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Page 1: 港府應弘揚嶺南畫派 - pdf.wenweipo.compdf.wenweipo.com/2016/03/08/a40-0308.pdf · 俄羅斯藝術家也來到了現場。 在哈爾濱美術館展廳內,一幅幅充滿俄羅

20162016年年33月月88日日((星期二星期二))A40 藝 粹文 匯 副 刊 ■責任編輯:張夢薇 ■版面設計:謝錦輝

中新社電「當代俄羅斯油畫精品展」日前在黑龍江開幕。該展展出了數十位當代俄羅斯畫家的158幅油畫,為中外觀眾獻上一場文化藝術盛宴。馬琳娜.皮赫托夫尼科娃等俄羅斯藝術家也來到了現場。在哈爾濱美術館展廳內,一幅幅充滿俄羅

斯民族風情的油畫掛在牆壁上,生動地再現了俄羅斯的風土人情和自然風貌,也描述了普通俄羅斯人民的日常生活。「此次畫展以『甦醒』為主題,作品風格

各異,題材多樣。」展廳工作人員告訴中新社記者,此次參展作品均出自俄羅斯名畫家之手。參展畫家多為俄羅斯美術協會會員,大都出自聖彼得堡列賓美術學院、列寧格勒穆希納高等工業美術學院,有的還被授予「功勛藝術家」榮譽稱號。哈爾濱市民張舒昂說:「通過畫展,我感

受到了原汁原味的俄羅斯文化。希望有機會

我能親自去俄羅斯看看那裡的風土人情。」「中俄繪畫的風格非常不同,中國畫含

蓄、求意境,俄羅斯油畫風景以寫實為主,注重色彩。哈爾濱這座中西合璧的城市,有很多俄羅斯文化的印跡,讓我備感親切。能和中國的油畫愛好者相互學習,我十分開心。今後,我要常來哈爾濱,創作出既有俄羅斯感染力,又有中國風情的作品。」馬琳娜.皮赫托夫尼科娃告訴記者。觀賞俄羅斯油畫已悄然成為部分中國人的

一種生活時尚,一些俄羅斯藝術家的作品更是受到中國收藏愛好者的青睞和追捧。「俄羅斯油畫不僅繼承本國古老的藝術傳

統,而且由於橫跨歐亞大陸,其藝術也包含了亞洲文化的豐富元素。俄羅斯油畫曾經構建了中國油畫發展的一段重要歷史,受到越來越多中國民眾的理解和接受。」中國油畫學會會員林建群說。

新華社電 方弼、方相、秦瓊、敬德四位門神,飽滿的面龐上怒目圓睜,五短身材孔武有力,大紅大綠的顏色熱烈飽滿。它們守護一方平安,也見證了鳳翔木版年畫500多年的興衰變遷。鳳翔木版年畫始於唐宋,興於明清,得名於其產地——陝西省寶雞市鳳翔縣。當地居民就地取材,在梨木上刻製門神、戲曲故事、四季花卉等圖案造成模板,用植物製成染料,再經過手工印刷、填色等程序,製成一張張寓意美好、形態各異的木板年畫。據鳳翔縣世興畫局家譜記載,明正德二年,邰氏家族

已經開始製作木版年畫。邰立平既是邰氏木版年畫第20代傳人,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鳳翔木版年畫代表性傳承人。6歲起,邰立平就跟隨祖父學習木版年畫,16歲便掌

握了刻版、印刷的技巧,隨後又學會了設計。邰立平介紹說,製作年畫十多道工序裏,刻墨線版是最重要的步驟,「刻版是和線條打交道,追求流暢、均勻、變化和美感,手上的功夫必須到位。」他最為得意的作品之一「鎮宅神虎」,全部由墨線構成。從起筆到落筆,線條長十多公分,且間距不足兩毫米。在邰立平祖父邰世勤的經營下,世興畫局的年畫版本有近700種,年產量最高時可達600多萬張,行銷中國西北。然而,受動盪時局的衝擊,鳳翔木版年畫一度瀕臨滅絕,損毀、遺失的畫版多達上千塊。上世紀80年代,膠印年畫的大規模生產對傳統年畫又一次造成毀滅性的衝擊。原先在鳳翔縣活躍的十幾家畫局,如今只剩下世興畫局一家。1978年,邰立平的父親邰怡開始對失散民間的畫樣進行挖掘、整理、研究和複製。「從父輩開始,我們對木版年畫的恢復和傳承從未間斷過,這是我們的使命。」邰立平凝視一幅用明代傳下來的畫版印製的《雄鷹鎮宅》年畫說。為了恢復年畫古版,邰立平和父親先後走訪了鳳翔縣文化館、

陝西省群藝館,蒐集、複製收藏在那裏的年畫遺存,又利用與年畫愛好者交流的機會尋覓畫樣。經過兩代人的努力,鳳翔木版年畫的畫樣已有415種,經邰立平一刀一刀刻製完成的畫版多達

3000多塊。複製的過程也是再創造、完善畫樣的過程。老版殘破造成稿樣線條殘缺,複製時必須重新畫上去,很難和原版一模一樣;一些老版畫的人物不夠傳神、戲曲故事畫的佈局不夠合理,邰立平要進行修改創作。不論怎樣創新,鳳翔木版年畫的特點不會變。「木版年畫的動人之處就在於它的粗獷和無拘無束,如果失去這種個性,也就失去了生命力。」邰立平說。帶醇厚的鄉土氣息,鳳翔木版年畫多次走出國門,先後在法

國、澳大利亞、日本等國參加過50多次展覽。時代變遷,如今手工製作的鳳翔木版年畫已很少有人貼在門窗上了,已成為珍貴的藝術品,受到收藏愛好者的喜愛。邰立平也在2006年榮獲「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今年63歲的邰立平最大的心願是將木版年畫的技藝和精品保

存下來。他計劃重製八大門神的套版、出版《鳳翔木版年畫選》第三卷、縮製邰立平木版年畫並印刷成冊,而完成這些工作至少還需要10年時間。讓邰立平欣慰的是,這門技藝已經傳到了女兒邰高娣手中。作為鳳翔邰氏木版年畫的第21代傳人,在中國藝術研究院工作的邰高娣,為木版年畫著書立作,讓更多人有機會了解這門傳統技藝和它背後的年俗文化。

身為香港春風畫會的主席、本港知名的國畫家,鄭少忠一直認為藝術創作的靈魂乃是藝術家對於土

地的感情。憑借這份感情,鄭少忠在培養學生或是創作中,一直都留意香港本地的題材和生活。藝術人生之路的過程雖然曲折艱辛,也充滿了幻境一般的變化。但不變的,則是他對中國傳統藝術的執追求。

難忘「玉扣紙的年代」鄭少忠1956年出生,迄今已經走過了一甲子歲月的人生路。出生於中山的他,自小對中國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後來在1979年來港定居時,他也將這份興趣從內地帶來了香港。鄭少忠告訴記者,自己最為難忘的,乃是使用「玉扣紙的年代」。所謂玉扣紙,其實就是草紙。這些紙張或許在今人看來沒有什麼價值,但是在當時的鄭少忠看來,卻是顯得非常重要。鄭少忠說,自己在中學的時候,已經在跟隨一位老師學習中國畫。他坦言,自己對中國畫的興趣乃是從心中而來,自小只要一看到中國畫就會有一種衝動感,覺得特別興奮。那時一個物質條件極為艱苦的年代。鄭少忠回憶道,首先的困難,乃是在於難以找到專業化的老師來教授自己;其次,物質方面的客觀條件也非常差,文獻、書籍、課本、教材都非常之貧乏。鄭少忠表示,那不是一個電腦化的數字時代,買一本畫冊或者是字帖,其實是非常奢侈的事情,所以,在那時學習中國畫,實在是非常辛苦,也非常艱難。「玉扣紙的年代」,其實就是使用草紙作為宣紙的歲月。如此一來,能夠節約不少紙張。不僅如此,那時除了紙張之外,墨也不是非常好。最為麻煩的,似乎是顏料。鄭少忠回憶說,學習中國畫,用到顏料時,每一次都要去廣州購買顏料,才能最終買到。條件實在是非常艱苦時,就會用水彩畫的顏料來代替。在鄭少忠看來,這是一個難忘的「玉扣紙的年代」。但是這一切艱辛在他看來都顯得非常有價值。

走向嶺南畫派在艱苦的條件下,鍛造出的不僅是書畫的技藝,同時也包括人生的態度。鄭少忠認為,兒時艱難學習書畫的

生涯,使得自己的基本功極為過硬和紮實。他說,這與今時今日學習藝術的青年人是完全不同的。當下,很多青年人學習藝術,乃是被父母家人所逼,心中帶牴觸和不滿的情緒學習,所以基本功的培訓之路遙遠漫長。但是在過去的年代,很多人則是依靠自己的興趣進行學習,所以多能夠練就扎實的基本功。鄭少忠說,因為自己的老師乃是嶺南畫派,所以自己也走上了嶺南畫派的道路。從訪問中,記者能夠強烈感受到鄭少忠對嶺南畫派的熱愛。他表示,嶺南畫派保有了傳統的中國畫的元素,同時又借鑒了西畫中的撞水、

撞粉等技法。傳統中國畫中,側重的乃是寫神,對空間感的考究不算太多,但是經過融匯了西畫的元素之後,嶺南畫派作品的視覺效果則有明顯的層次感、透視感和靈動感。當然,鄭少忠表示,嶺南畫派以色彩為主,自己的作品則是以水墨為主。在鄭少忠看來,忍逸的境界,則水墨比較容易達到。此外,色彩比較入俗,而水墨的境界感則會更加高。因而,鄭少忠說,自己最喜歡的,乃是山水畫,而在創作的過程中,不少山水題材便是以香港本地的實景為刻畫對象的。

寄望新一代奮力突前不過,鄭少忠直言不諱地告訴記者,他認為相比較於中國內地,香港的官方對嶺南畫派的重視程度仍舊有待提升,嶺南畫派在香港已經有了過百年的歷史,已經是香港在地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近現代中

國藝術家探尋中國畫出路的時代產物。如此有意義的流派,在香港曾經生根發芽,應該得到妥善的弘揚和保護。對這一問題的立場,鄭少忠非常堅定。他亦非常清楚香港當前的藝術發展

之瓶頸。一方面,在宏觀的文化政策上,鄭少忠認為政府的規劃不足;在硬件設施上,他覺得場地、資金的投放仍然偏少。或許正是因為上述願

意,鄭少忠說,自己北上內地參加的藝術活動非常多,而本地的則比較少。他向記者表示,他非常希望政府能夠扶持和資助嶺南畫派的研習者,讓這一門重要的藝術能夠一代一代傳揚下去。對於當前青年人學習藝術的評價,鄭少忠認為,新一代人學習藝術,在客觀硬件的環境上要好很多,但多是用課餘時間進行學習,基礎比較薄弱。他表示,自己不排斥青年人在學習中國畫的過程中進行創新,但創新的前提是必須熟練掌握筆墨運用的技法。否則,所謂創新只會成為無源之水、空中樓閣。鄭少忠對年輕人充滿了寄望。他承認,香港正處在一個經濟社會的轉軌時期,一些年輕人對社會或許有不滿,因而內心呈現出浮躁的狀態。他說,學習藝術可以沉澱人的心情,陶冶人的美德,這對社會的和諧和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陝西鳳翔木版年畫重拾年俗的記憶

俄頂級油畫家作品匯聚哈爾濱展現俄遠東風情

鄭少忠鄭少忠::港府應弘揚嶺南畫派港府應弘揚嶺南畫派在與鄭少忠進行訪問對談的過程中,如何保

護在整個中國藝術史上頗有地位和意義的嶺南

畫派在香港的傳承,似乎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話

題。在鄭少忠看來,藝術家的職責不僅是用自

己手中的工具進行藝術創作,同時也是一部活

的藝術百科全書:將自己和時代的藝術韻律記

錄下來,成為後人的參考和存證。

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陳匯

■■展出作品展出作品

■■國家非物質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鳳翔文化遺產鳳翔木版年畫代表木版年畫代表傳承人邰立平傳承人邰立平

■■作品之二作品之二

■作品之三

■■鄭少忠回憶兒時學習歲月鄭少忠回憶兒時學習歲月

■作品之一

■創作中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