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2016 No. Vol.01 2016 Vol.01 2016 No. 26 26

副 刊 - VaillantSecure Site  · 麦肯锡工作法: 麦肯锡精英的39个工作习惯 作者简介 (日)大岛祥誉 Senju Human Design Works 董事长。高管培训师、组织开发与人

  • Upload
    others

  • View
    5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副 刊 - VaillantSecure Site  · 麦肯锡工作法: 麦肯锡精英的39个工作习惯 作者简介 (日)大岛祥誉 Senju Human Design Works 董事长。高管培训师、组织开发与人

副 刊

2016

No. Vol.01 2016 Vol.01 2016No.2626

Page 2: 副 刊 - VaillantSecure Site  · 麦肯锡工作法: 麦肯锡精英的39个工作习惯 作者简介 (日)大岛祥誉 Senju Human Design Works 董事长。高管培训师、组织开发与人

2 3《

生活》Vol.01 2016

V《

生活》Vol.01 2016

V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第 1版 (2015 年 6 月 1 日 )

外文书名 / The Mckinsey Kay

平装 / 175 页

语种 /简体中文

麦肯锡工作法 :麦肯锡精英的 39 个工作习惯

作者简介(日)大岛祥誉

Senju Human Design Works

董事长。高管培训师、组织开发与人

才培养咨询师。毕业于上智大学外国

语学院,后取得美国杜克大学福库商

学院 MBA 学位、芝加哥大学人文科

学硕士学位。在麦肯锡公司从事新事

业开拓战略、公司战略以及经营战略

的制定等咨询项目。2002 年独立创

业,从事高管培训、组织变革咨询、

队伍建构及领导力开发等咨询服务。

内容简介麦肯锡的经营顾问,之所以都是“解决问题的专家”是因为他们有良好的

解决问题的习惯。例如:保持从零开始、从论点开始、用 30 秒时间提出 3 个要点、

以“事实”为基础提出“假设”、将自己的主张放在疑问里……这些习惯使得麦

肯锡的经营顾问们很快就能找出答案。本书中的 39 个工作习惯是麦肯锡亲身

实践的“立竿见影”的简单习惯,只要掌握这些习惯就能提高职场人士解决问

题的能力,并且能够保证工作的品质与效率。

文摘学会“批判思考”

与分析别人的问题相比,用“从零开始”的方法分析自己的问题更加困难。

如果我们自己面对“我为什么和恋人的关系不好呢?我应该怎么办?”这

个问题时,很难做出“对了,不如分手吧!”这样的选择。(但是看到朋友做

出这样果断的选择时,心中往往会感慨她很了不起。)

因为面对自己的问题我们很难摆脱自我视点,所以无法深入地进行思考。

在进行判断的时候往往犹豫再三,导致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

在商业中也经常出现类似的情况。无法深入思考,想法不够广阔。

这种情况下,麦肯锡的“逻辑思考法”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所谓逻辑思考,简单说就是针对当前面对的问题以及自己提出的假设,仔

细地思考“原因是什么,结果将会如何”。

为什么客户的事业发展不顺?

因为销售额无法提高。

为什么销售额无法提高?

因为海外竞争企业的价格更低。

为什么海外竞争企业的价格更低。

因为我们的成本太高。

为什么成本太高。

因为原料价格高。

为什么……

将整体事件中的每一个小事件都逐一地分解出来。

思考所有的原因和结果

通过这种批判的思考方法和不断地对自我提问,可以使你一步一步地逼近

问题的本质。

通过对自己提出这些批判性的问题,可以使思考更加深入,提高视点(成

为俯瞰视点),看问题更加全面。批判的思考可以看清问题的本质。

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

出版社 / 新星出版社

第 2版 (2010 年 4 月 1 日 )

丛书名 / 大端文库

平装 / 309 页

语种 / 简体中文

作者介绍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国际知名文

化研究学者。1942 年 10 月 10 日生

于河南太康,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美国哈佛大学博士,香港科技大学人

文荣誉博士。著名教授、作家、文化

评论员,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现代文学

及文化研究、现代小说和中国电影。

著述包括《铁屋中的呐喊:鲁迅研究》

(中英文版)、《中国现代作家中浪

漫的一代》、《中西文学的徊想》、

《西潮的彼岸》、《狐狸洞话语》、《上

海摩登》、《寻回香港文化》、《都

市漫游者》、《世纪末呓语》等。

内容简介新文化运动还没有火热展开的时候,林纾、苏曼殊已经为中国现代文学播

撒下浪漫的种子。做普罗米修斯似的英雄,还是做维特似的多愁善感的才子,

这样的情感始终纠结在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派身上,无论是郁达夫、徐志摩,

还是郭沫若、蒋光慈、萧军都没有摆脱这种心结。李欧梵先生出文入史,复原

了一幅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文化地图,树立了几个显著的地标,作家本人私生活

之零珠碎玉也串缀其间,于杳然逝去的浪漫风声中泠泠作响。

读者评论五四后的第一个十年,我认为是中国上个世纪作品和大师集中喷发的黄金

十年。西风东渐,流派纷呈。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交织互见,谁都不能完全割

裂,霸占一方。书中所选的徐志摩、郭沫若是浪漫主义纯度较高的作家,萧军、

蒋光慈等人的作品则是现实主义背后隐约闪耀着浪漫的灵动。

论及现代作家浪漫性的来源,应该是本土传统和西方点化互相生发的合力。

中国的历代文人在修齐治平之外都多少带有一点生活情趣,对自然的感怀、对

人生的伤往都触发了士大夫阶层的群体追求。《诗经》开篇之《关雎》就已经

种下了浪漫的种子,而后,屈原的《离骚》、《九歌》共同成为中国文学绵延

两千多年浪漫主义的原点。

到了晚近,国门渐开,中国文学渐与世界接轨。这是一个碰撞及融合的过程。

在当时文坛上有话语权的一批文人大都吃过面包,所以对西方的文化遗产恨不

能立刻嫁接于本土。而十九世纪欧洲的浪漫主义又为本土文学提供了一个范本。

所以,论及第一个十年的浪漫的时候,不能不考虑两方面的因素,传统的浪漫

和舶来的浪漫。传统的浪漫因白话文的兴起而受冲击挣扎着断裂,舶来的浪漫

因顺之时代潮流而欣欣向荣。中国的留学生们兴奋而迫切地把欧洲一个世纪的

浪漫浓缩成现代文学的十年。

除了作品上的影响之外,五四后爱情理念的接轨以及个人主义的膨胀也是

欧美影响下浪漫主义的又一刺激。

值得注意的是,代表着最新潮流的象征主义、未来主义、现代派等作家的

作品没有得到译介,与徐志摩等人留学的同时,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已经出版,

卡夫卡的作品也已经问世,但是似乎没有得到东方学生的关注。李欧梵的论文

轻而薄的点到了这一现象,就没有了下文。

悦读

BOOK RECOMMENDATION悦读

BOOK RECOMMENDATION

Page 3: 副 刊 - VaillantSecure Site  · 麦肯锡工作法: 麦肯锡精英的39个工作习惯 作者简介 (日)大岛祥誉 Senju Human Design Works 董事长。高管培训师、组织开发与人

4 5《

生活》Vol.01 2016

V《

生活》Vol.01 2016

V

小日子市场部 王轶莹

小日子是什么?不禁想起曾经读

过的一本书《一个人的暖食风景》,

说的是一个热爱美食的人如何在每天

发现身边那些或许起眼,或许不起眼

的一些料理。如果一个人对自己每一

天的食物都有如此这般的追求,那么

我相信他一定有着富足的内心,过着

滋润而又品质的小生活。

小日子是一碗热腾腾的面,温暖

了胃也温暖了心,是踏踏实实却又精

致的每一天。有人说,你怎么对待生

活,生活就会怎么对待你。其实从小

小的一碗面中就可以感受到小日子的

温暖。从汤料到浇头,甚至到碗、调

羹、桌布到桌上摆设,那就是我们每

天都会对话的一些简单又并不简单的

事物。

小日子是随身包包里的一本笔记

本,记录了每天的行程以及一路走来

的点点滴滴。在日本,无论男女老少

都会随身带着一个被称为“手账”的

笔记本,随时随地掏出来翻翻看,或

者在上面记些什么。而如今“手账”

已不再是简简单单的笔记,它让我们

的生活和工作更有效率,也让我们愿

意去空出那半小时的时间去思考今天

所发生的一切,用笔和胶带,以一种

最原始却最贴心内心的方式去记录下

这每一天。

小日子是一场又哭又笑的电影。

在电影院里,我们可以体验到另一种

生活,也可以回想起自己曾经有过的

经历,甚至会给我们带来一些意外和

惊喜的小灵感。短短的两个小时,是

《泰 》里冒险传奇的故事,是《火

星援救》里各种科学和生存必备技能,

是《夏洛特烦恼》里回忆起年少时的

自己。电影,小日子里必不可少的调

味剂,少了它总会让人觉得有些无味。

小日子是一次期待已久的旅行。

那个心驰神往的地方,是我想体验的

另一种生活,是我想去到的那每一个

景点,是和当地人接触中发生的有趣

的事情,也是和爱的人一起去经历的

那些美好的时光。无论是马尔代夫海

滩、巴黎街头、俄罗斯异域风情,或

四川藏区的高原、挪威的布道石、拉

斯维加斯的夜晚,那每一天和每一处

都给小日子画上了别样的色彩。

有自己的小生活和小情趣,不必

去想改变世界的旷世宏图,但求努力

活出自己。有时候和朋友聚会畅快聊

天的下午茶,有时候来一次酣畅淋漓

的健身时间,有时候在路边发现了一

个特色小店,有时候也可以享受一个

人独处的时光,和自己对话。舒服就

好、温馨就行,没人爱时专注自己,

有人爱时,有能力拥抱彼此,这就是

小日子。

高跟鞋的旅程销售支持部 金晓磊

每个女人都穿过高跟鞋,也都喜

欢穿高跟鞋。就像男人都喜欢汽车一

样,开车能让男人更加潇洒、更加风

度翩翩。而高跟鞋不仅能弥补身高的

不足,还能使人立刻有一种挺拔秀气

之态,使女人更加美丽、更加飘逸、

更加亭亭玉立。

每个女人都希望拥有一双舒适、

时尚的鞋子,一双漂亮的高跟鞋,就

像灰姑娘找到水晶鞋一样,使女人更

加摇曳、婀娜、顾盼生姿,是女人完

美魅力的呈现。

玛丽莲·梦露曾经说过:“虽然

我不知道是谁最先发明了高跟鞋,但

所有女性都应该感谢他,高跟鞋对我

的事业有极大的帮助。” 大家可否知

道,西方的高跟鞋最开始出现时是给

男性穿着的,16 世纪意大利人带动了

高跟鞋的流行风潮。相传,路易十四

为了使自己看起来更高大威武、更具

自信和权威,让鞋匠为他的鞋子装上

4 寸高的鞋跟,并把跟部漆成红色以

显示其尊贵身份。后来一名佛罗伦萨

贵族女子穿上了 2 英寸的高跟鞋,目

的是在她结婚时可以显得高一些。这

在当时是一项创举,高跟鞋终于撕下

“男性贵族专有象征”的身份标志,

成为了时尚的符号。

穿上高跟鞋,它能改变女人的步

态,使她款款细步,摇晃如柳,凭添

许多媚态。她好像处于一种无助的束

缚之中,正待英雄救美人。这无疑使

具有骑士气概的男人顿生怜香惜玉之

心。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知道高跟

鞋能改变女人的步态,使之更富于感

官刺激。高跟鞋使女人步幅减小,腿

部挺直,并使得臀部收缩,胸部前挺,

袅娜的韵致随之而生。梦露那著名的

摇摆回眸步态,那轻盈摇摆如柳,回

眸一望生百媚的这种步态,穿平跟鞋

是不可能有的。它既增加了穿它的女

人的高度,同时也使她获得某种心理

和情感的提升 . 因此,她将更为意气

风发,更具女性的魅力。

站在高跟鞋上,女人们开始了发

现世界、改造世界的旅行。

你没有勇气去选择,大概是因为懒吧!

特约作者 oneday

少创业是不行的。我觉得他说的也挺

有道理的,但我也了解到,很多人做

了不一样的选择,其实并不是因为他

们有多特别,只是逼了自己一把而已。

而在我们看来很难做到的那些

事,却发现,原来一起工作的 boss

成了旅行行家,住在隔壁的老张一家

搬去了大理开客栈,卖有机农产品。

新来工作的 90 后小张没干多久就辞

职,不是因为贪玩,而是自己准备开

公司了,这个世界变化就是这么快,

你看起来好像遥不可及的事情并不神

秘,只是不愿意花费精力去执行罢了。

前不久去了大理喜洲,无意间

了解到美国林登夫妇的故事,夫妻两

人八几年第一次来到这里,就决定为

了一栋古建筑抛开在美国的工作和生

活,他们卖掉了美国的房子,把工作

的所有积蓄都用在了古建筑项目,几

经与当地政府周旋,数年改造,最终

于 2008 年创立喜林苑,与更多人分

享中国西南的文化遗产。

这栋老建筑堪称白族建筑中精品

中的精品,是抗日战争时期云南著名

商号“鸿兴园”经理-杨品相修建的

宅子,1948 年完工,只住了一年便

经历解放,房子上交国家,先后被作

为作战指挥中心,医院、幼儿园等场

所使用。杨品相流落他乡,几经国家

特殊历史颠簸,全家基本无人幸存于

世,只有大女儿远嫁西双版纳留有一

后,房子改造好后,才得以回家看看。

而我们得知,林登夫妇之前的工

人生的选择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面对选择,我们往往思前想后,但也

有人义无反顾。

我们常常诟病,天朝的教育把人

培养成了机器。但是,反观被社会大

改造的我们,貌似翻身做主,却免不

了又成为社会的机器,所谓的“职业化”

大概也是机器化的一种,当你习惯了一

种环境,设定好了所有应对模式,再

到另一种环境,难免就害怕了,胆怯了。

看到别人活出了不一样的风景,

心生羡慕却又不敢迈步,了解一番更

是觉得难做,于是否定自己局限自己,

最后就像一些人自暴自弃地说:大家

都是庸人,俗人!的确,这种说法没

错,即使大总统大明星也免不了俗啊。

上次和朋友讲了几位手工艺人的

故事,讨论中,他觉得能做这些事情

的人,首先要有点天赋,然后有点热

爱,才能达成。大部分没有这样优势

的人都不能选择这样的生活方式,至

生活一隅

LIFE STORY生活一隅

LIFE STORY

Page 4: 副 刊 - VaillantSecure Site  · 麦肯锡工作法: 麦肯锡精英的39个工作习惯 作者简介 (日)大岛祥誉 Senju Human Design Works 董事长。高管培训师、组织开发与人

6 7《

生活》Vol.01 2016

V《

生活》Vol.01 2016

V

生活一隅

LIFE STORY生活一隅

LIFE STORY

洗菜盆底的桶TDD 丁小安

就在国庆长假的末梢,我们宿舍

的洗菜盆底的下水管彻底堵了,看来

它休假的决心很是强烈,我跟舍友表

示很无奈。经过我们三个的轮番倒腾,

可终究还是堵在那里。本想跟房东求

助,让他请人来修,可想想以往的经

验,还是打消了向他求助的念头,除

了收房租积极点,其他的事情他一概

拖拖拉拉。

停了两天火,总是叫那只能吃个

半饱、卫生程度堪忧的外卖,我们便

下了决心弄好洗菜盆。

打开洗菜门下放杂物的门,再拧

出排水管,我没把握修好,只好拆掉

排水管子,然后买个水桶直接放在洗

菜盆底部的口子那里。有脏水下去就

漏在桶里,等水满了就提到厕所去倒

掉。水桶放在洗菜盆下的橱柜里,橱

柜门一关却也不影响美观。

宿舍终于又恢复了平日的节奏,

我们依旧每天轮流做饭、吃饭、洗碗,

只是在忙完一阵之后,都会记得去洗

菜盆底提脏水去厕所倒掉。

这个周末,朋友从其他城市赶来,

买了很多菜,像往常一样来我们宿舍

热闹一番。大家下棋的下棋,看电视

的看电视,留下两个平常自称大厨的

同事在厨房忙活。可大餐做到一半,

两位不知道洗菜盆底玄机的大厨惊恐

地发现水满了厨房。当我放下手中的

棋,去处理时,整个厨房的水加上我

们的脚印,真是一片狼藉。

用拖把在清理积水的时候,突然

想到洗菜盆底的那个桶,那个容易自

满而随时会溢出脏水的桶,像极了这

些年在职场里浮浮沉沉的自己。时间

越久越是老油条,越是积累自己身上

的坏毛病越多,也就越是自满,直到

有天在别人的循循善诱面前,自己多

年的积攒下来的毛病自然而然的溢了

出来,弄脏了自己的鞋,打湿了身边

人的信任。

记得在某一次培训中,老师要我

们进行一堂名为“批评与自我批评”

的训练,拿出小本子,写下自己的 5

个大缺点,然后第二个星期上课前再

去回顾,上周自我批评过的缺点,有

没有改进。后来我坚持了一段时间,

时刻理顺自己,然后提醒自己“停止

变得更加优秀,我将不再优秀”。

可是时间带给我们很多经历,而

这经历让我们自傲得不太会倾听和学

习,更不要说谦卑地空杯归零了。

庆幸我们宿舍的厨房里,洗菜盆

下还有个桶,它经常提醒我要空“桶”

归零,它让我也时刻反省自己,不再

驻足不前。

作并非专长于拯救古建筑这样一个技

术含量高的领域,为了这些,男主人

还专门回国进修考古学,回来继续倒

腾中国西南地区的古建筑,有了两个

孩子以后,孩子也搬到了人烟稀少的

大理喜洲,用电脑完成美国学校的课

程,如今大儿子已经考上美国大学,

而林登夫妇目前也开始和政府合作其

他古建筑项目。

说句实话,一个人或者几个人做

事情确实累,比不上大公司规模化的

运作,有时候我们贪恋事物的高、大、

上,可每一件看起来不错的事情真的

都是事无巨细。你看到了古建筑中精

巧的林园设计,却没看到主人摆砖头,

弄植物花费的时间和辛苦。

我们充满勇气奔向自己的梦想,

也别忘了付出的同时还需坚持,觉得

辛苦可以选择放弃,放弃了就不要抱

怨,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去追寻自

己想要的,想实现的。

世界每天都在变化,我们如此努

力的同时,既要兼顾身体又要兼顾心

灵,不失偏颇,永远充满勇气的去选

择最适合自己的。

文中图片均拍摄于大理喜洲,那

是一个静谧的小镇,但又充满历史内涵。

那里有很多时代留下的踪迹,白族古建

筑令人遐想联翩,在这里呆上一个月,

几十部连续剧剧本都能写出来。

普通人观哲学——读《僧侣与哲学家》

特约作者 陈晓玲

对于一个完全无任何哲学根基的

普通人,该如何看待哲学?是如同青

春期的高中生一般,在书桌上刻下:

哲学就是扯淡,潇洒得白一白眼。还

是发挥澎湃的求知欲,追问到底,直

到玄之又玄,把自己掉入云里雾里,

no zuo no die !

抱着一种读了哲学,却得不到升

华与指导的矛盾心情,相逢了《僧侣

与哲学家》这本书。该书光从书名就

让人颇为玩味,一个与世无争的僧侣,

碰到一个精于建构体系,善于辩证的

哲学家会发生什么?更让人觉得有意

思的是,这位僧侣与哲学家是父子关

系。儿子曾为生物学的博士,导师是

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即将走向人生巅

峰时,却毅然选择跑到西藏当一个“念

经打坐”的和尚,认为这更符合生命

的本质,而父亲则是一位地地道道的

哲学家,从事的研究与现实世界的运

作息息相关。本书的出版社在知道他

们二人的关系后,安排了一次为期数

日的对谈,想搞清楚,是什么让儿子

下定决心出家,也想借此,让东方与

西方两个有些陌生的思想,得到一次

碰撞和了解的机会。

在书中两人的对谈中,经常处于

一种质疑,询问、解答、认可或不认

可的状态中,儿子坚持佛教心灵世界

的修行,认为现象世界不过是内心的

幻影,训练控制个人心灵的妄念,破

除现象世界带来的物质迷障,才是解

决人类痛苦和混乱的根本。而父亲则

针对现象世界科技与制度的发展,为

人类所带来的切身福祉,例如,疾病

的治愈,制度完善后人民的社会保障,

还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宗教信仰与制度

的问题所造成的卢旺达种族大屠杀的

惨剧。两人的对谈虽然常有互不相让,

矛盾重重的时候,但胜在两人的学识

与气量都极为广阔与包容,所谈所想

涉及的社会、人文、科技等等,往往

能达成共识,让人耳目一新,视野大

开,也对东方佛教智慧与西方思想之

间的差异和共通之处,有了一定的认

知了解。

从两人由细致推演,到深层次的

思想沟通中,我发觉了一些对于哲学

的认知方式。对于佛法的修行来说,

它希望通过心灵的锻炼,让人们摆脱

对现象世界物质的依赖,从而更加专

注于内在本性的快乐与幸福的追寻。

但是佛法的方式对于广大众生有一个

难点,想让一个并非长期保持修行状

态的普通人,如同佛教徒一般看破现

象世界的虚妄,实在有些困难。但如

果想让人们认可一切现象与情绪的失

控,皆是内在混乱的一种映照却并非

不可,毕竟内心的思想念头决定着行

为选择,已是共通的理念。如何减弱

物质世界对人内心本性地袭扰,使人

所共寻的快乐与幸福持久地显现,在

这一点上,佛教有着丰富的经验与方

法可以提供。

而对于一个立足于观察世界,寻

获幸福,但只相信当下存在的力量,

死亡即是终结的哲学家来说,无法认

同的是佛教这种形而上的,很难通过

观察去确定的理念,例如“中阴身”“来

世”“意识河流的延续性”,这些都

缺乏现象世界有力的根基,但有意思

的是,恰好佛教就是要通过现象世界

的修行,从而摆脱现象世界的幻影,

所以佛教也不可能执着于向现象世界

证明这些理念。这也可能是最终僧侣

无法说服哲学家,佛教这一个重要理

念的原因。

但无论是僧侣的方法与理念,

还是哲学家的,对于一个普通的哲学

爱好者来说,这本书起到了化解初入

哲学门,云里雾里的状态,书中从头

到尾,展现了不同思想之间的矛盾,

融合、共通、携手、抵触。多元地呈

现,一时间可能让人觉得信息量如此

巨大,真是累觉不爱,但随着适应,

多元化呈现出的各式各样思想的可能

性和发展性,让人感到如同进入一座

灯火七彩的城市,选择哪一种颜色,

Page 5: 副 刊 - VaillantSecure Site  · 麦肯锡工作法: 麦肯锡精英的39个工作习惯 作者简介 (日)大岛祥誉 Senju Human Design Works 董事长。高管培训师、组织开发与人

8 9《

生活》Vol.01 2016

V《

生活》Vol.01 2016

V

生活一隅

LIFE STORY生活一隅

LIFE STORY

你一定不知道的看世界真相总经理助理 易臻文

最近看完了泽木耕太郎的《深夜

特急》三部曲。与其说是看,不如说

是利用一切边角时间把这三本书给追

完了。

“深夜特急”这个名字是有寓意

的,指当年奥斯曼帝国的囚犯在深夜

里用于逃离的巴士。可就是这样一个

略带悬疑风的译名让很多旅友误以为

是侦探小说而把它摆回了书架。殊不

知,这本让人一头雾水的书,就是被

日本青年们誉为“自助旅行圣经”的

名作。

若提起能让人兴致勃勃的游记,

无外乎轻松直白的文笔和生动有趣的

情节。听上去似乎简单,但要写得引

人入胜,却并非易事。

比如石田裕辅那本很红的《不去

会死》,即是日系文典型的白描风。

石田的旅途见文直白铺叙,虽然是颇

危险的行程,却也不至于如同执行神

风特攻队自杀式任务那般,留下“不

去会死”之类的誓言!

又比如关口志宏的火车之旅系

列,如室内剧中万年不变的背景火车

车厢,却因为关口的呆萌和有当地人

热情参与而变得生动有趣。遗憾的是,

关口之旅的吸睛画面也仅限于中国大

陆的绿皮慢车旅段,欧洲篇就因为车

厢里人的过分安静自制而变得索然无

味了。

比起国人偏文艺风格的游记,日

本人总爱找一个吸睛而又直白的噱头。

比如“自行车美洲之旅”,比如“火

车慢车中国之旅”。而且他们也是真

真任性得可以,有时都到了生命垂危

的地步了,还不放弃骑车到南极或是

在高原火车站睡一夜的坚持。

日本旅者们如此盲目的坚持究竟

从何而来?如此重复苦行僧般的旅途

就能找到旅行的意义了么?

作为亚洲人中最早体验穷游世界

的日本青年,在六七十年代伊始开始

就像西方嬉皮士一样陆续走遍了欧亚

大陆。几十年来,此风渐盛。在如今

的日本,仿佛不去有意思的地方单独

走一圈就不好意思回国般的,大家都

被“驱逐”出来穷游。

而“说走就走”的理由也是越来

越离奇!连艺人们也都加入了这波大

潮,有在西伯利亚火车上不吃不睡不

洗澡拍写真的苍井优,也有为了弄明

白插画书里的动物长得怎么样跑去印

度看老虎的上野树里。

相比这些越来越五花八门且离奇

呆萌的出游借口,我们所流行的“辞

职看世界“真是弱爆了的理由。因为

早在 40 多年前,就有人用过。这个

人就是导致了一代又一代日本青年不

断走出自我生活的世界,去陌生的国

度寻找自我生存意义的泽木耕太郎。

泽木大学毕业那年,已经找到一

个在某金融中心大企业工作的机会。

可是,在他上班的第一天,突然决定

不要做一个早九晚五的上班族,就辞

职了。

后来 , 泽木成了自由撰稿人,给

杂志写报告文章。他决定一个月里,

十天采访,十天写作,剩下的十天用

来喝得酩酊大醉。结果,因为出版了

一本书,稿约蜂拥而至,他开始无法

做到一分三的工作方式,遂用出国旅

行为借口推稿,并和朋友打赌,要做

巴士从德里到伦敦,用半年内来一趟

两万公里的巴士之旅。他把前一本书

没用完的稿酬换成一千八百块美金,

也没任何准备,就上路了。

“为了躲避出版商,坐巴士从德

里到伦敦”,乍看之下,这又是一个

任性 boy 的任性决定啊!原来关口的

火车之旅,石田的自行车之旅都是在

膜拜这位“前辈”70 年代就勇创的

义举。

身为职业作家,善于察言观色是

泽木在旅途中屡试不爽的技能。书中

每一段偶遇,每一个人,都能在他的

笔下熠熠生辉。

他和印度穷人一样睡在长途客车

站的广场上,感受着日落后水泥地上

的余温,却无法对乞丐施与同情心;

他一路吝啬至极,却在澳门的赌场里

着了魔,差点输了全部家当;他无钱

买春,却在泰国的村子里对一个年老

丑陋的野妓动了恻隐之心。

作为过客,泽木与他的异乡保持

着适当的距离。行文间,他总是有游

刃有余地混迹在各色人群中却又极力

告诫自己要小心翼翼。

这样的若即若离,让人们总是把

他当作本国文化的一分子,却又有点

不同。在香港,他被认为是“上海人”,

在佛罗伦萨,他又被当作是“西西里

人”,在巴基斯坦,他甚至被当作是

当地的“恐怖分子”。

泽木在游记里努力保持中立,很

少对异乡文化有任何对错性的评判,

偶尔涌现的金句倒也并不让人觉得有

失偏颇。

“香港有光也有影。光的世界越

灿烂耀眼,影的世界就越加阴暗低沉。

光和影的对比静静地沁入我心,让我

无法移开视线。”

泽木与旅途中遇到的各国年轻背

包客们聊到未来时,弥漫着一种“大

概都是想争取人生的缓刑时间”的末

日伤感,而所谓“刑罚”,就是回归

日常柴米油盐“工作结婚生子老病死”。

泽木在书中用几近白描的手法写出了

一直在路上的背包客令人触目惊心的

疲倦和麻木。

某日在青旅醒来,泽木看到出来

旅行已经四年半的法国年轻人皮耶,

“大清早就茫然望着天花板动也不动,

他那模样,让人感到阴气逼身,不寒

而栗,明明该和笼中鸟不同而自由飞

翔的,却蜷缩在异国廉价旅馆的旧睡

袋里,陷入无底沼泽般的颓废里。”

泽木生于 1947 年,这段背包客

式的旅行发生在他 26 岁时候,也就

是 1973 年左右。70 年代的日本,虽

有各种学生运动导致各种社会思潮涌

动,但因为战后经济的腾飞和职业体

制的稳定,“朝九晚五”的还是大多

数人的日常生活,似乎在机械般的工

作中很容易找到自我的满足与升华。

年轻的泽木把这次旅行称之为深夜特

急——Midnight Express——他用这

辆逃狱的列车比喻自己当年从东京机

械化的生活中逃离出去。

但直到十几年过后,他才把这段

经历写出来。更有意思的是,《深夜特急》

三部曲大卖时期为 80 年代末 90 年代

初期,恰逢日本泡沫经济奔溃,人们开

始对“努力工作就能丰收的人生”感到

恐慌。《深夜特急》出版后,一代又一

代的年轻人并没有因泽木书中的警告而

止步,反而循着泽木的路线,迫不及待

地开始了艰苦的背包旅程。

26岁的泽木,坦言自己的旅行“不

是为任何人,也不是为了增加知识,

探讨真理或做报道,更不是热血沸腾

的冒险,我只是想做一件毫无意义,

任谁都有可能但只有异想天开的家伙

才会去做的事。”

可他在书的最后部分却如此自我

剖析,“想做从德里搭野鸡车到伦敦

这样没有什么意义,任何人都可能做

到,却没有去做的事。或许那不过是

为了说服自己和别人的临时理由而已。

我大概是想回避。我害怕面对决定性

的局面做选择。说是逃避也可以”。

比起逃避现实,更可怕的是在旅

途中不断丧失的好奇心。对此,泽木说:

“旅人是悬在空中的,既不用为远在

身后的家乡负责,也不用为身处其中

的旅行地负责”,绝对自由的结果是

无所归属,行为也毫无目的。如果说

常规让人厌倦,而移动本身成为常规

的时候,也就让人厌倦了。而不断认

识人,认识当地的集市,餐馆,但是

离开,又在下一个地方重复这些,很累,

很累。

幸运的是,泽木最终从这场旅途

的颓废感中回到了现实的规律生活。他

曾用深夜特急这辆逃狱的列车比喻自己

从东京机械化的生活中逃离出去,可他

最终回到东京,回到了家。 甚至可以说,

泽木后来在写作上获得的成功,其中很

大一部分原因是他重新回归了两点一线

的规律生活——从此踏实,不再遗憾也

没有任何牢骚地活下去。

以后若再有人问起,为什么一个

看完世界的人会甘心日复一日像蜗牛

一样地无聊生活? 我一定会如实告

知:每天挤地铁通勤,从事平凡的工作,

然后回家带娃同眠是多么脚踏实地的

小确幸。即使一辈子再也没有机会出

门,也没关系。

是啊,能逃离无序的漂泊,重新

回归生活的常态,实在是件幸运的好事。

可是,若不曾走出去,你又如何

被这个世界残忍而又温柔地对待呢?

都能在城市找到存在的理由。无论是

相信当下存在的力量,只争朝夕,还

是相信来世信念的延续,作万世想。

哲学都旨在告诉我们,发觉生命的本

质,为了生命本身的奇瑰多姿而活,

尼采曰:“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

都是对生命的辜负。”不被物质所累,

不被妄念纷扰,身在尘世,精进不休,

这才是普通人的哲学指导。

Page 6: 副 刊 - VaillantSecure Site  · 麦肯锡工作法: 麦肯锡精英的39个工作习惯 作者简介 (日)大岛祥誉 Senju Human Design Works 董事长。高管培训师、组织开发与人

10 11《

生活》Vol.01 2016

V《

生活》Vol.01 2016

V

寰宇视界

DISCOVERY

奥地利是世界音乐之乡,这几乎

已经获得了全世界人民的认同。在该

国的历史上产生了众多名扬世界的音

乐家:海顿、莫扎特、舒伯特、约翰·施

特劳斯,还有出生德国但长期在奥地利

生活的贝多芬等。这些音乐大师在两

个多世纪中,为奥地利留下了极其丰

厚的文化遗产,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

化传统。一年一度的维也纳新年音乐

会可谓世界上听众最多的音乐会,而

维也纳爱乐乐团则是举世公认的世界

上首屈一指的交响乐团。此外,还有

许许多多的音乐会、歌剧、舞剧,人

们在奥地利的每一天都能感受到音乐。

每年的当地时间1月1日上午(北

京时间 18:00),富丽堂皇的维也

纳金色大厅被鲜花装点得分外秀丽,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便在全球的瞩目下

举行,演出的曲目是被称为“圆舞曲

之王”的小约翰·施特劳斯及其家族

的音乐作品,由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奏。

高雅、轻松、豪华、热烈是维也纳新

年音乐会的最大特点。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始于 1939 年

12 月 31 日,当时著名指挥家克莱门

斯·克劳斯为了保护和发扬施特劳斯

音乐艺术,在“金色大厅”里指挥了

首场“施特劳斯专场音乐会”。1946

年 ( 约瑟夫·克里普斯指挥 ),维也

纳爱乐乐团的新年演出才被正式称作

“新年音乐会”。由于“新年音乐会”

集精华于一体,并且形成了独具风格

的新年传统活动,而深受人们喜爱。

1946 年 至 1947 年, 乐 团 的 指

挥换为约瑟夫·克里普斯,尽管他带

领乐团首次在美国旧金山举行了新年

音乐会,但并没有博得广泛的好评。

1948 年,克莱门斯·克劳斯重新执

掌乐团,直到 1954 年克劳斯辞世,

一共举行了七次新年音乐会。在克劳

斯一生指挥的十三次新年音乐会中,

他把新年音乐会变成了维也纳的一个

非常特殊的音乐活动。尽管没有电视

将他的指挥艺术保存下来,但他对施

特劳斯家族的作品的演绎至今,起到

了毋庸置疑的重要作用。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寰宇视界

DISCOVERY

的音乐会,随后是克劳迪奥·阿巴多

(Claudio Abbado)(1988 年 和

1991 年)、卡洛斯·克莱伯(Carlos

Kleiber)(1989 年 和 1992 年)、

祖宾·梅塔(Zubin Mleiber)(1990

年、1995 年、1998 年、2007 年 和

2015 年)、里卡尔多·穆蒂(Riccardo

Muti)(1993 年、1997 年、2000

年和 2004 年)、洛林·马泽尔(1994

年、1996 年、1999 年和 2005 年)、

尼 古 拉 斯· 哈 农 库 特(2001 年、

2003 年)、马里斯·杨松斯(2006

年、2012 年、2016 年)、小泽征尔

(2002 年)、乔治·普莱特(2008

年、2010 年)、丹尼尔·巴伦博伊

姆(Daniel Barenboim)(2009 年、

2014 年)、弗朗茨·威尔瑟 - 莫斯

特(2011 年、2013 年)、古斯塔沃·杜

达梅尔(2017 年)。所有指挥都是

维也纳爱乐乐团当年音乐季中取得最

大成功的指挥。

每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曲目主

要是“圆舞曲之父”——约翰·施特

劳斯的作品,同时选演老约翰·施特

劳斯和约瑟夫·施特劳斯的作品。作

为传统,每年必演《蓝色的多瑙河》

圆舞曲;结束曲肯定是《拉德茨基进

行曲》( 也有例外,比如 2005 年以《蓝

色的多瑙河》结束 )。

当然,由于曲目的安排过于传统

而缺失了创新,使得今天习惯了多样口

味的人们萌生出了枯燥的感觉。但维也

纳新年音乐会就是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它代表着一个传统,一个乐团的时代,

和一个时代的乐团。进而,维也纳新

年音乐会本来就有着“好一年,坏一年,

乱七八糟又一年”的规律,所以今天

还在听这场音乐会的人们,大多已经

不去斤斤计较于通过这一场音乐会来

评判指挥家的水平,也不会因为某个

作品没有处理的令人满意而大发牢骚。

它更多的是一个习惯,在每年的元旦

那天,大家准时的坐在电视机前,等

待转播的开始。只要一听到悠扬的《蓝

色多瑙河》的音符响起,内心的满足

感就开始蔓延在身体里。

克莱门斯·克劳斯的不幸辞世

给维也纳爱乐乐团带来巨大的问题。

谁能接替他的位置并继续他的成功?

乐团为此召开了几次全体会议,最

终选择了威利·波斯科夫斯基(Willi

Boskovsky)。波斯科夫斯基一共指挥

了二十五次新年音乐会,他使维也纳新

年音乐会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波斯科

夫斯基年代,还增加了每年 12 月 30 日

晚上为奥地利军队演出音乐会的传统。

值得一提的是,1959 年电视台介入了

音乐会,由于广播电台和电视的作用,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成为世界最知名的音

乐盛会和奥地利音乐文化的象征。

当 1980 年波斯科夫斯基因病退

休后,维也纳爱乐乐团选择了洛林·马

泽尔(Lorin Maaze)——一位在国

际乐坛取得辉煌成就的指挥家。他指

挥新年音乐会直至 1986 年 1 月 1 日。

从那以后,新年音乐会的指挥每年

更换,1987 年的指挥是大名鼎鼎的

赫伯特·冯·卡拉扬(Herbert von

Karajan),他指挥了一场令人难忘

Page 7: 副 刊 - VaillantSecure Site  · 麦肯锡工作法: 麦肯锡精英的39个工作习惯 作者简介 (日)大岛祥誉 Senju Human Design Works 董事长。高管培训师、组织开发与人

12 13《

生活》Vol.01 2016

V《

生活》Vol.01 2016

V

酷科技,炫生活

COOL TECHNOLOGY

海洋吸尘器

海洋吸尘器就像是一艘定置在海床上的“大船”,当带着垃圾的洋流经过

平台时,水里的塑胶碎片被吸起,顺着浮栅流入平台,再利用离心力滤掉浮游

生物,而塑胶则被集中在平台上。装置的动力可完全靠太阳能、洋流及海浪提供。

海洋吸尘器也不会伤害到海洋生物,洋流流过浮栅时速度很慢,海洋生物有机

会可以自行逃脱。

卷轴式太阳能充电器 HeLi-on

来自丹麦的一家创业公司 infinityPV 研发出一款卷轴式太阳能充电器 HeLi-

on,利用天然的太阳能来充电,可谓经济又环保!将 HeLi-on 拉出展开,我们就

可以看到一张超薄的太阳能面板,将它置于阳光下便可以蓄电。HeLi-on 充电器

由三个核心部件组成:太阳能电池板,储能电池组,高效电子设备。HeLi-on 内

置 infinityPV 生产的柔性聚合物太阳能电池(也称为有机太阳能电池),采用碳

等光吸收活性物质和可再生、无毒材料制成。太阳能电池非常的轻薄而柔软,因

此可以卷曲收纳到漂亮的外壳里,而且收缩自如。

牛角椒盐瓶

Arthur Xin 设计的牛角椒盐瓶,

盛装胡椒粉和盐的不锈钢器皿外形来

自牛角造型,两部分底部利用磁铁可

以相互吸附在一起,无需分开,只需

左右倾斜就可以透过牛角尖部的出口

处倒出调味品,同时倾斜一边的时候

另一边不会误倒出调料。

Haiku with SenseME 智能吊扇

在拉斯维加斯举行的 2016 年国际消费电子展上,美国一家企业推出了一

款名为 Haiku with SenseME 的智能吊扇。Haiku 在日文中有三行俳句诗的意

思,或许这和吊扇所用的 3 个竹叶片有关,SenseME 则是这款电扇所用的智能

系统。由于支持苹果 HomeKit 平台,这两款吊扇可通过苹果的 Sir 语音助手进

行语音控制,除了像其他智能家居那样远程控制外,还支持亚马逊推出的“echo”

和 LIFX 推出的“white 800”。如当用户离开家门后,吊扇可自动关闭。设备

搭载的温度监视系统则能够根据整个房间的情况,包括湿度差异,来调整风扇

转速。

酷科技,炫生活

COOL TECHNOLOGY

食材玩具

加拿大产品设计师 samuel N.

bernier 带 来 的 open toys 是 一 套

能够为食材准备带来无限乐趣的 3D

打印组装玩具。这套面向孩子的组

合装备,能够令他们在玩耍的过程

中找到和探索食物的乐趣。苹果飞

机、土豆潜艇、茄子飞船等,小物

件玩出大乐趣。

树叶灯具

韩国工作室 ilsangisang 设计的树叶灯具(SOULeaf),选自自然界的树叶:

银杏叶、悬铃木树叶及榆树叶。采用环保纸张制作,上面印制了凹凸有致的夜

光纹理,意外之喜的小昆虫,在点亮灯泡后,宛若身处自然。

(本栏目内容根据网络资料汇编)

适应各种袋子的垃圾桶

由 Hu Lingling & Zhang Baoyi 设计的垃圾桶(Eco Trash Can),在传

统长方形垃圾桶的基础上,边缘处加入了等距切口设计,就能固定那些从超市、

便利店里带回来的、大小不一的塑料袋。同时,也能在一个垃圾桶内多挂几个

袋子,完成垃圾分类。

Page 8: 副 刊 - VaillantSecure Site  · 麦肯锡工作法: 麦肯锡精英的39个工作习惯 作者简介 (日)大岛祥誉 Senju Human Design Works 董事长。高管培训师、组织开发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