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A 31 責任編輯:張旭婕 2013年11月13日(星期三) 文匯副刊 YoYo Tina Lily 滿 OK 滿 「歲月友情演唱會」 查小欣 翠袖 乾坤 —— —— —— 穿 ⋯⋯ —— ⋯⋯ 穿 —— 穿 穿 ⋯⋯ 為死靈魂造像 琴台 客聚 Qualitative & Quantifitave Analysis 福爾摩斯偵探小說 吳康民 生活 語絲 便 西 姜太公面相 楊天命 天言 知玄 滿 尷尬風流 隨想 西 使 —— 使 疫苗副作用 湯禎兆 路地 觀察 人生在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個體,我 們都是被拋在這個世界上的。在生命的不同階 段,我們要和遇到的人一起讀書、共事或生活。 遇到什麼樣的同學、老師,什麼樣的同事、上 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 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㠥我們的生命之河 是平靜、順暢,還是彎曲、波折,抑或險象環 生、驚濤裂岸。 如果我們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 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 遇到了合適的人。如果我們人生坎坷、諸事不 利,那麼,早晚有一天,我們也會想,為什麼自 己的命運這麼差?為什麼生活安排自己遇到的都 是齟齬不合之人?而有教養的同學、循循善誘的 老師、知人善任的上司、開朗熱情的朋友、優雅 賢惠的女人,為什麼與自己總是無緣?為什麼自 己總也不遇? 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㠥人一生大部分 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與 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在為謀食而 辛勞的職場上,我們可能在某一時段遇見了不錯 的同事,在某位有品有識的上司麾下工作,我們 的才能得到了施展,我們取得的成績得到大家及 社會的承認。但是,幾年、十幾年之後,如果我 們調換了工作崗位,或是單位來了新的上司,一 切也許都變了模樣。有些同事表面客氣,其實是 陰險小人,有機會便欺負你、坑害你,而上司是 那種自私狹隘、又專斷剛愎之人,你每天從事的 工作從此成了折磨,你的職業前景一片灰暗。 翻閱中國古典詩詞,我們會看到,感嘆自己懷 才不遇的詩人有很多,抱怨世無常理、江湖險 惡、人生艱澀的詩句,從屈原一直綿綿不絕寫到 龔自珍。是啊,有什麼事情,比一個滿腹經綸的 人總也得不到一試身手的機會更可悲呢?有什麼 樣的不幸,比一個人年至半百,回望生平,雖勤 學苦修輾轉奔波,卻功名兩空一無所獲更讓人辛 酸呢?所以,司馬遷要說:「悲夫!士生之不 辰,愧顧影而獨存。恆克己而復禮,懼志行而無 聞」,陶淵明會嘆息:「哀哉,士之不遇,已不在 炎帝帝魁之世。雖好學與行義,何死生之苦辛!」 李白慨嘆:「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 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行路 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陸游向朋友傾 訴衷腸:「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關河 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胡未滅,鬢先秋,淚空 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袁中道 入仕前,也是牢騷滿腔:「少時有雄氣,落落凌 千秋。何以酬知己?腰下雙吳鉤。時兮不我與, 大笑入皇州」,他甚至這樣表達自己的失意之憤, 「早知窮欲死,恨不曲如鉤」。辛棄疾寫了多首感 懷不遇的詞,最著名的是《破陣子.為陳同父賦 壯語以寄》,他還有個朋友,名字就叫趙不遇,彼 此多有唱和。 兩千多年來,不遇,始終是籠罩在很多中國文 人頭上的濃重陰霾,直到今天,在一些知識人身 上,這片霧霾也未散盡。我有一位陳姓朋友,喜 讀書、愛寫作,1997年,大學新聞專業畢業以 後,他加入一家雜誌社。次年長江流域暴雨成 災,洪水氾濫,他被派去報道抗洪救險。在前 線,他和大堤上的官兵一起同吃同住,戰風鬥 雨,寫出了多篇生動感人的通訊和特寫。從南方 回來後,他受到社裡表揚與嘉獎。當時的雜誌總 編,早年也做過記者,不僅是內行,且愛惜人 才,他很欣賞陳的文筆,每逢重大採訪和報道事 項,他都派陳前往。在他手下,陳的業務能力提 升很快,才華得到了用武之地,作品連續幾年獲 得省級和國家級獎項。對這位總編,陳一直心存 感激。2009年,老總退休了,社裡新來了一個負 責人。此人在政府部門供職多年,專長於以行政 手段與邏輯來管理屬下,到任不久,便在社裡推 行績效考核制,並嚴格考勤制度。此外,鑒於廣 告大幅減少,經營形勢不善,這位新總編下令全 員創收,從部室主任到勤雜工,每個人都分配了 攬廣告的額度。這一下,可把陳難住了。他,一 個書生,一個整天埋首書卷、羞言錢財之人,讓 他去採訪單位攬廣告,與受訪人談錢,真愁煞他 也!由於不能完成創收任務,由於幾次未按時準 點打卡,陳受到了領導批評,又由於他平常不與 大家一同聊天、說笑、打牌、吃飯,在社裡顯得 形單影隻,每逢民主票選或測評便得分不高,因 此在職務晉陞、職稱評定上吃虧連連。雜誌的欄 目設置和編排也發生了改變,他擅長寫的深度報 道文章及社會評論,幾乎沒有了發表的園地。凡 此種種,都將陳置於一個非常尷尬的境地,對比 十幾年前的文思奔湧、才華飛揚,他現在是失意 潦倒、落魄無奈,只能忍氣吞聲、委屈苟活。一 次與我相聚,他感慨道:以前讀古人嘆息不遇之 詩,總覺得「隔」,此中況味,近年我才有所體會 呀。人之遇與不遇,既有時代變遷之大背景,也 和個人性格參與形成的小環境有關。遇,是他幸 遇知己;不遇,不僅指他無緣遇到知音,更指他 遇到的皆是抵牾之人,一些與他品性、趣味大相 逕庭的人,將他團團圍困。與之相融,他不能, 逃之夭夭,恨無路。 令人念茲在茲的遇與不遇,表明大千世界處在 與我們游離的狀態,不在我輩掌握之中,它也許 受㠥某位性情乖戾的神的牽引,也許在別有用心 人的操控之下。我們的生活,佈滿了異數,我們 的命運,有㠥太多的不可知和不可預期。千里馬 跑得再快,也須遇到伯樂,俞伯牙的琴彈得再 好,還要設法讓子期聽到。一個人縱有文采華章 之靈、匡世濟邦之才,倘若總也遇不到知音或恩 人,也只能摧眉折腰、沉淪底層,在庸庸碌碌中 度過一生,他的靈秀和才識,只好聽任風雨吹 襲、歲月消磨,最後付之東流。 僅此一點,足以證明我們的社會生活弊端尚 存,制度設置與建設、特別是人才的起用與選拔 方面,亟待改進處甚多。當然,今日非昔日,此 時非彼時,在知識普及、資訊發達的而今,更重 要的事情,是通過民主實踐,擴大公共生活的空 間,讓人們都有機會參與到社會事務的管理當 中,讓人們有可能有途徑在廣大的時空展示自己 的才能。有了正常的、廣闊的公共生活與空間, 人的不同稟性、不同的才華,不僅能得到充分顯 露與增長,生活的不確定性和命運的詭譎,也會 減少,心術不正、蠅營狗苟之徒的為非作歹,將 會受到有效遏制。而有才有識之人,再也不必非 要等待某位大人的發現和欣賞,他們會漸漸把命 運掌握在自己手裡。如此,遇與不遇,這個長期 困擾國人的難題方可緩解。 所以,對仍然嘆惜懷才不遇的人來說,若總彈 奏哀怨、悲傷的音調,怕是於事無補,不如放眼 量、識時務,投身公共生活和公眾輿論的形成, 也許能找到一展才學之地。 遇與不遇 人生在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 網上圖片 本版逢周一至五刊出 傳真:2873 2453 電郵:[email protected]

為死靈魂造像 琴台 - Wen Wei Popdf.wenweipo.com/2013/11/13/a31-1113.pdf2013/11/13  · A 31 文匯副刊 責任編輯:張旭婕) 古 惑 仔 ﹂ 電 影 系 列 主 角 ﹁

  • Upload
    others

  • View
    8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為死靈魂造像 琴台 - Wen Wei Popdf.wenweipo.com/2013/11/13/a31-1113.pdf2013/11/13  · A 31 文匯副刊 責任編輯:張旭婕) 古 惑 仔 ﹂ 電 影 系 列 主 角 ﹁

A 31 ■責任編輯:張旭婕 2013年11月13日(星期三)文匯副刊

﹁古惑仔﹂電影系列主角﹁陳浩南﹂鄭伊

健、﹁山雞﹂陳小春、﹁大天二﹂謝天華、

﹁大頭仔﹂錢嘉樂、﹁包皮﹂林曉峰,合作多年

以來,首次合體登上紅館開騷,在一連四場的

﹁歲月友情演唱會﹂中各施展渾身解數,觀眾反

應熱烈。鄭伊健表演功夫與舞蹈員拳來腳往肉搏,

謝天華大演瀟灑舞技,錢嘉樂用拳頭彈鋼琴為自己

伴奏,林曉峰表演打鼓,陳小春歌舞連場,極盡視

聽之娛。

五子從未同台做騷,卻有份莫名的默契,畢竟一

起拍了一系列六部古惑仔電影,斷斷續續的合作,

延續同一角色,像一班中學同學相對了好幾年,畢

業後各奔前程,十七年後,舊生會聚會再遇,友情

沒被歲月沖淡,反而多了份濃得化不開的兄弟情。

演唱會其中一個亮點是五子向坐在觀眾席的太太

大唱情歌,更將太太的名字填入歌詞中,鄭伊健唱

YoYo

︵蒙嘉慧︶、陳小春唱丁丁︵應釆兒︶、謝天華

唱Tina

、錢嘉樂唱盈盈、林曉峰唱L

ily︵康子妮︶,

任何女人得丈夫當眾唱出愛的宣言,無不心醉,報

以飛吻甜笑,就連現場觀眾也受感染,頻頻歡呼拍

掌和應。全場不單洋溢友情,更充滿夫妻情,溫馨

又甜蜜。

現場保安明顯比起其他演唱會較為寬鬆,觀眾興奮的衝到台

前去博取握手機會,不會即時被逐回座位,觀眾就像來開派

對,絕無冷場,加上有全場齊唱卡拉O

K

環節,五子與觀眾互

動,非常親切,令觀眾投入得完場了仍捨不得走。

五子從未同台做騷,觀眾卻跟他們有份莫名的默契,全憑古

惑仔電影集體回憶效應。

不過五子不單靠歲月友情作賣點,他們更大的賣點是他們練

歌練舞學技所付出的努力和誠意,唱、跳、演都帶來驚喜。

演唱會口碑好,娛樂性之豐富,預言他們會開第二部曲,做巡

演也會大受歡迎。﹁古惑仔之父﹂導演劉偉強亦現身台上,如

近年在澳門工作的朱永棠也現身,就是一個古惑仔圓滿的敘舊

大會。

百家廊

吳小彬

「歲月友情演唱會」查小欣

翠袖乾坤

余華在︽兄弟.後記︾末尾寫道:

——

寫作就是這樣奇妙,從狹窄開始往往

寫出寬廣,從寬廣開始反而寫出狹窄。

——

這和人生一模一樣,從一條寬廣大路

出發的人常常走投無路,從一條羊腸小道出

發的人卻能夠走到遙遠的天邊。

——

所以耶穌說:﹁你們要走窄門。﹂他告誡

我們,﹁因為引到滅亡,那門是寬的,路是大

的,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路是

小的,找

的人也少。

意喻余華所走的道路是狹窄的,他是一位創作

的探索者和開拓者。

余華的最新一部小說是︽第七天︾。

這部小說出版後,同樣引起巨大的反響和爭

議。從

︽活

︾到︽許三觀賣血記︾、︽兄弟︾,再

到︽第七天︾,都可作如是觀。

︽第七天︾可說是別出心裁。

小說一開頭,有點馬爾薩斯式的魔幻:一個走向殯儀

館、將被火化的靈魂,出門後又回轉家中穿衣打扮⋯

至於他為什麼會死?他在死亡之後還能留給讀者什麼

呢?這

正是讀者所急於尋找的答案和希望解開的謎。

余華從描寫地上的小人物到地下的小人物—

鬼魂。

以楊飛為代表的靈魂,生不逢時、死亦不逢時的,他們

可悲地在社會低下層生活,遭遇,閱歷了數不盡的苦難。

他目睹周圍的人,大都是草根,也是都生活在惶恐中。

他們的生活的唯一可留戀之處,就是對親人、情人的愛

⋯⋯

。余華對楊飛父子情深的抒描,貫穿全書,特別令人動情

——

我乘坐的火車駛離車站時,他站在那裡看

離去的火車

揮手,雖然站台上有很多人在來去,可是我覺得他是孤單

一人站在那裡。

第二天我父親不辭而別,他走得無聲無息,連一張紙條

也沒有留下,拖

自己所剩無幾的生命離我遠去。

評者認為︽第七天︾比︽活

︾更絕望、比︽兄弟︾的

故事更荒誕。

小說作者呈現讀者面前,是一個個﹁死無葬身之地﹂的

受害者群像。

他們穿梭於陰陽兩界,追憶和思考

種種恩恨情仇,其

間夾雜

許多殘酷的社會現實的折射。

譬如強行拆遷民房、賣器官買墓地、高官姦淫人妻等

等,所有這些,都是時下傳媒充斥的新聞,讓人讀來體會

到切膚的疼痛和寒心。

作者企圖以死亡對當今中國社會貧富懸殊、道德淪落、

貪污腐化、禍國殃民等現象,作出最絕望的控訴。

書中刻劃了一幅幅鮮活的現實浮世繪:一大群死靈魂在

死去的老闆開的飯館吃飯,席間亡靈們議論紛紛,直言目

前最安全的食物只在兩個地方,一是在這裡,二是在高官

的飯桌上。

這對現實社會是極大的反諷,讀後令人感慨繫之。

小說中採用大量社會新聞的報道,令人讀後更有真實

感。新

聞報道畢竟生硬,所以余華也穿插一些優美的文字描

寫,譬如:

我感覺自己像是一顆回到森林的樹,一滴回到河流的

水,一粒回到泥土的塵埃;

我們自己悼念自己聚集到一起,可是當我們圍坐在綠色

的篝火四周之時,我們不再孤苦伶仃。沒有說話動作,只

有無聲地相視而笑,我們坐在靜默裡⋯

︵︽怪傑余華︾之四︶

為死靈魂造像彥 火

琴台客聚

老人喜歡懷舊,我們那一代的人看

的小說、電影,喜愛的明星,都與現

代不同。以我個人來說,近年青年人

崇拜的明星,影視紅人、歌星、小說

人物,我大多數不認識。

我曾說過,真不好意思,武俠小說作家

梁羽生、金庸都是我的朋友,但他們的武

俠小說我一本都沒有閱讀。汪明荃更在全

國人大會議上與我相處多年,但她的劇集

我也同樣一部都沒有看過。人們在談論金

庸小說中的人物,如東方不敗、郭靖等,

也說起汪明荃在︽家變︾、︽狂潮︾劇集

中扮演的主角洛琳等等,我一句也插不上

嘴。人

各有所偏愛,我在青年時代,醉心閱

讀的是四大古典名著、魯迅的雜文、茅盾

和巴金的小說;中年工作忙,偷閒閱讀的

是歷史和政治書籍,晚年以讀書為樂,但

看的都是雜書,更是隨

社會上的關注焦

點而閱讀,仍然較多的是涉及國內外及香

港政情有關的書籍,也看一些較有爭論的

小說。

近年流行的偵探小說和推理小說,同樣

是一本也沒有讀過。倒是早在上世紀流行

的福爾摩斯偵探小說,在學生時代看過不

少。福爾摩斯這位大偵探和他的助手華

生,竟長留在腦海之中。

現在的青年人,大概不大看這些百年以

前的偵探小說了。福爾摩斯偵探故事的背

景是十九世紀維多利亞女皇時代的英國。

它以推理縝密、情節跌宕而吸引讀者。許

多故事的情節我都忘記了,但書中的科學

推理對青少年時代的我,對腦袋中的邏輯

思維訓練有很大幫助。故事裡頭的罪證化

驗也是鼓勵我在大學選讀化學工程的動

力。大學一年級,必修的﹁定性分析﹂、

﹁定量分析﹂︵Q

ualitative&Quantifitave

Analysis

︶,我是讀得很用心的,並在試管

化驗中獲得很大的樂趣。

中國的中華書局,早在一九一六年就出

版過﹁福爾摩斯偵探案全集﹂,至今已近百

年,最近據說將再重印。但當年的譯文是

半文半白,相信今天的青年人會嫌其乾澀

難懂的。

福爾摩斯偵探小說吳康民

生活語絲

要數中國史上傳奇的軍師,除了諸葛

亮、張良及范蠡,實不能不談談他們的

﹁祖師爺爺﹂姜太公。

為何會說姜太公是他們的﹁祖師爺爺﹂

呢?因為據說不論是諸葛亮還是黃石公

︵張良的師父︶,他們全都受到姜太公留下的

著作︽六韜︾所影響,所以若奉太公為中國

軍事家的開山祖師,也絕不為過。史上關於

太公的事跡甚多,再加上受到小說︽封神演

義︾的影響,實在很難分出到底哪些是故

事,哪些是真正的歷史,畢竟太公誕生的周

朝距今已有三千多年,有學者將之歸納為

﹁半信史年代﹂,也即事實與神話交織的神奇

日子。

當然,要數姜太公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事

跡,自然亦以﹁願者上釣﹂最廣為人知:修

行四十年的他在學成後出山,一直過

潦倒的生活。

據說他不但曾當過賣肉賣酒的小販,更曾試過要求別

人施捨糧食,但最後卻被狗兒將食物搶走,而且更在

破口大罵之時,剛巧吃進頭上烏鴉所拉的糞便!

後來年近八十的姜太公連太太也沒有了,同時又見

商朝暴虐無道,於是躲到西岐的終南山,以筆直、無

來釣魚,終於吸引一心渴望賢士的周文王所注

意,後來更得他重用,助周朝平定天下,並留下﹁願

者上釣﹂這個有趣的故事。

到底姜太公這位傳奇人物是何容貌呢?至今實很難

考證,不過以相學而論,我相信他一定有

豐厚的下

巴及一對相當深長的法令,因為下巴主晚年的福氣,

法令則不但代表權威,更反映駕馭手下的才能,而且

它更被稱為四十歲後的事業線,可用來觀測一個人年

過半百後的事業發展。姜太公當年要到八十後才權傾

天下,所以主其晚運的法令及下巴一定有

非常特別

的過人之處!

姜太公面相楊天命

天言知玄

八十歲的作家王蒙,

和他相伴了六十年的元

配去年過世,今年就續

弦,引起議論不少。持

反對意見的人,大多認

為他晚節不保,因為他對髮

妻有過如許深情,她去世時

他還流下了深情的眼淚,再

婚損害了那一段完美愛情的

結局。

看到正反意見的看法時,

我想起了王蒙的一本書,名

字叫做︽尷尬風流︾,他的

再婚,是否有點一如書名那

般的感慨?不過,尷不尷尬

也好,如今再婚後的作家,

生活美滿至極,這才是重

點。

︽尷尬風流︾一書中,都是王蒙撰

寫的小故事,其中有一篇﹁美麗︵續

篇︶﹂,寫一個叫老王的人,想到年輕

時到過很多美麗的地方,但都沒有留

下照片。於是他回憶那些地方,比如

一家他以前喜歡去的麵館,那裡的幌

子和門面,都是無與倫比的。麵館已

經消失,如今變成了一家五星級旅館

了。老王又想起:﹁往日的廟會、舊

時的婚禮、荷花金魚缸、夏日的螢火

蟲、老的鐵軌電車等等,他想,沒有

照片為證,它們也是一樣的美麗。﹂

老王再回看如今的高樓大廈、霓虹

燈、新建築,他會有什麼感想?在香

港一片懷舊之聲中,多少人覺得今不

如昔?多少人覺得霓虹燈醜陋不堪?

多少人覺得高樓大廈阻擋視線而只看

到石屎城牆?

但是,王蒙卻在故事的結尾說:

﹁他覺得也挺好。﹂

也挺好,是一種無奈的現實,還是

智慧的表現?這種思想,是不是王蒙

選擇﹁尷尬風流﹂式再婚的智慧表

現? 尷尬風流

興 國

隨想國

公開了疫苗反對派的身份後,發現身

邊有不少朋友原來都是懷疑者,但沒有

深究,只是覺得小孩打針後體質更弱,

深感不安,但又覺得不打針又害怕有染

病風險,以為這是左右做人難的矛盾。

其實數據顯示,在人類關注衛生問題後,

打針所針對的病毒已大量減低,病症數目亦

如是,社區沒菌,不是因為有疫苗,而是因

為大家都明白了﹁洗手﹂的重要。而且,當

大部分人以為打針後就沒事,其實也是錯

的。就拿肺炎來說,病毒超過九十種,但如

今疫苗只是十三價,即包十三種菌。打了

針,肺轉弱了,然後還要怕餘下的七十七種

菌。就是讓小孩的肺被十三種菌圍攻後,然

後希望它還能對付到其餘的七十七種菌,那

是不是有邏輯上的問題呢?

你以為疫苗的菌都是死的,不是毒,是刺

激品而已。這個我早已提及,西方醫學報告

也說明多次,疫苗跟病毒引起的併發症是相

同的。而且就是因為那是已死的菌,所以才

會加入其他的化學劑,希望它可以激發免疫

系統。除滅活病源以外,其他典型成分有水

銀、鋁、甲醛、酚、抗生素和乙二醇等。全

部直接入血,永久地留在身體組織內,持續使腦部的

免疫系統處於緊張狀態,釋放游離基,破壞腦組織,

造成語言障礙、行為異常、性情變化等。所以人家說

從前的小孩較易照顧,其實不無道理,因為現今的小

孩從小的身體不斷被干擾—

重則自閉,輕則哭哭鬧

鬧,你還以為他很頑皮。

令腦部持續緊張的另一副作用,是身體其他的免疫

功能下降,身體只能集中火力對付疫苗中的病菌及化

學物,不能全面發展其他的免疫功能,於是現今的孩

子容易過敏,果仁又過敏,空氣又過敏,不是哮喘就

是濕疹,也就是他們的免疫系統發展不全的後果。

另外,就是培植疫苗的方法,很多時候是從動物身

上得來,比方說猴子。但猴子的血清進入人體的免疫

系統後,會變成致癌物。古時中醫也有種痘,但全從

人的身上而來,就像我們幾十年前的﹁水痘派對﹂,人

傳人能使人免疫,但疫苗的機制不是這樣。

如果染得疫苗想防範的疾病,身體就得面對風險;

但問題是,打針是要面對染病加化學物及致癌物的雙

重風險。若你是家長,你會如何選擇呢?

疫苗副作用湯禎兆

路地觀察

人生在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個體,我們都是被拋在這個世界上的。在生命的不同階段,我們要和遇到的人一起讀書、共事或生活。遇到什麼樣的同學、老師,什麼樣的同事、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 我們的生命之河是平靜、順暢,還是彎曲、波折,抑或險象環生、驚濤裂岸。如果我們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

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如果我們人生坎坷、諸事不利,那麼,早晚有一天,我們也會想,為什麼自己的命運這麼差?為什麼生活安排自己遇到的都是齟齬不合之人?而有教養的同學、循循善誘的老師、知人善任的上司、開朗熱情的朋友、優雅賢惠的女人,為什麼與自己總是無緣?為什麼自己總也不遇?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 人一生大部分

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與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在為謀食而辛勞的職場上,我們可能在某一時段遇見了不錯的同事,在某位有品有識的上司麾下工作,我們的才能得到了施展,我們取得的成績得到大家及社會的承認。但是,幾年、十幾年之後,如果我們調換了工作崗位,或是單位來了新的上司,一切也許都變了模樣。有些同事表面客氣,其實是陰險小人,有機會便欺負你、坑害你,而上司是那種自私狹隘、又專斷剛愎之人,你每天從事的工作從此成了折磨,你的職業前景一片灰暗。翻閱中國古典詩詞,我們會看到,感嘆自己懷

才不遇的詩人有很多,抱怨世無常理、江湖險惡、人生艱澀的詩句,從屈原一直綿綿不絕寫到

龔自珍。是啊,有什麼事情,比一個滿腹經綸的人總也得不到一試身手的機會更可悲呢?有什麼樣的不幸,比一個人年至半百,回望生平,雖勤學苦修輾轉奔波,卻功名兩空一無所獲更讓人辛酸呢?所以,司馬遷要說:「悲夫!士生之不辰,愧顧影而獨存。恆克己而復禮,懼志行而無聞」,陶淵明會嘆息:「哀哉,士之不遇,已不在炎帝帝魁之世。雖好學與行義,何死生之苦辛!」李白慨嘆:「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陸游向朋友傾訴衷腸:「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袁中道入仕前,也是牢騷滿腔:「少時有雄氣,落落凌千秋。何以酬知己?腰下雙吳鉤。時兮不我與,大笑入皇州」,他甚至這樣表達自己的失意之憤,「早知窮欲死,恨不曲如鉤」。辛棄疾寫了多首感懷不遇的詞,最著名的是《破陣子.為陳同父賦壯語以寄》,他還有個朋友,名字就叫趙不遇,彼此多有唱和。兩千多年來,不遇,始終是籠罩在很多中國文

人頭上的濃重陰霾,直到今天,在一些知識人身上,這片霧霾也未散盡。我有一位陳姓朋友,喜讀書、愛寫作,1997年,大學新聞專業畢業以後,他加入一家雜誌社。次年長江流域暴雨成災,洪水氾濫,他被派去報道抗洪救險。在前線,他和大堤上的官兵一起同吃同住,戰風鬥雨,寫出了多篇生動感人的通訊和特寫。從南方回來後,他受到社裡表揚與嘉獎。當時的雜誌總編,早年也做過記者,不僅是內行,且愛惜人才,他很欣賞陳的文筆,每逢重大採訪和報道事

項,他都派陳前往。在他手下,陳的業務能力提升很快,才華得到了用武之地,作品連續幾年獲得省級和國家級獎項。對這位總編,陳一直心存感激。2009年,老總退休了,社裡新來了一個負責人。此人在政府部門供職多年,專長於以行政手段與邏輯來管理屬下,到任不久,便在社裡推行績效考核制,並嚴格考勤制度。此外,鑒於廣告大幅減少,經營形勢不善,這位新總編下令全員創收,從部室主任到勤雜工,每個人都分配了攬廣告的額度。這一下,可把陳難住了。他,一個書生,一個整天埋首書卷、羞言錢財之人,讓他去採訪單位攬廣告,與受訪人談錢,真愁煞他也!由於不能完成創收任務,由於幾次未按時準點打卡,陳受到了領導批評,又由於他平常不與大家一同聊天、說笑、打牌、吃飯,在社裡顯得形單影隻,每逢民主票選或測評便得分不高,因此在職務晉陞、職稱評定上吃虧連連。雜誌的欄目設置和編排也發生了改變,他擅長寫的深度報道文章及社會評論,幾乎沒有了發表的園地。凡此種種,都將陳置於一個非常尷尬的境地,對比十幾年前的文思奔湧、才華飛揚,他現在是失意潦倒、落魄無奈,只能忍氣吞聲、委屈苟活。一次與我相聚,他感慨道:以前讀古人嘆息不遇之詩,總覺得「隔」,此中況味,近年我才有所體會呀。人之遇與不遇,既有時代變遷之大背景,也和個人性格參與形成的小環境有關。遇,是他幸遇知己;不遇,不僅指他無緣遇到知音,更指他遇到的皆是抵牾之人,一些與他品性、趣味大相逕庭的人,將他團團圍困。與之相融,他不能,逃之夭夭,恨無路。令人念茲在茲的遇與不遇,表明大千世界處在

與我們游離的狀態,不在我輩掌握之中,它也許受 某位性情乖戾的神的牽引,也許在別有用心人的操控之下。我們的生活,佈滿了異數,我們的命運,有 太多的不可知和不可預期。千里馬跑得再快,也須遇到伯樂,俞伯牙的琴彈得再好,還要設法讓子期聽到。一個人縱有文采華章

之靈、匡世濟邦之才,倘若總也遇不到知音或恩人,也只能摧眉折腰、沉淪底層,在庸庸碌碌中度過一生,他的靈秀和才識,只好聽任風雨吹襲、歲月消磨,最後付之東流。僅此一點,足以證明我們的社會生活弊端尚

存,制度設置與建設、特別是人才的起用與選拔方面,亟待改進處甚多。當然,今日非昔日,此時非彼時,在知識普及、資訊發達的而今,更重要的事情,是通過民主實踐,擴大公共生活的空間,讓人們都有機會參與到社會事務的管理當中,讓人們有可能有途徑在廣大的時空展示自己的才能。有了正常的、廣闊的公共生活與空間,人的不同稟性、不同的才華,不僅能得到充分顯露與增長,生活的不確定性和命運的詭譎,也會減少,心術不正、蠅營狗苟之徒的為非作歹,將會受到有效遏制。而有才有識之人,再也不必非要等待某位大人的發現和欣賞,他們會漸漸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如此,遇與不遇,這個長期困擾國人的難題方可緩解。所以,對仍然嘆惜懷才不遇的人來說,若總彈

奏哀怨、悲傷的音調,怕是於事無補,不如放眼量、識時務,投身公共生活和公眾輿論的形成,也許能找到一展才學之地。

遇與不遇

■人生在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 網上圖片

本版逢周一至五刊出傳真:2873 2453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