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诗僧”的禅诗缘 - For You Information ·...

Preview:

Citation preview

17

编者按:在中国,有一位“诗僧”,他致力于推动诗词格律

传承,以诗词诠释美学,以诗心清净烦恼,以佛法滋养慧

命……他,就是浙江东林寺住持能愿法师。6月27日,本刊

编者对能愿法师做了电话采访,法师特为《佛友资讯》作赞

词一首:斯是此方真教体,

星洲常演梵音声。

堪当不二维摩使,

愿做人间觉有情。

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能愿法师的“禅诗净土”。

可以谈谈您与佛教诗词的因缘吗?您认为佛教诗词的魅

力在何处?

刚出家时,我特别渴望能多学习一些东西,虽然之前就

听说佛法非常深奥,需要孜孜不倦的研习,但年少出家

的我,还是在一开始就遇到了很大的瓶颈。由于佛经大

都用文言文记载,所以以我平时积累的文化知识,是无

法完全认知和参透的,想去读佛学院,又面对着“僧多

粥少”的窘境。不过好在我自身有好学、爱钻研的性格

特质,因此就决定自己解决问题。早前,市面上流通的

弘法资料是非常有限的。偶然之下,我在净空法师的一

本学佛问答里看到了一个学习方法,是说出家人要想做

研究,一定要把古代汉语文化学好,这样才能打破阅读

障碍,而阅读古籍,首先要从背诵开始。于是,我就“

按部就班”的学习《古文观止》,参考注解阅读和背

诵,一点一点的学习,日积月累的打下基础。

慢慢的,我发现在古典文学架构中,诗词是最难的,因

为要用最简约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义理。然而,诗词又

广为人所喜爱,究其原因,一是颇具美感,二是便于记

忆,其中第二点尤为重要,佛教中的很多偈颂就缘于

此。长行、重颂、孤起是佛经的三种体裁,“长行”即

以长文直说法相,不限字句;“重颂”是将长行的义理

用偈颂的方式重说一遍;“孤起”则是单独发起的偈

颂,与前后经文无关。可见,诗词和偈颂能在很大程度

上,帮助我们加深对佛法精华与要点的记忆。

诗词最主要的功夫是炼字炼句,就是在文字的表达上,

要求极为简练和精准。倘若诗词水平能达到一定的程

度,那么对古汉语中字词的理解就会更有深度,在读佛

经时,就不会望文生义,出现“致命”的错解与误读。

从开始写诗词到现在,您共有多少首作品?您的创作灵

“布衣诗僧”的禅诗缘—— 能愿法师访谈

- 禾乐 -

人物专访

以佛教的角度看世间,

是非常平静的,可以说

是站在更高的层次上。

正如憨山大师在诗中所

写:

青山容易入,

白业不难修。

独有降心法,

英雄让一筹。

能愿法师

p17 -18 能愿法师.indd 17 19/7/2017 4:56:49 PM

18

感通常来自何处?您的诗词多属婉约派还是豪放派?诗

词对于您的意义又是什么?

学习的过程培养了我写诗的兴趣爱好,所创作的诗词没

有系统统计过,应该会有400-500首,有收录的大概200-

300首。

从我个人来讲,诗词是越写越成熟,或许这和思想的逐

渐成熟有一定的关系。至于创作灵感,我一般是“因事

咏物”,往往因为某个角度、看到某个景物或经历某件

事情,而展开联想,引发内心的感触,再表达出来。作

为出家人,我觉得我的诗是比较平淡的,这和出家的心

境有关。

诗词对于我来说,当然不是究竟的目的,作为一个佛教

徒,我们不能仅停留在诗词的普通层面。但是,诗词有

一个好处,就是所表达的都是真善美,也是这一普世价

值的最好体现,因此非常有意义。更重要的是,诗词会

让人产生触动,喜欢诗词的人,一定是爱“美”的人。

当一个人的内心总是充满美景时,他的心必然是柔软

的、是懂得珍惜的。除此之外,诗词还有分类和规划的

作用,古诗词讲究格律,是有规则、有要求、不散乱

的,这也是对思维和情感的控制。一个人若懂得如何整

理文字,就会认真对待生活,按照诗人的美感要求自

己、改变自己,慢慢营造一种宁静的气氛,并在潜移默

化中经营环境、影响他人,从而一起朝着美好的方向提

升。

您觉得佛教诗词可以使人开悟吗?古代高僧大德留下了

不少伟大的禅诗或偈颂,请您就此举例说一说诗词中的

佛教思想。

我觉得可以使人开悟,但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佛教诗

词的内涵中包含着禅意和佛法,就像苏东坡所写的《观

潮》:“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

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全诗没有一个佛教名词,

但却充满了浓浓的禅味。如果我们能通过诗词文字传达

的含义,先种下善根种子来启发认知,再去开化内在的

功德智慧,那么我认为是可以开悟的。

禅宗讲“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禅师在开悟、见道时,往往只用一句传法偈吐露心

境,但这种表达却特别能够打动人心、开启智慧。这也

正是所谓的“诗言志”——用极为精简的言语,表达内

心真实的声音。

例如,德诚在《船子和尚偈》中写道:“千尺丝纶直下

垂,一波才动万波随。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

归。”诗人把欲望比作丝纶、把念头比作水波,先在首

联(第一句)和颔联(第二句)中呈现出凡夫的状态;

而后在颈联(第三句)和尾联(第四句)中反衬圣人的

宁静,看似无所得,实际却最为圆满。诗人用这样的语

言表达,在给人以直观感受的同时,更容易触动人心,

引发共鸣。

布袋和尚的《插秧偈》:“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

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稻,退步原来是向前。”其中的

每一句都是双关语。首联实写插秧种田,虚写行善种福

田;颔联指出要有虚怀若谷的人生态度;颈联“稻”

与“道”同音,点明六根清净是修成正觉的本质;尾联

则反映了“进”与“退”的辩证关系,阐释了“退一步

海阔天空”的道理。所以说,古代高僧大德的诗词、偈

语,不仅能让我们很好的认识和了解佛法,更令人印象

深刻、回味无穷。

您可否介绍一两首您的诗词作品?

“悠然十余载,禅教两无成。身渐古藤老,心无秋月

明。拈诗酬旧梦,说法付无情。且幸袈裟在,溪山可纵

横。”创作这首诗,是因为我看到了一张老照片中的自

己,有感而发。一方面为自己年岁渐长,却没能学有所

成、见道度众而深感惭愧,另一方面则庆幸我依然是走

在出家修行的道路上……

还有一首是写早晨打坐的感悟:“无始劫来梦作真,轮

回苦海误迷津。权因宿造千般业,不了当时一念嗔。旧

友相逢皆可愍,冤家对聚认为亲。诚惟我佛垂加护,授

手群生得出尘。”我想到了白居易的“梦中说梦两重

虚”,不禁感叹业力的牵引、贪嗔痴的束缚,让我们在

轮回中不停流转,但却仍不觉苦而乐此不疲的沉醉和追

求,一心唯愿佛陀救度众生,出离这个五浊恶世。

对于同样对佛教诗词感兴趣或有意向学习的佛友,您有

什么建议?

我觉得对诗词的学习,可分成两个部分:技术问题和广

度问题。技术问题,即要懂格律、分平仄、知押韵,这

也是诗词创作的基础。就好像想写歌,要先学会基本的

音符和乐理一样;广度问题,就是要通过熟读诗词、翻

阅文史等来积累知识。相关知识储备越多,作品就越丰

富、越有内容。

(照片由能愿法师提供)

p17 -18 能愿法师.indd 18 19/7/2017 4:57:27 PM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