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7 2017 2 2 6 6 星期一 星期一 A24 責任編輯:尉瑋 版面設計:邱少聰 書介 圖文:韋韋 歷史中國的內與外 葛兆光教授自十年前開始 推動「從周邊看中國」研究 計劃,把日本、韓國、越南 等地保存的有關中國史資料 作為「新材料」,試圖提供 重新認識東亞和中國的多重 視角與立場。作者在這本書 中梳理歷史上中國疆域、族 群和文化的移動與交錯,說 明「內」與「外」之變化, 並嘗試溝通原本分屬中外關 係史、中國民族史(包括「邊疆民族」)、歷史地理 學(包括「邊疆史地」)、全球史(和區域史)等各 學術領域的資料和方法。 作者:葛兆光 出版: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王城如海 繼《耶路撒冷》後,最受 期待的青年小說家徐則臣, 將視角從「走向世界」的京 漂族移到北京海歸派。透過 主角導演的舞台劇探討北京 城的本質,巧妙地將城市個 性、霧霾聯結謀求功名的真 實人性。全書故事僅短短數 日,卻羅織了層層相疊的往 日雲煙,不堪的秘密,不安 的靈魂,上演了一則罪與罰 的現世寓言。該做好人還是壞人?霧霾深罩的北京 城,上演不見天的罪與罰。 作者:徐則臣 出版:九歌出版社 那不勒斯故事 入選英國 BBC 21 世紀迄 今最佳百大小說。 艾琳娜 與莉拉出生在二戰後的那不 勒斯貧窮郊區,兩人的友誼 從六歲時交換娃娃就已開 始,但兩人六十六歲那年, 莉拉突然消失了……意大利 當今最受推崇的作家艾琳娜 .斐蘭德,以回憶的方式描 述一段長達六十年的友誼。 本書是四部曲的第一集,以二戰後的那不勒斯為背 景,斐蘭德述說了一個街坊、一個城市、一個國家的 故事,而外在環境的變遷,也反過來改變了兩位主角 之間的關係。 作者:艾琳娜.斐蘭德 譯者:李靜宜 出版:大塊文化 莫內的盛宴:印象派之父花園裡的烹飪筆記 作家克萊兒.喬伊斯 (Claire Joyes),在莫內的 曾孫尚-馬利.圖勒古瓦 (Jean-Marie Toulgouat) 的協助下,為 21 世紀的我們 揭露了這位印象派畫家畢生 摯愛的美食與人生。作者向 我們講述,原是富家千金的 阿麗絲,如何投向窮畫家莫 內的懷抱,與他一同在吉維 尼創造兩人與八個孩子們的 世界。他們將一切心力投注在家門前的菜園、果園, 莫內也在這裡擁有了湖畔的畫室。隨印象派畫作漸 漸受到重視與貴人的出現,莫內與阿麗絲種植和圈養 的食材也愈發講究。我們將追隨莫內吉維尼家中的 餐桌,體會十九世紀末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這個 家族的興衰、愛戀與對美食的熱情。 作者:克萊兒.喬伊斯、喬埃.侯布雄 攝影:尚-貝納.諾丹 譯者:陳文瑤 出版:積木文化 The Book of Mirrors 文學經紀人 Peter Katz 收 到 書 名 為 《The Book of Mirrors》的部分書稿,馬上 對其原創性與內容深感 迷:作者 Richard Flynn 在這 本回憶錄中,記錄他多年前 與 心 理 系 學 生 Laura 的 戀 情,以及與知名教授 Joseph Wieder 的互動;他 們兩人參與一項與記憶相關 的研究,卻對詳細內容守口 如瓶。然後,在 1987 年聖誕節前夕,Wieder 在家中 遭到殘忍謀殺,兇手卻始終沒有落網……一心想知道 《The Book of Mirrors》最終結局的Katz,請來記者 好友調查多年前的懸案,然而,一連訪問數名命案關 係人,卻發現每個人的口供都無法吻合,最後連書稿 內容的真實性也備受挑戰……記憶究竟是拼湊真相的 利器,抑或是掩蓋暴行的共犯? 作者:E. O. Chirovici 出版:RANDOM CENTURY GROUP LIMITED 本版「書評」欄目開放投稿,字數以1,300~1,500為宜,請勿一稿多投。如獲刊登,將致薄酬。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徵稿啟事 很多人喜歡稱呼作家畢飛宇為「畢老 師」,他本人好像也頗為樂意被這樣稱 呼。畢飛宇現在南京大學文學院任教, 故而的確是一位老師,而我想,大家喜 歡稱呼他「老師」的原因,其實是因為 他在寫文章(特別是散文)、訪談和演 講時,總喜歡擺出一副循循善誘、諄諄 教誨的模樣。有人調侃,說他愛說教, 但我卻覺得說教也好,教誨也罷,經由 他的言語及文字,總或多或少帶些幽 默與自嘲的味道,每每讓觀眾與讀者覺 得舒服而暢快。 前一陣,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畢飛宇 散文集《寫滿字的空間》,收錄他不同 時期寫作的散文近四十篇,分為六個章 節。如果說,寫小說的「畢老師」時常 藏身在角色背後,那麼這數十篇散文中 的「畢老師」則不滿於幕後工作者這一 身份了,他希望站在台前。因此,本書 中的文字,不論他回憶青年時代學唱歌 或踢野球的經歷,抑或他對於中外作家 的分析與點評,都具備鮮明的主體意 識,直率且坦誠。 這本散文集中的文字與畢飛宇的小 說,互為表裡並互相補充。寫散文的畢 老師難得地從「小說家」的身份中跳脫 出來,以「他者」目光審視自己的寫作 得失乃至待人接物的信條及操守。因此 《寫滿字的空間》既可以是「一位中國 當代作家養成記」,也可以看作他本人 的半部回憶集。 書中有些篇章,比如《歌唱生涯》和 《飛躍密西西比》等,我曾在別處讀到 過,重讀仍有很多感慨。《歌唱生涯》 講作者在二十六歲的「高齡」,忽然迷 上唱歌,拜師學藝,大費周章,卻因缺 乏天分而無奈收場。《飛躍密西西比》 講作者在愛荷華參與國際作家工作坊 時,與一位美國友人駕飛機在密西西比 河上空遊蕩的經歷。學美聲或駕飛機, 都不是我們慣常印象中作家會做的事 情,可畢老師卻樂意嘗試,且不管結局 是否如其所願。在他筆下,作家不單在 書房裡、在紙面上寫作,還可以透過這 樣那樣不尋常的事情,悟出作文與做人 的道理來。換言之,作家的「寫作」每 時每刻都在發生,「寫作」與生活從來 不可分離。誠如他自己說的那樣:小說 家的使命,不單包括「寫出好作品」, 還包括「提升自身生命質量」。 寫散文 的畢老師 從來不 「裝」, 不會刻意 討好或美 化什麼, 故而顯得 自信且坦 誠。他覺 得莫言的 小說好, 就不吝用最熱烈的文字讚美它們;他覺 得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缺少小說才 華」,也毫不顧忌地寫出來,不會讓人 覺得曖昧或含混。他不止對別人坦誠, 對自己也坦誠,好的或不好的,都講出 來。有些作家愛自謙,從來不誇自己的 作品好,畢老師顯然不是那類人。他在 書中回憶自己寫作獲獎長篇小說《玉 米》的時候,時常在深夜與文學評論家 李敬澤聊天,不停感慨「我怎麼寫得這 麼好呢」。這在某些人眼中,很有些大 言不慚或王婆賣瓜的意思,但我覺得, 或許只有那些十足真誠且坦率的寫作 者,才能做出這樣「自誇」的舉動來 吧。自誇並非盲目的自信,而是建立在 對自己以及對自己筆下的文字充分了解 的基礎上。自誇也好,自嘲也罷,都是 難得的真性情,也是寫作者本人對於當 下文壇及社會虛浮迎合現狀的某種回 應。 畢飛宇曾多次被人問及為何頻繁在小 說中塑造女性形象,而在作家本人看 來,他寫的不僅僅是女人,而是人本 身。的確,若將諄諄教誨的畢老師看作 「女性文學作家」,不免有些辜負了他 透過一眾小說與散文作品建構起來的宏 大創作初衷:人如何自處,並體面地活 在這世上。畢飛宇小說中的主角不是女 人,不是男人,而是人本身。從這一角 度講,《寫滿字的空間》的作者並不只 是一位小說家,還是一位像你我一樣、 面對柴米油鹽與愛恨糾葛的普通個體。 或許,這正是此散文集讀來踏實親切的 緣故所在。 寫散文的畢老師 《寫滿字的空間》 作者:畢飛宇 出版:人民文學出版社 書評 文:李夢 《龍頭鳳尾》的故事背景是 1936 年 到1943年的香港,正經歷中日英戰 局,從小人物如買毒品的「毒蟲」、堂 口的「爛仔」、舞女和車伕,再到杜月 笙、戴笠、宋慶齡、宋子文等大人物都 悉數登場。與經典的《美國往事》同為 黑幫題材,馬家輝刻意加入粵語的方言 描寫,可謂是一部原汁原味的「香港往 事」。 在小說中,馬家輝以第一人稱講述父 輩的「江湖恩怨」,講述了主人公陸南 才從一個平凡的車伕邁向黑幫老大的每 一步,以及亂世中各色人的人生軌跡和 選擇:1936 年的中國,時局紛亂,內戰 外戰一觸即發,本是廣東鄉下一個木匠 的陸北才被拋進時代的浪濤裡沉沉浮 浮:陸北才小時候曾被自己的叔叔侵 犯,他由此覺得「羞愧又曖昧」,複雜 的感覺情緒陪他長大。長大之後他娶 老婆,跟老婆過夫妻生活之時老婆總是 喊他「爸爸」,後來他才調查得知原來 這個老婆曾被她父親侵犯過。這樣的兩 個受害人走在一起,他們之間的感情關 係也由此變得非常「荒唐」且無法言 說。 後來陸北才跟老婆的矛盾激化,他離 家去陳濟棠部隊當兵,無意間窺知兄弟 的秘密,差點丟了性命;偷渡到香港賣 苦力討生活,又捲入一場洋人的命案; 無奈之下逃到廣州,經弟弟引薦加入了 洪門……在跟命運的對賭裡,陸北才似 乎總有「化險為夷」的狗屎運。再次回 到香港的他,改名為「陸南才」,搖身 一變成為孫興社龍頭,江湖尊稱的「南 爺」。之後他還跟以前交往的一個在香 港當警察的英國人張迪臣發生「斷背」 之戀……1941 年底,日本侵略者佔領香 港,張迪臣變成「英奸」,江湖翻江倒 海,而「南爺」心底的秘密炸彈也彷彿 隨時會引爆,到最後發生悲劇,該死的 人死掉,不該死的人也死了,其可謂是 盡抒了亂世的哀婉江湖。 顯然,《龍頭鳳尾》有兩個新的嘗 試:第一,以黑幫視角去審視香港,毫 不誇張地說是對香港歷史形象的一次再 豐滿。就像故宮之於北京,弄堂之於上 海,黑幫亦是香港的一個象徵。風靡一 時的港劇想像和血腥殘暴的江湖往事終 於重逢在歷史的長廊之中。第二,國語 和粵語混搭對白貫穿始終,也是馬家輝 的一次語言嘗試和冒險探索。 語言「生猛」 小說中引用大量史實,加之馬家輝的 視角,堪稱「原汁」;刻意選擇用「方 言」進行對話描寫,充分體現本土特 色,堪稱「原味」。雖然不熟悉廣東話 的讀者在閱讀時要多加琢磨,但也更容 易體會到故事的生動性與時代的鮮活 感。著名音樂人羅大佑認為,「香港百 年身世變化滄桑,馬家輝透過江湖人 物,寫出了變化背後的傳奇,讓我更清 楚看見香港歷史的曖昧和複雜」。 與金宇澄長篇小說《繁花》中頻繁出 現的「不響」一詞相映成趣。《龍頭鳳 尾》中陸南才最愛說的詞語大約要數一 句意思是「管他的,隨便啦!」的廣 東話粗口,被阿娟逼得離家出走,被藥 堅王差點殺掉又遠走香港,被迫從堂口 最底層的「藍燈籠」做 起。日本人佔領了香港, 他帶領兄弟們組織民眾慶 祝「香港新生一周年」, 他說的都是他最愛說的那 句廣東話粗口。此種國語 和粵語混雜的寫作方式確 是馬家輝刻意為之,這或 許也是他向莫言、賈平 凹、金宇澄等用方言寫作 的作家致敬。《龍頭鳳 尾》中的大量俚語予人 「生猛」之感,從側面生 動再現了一個粗礪、血 性、詭譎的香港「江 湖」。 身為香港城市大學老師的馬家輝一次 在課堂上講到莫言的《檀香刑》,他讓 學生用自己的家鄉話朗讀其中的片段, 發現用山東話讀莫言最為帶勁,於是他 受到啟發:「作家寫作,其實就是要保 留語言最美好的部分,就是他的母語。 粵語符合這部小說(《龍頭鳳尾》)中 的情境、人物的年代和身份,我自然就 這樣寫了。」 書寫「一段沒人記得的黑暗歷史」 從 1992 年起的 20 餘年中,馬家輝出 版過 30 多本書,從曾引發台灣洛陽紙 貴的《消滅李敖還是被李敖消滅?》, 到引人拍案的《關於歲月的隱秘情 事》、《愛上幾個人渣》,再到和楊 照、胡洪俠合寫的兩岸三地《對照記@ 1963》和《我們仨@1963》,語言張弛 有度,無一不佐證了他「以賣紙為生」 的自嘲說法。 據說多年前某日,馬家輝在徐克家中 赴宴,徐妻施南生半開玩笑說,其實馬 家輝不是作家,因為作家要創造出一個 想像的世界。馬家輝也自知文學光譜猶 如金字塔:從塔尖起是詩、小說、戲 劇,下面才是散文。他於是暗下決心, 非要寫出一部長篇不 可。年過半百的他,用 3 年時間終於寫出了這 部《龍頭鳳尾》。 起初,馬家輝寫《龍 頭鳳尾》只是為了配得 上「作家」二字。眾所 周知,他在香港灣仔長 大,那裡三教九流、龍 蛇混雜,從小到大,馬 家輝看到很多故事、聽 到很多的傳奇。他曾調 侃說,「灣仔有一半的 人是黑社會,另一半是 想要加入黑社會的 人」。 馬家輝的家庭就是那個時代香港市井 的縮影,空氣潮濕,房間擁擠,姐姐們 掛在房間的內衣內褲就在他頭頂。全家 賴以生存的麻將館就在他家中,那時來 他家打牌的舞女絡繹不絕,兒時的馬家 輝就坐在麻將枱旁一邊做功課,一邊偷 瞟女人旗袍露出的腿。馬家輝的舅舅是 個「癮君子」,他曾親眼目睹舅舅為了 要錢,企圖用刀砍殺自己的父親。某 日,馬家輝的母親接到電話,轉過身平 靜地對大家說:「你們的舅父自殺了, 跳樓,警察叫我們去殮房收屍……」此 外,馬家輝也從「灣仔江湖社會生活」 中得到頗多感悟,其中最重要的就是 「做人要有規矩」。有規矩的意思是講 江湖道義,至少包括兩點:第一個是幫 忙,你幫忙我,我幫忙你。第二個是公 道,做人要有公道。 從小目睹過「黑社會殺人」、「癮君 子吸毒」、「舞女們賭錢」的馬家輝, 都為他寫這部小說提供了最原始的素 材。馬家輝還熟知現代香港曾有過兩段 「黑暗的歷史」:其一,1941 年,日本 奪走新界後,香港有 5 天處於「無政府 狀態」,黑社會四處殺人越貨;其二, 1956 年,台灣國民黨動員了香港黑社會 的兩萬餘人,連續三四天殺人、搶劫、 強暴。心中揮之不去的江湖情結,書寫 那段被世人忘卻的黑暗時代借《龍 頭鳳尾》,馬家輝的心願終於實現了。 按照馬家輝的規劃,《龍頭鳳尾》是 「香港三部曲」的第一部,寫上世紀三 十、四十年代。第二部,打算寫五十、六 十年代。第三部,寫七十、八十年代。馬 家輝希望通過「香港三部曲」做一件事, 即透過20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香港灣仔 的黑社會,書寫「一段沒人記得的黑暗歷 史」都是香港,都是江湖。難得的 是,《龍頭鳳尾》中那股貫穿始終的精氣 神被評論家稱是「元氣始終」、「很生 猛,痞氣,卻又很乾淨」。 龍頭鳳尾 哀婉的江湖悲歌 人們往往將馬家輝、林夕、陶傑、梁文道合稱為「新香江四 少」。說起馬家輝,內地人可能對他不會有太深的印象或了解。 但對於關注鳳凰衛視《鏘鏘三人行》欄目的觀眾來說,他就是那 個經常出現在嘉賓席上「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男神」嘉賓。 作為一位活躍在兩岸三地的知名文化人,馬家輝的身份頭銜多 到令人眼花繚亂:他是《明報》的評論員,人稱「賤嘴馬」;他 被李敖稱為「比李敖更了解李敖」的研究學者;他更讓林青霞欣 然寫下「香港有了馬家輝,將會是一座華麗而溫暖的城市」…… 如此一位人生閱歷都堪稱傳奇的男子,在 53 歲之時終於交出了他 寫給香港的首部長篇小說《龍頭鳳尾》。原先人們可能會為他的 行文緊捏一把汗,好在他給人們的驚喜遠遠多於失望。 文:潘啟雯 馬家輝 馬家輝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龍頭鳳尾 龍頭鳳尾簡體字版於去 簡體字版於去 年底由四川文藝出版社出版 年底由四川文藝出版社出版《龍頭鳳尾》繁體版由 新經典文化出版

哀婉的江湖悲歌 - Wen Wei Popdf.wenweipo.com/2017/02/06/a24-0206.pdf2017/02/06  · 的「畢老師」則不滿於幕後工作者這一 身份了,他希望站在台前。因此,本書

  • Upload
    others

  • View
    2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哀婉的江湖悲歌 - Wen Wei Popdf.wenweipo.com/2017/02/06/a24-0206.pdf2017/02/06  · 的「畢老師」則不滿於幕後工作者這一 身份了,他希望站在台前。因此,本書

20172017年年22月月66日日((星期一星期一))讀 1051673 書 1051673 人A24 責任編輯尉瑋 版面設計邱少聰

書介 圖文韋韋

歷史中國的內與外

葛兆光教授自十年前開始推動「從周邊看中國」研究計劃把日本韓國越南等地保存的有關中國史資料作為「新材料」試圖提供重新認識東亞和中國的多重視角與立場作者在這本書中梳理歷史上中國疆域族群和文化的移動與交錯說明「內」與「外」之變化並嘗試溝通原本分屬中外關

係史中國民族史(包括「邊疆民族」)歷史地理學(包括「邊疆史地」)全球史(和區域史)等各學術領域的資料和方法

作者葛兆光出版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王城如海

繼《耶路撒冷》後最受期待的青年小說家徐則臣將視角從「走向世界」的京漂族移到北京海歸派透過主角導演的舞台劇探討北京城的本質巧妙地將城市個性霧霾聯結謀求功名的真實人性全書故事僅短短數日卻羅織了層層相疊的往日雲煙不堪的秘密不安的靈魂上演了一則罪與罰

的現世寓言該做好人還是壞人霧霾深罩的北京城上演不見天的罪與罰

作者徐則臣出版九歌出版社

那不勒斯故事

入選英國BBC 21世紀迄今最佳百大小說 艾琳娜與莉拉出生在二戰後的那不勒斯貧窮郊區兩人的友誼從六歲時交換娃娃就已開始但兩人六十六歲那年莉拉突然消失了helliphellip意大利當今最受推崇的作家艾琳娜斐蘭德以回憶的方式描述一段長達六十年的友誼

本書是四部曲的第一集以二戰後的那不勒斯為背景斐蘭德述說了一個街坊一個城市一個國家的故事而外在環境的變遷也反過來改變了兩位主角之間的關係

作者艾琳娜斐蘭德譯者李靜宜出版大塊文化

莫內的盛宴印象派之父花園裡的烹飪筆記

作 家 克 萊 兒 喬 伊 斯(Claire Joyes)在莫內的曾孫尚-馬利圖勒古瓦(Jean-Marie Toulgouat)的協助下為21世紀的我們揭露了這位印象派畫家畢生摯愛的美食與人生作者向我們講述原是富家千金的阿麗絲如何投向窮畫家莫內的懷抱與他一同在吉維尼創造兩人與八個孩子們的

世界他們將一切心力投注在家門前的菜園果園莫內也在這裡擁有了湖畔的畫室隨印象派畫作漸漸受到重視與貴人的出現莫內與阿麗絲種植和圈養的食材也愈發講究我們將追隨莫內吉維尼家中的餐桌體會十九世紀末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這個家族的興衰愛戀與對美食的熱情

作者克萊兒喬伊斯喬埃侯布雄攝影尚-貝納諾丹譯者陳文瑤出版積木文化

The Book of Mirrors

文學經紀人Peter Katz收到 書 名 為 《The Book ofMirrors》的部分書稿馬上對其原創性與內容深感迷作者Richard Flynn在這本回憶錄中記錄他多年前與心理系學生 Laura 的戀情 以 及 與 知 名 教 授Joseph Wieder的互動他們兩人參與一項與記憶相關的研究卻對詳細內容守口

如瓶然後在1987年聖誕節前夕Wieder在家中遭到殘忍謀殺兇手卻始終沒有落網helliphellip一心想知道《The Book of Mirrors》最終結局的Katz請來記者好友調查多年前的懸案然而一連訪問數名命案關係人卻發現每個人的口供都無法吻合最後連書稿內容的真實性也備受挑戰helliphellip記憶究竟是拼湊真相的利器抑或是掩蓋暴行的共犯

作者E O Chirovici出版RANDOM CENTURY GROUP LIMITED

本版「書評」欄目開放投稿字數以1300~1500為宜請勿一稿多投如獲刊登將致薄酬投稿信箱featurewenweipocom或bookwwpgmailcom徵稿啟事

很多人喜歡稱呼作家畢飛宇為「畢老師」他本人好像也頗為樂意被這樣稱呼畢飛宇現在南京大學文學院任教故而的確是一位老師而我想大家喜歡稱呼他「老師」的原因其實是因為他在寫文章(特別是散文)訪談和演講時總喜歡擺出一副循循善誘諄諄教誨的模樣有人調侃說他愛說教但我卻覺得說教也好教誨也罷經由他的言語及文字總或多或少帶些幽默與自嘲的味道每每讓觀眾與讀者覺得舒服而暢快前一陣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畢飛宇散文集《寫滿字的空間》收錄他不同時期寫作的散文近四十篇分為六個章節如果說寫小說的「畢老師」時常藏身在角色背後那麼這數十篇散文中的「畢老師」則不滿於幕後工作者這一身份了他希望站在台前因此本書中的文字不論他回憶青年時代學唱歌或踢野球的經歷抑或他對於中外作家的分析與點評都具備鮮明的主體意識直率且坦誠這本散文集中的文字與畢飛宇的小說互為表裡並互相補充寫散文的畢

老師難得地從「小說家」的身份中跳脫出來以「他者」目光審視自己的寫作得失乃至待人接物的信條及操守因此《寫滿字的空間》既可以是「一位中國當代作家養成記」也可以看作他本人的半部回憶集書中有些篇章比如《歌唱生涯》和

《飛躍密西西比》等我曾在別處讀到過重讀仍有很多感慨《歌唱生涯》講作者在二十六歲的「高齡」忽然迷上唱歌拜師學藝大費周章卻因缺乏天分而無奈收場《飛躍密西西比》講作者在愛荷華參與國際作家工作坊時與一位美國友人駕飛機在密西西比河上空遊蕩的經歷學美聲或駕飛機都不是我們慣常印象中作家會做的事情可畢老師卻樂意嘗試且不管結局是否如其所願在他筆下作家不單在書房裡在紙面上寫作還可以透過這樣那樣不尋常的事情悟出作文與做人的道理來換言之作家的「寫作」每時每刻都在發生「寫作」與生活從來不可分離誠如他自己說的那樣小說家的使命不單包括「寫出好作品」還包括「提升自身生命質量」

寫散文的畢老師從 來 不「裝」不會刻意討好或美化什麼故而顯得自信且坦誠他覺得莫言的小說好就不吝用最熱烈的文字讚美它們他覺得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缺少小說才華」也毫不顧忌地寫出來不會讓人覺得曖昧或含混他不止對別人坦誠對自己也坦誠好的或不好的都講出來有些作家愛自謙從來不誇自己的作品好畢老師顯然不是那類人他在書中回憶自己寫作獲獎長篇小說《玉米》的時候時常在深夜與文學評論家李敬澤聊天不停感慨「我怎麼寫得這麼好呢」這在某些人眼中很有些大言不慚或王婆賣瓜的意思但我覺得或許只有那些十足真誠且坦率的寫作

者才能做出這樣「自誇」的舉動來吧自誇並非盲目的自信而是建立在對自己以及對自己筆下的文字充分了解的基礎上自誇也好自嘲也罷都是難得的真性情也是寫作者本人對於當下文壇及社會虛浮迎合現狀的某種回應畢飛宇曾多次被人問及為何頻繁在小

說中塑造女性形象而在作家本人看來他寫的不僅僅是女人而是人本身的確若將諄諄教誨的畢老師看作「女性文學作家」不免有些辜負了他透過一眾小說與散文作品建構起來的宏大創作初衷人如何自處並體面地活在這世上畢飛宇小說中的主角不是女人不是男人而是人本身從這一角度講《寫滿字的空間》的作者並不只是一位小說家還是一位像你我一樣面對柴米油鹽與愛恨糾葛的普通個體或許這正是此散文集讀來踏實親切的緣故所在

寫散文的畢老師《寫滿字的空間》作者畢飛宇出版人民文學出版社

書評文李夢

《龍頭鳳尾》的故事背景是1936年到 1943 年的香港正經歷中日英戰局從小人物如買毒品的「毒蟲」堂口的「爛仔」舞女和車伕再到杜月笙戴笠宋慶齡宋子文等大人物都悉數登場與經典的《美國往事》同為黑幫題材馬家輝刻意加入粵語的方言描寫可謂是一部原汁原味的「香港往事」在小說中馬家輝以第一人稱講述父輩的「江湖恩怨」講述了主人公陸南才從一個平凡的車伕邁向黑幫老大的每一步以及亂世中各色人的人生軌跡和選擇1936年的中國時局紛亂內戰外戰一觸即發本是廣東鄉下一個木匠的陸北才被拋進時代的浪濤裡沉沉浮浮陸北才小時候曾被自己的叔叔侵犯他由此覺得「羞愧又曖昧」複雜的感覺情緒陪他長大長大之後他娶老婆跟老婆過夫妻生活之時老婆總是喊他「爸爸」後來他才調查得知原來這個老婆曾被她父親侵犯過這樣的兩個受害人走在一起他們之間的感情關係也由此變得非常「荒唐」且無法言說後來陸北才跟老婆的矛盾激化他離家去陳濟棠部隊當兵無意間窺知兄弟的秘密差點丟了性命偷渡到香港賣苦力討生活又捲入一場洋人的命案無奈之下逃到廣州經弟弟引薦加入了洪門helliphellip在跟命運的對賭裡陸北才似乎總有「化險為夷」的狗屎運再次回到香港的他改名為「陸南才」搖身一變成為孫興社龍頭江湖尊稱的「南爺」之後他還跟以前交往的一個在香港當警察的英國人張迪臣發生「斷背」之戀helliphellip1941年底日本侵略者佔領香港張迪臣變成「英奸」江湖翻江倒海而「南爺」心底的秘密炸彈也彷彿隨時會引爆到最後發生悲劇該死的人死掉不該死的人也死了其可謂是盡抒了亂世的哀婉江湖

顯然《龍頭鳳尾》有兩個新的嘗試第一以黑幫視角去審視香港毫不誇張地說是對香港歷史形象的一次再豐滿就像故宮之於北京弄堂之於上海黑幫亦是香港的一個象徵風靡一時的港劇想像和血腥殘暴的江湖往事終於重逢在歷史的長廊之中第二國語和粵語混搭對白貫穿始終也是馬家輝的一次語言嘗試和冒險探索

語言「生猛」小說中引用大量史實加之馬家輝的

視角堪稱「原汁」刻意選擇用「方言」進行對話描寫充分體現本土特色堪稱「原味」雖然不熟悉廣東話的讀者在閱讀時要多加琢磨但也更容易體會到故事的生動性與時代的鮮活感著名音樂人羅大佑認為「香港百年身世變化滄桑馬家輝透過江湖人物寫出了變化背後的傳奇讓我更清楚看見香港歷史的曖昧和複雜」與金宇澄長篇小說《繁花》中頻繁出

現的「不響」一詞相映成趣《龍頭鳳尾》中陸南才最愛說的詞語大約要數一句意思是「管他的隨便啦」的廣東話粗口被阿娟逼得離家出走被藥堅王差點殺掉又遠走香港被迫從堂口最底層的「藍燈籠」做起日本人佔領了香港他帶領兄弟們組織民眾慶祝「香港新生一周年」他說的都是他最愛說的那句廣東話粗口此種國語和粵語混雜的寫作方式確是馬家輝刻意為之這或許也是他向莫言賈平凹金宇澄等用方言寫作的作家致敬《龍頭鳳尾》中的大量俚語予人「生猛」之感從側面生動再現了一個粗礪血性詭譎的香港「江

湖」身為香港城市大學老師的馬家輝一次

在課堂上講到莫言的《檀香刑》他讓學生用自己的家鄉話朗讀其中的片段發現用山東話讀莫言最為帶勁於是他受到啟發「作家寫作其實就是要保留語言最美好的部分就是他的母語粵語符合這部小說(《龍頭鳳尾》)中的情境人物的年代和身份我自然就這樣寫了」

書寫「一段沒人記得的黑暗歷史」從1992年起的20餘年中馬家輝出

版過30多本書從曾引發台灣洛陽紙貴的《消滅李敖還是被李敖消滅》到引人拍案的《關於歲月的隱秘情事》《愛上幾個人渣》再到和楊照胡洪俠合寫的兩岸三地《對照記1963》和《我們仨1963》語言張弛有度無一不佐證了他「以賣紙為生」的自嘲說法據說多年前某日馬家輝在徐克家中

赴宴徐妻施南生半開玩笑說其實馬家輝不是作家因為作家要創造出一個想像的世界馬家輝也自知文學光譜猶如金字塔從塔尖起是詩小說戲劇下面才是散文他於是暗下決心

非要寫出一部長篇不可年過半百的他用3年時間終於寫出了這部《龍頭鳳尾》起初馬家輝寫《龍

頭鳳尾》只是為了配得上「作家」二字眾所周知他在香港灣仔長大那裡三教九流龍蛇混雜從小到大馬家輝看到很多故事聽到很多的傳奇他曾調侃說「灣仔有一半的人是黑社會另一半是想要加入黑社會的

人」馬家輝的家庭就是那個時代香港市井

的縮影空氣潮濕房間擁擠姐姐們掛在房間的內衣內褲就在他頭頂全家賴以生存的麻將館就在他家中那時來他家打牌的舞女絡繹不絕兒時的馬家輝就坐在麻將枱旁一邊做功課一邊偷瞟女人旗袍露出的腿馬家輝的舅舅是個「癮君子」他曾親眼目睹舅舅為了要錢企圖用刀砍殺自己的父親某日馬家輝的母親接到電話轉過身平靜地對大家說「你們的舅父自殺了跳樓警察叫我們去殮房收屍helliphellip」此外馬家輝也從「灣仔江湖社會生活」中得到頗多感悟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做人要有規矩」有規矩的意思是講江湖道義至少包括兩點第一個是幫忙你幫忙我我幫忙你第二個是公道做人要有公道從小目睹過「黑社會殺人」「癮君

子吸毒」「舞女們賭錢」的馬家輝都為他寫這部小說提供了最原始的素材馬家輝還熟知現代香港曾有過兩段「黑暗的歷史」其一1941年日本奪走新界後香港有5天處於「無政府狀態」黑社會四處殺人越貨其二1956年台灣國民黨動員了香港黑社會的兩萬餘人連續三四天殺人搶劫強暴心中揮之不去的江湖情結書寫那段被世人忘卻的黑暗時代mdashmdash借《龍頭鳳尾》馬家輝的心願終於實現了按照馬家輝的規劃《龍頭鳳尾》是

「香港三部曲」的第一部寫上世紀三十四十年代第二部打算寫五十六十年代第三部寫七十八十年代馬家輝希望通過「香港三部曲」做一件事即透過20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香港灣仔的黑社會書寫「一段沒人記得的黑暗歷史」mdashmdash都是香港都是江湖難得的是《龍頭鳳尾》中那股貫穿始終的精氣神被評論家稱是「元氣始終」「很生猛痞氣卻又很乾淨」

《龍頭鳳尾》哀婉的江湖悲歌

人們往往將馬家輝林夕陶傑梁文道合稱為「新香江四

少」說起馬家輝內地人可能對他不會有太深的印象或了解

但對於關注鳳凰衛視《鏘鏘三人行》欄目的觀眾來說他就是那

個經常出現在嘉賓席上「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男神」嘉賓

作為一位活躍在兩岸三地的知名文化人馬家輝的身份頭銜多

到令人眼花繚亂他是《明報》的評論員人稱「賤嘴馬」他

被李敖稱為「比李敖更了解李敖」的研究學者他更讓林青霞欣

然寫下「香港有了馬家輝將會是一座華麗而溫暖的城市」helliphellip

如此一位人生閱歷都堪稱傳奇的男子在53歲之時終於交出了他

寫給香港的首部長篇小說《龍頭鳳尾》原先人們可能會為他的

行文緊捏一把汗好在他給人們的驚喜遠遠多於失望

文潘啟雯

馬家輝馬家輝 資料圖片資料圖片

《《龍頭鳳尾龍頭鳳尾》》簡體字版於去簡體字版於去年底由四川文藝出版社出版年底由四川文藝出版社出版

《龍頭鳳尾》繁體版由新經典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