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Page 1: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 - jrwh.cdwh.gov.cnjrwh.cdwh.gov.cn/Upload/doc/2018/11/22/1542853835.pdf · 肉吃多了,反而没听到几个人说‘打臭饱嗝’,大家的

纪 念 改 革 开 放 四 十 周 年

壮阔东方潮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奋进新时代 052018年11月22日

责编:胡晓枭美编:徐 松 校对:蒲振韬

民以食为天。改革开放40年来,老百姓餐桌

上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从计划经济的凭票购

买,到如今的手指一点,美食外卖送货上门;从顿

顿吃红苕、土豆,到如今的各种海鲜、西餐、日料

……餐桌上的变化,折射出改革开放给人民生活

带来的巨大实惠。

本报记者 胡晓枭

盼啊,望啊,就想吃顿“酒碗儿”故事主人公:张义清,64岁

从“酒碗儿”、餐桌看四十年“食”代变迁

“买菜要菜票。比如买把空心菜,中午吃叶子,晚上就炒菜秆儿吃!”1970年,王心材进水泵厂工作,一个月39斤粮票,除了自己要吃外,还要拿点回家补贴家用,经常一到月底,他就感觉捉襟见肘。

工厂的伙食团是最让王心材记忆深刻的地方。“一到中午,经常就是两个素菜加半斤米饭,最多两毛钱。我记得伙食团吃得最多的就是野鸡红,芹菜和胡萝卜炒起,但这个菜吃多了,特别剐油,就盼望着伙食团打牙祭。”

上世纪80年代,伙食团真的开始打牙祭,每周五可能会有一个回锅肉或者红烧肉,一般是两毛钱一份。王心材家里有五口人,遇上“打牙祭”时,他就舍不得吃,专门端一份荤菜回家,“当时也奇怪哈,虽然很想吃,但大家一般都是两三片就够了,不会多吃!吃腻了!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王心材突然笑了起来,

“是因为肠胃受不了!吃多了要拉肚子!”王心材记得当时过年过节,谁要是多吃了几块肉,晚上就会不舒服,“当时成都话说‘打臭饱嗝’!你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是因为平时吃得太素了,偶尔一下油荤多了,根本受不了!”

王心材的父亲是厨师,在父亲炒菜时,他就在旁边悄悄看,学了一手的好厨艺。到了上世纪90年代,吃的东西多了,王心材便开始“一展身手”,“我最拿手的是红烧肉。一般我弄出来的肉肯定是红亮亮的,油而不腻。所以但凡有亲戚朋友来我家,我都要为他们亮一手,做几个拿手菜!”吃肉的时间越来越多,王心材发现了大家的肠胃又变了,“你说奇怪不奇怪,后来肉吃多了,反而没听到几个人说‘打臭饱嗝’,大家的肠胃也跟着很快习惯了!”

2003年,王心材退休回家,因为身体不好的原因,原本爱吃的他反而吃不动了,“每天要吃好多药啊!因为吃药,所以原来喜欢辣的、香的,都要忌口。当时就感觉,什么都不能吃,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啊!”也就是从那时起,王心材开始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每天健身,“锻炼的方式也很简单,每天走路。从最开始走几步就累,到慢慢走两公里、三公里,慢慢增加。”

坚持锻炼7年后,王心材突然发现自己的病好了,随之而来的是胃口也好了,“肠胃好了,心情也好了!我又恢复了享受美食的日子,遇到好吃的,必须吃点,但切记不多吃!”现在,王心材每天早上6点起床,坚持健步走1个多小时。晚上饿了,他还会为自己精心烹调点“夜宵”,“汤圆、抄手或者面,但凡自己想吃的,就多少吃一点!晚上美美地睡上一觉,觉得做梦都是香的、美的!”

生活好了,吃得也更加讲究。王心材感慨地说:“现在,新鲜有机的食物是大家最关注的,真正的绿色食材是普通食材价格的几倍,但大家都舍得。”从上世纪70年代的粮食匮乏到如今追求绿色、有机,从“有啥吃啥”到“吃啥有啥”,王心材说,四十年来菜篮子和米袋子里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个月分半斤肉!我一大早就跑去排队,为的就是买块槽头肉!油大!”张义清回忆,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个人一个月能分半斤肉,已经是非常让人羡慕的事情,“我记得我邻居当时排队买了一块二刀肉,还嘟嘟囔囔了好久,说全是瘦肉没法吃,没有一点油气。”拿着肉票和钱,将猪肉买回家后,张义清说一定要先安排计划好,她家一共三口人,一个月一斤半肉如何安排好也特别考验智慧,“为了让这点儿肉能吃的时间长一点,每家就会炒个‘俏荤’。有点肉渣渣炒菜,特别好吃!吃顿回锅肉,那是一件好奢

侈的事情!一个月吃一次就不错了!”张义清的父亲是手艺人,出去给别人帮

忙做事,有时候就会带回一些糖票、蛋票,“一想到等会我爸爸要回来了,我就很高兴,搬个板凳在外面眼睁睁地盼啊,望着他今天肯定要给我带点水果糖回来!”

1982年,张义清家里遭了一次火灾,重新修房子。每天,家里都要给工人们准备午餐和晚餐,因此张义清也跟着享受了几个月

“把肉吃饱”的日子,“我爸妈肯定觉得请人家来帮忙,伙食不能太差,因此餐桌上每顿基本上都会有肉。我一看到肉,就把身边的

人全忘记了,哪里想得起要主人让客人啊!”每天能把肉吃够,张义清认为这是一件极其幸福的事情。

上世纪80年代末期,每逢父亲农历正月初十过生日,张义清家里就开始筹办坝坝宴,俗称“吃酒碗儿”,“当时办‘酒碗儿’主要吃鸡、鸭,用鱼做的菜还很少。我记得我爸爸过生日,他的徒弟都要来参加,每年初十都要办十多桌‘酒碗儿’。”每逢谁家有红白喜事,都会摆“酒碗儿”,而张义清印象最深的就是桌上的“杂拌儿”。每次主人把炸过的“油渣儿”一端上桌,小娃娃们就会一抢而

光,后面主人看这个菜太受欢迎了,举办坝坝宴时还会专门发纸,四四方方一张纸,客人就会用纸包一些“杂拌儿”带回家,分给家里人,“这代表着‘今天主人很大方!不仅招待了我,还想着让我给家人带一些回去。’大家回去之后,就会对这顿饭赞不绝口。”

到了90年代,”“酒碗儿”增加了新内容,娃娃们抢的除了“杂拌儿”还有各种花生、瓜子和糖。谁家里添了一个小孩,客人去了之后,主人就会先递上一碗荷包蛋,慢慢地就变成了发两个“红蛋”,还有一把红花生。2000年,张义清的儿子结婚,按照新风俗,流行起了吃“花夜酒”,“头一天,我们请一些关系好的亲戚朋友,在家里摆几桌,叫‘花夜酒’。第二天正式结婚时,中午大家就去酒店吃,毕竟酒店高端、大气,上档次嘛!”

家里办红白喜事,究竟去酒店办好一点,还是在家吃坝坝宴好一些,张义清说这是一个过程,现在大家都有了不同的想法,“最开始,大家都觉得酒店好嘛!必须要去酒店,才拿得出手!但慢慢就发现了,酒店里菜不如自家弄得新鲜,有特色!特别是老年人喜欢

清淡的食物,酒店里基本上吃不饱!”

最近两三年,张义清发现身边的坝坝宴

又多了起来,“我们还是习惯喊‘酒碗儿’,感

觉很怀旧,能找到原来的那种心情,为了吃顿

好的,盼啊!等啊!眼睛都望穿了!”改革开

放四十年过去了,张义清说,从“不要瘦肉”到

现在“怕吃多了肥肉”,从“吃酒碗儿”的幸福

到坝坝宴吃“怀旧”,没想到吃出了这么多不

同的滋味。她家里,有一张压箱底的老照片,“你看当时好洋盘,吃个酒碗儿还专门照个相。那个吃得饿兮兮的就是我妹,直到现在,我们俩看一次这张照片,就要笑一次!”

“挣了点钱回来,第一件事就是买米!”上世纪 70 年代末期,吴德云在家种完田之后,悄悄去给人家做点小工,贴补家用,“我是家中的绝对劳力。干活多,但吃得也多,所以我只要挣到一点点钱,想的就是能不能下一步不吃红苕了,如果是一整碗米饭,那该多好!”最长的时候,吴德云说自己大半个月都没有吃过一顿肉。

改革开放之后,农村每家每户除了必须上交一定粮食外,还有剩余,吴德云说这叫

“吃饱饭”,生活再好一点,就可以“打牙祭”。“太满足了,打牙祭就是一碗回锅肉。用自家做的胡豆瓣酱,加一点蒜苗炒起,太好吃了。我当时最大的梦想就是面前有一大碗的回锅肉,一次性可以吃个饱!”

上世纪 80 年代,过春节时,每家就开始操办一些年货,吴德云家也一样,“腊肉、香肠是必须的。桌上的热菜,鸡啊、鸭啊、回锅肉都是不可缺的,如果还能加一条鱼,取个‘年年有余’的谐音,那就是最好不过的!”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吴德云发现身边请客吃饭的朋友明显多了,特别是一个大院子里,如果听说哪家的回锅肉炒好了,都会盛情地招呼大家一起吃,“来!来!坐下来拈点,一起吃,没关系!”吴德云笑了笑又说,

“我记得曾经有一段时间啊,炒个回锅肉,就怕太香,因为自己家的人都吃不到两片,哪里好意思招呼别人来吃呢?慢慢地,经济开放了,意识形态跟上了,吃回锅肉的次数多了,每次买肉的斤数也多了,自然就不稀奇了!”当时,吴德云在成都的一家工厂当厂长,每个月有400元的工资,是被邻居们羡慕的“高工资”,“在基本摆脱穿不暖、吃不饱的生活之后,大家都开始在意情谊了,朋友关系、邻居关系都很和睦,再也不会斤斤计较一顿饭、一碗肉。”

吴德云说自己有一个特点,就是吃肉不腻,有多少就能吃多少,“我弄一次回锅肉,

三斤肉炒一大碗,一般都等爱人、娃娃们先吃。他们喜欢吃瘦肉,我就没关系,把所有的肥肉留给我,我不腻!”最多的时候,吴德云说他一顿吃过三斤肉,现在想起来自己都有点不可思议。

进入 2000 年之后,生活标准又一次提高,餐桌上有了海鲜,回锅肉每顿都能吃。可吴德云又有了新的烦恼,“大家开始注重养身!什么不能多吃,什么吃了不利于吸收,老百姓都有一套说法了。一体检,我发现自己血压、血脂都高,因此家人便不准我

吃肥肉了!我说那不行,不是又回到改革开放前了,不准我吃肉了!”虽然嘴上一百个不愿意,但吴德云想到自己的身体要紧,还是开始慢慢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晚上我现在基本不吃米饭了,只吃一碗粑粑菜,都是各种绿色蔬菜!”

直到现在,吴德云说自己最忘不了的,还是回锅肉的味道,“有时候实在想吃了,我就会给女儿申请,说我保证不多吃,解个馋身体好!”

最忘不了的,就是那碗回锅肉故事主人公:吴德云,70岁

一碗红烧肉就“打牙祭”了

故事主人公:王心材,67岁

图为张义清近照图为张义清近照 图为吃图为吃““酒碗儿酒碗儿””旧照旧照((右一为张义清右一为张义清))

图为吴德云近照图为吴德云近照

图为王心材近照图为王心材近照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