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第一章 認識心理學 003 社會行為及心理治療等。 心理學的目的與種類: 目的:心理學研究的目的,可分從「理論目的」與「應用目的」來探 討。 理論目的:心理學運用科學的方法,在複雜的行為變化中找出原理 原則,透過純理論研究建立系統的學理知識。 應用目的:舉凡教育、醫學、工商管理等都會因為人類的行為而產 生問題,借用心理學的知識可協助解決,改善與提昇人類的生活品 質。 種類:心理學的種類,可分為「理論心理學」與「應用心理學」。 理論心理學:包括普通心理學、發展心理學、學習心理學、認知心 理學、人格心理學、社會心理學、變態心理學、生理心理學、動物 心理學、實驗心理學等十種。 應用心理學:包括教育心理學、諮商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工業心 理學、消費心理學、法律心理學、廣告心理學、心理測量學、管理 心理學、健康心理學等十種。 二、現代心理學的重要學派 1879 年馮德(Wundt)設立第一所心理實驗室,建立科學體系的心理學, 而後心理學分工專精形成諸多種類與派別,統稱為「現代心理學」。勢力 較大較具代表性的學派有:結構心理學派、功能心理學派、精神分析學派、 完形心理學派、行為心理學派、人本心理學派、認知心理學派及神經心理 學派。以下就各學派論點逐一闡述。 結構心理學派(structural psychology): 學者:結構主義(structuralism),始於德國人馮德(Wilhelm Wundt, 1832 1920)於 1879 年在萊比錫大學建立世界第一座心理實驗室,或稱 「結構學派」,也稱「結構論」。 主張:馮德首創以「內省法」來探究人的「心之結構」。馮德認為意 識是由很多不同的元素所構成,由研究者控制刺激(視覺、聽覺、體 覺),讓受試者憑自己主觀判斷做出反應(如按鈕)或說出感受。 地位:馮德的學生鐵欽納(Edward B. Titchener, 18671927)繼續意 識結構的探析,讓受試者以內省法表達對物理刺激的主觀經驗,從而 分析意識的內在元素。至此,結構主義成為科學心理學誕生後的第一

心理學的目的與種類: - eyebook.com.tw · 認知心理學派(cognitive psychology): 學者:認知主義(cognitivism)不是由某人獨創,而是受多種因素影

  • Upload
    others

  • View
    6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心理學的目的與種類: - eyebook.com.tw · 認知心理學派(cognitive psychology): 學者:認知主義(cognitivism)不是由某人獨創,而是受多種因素影

第一章 認識心理學003

社會行為及心理治療等。

心理學的目的與種類:

目的:心理學研究的目的,可分從「理論目的」與「應用目的」來探

討。

理論目的:心理學運用科學的方法,在複雜的行為變化中找出原理

原則,透過純理論研究建立系統的學理知識。

應用目的:舉凡教育、醫學、工商管理等都會因為人類的行為而產

生問題,借用心理學的知識可協助解決,改善與提昇人類的生活品

質。

種類:心理學的種類,可分為「理論心理學」與「應用心理學」。

理論心理學:包括普通心理學、發展心理學、學習心理學、認知心

理學、人格心理學、社會心理學、變態心理學、生理心理學、動物

心理學、實驗心理學等十種。

應用心理學:包括教育心理學、諮商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工業心

理學、消費心理學、法律心理學、廣告心理學、心理測量學、管理

心理學、健康心理學等十種。

二、現代心理學的重要學派

1879 年馮德(Wundt)設立第一所心理實驗室,建立科學體系的心理學,

而後心理學分工專精形成諸多種類與派別,統稱為「現代心理學」。勢力

較大較具代表性的學派有:結構心理學派、功能心理學派、精神分析學派、

完形心理學派、行為心理學派、人本心理學派、認知心理學派及神經心理

學派。以下就各學派論點逐一闡述。

結構心理學派(structural psychology):

學者:結構主義(structuralism),始於德國人馮德(Wilhelm Wundt, 1832

~1920)於 1879 年在萊比錫大學建立世界第一座心理實驗室,或稱

「結構學派」,也稱「結構論」。

主張:馮德首創以「內省法」來探究人的「心之結構」。馮德認為意

識是由很多不同的元素所構成,由研究者控制刺激(視覺、聽覺、體

覺),讓受試者憑自己主觀判斷做出反應(如按鈕)或說出感受。

地位:馮德的學生鐵欽納(Edward B. Titchener, 1867~1927)繼續意

識結構的探析,讓受試者以內省法表達對物理刺激的主觀經驗,從而

分析意識的內在元素。至此,結構主義成為科學心理學誕生後的第一

Page 2: 心理學的目的與種類: - eyebook.com.tw · 認知心理學派(cognitive psychology): 學者:認知主義(cognitivism)不是由某人獨創,而是受多種因素影

心理學(包括諮商與輔導)004

個學派,將心理學的研究從哲學範疇引到科學範疇。

功能心理學派(functional psychology):

學者:功能主義(functionalism)係由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William

James, 1842~1910)與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二氏所創,

或稱「功能學派」,也稱「功能論」。

主張:

心理學不應該只有分析意識元素,也應該研究個體適應環境時的心

理與意識。

研究方法除內省法外,也應採用觀察、測驗及問卷調查法。

研究對象不應只限於成人,也應擴大對兒童與動物的研究。

地位:

結構主義,主張人的心智是先天構成的;功能主義,主張人的心智

是後天形成的。

將統計方法引入做為心理學研究的工具。

精神分析學派(psychoanalysis):

學者:精神分析學派(psychoanalysis)係由奧國精神醫學家佛洛伊德

(Sigmund Freud, 1856~1939)於 1896 年創立。被視為心理學第二勢

力(second force)。

主張:

人格動力論:用潛意識、欲念、生之本能、死之本能等觀念,解釋

人類行為的內在動力。

人格發展論:用口腔期、肛門期、性器期、潛伏期、兩性期及戀母

情結等觀念,解釋心理發展的歷程。

人格結構論:用本我、自我、超我解釋人格的結構,提出衝突、焦

慮及防衛作用等觀念說明三個我之間的關聯性。

轉變:

由觀察精神病患行為所建立的理論,推論解釋一般人的行為,流於

以偏概全。

對於人格差異的解釋,缺乏社會文化的角度,讓人非議。

過分重視早年發展以及泛性論的缺點,不易被人接受。

精神分析學派的後繼者,採納現實社會文化以解釋一般人的人格差

異,被稱為「新精神分析學派」(neo-psychoanalysis)。

地位:

Page 3: 心理學的目的與種類: - eyebook.com.tw · 認知心理學派(cognitive psychology): 學者:認知主義(cognitivism)不是由某人獨創,而是受多種因素影

第一章 認識心理學005

是現代心理學中影響人類文化最大的理論之一。

對於身心發展、性格差異與測量、心理異常及心理治療等領域的研

究,有極大的貢獻。

完形心理學派(Gestalt psychology):

學者:完形學派(Gestalt)是 1912 年由德國心理學家魏泰邁(Max

Wertheimer, 1880~1943)所創立。「完形」二字來自德文,含有「形

狀」與「組型」的意思。

主張:

部分之合不等於整體,整體大於部分之合,完形主張「客觀的主

觀」。

外在刺激是分離零散的,集刺激所成的知覺卻是有組織的,原因在

於集知覺而成意識時,多了一層心理組織。

地位:

完形學派使行為主義受到衝擊而改變研究的方向。

完形心理學在知覺方面的研究有極大的貢獻,為日後認知心理學的

發展奠下基礎。

B=ƒ(P×E)模式:

學者:勒溫(K. Lewin, 1890~1947)是完形心理學派的代表人物之

一,提出「形勢場地論」(typology and field theory)。

B=ƒ(P×E)定義:Lewin 反對行為主義從機械論的觀點解釋人

類行為,提出解釋行為的公式:B=ƒ(P×E)。B 是指個體行為

(behavior),P 是指個人(person),E 是指環境(environment),ƒ

是指函數(function)。

意涵:主張個體行為是由人與環境交互組織而成,「人」有個別差

異,「環境」更有人事時地物的變化,因此行為的產生是複雜多變

且不易簡化推論的。

行為心理學派(behaviorism psychology):

學者:行為主義(behaviorism)又稱為「黑箱論」(black box)、「還

原論」,由美國心理學家華森(John B. Watson, 1878~1958)在 1913

年所創立,或稱「行為學派」,「行為論」。被視為心理學第一勢力(first

force)。

主張:

個體行為不是與生俱來,而是受環境影響被動學習。

Page 4: 心理學的目的與種類: - eyebook.com.tw · 認知心理學派(cognitive psychology): 學者:認知主義(cognitivism)不是由某人獨創,而是受多種因素影

心理學(包括諮商與輔導)006

強調心理學是一門科學,研究的是能夠客觀觀察和測量的外顯行

為。

動物與兒童研究所得的原理原則,可推論解釋成人行為。

反對結構主義與意識元素論,純粹以「客觀的客觀」為標準的行為

主義,被稱為「極端行為主義」。

S-R 模式:S 代表刺激,R 代表反應。此模式將個體的行為視為是

刺激與反應的聯結。舉例而言:看到食物(S),個體就流口水(R);

看到母親拿起鞭子(S),隨即逃跑(R)。

轉變:由於華森極端行為主義受到批評,部分行為主義學者接受意識

成為心理學研究的主題,不再堅持客觀的客觀,被稱為「新行為主義」

(neo-behaviorism)。

地位:

行為主義嚴格科學的取向,使心理學研究的方法和品質得以提昇。

極端行為主義僅研究外顯行為,窄化心理學的內涵;新行為主義予

以匡正,將「心」找回來。

行為主義的研究,對學習心理學有很大的貢獻。

人本心理學派(humanistic psychology):

學者:人本主義(humanisticism)係由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

Maslow, 1908~1970)與羅杰斯(Carl Rogers, 1902~1987)於 1950

年代所創立。人本心理學被稱為現代心理學的第三勢力(third force)。

主張:

研究應以正常人為對象,研究人類異於其他動物所特有的表現,諸

如動機、慾望、責任、快樂、價值、意義、情愛等屬於人性方面的

議題。

對人性持樂觀看法,主張人性本善,人性原就蘊藏無限潛能。

地位:

強調應以「人的需要」去研究人性,而不應以「科學的需要」去研

究人性。

理論方向正確,惟實際研究時方法上有很大的困難。

人本主義的興起,對教育心理學、發展心理學、諮商輔導以及心理

治療等方面影響甚鉅。

認知心理學派(cognitive psychology):

學者:認知主義(cognitivism)不是由某人獨創,而是受多種因素影

Page 5: 心理學的目的與種類: - eyebook.com.tw · 認知心理學派(cognitive psychology): 學者:認知主義(cognitivism)不是由某人獨創,而是受多種因素影

第一章 認識心理學007

響,約於 1960 年代之後,逐漸從完形學派演變形成,或可稱為「認

知論」。代表人物有傅立福(Flavell)、奧蘇貝(Ausbel)等。

主張:

強調對「知之歷程」的研究,探究個體對事物的注意、辨別、理解、

思考、記憶、推理、問題解決等複雜的心理活動。

狹義的認知論亦可稱為「訊息處理論」,僅限於解釋個體接收、貯

存以及運用訊息的歷程。

地位:

對人類複雜的認知歷程,提出科學的解釋。

認知心理學的理論,被廣泛應用於電腦軟體、資訊科技、諮商輔導

與決策理論中。

S-O-R 模式:S 代表刺激,O 代表個體,R 代表反應。此模式表示

個體的行為並非直接由刺激所引起,個體的社經背景、生活狀況、身

心狀態等因素,會造成個體對於刺激的反應方式不盡相同。舉例而

言:聽到罵人(S),有人生氣(O),暴跳如雷(R);有人冷靜(O),

無動於衷(R)。

神經心理學派(physiological psychology):

學者:神經心理學派(neuropsychology)也不是由某人獨創,亦是受

多種因素影響,約於 1970 年代之後,逐漸從生理心理學分化出來的

一個新學門。

主張:

旨在了解大腦的整體及不同部位,在個體表現某種行為或從事某種

心理活動時,發生什麼變化。

觀察在不同意識狀態下如睡眠、清醒、思考、情緒緊張等大腦各部

位的活動情形,藉此推論解釋大腦的分區專司功能。

地位:

建立大腦神經生理功能、個體行為及心理歷程之關係的一種新研究

方向。

對於行為異常者,可藉由大腦運作狀況的分析,做為診斷與治療之

依據。

哲學心理學時期兩大學派:

官能心理學(faculty psychology):

定義:認為人類心靈乃由不同的官能所組成,這些官能各司認知、

Page 6: 心理學的目的與種類: - eyebook.com.tw · 認知心理學派(cognitive psychology): 學者:認知主義(cognitivism)不是由某人獨創,而是受多種因素影

第三章 感覺歷程041

第三章 感覺歷程

一、感覺

感覺的意義

感覺的種類:

視覺

聽覺

嗅覺

味覺

膚覺

動覺

平衡覺

二、感覺閾限

閾限

絕對閾限

差異閾限

閾下刺激

三、韋伯定律

學者

公式

感覺差異

感覺適應

四、費希納定律

學者

內涵

公式

五、感覺的心理歷程

感覺刺激「非有即無」:

非有即無

質疑

訊號偵察論:

閾限新詮釋

內涵

具體舉例

Page 7: 心理學的目的與種類: - eyebook.com.tw · 認知心理學派(cognitive psychology): 學者:認知主義(cognitivism)不是由某人獨創,而是受多種因素影

心理學(包括諮商與輔導)042

一、感覺(sensation)

感覺的意義:

個體覺察到刺激的存在,立即分辨出刺激的屬性,即謂之「感覺」。感

覺是以生理作用為基礎的簡單心理歷程,具有普遍現象,個別差異較

小。感覺是多種身體感官覺的總稱,最受重視的視覺、聽覺、嗅覺、味

覺和膚覺,合稱為「五感」(five senses)。此外尚有動覺與平衡覺等。

可參閱《大腦開竅手冊,天下文化出版》一書。

感覺的種類:

視覺(visual sense):可參閱《色盲島,時報出版》一書。

重要性:視覺是人類所有感覺中最重要的,由於眼睛構造複雜,加

上日常生活都必須仰賴眼睛,其重要性可見一般。

眼睛構造:人類眼球的構造包含:角膜、虹膜、瞳孔、水晶體、毛

狀肌、玻璃狀液和視網膜。視網膜內又分為錐體細胞(感色)、桿

狀細胞(感光)、中央窩、盲點等四部分。

暗適應(dark adaptaion):由亮處進入暗處時發生,例如剛走進電

影院,由於光線遽減造成短時間看不見的情形,大約 10 分鐘~40

分鐘便能適應過來,即使光線微弱也能看得見東西。其生理適應過

程:瞳孔放大以接收較多的光。網膜上錐體細胞感光敏感度增

加,維持視覺功能。網膜上桿狀細胞感光敏感度增高。

亮適應(light adaptation):由暗處進入亮處時發生,例如半夜起床

開燈,由於光線遽亮形成刺眼不適,瞇起眼睛看東西的情形。其生

理適應過程:瞳孔縮小,以減少光線進入。網膜上錐體細胞感

光敏感度減低。網膜上桿狀細胞感光敏感度減低。

後像(afterimage):視覺刺激已消失但感覺卻暫時留存的現象,稱

為「後像」。例如,夜晚將房間的燈熄滅,在燈熄之後短暫時間內,

視覺上仍然留存著燈亮時的景象,又可分為兩類。

正後像:原刺激消失後,所留存的後像其色彩與亮度和原刺激相

Page 8: 心理學的目的與種類: - eyebook.com.tw · 認知心理學派(cognitive psychology): 學者:認知主義(cognitivism)不是由某人獨創,而是受多種因素影

第三章 感覺歷程043

似,稱為「正後像」。例如,觀賞煙火,煙火消失後仍然暫時留

存著原來煙火的光與色的感覺。

負後像:原刺激消失後,所留存的後像其亮度與原刺激相反,而

色彩與原刺激互補,稱為「負後像」。例如,注視白色鐘面與黑

色鐘框,稍後,將視線移向附近牆面,會出現黑色鐘面與白色鐘

框的後像。

色覺缺陷(color deficiency):一般人正常色覺可清楚分辨紅、綠、

藍三種顏色,對於此三種顏色無法明確分辨者,稱為「色覺缺陷」,

色覺缺陷可分為「全色盲」與「部分色盲」。如果是對紅、綠、藍

三色完全不能產生色覺經驗者,稱為「全色盲」。如果是不能辨識

黃藍二色、不能辨識紅綠二色或將其看成黃色,則稱為「部分色

盲」。色盲發生率男性高於女性許多,與性染色體中的 X 染色體有

關,是一種性聯遺傳。

色覺理論(theory of color vision):迄今色彩科學上最有說服力的色

覺理論有兩個,一是「三原色理論」,另一是「對立色理論」。

三原色理論:

學者:三原色理論是由楊格(Young, 1773~1829)提出,並由

亨姆霍茲(Helmholtz, 1821~1894)發展形成。

內涵:主張網膜上存在能感受紅、綠、藍三種光的接收器稱為

錐體細胞,一切色彩特性都由這些錐體細胞的感光比例來表

示。單一色光出現時即產生單一色光的色感,若三色中出現兩

種色光即產生混色現象。例如,黃色被認為是紅色和綠色錐體

細胞同時感光而產生;青色是由綠與藍兩種色光刺激混合而得

的結果。

混色:由不同顏色的光波混合之後所得到的色覺,稱為「混

色」。相加混色:色光混合之後,不同色光重疊但每種色光

沒有失掉自身特性,產生相加的效果稱為「相加混色」。相

減混色:幾種顏料混合之後,視覺感受到的部分光波被顏料吸

收,只有部分光波反射出來,產生相減的效果稱為「相減混

色」。

應用:彩色電視、彩色照相和彩色印刷等都是基於三原色理論

開發出來的,三原色說被認為是接近事實且極具說服力的一種

色覺學說。

Page 9: 心理學的目的與種類: - eyebook.com.tw · 認知心理學派(cognitive psychology): 學者:認知主義(cognitivism)不是由某人獨創,而是受多種因素影

心理學(包括諮商與輔導)044

對立色理論:

內涵:赫林(1834~1918)提出另外一種不同的學說,他指出

視網膜上存在著感應紅-綠、黃-藍、白-黑的三種對立色的

感色細胞,色彩特性是由這些感色細胞感應的比例來表現。

發現:赫林基於人類經驗,有帶有黃的紅色而無帶有綠的紅

色,從而認為綠和紅互為對立色,因此稱為「對立色理論」。

階段理論:

感色細胞:若比喻人眼為相機,視網膜則是感光底片。在顯微

鏡下觀察視網膜,可發現能感覺顏色的錐體細胞,可感知紅、

綠、藍三種顏色,其數量約在 700 萬個左右,此外尚有能感覺

明暗的桿狀細胞,數量約在 1 億個左右。

先三原後對立:人類的色彩知覺,並非僅由三原色理論或對立

色理論可以解釋,而是階段說。視網膜上的錐體細胞最初先以

三原色感知顏色,然後變換成對立色感知顏色再傳入大腦,初

期階段先為三原色應答,後期階段轉換為對立色應答,稱之為

「階段說」。

聽覺(auditory sense):可參閱《腦袋裝了 2000 齣歌劇的人,天下文

化出版》一書。

重要性:聽覺的重要性僅次於視覺,在光線不足或空間受阻時,聽

覺仍可發揮功效。特別是在人際社會關係,主要是靠聽覺做為溝通

管道。

耳朵構造:人耳的構造可分為三部分,外耳負責收集聲音,中耳負

責聲音傳導,內耳負責將物理性聲音刺激轉化為生理性神經衝動。

雙耳分聽:

腦側化(brain lateralization):大腦分為左右兩腦半球,由胝胼體

聯結發揮協調整合功能,但在訊息的處理上兩腦半球存在有不同

的功能優勢。左腦,是處理語言文字、邏輯判斷、抽象分析、樂

觀情緒的優勢腦,被稱為理性思考的「知性腦」;右腦,是處理

空間圖像、視覺、音樂、情緒、創造力、悲觀情緒的優勢腦,被

稱為直覺思考的「藝術腦」。

雙耳分聽研究:雙耳分聽,是研究腦側化的一種實驗設計。實驗

時向受試的兩耳同時呈現一對刺激,呈現給每一隻耳朵的訊息會

主要投射到對側的腦半球。左耳訊息會主要投射到右腦,右耳訊

Page 10: 心理學的目的與種類: - eyebook.com.tw · 認知心理學派(cognitive psychology): 學者:認知主義(cognitivism)不是由某人獨創,而是受多種因素影

第三章 感覺歷程045

息會主要投射到左腦。因此,左耳優勢代表了右腦優勢,而右耳

優勢代表了左腦優勢。

雙耳分聽理論基礎:每一個腦半球都能夠處理接收到的訊息,但

是處理效率不同。當訊息投射到非優勢腦時,會透過胼胝體將訊

息轉換到優勢腦去處理。以聲調訊息為例,左腦和右腦都具有處

理聲調訊息的能力,只是左腦處理聲調訊息的效率比右腦高,來

自左耳的訊息傳到右腦後,會透過胼胝體轉換到左腦進行處理,

這個轉換會產生時間差,形成右耳-左腦優勢。

雙耳分聽研究結果:Van Lancker 和 Fromkin 最早採用雙耳分聽技

術研究泰語聲調。發現泰語受試者在知覺泰語聲調時表現出顯著

的右耳優勢,表示泰語受試者在處理泰語聲調時,存在左腦優勢。

嗅覺(smell):

感受器:嗅覺刺激的感受器,是在鼻腔內的毛狀皮層,呈黏膜狀,

稱為「嗅覺皮膜」。

運作:平靜時嗅覺並不敏銳,急遽呼吸時因空氣量增加,易接觸到

嗅覺皮膜也就容易嗅到氣味。欲辨別空氣中是否有某種氣味時,刻

意作急遽呼吸的動作,就是為了讓更多空氣進入以利皮膜細胞的分

辨。

適應性:嗅覺具有適應性,「入鮑魚之室久而不聞其臭」,隨氣體刺

激進入鼻腔的時間變長,即使氣味仍然存在,嗅覺也會因為適應而

變得遲鈍。

差異性:人類和其他動物比較,動物的嗅覺優於人類。人類的嗅覺

皮膜佔腦半球的十二分之一;魚類的嗅覺皮膜佔滿整個腦半球;狗

的嗅覺皮膜佔腦半球的三分之一。聰明的人類利用狗的嗅覺從事災

難救援或警察辦案。

味覺(taste):

感受器:負責味覺的感受器是「味蕾」,一種球狀的感覺神經細胞。

人類的味覺分為酸、甜、苦、鹹四種,甜味在舌尖,苦味在舌根,

酸鹹味在舌兩側。

運作:味覺的運作並非是獨立的,味覺經常與其他感覺相互影響。

例如,烹飪藝術講究色(視覺)、香(嗅覺)、味(味覺)俱全,其

他感覺的參與,更能加強味覺經驗。

膚覺(skin sense):

Page 11: 心理學的目的與種類: - eyebook.com.tw · 認知心理學派(cognitive psychology): 學者:認知主義(cognitivism)不是由某人獨創,而是受多種因素影

第十三章 情緒與壓力331

第十三章 情緒與壓力

一、情緒

定義

特徵:

係因刺激而起

常伴隨生理反應

會造成激動擾亂

可意識但不被控制

常阻礙判斷能力

具有持續性

內外一致性

情緒 vs.動機

情緒的形成:

遺傳性行為

後天性行為

交互作用

情緒表達:

定義

特性

情緒理論:

詹郎二氏情緒論

坎巴二氏情緒論

斯辛二氏情緒論

情緒相對歷程論

情緒認知評估論

瑞斯情緒狀態論

測謊機

二、壓力

壓力:

定義

功用

生活壓力:

定義

舉例

來源

壓力的反應:

應急反應

一般適應症候群

壓力與行為效率:

長期壓力的影響

壓力與行為效率

壓力對健康的影響:

心臟病

癌症

消化性潰瘍

免疫系統

Hill 的「ABC-X 壓力模式」

壓力因應策略

Page 12: 心理學的目的與種類: - eyebook.com.tw · 認知心理學派(cognitive psychology): 學者:認知主義(cognitivism)不是由某人獨創,而是受多種因素影

心理學(包括諮商與輔導)332

一、情緒(emotion)

定義:

刺激引起:情緒是由刺激所引起,可能是外在刺激或內在身體狀況,

個體自覺產生心理失衡狀態。

複雜性:失衡的心理狀態含有複雜的情感性反應,喜、怒、哀、懼、

愛、惡、欲等七情六慾,說明情緒的複雜性。

生理變化:除了心理上有主觀複雜的情緒感受,身體上也會有生理變

化。例如,憤怒恐懼時會心跳加速。

特徵:

係因刺激而起:情緒因刺激而產生,當個體接收到環境所帶來的刺激

時,則會產生情緒。例如,發現錢包被偷時,因為著急情緒而放聲大

哭。

常伴隨生理反應:個體處於某種情緒狀態時,交感神經興奮及副交感

神經抑制,常會伴隨有生理反應。例如,憤怒時面紅耳赤、害怕時驚

惶失色臉色蒼白。

會造成激動擾亂:情緒是一種感情的激動狀態,從外觀來看會有擾亂

的動作或表情,尤以臉部表情、身體動作及聲音三方面較多。

可意識但不被控制:因情緒而表現激動擾亂時,個體可以意識得到但

卻無法控制。例如,個體可以體驗到心情悲慟、焦慮或害怕,但是無

法控制心跳及脈博的加速。

常阻礙判斷能力:情緒受交感與副交感神經影響,個體雖可意識但不

易控制,因此常造成判斷錯誤。例如,個體處於暴怒情緒時,言行易

脫序表現失常,待情緒平靜時則後悔莫及。

具有持續性:情緒具有持續性,情緒激起之後往往經久不息。從一種

情緒轉換到另一種情緒,需要整理時間。例如,害怕、憤怒或悲傷等

情緒不易短時間平復。

內外一致性:人類情緒的表達具有內外一致性。以笑容為例,真正愉

Page 13: 心理學的目的與種類: - eyebook.com.tw · 認知心理學派(cognitive psychology): 學者:認知主義(cognitivism)不是由某人獨創,而是受多種因素影

第十三章 情緒與壓力333

快的情緒,笑容中帶有笑意;內心不愉快的情緒,臉上笑容缺乏實質

的笑意。笑容是假不出來的。

情緒(emotion)vs.動機(motivation):

定義:

情緒:情緒是由刺激所引起,個體自覺產生心理失衡的狀態。含有

複雜的情感性反應,喜、怒、哀、懼、愛、惡、欲等七情六慾,身

體上也會伴隨有生理變化。

動機:動機是推動個體行為,達到某特定目的的內在趨力。個人行

為由動機所引起,動機是個人行為的動力,它是內部的刺激,為個

人行為引導目標方向,具有「選擇性」和「活動性」兩方面的功用。

相關處:動機性行為經常會伴隨產生情緒,動機的滿足與否會產生快

樂或沮喪情緒。在某些情形下,情緒本身就是動機,例如,恐懼情緒

會促使個體表現出攻擊或逃避的動機行為。

相異處:

原因不同:情緒,由刺激所引起,可以是外在刺激,也可以是內在

身心狀況;動機,由需求匱乏所引起,可以是基本需求,也可以是

成長需求。

時間不同:情緒會消失遺忘,即使強烈情緒未獲得宣洩,事過境遷

之後也會逐漸淡去或釋懷;動機在未獲得滿足之前,會持續影響個

體的行為。例如,飢渴安全感需求長時間無法滿足,將影響個體的

行為。

情緒的形成:

遺傳性行為──達爾文演化論:

根據達爾文(Charles Darwin, 1809~1882)演化論,人與動物的表情

均是演化而來的遺傳性行為,可將之視為生存能力幫助適應環境。嬰

兒會經由臉部動作表達情緒,動物也會出現張牙、舞爪、豎毛、瞪眼

等情緒性行為。六張拍自世界不同種族的照片,毋需解釋即可瞭解該

表情的意義,可見情緒是先天的。

後天性行為──行為主義制約學習論:

行為主義從古典制約歷程解釋情緒,是個體學到在某情境下對刺激的

制約情緒反應。不同種族文化的人情緒表達之所以類似,是因為生活

需求與從事的活動類似使然。

交互作用:情緒的形成是先天?亦或後天?情緒表達是天生的能力,

Page 14: 心理學的目的與種類: - eyebook.com.tw · 認知心理學派(cognitive psychology): 學者:認知主義(cognitivism)不是由某人獨創,而是受多種因素影

心理學(包括諮商與輔導)334

但情緒表達的時機與方式則與後天學習有關。例如,人不需要學習如

何笑如何哭,但卻學習到何時哭何時笑。

情緒表達(emotional expression):

定義:個體將情緒經由行為表露於外,顯現其心理感受以達到溝通目

的,稱為「情緒表達」。情緒表達的方式很多,舉凡語言文字、身體

動作、圖畫符號等,凡可表情達意者均可。

特性:

雙向特徵:情緒,不只是單向表達,具有雙向特徵。情緒表達者與

情緒接收者,必須同感共識始能達到溝通目的。情緒表達,實際上

就是情緒溝通。

臉部表情:情緒表達以臉部肌肉活動為主,不同情緒的表達,分別

由臉孔不同部位來決定。悲哀情緒的表達顯現在眼睛,快樂與厭惡

情緒的表達顯現在嘴巴,驚愕情緒的表達顯現在前額,憤怒情緒的

表達顯現在全部臉孔。

肢體語言(body language):指經由身體動作取代語言文字,以達

到表情達意的溝通目的。

慣用動作:人類有許多慣用動作是可表達情緒的。例如,垂頭代

表沮喪、鼓掌代表興奮、頓足代表生氣、攤手代表無奈、搓手代

表焦慮。藉由觀察肢體慣用動作可辨識探察他人的情緒。

人際距離(interpersonal distance):人與人之間因彼此情感親疏

不同,而不自覺地保持不同的距離,稱為「人際距離」。彼此熟

悉就親近一點,彼此陌生就保持距離。最親密的人可以接近至 0.5

公尺;公共場所的陌生人,通常維持 3 公尺以上的距離。

個人空間(personal space):個體為維持心理上的安全感,會不

自覺地與他人保持相當距離,甚至企圖在周圍畫一片屬於自己的

空間不希望他人侵入,稱為「個人空間」。例如,在圖書館或車

站,以隨身物品佔據左右兩側座位,以防止他人侵入個人空間帶

來不安情緒。

常不自知:個體通常是在不自知的情況下,透過肢體語言來表達

情緒,像是搖頭、擺手、蹙眉、雙腿交叉等動作。研究發現個體

說謊時,會不自覺的與對方保持較遠的距離、身體向後靠、肢體

動作減少、臉部笑容增多。

Page 15: 心理學的目的與種類: - eyebook.com.tw · 認知心理學派(cognitive psychology): 學者:認知主義(cognitivism)不是由某人獨創,而是受多種因素影

第十三章 情緒與壓力335

情緒理論(theory of emotion):

詹郎二氏情緒論(James-Lange theory of emotion):

學者:最早由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W. James)於 1844 年提出,而

後丹麥生理學家郎奇(C. G. Lange)於 1885 年提出類似的觀點,後

人將兩人理論合稱為「詹郎二氏情緒論」,簡稱「詹郎二氏論」

(James-Lange theory)。情緒的產生源自身體生理變化。

內容:不認為人哭是因為傷心、人笑是因為快樂,以「反常識」的

觀點主張,人傷心是因為哭,人快樂是因為笑。強調情緒不是由刺

激所引起,而是由身體生理變化所引起。按此理論解釋:先有影響

個體的刺激情境→因刺激情境引起身體生理變化→因身體生理變

化導致情緒經驗的產生。

舉例:幼兒手指受傷流血(刺激情境),引起哭泣(身體反應),繼

而感到悲傷(情緒經驗)。幼兒悲傷情緒是由於哭泣所致,而非因

悲傷而哭泣。

坎巴二氏情緒論(Cannon-Bard theory of emotion):

學者:美國生理學家坎農(W. B. Cannon, 1871~1945)於 1927 年

對詹郎二氏論提出質疑,其弟子巴德(P. Bard, 1898~1977)於 1938

年加以證實,以師生之名合稱為「坎巴二氏情緒論」,簡稱「坎巴

二氏論」(Cannon-Bard theory)。情緒的產生源自對刺激的知覺。

內容:是以神經生理為基礎的情緒理論。情緒的發生始於感覺接收

外界刺激,傳入中樞神經的視丘與下視丘,再將訊息送至大腦皮質

而產生情緒經驗,並由身體器官表現出情緒反應。強調情緒的產生

並非起於身體生理變化,乃是起於大腦對刺激的知覺。

舉例:個體先見到可笑的刺激,中樞神經獲得訊息引起興奮狀態,

而後表現手舞足蹈的愉悅反應。

斯辛二氏情緒論(Schachter-Singer theory of emotion):

學者:由斯開特(S. Schacter)與辛格(J. Singer)在 1962 年提出,

合稱為「斯辛二氏情緒論」,也稱為「情緒二因論」(two-factor theory

of emotion)。此情緒理論重視個體自己的認知解釋,故又稱為「情

緒歸因論」(attribution theory of emotion)。

內容:

兩階段認知歸因:情緒二因論中所指的「二因」,指情緒的產生

是由兩個彼此有關但又各自獨立的認知歸因使然。情緒二因論將

Page 16: 心理學的目的與種類: - eyebook.com.tw · 認知心理學派(cognitive psychology): 學者:認知主義(cognitivism)不是由某人獨創,而是受多種因素影

第十六章 心理治療477

第十六章 心理治療

一、輔導、諮商與心理治療

輔導──初級預防

諮商──次級預防

心理治療──三級預防

諮商倫理信條

諮商關係建立

二、心理治療

目的

方法:

生理治療

心理治療

心理鑑衡

心理治療取向與學派:

分析取向

體驗和關係取向

行動治療取向

系統觀取向

三、精神分析學派

四、阿德勒學派

五、存在主義學派

六、個人中心學派

七、完形學派

八、現實治療學派

九、行為治療學派

十、認知(理情)治療學派

十一、諮商理論的後現代取向

十二、家庭治療學派

十三、溝通分析法

Page 17: 心理學的目的與種類: - eyebook.com.tw · 認知心理學派(cognitive psychology): 學者:認知主義(cognitivism)不是由某人獨創,而是受多種因素影

心理學(包括諮商與輔導)478

一、輔導、諮商與心理治療

輔導(guidence)──初級預防:

定義:

指受過專業訓練的人,以一般人為對象所從事的教育性助人活動。

輔導人員運用專業知能,協助當事人瞭解自己的能力、興趣、需求

與經驗,使之在教育、職業與人際關係各方面充分發展,達到最佳

的生活適應。

內涵:

輔導對象:是正常人但生活適應有困難者。

輔導目標:是未來導向,具預防性、教育性與發展性。

輔導者角色:輔導者扮演催化員的角色,與當事人建立平等的關係。

提問層面:輔導提問的深度較表面化,屬於當事人能處理的意識範

疇,可說在處理人的問題。

輔導歷程:較具彈性,輔導者抱持價值中立的態度。

輔導目的:在促進當事人的自我成長,可應泛應用在各種領域。

目的:

增加保護因子、減少危險因子,屬於積極預防,促進個體身心健康。

培養問題解決能力,善用社會支持與資源,增加正向連結的機會。

具體措施:針對生涯、學業、愛情、人際、家庭、性別、情緒 EQ、

壓力管理、休閒生活、疾病認識等議題,撰寫文宣、舉辦講座或工作

坊,鼓勵個體參與。

諮商(counseling)──次級預防:

定義:

諮商兼具輔導與心理治療的功能。

若以遭遇心理困難的一般人為對象時,諮商具有輔導的功能,是一

種教育或學習的歷程,協助當事人了解自己、認識環境,引導個人

才能獲得充分發展。

Page 18: 心理學的目的與種類: - eyebook.com.tw · 認知心理學派(cognitive psychology): 學者:認知主義(cognitivism)不是由某人獨創,而是受多種因素影

第十六章 心理治療479

若以心理異常者為對象時,諮商具有心理治療的功能,是一種再教

育或習慣矯治的歷程,協助當事人改正不良習慣,重建正確態度人

格,恢復健康的人生。

內涵:

諮商對象:是正常人但心理適應有困難者。

諮商目標:是未來導向,強調問題的解決。

諮商者角色:諮商者扮演催化員的角色,與當事人建立平等的關係。

提問層面:諮商提問的深度較表面化,屬於當事人能處理的意識範

疇,可說在處理人的問題。

諮商歷程:較具彈性,諮商者抱持價值中立的態度。

諮商目的:在協助當事人自我瞭解、自我接納及社會適應,可應泛

應用在各種領域。

目的: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發現需要高度關懷個體,給予接納關懷,適當地介入,以求早期療

育效果。

若是緊急危機個案,應趕緊保護,阻止自我傷害或傷人行動。

具體措施:了解危險狀態高的個體是處於什麼情形,擬定進一步輔導

計畫,連結機關、團體、醫療資源,共同協助危機個案渡過危機期,

並協助後續心理復健。

心理治療(psychotherapy)──三級預防:

定義:

指受過專業訓練的人,以心理異常者為對象,在不使用藥物的前提

下,針對當事人的病癥、病因與病情給予診斷和治療的過程。

企圖從心理與精神層面,經由「再教育」的歷程,協助當事人了解

自身問題、解除內心衝突、改正不良習慣、消除不當價值觀、重建

未來的生活。

內涵:

心理治療對象:通常是心理或行為異常者。

心理治療目標:是過去導向,具治療性、重建性與事後補救性。

心理治療者角色:心理治療者扮演專家角色,與當事人建立上對下

權威的關係。

提問層面:心理治療提問的深度較深層化,屬於當事人無法處理的

Page 19: 心理學的目的與種類: - eyebook.com.tw · 認知心理學派(cognitive psychology): 學者:認知主義(cognitivism)不是由某人獨創,而是受多種因素影

心理學(包括諮商與輔導)480

潛意識範疇,可說在處理症狀的問題。

心理治療歷:程架構明確,有固定的治療技術,治療者對當事人有

較多的價值涉入。

心理治療目的:在協助當事人人格重建與統整,應用範圍較窄限於

醫療院所內實施。

目的:

降低危機個案之緊急程度,提供後續照顧及復健,重新融入團體生

活。著重心理治療與重建、預防生活自理功能退化。

具體措施:

醫師提供診斷:安排精神科醫師進一步評估診斷,幫助正確認識疾

病病徵與影響,並向醫師諮詢疾病因應與照顧,減少焦慮,學習與

病患適當相處。

徵詢醫師建議:部分個案有自傷、傷人潛在危險性,聯繫就醫的精

神科醫師,了解診斷病名、症狀、危險性、針對個案復原給機關的

建議。

支持性諮商與治療:持續了解個案就醫、服藥狀況、家庭支持系統、

對疾病的認知與態度,協助個案因應生活與疾病帶來的壓力,也提

供支持、了解與陪伴。對自我覺察較高的個案,進行心理治療,促

成人格重建與改變。

環境壓力調整:由於疾病與服藥的關係,造成個案注意力難以集

中、記憶力退化、理解能力衰退,工作表現往往形成壓力。機關協

助職務調整並提供友善支持的環境。

危機處置與預防:評估自殺危險性,提供 24 小時危機處理服務,

積極與其家庭合作以防止自殺,安排照顧者,移除致命或危險物

品。視情況增加治療次數、時間及長度,定期與病人保持電話聯繫。

常常重新評估治療計畫,危機解除後安排中長期心理治療。

諮商倫理信條:

尊重自主:諮商師應尊重當事人的自由決定權,維護當事人自我作決

定的權利。當事人有思想上的自由,選擇自己方向的自由,諮商員有

義務去減少當事人的依賴性,諮商員無權替當事人做決定而干擾其生

活。

諮商同意權:當事人有接受或拒絕諮商的權利,諮商師在諮商前應

告知諮商關係的性質、目的、過程、技術的運用、限制及損益等,

Page 20: 心理學的目的與種類: - eyebook.com.tw · 認知心理學派(cognitive psychology): 學者:認知主義(cognitivism)不是由某人獨創,而是受多種因素影

第十六章 心理治療481

以幫助當事人做決定。

自由選擇權:在個別或團體諮商關係中,當事人有選擇參與或拒絕

參與諮商師所安排的技術演練或活動,退出或結束諮商的權利,諮

商師不得予以強制。

未成年當事人:為未成年人諮商時,諮商師應以未成年當事人的最

佳利益著想,尊重父母或監護人的合法監護權,需要時應徵求同意。

無能力做決定者:若當事人因身心障礙無能力做決定時,諮商師應

以當事人最佳利益著想,尊重合法監護人或第三責任者的意見。

公平待遇:當事人有要求公平待遇的權利,諮商師實施諮商服務時,

應尊重當事人的文化背景與個別差異,不得因年齡、性別、種族、國

籍、出生地、宗教信仰、政治立場、性別取向、身心殘障、語言、社

經地位等因素而予以歧視。

最佳利益:諮商師應為當事人的最佳利益著想,提供當事人專業諮商

服務,維護其人格之尊嚴,並促進其健全人格之成長與發展。

避免傷害:諮商師應謹言慎行,避免對當事人造成傷害。在利益衝突

的情況下,不要故意或無意從事可能傷害到當事人的活動。

覺知能力限制:諮商師應知道自己的能力限制,不得接受超越個人

專業能力的個案。

覺察個人需求:諮商師應覺知自己的內在需求,不得利用當事人滿

足個人的需要。

覺知個人價值觀:諮商師應覺知自己的價值觀、信念、態度和行為,

不得強制當事人接受諮商師的價值觀。

雙重關係:諮商師應儘可能避免與當事人有雙重關係,例如,親屬

關係、社交關係、商業關係、親密關係及性關係等,以免影響諮商

師的客觀判斷,對當事人造成傷害。

親密及性關係:諮商師不可與當事人或與已結束諮商關係未超過兩

年的當事人建立親密或性關係,以免造成當事人身心傷害。

團體諮商:諮商師領導團體諮商時,應審慎甄選成員以符合團體的

性質、目的及成員需要。運用團體諮商技術及活動時,應考量專業

知能、技術及危險性,做好安全措施保護成員免受身心傷害。

忠誠承諾:諮商師應對當事人忠誠,不能欺騙或剝削當事人,信守承

諾忠於自己的專業工作。諮商員應樂於創造一種互信及能產生治療效

果的氣氛,使當事人在此氣氛下尋找自己的解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