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编:张宪红责编:刘海秋美编:李徽审校:许宁电话:8252050 2021年8月23日 星期一 5 记忆 编者按 人的回忆如同一张张黑白照片,在寂静无声的夜里偶尔想 起时,它就会缓缓放映,但这些回忆只能看,不能触摸。老照 片,带着时间的味道,每一张都是一个定格,都是一段已经逝去 的岁月。在黑白两色之中,总有一些鲜亮的画面,作为回忆将 那一幕永驻心中。很多时候,看着老照片,都会有一种满足。 我们没有办法回到过去,可是,这些老照片却让我们看到曾经 拥有的美好。那些人,那些事,永远都活在我们的记忆之中,无 法忘却。 老照片里的 柏青 近日与大姐闲聊时,她说曾听父 亲讲,每年的年三十儿晚上,看完春 节晚会,吃完年夜饭,我们各自回家, 父亲家里只剩下他一人,父亲就会打 开珍藏的几本相册,一页页地慢慢翻 看。 有时,父亲会一直翻看到天亮, 迎接大年初一。可以说,父亲是看着 这些相册守岁的。父亲为什么这么 钟情于看相册呢?我想,父亲是在透 过这些相片回忆远去的旧时光吧。 我的许多思绪随着与大姐的对话不 断翻涌,特别是有关那些老照片的回 忆。 小时候,我很少照相,因为那个 年代不像现在数码相机这样普及,智 能手机也能照出很好品质的影像 来。爷爷一生只留下一张一寸黑白 头像照片,那还是他去居住在黑龙江 省的大姑家时,大姑领着他去照相馆 照的。奶奶留下的几张黑白一寸照 片,也是去大姑家时,大姑领着奶奶 到照相馆照的。父亲倒是留下了不 少珍贵的影像,都是他早年外出工作 时,在工作所在地的照相馆照的。后 来,父亲随工作调动,每到一个地方 就去当地照相馆留下工作生活的印 记。他的相片多数是欢迎新同志到 来或欢送同事荣转、荣升一类的,以 工作照居多,生活照寥寥无几。 上世纪六十年代,父亲曾先后被 派到全国各地去工作。在几个有照 相馆的大城市都留下了珍贵的回忆 和影像。在那个黑白照片的年代,父 亲与母亲很少有合影,只有一次是上 世纪八十年代,二人去首都北京观光 时,在天安门、故宫、颐和园等景点拍 摄了几张照片留念。 后来,我喜欢上了摄影,没有自 己的设备之前,经常借别人的相机练 习拍照技巧,也就借此给父母和家人 拍了些照片。后来,我自己有了胶片 相机,给家人们拍照的机会就多了起 来。逢年过节,亲人团聚时我都要给 大家照相留念。父亲也买了影集,把 相片都分门别类收好。随着时间的 推移,家里的相片越来越多,父亲的 影集也从一本变成了一摞。这些承 载着回忆的老照片被父亲仔细的珍 藏了一辈子。现在这些珍贵的回忆 又留给了我们这些儿女,想念的时候 翻开相册,记忆伴随着思念在静静的 岁月中流淌。 小时候,春节前几天,家里都要 扫房、刷房,然后布置屋内。这其中 有一项内容是要把墙上悬挂的几个 大玻璃相框摘下来,擦拭干净后把旧 照片换下放入相册,把新的照片按人 物长幼、拍摄时间、尺寸大小等编排 好顺序,再放入玻璃相框中重新悬挂 在墙上。那时候家里来了客人,寒暄 过后就在主人的陪同讲解下看一看 墙上的照片,一圈下来,基本上就了 解了这个家庭的大概情况。每年临 近过年的那几天,父亲一有时间就忙 着整理影集里的照片,一边整理一边 回忆,拿着那些老照片轻轻地抚摸, 极其宝贵。 与姐姐交谈后,我便翻捡出父亲 这些影集来。细看之下,才发现这些 影集的编排归档无一不体现着父亲 的思想。影集封面分别标有“在草 原”“在老家”等字样。每本影集也各 有侧重,有的影集专门是父亲和母亲 的,有的是叔叔姑姑们的,还有的是 我们兄弟姐妹 6 人以及我们各自家庭 的相册。父亲按照大家庭的长幼辈 分来编排相册里的照片,在整理编排 这些相册照片的时候,父亲一定是想 到了我们这个大家庭,也一定想念我 们还像小时候那样生活在一起时热 闹、快乐的时光。我们渐渐长大,工 作后又都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但在 父亲这里,他通过制作影集的方式, 让我们一家人一直以这样的方式在 一起。 在这些相册中,有一本很特殊, 是父亲精心挑拣出来的一本小相 册。这本小相册是在那些大相册中 选取的精华,编排上更是精细。首先 是爷爷奶奶的照片,然后是外公的照 片,因为外婆一辈子没有照过相,所 以没有她老人家的照片。说起外婆 不照相,有一个不得不讲的原因,我 的外婆一生共生育了十四个儿女,其 中几个孩子都没有长大就夭折了。 有一个舅舅曾与六姨是双胞胎,那个 双胞胎的舅舅八岁时也因病离世了, 孩子们相继夭折给外婆留下了深深 的伤痛。每当要给外婆拍照时,她都 摇着头说:“我不照相,我好几个孩 子都没了,他们都没给我留下任何 念想,我照相有什么用?”所以性格 倔强的外婆一生未曾留下一张相 片,她的影像也只能留在亲人们的 脑海里了。长辈的照片后面接着便 是父亲他们兄弟姐妹六人的家庭 照。按长幼顺序,先是父亲母亲,然 后是排行老二的大姑家,接着是二 叔一家,以此类推一直排到小姑一 家。他们这一代编排完就轮到我们 这一代了,依次是大姐、我、二弟、小 妹、两个小弟弟我们姐弟六人各自 的家庭合影。 父亲在编排这些影集的时候都 是他一人独处时做的,这样一项项分 类,一家家排列,一张张整理,是一个 复杂且漫长的过程。我想,父亲一定 是享受着这个过程的,因为这些老照 片承载着父亲一生最珍贵的回忆。 作为在大家庭长大的父亲,对血浓于 水的亲情是深沉依恋的。父亲的心 灵深处一直是怀念着这个大家庭 的。他赡养长辈,帮衬兄弟姐妹,哺 育儿女。母亲离世后,父亲坚持自己 独居,不愿给儿女添麻烦,父亲的一 生无论是做儿子还是父亲、丈夫,都 是称职的。因为父亲的言传身教,我 们这一辈的兄弟姐妹都相亲相爱、家 庭和睦。我时常扪心自问,作为家里 的长子长孙,我是不是尽到了孝顺长 辈、关爱弟妹的责任?我自认做得比 不上父亲,因此我只能更加尽心尽 力,好在父亲独居时与我家的距离只 有几百米,我尽可能地经常回去陪他 吃饭,陪他聊天、喝茶。我把父亲当 做我的榜样,他就像一盏明灯,指引 着我一路无畏前行。 翻看着父亲精心编辑的家庭相 册,我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我要把 这些相册配以文字印刷制作成册子, 分给我们大家庭的每一个成员,人手 一册。让这种思念在亲人间传承,一 定是父亲最高兴的事。我将努力完 成此事,让这些老照片承载的那些旧 时光里的回忆,温暖我们这个大家庭 里的每一位亲人…… 1989 1989 作者在家中拍摄全家福 作者在家中拍摄全家福2004 2004 作者的父亲在北京颐和园留念 作者的父亲在北京颐和园留念1969 1969

记忆 5 2021年8月23日 星期一 - szb.hlbrdaily.com.cn

  • Upload
    others

  • View
    2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记忆 5 2021年8月23日 星期一 - szb.hlbrdaily.com.cn

主编:张宪红 责编:刘海秋 美编:李徽 审校:许宁 电话:8252050

2021年8月23日 星期一 ◀◀5

◀◀ 记忆

编者按人的回忆如同一张张黑白照片,在寂静无声的夜里偶尔想

起时,它就会缓缓放映,但这些回忆只能看,不能触摸。老照片,带着时间的味道,每一张都是一个定格,都是一段已经逝去的岁月。 在黑白两色之中,总有一些鲜亮的画面,作为回忆将那一幕永驻心中。很多时候,看着老照片,都会有一种满足。我们没有办法回到过去,可是,这些老照片却让我们看到曾经拥有的美好。那些人,那些事,永远都活在我们的记忆之中,无法忘却。

老照片里的柏青

近日与大姐闲聊时,她说曾听父亲讲,每年的年三十儿晚上,看完春节晚会,吃完年夜饭,我们各自回家,父亲家里只剩下他一人,父亲就会打开珍藏的几本相册,一页页地慢慢翻看。

有时,父亲会一直翻看到天亮,迎接大年初一。可以说,父亲是看着这些相册守岁的。父亲为什么这么钟情于看相册呢?我想,父亲是在透过这些相片回忆远去的旧时光吧。我的许多思绪随着与大姐的对话不断翻涌,特别是有关那些老照片的回忆。

小时候,我很少照相,因为那个年代不像现在数码相机这样普及,智能手机也能照出很好品质的影像来。爷爷一生只留下一张一寸黑白头像照片,那还是他去居住在黑龙江省的大姑家时,大姑领着他去照相馆照的。奶奶留下的几张黑白一寸照片,也是去大姑家时,大姑领着奶奶到照相馆照的。父亲倒是留下了不少珍贵的影像,都是他早年外出工作时,在工作所在地的照相馆照的。后来,父亲随工作调动,每到一个地方就去当地照相馆留下工作生活的印记。他的相片多数是欢迎新同志到来或欢送同事荣转、荣升一类的,以工作照居多,生活照寥寥无几。

上世纪六十年代,父亲曾先后被派到全国各地去工作。在几个有照相馆的大城市都留下了珍贵的回忆和影像。在那个黑白照片的年代,父亲与母亲很少有合影,只有一次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二人去首都北京观光时,在天安门、故宫、颐和园等景点拍摄了几张照片留念。

后来,我喜欢上了摄影,没有自己的设备之前,经常借别人的相机练习拍照技巧,也就借此给父母和家人拍了些照片。后来,我自己有了胶片相机,给家人们拍照的机会就多了起来。逢年过节,亲人团聚时我都要给大家照相留念。父亲也买了影集,把相片都分门别类收好。随着时间的推移,家里的相片越来越多,父亲的影集也从一本变成了一摞。这些承载着回忆的老照片被父亲仔细的珍

藏了一辈子。现在这些珍贵的回忆又留给了我们这些儿女,想念的时候翻开相册,记忆伴随着思念在静静的岁月中流淌。

小时候,春节前几天,家里都要扫房、刷房,然后布置屋内。这其中有一项内容是要把墙上悬挂的几个大玻璃相框摘下来,擦拭干净后把旧照片换下放入相册,把新的照片按人物长幼、拍摄时间、尺寸大小等编排好顺序,再放入玻璃相框中重新悬挂在墙上。那时候家里来了客人,寒暄过后就在主人的陪同讲解下看一看墙上的照片,一圈下来,基本上就了解了这个家庭的大概情况。每年临近过年的那几天,父亲一有时间就忙着整理影集里的照片,一边整理一边回忆,拿着那些老照片轻轻地抚摸,极其宝贵。

与姐姐交谈后,我便翻捡出父亲这些影集来。细看之下,才发现这些影集的编排归档无一不体现着父亲的思想。影集封面分别标有“在草原”“在老家”等字样。每本影集也各有侧重,有的影集专门是父亲和母亲的,有的是叔叔姑姑们的,还有的是我们兄弟姐妹6人以及我们各自家庭的相册。父亲按照大家庭的长幼辈分来编排相册里的照片,在整理编排这些相册照片的时候,父亲一定是想到了我们这个大家庭,也一定想念我们还像小时候那样生活在一起时热闹、快乐的时光。我们渐渐长大,工作后又都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但在父亲这里,他通过制作影集的方式,让我们一家人一直以这样的方式在一起。

在这些相册中,有一本很特殊,是父亲精心挑拣出来的一本小相册。这本小相册是在那些大相册中选取的精华,编排上更是精细。首先是爷爷奶奶的照片,然后是外公的照片,因为外婆一辈子没有照过相,所以没有她老人家的照片。说起外婆不照相,有一个不得不讲的原因,我的外婆一生共生育了十四个儿女,其中几个孩子都没有长大就夭折了。有一个舅舅曾与六姨是双胞胎,那个双胞胎的舅舅八岁时也因病离世了,

孩子们相继夭折给外婆留下了深深的伤痛。每当要给外婆拍照时,她都摇着头说:“我不照相,我好几个孩子都没了,他们都没给我留下任何念想,我照相有什么用?”所以性格倔强的外婆一生未曾留下一张相片,她的影像也只能留在亲人们的脑海里了。长辈的照片后面接着便是父亲他们兄弟姐妹六人的家庭照。按长幼顺序,先是父亲母亲,然后是排行老二的大姑家,接着是二叔一家,以此类推一直排到小姑一家。他们这一代编排完就轮到我们这一代了,依次是大姐、我、二弟、小妹、两个小弟弟我们姐弟六人各自的家庭合影。

父亲在编排这些影集的时候都是他一人独处时做的,这样一项项分类,一家家排列,一张张整理,是一个复杂且漫长的过程。我想,父亲一定是享受着这个过程的,因为这些老照片承载着父亲一生最珍贵的回忆。作为在大家庭长大的父亲,对血浓于水的亲情是深沉依恋的。父亲的心灵深处一直是怀念着这个大家庭的。他赡养长辈,帮衬兄弟姐妹,哺育儿女。母亲离世后,父亲坚持自己独居,不愿给儿女添麻烦,父亲的一生无论是做儿子还是父亲、丈夫,都是称职的。因为父亲的言传身教,我们这一辈的兄弟姐妹都相亲相爱、家庭和睦。我时常扪心自问,作为家里的长子长孙,我是不是尽到了孝顺长辈、关爱弟妹的责任?我自认做得比不上父亲,因此我只能更加尽心尽力,好在父亲独居时与我家的距离只有几百米,我尽可能地经常回去陪他吃饭,陪他聊天、喝茶。我把父亲当做我的榜样,他就像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一路无畏前行。

翻看着父亲精心编辑的家庭相册,我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我要把这些相册配以文字印刷制作成册子,分给我们大家庭的每一个成员,人手一册。让这种思念在亲人间传承,一定是父亲最高兴的事。我将努力完成此事,让这些老照片承载的那些旧时光里的回忆,温暖我们这个大家庭里的每一位亲人……

▲▲19891989年年,,作者在家中拍摄全家福作者在家中拍摄全家福。。

▲▲20042004年年,,作者的父亲在北京颐和园留念作者的父亲在北京颐和园留念。。

◀◀上世纪八十年代

上世纪八十年代,,作者的父母在北京合影留念

作者的父母在北京合影留念。。

◀◀19691969

年年,,作者的父亲

作者的父亲((右右))与同事在工作所在地合影

与同事在工作所在地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