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Page 1: 大道至简诠释澄澈生命哲学 - paper.kbcmw.compaper.kbcmw.com/page/1/2019-12/18/07/2019121807_pdf.pdf · 深刻剖析自己人生各阶段的成败得 失后,告诉我们:“不争”是一种智

值得关注的是,书中,王蒙还从无为和有为两个截然不同的方面,探讨了生命中进与退的处世法则,让人

深受启发。一方面,他极力主张大众应学会“无为”,“不做那些愚蠢的、无效的、无益的、无意义的,乃至无趣无聊,而且

有害、有伤、有损、有愧的事。”并把这种“无为”奉为“养生原则、快乐原则和道德原则”,认为“只有无为才能不自寻烦

恼。才能使自己脱离低级趣味,脱离鸡毛蒜皮,尤其是脱离蝇营狗苟。”

大道至简诠释澄澈生命哲学◎刘昌宇

一个人永远的乡愁

◎张光茫

7悦读新闻热线 0836-2835756 投稿邮箱 [email protected] 2019年12月18日 星期三 责任编辑 杨燕 版式编辑宋雪琴

悦读

康巴悦读

扫一扫更精彩

甘 孜 发 布

康 巴 传 媒

草原牧歌。李昊天 摄

时代与心灵的真挚唱和◎黄东光

台湾著名女诗人席慕蓉,其诗作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风靡一时,以至于成为时代的符号。《我给记忆命名》是席慕蓉的一本回忆之书,从她年轻时的日记中摘取人生诸多时刻。书中,席慕蓉以一颗诗心感性地捕捉周遭一切,回忆童年、父亲,她落泪不止;谈论故土、友情,她一往情深。童心不老,76岁的席慕蓉如同一个美好的小女孩一样,敏感、知性、坦然。

很小的时候,面对生活的变迁,席慕蓉就成了自己的旁观者。对待自己因诗歌而拥有的盛名,她也同样是个旁观者。从初二的时候,席慕蓉开始写日记,那个时候她刚刚随家人从香港到台湾。转入新学校,初来乍到,她没有找到朋友,日记本成了她唯一朋友。书中,席慕蓉选登那时的日记,“我常常渴求爱,希望听到别人对我的赞美,我喜欢热闹,我爱出风头,我常常做白日梦,也许有一天我真的可以出国读书,也许有一天我回家了,回到我明驼瀚海的故乡……”

席慕蓉后来到比利时留学,这些日记本被仔细珍藏,这是席慕蓉家的一个美好传统。席慕蓉回忆,妈妈会拿出一个书篮,将孩子们舍不得丢掉的东西放在里面,一旦回国,这些珍藏将被打开,一切都还在,

“我留下了日记,大姐留下了乐谱、录音带,二姐留下的也是日记。”席慕蓉最初的诗作也正是写在这些日记本上,写诗对她而言是兴趣,她的主业是画画,即便她的诗集畅销,也从未因此丢掉画画,“我喜欢教书,教书对我不是负担,我喜欢和年轻学生一起画画。”

席慕蓉回忆了她首次回到家乡的日子。“无边无际的起伏,蓝天上云朵如块状群列,第一次看到那么整齐的云朵,那么干净的草原,却又觉得分明见过。”席慕蓉说,回家了,她会突然在深夜的草原中间放声大哭,“只有我一个人,站在我父亲认得的星空之下,站在他曾经奔跑过的无边大地上。”小时候她常常听父母说自己的老家,但后来不再说起,一旦踏上故土,才知道他们丢掉的是怎样的故乡,“那么大的故乡,那么大的高原,那样的山河,那样的文化。”时光流逝,席慕蓉读懂了父母,她终于明白,回忆本身对他们太过残忍。她也深刻意识到,一个家族、一个族群的记忆不能停顿、切断。

至今,席慕蓉踏上草原故土已经30年。“从小希望自己可以用蒙文写诗,但后来发现这件事做不到。”现在好像做到了,因为有朋友帮她翻译。不同的是,译者用蒙语,而她用汉语。“40 多岁回来的时候,觉得自己回来太晚了。”席慕蓉说,多次回到故乡,读了一些东西,看了一些东西,但还是不够,“怎么才能够,还要站在那块土地上,大自然才是原文,我们写的东西都是翻译。”

席慕蓉是叶嘉莹的“追星族”,但凡遇到叶嘉莹的讲座,她都会参加,并记笔记,她盛赞叶嘉莹是“老师中的老师”。席慕蓉回忆,有一天去听讲座,有学生问叶先生如果还有来生的话想做什么,叶嘉莹回答说,希望来生能谈一场恋爱。“叶先生这个回答很动人,她的意思是希望好好爱上一个人,被一个人好好所爱。”席慕蓉更有自己的注解,她认为,爱情没有一定的规则,如果真的好好爱上一个人,即便那个人不爱你,也会得到爱情中的一部分。她更一再说,“当然我不会因为写了情诗,就做别人的顾问,我不敢。”

席慕蓉的作品影响了几代人。她的诗歌温婉动人,散文细腻传神。她不遗余力地歌咏青春、爱情和一切美好的事物;同时,那漂浮在塞外风沙中的乡愁,更是时刻萦绕于她的心头。她道出了一代人的心声,成为了永不磨灭的经典。时隔多年,她说,当时没有预想到在大陆掀起热潮,根本不知道怎么回事,“对畅销带来的所有事情,我曾觉得很害怕,人家给我的盛名,也可以拿走,我还是自己过我的日子。”她的矜持,令人敬佩。

读席慕蓉的文字,一如与一位素未谋面的朋友交谈,娓娓动人。过去,席慕蓉不遗余力地歌咏青春、爱情和一切美好的事物;现在,那漂浮在塞外风沙中的乡愁,更是时刻萦绕于她的心头。在隔山隔海的台湾,席慕蓉用真情抒写了她的柔情乡愁,虽然词句并不华丽,但每一个字都是心灵的真切体验,让人倍感神清气爽!

《不争论的智慧》是“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王蒙的最新散文集。在收录的六十多篇不同时期的代表性作品中,八十五岁的王蒙以深刻的洞察和直抵人心的剖析,于怀人、忆旧、旅行、读书、社会、历史、文学等丰富内容中,讲述为人、为事的种种道理。全书既是王蒙散文艺术成就的一次集中展示,也传递出作家对世界敏锐的观察和对时事深刻的思考。

书中,王蒙结合几十年的阅历,在深刻剖析自己人生各阶段的成败得失后,告诉我们:“不争”是一种智慧,也是做人的一种大境界,而这一切都需要建立在深厚的涵养和广博的学识之上。鉴于此,王蒙极为推崇学习,指出它是人生的主线。在不同的阶段,每个人都应把学习奉为“人生第一智慧”与“第一本源”。他不无感慨地说∶“特别是在逆境中,在几乎是什么事都做不成的情况下,学习是性命所系,是能够战胜一切风浪而不被风浪吞噬的救生圈。”王蒙主张从实践和书本中去获取知识,

并做一个用心的思考者。他称赞那些“能够从人生的沧桑中获得光明的智慧的人,那才是思想者”。人们正是在“享受学而时习之的不尽乐趣中,”才能体会到“相互区别甚大而不是大同小异的人生况味。”

睿智的王蒙十分看重一个人的悟性,觉得有了必要的悟性,人就会明了“不争”的妙义。悟性是前提,“不争”才是我们所要达到的目的。可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常常会为一些困顿和萎靡唉声叹气,总在不经意间,被一些生活假象蒙蔽了双眼,陷入到一种迷茫的境地。王蒙主张“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倡导用辩证的观点去看待一时的困难和问题,有了这种意识,久而久之,许多事情就会“迫近于明白和了悟了。”惟看得准了,看得透了,才会真正悟出“不争”中的高蹈之处。

王蒙是生活中坚定的达观者。在《不争论的智慧》里,他以一个智者的豁达,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人生立场。在他自拟的二十一条人际准则中,就从如何为人和怎样对待流言与非议的角度,诠释了做人做事的底

线。比如第二十条“把人际关系的处理当做一个特殊的课程,从中分析和进一步掌握我们的国情,我们的历史,我们的社会结构,我们的哲学传统与时尚思潮,我们的逻辑学科学文明教养心理健康等等。”把处理人际关系,上升到察国情、明历史、探讨社会结构和哲学传统等宏大的层面,这样的人际准则,境界不可谓不高远。字里行间所渗透出的理性思索和独到哲学思想,堪称世人生存处世、立身成功的精神指南。

值得关注的是,书中,王蒙还从无为和有为两个截然不同的方面,探讨了生命中进与退的处世法则,让人深受启发。一方面,他极力主张大众应学会“无为”,“不做那些愚蠢的、无效的、无益的、无意义的,乃至无趣无聊,而且有害、有伤、有损、有愧的事。”并把这种“无为”奉为“养生原则、快乐原则和道德原则”,认为“只有无为才能不自寻烦恼。才能使自己脱离低级趣味,脱离鸡毛蒜皮,尤其是脱离蝇营狗苟。”另一方面,他又从生命的不可逆性上,指出

有为是“是生命的一次燃烧,它可能发出绚丽的光彩,可能发出巨大的热能,温暖无数人的心。”因此,我们每一个人在人生旅途上都应该“重在参与,重在投入,重在尽力。”

王蒙诠释“不争”的智慧,充分显示出一个“人民艺术家”的豁达理性和一贯清醒。他汲取儒家学说的精髓,提纲挈领地解析了心目中的处世哲学。强调中道和中和的处世原则,殷切寄寓“每个人做好自己的事。只有做好自己的事才能使国家得到切实的发展,有了切实的发展才有一切。”王蒙先生在八十余载的人生岁月中,饱尝生活的磨难与艰辛,但宠辱不惊的他,深谙“不争”之要义,秉持谦和韧劲,实现了生活和文学的双赢,使老而弥坚的他,一次次焕发着喷薄的活力……

《不争论的智慧》,在参透人性中,大道至简地阐释了一种澄澈的生命哲学。独到的解读,切中时弊的剖析,涤荡着心尘,于“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昭示中,带给我们的是不竭的精神引领。

《人生乐在相知心》是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宗璞的经典散文集。全书收录了宗璞不同创作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如《湖光塔影》《紫藤萝瀑布》《书当快意》《漫说红楼梦》等名篇,集中展示了她在散文写作中的艺术成就,笔底藏情中,鲜活呈现出宗璞丰饶的精神世界。

宗璞的散文,紧贴时代脉搏,处处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篇首《暮暮朝朝》一文,通过作家对往昔校园生活的回忆,展示了当代青年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表达了只争朝夕建设祖国美好家园的人生志向。她在文中热切地写道:“我们的每一时都有力地推动着历史车轮的飞转,我们怎能不把一生作为时间的单位,永远开始着幸福的战斗,永不停息,永不懈怠,朝朝暮暮,暮暮朝朝。”在宗璞的笔下,暮暮朝朝,是黎明即起的晨读,是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担当,是日以继夜的科学攻关,是明天会更好的矢志信念。她另一意蕴深远的《秋韵》,则把我们带入到

诗意盎然的秋天。作家借助观赏香山红叶,生动描绘了一幅寻秋赏秋的绚丽场景。几次迥异的赏秋方式,让宗璞对秋天的韵致有了更为丰润的认识,“秋天是有成绩的人生,绚烂多彩而肃穆庄严,似朦胧而实清明,充满了大彻大悟的味道。”由秋天的五谷丰登硕果累累,联想到澄澈清明的人生,宗璞带给我们的,不止斑斓多姿的秋日盛景,令人回味不已的,分明是那圆润而饱满的思想启迪。而品读她情真意切的《我爱燕园》,勾起的则是我们对家的恋恋怀想。那美仑美奂的四时风光,刻骨铭心的生活过往,瞬间激活了尘封的记忆。燕园是宗璞心中最美的故园,而对广大读者而言,我们每一个人的家乡,不也有着摇曳多姿的美吗?正如宗璞在书中所表达的那样:

“这些记忆,无论是美好的还是痛苦的,都同样珍贵。”

生活中的宗璞,是个充满情趣的人,她不但爱兰的馥郁,荷的清香,还崇尚信马由缰在旖旎风光中

去感受大自然的悠远辽阔。在几次造访西湖的行旅中,她渐渐悟出了江南名湖的婉约,那层层叠叠随处可见的绿意,早把她的一颗诗心浸润得丰沛饱满。随船畅游三峡,苍翠的高山,激荡的江水,沿岸沧桑的古镇,纯真的当地少年,如一道道游动的风景,已深深烙进了她的脑海,这次短暂的行游,让她不由爱上了三峡。宗璞深情地写道:“我知道那种感情一旦成形便不会消失,会随着生命的延续而存在。”而书中,对昆明碧空中各式云朵的细腻描绘,更显出她对宁静生活的向往。春城的俏丽和柔美,在五彩云朵的映衬下,越发显得楚楚动人,似乎乘上那一片片彩云,都能去往梦中的天堂,去往每一个春暖花开的地方……

宗璞笔下的世界是丰富而多彩的,在她心灵的港湾,不时翻卷起生活的潮汐。她用心聆听着,感受着每一次的潮涨潮落,和着时代的节拍,在无怨无悔的踏浪而行中,每每又激荡起炙烈的家国情怀。她用真情

串联起悠悠往事,从亲朋好友一腔浓烈的报国情中,热切赞颂着“亏了我一个,幸福千万家”的人间大爱。她用敏锐而宽广的文学触角,奋力推开厚重而博大的文化之门,深入火热而沉郁的现实肌理,叙说着品读民族经典的阵阵欣悦,感悟着一本本好书所带来的心灵震颤。我们被她的赤诚、坦荡、无私和奉献一次次感动,为她“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一腔热忱而萦怀。循着她的言说,我们对家的概念越来越清晰,对国的印象越来越深刻。走过风雨,走过四季,人世间最难得的,莫过于越过一重重的山淌过一道道的河后,能遇到真正懂你的人。《人生乐在相知心》就是这样的知己,在和掌击节中,伸出友情的双手,与我们共同联接成一个美丽的中国心。

草木有佳色,翰墨传真情。《人生乐在相知心》将寻常的世界描摹得光彩照人,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在时代与心灵的唱和中,心手相牵,活出本真,去尽享人生的无边乐趣。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