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报社址:北京东皇城根南街 84 邮政编码: 100006 联系电话:(01085111765 法律顾问:李继泉(北京君邦律师事务所律师) 人民日报印刷厂承印 定价:每月 10.67 全年 128.00 零售每份: 0.85 广告经营许可证:京东工商广字第 0143 广告部电话:(01065231249 声明:本报(网)所刊作品,未经本报(网)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来稿作者,如未在来稿中特别注明,则视同授予本报(网)将其作品在本报(网)相关媒介终端发表、汇编出版的权利(稿酬不另支付)。 2020 4 25 星期六 5230 8 编:陈晓燕 责任编辑:蒋天羚 电话: 010-65257766 e-mail[email protected] 古诗中的劳动之美 杨金坤 蔡淑娟 “ 读 书 日 ”也 要 关 注 版 权 吴肖菲 在我的记忆中,外婆是个普通 的农村妇人,没有文化也没有经济 来源,但有个神奇的红皮包,里面 有用不尽的钱和宝贝。据说这个 红皮包是我的母亲用坏扔掉的,外 婆舍不得,又把它捡了回去。 小时候,每隔一段时间,妈妈 就会带我去乡下外婆家。那时候 外婆家没有电话,我们去了她提 前也不知道,家里自然也备不上 什么菜,她欢喜之余,就是想给我 们母女俩做顿好吃的。每当这时 候,我就看见外婆从柜子里拿出 她的红皮包,数了些钱递给外公, 吩咐外公去买些肉。说实话,我 对红皮包很好奇,里面到底放了 多少钱?依那鼓鼓囊囊的程度, 外婆该是那时候的富翁了。可外 公拿着很低的工资,外婆又没有 经济来源,他们根本富裕不到哪 里去。 中午的伙食很丰盛,猪肉配 上新鲜的蔬菜,简直是那个时代 的美味佳肴。下午,我和小孩子 们玩得有些倦意了,外婆又拿出 红皮包,吩咐表弟去小店买些饼 干,表弟很乐意去,因为买饼干剩 下的钱便是他的跑路费。不一会 儿工夫,表弟不仅买回了饼干,还 用他的跑路费买了些新奇玩意 儿。我看着表弟的新奇玩意儿, 心里羡慕得不得了,外婆看出了 我的心思,吩咐表弟与我分享, 哪知表弟脾气执拗,把宝贝藏到 身后。没办法,外婆又拿出红皮 包,让表弟再买一份给我,表弟倒 也聪明,立 马 接 过 钱 ,把 他 的 宝 贝 转手给我。临走时,外婆想偷偷 塞些钱给我,结果被母亲果断拒 绝了。 有段时间,父亲的工作单位效 益不好,母亲怕给父母添负担,回 家时绝口不提这件事。外婆是个 聪明人,转着弯地想让母亲收下 钱,哪知母亲很执拗,怎么也不肯 收。趁母亲收拾家务的功夫,外 婆把我叫到房间里,拿出红皮包, 数了几十块钱塞到我的口袋里, 还神秘地告诉我,这是我们之间 的小秘密,不要告诉母亲。回家 以后,我把钱递给母亲,母亲知道 真相后,流下了眼泪。 外婆在去年的端午节这天去 世,她已经93岁高龄,离开我们时 是那么安详。她毕生的家当就是 些金银首饰和那只红皮包,舅妈 们总在讨论那些金银首饰怎么 分,而我只想要那只红皮包。 最后我如愿以偿地得到了那 只红皮包,我迫不及待打开,里 面装着牛角梳,玉镯子和佛珠, 分别是太婆婆、母亲和我送给她 的,虽然不值钱,但外婆像宝贝 一样珍藏着他们。曾经的我天 真地以为外婆的红皮包里装的都 是钱,否则怎 么会那么鼓 鼓囊囊?其 实是比钱更 珍贵的东西, 是爱。 梁永刚 春光明媚,万物萌动,可不少人 却深受春困烦扰。而在古代文人眼 中,春困别有一番诗意和情趣。对付 春困,又是妙招迭出。 品茗饮茶便是其中一法。 民间 有“春饮花茶”之说。北宋婉约词人 秦观因受春困之扰懒于著书,好友 李安命令老仆送茶与他,秦观于中 午闲暇时煮饮,从而解除了春困,提 高了校书的效率。为此,秦观特意 写了一首《次韵谢李安上惠茶》答谢 友人: “故人早岁佩飞霞,故遣长须 致茗芽。寒橐遽收诸品玉,午瓯初 试一团花。著书懒复追鸿渐,辨水 时能效易牙。从此道山春困少,黄 书剩校两三家。” 唐朝的孙淑也深谙 此道,在《对茶》一诗中写出了饮茶 消解春困的怡然之乐: “小阁烹香 茗,疏帘下玉钩。灯光翻出鼎,钗影 倒沉瓯。婢捧消春困,亲尝散暮 愁。吟诗因坐久,月转晚妆楼。” 楼里煮着香茶,稀稀疏疏的帘子下 挂着玉钩。灯光照到了鼎外,钗的 影子倒映在沉瓯中。诗人躲在帘 后,品着婢女奉上的香茶,不仅困意 全无,心情也变得明净,吟诗时间久 了,不知不觉月上中天。 除了茶疗,古人也用食疗来化 解春困。 唐《四 时 宝 镜》记 载 : “立 春,食芦、春饼、生菜,号‘菜盘’。” “菜盘”,又名“春盘”,也叫“五辛 盘”,最早以“葱、姜、蒜、椒、芥”五 种蔬菜为主。辛,有生发功能,食 辛可激发阳气生长。食“五辛盘” 本是皇家和贵族解春困的习俗,后 来流传至民间,又演变出吃春饼、 春卷等更丰富的吃法。清代富察 敦 崇《燕 京 岁 时 记》中 也 说 : “立春 日……富家多食春饼,妇女等多买 罗卜而食之,曰咬春,谓可以却春 困也。” 种类繁多的民间传统游戏不 仅健身健心,也能消解春困,譬如 民间广为流传的掷钱,又称簸钱。 参与者先持钱在手中颠簸,然后掷 在台阶或地上,依次摊平,以钱的 正反面多寡决定胜负。据《开元天 宝 遗 事》记 载 : “内庭嫔妃,每至春 时,各于禁中结伴三人至五人,掷金 钱为戏,盖孤闷无所遣也。” 唐代王 建在《宫词》一诗中生动描述了宫 中嫔妃春日里掷钱消解春困的景 象: 春来睡困不梳头,懒逐君王苑 北游。暂向玉花阶上坐,簸钱赢得 两三筹。 翡翠油绿的蚕豆,正是现 在的时令鲜蔬。 少年时期读鲁迅先生的 《社戏》,我不禁对蚕豆情有独 钟,以后甚至到了迷恋的地 步。在鲁迅看来,蚕豆之所以 好吃,首先它是刚采摘下来 的,新鲜得不能再 新鲜了,加上直接 用河水煮,洋溢着 乡野气息。而且, 在夜行船上剥食新 煮的蚕豆,眼望繁 星,耳听流水,自然 别有一番滋味。 像我这样的 “蚕豆控”,每年都 是从上市吃到下市 的。剥开饱满又厚 实的蚕豆荚,嫩绿 色的蚕豆便跳到眼 前,正所谓“翠荚中 排浅碧珠,甘欺崖 蜜软欺酥。”用竹淘 箩盛上这些鲜嫩的 蚕豆,加上大把的葱花,做上 一大碗“葱焖蚕豆”,吃起来 香、酥、糯,格外鲜美。 童年的时候,我常常拿出 一把小板凳,安静地坐在门口 剥蚕豆,这里面还有好玩的游 戏。用小刀割掉蚕豆下部的 皮,一个头戴钢盔的“美国兵” 侧面像就出来了。最妙的是 那个蚕豆胚芽翘翘的,仿佛高 鼻子一样。 蚕豆讲究的是新鲜、颗粒 大、一烧就酥。清晨天还没 亮,农家人就去田间采蚕豆, 趁着拂晓进城赶上市,所以蚕 豆一般是沾着露水,煮出来粉 嘟嘟的很下饭。 蚕豆是个百搭菜。将鲜 嫩的蚕豆瓣与鱼片、火腿、鲜 笋急火同炒,就是 一道淮扬风格的名 —“生炒鱼 片”,有翡翠流丹一 般的美。把蚕豆与 土豆“合作”,又可 以端出一款美味的 蚕豆沙拉。而最让 我痴迷的,还是一 道色香味俱全的蚕 豆饭。 烹制蚕豆饭的 窍门,在于用四分 糯米配上六分粳 米,这样做出来的 蚕豆饭才有嚼劲。 盛出前,均匀翻动 锅内焖熟的蚕豆、 咸肉丁与米粒,使三者充分黏 合,但看绿色的豆瓣穿梭在淡 黄色的米粒和丹红的咸肉丁 之间,既美味又养眼,更有蚕 豆的清香弥漫在整个屋子里。 魏益君 诗歌起源于劳动,翻开我国古代诗 歌作品,历代诗人写下了许多关于人类 辛勤劳动的诗篇。 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 处处可见先人劳动的身影。《芣苢》词句 简单,韵律叠复,“采采芣苢”出现六次, 读之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流畅轻快, 恍然间,眼前真有一群田间劳作的姑 娘,三三两两,于风和日丽中,放声高 歌,回荡山谷,若近若远,美不胜收。《魏 风·十亩之间》勾画的是一幅桑园晚归 图。一片丰饶的桑园,碧绿的桑叶,采 桑的人们,一派清新恬淡的田园风光, 简约的文字抒发了采桑女轻松愉快劳 动的好心情。《小雅·无羊》描摹精妙,笔 底蕴情,展现放牧牛羊的动人景象。 唐代诗人王维在《渭川田家》中描 绘了这样一幅恬然自乐的田家暮归图: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 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 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 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白描之中,诗中 有画,画中有诗,那份劳作中的平静悠 闲,油然而生。 宋代诗人范成大在《四时田园杂 兴》中如此描述农民通宵打稻的情景: “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写出了农民收获的欢乐和劳动的愉 快。而他在另一首同题诗里又云: “昼 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 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把那种男耕女织的农家生产小景描绘 得淋漓尽致,更体现出劳动之中的童 趣之美。 这些诗之所以能够传诵下来,为人 们所记住,不单是缘于诗人的名气,更 重要的原因是其所描述的劳动的艰辛、 充实、乐趣、收获与美丽。 热爱劳动的人,总是生活中最美 丽、最值得敬仰的人。值此劳动节来临 之际,向劳动者致敬。 田克霖 知所先后 世人世事,人事相关。事由人生,事由人解;事由人败, 事由人成。人事交混,难解难分。故而:未能事人,焉能事 事;为要做事,必先做人。 先做人后做事,先修己后事人,先积累后发挥,先准备后 行动。知所先后,则人可事,则事可成。 积十而得五,积五而达无;大积则小获,小积则无获。知 所大小,则势有蓄,则人有成。 连 载( 八 ) 榆钱儿与人有缘,上了 年纪的人,一谈起榆钱儿便 有说不完的话题。 无论是新中国成立前, 还是三年困难时期,人们生 活极其苦寒,吃了上顿没下 顿。青黄不接时,就只能挖 野菜和捋树头菜。榆树浑 身是宝,成了困难时 期人们的救命菜。 母亲给我讲过 一件事。在新中国 成立前,我家大门外 有一株大榆树。村 里有一姓张的年轻 人,与其母亲相依为 命,家无寸土,靠给 人家打零工维持生 计。我家是大家庭, 有几亩地,爷爷便把 一块地无偿让给了 他家耕种。有一年 春天,估计吃食短 缺,年轻人便爬上了 我家的大榆树。我 爷爷开门的时候,看 到他正坐在高高的 树杈上,忙着捋榆钱儿。爷 爷轻轻地又把门子关上了, 告诉家人,谁都不要吭声, 怕年轻人受到惊吓,从树上 摔下来。就这样,爷爷一直 从门缝里看着,直到年轻人 捋满一大篮子,从树上下来 匆匆离去。反复好几次, 直到把满树能够得着的 榆钱儿捋光。爷爷说,这 是救人命。这样的人,越 穷,越爱面子。树虽然是 咱家的,可他不用记着咱 的好,记着老榆树就行 了。 是的,榆树对 人是有恩的。它 曾经救了许多人 的命,真称得上是 生命树。 今年三月间, 我和妻子在村西 坡边的树上捋了 一篮子榆钱儿,先 吃了一顿蒸菜,做 法是把面粉和榆 钱掺和到一起,用 水拌匀,放在锅里 的笼布上蒸熟,再 加上各色佐料,吃 起来黏糊糊的,甜 中带香,味道很是 鲜美。余下的又 做了一顿榆钱面 片儿汤,先在开水里放入面 片,面片将熟时再放榆钱 儿。饭煮好了,面片儿如雪 样白,榆钱则翠绿依然,有 色有香有味,盛了一大瓷 碗,吃到嘴里,滑软鲜嫩,叫 人经久难忘。 刚刚过去的 4 月 23 日是“世界读书日”,全称“世界图 书与版权日”,它不仅是号召大家阅读的日子,也是提醒 大众关注版权的日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择4月23日的灵感来自一个美 丽的传说。4月23日是西班牙文豪塞万提斯的忌日,也是 加泰罗尼亚地区大众节日“圣乔治节”。传说中勇士乔治 屠龙救公主,并获得了公主回赠的礼物—一本书,象征 着知识与力量。这个日子提醒我们,无论是年老还是年 轻,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 阅读的乐趣,都应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 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都应保护知识产权。 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国每年出版图书都在几十余万 种,随着知识经济的崛起,我们的知识产权意识更应该觉 醒。近几年,图书出版日益增多,盗版行为,著作版权的 纠纷也时有发生。这就进一步提醒我们,必须充分利用 好“4·23”这个精神领域的消费维权日,大力宣传推介优 秀图书,打击侵权盗版行为,维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 新闻出版、版权管理部门更应高度重视,采取得力措施, 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和国际公约,让广大公民都关注优秀 图书的出版发行,在全社会形成维护正版、打击盗版的良 好风气。让中国人像关注“3·15”那 样关注了解“4·23”,像宣传物质领域 的消费维权一样,发挥各自优势,声 势浩大地宣传精神领域的消费维权。 我8岁起给舅舅写信, 一写就是22年,是舅舅和娘 的忠诚联络员,舅舅称我是 “信的使者”。 舅舅在鞍山钢厂上班, 娘在山东老家,我8岁给舅 舅写信,绝对是逼出来的。 娘几乎不识字,爹文化也不 高,爹给舅舅写信像挤牙膏 似的,为此爹娘没少吵架。 一次吵得很凶,我既害怕又 着急,大声喊:“你们别吵 了,以后我来写信。” 我写的第一封信全部是 娘的口述。写了两次后,我 感觉信的主要内容就是问 候、报平安,其余的自由发 挥。慢慢地,写信从完成任 务变成了一种乐趣。有时 主动给舅写信,孩子写信无 拘无束,遇到不会写的字就 用拼音代替,害得舅舅看信 时找表姐做翻译。 一次给舅舅说,“我家只 有小煤油灯,娘告诉我城市 的路灯很明亮,很好看,您可 以给我寄一张有路灯的照片 吗?”40 天后,果真收到一张 表姐站在路灯下的照片,舅 舅还给我买了一件和表姐一 模一样的连衣裙。信中告诉 我,城市的花园更美,鼓励我 好好学习将来去大城市。 那时,舅舅的回信,就是 我瞭望外面世界的唯一窗 口,给了我光明和希望,给 了我学习的动力。舅舅每 封信都会给我一份惊喜,要 么是一张精美的卡片、一根 红头绳,要么是几个千纸 鹤。那时盼舅舅的回信,是 我最高兴的事情。 小时候我比较喜欢糖 纸,可农村人很少有钱买糖 吃,所以攒个糖纸很困难。 我单独写信与表姐商量,把 她好看的糖纸用信封给我 寄两张。娘为了省钱,让我 把舅舅、姐姐的信放一个信 封里寄。我担心地问:“与 姐姐说的悄悄话舅舅偷看 了咋办?”娘说:“不会的,给 姐姐的信你叠成三角形,写 上姐的名字。”一个多月后, 意外地收到两斤糖块,娘认 为我嘴馋给舅舅要的,毫不 留情地训了我一顿。 娘对我说:“你想吃糖, 娘给你买,不许给舅舅要,你 舅家孩子多,负担大。”我告 诉娘:“我真的没给舅舅要 糖,只给姐姐要两张糖纸。” 娘说:“哦!原来这样呀。是 舅舅心疼你,给寄了糖块。” 其实我知道,舅舅很少给姐 姐买糖,姐的糖纸多半是在 地上捡的。舅舅总是想方设 法满足我,小时候我觉得舅 舅给我的温暖比爹都多。 多年的书信往来,不仅和 舅舅成为知心朋友,也增加了 我的生活乐趣,更培养了我的 文学爱好。我很怀念给舅舅 写信的岁月, 是舅舅给了 我欢乐,给了 我希望,给了 我力量。 董国宾 清明时令一到,采食田螺的好时光也走进人们的日子 里。江南故乡多水域,田螺正值肥美之时,家乡的大人小孩 在一片片水塘、河沟里忙开了,一个个晃动的影子便与家乡 的田螺拴在了一起。 田螺,古书上称作香螺。通常生长在池塘、水田、小溪 或河沟里。时令到了,螺便成了一粒粒珍珠,大小水域都闪 动着螺的影子。 说起来,捉田螺之法颇多,手摸,自制简易铁丝捞具,都 是有效之法。乡亲们还在实践中,摸索到一种便捷之法。 找个竹筐,放进一些菜叶、豆饼或鱼内脏,傍晚时分将竹筐 放入水中,悄悄等待田螺夜间出来搜寻食物。第二天清早 水汽未散时,将竹筐出水,满满的一筐田螺。 田螺一捉上来,乡亲们就着手准备入盘了。不过,洗 螺、钳螺尾可是不可省掉的环节。提到洗螺,乡亲们自有独 到之法。先将田螺放进盛满清水的盆里,再拿来铁质菜刀 和锅铲,一同插进螺堆,第二天,这些铁器上便爬满了螺,往 水盆底瞧一下,沉积一层田螺吐出来的泥巴,母螺还产下很 多螺崽呢。这样重复处理,螺肚子里便清洗干净了。 接下来,就开始钳螺尾,所用工具为一种自制简易工 具。用一块小木板,固定住适当大小的曲尺形铁板,铁板事 先钻有三个不同大小的孔。然后依照螺体大小,将螺尾放 进孔内,突出的螺尾尖部,手起刀落,螺尾便被钳掉了。 在一阵忙碌中,各种田螺菜出锅了,乡亲们家家户户的 餐桌上,溢满了螺肉香。香辣田螺、紫苏田螺、剁椒田螺、红 烧田螺、田螺鸡、田螺鸭,还有鸡翅田螺煲、竹笋炒田螺、田 螺鸡汤,一盘盘鲜美浓香的螺菜,走进乡亲们的生活中。这 春夏之交的时光里,乡亲们溜达到河沟、水田,伸手一捞,肥 肥的田螺就能做成满口生香的美味,乡亲们真是有福气。

古诗中的劳动之美 香 螺 - paper.tuanjiewang.cnpaper.tuanjiewang.cn/tjb/resfile/2020-04-25/08/tjb2020042508.pdf · 古诗中的劳动之美 杨金坤 从前书信慢 蔡淑娟

  • Upload
    others

  • View
    18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古诗中的劳动之美 香 螺 - paper.tuanjiewang.cnpaper.tuanjiewang.cn/tjb/resfile/2020-04-25/08/tjb2020042508.pdf · 古诗中的劳动之美 杨金坤 从前书信慢 蔡淑娟

本报社址:北京东皇城根南街 84 号 邮政编码:100006 联系电话:(010)85111765 法律顾问:李继泉(北京君邦律师事务所律师) 人民日报印刷厂承印 定价:每月 10.67 元 全年 128.00 元 零售每份:0.85 元 广告经营许可证:京东工商广字第 0143 号 广告部电话:(010)65231249

声明:本报(网)所刊作品,未经本报(网)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来稿作者,如未在来稿中特别注明,则视同授予本报(网)将其作品在本报(网)相关媒介终端发表、汇编出版的权利(稿酬不另支付)。

2020年 4月 25日 星期六 第 5230号8主 编:陈晓燕

责任编辑:蒋天羚

电话:010-65257766e-mail:[email protected]

馆周刊

古 诗 中 的 劳 动 之 美● 杨金坤

从 前 书 信 慢从 前 书 信 慢● 蔡淑娟

●陈卫卫

“ 读 书 日 ”也 要 关 注 版 权

外 婆 的 红 皮 包外 婆 的 红 皮 包● 吴肖菲

在我的记忆中,外婆是个普通

的农村妇人,没有文化也没有经济

来 源 ,但 有 个 神 奇 的 红 皮 包 ,里 面

有 用 不 尽 的 钱 和 宝 贝 。 据 说 这 个

红皮包是我的母亲用坏扔掉的,外

婆舍不得,又把它捡了回去。

小 时 候 ,每 隔 一 段 时 间 ,妈 妈

就 会 带 我 去 乡 下 外 婆 家 。 那 时 候

外 婆 家 没 有 电 话 ,我 们 去 了 她 提

前 也 不 知 道 ,家 里 自 然 也 备 不 上

什 么 菜 ,她 欢 喜 之 余 ,就 是 想 给 我

们 母 女 俩 做 顿 好 吃 的 。 每 当 这 时

候 ,我 就 看 见 外 婆 从 柜 子 里 拿 出

她 的 红 皮 包 ,数 了 些 钱 递 给 外 公 ,

吩 咐 外 公 去 买 些 肉 。 说 实 话 ,我

对 红 皮 包 很 好 奇 ,里 面 到 底 放 了

多 少 钱 ? 依 那 鼓 鼓 囊 囊 的 程 度 ,

外 婆 该 是 那 时 候 的 富 翁 了 。 可 外

公 拿 着 很 低 的 工 资 ,外 婆 又 没 有

经 济 来 源 ,他 们 根 本 富 裕 不 到 哪

里去。

中 午 的 伙 食 很 丰 盛 ,猪 肉 配

上 新 鲜 的 蔬 菜 ,简 直 是 那 个 时 代

的 美 味 佳 肴 。 下 午 ,我 和 小 孩 子

们 玩 得 有 些 倦 意 了 ,外 婆 又 拿 出

红 皮 包 ,吩 咐 表 弟 去 小 店 买 些 饼

干 ,表 弟 很 乐 意 去 ,因 为 买 饼 干 剩

下 的 钱 便 是 他 的 跑 路 费 。 不 一 会

儿 工 夫 ,表 弟 不 仅 买 回 了 饼 干,还

用 他 的 跑 路 费 买 了 些 新 奇 玩 意

儿 。 我 看 着 表 弟 的 新 奇 玩 意 儿 ,

心 里 羡 慕 得 不 得 了 ,外 婆 看 出 了

我 的 心 思 ,吩 咐 表 弟 与 我 分 享 ,

哪 知 表 弟 脾 气 执 拗 ,把 宝 贝 藏 到

身 后 。 没 办 法 ,外 婆 又 拿 出 红 皮

包 ,让 表 弟 再 买 一 份 给 我 ,表 弟 倒

也聪明,立 马 接 过 钱 ,把 他 的 宝 贝

转 手 给 我 。 临 走 时 ,外 婆 想 偷 偷

塞 些 钱 给 我 ,结 果 被 母 亲 果 断 拒

绝 了 。

有段时间,父亲的工作单位效

益 不 好 ,母 亲 怕 给 父 母 添 负 担 ,回

家 时 绝 口 不 提 这 件 事 。 外 婆 是 个

聪 明 人 ,转 着 弯 地 想 让 母 亲 收 下

钱 ,哪 知 母 亲 很 执 拗 ,怎 么 也 不 肯

收 。 趁 母 亲 收 拾 家 务 的 功 夫 ,外

婆 把 我 叫 到 房 间 里 ,拿 出 红 皮 包 ,

数 了 几 十 块 钱 塞 到 我 的 口 袋 里 ,

还 神 秘 地 告 诉 我 ,这 是 我 们 之 间

的 小 秘 密 ,不 要 告 诉 母 亲 。 回 家

以 后 ,我 把 钱 递 给 母 亲 ,母 亲 知 道

真相后,流下了眼泪。

外 婆 在 去 年 的 端 午 节 这 天 去

世,她已经 93 岁高龄,离开我们时

是 那 么 安 详 。 她 毕 生 的 家 当 就 是

些 金 银 首 饰 和 那 只 红 皮 包 ,舅 妈

们 总 在 讨 论 那 些 金 银 首 饰 怎 么

分,而我只想要那只红皮包。

最 后 我 如 愿 以 偿 地 得 到 了 那

只 红 皮 包 ,我 迫 不 及 待 打 开 ,里

面 装 着 牛 角 梳 ,玉 镯 子 和 佛 珠 ,

分 别 是 太 婆 婆 、母 亲 和 我 送 给 她

的 ,虽 然 不 值 钱 ,但 外 婆 像 宝 贝

一 样 珍 藏 着 他 们 。 曾 经 的 我 天

真 地 以 为 外 婆 的 红 皮 包 里 装 的 都

是 钱 ,否 则 怎

么 会 那 么 鼓

鼓 囊 囊 ? 其

实 是 比 钱 更

珍 贵 的 东 西 ,

是 爱 。

解 春 困 , 古 人 办 法 多● 梁永刚

春光明媚,万物萌动,可不少人

却深受春困烦扰。而在古代文人眼

中,春困别有一番诗意和情趣。对付

春困,又是妙招迭出。

品茗饮茶便是其中一法。民间

有“春饮花茶”之说。北宋婉约词人

秦观因受春困之扰懒于著书,好友

李安命令老仆送茶与他,秦观于中

午闲暇时煮饮,从而解除了春困,提

高了校书的效率。为此,秦观特意

写了一首《次韵谢李安上惠茶》答谢

友人:“故人早岁佩飞霞,故遣长须

致茗芽。寒橐遽收诸品玉,午瓯初

试一团花。著书懒复追鸿渐,辨水

时能效易牙。从此道山春困少,黄

书剩校两三家。”唐朝的孙淑也深谙

此道,在《对茶》一诗中写出了饮茶

消 解 春 困 的 怡 然 之 乐 :“ 小 阁 烹 香

茗,疏帘下玉钩。灯光翻出鼎,钗影

倒 沉 瓯 。 婢 捧 消 春 困 ,亲 尝 散 暮

愁。吟诗因坐久,月转晚妆楼。”小

楼里煮着香茶,稀稀疏疏的帘子下

挂着玉钩。灯光照到了鼎外,钗的

影 子 倒 映 在 沉 瓯 中 。 诗 人 躲 在 帘

后,品着婢女奉上的香茶,不仅困意

全无,心情也变得明净,吟诗时间久

了,不知不觉月上中天。

除了茶疗,古人也用食疗来化

解春困。唐《四 时 宝 镜》记 载 :“ 立

春 ,食 芦 、春 饼 、生 菜 ,号‘ 菜 盘 ’。”

“ 菜 盘 ”,又 名“ 春 盘 ”,也 叫“ 五 辛

盘 ”,最 早 以“ 葱 、姜 、蒜 、椒 、芥 ”五

种 蔬 菜 为 主 。 辛 ,有 生 发 功 能 ,食

辛 可 激 发 阳 气 生 长 。 食“ 五 辛 盘 ”

本是皇家和贵族解春困的习俗,后

来 流 传 至 民 间 ,又 演 变 出 吃 春 饼 、

春 卷 等 更 丰 富 的 吃 法 。 清 代 富 察

敦 崇《燕 京 岁 时 记》中 也 说 :“ 立 春

日……富家多食春饼,妇女等多买

罗 卜 而 食 之 ,曰 咬 春 ,谓 可 以 却 春

困也。”

种类繁多的民间传统游戏不

仅健身健心,也能消解春困,譬如

民间广为流传的掷钱,又称簸钱。

参与者先持钱在手中颠簸,然后掷

在 台 阶 或 地 上 ,依 次 摊 平 ,以 钱 的

正反面多寡决定胜负。据《开元天

宝 遗 事》记 载 :“ 内 庭 嫔 妃 ,每 至 春

时,各于禁中结伴三人至五人,掷金

钱为戏,盖孤闷无所遣也。”唐代王

建 在《宫 词》一 诗 中 生 动 描 述 了 宫

中 嫔 妃 春 日 里 掷 钱 消 解 春 困 的 景

象 :春 来 睡 困 不 梳 头 ,懒 逐 君 王 苑

北游。暂向玉花阶上坐,簸钱赢得

两三筹。

翡翠油绿的蚕豆,正是现

在的时令鲜蔬。

少年时期读鲁迅先生的

《社戏》,我不禁对蚕豆情有独

钟,以后甚至到了迷恋的地

步。在鲁迅看来,蚕豆之所以

好吃,首先它是刚采摘下来

的,新鲜得不能再

新鲜了,加上直接

用河水煮,洋溢着

乡野气息。而且,

在夜行船上剥食新

煮的蚕豆,眼望繁

星,耳听流水,自然

别有一番滋味。

像 我 这 样 的

“蚕豆控”,每年都

是从上市吃到下市

的。剥开饱满又厚

实的蚕豆荚,嫩绿

色的蚕豆便跳到眼

前,正所谓“翠荚中

排浅碧珠,甘欺崖

蜜软欺酥。”用竹淘

箩盛上这些鲜嫩的

蚕豆,加上大把的葱花,做上

一大碗“葱焖蚕豆”,吃起来

香、酥、糯,格外鲜美。

童年的时候,我常常拿出

一把小板凳,安静地坐在门口

剥蚕豆,这里面还有好玩的游

戏。用小刀割掉蚕豆下部的

皮,一个头戴钢盔的“美国兵”

侧面像就出来了。最妙的是

那个蚕豆胚芽翘翘的,仿佛高

鼻子一样。

蚕豆讲究的是新鲜、颗粒

大、一烧就酥。清晨天还没

亮,农家人就去田间采蚕豆,

趁着拂晓进城赶上市,所以蚕

豆一般是沾着露水,煮出来粉

嘟嘟的很下饭。

蚕豆是个百搭菜。将鲜

嫩的蚕豆瓣与鱼片、火腿、鲜

笋急火同炒,就是

一道淮扬风格的名

菜 ——“ 生 炒 鱼

片”,有翡翠流丹一

般的美。把蚕豆与

土豆“合作”,又可

以端出一款美味的

蚕豆沙拉。而最让

我痴迷的,还是一

道色香味俱全的蚕

豆饭。

烹制蚕豆饭的

窍门,在于用四分

糯 米 配 上 六 分 粳

米,这样做出来的

蚕豆饭才有嚼劲。

盛出前,均匀翻动

锅内焖熟的蚕豆、

咸肉丁与米粒,使三者充分黏

合,但看绿色的豆瓣穿梭在淡

黄色的米粒和丹红的咸肉丁

之间,既美味又养眼,更有蚕

豆的清香弥漫在整个屋子里。

● 魏益君

诗歌起源于劳动,翻开我国古代诗

歌作品,历代诗人写下了许多关于人类

辛勤劳动的诗篇。

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

处处可见先人劳动的身影。《芣苢》词句

简单,韵律叠复,“采采芣苢”出现六次,

读之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流畅轻快,

恍 然 间 ,眼 前 真 有 一 群 田 间 劳 作 的 姑

娘 ,三 三 两 两 ,于 风 和 日 丽 中 ,放 声 高

歌,回荡山谷,若近若远,美不胜收。《魏

风·十亩之间》勾画的是一幅桑园晚归

图。一片丰饶的桑园,碧绿的桑叶,采

桑的人们,一派清新恬淡的田园风光,

简约的文字抒发了采桑女轻松愉快劳

动的好心情。《小雅·无羊》描摹精妙,笔

底蕴情,展现放牧牛羊的动人景象。

唐代诗人王维在《渭川田家》中描

绘了这样一幅恬然自乐的田家暮归图: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

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

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

羡闲逸,怅然吟式微。”白描之中,诗中

有画,画中有诗,那份劳作中的平静悠

闲,油然而生。

宋 代 诗 人 范 成 大 在《四 时 田 园 杂

兴》中如此描述农民通宵打稻的情景:

“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写 出 了 农 民 收 获 的 欢 乐 和 劳 动 的 愉

快。而他在另一首同题诗里又云:“昼

出 耘 田 夜 绩 麻 ,村 庄 儿 女 各 当 家 。 童

孙 未 解 供 耕 织 ,也 傍 桑 阴 学 种 瓜 。”又

把那种男耕女织的农家生产小景描绘

得 淋 漓 尽 致 ,更 体 现 出 劳 动 之 中 的 童

趣之美。

这些诗之所以能够传诵下来,为人

们所记住,不单是缘于诗人的名气,更

重要的原因是其所描述的劳动的艰辛、

充实、乐趣、收获与美丽。

热 爱 劳 动 的 人 ,总 是 生 活 中 最 美

丽、最值得敬仰的人。值此劳动节来临

之际,向劳动者致敬。

《 大 世 微 言 》● 田克霖

知所先后

世人世事,人事相关。事由人生,事由人解;事由人败,

事由人成。人事交混,难解难分。故而:未能事人,焉能事

事;为要做事,必先做人。

先做人后做事,先修己后事人,先积累后发挥,先准备后

行动。知所先后,则人可事,则事可成。

积十而得五,积五而达无;大积则小获,小积则无获。知

所大小,则势有蓄,则人有成。

连 载( 八 )

榆钱儿与人有缘,上了

年纪的人,一谈起榆钱儿便

有说不完的话题。

无论是新中国成立前,

还是三年困难时期,人们生

活极其苦寒,吃了上顿没下

顿。青黄不接时,就只能挖

野 菜 和 捋 树 头 菜 。 榆 树 浑

身是宝,成了困难时

期人们的救命菜。

母 亲 给 我 讲 过

一 件 事 。 在 新 中 国

成立前,我家大门外

有 一 株 大 榆 树 。 村

里 有 一 姓 张 的 年 轻

人,与其母亲相依为

命 ,家 无 寸 土 ,靠 给

人 家 打 零 工 维 持 生

计。我家是大家庭,

有几亩地,爷爷便把

一 块 地 无 偿 让 给 了

他 家 耕 种 。 有 一 年

春 天 ,估 计 吃 食 短

缺,年轻人便爬上了

我 家 的 大 榆 树 。 我

爷爷开门的时候,看

到 他 正 坐 在 高 高 的

树杈上,忙着捋榆钱儿。爷

爷轻轻地又把门子关上了,

告 诉 家 人 ,谁 都 不 要 吭 声 ,

怕年轻人受到惊吓,从树上

摔下来。就这样,爷爷一直

从门缝里看着,直到年轻人

捋满一大篮子,从树上下来

匆匆离去。反复好几次,

直 到 把 满 树 能 够 得 着 的

榆钱儿捋光。爷爷说,这

是救人命。这样的人,越

穷,越爱面子。树虽然是

咱家的,可他不用记着咱

的 好 ,记 着 老 榆 树 就 行

了。

是 的 ,榆 树 对

人 是 有 恩 的 。 它

曾 经 救 了 许 多 人

的命,真称得上是

生命树。

今 年 三 月 间 ,

我 和 妻 子 在 村 西

坡 边 的 树 上 捋 了

一篮子榆钱儿,先

吃了一顿蒸菜,做

法 是 把 面 粉 和 榆

钱掺和到一起,用

水拌匀,放在锅里

的笼布上蒸熟,再

加上各色佐料,吃

起来黏糊糊的,甜

中带香,味道很是

鲜 美 。 余 下 的 又

做 了 一 顿 榆 钱 面

片儿汤,先在开水里放入面

片 ,面 片 将 熟 时 再 放 榆 钱

儿。饭煮好了,面片儿如雪

样 白 ,榆 钱 则 翠 绿 依 然 ,有

色 有 香 有 味 ,盛 了 一 大 瓷

碗,吃到嘴里,滑软鲜嫩,叫

人经久难忘。

难忘榆树情

●郭增吉

刚刚过去的 4 月 23 日是“世界读书日”,全称“世界图

书与版权日”,它不仅是号召大家阅读的日子,也是提醒

大众关注版权的日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择 4 月 23 日的灵感来自一个美

丽的传说。4月 23日是西班牙文豪塞万提斯的忌日,也是

加泰罗尼亚地区大众节日“圣乔治节”。传说中勇士乔治

屠龙救公主,并获得了公主回赠的礼物—— 一本书,象征

着知识与力量。这个日子提醒我们,无论是年老还是年

轻,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

阅读的乐趣,都应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

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都应保护知识产权。

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国每年出版图书都在几十余万

种,随着知识经济的崛起,我们的知识产权意识更应该觉

醒。近几年,图书出版日益增多,盗版行为,著作版权的

纠纷也时有发生。这就进一步提醒我们,必须充分利用

好“4·23”这个精神领域的消费维权日,大力宣传推介优

秀图书,打击侵权盗版行为,维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

新闻出版、版权管理部门更应高度重视,采取得力措施,

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和国际公约,让广大公民都关注优秀

图书的出版发行,在全社会形成维护正版、打击盗版的良

好风气。让中国人像关注“3·15”那

样关注了解“4·23”,像宣传物质领域

的消费维权一样,发挥各自优势,声

势浩大地宣传精神领域的消费维权。

我 8 岁 起 给 舅 舅 写 信 ,

一写就是 22 年,是舅舅和娘

的 忠 诚 联 络 员 ,舅 舅 称 我 是

“信的使者”。

舅 舅 在 鞍 山 钢 厂 上 班 ,

娘 在 山 东 老 家 ,我 8 岁 给 舅

舅 写 信 ,绝 对 是 逼 出 来 的 。

娘 几 乎 不 识 字 ,爹 文 化 也 不

高 ,爹 给 舅 舅 写 信 像 挤 牙 膏

似 的 ,为 此 爹 娘 没 少 吵 架 。

一 次 吵 得 很 凶 ,我 既 害 怕 又

着 急 ,大 声 喊 :“ 你 们 别 吵

了,以后我来写信。”

我写的第一封信全部是

娘 的 口 述 。 写 了 两 次 后 ,我

感 觉 信 的 主 要 内 容 就 是 问

候 、报 平 安 ,其 余 的 自 由 发

挥 。 慢 慢 地 ,写 信 从 完 成 任

务 变 成 了 一 种 乐 趣 。 有 时

主 动 给 舅 写 信 ,孩 子 写 信 无

拘 无 束 ,遇 到 不 会 写 的 字 就

用 拼 音 代 替 ,害 得 舅 舅 看 信

时找表姐做翻译。

一次给舅舅说,“我家只

有 小 煤 油 灯 ,娘 告 诉 我 城 市

的路灯很明亮,很好看,您可

以给我寄一张有路灯的照片

吗?”40 天后,果真收到一张

表 姐 站 在 路 灯 下 的 照 片 ,舅

舅还给我买了一件和表姐一

模一样的连衣裙。信中告诉

我,城市的花园更美,鼓励我

好好学习将来去大城市。

那时,舅舅的回信,就是

我 瞭 望 外 面 世 界 的 唯 一 窗

口 ,给 了 我 光 明 和 希 望 ,给

了 我 学 习 的 动 力 。 舅 舅 每

封 信 都 会 给 我 一 份 惊 喜 ,要

么 是 一 张 精 美 的 卡 片 、一 根

红 头 绳 ,要 么 是 几 个 千 纸

鹤 。 那 时 盼 舅 舅 的 回 信 ,是

我最高兴的事情。

小 时 候 我 比 较 喜 欢 糖

纸 ,可 农 村 人 很 少 有 钱 买 糖

吃 ,所 以 攒 个 糖 纸 很 困 难 。

我 单 独 写 信 与 表 姐 商 量 ,把

她 好 看 的 糖 纸 用 信 封 给 我

寄 两 张 。 娘 为 了 省 钱 ,让 我

把 舅 舅 、姐 姐 的 信 放 一 个 信

封 里 寄 。 我 担 心 地 问 :“ 与

姐 姐 说 的 悄 悄 话 舅 舅 偷 看

了咋办?”娘说:“不会的,给

姐 姐 的 信 你 叠 成 三 角 形 ,写

上姐的名字。”一个多月后,

意 外 地 收 到 两 斤 糖 块 ,娘 认

为 我 嘴 馋 给 舅 舅 要 的 ,毫 不

留情地训了我一顿。

娘 对 我 说 :“ 你 想 吃 糖 ,

娘给你买,不许给舅舅要,你

舅家孩子多,负担大。”我告

诉 娘 :“ 我 真 的 没 给 舅 舅 要

糖,只给姐姐要两张糖纸。”

娘说:“哦!原来这样呀。是

舅舅心疼你,给寄了糖块。”

其 实 我 知 道 ,舅 舅 很 少 给 姐

姐 买 糖 ,姐 的 糖 纸 多 半 是 在

地上捡的。舅舅总是想方设

法 满 足 我 ,小 时 候 我 觉 得 舅

舅给我的温暖比爹都多。

多年的书信往来,不仅和

舅舅成为知心朋友,也增加了

我的生活乐趣,更培养了我的

文学爱好。我很怀念给舅舅

写信的岁月,

是 舅 舅 给 了

我欢乐,给了

我希望,给了

我力量。

﹃矮人看戏﹄

水墨漫画

水墨漫画

水墨漫画

杨树山

♦ 香 螺 ♦● 董国宾

清明时令一到,采食田螺的好时光也走进人们的日子

里。江南故乡多水域,田螺正值肥美之时,家乡的大人小孩

在一片片水塘、河沟里忙开了,一个个晃动的影子便与家乡

的田螺拴在了一起。

田螺,古书上称作香螺。通常生长在池塘、水田、小溪

或河沟里。时令到了,螺便成了一粒粒珍珠,大小水域都闪

动着螺的影子。

说起来,捉田螺之法颇多,手摸,自制简易铁丝捞具,都

是有效之法。乡亲们还在实践中,摸索到一种便捷之法。

找个竹筐,放进一些菜叶、豆饼或鱼内脏,傍晚时分将竹筐

放入水中,悄悄等待田螺夜间出来搜寻食物。第二天清早

水汽未散时,将竹筐出水,满满的一筐田螺。

田螺一捉上来,乡亲们就着手准备入盘了。不过,洗

螺、钳螺尾可是不可省掉的环节。提到洗螺,乡亲们自有独

到之法。先将田螺放进盛满清水的盆里,再拿来铁质菜刀

和锅铲,一同插进螺堆,第二天,这些铁器上便爬满了螺,往

水盆底瞧一下,沉积一层田螺吐出来的泥巴,母螺还产下很

多螺崽呢。这样重复处理,螺肚子里便清洗干净了。

接下来,就开始钳螺尾,所用工具为一种自制简易工

具。用一块小木板,固定住适当大小的曲尺形铁板,铁板事

先钻有三个不同大小的孔。然后依照螺体大小,将螺尾放

进孔内,突出的螺尾尖部,手起刀落,螺尾便被钳掉了。

在一阵忙碌中,各种田螺菜出锅了,乡亲们家家户户的

餐桌上,溢满了螺肉香。香辣田螺、紫苏田螺、剁椒田螺、红

烧田螺、田螺鸡、田螺鸭,还有鸡翅田螺煲、竹笋炒田螺、田

螺鸡汤,一盘盘鲜美浓香的螺菜,走进乡亲们的生活中。这

春夏之交的时光里,乡亲们溜达到河沟、水田,伸手一捞,肥

肥的田螺就能做成满口生香的美味,乡亲们真是有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