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编:褚清源 电话:010-82296784 编辑:钟原 电话:010-82296569 投稿邮箱: [email protected] 美编:孙东 电话:010-82296729 图片新闻投稿邮箱: [email protected] 周刊 现代课堂 现代课堂 建设新课堂 4 2019年11月27日 用手机观课改变教研生态 用手机观课改变教研生态 李玉平 杨静 问道课堂· 教研方式如何改进 好的教育都自带“化错”属性 周焱燚 我见 暑期上映的《银河补习班》这部电 影,相信很多人已经看过。电影里没有 题海战术的补习班,却有孩子一生最重 要的化错教育补习班。影片全面展示 了一位父亲是如何对待差错的,并如何 化错误为正确的。虽然这位父亲的教 育方式并不完美,但电影传达的是理 念,而不是固定的方法。作为数学教 师,我们要思考的是孩子需要怎样的数 学课堂? 在我探寻为师之路的过程中,有 幸加入华应龙名师工作室,并参加了 两届“化错”教育年度峰会和清华附小 “整合数学”课程高峰论坛,许多精彩 的课例与电影传达给我们的理念不谋 而合,让我感悟到,真正好的教育都自 带“化错”属性。 化灰心为信心,激活孩子学习动 力。 “你是这个地球上最聪明的孩子。” 电影里,爸爸的这句话就像是给孩子 一道炫目的光,让马飞内心的黑暗被 瞬间照亮。生活中,失败在所难免;课 堂上,错误也如影随形。因此,教师不 应该小心翼翼地防错、堵错、避错,让 一些宝贵的教学资源悄悄流失,同时 流失的还有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多样思 维,以及教师教学应有的灵活与智 慧。华应龙老师常说:“课堂因差错而 精彩”“错若化开,成长自来”。教师要 常常鼓励学生、相信学生、表扬学生, 像电影中的父亲一样,包容学生出现 的错误,将学生因错误而来的灰心化 为学习成长的信心,激活学生自主发 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动力。 化快培为慢养,培养孩子学习毅 力。 “你要一直想,一直想,就能干成这个 世界上所有的事。”这句经典台词贯穿电 影的始终。1998年发洪水时,这句话鼓 励马飞从洪水中想办法逃出; 2019 年太 空飞船上天时,这句话又让马飞从太空中 顺利返回,影响着他的一生。这就是学习 毅力,教育不能急于求成。 课堂上,如果教师只是不停地抛给学 生一个个问题,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就期 望着学生马上给出自己期待的答案,学习 就变成了机械的过程,而数学眼光、数学思 想、数学语言都在这样的过程中流失。华 应龙老师在执教《我不是笨小孩》一课中, 请一位害羞的女孩冯舟洲回答问题,多次 等待之后,女孩从沉默不言到一鸣惊人,最 后被大家推举为“赠书使者”。女孩的改变 告诉我们, “唯有教师的耐心等待,才有学 生的勇敢表达”。教师要学会多等一等,让 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多飞一会儿;多等一 等,让学生慢慢发现最好的自己。 化单选为多选,提升孩子学习能 力。 “真正的人生难题,不会像考卷那 样自动跳出ABCD四个选项,有且只 有一种标准答案。而是会有EFGHIJK 的岔路,甚至需要我们能开出XYZ的 脑洞”。这句台词是父亲马浩文对着 学校老师讲的,触动了那些老师,也打 动了我。教育的本质不是教孩子标准 答案,知识不是课本上枯燥的公式,也 不是死记硬背的文字。除了知识,学 生更需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掌 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课堂上,学生的 声音才是最美的,他们的思考过程才 是最重要的,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主 探究解决问题,并不断鼓励学生积极 尝试,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和发 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数 学学习的主人。教师还要化单选为多 选,把传统的数学课堂变成会学习、会 思考、会生活、会创造的过程,真正提 高学生全方位的能力。 每个学生,都是一颗有着无限可 能的种子。因此,教师要不放弃每一 个学生,不停止每一种思考,不拘泥每 一次成绩。“化错”的真正意义在于陪 伴学生成长过程中,持之以恒地言传 身教,利用每一次错误激活学生解决 问题的动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 力。纵使前方荆棘密布,我们并不需 要为学生披荆斩棘,消除一切前行的 障碍,而是交给学生刀斧,让他们自己 尝试,跌倒又爬起,这样才能成就属于 他们自己的路! (作者单位系江西省南昌市东湖 区八一嘉实希望小学) 我们都知道,做研究是引领教师 专业成长最重要的方式,然而调动教 师的研究兴趣并非易事。当研究流于 形式,不能直接帮助教师改善教育教 学工作时,研究便无法深入进行,更不 用说通过研究来改变教师的思维方式 和心智模式了。 其实,我们正处在一个有趣的时 —你可以一两顿不吃饭,也可以 半天不喝水,但如果一个小时不让你 用手机,是不是很不习惯?是的,一部 手机、一个互联网,悄然改变了我们的 生活方式。那么,如果我们用一部手 机走进教师研究,会发生怎样奇妙的 变化呢? 先来看这样一次教研活动观课环节,教师们被提示放下听 课本,拿起手机走到学生中间,记录真 实的学习过程。不一会儿,一位教师 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同样是记笔 记,一个小组内4个学生的方式竟完全 不同,比如 A 同学,只要有同学发言就 会在书上做记号,只要有老师板书就 会在本上抄下;B同学很少直接抄写老 师的板书,但会在书本相关的地方写 上自己的思考;C同学的书上只有一 些圈圈点点零零碎碎的线条;D同学 将板书拆开,写在书中不同的地方 ……学生们的表现引起了这位教师的 好奇,她很想知道究竟哪一种方式更 利于学习? 观课结束后,应主持人的要求,这 位教师把观课时拍成的照片加上一段 文字描述以及自己的思考和结论,发 到由授课教师课前建好的 TIM 协同文 档里。参与观课的共有 10多位教师, 每位教师都在这个协同文档里用“一 张图片”+“一段描述”+“我的思考”以 及“如果我来上”这样的模式,反馈他 们观察到的学生学习状况。当大家在 同一个协同文档里编辑、整理自己的 反馈时,授课教师与其他所有观课教 师都能同时看到。 10多位教师的观察反馈整理完 后,便形成了一本十多页的《课堂观察 手册》。对于授课教师和观课教师来 说,这是一笔丰厚的财富。而学生真 实的学习状态更是引发了教师们深入 研究的兴趣。许多教师接下来便在自 己的班级也发起了这样的协同教研, 邀请同事带着手机走进教室观察和记 录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 这一教研过程是一种新的研究思 路,我们命名为“TIM 协同教研”。 什么是 TIM 协同教研?TIM 是一 个免费的在线协同办公平台,其鲜明 的特点是多人可同时在线同一个文档 里进行编辑和写作。而TIM协同教 研,便是将手机上的TIM协同文档运 用到教研过程中,打通线上线下、跨时 空交互的一种研究方式。 参与 TIM 协同教研的教师经历了 以下过程: 首先由授课教师建立一个 TIM 协 同文档,参与观课的教师都进到同一 个文档里并写下自己的名字。 接下来上课时,观课教师拿着手 机各自走进其中一个小组,基于授课 教师的教学目标,关注学生的学习过 程,并将自己感触最深的地方拍摄 下来。 观课结束后进行现场整理—在 协同文档里,每个人选取一个点,写下 自己课堂上所观察到的现象并进行思 考,内容包括:一张照片,关于照片的 描述,关于这个现象的思考,“如果我 来上”也就是观课教师的建议和想 法。所有教师同时进行写作,授课教 师同时看到大家的观点,看到大家帮 助他所观察到的课堂上的真实情况。 之后,围绕关注度高的问题进行 更深入的讨论,并完善协同文档,线上 协同交流与线下现场讨论相结合。 最后,成果同步应运而生:一次教 研一本成果,授课者形成《码教案》; 积累一段时间,观课者便有了《课堂 观察汇编》;学校可梳理《课堂的 100 个细节》。 TIM 协同教研的不同点 1. 还原现场 手机是最便捷的观察工具,它最 重要的不同就是能够还原现场,拍下 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用客观的案例 说话。这样,一方面我们在后期议课 时便有了依据,避免大家空对空地凭 感觉说话;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学 生真实的状态,从而可以进行更深入 的研究。 2. 发挥同伴互助的力量 以往的教研活动,大家在议课时 用循环说、轮流说的方式,当时听一听 想一想碰撞一下,会议结束后脑海里 却留不下什么东西。TIM协同教研改 变了这一现状,所有人在同一个文档 里同时进行写作,随时可以看到同事 的观点和想法,而且可以随时回看,同 事的写作状态和修改状态也一目了 然,这样就将同伴互助实现在同一时 刻,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阻隔。 在同一时间内,所有人的思维都 在同一个平台上呈现出来,大家互相 阅读,互相借鉴,此时的交流是无声 的,却是最有效的。 3. 轻松实现专业引领 以往教师做教研活动遇到的一个 瓶颈可能就是专业引领—学校不可 能每一次教研活动都能请来相关方面 的专家,而让教师自己做研究,有一个 困难就是大家的思维可能都在同一个 水平面上无法提升。此时,教师最需 要的就是有相关专家进行点拨提升。 现在不同了,通过协同文档共同 办公的思维,一部手机就可以实现专 家点评提升的过程,因为相关专家可 以跟教师们一起进入同一个协同文 档。当教师在输入自己的观察和观点 时,专家可以看到教师们所有的思考 过程,能够随时随地对每位教师的内 容进行点评,同时专家也可以写下自 己的思考和点拨。这样,一线教师与 相关专家很轻松地就实现了互联,不 用受时间空间以及硬件设备等条件的 限制。即便是专家当时没有时间,过 后也可以随时随地翻阅文档并进行点 评批注,教师们随时随地都可以看 得到。 4. 成果同步沉淀 成果沉淀是教研过程结果化的一 个重要方面,如果每一次教研活动都 能够将教师的观察发现以及讨论出的 策略方法记录下来,学期末便有了丰 富的研究成果。 每上完一节课,授课教师只需要 对此文档进行简单的排版,就整理成 了一本书,这样一学期下来,每个教研 组上过多少节研究课,便有多少本书 留存下来。最重要的不是书的数量, 而是书里面的内容—这都是真实的 研究过程,是一线教师感触最深刻的 观察和发现,对于授课教师来说是一 笔巨大的财富。 除此之外,当书累积到一定数量 时,便可以从教研组或学校层面在这 些案例中抽取有价值的信息整理成 册,比如可以整理成《课堂的 100 个细 节》或《学生究竟是怎样学习的》,等 等。整理成册后,便成了教师的研究 成果。 TIM 协同教研带来的冲击 一次观课后,教师们生发了这样 的感触:“学生没有走进镜头,如何成 为真正的课堂主角”“看似坐在学生中 间却盯着老师的一举一动,又如何聚 焦细节获得真正的反思”。教师们为 什么有如此感触?原来,在参与TIM 协同教研的过程中,教师们有了许多 之前完全没想到的发现—学生记笔 记的方法竟然如此不一样;我们以为 很简单的,学生根本没掌握;原来发言 状态与学生成绩没有绝对的关联。 这就是TIM协同教研的内核之 一:观课一定是聚焦细节的,观察真实 的学习过程。 我们一直提倡教研要“由关注教 师的教转移到关注学生的学”,但要真 正落实并不容易。当我们带着手机进 课堂,随时观察和拍摄记录下学生真 实的学习过程,这时才真正由关注教 师的教转向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而通过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再来反 观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教学目 标是否达成,这样才是真实有依据 的。研究是建立在真实的数据之上 的,绝不是凭感觉。比如,当我们观察 学生在课堂上所做的标注,观察学生 阅读的速度以及找出教师给的任务的 答案,这个过程我们就可以反观教师 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看起来基于目 标教师设计了很充足的教学环节,但 事实上我们通过观察其中一个小组学 生的学习情况发现,教师给的问题过 大,学生抓不住;给的时间过少,学生 还来不及阅读完整篇文章……这些问 题只有走进学生中间,观察并记录他 们的学习过程才能真实发现,否则观 课就会走进一个误区。 参加TIM协同教研,有教师说, TIM 协同教研属“三无”产品:无压力 —不会用语言表达,可以用文字输 入;不会打字,可以语音;不要长篇大 论,记录一个细节即可,交流方便快 捷。无猜忌—议课不再凭空发挥、 主观臆断,还原真实的学习过程,大家 坦诚沟通。无添加—一边做教研, 同时出成果,没有额外工作量。 TIM教研解决了许多实质性问 题:交流方便快捷,运用智能技术,教 师觉得有意思,愿意做,解决了“被动 参与”的问题;基于真实的过程,很客 观,收获多,解决了“教研无用”的问 题;成果同步沉淀,无额外工作量,有 成果就有成就感,激发了教师的研究 兴趣,解决了“不能持续研究”的问题。 这便是TIM教研的内核之二,即 “跨越时空的交互”。这样的交互体现 在技术与思维、线上与线下、一线与专 家、过程与成果之间的轻松转换,使研 究变得容易起来、快捷起来、有效起 来,解决当下教师研究的种种痛点。 TIM协同教研是一种态度—教 育者不是更应该拥抱时代,与时俱进 吗?是一种贡献—从细节入手,帮 教师找到教研的切入点,引领教师积 累成果,获得成就感;更是一种管理智 —贴合人性,尊重感受,发挥协同 的力量,形成强大的磁场。 TIM 协同教研的延伸 当然,教师研究是一个持续的过 程。正因如此,TIM协同教研的背后还 有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教老师如何做 观察,使用什么工具做思考,做研究有 哪些方法,怎么梳理和运用成果,等等。 除了常规的教研活动,TIM协同 还可以运用于数据统计、主题研究、共 同写作…… 主题研究:基于某一话题进行的 共同讨论与交流 一位年轻的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 遇到了难题,两个学生令她很头疼。 由于不善于表达与交流,班主任不知 该如何解决此事。此时,学校科研处 默默地用协同文档帮助了这位班主 任。怎么做?将两个学生的情况梳理 成案例,放在协同文档里,发给另一所 兄弟学校“家校合作社团”的教师,请 他们基于这两个案例来支招。这个文 档一下子就激发了教师们的兴趣,社 团里 9 位教师每个人都给出了详细的 案例分析和具体的策略妙招,还推荐 了相关的家庭教育读物。当科研处把 协同文档发给这位年轻班主任时,这 位班主任惊呆了,也感动极了—就 这么悄无声息地在短短几节课时间 里,便获得了这么多连面都没有见过 的同伴们的帮助。这位教师的自尊心 得到了保护,而帮助这位班主任的同 伴也获得了成就感。之后,这位教师 运用大家支的招与两个学生的家长沟 通,果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位班 主任在协同文档里对给予自己帮助的 老师表达了感谢,并表示将建立长久 的联系,请兄弟学校的同伴以后多多 帮助。 自我反思:一起写作 学校一直鼓励教师写作。每个 月,科研处将教师们的文章进行收集 整理、阅读推荐。每当发现视角独特 值得推荐的文章,便会建立协同文档, 文章作者、科研处相关负责人以及学 校的“每周一修改团”,都会在同一个 文档里对此文章进行讨论和修改,学 校带着教师一起反刍、修改自己的文 章,帮教师找到自己思维的亮点以及 需要改进的地方。之后,再将修改好 的文章通过学校微信平台推出。学校 用这样的方式,先后与教师们一起,修 改推荐近百篇文章被报纸杂志发表, 80%的教师都参与到“一起写作”活动 中,并从中得到思维、视角以及写作能 力方面的提升。 项目研究:共同设计 学校各年级都在进行主题课程的 开发,但部分教师在此过程中遇到了 瓶颈。于是,学校借用TIM协同教研 的思路,将各年级课程负责人组建成 一个团队,进入同一个协同文档中,以 其中一个年级的课程方案为例,进行 典型案例的线上交流与讨论。大家就 这个课程设计,在协同文档中提出自 己的想法和修改建议,同时也提出自 己的困难。学校在线邀请兄弟学校的 课程开发专家,在线加入协同文档,通 过查阅教师的反馈,了解教师的认知 层次和遇到的困难,及时给予指导。 教师们因此获得了更多启发,从而给 自己年级的课程开发带来了灵感。 科技在不断发展,智能时代的到 来使我们的许多工作都变得更加便 利。如果此时我们能改变固有的思维 方式,智慧地运用智能时代的便利,便 能给我们的工作带来巨大的改变。而 这些改变将会直指教育的核心,也就 是人的发展。因此,一部手机带来的 并不只是教研方式的改变,更重要的 是教师思维模式的变化以及工作习惯 的变革。 (作者分别系内蒙古鄂尔多斯东 胜区教科室主任、湖北宜都创新实验 学校科研主任) 如何调动教师的研究兴趣?如何改进教师的教研方式?如何让 教师更好地观课?也许,我们可以找到一种新的研究思路—“TIM 同教研”,以此来改变教师的教研现状。

现代课堂paper.chinateacher.com.cn/zgjsb/images/2019-11/27/04/...2004/11/27  · 主编:褚清源 电话:010-82296784 编辑:钟原 电话:010-82296569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 Upload
    others

  • View
    3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现代课堂paper.chinateacher.com.cn/zgjsb/images/2019-11/27/04/...2004/11/27  · 主编:褚清源 电话:010-82296784 编辑:钟原 电话:010-82296569 投稿邮箱:zgjsbxdkt@vip.163.com

主编:褚清源 电话:010-82296784 编辑:钟原 电话:010-82296569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美编:孙东 电话:010-82296729 图片新闻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周刊现代课堂现代课堂建 设 新 课 堂

4版2019年11月27日

用手机观课改变教研生态用手机观课改变教研生态□ 李玉平 杨 静

问道课堂·教研方式如何改进

好的教育都自带“化错”属性□ 周焱燚

我见暑期上映的《银河补习班》这部电

影,相信很多人已经看过。电影里没有

题海战术的补习班,却有孩子一生最重

要的化错教育补习班。影片全面展示

了一位父亲是如何对待差错的,并如何

化错误为正确的。虽然这位父亲的教

育方式并不完美,但电影传达的是理

念,而不是固定的方法。作为数学教

师,我们要思考的是孩子需要怎样的数

学课堂?

在我探寻为师之路的过程中,有

幸加入华应龙名师工作室,并参加了

两届“化错”教育年度峰会和清华附小

“整合数学”课程高峰论坛,许多精彩

的课例与电影传达给我们的理念不谋

而合,让我感悟到,真正好的教育都自

带“化错”属性。

化灰心为信心,激活孩子学习动

力。“你是这个地球上最聪明的孩子。”

电影里,爸爸的这句话就像是给孩子

一道炫目的光,让马飞内心的黑暗被

瞬间照亮。生活中,失败在所难免;课

堂上,错误也如影随形。因此,教师不

应该小心翼翼地防错、堵错、避错,让

一些宝贵的教学资源悄悄流失,同时

流失的还有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多样思

维,以及教师教学应有的灵活与智

慧。华应龙老师常说:“课堂因差错而

精彩”“错若化开,成长自来”。教师要

常常鼓励学生、相信学生、表扬学生,

像电影中的父亲一样,包容学生出现

的错误,将学生因错误而来的灰心化

为学习成长的信心,激活学生自主发

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动力。

化快培为慢养,培养孩子学习毅

力。“你要一直想,一直想,就能干成这个

世界上所有的事。”这句经典台词贯穿电

影的始终。1998年发洪水时,这句话鼓

励马飞从洪水中想办法逃出;2019年太

空飞船上天时,这句话又让马飞从太空中

顺利返回,影响着他的一生。这就是学习

毅力,教育不能急于求成。

课堂上,如果教师只是不停地抛给学

生一个个问题,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就期

望着学生马上给出自己期待的答案,学习

就变成了机械的过程,而数学眼光、数学思

想、数学语言都在这样的过程中流失。华

应龙老师在执教《我不是笨小孩》一课中,

请一位害羞的女孩冯舟洲回答问题,多次

等待之后,女孩从沉默不言到一鸣惊人,最

后被大家推举为“赠书使者”。女孩的改变

告诉我们,“唯有教师的耐心等待,才有学

生的勇敢表达”。教师要学会多等一等,让

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多飞一会儿;多等一

等,让学生慢慢发现最好的自己。

化单选为多选,提升孩子学习能

力。“真正的人生难题,不会像考卷那

样自动跳出 ABCD 四个选项,有且只

有一种标准答案。而是会有EFGHIJK

的岔路,甚至需要我们能开出 XYZ 的

脑洞”。这句台词是父亲马浩文对着

学校老师讲的,触动了那些老师,也打

动了我。教育的本质不是教孩子标准

答案,知识不是课本上枯燥的公式,也

不是死记硬背的文字。除了知识,学

生更需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掌

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课堂上,学生的

声音才是最美的,他们的思考过程才

是最重要的,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主

探究解决问题,并不断鼓励学生积极

尝试,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和发

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数

学学习的主人。教师还要化单选为多

选,把传统的数学课堂变成会学习、会

思考、会生活、会创造的过程,真正提

高学生全方位的能力。

每个学生,都是一颗有着无限可

能的种子。因此,教师要不放弃每一

个学生,不停止每一种思考,不拘泥每

一次成绩。“化错”的真正意义在于陪

伴学生成长过程中,持之以恒地言传

身教,利用每一次错误激活学生解决

问题的动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

力。纵使前方荆棘密布,我们并不需

要为学生披荆斩棘,消除一切前行的

障碍,而是交给学生刀斧,让他们自己

尝试,跌倒又爬起,这样才能成就属于

他们自己的路!

(作者单位系江西省南昌市东湖

区八一嘉实希望小学)

我们都知道,做研究是引领教师

专业成长最重要的方式,然而调动教

师的研究兴趣并非易事。当研究流于

形式,不能直接帮助教师改善教育教

学工作时,研究便无法深入进行,更不

用说通过研究来改变教师的思维方式

和心智模式了。

其实,我们正处在一个有趣的时

代——你可以一两顿不吃饭,也可以

半天不喝水,但如果一个小时不让你

用手机,是不是很不习惯?是的,一部

手机、一个互联网,悄然改变了我们的

生活方式。那么,如果我们用一部手

机走进教师研究,会发生怎样奇妙的

变化呢?

先来看这样一次教研活动——

观课环节,教师们被提示放下听

课本,拿起手机走到学生中间,记录真

实的学习过程。不一会儿,一位教师

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同样是记笔

记,一个小组内4个学生的方式竟完全

不同,比如A同学,只要有同学发言就

会在书上做记号,只要有老师板书就

会在本上抄下;B同学很少直接抄写老

师的板书,但会在书本相关的地方写

上自己的思考;C 同学的书上只有一

些圈圈点点零零碎碎的线条;D 同学

将板书拆开,写在书中不同的地方

……学生们的表现引起了这位教师的

好奇,她很想知道究竟哪一种方式更

利于学习?

观课结束后,应主持人的要求,这

位教师把观课时拍成的照片加上一段

文字描述以及自己的思考和结论,发

到由授课教师课前建好的TIM协同文

档里。参与观课的共有 10 多位教师,

每位教师都在这个协同文档里用“一

张图片”+“一段描述”+“我的思考”以

及“如果我来上”这样的模式,反馈他

们观察到的学生学习状况。当大家在

同一个协同文档里编辑、整理自己的

反馈时,授课教师与其他所有观课教

师都能同时看到。

10 多位教师的观察反馈整理完

后,便形成了一本十多页的《课堂观察

手册》。对于授课教师和观课教师来

说,这是一笔丰厚的财富。而学生真

实的学习状态更是引发了教师们深入

研究的兴趣。许多教师接下来便在自

己的班级也发起了这样的协同教研,

邀请同事带着手机走进教室观察和记

录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

这一教研过程是一种新的研究思

路,我们命名为“TIM协同教研”。

什么是TIM协同教研?TIM是一

个免费的在线协同办公平台,其鲜明

的特点是多人可同时在线同一个文档

里进行编辑和写作。而 TIM 协同教

研,便是将手机上的 TIM 协同文档运

用到教研过程中,打通线上线下、跨时

空交互的一种研究方式。

参与TIM协同教研的教师经历了

以下过程:

首先由授课教师建立一个TIM协

同文档,参与观课的教师都进到同一

个文档里并写下自己的名字。

接下来上课时,观课教师拿着手

机各自走进其中一个小组,基于授课

教师的教学目标,关注学生的学习过

程,并将自己感触最深的地方拍摄

下来。

观课结束后进行现场整理——在

协同文档里,每个人选取一个点,写下

自己课堂上所观察到的现象并进行思

考,内容包括:一张照片,关于照片的

描述,关于这个现象的思考,“如果我

来上”也就是观课教师的建议和想

法。所有教师同时进行写作,授课教

师同时看到大家的观点,看到大家帮

助他所观察到的课堂上的真实情况。

之后,围绕关注度高的问题进行

更深入的讨论,并完善协同文档,线上

协同交流与线下现场讨论相结合。

最后,成果同步应运而生:一次教

研一本成果,授课者形成《码教案》;

积累一段时间,观课者便有了《课堂

观察汇编》;学校可梳理《课堂的 100

个细节》。

TIM协同教研的不同点

1. 还原现场

手机是最便捷的观察工具,它最

重要的不同就是能够还原现场,拍下

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用客观的案例

说话。这样,一方面我们在后期议课

时便有了依据,避免大家空对空地凭

感觉说话;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学

生真实的状态,从而可以进行更深入

的研究。

2. 发挥同伴互助的力量

以往的教研活动,大家在议课时

用循环说、轮流说的方式,当时听一听

想一想碰撞一下,会议结束后脑海里

却留不下什么东西。TIM协同教研改

变了这一现状,所有人在同一个文档

里同时进行写作,随时可以看到同事

的观点和想法,而且可以随时回看,同

事的写作状态和修改状态也一目了

然,这样就将同伴互助实现在同一时

刻,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阻隔。

在同一时间内,所有人的思维都

在同一个平台上呈现出来,大家互相

阅读,互相借鉴,此时的交流是无声

的,却是最有效的。

3. 轻松实现专业引领

以往教师做教研活动遇到的一个

瓶颈可能就是专业引领——学校不可

能每一次教研活动都能请来相关方面

的专家,而让教师自己做研究,有一个

困难就是大家的思维可能都在同一个

水平面上无法提升。此时,教师最需

要的就是有相关专家进行点拨提升。

现在不同了,通过协同文档共同

办公的思维,一部手机就可以实现专

家点评提升的过程,因为相关专家可

以跟教师们一起进入同一个协同文

档。当教师在输入自己的观察和观点

时,专家可以看到教师们所有的思考

过程,能够随时随地对每位教师的内

容进行点评,同时专家也可以写下自

己的思考和点拨。这样,一线教师与

相关专家很轻松地就实现了互联,不

用受时间空间以及硬件设备等条件的

限制。即便是专家当时没有时间,过

后也可以随时随地翻阅文档并进行点

评批注,教师们随时随地都可以看

得到。

4. 成果同步沉淀

成果沉淀是教研过程结果化的一

个重要方面,如果每一次教研活动都

能够将教师的观察发现以及讨论出的

策略方法记录下来,学期末便有了丰

富的研究成果。

每上完一节课,授课教师只需要

对此文档进行简单的排版,就整理成

了一本书,这样一学期下来,每个教研

组上过多少节研究课,便有多少本书

留存下来。最重要的不是书的数量,

而是书里面的内容——这都是真实的

研究过程,是一线教师感触最深刻的

观察和发现,对于授课教师来说是一

笔巨大的财富。

除此之外,当书累积到一定数量

时,便可以从教研组或学校层面在这

些案例中抽取有价值的信息整理成

册,比如可以整理成《课堂的 100 个细

节》或《学生究竟是怎样学习的》,等

等。整理成册后,便成了教师的研究

成果。

TIM协同教研带来的冲击

一次观课后,教师们生发了这样

的感触:“学生没有走进镜头,如何成

为真正的课堂主角”“看似坐在学生中

间却盯着老师的一举一动,又如何聚

焦细节获得真正的反思”。教师们为

什么有如此感触?原来,在参与 TIM

协同教研的过程中,教师们有了许多

之前完全没想到的发现——学生记笔

记的方法竟然如此不一样;我们以为

很简单的,学生根本没掌握;原来发言

状态与学生成绩没有绝对的关联。

这就是 TIM 协同教研的内核之

一:观课一定是聚焦细节的,观察真实

的学习过程。

我们一直提倡教研要“由关注教

师的教转移到关注学生的学”,但要真

正落实并不容易。当我们带着手机进

课堂,随时观察和拍摄记录下学生真

实的学习过程,这时才真正由关注教

师的教转向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而通过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再来反

观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教学目

标是否达成,这样才是真实有依据

的。研究是建立在真实的数据之上

的,绝不是凭感觉。比如,当我们观察

学生在课堂上所做的标注,观察学生

阅读的速度以及找出教师给的任务的

答案,这个过程我们就可以反观教师

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看起来基于目

标教师设计了很充足的教学环节,但

事实上我们通过观察其中一个小组学

生的学习情况发现,教师给的问题过

大,学生抓不住;给的时间过少,学生

还来不及阅读完整篇文章……这些问

题只有走进学生中间,观察并记录他

们的学习过程才能真实发现,否则观

课就会走进一个误区。

参加 TIM 协同教研,有教师说,

TIM 协同教研属“三无”产品:无压力

——不会用语言表达,可以用文字输

入;不会打字,可以语音;不要长篇大

论,记录一个细节即可,交流方便快

捷。无猜忌——议课不再凭空发挥、

主观臆断,还原真实的学习过程,大家

坦诚沟通。无添加——一边做教研,

同时出成果,没有额外工作量。

TIM 教研解决了许多实质性问

题:交流方便快捷,运用智能技术,教

师觉得有意思,愿意做,解决了“被动

参与”的问题;基于真实的过程,很客

观,收获多,解决了“教研无用”的问

题;成果同步沉淀,无额外工作量,有

成果就有成就感,激发了教师的研究

兴趣,解决了“不能持续研究”的问题。

这便是 TIM 教研的内核之二,即

“跨越时空的交互”。这样的交互体现

在技术与思维、线上与线下、一线与专

家、过程与成果之间的轻松转换,使研

究变得容易起来、快捷起来、有效起

来,解决当下教师研究的种种痛点。

TIM协同教研是一种态度——教

育者不是更应该拥抱时代,与时俱进

吗?是一种贡献——从细节入手,帮

教师找到教研的切入点,引领教师积

累成果,获得成就感;更是一种管理智

慧——贴合人性,尊重感受,发挥协同

的力量,形成强大的磁场。

TIM协同教研的延伸

当然,教师研究是一个持续的过

程。正因如此,TIM协同教研的背后还

有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教老师如何做

观察,使用什么工具做思考,做研究有

哪些方法,怎么梳理和运用成果,等等。

除了常规的教研活动,TIM 协同

还可以运用于数据统计、主题研究、共

同写作……

主题研究:基于某一话题进行的

共同讨论与交流

一位年轻的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

遇到了难题,两个学生令她很头疼。

由于不善于表达与交流,班主任不知

该如何解决此事。此时,学校科研处

默默地用协同文档帮助了这位班主

任。怎么做?将两个学生的情况梳理

成案例,放在协同文档里,发给另一所

兄弟学校“家校合作社团”的教师,请

他们基于这两个案例来支招。这个文

档一下子就激发了教师们的兴趣,社

团里 9 位教师每个人都给出了详细的

案例分析和具体的策略妙招,还推荐

了相关的家庭教育读物。当科研处把

协同文档发给这位年轻班主任时,这

位班主任惊呆了,也感动极了——就

这么悄无声息地在短短几节课时间

里,便获得了这么多连面都没有见过

的同伴们的帮助。这位教师的自尊心

得到了保护,而帮助这位班主任的同

伴也获得了成就感。之后,这位教师

运用大家支的招与两个学生的家长沟

通,果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位班

主任在协同文档里对给予自己帮助的

老师表达了感谢,并表示将建立长久

的联系,请兄弟学校的同伴以后多多

帮助。

自我反思:一起写作

学校一直鼓励教师写作。每个

月,科研处将教师们的文章进行收集

整理、阅读推荐。每当发现视角独特

值得推荐的文章,便会建立协同文档,

文章作者、科研处相关负责人以及学

校的“每周一修改团”,都会在同一个

文档里对此文章进行讨论和修改,学

校带着教师一起反刍、修改自己的文

章,帮教师找到自己思维的亮点以及

需要改进的地方。之后,再将修改好

的文章通过学校微信平台推出。学校

用这样的方式,先后与教师们一起,修

改推荐近百篇文章被报纸杂志发表,

80%的教师都参与到“一起写作”活动

中,并从中得到思维、视角以及写作能

力方面的提升。

项目研究:共同设计

学校各年级都在进行主题课程的

开发,但部分教师在此过程中遇到了

瓶颈。于是,学校借用 TIM 协同教研

的思路,将各年级课程负责人组建成

一个团队,进入同一个协同文档中,以

其中一个年级的课程方案为例,进行

典型案例的线上交流与讨论。大家就

这个课程设计,在协同文档中提出自

己的想法和修改建议,同时也提出自

己的困难。学校在线邀请兄弟学校的

课程开发专家,在线加入协同文档,通

过查阅教师的反馈,了解教师的认知

层次和遇到的困难,及时给予指导。

教师们因此获得了更多启发,从而给

自己年级的课程开发带来了灵感。

科技在不断发展,智能时代的到

来使我们的许多工作都变得更加便

利。如果此时我们能改变固有的思维

方式,智慧地运用智能时代的便利,便

能给我们的工作带来巨大的改变。而

这些改变将会直指教育的核心,也就

是人的发展。因此,一部手机带来的

并不只是教研方式的改变,更重要的

是教师思维模式的变化以及工作习惯

的变革。

(作者分别系内蒙古鄂尔多斯东

胜区教科室主任、湖北宜都创新实验

学校科研主任)

如何调动教师的研究兴趣?如何改进教师的教研方式?如何让教师更好地观课?也许,我们可以找到一种新的研究思路——“TIM协同教研”,以此来改变教师的教研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