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书评 略追 评布热 津斯控制 靖华 联的崩溃 , 冷战顿告终结 一些 略分析家如 德公 研究弗朗西斯 · , 别冷 , 而额 , 西 的自了最 终的胜利 战略 教授 · 界充 焦灼 , 言文明的 战后 的世 就在 格尔的隐喻 格勒 史悲 格调 将世 界现实 绘得 乐观 的时候 , 布热津斯 政治 的视角提 紧迫的预 战的终结并 历史 的终结 , 资本 义和民 冷战时代的政治 想的双重真 , 复仇的 死鸟 幽灵 般地 ⋯⋯ 二三 作为战略家 , 热津斯基 想之 , 有过 他深刻 这样 个重 现实 联制 度瓦 及所 产主 失后 , 西方世界 , 美国 , 力量 , 纵欲 的丰饶角热津 斯基使 腊神话 的新 发现 看来 , 西 方社 地掉了这 种叫不思 的丰角之 中那就是富 的物质 生活正在 虚颓 废的精 布热津厌恶 有着 种东方 心理 , 断言这种 精神的颓废 尽西 方的 , 使西 方和 失去 作为球领 导力 内力 要实, 必须 使 实力 全球 影响 控制 力和 津斯基 问题 视角 义日圣的 形态 笛卡儿的 我在 德的理的 , 从胡塞尔 对事物的本 悟力超验认的 自我 讽刺 帝的抗争 , · 韦伯 , , 可潜越的结果 , , 从而 即成 生活 装饰 , 文化 的表 强调过头便 出现 了理性 的潜和矫情的危 的伪下开 得虚 善或成为 成为大使 大献的奴仆 弗洛的精神分析 到列 塔与贝马的激 , 里达 柯所 表的后现 主义 , 的神 放逐 实质, 性本身 , 成理 性的情而 , 反功能 主义 主义 主义 些虽 轻挑却 不乏 攻击性 便成了后现 批判工 将哲人国际 治的分析时便率先 了后现 主义 话语 然而 种分 析的方 令布热津在阐述 激进 纳粹 主义 时颇具创, 全球控 自身分析逻辑的 热津在关 战略利益和力 ,

津斯 - cssm.org.cn

  • Upload
    others

  • View
    7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书评

战略追求与心理神话评布热津斯基的

全球控制论”

刘靖华

由于苏联的崩溃,

冷战顿告终结。

一些战略分析家如

兰德公司研究员弗朗西斯·

福山,

对人类终于揖别冷战,

终于“

获胜”

而额手称庆,

并断言西方的自由民主 已取得

了最终的胜利。 ’二另 一些战略家如哈佛大学教授塞缪 尔

·

亨廷顿则对“

全球后冷战”

的世界充满 了文化焦灼感,

断言文 明的冲突将 主 宰冷战 后 的世 界政治。

工 就在福 山“

黑格尔式”

的隐喻和 亨廷顿“

斯宾格勒式”

的历史悲观主

义格调将世界现实和前景描绘 得或过 于 乐观、

或凄迷不

堪的时候,

布热津斯基则从政治和哲学的视角提 出一个“

紧迫的预警”

冷战的终结并不是历史的终结,

并不就是

资本主义和 民主的必 然胜利 在后冷战时代的地缘政治

和思想的双重真空里,

一 只复仇的不死鸟正 在幽灵般地

翩然起飞 ⋯ ⋯二三

作为战略家,

布热津斯基的洞察力及其思想之精微,

确有过人之处。

他深刻地意识到这样一个重要现实 在苏

联制度瓦解及所谓“

共产主义威胁”

消失后,

西方世界,

其是美国,

原有的精神力量正 日趋式微,

进而陷入 了纵欲

无度的丰饶角之中。

布热津斯基使用 了希腊神话

来表达他的新发现。

川 在他看来,

西方社 会 目前 已

不幸地掉进了这种叫人“

乐不思蜀”

却又万分危险的丰饶

角之中 那就是富足的物质生活正在培育空 虚颓废的精

神温床。

布热津斯基带着厌恶、

同情而 又有着某种东方主

义意味的心理,

断言这种精神的颓废和漂泊正在耗尽西

方的“ 阳刚

”之气

,

从而使西方和美国失去了作为全球领

导力量的“

内力” 。

而要实现美国的全球领导,

就必须使它

的物质实力和思想价值具有全球影响力、

控制力和感召

力。

一 布热津斯基的“

问题视角”

理性主 义 日益被人们加 固成一种神圣的意识形态。

从笛卡 儿的“

我思故我在”到康德的人类心理的超验力

,

从胡塞尔确保对事物的本质悟力超验认识的 自我到浪漫

主义 以 讽刺和悲剧形式与上帝的抗争,

从马克斯·

韦伯

到哈 贝马 斯,

支都将“

主 体” 、 “

自我” 、 “

理性” ,

视为绝对

的、

单一的、

不可潜越的根据。

结果,

理性取代了神的地位

成 为一种“

绝对秩序” ,

理性从而变成了“

文 明”

—即成

为生活的装饰,

而 不复为一种“

文化”

—作为生命的表

现。

理性被强调过头后便出现 了理性的潜妄和矫情的危

险。

人在“

理性”

的伪装下开始变得虚假、

伪善或成为木

偶、

机器 人进而成为一种“

大使命” 、 “

大献身”

的奴仆。

弗洛伊德和拉康的精神分析到列奥塔与哈贝马斯的激烈

论战,

再到 德里达、

福柯所代表的后现代主义 的兴起,

主体和理性的神圣性终于遭到 消解和放逐。

川实质上,

现代主 义也并不是反对理性本身,

只是不赞成理性的矫

情而 已。

因此反理性主义,

反功能主义的消费主义、

享乐

主 义、

狂欢主义这些虽失之于轻挑却不乏攻击性的形式

便成了后现代主义的批判工具。

布热津斯基将哲学视角

援人 国际政治的分析时便率先采取了后现代主义的话语

形式。

然而正是这种分析的方式令布热津斯基在阐述“

凡神话”和政治激进主义及纳粹极权主义时颇具创意

,

在谋划美国的“

全球控制”

战略时又陷入 自身分析逻辑的

矛盾之中。

布热津斯基在关注战略利益和力量对 比的同时,

书评

寒眯燕羹巍赛热津斯荟之徽·

托克维尔、

汤因比和

裔巴认识蒯 方道翻迷失的危险

诉谙子宗橄。

二·

正义的没落与道德的挽歌

自启蒙运动以来,

随着理性主义的确立,

思想家们也

在弹思竭虑地确认着人类的正义 那就是责任、

义务和对

人 自性 的爱。

孔夫子的“

仁者爱人” ,

笛卡儿“

思故我在”的命题不仅确认了理性

,

同时也确立了正义,

即人的 自性的正义。

然而,

几个世纪以来,

对理性和道德

的膺越不仅发生在东方,

同样也发生在西方。

看在布热津

斯基眼里的是随着冷战的终结,

西方特别是美国社会不

可 自拔地掉入了“自由放纵的丰饶角

” 人们在道德混乱

中享受着 自由放纵,

物质享受上的纵欲无度越来越主宰

和界定着个人生存的内容和 目标,

道德上不受限制的个

人欲望使 自由民主的内涵里浸淫着放任无度的生活方

式,

人们失却了宗教和道德操守,

那种黑格尔式的被认为

是最高的道德操守的民族性, 〕也 日益松弛和

离散,

庸俗的现世学说越来越使人 们关注凡体俗身和尘

世生存的快慰,

进而空前贬低和忽视精神领域的意义,

们对于 自由的渴望 欲望 达到 了卑微的程度,

只追求个

人意愿,

既不考虑任何重大的社会责任也不考虑以宗教

或道德标准来分清是非。

布热津斯基进而从储蓄率低和

生产率增长速度慢到 由视觉媒介造成的道德上的腐败大

规模蔓延,

列举了 个伤害美国肌体的社会病。

布热津

斯基的基本结论是,

对美国而言,

要实现全球控制,

单有

物质力量的强大是无济于事的,

精神上的空虚和道德的

没落使美国的价值观和 内聚力正在受到削弱,

使美国的

全球领导和控制失去道德合法性。

布热津斯基指出,

在美

国, “

很多人渴望获得某种超凡的信念却又发觉现有宗教

形式过于仪式化,

与解决他们的难题无关,

从而深感精神

空虚,

结果,

宗教面对宣扬 自由放纵的价值观念的文化冲

击,

也束手无策” , 〕他不无忧患地指出

美国显然需要

花一段时间,

在哲学上进行反省和文化上作 自我批判,

这一时期内必须认真地认识到 以相对主义的享乐至上

作为生活的基本指南是构不成任何坚实的社会支柱的

一个社会没有共同遵守的绝对确定的原则,

相反却助长

午入的 自我满足,

那么,

这个社会就有解体的危险。 ” 〕

面对这种社会失范、

价值整合力式微和人们普遍的意义

危机,

布热捧蜻塞乞灵于宗教伦理的力量。

他严厉抨击了

西方那种将宗教一味地视为正在没落的、

非理性的和机

能不良的畸变思想的观点。

他将希望寄托于宗教伦理和

民族国家的双重整合上面。

实际上,

在布热津斯基之前,

托克维尔、

汤因比和池 田大作等著名学者已认识到西方

道德迷失的危险性,

也都将解决之道诉诸于宗教。

汤因比

认为,

世界上所有的宗教都有一个长处, “

就是把 自然的

力量视为神圣的东西,

通过灌输对 自然的畏惧思想,

在某

种程度上抑制了人们利用 自然的贪婪冲动 ” 。 〕托克维

尔则断定宗教伦理经过了现代价值转换的洗礼,

它不仅

具有整合社会的功能,

亦能为美国社会的继续现代化提

供价值源泉。 〕韦伯也有同样的认识

,

那就是断言新教

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性格和现代化之间具有一种“

神秘

关系” 。

宗教的道德责任感和超越关怀确实能拯救人类的

现世堕落,

但是它对人的解放同样又是一种羁绊。

正是在

这个意义上。

艾恺 说,

人类一直处于“

理”

和“

快乐”

两个相互矛盾的目标追求之中,

现代化恰如

一个古典意义的悲剧,

它带来的每一个利益都要求人类

付出对他们有价值的其它东西作为代价。 〕但是

,

道德

的没落却很难说成是现代化的代价。

在美国,

与布热津斯基这种认为道德的没落正在损

害美国作为全球领导者的能力的观点有共同认识的战略

家很多。

美国前国防部长施莱辛格的对外政策顾问、

现任

美国国际战略研究中心地缘经济部主管的爱德华·

勒特

韦克 年出版了一本新著《没落美国梦 》

,

竟认为美国道德和教育的衰落

可能使美国沦为第三世界国家。

这位战略家认为自 年

代起,

美国梦逐渐变成一个永远实现不了的幻想,

美国正

从 年代的春秋鼎盛变成现在的一片凋蔽。

虽然这些战

略家们出言甚苛,

也多少有点言过其辞,

但是他们提出的

问题确是根本性的,

他们的超级大国心理和“

美国不能第

二 ” 心态也 自然使这种“

危机出现说”

带上了很多感情色

彩。

布热津斯基和勒特韦克有一个共同的认识,

那就是 目

前美国最需要的不是文化的安慰,

而是文化的自省。

他们

对当下美国社会和文化的失范状态都表现出焦虑、

急躁

和无助的心情。

布热津斯基一方面注意到价值式微的危险性,

一方

面又明确提出“

公民宗教 ”是自我拯救的精神力量

在帕

书评

布热津斯荃认为,

美国必须一方面进行哲学上的

反省,

另一方面加紧实施全球控制。

战略利益为念。

在《失去控制 二十一世纪前夕的全球混

乱 》中,

他不厌其烦 —甚至 不顾在逻辑上有些混乱地强

调的中心话题是 美国应该成为全球公认的合法权威,

道德的衰落正在侵蚀这种权威的合法性 美国利益正在

受到多种潜在力量和因素的威胁,

美国必须一方面进行

哲学上的反省,

另一方面加紧实施全球控制。

因此,

他的

著 作的书名《失去控制 》 便不应当看作

是对世界现实的描述,

而更应当看成是对美国政府的警

告。

布热津斯基以后现代主义的话语形式令人信服地阐

释了意识形态乌托邦化的后果及发生在美国的“

丰饶中

的堕落’

心,

而后,

又以现代主义的理性利益观提供了一

个美国实施全球控制的战略框架。

首先,

在布热斯基看来,

西方必须反省纵欲无度的生

活方式,

必须以宗教上的“

天职” 。

户, 二精神抛弃相

对主义的不可知论,

以 期在二十一世纪重新确立起美国

的“

精神优势” 。

如果一味助长丰饶中的自我满足、

道德沦

丧,

美国社会就有解体的危险,

更逞论充任世界领袖 了。

其次,

美国应对全球范围内的物质力量的扩张、

政治

激进主义的兴起、

个 人欲望的膨胀及社会变革的加快诸

种现象倍加关注。

因为这些 因素在布热津斯基看来均可

造成对美国利益构成威胁的混乱,

美国不能完全控制这

些现象发展的势头,

但是 必须清楚这些现象的演变对美

国究竟意味着什么。

第三,

今后的世界上将出现 个 自我保护的“

战略组

群” ,

它们是北美组群 以美国为核心,

以北美 自由贸易区

为基础、

欧洲组群 以欧洲统一为条件、

东亚组群 经济

上 由 日本控制,

政治和安全上则缺乏稳定性,

南亚组群

印度的力量可能主导之,

呈弧形的伊斯兰地带 原教 旨

主义力量盛行、

欧亚国家组群 可能受俄罗斯支配。

布热津斯基看来,

以上这些 区域战略组群,

只有北美、

洲两大集团最具内部凝聚力,

它们具有共同的文化传统、

意识形态和战略利益,

其他几个组群都程度不同地存在

内部结构性障碍,

无法形成一个凝聚力量。

因此美国宜于

在这些组群中发挥一种催化作用。

基于此种认识,

布热津

斯基设计了两套战略 其一是牵联欧洲、

远东和 中东的“

布鲁塞尔一东京一开罗轴线”

战略 其二是制约俄罗斯

的“

乌克兰桥头堡”

战略。

按照布热津斯基的意见, “

布鲁塞尔”

意味着作为统

一力量的欧洲,

美国应该认识到,

统一的欧洲虽然可能成

为美国的竞争者,

但它一方面可将统一的德国牢固地纳

入英法德相互制衡的战略结构 当中,

另一方面 又 可以对

俄罗斯起到一种遏制作用。

然而,

用统一的欧洲力量加上

以 日本为重心的远东亲西方力量,

形成一种欧洲一东亚

互动的战略关系。

最后美国牢固地保持其在战略资源雄

厚、

武器扩散严重且原教 旨主义势力盛行的中东地 区的

仲裁者地位。

布热津斯基的这套想法,

虽大体不脱旧式“

三边主义”

思维线路,

但性质已截然不同。

美国的作用从“

发号施令的国家”

变成了“

参与者和一种催化剂” 。

布热

津斯基意识到,

随着中国的 日益崛起,

日本、

中国、

东亚乃

至俄罗斯之间的关系可能复杂化。

布热津斯基的隐而未

发之语是中国将成 为影响这套战略关系的最大变量。

指 出,

在确定 日益形成的地缘战略 日程时, “

考虑从布鲁

塞尔到东京,

从东京到开 罗,

然后再 回到布鲁塞尔划一条

直线是很有用 的,

这个三 角形上的一些点是关键的地缘

战略区。

这个三角形跨越了欧洲、

远东和中东,

而且在每

一个地 区 内部还 有一些极其重要 的区域性 日程有待确

定”卿二。

布热津斯基一贯认为,

欧洲的安全是美国实行全

球控制的重要条件,

而欧洲安全的质量主要取决于以下

两点 一是德国在多大程度上水久扎根于一体化的欧洲

二是俄罗斯在多大程度上 同更大、

更安全的欧洲建立起

积极的联系如二。

布热津斯基一方面希望将俄罗斯牢牢套

在统一欧洲的安全结构之 中,

进而运用一系列合适 的经

济一政治规则限制俄罗斯的行为,

另一方面希望 以 乌克

兰作为桥头堡对俄罗斯加以遏制,

以防其走上“

新帝 国”

道路。

布热津斯基断定,

乌克兰相对俄罗斯的独立存在,

从新的地缘政治角度看对西方有着极为重要 的意 义,

有乌克兰,

俄罗斯就成不了帝国,

而一旦乌克兰 臣服于俄

罗斯,

俄罗斯就必然成为帝国 〕二。

俄罗斯要 么成为民主

国家,

要么成为一个帝国,

但决不可能同时具备这两种性

质。

因此,

美国的决策者必须加紧援助乌克兰,

挽救其濒

于崩溃的经济进而使其保持稳定性和独立性。

美国政府

必须反思其多年来对俄政策一直在天真的如意算盘和冷

静的现实主 义之 间摇摆的特点,

美国迫切需要一项具有

新的地缘政治想象 力的行之有效的新战略。

此外,

布热津

书评

布热津斯基的出发点是只有不断地扩展美国的“理想

道义护和“价值观

” ,

才能 终实现并确保关口

的卿益,

这首先典求美国必须成为当之无愧的样板。

津斯基忧虑的是“

理想” 。

基辛格的出发点是美国只有在

利益的不断积累中才可能实现理想,

达到这一 目的的手

段就是维持地缘政治均衡。 习布热津斯基的出发点是只

有不断地扩展美国的“

理想” 、 “

道义”

和“

价值观”

才能最

终实现并确保美国的利益,

这首先要求美国必须成为当

之无愧的样板。

即 〕

作为战略家,

布热津斯基似乎并不满足于“

力量均

衡” 、“

权力配置 ”等等诸如此类的被现实主义者视为神圣

的游戏,

他更关注价值观念,

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这类“

软力量” 。

布热津斯基从这两方面出发,

比较了 日本、

洲、

俄罗斯和中国的实力,

认为到 目前为止,

从综合力量

来看美国仍然是“

举世无双的”

大国,

没有谁能够取代它

的地位,

美国理应发挥全球领导作用。

虽然布热津斯基没

有像保罗·

肯尼迪那样陷入“

美 国衰落论” ,

山了却也没有

像约瑟夫·

奈那样过于 乐观地认为美国如 今仍能够“

驭世界” ,

他认为“

今天 尚没有一

个国家能够 向美 国的全

球领导地位提出挑战” 。

工二但美 国 的驾驭力在下降,

布热

津斯基 比较赞同哈佛大学教授 塞缪 尔·

亨廷顿的观点,

认为“

到 年再追忆往昔,

我们将清楚地看到第二次

世界大战后的 年里国际政治的主要特征是美国实力

的膨胀” ,

因此,

在亨廷顿看来,

关于衰落的优虑与其说表

明 了美 国 的 实 力 状 况, “

不 如 说 是 美 国 人 的 心 理 写

照 ” 。〕但布热津斯基认为

,

道德的没落正在使美国逐渐

失去内聚力,

这势必将使美国的“

领导地位”

风雨飘摇,

而无法成为“

合法的”

全球权威。

然而,

当作为战略家的布热津斯基将哲学视角引入

国际政治分析进而形成其全球控制思想时,

又陷入 了一

种深刻的哲学两难之 中

首先,

实力与价值的困惑 一方面他对美国的经济和

军事实力一直充满信心,

他反对保罗·

肯尼迪式的“

美国

衰落论” ,

认为凭美国的实力可以实现其全球控制的战略

目标 另一方面,

他又怀有强烈的“

意识形态焦灼感” ,

迫切期望非西方世界能够迅速实现与西方的意识形态认

同,

从而既在主观上对文化的民族性未能给予足够的尊

重,

又对不发达社会和“

异质”

意识形态社会的客观“

演变

现实”

感到失望,

这就导致 了他这样一种心态 一方面要

求美国对俄罗斯等“

异质”

社会不能放松遏制并从根本上

不相信这个国家和 民族,

另一方面又对美国国内“

不争气

的”

道德没落痛心疾首,

进而在某种程度上人为地夸大了

社会价值和道德衰落的现实。

脚 〕

其次,

稳定与变革的两难 一方面在布热津斯基看

来,

美国的利益与全球稳定休戚相关,

美国为了促进这种

稳定性就应该在国际上“

持保守态度”

另一方面强烈的

意识形态焦灼感又使他认为美国必须成为全球变革的催

化剂,

只有促进全球非西方社会的意识形态、

价值体系乃

至社会结构的迅速变革,

西方的意识形态整合力才能加

强,

西方才会更加安全,

然而他同时又担心迅速的全球变

化会破坏同美国利益休戚相关的稳定框架,

也担心在全

球变革中出现的资源和财富的重新分配会威胁西方的安

全。

正是因为这种内在的困顿,

布热津 沂基一方面渴望美

国成为全球道德家,

确立起名正言顺的价值感召 勺、

弓一

方面又主张对社会变革加以控制,

担心民主被“

形式化”

和“

招牌化”后 会出现更大的混乱和 失控

,

如果情形果然

如此,

那么世界、

尤其是非西方社会就更容易受到“

超凡

神话”

的浸染。

第三,

科技与哲学的冲突 一方面,

布热津斯基承认

科学技术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 人的 自我变革,

进入太空、

获取新武器,

现代医学的进展和突破都将人类带入 了新

的境界,

然而 另一方面他又认为正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戏

剧性地提高 了人 自我满足的能力,

例如视觉媒介的现代

化等,

这使人 的精神安康反而成了问题 一方面在发达社

会里,

人们正在掉入“

自由放纵的丰饶角”

的危险境地,

一方面在不发达的社会则刺激了“

理性的矫情”

和“

狂妄

自大的信念” ,

以为人可以随心所欲的改变世界,

进而轻

易地抛弃了人类那些弥足珍贵的道德价值,

结果导致了

政治激进主义、

极端 民族主义和法西斯主义这些非理性

意识形态。

布热津斯基一方面认为科学技术是现代社会

进步的支柱,

另一方面又将享乐主义、

道德沦丧和理性的

潜妄统统归咎于科学技术。

科技的进步和“

哲学的没落”

一直困扰着这位战略家。

而正是这种内在的困厄使布热

津斯基得出了颇为情绪 性的结论 如果美国再不进行哲

学上的反思和文化上的自我批判,

便没有出路。

第四,

均势与意识形态的二律背反 一般说来,

力量

均衡与意识形态并非势不两立,

但从国际关系角度说,

书评

司,

年版,

第 页。

〕布热津斯基 《失去控制 二十一世纪前夕的全球混

乱 》,

中译本《大失控与大混乱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年版,

第 页。

德国哲学家约翰·

赫尔德将 说成是 人类“

超然的个性” 。

另见黑格尔 《宗教哲学讲座 导论 》,

山东

大学 出版社,

年版,

第 页及《精神现象学 》上卷,

商务印书馆,

年版,

第 一 页。

〔 布热津斯基 《失去控制 二十一世纪前夕的全球混

乱 》,

中译本第 页。

〔 〕同上注,

第 页。

〕汤因 比 《历史研究 中“

超然无我的神化”

一节,

海人民出版社,

年版,

第 页,

此处意思 尚可见于

《展望二十一世纪 汤 因 比与池 田大作对话录 》。

皿托克维尔 《美国的民主 》,

商务印书馆 年版。

美 艾恺 士 《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

思潮 》,

贵州人 民出版社,

年版,

第 页。

参见帕森斯 《基督教 的现代工业社会 》。

亚历克西·

德·

托克维 尔

在 一 。年相继出版两卷本著作《美国的民主 》,

认为基督教摆脱了欧洲专制主 义和宗教偏执以 后,

正在

美国化为一种公民宗教。

此处参见 罗伯特·

贝拉 《美 国的公 民宗教 》。

年版,

第 页。

转引 自罗伯特·

鲍柯克主编《宗教与意识形态 》,

川人民出版社 年版,

第 页。

〔 〕参见布热津斯基 《失去控制 二十一世纪前夕的全

球混乱 》, “

哲学上的两极分化”一章及中译本《大失控与

大混乱 》,

第 页、

页、

页。

【 〕参见·

格斯等编 《韦伯社会学文选 》,

伦敦,

年版第 页。 “

天职”

是马克斯·

韦伯的用语,

又作 。

,

意即有宗教超越关怀的使命感。

参见布热津斯基文章 《秩序、

动乱和美国的领导地

位 》,

载《华盛顿季刊 》 年春季号。

参见布热津斯基文章 《不参加诺曼底的庆祝活动 》

载美国《华盛顿邮报 》 年,

月 日。

仁 参见布热津斯基文章 《不成熟的伙伴关系 》,

载美国

《外交 》杂志,

年 月号。

参见布热津斯基文章 《有选择地承担全球义务 》载

美国《外交季刊 》 年秋季号。

另见布热津斯基文章

《冷战及其后果 》载美国《外交季刊 》 年冬季号。

参见尼克松文章《当今的世界局势 —我们应该发

挥什么作用 》载美国《新选择 》杂志 年 月号。

「 参见尼克松文章《冷战后 的亚洲 》 年 月 日

尼克松在尼克松图书馆专题讨论会上的讲演。

另见尼克

松文章《向俄罗斯提供现实的援助 》载法国《解放报 》

年 月 日。

二参见亨利·

基辛格文章 《克林顿与世界 》载美国《新

闻周刊 》 年 月 日。

参见亨利·

基辛格 《如何实现世界新秩序 》,

此文系

基辛格新著《外交 》 中的一章,

载美国《时代 》

杂志,

年 月 日。

参见约瑟夫·

奈 《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 军事译文

出版社,

年版,

第 页。

又 见基辛格 年 月

日在美国全国新闻俱乐部的讲演,

他着重强调“

变化着的

政治现实要求美国对本国利益有更清楚的认识” 。

参见亨利·

基辛格文章 《美国外交政策有与实际行

动相脱节的倾向 》,

载美国《洛杉矶时报 》 年 月

日。

又 见基辛格文章 《在新世界里茫然不知所措 》,

载美

国《新闻周刊 》 年 月 日。

参见布热津斯基 《失去控制 世纪前夕的全球混

乱 》,

中译本第 页。

参见 保 罗·

肯 尼 迪 《大 国 的兴 衰 从 年到

年的经济变化与军事冲突 》纽约,

年版,

页。

「 口参见约瑟夫·

奈 《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 》,

军事译

文出版社,

年版第 页。

参见塞缪尔·

亨廷顿 《美国 —衰落还是复兴 》,

美国《外交季刊 》,

年冬季号第 页。

〔 〕参见沃尔特·

拉塞尔·

米德文章 《世界前途未 卜》

载《纽约时报 》,

年 月 日。

布热津斯基访谈录 《我根本不相信叶利钦将建立民

主制 》,

载 俄 莫斯科新闻 》,

年 日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