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二年十一月九日 星期五 A44 大公園 責任編輯:曹疏影 調調便便使穿滿西滿一生的激 勵一部好的偉 人傳記,會為 我們盡可能真 實地提供這個 偉人的外部生 活和心靈活動的圖景。波伏娃的《薩特 傳》無疑就是這樣一部傳記。 薩特生命的最後十年為疾病所困。 波伏娃向我們仔細描述了這位精神鬥士 的痛苦:暈厥、神經麻痹、記憶錯亂、 小便失禁、眼睛半瞎、牙疼與嗜睡…… 正是在同疾病的搏鬥中,他的生命激情 迸發出了奪目的光彩,他的政治活動、 思想探求、生活熱情總是在尋求拓展。 正是因為這樣,他對身體痛苦和生 命流逝的意識也異常敏銳並帶有一種悲 劇意味。書中有這樣的記述:郎之曼離 走時吻了薩特,薩特對他說: 我不知 道您是在吻一塊墓石還是在吻一個活人 他說他大腦空空,沒有工作的慾 望,他帶着焦慮和幾乎羞恥的表情看着 我: 我的眼睛再不能恢復了嗎?』」 這些描寫讓我們感受到薩特的深層焦慮 ,更驚嘆於他戰勝焦慮的巨大精神力量 :他總是不斷地從困境裡走出來,平靜 又隱忍地承受着一切,在滿懷希望地迎 接未來的同時又無怨無悔地走向死亡。 波伏娃沒有去寫薩特的一生,而是寫他最後的十年 。我想這並非因為資料缺乏或精力不濟,而是為了突出 這種 告別一方面,薩特如何走完輝煌的生命,比之他如何創 造生命的輝煌同樣具有魅力,從這裡我們感悟到了生命 的完整。他的關於自由的理論,他的不斷拓展自我的生 命觀,在他晚年與疾病做伴的日常生活中得到更富血肉 的體現。波伏娃在非常自然的敘述中、在她與薩特的無 所不及的談話中,讓我們看到薩特作為普通人的形象。 在全書的談話部分,關於天才與他人的關係、自由、時 間、死亡、上帝、性等話題的談論,都脫去了概念的抽 象與玄奧,稀釋溶解於生活經驗的感性形態、具體的關 係與事件的生動展示之中,正如波伏娃在前言中所說的 那樣: 人們可以從中找到薩特曲折的思想歷程,聽到 他那活生生的聲音。一代哲人的思想鋒芒與其獨特的 氣質、生活癖好,都無遮無攔地展現在我們面前。 另一方面,這種 告別在波伏娃又是一種永遠的 存念,雖然在敘述和談話中她都 盡可能地少談自己,雖然她感到許多東西難以言說只能體驗,但我們還是 不難感受到她對薩特的那一片深情。 這是我的第一本 ──無疑也是最後一本──在付印前沒有讓你讀到的書 。它整個都是獻給你的,但你卻感受不到它的存在了。 這一抒情的旋律一直迴盪在樸素精練的敘述裡,並蔓 延到後面交談之中。 星期六早晨,我坐上去阿維尼翁 的火車,心中十分憂慮。我不知道我會看到一個什麼樣 的薩特。過了瓦朗斯,我看到鮮花盛開的樹木,我覺得 世界在不停地晃動,它在死亡中晃動。這樣的筆觸穿 插於細密的敘事之中,她的溫柔和脆弱都毫不掩飾地表 現了出來,激活並照亮了那細碎瑣屑的事件。她的情緒 變化,她的憂慮與欣喜交織在一起,實際上也是薩特生 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這部傳記是波伏娃跟薩特的對話,也是兩位哲 人跟讀者的對話,它訴諸我們的靈魂,給人一種至深 的感動,並默默地激勵着我們去超越自己的生命。 我所在的內地山 區學校通過摸底和調 查,我為我們班的李 冰爭取到了一個特困 生指標。學校裡窮人 家的孩子很多,李冰 不僅家裡窮,還懂事,學習成績又好。 星期六,我一大早起來吃了碗米飯踏上 了山路。山路難行,但因為心情好,覺得風 景也無限好。 十多里山路,不知不覺走完了。李冰坐 在門坎上啃紅薯,見了我驚奇地叫了一聲老 師。接着,屋裡走出一個中年男人,激動地 把我讓進了家裡,一個勁兒地叫我坐。我發 現屋裡雖然沒有一件像樣的傢具,但卻乾淨 整潔。我剛坐下,床上傳出一位婦女的聲音 老師來了啊,太難得了。老師吃早飯了 嗎?話沒落音,又傳來咳嗽聲。李冰的父 親說: 是孩子他媽,身體不好,躺三年了 李冰告訴我,他早上跟父親一起挖紅薯 ,剛回來。李冰少年老成,跟我相處本來就 朋友一樣。他邊說話邊掀開鍋,說: 米飯 裡放些紅薯,吃起來香。說完,他先把紅 薯用筷子插出來放在碗裡,然後拿一個碗盛 上白米飯,端給他媽媽。李冰這樣一說,我 想流淚,但還是強忍住了。 我看着父子倆有滋有味地吃完紅薯。他 們吃飽後,我說明了來意。李冰和他父親聽 說每位特困生一個學期可以得到三百八十元 錢的資助,臉上的笑容更燦爛了。接着,我 告訴他們,資助人希望他們父子倆各寫一封 感謝信。李冰說: 我爸爸不會寫字。我也 不會寫感謝信。我驚奇地看着李冰。李冰 的父親笑着說: 老師,您千萬別見怪,有 種像種,這孩子跟我樣,心直口快。我知道 您是真心想幫助我們。 但是,資助我們的人什麼樣子我們都 不知道,這感謝信還真不能寫。如果要寫, 我們也是寫信感謝您……我還想解釋什麼 ,可是,李冰的父親搖搖手說: 老師,真 的感謝您了。那資助款我們真的不要,您把 貧困生名額讓給別人吧。下山的時候,我心裡發出兩種不同的聲 音: 李冰是特困生,他需要資助!另一 個聲音說, 李冰很富有,他不需要資助。 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 梢頭二月初。春風十里揚州 路,捲上珠簾總不如。 多情卻似總無情,惟覺 樽前笑不成。蠟燭有心還惜 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杜牧:《贈別二首》 選詩者,如要挑小杜詩,則必不可少這二首, 以及上述的一首《遣懷》。何故?謂之情深有義。 但顧隨以為,這兩首詩雖小巧,但仍失之輕薄,比 不得義山的深厚。 為什麼?因為 抒情詩人多寫私生活、個人生 活,因抒情詩人所寫者,自我、主觀、小我。義山 寫來有時廣大,所寫有普遍性;小杜所寫者則只是 他自己。這不,並非想像,而是又—樁浪漫故事馬上就 要登場。在杜牧離別揚州之時寫下了這二首溫婉流 轉的情詩,一來是贈於他一直相好的妓女,二來也 為紀念他那即將成為過去的愛情與歡樂。 在第一首詩中,詩人筆下的婷婷少女是如何模 樣呢?頭二句已將其美妙倩影活脫脫勾出,其手筆 是何等空靈入妙!猶如俄國作家蒲寧為全世界最美 的少女所定下的標準 輕盈的氣息一樣,杜牧也 為他所鍾愛的小情人定下了一個美的標準,即 娉嫋嫋。—位十三歲少女的輕盈身姿出現在了我 們的眼前。她若早春梢頭上的豆蔻,正是含苞待放 的美妙年華啊!後二句,詩人又升發開來,揚州路 上,春風吹度;十里長街,美人雲集。而夜夜笙歌 與珠簾之下不知有多少可餐的秀色。那麼為何 上珠簾總不如呢?詩人在此以眾美托一人之美, 那總不如的一位正是 眾裡尋她千百度的那一位 ,那位十三歲的豆蔻少女。這末一句不僅寫出揚州 眾佳麗中為何這一位是第一名(寫法別致而含蓄) ,同時也寫出揚州的華貴。這正是 竹西歌吹古揚 州。二分明月,十里紅樓。綠水芳塘浮玉榜,珠簾 繡幕上金鈎。列一百二十行經商財貨,潤八萬四千 戶人物風流(喬吉《揚州夢》第一折)。 這第二首詩可見杜牧用情之深,似乎在深情的 幻覺中才吐出一句 多情卻似總無情。正由於詩 人太多情.以致於似乎 總無情。天下沒有不散 的宴席,就像有了矛才有盾—樣,人間有了情才有 無情。而往往無情之至正是有情,因此愛得深的人 才有冤家對頭之說。 在最後離別的酒宴上,詩人一改平日的歡笑, 他知道他要走了,此時此刻,惟有離人之淚,當然 只有把酒垂淚 笑不成了。接着詩人又用宴席上 燃着的蠟燭作比,說蠟燭雖有心(以擬人手法寫來 )但終將 惜別,即燃盡。詩人又只有盯着這替 人垂淚的蠟燭直到天明了。這燭淚當然也就是詩人 的眼淚。 在這兩首詩中,我們不僅記住了這位令人銘心 刻骨的歌伎,同時也感到了杜牧這位貴公子的風雅 與纏綿。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 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 雖然顧隨對杜牧的遣懷詩、詠史詩,頗有微言 ,常用 輕薄二字,但是對於他描寫景致的功夫 又大為讚嘆,曾詡之以 半邊俏的名號。他說: 小杜寫景、寫大自然之詩(七絕)特佳。此與 其個人之私生活有關,非純粹寫大自然。此關乎大 自然、私生活,乃非常之調和、諧和。(《顧隨詩 詞講記》) 如果要舉這樣一例,那我們大不妨就用此詩好 了。韓判官是杜牧在揚州時的同事兼密友。二人不 僅同在牛僧儒手下做事。同時還是遊山玩水、尋花 問柳的詩酒之友。 江南多少樓台俱在煙雨之中,杜牧深諳江南山 水之美,正因為它的煙雨迷濛,因此才有 青山隱 隱水迢迢的詩意與感受。而此時秋天的揚州也是 風光正艷,哪有半點草木凋零之感。在這 柔情似 水,佳期如夢的深秋,杜牧想到了遠在風月繁華 的揚州故人。一些昨日同遊的美好往事不禁浮上心 頭。 猶如張祜的 月明橋上看神仙,杜牧曾與韓 判官一道在月光朗照的二十四橋上觀賞來往如織的 美人。如今 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這一切都已成為過去的風流韻事。而韓判官這時 又在哪裡(哪座橋上)教妓女 吹簫呢?這末一 句最意味深長,也最為款洽溫柔:這裡我們不僅感 到,也可以說看到了二人在揚州時如何消得良夜、 青樓留名的歡樂生活,同時也感到並又看到了韓判 官作為一名風流俊逸的花花公子形象。杜牧為我們 描出一幅溫柔蘊藉、清麗涼爽的畫面。在這畫面裡 玉人(在此指風流才子韓綽)在秋涼月輝映 照的橋上正在教一位多情歌伎 吹簫。這裡有一 種只有他們二人才能體味至深的故事。有杜牧對揚 州的緬懷,有他對韓判官的調侃,也有他對 贏得 青樓薄倖名的舊夢重溫與綿綿追憶。當然,此詩 也是真名士自風流的最好寫照。夜色溫柔之時,教 吹簫之時。 華堂今日綺筵開,誰喚分司御史來。忽發狂言 驚滿座,兩行紅粉一時還。 ──杜牧:《兵部上書席上作》 所謂 巧取豪奪自然是卑鄙行止。變相索要 ,無所不用其極,當可恨可惱,更可詈責。但是, 君不知亦又另一 法,既能得芳心,又能不失 禮儀。而這便是 風流之法,即所謂的文采風華 ,口占一首贏紅粉。 且看在杜牧走馬燈式的愛情故事中,又一個風 流傳奇故事登堂入室了。 要說這首詩還得從杜牧離開揚州後說起。惜別 維揚之後,杜牧回到京都,當上了監察御史,也就 是專管檢查官員的廉政問題的幹部。由於杜牧分司 (即分管之意)東都洛陽,所以一直在洛陽辦公。 當時朝中大官李願正罷官閒居洛陽。此人也是一位 沉湎於酒色之人。他在洛陽以 聲伎豪華為當時第 而享得大名,此外他還喜歡一天到晚大開筵席 廣邀名流(用今天的話說就是熱衷於開 Party)。一 次他在家中大宴賓客,獨獨不邀杜牧,或許是出於 對這位紀律檢查委員會官員的害怕,怕他給朝中打 小報告。然而杜牧卻不請自到,正如他在詩中所說 誰喚分司御史來,沒人喚,他自己就來了。 在酒席上,杜牧一邊喝酒,一邊瞪大雙眼看周圍一 百多名妓女。酒酣耳熱之際,杜牧問李願: 聽說 有一位姑娘叫紫雲,她是誰?李願只好指給他看 。杜牧看後坦言道: 果然名不虛傳,是否該送給 我呢?李願笑而不答,眾妓女也看着杜牧大笑。 杜牧意定氣閒地又飲下三大杯酒,然後起身口占了 這首詩。當場李願就將這名叫紫雲的妓女送給了杜 牧。杜牧因酒席上吟詩而藝驚滿座,後又得紅粉回 家,內心當是十分歡喜。這個故事正是:由於人間 惟有這風流旖旎的杜司勳,才有了才氣直逼七 步成詩的曹子建──這首《兵部尚書席上作》。 尿西便西滿使滿中國人為什麼愛生氣 汪金友 風流旖旎數杜牧 上世紀三十年代,韓國有 兩位跆拳道高手,乃蓬和他旺 ,乃蓬是他旺的師傅。他旺拜 師曾問: 如果我勤學苦練, 多少年才能達到您這樣的高度 呢?」「 一生!乃蓬簡單而 堅定地說。 那等到我成功之時,豈不是兩鬢斑白?旺顯然不滿意師父的答案, 如果我全身心地投入 ,那又需要多久呢?」「 最少十五年。可家父希望我在他老人家去世之前做出一番 成績來,如果我為了他老人家更加刻苦地學習,需 要多久?」「 也許要三十年。這一次,乃蓬的回 答讓他旺目瞪口呆。 這怎麼可能?我越努力,所用的時間反而越 長。老師,如果我不惜任何代價,要在最短的時間 內成為高手,需要多長時間?」「 那樣的話,你得 跟我六十年才行,因為你越急於求成,就越欲速而 不達。他旺終於明白師父的意思。他決心靜下心 來,學成絕世武學。 但令他旺不解的是,師父並沒有教他一招半式 ,反而整天讓他去莊園裡幹農活,而且不許他提學 武的事兒,否則,就會將他逐出師門。師父的話他 旺不敢不聽。就這樣,他旺在乃蓬家當了三年苦力 ,內心不免淒惶而茫然。 有一天,他旺正在田裡幹活,突然間覺得後背 一陣劇痛,回頭只見師父手裡拿着一根粗大的木棒,目光凌厲。 師父,你為什麼打我?他旺埋怨道。 從今天開始,我會隨時 隨地的襲擊你,要想不受皮肉之苦,你就得時刻保持警惕!乃蓬 說完,提着木棒走了。 從那以後,他旺每天都會遭到乃蓬出其不意的襲擊,吃飯時, 洗澡時,幹活時,甚至在睡覺時……所以,日日夜夜,他旺都得隨 時隨地預防突如其來的襲擊。同時,他必須鑽研出更實用的招數, 來對付師父的突然襲擊。 十年後,刻苦練習的他旺終於成為與師父乃蓬齊名的跆拳道高 手。曾國藩曾說: 德不苟成,業不苟名,艱難錯迕,遲久而後進 ,銖而積,寸而累,及其成熟,則聖人之徒也。在等待中積累, 在積累中充實,在充實中成長。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漫長的等待 後,暢飲成功的美酒。 叢譚 叢譚 在線 在線 我見 我見 可惜沒有回去過 楊繼良 西薩特和波伏娃

風流旖旎數杜牧 - paper.takungpao.compaper.takungpao.com/resfile/2012-11-09/A44/A44_Screen.pdf · 一個鼓勵個性發展的時代,也強化了很多人的自我意識。希望周

  • Upload
    others

  • View
    17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風流旖旎數杜牧 - paper.takungpao.compaper.takungpao.com/resfile/2012-11-09/A44/A44_Screen.pdf · 一個鼓勵個性發展的時代,也強化了很多人的自我意識。希望周

二〇一二年十一月九日 星期五A44大公園1051673責任編輯曹疏影

《中國青年報》記者近日作了一項調查發現很多的中國人都

越來越愛生氣心情不好就生氣辦事不順就生氣遇到問題就生氣

而且一生氣就以憤怒甚至暴力的方式來表達結果加劇了社會矛

盾加重了心理壓力所以調查者得出一個結論﹁只有大家都不再

生氣的時候我們的時代才會在不知不覺中前進一步﹂(十月十

一日《中國青年報》)

像這種愛生氣的例子可以舉出很多譬如廣州的一位老人為

了爭先一步上地鐵便和一個小伙大打出手杭州的一個男人因為

一個青年沒有給自己抱小孩的老婆讓座位就連搧了這個小伙五個耳

光上海地鐵上因一女子沒有給人讓座一個男子便對其進行辱罵

並把前來勸架的另一男子打傷北京地鐵上因爭相上車兩女孩

先後與一五十多歲的長者激烈爭吵致使長者當場死亡濟南公交車

上一位帶小孩的母親不僅搧不讓座男子耳光還揚言﹁替你媽教

訓你﹂

這樣的氣不但生在陸地上而且生到飛機上在蘇黎世飛往北

京的航班上兩名中國男子因座椅問題大打出手飛

機因此迫降在塞班島飛往上海的航班上多名中國

乘客互相毆打在南寧到哈爾濱的航班上因一乘客

穿鞋踩座位而導致三名乘客鬥毆還有廣州一位區

委常委在合肥飛往廣州的航班上因行李放置問題

不滿而用包打砸當事空姐

以上這些都是媒體曝出的新聞其實我們自己

也常常會生氣譬如外出旅遊明顯挨宰的時候到

機關單位辦事受到刁難和推諉的時候在公共場所發

現有人不講道理的時候購物就餐

感覺對方服務態度非常不好的時候

或者有人傷害了我們卻拒不認錯

和道歉的時候沒有幾個人會不生

一九八八年台灣作家龍應台

曾出版過一本題為《野火集》的新

書其副標題就是﹁中國人你為

什麼不生氣﹂在龍應台的眼中中國人是一個不愛

生氣的民族看到孩子被車撞不生氣看到攤販佔道

不生氣看到環境被污染也不生氣所以龍應台憤怒

地說﹁在一個法治軌道上的社會裡人是有權利生

氣的你今天不生氣不站出來的話明天就要成為

沉默的犧牲者和受害人﹂

很顯然龍應台說的﹁生氣﹂和我們前邊舉例

中的﹁生氣﹂生的不是一樣的氣龍應台說的﹁生

氣﹂是生社會不公之氣恃強凌弱之氣見義不為

之氣管理混亂之氣這種氣是應該生的生氣的本

身就是一種擔當一種負責一種勇敢一種大公無私生這種氣

的人越多越說明社會的進步如果眼看着壞人為非作歹官員貪污

腐敗管理混亂不堪服務蠻橫粗暴有幾個人能不生氣該出聲時

就出聲能出手時就出手這才是一個責任公民應該採取的態度

也有些氣是不應該生的碰了一下胳膊踩了一下腳或者需要

座位而別人卻沒有讓就值得大動肝火嗎仔細分析就會發現似

這類生氣者多是為了個人利益

一個鼓勵個性發展的時代也強化了很多人的自我意識希望周

圍的一切事都順自己的心遇到的所有人都合個人的意但他們

忘了在這個世界上你左右不了別人別人也左右不了你你想得

到的東西別人也想得到兩私相爭必然兩敗俱傷

﹁生氣﹂也是一張晴雨表一方面它顯示着社會的法制度公

平度和諧度和人民群眾的滿意度另一方面也顯示着每個人的政

治素質法律素質文化素質和道德素質愛生氣不一定是壞事壞

的是不該生氣的時候而生氣

一 生 的 激勵一部好的偉人傳記會為我們盡可能真實地提供這個偉人的外部生

活和心靈活動的圖景波伏娃的《薩特傳》無疑就是這樣一部傳記

薩特生命的最後十年為疾病所困波伏娃向我們仔細描述了這位精神鬥士的痛苦暈厥神經麻痹記憶錯亂小便失禁眼睛半瞎牙疼與嗜睡helliphellip正是在同疾病的搏鬥中他的生命激情迸發出了奪目的光彩他的政治活動思想探求生活熱情總是在尋求拓展

正是因為這樣他對身體痛苦和生命流逝的意識也異常敏銳並帶有一種悲劇意味書中有這樣的記述郎之曼離走時吻了薩特薩特對他說 「我不知道您是在吻一塊墓石還是在吻一個活人」 「他說他大腦空空沒有工作的慾望他帶着焦慮和幾乎羞恥的表情看着我 『我的眼睛再不能恢復了嗎』 」這些描寫讓我們感受到薩特的深層焦慮更驚嘆於他戰勝焦慮的巨大精神力量他總是不斷地從困境裡走出來平靜又隱忍地承受着一切在滿懷希望地迎接未來的同時又無怨無悔地走向死亡

波伏娃沒有去寫薩特的一生而是寫他最後的十年我想這並非因為資料缺乏或精力不濟而是為了突出這種 「告別」

一方面薩特如何走完輝煌的生命比之他如何創造生命的輝煌同樣具有魅力從這裡我們感悟到了生命的完整他的關於自由的理論他的不斷拓展自我的生命觀在他晚年與疾病做伴的日常生活中得到更富血肉的體現波伏娃在非常自然的敘述中在她與薩特的無所不及的談話中讓我們看到薩特作為普通人的形象在全書的談話部分關於天才與他人的關係自由時間死亡上帝性等話題的談論都脫去了概念的抽象與玄奧稀釋溶解於生活經驗的感性形態具體的關係與事件的生動展示之中正如波伏娃在前言中所說的那樣 「人們可以從中找到薩特曲折的思想歷程聽到他那活生生的聲音」一代哲人的思想鋒芒與其獨特的氣質生活癖好都無遮無攔地展現在我們面前

另一方面這種 「告別」在波伏娃又是一種永遠的存念雖然在敘述和談話中她都 「盡可能地少談自己」雖然她感到許多東西難以言說只能體驗但我們還是不難感受到她對薩特的那一片深情 「這是我的第一本無疑也是最後一本在付印前沒有讓你讀到的書它整個都是獻給你的但你卻感受不到它的存在了」這一抒情的旋律一直迴盪在樸素精練的敘述裡並蔓延到後面交談之中 「星期六早晨我坐上去阿維尼翁的火車心中十分憂慮我不知道我會看到一個什麼樣的薩特過了瓦朗斯我看到鮮花盛開的樹木我覺得世界在不停地晃動它在死亡中晃動」 這樣的筆觸穿插於細密的敘事之中她的溫柔和脆弱都毫不掩飾地表現了出來激活並照亮了那細碎瑣屑的事件她的情緒變化她的憂慮與欣喜交織在一起實際上也是薩特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這部傳記是波伏娃跟薩特的對話也是兩位哲人跟讀者的對話它訴諸我們的靈魂給人一種至深的感動並默默地激勵着我們去超越自己的生命

我所在的內地山區學校通過摸底和調查我為我們班的李冰爭取到了一個特困生指標學校裡窮人家的孩子很多李冰

不僅家裡窮還懂事學習成績又好星期六我一大早起來吃了碗米飯踏上

了山路山路難行但因為心情好覺得風景也無限好

十多里山路不知不覺走完了李冰坐在門坎上啃紅薯見了我驚奇地叫了一聲老師接着屋裡走出一個中年男人激動地把我讓進了家裡一個勁兒地叫我坐我發現屋裡雖然沒有一件像樣的傢具但卻乾淨

整潔我剛坐下床上傳出一位婦女的聲音 「老師來了啊太難得了老師吃早飯了嗎」話沒落音又傳來咳嗽聲李冰的父親說 「是孩子他媽身體不好躺三年了」李冰告訴我他早上跟父親一起挖紅薯剛回來李冰少年老成跟我相處本來就朋友一樣他邊說話邊掀開鍋說 「米飯裡放些紅薯吃起來香」說完他先把紅薯用筷子插出來放在碗裡然後拿一個碗盛上白米飯端給他媽媽李冰這樣一說我想流淚但還是強忍住了

我看着父子倆有滋有味地吃完紅薯他們吃飽後我說明了來意李冰和他父親聽說每位特困生一個學期可以得到三百八十元錢的資助臉上的笑容更燦爛了接着我

告訴他們資助人希望他們父子倆各寫一封感謝信李冰說 「我爸爸不會寫字我也不會寫感謝信」我驚奇地看着李冰李冰的父親笑着說 「老師您千萬別見怪有種像種這孩子跟我樣心直口快我知道您是真心想幫助我們

「但是資助我們的人什麼樣子我們都不知道這感謝信還真不能寫如果要寫我們也是寫信感謝您helliphellip」我還想解釋什麼可是李冰的父親搖搖手說 「老師真的感謝您了那資助款我們真的不要您把貧困生名額讓給別人吧」

下山的時候我心裡發出兩種不同的聲音 「李冰是特困生他需要資助」另一個聲音說 「李冰很富有他不需要資助」

一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

梢頭二月初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

多情卻似總無情惟覺樽前笑不成蠟燭有心還惜

別替人垂淚到天明杜牧《贈別二首》選詩者如要挑小杜詩則必不可少這二首

以及上述的一首《遣懷》何故謂之情深有義但顧隨以為這兩首詩雖小巧但仍失之輕薄比不得義山的深厚

為什麼因為 「抒情詩人多寫私生活個人生活因抒情詩人所寫者自我主觀小我義山寫來有時廣大所寫有普遍性小杜所寫者則只是他自己」

這不並非想像而是又mdash樁浪漫故事馬上就要登場在杜牧離別揚州之時寫下了這二首溫婉流轉的情詩一來是贈於他一直相好的妓女二來也為紀念他那即將成為過去的愛情與歡樂

在第一首詩中詩人筆下的婷婷少女是如何模樣呢頭二句已將其美妙倩影活脫脫勾出其手筆是何等空靈入妙猶如俄國作家蒲寧為全世界最美的少女所定下的標準 「輕盈的氣息」一樣杜牧也為他所鍾愛的小情人定下了一個美的標準即 「娉娉嫋嫋」mdash位十三歲少女的輕盈身姿出現在了我們的眼前她若早春梢頭上的豆蔻正是含苞待放的美妙年華啊後二句詩人又升發開來揚州路上春風吹度十里長街美人雲集而夜夜笙歌與珠簾之下不知有多少可餐的秀色那麼為何 「捲上珠簾總不如」呢詩人在此以眾美托一人之美那總不如的一位正是 「眾裡尋她千百度」的那一位那位十三歲的豆蔻少女這末一句不僅寫出揚州眾佳麗中為何這一位是第一名(寫法別致而含蓄)

同時也寫出揚州的華貴這正是 「竹西歌吹古揚州二分明月十里紅樓綠水芳塘浮玉榜珠簾繡幕上金鈎列一百二十行經商財貨潤八萬四千戶人物風流」 (喬吉《揚州夢》第一折)

這第二首詩可見杜牧用情之深似乎在深情的幻覺中才吐出一句 「多情卻似總無情」 正由於詩人太多情以致於似乎 「總無情」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就像有了矛才有盾mdash樣人間有了情才有無情而往往無情之至正是有情因此愛得深的人才有冤家對頭之說

在最後離別的酒宴上詩人一改平日的歡笑他知道他要走了此時此刻惟有離人之淚當然只有把酒垂淚 「笑不成」了接着詩人又用宴席上燃着的蠟燭作比說蠟燭雖有心(以擬人手法寫來)但終將 「惜別」即燃盡詩人又只有盯着這替人垂淚的蠟燭直到天明了這燭淚當然也就是詩人的眼淚

在這兩首詩中我們不僅記住了這位令人銘心刻骨的歌伎同時也感到了杜牧這位貴公子的風雅與纏綿

二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

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雖然顧隨對杜牧的遣懷詩詠史詩頗有微言

常用 「輕薄」二字但是對於他描寫景致的功夫又大為讚嘆曾詡之以 「半邊俏」的名號他說

小杜寫景寫大自然之詩(七絕)特佳此與其個人之私生活有關非純粹寫大自然此關乎大自然私生活乃非常之調和諧和(《顧隨詩詞講記》)

如果要舉這樣一例那我們大不妨就用此詩好了韓判官是杜牧在揚州時的同事兼密友二人不僅同在牛僧儒手下做事同時還是遊山玩水尋花

問柳的詩酒之友江南多少樓台俱在煙雨之中杜牧深諳江南山

水之美正因為它的煙雨迷濛因此才有 「青山隱隱水迢迢」 的詩意與感受而此時秋天的揚州也是風光正艷哪有半點草木凋零之感在這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的深秋杜牧想到了遠在風月繁華的揚州故人一些昨日同遊的美好往事不禁浮上心頭

猶如張祜的 「月明橋上看神仙」 杜牧曾與韓判官一道在月光朗照的二十四橋上觀賞來往如織的美人如今 「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這一切都已成為過去的風流韻事而韓判官這時又在哪裡(哪座橋上)教妓女 「吹簫」呢這末一句最意味深長也最為款洽溫柔這裡我們不僅感到也可以說看到了二人在揚州時如何消得良夜青樓留名的歡樂生活同時也感到並又看到了韓判官作為一名風流俊逸的花花公子形象杜牧為我們描出一幅溫柔蘊藉清麗涼爽的畫面在這畫面裡 「玉人」(在此指風流才子韓綽)在秋涼月輝映照的橋上正在教一位多情歌伎 「吹簫」這裡有一種只有他們二人才能體味至深的故事有杜牧對揚州的緬懷有他對韓判官的調侃也有他對 「贏得青樓薄倖名」的舊夢重溫與綿綿追憶當然此詩也是真名士自風流的最好寫照夜色溫柔之時教人 「吹簫」之時

三華堂今日綺筵開誰喚分司御史來忽發狂言

驚滿座兩行紅粉一時還杜牧《兵部上書席上作》所謂 「巧取豪奪」自然是卑鄙行止變相索要

無所不用其極當可恨可惱更可詈責但是君不知亦又另一 「巧」法既能得芳心又能不失禮儀而這便是 「風流」之法即所謂的文采風華口占一首贏紅粉

且看在杜牧走馬燈式的愛情故事中又一個風流傳奇故事登堂入室了

要說這首詩還得從杜牧離開揚州後說起惜別維揚之後杜牧回到京都當上了監察御史也就是專管檢查官員的廉政問題的幹部由於杜牧分司(即分管之意)東都洛陽所以一直在洛陽辦公當時朝中大官李願正罷官閒居洛陽此人也是一位沉湎於酒色之人他在洛陽以 「聲伎豪華為當時第一」 而享得大名此外他還喜歡一天到晚大開筵席廣邀名流(用今天的話說就是熱衷於開Party)一次他在家中大宴賓客獨獨不邀杜牧或許是出於對這位紀律檢查委員會官員的害怕怕他給朝中打小報告然而杜牧卻不請自到正如他在詩中所說 「誰喚分司御史來」 沒人喚他自己就來了在酒席上杜牧一邊喝酒一邊瞪大雙眼看周圍一百多名妓女酒酣耳熱之際杜牧問李願 「聽說有一位姑娘叫紫雲她是誰」李願只好指給他看杜牧看後坦言道 「果然名不虛傳是否該送給我呢」李願笑而不答眾妓女也看着杜牧大笑杜牧意定氣閒地又飲下三大杯酒然後起身口占了這首詩當場李願就將這名叫紫雲的妓女送給了杜牧杜牧因酒席上吟詩而藝驚滿座後又得紅粉回家內心當是十分歡喜這個故事正是由於人間惟有這風流旖旎的杜司勳才有了才氣直逼七步成詩的曹子建這首《兵部尚書席上作》

這七個字的題目是我上月和一位在三藩市臨終關懷醫院的老

同學通電話時他對自己二十五年前來到美國所留下的最後一個

遺憾他講這幾個字已經十分吃力我有一種衝動要把他這

句話的含意寫出來將近七十年前我跟他初中同學這是一所

人稱﹁交大預備班﹂的名校他每學期必名列頭三名品學兼優

﹁文化大革命﹂剛結束時一次偶然的機會又遇上了彼此遭遇相

似又幾乎在同一年來到美國自然也就比較投契了

後來知道上海解放時他這個第二年就一定可以進最好的大

學成為科技人才的地下黨員投筆從戎成了空軍教官但此後

各次政治運動中我們這樣的人都成批判對象等到﹁文革﹂結束

我們第一次再遇到時他在一個幾百人的小型儀表廠做技術工作

連個工程師都沒有評上我沒有追問細節因為那是可想而知的

後來知道他曾經在政治學習中提出了一個問題﹁毛

主席說事物都一分為二那麼毛澤東思想也該一分為二

嗎﹂這當然惹了大禍從此終結了他可能的大好前途

多次運動的折騰四十歲時糖尿病到了每天必須替自

己注射胰島素的地步認識到自己沒有前途了兩口子

努力培養三個孩子我比他先一年來美國臨行他對我

說﹁如果能活到六十歲我要笑死了﹂

到了美國他和老伴住在三藩市為了生存他老

伴(也是大學畢業生)和他一起幫助一家從台灣來的華

人照看過小孩後來老伴又進車衣廠做工維持生活因

為遭遇相似我並不覺得他是受了屈

辱我們去訪問他們以一大盤白斬

雞招待煮了一大鍋西洋參鬚湯很

是高興我和我老伴回憶那次訪問的

細節說那時他怎麼會想出來如此招

待的雞和參鬚都是最便宜的東西呀

老伴說你那時跟他有什麼兩樣呢

﹁彼此彼此記性不要太壞﹂

我再去三藩市時他們入了美國

籍到了享受﹁補充社會保險﹂的年齡(六十五歲)

搬進了政府為老年人準備的公寓這些都是上世紀初期

大蕭條後陸續實施的社會福利制度雖然三個孩子都在

美國著名學府得了碩士博士都孝順但公共福利很

好完全不需要依靠子女有一段時間他受﹁逢中必反

﹂的宣傳影響這和他在國內大半輩子的坎坷遭遇當然

有關這個情況因他離開上海前的單位通知他改按離

休待遇而突然發生了變化覺得自己當年滿腔熱血終

於得到承認電話中不再聽到他的牢騷了

我每年從大陸回到美國總要和他談談國內的劇變我對他說

他的健康雖然不宜作長途飛行但反正有錢也花不完可以乘頭

等艙住高級賓館一個月讓親友到賓館見面他默然恐是仍心

存芥蒂但不能說我的這個建議不是他縈縈繫念的所以他臨終前

我勸慰他說我們都已年過八十可以無憾時他講了我聽到的

最後一句話﹁可惜沒有回去過﹂

他在電話中常常談到所擔心的腐敗貧富懸殊問題我總是勸

慰說這些問題在美國也不是完全沒有只是美國很富有即使是

窮人只要克勤克儉加上一些比較成熟的社會福利制度能過個

小康生活社會矛盾不像中國那樣劇烈他離去後我反覆回味他

最後的一句話知道他雖則個人的遭遇坎坷但對故國對自己充

滿朝氣的青春的眷戀是無論如何也不能釋懷的願他只是有未能

再一親故土的遺憾而不帶着對故國的擔憂安然離去

中國人為什麼愛生氣汪金友

讀《薩特傳》

朱立文

風流旖旎數杜牧柏 樺

特困生

柏興武

上世紀三十年代韓國有兩位跆拳道高手乃蓬和他旺乃蓬是他旺的師傅他旺拜師曾問 「如果我勤學苦練多少年才能達到您這樣的高度呢」 「一生」乃蓬簡單而堅定地說

「那等到我成功之時豈不是兩鬢斑白」他旺顯然不滿意師父的答案 「如果我全身心地投入那又需要多久呢」 「最少十五年」

「可家父希望我在他老人家去世之前做出一番成績來如果我為了他老人家更加刻苦地學習需要多久」 「也許要三十年」這一次乃蓬的回答讓他旺目瞪口呆

「這怎麼可能我越努力所用的時間反而越長老師如果我不惜任何代價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成為高手需要多長時間」 「那樣的話你得跟我六十年才行因為你越急於求成就越欲速而不達」他旺終於明白師父的意思他決心靜下心來學成絕世武學

但令他旺不解的是師父並沒有教他一招半式反而整天讓他去莊園裡幹農活而且不許他提學武的事兒否則就會將他逐出師門師父的話他旺不敢不聽就這樣他旺在乃蓬家當了三年苦力內心不免淒惶而茫然

有一天他旺正在田裡幹活突然間覺得後背一陣劇痛回頭只見師父手裡拿着一根粗大的木棒目光凌厲「師父你為什麼打我」他旺埋怨道 「從今天開始我會隨時

隨地的襲擊你要想不受皮肉之苦你就得時刻保持警惕」乃蓬說完提着木棒走了

從那以後他旺每天都會遭到乃蓬出其不意的襲擊吃飯時洗澡時幹活時甚至在睡覺時helliphellip所以日日夜夜他旺都得隨時隨地預防突如其來的襲擊同時他必須鑽研出更實用的招數來對付師父的突然襲擊

十年後刻苦練習的他旺終於成為與師父乃蓬齊名的跆拳道高手曾國藩曾說 「德不苟成業不苟名艱難錯迕遲久而後進銖而積寸而累及其成熟則聖人之徒也」 在等待中積累在積累中充實在充實中成長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漫長的等待後暢飲成功的美酒

成功要經得起等待

郝金紅

文文史史叢譚叢譚

人人生生在線在線

燈燈下下集集

如如是是我見我見

人人與與事事

自自由由談談

可惜沒有回去過 楊繼良

西班牙光影

廖偉棠攝

薩特和波伏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