8C%96%E7%A0%94%E7%A9%B6/%E6%96%87%E5%8C%96%

E7%B8%BD%E8%AB%96/%E5%B0%8D%E6%96%87%E5%8C%96%

E5%85%A8%E7%90%83%E5%8C%96%E8%AA%B2%E9%A1%8C%

E7%9A%84%E6%80%9D%E8%80%83.doc

反全球化運動的主要訴求

人民的需要高於利潤及「商業祕密」。政府的首要責任是促進全面就業,

縮小貧富懸殊及保護環境,而非幫助壟斷財團「提高競爭力」;為此有必

要限制以至消除壟斷財團對員工、消費者及環境的剝削自由。

政府有責任保證為達到尊嚴地生存所必需的一切資源(空氣、食水、糧食、

住房),都能以免費或低廉代價獲得,不容許任何人借壟斷民生事業而謀

取暴利。

各種社會服務(教育、醫療等)維持公營,反對商品化、私有化以及外包。

立法限制及消除大財團對國計民生的壟斷;向大財團徵收累進稅;本地註

冊的跨國企業,若違反外地有關保障勞工、環境、婦女等的法律時,本地

司法機構亦有權追究責任;凡上市公司均須向一切利益攸關者(員工、消

費者、當地社區)負責而非僅向股東負責;嚴重損害有關人等的利益者均

可取消上市資格(例如:修改法律限制上市公司在有盈利時裁員)。

Page 21: 教學目標tea.ymsh.tp.edu.tw/gallery/375/375-9539.pdf · 威廉.巴頓.羅傑斯(WilliamBartonRogers)創立,位於麻薩諸塞州的劍橋市,不僅在美國,甚至對於全世界都具有重要影響力,培養了眾多對世界產生重大

3-21

全球化、資訊社會與本土化

不容把人類及一切動植物細胞及基因變成買賣盈利的商品或申請專利;無

線電頻譜是公共財產,不應被財團壟斷作為謀利及思想、文化控制的手段。

任何國際經濟協議 (WTO,APEC,NAFTA……)都不能再擴大在金融、

投資、貿易上的「自由化」;地區經濟及貿易上的整合,有關勞動,環境、

社區、婦女、兒童權益的保障不僅必須置於首位,而且必須逐漸向最高標

準者看齊,而不是如現在般通過惡性競爭變成向最低標準看齊;人民的需

要及糧食安全高於自由貿易。

由本地一切公共權力機構起,一直至地區或國際協議及機構止,都必須貫

徹資訊透明及真正民主的原則,反對黑箱作業及不民主的做法。

發達地區工時應短至每週 30 小時;發展中地區的目標應為 35~40 小時。

扭轉普遍超時加班的做法,以縮短工時而不降低勞動條件來減少失業;應

增加社會福利及教育開支,反對削減社會福利及教育開支。

大大增強對勞工、婦女、消費者、生態的法律保障;對一切大企業普遍強

制實行由員工及一切利益攸關者監察企業遵守上述法律;任何犯法的跨國

公司、其最高刑罰是收歸社會所有,由工人監督生產;董事局主要由政府

代表、員工代表及一切利益攸關者組成,實行民主經營。

發展工人、婦女、環保運動的國際性連結;強制跨國公司承認其屬下各地

工人所組織之國際性工會的集體談判權;任何國際或區域性經濟整合都必

須賦予工會法定權利以過問一切有關勞工待遇的問題。

保障婦女的生育自主權;反對禁止墮胎的法律;反對強迫墮胎;所有工作

場所均應設立免費托兒所供員工使用。

全面禁止核武及核能發電;把汽車、能源工業逐步收歸公有並就運輸與能

源業的永續發展進行民主規劃以減少溫室氣體。

取消第三世界債務;扭轉目前的過分的「出口導向」方針,改為銳意發展

國內經濟,尤其確保廣大農民的生存與發展;保護當地原有社區經濟中的

小生產、合作社及任何集體生產免受跨國公司的侵害。

加強限制金融資本的國際性流動;對外匯投機徵收托賓稅及其他必要課稅;

跨國公司在世界各地所直接或間接付出的工資應漸漸與最高地區看齊;強

迫跨國公司廉價轉讓技術;按照世界工農利益重訂知識產權法。

資料來源:楊偉中。世界反全球化鬥爭與臺灣左翼青年運動。2007 年 8 月 10

日,取自 http://linkage.ngo.org.tw/worldeconomic&glbalization/globali-

zation&youth.htm

Page 22: 教學目標tea.ymsh.tp.edu.tw/gallery/375/375-9539.pdf · 威廉.巴頓.羅傑斯(WilliamBartonRogers)創立,位於麻薩諸塞州的劍橋市,不僅在美國,甚至對於全世界都具有重要影響力,培養了眾多對世界產生重大

3-22

全球化、資訊社會與本土化

全球化與全球在地化──現代的弔詭

何謂全球化?

全球化發生了嗎?它對現代社會發展的意涵如何可能?全球化所指涉的主

流論述和視野為何?相對的,為什麼在西雅圖 WTO 的大會上會有左派大規模

的反全球化示威,而其所對立和凸顯的問題和議題為何?並且,這些爭論的視

域對臺灣社會有何影響?或者就臺灣主體性的立場而言,它們具有何種捲入、

辯證、自主發展的指標與批判意義?

表面上,全球化所為人熟悉的表現於近年世界貿易組織為首的經濟全球化

面向上,世界經濟發展成為主體,而由其所「衍生」的諸種「問題」則只是次

要的或邊際成本的角色,根據這個邏輯,全球化偏重於以經濟為導向的問題視

野。事實上,全球化對現代社會發展的意涵與影響絕不只是在經濟面向,WTO

雖可說是全球化中重要的推動角色,但它更精確的可說是全球化的結果。也就

是說,WTO所代表的經濟全球化,僅僅是全球化浪潮中和結構中的(行動)因

素和結果之一,並且,它經常隱含著經濟霸權支配的自由化論述進行著,而此

種主流論述則受到嚴重的挑戰。

何謂全球化?全球化的因素涵蓋了政治、經濟、科技、勞動、文化工業、

媒體、生態環境和社會認同等面向,這些因素之間互為系統性的影響,而驅動

全球化的軸我們就無法再以馬克思下層建築(科技、經濟)影響上層建築(政

治、文化)之教條主義來理解,無寧從社會系統分化、生產和互動的角度來觀

察它。也就是說,全球化的發生源於社會歷史政治、經濟、文化和科技的系統

整合發展,因此,全球化不僅發生於現在,而早就濫傷於三、四百年前。根據

U. Beck,當下所形成的全球化是指向一個動態、辯證的過程,由政治、經濟和

跨國行動者所運作、發展跨越、穿越民族國家主權與管制能力的行為,如跨國

企業、國際組織、全球網絡化的非營利組織(如 Greenpeace)等。因此,全球

化強調超越國家、跨全世界性的組織活動,它穿透、踰越了國家間的界限,並

且形成動態的連線,按照此說法,全球化的範疇相當廣泛,我們將以類型分析

之。

值得探究的是,全球化既然是指涉全球性行動之動態連線,我們不禁要繼

續追問,依此邏輯,全球化行動絕不再僅僅是普遍化、依單一類型發展的命

題,它牽涉到的則是多采多姿、異質多元之世界各地社會內涵,因此,R.

Robertson提出「全球在地化」的概念正引發這個面向的解釋與想像。用中國的

古話來說,全球化是「經」,全球在地化是「緯」,前者是橫向的動態連線,

Page 23: 教學目標tea.ymsh.tp.edu.tw/gallery/375/375-9539.pdf · 威廉.巴頓.羅傑斯(WilliamBartonRogers)創立,位於麻薩諸塞州的劍橋市,不僅在美國,甚至對於全世界都具有重要影響力,培養了眾多對世界產生重大

3-23

全球化、資訊社會與本土化

而後者是扣緊在地特色之動態縱深,二者相生而存,但也相剋對立而激發出新

的發展。

橫的全球化、縱的全球在地化:相生相剋?

全球化與全球在地化在邏輯上一方面是「普遍的特殊化」,另一方面是「特

殊的普遍化」,形成弔詭的發展狀態。普遍的特殊化意指全球同質、趨於同一

內涵的行動普及於世界各地,以好萊塢電影或 WTO 皆是最佳的例子,相對於

此,特殊的普遍化關係到區域或地方特質的異質性或多元性,能演化為全球所

普同接受的現象,以蘇格蘭或臺灣原住民音樂為世人所流行接受而言,其凸顯

地方(特殊)的自主性意涵,並形成與全球交融的現象。也就是說,全球化與

全球在地化並非割裂、對立的兩面,依循其各自的邏輯進行運作,相反的,它

們是互為辯證的橫向、縱向動態,相生而存。

既然是相生而存,在義理下是否必然相剋而生呢?事實上,全球化現象所

帶出的論述,除了市場自由主義者結合帝國霸權支配的思想,更重要的是點出

了在地化(localization)的主體精神與自主反省意義。全球化既然源自於在地的

內涵,因此,在地者的行動不諦是全球化的實質材料,問題是,在當代全球化

的主流價值中,不可能完全涵蓋各種在地的異質內涵,因此,從政治經濟學的

角度就引出了當代全球化主流價值論述和霸權支配機制由國際強權所掌控的事

實。進一步的說,全球化和在地化的辯證弔詭,被操縱為霸權支配之全球化假

象,無論是在政治、經濟或文化上到處可以看到操縱的影像,Beck抨擊此種假

像式的「全球主義」論調,事實上是夾著經濟自由主義的幻思,企圖替資本投

機者、跨國企業、跨國壟斷媒體塑造一個「美好的」、「無(關稅、文化)障

礙」、「無(國家、社群)保護壁壘」的世界市場主義、帝國文化壟斷主義。

上述的全球化假像或危機,引爆了其和在地化精神的嚴重矛盾,許多國

家、族群、社群或個人皆覺醒到不可逆阻的全球化趨勢可能再度被扭曲為帝國

支配弱勢者的工具,因此,全球在地化運動也衍生了其覺醒、自主意識的行動

邏輯,凸顯其主體性意涵的行動、論述位置和權力。換句話說,全球化現象所

涉及的是世界複雜事務或價值的重新洗牌,其內含的扭曲危機卻觸動了在地化

主體性的要求,各國弱勢群體(包括國家、工人、婦女、生態運動者)紛紛注

意到自主權力的保障,因此,一場全球化與在地化的鬥爭就出現在千禧年前夕

的歷史舞臺上。我們也可以觀察的說,此二者的動態經緯關係失衡,因此,從

相生相蘊轉化為相剋相蘊的階段,在地化似乎成為當代自主性實踐理論的代言。

Page 24: 教學目標tea.ymsh.tp.edu.tw/gallery/375/375-9539.pdf · 威廉.巴頓.羅傑斯(WilliamBartonRogers)創立,位於麻薩諸塞州的劍橋市,不僅在美國,甚至對於全世界都具有重要影響力,培養了眾多對世界產生重大

3-24

全球化、資訊社會與本土化

全球化類型與風險

當代全球化的發生,和所有歷史事件一般,是系統發展的偶然

(contingency),根據 Robertson的劃分,本世紀的全球化以人類登陸月球之科

技發展為分水嶺、國際綠色和平組織的成立、蘇聯解體與東西冷戰對峙時代的

結束、Rio 召開世界地球環境高峰會議、CNN 媒體國際化、伊拉克危機與全球

關注、超國家的生產形式、勞動形式、亞洲金融危機等等,皆凸顯全球問題的

網路化與連結化。換句話說,這些超國家形式的政治、金融、軍事、經濟、科

技、生態、勞動、生產、人口流動問題已逾越了舊有民族國家、資本主義與國

際分工架構的邊界和能力,因此也形成了世界性的風險和問題解決的挑戰。

全球化因此不但是文明發展的趨勢也是危機,全球化所構成的分化整合複

雜性內涵,由於愈來愈脫離人類解決事務之舊有範疇和制度,也由於其牽涉的

變數和不確定性愈來愈高,所涉及的價值爭議愈來愈大,並且必須面臨判斷和

決定(解決)要求的時限愈來愈短(甚至要求即刻解決)。因此,其承擔的風

險和挑戰也愈來愈嚴峻,因為,人們已失去舊有的控制、計算、操桿的保障,

全球化之複雜向度如混沌理論一般,變數稍一增加,則可能全盤動盪。亦即,

全球化時代宣告人類進入高度不確定性、計算性失靈、控制性失靈的風險年代

中,並且造成世界性的風險社會階段。以金融全球化為例,1997年倫敦外派駐

新加坡之金融操作員的不當操作,除了造成其百年老牌公司的倒閉,也引發了

全球金融的振盪,更間接的觸動了東南亞金融秩序的潛在弊病與風暴;再以生

態全球化為例,1997 年印尼森林盜砍引發大火所造成的區域性霾害,飄洋渡

海,形成東南亞各國嚴重空汙與老人和兒童死亡案例,並迫使位於新加坡之矽

晶圓廠停止生產,除了在生態面上,也在經濟面上損失不貲。這二個簡單的例

子意謂著全球化風險與複雜的內涵與日俱增的情形。

以下筆者將區分五個全球化類型加以討論,其中將定位在經濟、科技、生

態、政治、文化等五項資源分配不均、風險與在地化自主覺醒的角度。

國家經濟到全球經濟

國家經濟通常指經濟面向的生產、消費、勞動、流通的範域集中於以民族

國家的疆界之內,自亞當.史密斯的國富論論述以來,經濟學為首的社會科學

所觀察經濟秩序和社會秩序的變動,也是以上述民族國家內的範疇為基本單

位。事實上,國家經濟的宣稱在現實上也不斷受到質疑,所謂純粹的國家經濟

觀早就受到批評重商主義、帝國主義、跨國企業人士的攻擊,甚至在社會科學

上,馬克思洞察資本主義、市場機制對世界市場的壟斷張力,造致全球勞動者

Page 25: 教學目標tea.ymsh.tp.edu.tw/gallery/375/375-9539.pdf · 威廉.巴頓.羅傑斯(WilliamBartonRogers)創立,位於麻薩諸塞州的劍橋市,不僅在美國,甚至對於全世界都具有重要影響力,培養了眾多對世界產生重大

3-25

全球化、資訊社會與本土化

集體被剝削的處境;華勒斯坦舉出世界體系理論下核心國家、半邊陲國家、邊

陲國家之間的國際分工矛盾,皆隱約的透露全球經濟的生產邏輯逾越了民族國

家的想像。

全球化經濟在當代之所以受到高度重視,是因為循著市場自由主義邏輯之

資本主義的擴張和對社會的衝擊面遠遠超過過去,舉凡金融、電訊、資訊網

絡、生產形式、消費形式、生態、社群和文化認同、社會安全體系所受到的變

動和影響,複雜性與不確定性相當高,皆非單一主義國家所能自行運作和解

決,也就是全球化經濟及其衝擊面向逾越了民族國家的疆界,全世界各地區被

捲入此種網絡的連結,而變成其中之一的節點,因此,必須依賴全球機制的建

構,學習處理介於國家和全球之間問題的模糊地帶。

以生產理論而言,從福特主義到後福特主義的發展,致全球一致標準化的

生產線管理、作業程序、大眾消費產品,發展為小規模生產設施、技術專業彈

性化、產品個人化、分眾的消費模式,皆衝擊到原有的國際分工下的投資、生

產、消費模式,更連帶引發了市場秩序及社會秩序的變動。

全球化經濟當下的表現正是世界貿易組織的擴張運作,在以美國為主導下

之「國際新秩序」的資本主義(市場自由主義)全球化,儼然如新重商帝國主

義的再現,在西雅圖世界經濟論壇會議集合了全球一千大企業的老闆,這些企

業產值占全球產值的 4/5,外加 33 國的領袖,其所企圖建構的全球經濟──跨

國企業和無障礙(關稅、文化)貿易機制,保障的卻是全球不到 20%的富裕人

口。P. Kennedy在其全球化經濟未來的隱憂一文開宗明義即指出,全球化經濟在

世界人口版圖中呈現弱肉強食的不正義,並質疑其是否能吸收占地球人口 60%

開發中國家的求職者勞動問題,以及其隨之而來的全球生態環境承受成長的破

壞壓力,而這事實上是人類未來的關鍵。

雖然如此,不乏有替全球化辯護之聲而形成的弔詭爭論,福山.法蘭西斯

認為全球化是這些地區現代化的抬轎者,跨國公司對當地外資的投入和建廠,

不僅創造就業機會,並威脅面對競爭的地方資本家,同時其勞動條件和環保條

件皆優於當地國內企業的無效率和充滿親族主義的貪汙腐化、政治掛鉤。福山

所點出的全球化經濟優點事實上無法完全否認,就國際勞工和環保標準談判中

拒絕採高標準規範者往往是第三世界窮國,這也是其所樂意佐證的;但面對此

種全球化經濟的弔詭,我們不應忽略了前述強國支配、制定規範的霸權事實。

全球化經濟實際上呈現高度弔詭的難題,面對全球結構性失業的問題,

Beck批判的指出,資本家刻意的利用資本流動和資本外移的手段,逃避母國勞

Page 26: 教學目標tea.ymsh.tp.edu.tw/gallery/375/375-9539.pdf · 威廉.巴頓.羅傑斯(WilliamBartonRogers)創立,位於麻薩諸塞州的劍橋市,不僅在美國,甚至對於全世界都具有重要影響力,培養了眾多對世界產生重大

3-26

全球化、資訊社會與本土化

動、環境成本及稅收的監督,將資本流向低管制、低勞動環境成本的國家,而

造致了大量結構性的失業,並進一步破壞了各國社會安全體制的保障基礎,因

為長期以來之經濟、福利、勞工、環境、社會安全的既存基礎被侵蝕掉。並且,

此種資本流通無祖國的發展,造成資本家何處有利益即外移產業於何處,完全

無庸受到原有社會責任的限制,因此導致了「無工作的資本主義」(capitalism

without work)時代的來臨。Beck的這個批判是相當嚴厲的,亦即,以WTO為藍

圖的全球經濟規範,無疆界市場代表資本、勞動和商品的迅速、任意流通。資

本流向低度管制國家進行生產,毫無設限的將商品輸向開放的各國市場,資本

家卻不須負擔生產地的社會、環境成本,因而,自由貿易和流通卻代表著各地

勞動空洞化的危機,今日在甲國、明日就可能在乙國,大量的結構性失業者意

謂著全球化經濟的高度不正義。我們可以從西雅圖以來屢次大規模的反全球化

示威中,解讀到人們這股不安的訊息和在地化反抗資本主義全球化霸權的精神。

科技發展與全球網絡化

全球網絡化的關鍵除了價值、制度和經濟的因素外,莫過於科技的進展,

科技的發展和競爭形成全球網絡的互動狀態,使得全球問題機制進入了新的階

段。以最受到重視的通訊、傳播技術、生物科技及環境工程科技為例,分別衍

生新的全球問題視野。

一般說來,科技的進展似乎為人類提供積極、正面的功能,而在科技樂觀

決定論者的眼光中,科技是驅動和解決全球人類文明進步的核心,但從目前的

經驗觀察,科技進展不但未完成等同於人類工業文明的進步,反而遞生不少風

險,Beck稱之為「風險文明化」或「全球化風險」,因為科技雖帶來人類活動

的便捷,但其所產生對生態的侵略性、事務的複雜性及難以控制駕馭的危機卻

形成棘手的問題和危機。

以通訊、傳播技術而言,其應用在人類經濟、社會活動上產生相當便捷的

功能,金融與資本流通、華爾街股市和全球股市的共振現象、傳播全球網絡的

建立(如CNN、NBC)、網際網路的興起等皆是科技帶動人類活動全球網絡化

的例子,但金融與資本流通不可控制的變數和複雜度因此徒增,或造成全球性

振盪。CNN 或 NBC 為代表的傳播帝國主義現象,充斥美英主流價值的主導和

支配,侵蝕全球各地傳統文化和價值內涵,進而蘊生社會認同和青少年不當次

文化的問題,此種內含式的風險絕非傳播、通訊技術所可釐清,但事實上全球

化文化霸權的事實已成為風險文明時代的結構,任其批判無法撼動。

目前宣稱全球化表徵的網際網路,如 Kennedy所指出的,明顯的呈現人口

Page 27: 教學目標tea.ymsh.tp.edu.tw/gallery/375/375-9539.pdf · 威廉.巴頓.羅傑斯(WilliamBartonRogers)創立,位於麻薩諸塞州的劍橋市,不僅在美國,甚至對於全世界都具有重要影響力,培養了眾多對世界產生重大

3-27

全球化、資訊社會與本土化

地圖和科技差距的現象,根據統計,全球只有 2.4 %的人口連結網際網路,而

東南亞兩百人中僅有 1人上網,阿拉伯國家是 500人有 1人,非洲則 1,000人才

有 1人。考慮這個現象,我們可以理解的科技支配,尤其在快速發展的知識經

濟時代中,將對目前已呈現貧富不均的地球人口版圖形成更嚴重的成長落差,

加大了科技──富有國家和落後──貧窮國家間的鴻溝。諷刺的是,目前美國

所強調的「新經濟」概念,正是以知識、資訊技術為本,網路經濟為要素的成

長模式,可以想像科技成為帝國霸權支配的手段和工具。

或許有人會認為此種現實發展趨勢毫無批判意義,但莫忘了在世界經濟論

壇中和場外的反全球化示威中有一趨同的議題(甚至在臺灣先前所舉辦的二千

年全球資訊會議),即當以資訊、科技、知識經濟為新的生產形式來臨之際,

有相當比例的全球傳統工人將成為首當其衝的犧牲者,當資本家高唱新經濟、

科技產業競爭,連帶透過日益風潮的合併/競爭策略,「誰」都可能變成被淘

汰的弱勢者,而這也是科技驅動全球化所產生之新社會不平等課題。

生態風險的全球化

科技之全球網絡化也形成另外的弔詭狀態,科技應用到全球各地工業,卻

形成累積性的生態環境破壞,造致全球的暖化(溫室效應)和臭氧層破洞危

機,而有趣的是,這種生態風險的全球化現象又往往須借助於科技如環境工程

技術。生態風險全球化隨著科技的進展也日益棘手,若我們比較先前全球化不

同階段的爭論,至少千禧年前夕的全球化問題中,環境風險首次成了世界注目

的焦點。

1992年於里約地球高峰會議所發表的「永續發展」共同宣言,正是全球生

態惡化的警鐘,同時,永續發展意義下生態風險全球化也涵蓋了二組意義,即

解決環境問題一方面必須經由國際間協調機制不斷的努力(官方,如京都二氧

化碳公約),因為全球生態風險已逾越了任何單一國家的疆界和能力,但事實

上卻貫穿式的侵蝕每一國家、地區人民的健康,生存基礎;另一方面,全世界

層出不窮的環境災害卻愈來愈須要仰賴屬於非營利部門/非政府組織的生態、

環境、消費者運動團體共同的把關和監督,並且,其有全球串連的趨勢,尤其

是面對世界性的議題。這也顯現在地化的行動精神。

以基因科技所帶來全球生態、健康安全的高度不確定性為例,全球在地化

意義下各國環境運動部門的結盟、擴大議題、法制抗辯行動的努力,終於引起

世人的高度重視,在 2000年 1月聯合國官方於蒙特婁召開的生物安全議定書大

會中,以美國為首的基因作物生產大國(邁阿密集團)即被迫讓步,同意基因

Page 28: 教學目標tea.ymsh.tp.edu.tw/gallery/375/375-9539.pdf · 威廉.巴頓.羅傑斯(WilliamBartonRogers)創立,位於麻薩諸塞州的劍橋市,不僅在美國,甚至對於全世界都具有重要影響力,培養了眾多對世界產生重大

3-28

全球化、資訊社會與本土化

改造的動物、植物、微生物及其相關製品的進出口,擬具相關的規範。可惜的

是,反基因科技之全球在地化運動在臺灣並未興起,值得我們進一步的反省。

文化全球化 V.S.文化在地化

文化全球化表面上似乎是一般不可逆轉的潮流,尤其東歐共產主義國家解

體之後,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完全的宣告歷史意識型態爭執的終結,但其實際上

充滿理念上和實際上的弔詭。

正如杭廷頓在其文明的衝突書中,宣稱未來人類的戰爭是不同文明之間的

對抗所引起,這種洞察式的宣告事實上戳破了長期以來西方國家夾其政經優

勢,對其他地區國家政治價值、體制的指揮與規劃的統治、支配,動輒以世界

和平、人權外交遂行其政治經濟的實質利益。就文化的普遍性邏輯來說,全球

事實上須要共通的人權理念體系,但目前的難題是,由於西方與非西方國家之

權利價值認知的差異和實際運作的落差,導致價值體系無法正確交融互動,凡

事以西方價值為優越的態度,更阻礙了全球在地化邏輯的發展,即全球化須源

於各地多元差異的在地化價值。缺乏全球在地化的實踐,文化全球化則易淪為

西方霸權支配的晃子。

除了較高層次的價值普遍化與特殊化問題外,文化全球化亦經常有文化商

品全球化之嫌。法蘭克福學派對文化工業批判的要旨在於通俗、娛樂文化利用

傳媒的大量複製,正迅速的淹沒人們傳統價值的記憶和認同。而在這一波全球

化過程中,文化工業結合商品的蔓延,滲透到世界各地。文化全球化事實上是

全球文化價值體系的普遍化和地方文化多元價值體系的特殊化之「去與回」的

過程,但如果德國人遺忘了其優美的歌德傳統,而一味的流行麥當勞和臺灣小

調音樂的商品組合;或印度人捨棄其婆羅門優良價值的內涵,而一味追求法國

式浪漫電影和義大利的服飾品牌,則坐實了文化全球化僅為資本家掩耳盜鈴的

工具。

因此,我們必須細心的解讀Robertson「全球在地化」的意涵,Robertson觀

察到全球化不只是歐美強勢文化同質化全球的過程,也包括了其他在地特殊文

化向世界散播或抗爭其價值、象徵意涵的異質化過程。世界的麥當勞化、迪士

尼樂園化並非於全球各處皆複製同樣的消費風格,而是資本家會藉由地方特殊

的脈絡生產出「符應」地方的消費風格和熱潮,秘魯的總統就職引發暴動和阿

拉斯加愛斯基摩人的生活方式,是經由 CNN 24小時連線的報導,也可以引發

世人的關注和興趣。事實上,Robertson所點出的觀點在於,現實的全球化發展

中很難有單一的世界觀和價值邏輯支撐整個不斷往前辯證的體系,這也是全球

Page 29: 教學目標tea.ymsh.tp.edu.tw/gallery/375/375-9539.pdf · 威廉.巴頓.羅傑斯(WilliamBartonRogers)創立,位於麻薩諸塞州的劍橋市,不僅在美國,甚至對於全世界都具有重要影響力,培養了眾多對世界產生重大

3-29

全球化、資訊社會與本土化

化可能多元內涵之處。不過,這個論點並未隱藏住文化商品化或霸權支配的背

後邏輯,因為目前的全球化過程中並未真正澈底實踐普遍化和特殊(在地)化

互為牽盪的實質,而是如 J. Friedman所指出的,文化全球化表面上看是一個強

勢文化移植全球的過程,但其實是各在地特殊文化藉由不同文化策略的手段運

用同一機制,進而在全球場域中彼此相互影響的過程,最明顯的是商品和市場。

從國際政治到全球政治

國際政治的舊有框架已逐漸被日益密切、依賴互動的全球性事務所侵蝕。

以往,國際政治是以民族國家為基本行動單位,民族國家依其有限地理疆界之

主權的延伸,如漁業糾紛、領土糾紛、氣象合作或經濟、教育、衛生合作等,

以聯合國或其他地區性聯盟為基本組織合作型態,根本上為爭取其國家之發展

利益。相對的,全球政治的特色在於事務的無疆界化、無單一要件化,由於資

本流動的去管制化、愛滋病問題、全球金融危機、全球人口流動與族群衝突、

全球生態問題及全球文化認同問題等,皆反映事務解決因果的複雜化,並非單

一國家或地區根據特定要件所可以承擔,它成為全球共同的挑戰。

J. N. Rosenau 指出新世界政治表現在超國界的組織(如世界銀行、販毒組

織、新國際)、超國界問題、超國界事件(波斯灣戰爭、科索沃危機、世界盃

足球賽)、超國家社區(宗教社群、專家社群、消費杯葛)、超國家結構(科

技知識、金融形式、國際分工形式),其表現了國際事務的多元化與相互依賴

深化現象,形成了全球性的結構面向,任一變數的發生即可能牽動全球政治的

變化與爭議,以臺海危機為例,其牽涉的不僅是中國和臺灣的和戰問題,更是

引動了東亞區域安全、全球經濟利益體投資、生產與市場穩定的現象,所謂牽

一髮而動全身,全球政治的單一事件卻足以發展為多元的危機,也因其相互依

賴的深化,使得任何單位的行動必須考量全球的壓力。

當然,民族國家的權限是否式微的問題在學界經常針鋒相對,如 R. Gilpin

就認為民族國家的主權與自主性隨政治全球化而更為堅實,因為它是全球政治

的執行者;而M. Zürn、D. Held與 A. McCrew就持相反的看法,指出民族國家

因全球政治的互賴和結構,其被迫削弱主權能力,而必須平衡國際間的利益、

壓力和決策。事實上,全球政治的基本執行單位──國家,在面對全球共同事

務的解決角色上,似乎更形重要,也就是說其主權統治因為貫徹問題的解決而

仍然必須有效,但另一方面,國家面對去疆界化的世界事務,卻無法再以單一

手段來決策,而須尊重或依循世界性公約的規範,以環境議題為最明顯的例子。

人權政治的全球化或許是目前全球政治和民族國家拔河的模糊地帶,北大

Page 30: 教學目標tea.ymsh.tp.edu.tw/gallery/375/375-9539.pdf · 威廉.巴頓.羅傑斯(WilliamBartonRogers)創立,位於麻薩諸塞州的劍橋市,不僅在美國,甚至對於全世界都具有重要影響力,培養了眾多對世界產生重大

3-30

全球化、資訊社會與本土化

西洋公約組織以區域和平、世界和平與阿爾巴尼亞難民人權介入科索沃戰爭、

中國打壓法輪功受到世界人權組織的抨擊,皆是民族國家和全球政治互相探觸

底線最好的例子。

代結論:全球化與本土社會在地化實踐之貧弱

位於東亞交通樞紐並直接面對太平洋彼岸的臺灣,在這一波全球化趨勢中

應如何「向上提升」呢?也就是說,於複雜與變動快速的全球化浪潮中,臺灣

主體性(自主性)如何藉由其全球在地化精神而可能?本文分別從全球經濟、

全球科技、全球生態風險、全球文化與全球政治發展的角度闡析了全球化問題

之主流論述,並強調社會與環境正義意義下的在地化實踐精神,亦即,全球化

的興起雖有其歷史與社會系統背景的襯托,但其所造致的社會不正義與危機卻

點燃人類新的反省和批判階段,對於任何本土社會都是相當重要。

臺灣社會遭遇全球化問題除了在經濟和政治面向上受到較多的討論外,在

科技、環境與文化面向上的反省聲音是相當微弱的。統觀來說,無法於世界浪

潮之外,面對資訊、知識經濟的競爭、區域(東南亞、中國)經濟競爭、勞工

剝削和結構性失業、人口流動(外勞及非法移民)問題、社會安全制度危機

(資本外移、政府稅收短缺)、生態危機與文化(被)殖民危機等,在在都是

本土社會新生的挑戰。而這些挑戰皆需要社會整體系統統合的配置與修正,除

了傳統的國家運作機制外(國家在全球化浪潮中扮演的角色和能力有一定的限

制,甚至僅能作為風險管理者的角色),相對於當代國家已逐漸演變為資本主

義政府,整個社會、環境和文化正義反省批判的系統就寄託於本土社會的主體

性上。換句話說,對於全球化所衍生於本土社會的各項不正義,社會系統就應

是實踐批判與對抗的主軸,就其所生產的政治、社會壓力促成整個社會內在的

覺醒與運動,並在體制上驅迫與支援政府的(對外、對內)政策。

可惜的是,臺灣公民社會的體質一向貧弱,無論在勞工、環境和文化運動

上由於歷史的條件而缺乏有力的凝聚,社會內部批判和運動實踐的能量相當不

足,這也是本土社會面臨全球化和全球在地化實踐辯證的危機。以 Hello Kitty

配合麥當勞銷售策略風行全臺為例,其事實上成功的運用在地脈絡將本土社會

塑造為一個軟性的、匱乏的(我有你沒有)的消費社會,而其商品本質卻正當

化為個人品味、嗜好等大量複製之齊頭式風格。相對於各國對基因工程科技嚴

肅的反省,並逐漸產生全球串連的反基因食品運動,並對國際社會談判加以施

壓的成功案子,本土社會明顯的缺乏在地化反省批判的實踐,針對這個現象我

稱之為「遲滯型的高科技風險社會」,即臺灣社會對於全球化所帶來的勞動、

Page 31: 教學目標tea.ymsh.tp.edu.tw/gallery/375/375-9539.pdf · 威廉.巴頓.羅傑斯(WilliamBartonRogers)創立,位於麻薩諸塞州的劍橋市,不僅在美國,甚至對於全世界都具有重要影響力,培養了眾多對世界產生重大

3-31

全球化、資訊社會與本土化

生態與科技風險缺乏嚴肅的思考,將造致更大的社會不確定性與風險狀態。

資料來源:周桂田。全球化與全球在地化──現代的弔詭。中央日報。2008年

2月 21日,取自 http://www2.tku.edu.tw/~tddx/center/link/grobole_and_

ginland.htm

全球化對臺灣經濟之挑戰

前言

2006 年元旦,總統文告將原本的「積極開放、有效管理」改成「積極管

理、有效開放」,一時間眾皆嘩然。新的政策到底對我們有什麼影響呢?各位

也許會認為與己無關,雖然每個個別的企業都有自己的一套做法與想法,但是

還是必須靠政府來支持,才會順利進行。所以,一方面,我們要具備全球化的

思想,市場也需要全球化的思想。

發展策略回顧與經濟全球化現象

臺灣是以每人的國民生產毛額(GNP)來表達國家經濟發展程度,從 50到

70年代,臺灣的經濟只是在預備起跑階段,爾後的每個時間點,政府都有不同

的發展策略,讓產業結構順利轉型。自西元 2000年迄今,整體規劃已朝向建設

知識化經濟、永續化環境與公義化社會的綠色矽島為主。

經濟全球化的意涵

經濟全球化的定義是指個人或廠商可自由地從事跨國籍經濟活動,及因技

術創新,透過貿易及資金流動,加深經濟整合的一種過程。

以前商品在進出口的關稅總是很重,加入 WTO 的目的就是「開放」,讓

大家一起來競爭,有競爭才會有進步。開放後資金流通相當自由,透過傳播資

訊也很發達,跨國企業興起,勞工大量移動,大家的消費與生活模式也一致

化。全球化的結果產生「世界是平的」的觀念,舞臺在哪裡,英雄就在哪裡。

比爾.蓋茲曾說「贏者通吃」就是這個道理。

而且自 1990年代蘇聯解體後,中國經濟面也逐漸開放,現在所謂的社會主

義剩下古巴,社會主義式微,對推動經濟全球化是一種動力。

全球化在臺灣

2005 年 5 月美國的商業週刊主題為《Why Taiwan Matters》上曾寫過一句

話:“The global economy couldn’t function without it”,可見臺灣的科技產品在世

界排名及市場占有率是相當重要的。從過去以來,每年幾乎都有一、二十項產

品在全球打出響亮名號。所以臺商是很可怕的,拚命的工作態度在國際上很出

Page 32: 教學目標tea.ymsh.tp.edu.tw/gallery/375/375-9539.pdf · 威廉.巴頓.羅傑斯(WilliamBartonRogers)創立,位於麻薩諸塞州的劍橋市,不僅在美國,甚至對於全世界都具有重要影響力,培養了眾多對世界產生重大

3-32

全球化、資訊社會與本土化

名。臺灣不但是世界重要供應鏈,也因為臺灣開放型的經濟、高度資訊化的社

會以及全球運籌管理的營運模式,使得臺灣在國際上的重要性與日劇增。

國家競爭力/迎向全球化經濟發展的策略

世界經濟論壇(WEF)2005年時公布,在全球受評比的 117個經濟體中,

我國 2005年「成長競爭力」指標排名是世界第 5,僅次於芬蘭、美國、瑞典、

丹麥。亞洲國家中,我國連續 4年超越新加坡,維持亞洲第 1名。

要提升臺灣國際競爭力必須深耕臺灣、布局全球,不但要再造新的體制,

推動企業及財政改革,對於優質的新建設也要投資,推動擴大公共建設。一方

面開創產業新的利基點,推動臺灣成為區域金融服務中心;一方面擴展國際經

貿空間,積極參與 WTO 與洽簽 FTA。當然對兩岸的經貿關係也要循序推動,

我國對中國的投資自 2000年以來不斷上升,至 2004年達到 69.4億美元之最高

峰,從「戒急用忍」改變成政策為「積極開放,有效管理」,在貿易、投資、

金融、人員移動上積極開放,並且有效管理廠商全球布局及資金面風險分散等

機制。但是在 2006 年元旦宣示中,總統認為政府的角色必須是「積極」負起

「管理」的責任,才能「有效」降低「開放」的風險,所以「積極管理、有效

開放」將是未來兩岸經貿政策的新思維與新作為。全球化絕對不等於「中國

化」,臺灣不可能鎖國,但也不能把經濟的命脈和所有的籌碼都「鎖在中國」。

為了確保永續發展的競爭力,臺灣要走向高附加價值的知識經濟,儘速落實各

項攸關經濟體質的改革措施,積極協助產業成功轉型升級。

提升臺灣國家的競爭力

臺灣面對全球化與中國崛起的雙重挑戰,必須因應著競爭力流失、產業外

移、就業市場萎縮以及被邊緣化的威脅,臺灣最大的風險就是中國化取代全球

化。借用《The World is Flat》一書中提到,面對世界被剷平的法則就是把鏟子

向自我的內在挖進去,千萬別想築牆。也就是說,臺灣應維持信心,強化本身

的競爭力與保有競爭優勢,築牆不是目標,只是策略,爭取時間,暫時保有關

鍵優勢。並且善用臺灣的機會:面對網路創造出來的全球競爭市場,運用臺灣

企業的彈性、活力與想像力,參與全球新社區,而非只看到或搶奪中國市場。

資料來源:吳榮義。全球化對臺灣經濟之挑戰。2008年 2月 20日,取自 http://

www.ora.nsysu.edu.tw/e-papaer/document/ % E7% 94% A220/ % E5% 85%

A8%E7%90%83%E5%8C%96%E5%B0%8D%E5%8F%B0%E7%81%

A3%E7%B6%93%E6%BF%9F%E4%B9%8B%E6%8C%91%E6%88%

B0%E2%94%80%E5%90%B3%E6%A6%AE%E7%BE%A995_02_11.pdf

Page 33: 教學目標tea.ymsh.tp.edu.tw/gallery/375/375-9539.pdf · 威廉.巴頓.羅傑斯(WilliamBartonRogers)創立,位於麻薩諸塞州的劍橋市,不僅在美國,甚至對於全世界都具有重要影響力,培養了眾多對世界產生重大

3-33

全球化、資訊社會與本土化

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中小學生人數──按地區別及性別分

95學年 (單位:人)

總計 國小 國中(含附設國中部)行政

區別 計 男 女 計 男 女 計 男 女

總計 80,166 41,364 38,802 70,797 36,518 34,279 9,369 4,846 4,523

臺北市 5,888 3,005 2,883 4,808 2,454 2,354 1,080 551 529

高雄市 3,929 2,045 1,884 3,355 1,744 1,611 574 301 273

臺北縣 12,929 6,763 6,166 11,265 5,917 5,348 1,664 846 818

宜蘭縣 1,338 684 654 1,192 605 587 146 79 67

桃園縣 9,362 4,815 4,547 7,986 4,104 3,882 1,376 711 665

新竹縣 3,103 1,610 1,493 2,779 1,428 1,351 324 182 142

苗栗縣 2,764 1,439 1,325 2,505 1,307 1,198 259 132 127

臺中縣 4,949 2,498 2,451 4,518 2,294 2,224 431 204 227

彰化縣 4,768 2,503 2,265 4,376 2,299 2,077 392 204 188

南投縣 2,199 1,132 1,067 2,054 1,048 1,006 145 84 61

雲林縣 4,245 2,171 2,074 3,812 1,943 1,869 433 228 205

嘉義縣 2,718 1,381 1,337 2,528 1,285 1,243 190 96 94

臺南縣 3,438 1,761 1,677 3,165 1,623 1,542 273 138 135

高雄縣 4,028 2,064 1,964 3,756 1,921 1,835 272 143 129

屏東縣 4,654 2,350 2,304 4,113 2,068 2,045 541 282 259

臺東縣 681 353 328 597 301 296 84 52 32

花蓮縣 891 463 428 754 386 368 137 77 60

澎湖縣 574 293 281 548 280 268 26 13 13

基隆市 1,218 627 591 1,053 544 509 165 83 82

新竹市 1,219 645 574 1,080 578 502 139 67 72

臺中市 2,325 1,234 1,091 1,996 1,055 941 329 179 150

嘉義市 686 366 320 622 340 282 64 26 38

臺南市 1,722 892 830 1,500 774 726 222 118 104

金門縣 399 197 202 345 173 172 54 24 30

連江縣 139 73 66 90 47 43 49 26 23

資料來源:教育部。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TATISTICS/

EDU7220001/data/serial/fomas.xls?open

Page 34: 教學目標tea.ymsh.tp.edu.tw/gallery/375/375-9539.pdf · 威廉.巴頓.羅傑斯(WilliamBartonRogers)創立,位於麻薩諸塞州的劍橋市,不僅在美國,甚至對於全世界都具有重要影響力,培養了眾多對世界產生重大

3-34

全球化、資訊社會與本土化

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中小學生人數──按國籍別及性別分

95學年度 (單位:人)

總計 國小 國中(含附設國中部)國籍別

計 男 女 計 男 女 計 男 女

總計 80,166 41,364 38,802 70,797 36,518 34,279 9,369 4,846 4,523

大陸地區 28,776 14,879 13,897 25,523 13,248 12,275 3,253 1,631 1,622

越南 16,584 8,505 8,079 15,819 8,106 7,713 765 399 366

印尼 18,107 9,271 8,836 16,197 8,282 7,915 1,910 989 921

泰國 3,257 1,677 1,580 2,576 1,326 1,250 681 351 330

菲律賓 4,500 2,339 2,161 3,902 2,039 1,863 598 300 298

柬埔寨 1,134 560 574 1,096 538 558 38 22 16

日本 1,057 533 524 690 349 341 367 184 183

馬來西亞 1,688 927 761 1,158 627 531 530 300 230

美國 561 300 261 430 227 203 131 73 58

韓國 697 370 327 479 250 229 218 120 98

緬甸 2,007 1,051 956 1,643 853 790 364 198 166

新加坡 207 111 96 125 65 60 82 46 36

加拿大 114 61 53 98 52 46 16 9 7

其他 1,477 780 697 1,061 556 505 416 224 192

資料來源:教育部。2006年 8月 10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

MGT/STATISTICS/EDU7220001/gender/201-2.xls

我們都是一家人──關懷新臺灣之子的教育

臺灣在 1980年代開始,來自東南亞的外籍女性配偶日漸增多,這種現象多

與臺灣的經濟大幅成長有關,事實上商品化的跨國婚姻是一種女性特殊移民形

式,而願意接受跨國婚姻的女性大多以經濟因素為主要的考量。

臺灣中外聯姻的比例,主要集中在以農、漁業為主要經濟活動的縣分。這

些地區的男性在經濟地位較差、條件不佳,不易在臺灣娶得配偶的情況下,主

要轉往東南亞國家娶妻。就如同上述的情況下,近幾年來外籍女性配偶大量湧

進,每 8對結婚夫妻就有 1對新娘為外籍配偶,其所生子女人數比一般家庭的

子女數多,外籍女性配偶在教育子女上容易產生溝通及文化差異等問題,其所

生的子女進入學校後的適應問題也一併產生。

Page 35: 教學目標tea.ymsh.tp.edu.tw/gallery/375/375-9539.pdf · 威廉.巴頓.羅傑斯(WilliamBartonRogers)創立,位於麻薩諸塞州的劍橋市,不僅在美國,甚至對於全世界都具有重要影響力,培養了眾多對世界產生重大

3-35

全球化、資訊社會與本土化

在跨國婚姻下,許多外籍女性配偶都遭遇到生活適應上的問題,而生活適

應上包含文化適應、家庭適應、情緒適應、工作適應、親子關係、鄰里關係、

自我概念等內涵。除此之外,這些外籍媽媽對子女在學校的學習狀況多表示無

能力協助,而深感無奈。以下即針對這些現況作呈現,再介紹教育部目前積極

實施的措施,及筆者的一些建議。

新臺灣之子的教育現況

民國 92年 2月行政院婦權會第 16次會議中,前行政院游院長裁示「政府

對於外籍與大陸配偶個人或家庭的基本權益及需求,應視為一項重要政策加以

面對,同時應規劃具體措施落實執行。」同年 10月並研定八大重點工作、五十

項具體措施。八項重點工作為:

生活適應輔導。

醫療優生保健。

保障就業權益。

提升教育文化(教育部社教司)。

協助子女教養(教育部國教司)。

人身安全保護。

健全法令制度。

落實觀念宣導。

由此可看出政府對外籍配偶問題相當重視。

依據教育部委託嘉義大學的研究結果指出,外籍配偶子女在臺灣就學的情

形有下列幾項特徵:

外籍配偶新生兒出生人數逐年升高。

外籍配偶子女占學校學童比例逐年升高。

年級愈低外籍配偶子女人數比例愈高。

外籍女性配偶以東南亞籍居多。

外籍母親與父親教育程度偏低。

外籍母親與父親以從事半技術與技術性職業居多。

外籍配偶子女在幼稚園階段最常出現有「與其他同學發生衝突」、「語言

影響人際關係」、「獨來獨往」、「容易分心」、「做事依賴他人,缺乏

自主能力」、「做事無法堅持到底」及「遇到困難不會主動尋找解決方法」

等問題。

Page 36: 教學目標tea.ymsh.tp.edu.tw/gallery/375/375-9539.pdf · 威廉.巴頓.羅傑斯(WilliamBartonRogers)創立,位於麻薩諸塞州的劍橋市,不僅在美國,甚至對於全世界都具有重要影響力,培養了眾多對世界產生重大

3-36

全球化、資訊社會與本土化

教育部目前積極實施的措施

前教育部部長杜正勝 2004年曾指出,為了落實照顧外籍配偶子女的教育,

要求各地方政府教育局提供相關資料,全面掌握外籍配偶子女就學情形,並將

進一步規劃施予特別的就學輔導、家庭親職教育及多元文化教育。

而教育部國教司 2004年也積極規劃一系列有關「推動幼稚園外籍配偶子女

教育輔導」的研習課程,於 2005年 2月開始於各縣市舉行。期許所有接受研習

的幼稚園教師,能將研習的知識技能應用於教學中,並協助社區的外籍家庭進

行有效的親職教育輔導。

這一系列有關「幼稚園外籍配偶子女教育輔導」研習活動的實施,除證明

教育部落實關懷外籍配偶子女教育的決心,也讓「我們都是一家人」的行動更

落實及具體化。

對政府及幼稚園的幾項建議

筆者根據現況提出以下幾點對政府及幼稚園的建議:

政府方面

親子互動識字活動及家庭聯絡簿填寫輔導班

補助外籍配偶子女數較多的幼稚園,以活潑多元的方式辦理夜間或假日親

子互動識字活動,及家庭聯絡簿填寫輔導班等,以增進親子互動共學的樂趣和

機會。

推動外籍配偶親職教育活動計畫

編印親職教育漫畫手冊

編印簡易國語輔以東南亞各國語言的親職教育漫畫手冊,以活潑生動

的方式宣導教養資訊,提供外籍配偶家長學習,藉由夫、妻、子三者

間互動學習,以增進親子關係。

親職教育短劇表演

補助各幼稚園所辦理親職教育短劇表演,配合親子活動提供外籍配偶

家長觀摩學習。

各縣市政府做長期、周延的計畫性規劃,以提供幼稚園教師有關外籍

配偶子女教育問題的在職進修,例如:編輯適合幼稚園階段使用的有

關認識多元文化的教材等。

幼稚園方面

結合社區資源,徵求企業合作,擬訂外籍配偶就學子女的學習協助計畫。

Page 37: 教學目標tea.ymsh.tp.edu.tw/gallery/375/375-9539.pdf · 威廉.巴頓.羅傑斯(WilliamBartonRogers)創立,位於麻薩諸塞州的劍橋市,不僅在美國,甚至對於全世界都具有重要影響力,培養了眾多對世界產生重大

3-37

全球化、資訊社會與本土化

擬訂外籍配偶家庭親職成長計畫,結合社區各項人力、物力、財力資源,

長期性辦理外籍配偶家長親職成長活動。

總結而論,希望透過政府、學校、社區及聯姻家庭的關注與協助,能讓新

臺灣之子學校的學習經驗更順利,學校適應情況更良好,進而提升其自我概念

及自信心,落實教育的意義。

資料來源:楊淑朱。教育部電子報。2007 年 8 月 10 日,取自 http://epaper.edu.

tw/154/storymain.htm

三、參考書目

Aikau, Hokulani K. and James H. Spencer, 2007, "Introduction: Local Reaction to

Global Integratio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Development of Indigenous

Communities." Alternatives 32(1): 1-8.

Castells, Manuel, 1996, 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 Malden, Massachusetts: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Crespi-Vallbona, Montserrat and Greg Richards, 2007, "The Meaning of Cultural

Festivals: Stakeholder Perspectives in Cataluny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Politics 13(1): 103-122.

Falk, Richard, 1999, Predatory Globalization. Cambridge: Polity Press.

Jones, Geoffrey G., Surachita Mishra, and Alexis Lefort, 2005, "Can Bollywood Go

Global?"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Cases 1-19.

Held, David, Anthony McGrew, David Goldblatt, and Jonathan Perraton, 1999,

Global Transformation: Politics, Economics and Culture. Cambridge and Oxford:

Polity Press.

Held, David and Anthony McGrew, 2002, Globalization/Anti-Globalization.

Cambridge and Oxford: Polity.

Hirst, Paul and Grahame Thompson, 1999, Globalization in Question: the

Interational Economy and the Possibilities of Governanc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Jalote, Pankaj and Gourav Jain, 2006, "Assigning Tasks in a 24-H Software

Development." Journal of Systems & Software 79(7): 904-911.

Keeling, David J., 2004, "Latin American Development and the Globalization

Imperative: New Directions, Familiar Crises." Journal of Latin American

Geography 3(1): 1-18.

Page 38: 教學目標tea.ymsh.tp.edu.tw/gallery/375/375-9539.pdf · 威廉.巴頓.羅傑斯(WilliamBartonRogers)創立,位於麻薩諸塞州的劍橋市,不僅在美國,甚至對於全世界都具有重要影響力,培養了眾多對世界產生重大

3-38

全球化、資訊社會與本土化

Loenig-Archibugi, Mathias, 2002, "Mapping Global Governance." pp. 46-69, in

David Held and Anthony McGrew,(eds)Governing Globalization: Power,

Authony and Global Governance. Cambridge: Polity.

Kraemer, Kenneth, Jennifer Gibbs, and Jason Dedrick, 2005, "Impacts of

Globalization on E-Commerce Use and Firm Performance: A Cross-Country

Investigation." Information Society 21(5): 323-340.

Pettinato, Stefano, 2002, "A Conceptual Primer on the Currents and Trends in

Inequality." Journal of Human Development 3(1): 23-56.

Pitalwall, Yassir A., 2005, "Hollywood vs. Bollywood." Fortune 152(10): 25-26.

Wade, Robert, 2005, "Does Inequality Matter?" Challenge 48(5): 12-38.

尹人傑(2007)。連鎖餐飲業相中清真食品市場十八億人口。商業周刊,

1014,P.140-141。

蔡筱穎(2007)。法國近代史上最大投資 巴黎迪士尼 15歲 法國人仍抗

拒。中國時報,4月 1日。

教育部網站。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中小人數分布概況統計。2007年 8月

10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TATISTICS/EDU7220001/

report/son_of_foreign/95/son_of_foreign_95.pdf? open

四、教學媒體

片 名 內 容

明天過後

(The Day After Tomorrow)

描寫文明社會的大災難,這一次是更有毀滅性的力量──

天氣。溫室效應將使冰河時期重返地球,暴風雪、龍捲風、

海嘯、地震……所有你叫得出名字的天災,都將成為人類

生活的一部分。片長:123分鐘。發行商:福斯影業。

不願面對的真相

由戴維斯‧古根漢執導;主要人物是艾爾‧高爾。製片是

蘿莉‧大衛、羅倫斯‧班德以及史考特‧柏恩斯;執行製

片是傑夫‧史高、戴維斯‧古根漢、黛安‧魏耶曼、瑞奇

‧史特勞斯以及傑夫‧艾維;共同製片則是萊絲莉‧齊考

特。片長:98分鐘。發行:派拉蒙經典影片公司暨Partici-

pant製片公司。

Page 39: 教學目標tea.ymsh.tp.edu.tw/gallery/375/375-9539.pdf · 威廉.巴頓.羅傑斯(WilliamBartonRogers)創立,位於麻薩諸塞州的劍橋市,不僅在美國,甚至對於全世界都具有重要影響力,培養了眾多對世界產生重大

3-39

全球化、資訊社會與本土化

五、網路資源

聯合國 http://www.un.org/

世界銀行 http://www.worldbank.org/

國際貨幣基金會 IMF http://www.imf.org/external/index.htm

監察全球化聯陣(香港) http://www.globalnetwork.org.hk

臺灣民間聯盟 http://twpa.ioe.sinica.edu.tw/

環境資訊中心 http://e-info.org.tw/

行政院環保署 http://www.epa.gov.tw/

反全球化種子工作隊 http://blog.roodo.com/antiglobalization

教育部 http://www.edu.tw/

六、參觀地點

行政院環保署。

各縣市環保局。

參、教學活動設計

活動一:全球化與反全球化──你也可以換個角度思考

◎活動目標:經由思辯與腦力激盪過程,讓同學們了解全球化與反全球化的現

象與支持或反對原因,並從活動過程中,培養尊重他人的正確態度。

◎活動時間:50分鐘

◎活動方式:辯論、討論。

活動前

教師先說明此一活動目的、意義與活動進行方式。

將同學分為兩隊,並分別選出代表發言的兩個小組,人數以 3 人為主,其

餘同學擔任資料蒐集工作。

Page 40: 教學目標tea.ymsh.tp.edu.tw/gallery/375/375-9539.pdf · 威廉.巴頓.羅傑斯(WilliamBartonRogers)創立,位於麻薩諸塞州的劍橋市,不僅在美國,甚至對於全世界都具有重要影響力,培養了眾多對世界產生重大

3-40

全球化、資訊社會與本土化

活動時

主張全球化觀點同學提出論點,反對組同學仔細聆聽,並作筆記以提出問題。

主張反全球化觀點同學提出論點,反對組同學仔細聆聽,並作筆記以提出

問題。

兩組互換立場,並重複上述兩個程序。

全班同學放棄剛才的立場與論點,共同討論,可提出第三種論點。

活動後

教師講評並對活動進行作一分析與檢討。

表揚表現優秀同學,並提出應改進之處。

活動二:「明天過後」或「不願面對的真相」影片觀賞

◎活動目標:藉由影片的欣賞,了解溫室效應對地球的影響。

◎活動時間:150分鐘

◎活動方式:影片欣賞

活動前

教師事先介紹影片拍攝的背景資訊,並簡要介紹前美國副總統高爾個人資料。

活動時

播放影片「不願面對的真相」。

影片播放完畢,教師提出影片中的問題,由同學搶答。

鼓勵學生提出影片觀賞心得,並相互討論。

分發影片欣賞學習單,並規定繳交時間。

活動後

回收影片欣賞學習單。

教師批閱之後,挑選出較為優秀者,於下一堂上課時與同學分享,或可張

貼於教室公布欄。

◎注意事項:

教師應事先觀賞過影片,並依據內容設計學習單。

觀賞影片時,應適時掌握班級秩序。

進行討論時,應多鼓勵同學發言,並提出問題刺激同學從不同層面或角度

思考。

Page 41: 教學目標tea.ymsh.tp.edu.tw/gallery/375/375-9539.pdf · 威廉.巴頓.羅傑斯(WilliamBartonRogers)創立,位於麻薩諸塞州的劍橋市,不僅在美國,甚至對於全世界都具有重要影響力,培養了眾多對世界產生重大

3-41

全球化、資訊社會與本土化

肆、停看聽想說明

你是不是臺灣「拚經濟黨」?

聯合國大學開發經濟研究所報告,全球 65億人口,假設區分一半富有、一

半貧窮,一個人只要擁有 74,800臺幣(1美元= 34元臺幣計),就屬於富人。

一個擁有 207萬 4千元的人,即可躋身全球前10%的富人。

一個擁有 3千 4百萬元的人,就是全球前1%的最富有的人。

全世界約 32億 5千萬的人口,合計只擁有全球1%的財富。

全球 1~2%的富豪,掌控地球一半的資源。

臺灣至少有 59,000人,擁有超過 3,400萬元資產,躋身1%的世界富豪行列。

2006年,有位臺灣人到大葉高島屋,1次刷卡金額 484萬元購買田崎真珠;

也有位臺灣人到京華城,1次刷掉 300萬元;同一年間,全球平均每 3.9秒餓死

1個人;臺灣「奢侈達人」一把情人花、一口XO、一匙冠軍米、一夜帝王套房

……動輒數萬或數十萬。

全球貧富兩極化,資源分配與消耗極端不均,一小撮人主宰並斷送全球的

未來。臺灣,在夾縫中打帶跑地滲透,進入劊子手行列而沾沾自喜。

臺灣只有一個黨,謂之「拚經濟黨」,是全球「資本主義黨」匿名的支部。

資料來源:陳玉峰。2007 年 7 月 30 日,取自 http://www.wretch.cc/blog/yfchen&

article_id=5531344

同學們,正如文中提到:「一個現代人所使用的資源與能源,是原始人的

3,000 倍,幸福、健康、自然的價值觀顯然完全被顛覆;全球化不是全球毀滅

化,永續化是扭轉現今主流的價值觀。人地關係、人與自然、人與未來、人與

生命長河的龐雜關係網,有待更有力、更無為與無所不為的主體性、內在靈魂

來重新尋覓新出路。」看完上述內容,你們有什麼感想?面對全球化不可阻擋

的趨勢,我們該如何的選擇?

說明:藉由統計數字的對比資料呈現,讓同學們知道因為全球化現象所導致

的國際貧富差距問題之嚴重性,也讓同學們能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使

用資源、消費時,都能經過謹慎思考與評估的過程。甚至於,能節約

能源、不浪費,且能盡己之所能,發揮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精神,

Page 42: 教學目標tea.ymsh.tp.edu.tw/gallery/375/375-9539.pdf · 威廉.巴頓.羅傑斯(WilliamBartonRogers)創立,位於麻薩諸塞州的劍橋市,不僅在美國,甚至對於全世界都具有重要影響力,培養了眾多對世界產生重大

3-42

全球化、資訊社會與本土化

援助落後地區的人民。

反全球化運動此起彼落

為什麼反全球化運動接二連三?難道全球化真的一無是處嗎?反全球化人

士提出的理由是什麼?他們反對全球化的理由站得住腳嗎?難道反全球化的人

士都是暴民嗎?他們為什麼要在世界各地推動反全球化的示威與抗議活動?他

們這樣做有什麼好處?你怎麼看待反全球化運動?你會參加嗎?為什麼?

請上網瀏覽「反全球化種子工作隊」的部落格(http://blog.yam.com/

antiglobalization),跟你的同學討論上述問題。

說明:希望就由此一反全球化運動的事件,讓同學思考,當全球化已成不可

阻擋的世界趨勢之際,為什麼仍然有一股銳不可擋的反全球化勢力日

漸興起。希望同學們能藉此真正認識全球化所造成的利弊得失。

伍、自我挑戰解答

小試身手

當代的全球化形成的動力為何?

: 帝國主義與國際強權之間殖民地爭奪與霸權爭戰。

工業化資本主義形成,全球貿易與投資迅速成長。

資訊社會有哪些特質?

: 時空壓縮形塑我們的社會關係與社會互動。

網絡關係成為當代社會關係與社會互動的組織原則之一。

虛擬社群成為當代社會關係與社會互動中重要的組織模式。

反全球化運動形成的原因為何?

: 消極方面:由上而下的全球化有利於跨國企業與大資本家在各國攻

城掠地,卻造成許多負面後果。

積極方面:反全球化推動的是由下而上的全球化,反對由市場機制

決定所有資源的分配。

Page 43: 教學目標tea.ymsh.tp.edu.tw/gallery/375/375-9539.pdf · 威廉.巴頓.羅傑斯(WilliamBartonRogers)創立,位於麻薩諸塞州的劍橋市,不僅在美國,甚至對於全世界都具有重要影響力,培養了眾多對世界產生重大

3-43

全球化、資訊社會與本土化

大顯身手

資訊社會中,網際網路與許多人的生活密不可分,個人網頁、部落格也成

為一種重要的生活記錄或通訊工具之一。請目前已經擁有個人網頁或部落

格的同學們做個經驗分享。

:本題目之設計,主要是因為網路已成為許多青少年生活的一部分,許

多同學設計有個人網頁,經由本題之討論,同學們可以有更多的溝通

與分享。

臺灣人喜歡喝的烏龍茶、文山包種茶是清朝時期由閩南傳來的茶種;所謂

的「臺灣米」,不管是在來米、蓬萊米、糯米,都不是臺灣原生種。連「臺

灣」這個名詞,也是依據閩南發音如「大員」等演變而來。所以,到底什

麼才是真正「本土化」、「在地化」呢?請同學們仔細思考、上網找尋相

關資料之後,對「臺灣在地化」下一個定義,並舉出真正「臺灣味」的代表。

:近年來臺灣外來移民以及外籍配偶逐漸增多,因此,外籍配偶子女在

國中、小,甚至高中校園也有增多的趨勢,因此本題目之設計,希望

也許同學過去可能對於非臺灣出生、雙親非臺灣人的同學會有異樣的

眼光的情形,經由探討何為真正「本土化」、「在地化」、「臺灣

味」,了解過去的認知未必正確,也能從此學習尊重他人,培養真正

多元尊重的正確態度。

教學錦囊

貧富差距驚人 最富裕 2%成人 擁有全球過半財富

聯合國新發布的一項調查報告顯示,全球貧富差距之大仍非常驚人,全世

界最富裕的 2%成年人,擁有全球超過一半的財富。而世界上屬於較貧窮的一

半成年人口,總共只擁有全球 1%的財富。

位在芬蘭首都赫爾辛基的聯合國大學世界發展經濟學研究所發布一份迄今

最全面的全世界個人財富調查報告,範圍涵蓋所有國家和地區(包括臺灣)。

調查結果顯示,成年人只要資產淨額超過 2,200美元(約臺幣 71,000元),

即屬於較富裕的那一半人口。資產淨額達 61,000美元(近 200萬臺幣),就能

進入最富裕的 10%人口之中。若要成為最富裕的 1%,資產淨額須達到 50萬

美元(約 1,600萬臺幣)。

Page 44: 教學目標tea.ymsh.tp.edu.tw/gallery/375/375-9539.pdf · 威廉.巴頓.羅傑斯(WilliamBartonRogers)創立,位於麻薩諸塞州的劍橋市,不僅在美國,甚至對於全世界都具有重要影響力,培養了眾多對世界產生重大

3-44

全球化、資訊社會與本土化

這項研究使用的財富概念,是指人們擁有的物質財富扣掉他們所欠債務,

其中包括動產、不動產、牲畜及其他所有可供支配的資源。

報告稱,2000年,最富裕的 1%成年人口擁有全球 40%資產,而最富裕的

10%人口則擁有全球 85%資產。

報告還指出,全球財富大量集中在北美、歐洲和收入水準高的亞太國家,

居住在這些地區的人擁有全球近 90%的財富。其中北美人口只占全世界 6%,

卻擁有全球 34%財富。

至於成年人口平均財富,最高為日本的 181,000美元,美國則以 144,000美

元居次,第三則為英國的 127,000 美元。而高所得國家在這方面變化甚大,荷

蘭為 11,000萬美元,德國 86,000美元,紐西蘭則只有 37,000美元。

報告中並未特別提到臺灣,但報告所附的圖表倒是列有臺灣相關資料。例

如最富裕的 10%成年人口,臺灣占其中的 2%,而最富裕的 1%成年人口,臺

灣占其中的 1%。

全球收入分配本來就非常不平均,而這份報告顯示,財富的分配更不對

稱。報告作者之一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經濟學教授詹姆士.戴維斯說:「過去

20 至 25 年裡,收入不均的情況一直加劇,我們認為財富分配不均的狀況也是

如此。」他說,開發中國家有一堆問題,造成民眾很難建立資產,對他們來

說,生活很不穩定。

在人口眾多的印度,成年人平均財富為 1,100美元,印尼為 1,400美元,辛

巴威 1,465美元,而倒數第一的剛果民主共和國,成年人平均財富只有 180美元。

資料來源:楊明暐(2006.12.07)。貧富差距驚人 最富裕 2%成人 擁有全球過

半財富。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