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A22 文匯園 責任編輯:張岳悅 2020 年 10 月 13 日(星期二) 今年10月1日,恰逢農曆八月十 五,月圓之夜。中秋與國慶雙節同 賀,朋友圈很是熱鬧。可惜香港是陰 天,月遲遲出不來,賞月的心思便放 下了。臨近午夜,卻睡不着,做了消 夜,坐在窗前小酌。不經意間看了眼 窗外,驀見一輪滿月,赫然孤懸…… 所謂霽月難逢,久久不忍入眠。第 二天便睡了懶覺,快到中午才起床。 洗漱完畢,拿過手機,朋友圈刷屏的 竟是這樣一條信息: 美東時間 10 月 2 日凌晨 0:54,美國 總統特朗普發布推特:今晚,梅拉尼 婭 和 我 的 COVID-19 檢 測 結 果 呈 陽 性。我們將立即開始隔離和康復程 序。我們會一起渡過這個難關。 新冠疫情全球氾濫,美國尤盛。到 目前為止,美國已經確診逾750萬 人,死亡 20 多萬例。聯繫美國疫情進 展及特朗普的防疫抗疫表現,可以 說,特朗普感染算不上新聞,他遲遲 還沒有感染才是新聞。 特朗普並不是一個招人待見的人。 而中國人,更有恨他的理由。但在中 秋之夜,美利堅的夜空想必也是一輪 皎皎明月,也寓意團圓吧。這個時 候,一國總統和夫人不能與親人團 聚,還雙雙染疫隔離。團圓與隔離的 矛盾,這麼近地糾纏着,終有些不 忍。正如法國荒誕派戲劇大師歐仁尤 內斯庫所說:意識形態將我們分開, 夢想和痛苦卻讓我們緊緊相連。 這便有了網上流傳的段子三個 病人在病房裏聊天,甲說:我上街支 持特朗普,感染了,你呢?乙說:我 上街反對特朗普,感染了,你呢?丙 說:我就是特朗普。 由特朗普染疫,想到一年多來的全 球亂象,尤其是中美之間的衝突,心 裏很不是滋味。中美關係起起伏伏, 嚴重影響着世界局勢。愴然之間,喚 醒了一段沉睡 10 年的記憶。 2010年4月,我參加第8期公共管 理高級培訓班,赴哈佛大學進修了一 個多月。培訓班一年一期,由國務院 發展研究中心、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 學院、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共同承 辦。開班式上,中組部秘書長王爾乘 講話,特別強調這是受關注度最高的 境外培訓班,希望大家珍惜機會,專 心學習,一般性的工作、商務洽談就 不要參與了,也不要接受媒體採訪。 中美教育交流,是與中國改革開放 同步的。1978 年 7 月,卡特總統的科 學顧問弗蘭克普賴斯率領一個高規格 的科學家代表團訪華。鄧小平副總理 會見代表團時提出,希望美國在未來 幾年接受數萬名中國留學生。鄧小平 以他一貫的果敢風格,請普賴斯馬上 給卡特總統打電話請示。於是,美東 時間凌晨3:00,卡特總統被叫醒,普 賴斯得到了肯定的答覆。隨後,以 1978年12月首批52人赴美為標誌, 開啟了中國人出國留學的熱潮。 1993年,一部名《北京人在紐約》 的電視連續劇火爆大江南北,將出國 留學潮生動地展示在國人面前:「如 果你愛他,就把他送到紐約,因為那 裏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 紐約,因為那裏是地獄。」 2018 年改革開放 40 周年之際,中國 出國留學人數突破 60 萬。其中,領導 幹部境外培訓,自1993年開始。到 2010年我參加哈佛公管班時,已舉辦 各類培訓班160多期,參訓的省、廳 級領導幹部超過 5,000 人。 我們一行 50 人,先在清華大學培訓 了兩個星期,隨後,以中央黨校副校 長陳寶森為團長,搭乘 5 月 10 日北京 至芝加哥的 UA850 航班赴美。 當飛機飛越白令海峽上空,正值旭 日東昇。透過小小的舷窗,一輪驕陽 刺痛了雙眼,朝霞燦爛。暗黑色的海 水彷彿凝脂一般,摺摺皺皺,向遠方 綿延。支離破碎的陸地,在海面上張 牙舞爪地支棱着。 遙想東亞先民,就是踏上這些海洋 的跳板,一去不回,寫下印第安人的 世代心酸。 今天,我們來了!這群不惑天命之 年的青春學子,同窗不過兩個月,卻 同艙了大半個地球。此時,也追隨他 們的先人,越過白令海峽,奔赴美洲 大地。滄海桑田,今非昔比。在中華 民族重新崛起的征程中,他們將寫下 怎樣的傳奇? 百般念想,凝成一曲《踏莎 行》才聚京城,又辭故土, 奔波萬里未覺苦。 匆匆兩月告離別, 文章友誼心頭駐。 案例推敲,校園漫步, 同窗異域新津渡。 但求華夏夢圓時, 南疆北野成荊楚。 2020 年金秋時節,去昆明觀賞民族大團結 群眾文藝演出後,應邀探訪了太陽谷和鳳家古 鎮,留下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雲南省被稱為七彩之地,不僅風光優美,還 有 26 個民族聚居於此,繪成一道靚麗的風景 線。彝族,是自古生活在雲南的一個重要民 族。太陽谷與鳳家古鎮,就是依照彝族歷史文 化特點,精心打造的、具有濃郁彝族風情的寨 院和小鎮。 太陽谷位於昆明市東川區阿旺鎮岩頭村。東 川地名,我在中學學地理課時就已知曉,因為 這裏銅礦資源豐富,被譽為「天南銅都」。這 裏居住着六個民族的 30 多萬人民。但東川是 著名的紅土之鄉,是這次來到東川後才親眼所 見。岩頭村依託東川紅色沃土和轎子雪山,為 彝族同胞創造了聚居福地;太陽谷正是利用當 地的紅土,依照老方法夯實後作為牆面,在山 坡上打造起一個古樸逼真的傳統「神鼓彝 寨」。這個寨子呈圓形,分裏外兩圈。外圈是 互相連接的幾十個寨舍,分上下兩層,供遊客 居住。每戶可住五至七人,足夠一家人使用。 內圈為生活設施區,有飯堂、接待室、廚房 等。中間為篝火區,晚上舉辦篝火晚會,大家 可以盡情圍着篝火唱歌跳舞。太陽谷為來賓準 備了彝族服飾,喜歡的可以穿上彝族華服嬉戲 笑鬧,拍照留念,十分愜意快樂。 太陽谷的飯食,皆用當地新鮮食材製作,有 彝鄉的土豆、魔芋、羊肉、蔬菜,風味獨特, 可口好吃。我們圍着炭火熊熊的火塘,邊聽彝 族姐妹亮嗓唱歌,邊吃清淡爽口的鮮美菜餚, 恰似溫馨和睦的一家人。太陽谷寨主邵天穩與 瑪卡姑娘,正在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困 難,努力開拓太陽谷繁榮發展的新境界。 在寨後山坡上,專門修築了一條玻璃棧道, 長 300 米,命名為思鄉橋。站在玻璃橋上,可 觀看轎子山谷起伏的青翠草原,據說冬天還能 欣賞到皚皚雪景。從太陽谷,我們可以領略到 彝族古代農耕文化的韻味,那種 99 家人、88 盤磨、77 口缸的古老、淳樸、互助、和諧的 生活場景,彷彿歷歷在目。 轉天,我們在淅淅瀝瀝的小陣雨中到達了昆 明市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縣城。祿勸縣有 48 萬人口,境內居住有彝、苗、傈僳、傣、壯、 回、哈尼等少數民族。畢竟是縣城,景象與岩 頭村的鄉間迥然不同。縣城雖不大,但屋舍儼 然,還有 20 層的高樓,頗有現代氣息。我對 祿勸這個地名不熟悉,陪同我們的縣文化旅遊 局李銀科長,就從手機上發給我祿勸的有關資 料。資料顯示,祿勸古稱「洪農祿券」,彝語 是有很多石頭的山樑。元代(1289 年)在此 設縣,改祿券為祿勸,因此得名,延續至今。 祿勸是中國西南地區彝族重要發祥地之一,被 稱為「三水一江地,彝歌苗舞鄉」。早在四五 千年前,這裏就有人類生息,歷史十分悠久。 宋代,祿勸彝族羅婺部,以強大政治經濟實力 雄冠雲南 37 部,明清時代發展成勢力很大的 鳳氏政治集團,雄踞祿勸地區。 鳳家古鎮位於縣城南側,佔地 470 餘畝,其 風格與古樸空曠的太陽谷大相逕庭。在不是很 大的平地,築起一個彝族風情古鎮,需要精心 安排設計,將有限的空間充分利用起來,於緊 湊精密的格局內,布置諸多各具特色的景點, 諸如土司府、城隍廟、古戲台、鳳氏宗祠、土 主廟、文化合院、彝族文化研究中心、民族特 色街、古鎮廣場、大牌坊等等豐富多彩看點, 其間穿插着小橋流水、花樹金魚,給人以舒暢 明麗的美好印象。 鳳氏土司,是一千多年前大理國 37 部羅婺 部世襲酋長。鳳氏的政治觀念是盡忠報國,正 己愛民、勤於政務,開闢四野、教民稼穡、扶 夷安民。可見,鳳氏土司頭人有真摯的愛國情 懷,親民愛民,勤奮治理,守土保疆,盡忠為 國。他們幾代首領先後奉中央之命,征討地方 反叛勢力,直達泰國、緬甸、越南、老撾等 地,建立了報國安民功勳,充分證明了少數民 族人民對祖國的熱愛與忠誠。而土主廟,則是 彝族信奉土主的神廟。彝族信奉主管大地的神 祇,稱作咪司,漢語譯為土主。土主廟內供奉 的土主分三類,一類是人神,即本地的英雄人 物;二類是虎神與碌摩(石頭)神;三類是佛 教密宗的護法神大黑天神,乃彝族人民信奉的 最大神靈,掌管着本鄉的人畜災害、禽獸生 息、草木枯榮和農業豐歉等關乎民生的重大事 項,所以極受重視。可見,彝族人民對能夠為 百姓消災免難的保護神,是非常尊敬和崇拜 的。土主廟的管理人員對我們這些來自遠方的 賓朋十分熱情友好,我和同行的全國勞動模範 李素麗,還有幸獲贈印有「旺運法寶」的小紅 袋,內藏福祥小葫蘆和老壽星木雕,令我們受 寵若驚,連連向她們致謝。古鎮門口的兩座牌 坊,高大精緻,頗有氣勢,我們在牌坊前攝影 留念,作為美好的記憶。祿勸北端金沙江畔的 皎平渡,是當年紅軍渡過金沙江北上抗日的革 命勝地,給祿勸留下了鮮亮的紅色印記。 入夜,我們在一座體量碩大的飯店晚餐。據 說此店最多可容納近五千人同時進餐,令人咋 舌。登上飯店四樓樓頂,俯瞰祿勸縣城夜景, 只見近處鳳家古鎮內外綵燈閃爍,而遠處建築 與山巒若隱若現,沒想到在雲貴高原這個名聲 還不顯赫的小城,尚有如此美景,真的是「江 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當天,我們還順道冒雨去當地的孔子書院參 觀。這座孔子書院依山而建,規模宏大,佔地 20畝,建築面積七千多平米,於2019年落 成。全院建有大成殿、東西廡、碑亭、大成 門、泮池、狀元橋、欞星門、明倫堂、金聲玉 振坊、童蒙養正園等。令人驚歎的是,這裏不 僅有孔子塑像與銅像,還有十二哲、七十二賢 的塑像陳列於大成殿內,在其他孔子學院裏少 見。孔子書院以弘揚優秀中華傳統文化、立德 樹人為宗旨,實行廟學合一,興賢育才,以培 養當今為人民服務的新一代建設者為己任,促 進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傳承、發展、提高,為 振興中華貢獻力量。學院負責人劉啟付告訴我 們,他們將不斷舉辦各種活動,為祖國的民族 團結、經濟文化發展,多做實事與善事。 我們在東川、祿勸停留參觀的時間不長,從 太陽谷和鳳家古鎮,包括孔子書院,使我們深 切地感受到我國 56 個民族的深厚情意和堅強 團結,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擁抱在一起,牢不可 破。基於幾千年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浸潤和教育 的十幾億中國人民,歷盡千災百難和千辛萬苦 而不退、不衰、不屈、不撓,正是這種科學 的、與時俱進的文化滋養了我們,給了我們戰 勝一切困難的不竭動力。 七、八歲之時,即已知「八仙」之 名。他們的事跡,俱來自坐於街邊租書 檔,看連環圖所得。所謂「八仙過海, 各顯神通」,每看得拍髀叫好。 近年研究報業,於舊報副刊中,看到 陳霞子和高雄,藉八仙的名字而將他們 置換於香江這地方,另鋪陳故事。據說 擁躉亦眾,成八仙流行新故事;尤以呂 洞賓,更被高雄寫活,看得我眉飛色 舞。此之謂「借殼小說」也。 後來,在坊間購得晚清無垢道人的 《八仙全傳》(原名《八仙得道 傳》),喜甚。我所持版本乃 2000 年北 京團結出版社印行。在編者的〈前言〉 中說: 「這本《八仙全傳》是迄今所見最為 完整的一部八仙故事集大成之作。全書 六十萬字左右,上啟鴻蒙天地初開,下 承唐宋八仙歸位,西涉域外,東跨琉 球,上至天宮朝廷,下及草民百姓。洋 洋灑灑,恢宏磅礡。看似縹緲心境,實 關世態人情。確非等閒仙佛小說,誌異 札記所比擬。」 這評價甚高,卻非過譽。書中所說事 跡,我仍記得童蒙時看過。在各仙故事 中,呂洞賓的故事描述得最精彩。徐枕 亞在〈序〉中說:「諸仙得道始末,及 修道行道情形,極見詳盡。其所以改正 世俗傳說之訛誤夥頤,而尤以糾正純陽 祖師三戲白牡丹為三試白牡丹之誤,有 功玄門世道,最為偉大。 上世紀五十年代,高雄在《香港商 報》所寫的呂洞賓,記憶中白牡丹亦為 其中主角,情節如何記不起了。 作者無垢道人集民間傳說而草成是 書,功不可沒。但,他的生平卻無從確 知。據他在書中的序說,當活於嘉慶至 光緒年間,從不以真名示人。徐枕亞 (1889—1937)是民初鴛鴦蝴蝶派鼻 祖,與無垢當不認識。另一為這書寫序 的許廑父(1891—1953),與徐枕亞分 屬老友,亦以書寫鴛蝴小說而知名,他 在序中述得這書的來由,值得一記。 據說,無垢道人撰述既成,寓京師道 觀中,與陸敬甫觀察交。一日,忽對觀 察說,將往海外一行,遂把所著經文, 全交觀察。可惜,觀察摯家逃避太平 軍,中途遇盜,資斧盡喪,無垢手稿亦 遭蹂躪,《八仙得道傳》倖存,卻先後 顛倒,棼如亂絲。觀察死後,許廑父與 其子相交,得悉這稿,急索一觀: 「見其行文之古雅清華,詞旨之奧妙 條暢,洵屬脫盡煙火氣,而別具行雲流 水之風者。雖古今名小說家之著作,能 肖其文,而不能得其文之趣。」 這「曠逸古今之奇文」,許廑父毛遂 自薦,甘代整理,並邀得老友徐枕亞任 校訂之責,付梓發行,「八仙」遂得面 世。 團結版分上下兩冊,編者再而詳訂, 頗見功力;原書並無八仙圖像,「是我 們從其他資料中影印加上的」。可惜, 「我們」是誰,卻沒署上姓名。 在網上得知,內地有洪哲者,將八仙 故事繪成連環畫,分多集出版,被譽為 「作品飛揚、跳脫,富有韻律,極具電 影感。」讀至此,真想尋來一觀,好好 追憶一下兒時坐板凳看八仙的時光。 假若有人可在大小事情發生之前把結果「鐵口 直斷」,這人可能是傳說中的神仙托世。如擁有 此特異功能的人是個「堪輿家」(相士/術 士),人們會叫他「生神仙/活神仙」。就算是 「戰績彪炳」的這類人,可能是懼怕觸犯神明或 為自己「閂後門」免得在不靈驗後遭非議, 一般不敢自認「生神仙」,頂多自命「半仙」。 如果你問一些曾經或準備去光顧「堪輿家」的 人為何有此行動,普遍的答案是欲「趨運」趨向好運或「趨吉避凶」趨向吉利,避開凶 險。然而筆者竟發現 5 位本土出名「堪輿家」中 有 4 位在其發表的文章中把上述二詞誤作「催 運」、「催吉避凶」(「催」指催促)。連打正 旗號「兜客」(招徠)的口號也可寫錯,不禁讓 人懷疑其學養甚至所具專門知識的水平了。 如有條水源被發現,人們就懂得依靠它過活。 廣東人會說成「食住嗰條水」,「上」指發展, 所以「食住上」指趁勢而行,多用於貶義。遇上 蛇,人們會勸說勿用棍打,是因為蛇會盤繞着 棍,然後順棍而上噬咬襲擊者。為此,「打蛇隨 棍上」不就是也有「食住上」的意味嗎? 對「通勝」(通書)所載的《地母經》中四 句: 桑葉雖後賤,蠶娘情不悅; 見蠶不見絲,徒勞用心切。 有位近年冒起的「堪輿家」於今年 2 月下旬在接 受某報訪問時有以下的詮釋(經筆者整理): 經中提及桑葉和蠶,故應與衣物有關。如將之套用在 新冠肺炎的疫情上,可指口罩或保護衣等醫療物資。 再者,經中說的是桑葉質素差,有蠶都沒有絲,暗示 物料不足或成品質素令人有所不滿。 且先不討論他從經中引申出的寓意,筆者認為上 述詮釋頗為牽強粗疏;有見及此,一時技癢: 到後來桑葉的價格雖然低賤(桑葉先缺後不缺),蠶 農還是不高興(供應多卻葉質差);眼看蠶成長後卻 不吐絲,精力就此白費,心中自是急迫。 古時養蠶是人民的主要產業,桑葉的供應以及其 質素的預測給蠶農有一定的參考。如把古時的農 業景象代入現代環境中,且作無限引申,應說不 過去。更何況當其時正值疫情爆發之初,各地對 醫療物資的需求殷切,導致相關物料供應不足; 用不着引用《地母經》的隱喻,相信人們都知道 成品質素未達標是意料中事。 訪問中,他還指出大多「庚子年」間的禍患都 不會延續太久,雖有問題但應有解決方法,所以 他個人相信「冬疫夏治」冬天爆發的疫症到 了夏天可因溫度不合適而自然消散。 就他這番言論和預測,筆者分析如後:他沒對 歷來「庚子年」間的禍患不會延續太久提供考 證。解決禍患的方法當然有,因疫苗早晚會出 現。所謂「冬疫夏治」只是「執人口水尾」(拾 人牙慧)基於一般人對2003年「沙士」 (SARS)疫情表面現象的理解「沙士」就 是在當年 7 月由「世衞」宣布疫情結束的,且該 病毒隨後也沒再出現。就此,「世衞」於 3 月初 指出目前並無證據顯示疫情會在夏天主動消失。 到了 9 月底,他在一個玄學節目中再度對疫情 作出推算起碼到明年 6 月才有曙光。記性好 一點的應察覺到這不是「自打嘴巴」嗎?他所指 的應是全球疫情,可就目前多國疫情反彈以及考 慮到疫苗研發的速度、成效和普及性,到時「見 到曙光」的希望想必又一次落空了! 以上言論和預測讓人們看到為傳媒所吹捧、為 人所信賴的「堪輿家」、「半仙/生神仙」所用 的手法不外乎「食住上/打蛇隨棍上」,正是: 信定唔信,講得通至好信! 以下總結了筆者對「半仙/生神仙」的看法: 半仙慣常食住上,信口開河沒斗量; 至醒打蛇隨棍上,無怪趨運幾理想。 x x x 多得傳媒來吹捧,名成利就坐開篷; 盲目聽佢發噏風,趨吉避凶多落空。 x x x 世上哪有生神仙,無奈多人陪佢癲; 吹到戰績幾彪炳,信一成雙目失明。 黃仲鳴 八仙面世記 生神仙/半仙﹔趨運﹑趨吉避凶﹔食住上﹑打蛇隨棍上 查爾斯河畔(一):啟程 歷史與空間 字裏行間 成志偉 梁振輝 香港資深出版人 江鄰 粵語講呢啲 詩語背後 太陽谷與鳳家古鎮 傳真:2873 2453 電郵:[email protected]本版逢周二、六刊出 雲南祿勸鳳家古鎮 雲南祿勸鳳家古鎮作者提供 作者提供 無垢道人這書被譽為「曠世奇 文」。 作者提供 姿

太陽谷與鳳家古鎮 八仙面世記pdf.wenweipo.com/2020/10/13/a22-1013.pdf1 day ago  · A22 文匯園 副刊 責任編輯:張岳悅 22 Í @3 h( S二) 22 Í @3 h(二

  • Upload
    others

  • View
    4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太陽谷與鳳家古鎮 八仙面世記pdf.wenweipo.com/2020/10/13/a22-1013.pdf1 day ago  · A22 文匯園 副刊 責任編輯:張岳悅 22 Í @3 h( S二) 22 Í @3 h(二

A22 文匯園副刊

■責任編輯:張岳悅

20202020年年1010月月1313日日((星期二星期二))

2020年10月13日(星期二)

2020年10月13日(星期二)

今年 10月 1日,恰逢農曆八月十五,月圓之夜。中秋與國慶雙節同賀,朋友圈很是熱鬧。可惜香港是陰天,月遲遲出不來,賞月的心思便放下了。臨近午夜,卻睡不着,做了消夜,坐在窗前小酌。不經意間看了眼窗外,驀見一輪滿月,赫然孤懸……所謂霽月難逢,久久不忍入眠。第

二天便睡了懶覺,快到中午才起床。洗漱完畢,拿過手機,朋友圈刷屏的竟是這樣一條信息:美東時間10月2日凌晨0:54,美國總統特朗普發布推特:今晚,梅拉尼婭和我的 COVID-19 檢測結果呈陽性。我們將立即開始隔離和康復程序。我們會一起渡過這個難關。新冠疫情全球氾濫,美國尤盛。到

目前為止,美國已經確診逾 750 萬人,死亡20多萬例。聯繫美國疫情進展及特朗普的防疫抗疫表現,可以說,特朗普感染算不上新聞,他遲遲還沒有感染才是新聞。特朗普並不是一個招人待見的人。

而中國人,更有恨他的理由。但在中秋之夜,美利堅的夜空想必也是一輪皎皎明月,也寓意團圓吧。這個時候,一國總統和夫人不能與親人團聚,還雙雙染疫隔離。團圓與隔離的矛盾,這麼近地糾纏着,終有些不忍。正如法國荒誕派戲劇大師歐仁尤內斯庫所說:意識形態將我們分開,夢想和痛苦卻讓我們緊緊相連。這便有了網上流傳的段子——三個病人在病房裏聊天,甲說:我上街支持特朗普,感染了,你呢?乙說:我上街反對特朗普,感染了,你呢?丙

說:我就是特朗普。由特朗普染疫,想到一年多來的全

球亂象,尤其是中美之間的衝突,心裏很不是滋味。中美關係起起伏伏,嚴重影響着世界局勢。愴然之間,喚醒了一段沉睡10年的記憶。2010年4月,我參加第8期公共管

理高級培訓班,赴哈佛大學進修了一個多月。培訓班一年一期,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共同承辦。開班式上,中組部秘書長王爾乘講話,特別強調這是受關注度最高的境外培訓班,希望大家珍惜機會,專心學習,一般性的工作、商務洽談就不要參與了,也不要接受媒體採訪。中美教育交流,是與中國改革開放

同步的。1978年7月,卡特總統的科學顧問弗蘭克普賴斯率領一個高規格的科學家代表團訪華。鄧小平副總理會見代表團時提出,希望美國在未來幾年接受數萬名中國留學生。鄧小平以他一貫的果敢風格,請普賴斯馬上給卡特總統打電話請示。於是,美東時間凌晨3:00,卡特總統被叫醒,普賴斯得到了肯定的答覆。隨後,以1978年12月首批52人赴美為標誌,開啟了中國人出國留學的熱潮。1993年,一部名《北京人在紐約》

的電視連續劇火爆大江南北,將出國留學潮生動地展示在國人面前:「如果你愛他,就把他送到紐約,因為那裏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紐約,因為那裏是地獄。」2018年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中國出國留學人數突破60萬。其中,領導

幹部境外培訓,自1993年開始。到2010年我參加哈佛公管班時,已舉辦各類培訓班160多期,參訓的省、廳級領導幹部超過5,000人。我們一行50人,先在清華大學培訓

了兩個星期,隨後,以中央黨校副校長陳寶森為團長,搭乘5月10日北京至芝加哥的UA850航班赴美。當飛機飛越白令海峽上空,正值旭

日東昇。透過小小的舷窗,一輪驕陽刺痛了雙眼,朝霞燦爛。暗黑色的海水彷彿凝脂一般,摺摺皺皺,向遠方綿延。支離破碎的陸地,在海面上張牙舞爪地支棱着。遙想東亞先民,就是踏上這些海洋的跳板,一去不回,寫下印第安人的世代心酸。今天,我們來了!這群不惑天命之

年的青春學子,同窗不過兩個月,卻同艙了大半個地球。此時,也追隨他們的先人,越過白令海峽,奔赴美洲大地。滄海桑田,今非昔比。在中華民族重新崛起的征程中,他們將寫下怎樣的傳奇?百 般 念 想 , 凝 成 一 曲 《 踏 莎

行》——

才聚京城,又辭故土,奔波萬里未覺苦。匆匆兩月告離別,文章友誼心頭駐。

案例推敲,校園漫步,同窗異域新津渡。但求華夏夢圓時,南疆北野成荊楚。

2020年金秋時節,去昆明觀賞民族大團結群眾文藝演出後,應邀探訪了太陽谷和鳳家古鎮,留下美好而深刻的印象。雲南省被稱為七彩之地,不僅風光優美,還有26個民族聚居於此,繪成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彝族,是自古生活在雲南的一個重要民族。太陽谷與鳳家古鎮,就是依照彝族歷史文化特點,精心打造的、具有濃郁彝族風情的寨院和小鎮。太陽谷位於昆明市東川區阿旺鎮岩頭村。東川地名,我在中學學地理課時就已知曉,因為這裏銅礦資源豐富,被譽為「天南銅都」。這裏居住着六個民族的30多萬人民。但東川是著名的紅土之鄉,是這次來到東川後才親眼所見。岩頭村依託東川紅色沃土和轎子雪山,為彝族同胞創造了聚居福地;太陽谷正是利用當地的紅土,依照老方法夯實後作為牆面,在山坡上打造起一個古樸逼真的傳統「神鼓彝寨」。這個寨子呈圓形,分裏外兩圈。外圈是互相連接的幾十個寨舍,分上下兩層,供遊客居住。每戶可住五至七人,足夠一家人使用。內圈為生活設施區,有飯堂、接待室、廚房等。中間為篝火區,晚上舉辦篝火晚會,大家可以盡情圍着篝火唱歌跳舞。太陽谷為來賓準備了彝族服飾,喜歡的可以穿上彝族華服嬉戲笑鬧,拍照留念,十分愜意快樂。太陽谷的飯食,皆用當地新鮮食材製作,有彝鄉的土豆、魔芋、羊肉、蔬菜,風味獨特,可口好吃。我們圍着炭火熊熊的火塘,邊聽彝族姐妹亮嗓唱歌,邊吃清淡爽口的鮮美菜餚,恰似溫馨和睦的一家人。太陽谷寨主邵天穩與瑪卡姑娘,正在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困難,努力開拓太陽谷繁榮發展的新境界。在寨後山坡上,專門修築了一條玻璃棧道,長300米,命名為思鄉橋。站在玻璃橋上,可觀看轎子山谷起伏的青翠草原,據說冬天還能欣賞到皚皚雪景。從太陽谷,我們可以領略到彝族古代農耕文化的韻味,那種99家人、88盤磨、77口缸的古老、淳樸、互助、和諧的生活場景,彷彿歷歷在目。轉天,我們在淅淅瀝瀝的小陣雨中到達了昆明市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縣城。祿勸縣有48萬人口,境內居住有彝、苗、傈僳、傣、壯、

回、哈尼等少數民族。畢竟是縣城,景象與岩頭村的鄉間迥然不同。縣城雖不大,但屋舍儼然,還有20層的高樓,頗有現代氣息。我對祿勸這個地名不熟悉,陪同我們的縣文化旅遊局李銀科長,就從手機上發給我祿勸的有關資料。資料顯示,祿勸古稱「洪農祿券」,彝語是有很多石頭的山樑。元代(1289年)在此設縣,改祿券為祿勸,因此得名,延續至今。祿勸是中國西南地區彝族重要發祥地之一,被稱為「三水一江地,彝歌苗舞鄉」。早在四五千年前,這裏就有人類生息,歷史十分悠久。宋代,祿勸彝族羅婺部,以強大政治經濟實力雄冠雲南37部,明清時代發展成勢力很大的鳳氏政治集團,雄踞祿勸地區。鳳家古鎮位於縣城南側,佔地470餘畝,其

風格與古樸空曠的太陽谷大相逕庭。在不是很大的平地,築起一個彝族風情古鎮,需要精心安排設計,將有限的空間充分利用起來,於緊湊精密的格局內,布置諸多各具特色的景點,諸如土司府、城隍廟、古戲台、鳳氏宗祠、土主廟、文化合院、彝族文化研究中心、民族特色街、古鎮廣場、大牌坊等等豐富多彩看點,其間穿插着小橋流水、花樹金魚,給人以舒暢明麗的美好印象。鳳氏土司,是一千多年前大理國37部羅婺

部世襲酋長。鳳氏的政治觀念是盡忠報國,正己愛民、勤於政務,開闢四野、教民稼穡、扶夷安民。可見,鳳氏土司頭人有真摯的愛國情懷,親民愛民,勤奮治理,守土保疆,盡忠為國。他們幾代首領先後奉中央之命,征討地方反叛勢力,直達泰國、緬甸、越南、老撾等地,建立了報國安民功勳,充分證明了少數民族人民對祖國的熱愛與忠誠。而土主廟,則是彝族信奉土主的神廟。彝族信奉主管大地的神祇,稱作咪司,漢語譯為土主。土主廟內供奉的土主分三類,一類是人神,即本地的英雄人物;二類是虎神與碌摩(石頭)神;三類是佛教密宗的護法神大黑天神,乃彝族人民信奉的最大神靈,掌管着本鄉的人畜災害、禽獸生息、草木枯榮和農業豐歉等關乎民生的重大事項,所以極受重視。可見,彝族人民對能夠為百姓消災免難的保護神,是非常尊敬和崇拜的。土主廟的管理人員對我們這些來自遠方的

賓朋十分熱情友好,我和同行的全國勞動模範李素麗,還有幸獲贈印有「旺運法寶」的小紅袋,內藏福祥小葫蘆和老壽星木雕,令我們受寵若驚,連連向她們致謝。古鎮門口的兩座牌坊,高大精緻,頗有氣勢,我們在牌坊前攝影留念,作為美好的記憶。祿勸北端金沙江畔的皎平渡,是當年紅軍渡過金沙江北上抗日的革命勝地,給祿勸留下了鮮亮的紅色印記。入夜,我們在一座體量碩大的飯店晚餐。據說此店最多可容納近五千人同時進餐,令人咋舌。登上飯店四樓樓頂,俯瞰祿勸縣城夜景,只見近處鳳家古鎮內外綵燈閃爍,而遠處建築與山巒若隱若現,沒想到在雲貴高原這個名聲還不顯赫的小城,尚有如此美景,真的是「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當天,我們還順道冒雨去當地的孔子書院參觀。這座孔子書院依山而建,規模宏大,佔地20畝,建築面積七千多平米,於2019年落成。全院建有大成殿、東西廡、碑亭、大成門、泮池、狀元橋、欞星門、明倫堂、金聲玉振坊、童蒙養正園等。令人驚歎的是,這裏不僅有孔子塑像與銅像,還有十二哲、七十二賢的塑像陳列於大成殿內,在其他孔子學院裏少見。孔子書院以弘揚優秀中華傳統文化、立德樹人為宗旨,實行廟學合一,興賢育才,以培養當今為人民服務的新一代建設者為己任,促進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傳承、發展、提高,為振興中華貢獻力量。學院負責人劉啟付告訴我們,他們將不斷舉辦各種活動,為祖國的民族團結、經濟文化發展,多做實事與善事。我們在東川、祿勸停留參觀的時間不長,從

太陽谷和鳳家古鎮,包括孔子書院,使我們深切地感受到我國56個民族的深厚情意和堅強團結,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擁抱在一起,牢不可破。基於幾千年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浸潤和教育的十幾億中國人民,歷盡千災百難和千辛萬苦而不退、不衰、不屈、不撓,正是這種科學的、與時俱進的文化滋養了我們,給了我們戰勝一切困難的不竭動力。

七、八歲之時,即已知「八仙」之名。他們的事跡,俱來自坐於街邊租書檔,看連環圖所得。所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每看得拍髀叫好。近年研究報業,於舊報副刊中,看到

陳霞子和高雄,藉八仙的名字而將他們置換於香江這地方,另鋪陳故事。據說擁躉亦眾,成八仙流行新故事;尤以呂洞賓,更被高雄寫活,看得我眉飛色舞。此之謂「借殼小說」也。後來,在坊間購得晚清無垢道人的《八仙全傳》(原名《八仙得道傳》),喜甚。我所持版本乃2000年北京團結出版社印行。在編者的〈前言〉中說:「這本《八仙全傳》是迄今所見最為完整的一部八仙故事集大成之作。全書六十萬字左右,上啟鴻蒙天地初開,下承唐宋八仙歸位,西涉域外,東跨琉球,上至天宮朝廷,下及草民百姓。洋洋灑灑,恢宏磅礡。看似縹緲心境,實關世態人情。確非等閒仙佛小說,誌異札記所比擬。」這評價甚高,卻非過譽。書中所說事跡,我仍記得童蒙時看過。在各仙故事

中,呂洞賓的故事描述得最精彩。徐枕亞在〈序〉中說:「諸仙得道始末,及修道行道情形,極見詳盡。其所以改正世俗傳說之訛誤夥頤,而尤以糾正純陽祖師三戲白牡丹為三試白牡丹之誤,有功玄門世道,最為偉大。上世紀五十年代,高雄在《香港商

報》所寫的呂洞賓,記憶中白牡丹亦為其中主角,情節如何記不起了。作者無垢道人集民間傳說而草成是

書,功不可沒。但,他的生平卻無從確知。據他在書中的序說,當活於嘉慶至光緒年間,從不以真名示人。徐枕亞(1889—1937)是民初鴛鴦蝴蝶派鼻祖,與無垢當不認識。另一為這書寫序的許廑父(1891—1953),與徐枕亞分屬老友,亦以書寫鴛蝴小說而知名,他在序中述得這書的來由,值得一記。據說,無垢道人撰述既成,寓京師道

觀中,與陸敬甫觀察交。一日,忽對觀察說,將往海外一行,遂把所著經文,全交觀察。可惜,觀察摯家逃避太平軍,中途遇盜,資斧盡喪,無垢手稿亦遭蹂躪,《八仙得道傳》倖存,卻先後顛倒,棼如亂絲。觀察死後,許廑父與其子相交,得悉這稿,急索一觀:「見其行文之古雅清華,詞旨之奧妙條暢,洵屬脫盡煙火氣,而別具行雲流水之風者。雖古今名小說家之著作,能肖其文,而不能得其文之趣。」這「曠逸古今之奇文」,許廑父毛遂自薦,甘代整理,並邀得老友徐枕亞任校訂之責,付梓發行,「八仙」遂得面世。團結版分上下兩冊,編者再而詳訂,頗見功力;原書並無八仙圖像,「是我們從其他資料中影印加上的」。可惜,「我們」是誰,卻沒署上姓名。在網上得知,內地有洪哲者,將八仙故事繪成連環畫,分多集出版,被譽為「作品飛揚、跳脫,富有韻律,極具電影感。」讀至此,真想尋來一觀,好好追憶一下兒時坐板凳看八仙的時光。

假若有人可在大小事情發生之前把結果「鐵口直斷」,這人可能是傳說中的神仙托世。如擁有此特異功能的人是個「堪輿家」(相士/術士),人們會叫他「生神仙/活神仙」。就算是「戰績彪炳」的這類人,可能是懼怕觸犯神明或為自己「閂後門」——免得在不靈驗後遭非議,一般不敢自認「生神仙」,頂多自命「半仙」。如果你問一些曾經或準備去光顧「堪輿家」的人為何有此行動,普遍的答案是欲「趨運」——趨向好運或「趨吉避凶」——趨向吉利,避開凶險。然而筆者竟發現5位本土出名「堪輿家」中有4位在其發表的文章中把上述二詞誤作「催運」、「催吉避凶」(「催」指催促)。連打正旗號「兜客」(招徠)的口號也可寫錯,不禁讓人懷疑其學養甚至所具專門知識的水平了。如有條水源被發現,人們就懂得依靠它過活。

廣東人會說成「食住嗰條水」,「上」指發展,所以「食住上」指趁勢而行,多用於貶義。遇上蛇,人們會勸說勿用棍打,是因為蛇會盤繞着棍,然後順棍而上噬咬襲擊者。為此,「打蛇隨棍上」不就是也有「食住上」的意味嗎?

對「通勝」(通書)所載的《地母經》中四句:

桑葉雖後賤,蠶娘情不悅;見蠶不見絲,徒勞用心切。

有位近年冒起的「堪輿家」於今年2月下旬在接受某報訪問時有以下的詮釋(經筆者整理):經中提及桑葉和蠶,故應與衣物有關。如將之套用在新冠肺炎的疫情上,可指口罩或保護衣等醫療物資。再者,經中說的是桑葉質素差,有蠶都沒有絲,暗示物料不足或成品質素令人有所不滿。且先不討論他從經中引申出的寓意,筆者認為上述詮釋頗為牽強粗疏;有見及此,一時技癢:到後來桑葉的價格雖然低賤(桑葉先缺後不缺),蠶農還是不高興(供應多卻葉質差);眼看蠶成長後卻不吐絲,精力就此白費,心中自是急迫。古時養蠶是人民的主要產業,桑葉的供應以及其質素的預測給蠶農有一定的參考。如把古時的農業景象代入現代環境中,且作無限引申,應說不過去。更何況當其時正值疫情爆發之初,各地對醫療物資的需求殷切,導致相關物料供應不足;用不着引用《地母經》的隱喻,相信人們都知道成品質素未達標是意料中事。訪問中,他還指出大多「庚子年」間的禍患都

不會延續太久,雖有問題但應有解決方法,所以他個人相信「冬疫夏治」——冬天爆發的疫症到了夏天可因溫度不合適而自然消散。就他這番言論和預測,筆者分析如後:他沒對

歷來「庚子年」間的禍患不會延續太久提供考證。解決禍患的方法當然有,因疫苗早晚會出現。所謂「冬疫夏治」只是「執人口水尾」(拾人牙慧)——基於一般人對2003年「沙士」(SARS)疫情表面現象的理解——「沙士」就是在當年7月由「世衞」宣布疫情結束的,且該病毒隨後也沒再出現。就此,「世衞」於3月初指出目前並無證據顯示疫情會在夏天主動消失。到了9月底,他在一個玄學節目中再度對疫情

作出推算——起碼到明年6月才有曙光。記性好一點的應察覺到這不是「自打嘴巴」嗎?他所指的應是全球疫情,可就目前多國疫情反彈以及考慮到疫苗研發的速度、成效和普及性,到時「見到曙光」的希望想必又一次落空了!以上言論和預測讓人們看到為傳媒所吹捧、為

人所信賴的「堪輿家」、「半仙/生神仙」所用的手法不外乎「食住上/打蛇隨棍上」,正是:

信定唔信,講得通至好信!以下總結了筆者對「半仙/生神仙」的看法:

半仙慣常食住上,信口開河沒斗量;至醒打蛇隨棍上,無怪趨運幾理想。

x x x多得傳媒來吹捧,名成利就坐開篷;盲目聽佢發噏風,趨吉避凶多落空。

x x x世上哪有生神仙,無奈多人陪佢癲;吹到戰績幾彪炳,信一成雙目失明。

■黃仲鳴

八仙面世記

生神仙/半仙﹔趨運﹑趨吉避凶﹔食住上﹑打蛇隨棍上 查爾斯河畔(一):啟程

歷史與空間 字裏行間■成志偉

■梁振輝香港資深出版人■江 鄰粵語講呢啲 詩語背後

太陽谷與鳳家古鎮

傳真:2873 2453 電郵:[email protected]本版逢周二、六刊出

■■雲南祿勸鳳家古鎮雲南祿勸鳳家古鎮。。 作者提供作者提供

■無垢道人這書被譽為「曠世奇文」。 作者提供

太湖之秋

浩淼的湖灣

漁筏搖曳

鷗鷺翱翔於蔚藍的湖天

凌波翩躚翅飛浪花

湖心島的鷗鷺

素描一幅秋日太湖

琴瑟和鳴的曼妙畫卷

鷗鷺徘徊於湖灣綠洲

抵達荷風送香的蓮池

足尖黏着湖灘的彩沙

透亮的羽翅被紫薇染紅

牠留戀人間的一草一木

牠馱着湖風遨遊太湖

時而隱身煙波畫舫

時而飛過紅裳翠峰

鷗鷺旋繞飄渺雲水間

與白雲一起聽風觀水聞香

與登島的黎民

一起踏青訪友賞花

淼淼湖水流淌了千萬年

唯有鷗鷺

慢步荷塘蓮池的儀姿

定格秋日太湖臻美的風景

詩詞偶拾

俞慧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