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Page 1: 海上景云里 - jwb.com.cnepaper.jwb.com.cn/jwb/resfile/2020-04-23/12/jwb2020042312.pdf · 也”。西汉作者,如贾谊、董仲舒、司马 迁、扬雄、刘向、班固,莫不高古朴厚,初

责任编辑:彭 博 马 成 副刊专刊部电话:23602873

2020年4月23日 星期四12 副刊·读吧

文化名人书广告之二

景云里,现上海虹口区横浜路 35 弄,始建于 1924年(一说 1925年),系砖木结构坐北朝南三排三层楼的石库门建筑。这样普通的石库门里弄,在上海这个大都市里本随处可见,不足为奇。但“景云深处是吾家”(许广平语),鲁迅 1927 年 10 月 3 日自广州到上海,10 月 8 日入住景云里 23 号,景云里遂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颇为有名的住宅建筑群。

鲁迅之所以到沪后首选景云里定居,当然因为景云里建成不久,尚有空屋出租,也因为其三弟周建人当时住景云里 10号,可以互相照应。鲁迅在景云里住了两年八个月,前后住了三处,1928 年 9 月 9 日移居景云里 18 号,1929 年 2 月 21 日又移居景云里 17 号,至 1930 年 5 月 12 日才从景云里迁往拉摩斯公寓,鲁迅日记均有明确记载。

景云里在鲁迅的生命史上占着一个特殊的位置。鲁迅在这里开启了他卖文为生的最后十年文字生涯。杂文集《而已集》

《三闲集》和《二心集》中的一部分都是在这里完成的,《近代美术史潮论》(板垣鹰穗著)《思想·山水·人物》(鹤见祐辅著)《艺术论》(普列汉诺夫著)等也都是在这里译出的。鲁迅又在这里编辑《语丝》和《奔流》

(与郁达夫合编)两种著名的新文学杂志;组织“朝花社”,出版《朝花》周刊和旬刊、

《艺苑朝华》和《近代木刻选集》等。同时也成为内山书店的常客。不仅如此,鲁迅还在这里参与发起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和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一言以蔽之,景云里时期的鲁迅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活动是何等生气勃勃,有声有色。

但是,如果认为景云里只与鲁迅的名

字联系在一起,那就大错特错了。鲁迅入住景云里之前,叶圣陶和茅盾这两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作家就已在景云里居住。茅盾比鲁迅早一个多月入住景云里,1927 年 8 月下旬他回到上海,就住进景 云 里 11 号 半 。 当 时 他 正 被 当 局“ 通缉”,因此,他在 11 号半三楼“隐藏”了整整十个月,“足不出门”。茅盾先前以沈雁冰之名从事文学翻译和评论,他的文学创作生涯正是在景云里开始的。他用了一个月时间完成了长篇小说《幻灭》,接着又写了长篇《动摇》和《追求》,这就组成了茅盾前期代表作——《蚀》三部曲。而茅盾的第一篇短篇小说《创造》也是在景云里完成的。他还在景云里写了《鲁迅论》和不少散文,1928 年 7 月初,茅盾才悄悄离开景云里,秘密前往日本。景云里在茅盾文学生涯上所起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

叶圣陶最早入住景云里,也是在景云里居住时间最长的作家。1927 年 5 月中旬,他入住景云里 11 号,直到 1932 年

“一·二八”事变爆发后迁出,他在景云里住了四年八个月之久。叶圣陶住在景云里时,任职商务印书馆之余,从 1928 年 1月至 11 月,完成了代表作长篇小说《倪焕之》,还创作了短篇小说集《未厌集》和童话集《古代英雄的石像》。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从 1927 年 5 月起正式接编文学研究会会刊《小说月报》,先后发表了丁玲的短篇《莎菲女士的日记》、沈从文的短篇《柏子》、戴望舒的新诗《雨巷》和巴金的长篇《灭亡》等新文学名作,使景云里与中国现代文学进程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一得集

海上景云里陈子善

骈文重辞采,古文重结构。但是,光有好的结构,也并不一定就是好的古文。古文在修辞上也有其格律的讲求。古人所谓古文不可入时文帖括语,不可入小说俳诨语,不可入汉人笺注语,不可入宋儒学案语,这些都是古文的“律”,也即不可凌犯的戒条。至于说到古文的

“格”,也即这一文体所宜到之地步,则也有它在修辞上的主张。韩愈有惩于骈文用词,多有雷同,倡导“唯陈言之务去”

(《与李翊书》),其意思是文中凡三字以上连用在一起为古人曾用过者,皆不可用。前人称韩文造语至工,即因他务去陈言,出语生新,这正是韩文能泽被后世,成“唐宋八大家”之首的根本原因。宋黄庭坚《与洪驹父书》谓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这是强调杜诗韩文的渊雅,强调杜、韩在创作过程中对前贤作品的继承,而杜诗韩文自铸伟词的一面,黄氏却未论及。

古文的高标,始则尚西汉,李清照论词,就说“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 作 一 小 歌 词 ,则 人 必 绝 倒 ,不 可 读也”。西汉作者,如贾谊、董仲舒、司马迁、扬雄、刘向、班固,莫不高古朴厚,初无意于文章,而文章自高,是所谓天籁之文。自南宋后,渐尚近世之文。陆游《老学庵笔记》云:“建炎以来,尚苏氏文章。学者翕然从之。而蜀士尤盛。亦有语曰:‘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至明代,人们心目中已形成了“唐宋文”的概念,其后再学古文,一般都是从唐宋文入手,这是因为唐宋文有法度,

学者易循途而入。今天我们一说古文,第一时间想

起的,必定是“唐宋八大家”。八大家指唐之韩、柳,宋之欧阳修、王安石、三苏、曾巩。唐宋之善古文者,当然不止此八家,而所谓“大家”,是相对“名家”而言。明人胡应麟解释说:“偏精独诣,名家也;具范兼镕,大家也。”(《诗薮》外编卷四)所谓大家,对后世作者而言,具有典范意义,而又能镕铸不同风格,精擅各种文体或文类。大家之文章,必须是宜于仿习的。宋人吕祖谦的《古文关键》,第一次专选了八家之文,其目的是指授后学,俾习文之士得以仿作。但他所选的八家,有张耒,

而没有王安石,他也没有明确提出八大家之说。

一般认为到元代朱右那里,才有唐宋八大家

概念之成形。朱右编《唐宋六先生文集》,所选为韩、柳、欧、王、曾及三苏之文,但他认为三苏实为一家,以苏轼作为三苏的代表,故曰“六先生”。此后明人唐顺之编《文编》,只选唐宋这八家的文,但都没有特别提出唐宋八大家的说法。真正明确提出唐宋八大家之说的是明人茅坤。其所编《唐宋八大家文钞》,第一次明确了唐宋八大家的名号。

何以明人会特别提出唐宋八大家之说?何以清人论唐宋文,亦皆对明人的说法遵行不悖?原因是明清人科举考试最重要的是八股文,即所谓的“时文”,时文最注重文章的结构,而唐宋八大家在结构上最精妙,最便于学习。

●国文课

唐宋八大家的由来徐晋如

今年陈寅恪先生逝世已过五十年,作品进入公版领域,一家出版社推出简体横排《陈寅恪合集》,引发争议。因为陈寅恪一直把繁体字看作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生前曾有著作出版“不用简体字”的嘱托。之前出版的《陈寅恪集》《陈寅恪文集》,皆采用繁体竖排。

近年来,研究、解读陈寅恪其人其文的作品广受欢迎,证明广大读者有阅读、了解陈寅恪著作的需求。而简体横排,更符合当代人的阅读习惯,有助于陈寅恪著作的普及。今天,读者希望尽可能多接触

传统文化,而且接触时不要过于艰难,这就要求接收渠道的便捷化,降低一些阅

读门槛,有利于知识和思想的传播。繁体与简体只是两种书写形式,所包含和呈现的精神世界没太大区别,简体字同样可以呈现古典世界、传播传统文化。

对于陈寅恪的著作,我以为最重要的是让其在更广的范围传播,使更多读者愿意去读。不论以繁体或简体出版,只要能不失原义地传播其学说,让不同需求的读者都能欣赏到大师的精解妙悟,就是好事。

降低一些阅读门槛张 宏

报纸副刊,曾一度被誉为“作家的摇篮”。报纸头版是门面,副刊是后花园,也是作家和读者的心灵后花园。翻开报纸,我总先找到副刊版——上面都是能让人沏一杯茶静心读上好半天的美文。

副刊如花,争奇斗艳,都有个优雅的芳名,“花地”“繁星”“夜光杯”“今晚副刊”“每日闲情”……如同旖旎的百花园。“馨香一瓣”“红尘煮酒”“文人雅韵”

“阳光节拍”“网开一面”“画里有话”……栏目是科属不同的花树,让人目光柔软,口齿生香。文章标题则是花朵。展开副

刊,读题如赏花。每每邂逅美文,便是进入一朵花的内部,心中不时会生出一阵窃喜。

侍 弄 文 字 ,舞 文 弄墨,副刊是许多人的启蒙老师。许多大作家就是从阅读副刊开始走上从文之路的。

副刊如花,陶冶性情,愉悦心灵。新闻招客,副刊留人。网络时代,纸媒风光不再,甚至有的已停刊,不免让人唏嘘。但纸媒的内涵,正如这些副刊的名字,依然散发着别样芬芳,这恐怕是新媒体不能比的。

副刊如花杨 方

1930 年叶圣陶转入开明书店。“九一八”事变后,叶圣陶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成为文艺界反帝抗日大联盟中的中坚力量。叶圣陶在开明书店期间编撰的图书广告多达百篇。据不完全统计,这其中,为茅盾的著作写了八篇,为沈从文写了六篇,为冰心写了六篇,为朱自清写了五篇。

叶圣陶为茅盾的《幻灭》《动摇》《追求》做推介时称:“革命的浪潮打动古老中国的每一颗心。摄取这许多心象,用解剖刀似的锋利的笔触来分析给大家看,是作者独具的手腕。由于作家的努力,我们可以无愧地说,我们有了写大时代的文艺了。分开看时,三篇各自独立,合并起来看,又脉络贯通……更能窥见大时代的姿态。”叶圣陶为朱自清的散文集《背影》专门写道:“谁都认识朱先生是新诗

坛中的一位健将,但 他 近 年 来 却 很少做诗,因为他对于 自 己 的 诗 并 不觉 得 满 足 。 他 所

最得意的还是散文,所以近来做的散文已特别多。这是他最近选辑的散文集,共含散文十五篇,叙情则悱恻缠绵,述事则熨帖细腻,记人则活泼如生,写景则清丽似画,以致嘲骂之冷酷,讥刺之深刻,真似初写黄

庭,恰到好处。以诗人之笔做散文,使我们读时感到诗的趣味。全书百五十余页,上等道林纸精印,实价五角五分。”

上世纪 40 年代初,冰心住在重庆,叶圣陶在成都开明书店任编辑。开明书店正准备出版冰心的选集,而责任编辑正是叶圣陶。叶圣陶不但亲自校读了原文,而且还在一些刊物上为冰心的作品撰写

广告。如《冰心著作集》广告:“作者以诗人的眼光观看一切,又用诗的技巧驱遣文字。她的作品无论诗,小说,还是散文,广义的说都是诗。二十多年以来,她一直拥有众多的读者。文评家论述我国现代文

学,谁也得对她特加注意,作着详尽的叙说,这原是她应享的荣誉。现在她把历年的作品整理一过,定个总名叫做《冰心著作集》,交由本店分册印行。”如《冰心小说集》广告:“作者的小说,文笔清新流利,词句优美动人,素为读者所称誉,本书包含短篇小说三十篇,每篇都能在平淡的故事里见出深致。卷首有作者的

《自序》,书末有巴金的《后记》。”值得一提的是,叶圣陶在推介冰心

的《寄小读者》时表述:“这个集子是作者特地赠与少年们的礼物,换句话说,是为了少年们写的。一般认为世间最不失童心的是诗人,作者以诗人的心情跟少年们谈风景,谈人事,谈人与人的关系,宛如兄弟姐妹间的娓娓清谈,完全没有教训的意味。而又特别富有感染的力量。少年们读了,智慧跟感情自会受到深重的培养。”所以他觉得,中小学课本常常选用《寄小读者》中的文章,

“是很有道理的”。

叶圣陶:推介好书笔耕不辍温 暖

毛姆文学奖由著名作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创建,用于奖励 35 岁以下的年 轻 作 家 ,奖 金12000 英镑。1954 年,多丽丝·莱辛获得当年毛姆文学奖。

莱辛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非洲南罗得西亚的农场度过,一家人生活非常艰难。后来,莱辛两度离婚,带着三个孩子苦苦挣扎。30 岁这年,莱辛移居英国,当时她身无分文。为了生存,莱辛做过保姆、公司速记员和接线员,但这些工作只能解决她和孩子的温饱问题,莱辛依然过得很拮据。

12000 英镑奖金对莱辛来说简直是“意外之财”,她很快用奖金租到一处合

适的房子。当然,毛姆文学奖也让莱辛 名 声 大 噪 ,她 的书受到出版商的青睐。其生活条件大

大改善,她可以专心写作,暂时不必为生活四处奔波了。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莱辛很诚恳地给毛姆写了一封感谢信。

不久,毛姆回信了。毛姆说:“其实,你根本没必要感谢我,我不认识你,你的作品我也没有看过,毛姆奖是由专业人士评选出来的,我从不干涉和过问。另外,你是第一个因为毛姆奖向我表示感谢的人,以后,请不要为了迎合他人写这种信件了。”

莱辛在自传中详细叙述了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即使过去很多年,读者依然可以想象她阅读毛姆回信时的尴尬。然而,毛姆的回信也让世人对毛姆直言不讳的坦率性格有了进一步了解。尽管这样的性格会让他人感到不舒服,可是,社会需要这种声音。真实、不做作,无论社会发展到何种程度,这样的声音都不能缺席。

毛姆的回信侯美玲

●[加拿大]查尔斯·威尔森著《未来的最后一年》(壹零译)

威尔森曾凭《时间回旋》获得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在他的长篇科幻小说新作《未来的最后一年》中,有人利用科技,在 19世纪初的美国中西部建造了一个未来城,人们可以回到牛仔时代,也可以在此体验 21世纪。于是,未来与过去的冲突变得戏剧化,众多历史名人相撞。小说营造了一种幻觉,但其中展现的人性却分外真实。

●陈嘉映著《无法还原的象》

陈嘉映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对“真”和“清晰”的追求,这两者应该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通过无限逼近于清晰的语言,获得对于真的抵达。本书中的绝大多数文章也在讨论这两个问题。《日常语言与哲学》《何为理论》两篇中提出的语言使用思路,我比较认同,从最根本上说,哲学语言不是科学式的技术语言,而正确的理论将能够解释引发理论思考的原初

困惑——而非越行越远。● [法国]迪迪埃·法兰克福著《国

歌:欧洲民族国家在音乐中的形成》(郭昌京译)

虽然书名很长,但其实它还有一个副题: 1870—1914年间欧洲的音乐与文化。音乐从来不仅仅是愉悦人们身心的一种娱乐形式,它与政治、宗教、民俗、社会以及历史进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本书的角度很独特,作者无意去探讨音乐史,而是想通过音乐来写历史,探讨在当年的欧洲,音乐的民族主义功能究竟是什么样的。

●北塔著《让灯守着我:戴望舒传》雨巷诗人戴望舒惜字如金,一生

诗歌作品不到百首。他英年早逝,仅活了 45 岁,但我们却可从他短暂一生里看见一个诗人的独特人生体验,以及他对诗歌的精辟见解。该书叙写他的人生,同时赏析他的诗歌,作者本身也是一位诗人,使得他更容易进入戴望舒的精神世界。

微 书 评微 书 评商 皓

曹聚仁喜欢读书,说他“书痴”一点也不过分。不过,曹聚仁在买书时有“四不买”:一是书面上有人题字签名的书不买;二是开头排列许多名人序言的书 不 买 ;三 是 标 明 为

“必读书”的不买;四是有花花绿绿封面的书不买。

朋友觉得他太较真,曹聚仁则一本正经地说:“一部好书,必须是朴素的,有如浣纱溪上的西子。布裙荆钗,毫无脂粉气。”说到这里,他还反问朋友:“买书和交友一样,都喜欢那种健康积极人士,难道你愿意和一个打扮得不伦不类,说话扭捏作态的人交往吗?”

﹃四不买﹄

姚秦川

世界上最古老的书店是坐落在葡萄牙里斯本的贝特朗书店。该书店创办于 1732 年,迄今已有 288年的历史。

贝特朗书店经历过地震、火灾、战争和经济危机等,至今依然挺立于里斯本希亚多城区 Garrett街 73号。走进这家书店,会看到书店的红色标志,标志上有一个大大的字母 B,它的下方还有透着历史厚重感的创办日期:1732年。

书店的第一间大厅里散发着古老气息,其中摆放着贝特朗书店一份 1755 年的书单。在这份书单上罗列了近两

千册书。店内珍贵的图书都被放在玻璃柜中。装有滑轮的梯子及木制书架梯,能让顾客拿到图书隔板最高一层的图书。在大厅挂着的标牌中,最重要的是标示吉尼斯世界纪录证书的那块牌子,上面写着:“贝特朗书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书店。”

世界最古老书店成 甬

当下经济社会,读书人少,读无用之书者,更少。但真正喜欢读书者却不会因此放弃读书。因为读书能让人摆脱平庸,让人在物质生活之上进行精神生活,拥有精神层面的享受与追求。读书,让人与古圣先贤对话,让人在斗室之内、百年之内去腾空入地、纵横古今,去洞悉一个远比眼前世界更大的时空,获得一

种更高层次的人生感悟。读书的快乐,远非不读书人

所能体会。所以,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孟子说:“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

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称王称霸,荣华富贵,是多

少人的梦想,而竟然连亚圣眼中的“三乐”都进入不了,可见人生之乐远有在其上者。而其中第三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便是教书了。与读书有关的快乐,孔孟先贤是体会到了。

读书,让人在物质世界之外开拓一片精神天地,使人在平庸生活之上创造精彩的人生,在平淡的日常之中发现丰盈的诗意。这就是读书的意义,它无关名利,却彰显了文明与高贵。

读书的意义王自亮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