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学校编码:10384 分类号 密级 学号:200329030 UDC 美国数字高清一体机液晶电视的研发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High Definition Digital LCD TV for US Market 郑德泽 指导教师姓名:周 建 华 副教授 吴 良 琦 高 业 名 称:仪器仪表工程 论文提交日期:2008 年 4 月 论文答辩时间:2008 年 4 月 学位授予日期: 答辩委员会主席: 评阅人: 2008 年 月 厦门大学博硕士论文摘要库

厦门大学博硕士论文摘要库 - CORE ·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数字电视本质上是将传统模拟电视信号经过取样、量化和编码转化成二进制

  • Upload
    others

  • View
    18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厦门大学博硕士论文摘要库 - CORE ·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数字电视本质上是将传统模拟电视信号经过取样、量化和编码转化成二进制

学校编码:10384 分类号 密级

学号:200329030 UDC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美国数字高清一体机液晶电视的研发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High Definition Digital LCD TV for US Market

郑德泽

指导教师姓名:周 建 华 副教授

吴 良 琦 高 工

专 业 名 称:仪器仪表工程

论文提交日期:2008 年 4 月

论文答辩时间:2008 年 4 月

学位授予日期:

答辩委员会主席:

评阅人:

2008 年 月

厦门大学博硕士论文摘要库

Page 2: 厦门大学博硕士论文摘要库 - CORE ·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数字电视本质上是将传统模拟电视信号经过取样、量化和编码转化成二进制

I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兹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本人在

论文写作中参考的其他个人或集体的研究成果,均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依法享有和承担由此论文产生的权利和责任。

声明人(签名):

年 月 日

厦门大学博硕士论文摘要库

Page 3: 厦门大学博硕士论文摘要库 - CORE ·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数字电视本质上是将传统模拟电视信号经过取样、量化和编码转化成二进制

II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厦门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厦门大学有权保留

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纸质版和电子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

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

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

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 )

(请在以上相应括号内打“√”)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厦门大学博硕士论文摘要库

Page 4: 厦门大学博硕士论文摘要库 - CORE ·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数字电视本质上是将传统模拟电视信号经过取样、量化和编码转化成二进制

III

摘要

近年来,数字地面电视广播在世界范围内高速发展,很多国家都在积极地开

发本国的数字地面广播。目前,美国已全面开播地面数字电视节目,论文的主要

工作正是针对此应用领域设计与实现了一款符合 ATSC 要求的美国数字高清一体

机液晶电视。

在对市场上主流的两种高清晰度数字电视方案(分别来自 Pixelwork 公司和

Genesis 公司)的优劣势进行对比后,最终选用 Genesis 公司的方案进行开发。

以Genesis公司的gm10500和 FLI8548H级联为基础构建了系统主硬件处理平台,

结合ALPS公司的调谐器TDQU-508A以及Zoran公司的8VSB解调芯片CAS-220/CSO

组成了系统的硬件构架,研制出适合美国市场的 ATSC 数字高清一体接收机。此

外,从美国地面数字广播标准 ATSC 的体系结构出发,研究了 ATSC 制式数字电视

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着重探讨了 ATSC 数字电视接收机的设计与实

现方法。

论文首先阐述了系统硬件设计的总体框图,接着重点介绍电源电路、信道解

调模块、MPEG2 解码模块、AD 模数转换模块、HDMI 接收模块、DDR 电路、D类数

字功放、液晶屏接口电路等具体模块电路的工作原理,以及设计过程应注意的技

术细节;剖析 Genesis 公司专利的 ACC/ACMⅡ自适应对比度控制和颜色管理、带

宽扩展、图像噪声抑制及液晶屏过驱动等图像画质的改善技术,对美国电视系统

的立体声 MTS、隐藏式字幕 CC 及分级控制进行详细的介绍,并讨论液晶电视的

图像、伴音模拟量的设计方法及伽马(γ)和白平衡的调整方法,阐述了电磁兼

容性(EMC)的设计和整改措施;最后对系统的整体设计进行总结,客观评价设

计的优势和不足。

关键词:ATSC;数字高清;液晶电视厦门大学博硕士论文摘要库

Page 5: 厦门大学博硕士论文摘要库 - CORE ·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数字电视本质上是将传统模拟电视信号经过取样、量化和编码转化成二进制

IV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digital television terrestrial broadcasting (DTTB) is making great progress globally, and DTTB systems are being actively developed in many countries. Now, most broadcast stations in U.S. television markets have already been broadcasting in digital.

For this application, the paper work is focused on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 of a type of NTSC/ATSC/Clear QAM high definition digital LCD TV. Comparing two latest solutions for ATSC high definition digital televison (Pixelwork's DTV solution and Genesis's DTV solution), we adopt Genesis's DTV solu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igh definition digital LCD TV in US Market.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Genesis's gm10500 chipset (MPEG2 decoder) and FLI8548H chipset (LCD TV controller), and combined with ALPS's tuner TDQU-508A and Zoran's 8VSB demodulator CAS-220/CSO, the main hardware platform for DTV system is built and an ATSC digital televison receiver suitable to US Market is developed. Furthermore from the architecture of ATSC standard digital terrestrial television broadcasting system, deep research about each component of ATSC television system has been done.

In the paper,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 of the ATSC digital televison receiver are explained in detail. Beginning with the system hardware diagram, main components are described, including the power supply module, channel demodulator module, MPEG2 Decoder module, AD converter module, HDMI receiver module, DDR module, Class-D Amplifier module and LCD panel interface module. Genesis’s patented image enhancement technologies are analyzed, such as ACC/ACMⅡ , bandwidth expansion, noise reduction and LCD overdrive. And U.S. television standards of Multichannel Television Sound (MTS), Closed Captioning (CC) and Rating System (V-chip, RRT) are also introduced. Then, some topics about video quality setting, audio quality setting, gamma correction and white balance adjustment are discussed and the EMC designing and improvement are set forth. Finally, summing up the overall system design, primary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re objectively evaluated.

Keywords: ATSC;Digital High Definition;LCD TV

厦门大学博硕士论文摘要库

Page 6: 厦门大学博硕士论文摘要库 - CORE ·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数字电视本质上是将传统模拟电视信号经过取样、量化和编码转化成二进制

V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1.1 引言...............................................................................................................1 1.2 ATSC 电视制式简介 ...................................................................................2 1.3 本论文的工作...............................................................................................5

第二章 ATSC/NTSC 兼容数字高清一体机方案确认...........................7

2.1 产品功能特征...............................................................................................7 2.2 方案确认.......................................................................................................9 2.3 主要集成电路的功能特征要求 ................................................................10 2.4 数字高清一体机系统构成 ........................................................................ 11 2.5 一体机系统工作原理.................................................................................12

第三章 ATSC/NTSC 兼容数字高清一体机系统设计.........................14

3.1 电源电路.....................................................................................................14 3.2 信道解调部分电路设计 ............................................................................16 3.3 MPEG2 解码电路......................................................................................20 3.4 模拟信号的数字化处理模块 ....................................................................25 3.5 画中画组合.................................................................................................28 3.6 HDMI 接口电路设计 ................................................................................28 3.7 图像画质的改善.........................................................................................32 3.8 DDR 电路 ...................................................................................................38 3.9 D 类数字功放.............................................................................................43 3.10 开关机卟声抑制电路.................................................................................46 3.11 美国立体声 MTS.......................................................................................47 3.12 隐藏式字幕(Closed Captioning) .........................................................49 3.13 分级控制(V-Chip 和 RRT) ..................................................................50 3.14 图像模拟量设置.........................................................................................52 3.15 伴音设计.....................................................................................................57 3.16 液晶屏接口电路设计.................................................................................58 3.17 伽马(γ)和白平衡调整 ...........................................................................60 3.18 电磁兼容性(EMC)设计 .......................................................................62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67

4.1 总结.............................................................................................................67 4.2 展望.............................................................................................................69

[参考文献]................................................................................................71

致谢...........................................................................................................72

厦门大学博硕士论文摘要库

Page 7: 厦门大学博硕士论文摘要库 - CORE ·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数字电视本质上是将传统模拟电视信号经过取样、量化和编码转化成二进制

VI

Contents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

1.1 Preface..........................................................................................................1 1.2 Brief knowledge about ATSC standard ....................................................2 1.3 Task of this paper ........................................................................................5

Chapter 2: Selection of the product solution..........................................7

2.1 product 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7 2.2 Selection of the product solution................................................................9 2.3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unctional requirements of the main chips........10 2.4 Components of the DTV system............................................................... 11 2.5 Working principle of the DTV system.....................................................12

Chapter 3: System design of the ATSC/NTSC DTV receiver.............14

3.1 Power module ............................................................................................14 3.2 Channel demodulator module..................................................................16 3.3 MPEG2 decoder module...........................................................................20 3.4 AD converter module................................................................................25 3.5 Picture in picture combinations...............................................................28 3.6 HDMI interface module............................................................................28 3.7 Image enhancement technology...............................................................32 3.8 DDR module ..............................................................................................38 3.9 Class-D Amplifier module ........................................................................43 3.10 Anti-pop circuit .........................................................................................46 3.11 Multi channel television sound.................................................................47 3.12 Closed Captioning .....................................................................................49 3.13 Rating system (V-chip, RRT) ...................................................................50 3.14 Picture quality setting...............................................................................52 3.15 Audio quality setting.................................................................................57 3.16 Panel interface module .............................................................................58 3.17 Gamma correctin and white balance adjustment ..................................60 3.18 EMC designing and improvement...........................................................62

Chapter 4: Summary and Outlook .......................................................67

4.1 Summary....................................................................................................67 4.2 Outlook.......................................................................................................69

Reference .................................................................................................71

Acknowledgements .................................................................................72

厦门大学博硕士论文摘要库

Page 8: 厦门大学博硕士论文摘要库 - CORE ·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数字电视本质上是将传统模拟电视信号经过取样、量化和编码转化成二进制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数字电视本质上是将传统模拟电视信号经过取样、量化和编码转化成二进制

形式的数字电视信号,或是利用数字摄像机、数字录像机、数字摄录机等设备直

接产生数字电视信号,然后进行一系列针对数字信号的处理、传输、存储和记录,

最后实施发送、广播供用户接收、播放的视听系统。在严格意义上,数字电视系

统是从节目摄制、节目编辑、节目制作、信号传输、信号接收到节目显示完全数

字化的电视系统。[1]

随着音视频压缩与数字传输技术的成熟与标准化,并在大规模集成电路中的

实现,使得数字音视频节目的高效压缩和数字传输成为可能,数字电视已成为当

今世界电视发展的趋势。目前,很多国家都根据自己的国情,分别制定出由模拟

电视向数字电视过渡的方案和产业目标,并相继宣布开播数字电视、停播模拟电

视的时间表。

迄今为止,国际电信联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ITU)

已正式接受的数字电视广播标准体系有三种:一是以美国为首的 ATSC 数字电视

标准,该标准基于 HDTV 电视,并同时支持 SDTV 和 HDTV,编码采用 MPEG-2 视频

压缩和 AC-3 音频压缩,数字调制采用 8VSB 或 16VSB 残留边带调制方式,信道编

码采用 RS(207,187)编码;二是以欧洲为中心的 DVB 数字电视广播标准,该

标准与 ATSC标准不同,以 SDTV为起点,音频、视频编码和系统复用均采用MPEG-2

标准,目前,该组织已分别制定了数字电视卫星广播标准 DVB-S(采用 QPSK 调

制)、数字电视有线广播标准DVB-C(采用QAM调制)、数字电视地面广播标准DVB-T

(采用 COFDM 调制方式);三是日本 NHK 推出的以 BST-OFDM 为核心技术的 ISDB-T

标准。[1 ~ 5]

三种标准在信源编码方面相似,都采用 MPEG-2 视频压缩,高清晰度

电视图像常用格式为 1920×1080,每秒 60 场/50 场隔行,最大的区别是信道调

制和传输方式的不同。因此三种制式接收机的不兼容主要在接收机信道解调模

块。[2][3][4][5]

厦门大学博硕士论文摘要库

Page 9: 厦门大学博硕士论文摘要库 - CORE ·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数字电视本质上是将传统模拟电视信号经过取样、量化和编码转化成二进制

第一章 绪论

2

图 1-1 表示了数字电视广播和接收系统的基本原理。从内容上分为信源部分

和信道部分;从结构上分为发送端、传输网络和接收端。发送端包括信源编码(音

视频编码)、业务复用、信道编码和调制。传输网络既可以是地面广播,也可以

是有线电视和卫星接收。调制信号到达接收端,先进行信道解调形成基带传送流

(Transport Stream,简称 TS 流),然后进行解复用,形成音视频打包基本数据

流(Packetized Elementary Stream,PES)或基本数据流(Elementary Stream,

ES)分别解码,最后输出音频和视频信号。[6]

1.2 ATSC 电视制式简介

ATSC 的英文全称是 Advanced Television Systems Committee(美国高级电

视业务顾问委员会),该委员会于 1995 年 9 月 15 日正式通过 ATSC 数字电视国家

标准。ATSC 制信源编码采用 MPEG-2 视频压缩和 AC-3 音频压缩;信道编码采用

VSB 调制,提供了两种模式:地面广播模式(8VSB)和高数据率模式(16VSB)。

随着多媒体传输业务的不断发展,为了适应移动接收的需要,近来又计划增加

2VSB 的移动接收模式。典型的 ATSC 数字地面广播传输系统如图 1-2 所示。

视频编码器

音频编码器

码流复用TS流

调制

(VSB/OFDM)

传输网络

解调

(VSB/OFDM)

码流解复用

视频解码器

音频解码器

TS流

图 1-1 数字电视广播系统

厦门大学博硕士论文摘要库

Page 10: 厦门大学博硕士论文摘要库 - CORE ·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数字电视本质上是将传统模拟电视信号经过取样、量化和编码转化成二进制

第一章 绪论

3

下面分信源部分和信道部分再做进一步介绍:

一、信源编码与解码

由于数字化的 HDTV 原始视频数据量非常大,码率高达 1 Gbps 以上。为了能在一

个 6 M 频道带宽内广播 HDTV 信号,必须采用压缩比很高的视频压缩算法。ATSC

制采用 MPEG-2 视频压缩。MPEG-2 视频压缩格式分为 4级 5类,从低分辨率图像

到高清晰度视频有十几种格式,其中 MP@HL 格式完全符合 HDTV 广播需要。

MPEG-2 视频压缩采用了运动估计和补偿、帧内预测和帧间预测编码、DCT 变换编

码和熵编码等算法,压缩率可达 30-50 倍,付出的代价是 MPEG-2 压缩算法运

算量极大。AC-3 有 5+1 声道编码,可以复用成 TS 流。信源解码是编码的逆过

程,包括 TS 的解复用和音视频 ES 的解压缩,整个过程符合 MPEG-2 和 AC-3 的

解压缩语法。HDTV 解码运算量相对较低,是压缩编码运算量的十分之一。[7]

二、信道调制与解调

以地面广播 8VSB 模式为例,信道调制与解调原理如图 1-3 所示。发送端:码率

为 19.39 Mbps 的 TS 流输入到信道调制单元。信道编码过程包括数据随机处理、

RS 纠错编码、卷积交织、格状编码和同步信号插入,形成符号率为 10.76 Msym/s

的 8 电位符号流(八种电位:±7 V,±5 V,±3 V,±1 V)。然后进行模拟处

MPEG-2编码器

AC-3 编码器

视频

音频

18 种格式之一

最多 5.1 声道

数据

单路节目编码器

多节目传输流复用器

单节目

传输流

(3-18 Mb/s)

单节目

传输流

MPEG-2

比特流

AC-3

比特流

PSI、PSIP产生器

PAT

PSIP

PMT

PAT:节目关联表 PMT:节目映射表 PSI:节目专用信息 PSIP:节目和系统信息

协议

节目和系统信息

系统时间

信道编码器和

8-VSB 调制器

多节目传输流 19.4 Mbit/s

数字电视发射机

6 MHz 的射频信道

图 1-2 ATSC 数字地面广播典型传输系统

厦门大学博硕士论文摘要库

Page 11: 厦门大学博硕士论文摘要库 - CORE ·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数字电视本质上是将传统模拟电视信号经过取样、量化和编码转化成二进制

第一章 绪论

4

理、插入导频、预均衡和单边带调制,最后送到发射机。接收端:射频 RF 经调

谐器锁定,形成中频 IF 输出,A/D 变换后逐级进行 8VSB 信道解调处理,完成

解调后输出码率为 19.39 Mbps 的 TS 流。[7]

8VSB 传输模式的参数如表 1-1 所示。

表 1-1 8VSB 传输模式的参数

参数 8VSB 模式

信道带宽 6 MHz

符号率 10.76 Msym/s

格状 FEC 2/3

段长度 832 个符号

导频功率 0.3 dB

超出带宽 11.5%

净数据率 19.28 Mbps

RS FEC t = 10(207,187)

帧长度 313 个段

C/N 门限 14.9 dB

数据

随机

处理

RS

编码

卷积

交织

格状

编码

射频

上变换

VSB

调制

均衡

导频

插入

TS 流

发射

同步信号

载波锁

定与同

步检测

接收

同步

定时

NTSC

干扰

滤波

信道

均衡

相位

跟踪

格状

解码

交织

RS

解码

数据

去随机

TS 流

图 1-3 信道调制与解调原理

厦门大学博硕士论文摘要库

Page 12: 厦门大学博硕士论文摘要库 - CORE ·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数字电视本质上是将传统模拟电视信号经过取样、量化和编码转化成二进制

第一章 绪论

5

对 TS 流进行信道编码,要经过如下处理:首先 TS 包中 187 个字节和一个伪

随机序列按比特位异或运算(TS 包长度为 188 个字节,同步头 0x47 没有进行异

或和 RS 编码),使 TS 流数据随机化,码率仍然是 19.39 Mbps。随机化后数据送

入 t = 10(207,187)的 RS 编码器,每个 TS 包增加 20 校验字节,包长度为 208

字节,码率上升为 21.52 Mbps。然后又通过(208,52)的卷积交织器,可以抵

御长度相当于 4 ms 的突发干扰。在格状编码之前还通过一个 12 符号交织器。格

状编码采用 2/3模式,即每两个比特输入形成 3比特输出,此时码率升为 35.28

Mbps。映射处理将每 3比特数据映射到一个 8电位符号,每个符号相当于映射前

的 3比特及格状编码前的 2比特。在插入段同步和场同步后,便组装成为数据帧。

每一数据帧包括两个数据场;每一数据场由 313 个数据段组成,其中第一个数据

段作为该场的同步;每个数据段又由 832 个 8 电位符号组成,其中开始四个符号

作为该段的同步。于是形成了符号率为 10.76 Msym/s 的数据流,由于一个符号

表示两比特,所以比特率相当于 21.52 Mbps,除去同步开销和检错冗余,净比

特率为 19.28 Mbs。[7]

和 DVB-T系统及 ISDB-T系统相比,ATSC 8VSB系统在如下几个方面具有优势:

1. 有更高的频谱利用率,广播业者可用较小的发射功率覆盖现有的 NTSC 覆

盖区;

2. 明显地减少了脉冲干扰和相位干扰;

3. 8VSB 信号可将与原模拟 NTSC 信号的同频和邻频干扰减至最小。[8]

ATSC 8VSB 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抗强动态多径干扰差,不支持移动接收。

因此,ATSC 接收技术的改进方法的研究大体上沿以下两个方向进行:

1. 改善在多径环境下固定接收的效果;

2. 移动接收的解决方案。

经过多年的努力,改善在多径环境下固定接收的效果取得长足的进步。通过

广泛的实验室测试和现场测试,其技术日趋完善,在快速走向市场。[9]

1.3 本论文的工作

美国政府正在积极地推进地面数字电视业务,根据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确定

的时间表,2007 年 2 月 18 日午夜 12 点开始,所有大于 25 英寸的电视机,如果

厦门大学博硕士论文摘要库

Page 13: 厦门大学博硕士论文摘要库 - CORE ·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数字电视本质上是将传统模拟电视信号经过取样、量化和编码转化成二进制

第一章 绪论

6

没有配置可以收看美国 ATSC 制式数字电视的调谐和解码组件,将被禁止销售。

而到了 2009 年 2 月 17 日,美国将停止模拟电视信号的播出,所有模拟电视将彻

底无法使用。目前全美国广播业界正准备迎接这个里程碑式的日子的到来。至

2006年 5月底,已有 1573家电视台被授权经营数字电视广播或建设数字电视台,

1573 家电视台的数字电视广播占领了 211 个市场(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 FCC 提

供的数字)。几乎 100%的美国家庭能收到一家或多家数字电视电视台的节目。与

数字电视有关的电子和现实产品的销售正在持续加速,数字电视接收机的质量不

断改进。采用最新技术的芯片制造的 ATSC 接收机已可在恶劣条件下很好地接收

数字电视信号。恶劣条件是指大且不断改变的多径干扰。美国消费电子协会

(Consumer Electronics Association,CEA)预计 2006 年数字电视接收机(包

括显示器)的总销量将超过模拟电视接收机。

针对美国数字电视的市场环境,厦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适时提出了针对美国

市场的高端数字液晶电视的开发任务。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就是实现一个符合美国

ATSC 标准并兼容 NTSC 标准的美国数字高清一体机液晶电视的设计。论文的工作

主要由以下部分组成:

一、了解 ATSC 电视系统的基本原理,理解美国数字高清一体机的系统构架。

二、分析市场需求,确定出产品的功能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硬件实现

方案。

三、对一体机的设计任务进行规划,分模块完成系统的设计和研制。

厦门大学博硕士论文摘要库

Page 14: 厦门大学博硕士论文摘要库 - CORE ·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数字电视本质上是将传统模拟电视信号经过取样、量化和编码转化成二进制

第二章 ATSC/NTSC 兼容数字高清一体机方案确认

7

第二章 ATSC/NTSC 兼容数字高清一体机方案确认

2.1 产品功能特征

从用户对高清音视频娱乐的需求来看,高清和数字化是电视发展的必然方

向。随着技术的成熟和高清节目源的普及,大屏幕高清电视的市场需求日益扩大。

在全球范围内,高清电视产业与市场正在快速成长。至 2005 年,全球高清电视

用户数量已经达到 1450 万,高清电视产业市场规模达到 421 亿美元,高清用户

数量在数字电视用户数量中所占的份额呈现逐年增长的势头。[10]进入 2006 年以

来,大屏幕和 1080p 已成为电视消费市场的热点。针对上述行业发展状况和应用

背景,在 2006 年 5 月初厦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适时提出了美国数字高清一体机

液晶电视的设计开发任务。为了使该产品在市场上有立足之地,必须极大限度地

提高该系列机型的性价比。在开发前期我们对产品的功能需求进行广泛的调查分

析,根据海外销售的需求情况,对比美国市面上销售的数字电视产品的参数,参

照美国 ATSC 电视接收机的行业标准确定出产品的主要功能特征,如表 2-1 所示。

表 2-1 产品功能特征定义

LCD 显示屏尺寸 37、42、47、52 英寸 显示器件

LCD 显示屏分辨率 1920×1080

电视接收 NTSC/ATSC/Clear QAM①

频道范围 VHF 2-13,UHF 14-69,CATV(1-125)

立体声 Mono/Stereo/SAP②

多画面 画中画、画外画

闭路字幕 EIA-608③/EIA-708

父母控制 RRT1,RRT5⑤

定时系统 定时开/关机、时钟

主要功能

绿色电源 待机功耗 < 1 W

厦门大学博硕士论文摘要库

Page 15: 厦门大学博硕士论文摘要库 - CORE ·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数字电视本质上是将传统模拟电视信号经过取样、量化和编码转化成二进制

第二章 ATSC/NTSC 兼容数字高清一体机方案确认

8

RF 2

AV IN 2

S 端子 1

YPbPr 2

VGA 1

输入接口

HDMI 2

AV OUT 1

耳机 1

输出接口

光纤 1

有效显示模式 支持输入分辨率 1080p(59p,60p)

1080i(50i,59i,60i)

720p(50p,59p,60p)

576p

576i

480p

480i

1280×1024 @ 60,75 Hz

1152×864 @ 75 Hz

1280×960 @ 60 Hz

1024×768 @ 60,70,75,85 Hz

800×600 @ 56,60,72,75,85 Hz

720×400 @ 70,85 Hz

640×480 @ 60,72,75,85 Hz

640×400 @ 85 Hz

640×350 @ 70,85 Hz

① Clear QAM:未加密的数字有线。

② SAP:Second Audio Program,电视广播的辅助伴音节目,一般用于提供其他语种的伴音广播。

③ EIA-608:美国电子工业协会 608 号标准,美国 NTSC 模拟电视广播的闭路字幕标准。

④ EIA-708:美国电子工业协会 708 号标准,美国 ATSC 数字电视广播的闭路字幕标准。

⑤ RRT1/RRT5:Rating Region Table,分级区域表。通常把 NTSC 模拟电视的分级系简称为 RRT1,把 ATSC

数字电视的分级系简称为 RRT5。

厦门大学博硕士论文摘要库

Page 16: 厦门大学博硕士论文摘要库 - CORE ·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数字电视本质上是将传统模拟电视信号经过取样、量化和编码转化成二进制

第二章 ATSC/NTSC 兼容数字高清一体机方案确认

9

2.2 方案确认

根据产品的功能定义选择一体机的电路方案,在立项时市面上可支持 1080p

输出的数字电视方案主要有两种,其一是Pixelworks公司的以PWM2000L和PW328

为核心的 DTV 平台;另外一个是 Genesis 公司的以 gm10500 和 FLI8548H 为核心

的 DTV 平台。两者之间的主要性能对比如表 2-2 所示,总体上这两种 DTV 平台的

构架和功能定义类似。在成本方面,Pixelworks 公司的 LCD 显示控制芯片 PW328

没有集成 HDMI 接收器,需要额外增加 HDMI 接收芯片,成本相对较高。在画质性

能表现上,Genesis 公司的 LCD 显示控制芯片 FLI8548H 集成了 ACC/ACM(自动对

比度控制/自动色彩管理)以及 DCDi(小角度斜线处理)等专利画质的增强技术,

在图像的通透性、运动图像清晰度及色彩艳丽感上比 Pixelworks 好。另外

Genesis 公司的 MPEG2 解码芯片 gm10500 处理速度更快,图形处理能力更强大,

OSD(On Screen Display)用户菜单视觉效果更好。因此,相对而言 Genesis 公

司的方案性价比更高。最终确认采用 Genesis 公司的以 gm10500 和 FLI8548H 为

核心的 DTV 平台进行产品开发。

表 2-2 Pixelworks 公司方案和 Genesis 公司方案的性能对比

LCD 显示控制芯片主要性能参数对比

LCD 显示控制芯片 Pixelworks PW328 Genesis FLI8548H

最大输出分辨率 1080P 1080P

双通道画中画 支持 支持

Y/C 分离 3D 梳状滤波器 3D 梳状滤波器

模拟视频解码制式 NTSC/PAL/SECAM NTSC/PAL/SECAM

内置 HDMI 接收器 无 HDMI 1.0 接收器

VBI 数据解码 图文/闭幕字幕/WSS 图文/闭幕字幕/WSS

画质的增强技术 PixelBoostTM

DCTI/DLTI

黑白延伸

DCDi CinemaTM

MADi

ACC

ACM

厦门大学博硕士论文摘要库

Page 17: 厦门大学博硕士论文摘要库 - CORE ·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数字电视本质上是将传统模拟电视信号经过取样、量化和编码转化成二进制

Degree papers are in the “Xiamen University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Database”. Fulltexts are available in the following ways: 1. If your library is a CALIS member libraries, please log on http://etd.calis.edu.cn/ and submitrequests online, or consult the interlibrary loan department in your library. 2. For users of non-CALIS member libraries, please mail to [email protected] for delivery details.

厦门大学博硕士论文摘要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