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1990 A10 今日 · 关注 2020年1月1日 星期三 责编/徐雁宁 美编/刘哲姝 “抱歉抱歉,在外面拍摄延迟 了。”匆匆赶回公司的陈啾啾满脸 都是歉意。她是奇迹山MCN公司 旗下的一位“达人”,工作内容就是 创作、拍摄短视频和进行电商直 播,目前在抖音上拥有300多万粉 丝。 陈啾啾毕业于四川大学播音 主持专业。她说,她个子小,要当主 持人或演员都不容易,于是她很早 便和朋友一起在自媒体做视频, 2018年4月进入现在的公司。啾啾 说,她一天要在抖音上发7条短视 频,刚起步只有发布的数量足够 多,才有机会让大家看到。 啾啾说,起初一段时间,视频 数据一直不理想,粉丝量下滑,她 特别着急。为此,她进行了各种尝 试。2019 年 5 月初,终于有一条视 频火了,“啾啾不是小广播”获得了 132.7万的赞,粉丝一下子涨到200 万左右。“我不是特别搞笑的人,所 以就想从身边的小事下手,找些大 家有共鸣的事情来吐槽。那条视频 是灵感乍现,写文案只花了20分 钟。但很多时候,我拔光了头发想 出来的段子还是很‘尬’。” 当初啾啾进入这一行,她父母 并不支持,他们原本期望女儿做个 朝九晚五的白领,结婚生子,不过 最后还是尊重女儿的决定。如今, 她妈妈已是她的铁杆粉丝,她在 抖 音 上 的 每 一 条 视 频 ,她 妈妈都 认真地看,还会关注大家的评论, 粉丝数量涨不上去时,妈妈也会坐 立不安。 前段时间,啾啾开始做电商直 播,几场直播下来,效果不错,也让 她找到了一个新的方向。“我妈妈 前两天打来电话说,‘你推荐的那 个豆浆我买了,还有那个饼干也挺 好吃的’,我听后很感动,我希望通 过自己的努力让爸妈过上更好的 生活。” 啾啾说:“我现在真是不敢有 什么娱乐,以前压力大,会约朋友 出来小酌,现在如果出去玩,就会 焦虑,第二天要拍什么,文案没有 写怎么办,没办法早起怎么办。我 不敢停下来,粉丝的注意力有多易 逝就有多宝贵,一停下就会有别人 追上来。” (记者 彭菲)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或 许这是很多人嘴上的一句玩笑话, 但王睿博敢这么想也敢这么做。 读本科期间,她曾去韩国交流 了一年,其间利用寒假“穷游”了一 趟台湾岛。“十年前的那个跨年夜 是和同学在台北过的,因为第二天 一大早还安排了行程,所以跨年结 束后,我们没有住酒店,而是找了 个24小时营业的麦当劳,聊了一整 晚。”回忆起这些,王睿博咧嘴一 笑, “学生没钱,这样还能省点。” 毕业后找工作,王睿博来到厦 门的一所高校从事行政工作。“我 常常听人说,这个工作很稳定,又 有寒暑假,适合女孩,方便照顾家 庭。”王睿博说,她学的是对外汉 语,她心中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 能出国教汉语。2016 年,这个愿望 终于实现了。她被派往位于南非斯 坦陵布什的孔子学院,这一去就是 两年。 刚到那里,王睿博特别不适 应,“一个小镇上最多不超过 10 个 中国人,气候干燥,经常流鼻血。” 王睿博说,但当看到花园大道、好 望角等风光后,她觉得再辛苦也值 了。“我的学生从小学到成年的都 有,我被非洲人身上那种乐观的精 神、开心的状态感动了。就算是我 现在遇到挫折,也会想起他们,觉 得很治愈。” 2018 年 10 月,王睿博回到厦 门,重回行政岗位。每逢假期,她依 然不会“宅”,行李箱一拉,又开启 旅程。2019 年,她去了两次越南,还 去了杭州、宁波、洛阳、开封等城 市。“旅行、学习、工作并不冲突,自 从去了南非,我一直坚持学法语, 旅行和学习开拓了我的视野,也让 我能以更好的心态投入工作。” 对于迎来30岁,王睿博说没有 太大的感觉,她也从来没有给30岁 的自己强加目标。她希望社会对30 岁的女性能更宽容一些,“即使我 说我很享受目前的生活,享受单 身,但大家总会觉得不可能,觉得 你这个年纪就应该干嘛,其实年龄 不应该被用来限制一个人。” (记者 彭菲) 人物 陈啾啾 身份 网络达人, 拥有300多万粉丝 停不下来 一停就会被追上 心宅不住 不因 30 岁而改变 感到自己每天都有 所成长,不敢停下 来,希望能活成自己 喜欢的样子。 其实年龄不应该被用 来限制一个人,希望 社会对30岁的女性 能更宽容一些。 人物 王睿博 身份 在高校从 事行政工作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康敏说,古人 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中国人有这种社会、文化上的期 待,认为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就应该在心 理成长、为人处事、事业成就、社会地位 等方面达到一定的标准。这些是参考 值,很多人以此为目标,无形中会对人 的心理有影响。 有的人说“到了30岁一定要把自己 嫁出去”,有的人认为“到了 30 岁要买房 买车”,如果实现了目标,就会有成就 感、价值感,如果没达到自己的目标,他 们可能会有挫败感,产生焦虑,增加心 理压力。 有些事业有成的人,会有一些“四十 不惑”之感。但实际上,现代人生活压力 很大,许多人到了40岁还在困惑之中, 可能因为家庭经济、子女教育等各方面 的问题而焦头烂额。现在,第一批 80 后 已经开始达到这个年龄阶段。 “原本我们 以为, 80后是第一代独生子女,他们是最 无忧无虑的一代。实际上, 80 后压力也很 大,他们要承担 4 个老人的养老。”康敏 说, 80后作为独生子女,原本什么都不用 解决,在被父母包办的情况下,有些能力 没有得到发展。在走进社会、进入家庭 后,却发现自己在应对这些事情时很艰 辛。无论是心理层面还是现实层面, 80后 的落差比较大,相对更不容易。 70后虽然辛苦,早期成长中物质条 件相对差一些,但大多数是多子女家庭, 在适应社会发展过程中,个人也在发展, 心态会更稳定。 “现代社会各方面跟以前 相比更复杂,很多新问题不断冒出来,大 多数人还达不到五十知天命。”康敏说, 她身边 50 岁左右的人,如果生活、事业 比较稳定的,会更多地投身社会做公益, 生活的幸福感比较高,过得更有价值感; 也有少数人不如意,他们会经常发牢骚, 身体健康也出现问题。这部分人需要调 整自己,学会接受,要对自己有更深的了 解,对人生的方向有所调整,之后的人生 才会过得比较好。 康敏说,不同年代的人身上都有鲜 明的时代烙印。 70 后更能吃苦,相对更保 守,老一辈的一些传统在他们身上能得 到更好的传承; 80 后自由独立,但也有依 赖的一面; 90 后是最自由、无拘无束的一 代,他们敢于走自己的路,不被社会、家长 的期望所绑架。打个比方,在同一件事情 上, 70后的态度是“尝试”, 80 后是“犹豫、 纠结”, 90后则是“大步向前”。 “现代社会价值观更多元,不是一个 统一的标准就能适用于所有人。”康敏 说,不同年代的人身上都有闪光点。 记者 郭文娟 专家观点 70后 尝试 80后 犹豫 90 后则是“大步向前” 古人云: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 十知天命……”今天,第一批 90 后就跨入30周岁了,第一批80 后、 70 后也分别跨入 40 岁、 50 岁整数关口 了。在人生的这个关键节点,他们在想什 么呢?有什么新的人生计划、职业规划?本 报记者分别采访了这几个年龄段的多位 市民,听听他们的年轮故事。如果您是同 龄人,也可以致电本报市民热线 5589999 或登录“晚报应帮帮”平台谈谈自己的所 思所想。 心里偶有惆怅 第一批 90 后 80 后 70 后今天分 别跨入30岁、 40岁、 50岁整数关口

200101 WA10 要闻网络C - epaper.xmnn.cnepaper.xmnn.cn/xmwb/20200101/11.pdf · 动时,他们就得及时诊断,并找出对 策。刚到进修学校不久,郑志生就带领

  • Upload
    others

  • View
    2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200101 WA10 要闻网络C - epaper.xmnn.cnepaper.xmnn.cn/xmwb/20200101/11.pdf · 动时,他们就得及时诊断,并找出对 策。刚到进修学校不久,郑志生就带领

1990年

A10 今日·关注 2020年1月1日 星期三责编/徐雁宁 美编/刘哲姝

“抱歉抱歉,在外面拍摄延迟了。”匆匆赶回公司的陈啾啾满脸都是歉意。她是奇迹山MCN公司旗下的一位“达人”,工作内容就是创作、拍摄短视频和进行电商直播,目前在抖音上拥有300多万粉丝。

陈啾啾毕业于四川大学播音主持专业。她说,她个子小,要当主持人或演员都不容易,于是她很早便和朋友一起在自媒体做视频,2018年4月进入现在的公司。啾啾说,她一天要在抖音上发7条短视频,刚起步只有发布的数量足够多,才有机会让大家看到。

啾啾说,起初一段时间,视频数据一直不理想,粉丝量下滑,她特别着急。为此,她进行了各种尝试。2019年5月初,终于有一条视频火了,“啾啾不是小广播”获得了132.7万的赞,粉丝一下子涨到200万左右。“我不是特别搞笑的人,所以就想从身边的小事下手,找些大家有共鸣的事情来吐槽。那条视频是灵感乍现,写文案只花了20分钟。但很多时候,我拔光了头发想

出来的段子还是很‘尬’。”当初啾啾进入这一行,她父母

并不支持,他们原本期望女儿做个朝九晚五的白领,结婚生子,不过最后还是尊重女儿的决定。如今,她妈妈已是她的铁杆粉丝,她在抖音上的每一条视频,她妈妈都认真地看,还会关注大家的评论,粉丝数量涨不上去时,妈妈也会坐立不安。

前段时间,啾啾开始做电商直播,几场直播下来,效果不错,也让她找到了一个新的方向。“我妈妈前两天打来电话说,‘你推荐的那个豆浆我买了,还有那个饼干也挺好吃的’,我听后很感动,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爸妈过上更好的生活。”

啾啾说:“我现在真是不敢有什么娱乐,以前压力大,会约朋友出来小酌,现在如果出去玩,就会焦虑,第二天要拍什么,文案没有写怎么办,没办法早起怎么办。我不敢停下来,粉丝的注意力有多易逝就有多宝贵,一停下就会有别人追上来。” (记者彭菲)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或许这是很多人嘴上的一句玩笑话,但王睿博敢这么想也敢这么做。

读本科期间,她曾去韩国交流了一年,其间利用寒假“穷游”了一趟台湾岛。“十年前的那个跨年夜是和同学在台北过的,因为第二天一大早还安排了行程,所以跨年结束后,我们没有住酒店,而是找了个24小时营业的麦当劳,聊了一整晚。”回忆起这些,王睿博咧嘴一笑,“学生没钱,这样还能省点。”

毕业后找工作,王睿博来到厦门的一所高校从事行政工作。“我常常听人说,这个工作很稳定,又有寒暑假,适合女孩,方便照顾家庭。”王睿博说,她学的是对外汉语,她心中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能出国教汉语。2016年,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她被派往位于南非斯坦陵布什的孔子学院,这一去就是两年。

刚到那里,王睿博特别不适应,“一个小镇上最多不超过10个中国人,气候干燥,经常流鼻血。”

王睿博说,但当看到花园大道、好望角等风光后,她觉得再辛苦也值了。“我的学生从小学到成年的都有,我被非洲人身上那种乐观的精神、开心的状态感动了。就算是我现在遇到挫折,也会想起他们,觉得很治愈。”

2018年10月,王睿博回到厦门,重回行政岗位。每逢假期,她依然不会“宅”,行李箱一拉,又开启旅程。2019年,她去了两次越南,还去了杭州、宁波、洛阳、开封等城市。“旅行、学习、工作并不冲突,自从去了南非,我一直坚持学法语,旅行和学习开拓了我的视野,也让我能以更好的心态投入工作。”

对于迎来30岁,王睿博说没有太大的感觉,她也从来没有给30岁的自己强加目标。她希望社会对30岁的女性能更宽容一些,“即使我说我很享受目前的生活,享受单身,但大家总会觉得不可能,觉得你这个年纪就应该干嘛,其实年龄不应该被用来限制一个人。”

(记者彭菲)

特别报道

人物 陈啾啾身份 网络达人,拥有300多万粉丝

停不下来 一停就会被追上

心宅不住 不因30岁而改变

感到自己每天都有所成长,不敢停下来,希望能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其实年龄不应该被用来限制一个人,希望社会对 30 岁的女性能更宽容一些。

人物 王睿博身份 在高校从事行政工作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康敏说,古人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中国人有这种社会、文化上的期待,认为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就应该在心理成长、为人处事、事业成就、社会地位等方面达到一定的标准。这些是参考值,很多人以此为目标,无形中会对人的心理有影响。

有的人说“到了30岁一定要把自己嫁出去”,有的人认为“到了30岁要买房买车”,如果实现了目标,就会有成就感、价值感,如果没达到自己的目标,他们可能会有挫败感,产生焦虑,增加心理压力。

有些事业有成的人,会有一些“四十不惑”之感。但实际上,现代人生活压力很大,许多人到了40岁还在困惑之中,可能因为家庭经济、子女教育等各方面的问题而焦头烂额。现在,第一批80后已经开始达到这个年龄阶段。“原本我们以为,80后是第一代独生子女,他们是最无忧无虑的一代。实际上,80后压力也很大,他们要承担4个老人的养老。”康敏说,80后作为独生子女,原本什么都不用解决,在被父母包办的情况下,有些能力没有得到发展。在走进社会、进入家庭后,却发现自己在应对这些事情时很艰辛。无论是心理层面还是现实层面,80后的落差比较大,相对更不容易。

70后虽然辛苦,早期成长中物质条件相对差一些,但大多数是多子女家庭,在适应社会发展过程中,个人也在发展,心态会更稳定。“现代社会各方面跟以前相比更复杂,很多新问题不断冒出来,大多数人还达不到五十知天命。”康敏说,她身边50岁左右的人,如果生活、事业比较稳定的,会更多地投身社会做公益,生活的幸福感比较高,过得更有价值感;也有少数人不如意,他们会经常发牢骚,身体健康也出现问题。这部分人需要调整自己,学会接受,要对自己有更深的了解,对人生的方向有所调整,之后的人生才会过得比较好。

康敏说,不同年代的人身上都有鲜明的时代烙印。70后更能吃苦,相对更保守,老一辈的一些传统在他们身上能得到更好的传承;80后自由独立,但也有依赖的一面;90后是最自由、无拘无束的一代,他们敢于走自己的路,不被社会、家长的期望所绑架。打个比方,在同一件事情上,70后的态度是“尝试”,80后是“犹豫、纠结”,90后则是“大步向前”。

“现代社会价值观更多元,不是一个统一的标准就能适用于所有人。”康敏说,不同年代的人身上都有闪光点。

记者郭文娟

专家观点

70后“尝试”80后“犹豫”90后则是“大步向前”

古人云:“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

十知天命……”今天,第一批 90

后就跨入 30 周岁了,第一批 80

后、70后也分别跨入40岁、50岁整数关口

了。在人生的这个关键节点,他们在想什

么呢?有什么新的人生计划、职业规划?本

报记者分别采访了这几个年龄段的多位

市民,听听他们的年轮故事。如果您是同

龄人,也可以致电本报市民热线5589999

或登录“晚报应帮帮”平台谈谈自己的所

思所想。

心里偶有惆怅 期待下段华章■第一批90后80后70后今天分别跨入30岁、40岁、50岁整数关口

Page 2: 200101 WA10 要闻网络C - epaper.xmnn.cnepaper.xmnn.cn/xmwb/20200101/11.pdf · 动时,他们就得及时诊断,并找出对 策。刚到进修学校不久,郑志生就带领

“人生真是很奇妙,兜兜转转,又回到了这里。”昨天,站在思明区教师进修学校门口,郑志生指着不远处的一栋楼说,“当年,鹭大(即厦门理工学院,前身为“鹭江职业大学”)安排给我的宿舍就在那。”

那年,大学毕业原本要被分配到鹭大的他,最后却进了中学校园。没想到,20年后,他的工作单位搬迁到厦门理工学院思明校区内,他又回到了这个当年擦肩而过的地方。

入职第一年,郑志生接手年段最差的班级;第二年,他当上了段长;第三年,就成了学校教务处副主任;34岁时,他调到槟榔中学当副校长,成为当时岛内中学最年轻的校级领导;39岁时,他选择从热闹的“台前”转到冷清的“幕后”,到思明区教师进修学校当副校长,之后,又被提拔为校长。

这样的晋升速度让人惊叹,但外人不知的是,他背后的付出有多少。那时的他身兼多职,都没时间跟人好好说话,以至于给外人留下这样的印象:

“年轻时的郑志生脾气急躁。”他有多

忙?后来接手他工作的同事曾开玩笑:“他这个岗位干的活,至少要六个半人才能填满。”

在思明区教师进修学校,郑志生和他的教研员团队承担着指导学校、老师的重任,是思明教育质量强有力的支撑。比如,当区域教育质量出现波动时,他们就得及时诊断,并找出对策。刚到进修学校不久,郑志生就带领思明区12所中小学一起做课题,研究中小学特色发展策略,出了不少成果。这个课题后来被确定为“省教育教学改革试点项目”。

近十年,他专注于读书、做研究,收获颇丰。其中,花了近6年时间完成了博士学业。去年3月,他出版了个人第一本著作。今年,他还有2本专著即将出版。

选择进修学校,就意味着选择平淡、奉献、甘为人梯。对此,郑志生认为,做点学问,比较踏实。下一个十年,他考虑的是,怎么做好教研员队伍建设,让他们更好地发挥作用,促进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记者郭文娟)

人物 郑志生身份 思明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博士、高级教师

回望过去,最大的遗憾是对家人、孩子的亏欠。下一个十年,希望多出一些研究 成 果 ,促 进 老师、校长们成长。

平淡奉献 觉得做学问踏实

人物 高泉阳身份 同安区莲花镇军营村党支部第一书记

50 岁还算不上老,下一个十年,我愿意和乡亲们一起继续奋斗。

高泉阳是军营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但在村里,很少有人叫他书记,无论男女老少,都爱喊他“牛头”,因为他像牛一样勤劳肯干。二十多年来,在他的带领下,军营村从“人穷、地穷、日子穷”的“三穷村”,变成了拥有“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全国文明村”三个国字号荣誉的富美乡村。

回首为军营村服务的这段岁月,高泉阳说:“总结起来就是‘酸甜苦辣’四个字,付出很多,收获也很多,我给自己打80分,因为总觉得可以做得更好。”

1997年,27岁的高泉阳主动放弃个人创业机会,毅然选择回乡带领全村人民共同致富。他刚回乡时,军营村还是一个偏僻落后、交通闭塞的小山村,连一条像样的路都没有。那个时候,村里家家户户都种茶,可是茶叶种出来了,运输却成了问题。

高泉阳认为,山村贫困,主要是交通制约和信息闭塞,于是他马不停蹄地忙碌起来。村里通讯不畅,他向镇里申请把第一条电话线架到高山上。进村道

路难行,他四处筹钱,拓宽进村道路,同时号召全村修路,让军营村成了莲花镇第一个家家户户通水泥路的山村。

路是修起来了,可由于传统种茶业收入不高,不少村民放弃种茶,外出打工。高泉阳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带头打造了七彩池、雄狮瀑布、关帝庙、七仙岩、防空哨所等景点,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鼓励村民把多余的房子拿来开农家乐和民宿。

随着乡村旅游、民宿、农家乐大力发展,游客越来越多,再加上依托专业合作社推动特色产业发展的新机制,这些年,军营村村民的“钱袋子”开始鼓起来了,人均年收入从 1997 年的1980元到2019年突破3万元。

尽管如此,高泉阳还是很不满足:“这离我自己定下的目标还很远。随着军营村村容村貌、民生工程等方方面面逐步完善,接下来十年,我要想方设法让乡亲们的‘钱袋子’真正鼓起来,一定要让贫困的山区村变成富裕村。我觉得,我一辈子做好这件事就够了。”

(文/记者陈万泉图/陈嘉新)

振兴乡村 继续做好这件事

2020年1月1日 星期三责编/徐雁宁 美编/刘哲姝 A11

“我对12月31日‘嗖’一下变成‘1月1日’一直很有感觉,有一种归零重启的仪式感,刚刚过去的2019年,是我最艰难的一年,上有老下有小,我还要拽住理想和美好的状态不撒手,继续负重前行。”1980年出生的林糖糖是媒体工作者,对于已经到来的2020年,她这样勉励同龄人:

“大家都加油!有梦想才有预期的将来!”刚刚过去的2019年,糖糖经历了不

少事。年初,她父亲突发急症住进了医院,在重症监护室扛过了数不清的危急情况,至今还住在重症监护室里。“病危通知书都不知收到多少回。”糖糖说,

“我任何事都要想出个逻辑才舒坦,可是生命垂危有什么逻辑?到了前两个月,我才想明白。有一天痛哭后,我在手机备忘录一口气写了一篇两三千字的《给爸爸的信》,里面全是父亲分享自己的人生观、为人之道的细节,这些给了我源源不断的力量,我会继承父亲给我的思想,在

教育下一代时,要做到跟他一样好。”糖糖的孩子两岁半,因为这半年没帮

手,她干脆自己带孩子,工作时也带着。宝宝跟着她做过一场3小时不挪位置的人物专访,听过2个小时的名师讲座。“前两天跟着我看歌剧,从晚上7点半坚持到11点,才两岁半的孩子,我真服她了。”糖糖说,“其实想想挺心酸的,别人家的孩子,有的加上爷爷辈五六人轮流看着呢。”不过对此糖糖也看开了:“也蛮好,不这么折腾,我也不知道孩子可以这么独立,这么小还可以听这么多音乐会呢。”

迈入40岁,糖糖的感受是:“很好,人生所有的经历都有意义,而且我一向认为,只要每一个重要的关头做的选择最优,人生路就基本符合自己的预期。”她说,“其实40岁来临,我没什么危机感,人生见招拆招,有所历练才有趣,为什么要浪费后半生去过一成不变的生活呢?” (文/图记者林晓云)

特别报道

1980年

见招拆招 扛住事负重前行

人物 林糖糖身份 媒体工作者

有一种归零重启的仪式感,要拽住理想和美好的状态不撒手,为40岁的自己加油。

1970年

■世界这么大,妈妈带你看。摄于纽约

心里偶有惆怅 期待下段华章■本报推出特别报道,关注他们所思所想,听听他们的年轮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