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Page 1: 2018年11月22日 星期四 成华社区美学地图 - CHENGDU · 带你看一看老街新生 社群融合 社区是我们安顿家的城市生活空间,是乡 愁在城市中的归处。人们梦想中的社区应该是

成华区作为成都传统中心老城区,脱胎于“老工业基地+大农村”,老旧小区多、安置小区多、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全区在环境提升、功能优化、景观打造、特色塑造等方面任务繁重。

围绕提升“产”,推进知识、技术、信息等创新生产要素与传统产业融合聚变。发展社区产业,为社区提供自我造血功能;优化绿色公共服务供给,营造绿色舒适的公园式社区,打造生态优质的公共服务空间;以公园城区建设为目标,打造微绿地、社区生态公共空间。

二仙桥街道下涧槽社区“机车文化特色街道”项目很接地气。重构生活服务业,对现有商家进行培训和引导,对商业形态进行规范,构筑有人情味、接地气的社区新产业、新业态。通过景观再造,完善配套设

施,建构公共空间与景观环境,以匠心精神营造开放的共享空间。从生产到生活、从业态到文化,融合、多元共创。猛追湾街道望平社区“水湾滨河国际社区”项目打造在地居民与游客共享的多样化共创空间,增添多元融合;推动在地形成新型社区关系及社区文化、社区新业态、生活新方式。

经过近一年的建设,成华社区之美已经悄然改变着市民的生活。接下来,成华区各街道、社区将精准把脉发展现状,以问题为导向,以市民需求为出发点,整合“人、城、境、业”等社区多元素融合发展。切实让广大群众感受发展的温度,提升幸福指数,为探索国家中心城市社区发展治理模式提供“成华样本”。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黄琳成华区委社治委供图

01版/02版 责编 何先菊 戈萍 美编 陈亦乐 叶燕 校对 陈婕 田仲蓉 商报官方微信 cdsb86612222 商报官方微博 新浪微博:@成都商报 商报报料热线 028-86612222 商报电子版 www.cdsb.com

要闻022018年11月22日星期四

版权声明:本报所刊作品未经本报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本报法律工作室电话:028-86783636

成华社区美学地图带你看一看老街新生 社群融合

社区是我们安顿家的城市生活空间社区是我们安顿家的城市生活空间,,是乡是乡愁在城市中的归处愁在城市中的归处。。人们梦想中的社区应该是人们梦想中的社区应该是人人、、城城、、境境、、业的促进与融合业的促进与融合,,是拥有生态之美是拥有生态之美、、人文之美人文之美、、宜居之美宜居之美、、健康之美健康之美、、参与之乐的理参与之乐的理想地想地。。成都市明确提出打造美丽宜居公园城市成都市明确提出打造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战略部署后的战略部署后,,作为成都市主城区之一的成华作为成都市主城区之一的成华区全力投身于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行动区全力投身于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行动之中之中,,并确定到并确定到20202020年年,,打造让居者心怡打造让居者心怡、、来者来者心悦的心悦的““中优典范区中优典范区”;”;到到20352035年年,,打造成都建设打造成都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城市的核心区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城市的核心区。。

11月21日,以“美好社区·品质成华”为主题的成华区“2018年社区规划品质项目评审会”拉开帷幕。成华区委社治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评审会之前,成华区各个街道已进行了项目初评,从200余个项目中评选出42个项目参加区级评审。本次入选区级评选的42个项目将纳入成华区社区发展治理项目库,在2019年进行重点实施打造。对评选出来的14个优秀项目将进行资金扶持。

今天,由记者“带上”新鲜出炉的“成华社区美学地图”,邀请大家去看一看成华如何在社区规划中根植历史文化,彰显天府风采;了解具有老街新生、社群融合特点的成华社区,如何散发出梦想中的成华公园城区的风貌。记者为大家找了五个各具特色的社区规划项目:有将绿地改造成居民娱乐休闲户外活动空间的保和街道和顺社区“和顺幸福湾”项目;有将文化与艺术沉浸式带入市民日常生活的猛追湾街道望平社区“水湾滨河国际社区”项目;还有以铁路文明、时代精神为核心,打造文创聚落等主题区域,再造青龙新文化地标的青龙街道昭青路社区“青龙记忆5811”项目;更有满足社区居民精神文化需求,活动周周办,月月有名人的桃蹊路街道桃蹊社区“毛边书局·桃蹊书院”项目;最后,我们看一看既是记忆留存又彰显文化更新魅力,将工业文化传承与社区文化品牌塑造相融合的二仙桥街道下涧槽社区“机车文化特色街道”项目。

大家看到的五个社区规划案例只是成华区作为成都中心城区探索创新社区发展治理模式的一个缩影。美好社区生活的创造者是我们自己,就像社区发展治理的核心在于人。

共建美好社区,共享美好生活,成华区积极探索社区规划师工作制度,率先在全国构建社区规划师“导师团-规划师-众创组”三级队伍体系,通过人才引领培育社区发展治理新动能,把“人”的工作做到位,齐心协力释放能量,实现共建、共治、共享。在昨日的成华区“2018年社区规划品质项目评审会”上,清华大学社会学博士后、中国社工联合会“美好社区计划”秘书长谈小燕表示:“成华区正在探索一条社区发展治理的新范式、新路径,尤其是三级队伍体系,希望它能满足成华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能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和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据了解,成华区聘请社区规划导师13人、

社区规划设计师106人,组建社区规划众创组102个,广泛调动居民参与社区发展治理。

居民讲需求,规划师仿如“魔法师”让需求变成可实施的项目方案,专业导师给予中肯的意见,让美好社区的设计既具备民意识别,又有服务供给能力和组织发展的潜能。项目方案聚焦社区环境改善、功能提升、景观打造、特色塑造、人文营造以及业态植入、形态优化等方面。邀请居民参与规划,真正实现“我的社区我做主、我的社区我能建、我的社区我来管”的社区发展治理模式,让社区居民看到变化,逐步对社区增强认同感。

社区规划不是“工具理性”的单向技术输出,而是“沟通理性”的双向赋能提升。采用“闭环运行”工作流程,一是导师团专业化指导。聘请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城市文化、社区营造领域资深专家组成“成华区社区规划导师团”,负责编制全区社

区规划设计相关技术导则,对各街道推荐的社区品质提升项目设计成果进行专业评审,对相关职能部门和社区设计师、社区工作者、社会组织、社区居民等进行项目规划设计的实操培训。二是设计师项目化规划。街道聘请具备景观设计、项目建设、社会工作等领域专业背景或从业经历人员作为社区规划设计师,通过深入社区、扎根社区、感知社区、了解社区,为社区发展建设提供规划设计方面的专业指导和服务,编制所在社区品质提升项目设计方案,配合编制社区提升发展方案。三是众创组群众化参与。社区层面选择有意愿、有情怀、有能力的热心人士和能人贤人,组建社区规划众创组,负责常态化走访收集社区居民意见建议,定期梳理社区发展建设中的差距短板,协助社区规划设计师做好社区品质提升项目设计方案编制,广泛调动社会资源参与社区品质提升项目的后期运维管理。

围绕服务“人”,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调动社会各界人士参与,比如居民、社会组织企业代表、规划师等。而社区规划最核心的是人与人、人与空间关系的重构。在做社区规划的过程中,公共空间是一个非常好的触媒,因为大家对它都有某种诉求,比如孩子们喜欢追逐嬉戏,老人们希望晒太阳、赏花、喝茶。而空间又相对具有唯一性,会使得大家不同的需求在这里碰撞和取舍。

保和街道和顺社区“和顺幸福

湾”项目在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方面,很具有代表性。将绿地改造成供居民娱乐休闲的户外活动空间,关爱老人、承载青年、给儿童快乐成长的空间。小区内健身设施多是供成人使用的“大尺寸”器械,孩子缺少活动场所。社区规划师综合居民意见,把使用率低的绿地改造成供居民娱乐休闲的户外活动空间。

青龙街道昭青路社区的做法引起 了 记 者 的 关 注 ,在“ 青 龙 记 忆5811”项目的前期调研中,深入辖区居民,展开深入调研。该社区居民约

8100户,约20000人,共展开4次社区众创工作会,1次入户民意调研,调研辐射630份样本。调研630人中有效数据人数607人,其中走访昭青区域327户、路访166人。调研结果显示闲置绿地再利用占比76%;弘扬昭青片区根源性文化的需求占比65%,要深度发掘与体现符合昭青社区以及青铁家园片区根源性文化与精神共识;广场亲民化升级需求占比61%,昭青社区需要有针对老人、妇女、儿童的内容与空间,满足他们的休闲娱乐需求。

延续城市文脉,统筹历史文物保护和城市更新,传承成华故事和民风民俗,推进城市修补、生态修复,留住反映和留存城市风貌与文化特色的“乡愁”。大力发展天府文化,构建城区文化标识体系,促进多元文化交流和社会包容。传承工业文明历史记忆,打造彰显天府文化魅力的“文旅成华”样本。

桃蹊路街道桃蹊社区“毛边书局·桃蹊书院”项目非常亮眼,该项目很好地满足了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赫赫有名的“毛边书局”,曾在一个100平方米的房间里堆放了约8万册旧书。而位于桃蹊社区的毛边书局·桃蹊书院,在20年里不忘创新与探索。日

前,由“毛边书局”与桃蹊路街道共同打造的全新“毛边书局·桃蹊书院”隆重开业,吸引了大家的眼球。“毛边书局”的参与扩大了文化服务的外延,做到了请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活动周周办,月月有名人。

成华区还有不少以发展社区特色文化、老街新生等为主题的优质项目。“龙潭街道同乐社区的项目就是将特色客家文化融入居民生活,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用客家传统材料和元素贯穿整个项目,通过物质空间的提升,培育共建共享、和谐现代的客家风情社区。”在昨日的评审会上,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

满足你的好奇心 来看看社区规划项目是如何炼成的创新探索国家中心城市社区发展治理新模式“三级队伍体系”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人、城、境、业”融合发展社区规划最核心的是人与人、人与空间关系的重构

传承工业文明历史记忆 彰显天府文化打造“文旅成华”样本

环境提升 功能优化 产业升级社区规划很接地气

制图 李开红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