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科技面向引言-國立空中大學人文學系/陳東園主任 1 科技面向引言 年輕有夢、希望世代 當數位資訊科技文化成為新世紀國家競爭力的基礎,並為引 領資訊經濟社會脈動的能量時,國家的施政目標、經濟發展的政 策以及社會文化的制度等,都必需經由數位資訊科技平台多元介面整 合的形式,將各國自有的產業優勢、技術創新、社會文化的發展,匯 流(converge)成一種推動新文明動能的原素。 回顧自 20 世紀 90 年代開始,各國政府在迎向新數位科技市場經 濟的新情勢時,為延續資本主義社會經濟長期累積成果的發展,紛紛 採行企業國際化與國家解除管制等措施以為因應,並視資訊產業的前 景為一股具有全面性主導國家發展的力量;於是資訊產業市場不只是 掌握經濟發展的脈絡模式,更也成為決定國家發展政策走向的指標, 它不但形塑了各國資訊科技產業與技術的優勢,同時也解構了全新的 社會制度和人我關係。審視此一全球化下資訊產業形勢發展的結構與 過程,將國際經貿關係、民主制度、社會公平正義乃至環保等議題的 運作,都賦予了資訊科技平台在提供國家現代化發展的機制上,一種 主動、關鍵性參與的角色;一種主動提供有效結合目標、動機、資源 等整體協同運作的功能。

科技面向引言 - youthhub.t§‘技面向議題資料.pdf · 子議題一:如何運用網路創意以發揮社會(社群)影響力? 3 資料一:數位傳媒的創意:一個數位行動導向的分析取徑

  • Upload
    others

  • View
    1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科技面向引言-國立空中大學人文學系陳東園主任

1

科技面向引言

年輕有夢希望世代

當數位資訊科技文化成為新世紀國家競爭力的基礎並為引

領資訊經濟社會脈動的能量時國家的施政目標經濟發展的政

策以及社會文化的制度等都必需經由數位資訊科技平台多元介面整

合的形式將各國自有的產業優勢技術創新社會文化的發展匯

流(converge)成一種推動新文明動能的原素

回顧自 20世紀 90年代開始各國政府在迎向新數位科技市場經

濟的新情勢時為延續資本主義社會經濟長期累積成果的發展紛紛

採行企業國際化與國家解除管制等措施以為因應並視資訊產業的前

景為一股具有全面性主導國家發展的力量於是資訊產業市場不只是

掌握經濟發展的脈絡模式更也成為決定國家發展政策走向的指標

它不但形塑了各國資訊科技產業與技術的優勢同時也解構了全新的

社會制度和人我關係審視此一全球化下資訊產業形勢發展的結構與

過程將國際經貿關係民主制度社會公平正義乃至環保等議題的

運作都賦予了資訊科技平台在提供國家現代化發展的機制上一種

主動關鍵性參與的角色一種主動提供有效結合目標動機資源

等整體協同運作的功能

科技面向引言-國立空中大學人文學系陳東園主任

2

台灣作為「全球化」脈動引領下地球村的一員社會的結構正由

傳統工業邁入至資訊知識經濟生產轉型之際資訊網路科技的應用

讓國家的發展可以不再受到國際科層形式的打壓阻隔透過網際網

路科技文明實踐了「全球在地化」(Glocalization)的理念並得與

世界接軌台灣作為一個資訊世代世界公民的參與者已有其歷史脈

絡的定位與貢獻惟面對科技產業形勢以及整體市場環境激烈的變

化以及資訊網路科技文化深化各社會生活領域脈動的形式身處「數

位資訊社會」公民的角色具備有效掌握「資訊網路科技」參與社會

發展的知能已成為一項基本的生活行為素養

準此身負趨動台灣社會持續生命力的青年世代如何在此一科

技文化數位化(digitization)的巨變洪流中將應有堅持的不變與

必須轉圜的蛻變作為捨我其誰承擔的應諾與肩負的期許

子議題一如何運用網路創意以發揮社會(社群)影響力

3

資料一數位傳媒的創意一個數位行動導向的分析取徑

來源摘錄自<數位傳媒的創意一個數位行動導向的分析取徑>《新聞學研

究 》(第一三期頁 175-2142010年 4 月)

作者孫式文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副教授

網址

httpwwwscribdcomdoc459108772010-E695B8E4BD8DE582B3E

5AA92E79A84E589B5E6848FEFBC9A-E4B880E5808BE695

B8E4BD8DE8A18CE58B95E5B08EE59091E79A84E58886E6

9E90E58F96E5BE91

《摘要》

1998 年世界銀行發佈的「文化與持續發展行動主題」報告提出文化為當

地發展提供新的經濟機會並能加強社會資本與社會凝聚力文化產業這個概念

雖然在 20 世紀 70 年代甚至更早已經被提出但是文化的經濟功能對一個區域社

會的發展與經濟發展的促進在 90 年代開始被廣泛的關注在文化產業社會的

座標結構中它串連著城市社會文化及經貿活動人才間相互群聚與脈落關係

連結在地與全球的社會範型接合經濟與文化生產與消費等新經濟結構的風貌

文化創意產業範疇包括視覺藝術產業音樂與表演藝術產業文化展演

設施產業工藝產業電影產業廣播電視產業出版產業廣告產業設計產

業數位休閒娛樂產業設計品牌時尚產業建築設計產業創意生活產業等十

三類以本所之師資以及擬聘師資之專長主要涵蓋文化創意產業範疇之設計產

業創意生活產業廣播電視產業文化展演設施產業出版產業等相關領域

而本所課程規劃即整合本系師資專長特色基於此一產業發展趨勢的人才需求而

設計養成人才必能開拓文化創意領域具有「發展兼顧文化積累與經濟效益」

的能力

「文化創意產業」已經成為全球各國在跨入新世紀之後全力推動的新經濟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UNESCO)於「文化產業與商業」(Cultural Industries and

Enterprises)網站所公布的資料全世界的文化貨品交易在近三十年來已有數倍

的成長1980 年為 9534 億美金到 1998 年則攀升至 38792 億美金近幾年的

成長更是快速以美國為例自 1996 年以來文化產品是有史以來第一次成為美

子議題一如何運用網路創意以發揮社會(社群)影響力

4

國最大宗的輸出品超過了所有其他傳統產業包括汽車農業或是航太與軍火

等產品的輸出即使在一片經濟不景氣當中文化創意產業的市場擴張率仍然是

在急速擴張中台灣自然不能自外於此時代的之大潮唯有貼近時代脈動才能

與時俱進掌握先機而成立「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所」從事文化創意學理的探

討分析產業的企畫行銷產品的研發設計便是掌握時代脈動之積極作為準

此我國政府於 2002 年 5 月提出「挑戰二 OO 八-國家發展重點計畫」以來

積極推動「文化創意產業計畫」期能「開拓創意領域結合人文與經濟以發

展兼顧文化積累與經濟效益的產業」在此一願景下全台灣地區對文化創意產

業人才的需求必然十分殷切

回顧台灣經濟的發展自 1985 年起便面臨轉型瓶頸的狀態近年來平均國

民所得更幾乎呈現停滯不前的狀態為改變台灣產業體質加速經濟飛躍推動

文化創意產業使得「文化產業化」同時也使「產業文化化」便顯得相當重

要此外針對文化藝術「核心產業」在精緻藝術領域的創作與發表如表演

視覺藝術傳統民俗藝術等以及建立在文化藝術核心基礎上的應用藝術類型「設

計產業」以及創意支援與週邊創意產業如展覽設施經營廣告企劃流行文

化包裝等三項具高度知識經濟附加價值之以創意設計為核心的生產領域

政府則成立「文化創意產業推動組織」以為推動其包括由行政院所召集的「行

政院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諮詢委員會」審議國家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政策另由經

濟部文建會教育部及新聞局共同成立「文化創意產業協調推動小組」研擬

各項文化創意產業之發展策略與措施並設置「文化創意產業協調推動辦公室」

落實文化創意產業之發展並透過辦公室之運作機制統合國內外資源與經驗

發展國內以文化藝術為基礎之創意型產業因此在行政院將「創意台灣」

(Creative Taiwan)規劃為未來施政的目標與願景並特別提出「文化創意產業發展

計畫」納入國家「兩兆雙星」發展重點計畫的同時高階的文化創意產業人才的

培訓就更顯得重要因此設立「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所」培育能將文化內涵融

入數位設計美學精神與行銷原理契入產業發展的高階文化創意產業人才以引

領產業發展並與國際文化創意產業接軌已是政策推動上的首要目標之一

當人類的文明進入數位經濟時代後使用傳媒工具進行創意產業的生產與行

銷文化創作的行為不僅需要經由認知層次的達成意義的溝通傳播還需要進入

與數位傳媒互動的行動層次因此探討數位傳媒的創意也不能侷限於創作者

端的新設計理念而是要同時關注數位傳媒在使用中在日常生活脈絡的調節

下由行動導引而出的創意這篇文章最後提出一個數位行動導向的模式以分

子議題一如何運用網路創意以發揮社會(社群)影響力

5

析與行動交織而成的數位傳媒創意論文應用此新模式分析桌面介面用以闡述

數位傳媒創意的傳承變化與行動意涵並作出具體的模式結構分析的建議

子議題一如何運用網路創意以發揮社會(社群)影響力

6

資料二文化產業網路經營關鍵成功因素之探討

來源摘要自<文化產業網路經營關鍵成功因素之探討>《中華管理評論國際

學報》(2005 年 8 月第 8 卷 3 期)

作者林義屏董玉娟呂惠雯

網址httpcmrbaouhkeduhkcmrwebjournalv8n3CMR044C05pdf

《摘要》

在數位傳播技術以及基材設施的新商品不斷創新推陳之際到網路使用人

口及寬頻用戶快速成長現像數位科技文明進步的速度讓人目不暇給的感覺同

時呈現對人們生活影響力的快速擴展反觀廣告在網路中的發展跟上腳步了

嗎還是被過往舊有經驗限制了前進的步伐

回顧電視媒體問世崛起發展之時最早只是把平面廣告原原本本的班上螢

幕忠實的播出去就是一則電視廣告之後隨電視收視普及和製作技術經驗的

成長電視廣告逐漸發展出自己的廣告表現策略及創意技術

媒體廣告的表現跟隨著媒體發展而改變廣告在網路的成長歷程也是如

此不同的是網路發展比起電視的普及速度更快可供表現運用的技術比起當

年更靈活廣告經驗與知識環境更成熟也就是網路媒體本身的成長與相關配合

條件比起當年電視廣告所擁有的條件網路廣告顯然具備更好的發展機會

然而是否這些優勢條件被有效運用發揮了嗎還是處於英雄無用武之

地的處境看著充斥粗糙製作的網路廣告說明了網路廣告品質仍待提升例

如叫賣式的促銷訊息不加修飾的圖文訊息曝露誇張不實只為引起好奇點選

的廣告與品牌形象毫無關聯的影像或動畫表現hellip網路廣告的表現方式對許多

產品來說與其他媒體廣告表現的內容呈現無法連結的形象及認知落差依然那

麼普遍

產品的任何一次廣告行為不是在累積就是在減損品牌的形象因此任何

廣告在任何媒體的表現都應該在一個清楚的策略和連貫的創意思考下執行審

視相當多的網路廣告卻因為以下的原因導致忽是漏失了廣告策略及創意價值

茲將其內容說明如下

1因頻寬限制導致創意受到壓抑只能以粗糙的平面圖文千奇百怪的吸

引方式只求網友點選進入網站在進行詳細的溝通

子議題一如何運用網路創意以發揮社會(社群)影響力

7

2網路使用人口數普及率不足使企業投入的廣告經費保守限制了廣告製

作投入成本

3新媒體發展未趨成熟廣告在媒體操作的程序和觀念都處於摸索階段

許多企業以嘗試性質看待網路廣告並未將之納入策略考量也不重視整體創意

這樣的環境促使網路廣告透過誘惑性懸疑性或是叫賣式降價贈品活

動等廣告素材吸引網友進入中繼網站有些製作公司在激烈競爭下出現偏頗的

觀念和做法例如以數千元低價製作廣告有些缺乏廣告策略及創意的製作公

司說服企業將費用花費在建置活動網站上購買大量的媒體曝光至於廣告內

容則以低價或免費的廣告素材粗製濫造到現在人們還是可以看見很多高度曝

光的網路廣告這些廣告欠缺媒體運用策略一味迷信大型網站及大量曝光而浪

費預算網友看不出在傳遞什麼訊息即或是網友因好奇點選進入網站最後看

到的網站內容卻不是消費者所感興趣在網友對網路廣告的負面看法中除了干

擾注意力下載速度緩慢之外最大的風險乃是降低了網站公信力而這也是最

為網友所垢病的主要項目之一

如今網路環境在頻寬環境製作技術使用人口媒體環境廣告操作

經驗上已經今非昔比其新的結構為

1頻寬速度不斷提升降價配合製作技術進步串流播放技術等使多媒

體傳輸不再是問題高品質的網路廣告製作不再存在傳播障礙電腦設備不

斷提升消費者端接收高畫質網路廣告提高了溝通品質

2網路媒體接觸率已是第二大媒體且使用族群特性的寬度不斷發展越來越

多網路廣告操作經驗越來越多產業投入證明其在溝通品牌訊息上的效果

3網路媒體不斷放寬廣告版面限制包括大小及 K 數獲得市場正面反應

4網路廣告業已經發展出完整的操作經驗網路行銷運用的專業知識

因為這些條件網路廣告可以在第一時間就向消費者展開更寬更深的

溝通和選擇

例如在傳統的作法中網路廣告僅能達到品牌訊息露出刺激引起興趣

後續提供消費者進ㄧ步評估需求瞭解商品資訊等大多必須在活動網站中進

行1000 個不重複曝光可能只吸引 2-3 個人次點入網站但現在在網路頻寬環

子議題一如何運用網路創意以發揮社會(社群)影響力

8

境技術媒體等技術條件與環境的允許下廣告結構內容已經可以在同一版面

中去達成滿足品牌認知刺激興趣的功能同時不必另設網站直接提供消費

者評估尋找資訊甚至比較選擇商品體驗商品這樣的網路廣告能使每個曝

光都能達到一種成效不必擔心點選網站造成的流失同時審視其廣告的效果相

較於傳統廣告的形式與效果有著極為明顯的差距

當然這種廣告效果提升的幕後是網路廣告策略與創意佔據了更高的人力

及專業成本的付出如果企業付出網路廣告的代價只是停留在反應媒體版位價

格廣告素材製作費用無異是默認允許劣質網路廣告為其企業服務放棄追求

更高品質更高效率網路廣告的期待而再好的廣告環境再多的媒體人口資源

都形同浪費

當人們已經經由數位媒體多元介面的內容中切身體驗到網路廣告策略與

創意對行銷效果的重要影響之際顯然面對不可逆的網路趨勢以及網路擁有達

成更深更寬溝通功能更靈活的創意表現空間更複雜的媒體操作環境投資

於廣告策略與創意可以創造更高行銷價值企業何忍忽略網路廣告業界更該自

重其價值提升網路廣告品質這不僅真實反映經營成本促使網路廣告市場正

面發展提高網路廣告素質和效果以累積品牌資產也襯托網路媒體質感提供

消費者更好的資訊饗宴當然在各界都正視肯定網路廣告策略與創意的價值

時不止需要網路廣告業者的努力企業主乃至閱聽眾都必需要願意付出代價

因為成本才是經營成功的最重要的基礎與關鍵

子議題一如何運用網路創意以發揮社會(社群)影響力

9

資料三2006全球最火紅網路獲利模式

資料摘要自<2006 全球最火紅網路獲利模式>《數位時代雙週》(第 121期)

作者林希展

網址

httpmarketingchinatimescomItemDetailPageMainContent05MediaCon

tentaspMMMediaType=BusinessNextampoffset=12ampMMContentNoID=24624

《摘要》

由於全球經濟的型態正處於由傳統產業轉向以數位技術為主軸的數位經濟

世代過程中結構轉型的斷層落差形式使得全球的經濟情勢呈現著渾沌低迷的局

面處在這樣整體大環境低迷回盪的時代下台灣近幾年整體社會環境亦只能用蕭

條兩字來說明經濟社會制度下經濟重要推手的廣告市場主體行銷的預算也逐

年縮減但網路行銷的市場前景卻逐漸明亮且在逆境中維持著小幅的成長並

在 2008 年成了電視媒體之外最具影響力的媒介面對市場不景氣許多廣告主

皆削減行銷預算以為如此即可節省不必要的成本支出但真正在因應不景氣的

狀況下應進行逆向思考也就是如何在不景氣的時代善用行銷與媒體投資一

方面強化企業品牌形象另一方面則創造品牌偏好度與市佔率於是網路行銷即

成為近年來企業經營談論最廣泛也最受重視的議題之一隨著網際網路以及電

子商務的興起顧客的消費習慣與行為比起以往更加瞬息萬變相對的在此交

易環境下企業所累積的資料量亦快速的增加因此如何有效的呈現這些資料內

容以進行網路行銷便成為首要的議題網際網路的出現改寫傳統廣告及行銷規

則從而顛覆了傳統大眾行銷模式與傳統行銷模式不同的網路行銷的本質不

獨存在實體商品的價值交易而是資訊創造與交換的過程中對業者而言面對

市場的轉變促使他們必須重新思考如何在混沌資訊流竄更形自由的網路世界

中彰顯企業的存在價值及拄有引人共鳴的獨特品牌更重要的是在消費者主體

不斷提升的趨勢下如何建立長期顧客關係也是業者未來在網路市場報酬遞增

的獲利關鍵

當絕大多數的廣告主開始願意並了解將網路行銷機制歸納成為公司整體行

銷策略必要的需求元素時其最主要得考量乃是網路媒體相較於傳統的廣告媒

體其所具備創意構思可運用的可能性與運用技法更豐富多元的特性除了可以

幫助廣告主在品牌管理制度上進行一種全面性的思考作業外進而達成全方位的

子議題一如何運用網路創意以發揮社會(社群)影響力

10

行銷目的網路行銷的優勢除了具有互動性與即時性外對廣告主而言乃是行銷

後端作業領域中達成廣告主明確掌握廣告效益具體數據的機制其次由於網

路媒體投資進入的門檻較低廣告主大多願意在由最低投資的基礎上展開行銷企

劃作業之後再依據廣告效益的變化調整行銷企劃的策略以及內容以利追求

企劃行銷最大可能性的目標效益審視當前網路媒體作為整體行銷中的一個主

要的功能性媒介的角色在網路傳播影響力大增的數位時代中是否品牌行銷活

動仍然只能藉重傳統媒體作為主要媒介的通道整體的媒體預算規劃中如果未能

跳脫此一傳統思維的窠臼時廣告主媒體消費者都將錯失了絕大多數相互溝

通理解媒合的機會

如果以選擇日本最大廣告企業電通公司所提倡的 AISAS(AttentionInterest

SearchActionShare)觀點作為分析對象時可以發現當代的消費者在選擇消

費資訊息時都已具備了依附在自我實現的動機下展現自我執行的主觀立場準

此現代執行品牌行銷活動在選擇傳播媒體的規劃作業上必須思考是否仍然執

著保守地以「單一媒體」作為主要傳播媒體的通路特別是在新品牌上市或

maintain 階段時傳播策略該如何進行是綜合所有的媒體工具都做整體性推出

還是首先以網路媒體為主輔以平面廣電戶外媒體活動等助成延伸性依系列的

行銷活動將行銷的效益推至最高的目標事實上網路媒體多元的功能發展到

現在已有成為整合品牌開端平台的形勢因此在整體品牌觀念發想的認知之

後持續的傳播策略與媒體規劃作業上就必須將網路行銷傳播的功能以及所能延

伸的影響力的對象與範圍全數的納入行銷策略的範圍之內讓品牌行銷的策略

根據網路介面使用效率的績效在適當的時候適當的地點針對適當的對象以

適切的行銷技法進行全方位的行銷傳播

最後要引介的是一項網路行銷的特殊技法即所謂「網路病毒行銷」何以

「網路病毒行銷」能讓品牌知名度計劃達到事半功倍的行銷效果就其原因乃是

病毒行銷能產生所謂「擴散」的效果之所以能讓行銷宣傳進而擴散串聯的原因

在於病毒行銷的機制是藉由現有網路世界中「社群關係」的結構透過企劃後的

行銷資訊鼓舞了網路內部對商品資訊內容以體驗闡述分享質疑詢價等的傳

播透過點對點串聯的交換溝通形式它不僅結合自然口碑和人造口碑的即實性

內容適時的展現出品牌內在的價值與評論進而強化了互相聯絡機制的豐富

性當討論的內容經由不斷地激勵加工串聯後網友們在廣告主企劃者與消費

者關係中所創造的「推-拉-分享(push-pull-share)」機制下病毒行銷的目

標締造了生產行銷消費者相互依附共構的價值鏈中讓消費者接觸到有趣的

內容時選擇主動傳遞這些訊息給其他人而接收端的一員接收到的內容感興趣

子議題一如何運用網路創意以發揮社會(社群)影響力

11

後又會再回到廣告主原生訊息的出發點藉由這中性銷傳播的通道模式廣告

發送端以瞭解最多的資訊創造內容並且持續不斷地傳播下去

如前所述網際網路科技的經濟活動的應用徹底地改變人類生活的結構內

容也改變了企業競爭的方式電子口碑傳播其影響力已經超越實體的人際接

觸傳播範圍也更廣更快網際網路藉著傳播功能的優勢提供了企業一個低成

本的直接溝通管道以更有效更直接的方式與目標群眾溝通直接與客戶互動

的溝通模式已經徹底了改變以往的行銷溝通方式如何地有效地使用網路科技

以創造企業的行銷溝通成效是生活在網際網路時代中必須關心思考的議題引

介這篇論文其探討的是企業應用網際網路於行銷溝通活動的重要性以及成效

並分析行銷溝通策略與網際網路策略對企業在行銷溝通的領域中如何有效地

應用網際網路以提升整體行銷溝通成效作出具體的分析這些論述對於網際網

路行銷溝通應用的影響適用於網際網路的行銷溝通活動以及網際網路行銷溝

通應用所帶給各位具體概念

本文章由「數位時代雙週刊」授權刊登更多內容請見本期數位時代雙週刊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2

資料一網絡關係對新創企業發展影響之研究-以台灣高科技公司為例

來源摘要自<網絡關係對新創企業發展影響之研究-以台灣高科技公司為例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第 8屆中小企業研究碩博士論文獎)

作者賴宏誌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指導教授司徒達賢于卓民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網址httpsbrsignmanagementorgtwpaper855htm

《摘要》

網際網路傳播功能的特質被引進傳統商業的經營結構後無論就經營成本

品質與效率而言都有著極其優越的經營效益的表現因此網路商業行為及網

路創業在國際社會中有關商業的應用上蓬勃的發展也因此近年來有關使用網

際網路來進行的電子商務活動普遍受到學術界與企業界的重視很多企業都急於

利用網際網路上的電子商務來打開新的行銷通路面對網際網路這股無國界的浪

潮國內的企業也紛紛加入這個無可限量的網路商務領域其能在數位經濟世代

取得永續經營發展的空間

根據研究的結果顯示網路商業的經營首先要探討的課題是必須熟悉數位

工具的操作並能藉此吸取大量的知識經營者甚至可以自我學習並教導員工學習

對數位工具的使用與運作基於對數位科技的不陌生以及快速上手的優勢已成

為利用網際網路等數位媒體開創自己事業的基本條件其次在網路創業家的人格

特質與管理才能的方面主要列以歸納為以下幾點1網路創業家對網路創業環

境的看法2網路創業家的網路創業觀3網路創業家的創業要件4網路創業家

的人格特質5網路創業家的管理才能等綜合前項的要件規論出網路創業家在

人格特質上具有高度自信高成就動機企圖心有膽識耐心與毅力自我要

求與積極主動在管理才能方面具有溝通創新與創造力以及目標未來導向等特

台灣是一個小島型經濟體系並且因為地理關係的原因促使著台灣有著許多

中小型企業意味著在台灣這小島中企業裡有著創業的因子在內雖然有關於企

業的創業導向的議題在國外的研究當中受到許多的重視在國內的研究當中也逐

漸的蓬勃發展當中並且許多研究也已經證實了創業導向能提升企業績效增加

企業的競爭力但是多數的研究著重在創業導向構面以及創業導向與企業績效之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3

間干擾變數的建立因此有必要從以網際網路的運用作為切入探討創業導向對

企業績效的影響進一步使得創業導向的理論可以更為完整

在網路商業發展熱潮中台灣的中小企業也積極的開始向電子商務領域進

軍隨著網路傳奇故事的不斷崛起傳統企業紛紛架設網站及踏入電子商務的行

列莫不躍躍欲試想創造新的企業故事在過去只有大型企業才能透過電子商

務技術做到 24 小時一對一行銷主動行銷以及跨國性的服務等因他們擁

有充足的人力及資本但當中小企業主開始經營網路開店時他們發現改變了一

般中小企業進軍電子商務的命運及窘境就其原因乃是網路創業經營績效較好者

其特點為創業者對網路創業認知及參與程度高正視業務流程投入資金程度

高網站的建置與維護能力強善用資源宣傳網站注意銷售過程中的每一環節

注重長期的顧客關係與價值傳統商店與網路商店密切結合等茲將網路創業的

優勢說明如下

1低投資的創業資本

網路事業不像很多行業動輒幾十萬元或是幾百萬元的資本才能開始因為

可以不需要店鋪以及員工只需要一台電腦就能實踐在家創業的夢想由於創業

資本低因此風險較低而成功率自然就高

2減少員工致對低水準

網路事業多以一個人操作為原則因此有效降低員工管理以及支付薪資的

壓力

3靈活的工作性質

工具只是一台電腦並且工作地點在家因此你能選擇幾時開工並在哪兒

工作就算今天到某個地方度假只要有網路連線的地方就能上網處理網路事

業非常方便這樣靈活的工作性質是其他傳統生意所無法辦到的

4功作之餘又能擁有更多的時間

網路事業能完全自動化並能減輕你的工作量因此讓你擁有更多的時間

5相堆優渥的高獲利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4

網路事業的產品與服務幾乎只是網站介面型態包括運作等也都是利用網路

行銷

6持續不斷的收入

網路事業能讓你在付出努力後就可以持續不斷為您帶來可觀的網路收入

而且終生持續

7穩定持續的市場成長

每天都有新的人上網這意味你的市場 也持續不斷的成長中

8網路所到處處是商機

透過網路可以鏈結全球的交易對象擁有無數可以發揮專長的機會與商機

維在網路變商業經營熱烈的氣氛中亦不乏經營績效較差者其所面臨最嚴重

的問題應屬創業者對網路認知及參與程度低未採取任何網路上的經營策略創

業者身兼數職無瑕經營網站事務等本研究也發現對網路創業期望較低之創業

者在創業過程中未採取積極之經營策略甚至是無為而治其經營成果通常與

期望高低成正向關而創業者之網路認知及參與程度愈高其經營績效呈現超出

預期不受商品種類及創業期間長短之限制隨著網路創業期間的延續網路商

店績效不顯著期望落差大者創業者對網路之認知及參與程度會有所改變較

積極之創業者會探索問題癥結之所在進而修正經營策略

引介這篇論文主要是介重其對創業管理研究的論述主要包括個人創業與公

司創業兩大取向前者大多集中在探討創業者的特質經歷與能力以及創業團

隊如何影響創業成敗而後者則多從企業成長的觀點探討如何透過綜效的發揮

來發展新事業這兩種理論觀點雖然都曾指出網絡關係對於新創企業發展的重要

性特別是個人創業所強調的人際網絡但是卻缺乏深入探討創業者如何運用網

絡關係來取得各項關鍵與互補性資源因此論文研究運用網絡理論來分析

創業者如何透過網絡定位策略來協助創業初期的生存與成長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5

資料二「博客來」有何了不起

來源摘要自<「博客來」有何了不起>【6號成功分析室】

時間2006年 8月 24日

網址httpmr6ccp=355

《摘要》

每一個人上網的目的都不相同但都有一個共通的特性因此當青年朋友

準備投入「電子商務交流平台」經營之列時你一定要知道這個「共通性」指的

是什麼從這個基礎上再去探求經營發展他們的「共同性」目的並以此作為你

經營的目標和策略規劃的原則

多數青年朋友在投身數位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其實多數人想的都是一樣的

事都是希望怎麼去經營「好」它然後去發大財如果只有單純的想著這麼好

的美景時而又都可以做成的話那就不叫「數位資訊經濟」了要知道這是改

弦易策權新思維的東西因為大多數的都是坐著同樣的事傳統的開店(站)

版面作的美美的放上你的電話然後希望客戶會來敲門會進來消費

是的沒錯也許美美的業面就一定會有客戶會來敲門入站但問題是會不

會消費呢因此你這樣傳統的經營私為企劃就夠了嗎如果答案是夠的話那

麼位什麼商業網站那麼多經營不下去的也那麼的多經營不賺錢沒發展的又更

多傳統的是業經營方式改個行我努力吃苦耐勞中就有成功的一天但是

今天你不一樣了數位經濟的遊戲規則權變了要讓你的電子商務的交流平台

更驅茁壯好還要更好用心思維一種有別於傳統的非線性思維模式用下列

這篇文章以及其網站「6號成功分析室」所提供的一系列文章看下去會對你

有幫助的

網際網路的發達每一個在網路上瀏覽的訪客都希望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取

得他所所想找的也就是『資訊』你提供什麼樣的資訊並不重要因為總有人

需要你所提供的資訊如此的說法並不意味著只要你提供了「詳實」的資訊就

很值錢了那可不一定千萬別因此就自我膨脹了在網際網路上流覽的訪客

沒有一個是有耐心去慢慢逛你的網站的唯有你能快速準確的提供訪客所需要資

訊時你才有可能突破上站人數的迷失你才有辦法比一般網站更前進一步更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6

幾近客戶的一步江湖一點訣說破不值錢在這我就把他稱做是的秘訣一不

過你也別跟他人說說了真的大家都會了就不值錢了

接下來很重要的是怎麼準確的去提供客戶所要的資訊首先需要準確了解的

是由於網路訪客都是沒有耐心的所以別讓在網站上花很多時間搜尋據一個非

正式的調查表示一般網路的瀏覽者多以八秒鐘左右的時間來審視所需資訊因

此網站網頁的設計根本就是能夠讓你的訪客進入後能夠快速搜尋到他所需要的

資訊也就是讓你的準客戶能夠輕易的發現要尋找的網頁內容這裡就有提供能

解決問題的服務因為我們就是為解決此問的」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另一項意義

我們可以從中快速把客戶篩選不單單只是給客戶篩選我們而已如果你能確實

有這基本觀念你在設計架構或修改網站網頁時會注意到美觀的版面不等同

吸引準客戶留在你的網站網頁這部分我們會在後面再做介紹此外從秘訣一

尚揭示了第二項意義計數器上的數字其實並不可靠上線人數的計數器只

代表著有多少人曾登錄這個網站網頁但拜訪網站的人其實並沒有真正的進入只

是路過就線上商業的發展並不用太在意上線計數器的數字來逛逛的人未必是

你的準客戶只是訪客他並不會帶來商機

其次留意一下你身邊的景觀物象如果那些情境都只是穩定的整齊的

一致的會讓人容易疲倦於是看看你的網頁是否也犯了同樣的錯誤呢妳的

網頁是不是也是排版整齊乾淨文字排版整齊畫一的放置呢如果真的是的話

那真的很讓人感的遺憾遺憾你的行銷頁面不能挑起訪問者的的情緒讓他們對

你的頁面有深刻印象妳不可能會藉由你的行銷頁面來賺錢真的是令人感到可

在你與他人眾多的互動中那些讓你記憶深刻的一定是屬於那些生動活

潑言詞充滿抑揚頓挫具體的互動才是印象深刻的也更容易回憶起準此網

頁設計若要使人快速的印象深刻就是要讓訪客一同感受你文字與構圖的熱情

只有在你的頁面上讓身動感性的文字敘述忠實的呈現在訪客面前才能引發訪客

感受到你的熱情你線上的行銷才會有發揮作用沒有熱情只有平淡你寄望

誰能夠提起熱臉來貼近你給你積極的回應切記不論甚麼樣的訪客每個訪

客都會對你所需敘述的熱情激動能創造勾起訪客心裡的激盪言詞產生回應

在「6號成功分析室」主要分析對象為網路相關的成功案例不限於公司

網站也涵蓋了個人現象新聞無論是人還是物體只要是在萬眾之中脫穎

而出在與同領域相似競爭者比較下創下十倍差以上的價值就算是成功只要

是成功的通通都可以送到「6號成功分析室」作進一步的分析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7

每周四Mr6 先貼一篇引子裡面會先開頭準備一些每個案例目前所收集到

的資料與初步看法引子只是初步期待的是拋磚引玉的效果接下來的一周又

二日(周五~下周五)期間有感想有意見的大大們儘管放肆的留言讓網友們

盡情享受盡情評論到了隔周六Mr6 以所有目前搜集的看法做個總結整理

出一篇有建設性的結論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8

資料三由全球化看產業赴大陸投資與台灣競爭力

來源摘要自<由全球化看產業赴大陸投資與台灣競爭力>(國政專論科經(專)

字第 090-002號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

時間90年 12月 13 日

網址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TE090PTE-P-090-003htm

《摘要》

自 2010 年 9 月 12 日兩岸海基會與海協會已完成「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

(ECFA)及「智慧財產權保護合作協議」(IPR)的換文程序正式生效後台灣

與中國大陸的經濟互動結構已進入一個全新交流的情勢誰是第一家進入中國大

陸市場的台灣企業資料已不可考惟近年來登「陸」已是台灣企業對外擴展市場

的熱門路徑之一經貿統計亦證明中國大陸已經成為台灣企業赴海外投資的重

要地區

有關台灣媒體企業登陸一事據學者調查指出其應始於 1986 年 2 月廣東省

電視台試播台灣連續劇【戰國風雲】由於反應良好自此台灣連續劇就開始在大

陸流行(楊志弘2002)1994 年一項針對中國大陸十幾家城市有線電視系統

的調查發現有九成以上電視節目來自香港台灣或是外國進口(賴祥蔚2001

33)而呂郁女(2000 379)研究亦發現台灣製作影視產品在中國大陸極受歡

迎不少代表作品頗能吸引大陸觀眾的注意力2001 年 10 月中國加入世界貿易

組織(WTO)後對積極進軍大陸市場的台灣媒體企業來說促進了台灣媒體

企業與大陸媒體企業各種合作互動的頻繁與多元化

雖然過去台灣媒體企業積極登陸之企圖始終受到中國政府層層的規範所

限多數業者只能私下以各種「交流」或「合作」名義透過第三市場(國)的版

權轉售等非正式模式轉進中國大陸市場無法像一般企業體以海外投資或直接經

營等正式管道進入大陸媒體市場但是隨著中國大陸媒體產業近年來蓬勃發展

台灣媒體企業面對大陸龐大商機即便有著層層法規限制仍不願放棄登「陸」企

圖廣用各種名義進軍中國大陸媒體市場

根據研究中國大陸媒體產業學者估計中國大陸傳媒市場的產值將超過

1000 億元人民幣並有很大增量空間(曹鵬王小偉2002 4喻國明2002 25)

因此中國加入 WTO 開啟了台灣香港西方傳媒企業對中國傳媒市場的憧憬

與行動(陳韜文2002 24)從前項類樂觀的分析不難看出面對於早將中國

大陸視為廣大產製品出口市場且已以各種非正式「合作」與「交流」等模式登「陸」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9

的台灣媒體企業而言應不會讓跨國傳媒集團專美於前而放棄任何搶占中國大陸

市場的機會就中國大陸媒體產業與市場發展現況來說中國大陸對各類媒體產

品的需求已隨其媒體產業蓬勃發展而增加相關媒體法規也隨著產業發展與加入

世界貿易組織而修正面對中國大陸媒體產業與市場結構轉變之際台灣媒體企

業進入中國大陸市場的策略理應修正過去以「合作」「交流」「第三國輸入」

之非正式途徑積極研議如何因應中國媒體市場及其規範變化期能以最適宜進

入模式進軍中國市場加強營運績效以獲取最大商業利益

審視台灣媒體企業在面對中國大陸媒體市場與產業開放變革之際亟需精確

掌握中國大陸對媒體企業開放之決策意涵與規範內容擬訂進軍中國市場之最適

模式據以評估影響其決策的因素乃因進軍大陸傳媒市場不僅與全球華人地區

之媒體企業在競爭也勢必面臨歐美跨國媒體集團之爭食中國市場

推介下面這篇論文它研究探討的是一般企業之市場進入模式理論與概念為

理論依據除分析市場進入模式類型及其決策影響因素外並將此市場進入模式

類型依媒體企業特性加以考量與修正建構媒體企業之市場進入模式類型本研

究同時探討影響台灣媒體企業進入大陸市場之決策考量因素藉此了解進入中國

大陸市場之台灣媒體企業經營現況與規劃策略論文研究並獲得了下述的成果

(一)建構適用於媒體企業之市場進入模式類型

(二)了解台灣媒體企業經營大陸市場之現況及策略

(三)探討台灣媒體企業進入中國大陸市場之模式類型

(四)分析影響台灣媒體企業進入中國大陸市場的決策考量因素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20

資料四網路白牌出頭天 轉戰實體店鋪創商機

來源摘要自<網路白牌出頭天 轉戰實體店鋪創商機>《電子商務時報》

記者盧心怡

時間2010年 1月 4日

網址 httpwwwectimesorgtwShownewsaspxid=100103192811

《摘要》

本文以「從 Blog 使用目的探索部落格商機」為題觀察台灣大陸及歐

美若干 Blog 的經營現況希望藉此看部落格的未來發展以及潛在的商業機會

經本文歸納整理獲得一種部落格分類模型便於對部落格使用的目的做一區

別主要的分類維度包含以獲利為出發界定獲利與非獲利的部落格使用目的

另外則以組織及個人作為區分的維度而界定出四個不同的使用象限並探討各

別象限分類下的發展現況依照上述使用者群像分類區別有商業部落格達

人部落格公關公益部落格及私人空間部落格等四個分類對其獲利的模式經

營現況以個案為例加以說明並另以台灣百大製造服務及金融業及美國

Fortune 百大企業共約四百家左右之企業對該企業使用部落格之現況進行

統計瞭解得到目前的大型企業對於部落格的使用尚在萌芽的階段(但應用趨勢

與熱度已經加快加溫)而一般的小型或微型企業或個人在應用部落格的現況

則相對熱衷

本文從現有的部落格發展現況提出「部落格資訊流與金流交換模式」

主要描述部落格服務供應商(Blog Service Provider BSP)如何與博客

(Blogger)攜手合作將企業的業務及行銷透過部落格的口碑擴散與消費者

達到互利多贏的正向循環

從文明發展Blog 的出現一個虛擬出版工具的使用較之紙張及印

刷術的發展Internet 的發明就像是打開虛擬世界的一把鎖鑰它本身也是無

邊無際的虛擬平台與媒體載具紙張或許可用來比擬網際網路的發明但我們知

道網際網路扮演的角色不僅如此而部落格便宛若印刷術加上傳媒的結合體一

個可以讓自己向全世界發聲的出版平台這樣的科技趨勢背後有著潛力無窮的

商機待發掘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1

資料一善用『置入性行銷』讓商品訊息在網路迅速發酵形成市場口碑 來源互動數位行銷 httpwwwadcastcomtw

時間2009年 6月 10日

網址httpblogyamcomnraylee445article21535555

《摘要》

俗話說「呷好到相報hellip」這是傳統商業行為中日常消費經驗中的「口碑傳播」

用語相對的它也是消費者消費行為前會先向別人詢問相關商品服務的使用

與消費評價的典型決定的依據因此「市場口碑」口耳相傳訊息的傳播行為

早已存在於人們日常生活的消費行為當中經由網路媒介即時通訊功能的引導

下「市場口碑」的形式在網路的特性以及企業與顧客間關係品質的影響下「網

路口碑」以有別於以往「口碑行銷」的型態快速形成事實上在網路商業行為

普及發達的社會中企業行銷經營必須正視顧客之間「網路口碑」所帶來的影響

其中「網路口碑」的效果可能是正面也可能是負面企業可藉由探討影響網

路「市場口碑」的關鍵因素瞭解該如何管理與運用進而能有效的掌握「網路

口碑」在市場上的影響力

網路口碑形成之因素亦即觀察顧客對於匿名傾向的程度如何影響負面網路

口碑的產生以及從企業形象與關係品質兩方面來探討產生正面網路口碑的影響

因素然而顧客產生網路口碑的行為可能會受到顧客個人特質與企業活動的不

同而產生不同結果因此網路「市場口碑」的探討理應納入顧客的網路涉入程

度來做為企業形象關係品質與正面網路口碑間關係的干擾變項以及加入企業

經營虛擬社群的管理活動本研究顯示吸引網友間熱烈討論能容易形成虛擬社

群間產品銷售周其變動的關係結構即消費者在消費後對「商品價格」「商品種

類」「服務品質」「關係」等因素正面影響口碑傳播意願之研究(1)滿意與

信任能有效激勵顧客透過網路化為正面網路口碑的效果(2)網路的匿名特

性會引發顧客在網路論壇中散播不利於企業的負面網路口碑(3)企業應制訂

危機處理的因應策略並有效地執行之才能真正降低負面網路口碑

其次由於網路「市場口碑」的影響力在消費者行為的領域中逐漸地受到

高度的肯定以及這種口碑傳播具有非商業化的特性因此消費者對這種形式

的推薦會特別的感到信任隨著網際網路的日益普遍口碑的本質也跟著有所變

化全新的口碑在新興的網路銀行產業裡是不是會產生不同以往的結果是有

待探討的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2

審視當前有關目前台灣網路「市場口碑」的研究多半是延伸 B to C 的推

論強調的是「科技接受模型(TAM)」「信任」對採用意願的影響鮮少有學

者是由人際溝通面(亦即口碑)來討論在口碑部分曾有學者認為口碑會影響

使用大眾對電子通路(e-channel)的信任進而影響網路銀行的採用行為故

本研究延伸過去口碑對消費者購買決策影響力的模式目的在於探討網路「市場

口碑」以一種網路『置入性行銷』的策略讓商品訊息在網路迅速發酵以達到

提昇行銷功能的決策力的影響

經由研究結果的分析顯示出下列的結構1「市場口碑」訊息為傳播者的親

身消費經驗時口碑訊息對消費者消費決策的影響力較大2「市場口碑」訊息

傳播者具備的專業程度較高時口碑訊息對消費者消費決策的影響力較大3「市

場口碑」訊息接收者具備的專業程度較高時口碑訊息對消費者消費決策的影響

力較小4「市場口碑」訊息傳播者與接收者之間的關係強度越強時口碑訊息

對消費者消費決策的影響力較大5「市場口碑」訊息接收者愈頻繁地搜尋餐飲

口碑時口碑訊息對消費者消費決策的影響力較大等五項結構因素模式是成立

準此透過前項的理論結構模式為基礎引介以下這篇論文探討自 2003

年以來發展成為熱門爭議性的『置入性行銷』議題正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態勢在

網路上蔓延成為廣大上網人口必然接觸的訊息來源各大網站推出的置入性行

銷手法也挾著異軍突起之態勢盤據在廣告主的行銷策略脈絡之上究竟是什麼

樣魅力造就了這個行銷的明日之星呢回顧『置入性行銷』這個名詞老早就被運

用在媒體中對現代的行銷人而言只是提出再運用而已準此網路執行置入性

行銷的多元工具採行置入性行銷除了要考量產品本身的訊息條件也得對執行

的工具有所了解因為入口網站的平台內容頻道多元必須充分了解才能決定

置入的方式有時候可以直接運用網站的現有資源或創意元素有時候則必須自

行開發創意元素或是內容頻道對運用工具了解得愈清楚就愈能提高置入的效

率因此透過這篇論文的論述期望能找出口碑對網路執行置入性行銷的多元

工具的可行方式採用決策的影響效果以及干擾口碑效果的因素進而提供網

路經營業者擬訂行銷策略時一個不同的思考方向藉著口碑之傳遞強化消費大眾

使用網路銀行的意願進一步影響其實際的採用行為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3

資料二服務業應用網際網路對顧客關係影響之研究

來源<服務業應用網際網路對顧客關係影響之研究>(2005管理新思維學

術研討會頁 41-64 台灣科技大學)

作者李正文劉宴尚

參考網址

httptwmyblogyahoocomjwxSJnSqRERl3irkBYerhCA--articlemid=21

3

《摘要》

顧客資料探勘的應用在商業方面主要的應用方式為顧客群分類(Customer

Profiling)購物籃分析(Market Basket Analysis)以及顧客保留(Customer Retention)

等在顧客群分類方面資料探勘可以從現有顧客資料中找出他們的特徵再利

用這些特徵到潛在顧客資料庫裡去篩選出可能成為企業客戶的名單做為行銷人

員推銷的對象以降低成本提高行銷的成功率

一個良好的顧客服務機制會帶來經營上兩個重要效果1建立第二次買

賣機會2忠誠效應顧客關係首先要探討的是服務的本質特性是什麼1服

務無形性2不可分割性3不易保存性4服務品質多變性就服務行為

的類型而言它有人的服務物的服務心靈鼓舞的服務資訊的服務服務的

內涵來區分可分為提供協助的服務事後進行修補的服務附加價值的服務

所謂的服務的行銷組合除了行銷活動的四個 P 所構成產品(product)價格

(price) 銷售管道或通路(place)促銷(promotion) 尚需包括額外三個 P參與

者(participants)過程(process)實體證據(physical evidence)

在顧客接受的服務活動中顧客會接觸到服務的生產設施設備因此實體

證據提供了關於服務品質的線索讓無形的服務藉由有形的實體證據來表達服

務品質的確保以獲取顧客信賴依顧客購買動機將顧客分為四大類1節約

型顧客2道德型顧客3個人化型顧客4便利型顧客服務顧客的意義

為1人員服務接觸是雙邊的2服務接觸是人際互動3服務接觸是角色

表現顧客關係管理 CRM 就是關係行銷在幫助企業找出有價值的顧客與顧

客建立關係及有效管理顧客關係進而使企業獲利

顧客關係管理流程要素與顧客互動與顧客之連結與顧客之瞭解與顧

客建立關係影響關係品質的因素有1關係銷售行為2關係接觸程度3

顧客知覺支持4服務具體化5關鍵事件的補救6關係終結成本7關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4

係利益8共享價值觀 9溝通10投機行為11關係強度顧客服務管理

主要是提昇外部行銷效果增加內部生產力服務品質的面向1可靠性2反

應性3確實性4同理心5有形性

顧客品質分類1顧客看不見內部品質2顧客看得見的硬體品質3

顧客看得見的軟體品質4服務的時間迅速性5心理的品質造成服務預

期服務與實際體驗到的服務差距原因1管理階層認知2品質規格3服

務遞送4市場溝通5認知服務品質

服務品質管理計畫服務概念發展顧客期待管理計畫服務結果管理計畫

內部行銷計畫實體環境與實體資源管理計畫資訊科技管理計畫顧客參與管

理計畫服務品質管理計畫是由下列七個次計畫所組成的(一)服務概念的發展

(二)顧客期待管理計畫(三)服務結果管理計畫(四)內部行銷計畫(五)

實體環境與實體資源管理計畫(六)資訊科技管理計畫(七)顧客參與管理計

服務品質評量指標原則1從你的服務策略著手2定期評量3提出

以顧客為基礎的問題4詢問公平的問題5蒐集團體和個人資料6為組

織訂下水準基點7蒐集量化和質化且具體的資料8讓成果呈現出來9

確使這些成果易於讓員工瞭解10確保這些成果是可信的11確使這些成果

被利用

顧客服務人力資源策略1僱用正確的員工2發展員工以傳遞服務品

質3提供需要的支援系統4留住最佳的員工5發展企業文化有關客

服人員教育訓練的基本原則1需求分析(組織分析職務分析個人分析)

2成果評鑑3實施良好的訓練計畫下來要針對顧客服務人力績效進行評量

其內容為1績效評估的目標與效益(目標為管理資訊激勵)2績效評

估與管理的步驟3績效評估的方法最後一個客服人員團隊成功領導者的行

為的特質有1親自示範「顧客至上」的精神2致力於推動公司理念3

他們都是『終身學生」4相信員工並在他們身上投資5設立專案小組6

堅持目標7勵行公司政策

接下來要介紹的是顧客知識管理定義企業將前項顧客資料或接觸經驗處

理後成為顧客資訊並經由員工討論與專家解釋等方式將顧客資訊進一步創造

出顧客知識再提供予組織有效地應用以建立與顧客之良好關係資料倉儲定

義定期蒐集自企業內部的日常交易資料庫並累積與儲存龐大的歷史性資料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5

而且這些歷史資料為靜態不可修改長期儲存於倉儲中具有時間性與整合性

以提供精確之分析與決策之用

顧客資料倉儲與一般資料庫的差異為一般關聯式資料庫使用關連資料表儲

存資料儲存日常營運的資料資料瑣碎難提供有價值的資訊資料倉儲則大都

使用多維度資料庫結構儲存資料儲存經過整理彙總的資料能提供有價值得資

訊支援決策判斷資料倉儲的種類

(一)企業資料倉儲(enterprise data warehouse)

(二)資料超市(data market)

(三)多層次資料倉儲(multi-tier data warehouse)

(四)聯合式資料倉儲(federated data warehouse)

(五)虛擬資料倉儲(virtual data warehouse)

資料倉儲的優點是減少費用節省時間和增加產量倉儲的缺點則是再導入

初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和時間倉儲的限制也會給公司資訊傳輸的網路造成一

些問題但如果透過邏輯規則對資料進行細分的技術可以瞭解龐大資料庫中資

料的特性其功能在應用於顧客服務管理類別1服務市場之區隔2客戶發

掘與流失防範3客製化的產品及服務4行銷活動分析如果這些機能透過

網路顧客服務管理功能則可以達到下列的目標1網路服務市場之區隔2網

路客戶發掘與流失防範3網路客製化的產品及服務4網路行銷活動分析

二顧客資料倉儲的特性

資料倉儲具有下列四項特性

(一)主題導向(Subject-Oriented)(二)整合性(Integrated)(三)隨時間變化

(Time-Variant)(四)非揮發性(Non-Volatile)在資料倉儲中資料只能定期地被載

入且一經封裝後就不允許再修改也不允許有刪除的動作因此資料倉儲的

資料環境相對是比較穩定的它只會增加資料而不會減少資料所以可說是非

揮發性的其種類大致上可區分為企業資料倉儲資料超市多層次資料倉儲

聯合式資料倉儲以及虛擬資料倉儲等五種類型其優點在於使用資料倉儲有很多

好處但最重要的是資料倉儲可以幫助企業流通各種資訊做為決策分析之用

以節省時間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並且增加獲利唯缺點是資料倉儲在導入

的初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和時間資料倉儲也可能產生資訊傳輸網路的壅塞

或是資料不正確的問題造成搜尋的時間加長反而降低了效率使得員工的生

產力減低而且事先必須充分掌握使用者的需求並透過適當的溝通與教育訓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6

練讓使用者知道如何去使用這個系統才能得到助益

五藉用網路資料探勘應用顧客資料

顧客資料的探勘程序可以分為(一)決定企業運用資料探勘的目的(二)資

料蒐集(三)選擇適當的資料探勘技術(四)分析結果(五)知識取得與應用鑒

於近年來由於網際網路的蓬勃發展資料探勘的技術也被應用在網際網路上當

顧客拜訪網站時往往提供許多寶貴的資料企業可藉由分析這些資訊來瞭解顧

客的行為模式藉以提高顧客對公司所提供之產品與服務的滿意度利用網路探

勘的應用方式包括有

1網路服務市場之區隔

利用網路探勘可以找出容易理解的規則來描述市場區隔以了解顧客族群的

屬性

2網路客戶發掘與流失防範

利用網路探勘可以建立行銷模式來預測目前有哪些顧客可能會流失使用這

些訊息來留住顧客或是當做篩選潛在客戶的依據

3網路客製化的產品及服務

利用網路探勘可以建立個人化的行銷模式提供顧客個人化的產品及服務

而透過貼心的服務不僅能鎖定顧客的忠誠度更能使顧客自動幫我們做口碑宣

傳帶來更多的商機

4網路行銷活動分析

利用網路探勘可以根據所要行銷的商品找出潛在的客戶名單協助我們決定

該聯絡哪些客戶才可以讓投資報酬率最高達到最好的行銷成效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7

資料三從參與式傳播觀點反思蘭嶼數位典藏建置之歷程

來源摘要自<從參與式傳播觀點反思蘭嶼數位典藏建置之歷程>《新聞學研

究》(第 102期頁 151-1752010年 1月)

作者郭良文林素甘

《摘要》

當多元文化主義在全球化的時代中成為普世的價值社區的營造社區的

文化社區的共同記憶應該是「數位典藏計畫」的源頭活水目前國家數位典藏

國家型科技計畫主要是以動物植物地質人類學檔案器物書畫地

圖與遙測影像金石拓片善本古籍考古新聞為典藏內容然而在現今提振

本土文化社區營造和多元文化發展的同時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社區文化內涵

與鄉土佚事風情是否更值得紀錄傳承因此數位典藏應該不只是規格標準大

小解析度這些數位化的數字與數值它也應該包含社區民眾的故事民眾共同

記憶的部分提供了一種超脫物化而較人文精神思考的元素而這正是科技產業

發展與社會文化相互支援互動共構現代化成就重要的一部份

台灣社會在相當多的地域文化中充滿著族群社會多元文化結構的因素屬於

少數弱勢的地域族群文化與社會雖然他們長期以來都處於文化的邊緣地帶透

過社區意識的抬頭與多元文化的百家齊放少數族群文化始能逐漸揭開它的面

紗這對族群的傳人而言族群的母語精神圖騰文化儀式等這些文化的根源

的流傳發揚都是刻不容緩的事實且極具社會意義深刻的意義

拜數位媒介多工功能之賜藉由數位機材優越的取材品質支援下這篇論文

研究嘗試以紀錄片方式紀錄典藏社區記憶透過紀錄片的實驗創作實際拍攝及

紀錄被攝者思考家庭及生活的過程期能提供開放生命的多元想像用不同的創

作形式來探尋家與家庭成員的生命對話對特定族群家庭集體記憶的發展歷程

以及研究提供一個現實實踐的影像紀錄這是本篇論文在文本呈現上一項空前的

成就

論文內容的結構首先針對就參與式傳播的概念與理論傳統加以分析進而整

理出五項具有參與式傳播的定義內涵其包括「由下而上與草根發展」「民主

論壇與平等對話」「意識覺醒與現況改變」「創造在地知識價值」以及「自

我發展與成果分享」等除了現代化理論所衍生出來的發展傳播概念常與參與式

傳播放在一起討論之外並且將參與式傳播受到哈伯瑪斯概念影響的部分作為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8

論述理論的結構基礎至於錄影紀錄的內容所具有的意義不但是一段族人成員

的生活與訪談真實紀錄也是一個多元文化的數位化紀錄的型態在影音效果的

價值上應具有以下的意義1作為二十一世紀台灣族群家庭變遷的家族記憶

提供一個發展影音紀錄的樣本2呈現多元族群的整體生活型態與生命思維

這有助國內生命教育教學素材的形式3對台灣族群社會中女性形象描繪提

供一個角色現實實踐的影像紀錄4提供給對自我的成長及對生命價值渴望改

變的女性一個思考的案例5為地方社區發展紀錄文化數位典藏的工作提供

了一項具體可行發展模式的參考形式

論文的研究採用 DeNegri 等人的「參與光譜」架構來支援分析並針對「參

與模式」「地方人士的參與」「參與式傳播資料庫的建立」以及「交大數

位典藏團隊的執行情形」等四項內容加以說明以探討蘭嶼媒體與文化數位典藏

計畫的發展過程以及研究發現佳興部落數位典藏內容為當地豐富之文化資源

從規劃內容蒐集資料到成果呈現皆是以文化工作者個人為核心運用在地的

內部社會網絡並連接多元的外部社會網絡不僅聯繫起數位典藏的參與者也

獲得外界資源的協助使相關工作能夠順利進行由於以部落傳統文化為保存內

容在社區充權的個人層次研究發現數位典藏有助於參與者培養出充權意識

增加對部落的認同但仍不足以在組織層次形成充權的過程與結果未來如何擴

展並運用個人層次充權的結果刺激增進社區組織的能力甚至在研究成果與不

足之處亦能期待藉此反省發展出一個更理想的原住民數位典藏的參與式傳播

計畫

最後究論文在數位科技文化發展上的意義來看作品的貢獻則是將近年來

各界對原住民數位典藏政策的推動以由企劃的階段轉進為部落本身進行典藏工

作的階段其所具的意義乃是賦予了原住民能在數位世界握有詮釋權的主體性

其次在就數位落差的形式來看鑒於原住民部落多群居於偏僻鄉野地區就社

會組織結構性而言其面臨的是人口流失及數位能力有限的問題因此透過研

究藉由期望瞭解由原住民部落進行數位典藏的過程及影響以及針對其數位典藏

工作進行的分析透過田野觀察及深度訪談的忠實記錄將數位典藏視為社區發

展紀錄經驗以及動力的可行方式之一如此結合社會網絡及社區充權理論為

發展架構經由此一數位典藏保存傳統文化紀錄的掌握與詮釋如能引發部落居

民未來參與度的提升從運作中產生族人自身以及社會各界多元文化認同的機

制用能提供原住民建立主體性文化與社會自主成長的動能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29

資料一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資源準社會互動研究理論建構與使用

者經驗研究

來源<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資源準社會互動研究理論建構與使用者經驗研究

>《新聞學研究》(第 101期頁 1-442009 年 10月)

作者翁秀琪施伯燁孫式文方念萱李嘉維

網址httpmcrnccuedutw010101html

《摘要》

關於「網絡媒體」的發展早在 20 世紀 80 年代網路先驅者 J C R Licklider

及 Robert Taylor即有精闢的論述當大多數人還將電腦視為「數學運算」的機

器之時Licklider 及 Taylor(1968)即已將電腦理解成是「溝通」的利器這兩位大

師曾大膽地預測未來電腦網路的發展將超越傳統在真實的生活空間(物理世

界)中人類所賴以建構社會網絡必須透過有限之節點(limited gateways)的

先天限制這個虛擬的電腦網路將令未來所有的人類都能輕易地透過這個系

統自由的(完全依其意志)建構其個人的社會聯繫

網路功能結合人類社會體系締造新文明成果在 20 世紀末已逐漸產生了前

所未見的變革電腦與網路的鏈結將各自獨立的文化與社會逐一的被串連而且

引發就社會制度產生了空前的「大變革」(great transformation)浪潮中當網際

網路逐漸地在主導一個人類新文明之際其實這是一場媒體的革命也奠定了新

文明發展間「實」的基礎而此一「新興」的生活行為乃是人類有史以來所

未曾經驗過的換言之透過對電腦科技「技巧高明」的運用是人類第一次「有

能力」為自己開創了一個「虛擬實境」的世界這個虛擬的領域中意味著一項新

的社會制度(social institution)或一個電子的公共領地(electronic commons)已被

人類自己「孕育」出來然而這個人類自己「創造」出來的「新領地」對人類

社會而言有什麼實質意義呢它會是人類遠離或隔絕一切犯罪和不倫理行為的

「新樂園」嗎凡此都值得吾人細細加以思考

當一個人在網路的引導下被以一種有秩序的方式逐一串連起來之後一個

以電腦為基本單位的電腦社群(computer community)於是成形這個新生的社群

表面上看起來雖然只是由許多個人電腦所共同架構起來的「靜寂」的電腦站

(computer stations)的集合吾人或許可以電腦網絡(computer network)姑且稱之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0

但是透過這個電腦網絡卻使得在每一部個人電腦之前的使用者在有意無意

之間有機會形成一個「活絡」的具有生命力的社群這個「虛擬」的社群卻與

人們在傳統日常生活中所共構的真實社群一般同樣地也具有溝通情感與傳遞訊

息的功能而溝通的方式除了個人與個人之間私下的聯繫之外個人與網路中

的集體大眾之間屬於「公共場合」的雙向聯繫亦成為一種提供互動契機的形

勢傳統社會中資訊習慣由中央核心流向邊陲偏遠地帶的「溝通模式」

在這個新興的電腦網絡中已被徹底地顛覆這個新興的電腦網絡形成了一種「草

根式」(grassroots)的聯結這種公民形式聯結最大特質即是將那些屬於社會

網絡中最底層或最邊陲者取得與社會網絡中優勢地位者一樣的社會地位同時陳

述自己的意見因此這個「網路社群」全新運作的結成也意味著新型態人類社

會的社會秩序將會逐漸透過這個網路社群的功能予以運作

其次Licklider 和 Taylor 並且進一步地指出這個網路傳播系統如要持續維

持其正常的運作其關鍵在於有賴廣大網民積極主動參與維護亦即是網路運

作的管理與決定權將落實於使用者的身上這是人類有史以來有機會實施「直

接完全民主」的最佳場域電腦網路的每一位使用者都將有此一權利與義務

貢獻自己的心力自己的智慧及自己的意見以共同形成新的社會價值與規範

準此「網路社群」的創建在「理論」上是人類社會未來的理想但從電腦網路

社群中所實際發生的種種事例審視之則這個新生的社群似乎並沒有為人類社會

帶來任何「幸福」的保證或任何可供期待的光明遠景因為人們在真實社會中

一切之問題行為在電腦網路社群中也一一被重複地展現出來其中最為常見

而最為人所詬病的就是違反倫理的電腦網路侵權行為

當然就當代的社會生活而言那些違反網路社群倫理的事件或現象已層出

不窮甚至已成為「網民」日常在網路社群中必須時時注意提防的「現實問題」

為了防止網路社群中違反倫理事件的發生人們都已開始從技術面暨專業倫理守

則予以適度規範此一社會組織成員的網路社群社會行為這些作法無非是希

望從法律及科技的面向著手間接消極的防堵違反倫理的可能機會與動機其結

果固然有其一定之成效但仍無法有效完全制止網路使用者一些反社會行為的發

生究其原因則法律與科技方法都沒有觸及網路社群仍然是由「社會人」所

共同構成的這個關鍵事實目前所有的網路使用者可以說在成為網民之前都

已具備了相當的「真實社群」中的生活經驗無疑的這些生活經驗會自然地被

帶進網路社區成為網民在網路社群中活動時的行為指南因此欲處理電腦資

訊網路(網路社群)的倫理議題就如同要處理真實社群的倫理議題一般必須

對該社群的結構背景先做深入的理解才有可能掌握其關鍵處進而擬出有效之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1

對策

「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資源準社會互動研究理論建構與使用者經驗研究」

這篇研究論文研究的目的在於建構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準社會互動理論經由

文獻的探討就認知面(含可用性內容結構和網站可辨識程度)情感面和體

驗面是影響使用者準社會互動經驗的主要因素這篇研究探討不同受訪者在使用

數位典藏資料或其他網路資料時的經驗如何(認知面情感面體驗面)使用

者如何和這些網路內容互動具有哪些認知面情感面和體驗面特色的資料更容

易引起他們感官的知覺情感的投入與身體的活動並影響他們對於時空的知

覺而產生所謂的「準社會互動」使用者和他們所處環境中的其他人如何就所

接觸到的電腦網路內容進行互動

研究的結果顯示多數的網站普偏著重於內容及認知面的建制欠缺可用

情感及體驗面的內容故一般使用者對數位典藏網站的知曉度較低認同度也無

法提高研究數據顯示網路使用者理論構面預測準互動行為的可解釋變異量仍

有 59其中解釋力最強的是情感面(54)其次依次是體驗面(37)內

容認知面(34)和可用認知面(32)這篇研究所建構的網路使用者理論構

面和準互動量表雖具有一定程度的效度惟這篇研究是採取網路問卷調查方法

樣本代表性難免不足未來應該以隨機抽樣方法再次檢定這篇研究初步建立的

理論架構以增加研究信度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2

參考資料二癌症部落客的書寫研究

來源摘要自<癌症部落客的書寫研究>《新聞學研究》(第 106期頁 99-134

2011年 1月)

作者陳憶寧

網址httpmcrnccuedutw010603html

《摘要》

部落格的興起與盛行乃在於自發性的自我表現與資訊分享由於不須如

報紙投稿般受到主編審稿採用與否故是十分自由的這也是部落格吸引廣大群

眾的原因之一然而正因為如此故其水準與素質亦無法有一標準來衡量人

氣的高低與水準素質亦未必可以成正比一些喜歡文學寫作之人也就以部落格

作為發表的園地在其中揮灑自我表現創作的熱情

就以創作自由表現而言部落格一方面可說滿足了個人自我實現之成就

感以及與同好分享交流等心理需求一方面也可說是磨練文筆練習寫作及發

表的園地就文學發展方面而言文學創作自始即非「專業文人」的「專利」

任何人都有藉文學創作以表達情感的自由與權利中國文學史上的民間文學作

品也是不可忽略的一環民間文學一般文字較為俚俗但其內容是豐富的情

感是真摯的因此有其相當的價值由此來看目前興盛的網路文學以個人之觀

察約有如下幾項特點

1作者有中文專業的當然更多的是非專業的

2內容豐富多樣有真情表達自我的也有思想天馬行空的

3有寫作能力不錯的讀來言之有物而能感動人

4也不乏國語文基礎尚須加強的如錯別字文句不通章法組織紊亂或

是文字看似優美實是詞藻堆砌不知所云helliphellip等等缺乏國語文或專業寫作指導

與訓練者亦屢見不鮮

當然就表達自我的創作自由與學習寫作的角度來看網路的「文學作品」

是值得鼓勵的其有著社會學心理學以及文學學習各方面的價值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3

至於一些部落客因閱讀者超人氣的擁護建立了對自己作品的信心因而

將作品「出書」者此一現象據個人之觀察其特點亦與前述對部落格之各項

觀點相類所謂的粉絲人氣或市場接受度亦未必與作品水準相等

就出版之著作而言古人有所謂的「名山事業」有所謂的「文章千古事

得失寸心知」(杜甫詩)現代之國語文教育者也常教育說「要提昇國語文

程度要多多閱讀課外書」衡之今日出版物或許就部落客之出書而言亦為

基於一自我表現或者可說「作紀念」之動機而憑其人氣粉絲有相當之銷售量

但就社會對出版著作仍具有相當看重之價值而言出版物之素質如何一般「讀

者」亦恐難以分辨

當然文學作品是否有價值事實上也有其層面與時代性的意義所謂雅與

俗各有其所好陶淵明的作品在當代並未被主流文化所接受到後代才廣受重

視是故就「文學」而言不管是不是網路作品任何人皆有創作與發表的自由

與權利出版為著作亦然其價值亦自是多元而未為定數短期內市場接受度高

的未必會長期受肯定

但就「閱聽人」或「讀者」層面而言對於作品素質之分辨則是需要教育

的增進其素養就像每個人都會唱歌但未必都唱得好每個人都可以寫作出書

但未必是都能寫出「好書」唯就網路媒體正向面觀之作者能於開放的空間「勤

情」於發表期論著社會應該給予肯定至少這是一種不同意見表達的方式其次

就讀者的角度來看是否接受又是另一種場境即或是負面的評價其正向的意義

乃是建構了讀者社群「批判」的能力當然正負二元論最終仍須接受「市場」的

驗證要還是不要接受它存在

審視「癌症部落客」這篇另類課題專業論文研究其所展現的功能是它檢視

部落格對於癌症病患這群弱勢族群所擁有寫作的可能性及意義以特定的健康

議題癌症之部落格回答以下兩個研究問題誰是癌症部落客癌症部落客

如何書寫癌症這篇研究選取兩大部落格系統「Yahoo奇摩」部落格以及「無

名小站」部落格共 63 個選取 315 篇貼文進行內容分析結果發現部落格作者

多是年輕的女性患者貼文可看出部落客的社會連結與面對疾病的書寫動機研

究結果意味著癌症部落格有潛力成為一般大眾書寫處理疾病的空間且部落客為

社會中健康議題的資訊來源之一誰能說這樣的文章「部落格」其所啟發網路媒

體傳播功能新探討意義的所在一種由分眾主導滿足分眾需求的媒介經營形式正

逐漸的發展形成當中同時也開啟了新媒體傳播社會意義的新生命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4

資料三創業家社會網絡行為之質性研究

來源摘要自<創業家社會網絡行為之質性研究>《創業管理研究》(第二卷

第四期頁1-242007年12月)

作者陳家聲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教授

網址httpwwwerjorgtwsearchJournalFilev02n04V02N4-1pdf

《摘要》

網路社會行為的特徵乃是公民式連結組織的形式它不像傳統人類社會一般

有階層化組織方式也就是說這樣的結構方式並沒有一個核心的機制透過權力

的運作將整個社群連結起來網絡溝通方式的出現令使用網絡的人多了一種虛

擬的身分而這就是一種較少受到社教化約束的「虛擬我」青少年使用「虛擬

我」的身分在網絡發言或發布短片由於並非一種面對面(face-to-face)的溝通模

式意味網民發言或上載短片時只是面對電腦而非真實的接收者因此在較少

限制的情況下青少年的行為會變得大膽激進甚至刻意挑戰社教化約束演

變成為一個難受控制的「網絡社會我」這種草根式連結方式所建構起來的網路

社會必須依賴相互的信任(mutual trust)才能彼此聯繫起來成為一個社群

換言之相互的信任乃是電腦網路社群這樣水平式社會組織得以順利運作的主

要機制前面提到電腦網路組織及運作的方式將會是以基層使用者為主體

讓電腦網路的每一位使用者都有同等的權利與義務共同形成電腦網路社會的

價值與規範因此整個網路社群的運作絕大部份是依賴網路使用者的高度自

制與自我規範

網路領域雖然是人類空前第一次有機會獲得完全自由可能展現自我的場

域但網路社群這樣的安排與設定同樣給予網路使用者誤用乃至濫用此完全自

由權利的空間網路社群的倫理問題即是由此而衍生出來可以想見的因為網

路空間的自由所引起的誤用與濫用而造成的網路倫理問題將無可避免地會沖擊

破壞網路社群中網民之間相互信賴的機制而相互信任機制的破壞顯然將會

危及網路社群的建構基礎進而影響網路社群的運作與發展當前許多有關網路

社群倫理議題的探討或著手採取的防制對策無論是就法律面或科技面著手但

都只是片面地考慮到如何減少違反網路倫理的事件發生而尚未能從以上所討論

的網路運作機制予以整體之考量事實上在設法解決網路倫理問題之時將會

面臨一個極為棘手的兩難情境首先網民在網路空間的自由「行駛權」所引起

的誤用與濫用而造成的網路倫理問題一定會消蝕網路社群相互信任的連結運作

機制進而鬆動網路社群的建構基礎然而若著手針對網路倫理問題採取「有

效對策」則勢必要對網民在網路社群中的自由權加以設限如此一來固然可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5

以解決部份的倫理問題但是這樣的作法事實上是犧牲了網路社群當初之所以

被創立起來的最珍貴的特質即網民擁有的近乎完全自由的悠遊空間準此以

往可能會扼殺這個人類自己所創造出來的虛擬網路社區進一步發展的潛力因

為網路社群中網民自我規範自我節制而相互信賴的基本理想與實踐機制有

可能會因為這些防制倫理問題發生的預防或補救措施而蕩然無存因此尋求解

決網路社群倫理問題之道的關鍵基本上是在網民的自由權力與因之而起的誤

用濫用自由之間尋找拿捏一個適當的平衡點(balance point)這個平衡點

一方面必須能夠繼續支持網路社群原有的自由權與自我規範機制另一方面又必

須能夠制止因誤用濫用自由而產生的傾斜顯然的這是一件高難度的藝術工

作是全體網民必須共同面對思量的艱鉅任務工作因為網民才是網路社群的

裁決者網民們在網路社群中的所作所為將決定未來網路世界的面貌

隨著網路空間(cyberspace)的逐步擴充與全球化連結當代人類有機會透

過這個系統完全依其自由意志建構其個人理想的社會聯繫關係國度年輕世

代進入社會常經由創業展現理念達成理想其中中小企業的蓬勃發展的成果

不但成為多數青年創業的指標同時在台灣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這種創業精神更

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與影響基於正因為中小企業對台灣經濟的貢獻邁入數

位經濟世代它理應是研究創業家成功因素的重要議題之一鑒於社會網絡關係在

華人社會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這篇研究論文期望透過探討社會網絡行為在創

業家的創業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期望能夠回答下列重要的問題創業家在其社

會網絡行為表現上有何特色創業家如何營建其社會網絡創業家如何透過社

會網絡來獲得其所需的資訊及獲得潛在利益

研究結果顯示創業家會經由不同的管道可能是正式的組織或公協會專

業協會或是非正式的場合中與別人建立或深或淺的關係並透過不同的互動方

式得到不同的資訊從關鍵人物(強連帶)身上可以得到產業重要的技術與知

識還能發展情感的支持而一般社交朋友(弱連帶)可以得到較多較廣泛的

資訊創業家會透過強連帶關係及參與各種公協會社團活動非正式活動等不

同方式拓展社會網絡關係獲得各種資訊與潛在的商機利益創業家求學過程

與先前工作經驗所累積的人脈也是新創事業發展時的重要資源這篇研究從社

會網絡理論及特徵試圖系統地討論創業家社會網絡關係行為及其意義期透過

這篇研究發現能夠做為學者對未來創業家社會網絡行為研究的基礎而從個案資

料分析的創業家社會網絡關係行為也能夠給創業家一些實務建議讓創業家明

白了解社會網絡關係對創業的重要性以及建立和拓展社會網絡關係的參考幫

助其在經營新創事業時更加順利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6

資料一如何落實網路言論管理

來源摘要自<幾個值得進一步澄清的網路規範根本問題反省與辯論的開端

>《律師雜誌》(第 233期1999年 2月 15日)

作者劉靜怡

網址

httpwwwlawbankcomtwtreatisepl_articleaspxAID=P000010717

《摘要》

網際網路媒介傳播服務的功能人際多元的互動的結構無遠弗屆的網路資

訊服務等確實已帶來人類生活上的便捷惟不諱言的是網路犯罪的問題也隨

之日益增多併發例如網路色情非法竊取網路資料利用網路散播謠言中傷

他人販賣違禁品侵犯他人的著作權刊登不實廣告欺騙社會大眾等

都是網路被不當使用的另一個面向有鑑於此目前全球大多數國家針對社會使

用網人口規模持續快速的發展來看多以積極的態度建立一套「網路資訊規範與

倫理守則」以防止並解決日益嚴重的網路犯罪問題各國政府除了應立法對網

路的不當使用加以規範外並潔何業者的配合以及網路使用者網路管理者敦促

各藉由自身發動自律行為其次各政府在立法時須注意勿以條例式的規範因

為網路太過多元並隨時有新的變化發生所以立法時應以是否造成他人各項損

失為論斷的依據同時也須加強民眾守法的觀念切記勿再重蹈以往嚴以立法寬

於執行的復轍在建立網路秩序與規範之始或許有些困難因為網路本身太過多

變及難以控制不過如果能將這些理念能形成一種風氣配合網路快速的傳播及

廣大多元影響力等的特性必然可以對整個網路倫理與文化有很大的幫助

其次在審視網路秩序規範與網路自由等行為所具的爭辯形式時首先應

從網路特性作為探討的基礎分析網際網路作為一種新興類型的傳媒而言他

具有以下的特性多媒體性(multimedia)超文本性(hypertext)封包切換(packet

switching)同時性(synchronicity)互動性(interactivity)透過這些特性

網際網路得以建構一個自由的虛擬空間他的自由性突破了真實物理疆界的侷

限也穿越了時間的的限制個人的思想言論只要他願意就可以在極短的時

間之內傳播到各地領域中同時經由他人的閱讀與迴響將很快成為一個集體的共

識再就商業的行銷販售來看只要商人的行銷策略能即時反應市場趨勢或

將商品內容的特色以創意行銷作為一個銷售的賣點即能以速度快效率高的

手法進入市場當一個眾人期待已久的美麗新世界似乎已能實質有效地呈現臨在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7

你我眼前時科技的進步除了讓人性得以貼近自由惟同時隨興發揮的任意行

為讓一些人性的醜惡面也隨之帶進了科技所構築的這個虛擬世界之中網路謠

言網路詐欺網路駭客網路色情網路病毒等都證明了網路並不宜是

一個可以完全自由任性行為的地方也因此他仍需要維持一定的秩序讓大家

都要遵守必要的規範才能讓虛擬社會系統不致發生紊亂同時也是融合傳承傳

統真實社會真正的意義

準此就一個國家資訊政策形成過程而言在新興資訊科技發展的初期資

訊政策使應該及早將其可能的影響納入評估以確保新興資訊科技在普遍使用的

同時能夠將選擇和彈性極大化當然此一架構他應該式重塑資訊政策形成過

程的觀點而並非是強調主張政府應該積極介入甚或控制新興資訊科技的發展

走向是一種主張資訊社會公共政策形成下所應該具有更為開放型式下的形式

亦即是這類的論點其所涉及之民主憲政傳統下的政府功能在科技主導的社會結

構中其所行使公權力的界限與控制等的新興制度面的問題分析相關政策執再

行面可以參酌的內容下列的幾個考量方向

一首先應從網路世界爭議面應該如何規範做起

二從現實生活行為中進入網路世界的規範建置

三法律社會規範與資訊科技的倫理關係的建構

四實證法律 VS網路社會-政府國家公權力 VS網路社會

五網路規範倫理秩序法規未來發展趨勢之省思

最後關於這個課題就個人而言面對網路聞名的新興生活空間領域時人

們因受限於過去所累積生活經驗的影響理當會將傳統的記憶與經驗與當代變動

的新型式進行一種對比性差異結構架的形式做出探討與評價所以除了要更理

解網路世界規範運作過程之外當然更要針對傳統世界的規範做出省思其次

在網路世界現實生活中的人們也要面對掌握市場那些無形的操控之手做出太討

理解在資訊科技時代人們除了要面對的是千萬隻隱藏在背後電腦程式設計師

的雙手之外對於參與網路資訊製造傳播的鍵盤之手都是人們必須理解同

時加以掌握的資訊節構要知道網路世界作為一個多元溝通的新社會形式其本

質乃是應以理性的互動溝通作為行為正當性的基礎故每一位網民應有的認知是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8

網路社會互動溝通特性的新行為形式而絕非是透過各種管道渲染或是參與網路

世界的負面傳佈的心態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9

資料二美國資訊自由法的運作經驗

來源摘要自<美國資訊自由法的運作經驗>(台灣新聞記者協會)

作者劉靜怡台大國發所教授

時間2004年 9月 24日

網址httpwwwatjorgtwJudgeercon1aspnumber=42

《摘要》

傳播媒體言論自由權力的內容與義務的結構範圍除了在少數極權社會國家

之外通常都是各政府媒體學者公眾輿論在眾聲喧譁爭議聲中的重要討論

焦點惟當「言論自由」成為事過境遷後的媒體內容裝飾器物後新聞內容的文

字內容的爭議性似乎也從未有機會在人們的生活環境中真正具體的實現它資

訊傳播內含真正的意義

所謂的言論自由以最簡單傳統的話來解釋是「我擁有此一基本的言論自

由與保護於特定的場域有發表言論的自由同時不受到任何事先的監審

(Censorship)與限制(Prior Restraint)並對此言論內容負完全責任而此言論

應包括語言與非語言之型式」無論這一段文字對言論自由詮釋的意義與功能為

何不過他卻實也是號稱民主言論自由大國-美國在歷經了長期時間洗鍊下所

獲得的一項歷史形式的文字詮釋的結晶

不過從歷史的衍發過程中可以肯定的是「言論自由」一直是令一個社會當

權者愛恨交加的名詞也因此註定了它永遠得不到它安定無虞保障形式的主因之

一就在網路快速發展迅速延伸至聲全球世界每一個領域時網路上資訊中過

載與不當言論的批評聲浪讓言論自由又再一次的讓新興的網路媒體面臨了發

展上另一個新興的挑戰茲以美國的發展為例1996 年首先點燃的戰火是「通

訊端正法案」(Communications Decency Act of 1996)他在 Reno v ACLU 的案例

辯論中受到了挫敗但之後美國最高法院宣佈判定「通訊端正法案」的部份條

文屬於違憲也因此讓網路言論自由的保護戰爭在初期得到了應有的重視

不過如果從網路的特性來探討言論自由就有如童早年美國西部拓荒時

代那些愛打抱不平的牛仔們用槍隻來捍衛自己的圈地時他們充滿著理想與正

義的姿態網路社會雖然已走過了蠻荒的年代但虛擬的網路世界裡確有充滿

了如西部開拓時期那般的充滿著許多的未知未來他的發展仍有待轉移實體世界

的規制甚或是重新創造來導入網路世界

審視網際網路發展至今一直都是以資訊自由流通與共享為其經營的精神

所在而其中的基礎所在就是每一位末端使用者都能擁有從網路上自由「擷取」

資訊的權利而這也網際網路功能角色立足的所在所謂的「資訊擷取自由」

就是指一切存在於網路上的資訊每一位使用者都理應能夠自由的擷取也就是

說使用者應該被假設為「善意」的使用者故在網路行為的領域中每一個使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0

用者都應該能自由的擷取所需的資訊而無需擔心是否會觸犯法律

無論是網際網路通路中的資訊或是存在於任何一種傳播媒體的資訊預先過

濾篩選的責任本來就不應該被加諸在使用者的身上相對的是應該成為每一個

資訊「提供者」應有的責任而網路上的資訊若有瑕疵其責任也應該在於「提

供者」無疑的資訊的瑕疵絕對是由於「提供者」的不正確或誤作為而產生的

而非一味的規論至最末端「使用者」的身分上如果在此時將責任歸於使用者

或視其為幫助犯則此無異於就保護智慧財產之名加重了使用者沈重的道德責

準此保障每一個末端使用者擁有「資訊擷取自由」的權力讓每一個網路

使用者在瀏覽網路上的資訊時無需擔心是否不經意的「重製」了他人的著作

也無需擔心從網路上下載的資訊是否會違反法律顯然這是一項非常必要的新思

維而不只是單一的資訊擷取自由意義探討的問題對於存放資訊的使用者私人

物品來說也具有隱私權不可侵犯的意義存在深一層的探究賦予使用者能夠

自由下載並且單純供個人使用的權利這與著作權法上面所揭諸的「尊重智慧財

產」是毫無衝突的資訊能夠自由的流通網路以及知識才能快速的傳布並且

匯集更多的資訊擴大網路的範圍使得知識經濟的規模能更擴大網路的發展

之所以能一日千里畢竟得自於資訊的多元高速即時的傳播特性

如果堅信要求每一個使用者在網路下載資訊時都必須先加以審核該資訊是

否有使用上的瑕疵性那麼對於每一個使用者來說無異是在行為中加重了深

沈的負擔讓使用者起了排斥的寒蟬效應導致使用者可能基於違法的風險不願

意擷取在網路上的資訊因為除非該資訊能夠先證明其為「無瑕疵」的使用

即或式如此審是當前網路資訊領域中所存在著大量的資訊但是又有多少資訊

能夠讓使用者在無負擔的形式下下載使用的告知呢準此如是的擴大勇用者

責任的後果於是必須讓合法的資訊提供者必須花費更大的力量去證明自己是

單純的資訊使用者每一個「提供者」也必須保證「使用者」下載該資訊不會觸

犯法律如此網路自由與快速流通的本質將起重大的改變並且在缺乏一套足夠

信任的機制讓使用者能安心下載資訊試問這難道是身為資訊「提供者」所樂

意見到的情況難道這樣有助於資訊自由有助於國家知識經濟的發展

其次就傳播節構而言資訊提供者與使用者之間原本即存在著「先傳後播」

的結構性關係如果沒有這項資訊先在網路上「存在」那麼使用者的「擷取」

行為就不會發生所以不但存在著前後順序也存在著因果關係論及責任分配

有瑕疵資訊必然來自於「提供者」討論「到底是誰侵犯智慧財產權」的時候

最直接的答案必然是瑕疵資訊的提供者那麼把這個責任擴大到「使用者」的身

上難道會是一件合理的事情如果「合理使用」的責任範圍本身根本不合理那

麼使用上又如何論以合理處在這個網際網路高度發展的時代之中使用者應該

被假設是善意的並且能夠以一般所公認的普通方式去自由的取得網路上一切

存在的資訊而不被賦予「預先審查」的責任網路的世界應該是更拉近「提供

者」與「使用者」間彼此的距離而不是由類似此次的事件造成提供者與使用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1

者相互對立因為真正的侵權責任是存在於「合法提供者」與「非法提供者」

之間的只要能夠阻止非法提供者那麼智慧財產的侵犯就會消失根本無須將

預先審核的重大責任加諸在使用者的身上

面對網路多元介面傳播世代的發展人們如何運用那些傳統新聞自

由的模式以一種典範傳承的態度作為應對二十一世紀各項挑戰的基

礎是一項社會全體必須省思的新思維與行為規範讓人們共同凝聚共

識重新作出共同的承諾一起為此一新興的傳播事業的發展作出努力貢

獻讓人們匯聚智慧締造一些高科技化的生活形式作為人類推動此一

新文明取得全世界共同確實進步的力量讓人們並肩前進倡導此一自

由的精神與秩序為了前一個時代理念的延續更也為了賦與每一個年

輕世代參與者期許的希望與機會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2

資料三匯流發展下傳播內容管制原則之探討 來源摘要自<匯流發展下傳播內容管制原則之探討>發表於交通大學2009 年

全國科技法律研討會

作者陳志宇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

網址httplawblogilf-twcomreadphp97htm

《摘要》

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傳統大眾播媒介壓縮技術網際網路等在數位科技

的主導下將傳統獨立經營發展的廣播通信資訊等傳播媒體產業其所用的

機具設備產製模式服務功能等有關的經營組織模式於「科技匯流」(Technology

Convergence)的形式下已建構出以「數位平台」為經營基礎的「新媒體」(New

Media)結構數位傳播技術已有效地融合了傳統媒體音訊視訊數據訊號分

界的形式並將其功能整合在數位平台上以不同介面的形式傳輸資訊

麥克博斯特(Mark Poster)指出 20 世紀的結束見證了傳播科技系統與

產銷型態結構世代更替的過程傳統傳播活動的進行是將資訊符號從一個定點傳

送到廣泛接收的過程資訊符號通過電子類比訊號縮短了時空距離繼起的新世

代傳播則是以數位化符碼與技術駕馭時空環境麥克將媒介傳播技術領域的分界

分成兩個時代用以說明

(一)媒介商品是由一組比例上屬於極少數專業製播者將資訊內容傳送給

不特定為數眾多消費者社會大眾使用的形式屬於一種由媒體所主導「播放型傳

播模式」(broadcast model of communication)的經營制度

(二)在 20 世紀末一股由ldquo資訊高速公路rdquo及衛星通訊技術以及電視

電腦電話等數位媒介匯流(converge)等整合而成的新興媒介傳播模式成

功發展後他建構了一種多元互動為核心的傳播形態此即是ldquo次世代媒體rdquo的

意義審視在此一數位形是新媒體多工介面的結構原本傳統報紙雜誌廣播

電視等獨立經營的大眾媒體的組織都多已只能成為新媒體多工結構中不同介

面經營的形式而已

當經由數位科技匯流成功地整合傳統媒體於一體的經營形式後於是傳統媒

體產業的經營形態於式啟動了「新媒體」革命性創新經營發展的脈動一個廣

義新媒體的意義是一個以數位平台為基礎整合平面視聽網路通信等傳播

業務他可以是一種垂直整合分工整合經營的形式他也可以是一種水平整合結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3

合異業聯盟所謂多角化經營的策略在新媒體的經營結構體制中傳統大眾媒介

資訊載具因功能不同而形成的獨立經營事業領域分界惟在新媒體整合經營組織

模式的運作下其企製行銷管理等制度都已完全為之解放因此無論就媒

體政策主管的政府機關或事業經營參與的投資者閱聽人社會大眾學術研究者

等而言這都必須是一項全新思維下有效推動參與機制以及其無可規避必須急

於面對空前挑戰的課題

當前述的形式以因為資訊社會的新機制快速地結合傳統社會制度有效地

運作並且共構了一個全新效率實體互動(physical)的新社會形勢時這也同

時也引導現代資訊素養革命性創新變革的成就隨著資訊高速公路普及化的發

展以及衛星通訊技術與電視電腦電話等的技術結合後一種結合製作行

銷消費等三者共構而成的新媒體的經營模式正逐漸快速地取代ldquo第一世代媒

介rdquo的運作型態於是大眾媒介次世代的經營理念結構與制度正式的躍入

人類的生活機能中此即是「次世代媒介制度」的本質就硬體而言它以「數位

技術」為基礎就傳播經營的特質而言它是去核心化的多元交流形式讓每一位

媒介介面的參與者既是受播者也應是傳播者而一個更貼切的用詞應是資訊傳播

ldquo參與者rdquo(participator)的角色大量且高密度投入數位平台所提供情境環境

下的互動傳播行為時也締造了人類文化一個新資訊社會文明的成就

審視新數位匯流發展下的形勢已將各項傳統制度的結構由產業水平層級

的分工將通訊傳播「內容」與「平台」區分開來作頁同時這兩者的管制基礎

目標價值觀也截然不同需至訂出在產業去管制自由化的潮流中內容層面

的管制反而需要重新審視再管制的適當性「內容」與科技產業變動的關連性

低卻與社會價值觀念一貫的關連性高如人性尊嚴與心智未成熟者的保護不

因科技或平台的變革而有不同相對的言論自由的保障弱勢族群媒體近用的

增進也應檢視其社會目標補充一般法律規範不足

引介以下這篇文章介紹了心媒介平台依性質對傳播內容應受管制責任有

高低差異新興的媒體服務自律機制比政府管制更有效達成管制目的並兼顧

創新發展這篇研究從傳統內容管制的基礎出發參酌歐盟 2007 年之視聽影音

多媒體指令以及層級模式分析通訊傳播平台的特性提出細分化的原則探討不

同平台受管制密度的差異提供各位在參與新數位文明下一項行為參考的依據

科技面向引言-國立空中大學人文學系陳東園主任

2

台灣作為「全球化」脈動引領下地球村的一員社會的結構正由

傳統工業邁入至資訊知識經濟生產轉型之際資訊網路科技的應用

讓國家的發展可以不再受到國際科層形式的打壓阻隔透過網際網

路科技文明實踐了「全球在地化」(Glocalization)的理念並得與

世界接軌台灣作為一個資訊世代世界公民的參與者已有其歷史脈

絡的定位與貢獻惟面對科技產業形勢以及整體市場環境激烈的變

化以及資訊網路科技文化深化各社會生活領域脈動的形式身處「數

位資訊社會」公民的角色具備有效掌握「資訊網路科技」參與社會

發展的知能已成為一項基本的生活行為素養

準此身負趨動台灣社會持續生命力的青年世代如何在此一科

技文化數位化(digitization)的巨變洪流中將應有堅持的不變與

必須轉圜的蛻變作為捨我其誰承擔的應諾與肩負的期許

子議題一如何運用網路創意以發揮社會(社群)影響力

3

資料一數位傳媒的創意一個數位行動導向的分析取徑

來源摘錄自<數位傳媒的創意一個數位行動導向的分析取徑>《新聞學研

究 》(第一三期頁 175-2142010年 4 月)

作者孫式文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副教授

網址

httpwwwscribdcomdoc459108772010-E695B8E4BD8DE582B3E

5AA92E79A84E589B5E6848FEFBC9A-E4B880E5808BE695

B8E4BD8DE8A18CE58B95E5B08EE59091E79A84E58886E6

9E90E58F96E5BE91

《摘要》

1998 年世界銀行發佈的「文化與持續發展行動主題」報告提出文化為當

地發展提供新的經濟機會並能加強社會資本與社會凝聚力文化產業這個概念

雖然在 20 世紀 70 年代甚至更早已經被提出但是文化的經濟功能對一個區域社

會的發展與經濟發展的促進在 90 年代開始被廣泛的關注在文化產業社會的

座標結構中它串連著城市社會文化及經貿活動人才間相互群聚與脈落關係

連結在地與全球的社會範型接合經濟與文化生產與消費等新經濟結構的風貌

文化創意產業範疇包括視覺藝術產業音樂與表演藝術產業文化展演

設施產業工藝產業電影產業廣播電視產業出版產業廣告產業設計產

業數位休閒娛樂產業設計品牌時尚產業建築設計產業創意生活產業等十

三類以本所之師資以及擬聘師資之專長主要涵蓋文化創意產業範疇之設計產

業創意生活產業廣播電視產業文化展演設施產業出版產業等相關領域

而本所課程規劃即整合本系師資專長特色基於此一產業發展趨勢的人才需求而

設計養成人才必能開拓文化創意領域具有「發展兼顧文化積累與經濟效益」

的能力

「文化創意產業」已經成為全球各國在跨入新世紀之後全力推動的新經濟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UNESCO)於「文化產業與商業」(Cultural Industries and

Enterprises)網站所公布的資料全世界的文化貨品交易在近三十年來已有數倍

的成長1980 年為 9534 億美金到 1998 年則攀升至 38792 億美金近幾年的

成長更是快速以美國為例自 1996 年以來文化產品是有史以來第一次成為美

子議題一如何運用網路創意以發揮社會(社群)影響力

4

國最大宗的輸出品超過了所有其他傳統產業包括汽車農業或是航太與軍火

等產品的輸出即使在一片經濟不景氣當中文化創意產業的市場擴張率仍然是

在急速擴張中台灣自然不能自外於此時代的之大潮唯有貼近時代脈動才能

與時俱進掌握先機而成立「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所」從事文化創意學理的探

討分析產業的企畫行銷產品的研發設計便是掌握時代脈動之積極作為準

此我國政府於 2002 年 5 月提出「挑戰二 OO 八-國家發展重點計畫」以來

積極推動「文化創意產業計畫」期能「開拓創意領域結合人文與經濟以發

展兼顧文化積累與經濟效益的產業」在此一願景下全台灣地區對文化創意產

業人才的需求必然十分殷切

回顧台灣經濟的發展自 1985 年起便面臨轉型瓶頸的狀態近年來平均國

民所得更幾乎呈現停滯不前的狀態為改變台灣產業體質加速經濟飛躍推動

文化創意產業使得「文化產業化」同時也使「產業文化化」便顯得相當重

要此外針對文化藝術「核心產業」在精緻藝術領域的創作與發表如表演

視覺藝術傳統民俗藝術等以及建立在文化藝術核心基礎上的應用藝術類型「設

計產業」以及創意支援與週邊創意產業如展覽設施經營廣告企劃流行文

化包裝等三項具高度知識經濟附加價值之以創意設計為核心的生產領域

政府則成立「文化創意產業推動組織」以為推動其包括由行政院所召集的「行

政院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諮詢委員會」審議國家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政策另由經

濟部文建會教育部及新聞局共同成立「文化創意產業協調推動小組」研擬

各項文化創意產業之發展策略與措施並設置「文化創意產業協調推動辦公室」

落實文化創意產業之發展並透過辦公室之運作機制統合國內外資源與經驗

發展國內以文化藝術為基礎之創意型產業因此在行政院將「創意台灣」

(Creative Taiwan)規劃為未來施政的目標與願景並特別提出「文化創意產業發展

計畫」納入國家「兩兆雙星」發展重點計畫的同時高階的文化創意產業人才的

培訓就更顯得重要因此設立「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所」培育能將文化內涵融

入數位設計美學精神與行銷原理契入產業發展的高階文化創意產業人才以引

領產業發展並與國際文化創意產業接軌已是政策推動上的首要目標之一

當人類的文明進入數位經濟時代後使用傳媒工具進行創意產業的生產與行

銷文化創作的行為不僅需要經由認知層次的達成意義的溝通傳播還需要進入

與數位傳媒互動的行動層次因此探討數位傳媒的創意也不能侷限於創作者

端的新設計理念而是要同時關注數位傳媒在使用中在日常生活脈絡的調節

下由行動導引而出的創意這篇文章最後提出一個數位行動導向的模式以分

子議題一如何運用網路創意以發揮社會(社群)影響力

5

析與行動交織而成的數位傳媒創意論文應用此新模式分析桌面介面用以闡述

數位傳媒創意的傳承變化與行動意涵並作出具體的模式結構分析的建議

子議題一如何運用網路創意以發揮社會(社群)影響力

6

資料二文化產業網路經營關鍵成功因素之探討

來源摘要自<文化產業網路經營關鍵成功因素之探討>《中華管理評論國際

學報》(2005 年 8 月第 8 卷 3 期)

作者林義屏董玉娟呂惠雯

網址httpcmrbaouhkeduhkcmrwebjournalv8n3CMR044C05pdf

《摘要》

在數位傳播技術以及基材設施的新商品不斷創新推陳之際到網路使用人

口及寬頻用戶快速成長現像數位科技文明進步的速度讓人目不暇給的感覺同

時呈現對人們生活影響力的快速擴展反觀廣告在網路中的發展跟上腳步了

嗎還是被過往舊有經驗限制了前進的步伐

回顧電視媒體問世崛起發展之時最早只是把平面廣告原原本本的班上螢

幕忠實的播出去就是一則電視廣告之後隨電視收視普及和製作技術經驗的

成長電視廣告逐漸發展出自己的廣告表現策略及創意技術

媒體廣告的表現跟隨著媒體發展而改變廣告在網路的成長歷程也是如

此不同的是網路發展比起電視的普及速度更快可供表現運用的技術比起當

年更靈活廣告經驗與知識環境更成熟也就是網路媒體本身的成長與相關配合

條件比起當年電視廣告所擁有的條件網路廣告顯然具備更好的發展機會

然而是否這些優勢條件被有效運用發揮了嗎還是處於英雄無用武之

地的處境看著充斥粗糙製作的網路廣告說明了網路廣告品質仍待提升例

如叫賣式的促銷訊息不加修飾的圖文訊息曝露誇張不實只為引起好奇點選

的廣告與品牌形象毫無關聯的影像或動畫表現hellip網路廣告的表現方式對許多

產品來說與其他媒體廣告表現的內容呈現無法連結的形象及認知落差依然那

麼普遍

產品的任何一次廣告行為不是在累積就是在減損品牌的形象因此任何

廣告在任何媒體的表現都應該在一個清楚的策略和連貫的創意思考下執行審

視相當多的網路廣告卻因為以下的原因導致忽是漏失了廣告策略及創意價值

茲將其內容說明如下

1因頻寬限制導致創意受到壓抑只能以粗糙的平面圖文千奇百怪的吸

引方式只求網友點選進入網站在進行詳細的溝通

子議題一如何運用網路創意以發揮社會(社群)影響力

7

2網路使用人口數普及率不足使企業投入的廣告經費保守限制了廣告製

作投入成本

3新媒體發展未趨成熟廣告在媒體操作的程序和觀念都處於摸索階段

許多企業以嘗試性質看待網路廣告並未將之納入策略考量也不重視整體創意

這樣的環境促使網路廣告透過誘惑性懸疑性或是叫賣式降價贈品活

動等廣告素材吸引網友進入中繼網站有些製作公司在激烈競爭下出現偏頗的

觀念和做法例如以數千元低價製作廣告有些缺乏廣告策略及創意的製作公

司說服企業將費用花費在建置活動網站上購買大量的媒體曝光至於廣告內

容則以低價或免費的廣告素材粗製濫造到現在人們還是可以看見很多高度曝

光的網路廣告這些廣告欠缺媒體運用策略一味迷信大型網站及大量曝光而浪

費預算網友看不出在傳遞什麼訊息即或是網友因好奇點選進入網站最後看

到的網站內容卻不是消費者所感興趣在網友對網路廣告的負面看法中除了干

擾注意力下載速度緩慢之外最大的風險乃是降低了網站公信力而這也是最

為網友所垢病的主要項目之一

如今網路環境在頻寬環境製作技術使用人口媒體環境廣告操作

經驗上已經今非昔比其新的結構為

1頻寬速度不斷提升降價配合製作技術進步串流播放技術等使多媒

體傳輸不再是問題高品質的網路廣告製作不再存在傳播障礙電腦設備不

斷提升消費者端接收高畫質網路廣告提高了溝通品質

2網路媒體接觸率已是第二大媒體且使用族群特性的寬度不斷發展越來越

多網路廣告操作經驗越來越多產業投入證明其在溝通品牌訊息上的效果

3網路媒體不斷放寬廣告版面限制包括大小及 K 數獲得市場正面反應

4網路廣告業已經發展出完整的操作經驗網路行銷運用的專業知識

因為這些條件網路廣告可以在第一時間就向消費者展開更寬更深的

溝通和選擇

例如在傳統的作法中網路廣告僅能達到品牌訊息露出刺激引起興趣

後續提供消費者進ㄧ步評估需求瞭解商品資訊等大多必須在活動網站中進

行1000 個不重複曝光可能只吸引 2-3 個人次點入網站但現在在網路頻寬環

子議題一如何運用網路創意以發揮社會(社群)影響力

8

境技術媒體等技術條件與環境的允許下廣告結構內容已經可以在同一版面

中去達成滿足品牌認知刺激興趣的功能同時不必另設網站直接提供消費

者評估尋找資訊甚至比較選擇商品體驗商品這樣的網路廣告能使每個曝

光都能達到一種成效不必擔心點選網站造成的流失同時審視其廣告的效果相

較於傳統廣告的形式與效果有著極為明顯的差距

當然這種廣告效果提升的幕後是網路廣告策略與創意佔據了更高的人力

及專業成本的付出如果企業付出網路廣告的代價只是停留在反應媒體版位價

格廣告素材製作費用無異是默認允許劣質網路廣告為其企業服務放棄追求

更高品質更高效率網路廣告的期待而再好的廣告環境再多的媒體人口資源

都形同浪費

當人們已經經由數位媒體多元介面的內容中切身體驗到網路廣告策略與

創意對行銷效果的重要影響之際顯然面對不可逆的網路趨勢以及網路擁有達

成更深更寬溝通功能更靈活的創意表現空間更複雜的媒體操作環境投資

於廣告策略與創意可以創造更高行銷價值企業何忍忽略網路廣告業界更該自

重其價值提升網路廣告品質這不僅真實反映經營成本促使網路廣告市場正

面發展提高網路廣告素質和效果以累積品牌資產也襯托網路媒體質感提供

消費者更好的資訊饗宴當然在各界都正視肯定網路廣告策略與創意的價值

時不止需要網路廣告業者的努力企業主乃至閱聽眾都必需要願意付出代價

因為成本才是經營成功的最重要的基礎與關鍵

子議題一如何運用網路創意以發揮社會(社群)影響力

9

資料三2006全球最火紅網路獲利模式

資料摘要自<2006 全球最火紅網路獲利模式>《數位時代雙週》(第 121期)

作者林希展

網址

httpmarketingchinatimescomItemDetailPageMainContent05MediaCon

tentaspMMMediaType=BusinessNextampoffset=12ampMMContentNoID=24624

《摘要》

由於全球經濟的型態正處於由傳統產業轉向以數位技術為主軸的數位經濟

世代過程中結構轉型的斷層落差形式使得全球的經濟情勢呈現著渾沌低迷的局

面處在這樣整體大環境低迷回盪的時代下台灣近幾年整體社會環境亦只能用蕭

條兩字來說明經濟社會制度下經濟重要推手的廣告市場主體行銷的預算也逐

年縮減但網路行銷的市場前景卻逐漸明亮且在逆境中維持著小幅的成長並

在 2008 年成了電視媒體之外最具影響力的媒介面對市場不景氣許多廣告主

皆削減行銷預算以為如此即可節省不必要的成本支出但真正在因應不景氣的

狀況下應進行逆向思考也就是如何在不景氣的時代善用行銷與媒體投資一

方面強化企業品牌形象另一方面則創造品牌偏好度與市佔率於是網路行銷即

成為近年來企業經營談論最廣泛也最受重視的議題之一隨著網際網路以及電

子商務的興起顧客的消費習慣與行為比起以往更加瞬息萬變相對的在此交

易環境下企業所累積的資料量亦快速的增加因此如何有效的呈現這些資料內

容以進行網路行銷便成為首要的議題網際網路的出現改寫傳統廣告及行銷規

則從而顛覆了傳統大眾行銷模式與傳統行銷模式不同的網路行銷的本質不

獨存在實體商品的價值交易而是資訊創造與交換的過程中對業者而言面對

市場的轉變促使他們必須重新思考如何在混沌資訊流竄更形自由的網路世界

中彰顯企業的存在價值及拄有引人共鳴的獨特品牌更重要的是在消費者主體

不斷提升的趨勢下如何建立長期顧客關係也是業者未來在網路市場報酬遞增

的獲利關鍵

當絕大多數的廣告主開始願意並了解將網路行銷機制歸納成為公司整體行

銷策略必要的需求元素時其最主要得考量乃是網路媒體相較於傳統的廣告媒

體其所具備創意構思可運用的可能性與運用技法更豐富多元的特性除了可以

幫助廣告主在品牌管理制度上進行一種全面性的思考作業外進而達成全方位的

子議題一如何運用網路創意以發揮社會(社群)影響力

10

行銷目的網路行銷的優勢除了具有互動性與即時性外對廣告主而言乃是行銷

後端作業領域中達成廣告主明確掌握廣告效益具體數據的機制其次由於網

路媒體投資進入的門檻較低廣告主大多願意在由最低投資的基礎上展開行銷企

劃作業之後再依據廣告效益的變化調整行銷企劃的策略以及內容以利追求

企劃行銷最大可能性的目標效益審視當前網路媒體作為整體行銷中的一個主

要的功能性媒介的角色在網路傳播影響力大增的數位時代中是否品牌行銷活

動仍然只能藉重傳統媒體作為主要媒介的通道整體的媒體預算規劃中如果未能

跳脫此一傳統思維的窠臼時廣告主媒體消費者都將錯失了絕大多數相互溝

通理解媒合的機會

如果以選擇日本最大廣告企業電通公司所提倡的 AISAS(AttentionInterest

SearchActionShare)觀點作為分析對象時可以發現當代的消費者在選擇消

費資訊息時都已具備了依附在自我實現的動機下展現自我執行的主觀立場準

此現代執行品牌行銷活動在選擇傳播媒體的規劃作業上必須思考是否仍然執

著保守地以「單一媒體」作為主要傳播媒體的通路特別是在新品牌上市或

maintain 階段時傳播策略該如何進行是綜合所有的媒體工具都做整體性推出

還是首先以網路媒體為主輔以平面廣電戶外媒體活動等助成延伸性依系列的

行銷活動將行銷的效益推至最高的目標事實上網路媒體多元的功能發展到

現在已有成為整合品牌開端平台的形勢因此在整體品牌觀念發想的認知之

後持續的傳播策略與媒體規劃作業上就必須將網路行銷傳播的功能以及所能延

伸的影響力的對象與範圍全數的納入行銷策略的範圍之內讓品牌行銷的策略

根據網路介面使用效率的績效在適當的時候適當的地點針對適當的對象以

適切的行銷技法進行全方位的行銷傳播

最後要引介的是一項網路行銷的特殊技法即所謂「網路病毒行銷」何以

「網路病毒行銷」能讓品牌知名度計劃達到事半功倍的行銷效果就其原因乃是

病毒行銷能產生所謂「擴散」的效果之所以能讓行銷宣傳進而擴散串聯的原因

在於病毒行銷的機制是藉由現有網路世界中「社群關係」的結構透過企劃後的

行銷資訊鼓舞了網路內部對商品資訊內容以體驗闡述分享質疑詢價等的傳

播透過點對點串聯的交換溝通形式它不僅結合自然口碑和人造口碑的即實性

內容適時的展現出品牌內在的價值與評論進而強化了互相聯絡機制的豐富

性當討論的內容經由不斷地激勵加工串聯後網友們在廣告主企劃者與消費

者關係中所創造的「推-拉-分享(push-pull-share)」機制下病毒行銷的目

標締造了生產行銷消費者相互依附共構的價值鏈中讓消費者接觸到有趣的

內容時選擇主動傳遞這些訊息給其他人而接收端的一員接收到的內容感興趣

子議題一如何運用網路創意以發揮社會(社群)影響力

11

後又會再回到廣告主原生訊息的出發點藉由這中性銷傳播的通道模式廣告

發送端以瞭解最多的資訊創造內容並且持續不斷地傳播下去

如前所述網際網路科技的經濟活動的應用徹底地改變人類生活的結構內

容也改變了企業競爭的方式電子口碑傳播其影響力已經超越實體的人際接

觸傳播範圍也更廣更快網際網路藉著傳播功能的優勢提供了企業一個低成

本的直接溝通管道以更有效更直接的方式與目標群眾溝通直接與客戶互動

的溝通模式已經徹底了改變以往的行銷溝通方式如何地有效地使用網路科技

以創造企業的行銷溝通成效是生活在網際網路時代中必須關心思考的議題引

介這篇論文其探討的是企業應用網際網路於行銷溝通活動的重要性以及成效

並分析行銷溝通策略與網際網路策略對企業在行銷溝通的領域中如何有效地

應用網際網路以提升整體行銷溝通成效作出具體的分析這些論述對於網際網

路行銷溝通應用的影響適用於網際網路的行銷溝通活動以及網際網路行銷溝

通應用所帶給各位具體概念

本文章由「數位時代雙週刊」授權刊登更多內容請見本期數位時代雙週刊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2

資料一網絡關係對新創企業發展影響之研究-以台灣高科技公司為例

來源摘要自<網絡關係對新創企業發展影響之研究-以台灣高科技公司為例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第 8屆中小企業研究碩博士論文獎)

作者賴宏誌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指導教授司徒達賢于卓民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網址httpsbrsignmanagementorgtwpaper855htm

《摘要》

網際網路傳播功能的特質被引進傳統商業的經營結構後無論就經營成本

品質與效率而言都有著極其優越的經營效益的表現因此網路商業行為及網

路創業在國際社會中有關商業的應用上蓬勃的發展也因此近年來有關使用網

際網路來進行的電子商務活動普遍受到學術界與企業界的重視很多企業都急於

利用網際網路上的電子商務來打開新的行銷通路面對網際網路這股無國界的浪

潮國內的企業也紛紛加入這個無可限量的網路商務領域其能在數位經濟世代

取得永續經營發展的空間

根據研究的結果顯示網路商業的經營首先要探討的課題是必須熟悉數位

工具的操作並能藉此吸取大量的知識經營者甚至可以自我學習並教導員工學習

對數位工具的使用與運作基於對數位科技的不陌生以及快速上手的優勢已成

為利用網際網路等數位媒體開創自己事業的基本條件其次在網路創業家的人格

特質與管理才能的方面主要列以歸納為以下幾點1網路創業家對網路創業環

境的看法2網路創業家的網路創業觀3網路創業家的創業要件4網路創業家

的人格特質5網路創業家的管理才能等綜合前項的要件規論出網路創業家在

人格特質上具有高度自信高成就動機企圖心有膽識耐心與毅力自我要

求與積極主動在管理才能方面具有溝通創新與創造力以及目標未來導向等特

台灣是一個小島型經濟體系並且因為地理關係的原因促使著台灣有著許多

中小型企業意味著在台灣這小島中企業裡有著創業的因子在內雖然有關於企

業的創業導向的議題在國外的研究當中受到許多的重視在國內的研究當中也逐

漸的蓬勃發展當中並且許多研究也已經證實了創業導向能提升企業績效增加

企業的競爭力但是多數的研究著重在創業導向構面以及創業導向與企業績效之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3

間干擾變數的建立因此有必要從以網際網路的運用作為切入探討創業導向對

企業績效的影響進一步使得創業導向的理論可以更為完整

在網路商業發展熱潮中台灣的中小企業也積極的開始向電子商務領域進

軍隨著網路傳奇故事的不斷崛起傳統企業紛紛架設網站及踏入電子商務的行

列莫不躍躍欲試想創造新的企業故事在過去只有大型企業才能透過電子商

務技術做到 24 小時一對一行銷主動行銷以及跨國性的服務等因他們擁

有充足的人力及資本但當中小企業主開始經營網路開店時他們發現改變了一

般中小企業進軍電子商務的命運及窘境就其原因乃是網路創業經營績效較好者

其特點為創業者對網路創業認知及參與程度高正視業務流程投入資金程度

高網站的建置與維護能力強善用資源宣傳網站注意銷售過程中的每一環節

注重長期的顧客關係與價值傳統商店與網路商店密切結合等茲將網路創業的

優勢說明如下

1低投資的創業資本

網路事業不像很多行業動輒幾十萬元或是幾百萬元的資本才能開始因為

可以不需要店鋪以及員工只需要一台電腦就能實踐在家創業的夢想由於創業

資本低因此風險較低而成功率自然就高

2減少員工致對低水準

網路事業多以一個人操作為原則因此有效降低員工管理以及支付薪資的

壓力

3靈活的工作性質

工具只是一台電腦並且工作地點在家因此你能選擇幾時開工並在哪兒

工作就算今天到某個地方度假只要有網路連線的地方就能上網處理網路事

業非常方便這樣靈活的工作性質是其他傳統生意所無法辦到的

4功作之餘又能擁有更多的時間

網路事業能完全自動化並能減輕你的工作量因此讓你擁有更多的時間

5相堆優渥的高獲利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4

網路事業的產品與服務幾乎只是網站介面型態包括運作等也都是利用網路

行銷

6持續不斷的收入

網路事業能讓你在付出努力後就可以持續不斷為您帶來可觀的網路收入

而且終生持續

7穩定持續的市場成長

每天都有新的人上網這意味你的市場 也持續不斷的成長中

8網路所到處處是商機

透過網路可以鏈結全球的交易對象擁有無數可以發揮專長的機會與商機

維在網路變商業經營熱烈的氣氛中亦不乏經營績效較差者其所面臨最嚴重

的問題應屬創業者對網路認知及參與程度低未採取任何網路上的經營策略創

業者身兼數職無瑕經營網站事務等本研究也發現對網路創業期望較低之創業

者在創業過程中未採取積極之經營策略甚至是無為而治其經營成果通常與

期望高低成正向關而創業者之網路認知及參與程度愈高其經營績效呈現超出

預期不受商品種類及創業期間長短之限制隨著網路創業期間的延續網路商

店績效不顯著期望落差大者創業者對網路之認知及參與程度會有所改變較

積極之創業者會探索問題癥結之所在進而修正經營策略

引介這篇論文主要是介重其對創業管理研究的論述主要包括個人創業與公

司創業兩大取向前者大多集中在探討創業者的特質經歷與能力以及創業團

隊如何影響創業成敗而後者則多從企業成長的觀點探討如何透過綜效的發揮

來發展新事業這兩種理論觀點雖然都曾指出網絡關係對於新創企業發展的重要

性特別是個人創業所強調的人際網絡但是卻缺乏深入探討創業者如何運用網

絡關係來取得各項關鍵與互補性資源因此論文研究運用網絡理論來分析

創業者如何透過網絡定位策略來協助創業初期的生存與成長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5

資料二「博客來」有何了不起

來源摘要自<「博客來」有何了不起>【6號成功分析室】

時間2006年 8月 24日

網址httpmr6ccp=355

《摘要》

每一個人上網的目的都不相同但都有一個共通的特性因此當青年朋友

準備投入「電子商務交流平台」經營之列時你一定要知道這個「共通性」指的

是什麼從這個基礎上再去探求經營發展他們的「共同性」目的並以此作為你

經營的目標和策略規劃的原則

多數青年朋友在投身數位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其實多數人想的都是一樣的

事都是希望怎麼去經營「好」它然後去發大財如果只有單純的想著這麼好

的美景時而又都可以做成的話那就不叫「數位資訊經濟」了要知道這是改

弦易策權新思維的東西因為大多數的都是坐著同樣的事傳統的開店(站)

版面作的美美的放上你的電話然後希望客戶會來敲門會進來消費

是的沒錯也許美美的業面就一定會有客戶會來敲門入站但問題是會不

會消費呢因此你這樣傳統的經營私為企劃就夠了嗎如果答案是夠的話那

麼位什麼商業網站那麼多經營不下去的也那麼的多經營不賺錢沒發展的又更

多傳統的是業經營方式改個行我努力吃苦耐勞中就有成功的一天但是

今天你不一樣了數位經濟的遊戲規則權變了要讓你的電子商務的交流平台

更驅茁壯好還要更好用心思維一種有別於傳統的非線性思維模式用下列

這篇文章以及其網站「6號成功分析室」所提供的一系列文章看下去會對你

有幫助的

網際網路的發達每一個在網路上瀏覽的訪客都希望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取

得他所所想找的也就是『資訊』你提供什麼樣的資訊並不重要因為總有人

需要你所提供的資訊如此的說法並不意味著只要你提供了「詳實」的資訊就

很值錢了那可不一定千萬別因此就自我膨脹了在網際網路上流覽的訪客

沒有一個是有耐心去慢慢逛你的網站的唯有你能快速準確的提供訪客所需要資

訊時你才有可能突破上站人數的迷失你才有辦法比一般網站更前進一步更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6

幾近客戶的一步江湖一點訣說破不值錢在這我就把他稱做是的秘訣一不

過你也別跟他人說說了真的大家都會了就不值錢了

接下來很重要的是怎麼準確的去提供客戶所要的資訊首先需要準確了解的

是由於網路訪客都是沒有耐心的所以別讓在網站上花很多時間搜尋據一個非

正式的調查表示一般網路的瀏覽者多以八秒鐘左右的時間來審視所需資訊因

此網站網頁的設計根本就是能夠讓你的訪客進入後能夠快速搜尋到他所需要的

資訊也就是讓你的準客戶能夠輕易的發現要尋找的網頁內容這裡就有提供能

解決問題的服務因為我們就是為解決此問的」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另一項意義

我們可以從中快速把客戶篩選不單單只是給客戶篩選我們而已如果你能確實

有這基本觀念你在設計架構或修改網站網頁時會注意到美觀的版面不等同

吸引準客戶留在你的網站網頁這部分我們會在後面再做介紹此外從秘訣一

尚揭示了第二項意義計數器上的數字其實並不可靠上線人數的計數器只

代表著有多少人曾登錄這個網站網頁但拜訪網站的人其實並沒有真正的進入只

是路過就線上商業的發展並不用太在意上線計數器的數字來逛逛的人未必是

你的準客戶只是訪客他並不會帶來商機

其次留意一下你身邊的景觀物象如果那些情境都只是穩定的整齊的

一致的會讓人容易疲倦於是看看你的網頁是否也犯了同樣的錯誤呢妳的

網頁是不是也是排版整齊乾淨文字排版整齊畫一的放置呢如果真的是的話

那真的很讓人感的遺憾遺憾你的行銷頁面不能挑起訪問者的的情緒讓他們對

你的頁面有深刻印象妳不可能會藉由你的行銷頁面來賺錢真的是令人感到可

在你與他人眾多的互動中那些讓你記憶深刻的一定是屬於那些生動活

潑言詞充滿抑揚頓挫具體的互動才是印象深刻的也更容易回憶起準此網

頁設計若要使人快速的印象深刻就是要讓訪客一同感受你文字與構圖的熱情

只有在你的頁面上讓身動感性的文字敘述忠實的呈現在訪客面前才能引發訪客

感受到你的熱情你線上的行銷才會有發揮作用沒有熱情只有平淡你寄望

誰能夠提起熱臉來貼近你給你積極的回應切記不論甚麼樣的訪客每個訪

客都會對你所需敘述的熱情激動能創造勾起訪客心裡的激盪言詞產生回應

在「6號成功分析室」主要分析對象為網路相關的成功案例不限於公司

網站也涵蓋了個人現象新聞無論是人還是物體只要是在萬眾之中脫穎

而出在與同領域相似競爭者比較下創下十倍差以上的價值就算是成功只要

是成功的通通都可以送到「6號成功分析室」作進一步的分析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7

每周四Mr6 先貼一篇引子裡面會先開頭準備一些每個案例目前所收集到

的資料與初步看法引子只是初步期待的是拋磚引玉的效果接下來的一周又

二日(周五~下周五)期間有感想有意見的大大們儘管放肆的留言讓網友們

盡情享受盡情評論到了隔周六Mr6 以所有目前搜集的看法做個總結整理

出一篇有建設性的結論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8

資料三由全球化看產業赴大陸投資與台灣競爭力

來源摘要自<由全球化看產業赴大陸投資與台灣競爭力>(國政專論科經(專)

字第 090-002號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

時間90年 12月 13 日

網址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TE090PTE-P-090-003htm

《摘要》

自 2010 年 9 月 12 日兩岸海基會與海協會已完成「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

(ECFA)及「智慧財產權保護合作協議」(IPR)的換文程序正式生效後台灣

與中國大陸的經濟互動結構已進入一個全新交流的情勢誰是第一家進入中國大

陸市場的台灣企業資料已不可考惟近年來登「陸」已是台灣企業對外擴展市場

的熱門路徑之一經貿統計亦證明中國大陸已經成為台灣企業赴海外投資的重

要地區

有關台灣媒體企業登陸一事據學者調查指出其應始於 1986 年 2 月廣東省

電視台試播台灣連續劇【戰國風雲】由於反應良好自此台灣連續劇就開始在大

陸流行(楊志弘2002)1994 年一項針對中國大陸十幾家城市有線電視系統

的調查發現有九成以上電視節目來自香港台灣或是外國進口(賴祥蔚2001

33)而呂郁女(2000 379)研究亦發現台灣製作影視產品在中國大陸極受歡

迎不少代表作品頗能吸引大陸觀眾的注意力2001 年 10 月中國加入世界貿易

組織(WTO)後對積極進軍大陸市場的台灣媒體企業來說促進了台灣媒體

企業與大陸媒體企業各種合作互動的頻繁與多元化

雖然過去台灣媒體企業積極登陸之企圖始終受到中國政府層層的規範所

限多數業者只能私下以各種「交流」或「合作」名義透過第三市場(國)的版

權轉售等非正式模式轉進中國大陸市場無法像一般企業體以海外投資或直接經

營等正式管道進入大陸媒體市場但是隨著中國大陸媒體產業近年來蓬勃發展

台灣媒體企業面對大陸龐大商機即便有著層層法規限制仍不願放棄登「陸」企

圖廣用各種名義進軍中國大陸媒體市場

根據研究中國大陸媒體產業學者估計中國大陸傳媒市場的產值將超過

1000 億元人民幣並有很大增量空間(曹鵬王小偉2002 4喻國明2002 25)

因此中國加入 WTO 開啟了台灣香港西方傳媒企業對中國傳媒市場的憧憬

與行動(陳韜文2002 24)從前項類樂觀的分析不難看出面對於早將中國

大陸視為廣大產製品出口市場且已以各種非正式「合作」與「交流」等模式登「陸」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9

的台灣媒體企業而言應不會讓跨國傳媒集團專美於前而放棄任何搶占中國大陸

市場的機會就中國大陸媒體產業與市場發展現況來說中國大陸對各類媒體產

品的需求已隨其媒體產業蓬勃發展而增加相關媒體法規也隨著產業發展與加入

世界貿易組織而修正面對中國大陸媒體產業與市場結構轉變之際台灣媒體企

業進入中國大陸市場的策略理應修正過去以「合作」「交流」「第三國輸入」

之非正式途徑積極研議如何因應中國媒體市場及其規範變化期能以最適宜進

入模式進軍中國市場加強營運績效以獲取最大商業利益

審視台灣媒體企業在面對中國大陸媒體市場與產業開放變革之際亟需精確

掌握中國大陸對媒體企業開放之決策意涵與規範內容擬訂進軍中國市場之最適

模式據以評估影響其決策的因素乃因進軍大陸傳媒市場不僅與全球華人地區

之媒體企業在競爭也勢必面臨歐美跨國媒體集團之爭食中國市場

推介下面這篇論文它研究探討的是一般企業之市場進入模式理論與概念為

理論依據除分析市場進入模式類型及其決策影響因素外並將此市場進入模式

類型依媒體企業特性加以考量與修正建構媒體企業之市場進入模式類型本研

究同時探討影響台灣媒體企業進入大陸市場之決策考量因素藉此了解進入中國

大陸市場之台灣媒體企業經營現況與規劃策略論文研究並獲得了下述的成果

(一)建構適用於媒體企業之市場進入模式類型

(二)了解台灣媒體企業經營大陸市場之現況及策略

(三)探討台灣媒體企業進入中國大陸市場之模式類型

(四)分析影響台灣媒體企業進入中國大陸市場的決策考量因素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20

資料四網路白牌出頭天 轉戰實體店鋪創商機

來源摘要自<網路白牌出頭天 轉戰實體店鋪創商機>《電子商務時報》

記者盧心怡

時間2010年 1月 4日

網址 httpwwwectimesorgtwShownewsaspxid=100103192811

《摘要》

本文以「從 Blog 使用目的探索部落格商機」為題觀察台灣大陸及歐

美若干 Blog 的經營現況希望藉此看部落格的未來發展以及潛在的商業機會

經本文歸納整理獲得一種部落格分類模型便於對部落格使用的目的做一區

別主要的分類維度包含以獲利為出發界定獲利與非獲利的部落格使用目的

另外則以組織及個人作為區分的維度而界定出四個不同的使用象限並探討各

別象限分類下的發展現況依照上述使用者群像分類區別有商業部落格達

人部落格公關公益部落格及私人空間部落格等四個分類對其獲利的模式經

營現況以個案為例加以說明並另以台灣百大製造服務及金融業及美國

Fortune 百大企業共約四百家左右之企業對該企業使用部落格之現況進行

統計瞭解得到目前的大型企業對於部落格的使用尚在萌芽的階段(但應用趨勢

與熱度已經加快加溫)而一般的小型或微型企業或個人在應用部落格的現況

則相對熱衷

本文從現有的部落格發展現況提出「部落格資訊流與金流交換模式」

主要描述部落格服務供應商(Blog Service Provider BSP)如何與博客

(Blogger)攜手合作將企業的業務及行銷透過部落格的口碑擴散與消費者

達到互利多贏的正向循環

從文明發展Blog 的出現一個虛擬出版工具的使用較之紙張及印

刷術的發展Internet 的發明就像是打開虛擬世界的一把鎖鑰它本身也是無

邊無際的虛擬平台與媒體載具紙張或許可用來比擬網際網路的發明但我們知

道網際網路扮演的角色不僅如此而部落格便宛若印刷術加上傳媒的結合體一

個可以讓自己向全世界發聲的出版平台這樣的科技趨勢背後有著潛力無窮的

商機待發掘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1

資料一善用『置入性行銷』讓商品訊息在網路迅速發酵形成市場口碑 來源互動數位行銷 httpwwwadcastcomtw

時間2009年 6月 10日

網址httpblogyamcomnraylee445article21535555

《摘要》

俗話說「呷好到相報hellip」這是傳統商業行為中日常消費經驗中的「口碑傳播」

用語相對的它也是消費者消費行為前會先向別人詢問相關商品服務的使用

與消費評價的典型決定的依據因此「市場口碑」口耳相傳訊息的傳播行為

早已存在於人們日常生活的消費行為當中經由網路媒介即時通訊功能的引導

下「市場口碑」的形式在網路的特性以及企業與顧客間關係品質的影響下「網

路口碑」以有別於以往「口碑行銷」的型態快速形成事實上在網路商業行為

普及發達的社會中企業行銷經營必須正視顧客之間「網路口碑」所帶來的影響

其中「網路口碑」的效果可能是正面也可能是負面企業可藉由探討影響網

路「市場口碑」的關鍵因素瞭解該如何管理與運用進而能有效的掌握「網路

口碑」在市場上的影響力

網路口碑形成之因素亦即觀察顧客對於匿名傾向的程度如何影響負面網路

口碑的產生以及從企業形象與關係品質兩方面來探討產生正面網路口碑的影響

因素然而顧客產生網路口碑的行為可能會受到顧客個人特質與企業活動的不

同而產生不同結果因此網路「市場口碑」的探討理應納入顧客的網路涉入程

度來做為企業形象關係品質與正面網路口碑間關係的干擾變項以及加入企業

經營虛擬社群的管理活動本研究顯示吸引網友間熱烈討論能容易形成虛擬社

群間產品銷售周其變動的關係結構即消費者在消費後對「商品價格」「商品種

類」「服務品質」「關係」等因素正面影響口碑傳播意願之研究(1)滿意與

信任能有效激勵顧客透過網路化為正面網路口碑的效果(2)網路的匿名特

性會引發顧客在網路論壇中散播不利於企業的負面網路口碑(3)企業應制訂

危機處理的因應策略並有效地執行之才能真正降低負面網路口碑

其次由於網路「市場口碑」的影響力在消費者行為的領域中逐漸地受到

高度的肯定以及這種口碑傳播具有非商業化的特性因此消費者對這種形式

的推薦會特別的感到信任隨著網際網路的日益普遍口碑的本質也跟著有所變

化全新的口碑在新興的網路銀行產業裡是不是會產生不同以往的結果是有

待探討的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2

審視當前有關目前台灣網路「市場口碑」的研究多半是延伸 B to C 的推

論強調的是「科技接受模型(TAM)」「信任」對採用意願的影響鮮少有學

者是由人際溝通面(亦即口碑)來討論在口碑部分曾有學者認為口碑會影響

使用大眾對電子通路(e-channel)的信任進而影響網路銀行的採用行為故

本研究延伸過去口碑對消費者購買決策影響力的模式目的在於探討網路「市場

口碑」以一種網路『置入性行銷』的策略讓商品訊息在網路迅速發酵以達到

提昇行銷功能的決策力的影響

經由研究結果的分析顯示出下列的結構1「市場口碑」訊息為傳播者的親

身消費經驗時口碑訊息對消費者消費決策的影響力較大2「市場口碑」訊息

傳播者具備的專業程度較高時口碑訊息對消費者消費決策的影響力較大3「市

場口碑」訊息接收者具備的專業程度較高時口碑訊息對消費者消費決策的影響

力較小4「市場口碑」訊息傳播者與接收者之間的關係強度越強時口碑訊息

對消費者消費決策的影響力較大5「市場口碑」訊息接收者愈頻繁地搜尋餐飲

口碑時口碑訊息對消費者消費決策的影響力較大等五項結構因素模式是成立

準此透過前項的理論結構模式為基礎引介以下這篇論文探討自 2003

年以來發展成為熱門爭議性的『置入性行銷』議題正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態勢在

網路上蔓延成為廣大上網人口必然接觸的訊息來源各大網站推出的置入性行

銷手法也挾著異軍突起之態勢盤據在廣告主的行銷策略脈絡之上究竟是什麼

樣魅力造就了這個行銷的明日之星呢回顧『置入性行銷』這個名詞老早就被運

用在媒體中對現代的行銷人而言只是提出再運用而已準此網路執行置入性

行銷的多元工具採行置入性行銷除了要考量產品本身的訊息條件也得對執行

的工具有所了解因為入口網站的平台內容頻道多元必須充分了解才能決定

置入的方式有時候可以直接運用網站的現有資源或創意元素有時候則必須自

行開發創意元素或是內容頻道對運用工具了解得愈清楚就愈能提高置入的效

率因此透過這篇論文的論述期望能找出口碑對網路執行置入性行銷的多元

工具的可行方式採用決策的影響效果以及干擾口碑效果的因素進而提供網

路經營業者擬訂行銷策略時一個不同的思考方向藉著口碑之傳遞強化消費大眾

使用網路銀行的意願進一步影響其實際的採用行為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3

資料二服務業應用網際網路對顧客關係影響之研究

來源<服務業應用網際網路對顧客關係影響之研究>(2005管理新思維學

術研討會頁 41-64 台灣科技大學)

作者李正文劉宴尚

參考網址

httptwmyblogyahoocomjwxSJnSqRERl3irkBYerhCA--articlemid=21

3

《摘要》

顧客資料探勘的應用在商業方面主要的應用方式為顧客群分類(Customer

Profiling)購物籃分析(Market Basket Analysis)以及顧客保留(Customer Retention)

等在顧客群分類方面資料探勘可以從現有顧客資料中找出他們的特徵再利

用這些特徵到潛在顧客資料庫裡去篩選出可能成為企業客戶的名單做為行銷人

員推銷的對象以降低成本提高行銷的成功率

一個良好的顧客服務機制會帶來經營上兩個重要效果1建立第二次買

賣機會2忠誠效應顧客關係首先要探討的是服務的本質特性是什麼1服

務無形性2不可分割性3不易保存性4服務品質多變性就服務行為

的類型而言它有人的服務物的服務心靈鼓舞的服務資訊的服務服務的

內涵來區分可分為提供協助的服務事後進行修補的服務附加價值的服務

所謂的服務的行銷組合除了行銷活動的四個 P 所構成產品(product)價格

(price) 銷售管道或通路(place)促銷(promotion) 尚需包括額外三個 P參與

者(participants)過程(process)實體證據(physical evidence)

在顧客接受的服務活動中顧客會接觸到服務的生產設施設備因此實體

證據提供了關於服務品質的線索讓無形的服務藉由有形的實體證據來表達服

務品質的確保以獲取顧客信賴依顧客購買動機將顧客分為四大類1節約

型顧客2道德型顧客3個人化型顧客4便利型顧客服務顧客的意義

為1人員服務接觸是雙邊的2服務接觸是人際互動3服務接觸是角色

表現顧客關係管理 CRM 就是關係行銷在幫助企業找出有價值的顧客與顧

客建立關係及有效管理顧客關係進而使企業獲利

顧客關係管理流程要素與顧客互動與顧客之連結與顧客之瞭解與顧

客建立關係影響關係品質的因素有1關係銷售行為2關係接觸程度3

顧客知覺支持4服務具體化5關鍵事件的補救6關係終結成本7關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4

係利益8共享價值觀 9溝通10投機行為11關係強度顧客服務管理

主要是提昇外部行銷效果增加內部生產力服務品質的面向1可靠性2反

應性3確實性4同理心5有形性

顧客品質分類1顧客看不見內部品質2顧客看得見的硬體品質3

顧客看得見的軟體品質4服務的時間迅速性5心理的品質造成服務預

期服務與實際體驗到的服務差距原因1管理階層認知2品質規格3服

務遞送4市場溝通5認知服務品質

服務品質管理計畫服務概念發展顧客期待管理計畫服務結果管理計畫

內部行銷計畫實體環境與實體資源管理計畫資訊科技管理計畫顧客參與管

理計畫服務品質管理計畫是由下列七個次計畫所組成的(一)服務概念的發展

(二)顧客期待管理計畫(三)服務結果管理計畫(四)內部行銷計畫(五)

實體環境與實體資源管理計畫(六)資訊科技管理計畫(七)顧客參與管理計

服務品質評量指標原則1從你的服務策略著手2定期評量3提出

以顧客為基礎的問題4詢問公平的問題5蒐集團體和個人資料6為組

織訂下水準基點7蒐集量化和質化且具體的資料8讓成果呈現出來9

確使這些成果易於讓員工瞭解10確保這些成果是可信的11確使這些成果

被利用

顧客服務人力資源策略1僱用正確的員工2發展員工以傳遞服務品

質3提供需要的支援系統4留住最佳的員工5發展企業文化有關客

服人員教育訓練的基本原則1需求分析(組織分析職務分析個人分析)

2成果評鑑3實施良好的訓練計畫下來要針對顧客服務人力績效進行評量

其內容為1績效評估的目標與效益(目標為管理資訊激勵)2績效評

估與管理的步驟3績效評估的方法最後一個客服人員團隊成功領導者的行

為的特質有1親自示範「顧客至上」的精神2致力於推動公司理念3

他們都是『終身學生」4相信員工並在他們身上投資5設立專案小組6

堅持目標7勵行公司政策

接下來要介紹的是顧客知識管理定義企業將前項顧客資料或接觸經驗處

理後成為顧客資訊並經由員工討論與專家解釋等方式將顧客資訊進一步創造

出顧客知識再提供予組織有效地應用以建立與顧客之良好關係資料倉儲定

義定期蒐集自企業內部的日常交易資料庫並累積與儲存龐大的歷史性資料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5

而且這些歷史資料為靜態不可修改長期儲存於倉儲中具有時間性與整合性

以提供精確之分析與決策之用

顧客資料倉儲與一般資料庫的差異為一般關聯式資料庫使用關連資料表儲

存資料儲存日常營運的資料資料瑣碎難提供有價值的資訊資料倉儲則大都

使用多維度資料庫結構儲存資料儲存經過整理彙總的資料能提供有價值得資

訊支援決策判斷資料倉儲的種類

(一)企業資料倉儲(enterprise data warehouse)

(二)資料超市(data market)

(三)多層次資料倉儲(multi-tier data warehouse)

(四)聯合式資料倉儲(federated data warehouse)

(五)虛擬資料倉儲(virtual data warehouse)

資料倉儲的優點是減少費用節省時間和增加產量倉儲的缺點則是再導入

初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和時間倉儲的限制也會給公司資訊傳輸的網路造成一

些問題但如果透過邏輯規則對資料進行細分的技術可以瞭解龐大資料庫中資

料的特性其功能在應用於顧客服務管理類別1服務市場之區隔2客戶發

掘與流失防範3客製化的產品及服務4行銷活動分析如果這些機能透過

網路顧客服務管理功能則可以達到下列的目標1網路服務市場之區隔2網

路客戶發掘與流失防範3網路客製化的產品及服務4網路行銷活動分析

二顧客資料倉儲的特性

資料倉儲具有下列四項特性

(一)主題導向(Subject-Oriented)(二)整合性(Integrated)(三)隨時間變化

(Time-Variant)(四)非揮發性(Non-Volatile)在資料倉儲中資料只能定期地被載

入且一經封裝後就不允許再修改也不允許有刪除的動作因此資料倉儲的

資料環境相對是比較穩定的它只會增加資料而不會減少資料所以可說是非

揮發性的其種類大致上可區分為企業資料倉儲資料超市多層次資料倉儲

聯合式資料倉儲以及虛擬資料倉儲等五種類型其優點在於使用資料倉儲有很多

好處但最重要的是資料倉儲可以幫助企業流通各種資訊做為決策分析之用

以節省時間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並且增加獲利唯缺點是資料倉儲在導入

的初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和時間資料倉儲也可能產生資訊傳輸網路的壅塞

或是資料不正確的問題造成搜尋的時間加長反而降低了效率使得員工的生

產力減低而且事先必須充分掌握使用者的需求並透過適當的溝通與教育訓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6

練讓使用者知道如何去使用這個系統才能得到助益

五藉用網路資料探勘應用顧客資料

顧客資料的探勘程序可以分為(一)決定企業運用資料探勘的目的(二)資

料蒐集(三)選擇適當的資料探勘技術(四)分析結果(五)知識取得與應用鑒

於近年來由於網際網路的蓬勃發展資料探勘的技術也被應用在網際網路上當

顧客拜訪網站時往往提供許多寶貴的資料企業可藉由分析這些資訊來瞭解顧

客的行為模式藉以提高顧客對公司所提供之產品與服務的滿意度利用網路探

勘的應用方式包括有

1網路服務市場之區隔

利用網路探勘可以找出容易理解的規則來描述市場區隔以了解顧客族群的

屬性

2網路客戶發掘與流失防範

利用網路探勘可以建立行銷模式來預測目前有哪些顧客可能會流失使用這

些訊息來留住顧客或是當做篩選潛在客戶的依據

3網路客製化的產品及服務

利用網路探勘可以建立個人化的行銷模式提供顧客個人化的產品及服務

而透過貼心的服務不僅能鎖定顧客的忠誠度更能使顧客自動幫我們做口碑宣

傳帶來更多的商機

4網路行銷活動分析

利用網路探勘可以根據所要行銷的商品找出潛在的客戶名單協助我們決定

該聯絡哪些客戶才可以讓投資報酬率最高達到最好的行銷成效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7

資料三從參與式傳播觀點反思蘭嶼數位典藏建置之歷程

來源摘要自<從參與式傳播觀點反思蘭嶼數位典藏建置之歷程>《新聞學研

究》(第 102期頁 151-1752010年 1月)

作者郭良文林素甘

《摘要》

當多元文化主義在全球化的時代中成為普世的價值社區的營造社區的

文化社區的共同記憶應該是「數位典藏計畫」的源頭活水目前國家數位典藏

國家型科技計畫主要是以動物植物地質人類學檔案器物書畫地

圖與遙測影像金石拓片善本古籍考古新聞為典藏內容然而在現今提振

本土文化社區營造和多元文化發展的同時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社區文化內涵

與鄉土佚事風情是否更值得紀錄傳承因此數位典藏應該不只是規格標準大

小解析度這些數位化的數字與數值它也應該包含社區民眾的故事民眾共同

記憶的部分提供了一種超脫物化而較人文精神思考的元素而這正是科技產業

發展與社會文化相互支援互動共構現代化成就重要的一部份

台灣社會在相當多的地域文化中充滿著族群社會多元文化結構的因素屬於

少數弱勢的地域族群文化與社會雖然他們長期以來都處於文化的邊緣地帶透

過社區意識的抬頭與多元文化的百家齊放少數族群文化始能逐漸揭開它的面

紗這對族群的傳人而言族群的母語精神圖騰文化儀式等這些文化的根源

的流傳發揚都是刻不容緩的事實且極具社會意義深刻的意義

拜數位媒介多工功能之賜藉由數位機材優越的取材品質支援下這篇論文

研究嘗試以紀錄片方式紀錄典藏社區記憶透過紀錄片的實驗創作實際拍攝及

紀錄被攝者思考家庭及生活的過程期能提供開放生命的多元想像用不同的創

作形式來探尋家與家庭成員的生命對話對特定族群家庭集體記憶的發展歷程

以及研究提供一個現實實踐的影像紀錄這是本篇論文在文本呈現上一項空前的

成就

論文內容的結構首先針對就參與式傳播的概念與理論傳統加以分析進而整

理出五項具有參與式傳播的定義內涵其包括「由下而上與草根發展」「民主

論壇與平等對話」「意識覺醒與現況改變」「創造在地知識價值」以及「自

我發展與成果分享」等除了現代化理論所衍生出來的發展傳播概念常與參與式

傳播放在一起討論之外並且將參與式傳播受到哈伯瑪斯概念影響的部分作為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8

論述理論的結構基礎至於錄影紀錄的內容所具有的意義不但是一段族人成員

的生活與訪談真實紀錄也是一個多元文化的數位化紀錄的型態在影音效果的

價值上應具有以下的意義1作為二十一世紀台灣族群家庭變遷的家族記憶

提供一個發展影音紀錄的樣本2呈現多元族群的整體生活型態與生命思維

這有助國內生命教育教學素材的形式3對台灣族群社會中女性形象描繪提

供一個角色現實實踐的影像紀錄4提供給對自我的成長及對生命價值渴望改

變的女性一個思考的案例5為地方社區發展紀錄文化數位典藏的工作提供

了一項具體可行發展模式的參考形式

論文的研究採用 DeNegri 等人的「參與光譜」架構來支援分析並針對「參

與模式」「地方人士的參與」「參與式傳播資料庫的建立」以及「交大數

位典藏團隊的執行情形」等四項內容加以說明以探討蘭嶼媒體與文化數位典藏

計畫的發展過程以及研究發現佳興部落數位典藏內容為當地豐富之文化資源

從規劃內容蒐集資料到成果呈現皆是以文化工作者個人為核心運用在地的

內部社會網絡並連接多元的外部社會網絡不僅聯繫起數位典藏的參與者也

獲得外界資源的協助使相關工作能夠順利進行由於以部落傳統文化為保存內

容在社區充權的個人層次研究發現數位典藏有助於參與者培養出充權意識

增加對部落的認同但仍不足以在組織層次形成充權的過程與結果未來如何擴

展並運用個人層次充權的結果刺激增進社區組織的能力甚至在研究成果與不

足之處亦能期待藉此反省發展出一個更理想的原住民數位典藏的參與式傳播

計畫

最後究論文在數位科技文化發展上的意義來看作品的貢獻則是將近年來

各界對原住民數位典藏政策的推動以由企劃的階段轉進為部落本身進行典藏工

作的階段其所具的意義乃是賦予了原住民能在數位世界握有詮釋權的主體性

其次在就數位落差的形式來看鑒於原住民部落多群居於偏僻鄉野地區就社

會組織結構性而言其面臨的是人口流失及數位能力有限的問題因此透過研

究藉由期望瞭解由原住民部落進行數位典藏的過程及影響以及針對其數位典藏

工作進行的分析透過田野觀察及深度訪談的忠實記錄將數位典藏視為社區發

展紀錄經驗以及動力的可行方式之一如此結合社會網絡及社區充權理論為

發展架構經由此一數位典藏保存傳統文化紀錄的掌握與詮釋如能引發部落居

民未來參與度的提升從運作中產生族人自身以及社會各界多元文化認同的機

制用能提供原住民建立主體性文化與社會自主成長的動能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29

資料一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資源準社會互動研究理論建構與使用

者經驗研究

來源<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資源準社會互動研究理論建構與使用者經驗研究

>《新聞學研究》(第 101期頁 1-442009 年 10月)

作者翁秀琪施伯燁孫式文方念萱李嘉維

網址httpmcrnccuedutw010101html

《摘要》

關於「網絡媒體」的發展早在 20 世紀 80 年代網路先驅者 J C R Licklider

及 Robert Taylor即有精闢的論述當大多數人還將電腦視為「數學運算」的機

器之時Licklider 及 Taylor(1968)即已將電腦理解成是「溝通」的利器這兩位大

師曾大膽地預測未來電腦網路的發展將超越傳統在真實的生活空間(物理世

界)中人類所賴以建構社會網絡必須透過有限之節點(limited gateways)的

先天限制這個虛擬的電腦網路將令未來所有的人類都能輕易地透過這個系

統自由的(完全依其意志)建構其個人的社會聯繫

網路功能結合人類社會體系締造新文明成果在 20 世紀末已逐漸產生了前

所未見的變革電腦與網路的鏈結將各自獨立的文化與社會逐一的被串連而且

引發就社會制度產生了空前的「大變革」(great transformation)浪潮中當網際

網路逐漸地在主導一個人類新文明之際其實這是一場媒體的革命也奠定了新

文明發展間「實」的基礎而此一「新興」的生活行為乃是人類有史以來所

未曾經驗過的換言之透過對電腦科技「技巧高明」的運用是人類第一次「有

能力」為自己開創了一個「虛擬實境」的世界這個虛擬的領域中意味著一項新

的社會制度(social institution)或一個電子的公共領地(electronic commons)已被

人類自己「孕育」出來然而這個人類自己「創造」出來的「新領地」對人類

社會而言有什麼實質意義呢它會是人類遠離或隔絕一切犯罪和不倫理行為的

「新樂園」嗎凡此都值得吾人細細加以思考

當一個人在網路的引導下被以一種有秩序的方式逐一串連起來之後一個

以電腦為基本單位的電腦社群(computer community)於是成形這個新生的社群

表面上看起來雖然只是由許多個人電腦所共同架構起來的「靜寂」的電腦站

(computer stations)的集合吾人或許可以電腦網絡(computer network)姑且稱之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0

但是透過這個電腦網絡卻使得在每一部個人電腦之前的使用者在有意無意

之間有機會形成一個「活絡」的具有生命力的社群這個「虛擬」的社群卻與

人們在傳統日常生活中所共構的真實社群一般同樣地也具有溝通情感與傳遞訊

息的功能而溝通的方式除了個人與個人之間私下的聯繫之外個人與網路中

的集體大眾之間屬於「公共場合」的雙向聯繫亦成為一種提供互動契機的形

勢傳統社會中資訊習慣由中央核心流向邊陲偏遠地帶的「溝通模式」

在這個新興的電腦網絡中已被徹底地顛覆這個新興的電腦網絡形成了一種「草

根式」(grassroots)的聯結這種公民形式聯結最大特質即是將那些屬於社會

網絡中最底層或最邊陲者取得與社會網絡中優勢地位者一樣的社會地位同時陳

述自己的意見因此這個「網路社群」全新運作的結成也意味著新型態人類社

會的社會秩序將會逐漸透過這個網路社群的功能予以運作

其次Licklider 和 Taylor 並且進一步地指出這個網路傳播系統如要持續維

持其正常的運作其關鍵在於有賴廣大網民積極主動參與維護亦即是網路運

作的管理與決定權將落實於使用者的身上這是人類有史以來有機會實施「直

接完全民主」的最佳場域電腦網路的每一位使用者都將有此一權利與義務

貢獻自己的心力自己的智慧及自己的意見以共同形成新的社會價值與規範

準此「網路社群」的創建在「理論」上是人類社會未來的理想但從電腦網路

社群中所實際發生的種種事例審視之則這個新生的社群似乎並沒有為人類社會

帶來任何「幸福」的保證或任何可供期待的光明遠景因為人們在真實社會中

一切之問題行為在電腦網路社群中也一一被重複地展現出來其中最為常見

而最為人所詬病的就是違反倫理的電腦網路侵權行為

當然就當代的社會生活而言那些違反網路社群倫理的事件或現象已層出

不窮甚至已成為「網民」日常在網路社群中必須時時注意提防的「現實問題」

為了防止網路社群中違反倫理事件的發生人們都已開始從技術面暨專業倫理守

則予以適度規範此一社會組織成員的網路社群社會行為這些作法無非是希

望從法律及科技的面向著手間接消極的防堵違反倫理的可能機會與動機其結

果固然有其一定之成效但仍無法有效完全制止網路使用者一些反社會行為的發

生究其原因則法律與科技方法都沒有觸及網路社群仍然是由「社會人」所

共同構成的這個關鍵事實目前所有的網路使用者可以說在成為網民之前都

已具備了相當的「真實社群」中的生活經驗無疑的這些生活經驗會自然地被

帶進網路社區成為網民在網路社群中活動時的行為指南因此欲處理電腦資

訊網路(網路社群)的倫理議題就如同要處理真實社群的倫理議題一般必須

對該社群的結構背景先做深入的理解才有可能掌握其關鍵處進而擬出有效之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1

對策

「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資源準社會互動研究理論建構與使用者經驗研究」

這篇研究論文研究的目的在於建構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準社會互動理論經由

文獻的探討就認知面(含可用性內容結構和網站可辨識程度)情感面和體

驗面是影響使用者準社會互動經驗的主要因素這篇研究探討不同受訪者在使用

數位典藏資料或其他網路資料時的經驗如何(認知面情感面體驗面)使用

者如何和這些網路內容互動具有哪些認知面情感面和體驗面特色的資料更容

易引起他們感官的知覺情感的投入與身體的活動並影響他們對於時空的知

覺而產生所謂的「準社會互動」使用者和他們所處環境中的其他人如何就所

接觸到的電腦網路內容進行互動

研究的結果顯示多數的網站普偏著重於內容及認知面的建制欠缺可用

情感及體驗面的內容故一般使用者對數位典藏網站的知曉度較低認同度也無

法提高研究數據顯示網路使用者理論構面預測準互動行為的可解釋變異量仍

有 59其中解釋力最強的是情感面(54)其次依次是體驗面(37)內

容認知面(34)和可用認知面(32)這篇研究所建構的網路使用者理論構

面和準互動量表雖具有一定程度的效度惟這篇研究是採取網路問卷調查方法

樣本代表性難免不足未來應該以隨機抽樣方法再次檢定這篇研究初步建立的

理論架構以增加研究信度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2

參考資料二癌症部落客的書寫研究

來源摘要自<癌症部落客的書寫研究>《新聞學研究》(第 106期頁 99-134

2011年 1月)

作者陳憶寧

網址httpmcrnccuedutw010603html

《摘要》

部落格的興起與盛行乃在於自發性的自我表現與資訊分享由於不須如

報紙投稿般受到主編審稿採用與否故是十分自由的這也是部落格吸引廣大群

眾的原因之一然而正因為如此故其水準與素質亦無法有一標準來衡量人

氣的高低與水準素質亦未必可以成正比一些喜歡文學寫作之人也就以部落格

作為發表的園地在其中揮灑自我表現創作的熱情

就以創作自由表現而言部落格一方面可說滿足了個人自我實現之成就

感以及與同好分享交流等心理需求一方面也可說是磨練文筆練習寫作及發

表的園地就文學發展方面而言文學創作自始即非「專業文人」的「專利」

任何人都有藉文學創作以表達情感的自由與權利中國文學史上的民間文學作

品也是不可忽略的一環民間文學一般文字較為俚俗但其內容是豐富的情

感是真摯的因此有其相當的價值由此來看目前興盛的網路文學以個人之觀

察約有如下幾項特點

1作者有中文專業的當然更多的是非專業的

2內容豐富多樣有真情表達自我的也有思想天馬行空的

3有寫作能力不錯的讀來言之有物而能感動人

4也不乏國語文基礎尚須加強的如錯別字文句不通章法組織紊亂或

是文字看似優美實是詞藻堆砌不知所云helliphellip等等缺乏國語文或專業寫作指導

與訓練者亦屢見不鮮

當然就表達自我的創作自由與學習寫作的角度來看網路的「文學作品」

是值得鼓勵的其有著社會學心理學以及文學學習各方面的價值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3

至於一些部落客因閱讀者超人氣的擁護建立了對自己作品的信心因而

將作品「出書」者此一現象據個人之觀察其特點亦與前述對部落格之各項

觀點相類所謂的粉絲人氣或市場接受度亦未必與作品水準相等

就出版之著作而言古人有所謂的「名山事業」有所謂的「文章千古事

得失寸心知」(杜甫詩)現代之國語文教育者也常教育說「要提昇國語文

程度要多多閱讀課外書」衡之今日出版物或許就部落客之出書而言亦為

基於一自我表現或者可說「作紀念」之動機而憑其人氣粉絲有相當之銷售量

但就社會對出版著作仍具有相當看重之價值而言出版物之素質如何一般「讀

者」亦恐難以分辨

當然文學作品是否有價值事實上也有其層面與時代性的意義所謂雅與

俗各有其所好陶淵明的作品在當代並未被主流文化所接受到後代才廣受重

視是故就「文學」而言不管是不是網路作品任何人皆有創作與發表的自由

與權利出版為著作亦然其價值亦自是多元而未為定數短期內市場接受度高

的未必會長期受肯定

但就「閱聽人」或「讀者」層面而言對於作品素質之分辨則是需要教育

的增進其素養就像每個人都會唱歌但未必都唱得好每個人都可以寫作出書

但未必是都能寫出「好書」唯就網路媒體正向面觀之作者能於開放的空間「勤

情」於發表期論著社會應該給予肯定至少這是一種不同意見表達的方式其次

就讀者的角度來看是否接受又是另一種場境即或是負面的評價其正向的意義

乃是建構了讀者社群「批判」的能力當然正負二元論最終仍須接受「市場」的

驗證要還是不要接受它存在

審視「癌症部落客」這篇另類課題專業論文研究其所展現的功能是它檢視

部落格對於癌症病患這群弱勢族群所擁有寫作的可能性及意義以特定的健康

議題癌症之部落格回答以下兩個研究問題誰是癌症部落客癌症部落客

如何書寫癌症這篇研究選取兩大部落格系統「Yahoo奇摩」部落格以及「無

名小站」部落格共 63 個選取 315 篇貼文進行內容分析結果發現部落格作者

多是年輕的女性患者貼文可看出部落客的社會連結與面對疾病的書寫動機研

究結果意味著癌症部落格有潛力成為一般大眾書寫處理疾病的空間且部落客為

社會中健康議題的資訊來源之一誰能說這樣的文章「部落格」其所啟發網路媒

體傳播功能新探討意義的所在一種由分眾主導滿足分眾需求的媒介經營形式正

逐漸的發展形成當中同時也開啟了新媒體傳播社會意義的新生命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4

資料三創業家社會網絡行為之質性研究

來源摘要自<創業家社會網絡行為之質性研究>《創業管理研究》(第二卷

第四期頁1-242007年12月)

作者陳家聲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教授

網址httpwwwerjorgtwsearchJournalFilev02n04V02N4-1pdf

《摘要》

網路社會行為的特徵乃是公民式連結組織的形式它不像傳統人類社會一般

有階層化組織方式也就是說這樣的結構方式並沒有一個核心的機制透過權力

的運作將整個社群連結起來網絡溝通方式的出現令使用網絡的人多了一種虛

擬的身分而這就是一種較少受到社教化約束的「虛擬我」青少年使用「虛擬

我」的身分在網絡發言或發布短片由於並非一種面對面(face-to-face)的溝通模

式意味網民發言或上載短片時只是面對電腦而非真實的接收者因此在較少

限制的情況下青少年的行為會變得大膽激進甚至刻意挑戰社教化約束演

變成為一個難受控制的「網絡社會我」這種草根式連結方式所建構起來的網路

社會必須依賴相互的信任(mutual trust)才能彼此聯繫起來成為一個社群

換言之相互的信任乃是電腦網路社群這樣水平式社會組織得以順利運作的主

要機制前面提到電腦網路組織及運作的方式將會是以基層使用者為主體

讓電腦網路的每一位使用者都有同等的權利與義務共同形成電腦網路社會的

價值與規範因此整個網路社群的運作絕大部份是依賴網路使用者的高度自

制與自我規範

網路領域雖然是人類空前第一次有機會獲得完全自由可能展現自我的場

域但網路社群這樣的安排與設定同樣給予網路使用者誤用乃至濫用此完全自

由權利的空間網路社群的倫理問題即是由此而衍生出來可以想見的因為網

路空間的自由所引起的誤用與濫用而造成的網路倫理問題將無可避免地會沖擊

破壞網路社群中網民之間相互信賴的機制而相互信任機制的破壞顯然將會

危及網路社群的建構基礎進而影響網路社群的運作與發展當前許多有關網路

社群倫理議題的探討或著手採取的防制對策無論是就法律面或科技面著手但

都只是片面地考慮到如何減少違反網路倫理的事件發生而尚未能從以上所討論

的網路運作機制予以整體之考量事實上在設法解決網路倫理問題之時將會

面臨一個極為棘手的兩難情境首先網民在網路空間的自由「行駛權」所引起

的誤用與濫用而造成的網路倫理問題一定會消蝕網路社群相互信任的連結運作

機制進而鬆動網路社群的建構基礎然而若著手針對網路倫理問題採取「有

效對策」則勢必要對網民在網路社群中的自由權加以設限如此一來固然可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5

以解決部份的倫理問題但是這樣的作法事實上是犧牲了網路社群當初之所以

被創立起來的最珍貴的特質即網民擁有的近乎完全自由的悠遊空間準此以

往可能會扼殺這個人類自己所創造出來的虛擬網路社區進一步發展的潛力因

為網路社群中網民自我規範自我節制而相互信賴的基本理想與實踐機制有

可能會因為這些防制倫理問題發生的預防或補救措施而蕩然無存因此尋求解

決網路社群倫理問題之道的關鍵基本上是在網民的自由權力與因之而起的誤

用濫用自由之間尋找拿捏一個適當的平衡點(balance point)這個平衡點

一方面必須能夠繼續支持網路社群原有的自由權與自我規範機制另一方面又必

須能夠制止因誤用濫用自由而產生的傾斜顯然的這是一件高難度的藝術工

作是全體網民必須共同面對思量的艱鉅任務工作因為網民才是網路社群的

裁決者網民們在網路社群中的所作所為將決定未來網路世界的面貌

隨著網路空間(cyberspace)的逐步擴充與全球化連結當代人類有機會透

過這個系統完全依其自由意志建構其個人理想的社會聯繫關係國度年輕世

代進入社會常經由創業展現理念達成理想其中中小企業的蓬勃發展的成果

不但成為多數青年創業的指標同時在台灣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這種創業精神更

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與影響基於正因為中小企業對台灣經濟的貢獻邁入數

位經濟世代它理應是研究創業家成功因素的重要議題之一鑒於社會網絡關係在

華人社會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這篇研究論文期望透過探討社會網絡行為在創

業家的創業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期望能夠回答下列重要的問題創業家在其社

會網絡行為表現上有何特色創業家如何營建其社會網絡創業家如何透過社

會網絡來獲得其所需的資訊及獲得潛在利益

研究結果顯示創業家會經由不同的管道可能是正式的組織或公協會專

業協會或是非正式的場合中與別人建立或深或淺的關係並透過不同的互動方

式得到不同的資訊從關鍵人物(強連帶)身上可以得到產業重要的技術與知

識還能發展情感的支持而一般社交朋友(弱連帶)可以得到較多較廣泛的

資訊創業家會透過強連帶關係及參與各種公協會社團活動非正式活動等不

同方式拓展社會網絡關係獲得各種資訊與潛在的商機利益創業家求學過程

與先前工作經驗所累積的人脈也是新創事業發展時的重要資源這篇研究從社

會網絡理論及特徵試圖系統地討論創業家社會網絡關係行為及其意義期透過

這篇研究發現能夠做為學者對未來創業家社會網絡行為研究的基礎而從個案資

料分析的創業家社會網絡關係行為也能夠給創業家一些實務建議讓創業家明

白了解社會網絡關係對創業的重要性以及建立和拓展社會網絡關係的參考幫

助其在經營新創事業時更加順利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6

資料一如何落實網路言論管理

來源摘要自<幾個值得進一步澄清的網路規範根本問題反省與辯論的開端

>《律師雜誌》(第 233期1999年 2月 15日)

作者劉靜怡

網址

httpwwwlawbankcomtwtreatisepl_articleaspxAID=P000010717

《摘要》

網際網路媒介傳播服務的功能人際多元的互動的結構無遠弗屆的網路資

訊服務等確實已帶來人類生活上的便捷惟不諱言的是網路犯罪的問題也隨

之日益增多併發例如網路色情非法竊取網路資料利用網路散播謠言中傷

他人販賣違禁品侵犯他人的著作權刊登不實廣告欺騙社會大眾等

都是網路被不當使用的另一個面向有鑑於此目前全球大多數國家針對社會使

用網人口規模持續快速的發展來看多以積極的態度建立一套「網路資訊規範與

倫理守則」以防止並解決日益嚴重的網路犯罪問題各國政府除了應立法對網

路的不當使用加以規範外並潔何業者的配合以及網路使用者網路管理者敦促

各藉由自身發動自律行為其次各政府在立法時須注意勿以條例式的規範因

為網路太過多元並隨時有新的變化發生所以立法時應以是否造成他人各項損

失為論斷的依據同時也須加強民眾守法的觀念切記勿再重蹈以往嚴以立法寬

於執行的復轍在建立網路秩序與規範之始或許有些困難因為網路本身太過多

變及難以控制不過如果能將這些理念能形成一種風氣配合網路快速的傳播及

廣大多元影響力等的特性必然可以對整個網路倫理與文化有很大的幫助

其次在審視網路秩序規範與網路自由等行為所具的爭辯形式時首先應

從網路特性作為探討的基礎分析網際網路作為一種新興類型的傳媒而言他

具有以下的特性多媒體性(multimedia)超文本性(hypertext)封包切換(packet

switching)同時性(synchronicity)互動性(interactivity)透過這些特性

網際網路得以建構一個自由的虛擬空間他的自由性突破了真實物理疆界的侷

限也穿越了時間的的限制個人的思想言論只要他願意就可以在極短的時

間之內傳播到各地領域中同時經由他人的閱讀與迴響將很快成為一個集體的共

識再就商業的行銷販售來看只要商人的行銷策略能即時反應市場趨勢或

將商品內容的特色以創意行銷作為一個銷售的賣點即能以速度快效率高的

手法進入市場當一個眾人期待已久的美麗新世界似乎已能實質有效地呈現臨在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7

你我眼前時科技的進步除了讓人性得以貼近自由惟同時隨興發揮的任意行

為讓一些人性的醜惡面也隨之帶進了科技所構築的這個虛擬世界之中網路謠

言網路詐欺網路駭客網路色情網路病毒等都證明了網路並不宜是

一個可以完全自由任性行為的地方也因此他仍需要維持一定的秩序讓大家

都要遵守必要的規範才能讓虛擬社會系統不致發生紊亂同時也是融合傳承傳

統真實社會真正的意義

準此就一個國家資訊政策形成過程而言在新興資訊科技發展的初期資

訊政策使應該及早將其可能的影響納入評估以確保新興資訊科技在普遍使用的

同時能夠將選擇和彈性極大化當然此一架構他應該式重塑資訊政策形成過

程的觀點而並非是強調主張政府應該積極介入甚或控制新興資訊科技的發展

走向是一種主張資訊社會公共政策形成下所應該具有更為開放型式下的形式

亦即是這類的論點其所涉及之民主憲政傳統下的政府功能在科技主導的社會結

構中其所行使公權力的界限與控制等的新興制度面的問題分析相關政策執再

行面可以參酌的內容下列的幾個考量方向

一首先應從網路世界爭議面應該如何規範做起

二從現實生活行為中進入網路世界的規範建置

三法律社會規範與資訊科技的倫理關係的建構

四實證法律 VS網路社會-政府國家公權力 VS網路社會

五網路規範倫理秩序法規未來發展趨勢之省思

最後關於這個課題就個人而言面對網路聞名的新興生活空間領域時人

們因受限於過去所累積生活經驗的影響理當會將傳統的記憶與經驗與當代變動

的新型式進行一種對比性差異結構架的形式做出探討與評價所以除了要更理

解網路世界規範運作過程之外當然更要針對傳統世界的規範做出省思其次

在網路世界現實生活中的人們也要面對掌握市場那些無形的操控之手做出太討

理解在資訊科技時代人們除了要面對的是千萬隻隱藏在背後電腦程式設計師

的雙手之外對於參與網路資訊製造傳播的鍵盤之手都是人們必須理解同

時加以掌握的資訊節構要知道網路世界作為一個多元溝通的新社會形式其本

質乃是應以理性的互動溝通作為行為正當性的基礎故每一位網民應有的認知是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8

網路社會互動溝通特性的新行為形式而絕非是透過各種管道渲染或是參與網路

世界的負面傳佈的心態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9

資料二美國資訊自由法的運作經驗

來源摘要自<美國資訊自由法的運作經驗>(台灣新聞記者協會)

作者劉靜怡台大國發所教授

時間2004年 9月 24日

網址httpwwwatjorgtwJudgeercon1aspnumber=42

《摘要》

傳播媒體言論自由權力的內容與義務的結構範圍除了在少數極權社會國家

之外通常都是各政府媒體學者公眾輿論在眾聲喧譁爭議聲中的重要討論

焦點惟當「言論自由」成為事過境遷後的媒體內容裝飾器物後新聞內容的文

字內容的爭議性似乎也從未有機會在人們的生活環境中真正具體的實現它資

訊傳播內含真正的意義

所謂的言論自由以最簡單傳統的話來解釋是「我擁有此一基本的言論自

由與保護於特定的場域有發表言論的自由同時不受到任何事先的監審

(Censorship)與限制(Prior Restraint)並對此言論內容負完全責任而此言論

應包括語言與非語言之型式」無論這一段文字對言論自由詮釋的意義與功能為

何不過他卻實也是號稱民主言論自由大國-美國在歷經了長期時間洗鍊下所

獲得的一項歷史形式的文字詮釋的結晶

不過從歷史的衍發過程中可以肯定的是「言論自由」一直是令一個社會當

權者愛恨交加的名詞也因此註定了它永遠得不到它安定無虞保障形式的主因之

一就在網路快速發展迅速延伸至聲全球世界每一個領域時網路上資訊中過

載與不當言論的批評聲浪讓言論自由又再一次的讓新興的網路媒體面臨了發

展上另一個新興的挑戰茲以美國的發展為例1996 年首先點燃的戰火是「通

訊端正法案」(Communications Decency Act of 1996)他在 Reno v ACLU 的案例

辯論中受到了挫敗但之後美國最高法院宣佈判定「通訊端正法案」的部份條

文屬於違憲也因此讓網路言論自由的保護戰爭在初期得到了應有的重視

不過如果從網路的特性來探討言論自由就有如童早年美國西部拓荒時

代那些愛打抱不平的牛仔們用槍隻來捍衛自己的圈地時他們充滿著理想與正

義的姿態網路社會雖然已走過了蠻荒的年代但虛擬的網路世界裡確有充滿

了如西部開拓時期那般的充滿著許多的未知未來他的發展仍有待轉移實體世界

的規制甚或是重新創造來導入網路世界

審視網際網路發展至今一直都是以資訊自由流通與共享為其經營的精神

所在而其中的基礎所在就是每一位末端使用者都能擁有從網路上自由「擷取」

資訊的權利而這也網際網路功能角色立足的所在所謂的「資訊擷取自由」

就是指一切存在於網路上的資訊每一位使用者都理應能夠自由的擷取也就是

說使用者應該被假設為「善意」的使用者故在網路行為的領域中每一個使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0

用者都應該能自由的擷取所需的資訊而無需擔心是否會觸犯法律

無論是網際網路通路中的資訊或是存在於任何一種傳播媒體的資訊預先過

濾篩選的責任本來就不應該被加諸在使用者的身上相對的是應該成為每一個

資訊「提供者」應有的責任而網路上的資訊若有瑕疵其責任也應該在於「提

供者」無疑的資訊的瑕疵絕對是由於「提供者」的不正確或誤作為而產生的

而非一味的規論至最末端「使用者」的身分上如果在此時將責任歸於使用者

或視其為幫助犯則此無異於就保護智慧財產之名加重了使用者沈重的道德責

準此保障每一個末端使用者擁有「資訊擷取自由」的權力讓每一個網路

使用者在瀏覽網路上的資訊時無需擔心是否不經意的「重製」了他人的著作

也無需擔心從網路上下載的資訊是否會違反法律顯然這是一項非常必要的新思

維而不只是單一的資訊擷取自由意義探討的問題對於存放資訊的使用者私人

物品來說也具有隱私權不可侵犯的意義存在深一層的探究賦予使用者能夠

自由下載並且單純供個人使用的權利這與著作權法上面所揭諸的「尊重智慧財

產」是毫無衝突的資訊能夠自由的流通網路以及知識才能快速的傳布並且

匯集更多的資訊擴大網路的範圍使得知識經濟的規模能更擴大網路的發展

之所以能一日千里畢竟得自於資訊的多元高速即時的傳播特性

如果堅信要求每一個使用者在網路下載資訊時都必須先加以審核該資訊是

否有使用上的瑕疵性那麼對於每一個使用者來說無異是在行為中加重了深

沈的負擔讓使用者起了排斥的寒蟬效應導致使用者可能基於違法的風險不願

意擷取在網路上的資訊因為除非該資訊能夠先證明其為「無瑕疵」的使用

即或式如此審是當前網路資訊領域中所存在著大量的資訊但是又有多少資訊

能夠讓使用者在無負擔的形式下下載使用的告知呢準此如是的擴大勇用者

責任的後果於是必須讓合法的資訊提供者必須花費更大的力量去證明自己是

單純的資訊使用者每一個「提供者」也必須保證「使用者」下載該資訊不會觸

犯法律如此網路自由與快速流通的本質將起重大的改變並且在缺乏一套足夠

信任的機制讓使用者能安心下載資訊試問這難道是身為資訊「提供者」所樂

意見到的情況難道這樣有助於資訊自由有助於國家知識經濟的發展

其次就傳播節構而言資訊提供者與使用者之間原本即存在著「先傳後播」

的結構性關係如果沒有這項資訊先在網路上「存在」那麼使用者的「擷取」

行為就不會發生所以不但存在著前後順序也存在著因果關係論及責任分配

有瑕疵資訊必然來自於「提供者」討論「到底是誰侵犯智慧財產權」的時候

最直接的答案必然是瑕疵資訊的提供者那麼把這個責任擴大到「使用者」的身

上難道會是一件合理的事情如果「合理使用」的責任範圍本身根本不合理那

麼使用上又如何論以合理處在這個網際網路高度發展的時代之中使用者應該

被假設是善意的並且能夠以一般所公認的普通方式去自由的取得網路上一切

存在的資訊而不被賦予「預先審查」的責任網路的世界應該是更拉近「提供

者」與「使用者」間彼此的距離而不是由類似此次的事件造成提供者與使用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1

者相互對立因為真正的侵權責任是存在於「合法提供者」與「非法提供者」

之間的只要能夠阻止非法提供者那麼智慧財產的侵犯就會消失根本無須將

預先審核的重大責任加諸在使用者的身上

面對網路多元介面傳播世代的發展人們如何運用那些傳統新聞自

由的模式以一種典範傳承的態度作為應對二十一世紀各項挑戰的基

礎是一項社會全體必須省思的新思維與行為規範讓人們共同凝聚共

識重新作出共同的承諾一起為此一新興的傳播事業的發展作出努力貢

獻讓人們匯聚智慧締造一些高科技化的生活形式作為人類推動此一

新文明取得全世界共同確實進步的力量讓人們並肩前進倡導此一自

由的精神與秩序為了前一個時代理念的延續更也為了賦與每一個年

輕世代參與者期許的希望與機會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2

資料三匯流發展下傳播內容管制原則之探討 來源摘要自<匯流發展下傳播內容管制原則之探討>發表於交通大學2009 年

全國科技法律研討會

作者陳志宇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

網址httplawblogilf-twcomreadphp97htm

《摘要》

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傳統大眾播媒介壓縮技術網際網路等在數位科技

的主導下將傳統獨立經營發展的廣播通信資訊等傳播媒體產業其所用的

機具設備產製模式服務功能等有關的經營組織模式於「科技匯流」(Technology

Convergence)的形式下已建構出以「數位平台」為經營基礎的「新媒體」(New

Media)結構數位傳播技術已有效地融合了傳統媒體音訊視訊數據訊號分

界的形式並將其功能整合在數位平台上以不同介面的形式傳輸資訊

麥克博斯特(Mark Poster)指出 20 世紀的結束見證了傳播科技系統與

產銷型態結構世代更替的過程傳統傳播活動的進行是將資訊符號從一個定點傳

送到廣泛接收的過程資訊符號通過電子類比訊號縮短了時空距離繼起的新世

代傳播則是以數位化符碼與技術駕馭時空環境麥克將媒介傳播技術領域的分界

分成兩個時代用以說明

(一)媒介商品是由一組比例上屬於極少數專業製播者將資訊內容傳送給

不特定為數眾多消費者社會大眾使用的形式屬於一種由媒體所主導「播放型傳

播模式」(broadcast model of communication)的經營制度

(二)在 20 世紀末一股由ldquo資訊高速公路rdquo及衛星通訊技術以及電視

電腦電話等數位媒介匯流(converge)等整合而成的新興媒介傳播模式成

功發展後他建構了一種多元互動為核心的傳播形態此即是ldquo次世代媒體rdquo的

意義審視在此一數位形是新媒體多工介面的結構原本傳統報紙雜誌廣播

電視等獨立經營的大眾媒體的組織都多已只能成為新媒體多工結構中不同介

面經營的形式而已

當經由數位科技匯流成功地整合傳統媒體於一體的經營形式後於是傳統媒

體產業的經營形態於式啟動了「新媒體」革命性創新經營發展的脈動一個廣

義新媒體的意義是一個以數位平台為基礎整合平面視聽網路通信等傳播

業務他可以是一種垂直整合分工整合經營的形式他也可以是一種水平整合結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3

合異業聯盟所謂多角化經營的策略在新媒體的經營結構體制中傳統大眾媒介

資訊載具因功能不同而形成的獨立經營事業領域分界惟在新媒體整合經營組織

模式的運作下其企製行銷管理等制度都已完全為之解放因此無論就媒

體政策主管的政府機關或事業經營參與的投資者閱聽人社會大眾學術研究者

等而言這都必須是一項全新思維下有效推動參與機制以及其無可規避必須急

於面對空前挑戰的課題

當前述的形式以因為資訊社會的新機制快速地結合傳統社會制度有效地

運作並且共構了一個全新效率實體互動(physical)的新社會形勢時這也同

時也引導現代資訊素養革命性創新變革的成就隨著資訊高速公路普及化的發

展以及衛星通訊技術與電視電腦電話等的技術結合後一種結合製作行

銷消費等三者共構而成的新媒體的經營模式正逐漸快速地取代ldquo第一世代媒

介rdquo的運作型態於是大眾媒介次世代的經營理念結構與制度正式的躍入

人類的生活機能中此即是「次世代媒介制度」的本質就硬體而言它以「數位

技術」為基礎就傳播經營的特質而言它是去核心化的多元交流形式讓每一位

媒介介面的參與者既是受播者也應是傳播者而一個更貼切的用詞應是資訊傳播

ldquo參與者rdquo(participator)的角色大量且高密度投入數位平台所提供情境環境

下的互動傳播行為時也締造了人類文化一個新資訊社會文明的成就

審視新數位匯流發展下的形勢已將各項傳統制度的結構由產業水平層級

的分工將通訊傳播「內容」與「平台」區分開來作頁同時這兩者的管制基礎

目標價值觀也截然不同需至訂出在產業去管制自由化的潮流中內容層面

的管制反而需要重新審視再管制的適當性「內容」與科技產業變動的關連性

低卻與社會價值觀念一貫的關連性高如人性尊嚴與心智未成熟者的保護不

因科技或平台的變革而有不同相對的言論自由的保障弱勢族群媒體近用的

增進也應檢視其社會目標補充一般法律規範不足

引介以下這篇文章介紹了心媒介平台依性質對傳播內容應受管制責任有

高低差異新興的媒體服務自律機制比政府管制更有效達成管制目的並兼顧

創新發展這篇研究從傳統內容管制的基礎出發參酌歐盟 2007 年之視聽影音

多媒體指令以及層級模式分析通訊傳播平台的特性提出細分化的原則探討不

同平台受管制密度的差異提供各位在參與新數位文明下一項行為參考的依據

子議題一如何運用網路創意以發揮社會(社群)影響力

3

資料一數位傳媒的創意一個數位行動導向的分析取徑

來源摘錄自<數位傳媒的創意一個數位行動導向的分析取徑>《新聞學研

究 》(第一三期頁 175-2142010年 4 月)

作者孫式文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副教授

網址

httpwwwscribdcomdoc459108772010-E695B8E4BD8DE582B3E

5AA92E79A84E589B5E6848FEFBC9A-E4B880E5808BE695

B8E4BD8DE8A18CE58B95E5B08EE59091E79A84E58886E6

9E90E58F96E5BE91

《摘要》

1998 年世界銀行發佈的「文化與持續發展行動主題」報告提出文化為當

地發展提供新的經濟機會並能加強社會資本與社會凝聚力文化產業這個概念

雖然在 20 世紀 70 年代甚至更早已經被提出但是文化的經濟功能對一個區域社

會的發展與經濟發展的促進在 90 年代開始被廣泛的關注在文化產業社會的

座標結構中它串連著城市社會文化及經貿活動人才間相互群聚與脈落關係

連結在地與全球的社會範型接合經濟與文化生產與消費等新經濟結構的風貌

文化創意產業範疇包括視覺藝術產業音樂與表演藝術產業文化展演

設施產業工藝產業電影產業廣播電視產業出版產業廣告產業設計產

業數位休閒娛樂產業設計品牌時尚產業建築設計產業創意生活產業等十

三類以本所之師資以及擬聘師資之專長主要涵蓋文化創意產業範疇之設計產

業創意生活產業廣播電視產業文化展演設施產業出版產業等相關領域

而本所課程規劃即整合本系師資專長特色基於此一產業發展趨勢的人才需求而

設計養成人才必能開拓文化創意領域具有「發展兼顧文化積累與經濟效益」

的能力

「文化創意產業」已經成為全球各國在跨入新世紀之後全力推動的新經濟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UNESCO)於「文化產業與商業」(Cultural Industries and

Enterprises)網站所公布的資料全世界的文化貨品交易在近三十年來已有數倍

的成長1980 年為 9534 億美金到 1998 年則攀升至 38792 億美金近幾年的

成長更是快速以美國為例自 1996 年以來文化產品是有史以來第一次成為美

子議題一如何運用網路創意以發揮社會(社群)影響力

4

國最大宗的輸出品超過了所有其他傳統產業包括汽車農業或是航太與軍火

等產品的輸出即使在一片經濟不景氣當中文化創意產業的市場擴張率仍然是

在急速擴張中台灣自然不能自外於此時代的之大潮唯有貼近時代脈動才能

與時俱進掌握先機而成立「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所」從事文化創意學理的探

討分析產業的企畫行銷產品的研發設計便是掌握時代脈動之積極作為準

此我國政府於 2002 年 5 月提出「挑戰二 OO 八-國家發展重點計畫」以來

積極推動「文化創意產業計畫」期能「開拓創意領域結合人文與經濟以發

展兼顧文化積累與經濟效益的產業」在此一願景下全台灣地區對文化創意產

業人才的需求必然十分殷切

回顧台灣經濟的發展自 1985 年起便面臨轉型瓶頸的狀態近年來平均國

民所得更幾乎呈現停滯不前的狀態為改變台灣產業體質加速經濟飛躍推動

文化創意產業使得「文化產業化」同時也使「產業文化化」便顯得相當重

要此外針對文化藝術「核心產業」在精緻藝術領域的創作與發表如表演

視覺藝術傳統民俗藝術等以及建立在文化藝術核心基礎上的應用藝術類型「設

計產業」以及創意支援與週邊創意產業如展覽設施經營廣告企劃流行文

化包裝等三項具高度知識經濟附加價值之以創意設計為核心的生產領域

政府則成立「文化創意產業推動組織」以為推動其包括由行政院所召集的「行

政院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諮詢委員會」審議國家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政策另由經

濟部文建會教育部及新聞局共同成立「文化創意產業協調推動小組」研擬

各項文化創意產業之發展策略與措施並設置「文化創意產業協調推動辦公室」

落實文化創意產業之發展並透過辦公室之運作機制統合國內外資源與經驗

發展國內以文化藝術為基礎之創意型產業因此在行政院將「創意台灣」

(Creative Taiwan)規劃為未來施政的目標與願景並特別提出「文化創意產業發展

計畫」納入國家「兩兆雙星」發展重點計畫的同時高階的文化創意產業人才的

培訓就更顯得重要因此設立「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所」培育能將文化內涵融

入數位設計美學精神與行銷原理契入產業發展的高階文化創意產業人才以引

領產業發展並與國際文化創意產業接軌已是政策推動上的首要目標之一

當人類的文明進入數位經濟時代後使用傳媒工具進行創意產業的生產與行

銷文化創作的行為不僅需要經由認知層次的達成意義的溝通傳播還需要進入

與數位傳媒互動的行動層次因此探討數位傳媒的創意也不能侷限於創作者

端的新設計理念而是要同時關注數位傳媒在使用中在日常生活脈絡的調節

下由行動導引而出的創意這篇文章最後提出一個數位行動導向的模式以分

子議題一如何運用網路創意以發揮社會(社群)影響力

5

析與行動交織而成的數位傳媒創意論文應用此新模式分析桌面介面用以闡述

數位傳媒創意的傳承變化與行動意涵並作出具體的模式結構分析的建議

子議題一如何運用網路創意以發揮社會(社群)影響力

6

資料二文化產業網路經營關鍵成功因素之探討

來源摘要自<文化產業網路經營關鍵成功因素之探討>《中華管理評論國際

學報》(2005 年 8 月第 8 卷 3 期)

作者林義屏董玉娟呂惠雯

網址httpcmrbaouhkeduhkcmrwebjournalv8n3CMR044C05pdf

《摘要》

在數位傳播技術以及基材設施的新商品不斷創新推陳之際到網路使用人

口及寬頻用戶快速成長現像數位科技文明進步的速度讓人目不暇給的感覺同

時呈現對人們生活影響力的快速擴展反觀廣告在網路中的發展跟上腳步了

嗎還是被過往舊有經驗限制了前進的步伐

回顧電視媒體問世崛起發展之時最早只是把平面廣告原原本本的班上螢

幕忠實的播出去就是一則電視廣告之後隨電視收視普及和製作技術經驗的

成長電視廣告逐漸發展出自己的廣告表現策略及創意技術

媒體廣告的表現跟隨著媒體發展而改變廣告在網路的成長歷程也是如

此不同的是網路發展比起電視的普及速度更快可供表現運用的技術比起當

年更靈活廣告經驗與知識環境更成熟也就是網路媒體本身的成長與相關配合

條件比起當年電視廣告所擁有的條件網路廣告顯然具備更好的發展機會

然而是否這些優勢條件被有效運用發揮了嗎還是處於英雄無用武之

地的處境看著充斥粗糙製作的網路廣告說明了網路廣告品質仍待提升例

如叫賣式的促銷訊息不加修飾的圖文訊息曝露誇張不實只為引起好奇點選

的廣告與品牌形象毫無關聯的影像或動畫表現hellip網路廣告的表現方式對許多

產品來說與其他媒體廣告表現的內容呈現無法連結的形象及認知落差依然那

麼普遍

產品的任何一次廣告行為不是在累積就是在減損品牌的形象因此任何

廣告在任何媒體的表現都應該在一個清楚的策略和連貫的創意思考下執行審

視相當多的網路廣告卻因為以下的原因導致忽是漏失了廣告策略及創意價值

茲將其內容說明如下

1因頻寬限制導致創意受到壓抑只能以粗糙的平面圖文千奇百怪的吸

引方式只求網友點選進入網站在進行詳細的溝通

子議題一如何運用網路創意以發揮社會(社群)影響力

7

2網路使用人口數普及率不足使企業投入的廣告經費保守限制了廣告製

作投入成本

3新媒體發展未趨成熟廣告在媒體操作的程序和觀念都處於摸索階段

許多企業以嘗試性質看待網路廣告並未將之納入策略考量也不重視整體創意

這樣的環境促使網路廣告透過誘惑性懸疑性或是叫賣式降價贈品活

動等廣告素材吸引網友進入中繼網站有些製作公司在激烈競爭下出現偏頗的

觀念和做法例如以數千元低價製作廣告有些缺乏廣告策略及創意的製作公

司說服企業將費用花費在建置活動網站上購買大量的媒體曝光至於廣告內

容則以低價或免費的廣告素材粗製濫造到現在人們還是可以看見很多高度曝

光的網路廣告這些廣告欠缺媒體運用策略一味迷信大型網站及大量曝光而浪

費預算網友看不出在傳遞什麼訊息即或是網友因好奇點選進入網站最後看

到的網站內容卻不是消費者所感興趣在網友對網路廣告的負面看法中除了干

擾注意力下載速度緩慢之外最大的風險乃是降低了網站公信力而這也是最

為網友所垢病的主要項目之一

如今網路環境在頻寬環境製作技術使用人口媒體環境廣告操作

經驗上已經今非昔比其新的結構為

1頻寬速度不斷提升降價配合製作技術進步串流播放技術等使多媒

體傳輸不再是問題高品質的網路廣告製作不再存在傳播障礙電腦設備不

斷提升消費者端接收高畫質網路廣告提高了溝通品質

2網路媒體接觸率已是第二大媒體且使用族群特性的寬度不斷發展越來越

多網路廣告操作經驗越來越多產業投入證明其在溝通品牌訊息上的效果

3網路媒體不斷放寬廣告版面限制包括大小及 K 數獲得市場正面反應

4網路廣告業已經發展出完整的操作經驗網路行銷運用的專業知識

因為這些條件網路廣告可以在第一時間就向消費者展開更寬更深的

溝通和選擇

例如在傳統的作法中網路廣告僅能達到品牌訊息露出刺激引起興趣

後續提供消費者進ㄧ步評估需求瞭解商品資訊等大多必須在活動網站中進

行1000 個不重複曝光可能只吸引 2-3 個人次點入網站但現在在網路頻寬環

子議題一如何運用網路創意以發揮社會(社群)影響力

8

境技術媒體等技術條件與環境的允許下廣告結構內容已經可以在同一版面

中去達成滿足品牌認知刺激興趣的功能同時不必另設網站直接提供消費

者評估尋找資訊甚至比較選擇商品體驗商品這樣的網路廣告能使每個曝

光都能達到一種成效不必擔心點選網站造成的流失同時審視其廣告的效果相

較於傳統廣告的形式與效果有著極為明顯的差距

當然這種廣告效果提升的幕後是網路廣告策略與創意佔據了更高的人力

及專業成本的付出如果企業付出網路廣告的代價只是停留在反應媒體版位價

格廣告素材製作費用無異是默認允許劣質網路廣告為其企業服務放棄追求

更高品質更高效率網路廣告的期待而再好的廣告環境再多的媒體人口資源

都形同浪費

當人們已經經由數位媒體多元介面的內容中切身體驗到網路廣告策略與

創意對行銷效果的重要影響之際顯然面對不可逆的網路趨勢以及網路擁有達

成更深更寬溝通功能更靈活的創意表現空間更複雜的媒體操作環境投資

於廣告策略與創意可以創造更高行銷價值企業何忍忽略網路廣告業界更該自

重其價值提升網路廣告品質這不僅真實反映經營成本促使網路廣告市場正

面發展提高網路廣告素質和效果以累積品牌資產也襯托網路媒體質感提供

消費者更好的資訊饗宴當然在各界都正視肯定網路廣告策略與創意的價值

時不止需要網路廣告業者的努力企業主乃至閱聽眾都必需要願意付出代價

因為成本才是經營成功的最重要的基礎與關鍵

子議題一如何運用網路創意以發揮社會(社群)影響力

9

資料三2006全球最火紅網路獲利模式

資料摘要自<2006 全球最火紅網路獲利模式>《數位時代雙週》(第 121期)

作者林希展

網址

httpmarketingchinatimescomItemDetailPageMainContent05MediaCon

tentaspMMMediaType=BusinessNextampoffset=12ampMMContentNoID=24624

《摘要》

由於全球經濟的型態正處於由傳統產業轉向以數位技術為主軸的數位經濟

世代過程中結構轉型的斷層落差形式使得全球的經濟情勢呈現著渾沌低迷的局

面處在這樣整體大環境低迷回盪的時代下台灣近幾年整體社會環境亦只能用蕭

條兩字來說明經濟社會制度下經濟重要推手的廣告市場主體行銷的預算也逐

年縮減但網路行銷的市場前景卻逐漸明亮且在逆境中維持著小幅的成長並

在 2008 年成了電視媒體之外最具影響力的媒介面對市場不景氣許多廣告主

皆削減行銷預算以為如此即可節省不必要的成本支出但真正在因應不景氣的

狀況下應進行逆向思考也就是如何在不景氣的時代善用行銷與媒體投資一

方面強化企業品牌形象另一方面則創造品牌偏好度與市佔率於是網路行銷即

成為近年來企業經營談論最廣泛也最受重視的議題之一隨著網際網路以及電

子商務的興起顧客的消費習慣與行為比起以往更加瞬息萬變相對的在此交

易環境下企業所累積的資料量亦快速的增加因此如何有效的呈現這些資料內

容以進行網路行銷便成為首要的議題網際網路的出現改寫傳統廣告及行銷規

則從而顛覆了傳統大眾行銷模式與傳統行銷模式不同的網路行銷的本質不

獨存在實體商品的價值交易而是資訊創造與交換的過程中對業者而言面對

市場的轉變促使他們必須重新思考如何在混沌資訊流竄更形自由的網路世界

中彰顯企業的存在價值及拄有引人共鳴的獨特品牌更重要的是在消費者主體

不斷提升的趨勢下如何建立長期顧客關係也是業者未來在網路市場報酬遞增

的獲利關鍵

當絕大多數的廣告主開始願意並了解將網路行銷機制歸納成為公司整體行

銷策略必要的需求元素時其最主要得考量乃是網路媒體相較於傳統的廣告媒

體其所具備創意構思可運用的可能性與運用技法更豐富多元的特性除了可以

幫助廣告主在品牌管理制度上進行一種全面性的思考作業外進而達成全方位的

子議題一如何運用網路創意以發揮社會(社群)影響力

10

行銷目的網路行銷的優勢除了具有互動性與即時性外對廣告主而言乃是行銷

後端作業領域中達成廣告主明確掌握廣告效益具體數據的機制其次由於網

路媒體投資進入的門檻較低廣告主大多願意在由最低投資的基礎上展開行銷企

劃作業之後再依據廣告效益的變化調整行銷企劃的策略以及內容以利追求

企劃行銷最大可能性的目標效益審視當前網路媒體作為整體行銷中的一個主

要的功能性媒介的角色在網路傳播影響力大增的數位時代中是否品牌行銷活

動仍然只能藉重傳統媒體作為主要媒介的通道整體的媒體預算規劃中如果未能

跳脫此一傳統思維的窠臼時廣告主媒體消費者都將錯失了絕大多數相互溝

通理解媒合的機會

如果以選擇日本最大廣告企業電通公司所提倡的 AISAS(AttentionInterest

SearchActionShare)觀點作為分析對象時可以發現當代的消費者在選擇消

費資訊息時都已具備了依附在自我實現的動機下展現自我執行的主觀立場準

此現代執行品牌行銷活動在選擇傳播媒體的規劃作業上必須思考是否仍然執

著保守地以「單一媒體」作為主要傳播媒體的通路特別是在新品牌上市或

maintain 階段時傳播策略該如何進行是綜合所有的媒體工具都做整體性推出

還是首先以網路媒體為主輔以平面廣電戶外媒體活動等助成延伸性依系列的

行銷活動將行銷的效益推至最高的目標事實上網路媒體多元的功能發展到

現在已有成為整合品牌開端平台的形勢因此在整體品牌觀念發想的認知之

後持續的傳播策略與媒體規劃作業上就必須將網路行銷傳播的功能以及所能延

伸的影響力的對象與範圍全數的納入行銷策略的範圍之內讓品牌行銷的策略

根據網路介面使用效率的績效在適當的時候適當的地點針對適當的對象以

適切的行銷技法進行全方位的行銷傳播

最後要引介的是一項網路行銷的特殊技法即所謂「網路病毒行銷」何以

「網路病毒行銷」能讓品牌知名度計劃達到事半功倍的行銷效果就其原因乃是

病毒行銷能產生所謂「擴散」的效果之所以能讓行銷宣傳進而擴散串聯的原因

在於病毒行銷的機制是藉由現有網路世界中「社群關係」的結構透過企劃後的

行銷資訊鼓舞了網路內部對商品資訊內容以體驗闡述分享質疑詢價等的傳

播透過點對點串聯的交換溝通形式它不僅結合自然口碑和人造口碑的即實性

內容適時的展現出品牌內在的價值與評論進而強化了互相聯絡機制的豐富

性當討論的內容經由不斷地激勵加工串聯後網友們在廣告主企劃者與消費

者關係中所創造的「推-拉-分享(push-pull-share)」機制下病毒行銷的目

標締造了生產行銷消費者相互依附共構的價值鏈中讓消費者接觸到有趣的

內容時選擇主動傳遞這些訊息給其他人而接收端的一員接收到的內容感興趣

子議題一如何運用網路創意以發揮社會(社群)影響力

11

後又會再回到廣告主原生訊息的出發點藉由這中性銷傳播的通道模式廣告

發送端以瞭解最多的資訊創造內容並且持續不斷地傳播下去

如前所述網際網路科技的經濟活動的應用徹底地改變人類生活的結構內

容也改變了企業競爭的方式電子口碑傳播其影響力已經超越實體的人際接

觸傳播範圍也更廣更快網際網路藉著傳播功能的優勢提供了企業一個低成

本的直接溝通管道以更有效更直接的方式與目標群眾溝通直接與客戶互動

的溝通模式已經徹底了改變以往的行銷溝通方式如何地有效地使用網路科技

以創造企業的行銷溝通成效是生活在網際網路時代中必須關心思考的議題引

介這篇論文其探討的是企業應用網際網路於行銷溝通活動的重要性以及成效

並分析行銷溝通策略與網際網路策略對企業在行銷溝通的領域中如何有效地

應用網際網路以提升整體行銷溝通成效作出具體的分析這些論述對於網際網

路行銷溝通應用的影響適用於網際網路的行銷溝通活動以及網際網路行銷溝

通應用所帶給各位具體概念

本文章由「數位時代雙週刊」授權刊登更多內容請見本期數位時代雙週刊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2

資料一網絡關係對新創企業發展影響之研究-以台灣高科技公司為例

來源摘要自<網絡關係對新創企業發展影響之研究-以台灣高科技公司為例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第 8屆中小企業研究碩博士論文獎)

作者賴宏誌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指導教授司徒達賢于卓民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網址httpsbrsignmanagementorgtwpaper855htm

《摘要》

網際網路傳播功能的特質被引進傳統商業的經營結構後無論就經營成本

品質與效率而言都有著極其優越的經營效益的表現因此網路商業行為及網

路創業在國際社會中有關商業的應用上蓬勃的發展也因此近年來有關使用網

際網路來進行的電子商務活動普遍受到學術界與企業界的重視很多企業都急於

利用網際網路上的電子商務來打開新的行銷通路面對網際網路這股無國界的浪

潮國內的企業也紛紛加入這個無可限量的網路商務領域其能在數位經濟世代

取得永續經營發展的空間

根據研究的結果顯示網路商業的經營首先要探討的課題是必須熟悉數位

工具的操作並能藉此吸取大量的知識經營者甚至可以自我學習並教導員工學習

對數位工具的使用與運作基於對數位科技的不陌生以及快速上手的優勢已成

為利用網際網路等數位媒體開創自己事業的基本條件其次在網路創業家的人格

特質與管理才能的方面主要列以歸納為以下幾點1網路創業家對網路創業環

境的看法2網路創業家的網路創業觀3網路創業家的創業要件4網路創業家

的人格特質5網路創業家的管理才能等綜合前項的要件規論出網路創業家在

人格特質上具有高度自信高成就動機企圖心有膽識耐心與毅力自我要

求與積極主動在管理才能方面具有溝通創新與創造力以及目標未來導向等特

台灣是一個小島型經濟體系並且因為地理關係的原因促使著台灣有著許多

中小型企業意味著在台灣這小島中企業裡有著創業的因子在內雖然有關於企

業的創業導向的議題在國外的研究當中受到許多的重視在國內的研究當中也逐

漸的蓬勃發展當中並且許多研究也已經證實了創業導向能提升企業績效增加

企業的競爭力但是多數的研究著重在創業導向構面以及創業導向與企業績效之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3

間干擾變數的建立因此有必要從以網際網路的運用作為切入探討創業導向對

企業績效的影響進一步使得創業導向的理論可以更為完整

在網路商業發展熱潮中台灣的中小企業也積極的開始向電子商務領域進

軍隨著網路傳奇故事的不斷崛起傳統企業紛紛架設網站及踏入電子商務的行

列莫不躍躍欲試想創造新的企業故事在過去只有大型企業才能透過電子商

務技術做到 24 小時一對一行銷主動行銷以及跨國性的服務等因他們擁

有充足的人力及資本但當中小企業主開始經營網路開店時他們發現改變了一

般中小企業進軍電子商務的命運及窘境就其原因乃是網路創業經營績效較好者

其特點為創業者對網路創業認知及參與程度高正視業務流程投入資金程度

高網站的建置與維護能力強善用資源宣傳網站注意銷售過程中的每一環節

注重長期的顧客關係與價值傳統商店與網路商店密切結合等茲將網路創業的

優勢說明如下

1低投資的創業資本

網路事業不像很多行業動輒幾十萬元或是幾百萬元的資本才能開始因為

可以不需要店鋪以及員工只需要一台電腦就能實踐在家創業的夢想由於創業

資本低因此風險較低而成功率自然就高

2減少員工致對低水準

網路事業多以一個人操作為原則因此有效降低員工管理以及支付薪資的

壓力

3靈活的工作性質

工具只是一台電腦並且工作地點在家因此你能選擇幾時開工並在哪兒

工作就算今天到某個地方度假只要有網路連線的地方就能上網處理網路事

業非常方便這樣靈活的工作性質是其他傳統生意所無法辦到的

4功作之餘又能擁有更多的時間

網路事業能完全自動化並能減輕你的工作量因此讓你擁有更多的時間

5相堆優渥的高獲利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4

網路事業的產品與服務幾乎只是網站介面型態包括運作等也都是利用網路

行銷

6持續不斷的收入

網路事業能讓你在付出努力後就可以持續不斷為您帶來可觀的網路收入

而且終生持續

7穩定持續的市場成長

每天都有新的人上網這意味你的市場 也持續不斷的成長中

8網路所到處處是商機

透過網路可以鏈結全球的交易對象擁有無數可以發揮專長的機會與商機

維在網路變商業經營熱烈的氣氛中亦不乏經營績效較差者其所面臨最嚴重

的問題應屬創業者對網路認知及參與程度低未採取任何網路上的經營策略創

業者身兼數職無瑕經營網站事務等本研究也發現對網路創業期望較低之創業

者在創業過程中未採取積極之經營策略甚至是無為而治其經營成果通常與

期望高低成正向關而創業者之網路認知及參與程度愈高其經營績效呈現超出

預期不受商品種類及創業期間長短之限制隨著網路創業期間的延續網路商

店績效不顯著期望落差大者創業者對網路之認知及參與程度會有所改變較

積極之創業者會探索問題癥結之所在進而修正經營策略

引介這篇論文主要是介重其對創業管理研究的論述主要包括個人創業與公

司創業兩大取向前者大多集中在探討創業者的特質經歷與能力以及創業團

隊如何影響創業成敗而後者則多從企業成長的觀點探討如何透過綜效的發揮

來發展新事業這兩種理論觀點雖然都曾指出網絡關係對於新創企業發展的重要

性特別是個人創業所強調的人際網絡但是卻缺乏深入探討創業者如何運用網

絡關係來取得各項關鍵與互補性資源因此論文研究運用網絡理論來分析

創業者如何透過網絡定位策略來協助創業初期的生存與成長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5

資料二「博客來」有何了不起

來源摘要自<「博客來」有何了不起>【6號成功分析室】

時間2006年 8月 24日

網址httpmr6ccp=355

《摘要》

每一個人上網的目的都不相同但都有一個共通的特性因此當青年朋友

準備投入「電子商務交流平台」經營之列時你一定要知道這個「共通性」指的

是什麼從這個基礎上再去探求經營發展他們的「共同性」目的並以此作為你

經營的目標和策略規劃的原則

多數青年朋友在投身數位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其實多數人想的都是一樣的

事都是希望怎麼去經營「好」它然後去發大財如果只有單純的想著這麼好

的美景時而又都可以做成的話那就不叫「數位資訊經濟」了要知道這是改

弦易策權新思維的東西因為大多數的都是坐著同樣的事傳統的開店(站)

版面作的美美的放上你的電話然後希望客戶會來敲門會進來消費

是的沒錯也許美美的業面就一定會有客戶會來敲門入站但問題是會不

會消費呢因此你這樣傳統的經營私為企劃就夠了嗎如果答案是夠的話那

麼位什麼商業網站那麼多經營不下去的也那麼的多經營不賺錢沒發展的又更

多傳統的是業經營方式改個行我努力吃苦耐勞中就有成功的一天但是

今天你不一樣了數位經濟的遊戲規則權變了要讓你的電子商務的交流平台

更驅茁壯好還要更好用心思維一種有別於傳統的非線性思維模式用下列

這篇文章以及其網站「6號成功分析室」所提供的一系列文章看下去會對你

有幫助的

網際網路的發達每一個在網路上瀏覽的訪客都希望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取

得他所所想找的也就是『資訊』你提供什麼樣的資訊並不重要因為總有人

需要你所提供的資訊如此的說法並不意味著只要你提供了「詳實」的資訊就

很值錢了那可不一定千萬別因此就自我膨脹了在網際網路上流覽的訪客

沒有一個是有耐心去慢慢逛你的網站的唯有你能快速準確的提供訪客所需要資

訊時你才有可能突破上站人數的迷失你才有辦法比一般網站更前進一步更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6

幾近客戶的一步江湖一點訣說破不值錢在這我就把他稱做是的秘訣一不

過你也別跟他人說說了真的大家都會了就不值錢了

接下來很重要的是怎麼準確的去提供客戶所要的資訊首先需要準確了解的

是由於網路訪客都是沒有耐心的所以別讓在網站上花很多時間搜尋據一個非

正式的調查表示一般網路的瀏覽者多以八秒鐘左右的時間來審視所需資訊因

此網站網頁的設計根本就是能夠讓你的訪客進入後能夠快速搜尋到他所需要的

資訊也就是讓你的準客戶能夠輕易的發現要尋找的網頁內容這裡就有提供能

解決問題的服務因為我們就是為解決此問的」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另一項意義

我們可以從中快速把客戶篩選不單單只是給客戶篩選我們而已如果你能確實

有這基本觀念你在設計架構或修改網站網頁時會注意到美觀的版面不等同

吸引準客戶留在你的網站網頁這部分我們會在後面再做介紹此外從秘訣一

尚揭示了第二項意義計數器上的數字其實並不可靠上線人數的計數器只

代表著有多少人曾登錄這個網站網頁但拜訪網站的人其實並沒有真正的進入只

是路過就線上商業的發展並不用太在意上線計數器的數字來逛逛的人未必是

你的準客戶只是訪客他並不會帶來商機

其次留意一下你身邊的景觀物象如果那些情境都只是穩定的整齊的

一致的會讓人容易疲倦於是看看你的網頁是否也犯了同樣的錯誤呢妳的

網頁是不是也是排版整齊乾淨文字排版整齊畫一的放置呢如果真的是的話

那真的很讓人感的遺憾遺憾你的行銷頁面不能挑起訪問者的的情緒讓他們對

你的頁面有深刻印象妳不可能會藉由你的行銷頁面來賺錢真的是令人感到可

在你與他人眾多的互動中那些讓你記憶深刻的一定是屬於那些生動活

潑言詞充滿抑揚頓挫具體的互動才是印象深刻的也更容易回憶起準此網

頁設計若要使人快速的印象深刻就是要讓訪客一同感受你文字與構圖的熱情

只有在你的頁面上讓身動感性的文字敘述忠實的呈現在訪客面前才能引發訪客

感受到你的熱情你線上的行銷才會有發揮作用沒有熱情只有平淡你寄望

誰能夠提起熱臉來貼近你給你積極的回應切記不論甚麼樣的訪客每個訪

客都會對你所需敘述的熱情激動能創造勾起訪客心裡的激盪言詞產生回應

在「6號成功分析室」主要分析對象為網路相關的成功案例不限於公司

網站也涵蓋了個人現象新聞無論是人還是物體只要是在萬眾之中脫穎

而出在與同領域相似競爭者比較下創下十倍差以上的價值就算是成功只要

是成功的通通都可以送到「6號成功分析室」作進一步的分析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7

每周四Mr6 先貼一篇引子裡面會先開頭準備一些每個案例目前所收集到

的資料與初步看法引子只是初步期待的是拋磚引玉的效果接下來的一周又

二日(周五~下周五)期間有感想有意見的大大們儘管放肆的留言讓網友們

盡情享受盡情評論到了隔周六Mr6 以所有目前搜集的看法做個總結整理

出一篇有建設性的結論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8

資料三由全球化看產業赴大陸投資與台灣競爭力

來源摘要自<由全球化看產業赴大陸投資與台灣競爭力>(國政專論科經(專)

字第 090-002號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

時間90年 12月 13 日

網址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TE090PTE-P-090-003htm

《摘要》

自 2010 年 9 月 12 日兩岸海基會與海協會已完成「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

(ECFA)及「智慧財產權保護合作協議」(IPR)的換文程序正式生效後台灣

與中國大陸的經濟互動結構已進入一個全新交流的情勢誰是第一家進入中國大

陸市場的台灣企業資料已不可考惟近年來登「陸」已是台灣企業對外擴展市場

的熱門路徑之一經貿統計亦證明中國大陸已經成為台灣企業赴海外投資的重

要地區

有關台灣媒體企業登陸一事據學者調查指出其應始於 1986 年 2 月廣東省

電視台試播台灣連續劇【戰國風雲】由於反應良好自此台灣連續劇就開始在大

陸流行(楊志弘2002)1994 年一項針對中國大陸十幾家城市有線電視系統

的調查發現有九成以上電視節目來自香港台灣或是外國進口(賴祥蔚2001

33)而呂郁女(2000 379)研究亦發現台灣製作影視產品在中國大陸極受歡

迎不少代表作品頗能吸引大陸觀眾的注意力2001 年 10 月中國加入世界貿易

組織(WTO)後對積極進軍大陸市場的台灣媒體企業來說促進了台灣媒體

企業與大陸媒體企業各種合作互動的頻繁與多元化

雖然過去台灣媒體企業積極登陸之企圖始終受到中國政府層層的規範所

限多數業者只能私下以各種「交流」或「合作」名義透過第三市場(國)的版

權轉售等非正式模式轉進中國大陸市場無法像一般企業體以海外投資或直接經

營等正式管道進入大陸媒體市場但是隨著中國大陸媒體產業近年來蓬勃發展

台灣媒體企業面對大陸龐大商機即便有著層層法規限制仍不願放棄登「陸」企

圖廣用各種名義進軍中國大陸媒體市場

根據研究中國大陸媒體產業學者估計中國大陸傳媒市場的產值將超過

1000 億元人民幣並有很大增量空間(曹鵬王小偉2002 4喻國明2002 25)

因此中國加入 WTO 開啟了台灣香港西方傳媒企業對中國傳媒市場的憧憬

與行動(陳韜文2002 24)從前項類樂觀的分析不難看出面對於早將中國

大陸視為廣大產製品出口市場且已以各種非正式「合作」與「交流」等模式登「陸」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9

的台灣媒體企業而言應不會讓跨國傳媒集團專美於前而放棄任何搶占中國大陸

市場的機會就中國大陸媒體產業與市場發展現況來說中國大陸對各類媒體產

品的需求已隨其媒體產業蓬勃發展而增加相關媒體法規也隨著產業發展與加入

世界貿易組織而修正面對中國大陸媒體產業與市場結構轉變之際台灣媒體企

業進入中國大陸市場的策略理應修正過去以「合作」「交流」「第三國輸入」

之非正式途徑積極研議如何因應中國媒體市場及其規範變化期能以最適宜進

入模式進軍中國市場加強營運績效以獲取最大商業利益

審視台灣媒體企業在面對中國大陸媒體市場與產業開放變革之際亟需精確

掌握中國大陸對媒體企業開放之決策意涵與規範內容擬訂進軍中國市場之最適

模式據以評估影響其決策的因素乃因進軍大陸傳媒市場不僅與全球華人地區

之媒體企業在競爭也勢必面臨歐美跨國媒體集團之爭食中國市場

推介下面這篇論文它研究探討的是一般企業之市場進入模式理論與概念為

理論依據除分析市場進入模式類型及其決策影響因素外並將此市場進入模式

類型依媒體企業特性加以考量與修正建構媒體企業之市場進入模式類型本研

究同時探討影響台灣媒體企業進入大陸市場之決策考量因素藉此了解進入中國

大陸市場之台灣媒體企業經營現況與規劃策略論文研究並獲得了下述的成果

(一)建構適用於媒體企業之市場進入模式類型

(二)了解台灣媒體企業經營大陸市場之現況及策略

(三)探討台灣媒體企業進入中國大陸市場之模式類型

(四)分析影響台灣媒體企業進入中國大陸市場的決策考量因素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20

資料四網路白牌出頭天 轉戰實體店鋪創商機

來源摘要自<網路白牌出頭天 轉戰實體店鋪創商機>《電子商務時報》

記者盧心怡

時間2010年 1月 4日

網址 httpwwwectimesorgtwShownewsaspxid=100103192811

《摘要》

本文以「從 Blog 使用目的探索部落格商機」為題觀察台灣大陸及歐

美若干 Blog 的經營現況希望藉此看部落格的未來發展以及潛在的商業機會

經本文歸納整理獲得一種部落格分類模型便於對部落格使用的目的做一區

別主要的分類維度包含以獲利為出發界定獲利與非獲利的部落格使用目的

另外則以組織及個人作為區分的維度而界定出四個不同的使用象限並探討各

別象限分類下的發展現況依照上述使用者群像分類區別有商業部落格達

人部落格公關公益部落格及私人空間部落格等四個分類對其獲利的模式經

營現況以個案為例加以說明並另以台灣百大製造服務及金融業及美國

Fortune 百大企業共約四百家左右之企業對該企業使用部落格之現況進行

統計瞭解得到目前的大型企業對於部落格的使用尚在萌芽的階段(但應用趨勢

與熱度已經加快加溫)而一般的小型或微型企業或個人在應用部落格的現況

則相對熱衷

本文從現有的部落格發展現況提出「部落格資訊流與金流交換模式」

主要描述部落格服務供應商(Blog Service Provider BSP)如何與博客

(Blogger)攜手合作將企業的業務及行銷透過部落格的口碑擴散與消費者

達到互利多贏的正向循環

從文明發展Blog 的出現一個虛擬出版工具的使用較之紙張及印

刷術的發展Internet 的發明就像是打開虛擬世界的一把鎖鑰它本身也是無

邊無際的虛擬平台與媒體載具紙張或許可用來比擬網際網路的發明但我們知

道網際網路扮演的角色不僅如此而部落格便宛若印刷術加上傳媒的結合體一

個可以讓自己向全世界發聲的出版平台這樣的科技趨勢背後有著潛力無窮的

商機待發掘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1

資料一善用『置入性行銷』讓商品訊息在網路迅速發酵形成市場口碑 來源互動數位行銷 httpwwwadcastcomtw

時間2009年 6月 10日

網址httpblogyamcomnraylee445article21535555

《摘要》

俗話說「呷好到相報hellip」這是傳統商業行為中日常消費經驗中的「口碑傳播」

用語相對的它也是消費者消費行為前會先向別人詢問相關商品服務的使用

與消費評價的典型決定的依據因此「市場口碑」口耳相傳訊息的傳播行為

早已存在於人們日常生活的消費行為當中經由網路媒介即時通訊功能的引導

下「市場口碑」的形式在網路的特性以及企業與顧客間關係品質的影響下「網

路口碑」以有別於以往「口碑行銷」的型態快速形成事實上在網路商業行為

普及發達的社會中企業行銷經營必須正視顧客之間「網路口碑」所帶來的影響

其中「網路口碑」的效果可能是正面也可能是負面企業可藉由探討影響網

路「市場口碑」的關鍵因素瞭解該如何管理與運用進而能有效的掌握「網路

口碑」在市場上的影響力

網路口碑形成之因素亦即觀察顧客對於匿名傾向的程度如何影響負面網路

口碑的產生以及從企業形象與關係品質兩方面來探討產生正面網路口碑的影響

因素然而顧客產生網路口碑的行為可能會受到顧客個人特質與企業活動的不

同而產生不同結果因此網路「市場口碑」的探討理應納入顧客的網路涉入程

度來做為企業形象關係品質與正面網路口碑間關係的干擾變項以及加入企業

經營虛擬社群的管理活動本研究顯示吸引網友間熱烈討論能容易形成虛擬社

群間產品銷售周其變動的關係結構即消費者在消費後對「商品價格」「商品種

類」「服務品質」「關係」等因素正面影響口碑傳播意願之研究(1)滿意與

信任能有效激勵顧客透過網路化為正面網路口碑的效果(2)網路的匿名特

性會引發顧客在網路論壇中散播不利於企業的負面網路口碑(3)企業應制訂

危機處理的因應策略並有效地執行之才能真正降低負面網路口碑

其次由於網路「市場口碑」的影響力在消費者行為的領域中逐漸地受到

高度的肯定以及這種口碑傳播具有非商業化的特性因此消費者對這種形式

的推薦會特別的感到信任隨著網際網路的日益普遍口碑的本質也跟著有所變

化全新的口碑在新興的網路銀行產業裡是不是會產生不同以往的結果是有

待探討的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2

審視當前有關目前台灣網路「市場口碑」的研究多半是延伸 B to C 的推

論強調的是「科技接受模型(TAM)」「信任」對採用意願的影響鮮少有學

者是由人際溝通面(亦即口碑)來討論在口碑部分曾有學者認為口碑會影響

使用大眾對電子通路(e-channel)的信任進而影響網路銀行的採用行為故

本研究延伸過去口碑對消費者購買決策影響力的模式目的在於探討網路「市場

口碑」以一種網路『置入性行銷』的策略讓商品訊息在網路迅速發酵以達到

提昇行銷功能的決策力的影響

經由研究結果的分析顯示出下列的結構1「市場口碑」訊息為傳播者的親

身消費經驗時口碑訊息對消費者消費決策的影響力較大2「市場口碑」訊息

傳播者具備的專業程度較高時口碑訊息對消費者消費決策的影響力較大3「市

場口碑」訊息接收者具備的專業程度較高時口碑訊息對消費者消費決策的影響

力較小4「市場口碑」訊息傳播者與接收者之間的關係強度越強時口碑訊息

對消費者消費決策的影響力較大5「市場口碑」訊息接收者愈頻繁地搜尋餐飲

口碑時口碑訊息對消費者消費決策的影響力較大等五項結構因素模式是成立

準此透過前項的理論結構模式為基礎引介以下這篇論文探討自 2003

年以來發展成為熱門爭議性的『置入性行銷』議題正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態勢在

網路上蔓延成為廣大上網人口必然接觸的訊息來源各大網站推出的置入性行

銷手法也挾著異軍突起之態勢盤據在廣告主的行銷策略脈絡之上究竟是什麼

樣魅力造就了這個行銷的明日之星呢回顧『置入性行銷』這個名詞老早就被運

用在媒體中對現代的行銷人而言只是提出再運用而已準此網路執行置入性

行銷的多元工具採行置入性行銷除了要考量產品本身的訊息條件也得對執行

的工具有所了解因為入口網站的平台內容頻道多元必須充分了解才能決定

置入的方式有時候可以直接運用網站的現有資源或創意元素有時候則必須自

行開發創意元素或是內容頻道對運用工具了解得愈清楚就愈能提高置入的效

率因此透過這篇論文的論述期望能找出口碑對網路執行置入性行銷的多元

工具的可行方式採用決策的影響效果以及干擾口碑效果的因素進而提供網

路經營業者擬訂行銷策略時一個不同的思考方向藉著口碑之傳遞強化消費大眾

使用網路銀行的意願進一步影響其實際的採用行為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3

資料二服務業應用網際網路對顧客關係影響之研究

來源<服務業應用網際網路對顧客關係影響之研究>(2005管理新思維學

術研討會頁 41-64 台灣科技大學)

作者李正文劉宴尚

參考網址

httptwmyblogyahoocomjwxSJnSqRERl3irkBYerhCA--articlemid=21

3

《摘要》

顧客資料探勘的應用在商業方面主要的應用方式為顧客群分類(Customer

Profiling)購物籃分析(Market Basket Analysis)以及顧客保留(Customer Retention)

等在顧客群分類方面資料探勘可以從現有顧客資料中找出他們的特徵再利

用這些特徵到潛在顧客資料庫裡去篩選出可能成為企業客戶的名單做為行銷人

員推銷的對象以降低成本提高行銷的成功率

一個良好的顧客服務機制會帶來經營上兩個重要效果1建立第二次買

賣機會2忠誠效應顧客關係首先要探討的是服務的本質特性是什麼1服

務無形性2不可分割性3不易保存性4服務品質多變性就服務行為

的類型而言它有人的服務物的服務心靈鼓舞的服務資訊的服務服務的

內涵來區分可分為提供協助的服務事後進行修補的服務附加價值的服務

所謂的服務的行銷組合除了行銷活動的四個 P 所構成產品(product)價格

(price) 銷售管道或通路(place)促銷(promotion) 尚需包括額外三個 P參與

者(participants)過程(process)實體證據(physical evidence)

在顧客接受的服務活動中顧客會接觸到服務的生產設施設備因此實體

證據提供了關於服務品質的線索讓無形的服務藉由有形的實體證據來表達服

務品質的確保以獲取顧客信賴依顧客購買動機將顧客分為四大類1節約

型顧客2道德型顧客3個人化型顧客4便利型顧客服務顧客的意義

為1人員服務接觸是雙邊的2服務接觸是人際互動3服務接觸是角色

表現顧客關係管理 CRM 就是關係行銷在幫助企業找出有價值的顧客與顧

客建立關係及有效管理顧客關係進而使企業獲利

顧客關係管理流程要素與顧客互動與顧客之連結與顧客之瞭解與顧

客建立關係影響關係品質的因素有1關係銷售行為2關係接觸程度3

顧客知覺支持4服務具體化5關鍵事件的補救6關係終結成本7關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4

係利益8共享價值觀 9溝通10投機行為11關係強度顧客服務管理

主要是提昇外部行銷效果增加內部生產力服務品質的面向1可靠性2反

應性3確實性4同理心5有形性

顧客品質分類1顧客看不見內部品質2顧客看得見的硬體品質3

顧客看得見的軟體品質4服務的時間迅速性5心理的品質造成服務預

期服務與實際體驗到的服務差距原因1管理階層認知2品質規格3服

務遞送4市場溝通5認知服務品質

服務品質管理計畫服務概念發展顧客期待管理計畫服務結果管理計畫

內部行銷計畫實體環境與實體資源管理計畫資訊科技管理計畫顧客參與管

理計畫服務品質管理計畫是由下列七個次計畫所組成的(一)服務概念的發展

(二)顧客期待管理計畫(三)服務結果管理計畫(四)內部行銷計畫(五)

實體環境與實體資源管理計畫(六)資訊科技管理計畫(七)顧客參與管理計

服務品質評量指標原則1從你的服務策略著手2定期評量3提出

以顧客為基礎的問題4詢問公平的問題5蒐集團體和個人資料6為組

織訂下水準基點7蒐集量化和質化且具體的資料8讓成果呈現出來9

確使這些成果易於讓員工瞭解10確保這些成果是可信的11確使這些成果

被利用

顧客服務人力資源策略1僱用正確的員工2發展員工以傳遞服務品

質3提供需要的支援系統4留住最佳的員工5發展企業文化有關客

服人員教育訓練的基本原則1需求分析(組織分析職務分析個人分析)

2成果評鑑3實施良好的訓練計畫下來要針對顧客服務人力績效進行評量

其內容為1績效評估的目標與效益(目標為管理資訊激勵)2績效評

估與管理的步驟3績效評估的方法最後一個客服人員團隊成功領導者的行

為的特質有1親自示範「顧客至上」的精神2致力於推動公司理念3

他們都是『終身學生」4相信員工並在他們身上投資5設立專案小組6

堅持目標7勵行公司政策

接下來要介紹的是顧客知識管理定義企業將前項顧客資料或接觸經驗處

理後成為顧客資訊並經由員工討論與專家解釋等方式將顧客資訊進一步創造

出顧客知識再提供予組織有效地應用以建立與顧客之良好關係資料倉儲定

義定期蒐集自企業內部的日常交易資料庫並累積與儲存龐大的歷史性資料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5

而且這些歷史資料為靜態不可修改長期儲存於倉儲中具有時間性與整合性

以提供精確之分析與決策之用

顧客資料倉儲與一般資料庫的差異為一般關聯式資料庫使用關連資料表儲

存資料儲存日常營運的資料資料瑣碎難提供有價值的資訊資料倉儲則大都

使用多維度資料庫結構儲存資料儲存經過整理彙總的資料能提供有價值得資

訊支援決策判斷資料倉儲的種類

(一)企業資料倉儲(enterprise data warehouse)

(二)資料超市(data market)

(三)多層次資料倉儲(multi-tier data warehouse)

(四)聯合式資料倉儲(federated data warehouse)

(五)虛擬資料倉儲(virtual data warehouse)

資料倉儲的優點是減少費用節省時間和增加產量倉儲的缺點則是再導入

初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和時間倉儲的限制也會給公司資訊傳輸的網路造成一

些問題但如果透過邏輯規則對資料進行細分的技術可以瞭解龐大資料庫中資

料的特性其功能在應用於顧客服務管理類別1服務市場之區隔2客戶發

掘與流失防範3客製化的產品及服務4行銷活動分析如果這些機能透過

網路顧客服務管理功能則可以達到下列的目標1網路服務市場之區隔2網

路客戶發掘與流失防範3網路客製化的產品及服務4網路行銷活動分析

二顧客資料倉儲的特性

資料倉儲具有下列四項特性

(一)主題導向(Subject-Oriented)(二)整合性(Integrated)(三)隨時間變化

(Time-Variant)(四)非揮發性(Non-Volatile)在資料倉儲中資料只能定期地被載

入且一經封裝後就不允許再修改也不允許有刪除的動作因此資料倉儲的

資料環境相對是比較穩定的它只會增加資料而不會減少資料所以可說是非

揮發性的其種類大致上可區分為企業資料倉儲資料超市多層次資料倉儲

聯合式資料倉儲以及虛擬資料倉儲等五種類型其優點在於使用資料倉儲有很多

好處但最重要的是資料倉儲可以幫助企業流通各種資訊做為決策分析之用

以節省時間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並且增加獲利唯缺點是資料倉儲在導入

的初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和時間資料倉儲也可能產生資訊傳輸網路的壅塞

或是資料不正確的問題造成搜尋的時間加長反而降低了效率使得員工的生

產力減低而且事先必須充分掌握使用者的需求並透過適當的溝通與教育訓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6

練讓使用者知道如何去使用這個系統才能得到助益

五藉用網路資料探勘應用顧客資料

顧客資料的探勘程序可以分為(一)決定企業運用資料探勘的目的(二)資

料蒐集(三)選擇適當的資料探勘技術(四)分析結果(五)知識取得與應用鑒

於近年來由於網際網路的蓬勃發展資料探勘的技術也被應用在網際網路上當

顧客拜訪網站時往往提供許多寶貴的資料企業可藉由分析這些資訊來瞭解顧

客的行為模式藉以提高顧客對公司所提供之產品與服務的滿意度利用網路探

勘的應用方式包括有

1網路服務市場之區隔

利用網路探勘可以找出容易理解的規則來描述市場區隔以了解顧客族群的

屬性

2網路客戶發掘與流失防範

利用網路探勘可以建立行銷模式來預測目前有哪些顧客可能會流失使用這

些訊息來留住顧客或是當做篩選潛在客戶的依據

3網路客製化的產品及服務

利用網路探勘可以建立個人化的行銷模式提供顧客個人化的產品及服務

而透過貼心的服務不僅能鎖定顧客的忠誠度更能使顧客自動幫我們做口碑宣

傳帶來更多的商機

4網路行銷活動分析

利用網路探勘可以根據所要行銷的商品找出潛在的客戶名單協助我們決定

該聯絡哪些客戶才可以讓投資報酬率最高達到最好的行銷成效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7

資料三從參與式傳播觀點反思蘭嶼數位典藏建置之歷程

來源摘要自<從參與式傳播觀點反思蘭嶼數位典藏建置之歷程>《新聞學研

究》(第 102期頁 151-1752010年 1月)

作者郭良文林素甘

《摘要》

當多元文化主義在全球化的時代中成為普世的價值社區的營造社區的

文化社區的共同記憶應該是「數位典藏計畫」的源頭活水目前國家數位典藏

國家型科技計畫主要是以動物植物地質人類學檔案器物書畫地

圖與遙測影像金石拓片善本古籍考古新聞為典藏內容然而在現今提振

本土文化社區營造和多元文化發展的同時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社區文化內涵

與鄉土佚事風情是否更值得紀錄傳承因此數位典藏應該不只是規格標準大

小解析度這些數位化的數字與數值它也應該包含社區民眾的故事民眾共同

記憶的部分提供了一種超脫物化而較人文精神思考的元素而這正是科技產業

發展與社會文化相互支援互動共構現代化成就重要的一部份

台灣社會在相當多的地域文化中充滿著族群社會多元文化結構的因素屬於

少數弱勢的地域族群文化與社會雖然他們長期以來都處於文化的邊緣地帶透

過社區意識的抬頭與多元文化的百家齊放少數族群文化始能逐漸揭開它的面

紗這對族群的傳人而言族群的母語精神圖騰文化儀式等這些文化的根源

的流傳發揚都是刻不容緩的事實且極具社會意義深刻的意義

拜數位媒介多工功能之賜藉由數位機材優越的取材品質支援下這篇論文

研究嘗試以紀錄片方式紀錄典藏社區記憶透過紀錄片的實驗創作實際拍攝及

紀錄被攝者思考家庭及生活的過程期能提供開放生命的多元想像用不同的創

作形式來探尋家與家庭成員的生命對話對特定族群家庭集體記憶的發展歷程

以及研究提供一個現實實踐的影像紀錄這是本篇論文在文本呈現上一項空前的

成就

論文內容的結構首先針對就參與式傳播的概念與理論傳統加以分析進而整

理出五項具有參與式傳播的定義內涵其包括「由下而上與草根發展」「民主

論壇與平等對話」「意識覺醒與現況改變」「創造在地知識價值」以及「自

我發展與成果分享」等除了現代化理論所衍生出來的發展傳播概念常與參與式

傳播放在一起討論之外並且將參與式傳播受到哈伯瑪斯概念影響的部分作為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8

論述理論的結構基礎至於錄影紀錄的內容所具有的意義不但是一段族人成員

的生活與訪談真實紀錄也是一個多元文化的數位化紀錄的型態在影音效果的

價值上應具有以下的意義1作為二十一世紀台灣族群家庭變遷的家族記憶

提供一個發展影音紀錄的樣本2呈現多元族群的整體生活型態與生命思維

這有助國內生命教育教學素材的形式3對台灣族群社會中女性形象描繪提

供一個角色現實實踐的影像紀錄4提供給對自我的成長及對生命價值渴望改

變的女性一個思考的案例5為地方社區發展紀錄文化數位典藏的工作提供

了一項具體可行發展模式的參考形式

論文的研究採用 DeNegri 等人的「參與光譜」架構來支援分析並針對「參

與模式」「地方人士的參與」「參與式傳播資料庫的建立」以及「交大數

位典藏團隊的執行情形」等四項內容加以說明以探討蘭嶼媒體與文化數位典藏

計畫的發展過程以及研究發現佳興部落數位典藏內容為當地豐富之文化資源

從規劃內容蒐集資料到成果呈現皆是以文化工作者個人為核心運用在地的

內部社會網絡並連接多元的外部社會網絡不僅聯繫起數位典藏的參與者也

獲得外界資源的協助使相關工作能夠順利進行由於以部落傳統文化為保存內

容在社區充權的個人層次研究發現數位典藏有助於參與者培養出充權意識

增加對部落的認同但仍不足以在組織層次形成充權的過程與結果未來如何擴

展並運用個人層次充權的結果刺激增進社區組織的能力甚至在研究成果與不

足之處亦能期待藉此反省發展出一個更理想的原住民數位典藏的參與式傳播

計畫

最後究論文在數位科技文化發展上的意義來看作品的貢獻則是將近年來

各界對原住民數位典藏政策的推動以由企劃的階段轉進為部落本身進行典藏工

作的階段其所具的意義乃是賦予了原住民能在數位世界握有詮釋權的主體性

其次在就數位落差的形式來看鑒於原住民部落多群居於偏僻鄉野地區就社

會組織結構性而言其面臨的是人口流失及數位能力有限的問題因此透過研

究藉由期望瞭解由原住民部落進行數位典藏的過程及影響以及針對其數位典藏

工作進行的分析透過田野觀察及深度訪談的忠實記錄將數位典藏視為社區發

展紀錄經驗以及動力的可行方式之一如此結合社會網絡及社區充權理論為

發展架構經由此一數位典藏保存傳統文化紀錄的掌握與詮釋如能引發部落居

民未來參與度的提升從運作中產生族人自身以及社會各界多元文化認同的機

制用能提供原住民建立主體性文化與社會自主成長的動能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29

資料一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資源準社會互動研究理論建構與使用

者經驗研究

來源<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資源準社會互動研究理論建構與使用者經驗研究

>《新聞學研究》(第 101期頁 1-442009 年 10月)

作者翁秀琪施伯燁孫式文方念萱李嘉維

網址httpmcrnccuedutw010101html

《摘要》

關於「網絡媒體」的發展早在 20 世紀 80 年代網路先驅者 J C R Licklider

及 Robert Taylor即有精闢的論述當大多數人還將電腦視為「數學運算」的機

器之時Licklider 及 Taylor(1968)即已將電腦理解成是「溝通」的利器這兩位大

師曾大膽地預測未來電腦網路的發展將超越傳統在真實的生活空間(物理世

界)中人類所賴以建構社會網絡必須透過有限之節點(limited gateways)的

先天限制這個虛擬的電腦網路將令未來所有的人類都能輕易地透過這個系

統自由的(完全依其意志)建構其個人的社會聯繫

網路功能結合人類社會體系締造新文明成果在 20 世紀末已逐漸產生了前

所未見的變革電腦與網路的鏈結將各自獨立的文化與社會逐一的被串連而且

引發就社會制度產生了空前的「大變革」(great transformation)浪潮中當網際

網路逐漸地在主導一個人類新文明之際其實這是一場媒體的革命也奠定了新

文明發展間「實」的基礎而此一「新興」的生活行為乃是人類有史以來所

未曾經驗過的換言之透過對電腦科技「技巧高明」的運用是人類第一次「有

能力」為自己開創了一個「虛擬實境」的世界這個虛擬的領域中意味著一項新

的社會制度(social institution)或一個電子的公共領地(electronic commons)已被

人類自己「孕育」出來然而這個人類自己「創造」出來的「新領地」對人類

社會而言有什麼實質意義呢它會是人類遠離或隔絕一切犯罪和不倫理行為的

「新樂園」嗎凡此都值得吾人細細加以思考

當一個人在網路的引導下被以一種有秩序的方式逐一串連起來之後一個

以電腦為基本單位的電腦社群(computer community)於是成形這個新生的社群

表面上看起來雖然只是由許多個人電腦所共同架構起來的「靜寂」的電腦站

(computer stations)的集合吾人或許可以電腦網絡(computer network)姑且稱之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0

但是透過這個電腦網絡卻使得在每一部個人電腦之前的使用者在有意無意

之間有機會形成一個「活絡」的具有生命力的社群這個「虛擬」的社群卻與

人們在傳統日常生活中所共構的真實社群一般同樣地也具有溝通情感與傳遞訊

息的功能而溝通的方式除了個人與個人之間私下的聯繫之外個人與網路中

的集體大眾之間屬於「公共場合」的雙向聯繫亦成為一種提供互動契機的形

勢傳統社會中資訊習慣由中央核心流向邊陲偏遠地帶的「溝通模式」

在這個新興的電腦網絡中已被徹底地顛覆這個新興的電腦網絡形成了一種「草

根式」(grassroots)的聯結這種公民形式聯結最大特質即是將那些屬於社會

網絡中最底層或最邊陲者取得與社會網絡中優勢地位者一樣的社會地位同時陳

述自己的意見因此這個「網路社群」全新運作的結成也意味著新型態人類社

會的社會秩序將會逐漸透過這個網路社群的功能予以運作

其次Licklider 和 Taylor 並且進一步地指出這個網路傳播系統如要持續維

持其正常的運作其關鍵在於有賴廣大網民積極主動參與維護亦即是網路運

作的管理與決定權將落實於使用者的身上這是人類有史以來有機會實施「直

接完全民主」的最佳場域電腦網路的每一位使用者都將有此一權利與義務

貢獻自己的心力自己的智慧及自己的意見以共同形成新的社會價值與規範

準此「網路社群」的創建在「理論」上是人類社會未來的理想但從電腦網路

社群中所實際發生的種種事例審視之則這個新生的社群似乎並沒有為人類社會

帶來任何「幸福」的保證或任何可供期待的光明遠景因為人們在真實社會中

一切之問題行為在電腦網路社群中也一一被重複地展現出來其中最為常見

而最為人所詬病的就是違反倫理的電腦網路侵權行為

當然就當代的社會生活而言那些違反網路社群倫理的事件或現象已層出

不窮甚至已成為「網民」日常在網路社群中必須時時注意提防的「現實問題」

為了防止網路社群中違反倫理事件的發生人們都已開始從技術面暨專業倫理守

則予以適度規範此一社會組織成員的網路社群社會行為這些作法無非是希

望從法律及科技的面向著手間接消極的防堵違反倫理的可能機會與動機其結

果固然有其一定之成效但仍無法有效完全制止網路使用者一些反社會行為的發

生究其原因則法律與科技方法都沒有觸及網路社群仍然是由「社會人」所

共同構成的這個關鍵事實目前所有的網路使用者可以說在成為網民之前都

已具備了相當的「真實社群」中的生活經驗無疑的這些生活經驗會自然地被

帶進網路社區成為網民在網路社群中活動時的行為指南因此欲處理電腦資

訊網路(網路社群)的倫理議題就如同要處理真實社群的倫理議題一般必須

對該社群的結構背景先做深入的理解才有可能掌握其關鍵處進而擬出有效之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1

對策

「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資源準社會互動研究理論建構與使用者經驗研究」

這篇研究論文研究的目的在於建構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準社會互動理論經由

文獻的探討就認知面(含可用性內容結構和網站可辨識程度)情感面和體

驗面是影響使用者準社會互動經驗的主要因素這篇研究探討不同受訪者在使用

數位典藏資料或其他網路資料時的經驗如何(認知面情感面體驗面)使用

者如何和這些網路內容互動具有哪些認知面情感面和體驗面特色的資料更容

易引起他們感官的知覺情感的投入與身體的活動並影響他們對於時空的知

覺而產生所謂的「準社會互動」使用者和他們所處環境中的其他人如何就所

接觸到的電腦網路內容進行互動

研究的結果顯示多數的網站普偏著重於內容及認知面的建制欠缺可用

情感及體驗面的內容故一般使用者對數位典藏網站的知曉度較低認同度也無

法提高研究數據顯示網路使用者理論構面預測準互動行為的可解釋變異量仍

有 59其中解釋力最強的是情感面(54)其次依次是體驗面(37)內

容認知面(34)和可用認知面(32)這篇研究所建構的網路使用者理論構

面和準互動量表雖具有一定程度的效度惟這篇研究是採取網路問卷調查方法

樣本代表性難免不足未來應該以隨機抽樣方法再次檢定這篇研究初步建立的

理論架構以增加研究信度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2

參考資料二癌症部落客的書寫研究

來源摘要自<癌症部落客的書寫研究>《新聞學研究》(第 106期頁 99-134

2011年 1月)

作者陳憶寧

網址httpmcrnccuedutw010603html

《摘要》

部落格的興起與盛行乃在於自發性的自我表現與資訊分享由於不須如

報紙投稿般受到主編審稿採用與否故是十分自由的這也是部落格吸引廣大群

眾的原因之一然而正因為如此故其水準與素質亦無法有一標準來衡量人

氣的高低與水準素質亦未必可以成正比一些喜歡文學寫作之人也就以部落格

作為發表的園地在其中揮灑自我表現創作的熱情

就以創作自由表現而言部落格一方面可說滿足了個人自我實現之成就

感以及與同好分享交流等心理需求一方面也可說是磨練文筆練習寫作及發

表的園地就文學發展方面而言文學創作自始即非「專業文人」的「專利」

任何人都有藉文學創作以表達情感的自由與權利中國文學史上的民間文學作

品也是不可忽略的一環民間文學一般文字較為俚俗但其內容是豐富的情

感是真摯的因此有其相當的價值由此來看目前興盛的網路文學以個人之觀

察約有如下幾項特點

1作者有中文專業的當然更多的是非專業的

2內容豐富多樣有真情表達自我的也有思想天馬行空的

3有寫作能力不錯的讀來言之有物而能感動人

4也不乏國語文基礎尚須加強的如錯別字文句不通章法組織紊亂或

是文字看似優美實是詞藻堆砌不知所云helliphellip等等缺乏國語文或專業寫作指導

與訓練者亦屢見不鮮

當然就表達自我的創作自由與學習寫作的角度來看網路的「文學作品」

是值得鼓勵的其有著社會學心理學以及文學學習各方面的價值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3

至於一些部落客因閱讀者超人氣的擁護建立了對自己作品的信心因而

將作品「出書」者此一現象據個人之觀察其特點亦與前述對部落格之各項

觀點相類所謂的粉絲人氣或市場接受度亦未必與作品水準相等

就出版之著作而言古人有所謂的「名山事業」有所謂的「文章千古事

得失寸心知」(杜甫詩)現代之國語文教育者也常教育說「要提昇國語文

程度要多多閱讀課外書」衡之今日出版物或許就部落客之出書而言亦為

基於一自我表現或者可說「作紀念」之動機而憑其人氣粉絲有相當之銷售量

但就社會對出版著作仍具有相當看重之價值而言出版物之素質如何一般「讀

者」亦恐難以分辨

當然文學作品是否有價值事實上也有其層面與時代性的意義所謂雅與

俗各有其所好陶淵明的作品在當代並未被主流文化所接受到後代才廣受重

視是故就「文學」而言不管是不是網路作品任何人皆有創作與發表的自由

與權利出版為著作亦然其價值亦自是多元而未為定數短期內市場接受度高

的未必會長期受肯定

但就「閱聽人」或「讀者」層面而言對於作品素質之分辨則是需要教育

的增進其素養就像每個人都會唱歌但未必都唱得好每個人都可以寫作出書

但未必是都能寫出「好書」唯就網路媒體正向面觀之作者能於開放的空間「勤

情」於發表期論著社會應該給予肯定至少這是一種不同意見表達的方式其次

就讀者的角度來看是否接受又是另一種場境即或是負面的評價其正向的意義

乃是建構了讀者社群「批判」的能力當然正負二元論最終仍須接受「市場」的

驗證要還是不要接受它存在

審視「癌症部落客」這篇另類課題專業論文研究其所展現的功能是它檢視

部落格對於癌症病患這群弱勢族群所擁有寫作的可能性及意義以特定的健康

議題癌症之部落格回答以下兩個研究問題誰是癌症部落客癌症部落客

如何書寫癌症這篇研究選取兩大部落格系統「Yahoo奇摩」部落格以及「無

名小站」部落格共 63 個選取 315 篇貼文進行內容分析結果發現部落格作者

多是年輕的女性患者貼文可看出部落客的社會連結與面對疾病的書寫動機研

究結果意味著癌症部落格有潛力成為一般大眾書寫處理疾病的空間且部落客為

社會中健康議題的資訊來源之一誰能說這樣的文章「部落格」其所啟發網路媒

體傳播功能新探討意義的所在一種由分眾主導滿足分眾需求的媒介經營形式正

逐漸的發展形成當中同時也開啟了新媒體傳播社會意義的新生命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4

資料三創業家社會網絡行為之質性研究

來源摘要自<創業家社會網絡行為之質性研究>《創業管理研究》(第二卷

第四期頁1-242007年12月)

作者陳家聲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教授

網址httpwwwerjorgtwsearchJournalFilev02n04V02N4-1pdf

《摘要》

網路社會行為的特徵乃是公民式連結組織的形式它不像傳統人類社會一般

有階層化組織方式也就是說這樣的結構方式並沒有一個核心的機制透過權力

的運作將整個社群連結起來網絡溝通方式的出現令使用網絡的人多了一種虛

擬的身分而這就是一種較少受到社教化約束的「虛擬我」青少年使用「虛擬

我」的身分在網絡發言或發布短片由於並非一種面對面(face-to-face)的溝通模

式意味網民發言或上載短片時只是面對電腦而非真實的接收者因此在較少

限制的情況下青少年的行為會變得大膽激進甚至刻意挑戰社教化約束演

變成為一個難受控制的「網絡社會我」這種草根式連結方式所建構起來的網路

社會必須依賴相互的信任(mutual trust)才能彼此聯繫起來成為一個社群

換言之相互的信任乃是電腦網路社群這樣水平式社會組織得以順利運作的主

要機制前面提到電腦網路組織及運作的方式將會是以基層使用者為主體

讓電腦網路的每一位使用者都有同等的權利與義務共同形成電腦網路社會的

價值與規範因此整個網路社群的運作絕大部份是依賴網路使用者的高度自

制與自我規範

網路領域雖然是人類空前第一次有機會獲得完全自由可能展現自我的場

域但網路社群這樣的安排與設定同樣給予網路使用者誤用乃至濫用此完全自

由權利的空間網路社群的倫理問題即是由此而衍生出來可以想見的因為網

路空間的自由所引起的誤用與濫用而造成的網路倫理問題將無可避免地會沖擊

破壞網路社群中網民之間相互信賴的機制而相互信任機制的破壞顯然將會

危及網路社群的建構基礎進而影響網路社群的運作與發展當前許多有關網路

社群倫理議題的探討或著手採取的防制對策無論是就法律面或科技面著手但

都只是片面地考慮到如何減少違反網路倫理的事件發生而尚未能從以上所討論

的網路運作機制予以整體之考量事實上在設法解決網路倫理問題之時將會

面臨一個極為棘手的兩難情境首先網民在網路空間的自由「行駛權」所引起

的誤用與濫用而造成的網路倫理問題一定會消蝕網路社群相互信任的連結運作

機制進而鬆動網路社群的建構基礎然而若著手針對網路倫理問題採取「有

效對策」則勢必要對網民在網路社群中的自由權加以設限如此一來固然可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5

以解決部份的倫理問題但是這樣的作法事實上是犧牲了網路社群當初之所以

被創立起來的最珍貴的特質即網民擁有的近乎完全自由的悠遊空間準此以

往可能會扼殺這個人類自己所創造出來的虛擬網路社區進一步發展的潛力因

為網路社群中網民自我規範自我節制而相互信賴的基本理想與實踐機制有

可能會因為這些防制倫理問題發生的預防或補救措施而蕩然無存因此尋求解

決網路社群倫理問題之道的關鍵基本上是在網民的自由權力與因之而起的誤

用濫用自由之間尋找拿捏一個適當的平衡點(balance point)這個平衡點

一方面必須能夠繼續支持網路社群原有的自由權與自我規範機制另一方面又必

須能夠制止因誤用濫用自由而產生的傾斜顯然的這是一件高難度的藝術工

作是全體網民必須共同面對思量的艱鉅任務工作因為網民才是網路社群的

裁決者網民們在網路社群中的所作所為將決定未來網路世界的面貌

隨著網路空間(cyberspace)的逐步擴充與全球化連結當代人類有機會透

過這個系統完全依其自由意志建構其個人理想的社會聯繫關係國度年輕世

代進入社會常經由創業展現理念達成理想其中中小企業的蓬勃發展的成果

不但成為多數青年創業的指標同時在台灣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這種創業精神更

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與影響基於正因為中小企業對台灣經濟的貢獻邁入數

位經濟世代它理應是研究創業家成功因素的重要議題之一鑒於社會網絡關係在

華人社會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這篇研究論文期望透過探討社會網絡行為在創

業家的創業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期望能夠回答下列重要的問題創業家在其社

會網絡行為表現上有何特色創業家如何營建其社會網絡創業家如何透過社

會網絡來獲得其所需的資訊及獲得潛在利益

研究結果顯示創業家會經由不同的管道可能是正式的組織或公協會專

業協會或是非正式的場合中與別人建立或深或淺的關係並透過不同的互動方

式得到不同的資訊從關鍵人物(強連帶)身上可以得到產業重要的技術與知

識還能發展情感的支持而一般社交朋友(弱連帶)可以得到較多較廣泛的

資訊創業家會透過強連帶關係及參與各種公協會社團活動非正式活動等不

同方式拓展社會網絡關係獲得各種資訊與潛在的商機利益創業家求學過程

與先前工作經驗所累積的人脈也是新創事業發展時的重要資源這篇研究從社

會網絡理論及特徵試圖系統地討論創業家社會網絡關係行為及其意義期透過

這篇研究發現能夠做為學者對未來創業家社會網絡行為研究的基礎而從個案資

料分析的創業家社會網絡關係行為也能夠給創業家一些實務建議讓創業家明

白了解社會網絡關係對創業的重要性以及建立和拓展社會網絡關係的參考幫

助其在經營新創事業時更加順利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6

資料一如何落實網路言論管理

來源摘要自<幾個值得進一步澄清的網路規範根本問題反省與辯論的開端

>《律師雜誌》(第 233期1999年 2月 15日)

作者劉靜怡

網址

httpwwwlawbankcomtwtreatisepl_articleaspxAID=P000010717

《摘要》

網際網路媒介傳播服務的功能人際多元的互動的結構無遠弗屆的網路資

訊服務等確實已帶來人類生活上的便捷惟不諱言的是網路犯罪的問題也隨

之日益增多併發例如網路色情非法竊取網路資料利用網路散播謠言中傷

他人販賣違禁品侵犯他人的著作權刊登不實廣告欺騙社會大眾等

都是網路被不當使用的另一個面向有鑑於此目前全球大多數國家針對社會使

用網人口規模持續快速的發展來看多以積極的態度建立一套「網路資訊規範與

倫理守則」以防止並解決日益嚴重的網路犯罪問題各國政府除了應立法對網

路的不當使用加以規範外並潔何業者的配合以及網路使用者網路管理者敦促

各藉由自身發動自律行為其次各政府在立法時須注意勿以條例式的規範因

為網路太過多元並隨時有新的變化發生所以立法時應以是否造成他人各項損

失為論斷的依據同時也須加強民眾守法的觀念切記勿再重蹈以往嚴以立法寬

於執行的復轍在建立網路秩序與規範之始或許有些困難因為網路本身太過多

變及難以控制不過如果能將這些理念能形成一種風氣配合網路快速的傳播及

廣大多元影響力等的特性必然可以對整個網路倫理與文化有很大的幫助

其次在審視網路秩序規範與網路自由等行為所具的爭辯形式時首先應

從網路特性作為探討的基礎分析網際網路作為一種新興類型的傳媒而言他

具有以下的特性多媒體性(multimedia)超文本性(hypertext)封包切換(packet

switching)同時性(synchronicity)互動性(interactivity)透過這些特性

網際網路得以建構一個自由的虛擬空間他的自由性突破了真實物理疆界的侷

限也穿越了時間的的限制個人的思想言論只要他願意就可以在極短的時

間之內傳播到各地領域中同時經由他人的閱讀與迴響將很快成為一個集體的共

識再就商業的行銷販售來看只要商人的行銷策略能即時反應市場趨勢或

將商品內容的特色以創意行銷作為一個銷售的賣點即能以速度快效率高的

手法進入市場當一個眾人期待已久的美麗新世界似乎已能實質有效地呈現臨在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7

你我眼前時科技的進步除了讓人性得以貼近自由惟同時隨興發揮的任意行

為讓一些人性的醜惡面也隨之帶進了科技所構築的這個虛擬世界之中網路謠

言網路詐欺網路駭客網路色情網路病毒等都證明了網路並不宜是

一個可以完全自由任性行為的地方也因此他仍需要維持一定的秩序讓大家

都要遵守必要的規範才能讓虛擬社會系統不致發生紊亂同時也是融合傳承傳

統真實社會真正的意義

準此就一個國家資訊政策形成過程而言在新興資訊科技發展的初期資

訊政策使應該及早將其可能的影響納入評估以確保新興資訊科技在普遍使用的

同時能夠將選擇和彈性極大化當然此一架構他應該式重塑資訊政策形成過

程的觀點而並非是強調主張政府應該積極介入甚或控制新興資訊科技的發展

走向是一種主張資訊社會公共政策形成下所應該具有更為開放型式下的形式

亦即是這類的論點其所涉及之民主憲政傳統下的政府功能在科技主導的社會結

構中其所行使公權力的界限與控制等的新興制度面的問題分析相關政策執再

行面可以參酌的內容下列的幾個考量方向

一首先應從網路世界爭議面應該如何規範做起

二從現實生活行為中進入網路世界的規範建置

三法律社會規範與資訊科技的倫理關係的建構

四實證法律 VS網路社會-政府國家公權力 VS網路社會

五網路規範倫理秩序法規未來發展趨勢之省思

最後關於這個課題就個人而言面對網路聞名的新興生活空間領域時人

們因受限於過去所累積生活經驗的影響理當會將傳統的記憶與經驗與當代變動

的新型式進行一種對比性差異結構架的形式做出探討與評價所以除了要更理

解網路世界規範運作過程之外當然更要針對傳統世界的規範做出省思其次

在網路世界現實生活中的人們也要面對掌握市場那些無形的操控之手做出太討

理解在資訊科技時代人們除了要面對的是千萬隻隱藏在背後電腦程式設計師

的雙手之外對於參與網路資訊製造傳播的鍵盤之手都是人們必須理解同

時加以掌握的資訊節構要知道網路世界作為一個多元溝通的新社會形式其本

質乃是應以理性的互動溝通作為行為正當性的基礎故每一位網民應有的認知是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8

網路社會互動溝通特性的新行為形式而絕非是透過各種管道渲染或是參與網路

世界的負面傳佈的心態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9

資料二美國資訊自由法的運作經驗

來源摘要自<美國資訊自由法的運作經驗>(台灣新聞記者協會)

作者劉靜怡台大國發所教授

時間2004年 9月 24日

網址httpwwwatjorgtwJudgeercon1aspnumber=42

《摘要》

傳播媒體言論自由權力的內容與義務的結構範圍除了在少數極權社會國家

之外通常都是各政府媒體學者公眾輿論在眾聲喧譁爭議聲中的重要討論

焦點惟當「言論自由」成為事過境遷後的媒體內容裝飾器物後新聞內容的文

字內容的爭議性似乎也從未有機會在人們的生活環境中真正具體的實現它資

訊傳播內含真正的意義

所謂的言論自由以最簡單傳統的話來解釋是「我擁有此一基本的言論自

由與保護於特定的場域有發表言論的自由同時不受到任何事先的監審

(Censorship)與限制(Prior Restraint)並對此言論內容負完全責任而此言論

應包括語言與非語言之型式」無論這一段文字對言論自由詮釋的意義與功能為

何不過他卻實也是號稱民主言論自由大國-美國在歷經了長期時間洗鍊下所

獲得的一項歷史形式的文字詮釋的結晶

不過從歷史的衍發過程中可以肯定的是「言論自由」一直是令一個社會當

權者愛恨交加的名詞也因此註定了它永遠得不到它安定無虞保障形式的主因之

一就在網路快速發展迅速延伸至聲全球世界每一個領域時網路上資訊中過

載與不當言論的批評聲浪讓言論自由又再一次的讓新興的網路媒體面臨了發

展上另一個新興的挑戰茲以美國的發展為例1996 年首先點燃的戰火是「通

訊端正法案」(Communications Decency Act of 1996)他在 Reno v ACLU 的案例

辯論中受到了挫敗但之後美國最高法院宣佈判定「通訊端正法案」的部份條

文屬於違憲也因此讓網路言論自由的保護戰爭在初期得到了應有的重視

不過如果從網路的特性來探討言論自由就有如童早年美國西部拓荒時

代那些愛打抱不平的牛仔們用槍隻來捍衛自己的圈地時他們充滿著理想與正

義的姿態網路社會雖然已走過了蠻荒的年代但虛擬的網路世界裡確有充滿

了如西部開拓時期那般的充滿著許多的未知未來他的發展仍有待轉移實體世界

的規制甚或是重新創造來導入網路世界

審視網際網路發展至今一直都是以資訊自由流通與共享為其經營的精神

所在而其中的基礎所在就是每一位末端使用者都能擁有從網路上自由「擷取」

資訊的權利而這也網際網路功能角色立足的所在所謂的「資訊擷取自由」

就是指一切存在於網路上的資訊每一位使用者都理應能夠自由的擷取也就是

說使用者應該被假設為「善意」的使用者故在網路行為的領域中每一個使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0

用者都應該能自由的擷取所需的資訊而無需擔心是否會觸犯法律

無論是網際網路通路中的資訊或是存在於任何一種傳播媒體的資訊預先過

濾篩選的責任本來就不應該被加諸在使用者的身上相對的是應該成為每一個

資訊「提供者」應有的責任而網路上的資訊若有瑕疵其責任也應該在於「提

供者」無疑的資訊的瑕疵絕對是由於「提供者」的不正確或誤作為而產生的

而非一味的規論至最末端「使用者」的身分上如果在此時將責任歸於使用者

或視其為幫助犯則此無異於就保護智慧財產之名加重了使用者沈重的道德責

準此保障每一個末端使用者擁有「資訊擷取自由」的權力讓每一個網路

使用者在瀏覽網路上的資訊時無需擔心是否不經意的「重製」了他人的著作

也無需擔心從網路上下載的資訊是否會違反法律顯然這是一項非常必要的新思

維而不只是單一的資訊擷取自由意義探討的問題對於存放資訊的使用者私人

物品來說也具有隱私權不可侵犯的意義存在深一層的探究賦予使用者能夠

自由下載並且單純供個人使用的權利這與著作權法上面所揭諸的「尊重智慧財

產」是毫無衝突的資訊能夠自由的流通網路以及知識才能快速的傳布並且

匯集更多的資訊擴大網路的範圍使得知識經濟的規模能更擴大網路的發展

之所以能一日千里畢竟得自於資訊的多元高速即時的傳播特性

如果堅信要求每一個使用者在網路下載資訊時都必須先加以審核該資訊是

否有使用上的瑕疵性那麼對於每一個使用者來說無異是在行為中加重了深

沈的負擔讓使用者起了排斥的寒蟬效應導致使用者可能基於違法的風險不願

意擷取在網路上的資訊因為除非該資訊能夠先證明其為「無瑕疵」的使用

即或式如此審是當前網路資訊領域中所存在著大量的資訊但是又有多少資訊

能夠讓使用者在無負擔的形式下下載使用的告知呢準此如是的擴大勇用者

責任的後果於是必須讓合法的資訊提供者必須花費更大的力量去證明自己是

單純的資訊使用者每一個「提供者」也必須保證「使用者」下載該資訊不會觸

犯法律如此網路自由與快速流通的本質將起重大的改變並且在缺乏一套足夠

信任的機制讓使用者能安心下載資訊試問這難道是身為資訊「提供者」所樂

意見到的情況難道這樣有助於資訊自由有助於國家知識經濟的發展

其次就傳播節構而言資訊提供者與使用者之間原本即存在著「先傳後播」

的結構性關係如果沒有這項資訊先在網路上「存在」那麼使用者的「擷取」

行為就不會發生所以不但存在著前後順序也存在著因果關係論及責任分配

有瑕疵資訊必然來自於「提供者」討論「到底是誰侵犯智慧財產權」的時候

最直接的答案必然是瑕疵資訊的提供者那麼把這個責任擴大到「使用者」的身

上難道會是一件合理的事情如果「合理使用」的責任範圍本身根本不合理那

麼使用上又如何論以合理處在這個網際網路高度發展的時代之中使用者應該

被假設是善意的並且能夠以一般所公認的普通方式去自由的取得網路上一切

存在的資訊而不被賦予「預先審查」的責任網路的世界應該是更拉近「提供

者」與「使用者」間彼此的距離而不是由類似此次的事件造成提供者與使用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1

者相互對立因為真正的侵權責任是存在於「合法提供者」與「非法提供者」

之間的只要能夠阻止非法提供者那麼智慧財產的侵犯就會消失根本無須將

預先審核的重大責任加諸在使用者的身上

面對網路多元介面傳播世代的發展人們如何運用那些傳統新聞自

由的模式以一種典範傳承的態度作為應對二十一世紀各項挑戰的基

礎是一項社會全體必須省思的新思維與行為規範讓人們共同凝聚共

識重新作出共同的承諾一起為此一新興的傳播事業的發展作出努力貢

獻讓人們匯聚智慧締造一些高科技化的生活形式作為人類推動此一

新文明取得全世界共同確實進步的力量讓人們並肩前進倡導此一自

由的精神與秩序為了前一個時代理念的延續更也為了賦與每一個年

輕世代參與者期許的希望與機會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2

資料三匯流發展下傳播內容管制原則之探討 來源摘要自<匯流發展下傳播內容管制原則之探討>發表於交通大學2009 年

全國科技法律研討會

作者陳志宇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

網址httplawblogilf-twcomreadphp97htm

《摘要》

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傳統大眾播媒介壓縮技術網際網路等在數位科技

的主導下將傳統獨立經營發展的廣播通信資訊等傳播媒體產業其所用的

機具設備產製模式服務功能等有關的經營組織模式於「科技匯流」(Technology

Convergence)的形式下已建構出以「數位平台」為經營基礎的「新媒體」(New

Media)結構數位傳播技術已有效地融合了傳統媒體音訊視訊數據訊號分

界的形式並將其功能整合在數位平台上以不同介面的形式傳輸資訊

麥克博斯特(Mark Poster)指出 20 世紀的結束見證了傳播科技系統與

產銷型態結構世代更替的過程傳統傳播活動的進行是將資訊符號從一個定點傳

送到廣泛接收的過程資訊符號通過電子類比訊號縮短了時空距離繼起的新世

代傳播則是以數位化符碼與技術駕馭時空環境麥克將媒介傳播技術領域的分界

分成兩個時代用以說明

(一)媒介商品是由一組比例上屬於極少數專業製播者將資訊內容傳送給

不特定為數眾多消費者社會大眾使用的形式屬於一種由媒體所主導「播放型傳

播模式」(broadcast model of communication)的經營制度

(二)在 20 世紀末一股由ldquo資訊高速公路rdquo及衛星通訊技術以及電視

電腦電話等數位媒介匯流(converge)等整合而成的新興媒介傳播模式成

功發展後他建構了一種多元互動為核心的傳播形態此即是ldquo次世代媒體rdquo的

意義審視在此一數位形是新媒體多工介面的結構原本傳統報紙雜誌廣播

電視等獨立經營的大眾媒體的組織都多已只能成為新媒體多工結構中不同介

面經營的形式而已

當經由數位科技匯流成功地整合傳統媒體於一體的經營形式後於是傳統媒

體產業的經營形態於式啟動了「新媒體」革命性創新經營發展的脈動一個廣

義新媒體的意義是一個以數位平台為基礎整合平面視聽網路通信等傳播

業務他可以是一種垂直整合分工整合經營的形式他也可以是一種水平整合結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3

合異業聯盟所謂多角化經營的策略在新媒體的經營結構體制中傳統大眾媒介

資訊載具因功能不同而形成的獨立經營事業領域分界惟在新媒體整合經營組織

模式的運作下其企製行銷管理等制度都已完全為之解放因此無論就媒

體政策主管的政府機關或事業經營參與的投資者閱聽人社會大眾學術研究者

等而言這都必須是一項全新思維下有效推動參與機制以及其無可規避必須急

於面對空前挑戰的課題

當前述的形式以因為資訊社會的新機制快速地結合傳統社會制度有效地

運作並且共構了一個全新效率實體互動(physical)的新社會形勢時這也同

時也引導現代資訊素養革命性創新變革的成就隨著資訊高速公路普及化的發

展以及衛星通訊技術與電視電腦電話等的技術結合後一種結合製作行

銷消費等三者共構而成的新媒體的經營模式正逐漸快速地取代ldquo第一世代媒

介rdquo的運作型態於是大眾媒介次世代的經營理念結構與制度正式的躍入

人類的生活機能中此即是「次世代媒介制度」的本質就硬體而言它以「數位

技術」為基礎就傳播經營的特質而言它是去核心化的多元交流形式讓每一位

媒介介面的參與者既是受播者也應是傳播者而一個更貼切的用詞應是資訊傳播

ldquo參與者rdquo(participator)的角色大量且高密度投入數位平台所提供情境環境

下的互動傳播行為時也締造了人類文化一個新資訊社會文明的成就

審視新數位匯流發展下的形勢已將各項傳統制度的結構由產業水平層級

的分工將通訊傳播「內容」與「平台」區分開來作頁同時這兩者的管制基礎

目標價值觀也截然不同需至訂出在產業去管制自由化的潮流中內容層面

的管制反而需要重新審視再管制的適當性「內容」與科技產業變動的關連性

低卻與社會價值觀念一貫的關連性高如人性尊嚴與心智未成熟者的保護不

因科技或平台的變革而有不同相對的言論自由的保障弱勢族群媒體近用的

增進也應檢視其社會目標補充一般法律規範不足

引介以下這篇文章介紹了心媒介平台依性質對傳播內容應受管制責任有

高低差異新興的媒體服務自律機制比政府管制更有效達成管制目的並兼顧

創新發展這篇研究從傳統內容管制的基礎出發參酌歐盟 2007 年之視聽影音

多媒體指令以及層級模式分析通訊傳播平台的特性提出細分化的原則探討不

同平台受管制密度的差異提供各位在參與新數位文明下一項行為參考的依據

子議題一如何運用網路創意以發揮社會(社群)影響力

4

國最大宗的輸出品超過了所有其他傳統產業包括汽車農業或是航太與軍火

等產品的輸出即使在一片經濟不景氣當中文化創意產業的市場擴張率仍然是

在急速擴張中台灣自然不能自外於此時代的之大潮唯有貼近時代脈動才能

與時俱進掌握先機而成立「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所」從事文化創意學理的探

討分析產業的企畫行銷產品的研發設計便是掌握時代脈動之積極作為準

此我國政府於 2002 年 5 月提出「挑戰二 OO 八-國家發展重點計畫」以來

積極推動「文化創意產業計畫」期能「開拓創意領域結合人文與經濟以發

展兼顧文化積累與經濟效益的產業」在此一願景下全台灣地區對文化創意產

業人才的需求必然十分殷切

回顧台灣經濟的發展自 1985 年起便面臨轉型瓶頸的狀態近年來平均國

民所得更幾乎呈現停滯不前的狀態為改變台灣產業體質加速經濟飛躍推動

文化創意產業使得「文化產業化」同時也使「產業文化化」便顯得相當重

要此外針對文化藝術「核心產業」在精緻藝術領域的創作與發表如表演

視覺藝術傳統民俗藝術等以及建立在文化藝術核心基礎上的應用藝術類型「設

計產業」以及創意支援與週邊創意產業如展覽設施經營廣告企劃流行文

化包裝等三項具高度知識經濟附加價值之以創意設計為核心的生產領域

政府則成立「文化創意產業推動組織」以為推動其包括由行政院所召集的「行

政院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諮詢委員會」審議國家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政策另由經

濟部文建會教育部及新聞局共同成立「文化創意產業協調推動小組」研擬

各項文化創意產業之發展策略與措施並設置「文化創意產業協調推動辦公室」

落實文化創意產業之發展並透過辦公室之運作機制統合國內外資源與經驗

發展國內以文化藝術為基礎之創意型產業因此在行政院將「創意台灣」

(Creative Taiwan)規劃為未來施政的目標與願景並特別提出「文化創意產業發展

計畫」納入國家「兩兆雙星」發展重點計畫的同時高階的文化創意產業人才的

培訓就更顯得重要因此設立「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所」培育能將文化內涵融

入數位設計美學精神與行銷原理契入產業發展的高階文化創意產業人才以引

領產業發展並與國際文化創意產業接軌已是政策推動上的首要目標之一

當人類的文明進入數位經濟時代後使用傳媒工具進行創意產業的生產與行

銷文化創作的行為不僅需要經由認知層次的達成意義的溝通傳播還需要進入

與數位傳媒互動的行動層次因此探討數位傳媒的創意也不能侷限於創作者

端的新設計理念而是要同時關注數位傳媒在使用中在日常生活脈絡的調節

下由行動導引而出的創意這篇文章最後提出一個數位行動導向的模式以分

子議題一如何運用網路創意以發揮社會(社群)影響力

5

析與行動交織而成的數位傳媒創意論文應用此新模式分析桌面介面用以闡述

數位傳媒創意的傳承變化與行動意涵並作出具體的模式結構分析的建議

子議題一如何運用網路創意以發揮社會(社群)影響力

6

資料二文化產業網路經營關鍵成功因素之探討

來源摘要自<文化產業網路經營關鍵成功因素之探討>《中華管理評論國際

學報》(2005 年 8 月第 8 卷 3 期)

作者林義屏董玉娟呂惠雯

網址httpcmrbaouhkeduhkcmrwebjournalv8n3CMR044C05pdf

《摘要》

在數位傳播技術以及基材設施的新商品不斷創新推陳之際到網路使用人

口及寬頻用戶快速成長現像數位科技文明進步的速度讓人目不暇給的感覺同

時呈現對人們生活影響力的快速擴展反觀廣告在網路中的發展跟上腳步了

嗎還是被過往舊有經驗限制了前進的步伐

回顧電視媒體問世崛起發展之時最早只是把平面廣告原原本本的班上螢

幕忠實的播出去就是一則電視廣告之後隨電視收視普及和製作技術經驗的

成長電視廣告逐漸發展出自己的廣告表現策略及創意技術

媒體廣告的表現跟隨著媒體發展而改變廣告在網路的成長歷程也是如

此不同的是網路發展比起電視的普及速度更快可供表現運用的技術比起當

年更靈活廣告經驗與知識環境更成熟也就是網路媒體本身的成長與相關配合

條件比起當年電視廣告所擁有的條件網路廣告顯然具備更好的發展機會

然而是否這些優勢條件被有效運用發揮了嗎還是處於英雄無用武之

地的處境看著充斥粗糙製作的網路廣告說明了網路廣告品質仍待提升例

如叫賣式的促銷訊息不加修飾的圖文訊息曝露誇張不實只為引起好奇點選

的廣告與品牌形象毫無關聯的影像或動畫表現hellip網路廣告的表現方式對許多

產品來說與其他媒體廣告表現的內容呈現無法連結的形象及認知落差依然那

麼普遍

產品的任何一次廣告行為不是在累積就是在減損品牌的形象因此任何

廣告在任何媒體的表現都應該在一個清楚的策略和連貫的創意思考下執行審

視相當多的網路廣告卻因為以下的原因導致忽是漏失了廣告策略及創意價值

茲將其內容說明如下

1因頻寬限制導致創意受到壓抑只能以粗糙的平面圖文千奇百怪的吸

引方式只求網友點選進入網站在進行詳細的溝通

子議題一如何運用網路創意以發揮社會(社群)影響力

7

2網路使用人口數普及率不足使企業投入的廣告經費保守限制了廣告製

作投入成本

3新媒體發展未趨成熟廣告在媒體操作的程序和觀念都處於摸索階段

許多企業以嘗試性質看待網路廣告並未將之納入策略考量也不重視整體創意

這樣的環境促使網路廣告透過誘惑性懸疑性或是叫賣式降價贈品活

動等廣告素材吸引網友進入中繼網站有些製作公司在激烈競爭下出現偏頗的

觀念和做法例如以數千元低價製作廣告有些缺乏廣告策略及創意的製作公

司說服企業將費用花費在建置活動網站上購買大量的媒體曝光至於廣告內

容則以低價或免費的廣告素材粗製濫造到現在人們還是可以看見很多高度曝

光的網路廣告這些廣告欠缺媒體運用策略一味迷信大型網站及大量曝光而浪

費預算網友看不出在傳遞什麼訊息即或是網友因好奇點選進入網站最後看

到的網站內容卻不是消費者所感興趣在網友對網路廣告的負面看法中除了干

擾注意力下載速度緩慢之外最大的風險乃是降低了網站公信力而這也是最

為網友所垢病的主要項目之一

如今網路環境在頻寬環境製作技術使用人口媒體環境廣告操作

經驗上已經今非昔比其新的結構為

1頻寬速度不斷提升降價配合製作技術進步串流播放技術等使多媒

體傳輸不再是問題高品質的網路廣告製作不再存在傳播障礙電腦設備不

斷提升消費者端接收高畫質網路廣告提高了溝通品質

2網路媒體接觸率已是第二大媒體且使用族群特性的寬度不斷發展越來越

多網路廣告操作經驗越來越多產業投入證明其在溝通品牌訊息上的效果

3網路媒體不斷放寬廣告版面限制包括大小及 K 數獲得市場正面反應

4網路廣告業已經發展出完整的操作經驗網路行銷運用的專業知識

因為這些條件網路廣告可以在第一時間就向消費者展開更寬更深的

溝通和選擇

例如在傳統的作法中網路廣告僅能達到品牌訊息露出刺激引起興趣

後續提供消費者進ㄧ步評估需求瞭解商品資訊等大多必須在活動網站中進

行1000 個不重複曝光可能只吸引 2-3 個人次點入網站但現在在網路頻寬環

子議題一如何運用網路創意以發揮社會(社群)影響力

8

境技術媒體等技術條件與環境的允許下廣告結構內容已經可以在同一版面

中去達成滿足品牌認知刺激興趣的功能同時不必另設網站直接提供消費

者評估尋找資訊甚至比較選擇商品體驗商品這樣的網路廣告能使每個曝

光都能達到一種成效不必擔心點選網站造成的流失同時審視其廣告的效果相

較於傳統廣告的形式與效果有著極為明顯的差距

當然這種廣告效果提升的幕後是網路廣告策略與創意佔據了更高的人力

及專業成本的付出如果企業付出網路廣告的代價只是停留在反應媒體版位價

格廣告素材製作費用無異是默認允許劣質網路廣告為其企業服務放棄追求

更高品質更高效率網路廣告的期待而再好的廣告環境再多的媒體人口資源

都形同浪費

當人們已經經由數位媒體多元介面的內容中切身體驗到網路廣告策略與

創意對行銷效果的重要影響之際顯然面對不可逆的網路趨勢以及網路擁有達

成更深更寬溝通功能更靈活的創意表現空間更複雜的媒體操作環境投資

於廣告策略與創意可以創造更高行銷價值企業何忍忽略網路廣告業界更該自

重其價值提升網路廣告品質這不僅真實反映經營成本促使網路廣告市場正

面發展提高網路廣告素質和效果以累積品牌資產也襯托網路媒體質感提供

消費者更好的資訊饗宴當然在各界都正視肯定網路廣告策略與創意的價值

時不止需要網路廣告業者的努力企業主乃至閱聽眾都必需要願意付出代價

因為成本才是經營成功的最重要的基礎與關鍵

子議題一如何運用網路創意以發揮社會(社群)影響力

9

資料三2006全球最火紅網路獲利模式

資料摘要自<2006 全球最火紅網路獲利模式>《數位時代雙週》(第 121期)

作者林希展

網址

httpmarketingchinatimescomItemDetailPageMainContent05MediaCon

tentaspMMMediaType=BusinessNextampoffset=12ampMMContentNoID=24624

《摘要》

由於全球經濟的型態正處於由傳統產業轉向以數位技術為主軸的數位經濟

世代過程中結構轉型的斷層落差形式使得全球的經濟情勢呈現著渾沌低迷的局

面處在這樣整體大環境低迷回盪的時代下台灣近幾年整體社會環境亦只能用蕭

條兩字來說明經濟社會制度下經濟重要推手的廣告市場主體行銷的預算也逐

年縮減但網路行銷的市場前景卻逐漸明亮且在逆境中維持著小幅的成長並

在 2008 年成了電視媒體之外最具影響力的媒介面對市場不景氣許多廣告主

皆削減行銷預算以為如此即可節省不必要的成本支出但真正在因應不景氣的

狀況下應進行逆向思考也就是如何在不景氣的時代善用行銷與媒體投資一

方面強化企業品牌形象另一方面則創造品牌偏好度與市佔率於是網路行銷即

成為近年來企業經營談論最廣泛也最受重視的議題之一隨著網際網路以及電

子商務的興起顧客的消費習慣與行為比起以往更加瞬息萬變相對的在此交

易環境下企業所累積的資料量亦快速的增加因此如何有效的呈現這些資料內

容以進行網路行銷便成為首要的議題網際網路的出現改寫傳統廣告及行銷規

則從而顛覆了傳統大眾行銷模式與傳統行銷模式不同的網路行銷的本質不

獨存在實體商品的價值交易而是資訊創造與交換的過程中對業者而言面對

市場的轉變促使他們必須重新思考如何在混沌資訊流竄更形自由的網路世界

中彰顯企業的存在價值及拄有引人共鳴的獨特品牌更重要的是在消費者主體

不斷提升的趨勢下如何建立長期顧客關係也是業者未來在網路市場報酬遞增

的獲利關鍵

當絕大多數的廣告主開始願意並了解將網路行銷機制歸納成為公司整體行

銷策略必要的需求元素時其最主要得考量乃是網路媒體相較於傳統的廣告媒

體其所具備創意構思可運用的可能性與運用技法更豐富多元的特性除了可以

幫助廣告主在品牌管理制度上進行一種全面性的思考作業外進而達成全方位的

子議題一如何運用網路創意以發揮社會(社群)影響力

10

行銷目的網路行銷的優勢除了具有互動性與即時性外對廣告主而言乃是行銷

後端作業領域中達成廣告主明確掌握廣告效益具體數據的機制其次由於網

路媒體投資進入的門檻較低廣告主大多願意在由最低投資的基礎上展開行銷企

劃作業之後再依據廣告效益的變化調整行銷企劃的策略以及內容以利追求

企劃行銷最大可能性的目標效益審視當前網路媒體作為整體行銷中的一個主

要的功能性媒介的角色在網路傳播影響力大增的數位時代中是否品牌行銷活

動仍然只能藉重傳統媒體作為主要媒介的通道整體的媒體預算規劃中如果未能

跳脫此一傳統思維的窠臼時廣告主媒體消費者都將錯失了絕大多數相互溝

通理解媒合的機會

如果以選擇日本最大廣告企業電通公司所提倡的 AISAS(AttentionInterest

SearchActionShare)觀點作為分析對象時可以發現當代的消費者在選擇消

費資訊息時都已具備了依附在自我實現的動機下展現自我執行的主觀立場準

此現代執行品牌行銷活動在選擇傳播媒體的規劃作業上必須思考是否仍然執

著保守地以「單一媒體」作為主要傳播媒體的通路特別是在新品牌上市或

maintain 階段時傳播策略該如何進行是綜合所有的媒體工具都做整體性推出

還是首先以網路媒體為主輔以平面廣電戶外媒體活動等助成延伸性依系列的

行銷活動將行銷的效益推至最高的目標事實上網路媒體多元的功能發展到

現在已有成為整合品牌開端平台的形勢因此在整體品牌觀念發想的認知之

後持續的傳播策略與媒體規劃作業上就必須將網路行銷傳播的功能以及所能延

伸的影響力的對象與範圍全數的納入行銷策略的範圍之內讓品牌行銷的策略

根據網路介面使用效率的績效在適當的時候適當的地點針對適當的對象以

適切的行銷技法進行全方位的行銷傳播

最後要引介的是一項網路行銷的特殊技法即所謂「網路病毒行銷」何以

「網路病毒行銷」能讓品牌知名度計劃達到事半功倍的行銷效果就其原因乃是

病毒行銷能產生所謂「擴散」的效果之所以能讓行銷宣傳進而擴散串聯的原因

在於病毒行銷的機制是藉由現有網路世界中「社群關係」的結構透過企劃後的

行銷資訊鼓舞了網路內部對商品資訊內容以體驗闡述分享質疑詢價等的傳

播透過點對點串聯的交換溝通形式它不僅結合自然口碑和人造口碑的即實性

內容適時的展現出品牌內在的價值與評論進而強化了互相聯絡機制的豐富

性當討論的內容經由不斷地激勵加工串聯後網友們在廣告主企劃者與消費

者關係中所創造的「推-拉-分享(push-pull-share)」機制下病毒行銷的目

標締造了生產行銷消費者相互依附共構的價值鏈中讓消費者接觸到有趣的

內容時選擇主動傳遞這些訊息給其他人而接收端的一員接收到的內容感興趣

子議題一如何運用網路創意以發揮社會(社群)影響力

11

後又會再回到廣告主原生訊息的出發點藉由這中性銷傳播的通道模式廣告

發送端以瞭解最多的資訊創造內容並且持續不斷地傳播下去

如前所述網際網路科技的經濟活動的應用徹底地改變人類生活的結構內

容也改變了企業競爭的方式電子口碑傳播其影響力已經超越實體的人際接

觸傳播範圍也更廣更快網際網路藉著傳播功能的優勢提供了企業一個低成

本的直接溝通管道以更有效更直接的方式與目標群眾溝通直接與客戶互動

的溝通模式已經徹底了改變以往的行銷溝通方式如何地有效地使用網路科技

以創造企業的行銷溝通成效是生活在網際網路時代中必須關心思考的議題引

介這篇論文其探討的是企業應用網際網路於行銷溝通活動的重要性以及成效

並分析行銷溝通策略與網際網路策略對企業在行銷溝通的領域中如何有效地

應用網際網路以提升整體行銷溝通成效作出具體的分析這些論述對於網際網

路行銷溝通應用的影響適用於網際網路的行銷溝通活動以及網際網路行銷溝

通應用所帶給各位具體概念

本文章由「數位時代雙週刊」授權刊登更多內容請見本期數位時代雙週刊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2

資料一網絡關係對新創企業發展影響之研究-以台灣高科技公司為例

來源摘要自<網絡關係對新創企業發展影響之研究-以台灣高科技公司為例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第 8屆中小企業研究碩博士論文獎)

作者賴宏誌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指導教授司徒達賢于卓民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網址httpsbrsignmanagementorgtwpaper855htm

《摘要》

網際網路傳播功能的特質被引進傳統商業的經營結構後無論就經營成本

品質與效率而言都有著極其優越的經營效益的表現因此網路商業行為及網

路創業在國際社會中有關商業的應用上蓬勃的發展也因此近年來有關使用網

際網路來進行的電子商務活動普遍受到學術界與企業界的重視很多企業都急於

利用網際網路上的電子商務來打開新的行銷通路面對網際網路這股無國界的浪

潮國內的企業也紛紛加入這個無可限量的網路商務領域其能在數位經濟世代

取得永續經營發展的空間

根據研究的結果顯示網路商業的經營首先要探討的課題是必須熟悉數位

工具的操作並能藉此吸取大量的知識經營者甚至可以自我學習並教導員工學習

對數位工具的使用與運作基於對數位科技的不陌生以及快速上手的優勢已成

為利用網際網路等數位媒體開創自己事業的基本條件其次在網路創業家的人格

特質與管理才能的方面主要列以歸納為以下幾點1網路創業家對網路創業環

境的看法2網路創業家的網路創業觀3網路創業家的創業要件4網路創業家

的人格特質5網路創業家的管理才能等綜合前項的要件規論出網路創業家在

人格特質上具有高度自信高成就動機企圖心有膽識耐心與毅力自我要

求與積極主動在管理才能方面具有溝通創新與創造力以及目標未來導向等特

台灣是一個小島型經濟體系並且因為地理關係的原因促使著台灣有著許多

中小型企業意味著在台灣這小島中企業裡有著創業的因子在內雖然有關於企

業的創業導向的議題在國外的研究當中受到許多的重視在國內的研究當中也逐

漸的蓬勃發展當中並且許多研究也已經證實了創業導向能提升企業績效增加

企業的競爭力但是多數的研究著重在創業導向構面以及創業導向與企業績效之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3

間干擾變數的建立因此有必要從以網際網路的運用作為切入探討創業導向對

企業績效的影響進一步使得創業導向的理論可以更為完整

在網路商業發展熱潮中台灣的中小企業也積極的開始向電子商務領域進

軍隨著網路傳奇故事的不斷崛起傳統企業紛紛架設網站及踏入電子商務的行

列莫不躍躍欲試想創造新的企業故事在過去只有大型企業才能透過電子商

務技術做到 24 小時一對一行銷主動行銷以及跨國性的服務等因他們擁

有充足的人力及資本但當中小企業主開始經營網路開店時他們發現改變了一

般中小企業進軍電子商務的命運及窘境就其原因乃是網路創業經營績效較好者

其特點為創業者對網路創業認知及參與程度高正視業務流程投入資金程度

高網站的建置與維護能力強善用資源宣傳網站注意銷售過程中的每一環節

注重長期的顧客關係與價值傳統商店與網路商店密切結合等茲將網路創業的

優勢說明如下

1低投資的創業資本

網路事業不像很多行業動輒幾十萬元或是幾百萬元的資本才能開始因為

可以不需要店鋪以及員工只需要一台電腦就能實踐在家創業的夢想由於創業

資本低因此風險較低而成功率自然就高

2減少員工致對低水準

網路事業多以一個人操作為原則因此有效降低員工管理以及支付薪資的

壓力

3靈活的工作性質

工具只是一台電腦並且工作地點在家因此你能選擇幾時開工並在哪兒

工作就算今天到某個地方度假只要有網路連線的地方就能上網處理網路事

業非常方便這樣靈活的工作性質是其他傳統生意所無法辦到的

4功作之餘又能擁有更多的時間

網路事業能完全自動化並能減輕你的工作量因此讓你擁有更多的時間

5相堆優渥的高獲利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4

網路事業的產品與服務幾乎只是網站介面型態包括運作等也都是利用網路

行銷

6持續不斷的收入

網路事業能讓你在付出努力後就可以持續不斷為您帶來可觀的網路收入

而且終生持續

7穩定持續的市場成長

每天都有新的人上網這意味你的市場 也持續不斷的成長中

8網路所到處處是商機

透過網路可以鏈結全球的交易對象擁有無數可以發揮專長的機會與商機

維在網路變商業經營熱烈的氣氛中亦不乏經營績效較差者其所面臨最嚴重

的問題應屬創業者對網路認知及參與程度低未採取任何網路上的經營策略創

業者身兼數職無瑕經營網站事務等本研究也發現對網路創業期望較低之創業

者在創業過程中未採取積極之經營策略甚至是無為而治其經營成果通常與

期望高低成正向關而創業者之網路認知及參與程度愈高其經營績效呈現超出

預期不受商品種類及創業期間長短之限制隨著網路創業期間的延續網路商

店績效不顯著期望落差大者創業者對網路之認知及參與程度會有所改變較

積極之創業者會探索問題癥結之所在進而修正經營策略

引介這篇論文主要是介重其對創業管理研究的論述主要包括個人創業與公

司創業兩大取向前者大多集中在探討創業者的特質經歷與能力以及創業團

隊如何影響創業成敗而後者則多從企業成長的觀點探討如何透過綜效的發揮

來發展新事業這兩種理論觀點雖然都曾指出網絡關係對於新創企業發展的重要

性特別是個人創業所強調的人際網絡但是卻缺乏深入探討創業者如何運用網

絡關係來取得各項關鍵與互補性資源因此論文研究運用網絡理論來分析

創業者如何透過網絡定位策略來協助創業初期的生存與成長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5

資料二「博客來」有何了不起

來源摘要自<「博客來」有何了不起>【6號成功分析室】

時間2006年 8月 24日

網址httpmr6ccp=355

《摘要》

每一個人上網的目的都不相同但都有一個共通的特性因此當青年朋友

準備投入「電子商務交流平台」經營之列時你一定要知道這個「共通性」指的

是什麼從這個基礎上再去探求經營發展他們的「共同性」目的並以此作為你

經營的目標和策略規劃的原則

多數青年朋友在投身數位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其實多數人想的都是一樣的

事都是希望怎麼去經營「好」它然後去發大財如果只有單純的想著這麼好

的美景時而又都可以做成的話那就不叫「數位資訊經濟」了要知道這是改

弦易策權新思維的東西因為大多數的都是坐著同樣的事傳統的開店(站)

版面作的美美的放上你的電話然後希望客戶會來敲門會進來消費

是的沒錯也許美美的業面就一定會有客戶會來敲門入站但問題是會不

會消費呢因此你這樣傳統的經營私為企劃就夠了嗎如果答案是夠的話那

麼位什麼商業網站那麼多經營不下去的也那麼的多經營不賺錢沒發展的又更

多傳統的是業經營方式改個行我努力吃苦耐勞中就有成功的一天但是

今天你不一樣了數位經濟的遊戲規則權變了要讓你的電子商務的交流平台

更驅茁壯好還要更好用心思維一種有別於傳統的非線性思維模式用下列

這篇文章以及其網站「6號成功分析室」所提供的一系列文章看下去會對你

有幫助的

網際網路的發達每一個在網路上瀏覽的訪客都希望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取

得他所所想找的也就是『資訊』你提供什麼樣的資訊並不重要因為總有人

需要你所提供的資訊如此的說法並不意味著只要你提供了「詳實」的資訊就

很值錢了那可不一定千萬別因此就自我膨脹了在網際網路上流覽的訪客

沒有一個是有耐心去慢慢逛你的網站的唯有你能快速準確的提供訪客所需要資

訊時你才有可能突破上站人數的迷失你才有辦法比一般網站更前進一步更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6

幾近客戶的一步江湖一點訣說破不值錢在這我就把他稱做是的秘訣一不

過你也別跟他人說說了真的大家都會了就不值錢了

接下來很重要的是怎麼準確的去提供客戶所要的資訊首先需要準確了解的

是由於網路訪客都是沒有耐心的所以別讓在網站上花很多時間搜尋據一個非

正式的調查表示一般網路的瀏覽者多以八秒鐘左右的時間來審視所需資訊因

此網站網頁的設計根本就是能夠讓你的訪客進入後能夠快速搜尋到他所需要的

資訊也就是讓你的準客戶能夠輕易的發現要尋找的網頁內容這裡就有提供能

解決問題的服務因為我們就是為解決此問的」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另一項意義

我們可以從中快速把客戶篩選不單單只是給客戶篩選我們而已如果你能確實

有這基本觀念你在設計架構或修改網站網頁時會注意到美觀的版面不等同

吸引準客戶留在你的網站網頁這部分我們會在後面再做介紹此外從秘訣一

尚揭示了第二項意義計數器上的數字其實並不可靠上線人數的計數器只

代表著有多少人曾登錄這個網站網頁但拜訪網站的人其實並沒有真正的進入只

是路過就線上商業的發展並不用太在意上線計數器的數字來逛逛的人未必是

你的準客戶只是訪客他並不會帶來商機

其次留意一下你身邊的景觀物象如果那些情境都只是穩定的整齊的

一致的會讓人容易疲倦於是看看你的網頁是否也犯了同樣的錯誤呢妳的

網頁是不是也是排版整齊乾淨文字排版整齊畫一的放置呢如果真的是的話

那真的很讓人感的遺憾遺憾你的行銷頁面不能挑起訪問者的的情緒讓他們對

你的頁面有深刻印象妳不可能會藉由你的行銷頁面來賺錢真的是令人感到可

在你與他人眾多的互動中那些讓你記憶深刻的一定是屬於那些生動活

潑言詞充滿抑揚頓挫具體的互動才是印象深刻的也更容易回憶起準此網

頁設計若要使人快速的印象深刻就是要讓訪客一同感受你文字與構圖的熱情

只有在你的頁面上讓身動感性的文字敘述忠實的呈現在訪客面前才能引發訪客

感受到你的熱情你線上的行銷才會有發揮作用沒有熱情只有平淡你寄望

誰能夠提起熱臉來貼近你給你積極的回應切記不論甚麼樣的訪客每個訪

客都會對你所需敘述的熱情激動能創造勾起訪客心裡的激盪言詞產生回應

在「6號成功分析室」主要分析對象為網路相關的成功案例不限於公司

網站也涵蓋了個人現象新聞無論是人還是物體只要是在萬眾之中脫穎

而出在與同領域相似競爭者比較下創下十倍差以上的價值就算是成功只要

是成功的通通都可以送到「6號成功分析室」作進一步的分析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7

每周四Mr6 先貼一篇引子裡面會先開頭準備一些每個案例目前所收集到

的資料與初步看法引子只是初步期待的是拋磚引玉的效果接下來的一周又

二日(周五~下周五)期間有感想有意見的大大們儘管放肆的留言讓網友們

盡情享受盡情評論到了隔周六Mr6 以所有目前搜集的看法做個總結整理

出一篇有建設性的結論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8

資料三由全球化看產業赴大陸投資與台灣競爭力

來源摘要自<由全球化看產業赴大陸投資與台灣競爭力>(國政專論科經(專)

字第 090-002號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

時間90年 12月 13 日

網址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TE090PTE-P-090-003htm

《摘要》

自 2010 年 9 月 12 日兩岸海基會與海協會已完成「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

(ECFA)及「智慧財產權保護合作協議」(IPR)的換文程序正式生效後台灣

與中國大陸的經濟互動結構已進入一個全新交流的情勢誰是第一家進入中國大

陸市場的台灣企業資料已不可考惟近年來登「陸」已是台灣企業對外擴展市場

的熱門路徑之一經貿統計亦證明中國大陸已經成為台灣企業赴海外投資的重

要地區

有關台灣媒體企業登陸一事據學者調查指出其應始於 1986 年 2 月廣東省

電視台試播台灣連續劇【戰國風雲】由於反應良好自此台灣連續劇就開始在大

陸流行(楊志弘2002)1994 年一項針對中國大陸十幾家城市有線電視系統

的調查發現有九成以上電視節目來自香港台灣或是外國進口(賴祥蔚2001

33)而呂郁女(2000 379)研究亦發現台灣製作影視產品在中國大陸極受歡

迎不少代表作品頗能吸引大陸觀眾的注意力2001 年 10 月中國加入世界貿易

組織(WTO)後對積極進軍大陸市場的台灣媒體企業來說促進了台灣媒體

企業與大陸媒體企業各種合作互動的頻繁與多元化

雖然過去台灣媒體企業積極登陸之企圖始終受到中國政府層層的規範所

限多數業者只能私下以各種「交流」或「合作」名義透過第三市場(國)的版

權轉售等非正式模式轉進中國大陸市場無法像一般企業體以海外投資或直接經

營等正式管道進入大陸媒體市場但是隨著中國大陸媒體產業近年來蓬勃發展

台灣媒體企業面對大陸龐大商機即便有著層層法規限制仍不願放棄登「陸」企

圖廣用各種名義進軍中國大陸媒體市場

根據研究中國大陸媒體產業學者估計中國大陸傳媒市場的產值將超過

1000 億元人民幣並有很大增量空間(曹鵬王小偉2002 4喻國明2002 25)

因此中國加入 WTO 開啟了台灣香港西方傳媒企業對中國傳媒市場的憧憬

與行動(陳韜文2002 24)從前項類樂觀的分析不難看出面對於早將中國

大陸視為廣大產製品出口市場且已以各種非正式「合作」與「交流」等模式登「陸」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9

的台灣媒體企業而言應不會讓跨國傳媒集團專美於前而放棄任何搶占中國大陸

市場的機會就中國大陸媒體產業與市場發展現況來說中國大陸對各類媒體產

品的需求已隨其媒體產業蓬勃發展而增加相關媒體法規也隨著產業發展與加入

世界貿易組織而修正面對中國大陸媒體產業與市場結構轉變之際台灣媒體企

業進入中國大陸市場的策略理應修正過去以「合作」「交流」「第三國輸入」

之非正式途徑積極研議如何因應中國媒體市場及其規範變化期能以最適宜進

入模式進軍中國市場加強營運績效以獲取最大商業利益

審視台灣媒體企業在面對中國大陸媒體市場與產業開放變革之際亟需精確

掌握中國大陸對媒體企業開放之決策意涵與規範內容擬訂進軍中國市場之最適

模式據以評估影響其決策的因素乃因進軍大陸傳媒市場不僅與全球華人地區

之媒體企業在競爭也勢必面臨歐美跨國媒體集團之爭食中國市場

推介下面這篇論文它研究探討的是一般企業之市場進入模式理論與概念為

理論依據除分析市場進入模式類型及其決策影響因素外並將此市場進入模式

類型依媒體企業特性加以考量與修正建構媒體企業之市場進入模式類型本研

究同時探討影響台灣媒體企業進入大陸市場之決策考量因素藉此了解進入中國

大陸市場之台灣媒體企業經營現況與規劃策略論文研究並獲得了下述的成果

(一)建構適用於媒體企業之市場進入模式類型

(二)了解台灣媒體企業經營大陸市場之現況及策略

(三)探討台灣媒體企業進入中國大陸市場之模式類型

(四)分析影響台灣媒體企業進入中國大陸市場的決策考量因素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20

資料四網路白牌出頭天 轉戰實體店鋪創商機

來源摘要自<網路白牌出頭天 轉戰實體店鋪創商機>《電子商務時報》

記者盧心怡

時間2010年 1月 4日

網址 httpwwwectimesorgtwShownewsaspxid=100103192811

《摘要》

本文以「從 Blog 使用目的探索部落格商機」為題觀察台灣大陸及歐

美若干 Blog 的經營現況希望藉此看部落格的未來發展以及潛在的商業機會

經本文歸納整理獲得一種部落格分類模型便於對部落格使用的目的做一區

別主要的分類維度包含以獲利為出發界定獲利與非獲利的部落格使用目的

另外則以組織及個人作為區分的維度而界定出四個不同的使用象限並探討各

別象限分類下的發展現況依照上述使用者群像分類區別有商業部落格達

人部落格公關公益部落格及私人空間部落格等四個分類對其獲利的模式經

營現況以個案為例加以說明並另以台灣百大製造服務及金融業及美國

Fortune 百大企業共約四百家左右之企業對該企業使用部落格之現況進行

統計瞭解得到目前的大型企業對於部落格的使用尚在萌芽的階段(但應用趨勢

與熱度已經加快加溫)而一般的小型或微型企業或個人在應用部落格的現況

則相對熱衷

本文從現有的部落格發展現況提出「部落格資訊流與金流交換模式」

主要描述部落格服務供應商(Blog Service Provider BSP)如何與博客

(Blogger)攜手合作將企業的業務及行銷透過部落格的口碑擴散與消費者

達到互利多贏的正向循環

從文明發展Blog 的出現一個虛擬出版工具的使用較之紙張及印

刷術的發展Internet 的發明就像是打開虛擬世界的一把鎖鑰它本身也是無

邊無際的虛擬平台與媒體載具紙張或許可用來比擬網際網路的發明但我們知

道網際網路扮演的角色不僅如此而部落格便宛若印刷術加上傳媒的結合體一

個可以讓自己向全世界發聲的出版平台這樣的科技趨勢背後有著潛力無窮的

商機待發掘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1

資料一善用『置入性行銷』讓商品訊息在網路迅速發酵形成市場口碑 來源互動數位行銷 httpwwwadcastcomtw

時間2009年 6月 10日

網址httpblogyamcomnraylee445article21535555

《摘要》

俗話說「呷好到相報hellip」這是傳統商業行為中日常消費經驗中的「口碑傳播」

用語相對的它也是消費者消費行為前會先向別人詢問相關商品服務的使用

與消費評價的典型決定的依據因此「市場口碑」口耳相傳訊息的傳播行為

早已存在於人們日常生活的消費行為當中經由網路媒介即時通訊功能的引導

下「市場口碑」的形式在網路的特性以及企業與顧客間關係品質的影響下「網

路口碑」以有別於以往「口碑行銷」的型態快速形成事實上在網路商業行為

普及發達的社會中企業行銷經營必須正視顧客之間「網路口碑」所帶來的影響

其中「網路口碑」的效果可能是正面也可能是負面企業可藉由探討影響網

路「市場口碑」的關鍵因素瞭解該如何管理與運用進而能有效的掌握「網路

口碑」在市場上的影響力

網路口碑形成之因素亦即觀察顧客對於匿名傾向的程度如何影響負面網路

口碑的產生以及從企業形象與關係品質兩方面來探討產生正面網路口碑的影響

因素然而顧客產生網路口碑的行為可能會受到顧客個人特質與企業活動的不

同而產生不同結果因此網路「市場口碑」的探討理應納入顧客的網路涉入程

度來做為企業形象關係品質與正面網路口碑間關係的干擾變項以及加入企業

經營虛擬社群的管理活動本研究顯示吸引網友間熱烈討論能容易形成虛擬社

群間產品銷售周其變動的關係結構即消費者在消費後對「商品價格」「商品種

類」「服務品質」「關係」等因素正面影響口碑傳播意願之研究(1)滿意與

信任能有效激勵顧客透過網路化為正面網路口碑的效果(2)網路的匿名特

性會引發顧客在網路論壇中散播不利於企業的負面網路口碑(3)企業應制訂

危機處理的因應策略並有效地執行之才能真正降低負面網路口碑

其次由於網路「市場口碑」的影響力在消費者行為的領域中逐漸地受到

高度的肯定以及這種口碑傳播具有非商業化的特性因此消費者對這種形式

的推薦會特別的感到信任隨著網際網路的日益普遍口碑的本質也跟著有所變

化全新的口碑在新興的網路銀行產業裡是不是會產生不同以往的結果是有

待探討的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2

審視當前有關目前台灣網路「市場口碑」的研究多半是延伸 B to C 的推

論強調的是「科技接受模型(TAM)」「信任」對採用意願的影響鮮少有學

者是由人際溝通面(亦即口碑)來討論在口碑部分曾有學者認為口碑會影響

使用大眾對電子通路(e-channel)的信任進而影響網路銀行的採用行為故

本研究延伸過去口碑對消費者購買決策影響力的模式目的在於探討網路「市場

口碑」以一種網路『置入性行銷』的策略讓商品訊息在網路迅速發酵以達到

提昇行銷功能的決策力的影響

經由研究結果的分析顯示出下列的結構1「市場口碑」訊息為傳播者的親

身消費經驗時口碑訊息對消費者消費決策的影響力較大2「市場口碑」訊息

傳播者具備的專業程度較高時口碑訊息對消費者消費決策的影響力較大3「市

場口碑」訊息接收者具備的專業程度較高時口碑訊息對消費者消費決策的影響

力較小4「市場口碑」訊息傳播者與接收者之間的關係強度越強時口碑訊息

對消費者消費決策的影響力較大5「市場口碑」訊息接收者愈頻繁地搜尋餐飲

口碑時口碑訊息對消費者消費決策的影響力較大等五項結構因素模式是成立

準此透過前項的理論結構模式為基礎引介以下這篇論文探討自 2003

年以來發展成為熱門爭議性的『置入性行銷』議題正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態勢在

網路上蔓延成為廣大上網人口必然接觸的訊息來源各大網站推出的置入性行

銷手法也挾著異軍突起之態勢盤據在廣告主的行銷策略脈絡之上究竟是什麼

樣魅力造就了這個行銷的明日之星呢回顧『置入性行銷』這個名詞老早就被運

用在媒體中對現代的行銷人而言只是提出再運用而已準此網路執行置入性

行銷的多元工具採行置入性行銷除了要考量產品本身的訊息條件也得對執行

的工具有所了解因為入口網站的平台內容頻道多元必須充分了解才能決定

置入的方式有時候可以直接運用網站的現有資源或創意元素有時候則必須自

行開發創意元素或是內容頻道對運用工具了解得愈清楚就愈能提高置入的效

率因此透過這篇論文的論述期望能找出口碑對網路執行置入性行銷的多元

工具的可行方式採用決策的影響效果以及干擾口碑效果的因素進而提供網

路經營業者擬訂行銷策略時一個不同的思考方向藉著口碑之傳遞強化消費大眾

使用網路銀行的意願進一步影響其實際的採用行為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3

資料二服務業應用網際網路對顧客關係影響之研究

來源<服務業應用網際網路對顧客關係影響之研究>(2005管理新思維學

術研討會頁 41-64 台灣科技大學)

作者李正文劉宴尚

參考網址

httptwmyblogyahoocomjwxSJnSqRERl3irkBYerhCA--articlemid=21

3

《摘要》

顧客資料探勘的應用在商業方面主要的應用方式為顧客群分類(Customer

Profiling)購物籃分析(Market Basket Analysis)以及顧客保留(Customer Retention)

等在顧客群分類方面資料探勘可以從現有顧客資料中找出他們的特徵再利

用這些特徵到潛在顧客資料庫裡去篩選出可能成為企業客戶的名單做為行銷人

員推銷的對象以降低成本提高行銷的成功率

一個良好的顧客服務機制會帶來經營上兩個重要效果1建立第二次買

賣機會2忠誠效應顧客關係首先要探討的是服務的本質特性是什麼1服

務無形性2不可分割性3不易保存性4服務品質多變性就服務行為

的類型而言它有人的服務物的服務心靈鼓舞的服務資訊的服務服務的

內涵來區分可分為提供協助的服務事後進行修補的服務附加價值的服務

所謂的服務的行銷組合除了行銷活動的四個 P 所構成產品(product)價格

(price) 銷售管道或通路(place)促銷(promotion) 尚需包括額外三個 P參與

者(participants)過程(process)實體證據(physical evidence)

在顧客接受的服務活動中顧客會接觸到服務的生產設施設備因此實體

證據提供了關於服務品質的線索讓無形的服務藉由有形的實體證據來表達服

務品質的確保以獲取顧客信賴依顧客購買動機將顧客分為四大類1節約

型顧客2道德型顧客3個人化型顧客4便利型顧客服務顧客的意義

為1人員服務接觸是雙邊的2服務接觸是人際互動3服務接觸是角色

表現顧客關係管理 CRM 就是關係行銷在幫助企業找出有價值的顧客與顧

客建立關係及有效管理顧客關係進而使企業獲利

顧客關係管理流程要素與顧客互動與顧客之連結與顧客之瞭解與顧

客建立關係影響關係品質的因素有1關係銷售行為2關係接觸程度3

顧客知覺支持4服務具體化5關鍵事件的補救6關係終結成本7關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4

係利益8共享價值觀 9溝通10投機行為11關係強度顧客服務管理

主要是提昇外部行銷效果增加內部生產力服務品質的面向1可靠性2反

應性3確實性4同理心5有形性

顧客品質分類1顧客看不見內部品質2顧客看得見的硬體品質3

顧客看得見的軟體品質4服務的時間迅速性5心理的品質造成服務預

期服務與實際體驗到的服務差距原因1管理階層認知2品質規格3服

務遞送4市場溝通5認知服務品質

服務品質管理計畫服務概念發展顧客期待管理計畫服務結果管理計畫

內部行銷計畫實體環境與實體資源管理計畫資訊科技管理計畫顧客參與管

理計畫服務品質管理計畫是由下列七個次計畫所組成的(一)服務概念的發展

(二)顧客期待管理計畫(三)服務結果管理計畫(四)內部行銷計畫(五)

實體環境與實體資源管理計畫(六)資訊科技管理計畫(七)顧客參與管理計

服務品質評量指標原則1從你的服務策略著手2定期評量3提出

以顧客為基礎的問題4詢問公平的問題5蒐集團體和個人資料6為組

織訂下水準基點7蒐集量化和質化且具體的資料8讓成果呈現出來9

確使這些成果易於讓員工瞭解10確保這些成果是可信的11確使這些成果

被利用

顧客服務人力資源策略1僱用正確的員工2發展員工以傳遞服務品

質3提供需要的支援系統4留住最佳的員工5發展企業文化有關客

服人員教育訓練的基本原則1需求分析(組織分析職務分析個人分析)

2成果評鑑3實施良好的訓練計畫下來要針對顧客服務人力績效進行評量

其內容為1績效評估的目標與效益(目標為管理資訊激勵)2績效評

估與管理的步驟3績效評估的方法最後一個客服人員團隊成功領導者的行

為的特質有1親自示範「顧客至上」的精神2致力於推動公司理念3

他們都是『終身學生」4相信員工並在他們身上投資5設立專案小組6

堅持目標7勵行公司政策

接下來要介紹的是顧客知識管理定義企業將前項顧客資料或接觸經驗處

理後成為顧客資訊並經由員工討論與專家解釋等方式將顧客資訊進一步創造

出顧客知識再提供予組織有效地應用以建立與顧客之良好關係資料倉儲定

義定期蒐集自企業內部的日常交易資料庫並累積與儲存龐大的歷史性資料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5

而且這些歷史資料為靜態不可修改長期儲存於倉儲中具有時間性與整合性

以提供精確之分析與決策之用

顧客資料倉儲與一般資料庫的差異為一般關聯式資料庫使用關連資料表儲

存資料儲存日常營運的資料資料瑣碎難提供有價值的資訊資料倉儲則大都

使用多維度資料庫結構儲存資料儲存經過整理彙總的資料能提供有價值得資

訊支援決策判斷資料倉儲的種類

(一)企業資料倉儲(enterprise data warehouse)

(二)資料超市(data market)

(三)多層次資料倉儲(multi-tier data warehouse)

(四)聯合式資料倉儲(federated data warehouse)

(五)虛擬資料倉儲(virtual data warehouse)

資料倉儲的優點是減少費用節省時間和增加產量倉儲的缺點則是再導入

初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和時間倉儲的限制也會給公司資訊傳輸的網路造成一

些問題但如果透過邏輯規則對資料進行細分的技術可以瞭解龐大資料庫中資

料的特性其功能在應用於顧客服務管理類別1服務市場之區隔2客戶發

掘與流失防範3客製化的產品及服務4行銷活動分析如果這些機能透過

網路顧客服務管理功能則可以達到下列的目標1網路服務市場之區隔2網

路客戶發掘與流失防範3網路客製化的產品及服務4網路行銷活動分析

二顧客資料倉儲的特性

資料倉儲具有下列四項特性

(一)主題導向(Subject-Oriented)(二)整合性(Integrated)(三)隨時間變化

(Time-Variant)(四)非揮發性(Non-Volatile)在資料倉儲中資料只能定期地被載

入且一經封裝後就不允許再修改也不允許有刪除的動作因此資料倉儲的

資料環境相對是比較穩定的它只會增加資料而不會減少資料所以可說是非

揮發性的其種類大致上可區分為企業資料倉儲資料超市多層次資料倉儲

聯合式資料倉儲以及虛擬資料倉儲等五種類型其優點在於使用資料倉儲有很多

好處但最重要的是資料倉儲可以幫助企業流通各種資訊做為決策分析之用

以節省時間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並且增加獲利唯缺點是資料倉儲在導入

的初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和時間資料倉儲也可能產生資訊傳輸網路的壅塞

或是資料不正確的問題造成搜尋的時間加長反而降低了效率使得員工的生

產力減低而且事先必須充分掌握使用者的需求並透過適當的溝通與教育訓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6

練讓使用者知道如何去使用這個系統才能得到助益

五藉用網路資料探勘應用顧客資料

顧客資料的探勘程序可以分為(一)決定企業運用資料探勘的目的(二)資

料蒐集(三)選擇適當的資料探勘技術(四)分析結果(五)知識取得與應用鑒

於近年來由於網際網路的蓬勃發展資料探勘的技術也被應用在網際網路上當

顧客拜訪網站時往往提供許多寶貴的資料企業可藉由分析這些資訊來瞭解顧

客的行為模式藉以提高顧客對公司所提供之產品與服務的滿意度利用網路探

勘的應用方式包括有

1網路服務市場之區隔

利用網路探勘可以找出容易理解的規則來描述市場區隔以了解顧客族群的

屬性

2網路客戶發掘與流失防範

利用網路探勘可以建立行銷模式來預測目前有哪些顧客可能會流失使用這

些訊息來留住顧客或是當做篩選潛在客戶的依據

3網路客製化的產品及服務

利用網路探勘可以建立個人化的行銷模式提供顧客個人化的產品及服務

而透過貼心的服務不僅能鎖定顧客的忠誠度更能使顧客自動幫我們做口碑宣

傳帶來更多的商機

4網路行銷活動分析

利用網路探勘可以根據所要行銷的商品找出潛在的客戶名單協助我們決定

該聯絡哪些客戶才可以讓投資報酬率最高達到最好的行銷成效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7

資料三從參與式傳播觀點反思蘭嶼數位典藏建置之歷程

來源摘要自<從參與式傳播觀點反思蘭嶼數位典藏建置之歷程>《新聞學研

究》(第 102期頁 151-1752010年 1月)

作者郭良文林素甘

《摘要》

當多元文化主義在全球化的時代中成為普世的價值社區的營造社區的

文化社區的共同記憶應該是「數位典藏計畫」的源頭活水目前國家數位典藏

國家型科技計畫主要是以動物植物地質人類學檔案器物書畫地

圖與遙測影像金石拓片善本古籍考古新聞為典藏內容然而在現今提振

本土文化社區營造和多元文化發展的同時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社區文化內涵

與鄉土佚事風情是否更值得紀錄傳承因此數位典藏應該不只是規格標準大

小解析度這些數位化的數字與數值它也應該包含社區民眾的故事民眾共同

記憶的部分提供了一種超脫物化而較人文精神思考的元素而這正是科技產業

發展與社會文化相互支援互動共構現代化成就重要的一部份

台灣社會在相當多的地域文化中充滿著族群社會多元文化結構的因素屬於

少數弱勢的地域族群文化與社會雖然他們長期以來都處於文化的邊緣地帶透

過社區意識的抬頭與多元文化的百家齊放少數族群文化始能逐漸揭開它的面

紗這對族群的傳人而言族群的母語精神圖騰文化儀式等這些文化的根源

的流傳發揚都是刻不容緩的事實且極具社會意義深刻的意義

拜數位媒介多工功能之賜藉由數位機材優越的取材品質支援下這篇論文

研究嘗試以紀錄片方式紀錄典藏社區記憶透過紀錄片的實驗創作實際拍攝及

紀錄被攝者思考家庭及生活的過程期能提供開放生命的多元想像用不同的創

作形式來探尋家與家庭成員的生命對話對特定族群家庭集體記憶的發展歷程

以及研究提供一個現實實踐的影像紀錄這是本篇論文在文本呈現上一項空前的

成就

論文內容的結構首先針對就參與式傳播的概念與理論傳統加以分析進而整

理出五項具有參與式傳播的定義內涵其包括「由下而上與草根發展」「民主

論壇與平等對話」「意識覺醒與現況改變」「創造在地知識價值」以及「自

我發展與成果分享」等除了現代化理論所衍生出來的發展傳播概念常與參與式

傳播放在一起討論之外並且將參與式傳播受到哈伯瑪斯概念影響的部分作為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8

論述理論的結構基礎至於錄影紀錄的內容所具有的意義不但是一段族人成員

的生活與訪談真實紀錄也是一個多元文化的數位化紀錄的型態在影音效果的

價值上應具有以下的意義1作為二十一世紀台灣族群家庭變遷的家族記憶

提供一個發展影音紀錄的樣本2呈現多元族群的整體生活型態與生命思維

這有助國內生命教育教學素材的形式3對台灣族群社會中女性形象描繪提

供一個角色現實實踐的影像紀錄4提供給對自我的成長及對生命價值渴望改

變的女性一個思考的案例5為地方社區發展紀錄文化數位典藏的工作提供

了一項具體可行發展模式的參考形式

論文的研究採用 DeNegri 等人的「參與光譜」架構來支援分析並針對「參

與模式」「地方人士的參與」「參與式傳播資料庫的建立」以及「交大數

位典藏團隊的執行情形」等四項內容加以說明以探討蘭嶼媒體與文化數位典藏

計畫的發展過程以及研究發現佳興部落數位典藏內容為當地豐富之文化資源

從規劃內容蒐集資料到成果呈現皆是以文化工作者個人為核心運用在地的

內部社會網絡並連接多元的外部社會網絡不僅聯繫起數位典藏的參與者也

獲得外界資源的協助使相關工作能夠順利進行由於以部落傳統文化為保存內

容在社區充權的個人層次研究發現數位典藏有助於參與者培養出充權意識

增加對部落的認同但仍不足以在組織層次形成充權的過程與結果未來如何擴

展並運用個人層次充權的結果刺激增進社區組織的能力甚至在研究成果與不

足之處亦能期待藉此反省發展出一個更理想的原住民數位典藏的參與式傳播

計畫

最後究論文在數位科技文化發展上的意義來看作品的貢獻則是將近年來

各界對原住民數位典藏政策的推動以由企劃的階段轉進為部落本身進行典藏工

作的階段其所具的意義乃是賦予了原住民能在數位世界握有詮釋權的主體性

其次在就數位落差的形式來看鑒於原住民部落多群居於偏僻鄉野地區就社

會組織結構性而言其面臨的是人口流失及數位能力有限的問題因此透過研

究藉由期望瞭解由原住民部落進行數位典藏的過程及影響以及針對其數位典藏

工作進行的分析透過田野觀察及深度訪談的忠實記錄將數位典藏視為社區發

展紀錄經驗以及動力的可行方式之一如此結合社會網絡及社區充權理論為

發展架構經由此一數位典藏保存傳統文化紀錄的掌握與詮釋如能引發部落居

民未來參與度的提升從運作中產生族人自身以及社會各界多元文化認同的機

制用能提供原住民建立主體性文化與社會自主成長的動能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29

資料一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資源準社會互動研究理論建構與使用

者經驗研究

來源<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資源準社會互動研究理論建構與使用者經驗研究

>《新聞學研究》(第 101期頁 1-442009 年 10月)

作者翁秀琪施伯燁孫式文方念萱李嘉維

網址httpmcrnccuedutw010101html

《摘要》

關於「網絡媒體」的發展早在 20 世紀 80 年代網路先驅者 J C R Licklider

及 Robert Taylor即有精闢的論述當大多數人還將電腦視為「數學運算」的機

器之時Licklider 及 Taylor(1968)即已將電腦理解成是「溝通」的利器這兩位大

師曾大膽地預測未來電腦網路的發展將超越傳統在真實的生活空間(物理世

界)中人類所賴以建構社會網絡必須透過有限之節點(limited gateways)的

先天限制這個虛擬的電腦網路將令未來所有的人類都能輕易地透過這個系

統自由的(完全依其意志)建構其個人的社會聯繫

網路功能結合人類社會體系締造新文明成果在 20 世紀末已逐漸產生了前

所未見的變革電腦與網路的鏈結將各自獨立的文化與社會逐一的被串連而且

引發就社會制度產生了空前的「大變革」(great transformation)浪潮中當網際

網路逐漸地在主導一個人類新文明之際其實這是一場媒體的革命也奠定了新

文明發展間「實」的基礎而此一「新興」的生活行為乃是人類有史以來所

未曾經驗過的換言之透過對電腦科技「技巧高明」的運用是人類第一次「有

能力」為自己開創了一個「虛擬實境」的世界這個虛擬的領域中意味著一項新

的社會制度(social institution)或一個電子的公共領地(electronic commons)已被

人類自己「孕育」出來然而這個人類自己「創造」出來的「新領地」對人類

社會而言有什麼實質意義呢它會是人類遠離或隔絕一切犯罪和不倫理行為的

「新樂園」嗎凡此都值得吾人細細加以思考

當一個人在網路的引導下被以一種有秩序的方式逐一串連起來之後一個

以電腦為基本單位的電腦社群(computer community)於是成形這個新生的社群

表面上看起來雖然只是由許多個人電腦所共同架構起來的「靜寂」的電腦站

(computer stations)的集合吾人或許可以電腦網絡(computer network)姑且稱之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0

但是透過這個電腦網絡卻使得在每一部個人電腦之前的使用者在有意無意

之間有機會形成一個「活絡」的具有生命力的社群這個「虛擬」的社群卻與

人們在傳統日常生活中所共構的真實社群一般同樣地也具有溝通情感與傳遞訊

息的功能而溝通的方式除了個人與個人之間私下的聯繫之外個人與網路中

的集體大眾之間屬於「公共場合」的雙向聯繫亦成為一種提供互動契機的形

勢傳統社會中資訊習慣由中央核心流向邊陲偏遠地帶的「溝通模式」

在這個新興的電腦網絡中已被徹底地顛覆這個新興的電腦網絡形成了一種「草

根式」(grassroots)的聯結這種公民形式聯結最大特質即是將那些屬於社會

網絡中最底層或最邊陲者取得與社會網絡中優勢地位者一樣的社會地位同時陳

述自己的意見因此這個「網路社群」全新運作的結成也意味著新型態人類社

會的社會秩序將會逐漸透過這個網路社群的功能予以運作

其次Licklider 和 Taylor 並且進一步地指出這個網路傳播系統如要持續維

持其正常的運作其關鍵在於有賴廣大網民積極主動參與維護亦即是網路運

作的管理與決定權將落實於使用者的身上這是人類有史以來有機會實施「直

接完全民主」的最佳場域電腦網路的每一位使用者都將有此一權利與義務

貢獻自己的心力自己的智慧及自己的意見以共同形成新的社會價值與規範

準此「網路社群」的創建在「理論」上是人類社會未來的理想但從電腦網路

社群中所實際發生的種種事例審視之則這個新生的社群似乎並沒有為人類社會

帶來任何「幸福」的保證或任何可供期待的光明遠景因為人們在真實社會中

一切之問題行為在電腦網路社群中也一一被重複地展現出來其中最為常見

而最為人所詬病的就是違反倫理的電腦網路侵權行為

當然就當代的社會生活而言那些違反網路社群倫理的事件或現象已層出

不窮甚至已成為「網民」日常在網路社群中必須時時注意提防的「現實問題」

為了防止網路社群中違反倫理事件的發生人們都已開始從技術面暨專業倫理守

則予以適度規範此一社會組織成員的網路社群社會行為這些作法無非是希

望從法律及科技的面向著手間接消極的防堵違反倫理的可能機會與動機其結

果固然有其一定之成效但仍無法有效完全制止網路使用者一些反社會行為的發

生究其原因則法律與科技方法都沒有觸及網路社群仍然是由「社會人」所

共同構成的這個關鍵事實目前所有的網路使用者可以說在成為網民之前都

已具備了相當的「真實社群」中的生活經驗無疑的這些生活經驗會自然地被

帶進網路社區成為網民在網路社群中活動時的行為指南因此欲處理電腦資

訊網路(網路社群)的倫理議題就如同要處理真實社群的倫理議題一般必須

對該社群的結構背景先做深入的理解才有可能掌握其關鍵處進而擬出有效之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1

對策

「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資源準社會互動研究理論建構與使用者經驗研究」

這篇研究論文研究的目的在於建構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準社會互動理論經由

文獻的探討就認知面(含可用性內容結構和網站可辨識程度)情感面和體

驗面是影響使用者準社會互動經驗的主要因素這篇研究探討不同受訪者在使用

數位典藏資料或其他網路資料時的經驗如何(認知面情感面體驗面)使用

者如何和這些網路內容互動具有哪些認知面情感面和體驗面特色的資料更容

易引起他們感官的知覺情感的投入與身體的活動並影響他們對於時空的知

覺而產生所謂的「準社會互動」使用者和他們所處環境中的其他人如何就所

接觸到的電腦網路內容進行互動

研究的結果顯示多數的網站普偏著重於內容及認知面的建制欠缺可用

情感及體驗面的內容故一般使用者對數位典藏網站的知曉度較低認同度也無

法提高研究數據顯示網路使用者理論構面預測準互動行為的可解釋變異量仍

有 59其中解釋力最強的是情感面(54)其次依次是體驗面(37)內

容認知面(34)和可用認知面(32)這篇研究所建構的網路使用者理論構

面和準互動量表雖具有一定程度的效度惟這篇研究是採取網路問卷調查方法

樣本代表性難免不足未來應該以隨機抽樣方法再次檢定這篇研究初步建立的

理論架構以增加研究信度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2

參考資料二癌症部落客的書寫研究

來源摘要自<癌症部落客的書寫研究>《新聞學研究》(第 106期頁 99-134

2011年 1月)

作者陳憶寧

網址httpmcrnccuedutw010603html

《摘要》

部落格的興起與盛行乃在於自發性的自我表現與資訊分享由於不須如

報紙投稿般受到主編審稿採用與否故是十分自由的這也是部落格吸引廣大群

眾的原因之一然而正因為如此故其水準與素質亦無法有一標準來衡量人

氣的高低與水準素質亦未必可以成正比一些喜歡文學寫作之人也就以部落格

作為發表的園地在其中揮灑自我表現創作的熱情

就以創作自由表現而言部落格一方面可說滿足了個人自我實現之成就

感以及與同好分享交流等心理需求一方面也可說是磨練文筆練習寫作及發

表的園地就文學發展方面而言文學創作自始即非「專業文人」的「專利」

任何人都有藉文學創作以表達情感的自由與權利中國文學史上的民間文學作

品也是不可忽略的一環民間文學一般文字較為俚俗但其內容是豐富的情

感是真摯的因此有其相當的價值由此來看目前興盛的網路文學以個人之觀

察約有如下幾項特點

1作者有中文專業的當然更多的是非專業的

2內容豐富多樣有真情表達自我的也有思想天馬行空的

3有寫作能力不錯的讀來言之有物而能感動人

4也不乏國語文基礎尚須加強的如錯別字文句不通章法組織紊亂或

是文字看似優美實是詞藻堆砌不知所云helliphellip等等缺乏國語文或專業寫作指導

與訓練者亦屢見不鮮

當然就表達自我的創作自由與學習寫作的角度來看網路的「文學作品」

是值得鼓勵的其有著社會學心理學以及文學學習各方面的價值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3

至於一些部落客因閱讀者超人氣的擁護建立了對自己作品的信心因而

將作品「出書」者此一現象據個人之觀察其特點亦與前述對部落格之各項

觀點相類所謂的粉絲人氣或市場接受度亦未必與作品水準相等

就出版之著作而言古人有所謂的「名山事業」有所謂的「文章千古事

得失寸心知」(杜甫詩)現代之國語文教育者也常教育說「要提昇國語文

程度要多多閱讀課外書」衡之今日出版物或許就部落客之出書而言亦為

基於一自我表現或者可說「作紀念」之動機而憑其人氣粉絲有相當之銷售量

但就社會對出版著作仍具有相當看重之價值而言出版物之素質如何一般「讀

者」亦恐難以分辨

當然文學作品是否有價值事實上也有其層面與時代性的意義所謂雅與

俗各有其所好陶淵明的作品在當代並未被主流文化所接受到後代才廣受重

視是故就「文學」而言不管是不是網路作品任何人皆有創作與發表的自由

與權利出版為著作亦然其價值亦自是多元而未為定數短期內市場接受度高

的未必會長期受肯定

但就「閱聽人」或「讀者」層面而言對於作品素質之分辨則是需要教育

的增進其素養就像每個人都會唱歌但未必都唱得好每個人都可以寫作出書

但未必是都能寫出「好書」唯就網路媒體正向面觀之作者能於開放的空間「勤

情」於發表期論著社會應該給予肯定至少這是一種不同意見表達的方式其次

就讀者的角度來看是否接受又是另一種場境即或是負面的評價其正向的意義

乃是建構了讀者社群「批判」的能力當然正負二元論最終仍須接受「市場」的

驗證要還是不要接受它存在

審視「癌症部落客」這篇另類課題專業論文研究其所展現的功能是它檢視

部落格對於癌症病患這群弱勢族群所擁有寫作的可能性及意義以特定的健康

議題癌症之部落格回答以下兩個研究問題誰是癌症部落客癌症部落客

如何書寫癌症這篇研究選取兩大部落格系統「Yahoo奇摩」部落格以及「無

名小站」部落格共 63 個選取 315 篇貼文進行內容分析結果發現部落格作者

多是年輕的女性患者貼文可看出部落客的社會連結與面對疾病的書寫動機研

究結果意味著癌症部落格有潛力成為一般大眾書寫處理疾病的空間且部落客為

社會中健康議題的資訊來源之一誰能說這樣的文章「部落格」其所啟發網路媒

體傳播功能新探討意義的所在一種由分眾主導滿足分眾需求的媒介經營形式正

逐漸的發展形成當中同時也開啟了新媒體傳播社會意義的新生命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4

資料三創業家社會網絡行為之質性研究

來源摘要自<創業家社會網絡行為之質性研究>《創業管理研究》(第二卷

第四期頁1-242007年12月)

作者陳家聲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教授

網址httpwwwerjorgtwsearchJournalFilev02n04V02N4-1pdf

《摘要》

網路社會行為的特徵乃是公民式連結組織的形式它不像傳統人類社會一般

有階層化組織方式也就是說這樣的結構方式並沒有一個核心的機制透過權力

的運作將整個社群連結起來網絡溝通方式的出現令使用網絡的人多了一種虛

擬的身分而這就是一種較少受到社教化約束的「虛擬我」青少年使用「虛擬

我」的身分在網絡發言或發布短片由於並非一種面對面(face-to-face)的溝通模

式意味網民發言或上載短片時只是面對電腦而非真實的接收者因此在較少

限制的情況下青少年的行為會變得大膽激進甚至刻意挑戰社教化約束演

變成為一個難受控制的「網絡社會我」這種草根式連結方式所建構起來的網路

社會必須依賴相互的信任(mutual trust)才能彼此聯繫起來成為一個社群

換言之相互的信任乃是電腦網路社群這樣水平式社會組織得以順利運作的主

要機制前面提到電腦網路組織及運作的方式將會是以基層使用者為主體

讓電腦網路的每一位使用者都有同等的權利與義務共同形成電腦網路社會的

價值與規範因此整個網路社群的運作絕大部份是依賴網路使用者的高度自

制與自我規範

網路領域雖然是人類空前第一次有機會獲得完全自由可能展現自我的場

域但網路社群這樣的安排與設定同樣給予網路使用者誤用乃至濫用此完全自

由權利的空間網路社群的倫理問題即是由此而衍生出來可以想見的因為網

路空間的自由所引起的誤用與濫用而造成的網路倫理問題將無可避免地會沖擊

破壞網路社群中網民之間相互信賴的機制而相互信任機制的破壞顯然將會

危及網路社群的建構基礎進而影響網路社群的運作與發展當前許多有關網路

社群倫理議題的探討或著手採取的防制對策無論是就法律面或科技面著手但

都只是片面地考慮到如何減少違反網路倫理的事件發生而尚未能從以上所討論

的網路運作機制予以整體之考量事實上在設法解決網路倫理問題之時將會

面臨一個極為棘手的兩難情境首先網民在網路空間的自由「行駛權」所引起

的誤用與濫用而造成的網路倫理問題一定會消蝕網路社群相互信任的連結運作

機制進而鬆動網路社群的建構基礎然而若著手針對網路倫理問題採取「有

效對策」則勢必要對網民在網路社群中的自由權加以設限如此一來固然可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5

以解決部份的倫理問題但是這樣的作法事實上是犧牲了網路社群當初之所以

被創立起來的最珍貴的特質即網民擁有的近乎完全自由的悠遊空間準此以

往可能會扼殺這個人類自己所創造出來的虛擬網路社區進一步發展的潛力因

為網路社群中網民自我規範自我節制而相互信賴的基本理想與實踐機制有

可能會因為這些防制倫理問題發生的預防或補救措施而蕩然無存因此尋求解

決網路社群倫理問題之道的關鍵基本上是在網民的自由權力與因之而起的誤

用濫用自由之間尋找拿捏一個適當的平衡點(balance point)這個平衡點

一方面必須能夠繼續支持網路社群原有的自由權與自我規範機制另一方面又必

須能夠制止因誤用濫用自由而產生的傾斜顯然的這是一件高難度的藝術工

作是全體網民必須共同面對思量的艱鉅任務工作因為網民才是網路社群的

裁決者網民們在網路社群中的所作所為將決定未來網路世界的面貌

隨著網路空間(cyberspace)的逐步擴充與全球化連結當代人類有機會透

過這個系統完全依其自由意志建構其個人理想的社會聯繫關係國度年輕世

代進入社會常經由創業展現理念達成理想其中中小企業的蓬勃發展的成果

不但成為多數青年創業的指標同時在台灣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這種創業精神更

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與影響基於正因為中小企業對台灣經濟的貢獻邁入數

位經濟世代它理應是研究創業家成功因素的重要議題之一鑒於社會網絡關係在

華人社會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這篇研究論文期望透過探討社會網絡行為在創

業家的創業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期望能夠回答下列重要的問題創業家在其社

會網絡行為表現上有何特色創業家如何營建其社會網絡創業家如何透過社

會網絡來獲得其所需的資訊及獲得潛在利益

研究結果顯示創業家會經由不同的管道可能是正式的組織或公協會專

業協會或是非正式的場合中與別人建立或深或淺的關係並透過不同的互動方

式得到不同的資訊從關鍵人物(強連帶)身上可以得到產業重要的技術與知

識還能發展情感的支持而一般社交朋友(弱連帶)可以得到較多較廣泛的

資訊創業家會透過強連帶關係及參與各種公協會社團活動非正式活動等不

同方式拓展社會網絡關係獲得各種資訊與潛在的商機利益創業家求學過程

與先前工作經驗所累積的人脈也是新創事業發展時的重要資源這篇研究從社

會網絡理論及特徵試圖系統地討論創業家社會網絡關係行為及其意義期透過

這篇研究發現能夠做為學者對未來創業家社會網絡行為研究的基礎而從個案資

料分析的創業家社會網絡關係行為也能夠給創業家一些實務建議讓創業家明

白了解社會網絡關係對創業的重要性以及建立和拓展社會網絡關係的參考幫

助其在經營新創事業時更加順利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6

資料一如何落實網路言論管理

來源摘要自<幾個值得進一步澄清的網路規範根本問題反省與辯論的開端

>《律師雜誌》(第 233期1999年 2月 15日)

作者劉靜怡

網址

httpwwwlawbankcomtwtreatisepl_articleaspxAID=P000010717

《摘要》

網際網路媒介傳播服務的功能人際多元的互動的結構無遠弗屆的網路資

訊服務等確實已帶來人類生活上的便捷惟不諱言的是網路犯罪的問題也隨

之日益增多併發例如網路色情非法竊取網路資料利用網路散播謠言中傷

他人販賣違禁品侵犯他人的著作權刊登不實廣告欺騙社會大眾等

都是網路被不當使用的另一個面向有鑑於此目前全球大多數國家針對社會使

用網人口規模持續快速的發展來看多以積極的態度建立一套「網路資訊規範與

倫理守則」以防止並解決日益嚴重的網路犯罪問題各國政府除了應立法對網

路的不當使用加以規範外並潔何業者的配合以及網路使用者網路管理者敦促

各藉由自身發動自律行為其次各政府在立法時須注意勿以條例式的規範因

為網路太過多元並隨時有新的變化發生所以立法時應以是否造成他人各項損

失為論斷的依據同時也須加強民眾守法的觀念切記勿再重蹈以往嚴以立法寬

於執行的復轍在建立網路秩序與規範之始或許有些困難因為網路本身太過多

變及難以控制不過如果能將這些理念能形成一種風氣配合網路快速的傳播及

廣大多元影響力等的特性必然可以對整個網路倫理與文化有很大的幫助

其次在審視網路秩序規範與網路自由等行為所具的爭辯形式時首先應

從網路特性作為探討的基礎分析網際網路作為一種新興類型的傳媒而言他

具有以下的特性多媒體性(multimedia)超文本性(hypertext)封包切換(packet

switching)同時性(synchronicity)互動性(interactivity)透過這些特性

網際網路得以建構一個自由的虛擬空間他的自由性突破了真實物理疆界的侷

限也穿越了時間的的限制個人的思想言論只要他願意就可以在極短的時

間之內傳播到各地領域中同時經由他人的閱讀與迴響將很快成為一個集體的共

識再就商業的行銷販售來看只要商人的行銷策略能即時反應市場趨勢或

將商品內容的特色以創意行銷作為一個銷售的賣點即能以速度快效率高的

手法進入市場當一個眾人期待已久的美麗新世界似乎已能實質有效地呈現臨在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7

你我眼前時科技的進步除了讓人性得以貼近自由惟同時隨興發揮的任意行

為讓一些人性的醜惡面也隨之帶進了科技所構築的這個虛擬世界之中網路謠

言網路詐欺網路駭客網路色情網路病毒等都證明了網路並不宜是

一個可以完全自由任性行為的地方也因此他仍需要維持一定的秩序讓大家

都要遵守必要的規範才能讓虛擬社會系統不致發生紊亂同時也是融合傳承傳

統真實社會真正的意義

準此就一個國家資訊政策形成過程而言在新興資訊科技發展的初期資

訊政策使應該及早將其可能的影響納入評估以確保新興資訊科技在普遍使用的

同時能夠將選擇和彈性極大化當然此一架構他應該式重塑資訊政策形成過

程的觀點而並非是強調主張政府應該積極介入甚或控制新興資訊科技的發展

走向是一種主張資訊社會公共政策形成下所應該具有更為開放型式下的形式

亦即是這類的論點其所涉及之民主憲政傳統下的政府功能在科技主導的社會結

構中其所行使公權力的界限與控制等的新興制度面的問題分析相關政策執再

行面可以參酌的內容下列的幾個考量方向

一首先應從網路世界爭議面應該如何規範做起

二從現實生活行為中進入網路世界的規範建置

三法律社會規範與資訊科技的倫理關係的建構

四實證法律 VS網路社會-政府國家公權力 VS網路社會

五網路規範倫理秩序法規未來發展趨勢之省思

最後關於這個課題就個人而言面對網路聞名的新興生活空間領域時人

們因受限於過去所累積生活經驗的影響理當會將傳統的記憶與經驗與當代變動

的新型式進行一種對比性差異結構架的形式做出探討與評價所以除了要更理

解網路世界規範運作過程之外當然更要針對傳統世界的規範做出省思其次

在網路世界現實生活中的人們也要面對掌握市場那些無形的操控之手做出太討

理解在資訊科技時代人們除了要面對的是千萬隻隱藏在背後電腦程式設計師

的雙手之外對於參與網路資訊製造傳播的鍵盤之手都是人們必須理解同

時加以掌握的資訊節構要知道網路世界作為一個多元溝通的新社會形式其本

質乃是應以理性的互動溝通作為行為正當性的基礎故每一位網民應有的認知是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8

網路社會互動溝通特性的新行為形式而絕非是透過各種管道渲染或是參與網路

世界的負面傳佈的心態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9

資料二美國資訊自由法的運作經驗

來源摘要自<美國資訊自由法的運作經驗>(台灣新聞記者協會)

作者劉靜怡台大國發所教授

時間2004年 9月 24日

網址httpwwwatjorgtwJudgeercon1aspnumber=42

《摘要》

傳播媒體言論自由權力的內容與義務的結構範圍除了在少數極權社會國家

之外通常都是各政府媒體學者公眾輿論在眾聲喧譁爭議聲中的重要討論

焦點惟當「言論自由」成為事過境遷後的媒體內容裝飾器物後新聞內容的文

字內容的爭議性似乎也從未有機會在人們的生活環境中真正具體的實現它資

訊傳播內含真正的意義

所謂的言論自由以最簡單傳統的話來解釋是「我擁有此一基本的言論自

由與保護於特定的場域有發表言論的自由同時不受到任何事先的監審

(Censorship)與限制(Prior Restraint)並對此言論內容負完全責任而此言論

應包括語言與非語言之型式」無論這一段文字對言論自由詮釋的意義與功能為

何不過他卻實也是號稱民主言論自由大國-美國在歷經了長期時間洗鍊下所

獲得的一項歷史形式的文字詮釋的結晶

不過從歷史的衍發過程中可以肯定的是「言論自由」一直是令一個社會當

權者愛恨交加的名詞也因此註定了它永遠得不到它安定無虞保障形式的主因之

一就在網路快速發展迅速延伸至聲全球世界每一個領域時網路上資訊中過

載與不當言論的批評聲浪讓言論自由又再一次的讓新興的網路媒體面臨了發

展上另一個新興的挑戰茲以美國的發展為例1996 年首先點燃的戰火是「通

訊端正法案」(Communications Decency Act of 1996)他在 Reno v ACLU 的案例

辯論中受到了挫敗但之後美國最高法院宣佈判定「通訊端正法案」的部份條

文屬於違憲也因此讓網路言論自由的保護戰爭在初期得到了應有的重視

不過如果從網路的特性來探討言論自由就有如童早年美國西部拓荒時

代那些愛打抱不平的牛仔們用槍隻來捍衛自己的圈地時他們充滿著理想與正

義的姿態網路社會雖然已走過了蠻荒的年代但虛擬的網路世界裡確有充滿

了如西部開拓時期那般的充滿著許多的未知未來他的發展仍有待轉移實體世界

的規制甚或是重新創造來導入網路世界

審視網際網路發展至今一直都是以資訊自由流通與共享為其經營的精神

所在而其中的基礎所在就是每一位末端使用者都能擁有從網路上自由「擷取」

資訊的權利而這也網際網路功能角色立足的所在所謂的「資訊擷取自由」

就是指一切存在於網路上的資訊每一位使用者都理應能夠自由的擷取也就是

說使用者應該被假設為「善意」的使用者故在網路行為的領域中每一個使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0

用者都應該能自由的擷取所需的資訊而無需擔心是否會觸犯法律

無論是網際網路通路中的資訊或是存在於任何一種傳播媒體的資訊預先過

濾篩選的責任本來就不應該被加諸在使用者的身上相對的是應該成為每一個

資訊「提供者」應有的責任而網路上的資訊若有瑕疵其責任也應該在於「提

供者」無疑的資訊的瑕疵絕對是由於「提供者」的不正確或誤作為而產生的

而非一味的規論至最末端「使用者」的身分上如果在此時將責任歸於使用者

或視其為幫助犯則此無異於就保護智慧財產之名加重了使用者沈重的道德責

準此保障每一個末端使用者擁有「資訊擷取自由」的權力讓每一個網路

使用者在瀏覽網路上的資訊時無需擔心是否不經意的「重製」了他人的著作

也無需擔心從網路上下載的資訊是否會違反法律顯然這是一項非常必要的新思

維而不只是單一的資訊擷取自由意義探討的問題對於存放資訊的使用者私人

物品來說也具有隱私權不可侵犯的意義存在深一層的探究賦予使用者能夠

自由下載並且單純供個人使用的權利這與著作權法上面所揭諸的「尊重智慧財

產」是毫無衝突的資訊能夠自由的流通網路以及知識才能快速的傳布並且

匯集更多的資訊擴大網路的範圍使得知識經濟的規模能更擴大網路的發展

之所以能一日千里畢竟得自於資訊的多元高速即時的傳播特性

如果堅信要求每一個使用者在網路下載資訊時都必須先加以審核該資訊是

否有使用上的瑕疵性那麼對於每一個使用者來說無異是在行為中加重了深

沈的負擔讓使用者起了排斥的寒蟬效應導致使用者可能基於違法的風險不願

意擷取在網路上的資訊因為除非該資訊能夠先證明其為「無瑕疵」的使用

即或式如此審是當前網路資訊領域中所存在著大量的資訊但是又有多少資訊

能夠讓使用者在無負擔的形式下下載使用的告知呢準此如是的擴大勇用者

責任的後果於是必須讓合法的資訊提供者必須花費更大的力量去證明自己是

單純的資訊使用者每一個「提供者」也必須保證「使用者」下載該資訊不會觸

犯法律如此網路自由與快速流通的本質將起重大的改變並且在缺乏一套足夠

信任的機制讓使用者能安心下載資訊試問這難道是身為資訊「提供者」所樂

意見到的情況難道這樣有助於資訊自由有助於國家知識經濟的發展

其次就傳播節構而言資訊提供者與使用者之間原本即存在著「先傳後播」

的結構性關係如果沒有這項資訊先在網路上「存在」那麼使用者的「擷取」

行為就不會發生所以不但存在著前後順序也存在著因果關係論及責任分配

有瑕疵資訊必然來自於「提供者」討論「到底是誰侵犯智慧財產權」的時候

最直接的答案必然是瑕疵資訊的提供者那麼把這個責任擴大到「使用者」的身

上難道會是一件合理的事情如果「合理使用」的責任範圍本身根本不合理那

麼使用上又如何論以合理處在這個網際網路高度發展的時代之中使用者應該

被假設是善意的並且能夠以一般所公認的普通方式去自由的取得網路上一切

存在的資訊而不被賦予「預先審查」的責任網路的世界應該是更拉近「提供

者」與「使用者」間彼此的距離而不是由類似此次的事件造成提供者與使用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1

者相互對立因為真正的侵權責任是存在於「合法提供者」與「非法提供者」

之間的只要能夠阻止非法提供者那麼智慧財產的侵犯就會消失根本無須將

預先審核的重大責任加諸在使用者的身上

面對網路多元介面傳播世代的發展人們如何運用那些傳統新聞自

由的模式以一種典範傳承的態度作為應對二十一世紀各項挑戰的基

礎是一項社會全體必須省思的新思維與行為規範讓人們共同凝聚共

識重新作出共同的承諾一起為此一新興的傳播事業的發展作出努力貢

獻讓人們匯聚智慧締造一些高科技化的生活形式作為人類推動此一

新文明取得全世界共同確實進步的力量讓人們並肩前進倡導此一自

由的精神與秩序為了前一個時代理念的延續更也為了賦與每一個年

輕世代參與者期許的希望與機會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2

資料三匯流發展下傳播內容管制原則之探討 來源摘要自<匯流發展下傳播內容管制原則之探討>發表於交通大學2009 年

全國科技法律研討會

作者陳志宇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

網址httplawblogilf-twcomreadphp97htm

《摘要》

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傳統大眾播媒介壓縮技術網際網路等在數位科技

的主導下將傳統獨立經營發展的廣播通信資訊等傳播媒體產業其所用的

機具設備產製模式服務功能等有關的經營組織模式於「科技匯流」(Technology

Convergence)的形式下已建構出以「數位平台」為經營基礎的「新媒體」(New

Media)結構數位傳播技術已有效地融合了傳統媒體音訊視訊數據訊號分

界的形式並將其功能整合在數位平台上以不同介面的形式傳輸資訊

麥克博斯特(Mark Poster)指出 20 世紀的結束見證了傳播科技系統與

產銷型態結構世代更替的過程傳統傳播活動的進行是將資訊符號從一個定點傳

送到廣泛接收的過程資訊符號通過電子類比訊號縮短了時空距離繼起的新世

代傳播則是以數位化符碼與技術駕馭時空環境麥克將媒介傳播技術領域的分界

分成兩個時代用以說明

(一)媒介商品是由一組比例上屬於極少數專業製播者將資訊內容傳送給

不特定為數眾多消費者社會大眾使用的形式屬於一種由媒體所主導「播放型傳

播模式」(broadcast model of communication)的經營制度

(二)在 20 世紀末一股由ldquo資訊高速公路rdquo及衛星通訊技術以及電視

電腦電話等數位媒介匯流(converge)等整合而成的新興媒介傳播模式成

功發展後他建構了一種多元互動為核心的傳播形態此即是ldquo次世代媒體rdquo的

意義審視在此一數位形是新媒體多工介面的結構原本傳統報紙雜誌廣播

電視等獨立經營的大眾媒體的組織都多已只能成為新媒體多工結構中不同介

面經營的形式而已

當經由數位科技匯流成功地整合傳統媒體於一體的經營形式後於是傳統媒

體產業的經營形態於式啟動了「新媒體」革命性創新經營發展的脈動一個廣

義新媒體的意義是一個以數位平台為基礎整合平面視聽網路通信等傳播

業務他可以是一種垂直整合分工整合經營的形式他也可以是一種水平整合結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3

合異業聯盟所謂多角化經營的策略在新媒體的經營結構體制中傳統大眾媒介

資訊載具因功能不同而形成的獨立經營事業領域分界惟在新媒體整合經營組織

模式的運作下其企製行銷管理等制度都已完全為之解放因此無論就媒

體政策主管的政府機關或事業經營參與的投資者閱聽人社會大眾學術研究者

等而言這都必須是一項全新思維下有效推動參與機制以及其無可規避必須急

於面對空前挑戰的課題

當前述的形式以因為資訊社會的新機制快速地結合傳統社會制度有效地

運作並且共構了一個全新效率實體互動(physical)的新社會形勢時這也同

時也引導現代資訊素養革命性創新變革的成就隨著資訊高速公路普及化的發

展以及衛星通訊技術與電視電腦電話等的技術結合後一種結合製作行

銷消費等三者共構而成的新媒體的經營模式正逐漸快速地取代ldquo第一世代媒

介rdquo的運作型態於是大眾媒介次世代的經營理念結構與制度正式的躍入

人類的生活機能中此即是「次世代媒介制度」的本質就硬體而言它以「數位

技術」為基礎就傳播經營的特質而言它是去核心化的多元交流形式讓每一位

媒介介面的參與者既是受播者也應是傳播者而一個更貼切的用詞應是資訊傳播

ldquo參與者rdquo(participator)的角色大量且高密度投入數位平台所提供情境環境

下的互動傳播行為時也締造了人類文化一個新資訊社會文明的成就

審視新數位匯流發展下的形勢已將各項傳統制度的結構由產業水平層級

的分工將通訊傳播「內容」與「平台」區分開來作頁同時這兩者的管制基礎

目標價值觀也截然不同需至訂出在產業去管制自由化的潮流中內容層面

的管制反而需要重新審視再管制的適當性「內容」與科技產業變動的關連性

低卻與社會價值觀念一貫的關連性高如人性尊嚴與心智未成熟者的保護不

因科技或平台的變革而有不同相對的言論自由的保障弱勢族群媒體近用的

增進也應檢視其社會目標補充一般法律規範不足

引介以下這篇文章介紹了心媒介平台依性質對傳播內容應受管制責任有

高低差異新興的媒體服務自律機制比政府管制更有效達成管制目的並兼顧

創新發展這篇研究從傳統內容管制的基礎出發參酌歐盟 2007 年之視聽影音

多媒體指令以及層級模式分析通訊傳播平台的特性提出細分化的原則探討不

同平台受管制密度的差異提供各位在參與新數位文明下一項行為參考的依據

子議題一如何運用網路創意以發揮社會(社群)影響力

5

析與行動交織而成的數位傳媒創意論文應用此新模式分析桌面介面用以闡述

數位傳媒創意的傳承變化與行動意涵並作出具體的模式結構分析的建議

子議題一如何運用網路創意以發揮社會(社群)影響力

6

資料二文化產業網路經營關鍵成功因素之探討

來源摘要自<文化產業網路經營關鍵成功因素之探討>《中華管理評論國際

學報》(2005 年 8 月第 8 卷 3 期)

作者林義屏董玉娟呂惠雯

網址httpcmrbaouhkeduhkcmrwebjournalv8n3CMR044C05pdf

《摘要》

在數位傳播技術以及基材設施的新商品不斷創新推陳之際到網路使用人

口及寬頻用戶快速成長現像數位科技文明進步的速度讓人目不暇給的感覺同

時呈現對人們生活影響力的快速擴展反觀廣告在網路中的發展跟上腳步了

嗎還是被過往舊有經驗限制了前進的步伐

回顧電視媒體問世崛起發展之時最早只是把平面廣告原原本本的班上螢

幕忠實的播出去就是一則電視廣告之後隨電視收視普及和製作技術經驗的

成長電視廣告逐漸發展出自己的廣告表現策略及創意技術

媒體廣告的表現跟隨著媒體發展而改變廣告在網路的成長歷程也是如

此不同的是網路發展比起電視的普及速度更快可供表現運用的技術比起當

年更靈活廣告經驗與知識環境更成熟也就是網路媒體本身的成長與相關配合

條件比起當年電視廣告所擁有的條件網路廣告顯然具備更好的發展機會

然而是否這些優勢條件被有效運用發揮了嗎還是處於英雄無用武之

地的處境看著充斥粗糙製作的網路廣告說明了網路廣告品質仍待提升例

如叫賣式的促銷訊息不加修飾的圖文訊息曝露誇張不實只為引起好奇點選

的廣告與品牌形象毫無關聯的影像或動畫表現hellip網路廣告的表現方式對許多

產品來說與其他媒體廣告表現的內容呈現無法連結的形象及認知落差依然那

麼普遍

產品的任何一次廣告行為不是在累積就是在減損品牌的形象因此任何

廣告在任何媒體的表現都應該在一個清楚的策略和連貫的創意思考下執行審

視相當多的網路廣告卻因為以下的原因導致忽是漏失了廣告策略及創意價值

茲將其內容說明如下

1因頻寬限制導致創意受到壓抑只能以粗糙的平面圖文千奇百怪的吸

引方式只求網友點選進入網站在進行詳細的溝通

子議題一如何運用網路創意以發揮社會(社群)影響力

7

2網路使用人口數普及率不足使企業投入的廣告經費保守限制了廣告製

作投入成本

3新媒體發展未趨成熟廣告在媒體操作的程序和觀念都處於摸索階段

許多企業以嘗試性質看待網路廣告並未將之納入策略考量也不重視整體創意

這樣的環境促使網路廣告透過誘惑性懸疑性或是叫賣式降價贈品活

動等廣告素材吸引網友進入中繼網站有些製作公司在激烈競爭下出現偏頗的

觀念和做法例如以數千元低價製作廣告有些缺乏廣告策略及創意的製作公

司說服企業將費用花費在建置活動網站上購買大量的媒體曝光至於廣告內

容則以低價或免費的廣告素材粗製濫造到現在人們還是可以看見很多高度曝

光的網路廣告這些廣告欠缺媒體運用策略一味迷信大型網站及大量曝光而浪

費預算網友看不出在傳遞什麼訊息即或是網友因好奇點選進入網站最後看

到的網站內容卻不是消費者所感興趣在網友對網路廣告的負面看法中除了干

擾注意力下載速度緩慢之外最大的風險乃是降低了網站公信力而這也是最

為網友所垢病的主要項目之一

如今網路環境在頻寬環境製作技術使用人口媒體環境廣告操作

經驗上已經今非昔比其新的結構為

1頻寬速度不斷提升降價配合製作技術進步串流播放技術等使多媒

體傳輸不再是問題高品質的網路廣告製作不再存在傳播障礙電腦設備不

斷提升消費者端接收高畫質網路廣告提高了溝通品質

2網路媒體接觸率已是第二大媒體且使用族群特性的寬度不斷發展越來越

多網路廣告操作經驗越來越多產業投入證明其在溝通品牌訊息上的效果

3網路媒體不斷放寬廣告版面限制包括大小及 K 數獲得市場正面反應

4網路廣告業已經發展出完整的操作經驗網路行銷運用的專業知識

因為這些條件網路廣告可以在第一時間就向消費者展開更寬更深的

溝通和選擇

例如在傳統的作法中網路廣告僅能達到品牌訊息露出刺激引起興趣

後續提供消費者進ㄧ步評估需求瞭解商品資訊等大多必須在活動網站中進

行1000 個不重複曝光可能只吸引 2-3 個人次點入網站但現在在網路頻寬環

子議題一如何運用網路創意以發揮社會(社群)影響力

8

境技術媒體等技術條件與環境的允許下廣告結構內容已經可以在同一版面

中去達成滿足品牌認知刺激興趣的功能同時不必另設網站直接提供消費

者評估尋找資訊甚至比較選擇商品體驗商品這樣的網路廣告能使每個曝

光都能達到一種成效不必擔心點選網站造成的流失同時審視其廣告的效果相

較於傳統廣告的形式與效果有著極為明顯的差距

當然這種廣告效果提升的幕後是網路廣告策略與創意佔據了更高的人力

及專業成本的付出如果企業付出網路廣告的代價只是停留在反應媒體版位價

格廣告素材製作費用無異是默認允許劣質網路廣告為其企業服務放棄追求

更高品質更高效率網路廣告的期待而再好的廣告環境再多的媒體人口資源

都形同浪費

當人們已經經由數位媒體多元介面的內容中切身體驗到網路廣告策略與

創意對行銷效果的重要影響之際顯然面對不可逆的網路趨勢以及網路擁有達

成更深更寬溝通功能更靈活的創意表現空間更複雜的媒體操作環境投資

於廣告策略與創意可以創造更高行銷價值企業何忍忽略網路廣告業界更該自

重其價值提升網路廣告品質這不僅真實反映經營成本促使網路廣告市場正

面發展提高網路廣告素質和效果以累積品牌資產也襯托網路媒體質感提供

消費者更好的資訊饗宴當然在各界都正視肯定網路廣告策略與創意的價值

時不止需要網路廣告業者的努力企業主乃至閱聽眾都必需要願意付出代價

因為成本才是經營成功的最重要的基礎與關鍵

子議題一如何運用網路創意以發揮社會(社群)影響力

9

資料三2006全球最火紅網路獲利模式

資料摘要自<2006 全球最火紅網路獲利模式>《數位時代雙週》(第 121期)

作者林希展

網址

httpmarketingchinatimescomItemDetailPageMainContent05MediaCon

tentaspMMMediaType=BusinessNextampoffset=12ampMMContentNoID=24624

《摘要》

由於全球經濟的型態正處於由傳統產業轉向以數位技術為主軸的數位經濟

世代過程中結構轉型的斷層落差形式使得全球的經濟情勢呈現著渾沌低迷的局

面處在這樣整體大環境低迷回盪的時代下台灣近幾年整體社會環境亦只能用蕭

條兩字來說明經濟社會制度下經濟重要推手的廣告市場主體行銷的預算也逐

年縮減但網路行銷的市場前景卻逐漸明亮且在逆境中維持著小幅的成長並

在 2008 年成了電視媒體之外最具影響力的媒介面對市場不景氣許多廣告主

皆削減行銷預算以為如此即可節省不必要的成本支出但真正在因應不景氣的

狀況下應進行逆向思考也就是如何在不景氣的時代善用行銷與媒體投資一

方面強化企業品牌形象另一方面則創造品牌偏好度與市佔率於是網路行銷即

成為近年來企業經營談論最廣泛也最受重視的議題之一隨著網際網路以及電

子商務的興起顧客的消費習慣與行為比起以往更加瞬息萬變相對的在此交

易環境下企業所累積的資料量亦快速的增加因此如何有效的呈現這些資料內

容以進行網路行銷便成為首要的議題網際網路的出現改寫傳統廣告及行銷規

則從而顛覆了傳統大眾行銷模式與傳統行銷模式不同的網路行銷的本質不

獨存在實體商品的價值交易而是資訊創造與交換的過程中對業者而言面對

市場的轉變促使他們必須重新思考如何在混沌資訊流竄更形自由的網路世界

中彰顯企業的存在價值及拄有引人共鳴的獨特品牌更重要的是在消費者主體

不斷提升的趨勢下如何建立長期顧客關係也是業者未來在網路市場報酬遞增

的獲利關鍵

當絕大多數的廣告主開始願意並了解將網路行銷機制歸納成為公司整體行

銷策略必要的需求元素時其最主要得考量乃是網路媒體相較於傳統的廣告媒

體其所具備創意構思可運用的可能性與運用技法更豐富多元的特性除了可以

幫助廣告主在品牌管理制度上進行一種全面性的思考作業外進而達成全方位的

子議題一如何運用網路創意以發揮社會(社群)影響力

10

行銷目的網路行銷的優勢除了具有互動性與即時性外對廣告主而言乃是行銷

後端作業領域中達成廣告主明確掌握廣告效益具體數據的機制其次由於網

路媒體投資進入的門檻較低廣告主大多願意在由最低投資的基礎上展開行銷企

劃作業之後再依據廣告效益的變化調整行銷企劃的策略以及內容以利追求

企劃行銷最大可能性的目標效益審視當前網路媒體作為整體行銷中的一個主

要的功能性媒介的角色在網路傳播影響力大增的數位時代中是否品牌行銷活

動仍然只能藉重傳統媒體作為主要媒介的通道整體的媒體預算規劃中如果未能

跳脫此一傳統思維的窠臼時廣告主媒體消費者都將錯失了絕大多數相互溝

通理解媒合的機會

如果以選擇日本最大廣告企業電通公司所提倡的 AISAS(AttentionInterest

SearchActionShare)觀點作為分析對象時可以發現當代的消費者在選擇消

費資訊息時都已具備了依附在自我實現的動機下展現自我執行的主觀立場準

此現代執行品牌行銷活動在選擇傳播媒體的規劃作業上必須思考是否仍然執

著保守地以「單一媒體」作為主要傳播媒體的通路特別是在新品牌上市或

maintain 階段時傳播策略該如何進行是綜合所有的媒體工具都做整體性推出

還是首先以網路媒體為主輔以平面廣電戶外媒體活動等助成延伸性依系列的

行銷活動將行銷的效益推至最高的目標事實上網路媒體多元的功能發展到

現在已有成為整合品牌開端平台的形勢因此在整體品牌觀念發想的認知之

後持續的傳播策略與媒體規劃作業上就必須將網路行銷傳播的功能以及所能延

伸的影響力的對象與範圍全數的納入行銷策略的範圍之內讓品牌行銷的策略

根據網路介面使用效率的績效在適當的時候適當的地點針對適當的對象以

適切的行銷技法進行全方位的行銷傳播

最後要引介的是一項網路行銷的特殊技法即所謂「網路病毒行銷」何以

「網路病毒行銷」能讓品牌知名度計劃達到事半功倍的行銷效果就其原因乃是

病毒行銷能產生所謂「擴散」的效果之所以能讓行銷宣傳進而擴散串聯的原因

在於病毒行銷的機制是藉由現有網路世界中「社群關係」的結構透過企劃後的

行銷資訊鼓舞了網路內部對商品資訊內容以體驗闡述分享質疑詢價等的傳

播透過點對點串聯的交換溝通形式它不僅結合自然口碑和人造口碑的即實性

內容適時的展現出品牌內在的價值與評論進而強化了互相聯絡機制的豐富

性當討論的內容經由不斷地激勵加工串聯後網友們在廣告主企劃者與消費

者關係中所創造的「推-拉-分享(push-pull-share)」機制下病毒行銷的目

標締造了生產行銷消費者相互依附共構的價值鏈中讓消費者接觸到有趣的

內容時選擇主動傳遞這些訊息給其他人而接收端的一員接收到的內容感興趣

子議題一如何運用網路創意以發揮社會(社群)影響力

11

後又會再回到廣告主原生訊息的出發點藉由這中性銷傳播的通道模式廣告

發送端以瞭解最多的資訊創造內容並且持續不斷地傳播下去

如前所述網際網路科技的經濟活動的應用徹底地改變人類生活的結構內

容也改變了企業競爭的方式電子口碑傳播其影響力已經超越實體的人際接

觸傳播範圍也更廣更快網際網路藉著傳播功能的優勢提供了企業一個低成

本的直接溝通管道以更有效更直接的方式與目標群眾溝通直接與客戶互動

的溝通模式已經徹底了改變以往的行銷溝通方式如何地有效地使用網路科技

以創造企業的行銷溝通成效是生活在網際網路時代中必須關心思考的議題引

介這篇論文其探討的是企業應用網際網路於行銷溝通活動的重要性以及成效

並分析行銷溝通策略與網際網路策略對企業在行銷溝通的領域中如何有效地

應用網際網路以提升整體行銷溝通成效作出具體的分析這些論述對於網際網

路行銷溝通應用的影響適用於網際網路的行銷溝通活動以及網際網路行銷溝

通應用所帶給各位具體概念

本文章由「數位時代雙週刊」授權刊登更多內容請見本期數位時代雙週刊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2

資料一網絡關係對新創企業發展影響之研究-以台灣高科技公司為例

來源摘要自<網絡關係對新創企業發展影響之研究-以台灣高科技公司為例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第 8屆中小企業研究碩博士論文獎)

作者賴宏誌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指導教授司徒達賢于卓民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網址httpsbrsignmanagementorgtwpaper855htm

《摘要》

網際網路傳播功能的特質被引進傳統商業的經營結構後無論就經營成本

品質與效率而言都有著極其優越的經營效益的表現因此網路商業行為及網

路創業在國際社會中有關商業的應用上蓬勃的發展也因此近年來有關使用網

際網路來進行的電子商務活動普遍受到學術界與企業界的重視很多企業都急於

利用網際網路上的電子商務來打開新的行銷通路面對網際網路這股無國界的浪

潮國內的企業也紛紛加入這個無可限量的網路商務領域其能在數位經濟世代

取得永續經營發展的空間

根據研究的結果顯示網路商業的經營首先要探討的課題是必須熟悉數位

工具的操作並能藉此吸取大量的知識經營者甚至可以自我學習並教導員工學習

對數位工具的使用與運作基於對數位科技的不陌生以及快速上手的優勢已成

為利用網際網路等數位媒體開創自己事業的基本條件其次在網路創業家的人格

特質與管理才能的方面主要列以歸納為以下幾點1網路創業家對網路創業環

境的看法2網路創業家的網路創業觀3網路創業家的創業要件4網路創業家

的人格特質5網路創業家的管理才能等綜合前項的要件規論出網路創業家在

人格特質上具有高度自信高成就動機企圖心有膽識耐心與毅力自我要

求與積極主動在管理才能方面具有溝通創新與創造力以及目標未來導向等特

台灣是一個小島型經濟體系並且因為地理關係的原因促使著台灣有著許多

中小型企業意味著在台灣這小島中企業裡有著創業的因子在內雖然有關於企

業的創業導向的議題在國外的研究當中受到許多的重視在國內的研究當中也逐

漸的蓬勃發展當中並且許多研究也已經證實了創業導向能提升企業績效增加

企業的競爭力但是多數的研究著重在創業導向構面以及創業導向與企業績效之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3

間干擾變數的建立因此有必要從以網際網路的運用作為切入探討創業導向對

企業績效的影響進一步使得創業導向的理論可以更為完整

在網路商業發展熱潮中台灣的中小企業也積極的開始向電子商務領域進

軍隨著網路傳奇故事的不斷崛起傳統企業紛紛架設網站及踏入電子商務的行

列莫不躍躍欲試想創造新的企業故事在過去只有大型企業才能透過電子商

務技術做到 24 小時一對一行銷主動行銷以及跨國性的服務等因他們擁

有充足的人力及資本但當中小企業主開始經營網路開店時他們發現改變了一

般中小企業進軍電子商務的命運及窘境就其原因乃是網路創業經營績效較好者

其特點為創業者對網路創業認知及參與程度高正視業務流程投入資金程度

高網站的建置與維護能力強善用資源宣傳網站注意銷售過程中的每一環節

注重長期的顧客關係與價值傳統商店與網路商店密切結合等茲將網路創業的

優勢說明如下

1低投資的創業資本

網路事業不像很多行業動輒幾十萬元或是幾百萬元的資本才能開始因為

可以不需要店鋪以及員工只需要一台電腦就能實踐在家創業的夢想由於創業

資本低因此風險較低而成功率自然就高

2減少員工致對低水準

網路事業多以一個人操作為原則因此有效降低員工管理以及支付薪資的

壓力

3靈活的工作性質

工具只是一台電腦並且工作地點在家因此你能選擇幾時開工並在哪兒

工作就算今天到某個地方度假只要有網路連線的地方就能上網處理網路事

業非常方便這樣靈活的工作性質是其他傳統生意所無法辦到的

4功作之餘又能擁有更多的時間

網路事業能完全自動化並能減輕你的工作量因此讓你擁有更多的時間

5相堆優渥的高獲利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4

網路事業的產品與服務幾乎只是網站介面型態包括運作等也都是利用網路

行銷

6持續不斷的收入

網路事業能讓你在付出努力後就可以持續不斷為您帶來可觀的網路收入

而且終生持續

7穩定持續的市場成長

每天都有新的人上網這意味你的市場 也持續不斷的成長中

8網路所到處處是商機

透過網路可以鏈結全球的交易對象擁有無數可以發揮專長的機會與商機

維在網路變商業經營熱烈的氣氛中亦不乏經營績效較差者其所面臨最嚴重

的問題應屬創業者對網路認知及參與程度低未採取任何網路上的經營策略創

業者身兼數職無瑕經營網站事務等本研究也發現對網路創業期望較低之創業

者在創業過程中未採取積極之經營策略甚至是無為而治其經營成果通常與

期望高低成正向關而創業者之網路認知及參與程度愈高其經營績效呈現超出

預期不受商品種類及創業期間長短之限制隨著網路創業期間的延續網路商

店績效不顯著期望落差大者創業者對網路之認知及參與程度會有所改變較

積極之創業者會探索問題癥結之所在進而修正經營策略

引介這篇論文主要是介重其對創業管理研究的論述主要包括個人創業與公

司創業兩大取向前者大多集中在探討創業者的特質經歷與能力以及創業團

隊如何影響創業成敗而後者則多從企業成長的觀點探討如何透過綜效的發揮

來發展新事業這兩種理論觀點雖然都曾指出網絡關係對於新創企業發展的重要

性特別是個人創業所強調的人際網絡但是卻缺乏深入探討創業者如何運用網

絡關係來取得各項關鍵與互補性資源因此論文研究運用網絡理論來分析

創業者如何透過網絡定位策略來協助創業初期的生存與成長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5

資料二「博客來」有何了不起

來源摘要自<「博客來」有何了不起>【6號成功分析室】

時間2006年 8月 24日

網址httpmr6ccp=355

《摘要》

每一個人上網的目的都不相同但都有一個共通的特性因此當青年朋友

準備投入「電子商務交流平台」經營之列時你一定要知道這個「共通性」指的

是什麼從這個基礎上再去探求經營發展他們的「共同性」目的並以此作為你

經營的目標和策略規劃的原則

多數青年朋友在投身數位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其實多數人想的都是一樣的

事都是希望怎麼去經營「好」它然後去發大財如果只有單純的想著這麼好

的美景時而又都可以做成的話那就不叫「數位資訊經濟」了要知道這是改

弦易策權新思維的東西因為大多數的都是坐著同樣的事傳統的開店(站)

版面作的美美的放上你的電話然後希望客戶會來敲門會進來消費

是的沒錯也許美美的業面就一定會有客戶會來敲門入站但問題是會不

會消費呢因此你這樣傳統的經營私為企劃就夠了嗎如果答案是夠的話那

麼位什麼商業網站那麼多經營不下去的也那麼的多經營不賺錢沒發展的又更

多傳統的是業經營方式改個行我努力吃苦耐勞中就有成功的一天但是

今天你不一樣了數位經濟的遊戲規則權變了要讓你的電子商務的交流平台

更驅茁壯好還要更好用心思維一種有別於傳統的非線性思維模式用下列

這篇文章以及其網站「6號成功分析室」所提供的一系列文章看下去會對你

有幫助的

網際網路的發達每一個在網路上瀏覽的訪客都希望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取

得他所所想找的也就是『資訊』你提供什麼樣的資訊並不重要因為總有人

需要你所提供的資訊如此的說法並不意味著只要你提供了「詳實」的資訊就

很值錢了那可不一定千萬別因此就自我膨脹了在網際網路上流覽的訪客

沒有一個是有耐心去慢慢逛你的網站的唯有你能快速準確的提供訪客所需要資

訊時你才有可能突破上站人數的迷失你才有辦法比一般網站更前進一步更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6

幾近客戶的一步江湖一點訣說破不值錢在這我就把他稱做是的秘訣一不

過你也別跟他人說說了真的大家都會了就不值錢了

接下來很重要的是怎麼準確的去提供客戶所要的資訊首先需要準確了解的

是由於網路訪客都是沒有耐心的所以別讓在網站上花很多時間搜尋據一個非

正式的調查表示一般網路的瀏覽者多以八秒鐘左右的時間來審視所需資訊因

此網站網頁的設計根本就是能夠讓你的訪客進入後能夠快速搜尋到他所需要的

資訊也就是讓你的準客戶能夠輕易的發現要尋找的網頁內容這裡就有提供能

解決問題的服務因為我們就是為解決此問的」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另一項意義

我們可以從中快速把客戶篩選不單單只是給客戶篩選我們而已如果你能確實

有這基本觀念你在設計架構或修改網站網頁時會注意到美觀的版面不等同

吸引準客戶留在你的網站網頁這部分我們會在後面再做介紹此外從秘訣一

尚揭示了第二項意義計數器上的數字其實並不可靠上線人數的計數器只

代表著有多少人曾登錄這個網站網頁但拜訪網站的人其實並沒有真正的進入只

是路過就線上商業的發展並不用太在意上線計數器的數字來逛逛的人未必是

你的準客戶只是訪客他並不會帶來商機

其次留意一下你身邊的景觀物象如果那些情境都只是穩定的整齊的

一致的會讓人容易疲倦於是看看你的網頁是否也犯了同樣的錯誤呢妳的

網頁是不是也是排版整齊乾淨文字排版整齊畫一的放置呢如果真的是的話

那真的很讓人感的遺憾遺憾你的行銷頁面不能挑起訪問者的的情緒讓他們對

你的頁面有深刻印象妳不可能會藉由你的行銷頁面來賺錢真的是令人感到可

在你與他人眾多的互動中那些讓你記憶深刻的一定是屬於那些生動活

潑言詞充滿抑揚頓挫具體的互動才是印象深刻的也更容易回憶起準此網

頁設計若要使人快速的印象深刻就是要讓訪客一同感受你文字與構圖的熱情

只有在你的頁面上讓身動感性的文字敘述忠實的呈現在訪客面前才能引發訪客

感受到你的熱情你線上的行銷才會有發揮作用沒有熱情只有平淡你寄望

誰能夠提起熱臉來貼近你給你積極的回應切記不論甚麼樣的訪客每個訪

客都會對你所需敘述的熱情激動能創造勾起訪客心裡的激盪言詞產生回應

在「6號成功分析室」主要分析對象為網路相關的成功案例不限於公司

網站也涵蓋了個人現象新聞無論是人還是物體只要是在萬眾之中脫穎

而出在與同領域相似競爭者比較下創下十倍差以上的價值就算是成功只要

是成功的通通都可以送到「6號成功分析室」作進一步的分析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7

每周四Mr6 先貼一篇引子裡面會先開頭準備一些每個案例目前所收集到

的資料與初步看法引子只是初步期待的是拋磚引玉的效果接下來的一周又

二日(周五~下周五)期間有感想有意見的大大們儘管放肆的留言讓網友們

盡情享受盡情評論到了隔周六Mr6 以所有目前搜集的看法做個總結整理

出一篇有建設性的結論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8

資料三由全球化看產業赴大陸投資與台灣競爭力

來源摘要自<由全球化看產業赴大陸投資與台灣競爭力>(國政專論科經(專)

字第 090-002號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

時間90年 12月 13 日

網址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TE090PTE-P-090-003htm

《摘要》

自 2010 年 9 月 12 日兩岸海基會與海協會已完成「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

(ECFA)及「智慧財產權保護合作協議」(IPR)的換文程序正式生效後台灣

與中國大陸的經濟互動結構已進入一個全新交流的情勢誰是第一家進入中國大

陸市場的台灣企業資料已不可考惟近年來登「陸」已是台灣企業對外擴展市場

的熱門路徑之一經貿統計亦證明中國大陸已經成為台灣企業赴海外投資的重

要地區

有關台灣媒體企業登陸一事據學者調查指出其應始於 1986 年 2 月廣東省

電視台試播台灣連續劇【戰國風雲】由於反應良好自此台灣連續劇就開始在大

陸流行(楊志弘2002)1994 年一項針對中國大陸十幾家城市有線電視系統

的調查發現有九成以上電視節目來自香港台灣或是外國進口(賴祥蔚2001

33)而呂郁女(2000 379)研究亦發現台灣製作影視產品在中國大陸極受歡

迎不少代表作品頗能吸引大陸觀眾的注意力2001 年 10 月中國加入世界貿易

組織(WTO)後對積極進軍大陸市場的台灣媒體企業來說促進了台灣媒體

企業與大陸媒體企業各種合作互動的頻繁與多元化

雖然過去台灣媒體企業積極登陸之企圖始終受到中國政府層層的規範所

限多數業者只能私下以各種「交流」或「合作」名義透過第三市場(國)的版

權轉售等非正式模式轉進中國大陸市場無法像一般企業體以海外投資或直接經

營等正式管道進入大陸媒體市場但是隨著中國大陸媒體產業近年來蓬勃發展

台灣媒體企業面對大陸龐大商機即便有著層層法規限制仍不願放棄登「陸」企

圖廣用各種名義進軍中國大陸媒體市場

根據研究中國大陸媒體產業學者估計中國大陸傳媒市場的產值將超過

1000 億元人民幣並有很大增量空間(曹鵬王小偉2002 4喻國明2002 25)

因此中國加入 WTO 開啟了台灣香港西方傳媒企業對中國傳媒市場的憧憬

與行動(陳韜文2002 24)從前項類樂觀的分析不難看出面對於早將中國

大陸視為廣大產製品出口市場且已以各種非正式「合作」與「交流」等模式登「陸」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9

的台灣媒體企業而言應不會讓跨國傳媒集團專美於前而放棄任何搶占中國大陸

市場的機會就中國大陸媒體產業與市場發展現況來說中國大陸對各類媒體產

品的需求已隨其媒體產業蓬勃發展而增加相關媒體法規也隨著產業發展與加入

世界貿易組織而修正面對中國大陸媒體產業與市場結構轉變之際台灣媒體企

業進入中國大陸市場的策略理應修正過去以「合作」「交流」「第三國輸入」

之非正式途徑積極研議如何因應中國媒體市場及其規範變化期能以最適宜進

入模式進軍中國市場加強營運績效以獲取最大商業利益

審視台灣媒體企業在面對中國大陸媒體市場與產業開放變革之際亟需精確

掌握中國大陸對媒體企業開放之決策意涵與規範內容擬訂進軍中國市場之最適

模式據以評估影響其決策的因素乃因進軍大陸傳媒市場不僅與全球華人地區

之媒體企業在競爭也勢必面臨歐美跨國媒體集團之爭食中國市場

推介下面這篇論文它研究探討的是一般企業之市場進入模式理論與概念為

理論依據除分析市場進入模式類型及其決策影響因素外並將此市場進入模式

類型依媒體企業特性加以考量與修正建構媒體企業之市場進入模式類型本研

究同時探討影響台灣媒體企業進入大陸市場之決策考量因素藉此了解進入中國

大陸市場之台灣媒體企業經營現況與規劃策略論文研究並獲得了下述的成果

(一)建構適用於媒體企業之市場進入模式類型

(二)了解台灣媒體企業經營大陸市場之現況及策略

(三)探討台灣媒體企業進入中國大陸市場之模式類型

(四)分析影響台灣媒體企業進入中國大陸市場的決策考量因素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20

資料四網路白牌出頭天 轉戰實體店鋪創商機

來源摘要自<網路白牌出頭天 轉戰實體店鋪創商機>《電子商務時報》

記者盧心怡

時間2010年 1月 4日

網址 httpwwwectimesorgtwShownewsaspxid=100103192811

《摘要》

本文以「從 Blog 使用目的探索部落格商機」為題觀察台灣大陸及歐

美若干 Blog 的經營現況希望藉此看部落格的未來發展以及潛在的商業機會

經本文歸納整理獲得一種部落格分類模型便於對部落格使用的目的做一區

別主要的分類維度包含以獲利為出發界定獲利與非獲利的部落格使用目的

另外則以組織及個人作為區分的維度而界定出四個不同的使用象限並探討各

別象限分類下的發展現況依照上述使用者群像分類區別有商業部落格達

人部落格公關公益部落格及私人空間部落格等四個分類對其獲利的模式經

營現況以個案為例加以說明並另以台灣百大製造服務及金融業及美國

Fortune 百大企業共約四百家左右之企業對該企業使用部落格之現況進行

統計瞭解得到目前的大型企業對於部落格的使用尚在萌芽的階段(但應用趨勢

與熱度已經加快加溫)而一般的小型或微型企業或個人在應用部落格的現況

則相對熱衷

本文從現有的部落格發展現況提出「部落格資訊流與金流交換模式」

主要描述部落格服務供應商(Blog Service Provider BSP)如何與博客

(Blogger)攜手合作將企業的業務及行銷透過部落格的口碑擴散與消費者

達到互利多贏的正向循環

從文明發展Blog 的出現一個虛擬出版工具的使用較之紙張及印

刷術的發展Internet 的發明就像是打開虛擬世界的一把鎖鑰它本身也是無

邊無際的虛擬平台與媒體載具紙張或許可用來比擬網際網路的發明但我們知

道網際網路扮演的角色不僅如此而部落格便宛若印刷術加上傳媒的結合體一

個可以讓自己向全世界發聲的出版平台這樣的科技趨勢背後有著潛力無窮的

商機待發掘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1

資料一善用『置入性行銷』讓商品訊息在網路迅速發酵形成市場口碑 來源互動數位行銷 httpwwwadcastcomtw

時間2009年 6月 10日

網址httpblogyamcomnraylee445article21535555

《摘要》

俗話說「呷好到相報hellip」這是傳統商業行為中日常消費經驗中的「口碑傳播」

用語相對的它也是消費者消費行為前會先向別人詢問相關商品服務的使用

與消費評價的典型決定的依據因此「市場口碑」口耳相傳訊息的傳播行為

早已存在於人們日常生活的消費行為當中經由網路媒介即時通訊功能的引導

下「市場口碑」的形式在網路的特性以及企業與顧客間關係品質的影響下「網

路口碑」以有別於以往「口碑行銷」的型態快速形成事實上在網路商業行為

普及發達的社會中企業行銷經營必須正視顧客之間「網路口碑」所帶來的影響

其中「網路口碑」的效果可能是正面也可能是負面企業可藉由探討影響網

路「市場口碑」的關鍵因素瞭解該如何管理與運用進而能有效的掌握「網路

口碑」在市場上的影響力

網路口碑形成之因素亦即觀察顧客對於匿名傾向的程度如何影響負面網路

口碑的產生以及從企業形象與關係品質兩方面來探討產生正面網路口碑的影響

因素然而顧客產生網路口碑的行為可能會受到顧客個人特質與企業活動的不

同而產生不同結果因此網路「市場口碑」的探討理應納入顧客的網路涉入程

度來做為企業形象關係品質與正面網路口碑間關係的干擾變項以及加入企業

經營虛擬社群的管理活動本研究顯示吸引網友間熱烈討論能容易形成虛擬社

群間產品銷售周其變動的關係結構即消費者在消費後對「商品價格」「商品種

類」「服務品質」「關係」等因素正面影響口碑傳播意願之研究(1)滿意與

信任能有效激勵顧客透過網路化為正面網路口碑的效果(2)網路的匿名特

性會引發顧客在網路論壇中散播不利於企業的負面網路口碑(3)企業應制訂

危機處理的因應策略並有效地執行之才能真正降低負面網路口碑

其次由於網路「市場口碑」的影響力在消費者行為的領域中逐漸地受到

高度的肯定以及這種口碑傳播具有非商業化的特性因此消費者對這種形式

的推薦會特別的感到信任隨著網際網路的日益普遍口碑的本質也跟著有所變

化全新的口碑在新興的網路銀行產業裡是不是會產生不同以往的結果是有

待探討的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2

審視當前有關目前台灣網路「市場口碑」的研究多半是延伸 B to C 的推

論強調的是「科技接受模型(TAM)」「信任」對採用意願的影響鮮少有學

者是由人際溝通面(亦即口碑)來討論在口碑部分曾有學者認為口碑會影響

使用大眾對電子通路(e-channel)的信任進而影響網路銀行的採用行為故

本研究延伸過去口碑對消費者購買決策影響力的模式目的在於探討網路「市場

口碑」以一種網路『置入性行銷』的策略讓商品訊息在網路迅速發酵以達到

提昇行銷功能的決策力的影響

經由研究結果的分析顯示出下列的結構1「市場口碑」訊息為傳播者的親

身消費經驗時口碑訊息對消費者消費決策的影響力較大2「市場口碑」訊息

傳播者具備的專業程度較高時口碑訊息對消費者消費決策的影響力較大3「市

場口碑」訊息接收者具備的專業程度較高時口碑訊息對消費者消費決策的影響

力較小4「市場口碑」訊息傳播者與接收者之間的關係強度越強時口碑訊息

對消費者消費決策的影響力較大5「市場口碑」訊息接收者愈頻繁地搜尋餐飲

口碑時口碑訊息對消費者消費決策的影響力較大等五項結構因素模式是成立

準此透過前項的理論結構模式為基礎引介以下這篇論文探討自 2003

年以來發展成為熱門爭議性的『置入性行銷』議題正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態勢在

網路上蔓延成為廣大上網人口必然接觸的訊息來源各大網站推出的置入性行

銷手法也挾著異軍突起之態勢盤據在廣告主的行銷策略脈絡之上究竟是什麼

樣魅力造就了這個行銷的明日之星呢回顧『置入性行銷』這個名詞老早就被運

用在媒體中對現代的行銷人而言只是提出再運用而已準此網路執行置入性

行銷的多元工具採行置入性行銷除了要考量產品本身的訊息條件也得對執行

的工具有所了解因為入口網站的平台內容頻道多元必須充分了解才能決定

置入的方式有時候可以直接運用網站的現有資源或創意元素有時候則必須自

行開發創意元素或是內容頻道對運用工具了解得愈清楚就愈能提高置入的效

率因此透過這篇論文的論述期望能找出口碑對網路執行置入性行銷的多元

工具的可行方式採用決策的影響效果以及干擾口碑效果的因素進而提供網

路經營業者擬訂行銷策略時一個不同的思考方向藉著口碑之傳遞強化消費大眾

使用網路銀行的意願進一步影響其實際的採用行為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3

資料二服務業應用網際網路對顧客關係影響之研究

來源<服務業應用網際網路對顧客關係影響之研究>(2005管理新思維學

術研討會頁 41-64 台灣科技大學)

作者李正文劉宴尚

參考網址

httptwmyblogyahoocomjwxSJnSqRERl3irkBYerhCA--articlemid=21

3

《摘要》

顧客資料探勘的應用在商業方面主要的應用方式為顧客群分類(Customer

Profiling)購物籃分析(Market Basket Analysis)以及顧客保留(Customer Retention)

等在顧客群分類方面資料探勘可以從現有顧客資料中找出他們的特徵再利

用這些特徵到潛在顧客資料庫裡去篩選出可能成為企業客戶的名單做為行銷人

員推銷的對象以降低成本提高行銷的成功率

一個良好的顧客服務機制會帶來經營上兩個重要效果1建立第二次買

賣機會2忠誠效應顧客關係首先要探討的是服務的本質特性是什麼1服

務無形性2不可分割性3不易保存性4服務品質多變性就服務行為

的類型而言它有人的服務物的服務心靈鼓舞的服務資訊的服務服務的

內涵來區分可分為提供協助的服務事後進行修補的服務附加價值的服務

所謂的服務的行銷組合除了行銷活動的四個 P 所構成產品(product)價格

(price) 銷售管道或通路(place)促銷(promotion) 尚需包括額外三個 P參與

者(participants)過程(process)實體證據(physical evidence)

在顧客接受的服務活動中顧客會接觸到服務的生產設施設備因此實體

證據提供了關於服務品質的線索讓無形的服務藉由有形的實體證據來表達服

務品質的確保以獲取顧客信賴依顧客購買動機將顧客分為四大類1節約

型顧客2道德型顧客3個人化型顧客4便利型顧客服務顧客的意義

為1人員服務接觸是雙邊的2服務接觸是人際互動3服務接觸是角色

表現顧客關係管理 CRM 就是關係行銷在幫助企業找出有價值的顧客與顧

客建立關係及有效管理顧客關係進而使企業獲利

顧客關係管理流程要素與顧客互動與顧客之連結與顧客之瞭解與顧

客建立關係影響關係品質的因素有1關係銷售行為2關係接觸程度3

顧客知覺支持4服務具體化5關鍵事件的補救6關係終結成本7關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4

係利益8共享價值觀 9溝通10投機行為11關係強度顧客服務管理

主要是提昇外部行銷效果增加內部生產力服務品質的面向1可靠性2反

應性3確實性4同理心5有形性

顧客品質分類1顧客看不見內部品質2顧客看得見的硬體品質3

顧客看得見的軟體品質4服務的時間迅速性5心理的品質造成服務預

期服務與實際體驗到的服務差距原因1管理階層認知2品質規格3服

務遞送4市場溝通5認知服務品質

服務品質管理計畫服務概念發展顧客期待管理計畫服務結果管理計畫

內部行銷計畫實體環境與實體資源管理計畫資訊科技管理計畫顧客參與管

理計畫服務品質管理計畫是由下列七個次計畫所組成的(一)服務概念的發展

(二)顧客期待管理計畫(三)服務結果管理計畫(四)內部行銷計畫(五)

實體環境與實體資源管理計畫(六)資訊科技管理計畫(七)顧客參與管理計

服務品質評量指標原則1從你的服務策略著手2定期評量3提出

以顧客為基礎的問題4詢問公平的問題5蒐集團體和個人資料6為組

織訂下水準基點7蒐集量化和質化且具體的資料8讓成果呈現出來9

確使這些成果易於讓員工瞭解10確保這些成果是可信的11確使這些成果

被利用

顧客服務人力資源策略1僱用正確的員工2發展員工以傳遞服務品

質3提供需要的支援系統4留住最佳的員工5發展企業文化有關客

服人員教育訓練的基本原則1需求分析(組織分析職務分析個人分析)

2成果評鑑3實施良好的訓練計畫下來要針對顧客服務人力績效進行評量

其內容為1績效評估的目標與效益(目標為管理資訊激勵)2績效評

估與管理的步驟3績效評估的方法最後一個客服人員團隊成功領導者的行

為的特質有1親自示範「顧客至上」的精神2致力於推動公司理念3

他們都是『終身學生」4相信員工並在他們身上投資5設立專案小組6

堅持目標7勵行公司政策

接下來要介紹的是顧客知識管理定義企業將前項顧客資料或接觸經驗處

理後成為顧客資訊並經由員工討論與專家解釋等方式將顧客資訊進一步創造

出顧客知識再提供予組織有效地應用以建立與顧客之良好關係資料倉儲定

義定期蒐集自企業內部的日常交易資料庫並累積與儲存龐大的歷史性資料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5

而且這些歷史資料為靜態不可修改長期儲存於倉儲中具有時間性與整合性

以提供精確之分析與決策之用

顧客資料倉儲與一般資料庫的差異為一般關聯式資料庫使用關連資料表儲

存資料儲存日常營運的資料資料瑣碎難提供有價值的資訊資料倉儲則大都

使用多維度資料庫結構儲存資料儲存經過整理彙總的資料能提供有價值得資

訊支援決策判斷資料倉儲的種類

(一)企業資料倉儲(enterprise data warehouse)

(二)資料超市(data market)

(三)多層次資料倉儲(multi-tier data warehouse)

(四)聯合式資料倉儲(federated data warehouse)

(五)虛擬資料倉儲(virtual data warehouse)

資料倉儲的優點是減少費用節省時間和增加產量倉儲的缺點則是再導入

初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和時間倉儲的限制也會給公司資訊傳輸的網路造成一

些問題但如果透過邏輯規則對資料進行細分的技術可以瞭解龐大資料庫中資

料的特性其功能在應用於顧客服務管理類別1服務市場之區隔2客戶發

掘與流失防範3客製化的產品及服務4行銷活動分析如果這些機能透過

網路顧客服務管理功能則可以達到下列的目標1網路服務市場之區隔2網

路客戶發掘與流失防範3網路客製化的產品及服務4網路行銷活動分析

二顧客資料倉儲的特性

資料倉儲具有下列四項特性

(一)主題導向(Subject-Oriented)(二)整合性(Integrated)(三)隨時間變化

(Time-Variant)(四)非揮發性(Non-Volatile)在資料倉儲中資料只能定期地被載

入且一經封裝後就不允許再修改也不允許有刪除的動作因此資料倉儲的

資料環境相對是比較穩定的它只會增加資料而不會減少資料所以可說是非

揮發性的其種類大致上可區分為企業資料倉儲資料超市多層次資料倉儲

聯合式資料倉儲以及虛擬資料倉儲等五種類型其優點在於使用資料倉儲有很多

好處但最重要的是資料倉儲可以幫助企業流通各種資訊做為決策分析之用

以節省時間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並且增加獲利唯缺點是資料倉儲在導入

的初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和時間資料倉儲也可能產生資訊傳輸網路的壅塞

或是資料不正確的問題造成搜尋的時間加長反而降低了效率使得員工的生

產力減低而且事先必須充分掌握使用者的需求並透過適當的溝通與教育訓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6

練讓使用者知道如何去使用這個系統才能得到助益

五藉用網路資料探勘應用顧客資料

顧客資料的探勘程序可以分為(一)決定企業運用資料探勘的目的(二)資

料蒐集(三)選擇適當的資料探勘技術(四)分析結果(五)知識取得與應用鑒

於近年來由於網際網路的蓬勃發展資料探勘的技術也被應用在網際網路上當

顧客拜訪網站時往往提供許多寶貴的資料企業可藉由分析這些資訊來瞭解顧

客的行為模式藉以提高顧客對公司所提供之產品與服務的滿意度利用網路探

勘的應用方式包括有

1網路服務市場之區隔

利用網路探勘可以找出容易理解的規則來描述市場區隔以了解顧客族群的

屬性

2網路客戶發掘與流失防範

利用網路探勘可以建立行銷模式來預測目前有哪些顧客可能會流失使用這

些訊息來留住顧客或是當做篩選潛在客戶的依據

3網路客製化的產品及服務

利用網路探勘可以建立個人化的行銷模式提供顧客個人化的產品及服務

而透過貼心的服務不僅能鎖定顧客的忠誠度更能使顧客自動幫我們做口碑宣

傳帶來更多的商機

4網路行銷活動分析

利用網路探勘可以根據所要行銷的商品找出潛在的客戶名單協助我們決定

該聯絡哪些客戶才可以讓投資報酬率最高達到最好的行銷成效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7

資料三從參與式傳播觀點反思蘭嶼數位典藏建置之歷程

來源摘要自<從參與式傳播觀點反思蘭嶼數位典藏建置之歷程>《新聞學研

究》(第 102期頁 151-1752010年 1月)

作者郭良文林素甘

《摘要》

當多元文化主義在全球化的時代中成為普世的價值社區的營造社區的

文化社區的共同記憶應該是「數位典藏計畫」的源頭活水目前國家數位典藏

國家型科技計畫主要是以動物植物地質人類學檔案器物書畫地

圖與遙測影像金石拓片善本古籍考古新聞為典藏內容然而在現今提振

本土文化社區營造和多元文化發展的同時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社區文化內涵

與鄉土佚事風情是否更值得紀錄傳承因此數位典藏應該不只是規格標準大

小解析度這些數位化的數字與數值它也應該包含社區民眾的故事民眾共同

記憶的部分提供了一種超脫物化而較人文精神思考的元素而這正是科技產業

發展與社會文化相互支援互動共構現代化成就重要的一部份

台灣社會在相當多的地域文化中充滿著族群社會多元文化結構的因素屬於

少數弱勢的地域族群文化與社會雖然他們長期以來都處於文化的邊緣地帶透

過社區意識的抬頭與多元文化的百家齊放少數族群文化始能逐漸揭開它的面

紗這對族群的傳人而言族群的母語精神圖騰文化儀式等這些文化的根源

的流傳發揚都是刻不容緩的事實且極具社會意義深刻的意義

拜數位媒介多工功能之賜藉由數位機材優越的取材品質支援下這篇論文

研究嘗試以紀錄片方式紀錄典藏社區記憶透過紀錄片的實驗創作實際拍攝及

紀錄被攝者思考家庭及生活的過程期能提供開放生命的多元想像用不同的創

作形式來探尋家與家庭成員的生命對話對特定族群家庭集體記憶的發展歷程

以及研究提供一個現實實踐的影像紀錄這是本篇論文在文本呈現上一項空前的

成就

論文內容的結構首先針對就參與式傳播的概念與理論傳統加以分析進而整

理出五項具有參與式傳播的定義內涵其包括「由下而上與草根發展」「民主

論壇與平等對話」「意識覺醒與現況改變」「創造在地知識價值」以及「自

我發展與成果分享」等除了現代化理論所衍生出來的發展傳播概念常與參與式

傳播放在一起討論之外並且將參與式傳播受到哈伯瑪斯概念影響的部分作為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8

論述理論的結構基礎至於錄影紀錄的內容所具有的意義不但是一段族人成員

的生活與訪談真實紀錄也是一個多元文化的數位化紀錄的型態在影音效果的

價值上應具有以下的意義1作為二十一世紀台灣族群家庭變遷的家族記憶

提供一個發展影音紀錄的樣本2呈現多元族群的整體生活型態與生命思維

這有助國內生命教育教學素材的形式3對台灣族群社會中女性形象描繪提

供一個角色現實實踐的影像紀錄4提供給對自我的成長及對生命價值渴望改

變的女性一個思考的案例5為地方社區發展紀錄文化數位典藏的工作提供

了一項具體可行發展模式的參考形式

論文的研究採用 DeNegri 等人的「參與光譜」架構來支援分析並針對「參

與模式」「地方人士的參與」「參與式傳播資料庫的建立」以及「交大數

位典藏團隊的執行情形」等四項內容加以說明以探討蘭嶼媒體與文化數位典藏

計畫的發展過程以及研究發現佳興部落數位典藏內容為當地豐富之文化資源

從規劃內容蒐集資料到成果呈現皆是以文化工作者個人為核心運用在地的

內部社會網絡並連接多元的外部社會網絡不僅聯繫起數位典藏的參與者也

獲得外界資源的協助使相關工作能夠順利進行由於以部落傳統文化為保存內

容在社區充權的個人層次研究發現數位典藏有助於參與者培養出充權意識

增加對部落的認同但仍不足以在組織層次形成充權的過程與結果未來如何擴

展並運用個人層次充權的結果刺激增進社區組織的能力甚至在研究成果與不

足之處亦能期待藉此反省發展出一個更理想的原住民數位典藏的參與式傳播

計畫

最後究論文在數位科技文化發展上的意義來看作品的貢獻則是將近年來

各界對原住民數位典藏政策的推動以由企劃的階段轉進為部落本身進行典藏工

作的階段其所具的意義乃是賦予了原住民能在數位世界握有詮釋權的主體性

其次在就數位落差的形式來看鑒於原住民部落多群居於偏僻鄉野地區就社

會組織結構性而言其面臨的是人口流失及數位能力有限的問題因此透過研

究藉由期望瞭解由原住民部落進行數位典藏的過程及影響以及針對其數位典藏

工作進行的分析透過田野觀察及深度訪談的忠實記錄將數位典藏視為社區發

展紀錄經驗以及動力的可行方式之一如此結合社會網絡及社區充權理論為

發展架構經由此一數位典藏保存傳統文化紀錄的掌握與詮釋如能引發部落居

民未來參與度的提升從運作中產生族人自身以及社會各界多元文化認同的機

制用能提供原住民建立主體性文化與社會自主成長的動能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29

資料一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資源準社會互動研究理論建構與使用

者經驗研究

來源<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資源準社會互動研究理論建構與使用者經驗研究

>《新聞學研究》(第 101期頁 1-442009 年 10月)

作者翁秀琪施伯燁孫式文方念萱李嘉維

網址httpmcrnccuedutw010101html

《摘要》

關於「網絡媒體」的發展早在 20 世紀 80 年代網路先驅者 J C R Licklider

及 Robert Taylor即有精闢的論述當大多數人還將電腦視為「數學運算」的機

器之時Licklider 及 Taylor(1968)即已將電腦理解成是「溝通」的利器這兩位大

師曾大膽地預測未來電腦網路的發展將超越傳統在真實的生活空間(物理世

界)中人類所賴以建構社會網絡必須透過有限之節點(limited gateways)的

先天限制這個虛擬的電腦網路將令未來所有的人類都能輕易地透過這個系

統自由的(完全依其意志)建構其個人的社會聯繫

網路功能結合人類社會體系締造新文明成果在 20 世紀末已逐漸產生了前

所未見的變革電腦與網路的鏈結將各自獨立的文化與社會逐一的被串連而且

引發就社會制度產生了空前的「大變革」(great transformation)浪潮中當網際

網路逐漸地在主導一個人類新文明之際其實這是一場媒體的革命也奠定了新

文明發展間「實」的基礎而此一「新興」的生活行為乃是人類有史以來所

未曾經驗過的換言之透過對電腦科技「技巧高明」的運用是人類第一次「有

能力」為自己開創了一個「虛擬實境」的世界這個虛擬的領域中意味著一項新

的社會制度(social institution)或一個電子的公共領地(electronic commons)已被

人類自己「孕育」出來然而這個人類自己「創造」出來的「新領地」對人類

社會而言有什麼實質意義呢它會是人類遠離或隔絕一切犯罪和不倫理行為的

「新樂園」嗎凡此都值得吾人細細加以思考

當一個人在網路的引導下被以一種有秩序的方式逐一串連起來之後一個

以電腦為基本單位的電腦社群(computer community)於是成形這個新生的社群

表面上看起來雖然只是由許多個人電腦所共同架構起來的「靜寂」的電腦站

(computer stations)的集合吾人或許可以電腦網絡(computer network)姑且稱之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0

但是透過這個電腦網絡卻使得在每一部個人電腦之前的使用者在有意無意

之間有機會形成一個「活絡」的具有生命力的社群這個「虛擬」的社群卻與

人們在傳統日常生活中所共構的真實社群一般同樣地也具有溝通情感與傳遞訊

息的功能而溝通的方式除了個人與個人之間私下的聯繫之外個人與網路中

的集體大眾之間屬於「公共場合」的雙向聯繫亦成為一種提供互動契機的形

勢傳統社會中資訊習慣由中央核心流向邊陲偏遠地帶的「溝通模式」

在這個新興的電腦網絡中已被徹底地顛覆這個新興的電腦網絡形成了一種「草

根式」(grassroots)的聯結這種公民形式聯結最大特質即是將那些屬於社會

網絡中最底層或最邊陲者取得與社會網絡中優勢地位者一樣的社會地位同時陳

述自己的意見因此這個「網路社群」全新運作的結成也意味著新型態人類社

會的社會秩序將會逐漸透過這個網路社群的功能予以運作

其次Licklider 和 Taylor 並且進一步地指出這個網路傳播系統如要持續維

持其正常的運作其關鍵在於有賴廣大網民積極主動參與維護亦即是網路運

作的管理與決定權將落實於使用者的身上這是人類有史以來有機會實施「直

接完全民主」的最佳場域電腦網路的每一位使用者都將有此一權利與義務

貢獻自己的心力自己的智慧及自己的意見以共同形成新的社會價值與規範

準此「網路社群」的創建在「理論」上是人類社會未來的理想但從電腦網路

社群中所實際發生的種種事例審視之則這個新生的社群似乎並沒有為人類社會

帶來任何「幸福」的保證或任何可供期待的光明遠景因為人們在真實社會中

一切之問題行為在電腦網路社群中也一一被重複地展現出來其中最為常見

而最為人所詬病的就是違反倫理的電腦網路侵權行為

當然就當代的社會生活而言那些違反網路社群倫理的事件或現象已層出

不窮甚至已成為「網民」日常在網路社群中必須時時注意提防的「現實問題」

為了防止網路社群中違反倫理事件的發生人們都已開始從技術面暨專業倫理守

則予以適度規範此一社會組織成員的網路社群社會行為這些作法無非是希

望從法律及科技的面向著手間接消極的防堵違反倫理的可能機會與動機其結

果固然有其一定之成效但仍無法有效完全制止網路使用者一些反社會行為的發

生究其原因則法律與科技方法都沒有觸及網路社群仍然是由「社會人」所

共同構成的這個關鍵事實目前所有的網路使用者可以說在成為網民之前都

已具備了相當的「真實社群」中的生活經驗無疑的這些生活經驗會自然地被

帶進網路社區成為網民在網路社群中活動時的行為指南因此欲處理電腦資

訊網路(網路社群)的倫理議題就如同要處理真實社群的倫理議題一般必須

對該社群的結構背景先做深入的理解才有可能掌握其關鍵處進而擬出有效之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1

對策

「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資源準社會互動研究理論建構與使用者經驗研究」

這篇研究論文研究的目的在於建構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準社會互動理論經由

文獻的探討就認知面(含可用性內容結構和網站可辨識程度)情感面和體

驗面是影響使用者準社會互動經驗的主要因素這篇研究探討不同受訪者在使用

數位典藏資料或其他網路資料時的經驗如何(認知面情感面體驗面)使用

者如何和這些網路內容互動具有哪些認知面情感面和體驗面特色的資料更容

易引起他們感官的知覺情感的投入與身體的活動並影響他們對於時空的知

覺而產生所謂的「準社會互動」使用者和他們所處環境中的其他人如何就所

接觸到的電腦網路內容進行互動

研究的結果顯示多數的網站普偏著重於內容及認知面的建制欠缺可用

情感及體驗面的內容故一般使用者對數位典藏網站的知曉度較低認同度也無

法提高研究數據顯示網路使用者理論構面預測準互動行為的可解釋變異量仍

有 59其中解釋力最強的是情感面(54)其次依次是體驗面(37)內

容認知面(34)和可用認知面(32)這篇研究所建構的網路使用者理論構

面和準互動量表雖具有一定程度的效度惟這篇研究是採取網路問卷調查方法

樣本代表性難免不足未來應該以隨機抽樣方法再次檢定這篇研究初步建立的

理論架構以增加研究信度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2

參考資料二癌症部落客的書寫研究

來源摘要自<癌症部落客的書寫研究>《新聞學研究》(第 106期頁 99-134

2011年 1月)

作者陳憶寧

網址httpmcrnccuedutw010603html

《摘要》

部落格的興起與盛行乃在於自發性的自我表現與資訊分享由於不須如

報紙投稿般受到主編審稿採用與否故是十分自由的這也是部落格吸引廣大群

眾的原因之一然而正因為如此故其水準與素質亦無法有一標準來衡量人

氣的高低與水準素質亦未必可以成正比一些喜歡文學寫作之人也就以部落格

作為發表的園地在其中揮灑自我表現創作的熱情

就以創作自由表現而言部落格一方面可說滿足了個人自我實現之成就

感以及與同好分享交流等心理需求一方面也可說是磨練文筆練習寫作及發

表的園地就文學發展方面而言文學創作自始即非「專業文人」的「專利」

任何人都有藉文學創作以表達情感的自由與權利中國文學史上的民間文學作

品也是不可忽略的一環民間文學一般文字較為俚俗但其內容是豐富的情

感是真摯的因此有其相當的價值由此來看目前興盛的網路文學以個人之觀

察約有如下幾項特點

1作者有中文專業的當然更多的是非專業的

2內容豐富多樣有真情表達自我的也有思想天馬行空的

3有寫作能力不錯的讀來言之有物而能感動人

4也不乏國語文基礎尚須加強的如錯別字文句不通章法組織紊亂或

是文字看似優美實是詞藻堆砌不知所云helliphellip等等缺乏國語文或專業寫作指導

與訓練者亦屢見不鮮

當然就表達自我的創作自由與學習寫作的角度來看網路的「文學作品」

是值得鼓勵的其有著社會學心理學以及文學學習各方面的價值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3

至於一些部落客因閱讀者超人氣的擁護建立了對自己作品的信心因而

將作品「出書」者此一現象據個人之觀察其特點亦與前述對部落格之各項

觀點相類所謂的粉絲人氣或市場接受度亦未必與作品水準相等

就出版之著作而言古人有所謂的「名山事業」有所謂的「文章千古事

得失寸心知」(杜甫詩)現代之國語文教育者也常教育說「要提昇國語文

程度要多多閱讀課外書」衡之今日出版物或許就部落客之出書而言亦為

基於一自我表現或者可說「作紀念」之動機而憑其人氣粉絲有相當之銷售量

但就社會對出版著作仍具有相當看重之價值而言出版物之素質如何一般「讀

者」亦恐難以分辨

當然文學作品是否有價值事實上也有其層面與時代性的意義所謂雅與

俗各有其所好陶淵明的作品在當代並未被主流文化所接受到後代才廣受重

視是故就「文學」而言不管是不是網路作品任何人皆有創作與發表的自由

與權利出版為著作亦然其價值亦自是多元而未為定數短期內市場接受度高

的未必會長期受肯定

但就「閱聽人」或「讀者」層面而言對於作品素質之分辨則是需要教育

的增進其素養就像每個人都會唱歌但未必都唱得好每個人都可以寫作出書

但未必是都能寫出「好書」唯就網路媒體正向面觀之作者能於開放的空間「勤

情」於發表期論著社會應該給予肯定至少這是一種不同意見表達的方式其次

就讀者的角度來看是否接受又是另一種場境即或是負面的評價其正向的意義

乃是建構了讀者社群「批判」的能力當然正負二元論最終仍須接受「市場」的

驗證要還是不要接受它存在

審視「癌症部落客」這篇另類課題專業論文研究其所展現的功能是它檢視

部落格對於癌症病患這群弱勢族群所擁有寫作的可能性及意義以特定的健康

議題癌症之部落格回答以下兩個研究問題誰是癌症部落客癌症部落客

如何書寫癌症這篇研究選取兩大部落格系統「Yahoo奇摩」部落格以及「無

名小站」部落格共 63 個選取 315 篇貼文進行內容分析結果發現部落格作者

多是年輕的女性患者貼文可看出部落客的社會連結與面對疾病的書寫動機研

究結果意味著癌症部落格有潛力成為一般大眾書寫處理疾病的空間且部落客為

社會中健康議題的資訊來源之一誰能說這樣的文章「部落格」其所啟發網路媒

體傳播功能新探討意義的所在一種由分眾主導滿足分眾需求的媒介經營形式正

逐漸的發展形成當中同時也開啟了新媒體傳播社會意義的新生命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4

資料三創業家社會網絡行為之質性研究

來源摘要自<創業家社會網絡行為之質性研究>《創業管理研究》(第二卷

第四期頁1-242007年12月)

作者陳家聲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教授

網址httpwwwerjorgtwsearchJournalFilev02n04V02N4-1pdf

《摘要》

網路社會行為的特徵乃是公民式連結組織的形式它不像傳統人類社會一般

有階層化組織方式也就是說這樣的結構方式並沒有一個核心的機制透過權力

的運作將整個社群連結起來網絡溝通方式的出現令使用網絡的人多了一種虛

擬的身分而這就是一種較少受到社教化約束的「虛擬我」青少年使用「虛擬

我」的身分在網絡發言或發布短片由於並非一種面對面(face-to-face)的溝通模

式意味網民發言或上載短片時只是面對電腦而非真實的接收者因此在較少

限制的情況下青少年的行為會變得大膽激進甚至刻意挑戰社教化約束演

變成為一個難受控制的「網絡社會我」這種草根式連結方式所建構起來的網路

社會必須依賴相互的信任(mutual trust)才能彼此聯繫起來成為一個社群

換言之相互的信任乃是電腦網路社群這樣水平式社會組織得以順利運作的主

要機制前面提到電腦網路組織及運作的方式將會是以基層使用者為主體

讓電腦網路的每一位使用者都有同等的權利與義務共同形成電腦網路社會的

價值與規範因此整個網路社群的運作絕大部份是依賴網路使用者的高度自

制與自我規範

網路領域雖然是人類空前第一次有機會獲得完全自由可能展現自我的場

域但網路社群這樣的安排與設定同樣給予網路使用者誤用乃至濫用此完全自

由權利的空間網路社群的倫理問題即是由此而衍生出來可以想見的因為網

路空間的自由所引起的誤用與濫用而造成的網路倫理問題將無可避免地會沖擊

破壞網路社群中網民之間相互信賴的機制而相互信任機制的破壞顯然將會

危及網路社群的建構基礎進而影響網路社群的運作與發展當前許多有關網路

社群倫理議題的探討或著手採取的防制對策無論是就法律面或科技面著手但

都只是片面地考慮到如何減少違反網路倫理的事件發生而尚未能從以上所討論

的網路運作機制予以整體之考量事實上在設法解決網路倫理問題之時將會

面臨一個極為棘手的兩難情境首先網民在網路空間的自由「行駛權」所引起

的誤用與濫用而造成的網路倫理問題一定會消蝕網路社群相互信任的連結運作

機制進而鬆動網路社群的建構基礎然而若著手針對網路倫理問題採取「有

效對策」則勢必要對網民在網路社群中的自由權加以設限如此一來固然可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5

以解決部份的倫理問題但是這樣的作法事實上是犧牲了網路社群當初之所以

被創立起來的最珍貴的特質即網民擁有的近乎完全自由的悠遊空間準此以

往可能會扼殺這個人類自己所創造出來的虛擬網路社區進一步發展的潛力因

為網路社群中網民自我規範自我節制而相互信賴的基本理想與實踐機制有

可能會因為這些防制倫理問題發生的預防或補救措施而蕩然無存因此尋求解

決網路社群倫理問題之道的關鍵基本上是在網民的自由權力與因之而起的誤

用濫用自由之間尋找拿捏一個適當的平衡點(balance point)這個平衡點

一方面必須能夠繼續支持網路社群原有的自由權與自我規範機制另一方面又必

須能夠制止因誤用濫用自由而產生的傾斜顯然的這是一件高難度的藝術工

作是全體網民必須共同面對思量的艱鉅任務工作因為網民才是網路社群的

裁決者網民們在網路社群中的所作所為將決定未來網路世界的面貌

隨著網路空間(cyberspace)的逐步擴充與全球化連結當代人類有機會透

過這個系統完全依其自由意志建構其個人理想的社會聯繫關係國度年輕世

代進入社會常經由創業展現理念達成理想其中中小企業的蓬勃發展的成果

不但成為多數青年創業的指標同時在台灣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這種創業精神更

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與影響基於正因為中小企業對台灣經濟的貢獻邁入數

位經濟世代它理應是研究創業家成功因素的重要議題之一鑒於社會網絡關係在

華人社會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這篇研究論文期望透過探討社會網絡行為在創

業家的創業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期望能夠回答下列重要的問題創業家在其社

會網絡行為表現上有何特色創業家如何營建其社會網絡創業家如何透過社

會網絡來獲得其所需的資訊及獲得潛在利益

研究結果顯示創業家會經由不同的管道可能是正式的組織或公協會專

業協會或是非正式的場合中與別人建立或深或淺的關係並透過不同的互動方

式得到不同的資訊從關鍵人物(強連帶)身上可以得到產業重要的技術與知

識還能發展情感的支持而一般社交朋友(弱連帶)可以得到較多較廣泛的

資訊創業家會透過強連帶關係及參與各種公協會社團活動非正式活動等不

同方式拓展社會網絡關係獲得各種資訊與潛在的商機利益創業家求學過程

與先前工作經驗所累積的人脈也是新創事業發展時的重要資源這篇研究從社

會網絡理論及特徵試圖系統地討論創業家社會網絡關係行為及其意義期透過

這篇研究發現能夠做為學者對未來創業家社會網絡行為研究的基礎而從個案資

料分析的創業家社會網絡關係行為也能夠給創業家一些實務建議讓創業家明

白了解社會網絡關係對創業的重要性以及建立和拓展社會網絡關係的參考幫

助其在經營新創事業時更加順利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6

資料一如何落實網路言論管理

來源摘要自<幾個值得進一步澄清的網路規範根本問題反省與辯論的開端

>《律師雜誌》(第 233期1999年 2月 15日)

作者劉靜怡

網址

httpwwwlawbankcomtwtreatisepl_articleaspxAID=P000010717

《摘要》

網際網路媒介傳播服務的功能人際多元的互動的結構無遠弗屆的網路資

訊服務等確實已帶來人類生活上的便捷惟不諱言的是網路犯罪的問題也隨

之日益增多併發例如網路色情非法竊取網路資料利用網路散播謠言中傷

他人販賣違禁品侵犯他人的著作權刊登不實廣告欺騙社會大眾等

都是網路被不當使用的另一個面向有鑑於此目前全球大多數國家針對社會使

用網人口規模持續快速的發展來看多以積極的態度建立一套「網路資訊規範與

倫理守則」以防止並解決日益嚴重的網路犯罪問題各國政府除了應立法對網

路的不當使用加以規範外並潔何業者的配合以及網路使用者網路管理者敦促

各藉由自身發動自律行為其次各政府在立法時須注意勿以條例式的規範因

為網路太過多元並隨時有新的變化發生所以立法時應以是否造成他人各項損

失為論斷的依據同時也須加強民眾守法的觀念切記勿再重蹈以往嚴以立法寬

於執行的復轍在建立網路秩序與規範之始或許有些困難因為網路本身太過多

變及難以控制不過如果能將這些理念能形成一種風氣配合網路快速的傳播及

廣大多元影響力等的特性必然可以對整個網路倫理與文化有很大的幫助

其次在審視網路秩序規範與網路自由等行為所具的爭辯形式時首先應

從網路特性作為探討的基礎分析網際網路作為一種新興類型的傳媒而言他

具有以下的特性多媒體性(multimedia)超文本性(hypertext)封包切換(packet

switching)同時性(synchronicity)互動性(interactivity)透過這些特性

網際網路得以建構一個自由的虛擬空間他的自由性突破了真實物理疆界的侷

限也穿越了時間的的限制個人的思想言論只要他願意就可以在極短的時

間之內傳播到各地領域中同時經由他人的閱讀與迴響將很快成為一個集體的共

識再就商業的行銷販售來看只要商人的行銷策略能即時反應市場趨勢或

將商品內容的特色以創意行銷作為一個銷售的賣點即能以速度快效率高的

手法進入市場當一個眾人期待已久的美麗新世界似乎已能實質有效地呈現臨在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7

你我眼前時科技的進步除了讓人性得以貼近自由惟同時隨興發揮的任意行

為讓一些人性的醜惡面也隨之帶進了科技所構築的這個虛擬世界之中網路謠

言網路詐欺網路駭客網路色情網路病毒等都證明了網路並不宜是

一個可以完全自由任性行為的地方也因此他仍需要維持一定的秩序讓大家

都要遵守必要的規範才能讓虛擬社會系統不致發生紊亂同時也是融合傳承傳

統真實社會真正的意義

準此就一個國家資訊政策形成過程而言在新興資訊科技發展的初期資

訊政策使應該及早將其可能的影響納入評估以確保新興資訊科技在普遍使用的

同時能夠將選擇和彈性極大化當然此一架構他應該式重塑資訊政策形成過

程的觀點而並非是強調主張政府應該積極介入甚或控制新興資訊科技的發展

走向是一種主張資訊社會公共政策形成下所應該具有更為開放型式下的形式

亦即是這類的論點其所涉及之民主憲政傳統下的政府功能在科技主導的社會結

構中其所行使公權力的界限與控制等的新興制度面的問題分析相關政策執再

行面可以參酌的內容下列的幾個考量方向

一首先應從網路世界爭議面應該如何規範做起

二從現實生活行為中進入網路世界的規範建置

三法律社會規範與資訊科技的倫理關係的建構

四實證法律 VS網路社會-政府國家公權力 VS網路社會

五網路規範倫理秩序法規未來發展趨勢之省思

最後關於這個課題就個人而言面對網路聞名的新興生活空間領域時人

們因受限於過去所累積生活經驗的影響理當會將傳統的記憶與經驗與當代變動

的新型式進行一種對比性差異結構架的形式做出探討與評價所以除了要更理

解網路世界規範運作過程之外當然更要針對傳統世界的規範做出省思其次

在網路世界現實生活中的人們也要面對掌握市場那些無形的操控之手做出太討

理解在資訊科技時代人們除了要面對的是千萬隻隱藏在背後電腦程式設計師

的雙手之外對於參與網路資訊製造傳播的鍵盤之手都是人們必須理解同

時加以掌握的資訊節構要知道網路世界作為一個多元溝通的新社會形式其本

質乃是應以理性的互動溝通作為行為正當性的基礎故每一位網民應有的認知是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8

網路社會互動溝通特性的新行為形式而絕非是透過各種管道渲染或是參與網路

世界的負面傳佈的心態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9

資料二美國資訊自由法的運作經驗

來源摘要自<美國資訊自由法的運作經驗>(台灣新聞記者協會)

作者劉靜怡台大國發所教授

時間2004年 9月 24日

網址httpwwwatjorgtwJudgeercon1aspnumber=42

《摘要》

傳播媒體言論自由權力的內容與義務的結構範圍除了在少數極權社會國家

之外通常都是各政府媒體學者公眾輿論在眾聲喧譁爭議聲中的重要討論

焦點惟當「言論自由」成為事過境遷後的媒體內容裝飾器物後新聞內容的文

字內容的爭議性似乎也從未有機會在人們的生活環境中真正具體的實現它資

訊傳播內含真正的意義

所謂的言論自由以最簡單傳統的話來解釋是「我擁有此一基本的言論自

由與保護於特定的場域有發表言論的自由同時不受到任何事先的監審

(Censorship)與限制(Prior Restraint)並對此言論內容負完全責任而此言論

應包括語言與非語言之型式」無論這一段文字對言論自由詮釋的意義與功能為

何不過他卻實也是號稱民主言論自由大國-美國在歷經了長期時間洗鍊下所

獲得的一項歷史形式的文字詮釋的結晶

不過從歷史的衍發過程中可以肯定的是「言論自由」一直是令一個社會當

權者愛恨交加的名詞也因此註定了它永遠得不到它安定無虞保障形式的主因之

一就在網路快速發展迅速延伸至聲全球世界每一個領域時網路上資訊中過

載與不當言論的批評聲浪讓言論自由又再一次的讓新興的網路媒體面臨了發

展上另一個新興的挑戰茲以美國的發展為例1996 年首先點燃的戰火是「通

訊端正法案」(Communications Decency Act of 1996)他在 Reno v ACLU 的案例

辯論中受到了挫敗但之後美國最高法院宣佈判定「通訊端正法案」的部份條

文屬於違憲也因此讓網路言論自由的保護戰爭在初期得到了應有的重視

不過如果從網路的特性來探討言論自由就有如童早年美國西部拓荒時

代那些愛打抱不平的牛仔們用槍隻來捍衛自己的圈地時他們充滿著理想與正

義的姿態網路社會雖然已走過了蠻荒的年代但虛擬的網路世界裡確有充滿

了如西部開拓時期那般的充滿著許多的未知未來他的發展仍有待轉移實體世界

的規制甚或是重新創造來導入網路世界

審視網際網路發展至今一直都是以資訊自由流通與共享為其經營的精神

所在而其中的基礎所在就是每一位末端使用者都能擁有從網路上自由「擷取」

資訊的權利而這也網際網路功能角色立足的所在所謂的「資訊擷取自由」

就是指一切存在於網路上的資訊每一位使用者都理應能夠自由的擷取也就是

說使用者應該被假設為「善意」的使用者故在網路行為的領域中每一個使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0

用者都應該能自由的擷取所需的資訊而無需擔心是否會觸犯法律

無論是網際網路通路中的資訊或是存在於任何一種傳播媒體的資訊預先過

濾篩選的責任本來就不應該被加諸在使用者的身上相對的是應該成為每一個

資訊「提供者」應有的責任而網路上的資訊若有瑕疵其責任也應該在於「提

供者」無疑的資訊的瑕疵絕對是由於「提供者」的不正確或誤作為而產生的

而非一味的規論至最末端「使用者」的身分上如果在此時將責任歸於使用者

或視其為幫助犯則此無異於就保護智慧財產之名加重了使用者沈重的道德責

準此保障每一個末端使用者擁有「資訊擷取自由」的權力讓每一個網路

使用者在瀏覽網路上的資訊時無需擔心是否不經意的「重製」了他人的著作

也無需擔心從網路上下載的資訊是否會違反法律顯然這是一項非常必要的新思

維而不只是單一的資訊擷取自由意義探討的問題對於存放資訊的使用者私人

物品來說也具有隱私權不可侵犯的意義存在深一層的探究賦予使用者能夠

自由下載並且單純供個人使用的權利這與著作權法上面所揭諸的「尊重智慧財

產」是毫無衝突的資訊能夠自由的流通網路以及知識才能快速的傳布並且

匯集更多的資訊擴大網路的範圍使得知識經濟的規模能更擴大網路的發展

之所以能一日千里畢竟得自於資訊的多元高速即時的傳播特性

如果堅信要求每一個使用者在網路下載資訊時都必須先加以審核該資訊是

否有使用上的瑕疵性那麼對於每一個使用者來說無異是在行為中加重了深

沈的負擔讓使用者起了排斥的寒蟬效應導致使用者可能基於違法的風險不願

意擷取在網路上的資訊因為除非該資訊能夠先證明其為「無瑕疵」的使用

即或式如此審是當前網路資訊領域中所存在著大量的資訊但是又有多少資訊

能夠讓使用者在無負擔的形式下下載使用的告知呢準此如是的擴大勇用者

責任的後果於是必須讓合法的資訊提供者必須花費更大的力量去證明自己是

單純的資訊使用者每一個「提供者」也必須保證「使用者」下載該資訊不會觸

犯法律如此網路自由與快速流通的本質將起重大的改變並且在缺乏一套足夠

信任的機制讓使用者能安心下載資訊試問這難道是身為資訊「提供者」所樂

意見到的情況難道這樣有助於資訊自由有助於國家知識經濟的發展

其次就傳播節構而言資訊提供者與使用者之間原本即存在著「先傳後播」

的結構性關係如果沒有這項資訊先在網路上「存在」那麼使用者的「擷取」

行為就不會發生所以不但存在著前後順序也存在著因果關係論及責任分配

有瑕疵資訊必然來自於「提供者」討論「到底是誰侵犯智慧財產權」的時候

最直接的答案必然是瑕疵資訊的提供者那麼把這個責任擴大到「使用者」的身

上難道會是一件合理的事情如果「合理使用」的責任範圍本身根本不合理那

麼使用上又如何論以合理處在這個網際網路高度發展的時代之中使用者應該

被假設是善意的並且能夠以一般所公認的普通方式去自由的取得網路上一切

存在的資訊而不被賦予「預先審查」的責任網路的世界應該是更拉近「提供

者」與「使用者」間彼此的距離而不是由類似此次的事件造成提供者與使用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1

者相互對立因為真正的侵權責任是存在於「合法提供者」與「非法提供者」

之間的只要能夠阻止非法提供者那麼智慧財產的侵犯就會消失根本無須將

預先審核的重大責任加諸在使用者的身上

面對網路多元介面傳播世代的發展人們如何運用那些傳統新聞自

由的模式以一種典範傳承的態度作為應對二十一世紀各項挑戰的基

礎是一項社會全體必須省思的新思維與行為規範讓人們共同凝聚共

識重新作出共同的承諾一起為此一新興的傳播事業的發展作出努力貢

獻讓人們匯聚智慧締造一些高科技化的生活形式作為人類推動此一

新文明取得全世界共同確實進步的力量讓人們並肩前進倡導此一自

由的精神與秩序為了前一個時代理念的延續更也為了賦與每一個年

輕世代參與者期許的希望與機會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2

資料三匯流發展下傳播內容管制原則之探討 來源摘要自<匯流發展下傳播內容管制原則之探討>發表於交通大學2009 年

全國科技法律研討會

作者陳志宇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

網址httplawblogilf-twcomreadphp97htm

《摘要》

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傳統大眾播媒介壓縮技術網際網路等在數位科技

的主導下將傳統獨立經營發展的廣播通信資訊等傳播媒體產業其所用的

機具設備產製模式服務功能等有關的經營組織模式於「科技匯流」(Technology

Convergence)的形式下已建構出以「數位平台」為經營基礎的「新媒體」(New

Media)結構數位傳播技術已有效地融合了傳統媒體音訊視訊數據訊號分

界的形式並將其功能整合在數位平台上以不同介面的形式傳輸資訊

麥克博斯特(Mark Poster)指出 20 世紀的結束見證了傳播科技系統與

產銷型態結構世代更替的過程傳統傳播活動的進行是將資訊符號從一個定點傳

送到廣泛接收的過程資訊符號通過電子類比訊號縮短了時空距離繼起的新世

代傳播則是以數位化符碼與技術駕馭時空環境麥克將媒介傳播技術領域的分界

分成兩個時代用以說明

(一)媒介商品是由一組比例上屬於極少數專業製播者將資訊內容傳送給

不特定為數眾多消費者社會大眾使用的形式屬於一種由媒體所主導「播放型傳

播模式」(broadcast model of communication)的經營制度

(二)在 20 世紀末一股由ldquo資訊高速公路rdquo及衛星通訊技術以及電視

電腦電話等數位媒介匯流(converge)等整合而成的新興媒介傳播模式成

功發展後他建構了一種多元互動為核心的傳播形態此即是ldquo次世代媒體rdquo的

意義審視在此一數位形是新媒體多工介面的結構原本傳統報紙雜誌廣播

電視等獨立經營的大眾媒體的組織都多已只能成為新媒體多工結構中不同介

面經營的形式而已

當經由數位科技匯流成功地整合傳統媒體於一體的經營形式後於是傳統媒

體產業的經營形態於式啟動了「新媒體」革命性創新經營發展的脈動一個廣

義新媒體的意義是一個以數位平台為基礎整合平面視聽網路通信等傳播

業務他可以是一種垂直整合分工整合經營的形式他也可以是一種水平整合結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3

合異業聯盟所謂多角化經營的策略在新媒體的經營結構體制中傳統大眾媒介

資訊載具因功能不同而形成的獨立經營事業領域分界惟在新媒體整合經營組織

模式的運作下其企製行銷管理等制度都已完全為之解放因此無論就媒

體政策主管的政府機關或事業經營參與的投資者閱聽人社會大眾學術研究者

等而言這都必須是一項全新思維下有效推動參與機制以及其無可規避必須急

於面對空前挑戰的課題

當前述的形式以因為資訊社會的新機制快速地結合傳統社會制度有效地

運作並且共構了一個全新效率實體互動(physical)的新社會形勢時這也同

時也引導現代資訊素養革命性創新變革的成就隨著資訊高速公路普及化的發

展以及衛星通訊技術與電視電腦電話等的技術結合後一種結合製作行

銷消費等三者共構而成的新媒體的經營模式正逐漸快速地取代ldquo第一世代媒

介rdquo的運作型態於是大眾媒介次世代的經營理念結構與制度正式的躍入

人類的生活機能中此即是「次世代媒介制度」的本質就硬體而言它以「數位

技術」為基礎就傳播經營的特質而言它是去核心化的多元交流形式讓每一位

媒介介面的參與者既是受播者也應是傳播者而一個更貼切的用詞應是資訊傳播

ldquo參與者rdquo(participator)的角色大量且高密度投入數位平台所提供情境環境

下的互動傳播行為時也締造了人類文化一個新資訊社會文明的成就

審視新數位匯流發展下的形勢已將各項傳統制度的結構由產業水平層級

的分工將通訊傳播「內容」與「平台」區分開來作頁同時這兩者的管制基礎

目標價值觀也截然不同需至訂出在產業去管制自由化的潮流中內容層面

的管制反而需要重新審視再管制的適當性「內容」與科技產業變動的關連性

低卻與社會價值觀念一貫的關連性高如人性尊嚴與心智未成熟者的保護不

因科技或平台的變革而有不同相對的言論自由的保障弱勢族群媒體近用的

增進也應檢視其社會目標補充一般法律規範不足

引介以下這篇文章介紹了心媒介平台依性質對傳播內容應受管制責任有

高低差異新興的媒體服務自律機制比政府管制更有效達成管制目的並兼顧

創新發展這篇研究從傳統內容管制的基礎出發參酌歐盟 2007 年之視聽影音

多媒體指令以及層級模式分析通訊傳播平台的特性提出細分化的原則探討不

同平台受管制密度的差異提供各位在參與新數位文明下一項行為參考的依據

子議題一如何運用網路創意以發揮社會(社群)影響力

6

資料二文化產業網路經營關鍵成功因素之探討

來源摘要自<文化產業網路經營關鍵成功因素之探討>《中華管理評論國際

學報》(2005 年 8 月第 8 卷 3 期)

作者林義屏董玉娟呂惠雯

網址httpcmrbaouhkeduhkcmrwebjournalv8n3CMR044C05pdf

《摘要》

在數位傳播技術以及基材設施的新商品不斷創新推陳之際到網路使用人

口及寬頻用戶快速成長現像數位科技文明進步的速度讓人目不暇給的感覺同

時呈現對人們生活影響力的快速擴展反觀廣告在網路中的發展跟上腳步了

嗎還是被過往舊有經驗限制了前進的步伐

回顧電視媒體問世崛起發展之時最早只是把平面廣告原原本本的班上螢

幕忠實的播出去就是一則電視廣告之後隨電視收視普及和製作技術經驗的

成長電視廣告逐漸發展出自己的廣告表現策略及創意技術

媒體廣告的表現跟隨著媒體發展而改變廣告在網路的成長歷程也是如

此不同的是網路發展比起電視的普及速度更快可供表現運用的技術比起當

年更靈活廣告經驗與知識環境更成熟也就是網路媒體本身的成長與相關配合

條件比起當年電視廣告所擁有的條件網路廣告顯然具備更好的發展機會

然而是否這些優勢條件被有效運用發揮了嗎還是處於英雄無用武之

地的處境看著充斥粗糙製作的網路廣告說明了網路廣告品質仍待提升例

如叫賣式的促銷訊息不加修飾的圖文訊息曝露誇張不實只為引起好奇點選

的廣告與品牌形象毫無關聯的影像或動畫表現hellip網路廣告的表現方式對許多

產品來說與其他媒體廣告表現的內容呈現無法連結的形象及認知落差依然那

麼普遍

產品的任何一次廣告行為不是在累積就是在減損品牌的形象因此任何

廣告在任何媒體的表現都應該在一個清楚的策略和連貫的創意思考下執行審

視相當多的網路廣告卻因為以下的原因導致忽是漏失了廣告策略及創意價值

茲將其內容說明如下

1因頻寬限制導致創意受到壓抑只能以粗糙的平面圖文千奇百怪的吸

引方式只求網友點選進入網站在進行詳細的溝通

子議題一如何運用網路創意以發揮社會(社群)影響力

7

2網路使用人口數普及率不足使企業投入的廣告經費保守限制了廣告製

作投入成本

3新媒體發展未趨成熟廣告在媒體操作的程序和觀念都處於摸索階段

許多企業以嘗試性質看待網路廣告並未將之納入策略考量也不重視整體創意

這樣的環境促使網路廣告透過誘惑性懸疑性或是叫賣式降價贈品活

動等廣告素材吸引網友進入中繼網站有些製作公司在激烈競爭下出現偏頗的

觀念和做法例如以數千元低價製作廣告有些缺乏廣告策略及創意的製作公

司說服企業將費用花費在建置活動網站上購買大量的媒體曝光至於廣告內

容則以低價或免費的廣告素材粗製濫造到現在人們還是可以看見很多高度曝

光的網路廣告這些廣告欠缺媒體運用策略一味迷信大型網站及大量曝光而浪

費預算網友看不出在傳遞什麼訊息即或是網友因好奇點選進入網站最後看

到的網站內容卻不是消費者所感興趣在網友對網路廣告的負面看法中除了干

擾注意力下載速度緩慢之外最大的風險乃是降低了網站公信力而這也是最

為網友所垢病的主要項目之一

如今網路環境在頻寬環境製作技術使用人口媒體環境廣告操作

經驗上已經今非昔比其新的結構為

1頻寬速度不斷提升降價配合製作技術進步串流播放技術等使多媒

體傳輸不再是問題高品質的網路廣告製作不再存在傳播障礙電腦設備不

斷提升消費者端接收高畫質網路廣告提高了溝通品質

2網路媒體接觸率已是第二大媒體且使用族群特性的寬度不斷發展越來越

多網路廣告操作經驗越來越多產業投入證明其在溝通品牌訊息上的效果

3網路媒體不斷放寬廣告版面限制包括大小及 K 數獲得市場正面反應

4網路廣告業已經發展出完整的操作經驗網路行銷運用的專業知識

因為這些條件網路廣告可以在第一時間就向消費者展開更寬更深的

溝通和選擇

例如在傳統的作法中網路廣告僅能達到品牌訊息露出刺激引起興趣

後續提供消費者進ㄧ步評估需求瞭解商品資訊等大多必須在活動網站中進

行1000 個不重複曝光可能只吸引 2-3 個人次點入網站但現在在網路頻寬環

子議題一如何運用網路創意以發揮社會(社群)影響力

8

境技術媒體等技術條件與環境的允許下廣告結構內容已經可以在同一版面

中去達成滿足品牌認知刺激興趣的功能同時不必另設網站直接提供消費

者評估尋找資訊甚至比較選擇商品體驗商品這樣的網路廣告能使每個曝

光都能達到一種成效不必擔心點選網站造成的流失同時審視其廣告的效果相

較於傳統廣告的形式與效果有著極為明顯的差距

當然這種廣告效果提升的幕後是網路廣告策略與創意佔據了更高的人力

及專業成本的付出如果企業付出網路廣告的代價只是停留在反應媒體版位價

格廣告素材製作費用無異是默認允許劣質網路廣告為其企業服務放棄追求

更高品質更高效率網路廣告的期待而再好的廣告環境再多的媒體人口資源

都形同浪費

當人們已經經由數位媒體多元介面的內容中切身體驗到網路廣告策略與

創意對行銷效果的重要影響之際顯然面對不可逆的網路趨勢以及網路擁有達

成更深更寬溝通功能更靈活的創意表現空間更複雜的媒體操作環境投資

於廣告策略與創意可以創造更高行銷價值企業何忍忽略網路廣告業界更該自

重其價值提升網路廣告品質這不僅真實反映經營成本促使網路廣告市場正

面發展提高網路廣告素質和效果以累積品牌資產也襯托網路媒體質感提供

消費者更好的資訊饗宴當然在各界都正視肯定網路廣告策略與創意的價值

時不止需要網路廣告業者的努力企業主乃至閱聽眾都必需要願意付出代價

因為成本才是經營成功的最重要的基礎與關鍵

子議題一如何運用網路創意以發揮社會(社群)影響力

9

資料三2006全球最火紅網路獲利模式

資料摘要自<2006 全球最火紅網路獲利模式>《數位時代雙週》(第 121期)

作者林希展

網址

httpmarketingchinatimescomItemDetailPageMainContent05MediaCon

tentaspMMMediaType=BusinessNextampoffset=12ampMMContentNoID=24624

《摘要》

由於全球經濟的型態正處於由傳統產業轉向以數位技術為主軸的數位經濟

世代過程中結構轉型的斷層落差形式使得全球的經濟情勢呈現著渾沌低迷的局

面處在這樣整體大環境低迷回盪的時代下台灣近幾年整體社會環境亦只能用蕭

條兩字來說明經濟社會制度下經濟重要推手的廣告市場主體行銷的預算也逐

年縮減但網路行銷的市場前景卻逐漸明亮且在逆境中維持著小幅的成長並

在 2008 年成了電視媒體之外最具影響力的媒介面對市場不景氣許多廣告主

皆削減行銷預算以為如此即可節省不必要的成本支出但真正在因應不景氣的

狀況下應進行逆向思考也就是如何在不景氣的時代善用行銷與媒體投資一

方面強化企業品牌形象另一方面則創造品牌偏好度與市佔率於是網路行銷即

成為近年來企業經營談論最廣泛也最受重視的議題之一隨著網際網路以及電

子商務的興起顧客的消費習慣與行為比起以往更加瞬息萬變相對的在此交

易環境下企業所累積的資料量亦快速的增加因此如何有效的呈現這些資料內

容以進行網路行銷便成為首要的議題網際網路的出現改寫傳統廣告及行銷規

則從而顛覆了傳統大眾行銷模式與傳統行銷模式不同的網路行銷的本質不

獨存在實體商品的價值交易而是資訊創造與交換的過程中對業者而言面對

市場的轉變促使他們必須重新思考如何在混沌資訊流竄更形自由的網路世界

中彰顯企業的存在價值及拄有引人共鳴的獨特品牌更重要的是在消費者主體

不斷提升的趨勢下如何建立長期顧客關係也是業者未來在網路市場報酬遞增

的獲利關鍵

當絕大多數的廣告主開始願意並了解將網路行銷機制歸納成為公司整體行

銷策略必要的需求元素時其最主要得考量乃是網路媒體相較於傳統的廣告媒

體其所具備創意構思可運用的可能性與運用技法更豐富多元的特性除了可以

幫助廣告主在品牌管理制度上進行一種全面性的思考作業外進而達成全方位的

子議題一如何運用網路創意以發揮社會(社群)影響力

10

行銷目的網路行銷的優勢除了具有互動性與即時性外對廣告主而言乃是行銷

後端作業領域中達成廣告主明確掌握廣告效益具體數據的機制其次由於網

路媒體投資進入的門檻較低廣告主大多願意在由最低投資的基礎上展開行銷企

劃作業之後再依據廣告效益的變化調整行銷企劃的策略以及內容以利追求

企劃行銷最大可能性的目標效益審視當前網路媒體作為整體行銷中的一個主

要的功能性媒介的角色在網路傳播影響力大增的數位時代中是否品牌行銷活

動仍然只能藉重傳統媒體作為主要媒介的通道整體的媒體預算規劃中如果未能

跳脫此一傳統思維的窠臼時廣告主媒體消費者都將錯失了絕大多數相互溝

通理解媒合的機會

如果以選擇日本最大廣告企業電通公司所提倡的 AISAS(AttentionInterest

SearchActionShare)觀點作為分析對象時可以發現當代的消費者在選擇消

費資訊息時都已具備了依附在自我實現的動機下展現自我執行的主觀立場準

此現代執行品牌行銷活動在選擇傳播媒體的規劃作業上必須思考是否仍然執

著保守地以「單一媒體」作為主要傳播媒體的通路特別是在新品牌上市或

maintain 階段時傳播策略該如何進行是綜合所有的媒體工具都做整體性推出

還是首先以網路媒體為主輔以平面廣電戶外媒體活動等助成延伸性依系列的

行銷活動將行銷的效益推至最高的目標事實上網路媒體多元的功能發展到

現在已有成為整合品牌開端平台的形勢因此在整體品牌觀念發想的認知之

後持續的傳播策略與媒體規劃作業上就必須將網路行銷傳播的功能以及所能延

伸的影響力的對象與範圍全數的納入行銷策略的範圍之內讓品牌行銷的策略

根據網路介面使用效率的績效在適當的時候適當的地點針對適當的對象以

適切的行銷技法進行全方位的行銷傳播

最後要引介的是一項網路行銷的特殊技法即所謂「網路病毒行銷」何以

「網路病毒行銷」能讓品牌知名度計劃達到事半功倍的行銷效果就其原因乃是

病毒行銷能產生所謂「擴散」的效果之所以能讓行銷宣傳進而擴散串聯的原因

在於病毒行銷的機制是藉由現有網路世界中「社群關係」的結構透過企劃後的

行銷資訊鼓舞了網路內部對商品資訊內容以體驗闡述分享質疑詢價等的傳

播透過點對點串聯的交換溝通形式它不僅結合自然口碑和人造口碑的即實性

內容適時的展現出品牌內在的價值與評論進而強化了互相聯絡機制的豐富

性當討論的內容經由不斷地激勵加工串聯後網友們在廣告主企劃者與消費

者關係中所創造的「推-拉-分享(push-pull-share)」機制下病毒行銷的目

標締造了生產行銷消費者相互依附共構的價值鏈中讓消費者接觸到有趣的

內容時選擇主動傳遞這些訊息給其他人而接收端的一員接收到的內容感興趣

子議題一如何運用網路創意以發揮社會(社群)影響力

11

後又會再回到廣告主原生訊息的出發點藉由這中性銷傳播的通道模式廣告

發送端以瞭解最多的資訊創造內容並且持續不斷地傳播下去

如前所述網際網路科技的經濟活動的應用徹底地改變人類生活的結構內

容也改變了企業競爭的方式電子口碑傳播其影響力已經超越實體的人際接

觸傳播範圍也更廣更快網際網路藉著傳播功能的優勢提供了企業一個低成

本的直接溝通管道以更有效更直接的方式與目標群眾溝通直接與客戶互動

的溝通模式已經徹底了改變以往的行銷溝通方式如何地有效地使用網路科技

以創造企業的行銷溝通成效是生活在網際網路時代中必須關心思考的議題引

介這篇論文其探討的是企業應用網際網路於行銷溝通活動的重要性以及成效

並分析行銷溝通策略與網際網路策略對企業在行銷溝通的領域中如何有效地

應用網際網路以提升整體行銷溝通成效作出具體的分析這些論述對於網際網

路行銷溝通應用的影響適用於網際網路的行銷溝通活動以及網際網路行銷溝

通應用所帶給各位具體概念

本文章由「數位時代雙週刊」授權刊登更多內容請見本期數位時代雙週刊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2

資料一網絡關係對新創企業發展影響之研究-以台灣高科技公司為例

來源摘要自<網絡關係對新創企業發展影響之研究-以台灣高科技公司為例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第 8屆中小企業研究碩博士論文獎)

作者賴宏誌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指導教授司徒達賢于卓民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網址httpsbrsignmanagementorgtwpaper855htm

《摘要》

網際網路傳播功能的特質被引進傳統商業的經營結構後無論就經營成本

品質與效率而言都有著極其優越的經營效益的表現因此網路商業行為及網

路創業在國際社會中有關商業的應用上蓬勃的發展也因此近年來有關使用網

際網路來進行的電子商務活動普遍受到學術界與企業界的重視很多企業都急於

利用網際網路上的電子商務來打開新的行銷通路面對網際網路這股無國界的浪

潮國內的企業也紛紛加入這個無可限量的網路商務領域其能在數位經濟世代

取得永續經營發展的空間

根據研究的結果顯示網路商業的經營首先要探討的課題是必須熟悉數位

工具的操作並能藉此吸取大量的知識經營者甚至可以自我學習並教導員工學習

對數位工具的使用與運作基於對數位科技的不陌生以及快速上手的優勢已成

為利用網際網路等數位媒體開創自己事業的基本條件其次在網路創業家的人格

特質與管理才能的方面主要列以歸納為以下幾點1網路創業家對網路創業環

境的看法2網路創業家的網路創業觀3網路創業家的創業要件4網路創業家

的人格特質5網路創業家的管理才能等綜合前項的要件規論出網路創業家在

人格特質上具有高度自信高成就動機企圖心有膽識耐心與毅力自我要

求與積極主動在管理才能方面具有溝通創新與創造力以及目標未來導向等特

台灣是一個小島型經濟體系並且因為地理關係的原因促使著台灣有著許多

中小型企業意味著在台灣這小島中企業裡有著創業的因子在內雖然有關於企

業的創業導向的議題在國外的研究當中受到許多的重視在國內的研究當中也逐

漸的蓬勃發展當中並且許多研究也已經證實了創業導向能提升企業績效增加

企業的競爭力但是多數的研究著重在創業導向構面以及創業導向與企業績效之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3

間干擾變數的建立因此有必要從以網際網路的運用作為切入探討創業導向對

企業績效的影響進一步使得創業導向的理論可以更為完整

在網路商業發展熱潮中台灣的中小企業也積極的開始向電子商務領域進

軍隨著網路傳奇故事的不斷崛起傳統企業紛紛架設網站及踏入電子商務的行

列莫不躍躍欲試想創造新的企業故事在過去只有大型企業才能透過電子商

務技術做到 24 小時一對一行銷主動行銷以及跨國性的服務等因他們擁

有充足的人力及資本但當中小企業主開始經營網路開店時他們發現改變了一

般中小企業進軍電子商務的命運及窘境就其原因乃是網路創業經營績效較好者

其特點為創業者對網路創業認知及參與程度高正視業務流程投入資金程度

高網站的建置與維護能力強善用資源宣傳網站注意銷售過程中的每一環節

注重長期的顧客關係與價值傳統商店與網路商店密切結合等茲將網路創業的

優勢說明如下

1低投資的創業資本

網路事業不像很多行業動輒幾十萬元或是幾百萬元的資本才能開始因為

可以不需要店鋪以及員工只需要一台電腦就能實踐在家創業的夢想由於創業

資本低因此風險較低而成功率自然就高

2減少員工致對低水準

網路事業多以一個人操作為原則因此有效降低員工管理以及支付薪資的

壓力

3靈活的工作性質

工具只是一台電腦並且工作地點在家因此你能選擇幾時開工並在哪兒

工作就算今天到某個地方度假只要有網路連線的地方就能上網處理網路事

業非常方便這樣靈活的工作性質是其他傳統生意所無法辦到的

4功作之餘又能擁有更多的時間

網路事業能完全自動化並能減輕你的工作量因此讓你擁有更多的時間

5相堆優渥的高獲利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4

網路事業的產品與服務幾乎只是網站介面型態包括運作等也都是利用網路

行銷

6持續不斷的收入

網路事業能讓你在付出努力後就可以持續不斷為您帶來可觀的網路收入

而且終生持續

7穩定持續的市場成長

每天都有新的人上網這意味你的市場 也持續不斷的成長中

8網路所到處處是商機

透過網路可以鏈結全球的交易對象擁有無數可以發揮專長的機會與商機

維在網路變商業經營熱烈的氣氛中亦不乏經營績效較差者其所面臨最嚴重

的問題應屬創業者對網路認知及參與程度低未採取任何網路上的經營策略創

業者身兼數職無瑕經營網站事務等本研究也發現對網路創業期望較低之創業

者在創業過程中未採取積極之經營策略甚至是無為而治其經營成果通常與

期望高低成正向關而創業者之網路認知及參與程度愈高其經營績效呈現超出

預期不受商品種類及創業期間長短之限制隨著網路創業期間的延續網路商

店績效不顯著期望落差大者創業者對網路之認知及參與程度會有所改變較

積極之創業者會探索問題癥結之所在進而修正經營策略

引介這篇論文主要是介重其對創業管理研究的論述主要包括個人創業與公

司創業兩大取向前者大多集中在探討創業者的特質經歷與能力以及創業團

隊如何影響創業成敗而後者則多從企業成長的觀點探討如何透過綜效的發揮

來發展新事業這兩種理論觀點雖然都曾指出網絡關係對於新創企業發展的重要

性特別是個人創業所強調的人際網絡但是卻缺乏深入探討創業者如何運用網

絡關係來取得各項關鍵與互補性資源因此論文研究運用網絡理論來分析

創業者如何透過網絡定位策略來協助創業初期的生存與成長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5

資料二「博客來」有何了不起

來源摘要自<「博客來」有何了不起>【6號成功分析室】

時間2006年 8月 24日

網址httpmr6ccp=355

《摘要》

每一個人上網的目的都不相同但都有一個共通的特性因此當青年朋友

準備投入「電子商務交流平台」經營之列時你一定要知道這個「共通性」指的

是什麼從這個基礎上再去探求經營發展他們的「共同性」目的並以此作為你

經營的目標和策略規劃的原則

多數青年朋友在投身數位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其實多數人想的都是一樣的

事都是希望怎麼去經營「好」它然後去發大財如果只有單純的想著這麼好

的美景時而又都可以做成的話那就不叫「數位資訊經濟」了要知道這是改

弦易策權新思維的東西因為大多數的都是坐著同樣的事傳統的開店(站)

版面作的美美的放上你的電話然後希望客戶會來敲門會進來消費

是的沒錯也許美美的業面就一定會有客戶會來敲門入站但問題是會不

會消費呢因此你這樣傳統的經營私為企劃就夠了嗎如果答案是夠的話那

麼位什麼商業網站那麼多經營不下去的也那麼的多經營不賺錢沒發展的又更

多傳統的是業經營方式改個行我努力吃苦耐勞中就有成功的一天但是

今天你不一樣了數位經濟的遊戲規則權變了要讓你的電子商務的交流平台

更驅茁壯好還要更好用心思維一種有別於傳統的非線性思維模式用下列

這篇文章以及其網站「6號成功分析室」所提供的一系列文章看下去會對你

有幫助的

網際網路的發達每一個在網路上瀏覽的訪客都希望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取

得他所所想找的也就是『資訊』你提供什麼樣的資訊並不重要因為總有人

需要你所提供的資訊如此的說法並不意味著只要你提供了「詳實」的資訊就

很值錢了那可不一定千萬別因此就自我膨脹了在網際網路上流覽的訪客

沒有一個是有耐心去慢慢逛你的網站的唯有你能快速準確的提供訪客所需要資

訊時你才有可能突破上站人數的迷失你才有辦法比一般網站更前進一步更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6

幾近客戶的一步江湖一點訣說破不值錢在這我就把他稱做是的秘訣一不

過你也別跟他人說說了真的大家都會了就不值錢了

接下來很重要的是怎麼準確的去提供客戶所要的資訊首先需要準確了解的

是由於網路訪客都是沒有耐心的所以別讓在網站上花很多時間搜尋據一個非

正式的調查表示一般網路的瀏覽者多以八秒鐘左右的時間來審視所需資訊因

此網站網頁的設計根本就是能夠讓你的訪客進入後能夠快速搜尋到他所需要的

資訊也就是讓你的準客戶能夠輕易的發現要尋找的網頁內容這裡就有提供能

解決問題的服務因為我們就是為解決此問的」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另一項意義

我們可以從中快速把客戶篩選不單單只是給客戶篩選我們而已如果你能確實

有這基本觀念你在設計架構或修改網站網頁時會注意到美觀的版面不等同

吸引準客戶留在你的網站網頁這部分我們會在後面再做介紹此外從秘訣一

尚揭示了第二項意義計數器上的數字其實並不可靠上線人數的計數器只

代表著有多少人曾登錄這個網站網頁但拜訪網站的人其實並沒有真正的進入只

是路過就線上商業的發展並不用太在意上線計數器的數字來逛逛的人未必是

你的準客戶只是訪客他並不會帶來商機

其次留意一下你身邊的景觀物象如果那些情境都只是穩定的整齊的

一致的會讓人容易疲倦於是看看你的網頁是否也犯了同樣的錯誤呢妳的

網頁是不是也是排版整齊乾淨文字排版整齊畫一的放置呢如果真的是的話

那真的很讓人感的遺憾遺憾你的行銷頁面不能挑起訪問者的的情緒讓他們對

你的頁面有深刻印象妳不可能會藉由你的行銷頁面來賺錢真的是令人感到可

在你與他人眾多的互動中那些讓你記憶深刻的一定是屬於那些生動活

潑言詞充滿抑揚頓挫具體的互動才是印象深刻的也更容易回憶起準此網

頁設計若要使人快速的印象深刻就是要讓訪客一同感受你文字與構圖的熱情

只有在你的頁面上讓身動感性的文字敘述忠實的呈現在訪客面前才能引發訪客

感受到你的熱情你線上的行銷才會有發揮作用沒有熱情只有平淡你寄望

誰能夠提起熱臉來貼近你給你積極的回應切記不論甚麼樣的訪客每個訪

客都會對你所需敘述的熱情激動能創造勾起訪客心裡的激盪言詞產生回應

在「6號成功分析室」主要分析對象為網路相關的成功案例不限於公司

網站也涵蓋了個人現象新聞無論是人還是物體只要是在萬眾之中脫穎

而出在與同領域相似競爭者比較下創下十倍差以上的價值就算是成功只要

是成功的通通都可以送到「6號成功分析室」作進一步的分析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7

每周四Mr6 先貼一篇引子裡面會先開頭準備一些每個案例目前所收集到

的資料與初步看法引子只是初步期待的是拋磚引玉的效果接下來的一周又

二日(周五~下周五)期間有感想有意見的大大們儘管放肆的留言讓網友們

盡情享受盡情評論到了隔周六Mr6 以所有目前搜集的看法做個總結整理

出一篇有建設性的結論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8

資料三由全球化看產業赴大陸投資與台灣競爭力

來源摘要自<由全球化看產業赴大陸投資與台灣競爭力>(國政專論科經(專)

字第 090-002號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

時間90年 12月 13 日

網址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TE090PTE-P-090-003htm

《摘要》

自 2010 年 9 月 12 日兩岸海基會與海協會已完成「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

(ECFA)及「智慧財產權保護合作協議」(IPR)的換文程序正式生效後台灣

與中國大陸的經濟互動結構已進入一個全新交流的情勢誰是第一家進入中國大

陸市場的台灣企業資料已不可考惟近年來登「陸」已是台灣企業對外擴展市場

的熱門路徑之一經貿統計亦證明中國大陸已經成為台灣企業赴海外投資的重

要地區

有關台灣媒體企業登陸一事據學者調查指出其應始於 1986 年 2 月廣東省

電視台試播台灣連續劇【戰國風雲】由於反應良好自此台灣連續劇就開始在大

陸流行(楊志弘2002)1994 年一項針對中國大陸十幾家城市有線電視系統

的調查發現有九成以上電視節目來自香港台灣或是外國進口(賴祥蔚2001

33)而呂郁女(2000 379)研究亦發現台灣製作影視產品在中國大陸極受歡

迎不少代表作品頗能吸引大陸觀眾的注意力2001 年 10 月中國加入世界貿易

組織(WTO)後對積極進軍大陸市場的台灣媒體企業來說促進了台灣媒體

企業與大陸媒體企業各種合作互動的頻繁與多元化

雖然過去台灣媒體企業積極登陸之企圖始終受到中國政府層層的規範所

限多數業者只能私下以各種「交流」或「合作」名義透過第三市場(國)的版

權轉售等非正式模式轉進中國大陸市場無法像一般企業體以海外投資或直接經

營等正式管道進入大陸媒體市場但是隨著中國大陸媒體產業近年來蓬勃發展

台灣媒體企業面對大陸龐大商機即便有著層層法規限制仍不願放棄登「陸」企

圖廣用各種名義進軍中國大陸媒體市場

根據研究中國大陸媒體產業學者估計中國大陸傳媒市場的產值將超過

1000 億元人民幣並有很大增量空間(曹鵬王小偉2002 4喻國明2002 25)

因此中國加入 WTO 開啟了台灣香港西方傳媒企業對中國傳媒市場的憧憬

與行動(陳韜文2002 24)從前項類樂觀的分析不難看出面對於早將中國

大陸視為廣大產製品出口市場且已以各種非正式「合作」與「交流」等模式登「陸」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9

的台灣媒體企業而言應不會讓跨國傳媒集團專美於前而放棄任何搶占中國大陸

市場的機會就中國大陸媒體產業與市場發展現況來說中國大陸對各類媒體產

品的需求已隨其媒體產業蓬勃發展而增加相關媒體法規也隨著產業發展與加入

世界貿易組織而修正面對中國大陸媒體產業與市場結構轉變之際台灣媒體企

業進入中國大陸市場的策略理應修正過去以「合作」「交流」「第三國輸入」

之非正式途徑積極研議如何因應中國媒體市場及其規範變化期能以最適宜進

入模式進軍中國市場加強營運績效以獲取最大商業利益

審視台灣媒體企業在面對中國大陸媒體市場與產業開放變革之際亟需精確

掌握中國大陸對媒體企業開放之決策意涵與規範內容擬訂進軍中國市場之最適

模式據以評估影響其決策的因素乃因進軍大陸傳媒市場不僅與全球華人地區

之媒體企業在競爭也勢必面臨歐美跨國媒體集團之爭食中國市場

推介下面這篇論文它研究探討的是一般企業之市場進入模式理論與概念為

理論依據除分析市場進入模式類型及其決策影響因素外並將此市場進入模式

類型依媒體企業特性加以考量與修正建構媒體企業之市場進入模式類型本研

究同時探討影響台灣媒體企業進入大陸市場之決策考量因素藉此了解進入中國

大陸市場之台灣媒體企業經營現況與規劃策略論文研究並獲得了下述的成果

(一)建構適用於媒體企業之市場進入模式類型

(二)了解台灣媒體企業經營大陸市場之現況及策略

(三)探討台灣媒體企業進入中國大陸市場之模式類型

(四)分析影響台灣媒體企業進入中國大陸市場的決策考量因素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20

資料四網路白牌出頭天 轉戰實體店鋪創商機

來源摘要自<網路白牌出頭天 轉戰實體店鋪創商機>《電子商務時報》

記者盧心怡

時間2010年 1月 4日

網址 httpwwwectimesorgtwShownewsaspxid=100103192811

《摘要》

本文以「從 Blog 使用目的探索部落格商機」為題觀察台灣大陸及歐

美若干 Blog 的經營現況希望藉此看部落格的未來發展以及潛在的商業機會

經本文歸納整理獲得一種部落格分類模型便於對部落格使用的目的做一區

別主要的分類維度包含以獲利為出發界定獲利與非獲利的部落格使用目的

另外則以組織及個人作為區分的維度而界定出四個不同的使用象限並探討各

別象限分類下的發展現況依照上述使用者群像分類區別有商業部落格達

人部落格公關公益部落格及私人空間部落格等四個分類對其獲利的模式經

營現況以個案為例加以說明並另以台灣百大製造服務及金融業及美國

Fortune 百大企業共約四百家左右之企業對該企業使用部落格之現況進行

統計瞭解得到目前的大型企業對於部落格的使用尚在萌芽的階段(但應用趨勢

與熱度已經加快加溫)而一般的小型或微型企業或個人在應用部落格的現況

則相對熱衷

本文從現有的部落格發展現況提出「部落格資訊流與金流交換模式」

主要描述部落格服務供應商(Blog Service Provider BSP)如何與博客

(Blogger)攜手合作將企業的業務及行銷透過部落格的口碑擴散與消費者

達到互利多贏的正向循環

從文明發展Blog 的出現一個虛擬出版工具的使用較之紙張及印

刷術的發展Internet 的發明就像是打開虛擬世界的一把鎖鑰它本身也是無

邊無際的虛擬平台與媒體載具紙張或許可用來比擬網際網路的發明但我們知

道網際網路扮演的角色不僅如此而部落格便宛若印刷術加上傳媒的結合體一

個可以讓自己向全世界發聲的出版平台這樣的科技趨勢背後有著潛力無窮的

商機待發掘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1

資料一善用『置入性行銷』讓商品訊息在網路迅速發酵形成市場口碑 來源互動數位行銷 httpwwwadcastcomtw

時間2009年 6月 10日

網址httpblogyamcomnraylee445article21535555

《摘要》

俗話說「呷好到相報hellip」這是傳統商業行為中日常消費經驗中的「口碑傳播」

用語相對的它也是消費者消費行為前會先向別人詢問相關商品服務的使用

與消費評價的典型決定的依據因此「市場口碑」口耳相傳訊息的傳播行為

早已存在於人們日常生活的消費行為當中經由網路媒介即時通訊功能的引導

下「市場口碑」的形式在網路的特性以及企業與顧客間關係品質的影響下「網

路口碑」以有別於以往「口碑行銷」的型態快速形成事實上在網路商業行為

普及發達的社會中企業行銷經營必須正視顧客之間「網路口碑」所帶來的影響

其中「網路口碑」的效果可能是正面也可能是負面企業可藉由探討影響網

路「市場口碑」的關鍵因素瞭解該如何管理與運用進而能有效的掌握「網路

口碑」在市場上的影響力

網路口碑形成之因素亦即觀察顧客對於匿名傾向的程度如何影響負面網路

口碑的產生以及從企業形象與關係品質兩方面來探討產生正面網路口碑的影響

因素然而顧客產生網路口碑的行為可能會受到顧客個人特質與企業活動的不

同而產生不同結果因此網路「市場口碑」的探討理應納入顧客的網路涉入程

度來做為企業形象關係品質與正面網路口碑間關係的干擾變項以及加入企業

經營虛擬社群的管理活動本研究顯示吸引網友間熱烈討論能容易形成虛擬社

群間產品銷售周其變動的關係結構即消費者在消費後對「商品價格」「商品種

類」「服務品質」「關係」等因素正面影響口碑傳播意願之研究(1)滿意與

信任能有效激勵顧客透過網路化為正面網路口碑的效果(2)網路的匿名特

性會引發顧客在網路論壇中散播不利於企業的負面網路口碑(3)企業應制訂

危機處理的因應策略並有效地執行之才能真正降低負面網路口碑

其次由於網路「市場口碑」的影響力在消費者行為的領域中逐漸地受到

高度的肯定以及這種口碑傳播具有非商業化的特性因此消費者對這種形式

的推薦會特別的感到信任隨著網際網路的日益普遍口碑的本質也跟著有所變

化全新的口碑在新興的網路銀行產業裡是不是會產生不同以往的結果是有

待探討的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2

審視當前有關目前台灣網路「市場口碑」的研究多半是延伸 B to C 的推

論強調的是「科技接受模型(TAM)」「信任」對採用意願的影響鮮少有學

者是由人際溝通面(亦即口碑)來討論在口碑部分曾有學者認為口碑會影響

使用大眾對電子通路(e-channel)的信任進而影響網路銀行的採用行為故

本研究延伸過去口碑對消費者購買決策影響力的模式目的在於探討網路「市場

口碑」以一種網路『置入性行銷』的策略讓商品訊息在網路迅速發酵以達到

提昇行銷功能的決策力的影響

經由研究結果的分析顯示出下列的結構1「市場口碑」訊息為傳播者的親

身消費經驗時口碑訊息對消費者消費決策的影響力較大2「市場口碑」訊息

傳播者具備的專業程度較高時口碑訊息對消費者消費決策的影響力較大3「市

場口碑」訊息接收者具備的專業程度較高時口碑訊息對消費者消費決策的影響

力較小4「市場口碑」訊息傳播者與接收者之間的關係強度越強時口碑訊息

對消費者消費決策的影響力較大5「市場口碑」訊息接收者愈頻繁地搜尋餐飲

口碑時口碑訊息對消費者消費決策的影響力較大等五項結構因素模式是成立

準此透過前項的理論結構模式為基礎引介以下這篇論文探討自 2003

年以來發展成為熱門爭議性的『置入性行銷』議題正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態勢在

網路上蔓延成為廣大上網人口必然接觸的訊息來源各大網站推出的置入性行

銷手法也挾著異軍突起之態勢盤據在廣告主的行銷策略脈絡之上究竟是什麼

樣魅力造就了這個行銷的明日之星呢回顧『置入性行銷』這個名詞老早就被運

用在媒體中對現代的行銷人而言只是提出再運用而已準此網路執行置入性

行銷的多元工具採行置入性行銷除了要考量產品本身的訊息條件也得對執行

的工具有所了解因為入口網站的平台內容頻道多元必須充分了解才能決定

置入的方式有時候可以直接運用網站的現有資源或創意元素有時候則必須自

行開發創意元素或是內容頻道對運用工具了解得愈清楚就愈能提高置入的效

率因此透過這篇論文的論述期望能找出口碑對網路執行置入性行銷的多元

工具的可行方式採用決策的影響效果以及干擾口碑效果的因素進而提供網

路經營業者擬訂行銷策略時一個不同的思考方向藉著口碑之傳遞強化消費大眾

使用網路銀行的意願進一步影響其實際的採用行為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3

資料二服務業應用網際網路對顧客關係影響之研究

來源<服務業應用網際網路對顧客關係影響之研究>(2005管理新思維學

術研討會頁 41-64 台灣科技大學)

作者李正文劉宴尚

參考網址

httptwmyblogyahoocomjwxSJnSqRERl3irkBYerhCA--articlemid=21

3

《摘要》

顧客資料探勘的應用在商業方面主要的應用方式為顧客群分類(Customer

Profiling)購物籃分析(Market Basket Analysis)以及顧客保留(Customer Retention)

等在顧客群分類方面資料探勘可以從現有顧客資料中找出他們的特徵再利

用這些特徵到潛在顧客資料庫裡去篩選出可能成為企業客戶的名單做為行銷人

員推銷的對象以降低成本提高行銷的成功率

一個良好的顧客服務機制會帶來經營上兩個重要效果1建立第二次買

賣機會2忠誠效應顧客關係首先要探討的是服務的本質特性是什麼1服

務無形性2不可分割性3不易保存性4服務品質多變性就服務行為

的類型而言它有人的服務物的服務心靈鼓舞的服務資訊的服務服務的

內涵來區分可分為提供協助的服務事後進行修補的服務附加價值的服務

所謂的服務的行銷組合除了行銷活動的四個 P 所構成產品(product)價格

(price) 銷售管道或通路(place)促銷(promotion) 尚需包括額外三個 P參與

者(participants)過程(process)實體證據(physical evidence)

在顧客接受的服務活動中顧客會接觸到服務的生產設施設備因此實體

證據提供了關於服務品質的線索讓無形的服務藉由有形的實體證據來表達服

務品質的確保以獲取顧客信賴依顧客購買動機將顧客分為四大類1節約

型顧客2道德型顧客3個人化型顧客4便利型顧客服務顧客的意義

為1人員服務接觸是雙邊的2服務接觸是人際互動3服務接觸是角色

表現顧客關係管理 CRM 就是關係行銷在幫助企業找出有價值的顧客與顧

客建立關係及有效管理顧客關係進而使企業獲利

顧客關係管理流程要素與顧客互動與顧客之連結與顧客之瞭解與顧

客建立關係影響關係品質的因素有1關係銷售行為2關係接觸程度3

顧客知覺支持4服務具體化5關鍵事件的補救6關係終結成本7關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4

係利益8共享價值觀 9溝通10投機行為11關係強度顧客服務管理

主要是提昇外部行銷效果增加內部生產力服務品質的面向1可靠性2反

應性3確實性4同理心5有形性

顧客品質分類1顧客看不見內部品質2顧客看得見的硬體品質3

顧客看得見的軟體品質4服務的時間迅速性5心理的品質造成服務預

期服務與實際體驗到的服務差距原因1管理階層認知2品質規格3服

務遞送4市場溝通5認知服務品質

服務品質管理計畫服務概念發展顧客期待管理計畫服務結果管理計畫

內部行銷計畫實體環境與實體資源管理計畫資訊科技管理計畫顧客參與管

理計畫服務品質管理計畫是由下列七個次計畫所組成的(一)服務概念的發展

(二)顧客期待管理計畫(三)服務結果管理計畫(四)內部行銷計畫(五)

實體環境與實體資源管理計畫(六)資訊科技管理計畫(七)顧客參與管理計

服務品質評量指標原則1從你的服務策略著手2定期評量3提出

以顧客為基礎的問題4詢問公平的問題5蒐集團體和個人資料6為組

織訂下水準基點7蒐集量化和質化且具體的資料8讓成果呈現出來9

確使這些成果易於讓員工瞭解10確保這些成果是可信的11確使這些成果

被利用

顧客服務人力資源策略1僱用正確的員工2發展員工以傳遞服務品

質3提供需要的支援系統4留住最佳的員工5發展企業文化有關客

服人員教育訓練的基本原則1需求分析(組織分析職務分析個人分析)

2成果評鑑3實施良好的訓練計畫下來要針對顧客服務人力績效進行評量

其內容為1績效評估的目標與效益(目標為管理資訊激勵)2績效評

估與管理的步驟3績效評估的方法最後一個客服人員團隊成功領導者的行

為的特質有1親自示範「顧客至上」的精神2致力於推動公司理念3

他們都是『終身學生」4相信員工並在他們身上投資5設立專案小組6

堅持目標7勵行公司政策

接下來要介紹的是顧客知識管理定義企業將前項顧客資料或接觸經驗處

理後成為顧客資訊並經由員工討論與專家解釋等方式將顧客資訊進一步創造

出顧客知識再提供予組織有效地應用以建立與顧客之良好關係資料倉儲定

義定期蒐集自企業內部的日常交易資料庫並累積與儲存龐大的歷史性資料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5

而且這些歷史資料為靜態不可修改長期儲存於倉儲中具有時間性與整合性

以提供精確之分析與決策之用

顧客資料倉儲與一般資料庫的差異為一般關聯式資料庫使用關連資料表儲

存資料儲存日常營運的資料資料瑣碎難提供有價值的資訊資料倉儲則大都

使用多維度資料庫結構儲存資料儲存經過整理彙總的資料能提供有價值得資

訊支援決策判斷資料倉儲的種類

(一)企業資料倉儲(enterprise data warehouse)

(二)資料超市(data market)

(三)多層次資料倉儲(multi-tier data warehouse)

(四)聯合式資料倉儲(federated data warehouse)

(五)虛擬資料倉儲(virtual data warehouse)

資料倉儲的優點是減少費用節省時間和增加產量倉儲的缺點則是再導入

初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和時間倉儲的限制也會給公司資訊傳輸的網路造成一

些問題但如果透過邏輯規則對資料進行細分的技術可以瞭解龐大資料庫中資

料的特性其功能在應用於顧客服務管理類別1服務市場之區隔2客戶發

掘與流失防範3客製化的產品及服務4行銷活動分析如果這些機能透過

網路顧客服務管理功能則可以達到下列的目標1網路服務市場之區隔2網

路客戶發掘與流失防範3網路客製化的產品及服務4網路行銷活動分析

二顧客資料倉儲的特性

資料倉儲具有下列四項特性

(一)主題導向(Subject-Oriented)(二)整合性(Integrated)(三)隨時間變化

(Time-Variant)(四)非揮發性(Non-Volatile)在資料倉儲中資料只能定期地被載

入且一經封裝後就不允許再修改也不允許有刪除的動作因此資料倉儲的

資料環境相對是比較穩定的它只會增加資料而不會減少資料所以可說是非

揮發性的其種類大致上可區分為企業資料倉儲資料超市多層次資料倉儲

聯合式資料倉儲以及虛擬資料倉儲等五種類型其優點在於使用資料倉儲有很多

好處但最重要的是資料倉儲可以幫助企業流通各種資訊做為決策分析之用

以節省時間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並且增加獲利唯缺點是資料倉儲在導入

的初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和時間資料倉儲也可能產生資訊傳輸網路的壅塞

或是資料不正確的問題造成搜尋的時間加長反而降低了效率使得員工的生

產力減低而且事先必須充分掌握使用者的需求並透過適當的溝通與教育訓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6

練讓使用者知道如何去使用這個系統才能得到助益

五藉用網路資料探勘應用顧客資料

顧客資料的探勘程序可以分為(一)決定企業運用資料探勘的目的(二)資

料蒐集(三)選擇適當的資料探勘技術(四)分析結果(五)知識取得與應用鑒

於近年來由於網際網路的蓬勃發展資料探勘的技術也被應用在網際網路上當

顧客拜訪網站時往往提供許多寶貴的資料企業可藉由分析這些資訊來瞭解顧

客的行為模式藉以提高顧客對公司所提供之產品與服務的滿意度利用網路探

勘的應用方式包括有

1網路服務市場之區隔

利用網路探勘可以找出容易理解的規則來描述市場區隔以了解顧客族群的

屬性

2網路客戶發掘與流失防範

利用網路探勘可以建立行銷模式來預測目前有哪些顧客可能會流失使用這

些訊息來留住顧客或是當做篩選潛在客戶的依據

3網路客製化的產品及服務

利用網路探勘可以建立個人化的行銷模式提供顧客個人化的產品及服務

而透過貼心的服務不僅能鎖定顧客的忠誠度更能使顧客自動幫我們做口碑宣

傳帶來更多的商機

4網路行銷活動分析

利用網路探勘可以根據所要行銷的商品找出潛在的客戶名單協助我們決定

該聯絡哪些客戶才可以讓投資報酬率最高達到最好的行銷成效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7

資料三從參與式傳播觀點反思蘭嶼數位典藏建置之歷程

來源摘要自<從參與式傳播觀點反思蘭嶼數位典藏建置之歷程>《新聞學研

究》(第 102期頁 151-1752010年 1月)

作者郭良文林素甘

《摘要》

當多元文化主義在全球化的時代中成為普世的價值社區的營造社區的

文化社區的共同記憶應該是「數位典藏計畫」的源頭活水目前國家數位典藏

國家型科技計畫主要是以動物植物地質人類學檔案器物書畫地

圖與遙測影像金石拓片善本古籍考古新聞為典藏內容然而在現今提振

本土文化社區營造和多元文化發展的同時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社區文化內涵

與鄉土佚事風情是否更值得紀錄傳承因此數位典藏應該不只是規格標準大

小解析度這些數位化的數字與數值它也應該包含社區民眾的故事民眾共同

記憶的部分提供了一種超脫物化而較人文精神思考的元素而這正是科技產業

發展與社會文化相互支援互動共構現代化成就重要的一部份

台灣社會在相當多的地域文化中充滿著族群社會多元文化結構的因素屬於

少數弱勢的地域族群文化與社會雖然他們長期以來都處於文化的邊緣地帶透

過社區意識的抬頭與多元文化的百家齊放少數族群文化始能逐漸揭開它的面

紗這對族群的傳人而言族群的母語精神圖騰文化儀式等這些文化的根源

的流傳發揚都是刻不容緩的事實且極具社會意義深刻的意義

拜數位媒介多工功能之賜藉由數位機材優越的取材品質支援下這篇論文

研究嘗試以紀錄片方式紀錄典藏社區記憶透過紀錄片的實驗創作實際拍攝及

紀錄被攝者思考家庭及生活的過程期能提供開放生命的多元想像用不同的創

作形式來探尋家與家庭成員的生命對話對特定族群家庭集體記憶的發展歷程

以及研究提供一個現實實踐的影像紀錄這是本篇論文在文本呈現上一項空前的

成就

論文內容的結構首先針對就參與式傳播的概念與理論傳統加以分析進而整

理出五項具有參與式傳播的定義內涵其包括「由下而上與草根發展」「民主

論壇與平等對話」「意識覺醒與現況改變」「創造在地知識價值」以及「自

我發展與成果分享」等除了現代化理論所衍生出來的發展傳播概念常與參與式

傳播放在一起討論之外並且將參與式傳播受到哈伯瑪斯概念影響的部分作為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8

論述理論的結構基礎至於錄影紀錄的內容所具有的意義不但是一段族人成員

的生活與訪談真實紀錄也是一個多元文化的數位化紀錄的型態在影音效果的

價值上應具有以下的意義1作為二十一世紀台灣族群家庭變遷的家族記憶

提供一個發展影音紀錄的樣本2呈現多元族群的整體生活型態與生命思維

這有助國內生命教育教學素材的形式3對台灣族群社會中女性形象描繪提

供一個角色現實實踐的影像紀錄4提供給對自我的成長及對生命價值渴望改

變的女性一個思考的案例5為地方社區發展紀錄文化數位典藏的工作提供

了一項具體可行發展模式的參考形式

論文的研究採用 DeNegri 等人的「參與光譜」架構來支援分析並針對「參

與模式」「地方人士的參與」「參與式傳播資料庫的建立」以及「交大數

位典藏團隊的執行情形」等四項內容加以說明以探討蘭嶼媒體與文化數位典藏

計畫的發展過程以及研究發現佳興部落數位典藏內容為當地豐富之文化資源

從規劃內容蒐集資料到成果呈現皆是以文化工作者個人為核心運用在地的

內部社會網絡並連接多元的外部社會網絡不僅聯繫起數位典藏的參與者也

獲得外界資源的協助使相關工作能夠順利進行由於以部落傳統文化為保存內

容在社區充權的個人層次研究發現數位典藏有助於參與者培養出充權意識

增加對部落的認同但仍不足以在組織層次形成充權的過程與結果未來如何擴

展並運用個人層次充權的結果刺激增進社區組織的能力甚至在研究成果與不

足之處亦能期待藉此反省發展出一個更理想的原住民數位典藏的參與式傳播

計畫

最後究論文在數位科技文化發展上的意義來看作品的貢獻則是將近年來

各界對原住民數位典藏政策的推動以由企劃的階段轉進為部落本身進行典藏工

作的階段其所具的意義乃是賦予了原住民能在數位世界握有詮釋權的主體性

其次在就數位落差的形式來看鑒於原住民部落多群居於偏僻鄉野地區就社

會組織結構性而言其面臨的是人口流失及數位能力有限的問題因此透過研

究藉由期望瞭解由原住民部落進行數位典藏的過程及影響以及針對其數位典藏

工作進行的分析透過田野觀察及深度訪談的忠實記錄將數位典藏視為社區發

展紀錄經驗以及動力的可行方式之一如此結合社會網絡及社區充權理論為

發展架構經由此一數位典藏保存傳統文化紀錄的掌握與詮釋如能引發部落居

民未來參與度的提升從運作中產生族人自身以及社會各界多元文化認同的機

制用能提供原住民建立主體性文化與社會自主成長的動能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29

資料一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資源準社會互動研究理論建構與使用

者經驗研究

來源<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資源準社會互動研究理論建構與使用者經驗研究

>《新聞學研究》(第 101期頁 1-442009 年 10月)

作者翁秀琪施伯燁孫式文方念萱李嘉維

網址httpmcrnccuedutw010101html

《摘要》

關於「網絡媒體」的發展早在 20 世紀 80 年代網路先驅者 J C R Licklider

及 Robert Taylor即有精闢的論述當大多數人還將電腦視為「數學運算」的機

器之時Licklider 及 Taylor(1968)即已將電腦理解成是「溝通」的利器這兩位大

師曾大膽地預測未來電腦網路的發展將超越傳統在真實的生活空間(物理世

界)中人類所賴以建構社會網絡必須透過有限之節點(limited gateways)的

先天限制這個虛擬的電腦網路將令未來所有的人類都能輕易地透過這個系

統自由的(完全依其意志)建構其個人的社會聯繫

網路功能結合人類社會體系締造新文明成果在 20 世紀末已逐漸產生了前

所未見的變革電腦與網路的鏈結將各自獨立的文化與社會逐一的被串連而且

引發就社會制度產生了空前的「大變革」(great transformation)浪潮中當網際

網路逐漸地在主導一個人類新文明之際其實這是一場媒體的革命也奠定了新

文明發展間「實」的基礎而此一「新興」的生活行為乃是人類有史以來所

未曾經驗過的換言之透過對電腦科技「技巧高明」的運用是人類第一次「有

能力」為自己開創了一個「虛擬實境」的世界這個虛擬的領域中意味著一項新

的社會制度(social institution)或一個電子的公共領地(electronic commons)已被

人類自己「孕育」出來然而這個人類自己「創造」出來的「新領地」對人類

社會而言有什麼實質意義呢它會是人類遠離或隔絕一切犯罪和不倫理行為的

「新樂園」嗎凡此都值得吾人細細加以思考

當一個人在網路的引導下被以一種有秩序的方式逐一串連起來之後一個

以電腦為基本單位的電腦社群(computer community)於是成形這個新生的社群

表面上看起來雖然只是由許多個人電腦所共同架構起來的「靜寂」的電腦站

(computer stations)的集合吾人或許可以電腦網絡(computer network)姑且稱之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0

但是透過這個電腦網絡卻使得在每一部個人電腦之前的使用者在有意無意

之間有機會形成一個「活絡」的具有生命力的社群這個「虛擬」的社群卻與

人們在傳統日常生活中所共構的真實社群一般同樣地也具有溝通情感與傳遞訊

息的功能而溝通的方式除了個人與個人之間私下的聯繫之外個人與網路中

的集體大眾之間屬於「公共場合」的雙向聯繫亦成為一種提供互動契機的形

勢傳統社會中資訊習慣由中央核心流向邊陲偏遠地帶的「溝通模式」

在這個新興的電腦網絡中已被徹底地顛覆這個新興的電腦網絡形成了一種「草

根式」(grassroots)的聯結這種公民形式聯結最大特質即是將那些屬於社會

網絡中最底層或最邊陲者取得與社會網絡中優勢地位者一樣的社會地位同時陳

述自己的意見因此這個「網路社群」全新運作的結成也意味著新型態人類社

會的社會秩序將會逐漸透過這個網路社群的功能予以運作

其次Licklider 和 Taylor 並且進一步地指出這個網路傳播系統如要持續維

持其正常的運作其關鍵在於有賴廣大網民積極主動參與維護亦即是網路運

作的管理與決定權將落實於使用者的身上這是人類有史以來有機會實施「直

接完全民主」的最佳場域電腦網路的每一位使用者都將有此一權利與義務

貢獻自己的心力自己的智慧及自己的意見以共同形成新的社會價值與規範

準此「網路社群」的創建在「理論」上是人類社會未來的理想但從電腦網路

社群中所實際發生的種種事例審視之則這個新生的社群似乎並沒有為人類社會

帶來任何「幸福」的保證或任何可供期待的光明遠景因為人們在真實社會中

一切之問題行為在電腦網路社群中也一一被重複地展現出來其中最為常見

而最為人所詬病的就是違反倫理的電腦網路侵權行為

當然就當代的社會生活而言那些違反網路社群倫理的事件或現象已層出

不窮甚至已成為「網民」日常在網路社群中必須時時注意提防的「現實問題」

為了防止網路社群中違反倫理事件的發生人們都已開始從技術面暨專業倫理守

則予以適度規範此一社會組織成員的網路社群社會行為這些作法無非是希

望從法律及科技的面向著手間接消極的防堵違反倫理的可能機會與動機其結

果固然有其一定之成效但仍無法有效完全制止網路使用者一些反社會行為的發

生究其原因則法律與科技方法都沒有觸及網路社群仍然是由「社會人」所

共同構成的這個關鍵事實目前所有的網路使用者可以說在成為網民之前都

已具備了相當的「真實社群」中的生活經驗無疑的這些生活經驗會自然地被

帶進網路社區成為網民在網路社群中活動時的行為指南因此欲處理電腦資

訊網路(網路社群)的倫理議題就如同要處理真實社群的倫理議題一般必須

對該社群的結構背景先做深入的理解才有可能掌握其關鍵處進而擬出有效之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1

對策

「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資源準社會互動研究理論建構與使用者經驗研究」

這篇研究論文研究的目的在於建構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準社會互動理論經由

文獻的探討就認知面(含可用性內容結構和網站可辨識程度)情感面和體

驗面是影響使用者準社會互動經驗的主要因素這篇研究探討不同受訪者在使用

數位典藏資料或其他網路資料時的經驗如何(認知面情感面體驗面)使用

者如何和這些網路內容互動具有哪些認知面情感面和體驗面特色的資料更容

易引起他們感官的知覺情感的投入與身體的活動並影響他們對於時空的知

覺而產生所謂的「準社會互動」使用者和他們所處環境中的其他人如何就所

接觸到的電腦網路內容進行互動

研究的結果顯示多數的網站普偏著重於內容及認知面的建制欠缺可用

情感及體驗面的內容故一般使用者對數位典藏網站的知曉度較低認同度也無

法提高研究數據顯示網路使用者理論構面預測準互動行為的可解釋變異量仍

有 59其中解釋力最強的是情感面(54)其次依次是體驗面(37)內

容認知面(34)和可用認知面(32)這篇研究所建構的網路使用者理論構

面和準互動量表雖具有一定程度的效度惟這篇研究是採取網路問卷調查方法

樣本代表性難免不足未來應該以隨機抽樣方法再次檢定這篇研究初步建立的

理論架構以增加研究信度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2

參考資料二癌症部落客的書寫研究

來源摘要自<癌症部落客的書寫研究>《新聞學研究》(第 106期頁 99-134

2011年 1月)

作者陳憶寧

網址httpmcrnccuedutw010603html

《摘要》

部落格的興起與盛行乃在於自發性的自我表現與資訊分享由於不須如

報紙投稿般受到主編審稿採用與否故是十分自由的這也是部落格吸引廣大群

眾的原因之一然而正因為如此故其水準與素質亦無法有一標準來衡量人

氣的高低與水準素質亦未必可以成正比一些喜歡文學寫作之人也就以部落格

作為發表的園地在其中揮灑自我表現創作的熱情

就以創作自由表現而言部落格一方面可說滿足了個人自我實現之成就

感以及與同好分享交流等心理需求一方面也可說是磨練文筆練習寫作及發

表的園地就文學發展方面而言文學創作自始即非「專業文人」的「專利」

任何人都有藉文學創作以表達情感的自由與權利中國文學史上的民間文學作

品也是不可忽略的一環民間文學一般文字較為俚俗但其內容是豐富的情

感是真摯的因此有其相當的價值由此來看目前興盛的網路文學以個人之觀

察約有如下幾項特點

1作者有中文專業的當然更多的是非專業的

2內容豐富多樣有真情表達自我的也有思想天馬行空的

3有寫作能力不錯的讀來言之有物而能感動人

4也不乏國語文基礎尚須加強的如錯別字文句不通章法組織紊亂或

是文字看似優美實是詞藻堆砌不知所云helliphellip等等缺乏國語文或專業寫作指導

與訓練者亦屢見不鮮

當然就表達自我的創作自由與學習寫作的角度來看網路的「文學作品」

是值得鼓勵的其有著社會學心理學以及文學學習各方面的價值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3

至於一些部落客因閱讀者超人氣的擁護建立了對自己作品的信心因而

將作品「出書」者此一現象據個人之觀察其特點亦與前述對部落格之各項

觀點相類所謂的粉絲人氣或市場接受度亦未必與作品水準相等

就出版之著作而言古人有所謂的「名山事業」有所謂的「文章千古事

得失寸心知」(杜甫詩)現代之國語文教育者也常教育說「要提昇國語文

程度要多多閱讀課外書」衡之今日出版物或許就部落客之出書而言亦為

基於一自我表現或者可說「作紀念」之動機而憑其人氣粉絲有相當之銷售量

但就社會對出版著作仍具有相當看重之價值而言出版物之素質如何一般「讀

者」亦恐難以分辨

當然文學作品是否有價值事實上也有其層面與時代性的意義所謂雅與

俗各有其所好陶淵明的作品在當代並未被主流文化所接受到後代才廣受重

視是故就「文學」而言不管是不是網路作品任何人皆有創作與發表的自由

與權利出版為著作亦然其價值亦自是多元而未為定數短期內市場接受度高

的未必會長期受肯定

但就「閱聽人」或「讀者」層面而言對於作品素質之分辨則是需要教育

的增進其素養就像每個人都會唱歌但未必都唱得好每個人都可以寫作出書

但未必是都能寫出「好書」唯就網路媒體正向面觀之作者能於開放的空間「勤

情」於發表期論著社會應該給予肯定至少這是一種不同意見表達的方式其次

就讀者的角度來看是否接受又是另一種場境即或是負面的評價其正向的意義

乃是建構了讀者社群「批判」的能力當然正負二元論最終仍須接受「市場」的

驗證要還是不要接受它存在

審視「癌症部落客」這篇另類課題專業論文研究其所展現的功能是它檢視

部落格對於癌症病患這群弱勢族群所擁有寫作的可能性及意義以特定的健康

議題癌症之部落格回答以下兩個研究問題誰是癌症部落客癌症部落客

如何書寫癌症這篇研究選取兩大部落格系統「Yahoo奇摩」部落格以及「無

名小站」部落格共 63 個選取 315 篇貼文進行內容分析結果發現部落格作者

多是年輕的女性患者貼文可看出部落客的社會連結與面對疾病的書寫動機研

究結果意味著癌症部落格有潛力成為一般大眾書寫處理疾病的空間且部落客為

社會中健康議題的資訊來源之一誰能說這樣的文章「部落格」其所啟發網路媒

體傳播功能新探討意義的所在一種由分眾主導滿足分眾需求的媒介經營形式正

逐漸的發展形成當中同時也開啟了新媒體傳播社會意義的新生命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4

資料三創業家社會網絡行為之質性研究

來源摘要自<創業家社會網絡行為之質性研究>《創業管理研究》(第二卷

第四期頁1-242007年12月)

作者陳家聲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教授

網址httpwwwerjorgtwsearchJournalFilev02n04V02N4-1pdf

《摘要》

網路社會行為的特徵乃是公民式連結組織的形式它不像傳統人類社會一般

有階層化組織方式也就是說這樣的結構方式並沒有一個核心的機制透過權力

的運作將整個社群連結起來網絡溝通方式的出現令使用網絡的人多了一種虛

擬的身分而這就是一種較少受到社教化約束的「虛擬我」青少年使用「虛擬

我」的身分在網絡發言或發布短片由於並非一種面對面(face-to-face)的溝通模

式意味網民發言或上載短片時只是面對電腦而非真實的接收者因此在較少

限制的情況下青少年的行為會變得大膽激進甚至刻意挑戰社教化約束演

變成為一個難受控制的「網絡社會我」這種草根式連結方式所建構起來的網路

社會必須依賴相互的信任(mutual trust)才能彼此聯繫起來成為一個社群

換言之相互的信任乃是電腦網路社群這樣水平式社會組織得以順利運作的主

要機制前面提到電腦網路組織及運作的方式將會是以基層使用者為主體

讓電腦網路的每一位使用者都有同等的權利與義務共同形成電腦網路社會的

價值與規範因此整個網路社群的運作絕大部份是依賴網路使用者的高度自

制與自我規範

網路領域雖然是人類空前第一次有機會獲得完全自由可能展現自我的場

域但網路社群這樣的安排與設定同樣給予網路使用者誤用乃至濫用此完全自

由權利的空間網路社群的倫理問題即是由此而衍生出來可以想見的因為網

路空間的自由所引起的誤用與濫用而造成的網路倫理問題將無可避免地會沖擊

破壞網路社群中網民之間相互信賴的機制而相互信任機制的破壞顯然將會

危及網路社群的建構基礎進而影響網路社群的運作與發展當前許多有關網路

社群倫理議題的探討或著手採取的防制對策無論是就法律面或科技面著手但

都只是片面地考慮到如何減少違反網路倫理的事件發生而尚未能從以上所討論

的網路運作機制予以整體之考量事實上在設法解決網路倫理問題之時將會

面臨一個極為棘手的兩難情境首先網民在網路空間的自由「行駛權」所引起

的誤用與濫用而造成的網路倫理問題一定會消蝕網路社群相互信任的連結運作

機制進而鬆動網路社群的建構基礎然而若著手針對網路倫理問題採取「有

效對策」則勢必要對網民在網路社群中的自由權加以設限如此一來固然可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5

以解決部份的倫理問題但是這樣的作法事實上是犧牲了網路社群當初之所以

被創立起來的最珍貴的特質即網民擁有的近乎完全自由的悠遊空間準此以

往可能會扼殺這個人類自己所創造出來的虛擬網路社區進一步發展的潛力因

為網路社群中網民自我規範自我節制而相互信賴的基本理想與實踐機制有

可能會因為這些防制倫理問題發生的預防或補救措施而蕩然無存因此尋求解

決網路社群倫理問題之道的關鍵基本上是在網民的自由權力與因之而起的誤

用濫用自由之間尋找拿捏一個適當的平衡點(balance point)這個平衡點

一方面必須能夠繼續支持網路社群原有的自由權與自我規範機制另一方面又必

須能夠制止因誤用濫用自由而產生的傾斜顯然的這是一件高難度的藝術工

作是全體網民必須共同面對思量的艱鉅任務工作因為網民才是網路社群的

裁決者網民們在網路社群中的所作所為將決定未來網路世界的面貌

隨著網路空間(cyberspace)的逐步擴充與全球化連結當代人類有機會透

過這個系統完全依其自由意志建構其個人理想的社會聯繫關係國度年輕世

代進入社會常經由創業展現理念達成理想其中中小企業的蓬勃發展的成果

不但成為多數青年創業的指標同時在台灣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這種創業精神更

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與影響基於正因為中小企業對台灣經濟的貢獻邁入數

位經濟世代它理應是研究創業家成功因素的重要議題之一鑒於社會網絡關係在

華人社會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這篇研究論文期望透過探討社會網絡行為在創

業家的創業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期望能夠回答下列重要的問題創業家在其社

會網絡行為表現上有何特色創業家如何營建其社會網絡創業家如何透過社

會網絡來獲得其所需的資訊及獲得潛在利益

研究結果顯示創業家會經由不同的管道可能是正式的組織或公協會專

業協會或是非正式的場合中與別人建立或深或淺的關係並透過不同的互動方

式得到不同的資訊從關鍵人物(強連帶)身上可以得到產業重要的技術與知

識還能發展情感的支持而一般社交朋友(弱連帶)可以得到較多較廣泛的

資訊創業家會透過強連帶關係及參與各種公協會社團活動非正式活動等不

同方式拓展社會網絡關係獲得各種資訊與潛在的商機利益創業家求學過程

與先前工作經驗所累積的人脈也是新創事業發展時的重要資源這篇研究從社

會網絡理論及特徵試圖系統地討論創業家社會網絡關係行為及其意義期透過

這篇研究發現能夠做為學者對未來創業家社會網絡行為研究的基礎而從個案資

料分析的創業家社會網絡關係行為也能夠給創業家一些實務建議讓創業家明

白了解社會網絡關係對創業的重要性以及建立和拓展社會網絡關係的參考幫

助其在經營新創事業時更加順利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6

資料一如何落實網路言論管理

來源摘要自<幾個值得進一步澄清的網路規範根本問題反省與辯論的開端

>《律師雜誌》(第 233期1999年 2月 15日)

作者劉靜怡

網址

httpwwwlawbankcomtwtreatisepl_articleaspxAID=P000010717

《摘要》

網際網路媒介傳播服務的功能人際多元的互動的結構無遠弗屆的網路資

訊服務等確實已帶來人類生活上的便捷惟不諱言的是網路犯罪的問題也隨

之日益增多併發例如網路色情非法竊取網路資料利用網路散播謠言中傷

他人販賣違禁品侵犯他人的著作權刊登不實廣告欺騙社會大眾等

都是網路被不當使用的另一個面向有鑑於此目前全球大多數國家針對社會使

用網人口規模持續快速的發展來看多以積極的態度建立一套「網路資訊規範與

倫理守則」以防止並解決日益嚴重的網路犯罪問題各國政府除了應立法對網

路的不當使用加以規範外並潔何業者的配合以及網路使用者網路管理者敦促

各藉由自身發動自律行為其次各政府在立法時須注意勿以條例式的規範因

為網路太過多元並隨時有新的變化發生所以立法時應以是否造成他人各項損

失為論斷的依據同時也須加強民眾守法的觀念切記勿再重蹈以往嚴以立法寬

於執行的復轍在建立網路秩序與規範之始或許有些困難因為網路本身太過多

變及難以控制不過如果能將這些理念能形成一種風氣配合網路快速的傳播及

廣大多元影響力等的特性必然可以對整個網路倫理與文化有很大的幫助

其次在審視網路秩序規範與網路自由等行為所具的爭辯形式時首先應

從網路特性作為探討的基礎分析網際網路作為一種新興類型的傳媒而言他

具有以下的特性多媒體性(multimedia)超文本性(hypertext)封包切換(packet

switching)同時性(synchronicity)互動性(interactivity)透過這些特性

網際網路得以建構一個自由的虛擬空間他的自由性突破了真實物理疆界的侷

限也穿越了時間的的限制個人的思想言論只要他願意就可以在極短的時

間之內傳播到各地領域中同時經由他人的閱讀與迴響將很快成為一個集體的共

識再就商業的行銷販售來看只要商人的行銷策略能即時反應市場趨勢或

將商品內容的特色以創意行銷作為一個銷售的賣點即能以速度快效率高的

手法進入市場當一個眾人期待已久的美麗新世界似乎已能實質有效地呈現臨在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7

你我眼前時科技的進步除了讓人性得以貼近自由惟同時隨興發揮的任意行

為讓一些人性的醜惡面也隨之帶進了科技所構築的這個虛擬世界之中網路謠

言網路詐欺網路駭客網路色情網路病毒等都證明了網路並不宜是

一個可以完全自由任性行為的地方也因此他仍需要維持一定的秩序讓大家

都要遵守必要的規範才能讓虛擬社會系統不致發生紊亂同時也是融合傳承傳

統真實社會真正的意義

準此就一個國家資訊政策形成過程而言在新興資訊科技發展的初期資

訊政策使應該及早將其可能的影響納入評估以確保新興資訊科技在普遍使用的

同時能夠將選擇和彈性極大化當然此一架構他應該式重塑資訊政策形成過

程的觀點而並非是強調主張政府應該積極介入甚或控制新興資訊科技的發展

走向是一種主張資訊社會公共政策形成下所應該具有更為開放型式下的形式

亦即是這類的論點其所涉及之民主憲政傳統下的政府功能在科技主導的社會結

構中其所行使公權力的界限與控制等的新興制度面的問題分析相關政策執再

行面可以參酌的內容下列的幾個考量方向

一首先應從網路世界爭議面應該如何規範做起

二從現實生活行為中進入網路世界的規範建置

三法律社會規範與資訊科技的倫理關係的建構

四實證法律 VS網路社會-政府國家公權力 VS網路社會

五網路規範倫理秩序法規未來發展趨勢之省思

最後關於這個課題就個人而言面對網路聞名的新興生活空間領域時人

們因受限於過去所累積生活經驗的影響理當會將傳統的記憶與經驗與當代變動

的新型式進行一種對比性差異結構架的形式做出探討與評價所以除了要更理

解網路世界規範運作過程之外當然更要針對傳統世界的規範做出省思其次

在網路世界現實生活中的人們也要面對掌握市場那些無形的操控之手做出太討

理解在資訊科技時代人們除了要面對的是千萬隻隱藏在背後電腦程式設計師

的雙手之外對於參與網路資訊製造傳播的鍵盤之手都是人們必須理解同

時加以掌握的資訊節構要知道網路世界作為一個多元溝通的新社會形式其本

質乃是應以理性的互動溝通作為行為正當性的基礎故每一位網民應有的認知是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8

網路社會互動溝通特性的新行為形式而絕非是透過各種管道渲染或是參與網路

世界的負面傳佈的心態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9

資料二美國資訊自由法的運作經驗

來源摘要自<美國資訊自由法的運作經驗>(台灣新聞記者協會)

作者劉靜怡台大國發所教授

時間2004年 9月 24日

網址httpwwwatjorgtwJudgeercon1aspnumber=42

《摘要》

傳播媒體言論自由權力的內容與義務的結構範圍除了在少數極權社會國家

之外通常都是各政府媒體學者公眾輿論在眾聲喧譁爭議聲中的重要討論

焦點惟當「言論自由」成為事過境遷後的媒體內容裝飾器物後新聞內容的文

字內容的爭議性似乎也從未有機會在人們的生活環境中真正具體的實現它資

訊傳播內含真正的意義

所謂的言論自由以最簡單傳統的話來解釋是「我擁有此一基本的言論自

由與保護於特定的場域有發表言論的自由同時不受到任何事先的監審

(Censorship)與限制(Prior Restraint)並對此言論內容負完全責任而此言論

應包括語言與非語言之型式」無論這一段文字對言論自由詮釋的意義與功能為

何不過他卻實也是號稱民主言論自由大國-美國在歷經了長期時間洗鍊下所

獲得的一項歷史形式的文字詮釋的結晶

不過從歷史的衍發過程中可以肯定的是「言論自由」一直是令一個社會當

權者愛恨交加的名詞也因此註定了它永遠得不到它安定無虞保障形式的主因之

一就在網路快速發展迅速延伸至聲全球世界每一個領域時網路上資訊中過

載與不當言論的批評聲浪讓言論自由又再一次的讓新興的網路媒體面臨了發

展上另一個新興的挑戰茲以美國的發展為例1996 年首先點燃的戰火是「通

訊端正法案」(Communications Decency Act of 1996)他在 Reno v ACLU 的案例

辯論中受到了挫敗但之後美國最高法院宣佈判定「通訊端正法案」的部份條

文屬於違憲也因此讓網路言論自由的保護戰爭在初期得到了應有的重視

不過如果從網路的特性來探討言論自由就有如童早年美國西部拓荒時

代那些愛打抱不平的牛仔們用槍隻來捍衛自己的圈地時他們充滿著理想與正

義的姿態網路社會雖然已走過了蠻荒的年代但虛擬的網路世界裡確有充滿

了如西部開拓時期那般的充滿著許多的未知未來他的發展仍有待轉移實體世界

的規制甚或是重新創造來導入網路世界

審視網際網路發展至今一直都是以資訊自由流通與共享為其經營的精神

所在而其中的基礎所在就是每一位末端使用者都能擁有從網路上自由「擷取」

資訊的權利而這也網際網路功能角色立足的所在所謂的「資訊擷取自由」

就是指一切存在於網路上的資訊每一位使用者都理應能夠自由的擷取也就是

說使用者應該被假設為「善意」的使用者故在網路行為的領域中每一個使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0

用者都應該能自由的擷取所需的資訊而無需擔心是否會觸犯法律

無論是網際網路通路中的資訊或是存在於任何一種傳播媒體的資訊預先過

濾篩選的責任本來就不應該被加諸在使用者的身上相對的是應該成為每一個

資訊「提供者」應有的責任而網路上的資訊若有瑕疵其責任也應該在於「提

供者」無疑的資訊的瑕疵絕對是由於「提供者」的不正確或誤作為而產生的

而非一味的規論至最末端「使用者」的身分上如果在此時將責任歸於使用者

或視其為幫助犯則此無異於就保護智慧財產之名加重了使用者沈重的道德責

準此保障每一個末端使用者擁有「資訊擷取自由」的權力讓每一個網路

使用者在瀏覽網路上的資訊時無需擔心是否不經意的「重製」了他人的著作

也無需擔心從網路上下載的資訊是否會違反法律顯然這是一項非常必要的新思

維而不只是單一的資訊擷取自由意義探討的問題對於存放資訊的使用者私人

物品來說也具有隱私權不可侵犯的意義存在深一層的探究賦予使用者能夠

自由下載並且單純供個人使用的權利這與著作權法上面所揭諸的「尊重智慧財

產」是毫無衝突的資訊能夠自由的流通網路以及知識才能快速的傳布並且

匯集更多的資訊擴大網路的範圍使得知識經濟的規模能更擴大網路的發展

之所以能一日千里畢竟得自於資訊的多元高速即時的傳播特性

如果堅信要求每一個使用者在網路下載資訊時都必須先加以審核該資訊是

否有使用上的瑕疵性那麼對於每一個使用者來說無異是在行為中加重了深

沈的負擔讓使用者起了排斥的寒蟬效應導致使用者可能基於違法的風險不願

意擷取在網路上的資訊因為除非該資訊能夠先證明其為「無瑕疵」的使用

即或式如此審是當前網路資訊領域中所存在著大量的資訊但是又有多少資訊

能夠讓使用者在無負擔的形式下下載使用的告知呢準此如是的擴大勇用者

責任的後果於是必須讓合法的資訊提供者必須花費更大的力量去證明自己是

單純的資訊使用者每一個「提供者」也必須保證「使用者」下載該資訊不會觸

犯法律如此網路自由與快速流通的本質將起重大的改變並且在缺乏一套足夠

信任的機制讓使用者能安心下載資訊試問這難道是身為資訊「提供者」所樂

意見到的情況難道這樣有助於資訊自由有助於國家知識經濟的發展

其次就傳播節構而言資訊提供者與使用者之間原本即存在著「先傳後播」

的結構性關係如果沒有這項資訊先在網路上「存在」那麼使用者的「擷取」

行為就不會發生所以不但存在著前後順序也存在著因果關係論及責任分配

有瑕疵資訊必然來自於「提供者」討論「到底是誰侵犯智慧財產權」的時候

最直接的答案必然是瑕疵資訊的提供者那麼把這個責任擴大到「使用者」的身

上難道會是一件合理的事情如果「合理使用」的責任範圍本身根本不合理那

麼使用上又如何論以合理處在這個網際網路高度發展的時代之中使用者應該

被假設是善意的並且能夠以一般所公認的普通方式去自由的取得網路上一切

存在的資訊而不被賦予「預先審查」的責任網路的世界應該是更拉近「提供

者」與「使用者」間彼此的距離而不是由類似此次的事件造成提供者與使用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1

者相互對立因為真正的侵權責任是存在於「合法提供者」與「非法提供者」

之間的只要能夠阻止非法提供者那麼智慧財產的侵犯就會消失根本無須將

預先審核的重大責任加諸在使用者的身上

面對網路多元介面傳播世代的發展人們如何運用那些傳統新聞自

由的模式以一種典範傳承的態度作為應對二十一世紀各項挑戰的基

礎是一項社會全體必須省思的新思維與行為規範讓人們共同凝聚共

識重新作出共同的承諾一起為此一新興的傳播事業的發展作出努力貢

獻讓人們匯聚智慧締造一些高科技化的生活形式作為人類推動此一

新文明取得全世界共同確實進步的力量讓人們並肩前進倡導此一自

由的精神與秩序為了前一個時代理念的延續更也為了賦與每一個年

輕世代參與者期許的希望與機會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2

資料三匯流發展下傳播內容管制原則之探討 來源摘要自<匯流發展下傳播內容管制原則之探討>發表於交通大學2009 年

全國科技法律研討會

作者陳志宇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

網址httplawblogilf-twcomreadphp97htm

《摘要》

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傳統大眾播媒介壓縮技術網際網路等在數位科技

的主導下將傳統獨立經營發展的廣播通信資訊等傳播媒體產業其所用的

機具設備產製模式服務功能等有關的經營組織模式於「科技匯流」(Technology

Convergence)的形式下已建構出以「數位平台」為經營基礎的「新媒體」(New

Media)結構數位傳播技術已有效地融合了傳統媒體音訊視訊數據訊號分

界的形式並將其功能整合在數位平台上以不同介面的形式傳輸資訊

麥克博斯特(Mark Poster)指出 20 世紀的結束見證了傳播科技系統與

產銷型態結構世代更替的過程傳統傳播活動的進行是將資訊符號從一個定點傳

送到廣泛接收的過程資訊符號通過電子類比訊號縮短了時空距離繼起的新世

代傳播則是以數位化符碼與技術駕馭時空環境麥克將媒介傳播技術領域的分界

分成兩個時代用以說明

(一)媒介商品是由一組比例上屬於極少數專業製播者將資訊內容傳送給

不特定為數眾多消費者社會大眾使用的形式屬於一種由媒體所主導「播放型傳

播模式」(broadcast model of communication)的經營制度

(二)在 20 世紀末一股由ldquo資訊高速公路rdquo及衛星通訊技術以及電視

電腦電話等數位媒介匯流(converge)等整合而成的新興媒介傳播模式成

功發展後他建構了一種多元互動為核心的傳播形態此即是ldquo次世代媒體rdquo的

意義審視在此一數位形是新媒體多工介面的結構原本傳統報紙雜誌廣播

電視等獨立經營的大眾媒體的組織都多已只能成為新媒體多工結構中不同介

面經營的形式而已

當經由數位科技匯流成功地整合傳統媒體於一體的經營形式後於是傳統媒

體產業的經營形態於式啟動了「新媒體」革命性創新經營發展的脈動一個廣

義新媒體的意義是一個以數位平台為基礎整合平面視聽網路通信等傳播

業務他可以是一種垂直整合分工整合經營的形式他也可以是一種水平整合結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3

合異業聯盟所謂多角化經營的策略在新媒體的經營結構體制中傳統大眾媒介

資訊載具因功能不同而形成的獨立經營事業領域分界惟在新媒體整合經營組織

模式的運作下其企製行銷管理等制度都已完全為之解放因此無論就媒

體政策主管的政府機關或事業經營參與的投資者閱聽人社會大眾學術研究者

等而言這都必須是一項全新思維下有效推動參與機制以及其無可規避必須急

於面對空前挑戰的課題

當前述的形式以因為資訊社會的新機制快速地結合傳統社會制度有效地

運作並且共構了一個全新效率實體互動(physical)的新社會形勢時這也同

時也引導現代資訊素養革命性創新變革的成就隨著資訊高速公路普及化的發

展以及衛星通訊技術與電視電腦電話等的技術結合後一種結合製作行

銷消費等三者共構而成的新媒體的經營模式正逐漸快速地取代ldquo第一世代媒

介rdquo的運作型態於是大眾媒介次世代的經營理念結構與制度正式的躍入

人類的生活機能中此即是「次世代媒介制度」的本質就硬體而言它以「數位

技術」為基礎就傳播經營的特質而言它是去核心化的多元交流形式讓每一位

媒介介面的參與者既是受播者也應是傳播者而一個更貼切的用詞應是資訊傳播

ldquo參與者rdquo(participator)的角色大量且高密度投入數位平台所提供情境環境

下的互動傳播行為時也締造了人類文化一個新資訊社會文明的成就

審視新數位匯流發展下的形勢已將各項傳統制度的結構由產業水平層級

的分工將通訊傳播「內容」與「平台」區分開來作頁同時這兩者的管制基礎

目標價值觀也截然不同需至訂出在產業去管制自由化的潮流中內容層面

的管制反而需要重新審視再管制的適當性「內容」與科技產業變動的關連性

低卻與社會價值觀念一貫的關連性高如人性尊嚴與心智未成熟者的保護不

因科技或平台的變革而有不同相對的言論自由的保障弱勢族群媒體近用的

增進也應檢視其社會目標補充一般法律規範不足

引介以下這篇文章介紹了心媒介平台依性質對傳播內容應受管制責任有

高低差異新興的媒體服務自律機制比政府管制更有效達成管制目的並兼顧

創新發展這篇研究從傳統內容管制的基礎出發參酌歐盟 2007 年之視聽影音

多媒體指令以及層級模式分析通訊傳播平台的特性提出細分化的原則探討不

同平台受管制密度的差異提供各位在參與新數位文明下一項行為參考的依據

子議題一如何運用網路創意以發揮社會(社群)影響力

7

2網路使用人口數普及率不足使企業投入的廣告經費保守限制了廣告製

作投入成本

3新媒體發展未趨成熟廣告在媒體操作的程序和觀念都處於摸索階段

許多企業以嘗試性質看待網路廣告並未將之納入策略考量也不重視整體創意

這樣的環境促使網路廣告透過誘惑性懸疑性或是叫賣式降價贈品活

動等廣告素材吸引網友進入中繼網站有些製作公司在激烈競爭下出現偏頗的

觀念和做法例如以數千元低價製作廣告有些缺乏廣告策略及創意的製作公

司說服企業將費用花費在建置活動網站上購買大量的媒體曝光至於廣告內

容則以低價或免費的廣告素材粗製濫造到現在人們還是可以看見很多高度曝

光的網路廣告這些廣告欠缺媒體運用策略一味迷信大型網站及大量曝光而浪

費預算網友看不出在傳遞什麼訊息即或是網友因好奇點選進入網站最後看

到的網站內容卻不是消費者所感興趣在網友對網路廣告的負面看法中除了干

擾注意力下載速度緩慢之外最大的風險乃是降低了網站公信力而這也是最

為網友所垢病的主要項目之一

如今網路環境在頻寬環境製作技術使用人口媒體環境廣告操作

經驗上已經今非昔比其新的結構為

1頻寬速度不斷提升降價配合製作技術進步串流播放技術等使多媒

體傳輸不再是問題高品質的網路廣告製作不再存在傳播障礙電腦設備不

斷提升消費者端接收高畫質網路廣告提高了溝通品質

2網路媒體接觸率已是第二大媒體且使用族群特性的寬度不斷發展越來越

多網路廣告操作經驗越來越多產業投入證明其在溝通品牌訊息上的效果

3網路媒體不斷放寬廣告版面限制包括大小及 K 數獲得市場正面反應

4網路廣告業已經發展出完整的操作經驗網路行銷運用的專業知識

因為這些條件網路廣告可以在第一時間就向消費者展開更寬更深的

溝通和選擇

例如在傳統的作法中網路廣告僅能達到品牌訊息露出刺激引起興趣

後續提供消費者進ㄧ步評估需求瞭解商品資訊等大多必須在活動網站中進

行1000 個不重複曝光可能只吸引 2-3 個人次點入網站但現在在網路頻寬環

子議題一如何運用網路創意以發揮社會(社群)影響力

8

境技術媒體等技術條件與環境的允許下廣告結構內容已經可以在同一版面

中去達成滿足品牌認知刺激興趣的功能同時不必另設網站直接提供消費

者評估尋找資訊甚至比較選擇商品體驗商品這樣的網路廣告能使每個曝

光都能達到一種成效不必擔心點選網站造成的流失同時審視其廣告的效果相

較於傳統廣告的形式與效果有著極為明顯的差距

當然這種廣告效果提升的幕後是網路廣告策略與創意佔據了更高的人力

及專業成本的付出如果企業付出網路廣告的代價只是停留在反應媒體版位價

格廣告素材製作費用無異是默認允許劣質網路廣告為其企業服務放棄追求

更高品質更高效率網路廣告的期待而再好的廣告環境再多的媒體人口資源

都形同浪費

當人們已經經由數位媒體多元介面的內容中切身體驗到網路廣告策略與

創意對行銷效果的重要影響之際顯然面對不可逆的網路趨勢以及網路擁有達

成更深更寬溝通功能更靈活的創意表現空間更複雜的媒體操作環境投資

於廣告策略與創意可以創造更高行銷價值企業何忍忽略網路廣告業界更該自

重其價值提升網路廣告品質這不僅真實反映經營成本促使網路廣告市場正

面發展提高網路廣告素質和效果以累積品牌資產也襯托網路媒體質感提供

消費者更好的資訊饗宴當然在各界都正視肯定網路廣告策略與創意的價值

時不止需要網路廣告業者的努力企業主乃至閱聽眾都必需要願意付出代價

因為成本才是經營成功的最重要的基礎與關鍵

子議題一如何運用網路創意以發揮社會(社群)影響力

9

資料三2006全球最火紅網路獲利模式

資料摘要自<2006 全球最火紅網路獲利模式>《數位時代雙週》(第 121期)

作者林希展

網址

httpmarketingchinatimescomItemDetailPageMainContent05MediaCon

tentaspMMMediaType=BusinessNextampoffset=12ampMMContentNoID=24624

《摘要》

由於全球經濟的型態正處於由傳統產業轉向以數位技術為主軸的數位經濟

世代過程中結構轉型的斷層落差形式使得全球的經濟情勢呈現著渾沌低迷的局

面處在這樣整體大環境低迷回盪的時代下台灣近幾年整體社會環境亦只能用蕭

條兩字來說明經濟社會制度下經濟重要推手的廣告市場主體行銷的預算也逐

年縮減但網路行銷的市場前景卻逐漸明亮且在逆境中維持著小幅的成長並

在 2008 年成了電視媒體之外最具影響力的媒介面對市場不景氣許多廣告主

皆削減行銷預算以為如此即可節省不必要的成本支出但真正在因應不景氣的

狀況下應進行逆向思考也就是如何在不景氣的時代善用行銷與媒體投資一

方面強化企業品牌形象另一方面則創造品牌偏好度與市佔率於是網路行銷即

成為近年來企業經營談論最廣泛也最受重視的議題之一隨著網際網路以及電

子商務的興起顧客的消費習慣與行為比起以往更加瞬息萬變相對的在此交

易環境下企業所累積的資料量亦快速的增加因此如何有效的呈現這些資料內

容以進行網路行銷便成為首要的議題網際網路的出現改寫傳統廣告及行銷規

則從而顛覆了傳統大眾行銷模式與傳統行銷模式不同的網路行銷的本質不

獨存在實體商品的價值交易而是資訊創造與交換的過程中對業者而言面對

市場的轉變促使他們必須重新思考如何在混沌資訊流竄更形自由的網路世界

中彰顯企業的存在價值及拄有引人共鳴的獨特品牌更重要的是在消費者主體

不斷提升的趨勢下如何建立長期顧客關係也是業者未來在網路市場報酬遞增

的獲利關鍵

當絕大多數的廣告主開始願意並了解將網路行銷機制歸納成為公司整體行

銷策略必要的需求元素時其最主要得考量乃是網路媒體相較於傳統的廣告媒

體其所具備創意構思可運用的可能性與運用技法更豐富多元的特性除了可以

幫助廣告主在品牌管理制度上進行一種全面性的思考作業外進而達成全方位的

子議題一如何運用網路創意以發揮社會(社群)影響力

10

行銷目的網路行銷的優勢除了具有互動性與即時性外對廣告主而言乃是行銷

後端作業領域中達成廣告主明確掌握廣告效益具體數據的機制其次由於網

路媒體投資進入的門檻較低廣告主大多願意在由最低投資的基礎上展開行銷企

劃作業之後再依據廣告效益的變化調整行銷企劃的策略以及內容以利追求

企劃行銷最大可能性的目標效益審視當前網路媒體作為整體行銷中的一個主

要的功能性媒介的角色在網路傳播影響力大增的數位時代中是否品牌行銷活

動仍然只能藉重傳統媒體作為主要媒介的通道整體的媒體預算規劃中如果未能

跳脫此一傳統思維的窠臼時廣告主媒體消費者都將錯失了絕大多數相互溝

通理解媒合的機會

如果以選擇日本最大廣告企業電通公司所提倡的 AISAS(AttentionInterest

SearchActionShare)觀點作為分析對象時可以發現當代的消費者在選擇消

費資訊息時都已具備了依附在自我實現的動機下展現自我執行的主觀立場準

此現代執行品牌行銷活動在選擇傳播媒體的規劃作業上必須思考是否仍然執

著保守地以「單一媒體」作為主要傳播媒體的通路特別是在新品牌上市或

maintain 階段時傳播策略該如何進行是綜合所有的媒體工具都做整體性推出

還是首先以網路媒體為主輔以平面廣電戶外媒體活動等助成延伸性依系列的

行銷活動將行銷的效益推至最高的目標事實上網路媒體多元的功能發展到

現在已有成為整合品牌開端平台的形勢因此在整體品牌觀念發想的認知之

後持續的傳播策略與媒體規劃作業上就必須將網路行銷傳播的功能以及所能延

伸的影響力的對象與範圍全數的納入行銷策略的範圍之內讓品牌行銷的策略

根據網路介面使用效率的績效在適當的時候適當的地點針對適當的對象以

適切的行銷技法進行全方位的行銷傳播

最後要引介的是一項網路行銷的特殊技法即所謂「網路病毒行銷」何以

「網路病毒行銷」能讓品牌知名度計劃達到事半功倍的行銷效果就其原因乃是

病毒行銷能產生所謂「擴散」的效果之所以能讓行銷宣傳進而擴散串聯的原因

在於病毒行銷的機制是藉由現有網路世界中「社群關係」的結構透過企劃後的

行銷資訊鼓舞了網路內部對商品資訊內容以體驗闡述分享質疑詢價等的傳

播透過點對點串聯的交換溝通形式它不僅結合自然口碑和人造口碑的即實性

內容適時的展現出品牌內在的價值與評論進而強化了互相聯絡機制的豐富

性當討論的內容經由不斷地激勵加工串聯後網友們在廣告主企劃者與消費

者關係中所創造的「推-拉-分享(push-pull-share)」機制下病毒行銷的目

標締造了生產行銷消費者相互依附共構的價值鏈中讓消費者接觸到有趣的

內容時選擇主動傳遞這些訊息給其他人而接收端的一員接收到的內容感興趣

子議題一如何運用網路創意以發揮社會(社群)影響力

11

後又會再回到廣告主原生訊息的出發點藉由這中性銷傳播的通道模式廣告

發送端以瞭解最多的資訊創造內容並且持續不斷地傳播下去

如前所述網際網路科技的經濟活動的應用徹底地改變人類生活的結構內

容也改變了企業競爭的方式電子口碑傳播其影響力已經超越實體的人際接

觸傳播範圍也更廣更快網際網路藉著傳播功能的優勢提供了企業一個低成

本的直接溝通管道以更有效更直接的方式與目標群眾溝通直接與客戶互動

的溝通模式已經徹底了改變以往的行銷溝通方式如何地有效地使用網路科技

以創造企業的行銷溝通成效是生活在網際網路時代中必須關心思考的議題引

介這篇論文其探討的是企業應用網際網路於行銷溝通活動的重要性以及成效

並分析行銷溝通策略與網際網路策略對企業在行銷溝通的領域中如何有效地

應用網際網路以提升整體行銷溝通成效作出具體的分析這些論述對於網際網

路行銷溝通應用的影響適用於網際網路的行銷溝通活動以及網際網路行銷溝

通應用所帶給各位具體概念

本文章由「數位時代雙週刊」授權刊登更多內容請見本期數位時代雙週刊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2

資料一網絡關係對新創企業發展影響之研究-以台灣高科技公司為例

來源摘要自<網絡關係對新創企業發展影響之研究-以台灣高科技公司為例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第 8屆中小企業研究碩博士論文獎)

作者賴宏誌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指導教授司徒達賢于卓民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網址httpsbrsignmanagementorgtwpaper855htm

《摘要》

網際網路傳播功能的特質被引進傳統商業的經營結構後無論就經營成本

品質與效率而言都有著極其優越的經營效益的表現因此網路商業行為及網

路創業在國際社會中有關商業的應用上蓬勃的發展也因此近年來有關使用網

際網路來進行的電子商務活動普遍受到學術界與企業界的重視很多企業都急於

利用網際網路上的電子商務來打開新的行銷通路面對網際網路這股無國界的浪

潮國內的企業也紛紛加入這個無可限量的網路商務領域其能在數位經濟世代

取得永續經營發展的空間

根據研究的結果顯示網路商業的經營首先要探討的課題是必須熟悉數位

工具的操作並能藉此吸取大量的知識經營者甚至可以自我學習並教導員工學習

對數位工具的使用與運作基於對數位科技的不陌生以及快速上手的優勢已成

為利用網際網路等數位媒體開創自己事業的基本條件其次在網路創業家的人格

特質與管理才能的方面主要列以歸納為以下幾點1網路創業家對網路創業環

境的看法2網路創業家的網路創業觀3網路創業家的創業要件4網路創業家

的人格特質5網路創業家的管理才能等綜合前項的要件規論出網路創業家在

人格特質上具有高度自信高成就動機企圖心有膽識耐心與毅力自我要

求與積極主動在管理才能方面具有溝通創新與創造力以及目標未來導向等特

台灣是一個小島型經濟體系並且因為地理關係的原因促使著台灣有著許多

中小型企業意味著在台灣這小島中企業裡有著創業的因子在內雖然有關於企

業的創業導向的議題在國外的研究當中受到許多的重視在國內的研究當中也逐

漸的蓬勃發展當中並且許多研究也已經證實了創業導向能提升企業績效增加

企業的競爭力但是多數的研究著重在創業導向構面以及創業導向與企業績效之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3

間干擾變數的建立因此有必要從以網際網路的運用作為切入探討創業導向對

企業績效的影響進一步使得創業導向的理論可以更為完整

在網路商業發展熱潮中台灣的中小企業也積極的開始向電子商務領域進

軍隨著網路傳奇故事的不斷崛起傳統企業紛紛架設網站及踏入電子商務的行

列莫不躍躍欲試想創造新的企業故事在過去只有大型企業才能透過電子商

務技術做到 24 小時一對一行銷主動行銷以及跨國性的服務等因他們擁

有充足的人力及資本但當中小企業主開始經營網路開店時他們發現改變了一

般中小企業進軍電子商務的命運及窘境就其原因乃是網路創業經營績效較好者

其特點為創業者對網路創業認知及參與程度高正視業務流程投入資金程度

高網站的建置與維護能力強善用資源宣傳網站注意銷售過程中的每一環節

注重長期的顧客關係與價值傳統商店與網路商店密切結合等茲將網路創業的

優勢說明如下

1低投資的創業資本

網路事業不像很多行業動輒幾十萬元或是幾百萬元的資本才能開始因為

可以不需要店鋪以及員工只需要一台電腦就能實踐在家創業的夢想由於創業

資本低因此風險較低而成功率自然就高

2減少員工致對低水準

網路事業多以一個人操作為原則因此有效降低員工管理以及支付薪資的

壓力

3靈活的工作性質

工具只是一台電腦並且工作地點在家因此你能選擇幾時開工並在哪兒

工作就算今天到某個地方度假只要有網路連線的地方就能上網處理網路事

業非常方便這樣靈活的工作性質是其他傳統生意所無法辦到的

4功作之餘又能擁有更多的時間

網路事業能完全自動化並能減輕你的工作量因此讓你擁有更多的時間

5相堆優渥的高獲利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4

網路事業的產品與服務幾乎只是網站介面型態包括運作等也都是利用網路

行銷

6持續不斷的收入

網路事業能讓你在付出努力後就可以持續不斷為您帶來可觀的網路收入

而且終生持續

7穩定持續的市場成長

每天都有新的人上網這意味你的市場 也持續不斷的成長中

8網路所到處處是商機

透過網路可以鏈結全球的交易對象擁有無數可以發揮專長的機會與商機

維在網路變商業經營熱烈的氣氛中亦不乏經營績效較差者其所面臨最嚴重

的問題應屬創業者對網路認知及參與程度低未採取任何網路上的經營策略創

業者身兼數職無瑕經營網站事務等本研究也發現對網路創業期望較低之創業

者在創業過程中未採取積極之經營策略甚至是無為而治其經營成果通常與

期望高低成正向關而創業者之網路認知及參與程度愈高其經營績效呈現超出

預期不受商品種類及創業期間長短之限制隨著網路創業期間的延續網路商

店績效不顯著期望落差大者創業者對網路之認知及參與程度會有所改變較

積極之創業者會探索問題癥結之所在進而修正經營策略

引介這篇論文主要是介重其對創業管理研究的論述主要包括個人創業與公

司創業兩大取向前者大多集中在探討創業者的特質經歷與能力以及創業團

隊如何影響創業成敗而後者則多從企業成長的觀點探討如何透過綜效的發揮

來發展新事業這兩種理論觀點雖然都曾指出網絡關係對於新創企業發展的重要

性特別是個人創業所強調的人際網絡但是卻缺乏深入探討創業者如何運用網

絡關係來取得各項關鍵與互補性資源因此論文研究運用網絡理論來分析

創業者如何透過網絡定位策略來協助創業初期的生存與成長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5

資料二「博客來」有何了不起

來源摘要自<「博客來」有何了不起>【6號成功分析室】

時間2006年 8月 24日

網址httpmr6ccp=355

《摘要》

每一個人上網的目的都不相同但都有一個共通的特性因此當青年朋友

準備投入「電子商務交流平台」經營之列時你一定要知道這個「共通性」指的

是什麼從這個基礎上再去探求經營發展他們的「共同性」目的並以此作為你

經營的目標和策略規劃的原則

多數青年朋友在投身數位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其實多數人想的都是一樣的

事都是希望怎麼去經營「好」它然後去發大財如果只有單純的想著這麼好

的美景時而又都可以做成的話那就不叫「數位資訊經濟」了要知道這是改

弦易策權新思維的東西因為大多數的都是坐著同樣的事傳統的開店(站)

版面作的美美的放上你的電話然後希望客戶會來敲門會進來消費

是的沒錯也許美美的業面就一定會有客戶會來敲門入站但問題是會不

會消費呢因此你這樣傳統的經營私為企劃就夠了嗎如果答案是夠的話那

麼位什麼商業網站那麼多經營不下去的也那麼的多經營不賺錢沒發展的又更

多傳統的是業經營方式改個行我努力吃苦耐勞中就有成功的一天但是

今天你不一樣了數位經濟的遊戲規則權變了要讓你的電子商務的交流平台

更驅茁壯好還要更好用心思維一種有別於傳統的非線性思維模式用下列

這篇文章以及其網站「6號成功分析室」所提供的一系列文章看下去會對你

有幫助的

網際網路的發達每一個在網路上瀏覽的訪客都希望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取

得他所所想找的也就是『資訊』你提供什麼樣的資訊並不重要因為總有人

需要你所提供的資訊如此的說法並不意味著只要你提供了「詳實」的資訊就

很值錢了那可不一定千萬別因此就自我膨脹了在網際網路上流覽的訪客

沒有一個是有耐心去慢慢逛你的網站的唯有你能快速準確的提供訪客所需要資

訊時你才有可能突破上站人數的迷失你才有辦法比一般網站更前進一步更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6

幾近客戶的一步江湖一點訣說破不值錢在這我就把他稱做是的秘訣一不

過你也別跟他人說說了真的大家都會了就不值錢了

接下來很重要的是怎麼準確的去提供客戶所要的資訊首先需要準確了解的

是由於網路訪客都是沒有耐心的所以別讓在網站上花很多時間搜尋據一個非

正式的調查表示一般網路的瀏覽者多以八秒鐘左右的時間來審視所需資訊因

此網站網頁的設計根本就是能夠讓你的訪客進入後能夠快速搜尋到他所需要的

資訊也就是讓你的準客戶能夠輕易的發現要尋找的網頁內容這裡就有提供能

解決問題的服務因為我們就是為解決此問的」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另一項意義

我們可以從中快速把客戶篩選不單單只是給客戶篩選我們而已如果你能確實

有這基本觀念你在設計架構或修改網站網頁時會注意到美觀的版面不等同

吸引準客戶留在你的網站網頁這部分我們會在後面再做介紹此外從秘訣一

尚揭示了第二項意義計數器上的數字其實並不可靠上線人數的計數器只

代表著有多少人曾登錄這個網站網頁但拜訪網站的人其實並沒有真正的進入只

是路過就線上商業的發展並不用太在意上線計數器的數字來逛逛的人未必是

你的準客戶只是訪客他並不會帶來商機

其次留意一下你身邊的景觀物象如果那些情境都只是穩定的整齊的

一致的會讓人容易疲倦於是看看你的網頁是否也犯了同樣的錯誤呢妳的

網頁是不是也是排版整齊乾淨文字排版整齊畫一的放置呢如果真的是的話

那真的很讓人感的遺憾遺憾你的行銷頁面不能挑起訪問者的的情緒讓他們對

你的頁面有深刻印象妳不可能會藉由你的行銷頁面來賺錢真的是令人感到可

在你與他人眾多的互動中那些讓你記憶深刻的一定是屬於那些生動活

潑言詞充滿抑揚頓挫具體的互動才是印象深刻的也更容易回憶起準此網

頁設計若要使人快速的印象深刻就是要讓訪客一同感受你文字與構圖的熱情

只有在你的頁面上讓身動感性的文字敘述忠實的呈現在訪客面前才能引發訪客

感受到你的熱情你線上的行銷才會有發揮作用沒有熱情只有平淡你寄望

誰能夠提起熱臉來貼近你給你積極的回應切記不論甚麼樣的訪客每個訪

客都會對你所需敘述的熱情激動能創造勾起訪客心裡的激盪言詞產生回應

在「6號成功分析室」主要分析對象為網路相關的成功案例不限於公司

網站也涵蓋了個人現象新聞無論是人還是物體只要是在萬眾之中脫穎

而出在與同領域相似競爭者比較下創下十倍差以上的價值就算是成功只要

是成功的通通都可以送到「6號成功分析室」作進一步的分析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7

每周四Mr6 先貼一篇引子裡面會先開頭準備一些每個案例目前所收集到

的資料與初步看法引子只是初步期待的是拋磚引玉的效果接下來的一周又

二日(周五~下周五)期間有感想有意見的大大們儘管放肆的留言讓網友們

盡情享受盡情評論到了隔周六Mr6 以所有目前搜集的看法做個總結整理

出一篇有建設性的結論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8

資料三由全球化看產業赴大陸投資與台灣競爭力

來源摘要自<由全球化看產業赴大陸投資與台灣競爭力>(國政專論科經(專)

字第 090-002號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

時間90年 12月 13 日

網址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TE090PTE-P-090-003htm

《摘要》

自 2010 年 9 月 12 日兩岸海基會與海協會已完成「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

(ECFA)及「智慧財產權保護合作協議」(IPR)的換文程序正式生效後台灣

與中國大陸的經濟互動結構已進入一個全新交流的情勢誰是第一家進入中國大

陸市場的台灣企業資料已不可考惟近年來登「陸」已是台灣企業對外擴展市場

的熱門路徑之一經貿統計亦證明中國大陸已經成為台灣企業赴海外投資的重

要地區

有關台灣媒體企業登陸一事據學者調查指出其應始於 1986 年 2 月廣東省

電視台試播台灣連續劇【戰國風雲】由於反應良好自此台灣連續劇就開始在大

陸流行(楊志弘2002)1994 年一項針對中國大陸十幾家城市有線電視系統

的調查發現有九成以上電視節目來自香港台灣或是外國進口(賴祥蔚2001

33)而呂郁女(2000 379)研究亦發現台灣製作影視產品在中國大陸極受歡

迎不少代表作品頗能吸引大陸觀眾的注意力2001 年 10 月中國加入世界貿易

組織(WTO)後對積極進軍大陸市場的台灣媒體企業來說促進了台灣媒體

企業與大陸媒體企業各種合作互動的頻繁與多元化

雖然過去台灣媒體企業積極登陸之企圖始終受到中國政府層層的規範所

限多數業者只能私下以各種「交流」或「合作」名義透過第三市場(國)的版

權轉售等非正式模式轉進中國大陸市場無法像一般企業體以海外投資或直接經

營等正式管道進入大陸媒體市場但是隨著中國大陸媒體產業近年來蓬勃發展

台灣媒體企業面對大陸龐大商機即便有著層層法規限制仍不願放棄登「陸」企

圖廣用各種名義進軍中國大陸媒體市場

根據研究中國大陸媒體產業學者估計中國大陸傳媒市場的產值將超過

1000 億元人民幣並有很大增量空間(曹鵬王小偉2002 4喻國明2002 25)

因此中國加入 WTO 開啟了台灣香港西方傳媒企業對中國傳媒市場的憧憬

與行動(陳韜文2002 24)從前項類樂觀的分析不難看出面對於早將中國

大陸視為廣大產製品出口市場且已以各種非正式「合作」與「交流」等模式登「陸」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9

的台灣媒體企業而言應不會讓跨國傳媒集團專美於前而放棄任何搶占中國大陸

市場的機會就中國大陸媒體產業與市場發展現況來說中國大陸對各類媒體產

品的需求已隨其媒體產業蓬勃發展而增加相關媒體法規也隨著產業發展與加入

世界貿易組織而修正面對中國大陸媒體產業與市場結構轉變之際台灣媒體企

業進入中國大陸市場的策略理應修正過去以「合作」「交流」「第三國輸入」

之非正式途徑積極研議如何因應中國媒體市場及其規範變化期能以最適宜進

入模式進軍中國市場加強營運績效以獲取最大商業利益

審視台灣媒體企業在面對中國大陸媒體市場與產業開放變革之際亟需精確

掌握中國大陸對媒體企業開放之決策意涵與規範內容擬訂進軍中國市場之最適

模式據以評估影響其決策的因素乃因進軍大陸傳媒市場不僅與全球華人地區

之媒體企業在競爭也勢必面臨歐美跨國媒體集團之爭食中國市場

推介下面這篇論文它研究探討的是一般企業之市場進入模式理論與概念為

理論依據除分析市場進入模式類型及其決策影響因素外並將此市場進入模式

類型依媒體企業特性加以考量與修正建構媒體企業之市場進入模式類型本研

究同時探討影響台灣媒體企業進入大陸市場之決策考量因素藉此了解進入中國

大陸市場之台灣媒體企業經營現況與規劃策略論文研究並獲得了下述的成果

(一)建構適用於媒體企業之市場進入模式類型

(二)了解台灣媒體企業經營大陸市場之現況及策略

(三)探討台灣媒體企業進入中國大陸市場之模式類型

(四)分析影響台灣媒體企業進入中國大陸市場的決策考量因素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20

資料四網路白牌出頭天 轉戰實體店鋪創商機

來源摘要自<網路白牌出頭天 轉戰實體店鋪創商機>《電子商務時報》

記者盧心怡

時間2010年 1月 4日

網址 httpwwwectimesorgtwShownewsaspxid=100103192811

《摘要》

本文以「從 Blog 使用目的探索部落格商機」為題觀察台灣大陸及歐

美若干 Blog 的經營現況希望藉此看部落格的未來發展以及潛在的商業機會

經本文歸納整理獲得一種部落格分類模型便於對部落格使用的目的做一區

別主要的分類維度包含以獲利為出發界定獲利與非獲利的部落格使用目的

另外則以組織及個人作為區分的維度而界定出四個不同的使用象限並探討各

別象限分類下的發展現況依照上述使用者群像分類區別有商業部落格達

人部落格公關公益部落格及私人空間部落格等四個分類對其獲利的模式經

營現況以個案為例加以說明並另以台灣百大製造服務及金融業及美國

Fortune 百大企業共約四百家左右之企業對該企業使用部落格之現況進行

統計瞭解得到目前的大型企業對於部落格的使用尚在萌芽的階段(但應用趨勢

與熱度已經加快加溫)而一般的小型或微型企業或個人在應用部落格的現況

則相對熱衷

本文從現有的部落格發展現況提出「部落格資訊流與金流交換模式」

主要描述部落格服務供應商(Blog Service Provider BSP)如何與博客

(Blogger)攜手合作將企業的業務及行銷透過部落格的口碑擴散與消費者

達到互利多贏的正向循環

從文明發展Blog 的出現一個虛擬出版工具的使用較之紙張及印

刷術的發展Internet 的發明就像是打開虛擬世界的一把鎖鑰它本身也是無

邊無際的虛擬平台與媒體載具紙張或許可用來比擬網際網路的發明但我們知

道網際網路扮演的角色不僅如此而部落格便宛若印刷術加上傳媒的結合體一

個可以讓自己向全世界發聲的出版平台這樣的科技趨勢背後有著潛力無窮的

商機待發掘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1

資料一善用『置入性行銷』讓商品訊息在網路迅速發酵形成市場口碑 來源互動數位行銷 httpwwwadcastcomtw

時間2009年 6月 10日

網址httpblogyamcomnraylee445article21535555

《摘要》

俗話說「呷好到相報hellip」這是傳統商業行為中日常消費經驗中的「口碑傳播」

用語相對的它也是消費者消費行為前會先向別人詢問相關商品服務的使用

與消費評價的典型決定的依據因此「市場口碑」口耳相傳訊息的傳播行為

早已存在於人們日常生活的消費行為當中經由網路媒介即時通訊功能的引導

下「市場口碑」的形式在網路的特性以及企業與顧客間關係品質的影響下「網

路口碑」以有別於以往「口碑行銷」的型態快速形成事實上在網路商業行為

普及發達的社會中企業行銷經營必須正視顧客之間「網路口碑」所帶來的影響

其中「網路口碑」的效果可能是正面也可能是負面企業可藉由探討影響網

路「市場口碑」的關鍵因素瞭解該如何管理與運用進而能有效的掌握「網路

口碑」在市場上的影響力

網路口碑形成之因素亦即觀察顧客對於匿名傾向的程度如何影響負面網路

口碑的產生以及從企業形象與關係品質兩方面來探討產生正面網路口碑的影響

因素然而顧客產生網路口碑的行為可能會受到顧客個人特質與企業活動的不

同而產生不同結果因此網路「市場口碑」的探討理應納入顧客的網路涉入程

度來做為企業形象關係品質與正面網路口碑間關係的干擾變項以及加入企業

經營虛擬社群的管理活動本研究顯示吸引網友間熱烈討論能容易形成虛擬社

群間產品銷售周其變動的關係結構即消費者在消費後對「商品價格」「商品種

類」「服務品質」「關係」等因素正面影響口碑傳播意願之研究(1)滿意與

信任能有效激勵顧客透過網路化為正面網路口碑的效果(2)網路的匿名特

性會引發顧客在網路論壇中散播不利於企業的負面網路口碑(3)企業應制訂

危機處理的因應策略並有效地執行之才能真正降低負面網路口碑

其次由於網路「市場口碑」的影響力在消費者行為的領域中逐漸地受到

高度的肯定以及這種口碑傳播具有非商業化的特性因此消費者對這種形式

的推薦會特別的感到信任隨著網際網路的日益普遍口碑的本質也跟著有所變

化全新的口碑在新興的網路銀行產業裡是不是會產生不同以往的結果是有

待探討的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2

審視當前有關目前台灣網路「市場口碑」的研究多半是延伸 B to C 的推

論強調的是「科技接受模型(TAM)」「信任」對採用意願的影響鮮少有學

者是由人際溝通面(亦即口碑)來討論在口碑部分曾有學者認為口碑會影響

使用大眾對電子通路(e-channel)的信任進而影響網路銀行的採用行為故

本研究延伸過去口碑對消費者購買決策影響力的模式目的在於探討網路「市場

口碑」以一種網路『置入性行銷』的策略讓商品訊息在網路迅速發酵以達到

提昇行銷功能的決策力的影響

經由研究結果的分析顯示出下列的結構1「市場口碑」訊息為傳播者的親

身消費經驗時口碑訊息對消費者消費決策的影響力較大2「市場口碑」訊息

傳播者具備的專業程度較高時口碑訊息對消費者消費決策的影響力較大3「市

場口碑」訊息接收者具備的專業程度較高時口碑訊息對消費者消費決策的影響

力較小4「市場口碑」訊息傳播者與接收者之間的關係強度越強時口碑訊息

對消費者消費決策的影響力較大5「市場口碑」訊息接收者愈頻繁地搜尋餐飲

口碑時口碑訊息對消費者消費決策的影響力較大等五項結構因素模式是成立

準此透過前項的理論結構模式為基礎引介以下這篇論文探討自 2003

年以來發展成為熱門爭議性的『置入性行銷』議題正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態勢在

網路上蔓延成為廣大上網人口必然接觸的訊息來源各大網站推出的置入性行

銷手法也挾著異軍突起之態勢盤據在廣告主的行銷策略脈絡之上究竟是什麼

樣魅力造就了這個行銷的明日之星呢回顧『置入性行銷』這個名詞老早就被運

用在媒體中對現代的行銷人而言只是提出再運用而已準此網路執行置入性

行銷的多元工具採行置入性行銷除了要考量產品本身的訊息條件也得對執行

的工具有所了解因為入口網站的平台內容頻道多元必須充分了解才能決定

置入的方式有時候可以直接運用網站的現有資源或創意元素有時候則必須自

行開發創意元素或是內容頻道對運用工具了解得愈清楚就愈能提高置入的效

率因此透過這篇論文的論述期望能找出口碑對網路執行置入性行銷的多元

工具的可行方式採用決策的影響效果以及干擾口碑效果的因素進而提供網

路經營業者擬訂行銷策略時一個不同的思考方向藉著口碑之傳遞強化消費大眾

使用網路銀行的意願進一步影響其實際的採用行為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3

資料二服務業應用網際網路對顧客關係影響之研究

來源<服務業應用網際網路對顧客關係影響之研究>(2005管理新思維學

術研討會頁 41-64 台灣科技大學)

作者李正文劉宴尚

參考網址

httptwmyblogyahoocomjwxSJnSqRERl3irkBYerhCA--articlemid=21

3

《摘要》

顧客資料探勘的應用在商業方面主要的應用方式為顧客群分類(Customer

Profiling)購物籃分析(Market Basket Analysis)以及顧客保留(Customer Retention)

等在顧客群分類方面資料探勘可以從現有顧客資料中找出他們的特徵再利

用這些特徵到潛在顧客資料庫裡去篩選出可能成為企業客戶的名單做為行銷人

員推銷的對象以降低成本提高行銷的成功率

一個良好的顧客服務機制會帶來經營上兩個重要效果1建立第二次買

賣機會2忠誠效應顧客關係首先要探討的是服務的本質特性是什麼1服

務無形性2不可分割性3不易保存性4服務品質多變性就服務行為

的類型而言它有人的服務物的服務心靈鼓舞的服務資訊的服務服務的

內涵來區分可分為提供協助的服務事後進行修補的服務附加價值的服務

所謂的服務的行銷組合除了行銷活動的四個 P 所構成產品(product)價格

(price) 銷售管道或通路(place)促銷(promotion) 尚需包括額外三個 P參與

者(participants)過程(process)實體證據(physical evidence)

在顧客接受的服務活動中顧客會接觸到服務的生產設施設備因此實體

證據提供了關於服務品質的線索讓無形的服務藉由有形的實體證據來表達服

務品質的確保以獲取顧客信賴依顧客購買動機將顧客分為四大類1節約

型顧客2道德型顧客3個人化型顧客4便利型顧客服務顧客的意義

為1人員服務接觸是雙邊的2服務接觸是人際互動3服務接觸是角色

表現顧客關係管理 CRM 就是關係行銷在幫助企業找出有價值的顧客與顧

客建立關係及有效管理顧客關係進而使企業獲利

顧客關係管理流程要素與顧客互動與顧客之連結與顧客之瞭解與顧

客建立關係影響關係品質的因素有1關係銷售行為2關係接觸程度3

顧客知覺支持4服務具體化5關鍵事件的補救6關係終結成本7關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4

係利益8共享價值觀 9溝通10投機行為11關係強度顧客服務管理

主要是提昇外部行銷效果增加內部生產力服務品質的面向1可靠性2反

應性3確實性4同理心5有形性

顧客品質分類1顧客看不見內部品質2顧客看得見的硬體品質3

顧客看得見的軟體品質4服務的時間迅速性5心理的品質造成服務預

期服務與實際體驗到的服務差距原因1管理階層認知2品質規格3服

務遞送4市場溝通5認知服務品質

服務品質管理計畫服務概念發展顧客期待管理計畫服務結果管理計畫

內部行銷計畫實體環境與實體資源管理計畫資訊科技管理計畫顧客參與管

理計畫服務品質管理計畫是由下列七個次計畫所組成的(一)服務概念的發展

(二)顧客期待管理計畫(三)服務結果管理計畫(四)內部行銷計畫(五)

實體環境與實體資源管理計畫(六)資訊科技管理計畫(七)顧客參與管理計

服務品質評量指標原則1從你的服務策略著手2定期評量3提出

以顧客為基礎的問題4詢問公平的問題5蒐集團體和個人資料6為組

織訂下水準基點7蒐集量化和質化且具體的資料8讓成果呈現出來9

確使這些成果易於讓員工瞭解10確保這些成果是可信的11確使這些成果

被利用

顧客服務人力資源策略1僱用正確的員工2發展員工以傳遞服務品

質3提供需要的支援系統4留住最佳的員工5發展企業文化有關客

服人員教育訓練的基本原則1需求分析(組織分析職務分析個人分析)

2成果評鑑3實施良好的訓練計畫下來要針對顧客服務人力績效進行評量

其內容為1績效評估的目標與效益(目標為管理資訊激勵)2績效評

估與管理的步驟3績效評估的方法最後一個客服人員團隊成功領導者的行

為的特質有1親自示範「顧客至上」的精神2致力於推動公司理念3

他們都是『終身學生」4相信員工並在他們身上投資5設立專案小組6

堅持目標7勵行公司政策

接下來要介紹的是顧客知識管理定義企業將前項顧客資料或接觸經驗處

理後成為顧客資訊並經由員工討論與專家解釋等方式將顧客資訊進一步創造

出顧客知識再提供予組織有效地應用以建立與顧客之良好關係資料倉儲定

義定期蒐集自企業內部的日常交易資料庫並累積與儲存龐大的歷史性資料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5

而且這些歷史資料為靜態不可修改長期儲存於倉儲中具有時間性與整合性

以提供精確之分析與決策之用

顧客資料倉儲與一般資料庫的差異為一般關聯式資料庫使用關連資料表儲

存資料儲存日常營運的資料資料瑣碎難提供有價值的資訊資料倉儲則大都

使用多維度資料庫結構儲存資料儲存經過整理彙總的資料能提供有價值得資

訊支援決策判斷資料倉儲的種類

(一)企業資料倉儲(enterprise data warehouse)

(二)資料超市(data market)

(三)多層次資料倉儲(multi-tier data warehouse)

(四)聯合式資料倉儲(federated data warehouse)

(五)虛擬資料倉儲(virtual data warehouse)

資料倉儲的優點是減少費用節省時間和增加產量倉儲的缺點則是再導入

初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和時間倉儲的限制也會給公司資訊傳輸的網路造成一

些問題但如果透過邏輯規則對資料進行細分的技術可以瞭解龐大資料庫中資

料的特性其功能在應用於顧客服務管理類別1服務市場之區隔2客戶發

掘與流失防範3客製化的產品及服務4行銷活動分析如果這些機能透過

網路顧客服務管理功能則可以達到下列的目標1網路服務市場之區隔2網

路客戶發掘與流失防範3網路客製化的產品及服務4網路行銷活動分析

二顧客資料倉儲的特性

資料倉儲具有下列四項特性

(一)主題導向(Subject-Oriented)(二)整合性(Integrated)(三)隨時間變化

(Time-Variant)(四)非揮發性(Non-Volatile)在資料倉儲中資料只能定期地被載

入且一經封裝後就不允許再修改也不允許有刪除的動作因此資料倉儲的

資料環境相對是比較穩定的它只會增加資料而不會減少資料所以可說是非

揮發性的其種類大致上可區分為企業資料倉儲資料超市多層次資料倉儲

聯合式資料倉儲以及虛擬資料倉儲等五種類型其優點在於使用資料倉儲有很多

好處但最重要的是資料倉儲可以幫助企業流通各種資訊做為決策分析之用

以節省時間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並且增加獲利唯缺點是資料倉儲在導入

的初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和時間資料倉儲也可能產生資訊傳輸網路的壅塞

或是資料不正確的問題造成搜尋的時間加長反而降低了效率使得員工的生

產力減低而且事先必須充分掌握使用者的需求並透過適當的溝通與教育訓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6

練讓使用者知道如何去使用這個系統才能得到助益

五藉用網路資料探勘應用顧客資料

顧客資料的探勘程序可以分為(一)決定企業運用資料探勘的目的(二)資

料蒐集(三)選擇適當的資料探勘技術(四)分析結果(五)知識取得與應用鑒

於近年來由於網際網路的蓬勃發展資料探勘的技術也被應用在網際網路上當

顧客拜訪網站時往往提供許多寶貴的資料企業可藉由分析這些資訊來瞭解顧

客的行為模式藉以提高顧客對公司所提供之產品與服務的滿意度利用網路探

勘的應用方式包括有

1網路服務市場之區隔

利用網路探勘可以找出容易理解的規則來描述市場區隔以了解顧客族群的

屬性

2網路客戶發掘與流失防範

利用網路探勘可以建立行銷模式來預測目前有哪些顧客可能會流失使用這

些訊息來留住顧客或是當做篩選潛在客戶的依據

3網路客製化的產品及服務

利用網路探勘可以建立個人化的行銷模式提供顧客個人化的產品及服務

而透過貼心的服務不僅能鎖定顧客的忠誠度更能使顧客自動幫我們做口碑宣

傳帶來更多的商機

4網路行銷活動分析

利用網路探勘可以根據所要行銷的商品找出潛在的客戶名單協助我們決定

該聯絡哪些客戶才可以讓投資報酬率最高達到最好的行銷成效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7

資料三從參與式傳播觀點反思蘭嶼數位典藏建置之歷程

來源摘要自<從參與式傳播觀點反思蘭嶼數位典藏建置之歷程>《新聞學研

究》(第 102期頁 151-1752010年 1月)

作者郭良文林素甘

《摘要》

當多元文化主義在全球化的時代中成為普世的價值社區的營造社區的

文化社區的共同記憶應該是「數位典藏計畫」的源頭活水目前國家數位典藏

國家型科技計畫主要是以動物植物地質人類學檔案器物書畫地

圖與遙測影像金石拓片善本古籍考古新聞為典藏內容然而在現今提振

本土文化社區營造和多元文化發展的同時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社區文化內涵

與鄉土佚事風情是否更值得紀錄傳承因此數位典藏應該不只是規格標準大

小解析度這些數位化的數字與數值它也應該包含社區民眾的故事民眾共同

記憶的部分提供了一種超脫物化而較人文精神思考的元素而這正是科技產業

發展與社會文化相互支援互動共構現代化成就重要的一部份

台灣社會在相當多的地域文化中充滿著族群社會多元文化結構的因素屬於

少數弱勢的地域族群文化與社會雖然他們長期以來都處於文化的邊緣地帶透

過社區意識的抬頭與多元文化的百家齊放少數族群文化始能逐漸揭開它的面

紗這對族群的傳人而言族群的母語精神圖騰文化儀式等這些文化的根源

的流傳發揚都是刻不容緩的事實且極具社會意義深刻的意義

拜數位媒介多工功能之賜藉由數位機材優越的取材品質支援下這篇論文

研究嘗試以紀錄片方式紀錄典藏社區記憶透過紀錄片的實驗創作實際拍攝及

紀錄被攝者思考家庭及生活的過程期能提供開放生命的多元想像用不同的創

作形式來探尋家與家庭成員的生命對話對特定族群家庭集體記憶的發展歷程

以及研究提供一個現實實踐的影像紀錄這是本篇論文在文本呈現上一項空前的

成就

論文內容的結構首先針對就參與式傳播的概念與理論傳統加以分析進而整

理出五項具有參與式傳播的定義內涵其包括「由下而上與草根發展」「民主

論壇與平等對話」「意識覺醒與現況改變」「創造在地知識價值」以及「自

我發展與成果分享」等除了現代化理論所衍生出來的發展傳播概念常與參與式

傳播放在一起討論之外並且將參與式傳播受到哈伯瑪斯概念影響的部分作為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8

論述理論的結構基礎至於錄影紀錄的內容所具有的意義不但是一段族人成員

的生活與訪談真實紀錄也是一個多元文化的數位化紀錄的型態在影音效果的

價值上應具有以下的意義1作為二十一世紀台灣族群家庭變遷的家族記憶

提供一個發展影音紀錄的樣本2呈現多元族群的整體生活型態與生命思維

這有助國內生命教育教學素材的形式3對台灣族群社會中女性形象描繪提

供一個角色現實實踐的影像紀錄4提供給對自我的成長及對生命價值渴望改

變的女性一個思考的案例5為地方社區發展紀錄文化數位典藏的工作提供

了一項具體可行發展模式的參考形式

論文的研究採用 DeNegri 等人的「參與光譜」架構來支援分析並針對「參

與模式」「地方人士的參與」「參與式傳播資料庫的建立」以及「交大數

位典藏團隊的執行情形」等四項內容加以說明以探討蘭嶼媒體與文化數位典藏

計畫的發展過程以及研究發現佳興部落數位典藏內容為當地豐富之文化資源

從規劃內容蒐集資料到成果呈現皆是以文化工作者個人為核心運用在地的

內部社會網絡並連接多元的外部社會網絡不僅聯繫起數位典藏的參與者也

獲得外界資源的協助使相關工作能夠順利進行由於以部落傳統文化為保存內

容在社區充權的個人層次研究發現數位典藏有助於參與者培養出充權意識

增加對部落的認同但仍不足以在組織層次形成充權的過程與結果未來如何擴

展並運用個人層次充權的結果刺激增進社區組織的能力甚至在研究成果與不

足之處亦能期待藉此反省發展出一個更理想的原住民數位典藏的參與式傳播

計畫

最後究論文在數位科技文化發展上的意義來看作品的貢獻則是將近年來

各界對原住民數位典藏政策的推動以由企劃的階段轉進為部落本身進行典藏工

作的階段其所具的意義乃是賦予了原住民能在數位世界握有詮釋權的主體性

其次在就數位落差的形式來看鑒於原住民部落多群居於偏僻鄉野地區就社

會組織結構性而言其面臨的是人口流失及數位能力有限的問題因此透過研

究藉由期望瞭解由原住民部落進行數位典藏的過程及影響以及針對其數位典藏

工作進行的分析透過田野觀察及深度訪談的忠實記錄將數位典藏視為社區發

展紀錄經驗以及動力的可行方式之一如此結合社會網絡及社區充權理論為

發展架構經由此一數位典藏保存傳統文化紀錄的掌握與詮釋如能引發部落居

民未來參與度的提升從運作中產生族人自身以及社會各界多元文化認同的機

制用能提供原住民建立主體性文化與社會自主成長的動能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29

資料一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資源準社會互動研究理論建構與使用

者經驗研究

來源<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資源準社會互動研究理論建構與使用者經驗研究

>《新聞學研究》(第 101期頁 1-442009 年 10月)

作者翁秀琪施伯燁孫式文方念萱李嘉維

網址httpmcrnccuedutw010101html

《摘要》

關於「網絡媒體」的發展早在 20 世紀 80 年代網路先驅者 J C R Licklider

及 Robert Taylor即有精闢的論述當大多數人還將電腦視為「數學運算」的機

器之時Licklider 及 Taylor(1968)即已將電腦理解成是「溝通」的利器這兩位大

師曾大膽地預測未來電腦網路的發展將超越傳統在真實的生活空間(物理世

界)中人類所賴以建構社會網絡必須透過有限之節點(limited gateways)的

先天限制這個虛擬的電腦網路將令未來所有的人類都能輕易地透過這個系

統自由的(完全依其意志)建構其個人的社會聯繫

網路功能結合人類社會體系締造新文明成果在 20 世紀末已逐漸產生了前

所未見的變革電腦與網路的鏈結將各自獨立的文化與社會逐一的被串連而且

引發就社會制度產生了空前的「大變革」(great transformation)浪潮中當網際

網路逐漸地在主導一個人類新文明之際其實這是一場媒體的革命也奠定了新

文明發展間「實」的基礎而此一「新興」的生活行為乃是人類有史以來所

未曾經驗過的換言之透過對電腦科技「技巧高明」的運用是人類第一次「有

能力」為自己開創了一個「虛擬實境」的世界這個虛擬的領域中意味著一項新

的社會制度(social institution)或一個電子的公共領地(electronic commons)已被

人類自己「孕育」出來然而這個人類自己「創造」出來的「新領地」對人類

社會而言有什麼實質意義呢它會是人類遠離或隔絕一切犯罪和不倫理行為的

「新樂園」嗎凡此都值得吾人細細加以思考

當一個人在網路的引導下被以一種有秩序的方式逐一串連起來之後一個

以電腦為基本單位的電腦社群(computer community)於是成形這個新生的社群

表面上看起來雖然只是由許多個人電腦所共同架構起來的「靜寂」的電腦站

(computer stations)的集合吾人或許可以電腦網絡(computer network)姑且稱之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0

但是透過這個電腦網絡卻使得在每一部個人電腦之前的使用者在有意無意

之間有機會形成一個「活絡」的具有生命力的社群這個「虛擬」的社群卻與

人們在傳統日常生活中所共構的真實社群一般同樣地也具有溝通情感與傳遞訊

息的功能而溝通的方式除了個人與個人之間私下的聯繫之外個人與網路中

的集體大眾之間屬於「公共場合」的雙向聯繫亦成為一種提供互動契機的形

勢傳統社會中資訊習慣由中央核心流向邊陲偏遠地帶的「溝通模式」

在這個新興的電腦網絡中已被徹底地顛覆這個新興的電腦網絡形成了一種「草

根式」(grassroots)的聯結這種公民形式聯結最大特質即是將那些屬於社會

網絡中最底層或最邊陲者取得與社會網絡中優勢地位者一樣的社會地位同時陳

述自己的意見因此這個「網路社群」全新運作的結成也意味著新型態人類社

會的社會秩序將會逐漸透過這個網路社群的功能予以運作

其次Licklider 和 Taylor 並且進一步地指出這個網路傳播系統如要持續維

持其正常的運作其關鍵在於有賴廣大網民積極主動參與維護亦即是網路運

作的管理與決定權將落實於使用者的身上這是人類有史以來有機會實施「直

接完全民主」的最佳場域電腦網路的每一位使用者都將有此一權利與義務

貢獻自己的心力自己的智慧及自己的意見以共同形成新的社會價值與規範

準此「網路社群」的創建在「理論」上是人類社會未來的理想但從電腦網路

社群中所實際發生的種種事例審視之則這個新生的社群似乎並沒有為人類社會

帶來任何「幸福」的保證或任何可供期待的光明遠景因為人們在真實社會中

一切之問題行為在電腦網路社群中也一一被重複地展現出來其中最為常見

而最為人所詬病的就是違反倫理的電腦網路侵權行為

當然就當代的社會生活而言那些違反網路社群倫理的事件或現象已層出

不窮甚至已成為「網民」日常在網路社群中必須時時注意提防的「現實問題」

為了防止網路社群中違反倫理事件的發生人們都已開始從技術面暨專業倫理守

則予以適度規範此一社會組織成員的網路社群社會行為這些作法無非是希

望從法律及科技的面向著手間接消極的防堵違反倫理的可能機會與動機其結

果固然有其一定之成效但仍無法有效完全制止網路使用者一些反社會行為的發

生究其原因則法律與科技方法都沒有觸及網路社群仍然是由「社會人」所

共同構成的這個關鍵事實目前所有的網路使用者可以說在成為網民之前都

已具備了相當的「真實社群」中的生活經驗無疑的這些生活經驗會自然地被

帶進網路社區成為網民在網路社群中活動時的行為指南因此欲處理電腦資

訊網路(網路社群)的倫理議題就如同要處理真實社群的倫理議題一般必須

對該社群的結構背景先做深入的理解才有可能掌握其關鍵處進而擬出有效之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1

對策

「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資源準社會互動研究理論建構與使用者經驗研究」

這篇研究論文研究的目的在於建構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準社會互動理論經由

文獻的探討就認知面(含可用性內容結構和網站可辨識程度)情感面和體

驗面是影響使用者準社會互動經驗的主要因素這篇研究探討不同受訪者在使用

數位典藏資料或其他網路資料時的經驗如何(認知面情感面體驗面)使用

者如何和這些網路內容互動具有哪些認知面情感面和體驗面特色的資料更容

易引起他們感官的知覺情感的投入與身體的活動並影響他們對於時空的知

覺而產生所謂的「準社會互動」使用者和他們所處環境中的其他人如何就所

接觸到的電腦網路內容進行互動

研究的結果顯示多數的網站普偏著重於內容及認知面的建制欠缺可用

情感及體驗面的內容故一般使用者對數位典藏網站的知曉度較低認同度也無

法提高研究數據顯示網路使用者理論構面預測準互動行為的可解釋變異量仍

有 59其中解釋力最強的是情感面(54)其次依次是體驗面(37)內

容認知面(34)和可用認知面(32)這篇研究所建構的網路使用者理論構

面和準互動量表雖具有一定程度的效度惟這篇研究是採取網路問卷調查方法

樣本代表性難免不足未來應該以隨機抽樣方法再次檢定這篇研究初步建立的

理論架構以增加研究信度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2

參考資料二癌症部落客的書寫研究

來源摘要自<癌症部落客的書寫研究>《新聞學研究》(第 106期頁 99-134

2011年 1月)

作者陳憶寧

網址httpmcrnccuedutw010603html

《摘要》

部落格的興起與盛行乃在於自發性的自我表現與資訊分享由於不須如

報紙投稿般受到主編審稿採用與否故是十分自由的這也是部落格吸引廣大群

眾的原因之一然而正因為如此故其水準與素質亦無法有一標準來衡量人

氣的高低與水準素質亦未必可以成正比一些喜歡文學寫作之人也就以部落格

作為發表的園地在其中揮灑自我表現創作的熱情

就以創作自由表現而言部落格一方面可說滿足了個人自我實現之成就

感以及與同好分享交流等心理需求一方面也可說是磨練文筆練習寫作及發

表的園地就文學發展方面而言文學創作自始即非「專業文人」的「專利」

任何人都有藉文學創作以表達情感的自由與權利中國文學史上的民間文學作

品也是不可忽略的一環民間文學一般文字較為俚俗但其內容是豐富的情

感是真摯的因此有其相當的價值由此來看目前興盛的網路文學以個人之觀

察約有如下幾項特點

1作者有中文專業的當然更多的是非專業的

2內容豐富多樣有真情表達自我的也有思想天馬行空的

3有寫作能力不錯的讀來言之有物而能感動人

4也不乏國語文基礎尚須加強的如錯別字文句不通章法組織紊亂或

是文字看似優美實是詞藻堆砌不知所云helliphellip等等缺乏國語文或專業寫作指導

與訓練者亦屢見不鮮

當然就表達自我的創作自由與學習寫作的角度來看網路的「文學作品」

是值得鼓勵的其有著社會學心理學以及文學學習各方面的價值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3

至於一些部落客因閱讀者超人氣的擁護建立了對自己作品的信心因而

將作品「出書」者此一現象據個人之觀察其特點亦與前述對部落格之各項

觀點相類所謂的粉絲人氣或市場接受度亦未必與作品水準相等

就出版之著作而言古人有所謂的「名山事業」有所謂的「文章千古事

得失寸心知」(杜甫詩)現代之國語文教育者也常教育說「要提昇國語文

程度要多多閱讀課外書」衡之今日出版物或許就部落客之出書而言亦為

基於一自我表現或者可說「作紀念」之動機而憑其人氣粉絲有相當之銷售量

但就社會對出版著作仍具有相當看重之價值而言出版物之素質如何一般「讀

者」亦恐難以分辨

當然文學作品是否有價值事實上也有其層面與時代性的意義所謂雅與

俗各有其所好陶淵明的作品在當代並未被主流文化所接受到後代才廣受重

視是故就「文學」而言不管是不是網路作品任何人皆有創作與發表的自由

與權利出版為著作亦然其價值亦自是多元而未為定數短期內市場接受度高

的未必會長期受肯定

但就「閱聽人」或「讀者」層面而言對於作品素質之分辨則是需要教育

的增進其素養就像每個人都會唱歌但未必都唱得好每個人都可以寫作出書

但未必是都能寫出「好書」唯就網路媒體正向面觀之作者能於開放的空間「勤

情」於發表期論著社會應該給予肯定至少這是一種不同意見表達的方式其次

就讀者的角度來看是否接受又是另一種場境即或是負面的評價其正向的意義

乃是建構了讀者社群「批判」的能力當然正負二元論最終仍須接受「市場」的

驗證要還是不要接受它存在

審視「癌症部落客」這篇另類課題專業論文研究其所展現的功能是它檢視

部落格對於癌症病患這群弱勢族群所擁有寫作的可能性及意義以特定的健康

議題癌症之部落格回答以下兩個研究問題誰是癌症部落客癌症部落客

如何書寫癌症這篇研究選取兩大部落格系統「Yahoo奇摩」部落格以及「無

名小站」部落格共 63 個選取 315 篇貼文進行內容分析結果發現部落格作者

多是年輕的女性患者貼文可看出部落客的社會連結與面對疾病的書寫動機研

究結果意味著癌症部落格有潛力成為一般大眾書寫處理疾病的空間且部落客為

社會中健康議題的資訊來源之一誰能說這樣的文章「部落格」其所啟發網路媒

體傳播功能新探討意義的所在一種由分眾主導滿足分眾需求的媒介經營形式正

逐漸的發展形成當中同時也開啟了新媒體傳播社會意義的新生命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4

資料三創業家社會網絡行為之質性研究

來源摘要自<創業家社會網絡行為之質性研究>《創業管理研究》(第二卷

第四期頁1-242007年12月)

作者陳家聲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教授

網址httpwwwerjorgtwsearchJournalFilev02n04V02N4-1pdf

《摘要》

網路社會行為的特徵乃是公民式連結組織的形式它不像傳統人類社會一般

有階層化組織方式也就是說這樣的結構方式並沒有一個核心的機制透過權力

的運作將整個社群連結起來網絡溝通方式的出現令使用網絡的人多了一種虛

擬的身分而這就是一種較少受到社教化約束的「虛擬我」青少年使用「虛擬

我」的身分在網絡發言或發布短片由於並非一種面對面(face-to-face)的溝通模

式意味網民發言或上載短片時只是面對電腦而非真實的接收者因此在較少

限制的情況下青少年的行為會變得大膽激進甚至刻意挑戰社教化約束演

變成為一個難受控制的「網絡社會我」這種草根式連結方式所建構起來的網路

社會必須依賴相互的信任(mutual trust)才能彼此聯繫起來成為一個社群

換言之相互的信任乃是電腦網路社群這樣水平式社會組織得以順利運作的主

要機制前面提到電腦網路組織及運作的方式將會是以基層使用者為主體

讓電腦網路的每一位使用者都有同等的權利與義務共同形成電腦網路社會的

價值與規範因此整個網路社群的運作絕大部份是依賴網路使用者的高度自

制與自我規範

網路領域雖然是人類空前第一次有機會獲得完全自由可能展現自我的場

域但網路社群這樣的安排與設定同樣給予網路使用者誤用乃至濫用此完全自

由權利的空間網路社群的倫理問題即是由此而衍生出來可以想見的因為網

路空間的自由所引起的誤用與濫用而造成的網路倫理問題將無可避免地會沖擊

破壞網路社群中網民之間相互信賴的機制而相互信任機制的破壞顯然將會

危及網路社群的建構基礎進而影響網路社群的運作與發展當前許多有關網路

社群倫理議題的探討或著手採取的防制對策無論是就法律面或科技面著手但

都只是片面地考慮到如何減少違反網路倫理的事件發生而尚未能從以上所討論

的網路運作機制予以整體之考量事實上在設法解決網路倫理問題之時將會

面臨一個極為棘手的兩難情境首先網民在網路空間的自由「行駛權」所引起

的誤用與濫用而造成的網路倫理問題一定會消蝕網路社群相互信任的連結運作

機制進而鬆動網路社群的建構基礎然而若著手針對網路倫理問題採取「有

效對策」則勢必要對網民在網路社群中的自由權加以設限如此一來固然可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5

以解決部份的倫理問題但是這樣的作法事實上是犧牲了網路社群當初之所以

被創立起來的最珍貴的特質即網民擁有的近乎完全自由的悠遊空間準此以

往可能會扼殺這個人類自己所創造出來的虛擬網路社區進一步發展的潛力因

為網路社群中網民自我規範自我節制而相互信賴的基本理想與實踐機制有

可能會因為這些防制倫理問題發生的預防或補救措施而蕩然無存因此尋求解

決網路社群倫理問題之道的關鍵基本上是在網民的自由權力與因之而起的誤

用濫用自由之間尋找拿捏一個適當的平衡點(balance point)這個平衡點

一方面必須能夠繼續支持網路社群原有的自由權與自我規範機制另一方面又必

須能夠制止因誤用濫用自由而產生的傾斜顯然的這是一件高難度的藝術工

作是全體網民必須共同面對思量的艱鉅任務工作因為網民才是網路社群的

裁決者網民們在網路社群中的所作所為將決定未來網路世界的面貌

隨著網路空間(cyberspace)的逐步擴充與全球化連結當代人類有機會透

過這個系統完全依其自由意志建構其個人理想的社會聯繫關係國度年輕世

代進入社會常經由創業展現理念達成理想其中中小企業的蓬勃發展的成果

不但成為多數青年創業的指標同時在台灣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這種創業精神更

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與影響基於正因為中小企業對台灣經濟的貢獻邁入數

位經濟世代它理應是研究創業家成功因素的重要議題之一鑒於社會網絡關係在

華人社會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這篇研究論文期望透過探討社會網絡行為在創

業家的創業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期望能夠回答下列重要的問題創業家在其社

會網絡行為表現上有何特色創業家如何營建其社會網絡創業家如何透過社

會網絡來獲得其所需的資訊及獲得潛在利益

研究結果顯示創業家會經由不同的管道可能是正式的組織或公協會專

業協會或是非正式的場合中與別人建立或深或淺的關係並透過不同的互動方

式得到不同的資訊從關鍵人物(強連帶)身上可以得到產業重要的技術與知

識還能發展情感的支持而一般社交朋友(弱連帶)可以得到較多較廣泛的

資訊創業家會透過強連帶關係及參與各種公協會社團活動非正式活動等不

同方式拓展社會網絡關係獲得各種資訊與潛在的商機利益創業家求學過程

與先前工作經驗所累積的人脈也是新創事業發展時的重要資源這篇研究從社

會網絡理論及特徵試圖系統地討論創業家社會網絡關係行為及其意義期透過

這篇研究發現能夠做為學者對未來創業家社會網絡行為研究的基礎而從個案資

料分析的創業家社會網絡關係行為也能夠給創業家一些實務建議讓創業家明

白了解社會網絡關係對創業的重要性以及建立和拓展社會網絡關係的參考幫

助其在經營新創事業時更加順利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6

資料一如何落實網路言論管理

來源摘要自<幾個值得進一步澄清的網路規範根本問題反省與辯論的開端

>《律師雜誌》(第 233期1999年 2月 15日)

作者劉靜怡

網址

httpwwwlawbankcomtwtreatisepl_articleaspxAID=P000010717

《摘要》

網際網路媒介傳播服務的功能人際多元的互動的結構無遠弗屆的網路資

訊服務等確實已帶來人類生活上的便捷惟不諱言的是網路犯罪的問題也隨

之日益增多併發例如網路色情非法竊取網路資料利用網路散播謠言中傷

他人販賣違禁品侵犯他人的著作權刊登不實廣告欺騙社會大眾等

都是網路被不當使用的另一個面向有鑑於此目前全球大多數國家針對社會使

用網人口規模持續快速的發展來看多以積極的態度建立一套「網路資訊規範與

倫理守則」以防止並解決日益嚴重的網路犯罪問題各國政府除了應立法對網

路的不當使用加以規範外並潔何業者的配合以及網路使用者網路管理者敦促

各藉由自身發動自律行為其次各政府在立法時須注意勿以條例式的規範因

為網路太過多元並隨時有新的變化發生所以立法時應以是否造成他人各項損

失為論斷的依據同時也須加強民眾守法的觀念切記勿再重蹈以往嚴以立法寬

於執行的復轍在建立網路秩序與規範之始或許有些困難因為網路本身太過多

變及難以控制不過如果能將這些理念能形成一種風氣配合網路快速的傳播及

廣大多元影響力等的特性必然可以對整個網路倫理與文化有很大的幫助

其次在審視網路秩序規範與網路自由等行為所具的爭辯形式時首先應

從網路特性作為探討的基礎分析網際網路作為一種新興類型的傳媒而言他

具有以下的特性多媒體性(multimedia)超文本性(hypertext)封包切換(packet

switching)同時性(synchronicity)互動性(interactivity)透過這些特性

網際網路得以建構一個自由的虛擬空間他的自由性突破了真實物理疆界的侷

限也穿越了時間的的限制個人的思想言論只要他願意就可以在極短的時

間之內傳播到各地領域中同時經由他人的閱讀與迴響將很快成為一個集體的共

識再就商業的行銷販售來看只要商人的行銷策略能即時反應市場趨勢或

將商品內容的特色以創意行銷作為一個銷售的賣點即能以速度快效率高的

手法進入市場當一個眾人期待已久的美麗新世界似乎已能實質有效地呈現臨在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7

你我眼前時科技的進步除了讓人性得以貼近自由惟同時隨興發揮的任意行

為讓一些人性的醜惡面也隨之帶進了科技所構築的這個虛擬世界之中網路謠

言網路詐欺網路駭客網路色情網路病毒等都證明了網路並不宜是

一個可以完全自由任性行為的地方也因此他仍需要維持一定的秩序讓大家

都要遵守必要的規範才能讓虛擬社會系統不致發生紊亂同時也是融合傳承傳

統真實社會真正的意義

準此就一個國家資訊政策形成過程而言在新興資訊科技發展的初期資

訊政策使應該及早將其可能的影響納入評估以確保新興資訊科技在普遍使用的

同時能夠將選擇和彈性極大化當然此一架構他應該式重塑資訊政策形成過

程的觀點而並非是強調主張政府應該積極介入甚或控制新興資訊科技的發展

走向是一種主張資訊社會公共政策形成下所應該具有更為開放型式下的形式

亦即是這類的論點其所涉及之民主憲政傳統下的政府功能在科技主導的社會結

構中其所行使公權力的界限與控制等的新興制度面的問題分析相關政策執再

行面可以參酌的內容下列的幾個考量方向

一首先應從網路世界爭議面應該如何規範做起

二從現實生活行為中進入網路世界的規範建置

三法律社會規範與資訊科技的倫理關係的建構

四實證法律 VS網路社會-政府國家公權力 VS網路社會

五網路規範倫理秩序法規未來發展趨勢之省思

最後關於這個課題就個人而言面對網路聞名的新興生活空間領域時人

們因受限於過去所累積生活經驗的影響理當會將傳統的記憶與經驗與當代變動

的新型式進行一種對比性差異結構架的形式做出探討與評價所以除了要更理

解網路世界規範運作過程之外當然更要針對傳統世界的規範做出省思其次

在網路世界現實生活中的人們也要面對掌握市場那些無形的操控之手做出太討

理解在資訊科技時代人們除了要面對的是千萬隻隱藏在背後電腦程式設計師

的雙手之外對於參與網路資訊製造傳播的鍵盤之手都是人們必須理解同

時加以掌握的資訊節構要知道網路世界作為一個多元溝通的新社會形式其本

質乃是應以理性的互動溝通作為行為正當性的基礎故每一位網民應有的認知是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8

網路社會互動溝通特性的新行為形式而絕非是透過各種管道渲染或是參與網路

世界的負面傳佈的心態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9

資料二美國資訊自由法的運作經驗

來源摘要自<美國資訊自由法的運作經驗>(台灣新聞記者協會)

作者劉靜怡台大國發所教授

時間2004年 9月 24日

網址httpwwwatjorgtwJudgeercon1aspnumber=42

《摘要》

傳播媒體言論自由權力的內容與義務的結構範圍除了在少數極權社會國家

之外通常都是各政府媒體學者公眾輿論在眾聲喧譁爭議聲中的重要討論

焦點惟當「言論自由」成為事過境遷後的媒體內容裝飾器物後新聞內容的文

字內容的爭議性似乎也從未有機會在人們的生活環境中真正具體的實現它資

訊傳播內含真正的意義

所謂的言論自由以最簡單傳統的話來解釋是「我擁有此一基本的言論自

由與保護於特定的場域有發表言論的自由同時不受到任何事先的監審

(Censorship)與限制(Prior Restraint)並對此言論內容負完全責任而此言論

應包括語言與非語言之型式」無論這一段文字對言論自由詮釋的意義與功能為

何不過他卻實也是號稱民主言論自由大國-美國在歷經了長期時間洗鍊下所

獲得的一項歷史形式的文字詮釋的結晶

不過從歷史的衍發過程中可以肯定的是「言論自由」一直是令一個社會當

權者愛恨交加的名詞也因此註定了它永遠得不到它安定無虞保障形式的主因之

一就在網路快速發展迅速延伸至聲全球世界每一個領域時網路上資訊中過

載與不當言論的批評聲浪讓言論自由又再一次的讓新興的網路媒體面臨了發

展上另一個新興的挑戰茲以美國的發展為例1996 年首先點燃的戰火是「通

訊端正法案」(Communications Decency Act of 1996)他在 Reno v ACLU 的案例

辯論中受到了挫敗但之後美國最高法院宣佈判定「通訊端正法案」的部份條

文屬於違憲也因此讓網路言論自由的保護戰爭在初期得到了應有的重視

不過如果從網路的特性來探討言論自由就有如童早年美國西部拓荒時

代那些愛打抱不平的牛仔們用槍隻來捍衛自己的圈地時他們充滿著理想與正

義的姿態網路社會雖然已走過了蠻荒的年代但虛擬的網路世界裡確有充滿

了如西部開拓時期那般的充滿著許多的未知未來他的發展仍有待轉移實體世界

的規制甚或是重新創造來導入網路世界

審視網際網路發展至今一直都是以資訊自由流通與共享為其經營的精神

所在而其中的基礎所在就是每一位末端使用者都能擁有從網路上自由「擷取」

資訊的權利而這也網際網路功能角色立足的所在所謂的「資訊擷取自由」

就是指一切存在於網路上的資訊每一位使用者都理應能夠自由的擷取也就是

說使用者應該被假設為「善意」的使用者故在網路行為的領域中每一個使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0

用者都應該能自由的擷取所需的資訊而無需擔心是否會觸犯法律

無論是網際網路通路中的資訊或是存在於任何一種傳播媒體的資訊預先過

濾篩選的責任本來就不應該被加諸在使用者的身上相對的是應該成為每一個

資訊「提供者」應有的責任而網路上的資訊若有瑕疵其責任也應該在於「提

供者」無疑的資訊的瑕疵絕對是由於「提供者」的不正確或誤作為而產生的

而非一味的規論至最末端「使用者」的身分上如果在此時將責任歸於使用者

或視其為幫助犯則此無異於就保護智慧財產之名加重了使用者沈重的道德責

準此保障每一個末端使用者擁有「資訊擷取自由」的權力讓每一個網路

使用者在瀏覽網路上的資訊時無需擔心是否不經意的「重製」了他人的著作

也無需擔心從網路上下載的資訊是否會違反法律顯然這是一項非常必要的新思

維而不只是單一的資訊擷取自由意義探討的問題對於存放資訊的使用者私人

物品來說也具有隱私權不可侵犯的意義存在深一層的探究賦予使用者能夠

自由下載並且單純供個人使用的權利這與著作權法上面所揭諸的「尊重智慧財

產」是毫無衝突的資訊能夠自由的流通網路以及知識才能快速的傳布並且

匯集更多的資訊擴大網路的範圍使得知識經濟的規模能更擴大網路的發展

之所以能一日千里畢竟得自於資訊的多元高速即時的傳播特性

如果堅信要求每一個使用者在網路下載資訊時都必須先加以審核該資訊是

否有使用上的瑕疵性那麼對於每一個使用者來說無異是在行為中加重了深

沈的負擔讓使用者起了排斥的寒蟬效應導致使用者可能基於違法的風險不願

意擷取在網路上的資訊因為除非該資訊能夠先證明其為「無瑕疵」的使用

即或式如此審是當前網路資訊領域中所存在著大量的資訊但是又有多少資訊

能夠讓使用者在無負擔的形式下下載使用的告知呢準此如是的擴大勇用者

責任的後果於是必須讓合法的資訊提供者必須花費更大的力量去證明自己是

單純的資訊使用者每一個「提供者」也必須保證「使用者」下載該資訊不會觸

犯法律如此網路自由與快速流通的本質將起重大的改變並且在缺乏一套足夠

信任的機制讓使用者能安心下載資訊試問這難道是身為資訊「提供者」所樂

意見到的情況難道這樣有助於資訊自由有助於國家知識經濟的發展

其次就傳播節構而言資訊提供者與使用者之間原本即存在著「先傳後播」

的結構性關係如果沒有這項資訊先在網路上「存在」那麼使用者的「擷取」

行為就不會發生所以不但存在著前後順序也存在著因果關係論及責任分配

有瑕疵資訊必然來自於「提供者」討論「到底是誰侵犯智慧財產權」的時候

最直接的答案必然是瑕疵資訊的提供者那麼把這個責任擴大到「使用者」的身

上難道會是一件合理的事情如果「合理使用」的責任範圍本身根本不合理那

麼使用上又如何論以合理處在這個網際網路高度發展的時代之中使用者應該

被假設是善意的並且能夠以一般所公認的普通方式去自由的取得網路上一切

存在的資訊而不被賦予「預先審查」的責任網路的世界應該是更拉近「提供

者」與「使用者」間彼此的距離而不是由類似此次的事件造成提供者與使用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1

者相互對立因為真正的侵權責任是存在於「合法提供者」與「非法提供者」

之間的只要能夠阻止非法提供者那麼智慧財產的侵犯就會消失根本無須將

預先審核的重大責任加諸在使用者的身上

面對網路多元介面傳播世代的發展人們如何運用那些傳統新聞自

由的模式以一種典範傳承的態度作為應對二十一世紀各項挑戰的基

礎是一項社會全體必須省思的新思維與行為規範讓人們共同凝聚共

識重新作出共同的承諾一起為此一新興的傳播事業的發展作出努力貢

獻讓人們匯聚智慧締造一些高科技化的生活形式作為人類推動此一

新文明取得全世界共同確實進步的力量讓人們並肩前進倡導此一自

由的精神與秩序為了前一個時代理念的延續更也為了賦與每一個年

輕世代參與者期許的希望與機會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2

資料三匯流發展下傳播內容管制原則之探討 來源摘要自<匯流發展下傳播內容管制原則之探討>發表於交通大學2009 年

全國科技法律研討會

作者陳志宇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

網址httplawblogilf-twcomreadphp97htm

《摘要》

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傳統大眾播媒介壓縮技術網際網路等在數位科技

的主導下將傳統獨立經營發展的廣播通信資訊等傳播媒體產業其所用的

機具設備產製模式服務功能等有關的經營組織模式於「科技匯流」(Technology

Convergence)的形式下已建構出以「數位平台」為經營基礎的「新媒體」(New

Media)結構數位傳播技術已有效地融合了傳統媒體音訊視訊數據訊號分

界的形式並將其功能整合在數位平台上以不同介面的形式傳輸資訊

麥克博斯特(Mark Poster)指出 20 世紀的結束見證了傳播科技系統與

產銷型態結構世代更替的過程傳統傳播活動的進行是將資訊符號從一個定點傳

送到廣泛接收的過程資訊符號通過電子類比訊號縮短了時空距離繼起的新世

代傳播則是以數位化符碼與技術駕馭時空環境麥克將媒介傳播技術領域的分界

分成兩個時代用以說明

(一)媒介商品是由一組比例上屬於極少數專業製播者將資訊內容傳送給

不特定為數眾多消費者社會大眾使用的形式屬於一種由媒體所主導「播放型傳

播模式」(broadcast model of communication)的經營制度

(二)在 20 世紀末一股由ldquo資訊高速公路rdquo及衛星通訊技術以及電視

電腦電話等數位媒介匯流(converge)等整合而成的新興媒介傳播模式成

功發展後他建構了一種多元互動為核心的傳播形態此即是ldquo次世代媒體rdquo的

意義審視在此一數位形是新媒體多工介面的結構原本傳統報紙雜誌廣播

電視等獨立經營的大眾媒體的組織都多已只能成為新媒體多工結構中不同介

面經營的形式而已

當經由數位科技匯流成功地整合傳統媒體於一體的經營形式後於是傳統媒

體產業的經營形態於式啟動了「新媒體」革命性創新經營發展的脈動一個廣

義新媒體的意義是一個以數位平台為基礎整合平面視聽網路通信等傳播

業務他可以是一種垂直整合分工整合經營的形式他也可以是一種水平整合結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3

合異業聯盟所謂多角化經營的策略在新媒體的經營結構體制中傳統大眾媒介

資訊載具因功能不同而形成的獨立經營事業領域分界惟在新媒體整合經營組織

模式的運作下其企製行銷管理等制度都已完全為之解放因此無論就媒

體政策主管的政府機關或事業經營參與的投資者閱聽人社會大眾學術研究者

等而言這都必須是一項全新思維下有效推動參與機制以及其無可規避必須急

於面對空前挑戰的課題

當前述的形式以因為資訊社會的新機制快速地結合傳統社會制度有效地

運作並且共構了一個全新效率實體互動(physical)的新社會形勢時這也同

時也引導現代資訊素養革命性創新變革的成就隨著資訊高速公路普及化的發

展以及衛星通訊技術與電視電腦電話等的技術結合後一種結合製作行

銷消費等三者共構而成的新媒體的經營模式正逐漸快速地取代ldquo第一世代媒

介rdquo的運作型態於是大眾媒介次世代的經營理念結構與制度正式的躍入

人類的生活機能中此即是「次世代媒介制度」的本質就硬體而言它以「數位

技術」為基礎就傳播經營的特質而言它是去核心化的多元交流形式讓每一位

媒介介面的參與者既是受播者也應是傳播者而一個更貼切的用詞應是資訊傳播

ldquo參與者rdquo(participator)的角色大量且高密度投入數位平台所提供情境環境

下的互動傳播行為時也締造了人類文化一個新資訊社會文明的成就

審視新數位匯流發展下的形勢已將各項傳統制度的結構由產業水平層級

的分工將通訊傳播「內容」與「平台」區分開來作頁同時這兩者的管制基礎

目標價值觀也截然不同需至訂出在產業去管制自由化的潮流中內容層面

的管制反而需要重新審視再管制的適當性「內容」與科技產業變動的關連性

低卻與社會價值觀念一貫的關連性高如人性尊嚴與心智未成熟者的保護不

因科技或平台的變革而有不同相對的言論自由的保障弱勢族群媒體近用的

增進也應檢視其社會目標補充一般法律規範不足

引介以下這篇文章介紹了心媒介平台依性質對傳播內容應受管制責任有

高低差異新興的媒體服務自律機制比政府管制更有效達成管制目的並兼顧

創新發展這篇研究從傳統內容管制的基礎出發參酌歐盟 2007 年之視聽影音

多媒體指令以及層級模式分析通訊傳播平台的特性提出細分化的原則探討不

同平台受管制密度的差異提供各位在參與新數位文明下一項行為參考的依據

子議題一如何運用網路創意以發揮社會(社群)影響力

8

境技術媒體等技術條件與環境的允許下廣告結構內容已經可以在同一版面

中去達成滿足品牌認知刺激興趣的功能同時不必另設網站直接提供消費

者評估尋找資訊甚至比較選擇商品體驗商品這樣的網路廣告能使每個曝

光都能達到一種成效不必擔心點選網站造成的流失同時審視其廣告的效果相

較於傳統廣告的形式與效果有著極為明顯的差距

當然這種廣告效果提升的幕後是網路廣告策略與創意佔據了更高的人力

及專業成本的付出如果企業付出網路廣告的代價只是停留在反應媒體版位價

格廣告素材製作費用無異是默認允許劣質網路廣告為其企業服務放棄追求

更高品質更高效率網路廣告的期待而再好的廣告環境再多的媒體人口資源

都形同浪費

當人們已經經由數位媒體多元介面的內容中切身體驗到網路廣告策略與

創意對行銷效果的重要影響之際顯然面對不可逆的網路趨勢以及網路擁有達

成更深更寬溝通功能更靈活的創意表現空間更複雜的媒體操作環境投資

於廣告策略與創意可以創造更高行銷價值企業何忍忽略網路廣告業界更該自

重其價值提升網路廣告品質這不僅真實反映經營成本促使網路廣告市場正

面發展提高網路廣告素質和效果以累積品牌資產也襯托網路媒體質感提供

消費者更好的資訊饗宴當然在各界都正視肯定網路廣告策略與創意的價值

時不止需要網路廣告業者的努力企業主乃至閱聽眾都必需要願意付出代價

因為成本才是經營成功的最重要的基礎與關鍵

子議題一如何運用網路創意以發揮社會(社群)影響力

9

資料三2006全球最火紅網路獲利模式

資料摘要自<2006 全球最火紅網路獲利模式>《數位時代雙週》(第 121期)

作者林希展

網址

httpmarketingchinatimescomItemDetailPageMainContent05MediaCon

tentaspMMMediaType=BusinessNextampoffset=12ampMMContentNoID=24624

《摘要》

由於全球經濟的型態正處於由傳統產業轉向以數位技術為主軸的數位經濟

世代過程中結構轉型的斷層落差形式使得全球的經濟情勢呈現著渾沌低迷的局

面處在這樣整體大環境低迷回盪的時代下台灣近幾年整體社會環境亦只能用蕭

條兩字來說明經濟社會制度下經濟重要推手的廣告市場主體行銷的預算也逐

年縮減但網路行銷的市場前景卻逐漸明亮且在逆境中維持著小幅的成長並

在 2008 年成了電視媒體之外最具影響力的媒介面對市場不景氣許多廣告主

皆削減行銷預算以為如此即可節省不必要的成本支出但真正在因應不景氣的

狀況下應進行逆向思考也就是如何在不景氣的時代善用行銷與媒體投資一

方面強化企業品牌形象另一方面則創造品牌偏好度與市佔率於是網路行銷即

成為近年來企業經營談論最廣泛也最受重視的議題之一隨著網際網路以及電

子商務的興起顧客的消費習慣與行為比起以往更加瞬息萬變相對的在此交

易環境下企業所累積的資料量亦快速的增加因此如何有效的呈現這些資料內

容以進行網路行銷便成為首要的議題網際網路的出現改寫傳統廣告及行銷規

則從而顛覆了傳統大眾行銷模式與傳統行銷模式不同的網路行銷的本質不

獨存在實體商品的價值交易而是資訊創造與交換的過程中對業者而言面對

市場的轉變促使他們必須重新思考如何在混沌資訊流竄更形自由的網路世界

中彰顯企業的存在價值及拄有引人共鳴的獨特品牌更重要的是在消費者主體

不斷提升的趨勢下如何建立長期顧客關係也是業者未來在網路市場報酬遞增

的獲利關鍵

當絕大多數的廣告主開始願意並了解將網路行銷機制歸納成為公司整體行

銷策略必要的需求元素時其最主要得考量乃是網路媒體相較於傳統的廣告媒

體其所具備創意構思可運用的可能性與運用技法更豐富多元的特性除了可以

幫助廣告主在品牌管理制度上進行一種全面性的思考作業外進而達成全方位的

子議題一如何運用網路創意以發揮社會(社群)影響力

10

行銷目的網路行銷的優勢除了具有互動性與即時性外對廣告主而言乃是行銷

後端作業領域中達成廣告主明確掌握廣告效益具體數據的機制其次由於網

路媒體投資進入的門檻較低廣告主大多願意在由最低投資的基礎上展開行銷企

劃作業之後再依據廣告效益的變化調整行銷企劃的策略以及內容以利追求

企劃行銷最大可能性的目標效益審視當前網路媒體作為整體行銷中的一個主

要的功能性媒介的角色在網路傳播影響力大增的數位時代中是否品牌行銷活

動仍然只能藉重傳統媒體作為主要媒介的通道整體的媒體預算規劃中如果未能

跳脫此一傳統思維的窠臼時廣告主媒體消費者都將錯失了絕大多數相互溝

通理解媒合的機會

如果以選擇日本最大廣告企業電通公司所提倡的 AISAS(AttentionInterest

SearchActionShare)觀點作為分析對象時可以發現當代的消費者在選擇消

費資訊息時都已具備了依附在自我實現的動機下展現自我執行的主觀立場準

此現代執行品牌行銷活動在選擇傳播媒體的規劃作業上必須思考是否仍然執

著保守地以「單一媒體」作為主要傳播媒體的通路特別是在新品牌上市或

maintain 階段時傳播策略該如何進行是綜合所有的媒體工具都做整體性推出

還是首先以網路媒體為主輔以平面廣電戶外媒體活動等助成延伸性依系列的

行銷活動將行銷的效益推至最高的目標事實上網路媒體多元的功能發展到

現在已有成為整合品牌開端平台的形勢因此在整體品牌觀念發想的認知之

後持續的傳播策略與媒體規劃作業上就必須將網路行銷傳播的功能以及所能延

伸的影響力的對象與範圍全數的納入行銷策略的範圍之內讓品牌行銷的策略

根據網路介面使用效率的績效在適當的時候適當的地點針對適當的對象以

適切的行銷技法進行全方位的行銷傳播

最後要引介的是一項網路行銷的特殊技法即所謂「網路病毒行銷」何以

「網路病毒行銷」能讓品牌知名度計劃達到事半功倍的行銷效果就其原因乃是

病毒行銷能產生所謂「擴散」的效果之所以能讓行銷宣傳進而擴散串聯的原因

在於病毒行銷的機制是藉由現有網路世界中「社群關係」的結構透過企劃後的

行銷資訊鼓舞了網路內部對商品資訊內容以體驗闡述分享質疑詢價等的傳

播透過點對點串聯的交換溝通形式它不僅結合自然口碑和人造口碑的即實性

內容適時的展現出品牌內在的價值與評論進而強化了互相聯絡機制的豐富

性當討論的內容經由不斷地激勵加工串聯後網友們在廣告主企劃者與消費

者關係中所創造的「推-拉-分享(push-pull-share)」機制下病毒行銷的目

標締造了生產行銷消費者相互依附共構的價值鏈中讓消費者接觸到有趣的

內容時選擇主動傳遞這些訊息給其他人而接收端的一員接收到的內容感興趣

子議題一如何運用網路創意以發揮社會(社群)影響力

11

後又會再回到廣告主原生訊息的出發點藉由這中性銷傳播的通道模式廣告

發送端以瞭解最多的資訊創造內容並且持續不斷地傳播下去

如前所述網際網路科技的經濟活動的應用徹底地改變人類生活的結構內

容也改變了企業競爭的方式電子口碑傳播其影響力已經超越實體的人際接

觸傳播範圍也更廣更快網際網路藉著傳播功能的優勢提供了企業一個低成

本的直接溝通管道以更有效更直接的方式與目標群眾溝通直接與客戶互動

的溝通模式已經徹底了改變以往的行銷溝通方式如何地有效地使用網路科技

以創造企業的行銷溝通成效是生活在網際網路時代中必須關心思考的議題引

介這篇論文其探討的是企業應用網際網路於行銷溝通活動的重要性以及成效

並分析行銷溝通策略與網際網路策略對企業在行銷溝通的領域中如何有效地

應用網際網路以提升整體行銷溝通成效作出具體的分析這些論述對於網際網

路行銷溝通應用的影響適用於網際網路的行銷溝通活動以及網際網路行銷溝

通應用所帶給各位具體概念

本文章由「數位時代雙週刊」授權刊登更多內容請見本期數位時代雙週刊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2

資料一網絡關係對新創企業發展影響之研究-以台灣高科技公司為例

來源摘要自<網絡關係對新創企業發展影響之研究-以台灣高科技公司為例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第 8屆中小企業研究碩博士論文獎)

作者賴宏誌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指導教授司徒達賢于卓民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網址httpsbrsignmanagementorgtwpaper855htm

《摘要》

網際網路傳播功能的特質被引進傳統商業的經營結構後無論就經營成本

品質與效率而言都有著極其優越的經營效益的表現因此網路商業行為及網

路創業在國際社會中有關商業的應用上蓬勃的發展也因此近年來有關使用網

際網路來進行的電子商務活動普遍受到學術界與企業界的重視很多企業都急於

利用網際網路上的電子商務來打開新的行銷通路面對網際網路這股無國界的浪

潮國內的企業也紛紛加入這個無可限量的網路商務領域其能在數位經濟世代

取得永續經營發展的空間

根據研究的結果顯示網路商業的經營首先要探討的課題是必須熟悉數位

工具的操作並能藉此吸取大量的知識經營者甚至可以自我學習並教導員工學習

對數位工具的使用與運作基於對數位科技的不陌生以及快速上手的優勢已成

為利用網際網路等數位媒體開創自己事業的基本條件其次在網路創業家的人格

特質與管理才能的方面主要列以歸納為以下幾點1網路創業家對網路創業環

境的看法2網路創業家的網路創業觀3網路創業家的創業要件4網路創業家

的人格特質5網路創業家的管理才能等綜合前項的要件規論出網路創業家在

人格特質上具有高度自信高成就動機企圖心有膽識耐心與毅力自我要

求與積極主動在管理才能方面具有溝通創新與創造力以及目標未來導向等特

台灣是一個小島型經濟體系並且因為地理關係的原因促使著台灣有著許多

中小型企業意味著在台灣這小島中企業裡有著創業的因子在內雖然有關於企

業的創業導向的議題在國外的研究當中受到許多的重視在國內的研究當中也逐

漸的蓬勃發展當中並且許多研究也已經證實了創業導向能提升企業績效增加

企業的競爭力但是多數的研究著重在創業導向構面以及創業導向與企業績效之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3

間干擾變數的建立因此有必要從以網際網路的運用作為切入探討創業導向對

企業績效的影響進一步使得創業導向的理論可以更為完整

在網路商業發展熱潮中台灣的中小企業也積極的開始向電子商務領域進

軍隨著網路傳奇故事的不斷崛起傳統企業紛紛架設網站及踏入電子商務的行

列莫不躍躍欲試想創造新的企業故事在過去只有大型企業才能透過電子商

務技術做到 24 小時一對一行銷主動行銷以及跨國性的服務等因他們擁

有充足的人力及資本但當中小企業主開始經營網路開店時他們發現改變了一

般中小企業進軍電子商務的命運及窘境就其原因乃是網路創業經營績效較好者

其特點為創業者對網路創業認知及參與程度高正視業務流程投入資金程度

高網站的建置與維護能力強善用資源宣傳網站注意銷售過程中的每一環節

注重長期的顧客關係與價值傳統商店與網路商店密切結合等茲將網路創業的

優勢說明如下

1低投資的創業資本

網路事業不像很多行業動輒幾十萬元或是幾百萬元的資本才能開始因為

可以不需要店鋪以及員工只需要一台電腦就能實踐在家創業的夢想由於創業

資本低因此風險較低而成功率自然就高

2減少員工致對低水準

網路事業多以一個人操作為原則因此有效降低員工管理以及支付薪資的

壓力

3靈活的工作性質

工具只是一台電腦並且工作地點在家因此你能選擇幾時開工並在哪兒

工作就算今天到某個地方度假只要有網路連線的地方就能上網處理網路事

業非常方便這樣靈活的工作性質是其他傳統生意所無法辦到的

4功作之餘又能擁有更多的時間

網路事業能完全自動化並能減輕你的工作量因此讓你擁有更多的時間

5相堆優渥的高獲利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4

網路事業的產品與服務幾乎只是網站介面型態包括運作等也都是利用網路

行銷

6持續不斷的收入

網路事業能讓你在付出努力後就可以持續不斷為您帶來可觀的網路收入

而且終生持續

7穩定持續的市場成長

每天都有新的人上網這意味你的市場 也持續不斷的成長中

8網路所到處處是商機

透過網路可以鏈結全球的交易對象擁有無數可以發揮專長的機會與商機

維在網路變商業經營熱烈的氣氛中亦不乏經營績效較差者其所面臨最嚴重

的問題應屬創業者對網路認知及參與程度低未採取任何網路上的經營策略創

業者身兼數職無瑕經營網站事務等本研究也發現對網路創業期望較低之創業

者在創業過程中未採取積極之經營策略甚至是無為而治其經營成果通常與

期望高低成正向關而創業者之網路認知及參與程度愈高其經營績效呈現超出

預期不受商品種類及創業期間長短之限制隨著網路創業期間的延續網路商

店績效不顯著期望落差大者創業者對網路之認知及參與程度會有所改變較

積極之創業者會探索問題癥結之所在進而修正經營策略

引介這篇論文主要是介重其對創業管理研究的論述主要包括個人創業與公

司創業兩大取向前者大多集中在探討創業者的特質經歷與能力以及創業團

隊如何影響創業成敗而後者則多從企業成長的觀點探討如何透過綜效的發揮

來發展新事業這兩種理論觀點雖然都曾指出網絡關係對於新創企業發展的重要

性特別是個人創業所強調的人際網絡但是卻缺乏深入探討創業者如何運用網

絡關係來取得各項關鍵與互補性資源因此論文研究運用網絡理論來分析

創業者如何透過網絡定位策略來協助創業初期的生存與成長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5

資料二「博客來」有何了不起

來源摘要自<「博客來」有何了不起>【6號成功分析室】

時間2006年 8月 24日

網址httpmr6ccp=355

《摘要》

每一個人上網的目的都不相同但都有一個共通的特性因此當青年朋友

準備投入「電子商務交流平台」經營之列時你一定要知道這個「共通性」指的

是什麼從這個基礎上再去探求經營發展他們的「共同性」目的並以此作為你

經營的目標和策略規劃的原則

多數青年朋友在投身數位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其實多數人想的都是一樣的

事都是希望怎麼去經營「好」它然後去發大財如果只有單純的想著這麼好

的美景時而又都可以做成的話那就不叫「數位資訊經濟」了要知道這是改

弦易策權新思維的東西因為大多數的都是坐著同樣的事傳統的開店(站)

版面作的美美的放上你的電話然後希望客戶會來敲門會進來消費

是的沒錯也許美美的業面就一定會有客戶會來敲門入站但問題是會不

會消費呢因此你這樣傳統的經營私為企劃就夠了嗎如果答案是夠的話那

麼位什麼商業網站那麼多經營不下去的也那麼的多經營不賺錢沒發展的又更

多傳統的是業經營方式改個行我努力吃苦耐勞中就有成功的一天但是

今天你不一樣了數位經濟的遊戲規則權變了要讓你的電子商務的交流平台

更驅茁壯好還要更好用心思維一種有別於傳統的非線性思維模式用下列

這篇文章以及其網站「6號成功分析室」所提供的一系列文章看下去會對你

有幫助的

網際網路的發達每一個在網路上瀏覽的訪客都希望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取

得他所所想找的也就是『資訊』你提供什麼樣的資訊並不重要因為總有人

需要你所提供的資訊如此的說法並不意味著只要你提供了「詳實」的資訊就

很值錢了那可不一定千萬別因此就自我膨脹了在網際網路上流覽的訪客

沒有一個是有耐心去慢慢逛你的網站的唯有你能快速準確的提供訪客所需要資

訊時你才有可能突破上站人數的迷失你才有辦法比一般網站更前進一步更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6

幾近客戶的一步江湖一點訣說破不值錢在這我就把他稱做是的秘訣一不

過你也別跟他人說說了真的大家都會了就不值錢了

接下來很重要的是怎麼準確的去提供客戶所要的資訊首先需要準確了解的

是由於網路訪客都是沒有耐心的所以別讓在網站上花很多時間搜尋據一個非

正式的調查表示一般網路的瀏覽者多以八秒鐘左右的時間來審視所需資訊因

此網站網頁的設計根本就是能夠讓你的訪客進入後能夠快速搜尋到他所需要的

資訊也就是讓你的準客戶能夠輕易的發現要尋找的網頁內容這裡就有提供能

解決問題的服務因為我們就是為解決此問的」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另一項意義

我們可以從中快速把客戶篩選不單單只是給客戶篩選我們而已如果你能確實

有這基本觀念你在設計架構或修改網站網頁時會注意到美觀的版面不等同

吸引準客戶留在你的網站網頁這部分我們會在後面再做介紹此外從秘訣一

尚揭示了第二項意義計數器上的數字其實並不可靠上線人數的計數器只

代表著有多少人曾登錄這個網站網頁但拜訪網站的人其實並沒有真正的進入只

是路過就線上商業的發展並不用太在意上線計數器的數字來逛逛的人未必是

你的準客戶只是訪客他並不會帶來商機

其次留意一下你身邊的景觀物象如果那些情境都只是穩定的整齊的

一致的會讓人容易疲倦於是看看你的網頁是否也犯了同樣的錯誤呢妳的

網頁是不是也是排版整齊乾淨文字排版整齊畫一的放置呢如果真的是的話

那真的很讓人感的遺憾遺憾你的行銷頁面不能挑起訪問者的的情緒讓他們對

你的頁面有深刻印象妳不可能會藉由你的行銷頁面來賺錢真的是令人感到可

在你與他人眾多的互動中那些讓你記憶深刻的一定是屬於那些生動活

潑言詞充滿抑揚頓挫具體的互動才是印象深刻的也更容易回憶起準此網

頁設計若要使人快速的印象深刻就是要讓訪客一同感受你文字與構圖的熱情

只有在你的頁面上讓身動感性的文字敘述忠實的呈現在訪客面前才能引發訪客

感受到你的熱情你線上的行銷才會有發揮作用沒有熱情只有平淡你寄望

誰能夠提起熱臉來貼近你給你積極的回應切記不論甚麼樣的訪客每個訪

客都會對你所需敘述的熱情激動能創造勾起訪客心裡的激盪言詞產生回應

在「6號成功分析室」主要分析對象為網路相關的成功案例不限於公司

網站也涵蓋了個人現象新聞無論是人還是物體只要是在萬眾之中脫穎

而出在與同領域相似競爭者比較下創下十倍差以上的價值就算是成功只要

是成功的通通都可以送到「6號成功分析室」作進一步的分析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7

每周四Mr6 先貼一篇引子裡面會先開頭準備一些每個案例目前所收集到

的資料與初步看法引子只是初步期待的是拋磚引玉的效果接下來的一周又

二日(周五~下周五)期間有感想有意見的大大們儘管放肆的留言讓網友們

盡情享受盡情評論到了隔周六Mr6 以所有目前搜集的看法做個總結整理

出一篇有建設性的結論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8

資料三由全球化看產業赴大陸投資與台灣競爭力

來源摘要自<由全球化看產業赴大陸投資與台灣競爭力>(國政專論科經(專)

字第 090-002號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

時間90年 12月 13 日

網址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TE090PTE-P-090-003htm

《摘要》

自 2010 年 9 月 12 日兩岸海基會與海協會已完成「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

(ECFA)及「智慧財產權保護合作協議」(IPR)的換文程序正式生效後台灣

與中國大陸的經濟互動結構已進入一個全新交流的情勢誰是第一家進入中國大

陸市場的台灣企業資料已不可考惟近年來登「陸」已是台灣企業對外擴展市場

的熱門路徑之一經貿統計亦證明中國大陸已經成為台灣企業赴海外投資的重

要地區

有關台灣媒體企業登陸一事據學者調查指出其應始於 1986 年 2 月廣東省

電視台試播台灣連續劇【戰國風雲】由於反應良好自此台灣連續劇就開始在大

陸流行(楊志弘2002)1994 年一項針對中國大陸十幾家城市有線電視系統

的調查發現有九成以上電視節目來自香港台灣或是外國進口(賴祥蔚2001

33)而呂郁女(2000 379)研究亦發現台灣製作影視產品在中國大陸極受歡

迎不少代表作品頗能吸引大陸觀眾的注意力2001 年 10 月中國加入世界貿易

組織(WTO)後對積極進軍大陸市場的台灣媒體企業來說促進了台灣媒體

企業與大陸媒體企業各種合作互動的頻繁與多元化

雖然過去台灣媒體企業積極登陸之企圖始終受到中國政府層層的規範所

限多數業者只能私下以各種「交流」或「合作」名義透過第三市場(國)的版

權轉售等非正式模式轉進中國大陸市場無法像一般企業體以海外投資或直接經

營等正式管道進入大陸媒體市場但是隨著中國大陸媒體產業近年來蓬勃發展

台灣媒體企業面對大陸龐大商機即便有著層層法規限制仍不願放棄登「陸」企

圖廣用各種名義進軍中國大陸媒體市場

根據研究中國大陸媒體產業學者估計中國大陸傳媒市場的產值將超過

1000 億元人民幣並有很大增量空間(曹鵬王小偉2002 4喻國明2002 25)

因此中國加入 WTO 開啟了台灣香港西方傳媒企業對中國傳媒市場的憧憬

與行動(陳韜文2002 24)從前項類樂觀的分析不難看出面對於早將中國

大陸視為廣大產製品出口市場且已以各種非正式「合作」與「交流」等模式登「陸」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9

的台灣媒體企業而言應不會讓跨國傳媒集團專美於前而放棄任何搶占中國大陸

市場的機會就中國大陸媒體產業與市場發展現況來說中國大陸對各類媒體產

品的需求已隨其媒體產業蓬勃發展而增加相關媒體法規也隨著產業發展與加入

世界貿易組織而修正面對中國大陸媒體產業與市場結構轉變之際台灣媒體企

業進入中國大陸市場的策略理應修正過去以「合作」「交流」「第三國輸入」

之非正式途徑積極研議如何因應中國媒體市場及其規範變化期能以最適宜進

入模式進軍中國市場加強營運績效以獲取最大商業利益

審視台灣媒體企業在面對中國大陸媒體市場與產業開放變革之際亟需精確

掌握中國大陸對媒體企業開放之決策意涵與規範內容擬訂進軍中國市場之最適

模式據以評估影響其決策的因素乃因進軍大陸傳媒市場不僅與全球華人地區

之媒體企業在競爭也勢必面臨歐美跨國媒體集團之爭食中國市場

推介下面這篇論文它研究探討的是一般企業之市場進入模式理論與概念為

理論依據除分析市場進入模式類型及其決策影響因素外並將此市場進入模式

類型依媒體企業特性加以考量與修正建構媒體企業之市場進入模式類型本研

究同時探討影響台灣媒體企業進入大陸市場之決策考量因素藉此了解進入中國

大陸市場之台灣媒體企業經營現況與規劃策略論文研究並獲得了下述的成果

(一)建構適用於媒體企業之市場進入模式類型

(二)了解台灣媒體企業經營大陸市場之現況及策略

(三)探討台灣媒體企業進入中國大陸市場之模式類型

(四)分析影響台灣媒體企業進入中國大陸市場的決策考量因素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20

資料四網路白牌出頭天 轉戰實體店鋪創商機

來源摘要自<網路白牌出頭天 轉戰實體店鋪創商機>《電子商務時報》

記者盧心怡

時間2010年 1月 4日

網址 httpwwwectimesorgtwShownewsaspxid=100103192811

《摘要》

本文以「從 Blog 使用目的探索部落格商機」為題觀察台灣大陸及歐

美若干 Blog 的經營現況希望藉此看部落格的未來發展以及潛在的商業機會

經本文歸納整理獲得一種部落格分類模型便於對部落格使用的目的做一區

別主要的分類維度包含以獲利為出發界定獲利與非獲利的部落格使用目的

另外則以組織及個人作為區分的維度而界定出四個不同的使用象限並探討各

別象限分類下的發展現況依照上述使用者群像分類區別有商業部落格達

人部落格公關公益部落格及私人空間部落格等四個分類對其獲利的模式經

營現況以個案為例加以說明並另以台灣百大製造服務及金融業及美國

Fortune 百大企業共約四百家左右之企業對該企業使用部落格之現況進行

統計瞭解得到目前的大型企業對於部落格的使用尚在萌芽的階段(但應用趨勢

與熱度已經加快加溫)而一般的小型或微型企業或個人在應用部落格的現況

則相對熱衷

本文從現有的部落格發展現況提出「部落格資訊流與金流交換模式」

主要描述部落格服務供應商(Blog Service Provider BSP)如何與博客

(Blogger)攜手合作將企業的業務及行銷透過部落格的口碑擴散與消費者

達到互利多贏的正向循環

從文明發展Blog 的出現一個虛擬出版工具的使用較之紙張及印

刷術的發展Internet 的發明就像是打開虛擬世界的一把鎖鑰它本身也是無

邊無際的虛擬平台與媒體載具紙張或許可用來比擬網際網路的發明但我們知

道網際網路扮演的角色不僅如此而部落格便宛若印刷術加上傳媒的結合體一

個可以讓自己向全世界發聲的出版平台這樣的科技趨勢背後有著潛力無窮的

商機待發掘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1

資料一善用『置入性行銷』讓商品訊息在網路迅速發酵形成市場口碑 來源互動數位行銷 httpwwwadcastcomtw

時間2009年 6月 10日

網址httpblogyamcomnraylee445article21535555

《摘要》

俗話說「呷好到相報hellip」這是傳統商業行為中日常消費經驗中的「口碑傳播」

用語相對的它也是消費者消費行為前會先向別人詢問相關商品服務的使用

與消費評價的典型決定的依據因此「市場口碑」口耳相傳訊息的傳播行為

早已存在於人們日常生活的消費行為當中經由網路媒介即時通訊功能的引導

下「市場口碑」的形式在網路的特性以及企業與顧客間關係品質的影響下「網

路口碑」以有別於以往「口碑行銷」的型態快速形成事實上在網路商業行為

普及發達的社會中企業行銷經營必須正視顧客之間「網路口碑」所帶來的影響

其中「網路口碑」的效果可能是正面也可能是負面企業可藉由探討影響網

路「市場口碑」的關鍵因素瞭解該如何管理與運用進而能有效的掌握「網路

口碑」在市場上的影響力

網路口碑形成之因素亦即觀察顧客對於匿名傾向的程度如何影響負面網路

口碑的產生以及從企業形象與關係品質兩方面來探討產生正面網路口碑的影響

因素然而顧客產生網路口碑的行為可能會受到顧客個人特質與企業活動的不

同而產生不同結果因此網路「市場口碑」的探討理應納入顧客的網路涉入程

度來做為企業形象關係品質與正面網路口碑間關係的干擾變項以及加入企業

經營虛擬社群的管理活動本研究顯示吸引網友間熱烈討論能容易形成虛擬社

群間產品銷售周其變動的關係結構即消費者在消費後對「商品價格」「商品種

類」「服務品質」「關係」等因素正面影響口碑傳播意願之研究(1)滿意與

信任能有效激勵顧客透過網路化為正面網路口碑的效果(2)網路的匿名特

性會引發顧客在網路論壇中散播不利於企業的負面網路口碑(3)企業應制訂

危機處理的因應策略並有效地執行之才能真正降低負面網路口碑

其次由於網路「市場口碑」的影響力在消費者行為的領域中逐漸地受到

高度的肯定以及這種口碑傳播具有非商業化的特性因此消費者對這種形式

的推薦會特別的感到信任隨著網際網路的日益普遍口碑的本質也跟著有所變

化全新的口碑在新興的網路銀行產業裡是不是會產生不同以往的結果是有

待探討的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2

審視當前有關目前台灣網路「市場口碑」的研究多半是延伸 B to C 的推

論強調的是「科技接受模型(TAM)」「信任」對採用意願的影響鮮少有學

者是由人際溝通面(亦即口碑)來討論在口碑部分曾有學者認為口碑會影響

使用大眾對電子通路(e-channel)的信任進而影響網路銀行的採用行為故

本研究延伸過去口碑對消費者購買決策影響力的模式目的在於探討網路「市場

口碑」以一種網路『置入性行銷』的策略讓商品訊息在網路迅速發酵以達到

提昇行銷功能的決策力的影響

經由研究結果的分析顯示出下列的結構1「市場口碑」訊息為傳播者的親

身消費經驗時口碑訊息對消費者消費決策的影響力較大2「市場口碑」訊息

傳播者具備的專業程度較高時口碑訊息對消費者消費決策的影響力較大3「市

場口碑」訊息接收者具備的專業程度較高時口碑訊息對消費者消費決策的影響

力較小4「市場口碑」訊息傳播者與接收者之間的關係強度越強時口碑訊息

對消費者消費決策的影響力較大5「市場口碑」訊息接收者愈頻繁地搜尋餐飲

口碑時口碑訊息對消費者消費決策的影響力較大等五項結構因素模式是成立

準此透過前項的理論結構模式為基礎引介以下這篇論文探討自 2003

年以來發展成為熱門爭議性的『置入性行銷』議題正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態勢在

網路上蔓延成為廣大上網人口必然接觸的訊息來源各大網站推出的置入性行

銷手法也挾著異軍突起之態勢盤據在廣告主的行銷策略脈絡之上究竟是什麼

樣魅力造就了這個行銷的明日之星呢回顧『置入性行銷』這個名詞老早就被運

用在媒體中對現代的行銷人而言只是提出再運用而已準此網路執行置入性

行銷的多元工具採行置入性行銷除了要考量產品本身的訊息條件也得對執行

的工具有所了解因為入口網站的平台內容頻道多元必須充分了解才能決定

置入的方式有時候可以直接運用網站的現有資源或創意元素有時候則必須自

行開發創意元素或是內容頻道對運用工具了解得愈清楚就愈能提高置入的效

率因此透過這篇論文的論述期望能找出口碑對網路執行置入性行銷的多元

工具的可行方式採用決策的影響效果以及干擾口碑效果的因素進而提供網

路經營業者擬訂行銷策略時一個不同的思考方向藉著口碑之傳遞強化消費大眾

使用網路銀行的意願進一步影響其實際的採用行為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3

資料二服務業應用網際網路對顧客關係影響之研究

來源<服務業應用網際網路對顧客關係影響之研究>(2005管理新思維學

術研討會頁 41-64 台灣科技大學)

作者李正文劉宴尚

參考網址

httptwmyblogyahoocomjwxSJnSqRERl3irkBYerhCA--articlemid=21

3

《摘要》

顧客資料探勘的應用在商業方面主要的應用方式為顧客群分類(Customer

Profiling)購物籃分析(Market Basket Analysis)以及顧客保留(Customer Retention)

等在顧客群分類方面資料探勘可以從現有顧客資料中找出他們的特徵再利

用這些特徵到潛在顧客資料庫裡去篩選出可能成為企業客戶的名單做為行銷人

員推銷的對象以降低成本提高行銷的成功率

一個良好的顧客服務機制會帶來經營上兩個重要效果1建立第二次買

賣機會2忠誠效應顧客關係首先要探討的是服務的本質特性是什麼1服

務無形性2不可分割性3不易保存性4服務品質多變性就服務行為

的類型而言它有人的服務物的服務心靈鼓舞的服務資訊的服務服務的

內涵來區分可分為提供協助的服務事後進行修補的服務附加價值的服務

所謂的服務的行銷組合除了行銷活動的四個 P 所構成產品(product)價格

(price) 銷售管道或通路(place)促銷(promotion) 尚需包括額外三個 P參與

者(participants)過程(process)實體證據(physical evidence)

在顧客接受的服務活動中顧客會接觸到服務的生產設施設備因此實體

證據提供了關於服務品質的線索讓無形的服務藉由有形的實體證據來表達服

務品質的確保以獲取顧客信賴依顧客購買動機將顧客分為四大類1節約

型顧客2道德型顧客3個人化型顧客4便利型顧客服務顧客的意義

為1人員服務接觸是雙邊的2服務接觸是人際互動3服務接觸是角色

表現顧客關係管理 CRM 就是關係行銷在幫助企業找出有價值的顧客與顧

客建立關係及有效管理顧客關係進而使企業獲利

顧客關係管理流程要素與顧客互動與顧客之連結與顧客之瞭解與顧

客建立關係影響關係品質的因素有1關係銷售行為2關係接觸程度3

顧客知覺支持4服務具體化5關鍵事件的補救6關係終結成本7關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4

係利益8共享價值觀 9溝通10投機行為11關係強度顧客服務管理

主要是提昇外部行銷效果增加內部生產力服務品質的面向1可靠性2反

應性3確實性4同理心5有形性

顧客品質分類1顧客看不見內部品質2顧客看得見的硬體品質3

顧客看得見的軟體品質4服務的時間迅速性5心理的品質造成服務預

期服務與實際體驗到的服務差距原因1管理階層認知2品質規格3服

務遞送4市場溝通5認知服務品質

服務品質管理計畫服務概念發展顧客期待管理計畫服務結果管理計畫

內部行銷計畫實體環境與實體資源管理計畫資訊科技管理計畫顧客參與管

理計畫服務品質管理計畫是由下列七個次計畫所組成的(一)服務概念的發展

(二)顧客期待管理計畫(三)服務結果管理計畫(四)內部行銷計畫(五)

實體環境與實體資源管理計畫(六)資訊科技管理計畫(七)顧客參與管理計

服務品質評量指標原則1從你的服務策略著手2定期評量3提出

以顧客為基礎的問題4詢問公平的問題5蒐集團體和個人資料6為組

織訂下水準基點7蒐集量化和質化且具體的資料8讓成果呈現出來9

確使這些成果易於讓員工瞭解10確保這些成果是可信的11確使這些成果

被利用

顧客服務人力資源策略1僱用正確的員工2發展員工以傳遞服務品

質3提供需要的支援系統4留住最佳的員工5發展企業文化有關客

服人員教育訓練的基本原則1需求分析(組織分析職務分析個人分析)

2成果評鑑3實施良好的訓練計畫下來要針對顧客服務人力績效進行評量

其內容為1績效評估的目標與效益(目標為管理資訊激勵)2績效評

估與管理的步驟3績效評估的方法最後一個客服人員團隊成功領導者的行

為的特質有1親自示範「顧客至上」的精神2致力於推動公司理念3

他們都是『終身學生」4相信員工並在他們身上投資5設立專案小組6

堅持目標7勵行公司政策

接下來要介紹的是顧客知識管理定義企業將前項顧客資料或接觸經驗處

理後成為顧客資訊並經由員工討論與專家解釋等方式將顧客資訊進一步創造

出顧客知識再提供予組織有效地應用以建立與顧客之良好關係資料倉儲定

義定期蒐集自企業內部的日常交易資料庫並累積與儲存龐大的歷史性資料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5

而且這些歷史資料為靜態不可修改長期儲存於倉儲中具有時間性與整合性

以提供精確之分析與決策之用

顧客資料倉儲與一般資料庫的差異為一般關聯式資料庫使用關連資料表儲

存資料儲存日常營運的資料資料瑣碎難提供有價值的資訊資料倉儲則大都

使用多維度資料庫結構儲存資料儲存經過整理彙總的資料能提供有價值得資

訊支援決策判斷資料倉儲的種類

(一)企業資料倉儲(enterprise data warehouse)

(二)資料超市(data market)

(三)多層次資料倉儲(multi-tier data warehouse)

(四)聯合式資料倉儲(federated data warehouse)

(五)虛擬資料倉儲(virtual data warehouse)

資料倉儲的優點是減少費用節省時間和增加產量倉儲的缺點則是再導入

初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和時間倉儲的限制也會給公司資訊傳輸的網路造成一

些問題但如果透過邏輯規則對資料進行細分的技術可以瞭解龐大資料庫中資

料的特性其功能在應用於顧客服務管理類別1服務市場之區隔2客戶發

掘與流失防範3客製化的產品及服務4行銷活動分析如果這些機能透過

網路顧客服務管理功能則可以達到下列的目標1網路服務市場之區隔2網

路客戶發掘與流失防範3網路客製化的產品及服務4網路行銷活動分析

二顧客資料倉儲的特性

資料倉儲具有下列四項特性

(一)主題導向(Subject-Oriented)(二)整合性(Integrated)(三)隨時間變化

(Time-Variant)(四)非揮發性(Non-Volatile)在資料倉儲中資料只能定期地被載

入且一經封裝後就不允許再修改也不允許有刪除的動作因此資料倉儲的

資料環境相對是比較穩定的它只會增加資料而不會減少資料所以可說是非

揮發性的其種類大致上可區分為企業資料倉儲資料超市多層次資料倉儲

聯合式資料倉儲以及虛擬資料倉儲等五種類型其優點在於使用資料倉儲有很多

好處但最重要的是資料倉儲可以幫助企業流通各種資訊做為決策分析之用

以節省時間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並且增加獲利唯缺點是資料倉儲在導入

的初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和時間資料倉儲也可能產生資訊傳輸網路的壅塞

或是資料不正確的問題造成搜尋的時間加長反而降低了效率使得員工的生

產力減低而且事先必須充分掌握使用者的需求並透過適當的溝通與教育訓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6

練讓使用者知道如何去使用這個系統才能得到助益

五藉用網路資料探勘應用顧客資料

顧客資料的探勘程序可以分為(一)決定企業運用資料探勘的目的(二)資

料蒐集(三)選擇適當的資料探勘技術(四)分析結果(五)知識取得與應用鑒

於近年來由於網際網路的蓬勃發展資料探勘的技術也被應用在網際網路上當

顧客拜訪網站時往往提供許多寶貴的資料企業可藉由分析這些資訊來瞭解顧

客的行為模式藉以提高顧客對公司所提供之產品與服務的滿意度利用網路探

勘的應用方式包括有

1網路服務市場之區隔

利用網路探勘可以找出容易理解的規則來描述市場區隔以了解顧客族群的

屬性

2網路客戶發掘與流失防範

利用網路探勘可以建立行銷模式來預測目前有哪些顧客可能會流失使用這

些訊息來留住顧客或是當做篩選潛在客戶的依據

3網路客製化的產品及服務

利用網路探勘可以建立個人化的行銷模式提供顧客個人化的產品及服務

而透過貼心的服務不僅能鎖定顧客的忠誠度更能使顧客自動幫我們做口碑宣

傳帶來更多的商機

4網路行銷活動分析

利用網路探勘可以根據所要行銷的商品找出潛在的客戶名單協助我們決定

該聯絡哪些客戶才可以讓投資報酬率最高達到最好的行銷成效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7

資料三從參與式傳播觀點反思蘭嶼數位典藏建置之歷程

來源摘要自<從參與式傳播觀點反思蘭嶼數位典藏建置之歷程>《新聞學研

究》(第 102期頁 151-1752010年 1月)

作者郭良文林素甘

《摘要》

當多元文化主義在全球化的時代中成為普世的價值社區的營造社區的

文化社區的共同記憶應該是「數位典藏計畫」的源頭活水目前國家數位典藏

國家型科技計畫主要是以動物植物地質人類學檔案器物書畫地

圖與遙測影像金石拓片善本古籍考古新聞為典藏內容然而在現今提振

本土文化社區營造和多元文化發展的同時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社區文化內涵

與鄉土佚事風情是否更值得紀錄傳承因此數位典藏應該不只是規格標準大

小解析度這些數位化的數字與數值它也應該包含社區民眾的故事民眾共同

記憶的部分提供了一種超脫物化而較人文精神思考的元素而這正是科技產業

發展與社會文化相互支援互動共構現代化成就重要的一部份

台灣社會在相當多的地域文化中充滿著族群社會多元文化結構的因素屬於

少數弱勢的地域族群文化與社會雖然他們長期以來都處於文化的邊緣地帶透

過社區意識的抬頭與多元文化的百家齊放少數族群文化始能逐漸揭開它的面

紗這對族群的傳人而言族群的母語精神圖騰文化儀式等這些文化的根源

的流傳發揚都是刻不容緩的事實且極具社會意義深刻的意義

拜數位媒介多工功能之賜藉由數位機材優越的取材品質支援下這篇論文

研究嘗試以紀錄片方式紀錄典藏社區記憶透過紀錄片的實驗創作實際拍攝及

紀錄被攝者思考家庭及生活的過程期能提供開放生命的多元想像用不同的創

作形式來探尋家與家庭成員的生命對話對特定族群家庭集體記憶的發展歷程

以及研究提供一個現實實踐的影像紀錄這是本篇論文在文本呈現上一項空前的

成就

論文內容的結構首先針對就參與式傳播的概念與理論傳統加以分析進而整

理出五項具有參與式傳播的定義內涵其包括「由下而上與草根發展」「民主

論壇與平等對話」「意識覺醒與現況改變」「創造在地知識價值」以及「自

我發展與成果分享」等除了現代化理論所衍生出來的發展傳播概念常與參與式

傳播放在一起討論之外並且將參與式傳播受到哈伯瑪斯概念影響的部分作為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8

論述理論的結構基礎至於錄影紀錄的內容所具有的意義不但是一段族人成員

的生活與訪談真實紀錄也是一個多元文化的數位化紀錄的型態在影音效果的

價值上應具有以下的意義1作為二十一世紀台灣族群家庭變遷的家族記憶

提供一個發展影音紀錄的樣本2呈現多元族群的整體生活型態與生命思維

這有助國內生命教育教學素材的形式3對台灣族群社會中女性形象描繪提

供一個角色現實實踐的影像紀錄4提供給對自我的成長及對生命價值渴望改

變的女性一個思考的案例5為地方社區發展紀錄文化數位典藏的工作提供

了一項具體可行發展模式的參考形式

論文的研究採用 DeNegri 等人的「參與光譜」架構來支援分析並針對「參

與模式」「地方人士的參與」「參與式傳播資料庫的建立」以及「交大數

位典藏團隊的執行情形」等四項內容加以說明以探討蘭嶼媒體與文化數位典藏

計畫的發展過程以及研究發現佳興部落數位典藏內容為當地豐富之文化資源

從規劃內容蒐集資料到成果呈現皆是以文化工作者個人為核心運用在地的

內部社會網絡並連接多元的外部社會網絡不僅聯繫起數位典藏的參與者也

獲得外界資源的協助使相關工作能夠順利進行由於以部落傳統文化為保存內

容在社區充權的個人層次研究發現數位典藏有助於參與者培養出充權意識

增加對部落的認同但仍不足以在組織層次形成充權的過程與結果未來如何擴

展並運用個人層次充權的結果刺激增進社區組織的能力甚至在研究成果與不

足之處亦能期待藉此反省發展出一個更理想的原住民數位典藏的參與式傳播

計畫

最後究論文在數位科技文化發展上的意義來看作品的貢獻則是將近年來

各界對原住民數位典藏政策的推動以由企劃的階段轉進為部落本身進行典藏工

作的階段其所具的意義乃是賦予了原住民能在數位世界握有詮釋權的主體性

其次在就數位落差的形式來看鑒於原住民部落多群居於偏僻鄉野地區就社

會組織結構性而言其面臨的是人口流失及數位能力有限的問題因此透過研

究藉由期望瞭解由原住民部落進行數位典藏的過程及影響以及針對其數位典藏

工作進行的分析透過田野觀察及深度訪談的忠實記錄將數位典藏視為社區發

展紀錄經驗以及動力的可行方式之一如此結合社會網絡及社區充權理論為

發展架構經由此一數位典藏保存傳統文化紀錄的掌握與詮釋如能引發部落居

民未來參與度的提升從運作中產生族人自身以及社會各界多元文化認同的機

制用能提供原住民建立主體性文化與社會自主成長的動能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29

資料一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資源準社會互動研究理論建構與使用

者經驗研究

來源<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資源準社會互動研究理論建構與使用者經驗研究

>《新聞學研究》(第 101期頁 1-442009 年 10月)

作者翁秀琪施伯燁孫式文方念萱李嘉維

網址httpmcrnccuedutw010101html

《摘要》

關於「網絡媒體」的發展早在 20 世紀 80 年代網路先驅者 J C R Licklider

及 Robert Taylor即有精闢的論述當大多數人還將電腦視為「數學運算」的機

器之時Licklider 及 Taylor(1968)即已將電腦理解成是「溝通」的利器這兩位大

師曾大膽地預測未來電腦網路的發展將超越傳統在真實的生活空間(物理世

界)中人類所賴以建構社會網絡必須透過有限之節點(limited gateways)的

先天限制這個虛擬的電腦網路將令未來所有的人類都能輕易地透過這個系

統自由的(完全依其意志)建構其個人的社會聯繫

網路功能結合人類社會體系締造新文明成果在 20 世紀末已逐漸產生了前

所未見的變革電腦與網路的鏈結將各自獨立的文化與社會逐一的被串連而且

引發就社會制度產生了空前的「大變革」(great transformation)浪潮中當網際

網路逐漸地在主導一個人類新文明之際其實這是一場媒體的革命也奠定了新

文明發展間「實」的基礎而此一「新興」的生活行為乃是人類有史以來所

未曾經驗過的換言之透過對電腦科技「技巧高明」的運用是人類第一次「有

能力」為自己開創了一個「虛擬實境」的世界這個虛擬的領域中意味著一項新

的社會制度(social institution)或一個電子的公共領地(electronic commons)已被

人類自己「孕育」出來然而這個人類自己「創造」出來的「新領地」對人類

社會而言有什麼實質意義呢它會是人類遠離或隔絕一切犯罪和不倫理行為的

「新樂園」嗎凡此都值得吾人細細加以思考

當一個人在網路的引導下被以一種有秩序的方式逐一串連起來之後一個

以電腦為基本單位的電腦社群(computer community)於是成形這個新生的社群

表面上看起來雖然只是由許多個人電腦所共同架構起來的「靜寂」的電腦站

(computer stations)的集合吾人或許可以電腦網絡(computer network)姑且稱之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0

但是透過這個電腦網絡卻使得在每一部個人電腦之前的使用者在有意無意

之間有機會形成一個「活絡」的具有生命力的社群這個「虛擬」的社群卻與

人們在傳統日常生活中所共構的真實社群一般同樣地也具有溝通情感與傳遞訊

息的功能而溝通的方式除了個人與個人之間私下的聯繫之外個人與網路中

的集體大眾之間屬於「公共場合」的雙向聯繫亦成為一種提供互動契機的形

勢傳統社會中資訊習慣由中央核心流向邊陲偏遠地帶的「溝通模式」

在這個新興的電腦網絡中已被徹底地顛覆這個新興的電腦網絡形成了一種「草

根式」(grassroots)的聯結這種公民形式聯結最大特質即是將那些屬於社會

網絡中最底層或最邊陲者取得與社會網絡中優勢地位者一樣的社會地位同時陳

述自己的意見因此這個「網路社群」全新運作的結成也意味著新型態人類社

會的社會秩序將會逐漸透過這個網路社群的功能予以運作

其次Licklider 和 Taylor 並且進一步地指出這個網路傳播系統如要持續維

持其正常的運作其關鍵在於有賴廣大網民積極主動參與維護亦即是網路運

作的管理與決定權將落實於使用者的身上這是人類有史以來有機會實施「直

接完全民主」的最佳場域電腦網路的每一位使用者都將有此一權利與義務

貢獻自己的心力自己的智慧及自己的意見以共同形成新的社會價值與規範

準此「網路社群」的創建在「理論」上是人類社會未來的理想但從電腦網路

社群中所實際發生的種種事例審視之則這個新生的社群似乎並沒有為人類社會

帶來任何「幸福」的保證或任何可供期待的光明遠景因為人們在真實社會中

一切之問題行為在電腦網路社群中也一一被重複地展現出來其中最為常見

而最為人所詬病的就是違反倫理的電腦網路侵權行為

當然就當代的社會生活而言那些違反網路社群倫理的事件或現象已層出

不窮甚至已成為「網民」日常在網路社群中必須時時注意提防的「現實問題」

為了防止網路社群中違反倫理事件的發生人們都已開始從技術面暨專業倫理守

則予以適度規範此一社會組織成員的網路社群社會行為這些作法無非是希

望從法律及科技的面向著手間接消極的防堵違反倫理的可能機會與動機其結

果固然有其一定之成效但仍無法有效完全制止網路使用者一些反社會行為的發

生究其原因則法律與科技方法都沒有觸及網路社群仍然是由「社會人」所

共同構成的這個關鍵事實目前所有的網路使用者可以說在成為網民之前都

已具備了相當的「真實社群」中的生活經驗無疑的這些生活經驗會自然地被

帶進網路社區成為網民在網路社群中活動時的行為指南因此欲處理電腦資

訊網路(網路社群)的倫理議題就如同要處理真實社群的倫理議題一般必須

對該社群的結構背景先做深入的理解才有可能掌握其關鍵處進而擬出有效之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1

對策

「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資源準社會互動研究理論建構與使用者經驗研究」

這篇研究論文研究的目的在於建構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準社會互動理論經由

文獻的探討就認知面(含可用性內容結構和網站可辨識程度)情感面和體

驗面是影響使用者準社會互動經驗的主要因素這篇研究探討不同受訪者在使用

數位典藏資料或其他網路資料時的經驗如何(認知面情感面體驗面)使用

者如何和這些網路內容互動具有哪些認知面情感面和體驗面特色的資料更容

易引起他們感官的知覺情感的投入與身體的活動並影響他們對於時空的知

覺而產生所謂的「準社會互動」使用者和他們所處環境中的其他人如何就所

接觸到的電腦網路內容進行互動

研究的結果顯示多數的網站普偏著重於內容及認知面的建制欠缺可用

情感及體驗面的內容故一般使用者對數位典藏網站的知曉度較低認同度也無

法提高研究數據顯示網路使用者理論構面預測準互動行為的可解釋變異量仍

有 59其中解釋力最強的是情感面(54)其次依次是體驗面(37)內

容認知面(34)和可用認知面(32)這篇研究所建構的網路使用者理論構

面和準互動量表雖具有一定程度的效度惟這篇研究是採取網路問卷調查方法

樣本代表性難免不足未來應該以隨機抽樣方法再次檢定這篇研究初步建立的

理論架構以增加研究信度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2

參考資料二癌症部落客的書寫研究

來源摘要自<癌症部落客的書寫研究>《新聞學研究》(第 106期頁 99-134

2011年 1月)

作者陳憶寧

網址httpmcrnccuedutw010603html

《摘要》

部落格的興起與盛行乃在於自發性的自我表現與資訊分享由於不須如

報紙投稿般受到主編審稿採用與否故是十分自由的這也是部落格吸引廣大群

眾的原因之一然而正因為如此故其水準與素質亦無法有一標準來衡量人

氣的高低與水準素質亦未必可以成正比一些喜歡文學寫作之人也就以部落格

作為發表的園地在其中揮灑自我表現創作的熱情

就以創作自由表現而言部落格一方面可說滿足了個人自我實現之成就

感以及與同好分享交流等心理需求一方面也可說是磨練文筆練習寫作及發

表的園地就文學發展方面而言文學創作自始即非「專業文人」的「專利」

任何人都有藉文學創作以表達情感的自由與權利中國文學史上的民間文學作

品也是不可忽略的一環民間文學一般文字較為俚俗但其內容是豐富的情

感是真摯的因此有其相當的價值由此來看目前興盛的網路文學以個人之觀

察約有如下幾項特點

1作者有中文專業的當然更多的是非專業的

2內容豐富多樣有真情表達自我的也有思想天馬行空的

3有寫作能力不錯的讀來言之有物而能感動人

4也不乏國語文基礎尚須加強的如錯別字文句不通章法組織紊亂或

是文字看似優美實是詞藻堆砌不知所云helliphellip等等缺乏國語文或專業寫作指導

與訓練者亦屢見不鮮

當然就表達自我的創作自由與學習寫作的角度來看網路的「文學作品」

是值得鼓勵的其有著社會學心理學以及文學學習各方面的價值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3

至於一些部落客因閱讀者超人氣的擁護建立了對自己作品的信心因而

將作品「出書」者此一現象據個人之觀察其特點亦與前述對部落格之各項

觀點相類所謂的粉絲人氣或市場接受度亦未必與作品水準相等

就出版之著作而言古人有所謂的「名山事業」有所謂的「文章千古事

得失寸心知」(杜甫詩)現代之國語文教育者也常教育說「要提昇國語文

程度要多多閱讀課外書」衡之今日出版物或許就部落客之出書而言亦為

基於一自我表現或者可說「作紀念」之動機而憑其人氣粉絲有相當之銷售量

但就社會對出版著作仍具有相當看重之價值而言出版物之素質如何一般「讀

者」亦恐難以分辨

當然文學作品是否有價值事實上也有其層面與時代性的意義所謂雅與

俗各有其所好陶淵明的作品在當代並未被主流文化所接受到後代才廣受重

視是故就「文學」而言不管是不是網路作品任何人皆有創作與發表的自由

與權利出版為著作亦然其價值亦自是多元而未為定數短期內市場接受度高

的未必會長期受肯定

但就「閱聽人」或「讀者」層面而言對於作品素質之分辨則是需要教育

的增進其素養就像每個人都會唱歌但未必都唱得好每個人都可以寫作出書

但未必是都能寫出「好書」唯就網路媒體正向面觀之作者能於開放的空間「勤

情」於發表期論著社會應該給予肯定至少這是一種不同意見表達的方式其次

就讀者的角度來看是否接受又是另一種場境即或是負面的評價其正向的意義

乃是建構了讀者社群「批判」的能力當然正負二元論最終仍須接受「市場」的

驗證要還是不要接受它存在

審視「癌症部落客」這篇另類課題專業論文研究其所展現的功能是它檢視

部落格對於癌症病患這群弱勢族群所擁有寫作的可能性及意義以特定的健康

議題癌症之部落格回答以下兩個研究問題誰是癌症部落客癌症部落客

如何書寫癌症這篇研究選取兩大部落格系統「Yahoo奇摩」部落格以及「無

名小站」部落格共 63 個選取 315 篇貼文進行內容分析結果發現部落格作者

多是年輕的女性患者貼文可看出部落客的社會連結與面對疾病的書寫動機研

究結果意味著癌症部落格有潛力成為一般大眾書寫處理疾病的空間且部落客為

社會中健康議題的資訊來源之一誰能說這樣的文章「部落格」其所啟發網路媒

體傳播功能新探討意義的所在一種由分眾主導滿足分眾需求的媒介經營形式正

逐漸的發展形成當中同時也開啟了新媒體傳播社會意義的新生命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4

資料三創業家社會網絡行為之質性研究

來源摘要自<創業家社會網絡行為之質性研究>《創業管理研究》(第二卷

第四期頁1-242007年12月)

作者陳家聲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教授

網址httpwwwerjorgtwsearchJournalFilev02n04V02N4-1pdf

《摘要》

網路社會行為的特徵乃是公民式連結組織的形式它不像傳統人類社會一般

有階層化組織方式也就是說這樣的結構方式並沒有一個核心的機制透過權力

的運作將整個社群連結起來網絡溝通方式的出現令使用網絡的人多了一種虛

擬的身分而這就是一種較少受到社教化約束的「虛擬我」青少年使用「虛擬

我」的身分在網絡發言或發布短片由於並非一種面對面(face-to-face)的溝通模

式意味網民發言或上載短片時只是面對電腦而非真實的接收者因此在較少

限制的情況下青少年的行為會變得大膽激進甚至刻意挑戰社教化約束演

變成為一個難受控制的「網絡社會我」這種草根式連結方式所建構起來的網路

社會必須依賴相互的信任(mutual trust)才能彼此聯繫起來成為一個社群

換言之相互的信任乃是電腦網路社群這樣水平式社會組織得以順利運作的主

要機制前面提到電腦網路組織及運作的方式將會是以基層使用者為主體

讓電腦網路的每一位使用者都有同等的權利與義務共同形成電腦網路社會的

價值與規範因此整個網路社群的運作絕大部份是依賴網路使用者的高度自

制與自我規範

網路領域雖然是人類空前第一次有機會獲得完全自由可能展現自我的場

域但網路社群這樣的安排與設定同樣給予網路使用者誤用乃至濫用此完全自

由權利的空間網路社群的倫理問題即是由此而衍生出來可以想見的因為網

路空間的自由所引起的誤用與濫用而造成的網路倫理問題將無可避免地會沖擊

破壞網路社群中網民之間相互信賴的機制而相互信任機制的破壞顯然將會

危及網路社群的建構基礎進而影響網路社群的運作與發展當前許多有關網路

社群倫理議題的探討或著手採取的防制對策無論是就法律面或科技面著手但

都只是片面地考慮到如何減少違反網路倫理的事件發生而尚未能從以上所討論

的網路運作機制予以整體之考量事實上在設法解決網路倫理問題之時將會

面臨一個極為棘手的兩難情境首先網民在網路空間的自由「行駛權」所引起

的誤用與濫用而造成的網路倫理問題一定會消蝕網路社群相互信任的連結運作

機制進而鬆動網路社群的建構基礎然而若著手針對網路倫理問題採取「有

效對策」則勢必要對網民在網路社群中的自由權加以設限如此一來固然可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5

以解決部份的倫理問題但是這樣的作法事實上是犧牲了網路社群當初之所以

被創立起來的最珍貴的特質即網民擁有的近乎完全自由的悠遊空間準此以

往可能會扼殺這個人類自己所創造出來的虛擬網路社區進一步發展的潛力因

為網路社群中網民自我規範自我節制而相互信賴的基本理想與實踐機制有

可能會因為這些防制倫理問題發生的預防或補救措施而蕩然無存因此尋求解

決網路社群倫理問題之道的關鍵基本上是在網民的自由權力與因之而起的誤

用濫用自由之間尋找拿捏一個適當的平衡點(balance point)這個平衡點

一方面必須能夠繼續支持網路社群原有的自由權與自我規範機制另一方面又必

須能夠制止因誤用濫用自由而產生的傾斜顯然的這是一件高難度的藝術工

作是全體網民必須共同面對思量的艱鉅任務工作因為網民才是網路社群的

裁決者網民們在網路社群中的所作所為將決定未來網路世界的面貌

隨著網路空間(cyberspace)的逐步擴充與全球化連結當代人類有機會透

過這個系統完全依其自由意志建構其個人理想的社會聯繫關係國度年輕世

代進入社會常經由創業展現理念達成理想其中中小企業的蓬勃發展的成果

不但成為多數青年創業的指標同時在台灣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這種創業精神更

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與影響基於正因為中小企業對台灣經濟的貢獻邁入數

位經濟世代它理應是研究創業家成功因素的重要議題之一鑒於社會網絡關係在

華人社會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這篇研究論文期望透過探討社會網絡行為在創

業家的創業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期望能夠回答下列重要的問題創業家在其社

會網絡行為表現上有何特色創業家如何營建其社會網絡創業家如何透過社

會網絡來獲得其所需的資訊及獲得潛在利益

研究結果顯示創業家會經由不同的管道可能是正式的組織或公協會專

業協會或是非正式的場合中與別人建立或深或淺的關係並透過不同的互動方

式得到不同的資訊從關鍵人物(強連帶)身上可以得到產業重要的技術與知

識還能發展情感的支持而一般社交朋友(弱連帶)可以得到較多較廣泛的

資訊創業家會透過強連帶關係及參與各種公協會社團活動非正式活動等不

同方式拓展社會網絡關係獲得各種資訊與潛在的商機利益創業家求學過程

與先前工作經驗所累積的人脈也是新創事業發展時的重要資源這篇研究從社

會網絡理論及特徵試圖系統地討論創業家社會網絡關係行為及其意義期透過

這篇研究發現能夠做為學者對未來創業家社會網絡行為研究的基礎而從個案資

料分析的創業家社會網絡關係行為也能夠給創業家一些實務建議讓創業家明

白了解社會網絡關係對創業的重要性以及建立和拓展社會網絡關係的參考幫

助其在經營新創事業時更加順利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6

資料一如何落實網路言論管理

來源摘要自<幾個值得進一步澄清的網路規範根本問題反省與辯論的開端

>《律師雜誌》(第 233期1999年 2月 15日)

作者劉靜怡

網址

httpwwwlawbankcomtwtreatisepl_articleaspxAID=P000010717

《摘要》

網際網路媒介傳播服務的功能人際多元的互動的結構無遠弗屆的網路資

訊服務等確實已帶來人類生活上的便捷惟不諱言的是網路犯罪的問題也隨

之日益增多併發例如網路色情非法竊取網路資料利用網路散播謠言中傷

他人販賣違禁品侵犯他人的著作權刊登不實廣告欺騙社會大眾等

都是網路被不當使用的另一個面向有鑑於此目前全球大多數國家針對社會使

用網人口規模持續快速的發展來看多以積極的態度建立一套「網路資訊規範與

倫理守則」以防止並解決日益嚴重的網路犯罪問題各國政府除了應立法對網

路的不當使用加以規範外並潔何業者的配合以及網路使用者網路管理者敦促

各藉由自身發動自律行為其次各政府在立法時須注意勿以條例式的規範因

為網路太過多元並隨時有新的變化發生所以立法時應以是否造成他人各項損

失為論斷的依據同時也須加強民眾守法的觀念切記勿再重蹈以往嚴以立法寬

於執行的復轍在建立網路秩序與規範之始或許有些困難因為網路本身太過多

變及難以控制不過如果能將這些理念能形成一種風氣配合網路快速的傳播及

廣大多元影響力等的特性必然可以對整個網路倫理與文化有很大的幫助

其次在審視網路秩序規範與網路自由等行為所具的爭辯形式時首先應

從網路特性作為探討的基礎分析網際網路作為一種新興類型的傳媒而言他

具有以下的特性多媒體性(multimedia)超文本性(hypertext)封包切換(packet

switching)同時性(synchronicity)互動性(interactivity)透過這些特性

網際網路得以建構一個自由的虛擬空間他的自由性突破了真實物理疆界的侷

限也穿越了時間的的限制個人的思想言論只要他願意就可以在極短的時

間之內傳播到各地領域中同時經由他人的閱讀與迴響將很快成為一個集體的共

識再就商業的行銷販售來看只要商人的行銷策略能即時反應市場趨勢或

將商品內容的特色以創意行銷作為一個銷售的賣點即能以速度快效率高的

手法進入市場當一個眾人期待已久的美麗新世界似乎已能實質有效地呈現臨在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7

你我眼前時科技的進步除了讓人性得以貼近自由惟同時隨興發揮的任意行

為讓一些人性的醜惡面也隨之帶進了科技所構築的這個虛擬世界之中網路謠

言網路詐欺網路駭客網路色情網路病毒等都證明了網路並不宜是

一個可以完全自由任性行為的地方也因此他仍需要維持一定的秩序讓大家

都要遵守必要的規範才能讓虛擬社會系統不致發生紊亂同時也是融合傳承傳

統真實社會真正的意義

準此就一個國家資訊政策形成過程而言在新興資訊科技發展的初期資

訊政策使應該及早將其可能的影響納入評估以確保新興資訊科技在普遍使用的

同時能夠將選擇和彈性極大化當然此一架構他應該式重塑資訊政策形成過

程的觀點而並非是強調主張政府應該積極介入甚或控制新興資訊科技的發展

走向是一種主張資訊社會公共政策形成下所應該具有更為開放型式下的形式

亦即是這類的論點其所涉及之民主憲政傳統下的政府功能在科技主導的社會結

構中其所行使公權力的界限與控制等的新興制度面的問題分析相關政策執再

行面可以參酌的內容下列的幾個考量方向

一首先應從網路世界爭議面應該如何規範做起

二從現實生活行為中進入網路世界的規範建置

三法律社會規範與資訊科技的倫理關係的建構

四實證法律 VS網路社會-政府國家公權力 VS網路社會

五網路規範倫理秩序法規未來發展趨勢之省思

最後關於這個課題就個人而言面對網路聞名的新興生活空間領域時人

們因受限於過去所累積生活經驗的影響理當會將傳統的記憶與經驗與當代變動

的新型式進行一種對比性差異結構架的形式做出探討與評價所以除了要更理

解網路世界規範運作過程之外當然更要針對傳統世界的規範做出省思其次

在網路世界現實生活中的人們也要面對掌握市場那些無形的操控之手做出太討

理解在資訊科技時代人們除了要面對的是千萬隻隱藏在背後電腦程式設計師

的雙手之外對於參與網路資訊製造傳播的鍵盤之手都是人們必須理解同

時加以掌握的資訊節構要知道網路世界作為一個多元溝通的新社會形式其本

質乃是應以理性的互動溝通作為行為正當性的基礎故每一位網民應有的認知是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8

網路社會互動溝通特性的新行為形式而絕非是透過各種管道渲染或是參與網路

世界的負面傳佈的心態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9

資料二美國資訊自由法的運作經驗

來源摘要自<美國資訊自由法的運作經驗>(台灣新聞記者協會)

作者劉靜怡台大國發所教授

時間2004年 9月 24日

網址httpwwwatjorgtwJudgeercon1aspnumber=42

《摘要》

傳播媒體言論自由權力的內容與義務的結構範圍除了在少數極權社會國家

之外通常都是各政府媒體學者公眾輿論在眾聲喧譁爭議聲中的重要討論

焦點惟當「言論自由」成為事過境遷後的媒體內容裝飾器物後新聞內容的文

字內容的爭議性似乎也從未有機會在人們的生活環境中真正具體的實現它資

訊傳播內含真正的意義

所謂的言論自由以最簡單傳統的話來解釋是「我擁有此一基本的言論自

由與保護於特定的場域有發表言論的自由同時不受到任何事先的監審

(Censorship)與限制(Prior Restraint)並對此言論內容負完全責任而此言論

應包括語言與非語言之型式」無論這一段文字對言論自由詮釋的意義與功能為

何不過他卻實也是號稱民主言論自由大國-美國在歷經了長期時間洗鍊下所

獲得的一項歷史形式的文字詮釋的結晶

不過從歷史的衍發過程中可以肯定的是「言論自由」一直是令一個社會當

權者愛恨交加的名詞也因此註定了它永遠得不到它安定無虞保障形式的主因之

一就在網路快速發展迅速延伸至聲全球世界每一個領域時網路上資訊中過

載與不當言論的批評聲浪讓言論自由又再一次的讓新興的網路媒體面臨了發

展上另一個新興的挑戰茲以美國的發展為例1996 年首先點燃的戰火是「通

訊端正法案」(Communications Decency Act of 1996)他在 Reno v ACLU 的案例

辯論中受到了挫敗但之後美國最高法院宣佈判定「通訊端正法案」的部份條

文屬於違憲也因此讓網路言論自由的保護戰爭在初期得到了應有的重視

不過如果從網路的特性來探討言論自由就有如童早年美國西部拓荒時

代那些愛打抱不平的牛仔們用槍隻來捍衛自己的圈地時他們充滿著理想與正

義的姿態網路社會雖然已走過了蠻荒的年代但虛擬的網路世界裡確有充滿

了如西部開拓時期那般的充滿著許多的未知未來他的發展仍有待轉移實體世界

的規制甚或是重新創造來導入網路世界

審視網際網路發展至今一直都是以資訊自由流通與共享為其經營的精神

所在而其中的基礎所在就是每一位末端使用者都能擁有從網路上自由「擷取」

資訊的權利而這也網際網路功能角色立足的所在所謂的「資訊擷取自由」

就是指一切存在於網路上的資訊每一位使用者都理應能夠自由的擷取也就是

說使用者應該被假設為「善意」的使用者故在網路行為的領域中每一個使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0

用者都應該能自由的擷取所需的資訊而無需擔心是否會觸犯法律

無論是網際網路通路中的資訊或是存在於任何一種傳播媒體的資訊預先過

濾篩選的責任本來就不應該被加諸在使用者的身上相對的是應該成為每一個

資訊「提供者」應有的責任而網路上的資訊若有瑕疵其責任也應該在於「提

供者」無疑的資訊的瑕疵絕對是由於「提供者」的不正確或誤作為而產生的

而非一味的規論至最末端「使用者」的身分上如果在此時將責任歸於使用者

或視其為幫助犯則此無異於就保護智慧財產之名加重了使用者沈重的道德責

準此保障每一個末端使用者擁有「資訊擷取自由」的權力讓每一個網路

使用者在瀏覽網路上的資訊時無需擔心是否不經意的「重製」了他人的著作

也無需擔心從網路上下載的資訊是否會違反法律顯然這是一項非常必要的新思

維而不只是單一的資訊擷取自由意義探討的問題對於存放資訊的使用者私人

物品來說也具有隱私權不可侵犯的意義存在深一層的探究賦予使用者能夠

自由下載並且單純供個人使用的權利這與著作權法上面所揭諸的「尊重智慧財

產」是毫無衝突的資訊能夠自由的流通網路以及知識才能快速的傳布並且

匯集更多的資訊擴大網路的範圍使得知識經濟的規模能更擴大網路的發展

之所以能一日千里畢竟得自於資訊的多元高速即時的傳播特性

如果堅信要求每一個使用者在網路下載資訊時都必須先加以審核該資訊是

否有使用上的瑕疵性那麼對於每一個使用者來說無異是在行為中加重了深

沈的負擔讓使用者起了排斥的寒蟬效應導致使用者可能基於違法的風險不願

意擷取在網路上的資訊因為除非該資訊能夠先證明其為「無瑕疵」的使用

即或式如此審是當前網路資訊領域中所存在著大量的資訊但是又有多少資訊

能夠讓使用者在無負擔的形式下下載使用的告知呢準此如是的擴大勇用者

責任的後果於是必須讓合法的資訊提供者必須花費更大的力量去證明自己是

單純的資訊使用者每一個「提供者」也必須保證「使用者」下載該資訊不會觸

犯法律如此網路自由與快速流通的本質將起重大的改變並且在缺乏一套足夠

信任的機制讓使用者能安心下載資訊試問這難道是身為資訊「提供者」所樂

意見到的情況難道這樣有助於資訊自由有助於國家知識經濟的發展

其次就傳播節構而言資訊提供者與使用者之間原本即存在著「先傳後播」

的結構性關係如果沒有這項資訊先在網路上「存在」那麼使用者的「擷取」

行為就不會發生所以不但存在著前後順序也存在著因果關係論及責任分配

有瑕疵資訊必然來自於「提供者」討論「到底是誰侵犯智慧財產權」的時候

最直接的答案必然是瑕疵資訊的提供者那麼把這個責任擴大到「使用者」的身

上難道會是一件合理的事情如果「合理使用」的責任範圍本身根本不合理那

麼使用上又如何論以合理處在這個網際網路高度發展的時代之中使用者應該

被假設是善意的並且能夠以一般所公認的普通方式去自由的取得網路上一切

存在的資訊而不被賦予「預先審查」的責任網路的世界應該是更拉近「提供

者」與「使用者」間彼此的距離而不是由類似此次的事件造成提供者與使用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1

者相互對立因為真正的侵權責任是存在於「合法提供者」與「非法提供者」

之間的只要能夠阻止非法提供者那麼智慧財產的侵犯就會消失根本無須將

預先審核的重大責任加諸在使用者的身上

面對網路多元介面傳播世代的發展人們如何運用那些傳統新聞自

由的模式以一種典範傳承的態度作為應對二十一世紀各項挑戰的基

礎是一項社會全體必須省思的新思維與行為規範讓人們共同凝聚共

識重新作出共同的承諾一起為此一新興的傳播事業的發展作出努力貢

獻讓人們匯聚智慧締造一些高科技化的生活形式作為人類推動此一

新文明取得全世界共同確實進步的力量讓人們並肩前進倡導此一自

由的精神與秩序為了前一個時代理念的延續更也為了賦與每一個年

輕世代參與者期許的希望與機會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2

資料三匯流發展下傳播內容管制原則之探討 來源摘要自<匯流發展下傳播內容管制原則之探討>發表於交通大學2009 年

全國科技法律研討會

作者陳志宇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

網址httplawblogilf-twcomreadphp97htm

《摘要》

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傳統大眾播媒介壓縮技術網際網路等在數位科技

的主導下將傳統獨立經營發展的廣播通信資訊等傳播媒體產業其所用的

機具設備產製模式服務功能等有關的經營組織模式於「科技匯流」(Technology

Convergence)的形式下已建構出以「數位平台」為經營基礎的「新媒體」(New

Media)結構數位傳播技術已有效地融合了傳統媒體音訊視訊數據訊號分

界的形式並將其功能整合在數位平台上以不同介面的形式傳輸資訊

麥克博斯特(Mark Poster)指出 20 世紀的結束見證了傳播科技系統與

產銷型態結構世代更替的過程傳統傳播活動的進行是將資訊符號從一個定點傳

送到廣泛接收的過程資訊符號通過電子類比訊號縮短了時空距離繼起的新世

代傳播則是以數位化符碼與技術駕馭時空環境麥克將媒介傳播技術領域的分界

分成兩個時代用以說明

(一)媒介商品是由一組比例上屬於極少數專業製播者將資訊內容傳送給

不特定為數眾多消費者社會大眾使用的形式屬於一種由媒體所主導「播放型傳

播模式」(broadcast model of communication)的經營制度

(二)在 20 世紀末一股由ldquo資訊高速公路rdquo及衛星通訊技術以及電視

電腦電話等數位媒介匯流(converge)等整合而成的新興媒介傳播模式成

功發展後他建構了一種多元互動為核心的傳播形態此即是ldquo次世代媒體rdquo的

意義審視在此一數位形是新媒體多工介面的結構原本傳統報紙雜誌廣播

電視等獨立經營的大眾媒體的組織都多已只能成為新媒體多工結構中不同介

面經營的形式而已

當經由數位科技匯流成功地整合傳統媒體於一體的經營形式後於是傳統媒

體產業的經營形態於式啟動了「新媒體」革命性創新經營發展的脈動一個廣

義新媒體的意義是一個以數位平台為基礎整合平面視聽網路通信等傳播

業務他可以是一種垂直整合分工整合經營的形式他也可以是一種水平整合結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3

合異業聯盟所謂多角化經營的策略在新媒體的經營結構體制中傳統大眾媒介

資訊載具因功能不同而形成的獨立經營事業領域分界惟在新媒體整合經營組織

模式的運作下其企製行銷管理等制度都已完全為之解放因此無論就媒

體政策主管的政府機關或事業經營參與的投資者閱聽人社會大眾學術研究者

等而言這都必須是一項全新思維下有效推動參與機制以及其無可規避必須急

於面對空前挑戰的課題

當前述的形式以因為資訊社會的新機制快速地結合傳統社會制度有效地

運作並且共構了一個全新效率實體互動(physical)的新社會形勢時這也同

時也引導現代資訊素養革命性創新變革的成就隨著資訊高速公路普及化的發

展以及衛星通訊技術與電視電腦電話等的技術結合後一種結合製作行

銷消費等三者共構而成的新媒體的經營模式正逐漸快速地取代ldquo第一世代媒

介rdquo的運作型態於是大眾媒介次世代的經營理念結構與制度正式的躍入

人類的生活機能中此即是「次世代媒介制度」的本質就硬體而言它以「數位

技術」為基礎就傳播經營的特質而言它是去核心化的多元交流形式讓每一位

媒介介面的參與者既是受播者也應是傳播者而一個更貼切的用詞應是資訊傳播

ldquo參與者rdquo(participator)的角色大量且高密度投入數位平台所提供情境環境

下的互動傳播行為時也締造了人類文化一個新資訊社會文明的成就

審視新數位匯流發展下的形勢已將各項傳統制度的結構由產業水平層級

的分工將通訊傳播「內容」與「平台」區分開來作頁同時這兩者的管制基礎

目標價值觀也截然不同需至訂出在產業去管制自由化的潮流中內容層面

的管制反而需要重新審視再管制的適當性「內容」與科技產業變動的關連性

低卻與社會價值觀念一貫的關連性高如人性尊嚴與心智未成熟者的保護不

因科技或平台的變革而有不同相對的言論自由的保障弱勢族群媒體近用的

增進也應檢視其社會目標補充一般法律規範不足

引介以下這篇文章介紹了心媒介平台依性質對傳播內容應受管制責任有

高低差異新興的媒體服務自律機制比政府管制更有效達成管制目的並兼顧

創新發展這篇研究從傳統內容管制的基礎出發參酌歐盟 2007 年之視聽影音

多媒體指令以及層級模式分析通訊傳播平台的特性提出細分化的原則探討不

同平台受管制密度的差異提供各位在參與新數位文明下一項行為參考的依據

子議題一如何運用網路創意以發揮社會(社群)影響力

9

資料三2006全球最火紅網路獲利模式

資料摘要自<2006 全球最火紅網路獲利模式>《數位時代雙週》(第 121期)

作者林希展

網址

httpmarketingchinatimescomItemDetailPageMainContent05MediaCon

tentaspMMMediaType=BusinessNextampoffset=12ampMMContentNoID=24624

《摘要》

由於全球經濟的型態正處於由傳統產業轉向以數位技術為主軸的數位經濟

世代過程中結構轉型的斷層落差形式使得全球的經濟情勢呈現著渾沌低迷的局

面處在這樣整體大環境低迷回盪的時代下台灣近幾年整體社會環境亦只能用蕭

條兩字來說明經濟社會制度下經濟重要推手的廣告市場主體行銷的預算也逐

年縮減但網路行銷的市場前景卻逐漸明亮且在逆境中維持著小幅的成長並

在 2008 年成了電視媒體之外最具影響力的媒介面對市場不景氣許多廣告主

皆削減行銷預算以為如此即可節省不必要的成本支出但真正在因應不景氣的

狀況下應進行逆向思考也就是如何在不景氣的時代善用行銷與媒體投資一

方面強化企業品牌形象另一方面則創造品牌偏好度與市佔率於是網路行銷即

成為近年來企業經營談論最廣泛也最受重視的議題之一隨著網際網路以及電

子商務的興起顧客的消費習慣與行為比起以往更加瞬息萬變相對的在此交

易環境下企業所累積的資料量亦快速的增加因此如何有效的呈現這些資料內

容以進行網路行銷便成為首要的議題網際網路的出現改寫傳統廣告及行銷規

則從而顛覆了傳統大眾行銷模式與傳統行銷模式不同的網路行銷的本質不

獨存在實體商品的價值交易而是資訊創造與交換的過程中對業者而言面對

市場的轉變促使他們必須重新思考如何在混沌資訊流竄更形自由的網路世界

中彰顯企業的存在價值及拄有引人共鳴的獨特品牌更重要的是在消費者主體

不斷提升的趨勢下如何建立長期顧客關係也是業者未來在網路市場報酬遞增

的獲利關鍵

當絕大多數的廣告主開始願意並了解將網路行銷機制歸納成為公司整體行

銷策略必要的需求元素時其最主要得考量乃是網路媒體相較於傳統的廣告媒

體其所具備創意構思可運用的可能性與運用技法更豐富多元的特性除了可以

幫助廣告主在品牌管理制度上進行一種全面性的思考作業外進而達成全方位的

子議題一如何運用網路創意以發揮社會(社群)影響力

10

行銷目的網路行銷的優勢除了具有互動性與即時性外對廣告主而言乃是行銷

後端作業領域中達成廣告主明確掌握廣告效益具體數據的機制其次由於網

路媒體投資進入的門檻較低廣告主大多願意在由最低投資的基礎上展開行銷企

劃作業之後再依據廣告效益的變化調整行銷企劃的策略以及內容以利追求

企劃行銷最大可能性的目標效益審視當前網路媒體作為整體行銷中的一個主

要的功能性媒介的角色在網路傳播影響力大增的數位時代中是否品牌行銷活

動仍然只能藉重傳統媒體作為主要媒介的通道整體的媒體預算規劃中如果未能

跳脫此一傳統思維的窠臼時廣告主媒體消費者都將錯失了絕大多數相互溝

通理解媒合的機會

如果以選擇日本最大廣告企業電通公司所提倡的 AISAS(AttentionInterest

SearchActionShare)觀點作為分析對象時可以發現當代的消費者在選擇消

費資訊息時都已具備了依附在自我實現的動機下展現自我執行的主觀立場準

此現代執行品牌行銷活動在選擇傳播媒體的規劃作業上必須思考是否仍然執

著保守地以「單一媒體」作為主要傳播媒體的通路特別是在新品牌上市或

maintain 階段時傳播策略該如何進行是綜合所有的媒體工具都做整體性推出

還是首先以網路媒體為主輔以平面廣電戶外媒體活動等助成延伸性依系列的

行銷活動將行銷的效益推至最高的目標事實上網路媒體多元的功能發展到

現在已有成為整合品牌開端平台的形勢因此在整體品牌觀念發想的認知之

後持續的傳播策略與媒體規劃作業上就必須將網路行銷傳播的功能以及所能延

伸的影響力的對象與範圍全數的納入行銷策略的範圍之內讓品牌行銷的策略

根據網路介面使用效率的績效在適當的時候適當的地點針對適當的對象以

適切的行銷技法進行全方位的行銷傳播

最後要引介的是一項網路行銷的特殊技法即所謂「網路病毒行銷」何以

「網路病毒行銷」能讓品牌知名度計劃達到事半功倍的行銷效果就其原因乃是

病毒行銷能產生所謂「擴散」的效果之所以能讓行銷宣傳進而擴散串聯的原因

在於病毒行銷的機制是藉由現有網路世界中「社群關係」的結構透過企劃後的

行銷資訊鼓舞了網路內部對商品資訊內容以體驗闡述分享質疑詢價等的傳

播透過點對點串聯的交換溝通形式它不僅結合自然口碑和人造口碑的即實性

內容適時的展現出品牌內在的價值與評論進而強化了互相聯絡機制的豐富

性當討論的內容經由不斷地激勵加工串聯後網友們在廣告主企劃者與消費

者關係中所創造的「推-拉-分享(push-pull-share)」機制下病毒行銷的目

標締造了生產行銷消費者相互依附共構的價值鏈中讓消費者接觸到有趣的

內容時選擇主動傳遞這些訊息給其他人而接收端的一員接收到的內容感興趣

子議題一如何運用網路創意以發揮社會(社群)影響力

11

後又會再回到廣告主原生訊息的出發點藉由這中性銷傳播的通道模式廣告

發送端以瞭解最多的資訊創造內容並且持續不斷地傳播下去

如前所述網際網路科技的經濟活動的應用徹底地改變人類生活的結構內

容也改變了企業競爭的方式電子口碑傳播其影響力已經超越實體的人際接

觸傳播範圍也更廣更快網際網路藉著傳播功能的優勢提供了企業一個低成

本的直接溝通管道以更有效更直接的方式與目標群眾溝通直接與客戶互動

的溝通模式已經徹底了改變以往的行銷溝通方式如何地有效地使用網路科技

以創造企業的行銷溝通成效是生活在網際網路時代中必須關心思考的議題引

介這篇論文其探討的是企業應用網際網路於行銷溝通活動的重要性以及成效

並分析行銷溝通策略與網際網路策略對企業在行銷溝通的領域中如何有效地

應用網際網路以提升整體行銷溝通成效作出具體的分析這些論述對於網際網

路行銷溝通應用的影響適用於網際網路的行銷溝通活動以及網際網路行銷溝

通應用所帶給各位具體概念

本文章由「數位時代雙週刊」授權刊登更多內容請見本期數位時代雙週刊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2

資料一網絡關係對新創企業發展影響之研究-以台灣高科技公司為例

來源摘要自<網絡關係對新創企業發展影響之研究-以台灣高科技公司為例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第 8屆中小企業研究碩博士論文獎)

作者賴宏誌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指導教授司徒達賢于卓民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網址httpsbrsignmanagementorgtwpaper855htm

《摘要》

網際網路傳播功能的特質被引進傳統商業的經營結構後無論就經營成本

品質與效率而言都有著極其優越的經營效益的表現因此網路商業行為及網

路創業在國際社會中有關商業的應用上蓬勃的發展也因此近年來有關使用網

際網路來進行的電子商務活動普遍受到學術界與企業界的重視很多企業都急於

利用網際網路上的電子商務來打開新的行銷通路面對網際網路這股無國界的浪

潮國內的企業也紛紛加入這個無可限量的網路商務領域其能在數位經濟世代

取得永續經營發展的空間

根據研究的結果顯示網路商業的經營首先要探討的課題是必須熟悉數位

工具的操作並能藉此吸取大量的知識經營者甚至可以自我學習並教導員工學習

對數位工具的使用與運作基於對數位科技的不陌生以及快速上手的優勢已成

為利用網際網路等數位媒體開創自己事業的基本條件其次在網路創業家的人格

特質與管理才能的方面主要列以歸納為以下幾點1網路創業家對網路創業環

境的看法2網路創業家的網路創業觀3網路創業家的創業要件4網路創業家

的人格特質5網路創業家的管理才能等綜合前項的要件規論出網路創業家在

人格特質上具有高度自信高成就動機企圖心有膽識耐心與毅力自我要

求與積極主動在管理才能方面具有溝通創新與創造力以及目標未來導向等特

台灣是一個小島型經濟體系並且因為地理關係的原因促使著台灣有著許多

中小型企業意味著在台灣這小島中企業裡有著創業的因子在內雖然有關於企

業的創業導向的議題在國外的研究當中受到許多的重視在國內的研究當中也逐

漸的蓬勃發展當中並且許多研究也已經證實了創業導向能提升企業績效增加

企業的競爭力但是多數的研究著重在創業導向構面以及創業導向與企業績效之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3

間干擾變數的建立因此有必要從以網際網路的運用作為切入探討創業導向對

企業績效的影響進一步使得創業導向的理論可以更為完整

在網路商業發展熱潮中台灣的中小企業也積極的開始向電子商務領域進

軍隨著網路傳奇故事的不斷崛起傳統企業紛紛架設網站及踏入電子商務的行

列莫不躍躍欲試想創造新的企業故事在過去只有大型企業才能透過電子商

務技術做到 24 小時一對一行銷主動行銷以及跨國性的服務等因他們擁

有充足的人力及資本但當中小企業主開始經營網路開店時他們發現改變了一

般中小企業進軍電子商務的命運及窘境就其原因乃是網路創業經營績效較好者

其特點為創業者對網路創業認知及參與程度高正視業務流程投入資金程度

高網站的建置與維護能力強善用資源宣傳網站注意銷售過程中的每一環節

注重長期的顧客關係與價值傳統商店與網路商店密切結合等茲將網路創業的

優勢說明如下

1低投資的創業資本

網路事業不像很多行業動輒幾十萬元或是幾百萬元的資本才能開始因為

可以不需要店鋪以及員工只需要一台電腦就能實踐在家創業的夢想由於創業

資本低因此風險較低而成功率自然就高

2減少員工致對低水準

網路事業多以一個人操作為原則因此有效降低員工管理以及支付薪資的

壓力

3靈活的工作性質

工具只是一台電腦並且工作地點在家因此你能選擇幾時開工並在哪兒

工作就算今天到某個地方度假只要有網路連線的地方就能上網處理網路事

業非常方便這樣靈活的工作性質是其他傳統生意所無法辦到的

4功作之餘又能擁有更多的時間

網路事業能完全自動化並能減輕你的工作量因此讓你擁有更多的時間

5相堆優渥的高獲利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4

網路事業的產品與服務幾乎只是網站介面型態包括運作等也都是利用網路

行銷

6持續不斷的收入

網路事業能讓你在付出努力後就可以持續不斷為您帶來可觀的網路收入

而且終生持續

7穩定持續的市場成長

每天都有新的人上網這意味你的市場 也持續不斷的成長中

8網路所到處處是商機

透過網路可以鏈結全球的交易對象擁有無數可以發揮專長的機會與商機

維在網路變商業經營熱烈的氣氛中亦不乏經營績效較差者其所面臨最嚴重

的問題應屬創業者對網路認知及參與程度低未採取任何網路上的經營策略創

業者身兼數職無瑕經營網站事務等本研究也發現對網路創業期望較低之創業

者在創業過程中未採取積極之經營策略甚至是無為而治其經營成果通常與

期望高低成正向關而創業者之網路認知及參與程度愈高其經營績效呈現超出

預期不受商品種類及創業期間長短之限制隨著網路創業期間的延續網路商

店績效不顯著期望落差大者創業者對網路之認知及參與程度會有所改變較

積極之創業者會探索問題癥結之所在進而修正經營策略

引介這篇論文主要是介重其對創業管理研究的論述主要包括個人創業與公

司創業兩大取向前者大多集中在探討創業者的特質經歷與能力以及創業團

隊如何影響創業成敗而後者則多從企業成長的觀點探討如何透過綜效的發揮

來發展新事業這兩種理論觀點雖然都曾指出網絡關係對於新創企業發展的重要

性特別是個人創業所強調的人際網絡但是卻缺乏深入探討創業者如何運用網

絡關係來取得各項關鍵與互補性資源因此論文研究運用網絡理論來分析

創業者如何透過網絡定位策略來協助創業初期的生存與成長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5

資料二「博客來」有何了不起

來源摘要自<「博客來」有何了不起>【6號成功分析室】

時間2006年 8月 24日

網址httpmr6ccp=355

《摘要》

每一個人上網的目的都不相同但都有一個共通的特性因此當青年朋友

準備投入「電子商務交流平台」經營之列時你一定要知道這個「共通性」指的

是什麼從這個基礎上再去探求經營發展他們的「共同性」目的並以此作為你

經營的目標和策略規劃的原則

多數青年朋友在投身數位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其實多數人想的都是一樣的

事都是希望怎麼去經營「好」它然後去發大財如果只有單純的想著這麼好

的美景時而又都可以做成的話那就不叫「數位資訊經濟」了要知道這是改

弦易策權新思維的東西因為大多數的都是坐著同樣的事傳統的開店(站)

版面作的美美的放上你的電話然後希望客戶會來敲門會進來消費

是的沒錯也許美美的業面就一定會有客戶會來敲門入站但問題是會不

會消費呢因此你這樣傳統的經營私為企劃就夠了嗎如果答案是夠的話那

麼位什麼商業網站那麼多經營不下去的也那麼的多經營不賺錢沒發展的又更

多傳統的是業經營方式改個行我努力吃苦耐勞中就有成功的一天但是

今天你不一樣了數位經濟的遊戲規則權變了要讓你的電子商務的交流平台

更驅茁壯好還要更好用心思維一種有別於傳統的非線性思維模式用下列

這篇文章以及其網站「6號成功分析室」所提供的一系列文章看下去會對你

有幫助的

網際網路的發達每一個在網路上瀏覽的訪客都希望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取

得他所所想找的也就是『資訊』你提供什麼樣的資訊並不重要因為總有人

需要你所提供的資訊如此的說法並不意味著只要你提供了「詳實」的資訊就

很值錢了那可不一定千萬別因此就自我膨脹了在網際網路上流覽的訪客

沒有一個是有耐心去慢慢逛你的網站的唯有你能快速準確的提供訪客所需要資

訊時你才有可能突破上站人數的迷失你才有辦法比一般網站更前進一步更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6

幾近客戶的一步江湖一點訣說破不值錢在這我就把他稱做是的秘訣一不

過你也別跟他人說說了真的大家都會了就不值錢了

接下來很重要的是怎麼準確的去提供客戶所要的資訊首先需要準確了解的

是由於網路訪客都是沒有耐心的所以別讓在網站上花很多時間搜尋據一個非

正式的調查表示一般網路的瀏覽者多以八秒鐘左右的時間來審視所需資訊因

此網站網頁的設計根本就是能夠讓你的訪客進入後能夠快速搜尋到他所需要的

資訊也就是讓你的準客戶能夠輕易的發現要尋找的網頁內容這裡就有提供能

解決問題的服務因為我們就是為解決此問的」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另一項意義

我們可以從中快速把客戶篩選不單單只是給客戶篩選我們而已如果你能確實

有這基本觀念你在設計架構或修改網站網頁時會注意到美觀的版面不等同

吸引準客戶留在你的網站網頁這部分我們會在後面再做介紹此外從秘訣一

尚揭示了第二項意義計數器上的數字其實並不可靠上線人數的計數器只

代表著有多少人曾登錄這個網站網頁但拜訪網站的人其實並沒有真正的進入只

是路過就線上商業的發展並不用太在意上線計數器的數字來逛逛的人未必是

你的準客戶只是訪客他並不會帶來商機

其次留意一下你身邊的景觀物象如果那些情境都只是穩定的整齊的

一致的會讓人容易疲倦於是看看你的網頁是否也犯了同樣的錯誤呢妳的

網頁是不是也是排版整齊乾淨文字排版整齊畫一的放置呢如果真的是的話

那真的很讓人感的遺憾遺憾你的行銷頁面不能挑起訪問者的的情緒讓他們對

你的頁面有深刻印象妳不可能會藉由你的行銷頁面來賺錢真的是令人感到可

在你與他人眾多的互動中那些讓你記憶深刻的一定是屬於那些生動活

潑言詞充滿抑揚頓挫具體的互動才是印象深刻的也更容易回憶起準此網

頁設計若要使人快速的印象深刻就是要讓訪客一同感受你文字與構圖的熱情

只有在你的頁面上讓身動感性的文字敘述忠實的呈現在訪客面前才能引發訪客

感受到你的熱情你線上的行銷才會有發揮作用沒有熱情只有平淡你寄望

誰能夠提起熱臉來貼近你給你積極的回應切記不論甚麼樣的訪客每個訪

客都會對你所需敘述的熱情激動能創造勾起訪客心裡的激盪言詞產生回應

在「6號成功分析室」主要分析對象為網路相關的成功案例不限於公司

網站也涵蓋了個人現象新聞無論是人還是物體只要是在萬眾之中脫穎

而出在與同領域相似競爭者比較下創下十倍差以上的價值就算是成功只要

是成功的通通都可以送到「6號成功分析室」作進一步的分析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7

每周四Mr6 先貼一篇引子裡面會先開頭準備一些每個案例目前所收集到

的資料與初步看法引子只是初步期待的是拋磚引玉的效果接下來的一周又

二日(周五~下周五)期間有感想有意見的大大們儘管放肆的留言讓網友們

盡情享受盡情評論到了隔周六Mr6 以所有目前搜集的看法做個總結整理

出一篇有建設性的結論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8

資料三由全球化看產業赴大陸投資與台灣競爭力

來源摘要自<由全球化看產業赴大陸投資與台灣競爭力>(國政專論科經(專)

字第 090-002號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

時間90年 12月 13 日

網址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TE090PTE-P-090-003htm

《摘要》

自 2010 年 9 月 12 日兩岸海基會與海協會已完成「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

(ECFA)及「智慧財產權保護合作協議」(IPR)的換文程序正式生效後台灣

與中國大陸的經濟互動結構已進入一個全新交流的情勢誰是第一家進入中國大

陸市場的台灣企業資料已不可考惟近年來登「陸」已是台灣企業對外擴展市場

的熱門路徑之一經貿統計亦證明中國大陸已經成為台灣企業赴海外投資的重

要地區

有關台灣媒體企業登陸一事據學者調查指出其應始於 1986 年 2 月廣東省

電視台試播台灣連續劇【戰國風雲】由於反應良好自此台灣連續劇就開始在大

陸流行(楊志弘2002)1994 年一項針對中國大陸十幾家城市有線電視系統

的調查發現有九成以上電視節目來自香港台灣或是外國進口(賴祥蔚2001

33)而呂郁女(2000 379)研究亦發現台灣製作影視產品在中國大陸極受歡

迎不少代表作品頗能吸引大陸觀眾的注意力2001 年 10 月中國加入世界貿易

組織(WTO)後對積極進軍大陸市場的台灣媒體企業來說促進了台灣媒體

企業與大陸媒體企業各種合作互動的頻繁與多元化

雖然過去台灣媒體企業積極登陸之企圖始終受到中國政府層層的規範所

限多數業者只能私下以各種「交流」或「合作」名義透過第三市場(國)的版

權轉售等非正式模式轉進中國大陸市場無法像一般企業體以海外投資或直接經

營等正式管道進入大陸媒體市場但是隨著中國大陸媒體產業近年來蓬勃發展

台灣媒體企業面對大陸龐大商機即便有著層層法規限制仍不願放棄登「陸」企

圖廣用各種名義進軍中國大陸媒體市場

根據研究中國大陸媒體產業學者估計中國大陸傳媒市場的產值將超過

1000 億元人民幣並有很大增量空間(曹鵬王小偉2002 4喻國明2002 25)

因此中國加入 WTO 開啟了台灣香港西方傳媒企業對中國傳媒市場的憧憬

與行動(陳韜文2002 24)從前項類樂觀的分析不難看出面對於早將中國

大陸視為廣大產製品出口市場且已以各種非正式「合作」與「交流」等模式登「陸」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9

的台灣媒體企業而言應不會讓跨國傳媒集團專美於前而放棄任何搶占中國大陸

市場的機會就中國大陸媒體產業與市場發展現況來說中國大陸對各類媒體產

品的需求已隨其媒體產業蓬勃發展而增加相關媒體法規也隨著產業發展與加入

世界貿易組織而修正面對中國大陸媒體產業與市場結構轉變之際台灣媒體企

業進入中國大陸市場的策略理應修正過去以「合作」「交流」「第三國輸入」

之非正式途徑積極研議如何因應中國媒體市場及其規範變化期能以最適宜進

入模式進軍中國市場加強營運績效以獲取最大商業利益

審視台灣媒體企業在面對中國大陸媒體市場與產業開放變革之際亟需精確

掌握中國大陸對媒體企業開放之決策意涵與規範內容擬訂進軍中國市場之最適

模式據以評估影響其決策的因素乃因進軍大陸傳媒市場不僅與全球華人地區

之媒體企業在競爭也勢必面臨歐美跨國媒體集團之爭食中國市場

推介下面這篇論文它研究探討的是一般企業之市場進入模式理論與概念為

理論依據除分析市場進入模式類型及其決策影響因素外並將此市場進入模式

類型依媒體企業特性加以考量與修正建構媒體企業之市場進入模式類型本研

究同時探討影響台灣媒體企業進入大陸市場之決策考量因素藉此了解進入中國

大陸市場之台灣媒體企業經營現況與規劃策略論文研究並獲得了下述的成果

(一)建構適用於媒體企業之市場進入模式類型

(二)了解台灣媒體企業經營大陸市場之現況及策略

(三)探討台灣媒體企業進入中國大陸市場之模式類型

(四)分析影響台灣媒體企業進入中國大陸市場的決策考量因素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20

資料四網路白牌出頭天 轉戰實體店鋪創商機

來源摘要自<網路白牌出頭天 轉戰實體店鋪創商機>《電子商務時報》

記者盧心怡

時間2010年 1月 4日

網址 httpwwwectimesorgtwShownewsaspxid=100103192811

《摘要》

本文以「從 Blog 使用目的探索部落格商機」為題觀察台灣大陸及歐

美若干 Blog 的經營現況希望藉此看部落格的未來發展以及潛在的商業機會

經本文歸納整理獲得一種部落格分類模型便於對部落格使用的目的做一區

別主要的分類維度包含以獲利為出發界定獲利與非獲利的部落格使用目的

另外則以組織及個人作為區分的維度而界定出四個不同的使用象限並探討各

別象限分類下的發展現況依照上述使用者群像分類區別有商業部落格達

人部落格公關公益部落格及私人空間部落格等四個分類對其獲利的模式經

營現況以個案為例加以說明並另以台灣百大製造服務及金融業及美國

Fortune 百大企業共約四百家左右之企業對該企業使用部落格之現況進行

統計瞭解得到目前的大型企業對於部落格的使用尚在萌芽的階段(但應用趨勢

與熱度已經加快加溫)而一般的小型或微型企業或個人在應用部落格的現況

則相對熱衷

本文從現有的部落格發展現況提出「部落格資訊流與金流交換模式」

主要描述部落格服務供應商(Blog Service Provider BSP)如何與博客

(Blogger)攜手合作將企業的業務及行銷透過部落格的口碑擴散與消費者

達到互利多贏的正向循環

從文明發展Blog 的出現一個虛擬出版工具的使用較之紙張及印

刷術的發展Internet 的發明就像是打開虛擬世界的一把鎖鑰它本身也是無

邊無際的虛擬平台與媒體載具紙張或許可用來比擬網際網路的發明但我們知

道網際網路扮演的角色不僅如此而部落格便宛若印刷術加上傳媒的結合體一

個可以讓自己向全世界發聲的出版平台這樣的科技趨勢背後有著潛力無窮的

商機待發掘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1

資料一善用『置入性行銷』讓商品訊息在網路迅速發酵形成市場口碑 來源互動數位行銷 httpwwwadcastcomtw

時間2009年 6月 10日

網址httpblogyamcomnraylee445article21535555

《摘要》

俗話說「呷好到相報hellip」這是傳統商業行為中日常消費經驗中的「口碑傳播」

用語相對的它也是消費者消費行為前會先向別人詢問相關商品服務的使用

與消費評價的典型決定的依據因此「市場口碑」口耳相傳訊息的傳播行為

早已存在於人們日常生活的消費行為當中經由網路媒介即時通訊功能的引導

下「市場口碑」的形式在網路的特性以及企業與顧客間關係品質的影響下「網

路口碑」以有別於以往「口碑行銷」的型態快速形成事實上在網路商業行為

普及發達的社會中企業行銷經營必須正視顧客之間「網路口碑」所帶來的影響

其中「網路口碑」的效果可能是正面也可能是負面企業可藉由探討影響網

路「市場口碑」的關鍵因素瞭解該如何管理與運用進而能有效的掌握「網路

口碑」在市場上的影響力

網路口碑形成之因素亦即觀察顧客對於匿名傾向的程度如何影響負面網路

口碑的產生以及從企業形象與關係品質兩方面來探討產生正面網路口碑的影響

因素然而顧客產生網路口碑的行為可能會受到顧客個人特質與企業活動的不

同而產生不同結果因此網路「市場口碑」的探討理應納入顧客的網路涉入程

度來做為企業形象關係品質與正面網路口碑間關係的干擾變項以及加入企業

經營虛擬社群的管理活動本研究顯示吸引網友間熱烈討論能容易形成虛擬社

群間產品銷售周其變動的關係結構即消費者在消費後對「商品價格」「商品種

類」「服務品質」「關係」等因素正面影響口碑傳播意願之研究(1)滿意與

信任能有效激勵顧客透過網路化為正面網路口碑的效果(2)網路的匿名特

性會引發顧客在網路論壇中散播不利於企業的負面網路口碑(3)企業應制訂

危機處理的因應策略並有效地執行之才能真正降低負面網路口碑

其次由於網路「市場口碑」的影響力在消費者行為的領域中逐漸地受到

高度的肯定以及這種口碑傳播具有非商業化的特性因此消費者對這種形式

的推薦會特別的感到信任隨著網際網路的日益普遍口碑的本質也跟著有所變

化全新的口碑在新興的網路銀行產業裡是不是會產生不同以往的結果是有

待探討的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2

審視當前有關目前台灣網路「市場口碑」的研究多半是延伸 B to C 的推

論強調的是「科技接受模型(TAM)」「信任」對採用意願的影響鮮少有學

者是由人際溝通面(亦即口碑)來討論在口碑部分曾有學者認為口碑會影響

使用大眾對電子通路(e-channel)的信任進而影響網路銀行的採用行為故

本研究延伸過去口碑對消費者購買決策影響力的模式目的在於探討網路「市場

口碑」以一種網路『置入性行銷』的策略讓商品訊息在網路迅速發酵以達到

提昇行銷功能的決策力的影響

經由研究結果的分析顯示出下列的結構1「市場口碑」訊息為傳播者的親

身消費經驗時口碑訊息對消費者消費決策的影響力較大2「市場口碑」訊息

傳播者具備的專業程度較高時口碑訊息對消費者消費決策的影響力較大3「市

場口碑」訊息接收者具備的專業程度較高時口碑訊息對消費者消費決策的影響

力較小4「市場口碑」訊息傳播者與接收者之間的關係強度越強時口碑訊息

對消費者消費決策的影響力較大5「市場口碑」訊息接收者愈頻繁地搜尋餐飲

口碑時口碑訊息對消費者消費決策的影響力較大等五項結構因素模式是成立

準此透過前項的理論結構模式為基礎引介以下這篇論文探討自 2003

年以來發展成為熱門爭議性的『置入性行銷』議題正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態勢在

網路上蔓延成為廣大上網人口必然接觸的訊息來源各大網站推出的置入性行

銷手法也挾著異軍突起之態勢盤據在廣告主的行銷策略脈絡之上究竟是什麼

樣魅力造就了這個行銷的明日之星呢回顧『置入性行銷』這個名詞老早就被運

用在媒體中對現代的行銷人而言只是提出再運用而已準此網路執行置入性

行銷的多元工具採行置入性行銷除了要考量產品本身的訊息條件也得對執行

的工具有所了解因為入口網站的平台內容頻道多元必須充分了解才能決定

置入的方式有時候可以直接運用網站的現有資源或創意元素有時候則必須自

行開發創意元素或是內容頻道對運用工具了解得愈清楚就愈能提高置入的效

率因此透過這篇論文的論述期望能找出口碑對網路執行置入性行銷的多元

工具的可行方式採用決策的影響效果以及干擾口碑效果的因素進而提供網

路經營業者擬訂行銷策略時一個不同的思考方向藉著口碑之傳遞強化消費大眾

使用網路銀行的意願進一步影響其實際的採用行為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3

資料二服務業應用網際網路對顧客關係影響之研究

來源<服務業應用網際網路對顧客關係影響之研究>(2005管理新思維學

術研討會頁 41-64 台灣科技大學)

作者李正文劉宴尚

參考網址

httptwmyblogyahoocomjwxSJnSqRERl3irkBYerhCA--articlemid=21

3

《摘要》

顧客資料探勘的應用在商業方面主要的應用方式為顧客群分類(Customer

Profiling)購物籃分析(Market Basket Analysis)以及顧客保留(Customer Retention)

等在顧客群分類方面資料探勘可以從現有顧客資料中找出他們的特徵再利

用這些特徵到潛在顧客資料庫裡去篩選出可能成為企業客戶的名單做為行銷人

員推銷的對象以降低成本提高行銷的成功率

一個良好的顧客服務機制會帶來經營上兩個重要效果1建立第二次買

賣機會2忠誠效應顧客關係首先要探討的是服務的本質特性是什麼1服

務無形性2不可分割性3不易保存性4服務品質多變性就服務行為

的類型而言它有人的服務物的服務心靈鼓舞的服務資訊的服務服務的

內涵來區分可分為提供協助的服務事後進行修補的服務附加價值的服務

所謂的服務的行銷組合除了行銷活動的四個 P 所構成產品(product)價格

(price) 銷售管道或通路(place)促銷(promotion) 尚需包括額外三個 P參與

者(participants)過程(process)實體證據(physical evidence)

在顧客接受的服務活動中顧客會接觸到服務的生產設施設備因此實體

證據提供了關於服務品質的線索讓無形的服務藉由有形的實體證據來表達服

務品質的確保以獲取顧客信賴依顧客購買動機將顧客分為四大類1節約

型顧客2道德型顧客3個人化型顧客4便利型顧客服務顧客的意義

為1人員服務接觸是雙邊的2服務接觸是人際互動3服務接觸是角色

表現顧客關係管理 CRM 就是關係行銷在幫助企業找出有價值的顧客與顧

客建立關係及有效管理顧客關係進而使企業獲利

顧客關係管理流程要素與顧客互動與顧客之連結與顧客之瞭解與顧

客建立關係影響關係品質的因素有1關係銷售行為2關係接觸程度3

顧客知覺支持4服務具體化5關鍵事件的補救6關係終結成本7關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4

係利益8共享價值觀 9溝通10投機行為11關係強度顧客服務管理

主要是提昇外部行銷效果增加內部生產力服務品質的面向1可靠性2反

應性3確實性4同理心5有形性

顧客品質分類1顧客看不見內部品質2顧客看得見的硬體品質3

顧客看得見的軟體品質4服務的時間迅速性5心理的品質造成服務預

期服務與實際體驗到的服務差距原因1管理階層認知2品質規格3服

務遞送4市場溝通5認知服務品質

服務品質管理計畫服務概念發展顧客期待管理計畫服務結果管理計畫

內部行銷計畫實體環境與實體資源管理計畫資訊科技管理計畫顧客參與管

理計畫服務品質管理計畫是由下列七個次計畫所組成的(一)服務概念的發展

(二)顧客期待管理計畫(三)服務結果管理計畫(四)內部行銷計畫(五)

實體環境與實體資源管理計畫(六)資訊科技管理計畫(七)顧客參與管理計

服務品質評量指標原則1從你的服務策略著手2定期評量3提出

以顧客為基礎的問題4詢問公平的問題5蒐集團體和個人資料6為組

織訂下水準基點7蒐集量化和質化且具體的資料8讓成果呈現出來9

確使這些成果易於讓員工瞭解10確保這些成果是可信的11確使這些成果

被利用

顧客服務人力資源策略1僱用正確的員工2發展員工以傳遞服務品

質3提供需要的支援系統4留住最佳的員工5發展企業文化有關客

服人員教育訓練的基本原則1需求分析(組織分析職務分析個人分析)

2成果評鑑3實施良好的訓練計畫下來要針對顧客服務人力績效進行評量

其內容為1績效評估的目標與效益(目標為管理資訊激勵)2績效評

估與管理的步驟3績效評估的方法最後一個客服人員團隊成功領導者的行

為的特質有1親自示範「顧客至上」的精神2致力於推動公司理念3

他們都是『終身學生」4相信員工並在他們身上投資5設立專案小組6

堅持目標7勵行公司政策

接下來要介紹的是顧客知識管理定義企業將前項顧客資料或接觸經驗處

理後成為顧客資訊並經由員工討論與專家解釋等方式將顧客資訊進一步創造

出顧客知識再提供予組織有效地應用以建立與顧客之良好關係資料倉儲定

義定期蒐集自企業內部的日常交易資料庫並累積與儲存龐大的歷史性資料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5

而且這些歷史資料為靜態不可修改長期儲存於倉儲中具有時間性與整合性

以提供精確之分析與決策之用

顧客資料倉儲與一般資料庫的差異為一般關聯式資料庫使用關連資料表儲

存資料儲存日常營運的資料資料瑣碎難提供有價值的資訊資料倉儲則大都

使用多維度資料庫結構儲存資料儲存經過整理彙總的資料能提供有價值得資

訊支援決策判斷資料倉儲的種類

(一)企業資料倉儲(enterprise data warehouse)

(二)資料超市(data market)

(三)多層次資料倉儲(multi-tier data warehouse)

(四)聯合式資料倉儲(federated data warehouse)

(五)虛擬資料倉儲(virtual data warehouse)

資料倉儲的優點是減少費用節省時間和增加產量倉儲的缺點則是再導入

初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和時間倉儲的限制也會給公司資訊傳輸的網路造成一

些問題但如果透過邏輯規則對資料進行細分的技術可以瞭解龐大資料庫中資

料的特性其功能在應用於顧客服務管理類別1服務市場之區隔2客戶發

掘與流失防範3客製化的產品及服務4行銷活動分析如果這些機能透過

網路顧客服務管理功能則可以達到下列的目標1網路服務市場之區隔2網

路客戶發掘與流失防範3網路客製化的產品及服務4網路行銷活動分析

二顧客資料倉儲的特性

資料倉儲具有下列四項特性

(一)主題導向(Subject-Oriented)(二)整合性(Integrated)(三)隨時間變化

(Time-Variant)(四)非揮發性(Non-Volatile)在資料倉儲中資料只能定期地被載

入且一經封裝後就不允許再修改也不允許有刪除的動作因此資料倉儲的

資料環境相對是比較穩定的它只會增加資料而不會減少資料所以可說是非

揮發性的其種類大致上可區分為企業資料倉儲資料超市多層次資料倉儲

聯合式資料倉儲以及虛擬資料倉儲等五種類型其優點在於使用資料倉儲有很多

好處但最重要的是資料倉儲可以幫助企業流通各種資訊做為決策分析之用

以節省時間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並且增加獲利唯缺點是資料倉儲在導入

的初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和時間資料倉儲也可能產生資訊傳輸網路的壅塞

或是資料不正確的問題造成搜尋的時間加長反而降低了效率使得員工的生

產力減低而且事先必須充分掌握使用者的需求並透過適當的溝通與教育訓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6

練讓使用者知道如何去使用這個系統才能得到助益

五藉用網路資料探勘應用顧客資料

顧客資料的探勘程序可以分為(一)決定企業運用資料探勘的目的(二)資

料蒐集(三)選擇適當的資料探勘技術(四)分析結果(五)知識取得與應用鑒

於近年來由於網際網路的蓬勃發展資料探勘的技術也被應用在網際網路上當

顧客拜訪網站時往往提供許多寶貴的資料企業可藉由分析這些資訊來瞭解顧

客的行為模式藉以提高顧客對公司所提供之產品與服務的滿意度利用網路探

勘的應用方式包括有

1網路服務市場之區隔

利用網路探勘可以找出容易理解的規則來描述市場區隔以了解顧客族群的

屬性

2網路客戶發掘與流失防範

利用網路探勘可以建立行銷模式來預測目前有哪些顧客可能會流失使用這

些訊息來留住顧客或是當做篩選潛在客戶的依據

3網路客製化的產品及服務

利用網路探勘可以建立個人化的行銷模式提供顧客個人化的產品及服務

而透過貼心的服務不僅能鎖定顧客的忠誠度更能使顧客自動幫我們做口碑宣

傳帶來更多的商機

4網路行銷活動分析

利用網路探勘可以根據所要行銷的商品找出潛在的客戶名單協助我們決定

該聯絡哪些客戶才可以讓投資報酬率最高達到最好的行銷成效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7

資料三從參與式傳播觀點反思蘭嶼數位典藏建置之歷程

來源摘要自<從參與式傳播觀點反思蘭嶼數位典藏建置之歷程>《新聞學研

究》(第 102期頁 151-1752010年 1月)

作者郭良文林素甘

《摘要》

當多元文化主義在全球化的時代中成為普世的價值社區的營造社區的

文化社區的共同記憶應該是「數位典藏計畫」的源頭活水目前國家數位典藏

國家型科技計畫主要是以動物植物地質人類學檔案器物書畫地

圖與遙測影像金石拓片善本古籍考古新聞為典藏內容然而在現今提振

本土文化社區營造和多元文化發展的同時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社區文化內涵

與鄉土佚事風情是否更值得紀錄傳承因此數位典藏應該不只是規格標準大

小解析度這些數位化的數字與數值它也應該包含社區民眾的故事民眾共同

記憶的部分提供了一種超脫物化而較人文精神思考的元素而這正是科技產業

發展與社會文化相互支援互動共構現代化成就重要的一部份

台灣社會在相當多的地域文化中充滿著族群社會多元文化結構的因素屬於

少數弱勢的地域族群文化與社會雖然他們長期以來都處於文化的邊緣地帶透

過社區意識的抬頭與多元文化的百家齊放少數族群文化始能逐漸揭開它的面

紗這對族群的傳人而言族群的母語精神圖騰文化儀式等這些文化的根源

的流傳發揚都是刻不容緩的事實且極具社會意義深刻的意義

拜數位媒介多工功能之賜藉由數位機材優越的取材品質支援下這篇論文

研究嘗試以紀錄片方式紀錄典藏社區記憶透過紀錄片的實驗創作實際拍攝及

紀錄被攝者思考家庭及生活的過程期能提供開放生命的多元想像用不同的創

作形式來探尋家與家庭成員的生命對話對特定族群家庭集體記憶的發展歷程

以及研究提供一個現實實踐的影像紀錄這是本篇論文在文本呈現上一項空前的

成就

論文內容的結構首先針對就參與式傳播的概念與理論傳統加以分析進而整

理出五項具有參與式傳播的定義內涵其包括「由下而上與草根發展」「民主

論壇與平等對話」「意識覺醒與現況改變」「創造在地知識價值」以及「自

我發展與成果分享」等除了現代化理論所衍生出來的發展傳播概念常與參與式

傳播放在一起討論之外並且將參與式傳播受到哈伯瑪斯概念影響的部分作為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8

論述理論的結構基礎至於錄影紀錄的內容所具有的意義不但是一段族人成員

的生活與訪談真實紀錄也是一個多元文化的數位化紀錄的型態在影音效果的

價值上應具有以下的意義1作為二十一世紀台灣族群家庭變遷的家族記憶

提供一個發展影音紀錄的樣本2呈現多元族群的整體生活型態與生命思維

這有助國內生命教育教學素材的形式3對台灣族群社會中女性形象描繪提

供一個角色現實實踐的影像紀錄4提供給對自我的成長及對生命價值渴望改

變的女性一個思考的案例5為地方社區發展紀錄文化數位典藏的工作提供

了一項具體可行發展模式的參考形式

論文的研究採用 DeNegri 等人的「參與光譜」架構來支援分析並針對「參

與模式」「地方人士的參與」「參與式傳播資料庫的建立」以及「交大數

位典藏團隊的執行情形」等四項內容加以說明以探討蘭嶼媒體與文化數位典藏

計畫的發展過程以及研究發現佳興部落數位典藏內容為當地豐富之文化資源

從規劃內容蒐集資料到成果呈現皆是以文化工作者個人為核心運用在地的

內部社會網絡並連接多元的外部社會網絡不僅聯繫起數位典藏的參與者也

獲得外界資源的協助使相關工作能夠順利進行由於以部落傳統文化為保存內

容在社區充權的個人層次研究發現數位典藏有助於參與者培養出充權意識

增加對部落的認同但仍不足以在組織層次形成充權的過程與結果未來如何擴

展並運用個人層次充權的結果刺激增進社區組織的能力甚至在研究成果與不

足之處亦能期待藉此反省發展出一個更理想的原住民數位典藏的參與式傳播

計畫

最後究論文在數位科技文化發展上的意義來看作品的貢獻則是將近年來

各界對原住民數位典藏政策的推動以由企劃的階段轉進為部落本身進行典藏工

作的階段其所具的意義乃是賦予了原住民能在數位世界握有詮釋權的主體性

其次在就數位落差的形式來看鑒於原住民部落多群居於偏僻鄉野地區就社

會組織結構性而言其面臨的是人口流失及數位能力有限的問題因此透過研

究藉由期望瞭解由原住民部落進行數位典藏的過程及影響以及針對其數位典藏

工作進行的分析透過田野觀察及深度訪談的忠實記錄將數位典藏視為社區發

展紀錄經驗以及動力的可行方式之一如此結合社會網絡及社區充權理論為

發展架構經由此一數位典藏保存傳統文化紀錄的掌握與詮釋如能引發部落居

民未來參與度的提升從運作中產生族人自身以及社會各界多元文化認同的機

制用能提供原住民建立主體性文化與社會自主成長的動能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29

資料一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資源準社會互動研究理論建構與使用

者經驗研究

來源<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資源準社會互動研究理論建構與使用者經驗研究

>《新聞學研究》(第 101期頁 1-442009 年 10月)

作者翁秀琪施伯燁孫式文方念萱李嘉維

網址httpmcrnccuedutw010101html

《摘要》

關於「網絡媒體」的發展早在 20 世紀 80 年代網路先驅者 J C R Licklider

及 Robert Taylor即有精闢的論述當大多數人還將電腦視為「數學運算」的機

器之時Licklider 及 Taylor(1968)即已將電腦理解成是「溝通」的利器這兩位大

師曾大膽地預測未來電腦網路的發展將超越傳統在真實的生活空間(物理世

界)中人類所賴以建構社會網絡必須透過有限之節點(limited gateways)的

先天限制這個虛擬的電腦網路將令未來所有的人類都能輕易地透過這個系

統自由的(完全依其意志)建構其個人的社會聯繫

網路功能結合人類社會體系締造新文明成果在 20 世紀末已逐漸產生了前

所未見的變革電腦與網路的鏈結將各自獨立的文化與社會逐一的被串連而且

引發就社會制度產生了空前的「大變革」(great transformation)浪潮中當網際

網路逐漸地在主導一個人類新文明之際其實這是一場媒體的革命也奠定了新

文明發展間「實」的基礎而此一「新興」的生活行為乃是人類有史以來所

未曾經驗過的換言之透過對電腦科技「技巧高明」的運用是人類第一次「有

能力」為自己開創了一個「虛擬實境」的世界這個虛擬的領域中意味著一項新

的社會制度(social institution)或一個電子的公共領地(electronic commons)已被

人類自己「孕育」出來然而這個人類自己「創造」出來的「新領地」對人類

社會而言有什麼實質意義呢它會是人類遠離或隔絕一切犯罪和不倫理行為的

「新樂園」嗎凡此都值得吾人細細加以思考

當一個人在網路的引導下被以一種有秩序的方式逐一串連起來之後一個

以電腦為基本單位的電腦社群(computer community)於是成形這個新生的社群

表面上看起來雖然只是由許多個人電腦所共同架構起來的「靜寂」的電腦站

(computer stations)的集合吾人或許可以電腦網絡(computer network)姑且稱之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0

但是透過這個電腦網絡卻使得在每一部個人電腦之前的使用者在有意無意

之間有機會形成一個「活絡」的具有生命力的社群這個「虛擬」的社群卻與

人們在傳統日常生活中所共構的真實社群一般同樣地也具有溝通情感與傳遞訊

息的功能而溝通的方式除了個人與個人之間私下的聯繫之外個人與網路中

的集體大眾之間屬於「公共場合」的雙向聯繫亦成為一種提供互動契機的形

勢傳統社會中資訊習慣由中央核心流向邊陲偏遠地帶的「溝通模式」

在這個新興的電腦網絡中已被徹底地顛覆這個新興的電腦網絡形成了一種「草

根式」(grassroots)的聯結這種公民形式聯結最大特質即是將那些屬於社會

網絡中最底層或最邊陲者取得與社會網絡中優勢地位者一樣的社會地位同時陳

述自己的意見因此這個「網路社群」全新運作的結成也意味著新型態人類社

會的社會秩序將會逐漸透過這個網路社群的功能予以運作

其次Licklider 和 Taylor 並且進一步地指出這個網路傳播系統如要持續維

持其正常的運作其關鍵在於有賴廣大網民積極主動參與維護亦即是網路運

作的管理與決定權將落實於使用者的身上這是人類有史以來有機會實施「直

接完全民主」的最佳場域電腦網路的每一位使用者都將有此一權利與義務

貢獻自己的心力自己的智慧及自己的意見以共同形成新的社會價值與規範

準此「網路社群」的創建在「理論」上是人類社會未來的理想但從電腦網路

社群中所實際發生的種種事例審視之則這個新生的社群似乎並沒有為人類社會

帶來任何「幸福」的保證或任何可供期待的光明遠景因為人們在真實社會中

一切之問題行為在電腦網路社群中也一一被重複地展現出來其中最為常見

而最為人所詬病的就是違反倫理的電腦網路侵權行為

當然就當代的社會生活而言那些違反網路社群倫理的事件或現象已層出

不窮甚至已成為「網民」日常在網路社群中必須時時注意提防的「現實問題」

為了防止網路社群中違反倫理事件的發生人們都已開始從技術面暨專業倫理守

則予以適度規範此一社會組織成員的網路社群社會行為這些作法無非是希

望從法律及科技的面向著手間接消極的防堵違反倫理的可能機會與動機其結

果固然有其一定之成效但仍無法有效完全制止網路使用者一些反社會行為的發

生究其原因則法律與科技方法都沒有觸及網路社群仍然是由「社會人」所

共同構成的這個關鍵事實目前所有的網路使用者可以說在成為網民之前都

已具備了相當的「真實社群」中的生活經驗無疑的這些生活經驗會自然地被

帶進網路社區成為網民在網路社群中活動時的行為指南因此欲處理電腦資

訊網路(網路社群)的倫理議題就如同要處理真實社群的倫理議題一般必須

對該社群的結構背景先做深入的理解才有可能掌握其關鍵處進而擬出有效之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1

對策

「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資源準社會互動研究理論建構與使用者經驗研究」

這篇研究論文研究的目的在於建構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準社會互動理論經由

文獻的探討就認知面(含可用性內容結構和網站可辨識程度)情感面和體

驗面是影響使用者準社會互動經驗的主要因素這篇研究探討不同受訪者在使用

數位典藏資料或其他網路資料時的經驗如何(認知面情感面體驗面)使用

者如何和這些網路內容互動具有哪些認知面情感面和體驗面特色的資料更容

易引起他們感官的知覺情感的投入與身體的活動並影響他們對於時空的知

覺而產生所謂的「準社會互動」使用者和他們所處環境中的其他人如何就所

接觸到的電腦網路內容進行互動

研究的結果顯示多數的網站普偏著重於內容及認知面的建制欠缺可用

情感及體驗面的內容故一般使用者對數位典藏網站的知曉度較低認同度也無

法提高研究數據顯示網路使用者理論構面預測準互動行為的可解釋變異量仍

有 59其中解釋力最強的是情感面(54)其次依次是體驗面(37)內

容認知面(34)和可用認知面(32)這篇研究所建構的網路使用者理論構

面和準互動量表雖具有一定程度的效度惟這篇研究是採取網路問卷調查方法

樣本代表性難免不足未來應該以隨機抽樣方法再次檢定這篇研究初步建立的

理論架構以增加研究信度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2

參考資料二癌症部落客的書寫研究

來源摘要自<癌症部落客的書寫研究>《新聞學研究》(第 106期頁 99-134

2011年 1月)

作者陳憶寧

網址httpmcrnccuedutw010603html

《摘要》

部落格的興起與盛行乃在於自發性的自我表現與資訊分享由於不須如

報紙投稿般受到主編審稿採用與否故是十分自由的這也是部落格吸引廣大群

眾的原因之一然而正因為如此故其水準與素質亦無法有一標準來衡量人

氣的高低與水準素質亦未必可以成正比一些喜歡文學寫作之人也就以部落格

作為發表的園地在其中揮灑自我表現創作的熱情

就以創作自由表現而言部落格一方面可說滿足了個人自我實現之成就

感以及與同好分享交流等心理需求一方面也可說是磨練文筆練習寫作及發

表的園地就文學發展方面而言文學創作自始即非「專業文人」的「專利」

任何人都有藉文學創作以表達情感的自由與權利中國文學史上的民間文學作

品也是不可忽略的一環民間文學一般文字較為俚俗但其內容是豐富的情

感是真摯的因此有其相當的價值由此來看目前興盛的網路文學以個人之觀

察約有如下幾項特點

1作者有中文專業的當然更多的是非專業的

2內容豐富多樣有真情表達自我的也有思想天馬行空的

3有寫作能力不錯的讀來言之有物而能感動人

4也不乏國語文基礎尚須加強的如錯別字文句不通章法組織紊亂或

是文字看似優美實是詞藻堆砌不知所云helliphellip等等缺乏國語文或專業寫作指導

與訓練者亦屢見不鮮

當然就表達自我的創作自由與學習寫作的角度來看網路的「文學作品」

是值得鼓勵的其有著社會學心理學以及文學學習各方面的價值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3

至於一些部落客因閱讀者超人氣的擁護建立了對自己作品的信心因而

將作品「出書」者此一現象據個人之觀察其特點亦與前述對部落格之各項

觀點相類所謂的粉絲人氣或市場接受度亦未必與作品水準相等

就出版之著作而言古人有所謂的「名山事業」有所謂的「文章千古事

得失寸心知」(杜甫詩)現代之國語文教育者也常教育說「要提昇國語文

程度要多多閱讀課外書」衡之今日出版物或許就部落客之出書而言亦為

基於一自我表現或者可說「作紀念」之動機而憑其人氣粉絲有相當之銷售量

但就社會對出版著作仍具有相當看重之價值而言出版物之素質如何一般「讀

者」亦恐難以分辨

當然文學作品是否有價值事實上也有其層面與時代性的意義所謂雅與

俗各有其所好陶淵明的作品在當代並未被主流文化所接受到後代才廣受重

視是故就「文學」而言不管是不是網路作品任何人皆有創作與發表的自由

與權利出版為著作亦然其價值亦自是多元而未為定數短期內市場接受度高

的未必會長期受肯定

但就「閱聽人」或「讀者」層面而言對於作品素質之分辨則是需要教育

的增進其素養就像每個人都會唱歌但未必都唱得好每個人都可以寫作出書

但未必是都能寫出「好書」唯就網路媒體正向面觀之作者能於開放的空間「勤

情」於發表期論著社會應該給予肯定至少這是一種不同意見表達的方式其次

就讀者的角度來看是否接受又是另一種場境即或是負面的評價其正向的意義

乃是建構了讀者社群「批判」的能力當然正負二元論最終仍須接受「市場」的

驗證要還是不要接受它存在

審視「癌症部落客」這篇另類課題專業論文研究其所展現的功能是它檢視

部落格對於癌症病患這群弱勢族群所擁有寫作的可能性及意義以特定的健康

議題癌症之部落格回答以下兩個研究問題誰是癌症部落客癌症部落客

如何書寫癌症這篇研究選取兩大部落格系統「Yahoo奇摩」部落格以及「無

名小站」部落格共 63 個選取 315 篇貼文進行內容分析結果發現部落格作者

多是年輕的女性患者貼文可看出部落客的社會連結與面對疾病的書寫動機研

究結果意味著癌症部落格有潛力成為一般大眾書寫處理疾病的空間且部落客為

社會中健康議題的資訊來源之一誰能說這樣的文章「部落格」其所啟發網路媒

體傳播功能新探討意義的所在一種由分眾主導滿足分眾需求的媒介經營形式正

逐漸的發展形成當中同時也開啟了新媒體傳播社會意義的新生命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4

資料三創業家社會網絡行為之質性研究

來源摘要自<創業家社會網絡行為之質性研究>《創業管理研究》(第二卷

第四期頁1-242007年12月)

作者陳家聲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教授

網址httpwwwerjorgtwsearchJournalFilev02n04V02N4-1pdf

《摘要》

網路社會行為的特徵乃是公民式連結組織的形式它不像傳統人類社會一般

有階層化組織方式也就是說這樣的結構方式並沒有一個核心的機制透過權力

的運作將整個社群連結起來網絡溝通方式的出現令使用網絡的人多了一種虛

擬的身分而這就是一種較少受到社教化約束的「虛擬我」青少年使用「虛擬

我」的身分在網絡發言或發布短片由於並非一種面對面(face-to-face)的溝通模

式意味網民發言或上載短片時只是面對電腦而非真實的接收者因此在較少

限制的情況下青少年的行為會變得大膽激進甚至刻意挑戰社教化約束演

變成為一個難受控制的「網絡社會我」這種草根式連結方式所建構起來的網路

社會必須依賴相互的信任(mutual trust)才能彼此聯繫起來成為一個社群

換言之相互的信任乃是電腦網路社群這樣水平式社會組織得以順利運作的主

要機制前面提到電腦網路組織及運作的方式將會是以基層使用者為主體

讓電腦網路的每一位使用者都有同等的權利與義務共同形成電腦網路社會的

價值與規範因此整個網路社群的運作絕大部份是依賴網路使用者的高度自

制與自我規範

網路領域雖然是人類空前第一次有機會獲得完全自由可能展現自我的場

域但網路社群這樣的安排與設定同樣給予網路使用者誤用乃至濫用此完全自

由權利的空間網路社群的倫理問題即是由此而衍生出來可以想見的因為網

路空間的自由所引起的誤用與濫用而造成的網路倫理問題將無可避免地會沖擊

破壞網路社群中網民之間相互信賴的機制而相互信任機制的破壞顯然將會

危及網路社群的建構基礎進而影響網路社群的運作與發展當前許多有關網路

社群倫理議題的探討或著手採取的防制對策無論是就法律面或科技面著手但

都只是片面地考慮到如何減少違反網路倫理的事件發生而尚未能從以上所討論

的網路運作機制予以整體之考量事實上在設法解決網路倫理問題之時將會

面臨一個極為棘手的兩難情境首先網民在網路空間的自由「行駛權」所引起

的誤用與濫用而造成的網路倫理問題一定會消蝕網路社群相互信任的連結運作

機制進而鬆動網路社群的建構基礎然而若著手針對網路倫理問題採取「有

效對策」則勢必要對網民在網路社群中的自由權加以設限如此一來固然可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5

以解決部份的倫理問題但是這樣的作法事實上是犧牲了網路社群當初之所以

被創立起來的最珍貴的特質即網民擁有的近乎完全自由的悠遊空間準此以

往可能會扼殺這個人類自己所創造出來的虛擬網路社區進一步發展的潛力因

為網路社群中網民自我規範自我節制而相互信賴的基本理想與實踐機制有

可能會因為這些防制倫理問題發生的預防或補救措施而蕩然無存因此尋求解

決網路社群倫理問題之道的關鍵基本上是在網民的自由權力與因之而起的誤

用濫用自由之間尋找拿捏一個適當的平衡點(balance point)這個平衡點

一方面必須能夠繼續支持網路社群原有的自由權與自我規範機制另一方面又必

須能夠制止因誤用濫用自由而產生的傾斜顯然的這是一件高難度的藝術工

作是全體網民必須共同面對思量的艱鉅任務工作因為網民才是網路社群的

裁決者網民們在網路社群中的所作所為將決定未來網路世界的面貌

隨著網路空間(cyberspace)的逐步擴充與全球化連結當代人類有機會透

過這個系統完全依其自由意志建構其個人理想的社會聯繫關係國度年輕世

代進入社會常經由創業展現理念達成理想其中中小企業的蓬勃發展的成果

不但成為多數青年創業的指標同時在台灣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這種創業精神更

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與影響基於正因為中小企業對台灣經濟的貢獻邁入數

位經濟世代它理應是研究創業家成功因素的重要議題之一鑒於社會網絡關係在

華人社會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這篇研究論文期望透過探討社會網絡行為在創

業家的創業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期望能夠回答下列重要的問題創業家在其社

會網絡行為表現上有何特色創業家如何營建其社會網絡創業家如何透過社

會網絡來獲得其所需的資訊及獲得潛在利益

研究結果顯示創業家會經由不同的管道可能是正式的組織或公協會專

業協會或是非正式的場合中與別人建立或深或淺的關係並透過不同的互動方

式得到不同的資訊從關鍵人物(強連帶)身上可以得到產業重要的技術與知

識還能發展情感的支持而一般社交朋友(弱連帶)可以得到較多較廣泛的

資訊創業家會透過強連帶關係及參與各種公協會社團活動非正式活動等不

同方式拓展社會網絡關係獲得各種資訊與潛在的商機利益創業家求學過程

與先前工作經驗所累積的人脈也是新創事業發展時的重要資源這篇研究從社

會網絡理論及特徵試圖系統地討論創業家社會網絡關係行為及其意義期透過

這篇研究發現能夠做為學者對未來創業家社會網絡行為研究的基礎而從個案資

料分析的創業家社會網絡關係行為也能夠給創業家一些實務建議讓創業家明

白了解社會網絡關係對創業的重要性以及建立和拓展社會網絡關係的參考幫

助其在經營新創事業時更加順利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6

資料一如何落實網路言論管理

來源摘要自<幾個值得進一步澄清的網路規範根本問題反省與辯論的開端

>《律師雜誌》(第 233期1999年 2月 15日)

作者劉靜怡

網址

httpwwwlawbankcomtwtreatisepl_articleaspxAID=P000010717

《摘要》

網際網路媒介傳播服務的功能人際多元的互動的結構無遠弗屆的網路資

訊服務等確實已帶來人類生活上的便捷惟不諱言的是網路犯罪的問題也隨

之日益增多併發例如網路色情非法竊取網路資料利用網路散播謠言中傷

他人販賣違禁品侵犯他人的著作權刊登不實廣告欺騙社會大眾等

都是網路被不當使用的另一個面向有鑑於此目前全球大多數國家針對社會使

用網人口規模持續快速的發展來看多以積極的態度建立一套「網路資訊規範與

倫理守則」以防止並解決日益嚴重的網路犯罪問題各國政府除了應立法對網

路的不當使用加以規範外並潔何業者的配合以及網路使用者網路管理者敦促

各藉由自身發動自律行為其次各政府在立法時須注意勿以條例式的規範因

為網路太過多元並隨時有新的變化發生所以立法時應以是否造成他人各項損

失為論斷的依據同時也須加強民眾守法的觀念切記勿再重蹈以往嚴以立法寬

於執行的復轍在建立網路秩序與規範之始或許有些困難因為網路本身太過多

變及難以控制不過如果能將這些理念能形成一種風氣配合網路快速的傳播及

廣大多元影響力等的特性必然可以對整個網路倫理與文化有很大的幫助

其次在審視網路秩序規範與網路自由等行為所具的爭辯形式時首先應

從網路特性作為探討的基礎分析網際網路作為一種新興類型的傳媒而言他

具有以下的特性多媒體性(multimedia)超文本性(hypertext)封包切換(packet

switching)同時性(synchronicity)互動性(interactivity)透過這些特性

網際網路得以建構一個自由的虛擬空間他的自由性突破了真實物理疆界的侷

限也穿越了時間的的限制個人的思想言論只要他願意就可以在極短的時

間之內傳播到各地領域中同時經由他人的閱讀與迴響將很快成為一個集體的共

識再就商業的行銷販售來看只要商人的行銷策略能即時反應市場趨勢或

將商品內容的特色以創意行銷作為一個銷售的賣點即能以速度快效率高的

手法進入市場當一個眾人期待已久的美麗新世界似乎已能實質有效地呈現臨在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7

你我眼前時科技的進步除了讓人性得以貼近自由惟同時隨興發揮的任意行

為讓一些人性的醜惡面也隨之帶進了科技所構築的這個虛擬世界之中網路謠

言網路詐欺網路駭客網路色情網路病毒等都證明了網路並不宜是

一個可以完全自由任性行為的地方也因此他仍需要維持一定的秩序讓大家

都要遵守必要的規範才能讓虛擬社會系統不致發生紊亂同時也是融合傳承傳

統真實社會真正的意義

準此就一個國家資訊政策形成過程而言在新興資訊科技發展的初期資

訊政策使應該及早將其可能的影響納入評估以確保新興資訊科技在普遍使用的

同時能夠將選擇和彈性極大化當然此一架構他應該式重塑資訊政策形成過

程的觀點而並非是強調主張政府應該積極介入甚或控制新興資訊科技的發展

走向是一種主張資訊社會公共政策形成下所應該具有更為開放型式下的形式

亦即是這類的論點其所涉及之民主憲政傳統下的政府功能在科技主導的社會結

構中其所行使公權力的界限與控制等的新興制度面的問題分析相關政策執再

行面可以參酌的內容下列的幾個考量方向

一首先應從網路世界爭議面應該如何規範做起

二從現實生活行為中進入網路世界的規範建置

三法律社會規範與資訊科技的倫理關係的建構

四實證法律 VS網路社會-政府國家公權力 VS網路社會

五網路規範倫理秩序法規未來發展趨勢之省思

最後關於這個課題就個人而言面對網路聞名的新興生活空間領域時人

們因受限於過去所累積生活經驗的影響理當會將傳統的記憶與經驗與當代變動

的新型式進行一種對比性差異結構架的形式做出探討與評價所以除了要更理

解網路世界規範運作過程之外當然更要針對傳統世界的規範做出省思其次

在網路世界現實生活中的人們也要面對掌握市場那些無形的操控之手做出太討

理解在資訊科技時代人們除了要面對的是千萬隻隱藏在背後電腦程式設計師

的雙手之外對於參與網路資訊製造傳播的鍵盤之手都是人們必須理解同

時加以掌握的資訊節構要知道網路世界作為一個多元溝通的新社會形式其本

質乃是應以理性的互動溝通作為行為正當性的基礎故每一位網民應有的認知是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8

網路社會互動溝通特性的新行為形式而絕非是透過各種管道渲染或是參與網路

世界的負面傳佈的心態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9

資料二美國資訊自由法的運作經驗

來源摘要自<美國資訊自由法的運作經驗>(台灣新聞記者協會)

作者劉靜怡台大國發所教授

時間2004年 9月 24日

網址httpwwwatjorgtwJudgeercon1aspnumber=42

《摘要》

傳播媒體言論自由權力的內容與義務的結構範圍除了在少數極權社會國家

之外通常都是各政府媒體學者公眾輿論在眾聲喧譁爭議聲中的重要討論

焦點惟當「言論自由」成為事過境遷後的媒體內容裝飾器物後新聞內容的文

字內容的爭議性似乎也從未有機會在人們的生活環境中真正具體的實現它資

訊傳播內含真正的意義

所謂的言論自由以最簡單傳統的話來解釋是「我擁有此一基本的言論自

由與保護於特定的場域有發表言論的自由同時不受到任何事先的監審

(Censorship)與限制(Prior Restraint)並對此言論內容負完全責任而此言論

應包括語言與非語言之型式」無論這一段文字對言論自由詮釋的意義與功能為

何不過他卻實也是號稱民主言論自由大國-美國在歷經了長期時間洗鍊下所

獲得的一項歷史形式的文字詮釋的結晶

不過從歷史的衍發過程中可以肯定的是「言論自由」一直是令一個社會當

權者愛恨交加的名詞也因此註定了它永遠得不到它安定無虞保障形式的主因之

一就在網路快速發展迅速延伸至聲全球世界每一個領域時網路上資訊中過

載與不當言論的批評聲浪讓言論自由又再一次的讓新興的網路媒體面臨了發

展上另一個新興的挑戰茲以美國的發展為例1996 年首先點燃的戰火是「通

訊端正法案」(Communications Decency Act of 1996)他在 Reno v ACLU 的案例

辯論中受到了挫敗但之後美國最高法院宣佈判定「通訊端正法案」的部份條

文屬於違憲也因此讓網路言論自由的保護戰爭在初期得到了應有的重視

不過如果從網路的特性來探討言論自由就有如童早年美國西部拓荒時

代那些愛打抱不平的牛仔們用槍隻來捍衛自己的圈地時他們充滿著理想與正

義的姿態網路社會雖然已走過了蠻荒的年代但虛擬的網路世界裡確有充滿

了如西部開拓時期那般的充滿著許多的未知未來他的發展仍有待轉移實體世界

的規制甚或是重新創造來導入網路世界

審視網際網路發展至今一直都是以資訊自由流通與共享為其經營的精神

所在而其中的基礎所在就是每一位末端使用者都能擁有從網路上自由「擷取」

資訊的權利而這也網際網路功能角色立足的所在所謂的「資訊擷取自由」

就是指一切存在於網路上的資訊每一位使用者都理應能夠自由的擷取也就是

說使用者應該被假設為「善意」的使用者故在網路行為的領域中每一個使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0

用者都應該能自由的擷取所需的資訊而無需擔心是否會觸犯法律

無論是網際網路通路中的資訊或是存在於任何一種傳播媒體的資訊預先過

濾篩選的責任本來就不應該被加諸在使用者的身上相對的是應該成為每一個

資訊「提供者」應有的責任而網路上的資訊若有瑕疵其責任也應該在於「提

供者」無疑的資訊的瑕疵絕對是由於「提供者」的不正確或誤作為而產生的

而非一味的規論至最末端「使用者」的身分上如果在此時將責任歸於使用者

或視其為幫助犯則此無異於就保護智慧財產之名加重了使用者沈重的道德責

準此保障每一個末端使用者擁有「資訊擷取自由」的權力讓每一個網路

使用者在瀏覽網路上的資訊時無需擔心是否不經意的「重製」了他人的著作

也無需擔心從網路上下載的資訊是否會違反法律顯然這是一項非常必要的新思

維而不只是單一的資訊擷取自由意義探討的問題對於存放資訊的使用者私人

物品來說也具有隱私權不可侵犯的意義存在深一層的探究賦予使用者能夠

自由下載並且單純供個人使用的權利這與著作權法上面所揭諸的「尊重智慧財

產」是毫無衝突的資訊能夠自由的流通網路以及知識才能快速的傳布並且

匯集更多的資訊擴大網路的範圍使得知識經濟的規模能更擴大網路的發展

之所以能一日千里畢竟得自於資訊的多元高速即時的傳播特性

如果堅信要求每一個使用者在網路下載資訊時都必須先加以審核該資訊是

否有使用上的瑕疵性那麼對於每一個使用者來說無異是在行為中加重了深

沈的負擔讓使用者起了排斥的寒蟬效應導致使用者可能基於違法的風險不願

意擷取在網路上的資訊因為除非該資訊能夠先證明其為「無瑕疵」的使用

即或式如此審是當前網路資訊領域中所存在著大量的資訊但是又有多少資訊

能夠讓使用者在無負擔的形式下下載使用的告知呢準此如是的擴大勇用者

責任的後果於是必須讓合法的資訊提供者必須花費更大的力量去證明自己是

單純的資訊使用者每一個「提供者」也必須保證「使用者」下載該資訊不會觸

犯法律如此網路自由與快速流通的本質將起重大的改變並且在缺乏一套足夠

信任的機制讓使用者能安心下載資訊試問這難道是身為資訊「提供者」所樂

意見到的情況難道這樣有助於資訊自由有助於國家知識經濟的發展

其次就傳播節構而言資訊提供者與使用者之間原本即存在著「先傳後播」

的結構性關係如果沒有這項資訊先在網路上「存在」那麼使用者的「擷取」

行為就不會發生所以不但存在著前後順序也存在著因果關係論及責任分配

有瑕疵資訊必然來自於「提供者」討論「到底是誰侵犯智慧財產權」的時候

最直接的答案必然是瑕疵資訊的提供者那麼把這個責任擴大到「使用者」的身

上難道會是一件合理的事情如果「合理使用」的責任範圍本身根本不合理那

麼使用上又如何論以合理處在這個網際網路高度發展的時代之中使用者應該

被假設是善意的並且能夠以一般所公認的普通方式去自由的取得網路上一切

存在的資訊而不被賦予「預先審查」的責任網路的世界應該是更拉近「提供

者」與「使用者」間彼此的距離而不是由類似此次的事件造成提供者與使用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1

者相互對立因為真正的侵權責任是存在於「合法提供者」與「非法提供者」

之間的只要能夠阻止非法提供者那麼智慧財產的侵犯就會消失根本無須將

預先審核的重大責任加諸在使用者的身上

面對網路多元介面傳播世代的發展人們如何運用那些傳統新聞自

由的模式以一種典範傳承的態度作為應對二十一世紀各項挑戰的基

礎是一項社會全體必須省思的新思維與行為規範讓人們共同凝聚共

識重新作出共同的承諾一起為此一新興的傳播事業的發展作出努力貢

獻讓人們匯聚智慧締造一些高科技化的生活形式作為人類推動此一

新文明取得全世界共同確實進步的力量讓人們並肩前進倡導此一自

由的精神與秩序為了前一個時代理念的延續更也為了賦與每一個年

輕世代參與者期許的希望與機會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2

資料三匯流發展下傳播內容管制原則之探討 來源摘要自<匯流發展下傳播內容管制原則之探討>發表於交通大學2009 年

全國科技法律研討會

作者陳志宇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

網址httplawblogilf-twcomreadphp97htm

《摘要》

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傳統大眾播媒介壓縮技術網際網路等在數位科技

的主導下將傳統獨立經營發展的廣播通信資訊等傳播媒體產業其所用的

機具設備產製模式服務功能等有關的經營組織模式於「科技匯流」(Technology

Convergence)的形式下已建構出以「數位平台」為經營基礎的「新媒體」(New

Media)結構數位傳播技術已有效地融合了傳統媒體音訊視訊數據訊號分

界的形式並將其功能整合在數位平台上以不同介面的形式傳輸資訊

麥克博斯特(Mark Poster)指出 20 世紀的結束見證了傳播科技系統與

產銷型態結構世代更替的過程傳統傳播活動的進行是將資訊符號從一個定點傳

送到廣泛接收的過程資訊符號通過電子類比訊號縮短了時空距離繼起的新世

代傳播則是以數位化符碼與技術駕馭時空環境麥克將媒介傳播技術領域的分界

分成兩個時代用以說明

(一)媒介商品是由一組比例上屬於極少數專業製播者將資訊內容傳送給

不特定為數眾多消費者社會大眾使用的形式屬於一種由媒體所主導「播放型傳

播模式」(broadcast model of communication)的經營制度

(二)在 20 世紀末一股由ldquo資訊高速公路rdquo及衛星通訊技術以及電視

電腦電話等數位媒介匯流(converge)等整合而成的新興媒介傳播模式成

功發展後他建構了一種多元互動為核心的傳播形態此即是ldquo次世代媒體rdquo的

意義審視在此一數位形是新媒體多工介面的結構原本傳統報紙雜誌廣播

電視等獨立經營的大眾媒體的組織都多已只能成為新媒體多工結構中不同介

面經營的形式而已

當經由數位科技匯流成功地整合傳統媒體於一體的經營形式後於是傳統媒

體產業的經營形態於式啟動了「新媒體」革命性創新經營發展的脈動一個廣

義新媒體的意義是一個以數位平台為基礎整合平面視聽網路通信等傳播

業務他可以是一種垂直整合分工整合經營的形式他也可以是一種水平整合結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3

合異業聯盟所謂多角化經營的策略在新媒體的經營結構體制中傳統大眾媒介

資訊載具因功能不同而形成的獨立經營事業領域分界惟在新媒體整合經營組織

模式的運作下其企製行銷管理等制度都已完全為之解放因此無論就媒

體政策主管的政府機關或事業經營參與的投資者閱聽人社會大眾學術研究者

等而言這都必須是一項全新思維下有效推動參與機制以及其無可規避必須急

於面對空前挑戰的課題

當前述的形式以因為資訊社會的新機制快速地結合傳統社會制度有效地

運作並且共構了一個全新效率實體互動(physical)的新社會形勢時這也同

時也引導現代資訊素養革命性創新變革的成就隨著資訊高速公路普及化的發

展以及衛星通訊技術與電視電腦電話等的技術結合後一種結合製作行

銷消費等三者共構而成的新媒體的經營模式正逐漸快速地取代ldquo第一世代媒

介rdquo的運作型態於是大眾媒介次世代的經營理念結構與制度正式的躍入

人類的生活機能中此即是「次世代媒介制度」的本質就硬體而言它以「數位

技術」為基礎就傳播經營的特質而言它是去核心化的多元交流形式讓每一位

媒介介面的參與者既是受播者也應是傳播者而一個更貼切的用詞應是資訊傳播

ldquo參與者rdquo(participator)的角色大量且高密度投入數位平台所提供情境環境

下的互動傳播行為時也締造了人類文化一個新資訊社會文明的成就

審視新數位匯流發展下的形勢已將各項傳統制度的結構由產業水平層級

的分工將通訊傳播「內容」與「平台」區分開來作頁同時這兩者的管制基礎

目標價值觀也截然不同需至訂出在產業去管制自由化的潮流中內容層面

的管制反而需要重新審視再管制的適當性「內容」與科技產業變動的關連性

低卻與社會價值觀念一貫的關連性高如人性尊嚴與心智未成熟者的保護不

因科技或平台的變革而有不同相對的言論自由的保障弱勢族群媒體近用的

增進也應檢視其社會目標補充一般法律規範不足

引介以下這篇文章介紹了心媒介平台依性質對傳播內容應受管制責任有

高低差異新興的媒體服務自律機制比政府管制更有效達成管制目的並兼顧

創新發展這篇研究從傳統內容管制的基礎出發參酌歐盟 2007 年之視聽影音

多媒體指令以及層級模式分析通訊傳播平台的特性提出細分化的原則探討不

同平台受管制密度的差異提供各位在參與新數位文明下一項行為參考的依據

子議題一如何運用網路創意以發揮社會(社群)影響力

10

行銷目的網路行銷的優勢除了具有互動性與即時性外對廣告主而言乃是行銷

後端作業領域中達成廣告主明確掌握廣告效益具體數據的機制其次由於網

路媒體投資進入的門檻較低廣告主大多願意在由最低投資的基礎上展開行銷企

劃作業之後再依據廣告效益的變化調整行銷企劃的策略以及內容以利追求

企劃行銷最大可能性的目標效益審視當前網路媒體作為整體行銷中的一個主

要的功能性媒介的角色在網路傳播影響力大增的數位時代中是否品牌行銷活

動仍然只能藉重傳統媒體作為主要媒介的通道整體的媒體預算規劃中如果未能

跳脫此一傳統思維的窠臼時廣告主媒體消費者都將錯失了絕大多數相互溝

通理解媒合的機會

如果以選擇日本最大廣告企業電通公司所提倡的 AISAS(AttentionInterest

SearchActionShare)觀點作為分析對象時可以發現當代的消費者在選擇消

費資訊息時都已具備了依附在自我實現的動機下展現自我執行的主觀立場準

此現代執行品牌行銷活動在選擇傳播媒體的規劃作業上必須思考是否仍然執

著保守地以「單一媒體」作為主要傳播媒體的通路特別是在新品牌上市或

maintain 階段時傳播策略該如何進行是綜合所有的媒體工具都做整體性推出

還是首先以網路媒體為主輔以平面廣電戶外媒體活動等助成延伸性依系列的

行銷活動將行銷的效益推至最高的目標事實上網路媒體多元的功能發展到

現在已有成為整合品牌開端平台的形勢因此在整體品牌觀念發想的認知之

後持續的傳播策略與媒體規劃作業上就必須將網路行銷傳播的功能以及所能延

伸的影響力的對象與範圍全數的納入行銷策略的範圍之內讓品牌行銷的策略

根據網路介面使用效率的績效在適當的時候適當的地點針對適當的對象以

適切的行銷技法進行全方位的行銷傳播

最後要引介的是一項網路行銷的特殊技法即所謂「網路病毒行銷」何以

「網路病毒行銷」能讓品牌知名度計劃達到事半功倍的行銷效果就其原因乃是

病毒行銷能產生所謂「擴散」的效果之所以能讓行銷宣傳進而擴散串聯的原因

在於病毒行銷的機制是藉由現有網路世界中「社群關係」的結構透過企劃後的

行銷資訊鼓舞了網路內部對商品資訊內容以體驗闡述分享質疑詢價等的傳

播透過點對點串聯的交換溝通形式它不僅結合自然口碑和人造口碑的即實性

內容適時的展現出品牌內在的價值與評論進而強化了互相聯絡機制的豐富

性當討論的內容經由不斷地激勵加工串聯後網友們在廣告主企劃者與消費

者關係中所創造的「推-拉-分享(push-pull-share)」機制下病毒行銷的目

標締造了生產行銷消費者相互依附共構的價值鏈中讓消費者接觸到有趣的

內容時選擇主動傳遞這些訊息給其他人而接收端的一員接收到的內容感興趣

子議題一如何運用網路創意以發揮社會(社群)影響力

11

後又會再回到廣告主原生訊息的出發點藉由這中性銷傳播的通道模式廣告

發送端以瞭解最多的資訊創造內容並且持續不斷地傳播下去

如前所述網際網路科技的經濟活動的應用徹底地改變人類生活的結構內

容也改變了企業競爭的方式電子口碑傳播其影響力已經超越實體的人際接

觸傳播範圍也更廣更快網際網路藉著傳播功能的優勢提供了企業一個低成

本的直接溝通管道以更有效更直接的方式與目標群眾溝通直接與客戶互動

的溝通模式已經徹底了改變以往的行銷溝通方式如何地有效地使用網路科技

以創造企業的行銷溝通成效是生活在網際網路時代中必須關心思考的議題引

介這篇論文其探討的是企業應用網際網路於行銷溝通活動的重要性以及成效

並分析行銷溝通策略與網際網路策略對企業在行銷溝通的領域中如何有效地

應用網際網路以提升整體行銷溝通成效作出具體的分析這些論述對於網際網

路行銷溝通應用的影響適用於網際網路的行銷溝通活動以及網際網路行銷溝

通應用所帶給各位具體概念

本文章由「數位時代雙週刊」授權刊登更多內容請見本期數位時代雙週刊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2

資料一網絡關係對新創企業發展影響之研究-以台灣高科技公司為例

來源摘要自<網絡關係對新創企業發展影響之研究-以台灣高科技公司為例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第 8屆中小企業研究碩博士論文獎)

作者賴宏誌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指導教授司徒達賢于卓民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網址httpsbrsignmanagementorgtwpaper855htm

《摘要》

網際網路傳播功能的特質被引進傳統商業的經營結構後無論就經營成本

品質與效率而言都有著極其優越的經營效益的表現因此網路商業行為及網

路創業在國際社會中有關商業的應用上蓬勃的發展也因此近年來有關使用網

際網路來進行的電子商務活動普遍受到學術界與企業界的重視很多企業都急於

利用網際網路上的電子商務來打開新的行銷通路面對網際網路這股無國界的浪

潮國內的企業也紛紛加入這個無可限量的網路商務領域其能在數位經濟世代

取得永續經營發展的空間

根據研究的結果顯示網路商業的經營首先要探討的課題是必須熟悉數位

工具的操作並能藉此吸取大量的知識經營者甚至可以自我學習並教導員工學習

對數位工具的使用與運作基於對數位科技的不陌生以及快速上手的優勢已成

為利用網際網路等數位媒體開創自己事業的基本條件其次在網路創業家的人格

特質與管理才能的方面主要列以歸納為以下幾點1網路創業家對網路創業環

境的看法2網路創業家的網路創業觀3網路創業家的創業要件4網路創業家

的人格特質5網路創業家的管理才能等綜合前項的要件規論出網路創業家在

人格特質上具有高度自信高成就動機企圖心有膽識耐心與毅力自我要

求與積極主動在管理才能方面具有溝通創新與創造力以及目標未來導向等特

台灣是一個小島型經濟體系並且因為地理關係的原因促使著台灣有著許多

中小型企業意味著在台灣這小島中企業裡有著創業的因子在內雖然有關於企

業的創業導向的議題在國外的研究當中受到許多的重視在國內的研究當中也逐

漸的蓬勃發展當中並且許多研究也已經證實了創業導向能提升企業績效增加

企業的競爭力但是多數的研究著重在創業導向構面以及創業導向與企業績效之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3

間干擾變數的建立因此有必要從以網際網路的運用作為切入探討創業導向對

企業績效的影響進一步使得創業導向的理論可以更為完整

在網路商業發展熱潮中台灣的中小企業也積極的開始向電子商務領域進

軍隨著網路傳奇故事的不斷崛起傳統企業紛紛架設網站及踏入電子商務的行

列莫不躍躍欲試想創造新的企業故事在過去只有大型企業才能透過電子商

務技術做到 24 小時一對一行銷主動行銷以及跨國性的服務等因他們擁

有充足的人力及資本但當中小企業主開始經營網路開店時他們發現改變了一

般中小企業進軍電子商務的命運及窘境就其原因乃是網路創業經營績效較好者

其特點為創業者對網路創業認知及參與程度高正視業務流程投入資金程度

高網站的建置與維護能力強善用資源宣傳網站注意銷售過程中的每一環節

注重長期的顧客關係與價值傳統商店與網路商店密切結合等茲將網路創業的

優勢說明如下

1低投資的創業資本

網路事業不像很多行業動輒幾十萬元或是幾百萬元的資本才能開始因為

可以不需要店鋪以及員工只需要一台電腦就能實踐在家創業的夢想由於創業

資本低因此風險較低而成功率自然就高

2減少員工致對低水準

網路事業多以一個人操作為原則因此有效降低員工管理以及支付薪資的

壓力

3靈活的工作性質

工具只是一台電腦並且工作地點在家因此你能選擇幾時開工並在哪兒

工作就算今天到某個地方度假只要有網路連線的地方就能上網處理網路事

業非常方便這樣靈活的工作性質是其他傳統生意所無法辦到的

4功作之餘又能擁有更多的時間

網路事業能完全自動化並能減輕你的工作量因此讓你擁有更多的時間

5相堆優渥的高獲利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4

網路事業的產品與服務幾乎只是網站介面型態包括運作等也都是利用網路

行銷

6持續不斷的收入

網路事業能讓你在付出努力後就可以持續不斷為您帶來可觀的網路收入

而且終生持續

7穩定持續的市場成長

每天都有新的人上網這意味你的市場 也持續不斷的成長中

8網路所到處處是商機

透過網路可以鏈結全球的交易對象擁有無數可以發揮專長的機會與商機

維在網路變商業經營熱烈的氣氛中亦不乏經營績效較差者其所面臨最嚴重

的問題應屬創業者對網路認知及參與程度低未採取任何網路上的經營策略創

業者身兼數職無瑕經營網站事務等本研究也發現對網路創業期望較低之創業

者在創業過程中未採取積極之經營策略甚至是無為而治其經營成果通常與

期望高低成正向關而創業者之網路認知及參與程度愈高其經營績效呈現超出

預期不受商品種類及創業期間長短之限制隨著網路創業期間的延續網路商

店績效不顯著期望落差大者創業者對網路之認知及參與程度會有所改變較

積極之創業者會探索問題癥結之所在進而修正經營策略

引介這篇論文主要是介重其對創業管理研究的論述主要包括個人創業與公

司創業兩大取向前者大多集中在探討創業者的特質經歷與能力以及創業團

隊如何影響創業成敗而後者則多從企業成長的觀點探討如何透過綜效的發揮

來發展新事業這兩種理論觀點雖然都曾指出網絡關係對於新創企業發展的重要

性特別是個人創業所強調的人際網絡但是卻缺乏深入探討創業者如何運用網

絡關係來取得各項關鍵與互補性資源因此論文研究運用網絡理論來分析

創業者如何透過網絡定位策略來協助創業初期的生存與成長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5

資料二「博客來」有何了不起

來源摘要自<「博客來」有何了不起>【6號成功分析室】

時間2006年 8月 24日

網址httpmr6ccp=355

《摘要》

每一個人上網的目的都不相同但都有一個共通的特性因此當青年朋友

準備投入「電子商務交流平台」經營之列時你一定要知道這個「共通性」指的

是什麼從這個基礎上再去探求經營發展他們的「共同性」目的並以此作為你

經營的目標和策略規劃的原則

多數青年朋友在投身數位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其實多數人想的都是一樣的

事都是希望怎麼去經營「好」它然後去發大財如果只有單純的想著這麼好

的美景時而又都可以做成的話那就不叫「數位資訊經濟」了要知道這是改

弦易策權新思維的東西因為大多數的都是坐著同樣的事傳統的開店(站)

版面作的美美的放上你的電話然後希望客戶會來敲門會進來消費

是的沒錯也許美美的業面就一定會有客戶會來敲門入站但問題是會不

會消費呢因此你這樣傳統的經營私為企劃就夠了嗎如果答案是夠的話那

麼位什麼商業網站那麼多經營不下去的也那麼的多經營不賺錢沒發展的又更

多傳統的是業經營方式改個行我努力吃苦耐勞中就有成功的一天但是

今天你不一樣了數位經濟的遊戲規則權變了要讓你的電子商務的交流平台

更驅茁壯好還要更好用心思維一種有別於傳統的非線性思維模式用下列

這篇文章以及其網站「6號成功分析室」所提供的一系列文章看下去會對你

有幫助的

網際網路的發達每一個在網路上瀏覽的訪客都希望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取

得他所所想找的也就是『資訊』你提供什麼樣的資訊並不重要因為總有人

需要你所提供的資訊如此的說法並不意味著只要你提供了「詳實」的資訊就

很值錢了那可不一定千萬別因此就自我膨脹了在網際網路上流覽的訪客

沒有一個是有耐心去慢慢逛你的網站的唯有你能快速準確的提供訪客所需要資

訊時你才有可能突破上站人數的迷失你才有辦法比一般網站更前進一步更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6

幾近客戶的一步江湖一點訣說破不值錢在這我就把他稱做是的秘訣一不

過你也別跟他人說說了真的大家都會了就不值錢了

接下來很重要的是怎麼準確的去提供客戶所要的資訊首先需要準確了解的

是由於網路訪客都是沒有耐心的所以別讓在網站上花很多時間搜尋據一個非

正式的調查表示一般網路的瀏覽者多以八秒鐘左右的時間來審視所需資訊因

此網站網頁的設計根本就是能夠讓你的訪客進入後能夠快速搜尋到他所需要的

資訊也就是讓你的準客戶能夠輕易的發現要尋找的網頁內容這裡就有提供能

解決問題的服務因為我們就是為解決此問的」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另一項意義

我們可以從中快速把客戶篩選不單單只是給客戶篩選我們而已如果你能確實

有這基本觀念你在設計架構或修改網站網頁時會注意到美觀的版面不等同

吸引準客戶留在你的網站網頁這部分我們會在後面再做介紹此外從秘訣一

尚揭示了第二項意義計數器上的數字其實並不可靠上線人數的計數器只

代表著有多少人曾登錄這個網站網頁但拜訪網站的人其實並沒有真正的進入只

是路過就線上商業的發展並不用太在意上線計數器的數字來逛逛的人未必是

你的準客戶只是訪客他並不會帶來商機

其次留意一下你身邊的景觀物象如果那些情境都只是穩定的整齊的

一致的會讓人容易疲倦於是看看你的網頁是否也犯了同樣的錯誤呢妳的

網頁是不是也是排版整齊乾淨文字排版整齊畫一的放置呢如果真的是的話

那真的很讓人感的遺憾遺憾你的行銷頁面不能挑起訪問者的的情緒讓他們對

你的頁面有深刻印象妳不可能會藉由你的行銷頁面來賺錢真的是令人感到可

在你與他人眾多的互動中那些讓你記憶深刻的一定是屬於那些生動活

潑言詞充滿抑揚頓挫具體的互動才是印象深刻的也更容易回憶起準此網

頁設計若要使人快速的印象深刻就是要讓訪客一同感受你文字與構圖的熱情

只有在你的頁面上讓身動感性的文字敘述忠實的呈現在訪客面前才能引發訪客

感受到你的熱情你線上的行銷才會有發揮作用沒有熱情只有平淡你寄望

誰能夠提起熱臉來貼近你給你積極的回應切記不論甚麼樣的訪客每個訪

客都會對你所需敘述的熱情激動能創造勾起訪客心裡的激盪言詞產生回應

在「6號成功分析室」主要分析對象為網路相關的成功案例不限於公司

網站也涵蓋了個人現象新聞無論是人還是物體只要是在萬眾之中脫穎

而出在與同領域相似競爭者比較下創下十倍差以上的價值就算是成功只要

是成功的通通都可以送到「6號成功分析室」作進一步的分析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7

每周四Mr6 先貼一篇引子裡面會先開頭準備一些每個案例目前所收集到

的資料與初步看法引子只是初步期待的是拋磚引玉的效果接下來的一周又

二日(周五~下周五)期間有感想有意見的大大們儘管放肆的留言讓網友們

盡情享受盡情評論到了隔周六Mr6 以所有目前搜集的看法做個總結整理

出一篇有建設性的結論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8

資料三由全球化看產業赴大陸投資與台灣競爭力

來源摘要自<由全球化看產業赴大陸投資與台灣競爭力>(國政專論科經(專)

字第 090-002號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

時間90年 12月 13 日

網址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TE090PTE-P-090-003htm

《摘要》

自 2010 年 9 月 12 日兩岸海基會與海協會已完成「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

(ECFA)及「智慧財產權保護合作協議」(IPR)的換文程序正式生效後台灣

與中國大陸的經濟互動結構已進入一個全新交流的情勢誰是第一家進入中國大

陸市場的台灣企業資料已不可考惟近年來登「陸」已是台灣企業對外擴展市場

的熱門路徑之一經貿統計亦證明中國大陸已經成為台灣企業赴海外投資的重

要地區

有關台灣媒體企業登陸一事據學者調查指出其應始於 1986 年 2 月廣東省

電視台試播台灣連續劇【戰國風雲】由於反應良好自此台灣連續劇就開始在大

陸流行(楊志弘2002)1994 年一項針對中國大陸十幾家城市有線電視系統

的調查發現有九成以上電視節目來自香港台灣或是外國進口(賴祥蔚2001

33)而呂郁女(2000 379)研究亦發現台灣製作影視產品在中國大陸極受歡

迎不少代表作品頗能吸引大陸觀眾的注意力2001 年 10 月中國加入世界貿易

組織(WTO)後對積極進軍大陸市場的台灣媒體企業來說促進了台灣媒體

企業與大陸媒體企業各種合作互動的頻繁與多元化

雖然過去台灣媒體企業積極登陸之企圖始終受到中國政府層層的規範所

限多數業者只能私下以各種「交流」或「合作」名義透過第三市場(國)的版

權轉售等非正式模式轉進中國大陸市場無法像一般企業體以海外投資或直接經

營等正式管道進入大陸媒體市場但是隨著中國大陸媒體產業近年來蓬勃發展

台灣媒體企業面對大陸龐大商機即便有著層層法規限制仍不願放棄登「陸」企

圖廣用各種名義進軍中國大陸媒體市場

根據研究中國大陸媒體產業學者估計中國大陸傳媒市場的產值將超過

1000 億元人民幣並有很大增量空間(曹鵬王小偉2002 4喻國明2002 25)

因此中國加入 WTO 開啟了台灣香港西方傳媒企業對中國傳媒市場的憧憬

與行動(陳韜文2002 24)從前項類樂觀的分析不難看出面對於早將中國

大陸視為廣大產製品出口市場且已以各種非正式「合作」與「交流」等模式登「陸」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9

的台灣媒體企業而言應不會讓跨國傳媒集團專美於前而放棄任何搶占中國大陸

市場的機會就中國大陸媒體產業與市場發展現況來說中國大陸對各類媒體產

品的需求已隨其媒體產業蓬勃發展而增加相關媒體法規也隨著產業發展與加入

世界貿易組織而修正面對中國大陸媒體產業與市場結構轉變之際台灣媒體企

業進入中國大陸市場的策略理應修正過去以「合作」「交流」「第三國輸入」

之非正式途徑積極研議如何因應中國媒體市場及其規範變化期能以最適宜進

入模式進軍中國市場加強營運績效以獲取最大商業利益

審視台灣媒體企業在面對中國大陸媒體市場與產業開放變革之際亟需精確

掌握中國大陸對媒體企業開放之決策意涵與規範內容擬訂進軍中國市場之最適

模式據以評估影響其決策的因素乃因進軍大陸傳媒市場不僅與全球華人地區

之媒體企業在競爭也勢必面臨歐美跨國媒體集團之爭食中國市場

推介下面這篇論文它研究探討的是一般企業之市場進入模式理論與概念為

理論依據除分析市場進入模式類型及其決策影響因素外並將此市場進入模式

類型依媒體企業特性加以考量與修正建構媒體企業之市場進入模式類型本研

究同時探討影響台灣媒體企業進入大陸市場之決策考量因素藉此了解進入中國

大陸市場之台灣媒體企業經營現況與規劃策略論文研究並獲得了下述的成果

(一)建構適用於媒體企業之市場進入模式類型

(二)了解台灣媒體企業經營大陸市場之現況及策略

(三)探討台灣媒體企業進入中國大陸市場之模式類型

(四)分析影響台灣媒體企業進入中國大陸市場的決策考量因素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20

資料四網路白牌出頭天 轉戰實體店鋪創商機

來源摘要自<網路白牌出頭天 轉戰實體店鋪創商機>《電子商務時報》

記者盧心怡

時間2010年 1月 4日

網址 httpwwwectimesorgtwShownewsaspxid=100103192811

《摘要》

本文以「從 Blog 使用目的探索部落格商機」為題觀察台灣大陸及歐

美若干 Blog 的經營現況希望藉此看部落格的未來發展以及潛在的商業機會

經本文歸納整理獲得一種部落格分類模型便於對部落格使用的目的做一區

別主要的分類維度包含以獲利為出發界定獲利與非獲利的部落格使用目的

另外則以組織及個人作為區分的維度而界定出四個不同的使用象限並探討各

別象限分類下的發展現況依照上述使用者群像分類區別有商業部落格達

人部落格公關公益部落格及私人空間部落格等四個分類對其獲利的模式經

營現況以個案為例加以說明並另以台灣百大製造服務及金融業及美國

Fortune 百大企業共約四百家左右之企業對該企業使用部落格之現況進行

統計瞭解得到目前的大型企業對於部落格的使用尚在萌芽的階段(但應用趨勢

與熱度已經加快加溫)而一般的小型或微型企業或個人在應用部落格的現況

則相對熱衷

本文從現有的部落格發展現況提出「部落格資訊流與金流交換模式」

主要描述部落格服務供應商(Blog Service Provider BSP)如何與博客

(Blogger)攜手合作將企業的業務及行銷透過部落格的口碑擴散與消費者

達到互利多贏的正向循環

從文明發展Blog 的出現一個虛擬出版工具的使用較之紙張及印

刷術的發展Internet 的發明就像是打開虛擬世界的一把鎖鑰它本身也是無

邊無際的虛擬平台與媒體載具紙張或許可用來比擬網際網路的發明但我們知

道網際網路扮演的角色不僅如此而部落格便宛若印刷術加上傳媒的結合體一

個可以讓自己向全世界發聲的出版平台這樣的科技趨勢背後有著潛力無窮的

商機待發掘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1

資料一善用『置入性行銷』讓商品訊息在網路迅速發酵形成市場口碑 來源互動數位行銷 httpwwwadcastcomtw

時間2009年 6月 10日

網址httpblogyamcomnraylee445article21535555

《摘要》

俗話說「呷好到相報hellip」這是傳統商業行為中日常消費經驗中的「口碑傳播」

用語相對的它也是消費者消費行為前會先向別人詢問相關商品服務的使用

與消費評價的典型決定的依據因此「市場口碑」口耳相傳訊息的傳播行為

早已存在於人們日常生活的消費行為當中經由網路媒介即時通訊功能的引導

下「市場口碑」的形式在網路的特性以及企業與顧客間關係品質的影響下「網

路口碑」以有別於以往「口碑行銷」的型態快速形成事實上在網路商業行為

普及發達的社會中企業行銷經營必須正視顧客之間「網路口碑」所帶來的影響

其中「網路口碑」的效果可能是正面也可能是負面企業可藉由探討影響網

路「市場口碑」的關鍵因素瞭解該如何管理與運用進而能有效的掌握「網路

口碑」在市場上的影響力

網路口碑形成之因素亦即觀察顧客對於匿名傾向的程度如何影響負面網路

口碑的產生以及從企業形象與關係品質兩方面來探討產生正面網路口碑的影響

因素然而顧客產生網路口碑的行為可能會受到顧客個人特質與企業活動的不

同而產生不同結果因此網路「市場口碑」的探討理應納入顧客的網路涉入程

度來做為企業形象關係品質與正面網路口碑間關係的干擾變項以及加入企業

經營虛擬社群的管理活動本研究顯示吸引網友間熱烈討論能容易形成虛擬社

群間產品銷售周其變動的關係結構即消費者在消費後對「商品價格」「商品種

類」「服務品質」「關係」等因素正面影響口碑傳播意願之研究(1)滿意與

信任能有效激勵顧客透過網路化為正面網路口碑的效果(2)網路的匿名特

性會引發顧客在網路論壇中散播不利於企業的負面網路口碑(3)企業應制訂

危機處理的因應策略並有效地執行之才能真正降低負面網路口碑

其次由於網路「市場口碑」的影響力在消費者行為的領域中逐漸地受到

高度的肯定以及這種口碑傳播具有非商業化的特性因此消費者對這種形式

的推薦會特別的感到信任隨著網際網路的日益普遍口碑的本質也跟著有所變

化全新的口碑在新興的網路銀行產業裡是不是會產生不同以往的結果是有

待探討的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2

審視當前有關目前台灣網路「市場口碑」的研究多半是延伸 B to C 的推

論強調的是「科技接受模型(TAM)」「信任」對採用意願的影響鮮少有學

者是由人際溝通面(亦即口碑)來討論在口碑部分曾有學者認為口碑會影響

使用大眾對電子通路(e-channel)的信任進而影響網路銀行的採用行為故

本研究延伸過去口碑對消費者購買決策影響力的模式目的在於探討網路「市場

口碑」以一種網路『置入性行銷』的策略讓商品訊息在網路迅速發酵以達到

提昇行銷功能的決策力的影響

經由研究結果的分析顯示出下列的結構1「市場口碑」訊息為傳播者的親

身消費經驗時口碑訊息對消費者消費決策的影響力較大2「市場口碑」訊息

傳播者具備的專業程度較高時口碑訊息對消費者消費決策的影響力較大3「市

場口碑」訊息接收者具備的專業程度較高時口碑訊息對消費者消費決策的影響

力較小4「市場口碑」訊息傳播者與接收者之間的關係強度越強時口碑訊息

對消費者消費決策的影響力較大5「市場口碑」訊息接收者愈頻繁地搜尋餐飲

口碑時口碑訊息對消費者消費決策的影響力較大等五項結構因素模式是成立

準此透過前項的理論結構模式為基礎引介以下這篇論文探討自 2003

年以來發展成為熱門爭議性的『置入性行銷』議題正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態勢在

網路上蔓延成為廣大上網人口必然接觸的訊息來源各大網站推出的置入性行

銷手法也挾著異軍突起之態勢盤據在廣告主的行銷策略脈絡之上究竟是什麼

樣魅力造就了這個行銷的明日之星呢回顧『置入性行銷』這個名詞老早就被運

用在媒體中對現代的行銷人而言只是提出再運用而已準此網路執行置入性

行銷的多元工具採行置入性行銷除了要考量產品本身的訊息條件也得對執行

的工具有所了解因為入口網站的平台內容頻道多元必須充分了解才能決定

置入的方式有時候可以直接運用網站的現有資源或創意元素有時候則必須自

行開發創意元素或是內容頻道對運用工具了解得愈清楚就愈能提高置入的效

率因此透過這篇論文的論述期望能找出口碑對網路執行置入性行銷的多元

工具的可行方式採用決策的影響效果以及干擾口碑效果的因素進而提供網

路經營業者擬訂行銷策略時一個不同的思考方向藉著口碑之傳遞強化消費大眾

使用網路銀行的意願進一步影響其實際的採用行為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3

資料二服務業應用網際網路對顧客關係影響之研究

來源<服務業應用網際網路對顧客關係影響之研究>(2005管理新思維學

術研討會頁 41-64 台灣科技大學)

作者李正文劉宴尚

參考網址

httptwmyblogyahoocomjwxSJnSqRERl3irkBYerhCA--articlemid=21

3

《摘要》

顧客資料探勘的應用在商業方面主要的應用方式為顧客群分類(Customer

Profiling)購物籃分析(Market Basket Analysis)以及顧客保留(Customer Retention)

等在顧客群分類方面資料探勘可以從現有顧客資料中找出他們的特徵再利

用這些特徵到潛在顧客資料庫裡去篩選出可能成為企業客戶的名單做為行銷人

員推銷的對象以降低成本提高行銷的成功率

一個良好的顧客服務機制會帶來經營上兩個重要效果1建立第二次買

賣機會2忠誠效應顧客關係首先要探討的是服務的本質特性是什麼1服

務無形性2不可分割性3不易保存性4服務品質多變性就服務行為

的類型而言它有人的服務物的服務心靈鼓舞的服務資訊的服務服務的

內涵來區分可分為提供協助的服務事後進行修補的服務附加價值的服務

所謂的服務的行銷組合除了行銷活動的四個 P 所構成產品(product)價格

(price) 銷售管道或通路(place)促銷(promotion) 尚需包括額外三個 P參與

者(participants)過程(process)實體證據(physical evidence)

在顧客接受的服務活動中顧客會接觸到服務的生產設施設備因此實體

證據提供了關於服務品質的線索讓無形的服務藉由有形的實體證據來表達服

務品質的確保以獲取顧客信賴依顧客購買動機將顧客分為四大類1節約

型顧客2道德型顧客3個人化型顧客4便利型顧客服務顧客的意義

為1人員服務接觸是雙邊的2服務接觸是人際互動3服務接觸是角色

表現顧客關係管理 CRM 就是關係行銷在幫助企業找出有價值的顧客與顧

客建立關係及有效管理顧客關係進而使企業獲利

顧客關係管理流程要素與顧客互動與顧客之連結與顧客之瞭解與顧

客建立關係影響關係品質的因素有1關係銷售行為2關係接觸程度3

顧客知覺支持4服務具體化5關鍵事件的補救6關係終結成本7關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4

係利益8共享價值觀 9溝通10投機行為11關係強度顧客服務管理

主要是提昇外部行銷效果增加內部生產力服務品質的面向1可靠性2反

應性3確實性4同理心5有形性

顧客品質分類1顧客看不見內部品質2顧客看得見的硬體品質3

顧客看得見的軟體品質4服務的時間迅速性5心理的品質造成服務預

期服務與實際體驗到的服務差距原因1管理階層認知2品質規格3服

務遞送4市場溝通5認知服務品質

服務品質管理計畫服務概念發展顧客期待管理計畫服務結果管理計畫

內部行銷計畫實體環境與實體資源管理計畫資訊科技管理計畫顧客參與管

理計畫服務品質管理計畫是由下列七個次計畫所組成的(一)服務概念的發展

(二)顧客期待管理計畫(三)服務結果管理計畫(四)內部行銷計畫(五)

實體環境與實體資源管理計畫(六)資訊科技管理計畫(七)顧客參與管理計

服務品質評量指標原則1從你的服務策略著手2定期評量3提出

以顧客為基礎的問題4詢問公平的問題5蒐集團體和個人資料6為組

織訂下水準基點7蒐集量化和質化且具體的資料8讓成果呈現出來9

確使這些成果易於讓員工瞭解10確保這些成果是可信的11確使這些成果

被利用

顧客服務人力資源策略1僱用正確的員工2發展員工以傳遞服務品

質3提供需要的支援系統4留住最佳的員工5發展企業文化有關客

服人員教育訓練的基本原則1需求分析(組織分析職務分析個人分析)

2成果評鑑3實施良好的訓練計畫下來要針對顧客服務人力績效進行評量

其內容為1績效評估的目標與效益(目標為管理資訊激勵)2績效評

估與管理的步驟3績效評估的方法最後一個客服人員團隊成功領導者的行

為的特質有1親自示範「顧客至上」的精神2致力於推動公司理念3

他們都是『終身學生」4相信員工並在他們身上投資5設立專案小組6

堅持目標7勵行公司政策

接下來要介紹的是顧客知識管理定義企業將前項顧客資料或接觸經驗處

理後成為顧客資訊並經由員工討論與專家解釋等方式將顧客資訊進一步創造

出顧客知識再提供予組織有效地應用以建立與顧客之良好關係資料倉儲定

義定期蒐集自企業內部的日常交易資料庫並累積與儲存龐大的歷史性資料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5

而且這些歷史資料為靜態不可修改長期儲存於倉儲中具有時間性與整合性

以提供精確之分析與決策之用

顧客資料倉儲與一般資料庫的差異為一般關聯式資料庫使用關連資料表儲

存資料儲存日常營運的資料資料瑣碎難提供有價值的資訊資料倉儲則大都

使用多維度資料庫結構儲存資料儲存經過整理彙總的資料能提供有價值得資

訊支援決策判斷資料倉儲的種類

(一)企業資料倉儲(enterprise data warehouse)

(二)資料超市(data market)

(三)多層次資料倉儲(multi-tier data warehouse)

(四)聯合式資料倉儲(federated data warehouse)

(五)虛擬資料倉儲(virtual data warehouse)

資料倉儲的優點是減少費用節省時間和增加產量倉儲的缺點則是再導入

初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和時間倉儲的限制也會給公司資訊傳輸的網路造成一

些問題但如果透過邏輯規則對資料進行細分的技術可以瞭解龐大資料庫中資

料的特性其功能在應用於顧客服務管理類別1服務市場之區隔2客戶發

掘與流失防範3客製化的產品及服務4行銷活動分析如果這些機能透過

網路顧客服務管理功能則可以達到下列的目標1網路服務市場之區隔2網

路客戶發掘與流失防範3網路客製化的產品及服務4網路行銷活動分析

二顧客資料倉儲的特性

資料倉儲具有下列四項特性

(一)主題導向(Subject-Oriented)(二)整合性(Integrated)(三)隨時間變化

(Time-Variant)(四)非揮發性(Non-Volatile)在資料倉儲中資料只能定期地被載

入且一經封裝後就不允許再修改也不允許有刪除的動作因此資料倉儲的

資料環境相對是比較穩定的它只會增加資料而不會減少資料所以可說是非

揮發性的其種類大致上可區分為企業資料倉儲資料超市多層次資料倉儲

聯合式資料倉儲以及虛擬資料倉儲等五種類型其優點在於使用資料倉儲有很多

好處但最重要的是資料倉儲可以幫助企業流通各種資訊做為決策分析之用

以節省時間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並且增加獲利唯缺點是資料倉儲在導入

的初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和時間資料倉儲也可能產生資訊傳輸網路的壅塞

或是資料不正確的問題造成搜尋的時間加長反而降低了效率使得員工的生

產力減低而且事先必須充分掌握使用者的需求並透過適當的溝通與教育訓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6

練讓使用者知道如何去使用這個系統才能得到助益

五藉用網路資料探勘應用顧客資料

顧客資料的探勘程序可以分為(一)決定企業運用資料探勘的目的(二)資

料蒐集(三)選擇適當的資料探勘技術(四)分析結果(五)知識取得與應用鑒

於近年來由於網際網路的蓬勃發展資料探勘的技術也被應用在網際網路上當

顧客拜訪網站時往往提供許多寶貴的資料企業可藉由分析這些資訊來瞭解顧

客的行為模式藉以提高顧客對公司所提供之產品與服務的滿意度利用網路探

勘的應用方式包括有

1網路服務市場之區隔

利用網路探勘可以找出容易理解的規則來描述市場區隔以了解顧客族群的

屬性

2網路客戶發掘與流失防範

利用網路探勘可以建立行銷模式來預測目前有哪些顧客可能會流失使用這

些訊息來留住顧客或是當做篩選潛在客戶的依據

3網路客製化的產品及服務

利用網路探勘可以建立個人化的行銷模式提供顧客個人化的產品及服務

而透過貼心的服務不僅能鎖定顧客的忠誠度更能使顧客自動幫我們做口碑宣

傳帶來更多的商機

4網路行銷活動分析

利用網路探勘可以根據所要行銷的商品找出潛在的客戶名單協助我們決定

該聯絡哪些客戶才可以讓投資報酬率最高達到最好的行銷成效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7

資料三從參與式傳播觀點反思蘭嶼數位典藏建置之歷程

來源摘要自<從參與式傳播觀點反思蘭嶼數位典藏建置之歷程>《新聞學研

究》(第 102期頁 151-1752010年 1月)

作者郭良文林素甘

《摘要》

當多元文化主義在全球化的時代中成為普世的價值社區的營造社區的

文化社區的共同記憶應該是「數位典藏計畫」的源頭活水目前國家數位典藏

國家型科技計畫主要是以動物植物地質人類學檔案器物書畫地

圖與遙測影像金石拓片善本古籍考古新聞為典藏內容然而在現今提振

本土文化社區營造和多元文化發展的同時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社區文化內涵

與鄉土佚事風情是否更值得紀錄傳承因此數位典藏應該不只是規格標準大

小解析度這些數位化的數字與數值它也應該包含社區民眾的故事民眾共同

記憶的部分提供了一種超脫物化而較人文精神思考的元素而這正是科技產業

發展與社會文化相互支援互動共構現代化成就重要的一部份

台灣社會在相當多的地域文化中充滿著族群社會多元文化結構的因素屬於

少數弱勢的地域族群文化與社會雖然他們長期以來都處於文化的邊緣地帶透

過社區意識的抬頭與多元文化的百家齊放少數族群文化始能逐漸揭開它的面

紗這對族群的傳人而言族群的母語精神圖騰文化儀式等這些文化的根源

的流傳發揚都是刻不容緩的事實且極具社會意義深刻的意義

拜數位媒介多工功能之賜藉由數位機材優越的取材品質支援下這篇論文

研究嘗試以紀錄片方式紀錄典藏社區記憶透過紀錄片的實驗創作實際拍攝及

紀錄被攝者思考家庭及生活的過程期能提供開放生命的多元想像用不同的創

作形式來探尋家與家庭成員的生命對話對特定族群家庭集體記憶的發展歷程

以及研究提供一個現實實踐的影像紀錄這是本篇論文在文本呈現上一項空前的

成就

論文內容的結構首先針對就參與式傳播的概念與理論傳統加以分析進而整

理出五項具有參與式傳播的定義內涵其包括「由下而上與草根發展」「民主

論壇與平等對話」「意識覺醒與現況改變」「創造在地知識價值」以及「自

我發展與成果分享」等除了現代化理論所衍生出來的發展傳播概念常與參與式

傳播放在一起討論之外並且將參與式傳播受到哈伯瑪斯概念影響的部分作為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8

論述理論的結構基礎至於錄影紀錄的內容所具有的意義不但是一段族人成員

的生活與訪談真實紀錄也是一個多元文化的數位化紀錄的型態在影音效果的

價值上應具有以下的意義1作為二十一世紀台灣族群家庭變遷的家族記憶

提供一個發展影音紀錄的樣本2呈現多元族群的整體生活型態與生命思維

這有助國內生命教育教學素材的形式3對台灣族群社會中女性形象描繪提

供一個角色現實實踐的影像紀錄4提供給對自我的成長及對生命價值渴望改

變的女性一個思考的案例5為地方社區發展紀錄文化數位典藏的工作提供

了一項具體可行發展模式的參考形式

論文的研究採用 DeNegri 等人的「參與光譜」架構來支援分析並針對「參

與模式」「地方人士的參與」「參與式傳播資料庫的建立」以及「交大數

位典藏團隊的執行情形」等四項內容加以說明以探討蘭嶼媒體與文化數位典藏

計畫的發展過程以及研究發現佳興部落數位典藏內容為當地豐富之文化資源

從規劃內容蒐集資料到成果呈現皆是以文化工作者個人為核心運用在地的

內部社會網絡並連接多元的外部社會網絡不僅聯繫起數位典藏的參與者也

獲得外界資源的協助使相關工作能夠順利進行由於以部落傳統文化為保存內

容在社區充權的個人層次研究發現數位典藏有助於參與者培養出充權意識

增加對部落的認同但仍不足以在組織層次形成充權的過程與結果未來如何擴

展並運用個人層次充權的結果刺激增進社區組織的能力甚至在研究成果與不

足之處亦能期待藉此反省發展出一個更理想的原住民數位典藏的參與式傳播

計畫

最後究論文在數位科技文化發展上的意義來看作品的貢獻則是將近年來

各界對原住民數位典藏政策的推動以由企劃的階段轉進為部落本身進行典藏工

作的階段其所具的意義乃是賦予了原住民能在數位世界握有詮釋權的主體性

其次在就數位落差的形式來看鑒於原住民部落多群居於偏僻鄉野地區就社

會組織結構性而言其面臨的是人口流失及數位能力有限的問題因此透過研

究藉由期望瞭解由原住民部落進行數位典藏的過程及影響以及針對其數位典藏

工作進行的分析透過田野觀察及深度訪談的忠實記錄將數位典藏視為社區發

展紀錄經驗以及動力的可行方式之一如此結合社會網絡及社區充權理論為

發展架構經由此一數位典藏保存傳統文化紀錄的掌握與詮釋如能引發部落居

民未來參與度的提升從運作中產生族人自身以及社會各界多元文化認同的機

制用能提供原住民建立主體性文化與社會自主成長的動能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29

資料一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資源準社會互動研究理論建構與使用

者經驗研究

來源<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資源準社會互動研究理論建構與使用者經驗研究

>《新聞學研究》(第 101期頁 1-442009 年 10月)

作者翁秀琪施伯燁孫式文方念萱李嘉維

網址httpmcrnccuedutw010101html

《摘要》

關於「網絡媒體」的發展早在 20 世紀 80 年代網路先驅者 J C R Licklider

及 Robert Taylor即有精闢的論述當大多數人還將電腦視為「數學運算」的機

器之時Licklider 及 Taylor(1968)即已將電腦理解成是「溝通」的利器這兩位大

師曾大膽地預測未來電腦網路的發展將超越傳統在真實的生活空間(物理世

界)中人類所賴以建構社會網絡必須透過有限之節點(limited gateways)的

先天限制這個虛擬的電腦網路將令未來所有的人類都能輕易地透過這個系

統自由的(完全依其意志)建構其個人的社會聯繫

網路功能結合人類社會體系締造新文明成果在 20 世紀末已逐漸產生了前

所未見的變革電腦與網路的鏈結將各自獨立的文化與社會逐一的被串連而且

引發就社會制度產生了空前的「大變革」(great transformation)浪潮中當網際

網路逐漸地在主導一個人類新文明之際其實這是一場媒體的革命也奠定了新

文明發展間「實」的基礎而此一「新興」的生活行為乃是人類有史以來所

未曾經驗過的換言之透過對電腦科技「技巧高明」的運用是人類第一次「有

能力」為自己開創了一個「虛擬實境」的世界這個虛擬的領域中意味著一項新

的社會制度(social institution)或一個電子的公共領地(electronic commons)已被

人類自己「孕育」出來然而這個人類自己「創造」出來的「新領地」對人類

社會而言有什麼實質意義呢它會是人類遠離或隔絕一切犯罪和不倫理行為的

「新樂園」嗎凡此都值得吾人細細加以思考

當一個人在網路的引導下被以一種有秩序的方式逐一串連起來之後一個

以電腦為基本單位的電腦社群(computer community)於是成形這個新生的社群

表面上看起來雖然只是由許多個人電腦所共同架構起來的「靜寂」的電腦站

(computer stations)的集合吾人或許可以電腦網絡(computer network)姑且稱之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0

但是透過這個電腦網絡卻使得在每一部個人電腦之前的使用者在有意無意

之間有機會形成一個「活絡」的具有生命力的社群這個「虛擬」的社群卻與

人們在傳統日常生活中所共構的真實社群一般同樣地也具有溝通情感與傳遞訊

息的功能而溝通的方式除了個人與個人之間私下的聯繫之外個人與網路中

的集體大眾之間屬於「公共場合」的雙向聯繫亦成為一種提供互動契機的形

勢傳統社會中資訊習慣由中央核心流向邊陲偏遠地帶的「溝通模式」

在這個新興的電腦網絡中已被徹底地顛覆這個新興的電腦網絡形成了一種「草

根式」(grassroots)的聯結這種公民形式聯結最大特質即是將那些屬於社會

網絡中最底層或最邊陲者取得與社會網絡中優勢地位者一樣的社會地位同時陳

述自己的意見因此這個「網路社群」全新運作的結成也意味著新型態人類社

會的社會秩序將會逐漸透過這個網路社群的功能予以運作

其次Licklider 和 Taylor 並且進一步地指出這個網路傳播系統如要持續維

持其正常的運作其關鍵在於有賴廣大網民積極主動參與維護亦即是網路運

作的管理與決定權將落實於使用者的身上這是人類有史以來有機會實施「直

接完全民主」的最佳場域電腦網路的每一位使用者都將有此一權利與義務

貢獻自己的心力自己的智慧及自己的意見以共同形成新的社會價值與規範

準此「網路社群」的創建在「理論」上是人類社會未來的理想但從電腦網路

社群中所實際發生的種種事例審視之則這個新生的社群似乎並沒有為人類社會

帶來任何「幸福」的保證或任何可供期待的光明遠景因為人們在真實社會中

一切之問題行為在電腦網路社群中也一一被重複地展現出來其中最為常見

而最為人所詬病的就是違反倫理的電腦網路侵權行為

當然就當代的社會生活而言那些違反網路社群倫理的事件或現象已層出

不窮甚至已成為「網民」日常在網路社群中必須時時注意提防的「現實問題」

為了防止網路社群中違反倫理事件的發生人們都已開始從技術面暨專業倫理守

則予以適度規範此一社會組織成員的網路社群社會行為這些作法無非是希

望從法律及科技的面向著手間接消極的防堵違反倫理的可能機會與動機其結

果固然有其一定之成效但仍無法有效完全制止網路使用者一些反社會行為的發

生究其原因則法律與科技方法都沒有觸及網路社群仍然是由「社會人」所

共同構成的這個關鍵事實目前所有的網路使用者可以說在成為網民之前都

已具備了相當的「真實社群」中的生活經驗無疑的這些生活經驗會自然地被

帶進網路社區成為網民在網路社群中活動時的行為指南因此欲處理電腦資

訊網路(網路社群)的倫理議題就如同要處理真實社群的倫理議題一般必須

對該社群的結構背景先做深入的理解才有可能掌握其關鍵處進而擬出有效之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1

對策

「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資源準社會互動研究理論建構與使用者經驗研究」

這篇研究論文研究的目的在於建構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準社會互動理論經由

文獻的探討就認知面(含可用性內容結構和網站可辨識程度)情感面和體

驗面是影響使用者準社會互動經驗的主要因素這篇研究探討不同受訪者在使用

數位典藏資料或其他網路資料時的經驗如何(認知面情感面體驗面)使用

者如何和這些網路內容互動具有哪些認知面情感面和體驗面特色的資料更容

易引起他們感官的知覺情感的投入與身體的活動並影響他們對於時空的知

覺而產生所謂的「準社會互動」使用者和他們所處環境中的其他人如何就所

接觸到的電腦網路內容進行互動

研究的結果顯示多數的網站普偏著重於內容及認知面的建制欠缺可用

情感及體驗面的內容故一般使用者對數位典藏網站的知曉度較低認同度也無

法提高研究數據顯示網路使用者理論構面預測準互動行為的可解釋變異量仍

有 59其中解釋力最強的是情感面(54)其次依次是體驗面(37)內

容認知面(34)和可用認知面(32)這篇研究所建構的網路使用者理論構

面和準互動量表雖具有一定程度的效度惟這篇研究是採取網路問卷調查方法

樣本代表性難免不足未來應該以隨機抽樣方法再次檢定這篇研究初步建立的

理論架構以增加研究信度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2

參考資料二癌症部落客的書寫研究

來源摘要自<癌症部落客的書寫研究>《新聞學研究》(第 106期頁 99-134

2011年 1月)

作者陳憶寧

網址httpmcrnccuedutw010603html

《摘要》

部落格的興起與盛行乃在於自發性的自我表現與資訊分享由於不須如

報紙投稿般受到主編審稿採用與否故是十分自由的這也是部落格吸引廣大群

眾的原因之一然而正因為如此故其水準與素質亦無法有一標準來衡量人

氣的高低與水準素質亦未必可以成正比一些喜歡文學寫作之人也就以部落格

作為發表的園地在其中揮灑自我表現創作的熱情

就以創作自由表現而言部落格一方面可說滿足了個人自我實現之成就

感以及與同好分享交流等心理需求一方面也可說是磨練文筆練習寫作及發

表的園地就文學發展方面而言文學創作自始即非「專業文人」的「專利」

任何人都有藉文學創作以表達情感的自由與權利中國文學史上的民間文學作

品也是不可忽略的一環民間文學一般文字較為俚俗但其內容是豐富的情

感是真摯的因此有其相當的價值由此來看目前興盛的網路文學以個人之觀

察約有如下幾項特點

1作者有中文專業的當然更多的是非專業的

2內容豐富多樣有真情表達自我的也有思想天馬行空的

3有寫作能力不錯的讀來言之有物而能感動人

4也不乏國語文基礎尚須加強的如錯別字文句不通章法組織紊亂或

是文字看似優美實是詞藻堆砌不知所云helliphellip等等缺乏國語文或專業寫作指導

與訓練者亦屢見不鮮

當然就表達自我的創作自由與學習寫作的角度來看網路的「文學作品」

是值得鼓勵的其有著社會學心理學以及文學學習各方面的價值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3

至於一些部落客因閱讀者超人氣的擁護建立了對自己作品的信心因而

將作品「出書」者此一現象據個人之觀察其特點亦與前述對部落格之各項

觀點相類所謂的粉絲人氣或市場接受度亦未必與作品水準相等

就出版之著作而言古人有所謂的「名山事業」有所謂的「文章千古事

得失寸心知」(杜甫詩)現代之國語文教育者也常教育說「要提昇國語文

程度要多多閱讀課外書」衡之今日出版物或許就部落客之出書而言亦為

基於一自我表現或者可說「作紀念」之動機而憑其人氣粉絲有相當之銷售量

但就社會對出版著作仍具有相當看重之價值而言出版物之素質如何一般「讀

者」亦恐難以分辨

當然文學作品是否有價值事實上也有其層面與時代性的意義所謂雅與

俗各有其所好陶淵明的作品在當代並未被主流文化所接受到後代才廣受重

視是故就「文學」而言不管是不是網路作品任何人皆有創作與發表的自由

與權利出版為著作亦然其價值亦自是多元而未為定數短期內市場接受度高

的未必會長期受肯定

但就「閱聽人」或「讀者」層面而言對於作品素質之分辨則是需要教育

的增進其素養就像每個人都會唱歌但未必都唱得好每個人都可以寫作出書

但未必是都能寫出「好書」唯就網路媒體正向面觀之作者能於開放的空間「勤

情」於發表期論著社會應該給予肯定至少這是一種不同意見表達的方式其次

就讀者的角度來看是否接受又是另一種場境即或是負面的評價其正向的意義

乃是建構了讀者社群「批判」的能力當然正負二元論最終仍須接受「市場」的

驗證要還是不要接受它存在

審視「癌症部落客」這篇另類課題專業論文研究其所展現的功能是它檢視

部落格對於癌症病患這群弱勢族群所擁有寫作的可能性及意義以特定的健康

議題癌症之部落格回答以下兩個研究問題誰是癌症部落客癌症部落客

如何書寫癌症這篇研究選取兩大部落格系統「Yahoo奇摩」部落格以及「無

名小站」部落格共 63 個選取 315 篇貼文進行內容分析結果發現部落格作者

多是年輕的女性患者貼文可看出部落客的社會連結與面對疾病的書寫動機研

究結果意味著癌症部落格有潛力成為一般大眾書寫處理疾病的空間且部落客為

社會中健康議題的資訊來源之一誰能說這樣的文章「部落格」其所啟發網路媒

體傳播功能新探討意義的所在一種由分眾主導滿足分眾需求的媒介經營形式正

逐漸的發展形成當中同時也開啟了新媒體傳播社會意義的新生命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4

資料三創業家社會網絡行為之質性研究

來源摘要自<創業家社會網絡行為之質性研究>《創業管理研究》(第二卷

第四期頁1-242007年12月)

作者陳家聲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教授

網址httpwwwerjorgtwsearchJournalFilev02n04V02N4-1pdf

《摘要》

網路社會行為的特徵乃是公民式連結組織的形式它不像傳統人類社會一般

有階層化組織方式也就是說這樣的結構方式並沒有一個核心的機制透過權力

的運作將整個社群連結起來網絡溝通方式的出現令使用網絡的人多了一種虛

擬的身分而這就是一種較少受到社教化約束的「虛擬我」青少年使用「虛擬

我」的身分在網絡發言或發布短片由於並非一種面對面(face-to-face)的溝通模

式意味網民發言或上載短片時只是面對電腦而非真實的接收者因此在較少

限制的情況下青少年的行為會變得大膽激進甚至刻意挑戰社教化約束演

變成為一個難受控制的「網絡社會我」這種草根式連結方式所建構起來的網路

社會必須依賴相互的信任(mutual trust)才能彼此聯繫起來成為一個社群

換言之相互的信任乃是電腦網路社群這樣水平式社會組織得以順利運作的主

要機制前面提到電腦網路組織及運作的方式將會是以基層使用者為主體

讓電腦網路的每一位使用者都有同等的權利與義務共同形成電腦網路社會的

價值與規範因此整個網路社群的運作絕大部份是依賴網路使用者的高度自

制與自我規範

網路領域雖然是人類空前第一次有機會獲得完全自由可能展現自我的場

域但網路社群這樣的安排與設定同樣給予網路使用者誤用乃至濫用此完全自

由權利的空間網路社群的倫理問題即是由此而衍生出來可以想見的因為網

路空間的自由所引起的誤用與濫用而造成的網路倫理問題將無可避免地會沖擊

破壞網路社群中網民之間相互信賴的機制而相互信任機制的破壞顯然將會

危及網路社群的建構基礎進而影響網路社群的運作與發展當前許多有關網路

社群倫理議題的探討或著手採取的防制對策無論是就法律面或科技面著手但

都只是片面地考慮到如何減少違反網路倫理的事件發生而尚未能從以上所討論

的網路運作機制予以整體之考量事實上在設法解決網路倫理問題之時將會

面臨一個極為棘手的兩難情境首先網民在網路空間的自由「行駛權」所引起

的誤用與濫用而造成的網路倫理問題一定會消蝕網路社群相互信任的連結運作

機制進而鬆動網路社群的建構基礎然而若著手針對網路倫理問題採取「有

效對策」則勢必要對網民在網路社群中的自由權加以設限如此一來固然可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5

以解決部份的倫理問題但是這樣的作法事實上是犧牲了網路社群當初之所以

被創立起來的最珍貴的特質即網民擁有的近乎完全自由的悠遊空間準此以

往可能會扼殺這個人類自己所創造出來的虛擬網路社區進一步發展的潛力因

為網路社群中網民自我規範自我節制而相互信賴的基本理想與實踐機制有

可能會因為這些防制倫理問題發生的預防或補救措施而蕩然無存因此尋求解

決網路社群倫理問題之道的關鍵基本上是在網民的自由權力與因之而起的誤

用濫用自由之間尋找拿捏一個適當的平衡點(balance point)這個平衡點

一方面必須能夠繼續支持網路社群原有的自由權與自我規範機制另一方面又必

須能夠制止因誤用濫用自由而產生的傾斜顯然的這是一件高難度的藝術工

作是全體網民必須共同面對思量的艱鉅任務工作因為網民才是網路社群的

裁決者網民們在網路社群中的所作所為將決定未來網路世界的面貌

隨著網路空間(cyberspace)的逐步擴充與全球化連結當代人類有機會透

過這個系統完全依其自由意志建構其個人理想的社會聯繫關係國度年輕世

代進入社會常經由創業展現理念達成理想其中中小企業的蓬勃發展的成果

不但成為多數青年創業的指標同時在台灣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這種創業精神更

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與影響基於正因為中小企業對台灣經濟的貢獻邁入數

位經濟世代它理應是研究創業家成功因素的重要議題之一鑒於社會網絡關係在

華人社會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這篇研究論文期望透過探討社會網絡行為在創

業家的創業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期望能夠回答下列重要的問題創業家在其社

會網絡行為表現上有何特色創業家如何營建其社會網絡創業家如何透過社

會網絡來獲得其所需的資訊及獲得潛在利益

研究結果顯示創業家會經由不同的管道可能是正式的組織或公協會專

業協會或是非正式的場合中與別人建立或深或淺的關係並透過不同的互動方

式得到不同的資訊從關鍵人物(強連帶)身上可以得到產業重要的技術與知

識還能發展情感的支持而一般社交朋友(弱連帶)可以得到較多較廣泛的

資訊創業家會透過強連帶關係及參與各種公協會社團活動非正式活動等不

同方式拓展社會網絡關係獲得各種資訊與潛在的商機利益創業家求學過程

與先前工作經驗所累積的人脈也是新創事業發展時的重要資源這篇研究從社

會網絡理論及特徵試圖系統地討論創業家社會網絡關係行為及其意義期透過

這篇研究發現能夠做為學者對未來創業家社會網絡行為研究的基礎而從個案資

料分析的創業家社會網絡關係行為也能夠給創業家一些實務建議讓創業家明

白了解社會網絡關係對創業的重要性以及建立和拓展社會網絡關係的參考幫

助其在經營新創事業時更加順利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6

資料一如何落實網路言論管理

來源摘要自<幾個值得進一步澄清的網路規範根本問題反省與辯論的開端

>《律師雜誌》(第 233期1999年 2月 15日)

作者劉靜怡

網址

httpwwwlawbankcomtwtreatisepl_articleaspxAID=P000010717

《摘要》

網際網路媒介傳播服務的功能人際多元的互動的結構無遠弗屆的網路資

訊服務等確實已帶來人類生活上的便捷惟不諱言的是網路犯罪的問題也隨

之日益增多併發例如網路色情非法竊取網路資料利用網路散播謠言中傷

他人販賣違禁品侵犯他人的著作權刊登不實廣告欺騙社會大眾等

都是網路被不當使用的另一個面向有鑑於此目前全球大多數國家針對社會使

用網人口規模持續快速的發展來看多以積極的態度建立一套「網路資訊規範與

倫理守則」以防止並解決日益嚴重的網路犯罪問題各國政府除了應立法對網

路的不當使用加以規範外並潔何業者的配合以及網路使用者網路管理者敦促

各藉由自身發動自律行為其次各政府在立法時須注意勿以條例式的規範因

為網路太過多元並隨時有新的變化發生所以立法時應以是否造成他人各項損

失為論斷的依據同時也須加強民眾守法的觀念切記勿再重蹈以往嚴以立法寬

於執行的復轍在建立網路秩序與規範之始或許有些困難因為網路本身太過多

變及難以控制不過如果能將這些理念能形成一種風氣配合網路快速的傳播及

廣大多元影響力等的特性必然可以對整個網路倫理與文化有很大的幫助

其次在審視網路秩序規範與網路自由等行為所具的爭辯形式時首先應

從網路特性作為探討的基礎分析網際網路作為一種新興類型的傳媒而言他

具有以下的特性多媒體性(multimedia)超文本性(hypertext)封包切換(packet

switching)同時性(synchronicity)互動性(interactivity)透過這些特性

網際網路得以建構一個自由的虛擬空間他的自由性突破了真實物理疆界的侷

限也穿越了時間的的限制個人的思想言論只要他願意就可以在極短的時

間之內傳播到各地領域中同時經由他人的閱讀與迴響將很快成為一個集體的共

識再就商業的行銷販售來看只要商人的行銷策略能即時反應市場趨勢或

將商品內容的特色以創意行銷作為一個銷售的賣點即能以速度快效率高的

手法進入市場當一個眾人期待已久的美麗新世界似乎已能實質有效地呈現臨在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7

你我眼前時科技的進步除了讓人性得以貼近自由惟同時隨興發揮的任意行

為讓一些人性的醜惡面也隨之帶進了科技所構築的這個虛擬世界之中網路謠

言網路詐欺網路駭客網路色情網路病毒等都證明了網路並不宜是

一個可以完全自由任性行為的地方也因此他仍需要維持一定的秩序讓大家

都要遵守必要的規範才能讓虛擬社會系統不致發生紊亂同時也是融合傳承傳

統真實社會真正的意義

準此就一個國家資訊政策形成過程而言在新興資訊科技發展的初期資

訊政策使應該及早將其可能的影響納入評估以確保新興資訊科技在普遍使用的

同時能夠將選擇和彈性極大化當然此一架構他應該式重塑資訊政策形成過

程的觀點而並非是強調主張政府應該積極介入甚或控制新興資訊科技的發展

走向是一種主張資訊社會公共政策形成下所應該具有更為開放型式下的形式

亦即是這類的論點其所涉及之民主憲政傳統下的政府功能在科技主導的社會結

構中其所行使公權力的界限與控制等的新興制度面的問題分析相關政策執再

行面可以參酌的內容下列的幾個考量方向

一首先應從網路世界爭議面應該如何規範做起

二從現實生活行為中進入網路世界的規範建置

三法律社會規範與資訊科技的倫理關係的建構

四實證法律 VS網路社會-政府國家公權力 VS網路社會

五網路規範倫理秩序法規未來發展趨勢之省思

最後關於這個課題就個人而言面對網路聞名的新興生活空間領域時人

們因受限於過去所累積生活經驗的影響理當會將傳統的記憶與經驗與當代變動

的新型式進行一種對比性差異結構架的形式做出探討與評價所以除了要更理

解網路世界規範運作過程之外當然更要針對傳統世界的規範做出省思其次

在網路世界現實生活中的人們也要面對掌握市場那些無形的操控之手做出太討

理解在資訊科技時代人們除了要面對的是千萬隻隱藏在背後電腦程式設計師

的雙手之外對於參與網路資訊製造傳播的鍵盤之手都是人們必須理解同

時加以掌握的資訊節構要知道網路世界作為一個多元溝通的新社會形式其本

質乃是應以理性的互動溝通作為行為正當性的基礎故每一位網民應有的認知是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8

網路社會互動溝通特性的新行為形式而絕非是透過各種管道渲染或是參與網路

世界的負面傳佈的心態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9

資料二美國資訊自由法的運作經驗

來源摘要自<美國資訊自由法的運作經驗>(台灣新聞記者協會)

作者劉靜怡台大國發所教授

時間2004年 9月 24日

網址httpwwwatjorgtwJudgeercon1aspnumber=42

《摘要》

傳播媒體言論自由權力的內容與義務的結構範圍除了在少數極權社會國家

之外通常都是各政府媒體學者公眾輿論在眾聲喧譁爭議聲中的重要討論

焦點惟當「言論自由」成為事過境遷後的媒體內容裝飾器物後新聞內容的文

字內容的爭議性似乎也從未有機會在人們的生活環境中真正具體的實現它資

訊傳播內含真正的意義

所謂的言論自由以最簡單傳統的話來解釋是「我擁有此一基本的言論自

由與保護於特定的場域有發表言論的自由同時不受到任何事先的監審

(Censorship)與限制(Prior Restraint)並對此言論內容負完全責任而此言論

應包括語言與非語言之型式」無論這一段文字對言論自由詮釋的意義與功能為

何不過他卻實也是號稱民主言論自由大國-美國在歷經了長期時間洗鍊下所

獲得的一項歷史形式的文字詮釋的結晶

不過從歷史的衍發過程中可以肯定的是「言論自由」一直是令一個社會當

權者愛恨交加的名詞也因此註定了它永遠得不到它安定無虞保障形式的主因之

一就在網路快速發展迅速延伸至聲全球世界每一個領域時網路上資訊中過

載與不當言論的批評聲浪讓言論自由又再一次的讓新興的網路媒體面臨了發

展上另一個新興的挑戰茲以美國的發展為例1996 年首先點燃的戰火是「通

訊端正法案」(Communications Decency Act of 1996)他在 Reno v ACLU 的案例

辯論中受到了挫敗但之後美國最高法院宣佈判定「通訊端正法案」的部份條

文屬於違憲也因此讓網路言論自由的保護戰爭在初期得到了應有的重視

不過如果從網路的特性來探討言論自由就有如童早年美國西部拓荒時

代那些愛打抱不平的牛仔們用槍隻來捍衛自己的圈地時他們充滿著理想與正

義的姿態網路社會雖然已走過了蠻荒的年代但虛擬的網路世界裡確有充滿

了如西部開拓時期那般的充滿著許多的未知未來他的發展仍有待轉移實體世界

的規制甚或是重新創造來導入網路世界

審視網際網路發展至今一直都是以資訊自由流通與共享為其經營的精神

所在而其中的基礎所在就是每一位末端使用者都能擁有從網路上自由「擷取」

資訊的權利而這也網際網路功能角色立足的所在所謂的「資訊擷取自由」

就是指一切存在於網路上的資訊每一位使用者都理應能夠自由的擷取也就是

說使用者應該被假設為「善意」的使用者故在網路行為的領域中每一個使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0

用者都應該能自由的擷取所需的資訊而無需擔心是否會觸犯法律

無論是網際網路通路中的資訊或是存在於任何一種傳播媒體的資訊預先過

濾篩選的責任本來就不應該被加諸在使用者的身上相對的是應該成為每一個

資訊「提供者」應有的責任而網路上的資訊若有瑕疵其責任也應該在於「提

供者」無疑的資訊的瑕疵絕對是由於「提供者」的不正確或誤作為而產生的

而非一味的規論至最末端「使用者」的身分上如果在此時將責任歸於使用者

或視其為幫助犯則此無異於就保護智慧財產之名加重了使用者沈重的道德責

準此保障每一個末端使用者擁有「資訊擷取自由」的權力讓每一個網路

使用者在瀏覽網路上的資訊時無需擔心是否不經意的「重製」了他人的著作

也無需擔心從網路上下載的資訊是否會違反法律顯然這是一項非常必要的新思

維而不只是單一的資訊擷取自由意義探討的問題對於存放資訊的使用者私人

物品來說也具有隱私權不可侵犯的意義存在深一層的探究賦予使用者能夠

自由下載並且單純供個人使用的權利這與著作權法上面所揭諸的「尊重智慧財

產」是毫無衝突的資訊能夠自由的流通網路以及知識才能快速的傳布並且

匯集更多的資訊擴大網路的範圍使得知識經濟的規模能更擴大網路的發展

之所以能一日千里畢竟得自於資訊的多元高速即時的傳播特性

如果堅信要求每一個使用者在網路下載資訊時都必須先加以審核該資訊是

否有使用上的瑕疵性那麼對於每一個使用者來說無異是在行為中加重了深

沈的負擔讓使用者起了排斥的寒蟬效應導致使用者可能基於違法的風險不願

意擷取在網路上的資訊因為除非該資訊能夠先證明其為「無瑕疵」的使用

即或式如此審是當前網路資訊領域中所存在著大量的資訊但是又有多少資訊

能夠讓使用者在無負擔的形式下下載使用的告知呢準此如是的擴大勇用者

責任的後果於是必須讓合法的資訊提供者必須花費更大的力量去證明自己是

單純的資訊使用者每一個「提供者」也必須保證「使用者」下載該資訊不會觸

犯法律如此網路自由與快速流通的本質將起重大的改變並且在缺乏一套足夠

信任的機制讓使用者能安心下載資訊試問這難道是身為資訊「提供者」所樂

意見到的情況難道這樣有助於資訊自由有助於國家知識經濟的發展

其次就傳播節構而言資訊提供者與使用者之間原本即存在著「先傳後播」

的結構性關係如果沒有這項資訊先在網路上「存在」那麼使用者的「擷取」

行為就不會發生所以不但存在著前後順序也存在著因果關係論及責任分配

有瑕疵資訊必然來自於「提供者」討論「到底是誰侵犯智慧財產權」的時候

最直接的答案必然是瑕疵資訊的提供者那麼把這個責任擴大到「使用者」的身

上難道會是一件合理的事情如果「合理使用」的責任範圍本身根本不合理那

麼使用上又如何論以合理處在這個網際網路高度發展的時代之中使用者應該

被假設是善意的並且能夠以一般所公認的普通方式去自由的取得網路上一切

存在的資訊而不被賦予「預先審查」的責任網路的世界應該是更拉近「提供

者」與「使用者」間彼此的距離而不是由類似此次的事件造成提供者與使用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1

者相互對立因為真正的侵權責任是存在於「合法提供者」與「非法提供者」

之間的只要能夠阻止非法提供者那麼智慧財產的侵犯就會消失根本無須將

預先審核的重大責任加諸在使用者的身上

面對網路多元介面傳播世代的發展人們如何運用那些傳統新聞自

由的模式以一種典範傳承的態度作為應對二十一世紀各項挑戰的基

礎是一項社會全體必須省思的新思維與行為規範讓人們共同凝聚共

識重新作出共同的承諾一起為此一新興的傳播事業的發展作出努力貢

獻讓人們匯聚智慧締造一些高科技化的生活形式作為人類推動此一

新文明取得全世界共同確實進步的力量讓人們並肩前進倡導此一自

由的精神與秩序為了前一個時代理念的延續更也為了賦與每一個年

輕世代參與者期許的希望與機會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2

資料三匯流發展下傳播內容管制原則之探討 來源摘要自<匯流發展下傳播內容管制原則之探討>發表於交通大學2009 年

全國科技法律研討會

作者陳志宇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

網址httplawblogilf-twcomreadphp97htm

《摘要》

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傳統大眾播媒介壓縮技術網際網路等在數位科技

的主導下將傳統獨立經營發展的廣播通信資訊等傳播媒體產業其所用的

機具設備產製模式服務功能等有關的經營組織模式於「科技匯流」(Technology

Convergence)的形式下已建構出以「數位平台」為經營基礎的「新媒體」(New

Media)結構數位傳播技術已有效地融合了傳統媒體音訊視訊數據訊號分

界的形式並將其功能整合在數位平台上以不同介面的形式傳輸資訊

麥克博斯特(Mark Poster)指出 20 世紀的結束見證了傳播科技系統與

產銷型態結構世代更替的過程傳統傳播活動的進行是將資訊符號從一個定點傳

送到廣泛接收的過程資訊符號通過電子類比訊號縮短了時空距離繼起的新世

代傳播則是以數位化符碼與技術駕馭時空環境麥克將媒介傳播技術領域的分界

分成兩個時代用以說明

(一)媒介商品是由一組比例上屬於極少數專業製播者將資訊內容傳送給

不特定為數眾多消費者社會大眾使用的形式屬於一種由媒體所主導「播放型傳

播模式」(broadcast model of communication)的經營制度

(二)在 20 世紀末一股由ldquo資訊高速公路rdquo及衛星通訊技術以及電視

電腦電話等數位媒介匯流(converge)等整合而成的新興媒介傳播模式成

功發展後他建構了一種多元互動為核心的傳播形態此即是ldquo次世代媒體rdquo的

意義審視在此一數位形是新媒體多工介面的結構原本傳統報紙雜誌廣播

電視等獨立經營的大眾媒體的組織都多已只能成為新媒體多工結構中不同介

面經營的形式而已

當經由數位科技匯流成功地整合傳統媒體於一體的經營形式後於是傳統媒

體產業的經營形態於式啟動了「新媒體」革命性創新經營發展的脈動一個廣

義新媒體的意義是一個以數位平台為基礎整合平面視聽網路通信等傳播

業務他可以是一種垂直整合分工整合經營的形式他也可以是一種水平整合結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3

合異業聯盟所謂多角化經營的策略在新媒體的經營結構體制中傳統大眾媒介

資訊載具因功能不同而形成的獨立經營事業領域分界惟在新媒體整合經營組織

模式的運作下其企製行銷管理等制度都已完全為之解放因此無論就媒

體政策主管的政府機關或事業經營參與的投資者閱聽人社會大眾學術研究者

等而言這都必須是一項全新思維下有效推動參與機制以及其無可規避必須急

於面對空前挑戰的課題

當前述的形式以因為資訊社會的新機制快速地結合傳統社會制度有效地

運作並且共構了一個全新效率實體互動(physical)的新社會形勢時這也同

時也引導現代資訊素養革命性創新變革的成就隨著資訊高速公路普及化的發

展以及衛星通訊技術與電視電腦電話等的技術結合後一種結合製作行

銷消費等三者共構而成的新媒體的經營模式正逐漸快速地取代ldquo第一世代媒

介rdquo的運作型態於是大眾媒介次世代的經營理念結構與制度正式的躍入

人類的生活機能中此即是「次世代媒介制度」的本質就硬體而言它以「數位

技術」為基礎就傳播經營的特質而言它是去核心化的多元交流形式讓每一位

媒介介面的參與者既是受播者也應是傳播者而一個更貼切的用詞應是資訊傳播

ldquo參與者rdquo(participator)的角色大量且高密度投入數位平台所提供情境環境

下的互動傳播行為時也締造了人類文化一個新資訊社會文明的成就

審視新數位匯流發展下的形勢已將各項傳統制度的結構由產業水平層級

的分工將通訊傳播「內容」與「平台」區分開來作頁同時這兩者的管制基礎

目標價值觀也截然不同需至訂出在產業去管制自由化的潮流中內容層面

的管制反而需要重新審視再管制的適當性「內容」與科技產業變動的關連性

低卻與社會價值觀念一貫的關連性高如人性尊嚴與心智未成熟者的保護不

因科技或平台的變革而有不同相對的言論自由的保障弱勢族群媒體近用的

增進也應檢視其社會目標補充一般法律規範不足

引介以下這篇文章介紹了心媒介平台依性質對傳播內容應受管制責任有

高低差異新興的媒體服務自律機制比政府管制更有效達成管制目的並兼顧

創新發展這篇研究從傳統內容管制的基礎出發參酌歐盟 2007 年之視聽影音

多媒體指令以及層級模式分析通訊傳播平台的特性提出細分化的原則探討不

同平台受管制密度的差異提供各位在參與新數位文明下一項行為參考的依據

子議題一如何運用網路創意以發揮社會(社群)影響力

11

後又會再回到廣告主原生訊息的出發點藉由這中性銷傳播的通道模式廣告

發送端以瞭解最多的資訊創造內容並且持續不斷地傳播下去

如前所述網際網路科技的經濟活動的應用徹底地改變人類生活的結構內

容也改變了企業競爭的方式電子口碑傳播其影響力已經超越實體的人際接

觸傳播範圍也更廣更快網際網路藉著傳播功能的優勢提供了企業一個低成

本的直接溝通管道以更有效更直接的方式與目標群眾溝通直接與客戶互動

的溝通模式已經徹底了改變以往的行銷溝通方式如何地有效地使用網路科技

以創造企業的行銷溝通成效是生活在網際網路時代中必須關心思考的議題引

介這篇論文其探討的是企業應用網際網路於行銷溝通活動的重要性以及成效

並分析行銷溝通策略與網際網路策略對企業在行銷溝通的領域中如何有效地

應用網際網路以提升整體行銷溝通成效作出具體的分析這些論述對於網際網

路行銷溝通應用的影響適用於網際網路的行銷溝通活動以及網際網路行銷溝

通應用所帶給各位具體概念

本文章由「數位時代雙週刊」授權刊登更多內容請見本期數位時代雙週刊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2

資料一網絡關係對新創企業發展影響之研究-以台灣高科技公司為例

來源摘要自<網絡關係對新創企業發展影響之研究-以台灣高科技公司為例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第 8屆中小企業研究碩博士論文獎)

作者賴宏誌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指導教授司徒達賢于卓民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網址httpsbrsignmanagementorgtwpaper855htm

《摘要》

網際網路傳播功能的特質被引進傳統商業的經營結構後無論就經營成本

品質與效率而言都有著極其優越的經營效益的表現因此網路商業行為及網

路創業在國際社會中有關商業的應用上蓬勃的發展也因此近年來有關使用網

際網路來進行的電子商務活動普遍受到學術界與企業界的重視很多企業都急於

利用網際網路上的電子商務來打開新的行銷通路面對網際網路這股無國界的浪

潮國內的企業也紛紛加入這個無可限量的網路商務領域其能在數位經濟世代

取得永續經營發展的空間

根據研究的結果顯示網路商業的經營首先要探討的課題是必須熟悉數位

工具的操作並能藉此吸取大量的知識經營者甚至可以自我學習並教導員工學習

對數位工具的使用與運作基於對數位科技的不陌生以及快速上手的優勢已成

為利用網際網路等數位媒體開創自己事業的基本條件其次在網路創業家的人格

特質與管理才能的方面主要列以歸納為以下幾點1網路創業家對網路創業環

境的看法2網路創業家的網路創業觀3網路創業家的創業要件4網路創業家

的人格特質5網路創業家的管理才能等綜合前項的要件規論出網路創業家在

人格特質上具有高度自信高成就動機企圖心有膽識耐心與毅力自我要

求與積極主動在管理才能方面具有溝通創新與創造力以及目標未來導向等特

台灣是一個小島型經濟體系並且因為地理關係的原因促使著台灣有著許多

中小型企業意味著在台灣這小島中企業裡有著創業的因子在內雖然有關於企

業的創業導向的議題在國外的研究當中受到許多的重視在國內的研究當中也逐

漸的蓬勃發展當中並且許多研究也已經證實了創業導向能提升企業績效增加

企業的競爭力但是多數的研究著重在創業導向構面以及創業導向與企業績效之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3

間干擾變數的建立因此有必要從以網際網路的運用作為切入探討創業導向對

企業績效的影響進一步使得創業導向的理論可以更為完整

在網路商業發展熱潮中台灣的中小企業也積極的開始向電子商務領域進

軍隨著網路傳奇故事的不斷崛起傳統企業紛紛架設網站及踏入電子商務的行

列莫不躍躍欲試想創造新的企業故事在過去只有大型企業才能透過電子商

務技術做到 24 小時一對一行銷主動行銷以及跨國性的服務等因他們擁

有充足的人力及資本但當中小企業主開始經營網路開店時他們發現改變了一

般中小企業進軍電子商務的命運及窘境就其原因乃是網路創業經營績效較好者

其特點為創業者對網路創業認知及參與程度高正視業務流程投入資金程度

高網站的建置與維護能力強善用資源宣傳網站注意銷售過程中的每一環節

注重長期的顧客關係與價值傳統商店與網路商店密切結合等茲將網路創業的

優勢說明如下

1低投資的創業資本

網路事業不像很多行業動輒幾十萬元或是幾百萬元的資本才能開始因為

可以不需要店鋪以及員工只需要一台電腦就能實踐在家創業的夢想由於創業

資本低因此風險較低而成功率自然就高

2減少員工致對低水準

網路事業多以一個人操作為原則因此有效降低員工管理以及支付薪資的

壓力

3靈活的工作性質

工具只是一台電腦並且工作地點在家因此你能選擇幾時開工並在哪兒

工作就算今天到某個地方度假只要有網路連線的地方就能上網處理網路事

業非常方便這樣靈活的工作性質是其他傳統生意所無法辦到的

4功作之餘又能擁有更多的時間

網路事業能完全自動化並能減輕你的工作量因此讓你擁有更多的時間

5相堆優渥的高獲利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4

網路事業的產品與服務幾乎只是網站介面型態包括運作等也都是利用網路

行銷

6持續不斷的收入

網路事業能讓你在付出努力後就可以持續不斷為您帶來可觀的網路收入

而且終生持續

7穩定持續的市場成長

每天都有新的人上網這意味你的市場 也持續不斷的成長中

8網路所到處處是商機

透過網路可以鏈結全球的交易對象擁有無數可以發揮專長的機會與商機

維在網路變商業經營熱烈的氣氛中亦不乏經營績效較差者其所面臨最嚴重

的問題應屬創業者對網路認知及參與程度低未採取任何網路上的經營策略創

業者身兼數職無瑕經營網站事務等本研究也發現對網路創業期望較低之創業

者在創業過程中未採取積極之經營策略甚至是無為而治其經營成果通常與

期望高低成正向關而創業者之網路認知及參與程度愈高其經營績效呈現超出

預期不受商品種類及創業期間長短之限制隨著網路創業期間的延續網路商

店績效不顯著期望落差大者創業者對網路之認知及參與程度會有所改變較

積極之創業者會探索問題癥結之所在進而修正經營策略

引介這篇論文主要是介重其對創業管理研究的論述主要包括個人創業與公

司創業兩大取向前者大多集中在探討創業者的特質經歷與能力以及創業團

隊如何影響創業成敗而後者則多從企業成長的觀點探討如何透過綜效的發揮

來發展新事業這兩種理論觀點雖然都曾指出網絡關係對於新創企業發展的重要

性特別是個人創業所強調的人際網絡但是卻缺乏深入探討創業者如何運用網

絡關係來取得各項關鍵與互補性資源因此論文研究運用網絡理論來分析

創業者如何透過網絡定位策略來協助創業初期的生存與成長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5

資料二「博客來」有何了不起

來源摘要自<「博客來」有何了不起>【6號成功分析室】

時間2006年 8月 24日

網址httpmr6ccp=355

《摘要》

每一個人上網的目的都不相同但都有一個共通的特性因此當青年朋友

準備投入「電子商務交流平台」經營之列時你一定要知道這個「共通性」指的

是什麼從這個基礎上再去探求經營發展他們的「共同性」目的並以此作為你

經營的目標和策略規劃的原則

多數青年朋友在投身數位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其實多數人想的都是一樣的

事都是希望怎麼去經營「好」它然後去發大財如果只有單純的想著這麼好

的美景時而又都可以做成的話那就不叫「數位資訊經濟」了要知道這是改

弦易策權新思維的東西因為大多數的都是坐著同樣的事傳統的開店(站)

版面作的美美的放上你的電話然後希望客戶會來敲門會進來消費

是的沒錯也許美美的業面就一定會有客戶會來敲門入站但問題是會不

會消費呢因此你這樣傳統的經營私為企劃就夠了嗎如果答案是夠的話那

麼位什麼商業網站那麼多經營不下去的也那麼的多經營不賺錢沒發展的又更

多傳統的是業經營方式改個行我努力吃苦耐勞中就有成功的一天但是

今天你不一樣了數位經濟的遊戲規則權變了要讓你的電子商務的交流平台

更驅茁壯好還要更好用心思維一種有別於傳統的非線性思維模式用下列

這篇文章以及其網站「6號成功分析室」所提供的一系列文章看下去會對你

有幫助的

網際網路的發達每一個在網路上瀏覽的訪客都希望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取

得他所所想找的也就是『資訊』你提供什麼樣的資訊並不重要因為總有人

需要你所提供的資訊如此的說法並不意味著只要你提供了「詳實」的資訊就

很值錢了那可不一定千萬別因此就自我膨脹了在網際網路上流覽的訪客

沒有一個是有耐心去慢慢逛你的網站的唯有你能快速準確的提供訪客所需要資

訊時你才有可能突破上站人數的迷失你才有辦法比一般網站更前進一步更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6

幾近客戶的一步江湖一點訣說破不值錢在這我就把他稱做是的秘訣一不

過你也別跟他人說說了真的大家都會了就不值錢了

接下來很重要的是怎麼準確的去提供客戶所要的資訊首先需要準確了解的

是由於網路訪客都是沒有耐心的所以別讓在網站上花很多時間搜尋據一個非

正式的調查表示一般網路的瀏覽者多以八秒鐘左右的時間來審視所需資訊因

此網站網頁的設計根本就是能夠讓你的訪客進入後能夠快速搜尋到他所需要的

資訊也就是讓你的準客戶能夠輕易的發現要尋找的網頁內容這裡就有提供能

解決問題的服務因為我們就是為解決此問的」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另一項意義

我們可以從中快速把客戶篩選不單單只是給客戶篩選我們而已如果你能確實

有這基本觀念你在設計架構或修改網站網頁時會注意到美觀的版面不等同

吸引準客戶留在你的網站網頁這部分我們會在後面再做介紹此外從秘訣一

尚揭示了第二項意義計數器上的數字其實並不可靠上線人數的計數器只

代表著有多少人曾登錄這個網站網頁但拜訪網站的人其實並沒有真正的進入只

是路過就線上商業的發展並不用太在意上線計數器的數字來逛逛的人未必是

你的準客戶只是訪客他並不會帶來商機

其次留意一下你身邊的景觀物象如果那些情境都只是穩定的整齊的

一致的會讓人容易疲倦於是看看你的網頁是否也犯了同樣的錯誤呢妳的

網頁是不是也是排版整齊乾淨文字排版整齊畫一的放置呢如果真的是的話

那真的很讓人感的遺憾遺憾你的行銷頁面不能挑起訪問者的的情緒讓他們對

你的頁面有深刻印象妳不可能會藉由你的行銷頁面來賺錢真的是令人感到可

在你與他人眾多的互動中那些讓你記憶深刻的一定是屬於那些生動活

潑言詞充滿抑揚頓挫具體的互動才是印象深刻的也更容易回憶起準此網

頁設計若要使人快速的印象深刻就是要讓訪客一同感受你文字與構圖的熱情

只有在你的頁面上讓身動感性的文字敘述忠實的呈現在訪客面前才能引發訪客

感受到你的熱情你線上的行銷才會有發揮作用沒有熱情只有平淡你寄望

誰能夠提起熱臉來貼近你給你積極的回應切記不論甚麼樣的訪客每個訪

客都會對你所需敘述的熱情激動能創造勾起訪客心裡的激盪言詞產生回應

在「6號成功分析室」主要分析對象為網路相關的成功案例不限於公司

網站也涵蓋了個人現象新聞無論是人還是物體只要是在萬眾之中脫穎

而出在與同領域相似競爭者比較下創下十倍差以上的價值就算是成功只要

是成功的通通都可以送到「6號成功分析室」作進一步的分析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7

每周四Mr6 先貼一篇引子裡面會先開頭準備一些每個案例目前所收集到

的資料與初步看法引子只是初步期待的是拋磚引玉的效果接下來的一周又

二日(周五~下周五)期間有感想有意見的大大們儘管放肆的留言讓網友們

盡情享受盡情評論到了隔周六Mr6 以所有目前搜集的看法做個總結整理

出一篇有建設性的結論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8

資料三由全球化看產業赴大陸投資與台灣競爭力

來源摘要自<由全球化看產業赴大陸投資與台灣競爭力>(國政專論科經(專)

字第 090-002號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

時間90年 12月 13 日

網址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TE090PTE-P-090-003htm

《摘要》

自 2010 年 9 月 12 日兩岸海基會與海協會已完成「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

(ECFA)及「智慧財產權保護合作協議」(IPR)的換文程序正式生效後台灣

與中國大陸的經濟互動結構已進入一個全新交流的情勢誰是第一家進入中國大

陸市場的台灣企業資料已不可考惟近年來登「陸」已是台灣企業對外擴展市場

的熱門路徑之一經貿統計亦證明中國大陸已經成為台灣企業赴海外投資的重

要地區

有關台灣媒體企業登陸一事據學者調查指出其應始於 1986 年 2 月廣東省

電視台試播台灣連續劇【戰國風雲】由於反應良好自此台灣連續劇就開始在大

陸流行(楊志弘2002)1994 年一項針對中國大陸十幾家城市有線電視系統

的調查發現有九成以上電視節目來自香港台灣或是外國進口(賴祥蔚2001

33)而呂郁女(2000 379)研究亦發現台灣製作影視產品在中國大陸極受歡

迎不少代表作品頗能吸引大陸觀眾的注意力2001 年 10 月中國加入世界貿易

組織(WTO)後對積極進軍大陸市場的台灣媒體企業來說促進了台灣媒體

企業與大陸媒體企業各種合作互動的頻繁與多元化

雖然過去台灣媒體企業積極登陸之企圖始終受到中國政府層層的規範所

限多數業者只能私下以各種「交流」或「合作」名義透過第三市場(國)的版

權轉售等非正式模式轉進中國大陸市場無法像一般企業體以海外投資或直接經

營等正式管道進入大陸媒體市場但是隨著中國大陸媒體產業近年來蓬勃發展

台灣媒體企業面對大陸龐大商機即便有著層層法規限制仍不願放棄登「陸」企

圖廣用各種名義進軍中國大陸媒體市場

根據研究中國大陸媒體產業學者估計中國大陸傳媒市場的產值將超過

1000 億元人民幣並有很大增量空間(曹鵬王小偉2002 4喻國明2002 25)

因此中國加入 WTO 開啟了台灣香港西方傳媒企業對中國傳媒市場的憧憬

與行動(陳韜文2002 24)從前項類樂觀的分析不難看出面對於早將中國

大陸視為廣大產製品出口市場且已以各種非正式「合作」與「交流」等模式登「陸」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9

的台灣媒體企業而言應不會讓跨國傳媒集團專美於前而放棄任何搶占中國大陸

市場的機會就中國大陸媒體產業與市場發展現況來說中國大陸對各類媒體產

品的需求已隨其媒體產業蓬勃發展而增加相關媒體法規也隨著產業發展與加入

世界貿易組織而修正面對中國大陸媒體產業與市場結構轉變之際台灣媒體企

業進入中國大陸市場的策略理應修正過去以「合作」「交流」「第三國輸入」

之非正式途徑積極研議如何因應中國媒體市場及其規範變化期能以最適宜進

入模式進軍中國市場加強營運績效以獲取最大商業利益

審視台灣媒體企業在面對中國大陸媒體市場與產業開放變革之際亟需精確

掌握中國大陸對媒體企業開放之決策意涵與規範內容擬訂進軍中國市場之最適

模式據以評估影響其決策的因素乃因進軍大陸傳媒市場不僅與全球華人地區

之媒體企業在競爭也勢必面臨歐美跨國媒體集團之爭食中國市場

推介下面這篇論文它研究探討的是一般企業之市場進入模式理論與概念為

理論依據除分析市場進入模式類型及其決策影響因素外並將此市場進入模式

類型依媒體企業特性加以考量與修正建構媒體企業之市場進入模式類型本研

究同時探討影響台灣媒體企業進入大陸市場之決策考量因素藉此了解進入中國

大陸市場之台灣媒體企業經營現況與規劃策略論文研究並獲得了下述的成果

(一)建構適用於媒體企業之市場進入模式類型

(二)了解台灣媒體企業經營大陸市場之現況及策略

(三)探討台灣媒體企業進入中國大陸市場之模式類型

(四)分析影響台灣媒體企業進入中國大陸市場的決策考量因素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20

資料四網路白牌出頭天 轉戰實體店鋪創商機

來源摘要自<網路白牌出頭天 轉戰實體店鋪創商機>《電子商務時報》

記者盧心怡

時間2010年 1月 4日

網址 httpwwwectimesorgtwShownewsaspxid=100103192811

《摘要》

本文以「從 Blog 使用目的探索部落格商機」為題觀察台灣大陸及歐

美若干 Blog 的經營現況希望藉此看部落格的未來發展以及潛在的商業機會

經本文歸納整理獲得一種部落格分類模型便於對部落格使用的目的做一區

別主要的分類維度包含以獲利為出發界定獲利與非獲利的部落格使用目的

另外則以組織及個人作為區分的維度而界定出四個不同的使用象限並探討各

別象限分類下的發展現況依照上述使用者群像分類區別有商業部落格達

人部落格公關公益部落格及私人空間部落格等四個分類對其獲利的模式經

營現況以個案為例加以說明並另以台灣百大製造服務及金融業及美國

Fortune 百大企業共約四百家左右之企業對該企業使用部落格之現況進行

統計瞭解得到目前的大型企業對於部落格的使用尚在萌芽的階段(但應用趨勢

與熱度已經加快加溫)而一般的小型或微型企業或個人在應用部落格的現況

則相對熱衷

本文從現有的部落格發展現況提出「部落格資訊流與金流交換模式」

主要描述部落格服務供應商(Blog Service Provider BSP)如何與博客

(Blogger)攜手合作將企業的業務及行銷透過部落格的口碑擴散與消費者

達到互利多贏的正向循環

從文明發展Blog 的出現一個虛擬出版工具的使用較之紙張及印

刷術的發展Internet 的發明就像是打開虛擬世界的一把鎖鑰它本身也是無

邊無際的虛擬平台與媒體載具紙張或許可用來比擬網際網路的發明但我們知

道網際網路扮演的角色不僅如此而部落格便宛若印刷術加上傳媒的結合體一

個可以讓自己向全世界發聲的出版平台這樣的科技趨勢背後有著潛力無窮的

商機待發掘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1

資料一善用『置入性行銷』讓商品訊息在網路迅速發酵形成市場口碑 來源互動數位行銷 httpwwwadcastcomtw

時間2009年 6月 10日

網址httpblogyamcomnraylee445article21535555

《摘要》

俗話說「呷好到相報hellip」這是傳統商業行為中日常消費經驗中的「口碑傳播」

用語相對的它也是消費者消費行為前會先向別人詢問相關商品服務的使用

與消費評價的典型決定的依據因此「市場口碑」口耳相傳訊息的傳播行為

早已存在於人們日常生活的消費行為當中經由網路媒介即時通訊功能的引導

下「市場口碑」的形式在網路的特性以及企業與顧客間關係品質的影響下「網

路口碑」以有別於以往「口碑行銷」的型態快速形成事實上在網路商業行為

普及發達的社會中企業行銷經營必須正視顧客之間「網路口碑」所帶來的影響

其中「網路口碑」的效果可能是正面也可能是負面企業可藉由探討影響網

路「市場口碑」的關鍵因素瞭解該如何管理與運用進而能有效的掌握「網路

口碑」在市場上的影響力

網路口碑形成之因素亦即觀察顧客對於匿名傾向的程度如何影響負面網路

口碑的產生以及從企業形象與關係品質兩方面來探討產生正面網路口碑的影響

因素然而顧客產生網路口碑的行為可能會受到顧客個人特質與企業活動的不

同而產生不同結果因此網路「市場口碑」的探討理應納入顧客的網路涉入程

度來做為企業形象關係品質與正面網路口碑間關係的干擾變項以及加入企業

經營虛擬社群的管理活動本研究顯示吸引網友間熱烈討論能容易形成虛擬社

群間產品銷售周其變動的關係結構即消費者在消費後對「商品價格」「商品種

類」「服務品質」「關係」等因素正面影響口碑傳播意願之研究(1)滿意與

信任能有效激勵顧客透過網路化為正面網路口碑的效果(2)網路的匿名特

性會引發顧客在網路論壇中散播不利於企業的負面網路口碑(3)企業應制訂

危機處理的因應策略並有效地執行之才能真正降低負面網路口碑

其次由於網路「市場口碑」的影響力在消費者行為的領域中逐漸地受到

高度的肯定以及這種口碑傳播具有非商業化的特性因此消費者對這種形式

的推薦會特別的感到信任隨著網際網路的日益普遍口碑的本質也跟著有所變

化全新的口碑在新興的網路銀行產業裡是不是會產生不同以往的結果是有

待探討的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2

審視當前有關目前台灣網路「市場口碑」的研究多半是延伸 B to C 的推

論強調的是「科技接受模型(TAM)」「信任」對採用意願的影響鮮少有學

者是由人際溝通面(亦即口碑)來討論在口碑部分曾有學者認為口碑會影響

使用大眾對電子通路(e-channel)的信任進而影響網路銀行的採用行為故

本研究延伸過去口碑對消費者購買決策影響力的模式目的在於探討網路「市場

口碑」以一種網路『置入性行銷』的策略讓商品訊息在網路迅速發酵以達到

提昇行銷功能的決策力的影響

經由研究結果的分析顯示出下列的結構1「市場口碑」訊息為傳播者的親

身消費經驗時口碑訊息對消費者消費決策的影響力較大2「市場口碑」訊息

傳播者具備的專業程度較高時口碑訊息對消費者消費決策的影響力較大3「市

場口碑」訊息接收者具備的專業程度較高時口碑訊息對消費者消費決策的影響

力較小4「市場口碑」訊息傳播者與接收者之間的關係強度越強時口碑訊息

對消費者消費決策的影響力較大5「市場口碑」訊息接收者愈頻繁地搜尋餐飲

口碑時口碑訊息對消費者消費決策的影響力較大等五項結構因素模式是成立

準此透過前項的理論結構模式為基礎引介以下這篇論文探討自 2003

年以來發展成為熱門爭議性的『置入性行銷』議題正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態勢在

網路上蔓延成為廣大上網人口必然接觸的訊息來源各大網站推出的置入性行

銷手法也挾著異軍突起之態勢盤據在廣告主的行銷策略脈絡之上究竟是什麼

樣魅力造就了這個行銷的明日之星呢回顧『置入性行銷』這個名詞老早就被運

用在媒體中對現代的行銷人而言只是提出再運用而已準此網路執行置入性

行銷的多元工具採行置入性行銷除了要考量產品本身的訊息條件也得對執行

的工具有所了解因為入口網站的平台內容頻道多元必須充分了解才能決定

置入的方式有時候可以直接運用網站的現有資源或創意元素有時候則必須自

行開發創意元素或是內容頻道對運用工具了解得愈清楚就愈能提高置入的效

率因此透過這篇論文的論述期望能找出口碑對網路執行置入性行銷的多元

工具的可行方式採用決策的影響效果以及干擾口碑效果的因素進而提供網

路經營業者擬訂行銷策略時一個不同的思考方向藉著口碑之傳遞強化消費大眾

使用網路銀行的意願進一步影響其實際的採用行為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3

資料二服務業應用網際網路對顧客關係影響之研究

來源<服務業應用網際網路對顧客關係影響之研究>(2005管理新思維學

術研討會頁 41-64 台灣科技大學)

作者李正文劉宴尚

參考網址

httptwmyblogyahoocomjwxSJnSqRERl3irkBYerhCA--articlemid=21

3

《摘要》

顧客資料探勘的應用在商業方面主要的應用方式為顧客群分類(Customer

Profiling)購物籃分析(Market Basket Analysis)以及顧客保留(Customer Retention)

等在顧客群分類方面資料探勘可以從現有顧客資料中找出他們的特徵再利

用這些特徵到潛在顧客資料庫裡去篩選出可能成為企業客戶的名單做為行銷人

員推銷的對象以降低成本提高行銷的成功率

一個良好的顧客服務機制會帶來經營上兩個重要效果1建立第二次買

賣機會2忠誠效應顧客關係首先要探討的是服務的本質特性是什麼1服

務無形性2不可分割性3不易保存性4服務品質多變性就服務行為

的類型而言它有人的服務物的服務心靈鼓舞的服務資訊的服務服務的

內涵來區分可分為提供協助的服務事後進行修補的服務附加價值的服務

所謂的服務的行銷組合除了行銷活動的四個 P 所構成產品(product)價格

(price) 銷售管道或通路(place)促銷(promotion) 尚需包括額外三個 P參與

者(participants)過程(process)實體證據(physical evidence)

在顧客接受的服務活動中顧客會接觸到服務的生產設施設備因此實體

證據提供了關於服務品質的線索讓無形的服務藉由有形的實體證據來表達服

務品質的確保以獲取顧客信賴依顧客購買動機將顧客分為四大類1節約

型顧客2道德型顧客3個人化型顧客4便利型顧客服務顧客的意義

為1人員服務接觸是雙邊的2服務接觸是人際互動3服務接觸是角色

表現顧客關係管理 CRM 就是關係行銷在幫助企業找出有價值的顧客與顧

客建立關係及有效管理顧客關係進而使企業獲利

顧客關係管理流程要素與顧客互動與顧客之連結與顧客之瞭解與顧

客建立關係影響關係品質的因素有1關係銷售行為2關係接觸程度3

顧客知覺支持4服務具體化5關鍵事件的補救6關係終結成本7關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4

係利益8共享價值觀 9溝通10投機行為11關係強度顧客服務管理

主要是提昇外部行銷效果增加內部生產力服務品質的面向1可靠性2反

應性3確實性4同理心5有形性

顧客品質分類1顧客看不見內部品質2顧客看得見的硬體品質3

顧客看得見的軟體品質4服務的時間迅速性5心理的品質造成服務預

期服務與實際體驗到的服務差距原因1管理階層認知2品質規格3服

務遞送4市場溝通5認知服務品質

服務品質管理計畫服務概念發展顧客期待管理計畫服務結果管理計畫

內部行銷計畫實體環境與實體資源管理計畫資訊科技管理計畫顧客參與管

理計畫服務品質管理計畫是由下列七個次計畫所組成的(一)服務概念的發展

(二)顧客期待管理計畫(三)服務結果管理計畫(四)內部行銷計畫(五)

實體環境與實體資源管理計畫(六)資訊科技管理計畫(七)顧客參與管理計

服務品質評量指標原則1從你的服務策略著手2定期評量3提出

以顧客為基礎的問題4詢問公平的問題5蒐集團體和個人資料6為組

織訂下水準基點7蒐集量化和質化且具體的資料8讓成果呈現出來9

確使這些成果易於讓員工瞭解10確保這些成果是可信的11確使這些成果

被利用

顧客服務人力資源策略1僱用正確的員工2發展員工以傳遞服務品

質3提供需要的支援系統4留住最佳的員工5發展企業文化有關客

服人員教育訓練的基本原則1需求分析(組織分析職務分析個人分析)

2成果評鑑3實施良好的訓練計畫下來要針對顧客服務人力績效進行評量

其內容為1績效評估的目標與效益(目標為管理資訊激勵)2績效評

估與管理的步驟3績效評估的方法最後一個客服人員團隊成功領導者的行

為的特質有1親自示範「顧客至上」的精神2致力於推動公司理念3

他們都是『終身學生」4相信員工並在他們身上投資5設立專案小組6

堅持目標7勵行公司政策

接下來要介紹的是顧客知識管理定義企業將前項顧客資料或接觸經驗處

理後成為顧客資訊並經由員工討論與專家解釋等方式將顧客資訊進一步創造

出顧客知識再提供予組織有效地應用以建立與顧客之良好關係資料倉儲定

義定期蒐集自企業內部的日常交易資料庫並累積與儲存龐大的歷史性資料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5

而且這些歷史資料為靜態不可修改長期儲存於倉儲中具有時間性與整合性

以提供精確之分析與決策之用

顧客資料倉儲與一般資料庫的差異為一般關聯式資料庫使用關連資料表儲

存資料儲存日常營運的資料資料瑣碎難提供有價值的資訊資料倉儲則大都

使用多維度資料庫結構儲存資料儲存經過整理彙總的資料能提供有價值得資

訊支援決策判斷資料倉儲的種類

(一)企業資料倉儲(enterprise data warehouse)

(二)資料超市(data market)

(三)多層次資料倉儲(multi-tier data warehouse)

(四)聯合式資料倉儲(federated data warehouse)

(五)虛擬資料倉儲(virtual data warehouse)

資料倉儲的優點是減少費用節省時間和增加產量倉儲的缺點則是再導入

初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和時間倉儲的限制也會給公司資訊傳輸的網路造成一

些問題但如果透過邏輯規則對資料進行細分的技術可以瞭解龐大資料庫中資

料的特性其功能在應用於顧客服務管理類別1服務市場之區隔2客戶發

掘與流失防範3客製化的產品及服務4行銷活動分析如果這些機能透過

網路顧客服務管理功能則可以達到下列的目標1網路服務市場之區隔2網

路客戶發掘與流失防範3網路客製化的產品及服務4網路行銷活動分析

二顧客資料倉儲的特性

資料倉儲具有下列四項特性

(一)主題導向(Subject-Oriented)(二)整合性(Integrated)(三)隨時間變化

(Time-Variant)(四)非揮發性(Non-Volatile)在資料倉儲中資料只能定期地被載

入且一經封裝後就不允許再修改也不允許有刪除的動作因此資料倉儲的

資料環境相對是比較穩定的它只會增加資料而不會減少資料所以可說是非

揮發性的其種類大致上可區分為企業資料倉儲資料超市多層次資料倉儲

聯合式資料倉儲以及虛擬資料倉儲等五種類型其優點在於使用資料倉儲有很多

好處但最重要的是資料倉儲可以幫助企業流通各種資訊做為決策分析之用

以節省時間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並且增加獲利唯缺點是資料倉儲在導入

的初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和時間資料倉儲也可能產生資訊傳輸網路的壅塞

或是資料不正確的問題造成搜尋的時間加長反而降低了效率使得員工的生

產力減低而且事先必須充分掌握使用者的需求並透過適當的溝通與教育訓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6

練讓使用者知道如何去使用這個系統才能得到助益

五藉用網路資料探勘應用顧客資料

顧客資料的探勘程序可以分為(一)決定企業運用資料探勘的目的(二)資

料蒐集(三)選擇適當的資料探勘技術(四)分析結果(五)知識取得與應用鑒

於近年來由於網際網路的蓬勃發展資料探勘的技術也被應用在網際網路上當

顧客拜訪網站時往往提供許多寶貴的資料企業可藉由分析這些資訊來瞭解顧

客的行為模式藉以提高顧客對公司所提供之產品與服務的滿意度利用網路探

勘的應用方式包括有

1網路服務市場之區隔

利用網路探勘可以找出容易理解的規則來描述市場區隔以了解顧客族群的

屬性

2網路客戶發掘與流失防範

利用網路探勘可以建立行銷模式來預測目前有哪些顧客可能會流失使用這

些訊息來留住顧客或是當做篩選潛在客戶的依據

3網路客製化的產品及服務

利用網路探勘可以建立個人化的行銷模式提供顧客個人化的產品及服務

而透過貼心的服務不僅能鎖定顧客的忠誠度更能使顧客自動幫我們做口碑宣

傳帶來更多的商機

4網路行銷活動分析

利用網路探勘可以根據所要行銷的商品找出潛在的客戶名單協助我們決定

該聯絡哪些客戶才可以讓投資報酬率最高達到最好的行銷成效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7

資料三從參與式傳播觀點反思蘭嶼數位典藏建置之歷程

來源摘要自<從參與式傳播觀點反思蘭嶼數位典藏建置之歷程>《新聞學研

究》(第 102期頁 151-1752010年 1月)

作者郭良文林素甘

《摘要》

當多元文化主義在全球化的時代中成為普世的價值社區的營造社區的

文化社區的共同記憶應該是「數位典藏計畫」的源頭活水目前國家數位典藏

國家型科技計畫主要是以動物植物地質人類學檔案器物書畫地

圖與遙測影像金石拓片善本古籍考古新聞為典藏內容然而在現今提振

本土文化社區營造和多元文化發展的同時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社區文化內涵

與鄉土佚事風情是否更值得紀錄傳承因此數位典藏應該不只是規格標準大

小解析度這些數位化的數字與數值它也應該包含社區民眾的故事民眾共同

記憶的部分提供了一種超脫物化而較人文精神思考的元素而這正是科技產業

發展與社會文化相互支援互動共構現代化成就重要的一部份

台灣社會在相當多的地域文化中充滿著族群社會多元文化結構的因素屬於

少數弱勢的地域族群文化與社會雖然他們長期以來都處於文化的邊緣地帶透

過社區意識的抬頭與多元文化的百家齊放少數族群文化始能逐漸揭開它的面

紗這對族群的傳人而言族群的母語精神圖騰文化儀式等這些文化的根源

的流傳發揚都是刻不容緩的事實且極具社會意義深刻的意義

拜數位媒介多工功能之賜藉由數位機材優越的取材品質支援下這篇論文

研究嘗試以紀錄片方式紀錄典藏社區記憶透過紀錄片的實驗創作實際拍攝及

紀錄被攝者思考家庭及生活的過程期能提供開放生命的多元想像用不同的創

作形式來探尋家與家庭成員的生命對話對特定族群家庭集體記憶的發展歷程

以及研究提供一個現實實踐的影像紀錄這是本篇論文在文本呈現上一項空前的

成就

論文內容的結構首先針對就參與式傳播的概念與理論傳統加以分析進而整

理出五項具有參與式傳播的定義內涵其包括「由下而上與草根發展」「民主

論壇與平等對話」「意識覺醒與現況改變」「創造在地知識價值」以及「自

我發展與成果分享」等除了現代化理論所衍生出來的發展傳播概念常與參與式

傳播放在一起討論之外並且將參與式傳播受到哈伯瑪斯概念影響的部分作為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8

論述理論的結構基礎至於錄影紀錄的內容所具有的意義不但是一段族人成員

的生活與訪談真實紀錄也是一個多元文化的數位化紀錄的型態在影音效果的

價值上應具有以下的意義1作為二十一世紀台灣族群家庭變遷的家族記憶

提供一個發展影音紀錄的樣本2呈現多元族群的整體生活型態與生命思維

這有助國內生命教育教學素材的形式3對台灣族群社會中女性形象描繪提

供一個角色現實實踐的影像紀錄4提供給對自我的成長及對生命價值渴望改

變的女性一個思考的案例5為地方社區發展紀錄文化數位典藏的工作提供

了一項具體可行發展模式的參考形式

論文的研究採用 DeNegri 等人的「參與光譜」架構來支援分析並針對「參

與模式」「地方人士的參與」「參與式傳播資料庫的建立」以及「交大數

位典藏團隊的執行情形」等四項內容加以說明以探討蘭嶼媒體與文化數位典藏

計畫的發展過程以及研究發現佳興部落數位典藏內容為當地豐富之文化資源

從規劃內容蒐集資料到成果呈現皆是以文化工作者個人為核心運用在地的

內部社會網絡並連接多元的外部社會網絡不僅聯繫起數位典藏的參與者也

獲得外界資源的協助使相關工作能夠順利進行由於以部落傳統文化為保存內

容在社區充權的個人層次研究發現數位典藏有助於參與者培養出充權意識

增加對部落的認同但仍不足以在組織層次形成充權的過程與結果未來如何擴

展並運用個人層次充權的結果刺激增進社區組織的能力甚至在研究成果與不

足之處亦能期待藉此反省發展出一個更理想的原住民數位典藏的參與式傳播

計畫

最後究論文在數位科技文化發展上的意義來看作品的貢獻則是將近年來

各界對原住民數位典藏政策的推動以由企劃的階段轉進為部落本身進行典藏工

作的階段其所具的意義乃是賦予了原住民能在數位世界握有詮釋權的主體性

其次在就數位落差的形式來看鑒於原住民部落多群居於偏僻鄉野地區就社

會組織結構性而言其面臨的是人口流失及數位能力有限的問題因此透過研

究藉由期望瞭解由原住民部落進行數位典藏的過程及影響以及針對其數位典藏

工作進行的分析透過田野觀察及深度訪談的忠實記錄將數位典藏視為社區發

展紀錄經驗以及動力的可行方式之一如此結合社會網絡及社區充權理論為

發展架構經由此一數位典藏保存傳統文化紀錄的掌握與詮釋如能引發部落居

民未來參與度的提升從運作中產生族人自身以及社會各界多元文化認同的機

制用能提供原住民建立主體性文化與社會自主成長的動能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29

資料一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資源準社會互動研究理論建構與使用

者經驗研究

來源<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資源準社會互動研究理論建構與使用者經驗研究

>《新聞學研究》(第 101期頁 1-442009 年 10月)

作者翁秀琪施伯燁孫式文方念萱李嘉維

網址httpmcrnccuedutw010101html

《摘要》

關於「網絡媒體」的發展早在 20 世紀 80 年代網路先驅者 J C R Licklider

及 Robert Taylor即有精闢的論述當大多數人還將電腦視為「數學運算」的機

器之時Licklider 及 Taylor(1968)即已將電腦理解成是「溝通」的利器這兩位大

師曾大膽地預測未來電腦網路的發展將超越傳統在真實的生活空間(物理世

界)中人類所賴以建構社會網絡必須透過有限之節點(limited gateways)的

先天限制這個虛擬的電腦網路將令未來所有的人類都能輕易地透過這個系

統自由的(完全依其意志)建構其個人的社會聯繫

網路功能結合人類社會體系締造新文明成果在 20 世紀末已逐漸產生了前

所未見的變革電腦與網路的鏈結將各自獨立的文化與社會逐一的被串連而且

引發就社會制度產生了空前的「大變革」(great transformation)浪潮中當網際

網路逐漸地在主導一個人類新文明之際其實這是一場媒體的革命也奠定了新

文明發展間「實」的基礎而此一「新興」的生活行為乃是人類有史以來所

未曾經驗過的換言之透過對電腦科技「技巧高明」的運用是人類第一次「有

能力」為自己開創了一個「虛擬實境」的世界這個虛擬的領域中意味著一項新

的社會制度(social institution)或一個電子的公共領地(electronic commons)已被

人類自己「孕育」出來然而這個人類自己「創造」出來的「新領地」對人類

社會而言有什麼實質意義呢它會是人類遠離或隔絕一切犯罪和不倫理行為的

「新樂園」嗎凡此都值得吾人細細加以思考

當一個人在網路的引導下被以一種有秩序的方式逐一串連起來之後一個

以電腦為基本單位的電腦社群(computer community)於是成形這個新生的社群

表面上看起來雖然只是由許多個人電腦所共同架構起來的「靜寂」的電腦站

(computer stations)的集合吾人或許可以電腦網絡(computer network)姑且稱之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0

但是透過這個電腦網絡卻使得在每一部個人電腦之前的使用者在有意無意

之間有機會形成一個「活絡」的具有生命力的社群這個「虛擬」的社群卻與

人們在傳統日常生活中所共構的真實社群一般同樣地也具有溝通情感與傳遞訊

息的功能而溝通的方式除了個人與個人之間私下的聯繫之外個人與網路中

的集體大眾之間屬於「公共場合」的雙向聯繫亦成為一種提供互動契機的形

勢傳統社會中資訊習慣由中央核心流向邊陲偏遠地帶的「溝通模式」

在這個新興的電腦網絡中已被徹底地顛覆這個新興的電腦網絡形成了一種「草

根式」(grassroots)的聯結這種公民形式聯結最大特質即是將那些屬於社會

網絡中最底層或最邊陲者取得與社會網絡中優勢地位者一樣的社會地位同時陳

述自己的意見因此這個「網路社群」全新運作的結成也意味著新型態人類社

會的社會秩序將會逐漸透過這個網路社群的功能予以運作

其次Licklider 和 Taylor 並且進一步地指出這個網路傳播系統如要持續維

持其正常的運作其關鍵在於有賴廣大網民積極主動參與維護亦即是網路運

作的管理與決定權將落實於使用者的身上這是人類有史以來有機會實施「直

接完全民主」的最佳場域電腦網路的每一位使用者都將有此一權利與義務

貢獻自己的心力自己的智慧及自己的意見以共同形成新的社會價值與規範

準此「網路社群」的創建在「理論」上是人類社會未來的理想但從電腦網路

社群中所實際發生的種種事例審視之則這個新生的社群似乎並沒有為人類社會

帶來任何「幸福」的保證或任何可供期待的光明遠景因為人們在真實社會中

一切之問題行為在電腦網路社群中也一一被重複地展現出來其中最為常見

而最為人所詬病的就是違反倫理的電腦網路侵權行為

當然就當代的社會生活而言那些違反網路社群倫理的事件或現象已層出

不窮甚至已成為「網民」日常在網路社群中必須時時注意提防的「現實問題」

為了防止網路社群中違反倫理事件的發生人們都已開始從技術面暨專業倫理守

則予以適度規範此一社會組織成員的網路社群社會行為這些作法無非是希

望從法律及科技的面向著手間接消極的防堵違反倫理的可能機會與動機其結

果固然有其一定之成效但仍無法有效完全制止網路使用者一些反社會行為的發

生究其原因則法律與科技方法都沒有觸及網路社群仍然是由「社會人」所

共同構成的這個關鍵事實目前所有的網路使用者可以說在成為網民之前都

已具備了相當的「真實社群」中的生活經驗無疑的這些生活經驗會自然地被

帶進網路社區成為網民在網路社群中活動時的行為指南因此欲處理電腦資

訊網路(網路社群)的倫理議題就如同要處理真實社群的倫理議題一般必須

對該社群的結構背景先做深入的理解才有可能掌握其關鍵處進而擬出有效之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1

對策

「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資源準社會互動研究理論建構與使用者經驗研究」

這篇研究論文研究的目的在於建構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準社會互動理論經由

文獻的探討就認知面(含可用性內容結構和網站可辨識程度)情感面和體

驗面是影響使用者準社會互動經驗的主要因素這篇研究探討不同受訪者在使用

數位典藏資料或其他網路資料時的經驗如何(認知面情感面體驗面)使用

者如何和這些網路內容互動具有哪些認知面情感面和體驗面特色的資料更容

易引起他們感官的知覺情感的投入與身體的活動並影響他們對於時空的知

覺而產生所謂的「準社會互動」使用者和他們所處環境中的其他人如何就所

接觸到的電腦網路內容進行互動

研究的結果顯示多數的網站普偏著重於內容及認知面的建制欠缺可用

情感及體驗面的內容故一般使用者對數位典藏網站的知曉度較低認同度也無

法提高研究數據顯示網路使用者理論構面預測準互動行為的可解釋變異量仍

有 59其中解釋力最強的是情感面(54)其次依次是體驗面(37)內

容認知面(34)和可用認知面(32)這篇研究所建構的網路使用者理論構

面和準互動量表雖具有一定程度的效度惟這篇研究是採取網路問卷調查方法

樣本代表性難免不足未來應該以隨機抽樣方法再次檢定這篇研究初步建立的

理論架構以增加研究信度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2

參考資料二癌症部落客的書寫研究

來源摘要自<癌症部落客的書寫研究>《新聞學研究》(第 106期頁 99-134

2011年 1月)

作者陳憶寧

網址httpmcrnccuedutw010603html

《摘要》

部落格的興起與盛行乃在於自發性的自我表現與資訊分享由於不須如

報紙投稿般受到主編審稿採用與否故是十分自由的這也是部落格吸引廣大群

眾的原因之一然而正因為如此故其水準與素質亦無法有一標準來衡量人

氣的高低與水準素質亦未必可以成正比一些喜歡文學寫作之人也就以部落格

作為發表的園地在其中揮灑自我表現創作的熱情

就以創作自由表現而言部落格一方面可說滿足了個人自我實現之成就

感以及與同好分享交流等心理需求一方面也可說是磨練文筆練習寫作及發

表的園地就文學發展方面而言文學創作自始即非「專業文人」的「專利」

任何人都有藉文學創作以表達情感的自由與權利中國文學史上的民間文學作

品也是不可忽略的一環民間文學一般文字較為俚俗但其內容是豐富的情

感是真摯的因此有其相當的價值由此來看目前興盛的網路文學以個人之觀

察約有如下幾項特點

1作者有中文專業的當然更多的是非專業的

2內容豐富多樣有真情表達自我的也有思想天馬行空的

3有寫作能力不錯的讀來言之有物而能感動人

4也不乏國語文基礎尚須加強的如錯別字文句不通章法組織紊亂或

是文字看似優美實是詞藻堆砌不知所云helliphellip等等缺乏國語文或專業寫作指導

與訓練者亦屢見不鮮

當然就表達自我的創作自由與學習寫作的角度來看網路的「文學作品」

是值得鼓勵的其有著社會學心理學以及文學學習各方面的價值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3

至於一些部落客因閱讀者超人氣的擁護建立了對自己作品的信心因而

將作品「出書」者此一現象據個人之觀察其特點亦與前述對部落格之各項

觀點相類所謂的粉絲人氣或市場接受度亦未必與作品水準相等

就出版之著作而言古人有所謂的「名山事業」有所謂的「文章千古事

得失寸心知」(杜甫詩)現代之國語文教育者也常教育說「要提昇國語文

程度要多多閱讀課外書」衡之今日出版物或許就部落客之出書而言亦為

基於一自我表現或者可說「作紀念」之動機而憑其人氣粉絲有相當之銷售量

但就社會對出版著作仍具有相當看重之價值而言出版物之素質如何一般「讀

者」亦恐難以分辨

當然文學作品是否有價值事實上也有其層面與時代性的意義所謂雅與

俗各有其所好陶淵明的作品在當代並未被主流文化所接受到後代才廣受重

視是故就「文學」而言不管是不是網路作品任何人皆有創作與發表的自由

與權利出版為著作亦然其價值亦自是多元而未為定數短期內市場接受度高

的未必會長期受肯定

但就「閱聽人」或「讀者」層面而言對於作品素質之分辨則是需要教育

的增進其素養就像每個人都會唱歌但未必都唱得好每個人都可以寫作出書

但未必是都能寫出「好書」唯就網路媒體正向面觀之作者能於開放的空間「勤

情」於發表期論著社會應該給予肯定至少這是一種不同意見表達的方式其次

就讀者的角度來看是否接受又是另一種場境即或是負面的評價其正向的意義

乃是建構了讀者社群「批判」的能力當然正負二元論最終仍須接受「市場」的

驗證要還是不要接受它存在

審視「癌症部落客」這篇另類課題專業論文研究其所展現的功能是它檢視

部落格對於癌症病患這群弱勢族群所擁有寫作的可能性及意義以特定的健康

議題癌症之部落格回答以下兩個研究問題誰是癌症部落客癌症部落客

如何書寫癌症這篇研究選取兩大部落格系統「Yahoo奇摩」部落格以及「無

名小站」部落格共 63 個選取 315 篇貼文進行內容分析結果發現部落格作者

多是年輕的女性患者貼文可看出部落客的社會連結與面對疾病的書寫動機研

究結果意味著癌症部落格有潛力成為一般大眾書寫處理疾病的空間且部落客為

社會中健康議題的資訊來源之一誰能說這樣的文章「部落格」其所啟發網路媒

體傳播功能新探討意義的所在一種由分眾主導滿足分眾需求的媒介經營形式正

逐漸的發展形成當中同時也開啟了新媒體傳播社會意義的新生命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4

資料三創業家社會網絡行為之質性研究

來源摘要自<創業家社會網絡行為之質性研究>《創業管理研究》(第二卷

第四期頁1-242007年12月)

作者陳家聲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教授

網址httpwwwerjorgtwsearchJournalFilev02n04V02N4-1pdf

《摘要》

網路社會行為的特徵乃是公民式連結組織的形式它不像傳統人類社會一般

有階層化組織方式也就是說這樣的結構方式並沒有一個核心的機制透過權力

的運作將整個社群連結起來網絡溝通方式的出現令使用網絡的人多了一種虛

擬的身分而這就是一種較少受到社教化約束的「虛擬我」青少年使用「虛擬

我」的身分在網絡發言或發布短片由於並非一種面對面(face-to-face)的溝通模

式意味網民發言或上載短片時只是面對電腦而非真實的接收者因此在較少

限制的情況下青少年的行為會變得大膽激進甚至刻意挑戰社教化約束演

變成為一個難受控制的「網絡社會我」這種草根式連結方式所建構起來的網路

社會必須依賴相互的信任(mutual trust)才能彼此聯繫起來成為一個社群

換言之相互的信任乃是電腦網路社群這樣水平式社會組織得以順利運作的主

要機制前面提到電腦網路組織及運作的方式將會是以基層使用者為主體

讓電腦網路的每一位使用者都有同等的權利與義務共同形成電腦網路社會的

價值與規範因此整個網路社群的運作絕大部份是依賴網路使用者的高度自

制與自我規範

網路領域雖然是人類空前第一次有機會獲得完全自由可能展現自我的場

域但網路社群這樣的安排與設定同樣給予網路使用者誤用乃至濫用此完全自

由權利的空間網路社群的倫理問題即是由此而衍生出來可以想見的因為網

路空間的自由所引起的誤用與濫用而造成的網路倫理問題將無可避免地會沖擊

破壞網路社群中網民之間相互信賴的機制而相互信任機制的破壞顯然將會

危及網路社群的建構基礎進而影響網路社群的運作與發展當前許多有關網路

社群倫理議題的探討或著手採取的防制對策無論是就法律面或科技面著手但

都只是片面地考慮到如何減少違反網路倫理的事件發生而尚未能從以上所討論

的網路運作機制予以整體之考量事實上在設法解決網路倫理問題之時將會

面臨一個極為棘手的兩難情境首先網民在網路空間的自由「行駛權」所引起

的誤用與濫用而造成的網路倫理問題一定會消蝕網路社群相互信任的連結運作

機制進而鬆動網路社群的建構基礎然而若著手針對網路倫理問題採取「有

效對策」則勢必要對網民在網路社群中的自由權加以設限如此一來固然可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5

以解決部份的倫理問題但是這樣的作法事實上是犧牲了網路社群當初之所以

被創立起來的最珍貴的特質即網民擁有的近乎完全自由的悠遊空間準此以

往可能會扼殺這個人類自己所創造出來的虛擬網路社區進一步發展的潛力因

為網路社群中網民自我規範自我節制而相互信賴的基本理想與實踐機制有

可能會因為這些防制倫理問題發生的預防或補救措施而蕩然無存因此尋求解

決網路社群倫理問題之道的關鍵基本上是在網民的自由權力與因之而起的誤

用濫用自由之間尋找拿捏一個適當的平衡點(balance point)這個平衡點

一方面必須能夠繼續支持網路社群原有的自由權與自我規範機制另一方面又必

須能夠制止因誤用濫用自由而產生的傾斜顯然的這是一件高難度的藝術工

作是全體網民必須共同面對思量的艱鉅任務工作因為網民才是網路社群的

裁決者網民們在網路社群中的所作所為將決定未來網路世界的面貌

隨著網路空間(cyberspace)的逐步擴充與全球化連結當代人類有機會透

過這個系統完全依其自由意志建構其個人理想的社會聯繫關係國度年輕世

代進入社會常經由創業展現理念達成理想其中中小企業的蓬勃發展的成果

不但成為多數青年創業的指標同時在台灣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這種創業精神更

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與影響基於正因為中小企業對台灣經濟的貢獻邁入數

位經濟世代它理應是研究創業家成功因素的重要議題之一鑒於社會網絡關係在

華人社會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這篇研究論文期望透過探討社會網絡行為在創

業家的創業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期望能夠回答下列重要的問題創業家在其社

會網絡行為表現上有何特色創業家如何營建其社會網絡創業家如何透過社

會網絡來獲得其所需的資訊及獲得潛在利益

研究結果顯示創業家會經由不同的管道可能是正式的組織或公協會專

業協會或是非正式的場合中與別人建立或深或淺的關係並透過不同的互動方

式得到不同的資訊從關鍵人物(強連帶)身上可以得到產業重要的技術與知

識還能發展情感的支持而一般社交朋友(弱連帶)可以得到較多較廣泛的

資訊創業家會透過強連帶關係及參與各種公協會社團活動非正式活動等不

同方式拓展社會網絡關係獲得各種資訊與潛在的商機利益創業家求學過程

與先前工作經驗所累積的人脈也是新創事業發展時的重要資源這篇研究從社

會網絡理論及特徵試圖系統地討論創業家社會網絡關係行為及其意義期透過

這篇研究發現能夠做為學者對未來創業家社會網絡行為研究的基礎而從個案資

料分析的創業家社會網絡關係行為也能夠給創業家一些實務建議讓創業家明

白了解社會網絡關係對創業的重要性以及建立和拓展社會網絡關係的參考幫

助其在經營新創事業時更加順利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6

資料一如何落實網路言論管理

來源摘要自<幾個值得進一步澄清的網路規範根本問題反省與辯論的開端

>《律師雜誌》(第 233期1999年 2月 15日)

作者劉靜怡

網址

httpwwwlawbankcomtwtreatisepl_articleaspxAID=P000010717

《摘要》

網際網路媒介傳播服務的功能人際多元的互動的結構無遠弗屆的網路資

訊服務等確實已帶來人類生活上的便捷惟不諱言的是網路犯罪的問題也隨

之日益增多併發例如網路色情非法竊取網路資料利用網路散播謠言中傷

他人販賣違禁品侵犯他人的著作權刊登不實廣告欺騙社會大眾等

都是網路被不當使用的另一個面向有鑑於此目前全球大多數國家針對社會使

用網人口規模持續快速的發展來看多以積極的態度建立一套「網路資訊規範與

倫理守則」以防止並解決日益嚴重的網路犯罪問題各國政府除了應立法對網

路的不當使用加以規範外並潔何業者的配合以及網路使用者網路管理者敦促

各藉由自身發動自律行為其次各政府在立法時須注意勿以條例式的規範因

為網路太過多元並隨時有新的變化發生所以立法時應以是否造成他人各項損

失為論斷的依據同時也須加強民眾守法的觀念切記勿再重蹈以往嚴以立法寬

於執行的復轍在建立網路秩序與規範之始或許有些困難因為網路本身太過多

變及難以控制不過如果能將這些理念能形成一種風氣配合網路快速的傳播及

廣大多元影響力等的特性必然可以對整個網路倫理與文化有很大的幫助

其次在審視網路秩序規範與網路自由等行為所具的爭辯形式時首先應

從網路特性作為探討的基礎分析網際網路作為一種新興類型的傳媒而言他

具有以下的特性多媒體性(multimedia)超文本性(hypertext)封包切換(packet

switching)同時性(synchronicity)互動性(interactivity)透過這些特性

網際網路得以建構一個自由的虛擬空間他的自由性突破了真實物理疆界的侷

限也穿越了時間的的限制個人的思想言論只要他願意就可以在極短的時

間之內傳播到各地領域中同時經由他人的閱讀與迴響將很快成為一個集體的共

識再就商業的行銷販售來看只要商人的行銷策略能即時反應市場趨勢或

將商品內容的特色以創意行銷作為一個銷售的賣點即能以速度快效率高的

手法進入市場當一個眾人期待已久的美麗新世界似乎已能實質有效地呈現臨在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7

你我眼前時科技的進步除了讓人性得以貼近自由惟同時隨興發揮的任意行

為讓一些人性的醜惡面也隨之帶進了科技所構築的這個虛擬世界之中網路謠

言網路詐欺網路駭客網路色情網路病毒等都證明了網路並不宜是

一個可以完全自由任性行為的地方也因此他仍需要維持一定的秩序讓大家

都要遵守必要的規範才能讓虛擬社會系統不致發生紊亂同時也是融合傳承傳

統真實社會真正的意義

準此就一個國家資訊政策形成過程而言在新興資訊科技發展的初期資

訊政策使應該及早將其可能的影響納入評估以確保新興資訊科技在普遍使用的

同時能夠將選擇和彈性極大化當然此一架構他應該式重塑資訊政策形成過

程的觀點而並非是強調主張政府應該積極介入甚或控制新興資訊科技的發展

走向是一種主張資訊社會公共政策形成下所應該具有更為開放型式下的形式

亦即是這類的論點其所涉及之民主憲政傳統下的政府功能在科技主導的社會結

構中其所行使公權力的界限與控制等的新興制度面的問題分析相關政策執再

行面可以參酌的內容下列的幾個考量方向

一首先應從網路世界爭議面應該如何規範做起

二從現實生活行為中進入網路世界的規範建置

三法律社會規範與資訊科技的倫理關係的建構

四實證法律 VS網路社會-政府國家公權力 VS網路社會

五網路規範倫理秩序法規未來發展趨勢之省思

最後關於這個課題就個人而言面對網路聞名的新興生活空間領域時人

們因受限於過去所累積生活經驗的影響理當會將傳統的記憶與經驗與當代變動

的新型式進行一種對比性差異結構架的形式做出探討與評價所以除了要更理

解網路世界規範運作過程之外當然更要針對傳統世界的規範做出省思其次

在網路世界現實生活中的人們也要面對掌握市場那些無形的操控之手做出太討

理解在資訊科技時代人們除了要面對的是千萬隻隱藏在背後電腦程式設計師

的雙手之外對於參與網路資訊製造傳播的鍵盤之手都是人們必須理解同

時加以掌握的資訊節構要知道網路世界作為一個多元溝通的新社會形式其本

質乃是應以理性的互動溝通作為行為正當性的基礎故每一位網民應有的認知是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8

網路社會互動溝通特性的新行為形式而絕非是透過各種管道渲染或是參與網路

世界的負面傳佈的心態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9

資料二美國資訊自由法的運作經驗

來源摘要自<美國資訊自由法的運作經驗>(台灣新聞記者協會)

作者劉靜怡台大國發所教授

時間2004年 9月 24日

網址httpwwwatjorgtwJudgeercon1aspnumber=42

《摘要》

傳播媒體言論自由權力的內容與義務的結構範圍除了在少數極權社會國家

之外通常都是各政府媒體學者公眾輿論在眾聲喧譁爭議聲中的重要討論

焦點惟當「言論自由」成為事過境遷後的媒體內容裝飾器物後新聞內容的文

字內容的爭議性似乎也從未有機會在人們的生活環境中真正具體的實現它資

訊傳播內含真正的意義

所謂的言論自由以最簡單傳統的話來解釋是「我擁有此一基本的言論自

由與保護於特定的場域有發表言論的自由同時不受到任何事先的監審

(Censorship)與限制(Prior Restraint)並對此言論內容負完全責任而此言論

應包括語言與非語言之型式」無論這一段文字對言論自由詮釋的意義與功能為

何不過他卻實也是號稱民主言論自由大國-美國在歷經了長期時間洗鍊下所

獲得的一項歷史形式的文字詮釋的結晶

不過從歷史的衍發過程中可以肯定的是「言論自由」一直是令一個社會當

權者愛恨交加的名詞也因此註定了它永遠得不到它安定無虞保障形式的主因之

一就在網路快速發展迅速延伸至聲全球世界每一個領域時網路上資訊中過

載與不當言論的批評聲浪讓言論自由又再一次的讓新興的網路媒體面臨了發

展上另一個新興的挑戰茲以美國的發展為例1996 年首先點燃的戰火是「通

訊端正法案」(Communications Decency Act of 1996)他在 Reno v ACLU 的案例

辯論中受到了挫敗但之後美國最高法院宣佈判定「通訊端正法案」的部份條

文屬於違憲也因此讓網路言論自由的保護戰爭在初期得到了應有的重視

不過如果從網路的特性來探討言論自由就有如童早年美國西部拓荒時

代那些愛打抱不平的牛仔們用槍隻來捍衛自己的圈地時他們充滿著理想與正

義的姿態網路社會雖然已走過了蠻荒的年代但虛擬的網路世界裡確有充滿

了如西部開拓時期那般的充滿著許多的未知未來他的發展仍有待轉移實體世界

的規制甚或是重新創造來導入網路世界

審視網際網路發展至今一直都是以資訊自由流通與共享為其經營的精神

所在而其中的基礎所在就是每一位末端使用者都能擁有從網路上自由「擷取」

資訊的權利而這也網際網路功能角色立足的所在所謂的「資訊擷取自由」

就是指一切存在於網路上的資訊每一位使用者都理應能夠自由的擷取也就是

說使用者應該被假設為「善意」的使用者故在網路行為的領域中每一個使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0

用者都應該能自由的擷取所需的資訊而無需擔心是否會觸犯法律

無論是網際網路通路中的資訊或是存在於任何一種傳播媒體的資訊預先過

濾篩選的責任本來就不應該被加諸在使用者的身上相對的是應該成為每一個

資訊「提供者」應有的責任而網路上的資訊若有瑕疵其責任也應該在於「提

供者」無疑的資訊的瑕疵絕對是由於「提供者」的不正確或誤作為而產生的

而非一味的規論至最末端「使用者」的身分上如果在此時將責任歸於使用者

或視其為幫助犯則此無異於就保護智慧財產之名加重了使用者沈重的道德責

準此保障每一個末端使用者擁有「資訊擷取自由」的權力讓每一個網路

使用者在瀏覽網路上的資訊時無需擔心是否不經意的「重製」了他人的著作

也無需擔心從網路上下載的資訊是否會違反法律顯然這是一項非常必要的新思

維而不只是單一的資訊擷取自由意義探討的問題對於存放資訊的使用者私人

物品來說也具有隱私權不可侵犯的意義存在深一層的探究賦予使用者能夠

自由下載並且單純供個人使用的權利這與著作權法上面所揭諸的「尊重智慧財

產」是毫無衝突的資訊能夠自由的流通網路以及知識才能快速的傳布並且

匯集更多的資訊擴大網路的範圍使得知識經濟的規模能更擴大網路的發展

之所以能一日千里畢竟得自於資訊的多元高速即時的傳播特性

如果堅信要求每一個使用者在網路下載資訊時都必須先加以審核該資訊是

否有使用上的瑕疵性那麼對於每一個使用者來說無異是在行為中加重了深

沈的負擔讓使用者起了排斥的寒蟬效應導致使用者可能基於違法的風險不願

意擷取在網路上的資訊因為除非該資訊能夠先證明其為「無瑕疵」的使用

即或式如此審是當前網路資訊領域中所存在著大量的資訊但是又有多少資訊

能夠讓使用者在無負擔的形式下下載使用的告知呢準此如是的擴大勇用者

責任的後果於是必須讓合法的資訊提供者必須花費更大的力量去證明自己是

單純的資訊使用者每一個「提供者」也必須保證「使用者」下載該資訊不會觸

犯法律如此網路自由與快速流通的本質將起重大的改變並且在缺乏一套足夠

信任的機制讓使用者能安心下載資訊試問這難道是身為資訊「提供者」所樂

意見到的情況難道這樣有助於資訊自由有助於國家知識經濟的發展

其次就傳播節構而言資訊提供者與使用者之間原本即存在著「先傳後播」

的結構性關係如果沒有這項資訊先在網路上「存在」那麼使用者的「擷取」

行為就不會發生所以不但存在著前後順序也存在著因果關係論及責任分配

有瑕疵資訊必然來自於「提供者」討論「到底是誰侵犯智慧財產權」的時候

最直接的答案必然是瑕疵資訊的提供者那麼把這個責任擴大到「使用者」的身

上難道會是一件合理的事情如果「合理使用」的責任範圍本身根本不合理那

麼使用上又如何論以合理處在這個網際網路高度發展的時代之中使用者應該

被假設是善意的並且能夠以一般所公認的普通方式去自由的取得網路上一切

存在的資訊而不被賦予「預先審查」的責任網路的世界應該是更拉近「提供

者」與「使用者」間彼此的距離而不是由類似此次的事件造成提供者與使用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1

者相互對立因為真正的侵權責任是存在於「合法提供者」與「非法提供者」

之間的只要能夠阻止非法提供者那麼智慧財產的侵犯就會消失根本無須將

預先審核的重大責任加諸在使用者的身上

面對網路多元介面傳播世代的發展人們如何運用那些傳統新聞自

由的模式以一種典範傳承的態度作為應對二十一世紀各項挑戰的基

礎是一項社會全體必須省思的新思維與行為規範讓人們共同凝聚共

識重新作出共同的承諾一起為此一新興的傳播事業的發展作出努力貢

獻讓人們匯聚智慧締造一些高科技化的生活形式作為人類推動此一

新文明取得全世界共同確實進步的力量讓人們並肩前進倡導此一自

由的精神與秩序為了前一個時代理念的延續更也為了賦與每一個年

輕世代參與者期許的希望與機會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2

資料三匯流發展下傳播內容管制原則之探討 來源摘要自<匯流發展下傳播內容管制原則之探討>發表於交通大學2009 年

全國科技法律研討會

作者陳志宇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

網址httplawblogilf-twcomreadphp97htm

《摘要》

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傳統大眾播媒介壓縮技術網際網路等在數位科技

的主導下將傳統獨立經營發展的廣播通信資訊等傳播媒體產業其所用的

機具設備產製模式服務功能等有關的經營組織模式於「科技匯流」(Technology

Convergence)的形式下已建構出以「數位平台」為經營基礎的「新媒體」(New

Media)結構數位傳播技術已有效地融合了傳統媒體音訊視訊數據訊號分

界的形式並將其功能整合在數位平台上以不同介面的形式傳輸資訊

麥克博斯特(Mark Poster)指出 20 世紀的結束見證了傳播科技系統與

產銷型態結構世代更替的過程傳統傳播活動的進行是將資訊符號從一個定點傳

送到廣泛接收的過程資訊符號通過電子類比訊號縮短了時空距離繼起的新世

代傳播則是以數位化符碼與技術駕馭時空環境麥克將媒介傳播技術領域的分界

分成兩個時代用以說明

(一)媒介商品是由一組比例上屬於極少數專業製播者將資訊內容傳送給

不特定為數眾多消費者社會大眾使用的形式屬於一種由媒體所主導「播放型傳

播模式」(broadcast model of communication)的經營制度

(二)在 20 世紀末一股由ldquo資訊高速公路rdquo及衛星通訊技術以及電視

電腦電話等數位媒介匯流(converge)等整合而成的新興媒介傳播模式成

功發展後他建構了一種多元互動為核心的傳播形態此即是ldquo次世代媒體rdquo的

意義審視在此一數位形是新媒體多工介面的結構原本傳統報紙雜誌廣播

電視等獨立經營的大眾媒體的組織都多已只能成為新媒體多工結構中不同介

面經營的形式而已

當經由數位科技匯流成功地整合傳統媒體於一體的經營形式後於是傳統媒

體產業的經營形態於式啟動了「新媒體」革命性創新經營發展的脈動一個廣

義新媒體的意義是一個以數位平台為基礎整合平面視聽網路通信等傳播

業務他可以是一種垂直整合分工整合經營的形式他也可以是一種水平整合結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3

合異業聯盟所謂多角化經營的策略在新媒體的經營結構體制中傳統大眾媒介

資訊載具因功能不同而形成的獨立經營事業領域分界惟在新媒體整合經營組織

模式的運作下其企製行銷管理等制度都已完全為之解放因此無論就媒

體政策主管的政府機關或事業經營參與的投資者閱聽人社會大眾學術研究者

等而言這都必須是一項全新思維下有效推動參與機制以及其無可規避必須急

於面對空前挑戰的課題

當前述的形式以因為資訊社會的新機制快速地結合傳統社會制度有效地

運作並且共構了一個全新效率實體互動(physical)的新社會形勢時這也同

時也引導現代資訊素養革命性創新變革的成就隨著資訊高速公路普及化的發

展以及衛星通訊技術與電視電腦電話等的技術結合後一種結合製作行

銷消費等三者共構而成的新媒體的經營模式正逐漸快速地取代ldquo第一世代媒

介rdquo的運作型態於是大眾媒介次世代的經營理念結構與制度正式的躍入

人類的生活機能中此即是「次世代媒介制度」的本質就硬體而言它以「數位

技術」為基礎就傳播經營的特質而言它是去核心化的多元交流形式讓每一位

媒介介面的參與者既是受播者也應是傳播者而一個更貼切的用詞應是資訊傳播

ldquo參與者rdquo(participator)的角色大量且高密度投入數位平台所提供情境環境

下的互動傳播行為時也締造了人類文化一個新資訊社會文明的成就

審視新數位匯流發展下的形勢已將各項傳統制度的結構由產業水平層級

的分工將通訊傳播「內容」與「平台」區分開來作頁同時這兩者的管制基礎

目標價值觀也截然不同需至訂出在產業去管制自由化的潮流中內容層面

的管制反而需要重新審視再管制的適當性「內容」與科技產業變動的關連性

低卻與社會價值觀念一貫的關連性高如人性尊嚴與心智未成熟者的保護不

因科技或平台的變革而有不同相對的言論自由的保障弱勢族群媒體近用的

增進也應檢視其社會目標補充一般法律規範不足

引介以下這篇文章介紹了心媒介平台依性質對傳播內容應受管制責任有

高低差異新興的媒體服務自律機制比政府管制更有效達成管制目的並兼顧

創新發展這篇研究從傳統內容管制的基礎出發參酌歐盟 2007 年之視聽影音

多媒體指令以及層級模式分析通訊傳播平台的特性提出細分化的原則探討不

同平台受管制密度的差異提供各位在參與新數位文明下一項行為參考的依據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2

資料一網絡關係對新創企業發展影響之研究-以台灣高科技公司為例

來源摘要自<網絡關係對新創企業發展影響之研究-以台灣高科技公司為例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第 8屆中小企業研究碩博士論文獎)

作者賴宏誌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指導教授司徒達賢于卓民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網址httpsbrsignmanagementorgtwpaper855htm

《摘要》

網際網路傳播功能的特質被引進傳統商業的經營結構後無論就經營成本

品質與效率而言都有著極其優越的經營效益的表現因此網路商業行為及網

路創業在國際社會中有關商業的應用上蓬勃的發展也因此近年來有關使用網

際網路來進行的電子商務活動普遍受到學術界與企業界的重視很多企業都急於

利用網際網路上的電子商務來打開新的行銷通路面對網際網路這股無國界的浪

潮國內的企業也紛紛加入這個無可限量的網路商務領域其能在數位經濟世代

取得永續經營發展的空間

根據研究的結果顯示網路商業的經營首先要探討的課題是必須熟悉數位

工具的操作並能藉此吸取大量的知識經營者甚至可以自我學習並教導員工學習

對數位工具的使用與運作基於對數位科技的不陌生以及快速上手的優勢已成

為利用網際網路等數位媒體開創自己事業的基本條件其次在網路創業家的人格

特質與管理才能的方面主要列以歸納為以下幾點1網路創業家對網路創業環

境的看法2網路創業家的網路創業觀3網路創業家的創業要件4網路創業家

的人格特質5網路創業家的管理才能等綜合前項的要件規論出網路創業家在

人格特質上具有高度自信高成就動機企圖心有膽識耐心與毅力自我要

求與積極主動在管理才能方面具有溝通創新與創造力以及目標未來導向等特

台灣是一個小島型經濟體系並且因為地理關係的原因促使著台灣有著許多

中小型企業意味著在台灣這小島中企業裡有著創業的因子在內雖然有關於企

業的創業導向的議題在國外的研究當中受到許多的重視在國內的研究當中也逐

漸的蓬勃發展當中並且許多研究也已經證實了創業導向能提升企業績效增加

企業的競爭力但是多數的研究著重在創業導向構面以及創業導向與企業績效之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3

間干擾變數的建立因此有必要從以網際網路的運用作為切入探討創業導向對

企業績效的影響進一步使得創業導向的理論可以更為完整

在網路商業發展熱潮中台灣的中小企業也積極的開始向電子商務領域進

軍隨著網路傳奇故事的不斷崛起傳統企業紛紛架設網站及踏入電子商務的行

列莫不躍躍欲試想創造新的企業故事在過去只有大型企業才能透過電子商

務技術做到 24 小時一對一行銷主動行銷以及跨國性的服務等因他們擁

有充足的人力及資本但當中小企業主開始經營網路開店時他們發現改變了一

般中小企業進軍電子商務的命運及窘境就其原因乃是網路創業經營績效較好者

其特點為創業者對網路創業認知及參與程度高正視業務流程投入資金程度

高網站的建置與維護能力強善用資源宣傳網站注意銷售過程中的每一環節

注重長期的顧客關係與價值傳統商店與網路商店密切結合等茲將網路創業的

優勢說明如下

1低投資的創業資本

網路事業不像很多行業動輒幾十萬元或是幾百萬元的資本才能開始因為

可以不需要店鋪以及員工只需要一台電腦就能實踐在家創業的夢想由於創業

資本低因此風險較低而成功率自然就高

2減少員工致對低水準

網路事業多以一個人操作為原則因此有效降低員工管理以及支付薪資的

壓力

3靈活的工作性質

工具只是一台電腦並且工作地點在家因此你能選擇幾時開工並在哪兒

工作就算今天到某個地方度假只要有網路連線的地方就能上網處理網路事

業非常方便這樣靈活的工作性質是其他傳統生意所無法辦到的

4功作之餘又能擁有更多的時間

網路事業能完全自動化並能減輕你的工作量因此讓你擁有更多的時間

5相堆優渥的高獲利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4

網路事業的產品與服務幾乎只是網站介面型態包括運作等也都是利用網路

行銷

6持續不斷的收入

網路事業能讓你在付出努力後就可以持續不斷為您帶來可觀的網路收入

而且終生持續

7穩定持續的市場成長

每天都有新的人上網這意味你的市場 也持續不斷的成長中

8網路所到處處是商機

透過網路可以鏈結全球的交易對象擁有無數可以發揮專長的機會與商機

維在網路變商業經營熱烈的氣氛中亦不乏經營績效較差者其所面臨最嚴重

的問題應屬創業者對網路認知及參與程度低未採取任何網路上的經營策略創

業者身兼數職無瑕經營網站事務等本研究也發現對網路創業期望較低之創業

者在創業過程中未採取積極之經營策略甚至是無為而治其經營成果通常與

期望高低成正向關而創業者之網路認知及參與程度愈高其經營績效呈現超出

預期不受商品種類及創業期間長短之限制隨著網路創業期間的延續網路商

店績效不顯著期望落差大者創業者對網路之認知及參與程度會有所改變較

積極之創業者會探索問題癥結之所在進而修正經營策略

引介這篇論文主要是介重其對創業管理研究的論述主要包括個人創業與公

司創業兩大取向前者大多集中在探討創業者的特質經歷與能力以及創業團

隊如何影響創業成敗而後者則多從企業成長的觀點探討如何透過綜效的發揮

來發展新事業這兩種理論觀點雖然都曾指出網絡關係對於新創企業發展的重要

性特別是個人創業所強調的人際網絡但是卻缺乏深入探討創業者如何運用網

絡關係來取得各項關鍵與互補性資源因此論文研究運用網絡理論來分析

創業者如何透過網絡定位策略來協助創業初期的生存與成長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5

資料二「博客來」有何了不起

來源摘要自<「博客來」有何了不起>【6號成功分析室】

時間2006年 8月 24日

網址httpmr6ccp=355

《摘要》

每一個人上網的目的都不相同但都有一個共通的特性因此當青年朋友

準備投入「電子商務交流平台」經營之列時你一定要知道這個「共通性」指的

是什麼從這個基礎上再去探求經營發展他們的「共同性」目的並以此作為你

經營的目標和策略規劃的原則

多數青年朋友在投身數位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其實多數人想的都是一樣的

事都是希望怎麼去經營「好」它然後去發大財如果只有單純的想著這麼好

的美景時而又都可以做成的話那就不叫「數位資訊經濟」了要知道這是改

弦易策權新思維的東西因為大多數的都是坐著同樣的事傳統的開店(站)

版面作的美美的放上你的電話然後希望客戶會來敲門會進來消費

是的沒錯也許美美的業面就一定會有客戶會來敲門入站但問題是會不

會消費呢因此你這樣傳統的經營私為企劃就夠了嗎如果答案是夠的話那

麼位什麼商業網站那麼多經營不下去的也那麼的多經營不賺錢沒發展的又更

多傳統的是業經營方式改個行我努力吃苦耐勞中就有成功的一天但是

今天你不一樣了數位經濟的遊戲規則權變了要讓你的電子商務的交流平台

更驅茁壯好還要更好用心思維一種有別於傳統的非線性思維模式用下列

這篇文章以及其網站「6號成功分析室」所提供的一系列文章看下去會對你

有幫助的

網際網路的發達每一個在網路上瀏覽的訪客都希望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取

得他所所想找的也就是『資訊』你提供什麼樣的資訊並不重要因為總有人

需要你所提供的資訊如此的說法並不意味著只要你提供了「詳實」的資訊就

很值錢了那可不一定千萬別因此就自我膨脹了在網際網路上流覽的訪客

沒有一個是有耐心去慢慢逛你的網站的唯有你能快速準確的提供訪客所需要資

訊時你才有可能突破上站人數的迷失你才有辦法比一般網站更前進一步更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6

幾近客戶的一步江湖一點訣說破不值錢在這我就把他稱做是的秘訣一不

過你也別跟他人說說了真的大家都會了就不值錢了

接下來很重要的是怎麼準確的去提供客戶所要的資訊首先需要準確了解的

是由於網路訪客都是沒有耐心的所以別讓在網站上花很多時間搜尋據一個非

正式的調查表示一般網路的瀏覽者多以八秒鐘左右的時間來審視所需資訊因

此網站網頁的設計根本就是能夠讓你的訪客進入後能夠快速搜尋到他所需要的

資訊也就是讓你的準客戶能夠輕易的發現要尋找的網頁內容這裡就有提供能

解決問題的服務因為我們就是為解決此問的」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另一項意義

我們可以從中快速把客戶篩選不單單只是給客戶篩選我們而已如果你能確實

有這基本觀念你在設計架構或修改網站網頁時會注意到美觀的版面不等同

吸引準客戶留在你的網站網頁這部分我們會在後面再做介紹此外從秘訣一

尚揭示了第二項意義計數器上的數字其實並不可靠上線人數的計數器只

代表著有多少人曾登錄這個網站網頁但拜訪網站的人其實並沒有真正的進入只

是路過就線上商業的發展並不用太在意上線計數器的數字來逛逛的人未必是

你的準客戶只是訪客他並不會帶來商機

其次留意一下你身邊的景觀物象如果那些情境都只是穩定的整齊的

一致的會讓人容易疲倦於是看看你的網頁是否也犯了同樣的錯誤呢妳的

網頁是不是也是排版整齊乾淨文字排版整齊畫一的放置呢如果真的是的話

那真的很讓人感的遺憾遺憾你的行銷頁面不能挑起訪問者的的情緒讓他們對

你的頁面有深刻印象妳不可能會藉由你的行銷頁面來賺錢真的是令人感到可

在你與他人眾多的互動中那些讓你記憶深刻的一定是屬於那些生動活

潑言詞充滿抑揚頓挫具體的互動才是印象深刻的也更容易回憶起準此網

頁設計若要使人快速的印象深刻就是要讓訪客一同感受你文字與構圖的熱情

只有在你的頁面上讓身動感性的文字敘述忠實的呈現在訪客面前才能引發訪客

感受到你的熱情你線上的行銷才會有發揮作用沒有熱情只有平淡你寄望

誰能夠提起熱臉來貼近你給你積極的回應切記不論甚麼樣的訪客每個訪

客都會對你所需敘述的熱情激動能創造勾起訪客心裡的激盪言詞產生回應

在「6號成功分析室」主要分析對象為網路相關的成功案例不限於公司

網站也涵蓋了個人現象新聞無論是人還是物體只要是在萬眾之中脫穎

而出在與同領域相似競爭者比較下創下十倍差以上的價值就算是成功只要

是成功的通通都可以送到「6號成功分析室」作進一步的分析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7

每周四Mr6 先貼一篇引子裡面會先開頭準備一些每個案例目前所收集到

的資料與初步看法引子只是初步期待的是拋磚引玉的效果接下來的一周又

二日(周五~下周五)期間有感想有意見的大大們儘管放肆的留言讓網友們

盡情享受盡情評論到了隔周六Mr6 以所有目前搜集的看法做個總結整理

出一篇有建設性的結論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8

資料三由全球化看產業赴大陸投資與台灣競爭力

來源摘要自<由全球化看產業赴大陸投資與台灣競爭力>(國政專論科經(專)

字第 090-002號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

時間90年 12月 13 日

網址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TE090PTE-P-090-003htm

《摘要》

自 2010 年 9 月 12 日兩岸海基會與海協會已完成「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

(ECFA)及「智慧財產權保護合作協議」(IPR)的換文程序正式生效後台灣

與中國大陸的經濟互動結構已進入一個全新交流的情勢誰是第一家進入中國大

陸市場的台灣企業資料已不可考惟近年來登「陸」已是台灣企業對外擴展市場

的熱門路徑之一經貿統計亦證明中國大陸已經成為台灣企業赴海外投資的重

要地區

有關台灣媒體企業登陸一事據學者調查指出其應始於 1986 年 2 月廣東省

電視台試播台灣連續劇【戰國風雲】由於反應良好自此台灣連續劇就開始在大

陸流行(楊志弘2002)1994 年一項針對中國大陸十幾家城市有線電視系統

的調查發現有九成以上電視節目來自香港台灣或是外國進口(賴祥蔚2001

33)而呂郁女(2000 379)研究亦發現台灣製作影視產品在中國大陸極受歡

迎不少代表作品頗能吸引大陸觀眾的注意力2001 年 10 月中國加入世界貿易

組織(WTO)後對積極進軍大陸市場的台灣媒體企業來說促進了台灣媒體

企業與大陸媒體企業各種合作互動的頻繁與多元化

雖然過去台灣媒體企業積極登陸之企圖始終受到中國政府層層的規範所

限多數業者只能私下以各種「交流」或「合作」名義透過第三市場(國)的版

權轉售等非正式模式轉進中國大陸市場無法像一般企業體以海外投資或直接經

營等正式管道進入大陸媒體市場但是隨著中國大陸媒體產業近年來蓬勃發展

台灣媒體企業面對大陸龐大商機即便有著層層法規限制仍不願放棄登「陸」企

圖廣用各種名義進軍中國大陸媒體市場

根據研究中國大陸媒體產業學者估計中國大陸傳媒市場的產值將超過

1000 億元人民幣並有很大增量空間(曹鵬王小偉2002 4喻國明2002 25)

因此中國加入 WTO 開啟了台灣香港西方傳媒企業對中國傳媒市場的憧憬

與行動(陳韜文2002 24)從前項類樂觀的分析不難看出面對於早將中國

大陸視為廣大產製品出口市場且已以各種非正式「合作」與「交流」等模式登「陸」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9

的台灣媒體企業而言應不會讓跨國傳媒集團專美於前而放棄任何搶占中國大陸

市場的機會就中國大陸媒體產業與市場發展現況來說中國大陸對各類媒體產

品的需求已隨其媒體產業蓬勃發展而增加相關媒體法規也隨著產業發展與加入

世界貿易組織而修正面對中國大陸媒體產業與市場結構轉變之際台灣媒體企

業進入中國大陸市場的策略理應修正過去以「合作」「交流」「第三國輸入」

之非正式途徑積極研議如何因應中國媒體市場及其規範變化期能以最適宜進

入模式進軍中國市場加強營運績效以獲取最大商業利益

審視台灣媒體企業在面對中國大陸媒體市場與產業開放變革之際亟需精確

掌握中國大陸對媒體企業開放之決策意涵與規範內容擬訂進軍中國市場之最適

模式據以評估影響其決策的因素乃因進軍大陸傳媒市場不僅與全球華人地區

之媒體企業在競爭也勢必面臨歐美跨國媒體集團之爭食中國市場

推介下面這篇論文它研究探討的是一般企業之市場進入模式理論與概念為

理論依據除分析市場進入模式類型及其決策影響因素外並將此市場進入模式

類型依媒體企業特性加以考量與修正建構媒體企業之市場進入模式類型本研

究同時探討影響台灣媒體企業進入大陸市場之決策考量因素藉此了解進入中國

大陸市場之台灣媒體企業經營現況與規劃策略論文研究並獲得了下述的成果

(一)建構適用於媒體企業之市場進入模式類型

(二)了解台灣媒體企業經營大陸市場之現況及策略

(三)探討台灣媒體企業進入中國大陸市場之模式類型

(四)分析影響台灣媒體企業進入中國大陸市場的決策考量因素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20

資料四網路白牌出頭天 轉戰實體店鋪創商機

來源摘要自<網路白牌出頭天 轉戰實體店鋪創商機>《電子商務時報》

記者盧心怡

時間2010年 1月 4日

網址 httpwwwectimesorgtwShownewsaspxid=100103192811

《摘要》

本文以「從 Blog 使用目的探索部落格商機」為題觀察台灣大陸及歐

美若干 Blog 的經營現況希望藉此看部落格的未來發展以及潛在的商業機會

經本文歸納整理獲得一種部落格分類模型便於對部落格使用的目的做一區

別主要的分類維度包含以獲利為出發界定獲利與非獲利的部落格使用目的

另外則以組織及個人作為區分的維度而界定出四個不同的使用象限並探討各

別象限分類下的發展現況依照上述使用者群像分類區別有商業部落格達

人部落格公關公益部落格及私人空間部落格等四個分類對其獲利的模式經

營現況以個案為例加以說明並另以台灣百大製造服務及金融業及美國

Fortune 百大企業共約四百家左右之企業對該企業使用部落格之現況進行

統計瞭解得到目前的大型企業對於部落格的使用尚在萌芽的階段(但應用趨勢

與熱度已經加快加溫)而一般的小型或微型企業或個人在應用部落格的現況

則相對熱衷

本文從現有的部落格發展現況提出「部落格資訊流與金流交換模式」

主要描述部落格服務供應商(Blog Service Provider BSP)如何與博客

(Blogger)攜手合作將企業的業務及行銷透過部落格的口碑擴散與消費者

達到互利多贏的正向循環

從文明發展Blog 的出現一個虛擬出版工具的使用較之紙張及印

刷術的發展Internet 的發明就像是打開虛擬世界的一把鎖鑰它本身也是無

邊無際的虛擬平台與媒體載具紙張或許可用來比擬網際網路的發明但我們知

道網際網路扮演的角色不僅如此而部落格便宛若印刷術加上傳媒的結合體一

個可以讓自己向全世界發聲的出版平台這樣的科技趨勢背後有著潛力無窮的

商機待發掘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1

資料一善用『置入性行銷』讓商品訊息在網路迅速發酵形成市場口碑 來源互動數位行銷 httpwwwadcastcomtw

時間2009年 6月 10日

網址httpblogyamcomnraylee445article21535555

《摘要》

俗話說「呷好到相報hellip」這是傳統商業行為中日常消費經驗中的「口碑傳播」

用語相對的它也是消費者消費行為前會先向別人詢問相關商品服務的使用

與消費評價的典型決定的依據因此「市場口碑」口耳相傳訊息的傳播行為

早已存在於人們日常生活的消費行為當中經由網路媒介即時通訊功能的引導

下「市場口碑」的形式在網路的特性以及企業與顧客間關係品質的影響下「網

路口碑」以有別於以往「口碑行銷」的型態快速形成事實上在網路商業行為

普及發達的社會中企業行銷經營必須正視顧客之間「網路口碑」所帶來的影響

其中「網路口碑」的效果可能是正面也可能是負面企業可藉由探討影響網

路「市場口碑」的關鍵因素瞭解該如何管理與運用進而能有效的掌握「網路

口碑」在市場上的影響力

網路口碑形成之因素亦即觀察顧客對於匿名傾向的程度如何影響負面網路

口碑的產生以及從企業形象與關係品質兩方面來探討產生正面網路口碑的影響

因素然而顧客產生網路口碑的行為可能會受到顧客個人特質與企業活動的不

同而產生不同結果因此網路「市場口碑」的探討理應納入顧客的網路涉入程

度來做為企業形象關係品質與正面網路口碑間關係的干擾變項以及加入企業

經營虛擬社群的管理活動本研究顯示吸引網友間熱烈討論能容易形成虛擬社

群間產品銷售周其變動的關係結構即消費者在消費後對「商品價格」「商品種

類」「服務品質」「關係」等因素正面影響口碑傳播意願之研究(1)滿意與

信任能有效激勵顧客透過網路化為正面網路口碑的效果(2)網路的匿名特

性會引發顧客在網路論壇中散播不利於企業的負面網路口碑(3)企業應制訂

危機處理的因應策略並有效地執行之才能真正降低負面網路口碑

其次由於網路「市場口碑」的影響力在消費者行為的領域中逐漸地受到

高度的肯定以及這種口碑傳播具有非商業化的特性因此消費者對這種形式

的推薦會特別的感到信任隨著網際網路的日益普遍口碑的本質也跟著有所變

化全新的口碑在新興的網路銀行產業裡是不是會產生不同以往的結果是有

待探討的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2

審視當前有關目前台灣網路「市場口碑」的研究多半是延伸 B to C 的推

論強調的是「科技接受模型(TAM)」「信任」對採用意願的影響鮮少有學

者是由人際溝通面(亦即口碑)來討論在口碑部分曾有學者認為口碑會影響

使用大眾對電子通路(e-channel)的信任進而影響網路銀行的採用行為故

本研究延伸過去口碑對消費者購買決策影響力的模式目的在於探討網路「市場

口碑」以一種網路『置入性行銷』的策略讓商品訊息在網路迅速發酵以達到

提昇行銷功能的決策力的影響

經由研究結果的分析顯示出下列的結構1「市場口碑」訊息為傳播者的親

身消費經驗時口碑訊息對消費者消費決策的影響力較大2「市場口碑」訊息

傳播者具備的專業程度較高時口碑訊息對消費者消費決策的影響力較大3「市

場口碑」訊息接收者具備的專業程度較高時口碑訊息對消費者消費決策的影響

力較小4「市場口碑」訊息傳播者與接收者之間的關係強度越強時口碑訊息

對消費者消費決策的影響力較大5「市場口碑」訊息接收者愈頻繁地搜尋餐飲

口碑時口碑訊息對消費者消費決策的影響力較大等五項結構因素模式是成立

準此透過前項的理論結構模式為基礎引介以下這篇論文探討自 2003

年以來發展成為熱門爭議性的『置入性行銷』議題正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態勢在

網路上蔓延成為廣大上網人口必然接觸的訊息來源各大網站推出的置入性行

銷手法也挾著異軍突起之態勢盤據在廣告主的行銷策略脈絡之上究竟是什麼

樣魅力造就了這個行銷的明日之星呢回顧『置入性行銷』這個名詞老早就被運

用在媒體中對現代的行銷人而言只是提出再運用而已準此網路執行置入性

行銷的多元工具採行置入性行銷除了要考量產品本身的訊息條件也得對執行

的工具有所了解因為入口網站的平台內容頻道多元必須充分了解才能決定

置入的方式有時候可以直接運用網站的現有資源或創意元素有時候則必須自

行開發創意元素或是內容頻道對運用工具了解得愈清楚就愈能提高置入的效

率因此透過這篇論文的論述期望能找出口碑對網路執行置入性行銷的多元

工具的可行方式採用決策的影響效果以及干擾口碑效果的因素進而提供網

路經營業者擬訂行銷策略時一個不同的思考方向藉著口碑之傳遞強化消費大眾

使用網路銀行的意願進一步影響其實際的採用行為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3

資料二服務業應用網際網路對顧客關係影響之研究

來源<服務業應用網際網路對顧客關係影響之研究>(2005管理新思維學

術研討會頁 41-64 台灣科技大學)

作者李正文劉宴尚

參考網址

httptwmyblogyahoocomjwxSJnSqRERl3irkBYerhCA--articlemid=21

3

《摘要》

顧客資料探勘的應用在商業方面主要的應用方式為顧客群分類(Customer

Profiling)購物籃分析(Market Basket Analysis)以及顧客保留(Customer Retention)

等在顧客群分類方面資料探勘可以從現有顧客資料中找出他們的特徵再利

用這些特徵到潛在顧客資料庫裡去篩選出可能成為企業客戶的名單做為行銷人

員推銷的對象以降低成本提高行銷的成功率

一個良好的顧客服務機制會帶來經營上兩個重要效果1建立第二次買

賣機會2忠誠效應顧客關係首先要探討的是服務的本質特性是什麼1服

務無形性2不可分割性3不易保存性4服務品質多變性就服務行為

的類型而言它有人的服務物的服務心靈鼓舞的服務資訊的服務服務的

內涵來區分可分為提供協助的服務事後進行修補的服務附加價值的服務

所謂的服務的行銷組合除了行銷活動的四個 P 所構成產品(product)價格

(price) 銷售管道或通路(place)促銷(promotion) 尚需包括額外三個 P參與

者(participants)過程(process)實體證據(physical evidence)

在顧客接受的服務活動中顧客會接觸到服務的生產設施設備因此實體

證據提供了關於服務品質的線索讓無形的服務藉由有形的實體證據來表達服

務品質的確保以獲取顧客信賴依顧客購買動機將顧客分為四大類1節約

型顧客2道德型顧客3個人化型顧客4便利型顧客服務顧客的意義

為1人員服務接觸是雙邊的2服務接觸是人際互動3服務接觸是角色

表現顧客關係管理 CRM 就是關係行銷在幫助企業找出有價值的顧客與顧

客建立關係及有效管理顧客關係進而使企業獲利

顧客關係管理流程要素與顧客互動與顧客之連結與顧客之瞭解與顧

客建立關係影響關係品質的因素有1關係銷售行為2關係接觸程度3

顧客知覺支持4服務具體化5關鍵事件的補救6關係終結成本7關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4

係利益8共享價值觀 9溝通10投機行為11關係強度顧客服務管理

主要是提昇外部行銷效果增加內部生產力服務品質的面向1可靠性2反

應性3確實性4同理心5有形性

顧客品質分類1顧客看不見內部品質2顧客看得見的硬體品質3

顧客看得見的軟體品質4服務的時間迅速性5心理的品質造成服務預

期服務與實際體驗到的服務差距原因1管理階層認知2品質規格3服

務遞送4市場溝通5認知服務品質

服務品質管理計畫服務概念發展顧客期待管理計畫服務結果管理計畫

內部行銷計畫實體環境與實體資源管理計畫資訊科技管理計畫顧客參與管

理計畫服務品質管理計畫是由下列七個次計畫所組成的(一)服務概念的發展

(二)顧客期待管理計畫(三)服務結果管理計畫(四)內部行銷計畫(五)

實體環境與實體資源管理計畫(六)資訊科技管理計畫(七)顧客參與管理計

服務品質評量指標原則1從你的服務策略著手2定期評量3提出

以顧客為基礎的問題4詢問公平的問題5蒐集團體和個人資料6為組

織訂下水準基點7蒐集量化和質化且具體的資料8讓成果呈現出來9

確使這些成果易於讓員工瞭解10確保這些成果是可信的11確使這些成果

被利用

顧客服務人力資源策略1僱用正確的員工2發展員工以傳遞服務品

質3提供需要的支援系統4留住最佳的員工5發展企業文化有關客

服人員教育訓練的基本原則1需求分析(組織分析職務分析個人分析)

2成果評鑑3實施良好的訓練計畫下來要針對顧客服務人力績效進行評量

其內容為1績效評估的目標與效益(目標為管理資訊激勵)2績效評

估與管理的步驟3績效評估的方法最後一個客服人員團隊成功領導者的行

為的特質有1親自示範「顧客至上」的精神2致力於推動公司理念3

他們都是『終身學生」4相信員工並在他們身上投資5設立專案小組6

堅持目標7勵行公司政策

接下來要介紹的是顧客知識管理定義企業將前項顧客資料或接觸經驗處

理後成為顧客資訊並經由員工討論與專家解釋等方式將顧客資訊進一步創造

出顧客知識再提供予組織有效地應用以建立與顧客之良好關係資料倉儲定

義定期蒐集自企業內部的日常交易資料庫並累積與儲存龐大的歷史性資料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5

而且這些歷史資料為靜態不可修改長期儲存於倉儲中具有時間性與整合性

以提供精確之分析與決策之用

顧客資料倉儲與一般資料庫的差異為一般關聯式資料庫使用關連資料表儲

存資料儲存日常營運的資料資料瑣碎難提供有價值的資訊資料倉儲則大都

使用多維度資料庫結構儲存資料儲存經過整理彙總的資料能提供有價值得資

訊支援決策判斷資料倉儲的種類

(一)企業資料倉儲(enterprise data warehouse)

(二)資料超市(data market)

(三)多層次資料倉儲(multi-tier data warehouse)

(四)聯合式資料倉儲(federated data warehouse)

(五)虛擬資料倉儲(virtual data warehouse)

資料倉儲的優點是減少費用節省時間和增加產量倉儲的缺點則是再導入

初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和時間倉儲的限制也會給公司資訊傳輸的網路造成一

些問題但如果透過邏輯規則對資料進行細分的技術可以瞭解龐大資料庫中資

料的特性其功能在應用於顧客服務管理類別1服務市場之區隔2客戶發

掘與流失防範3客製化的產品及服務4行銷活動分析如果這些機能透過

網路顧客服務管理功能則可以達到下列的目標1網路服務市場之區隔2網

路客戶發掘與流失防範3網路客製化的產品及服務4網路行銷活動分析

二顧客資料倉儲的特性

資料倉儲具有下列四項特性

(一)主題導向(Subject-Oriented)(二)整合性(Integrated)(三)隨時間變化

(Time-Variant)(四)非揮發性(Non-Volatile)在資料倉儲中資料只能定期地被載

入且一經封裝後就不允許再修改也不允許有刪除的動作因此資料倉儲的

資料環境相對是比較穩定的它只會增加資料而不會減少資料所以可說是非

揮發性的其種類大致上可區分為企業資料倉儲資料超市多層次資料倉儲

聯合式資料倉儲以及虛擬資料倉儲等五種類型其優點在於使用資料倉儲有很多

好處但最重要的是資料倉儲可以幫助企業流通各種資訊做為決策分析之用

以節省時間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並且增加獲利唯缺點是資料倉儲在導入

的初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和時間資料倉儲也可能產生資訊傳輸網路的壅塞

或是資料不正確的問題造成搜尋的時間加長反而降低了效率使得員工的生

產力減低而且事先必須充分掌握使用者的需求並透過適當的溝通與教育訓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6

練讓使用者知道如何去使用這個系統才能得到助益

五藉用網路資料探勘應用顧客資料

顧客資料的探勘程序可以分為(一)決定企業運用資料探勘的目的(二)資

料蒐集(三)選擇適當的資料探勘技術(四)分析結果(五)知識取得與應用鑒

於近年來由於網際網路的蓬勃發展資料探勘的技術也被應用在網際網路上當

顧客拜訪網站時往往提供許多寶貴的資料企業可藉由分析這些資訊來瞭解顧

客的行為模式藉以提高顧客對公司所提供之產品與服務的滿意度利用網路探

勘的應用方式包括有

1網路服務市場之區隔

利用網路探勘可以找出容易理解的規則來描述市場區隔以了解顧客族群的

屬性

2網路客戶發掘與流失防範

利用網路探勘可以建立行銷模式來預測目前有哪些顧客可能會流失使用這

些訊息來留住顧客或是當做篩選潛在客戶的依據

3網路客製化的產品及服務

利用網路探勘可以建立個人化的行銷模式提供顧客個人化的產品及服務

而透過貼心的服務不僅能鎖定顧客的忠誠度更能使顧客自動幫我們做口碑宣

傳帶來更多的商機

4網路行銷活動分析

利用網路探勘可以根據所要行銷的商品找出潛在的客戶名單協助我們決定

該聯絡哪些客戶才可以讓投資報酬率最高達到最好的行銷成效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7

資料三從參與式傳播觀點反思蘭嶼數位典藏建置之歷程

來源摘要自<從參與式傳播觀點反思蘭嶼數位典藏建置之歷程>《新聞學研

究》(第 102期頁 151-1752010年 1月)

作者郭良文林素甘

《摘要》

當多元文化主義在全球化的時代中成為普世的價值社區的營造社區的

文化社區的共同記憶應該是「數位典藏計畫」的源頭活水目前國家數位典藏

國家型科技計畫主要是以動物植物地質人類學檔案器物書畫地

圖與遙測影像金石拓片善本古籍考古新聞為典藏內容然而在現今提振

本土文化社區營造和多元文化發展的同時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社區文化內涵

與鄉土佚事風情是否更值得紀錄傳承因此數位典藏應該不只是規格標準大

小解析度這些數位化的數字與數值它也應該包含社區民眾的故事民眾共同

記憶的部分提供了一種超脫物化而較人文精神思考的元素而這正是科技產業

發展與社會文化相互支援互動共構現代化成就重要的一部份

台灣社會在相當多的地域文化中充滿著族群社會多元文化結構的因素屬於

少數弱勢的地域族群文化與社會雖然他們長期以來都處於文化的邊緣地帶透

過社區意識的抬頭與多元文化的百家齊放少數族群文化始能逐漸揭開它的面

紗這對族群的傳人而言族群的母語精神圖騰文化儀式等這些文化的根源

的流傳發揚都是刻不容緩的事實且極具社會意義深刻的意義

拜數位媒介多工功能之賜藉由數位機材優越的取材品質支援下這篇論文

研究嘗試以紀錄片方式紀錄典藏社區記憶透過紀錄片的實驗創作實際拍攝及

紀錄被攝者思考家庭及生活的過程期能提供開放生命的多元想像用不同的創

作形式來探尋家與家庭成員的生命對話對特定族群家庭集體記憶的發展歷程

以及研究提供一個現實實踐的影像紀錄這是本篇論文在文本呈現上一項空前的

成就

論文內容的結構首先針對就參與式傳播的概念與理論傳統加以分析進而整

理出五項具有參與式傳播的定義內涵其包括「由下而上與草根發展」「民主

論壇與平等對話」「意識覺醒與現況改變」「創造在地知識價值」以及「自

我發展與成果分享」等除了現代化理論所衍生出來的發展傳播概念常與參與式

傳播放在一起討論之外並且將參與式傳播受到哈伯瑪斯概念影響的部分作為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8

論述理論的結構基礎至於錄影紀錄的內容所具有的意義不但是一段族人成員

的生活與訪談真實紀錄也是一個多元文化的數位化紀錄的型態在影音效果的

價值上應具有以下的意義1作為二十一世紀台灣族群家庭變遷的家族記憶

提供一個發展影音紀錄的樣本2呈現多元族群的整體生活型態與生命思維

這有助國內生命教育教學素材的形式3對台灣族群社會中女性形象描繪提

供一個角色現實實踐的影像紀錄4提供給對自我的成長及對生命價值渴望改

變的女性一個思考的案例5為地方社區發展紀錄文化數位典藏的工作提供

了一項具體可行發展模式的參考形式

論文的研究採用 DeNegri 等人的「參與光譜」架構來支援分析並針對「參

與模式」「地方人士的參與」「參與式傳播資料庫的建立」以及「交大數

位典藏團隊的執行情形」等四項內容加以說明以探討蘭嶼媒體與文化數位典藏

計畫的發展過程以及研究發現佳興部落數位典藏內容為當地豐富之文化資源

從規劃內容蒐集資料到成果呈現皆是以文化工作者個人為核心運用在地的

內部社會網絡並連接多元的外部社會網絡不僅聯繫起數位典藏的參與者也

獲得外界資源的協助使相關工作能夠順利進行由於以部落傳統文化為保存內

容在社區充權的個人層次研究發現數位典藏有助於參與者培養出充權意識

增加對部落的認同但仍不足以在組織層次形成充權的過程與結果未來如何擴

展並運用個人層次充權的結果刺激增進社區組織的能力甚至在研究成果與不

足之處亦能期待藉此反省發展出一個更理想的原住民數位典藏的參與式傳播

計畫

最後究論文在數位科技文化發展上的意義來看作品的貢獻則是將近年來

各界對原住民數位典藏政策的推動以由企劃的階段轉進為部落本身進行典藏工

作的階段其所具的意義乃是賦予了原住民能在數位世界握有詮釋權的主體性

其次在就數位落差的形式來看鑒於原住民部落多群居於偏僻鄉野地區就社

會組織結構性而言其面臨的是人口流失及數位能力有限的問題因此透過研

究藉由期望瞭解由原住民部落進行數位典藏的過程及影響以及針對其數位典藏

工作進行的分析透過田野觀察及深度訪談的忠實記錄將數位典藏視為社區發

展紀錄經驗以及動力的可行方式之一如此結合社會網絡及社區充權理論為

發展架構經由此一數位典藏保存傳統文化紀錄的掌握與詮釋如能引發部落居

民未來參與度的提升從運作中產生族人自身以及社會各界多元文化認同的機

制用能提供原住民建立主體性文化與社會自主成長的動能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29

資料一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資源準社會互動研究理論建構與使用

者經驗研究

來源<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資源準社會互動研究理論建構與使用者經驗研究

>《新聞學研究》(第 101期頁 1-442009 年 10月)

作者翁秀琪施伯燁孫式文方念萱李嘉維

網址httpmcrnccuedutw010101html

《摘要》

關於「網絡媒體」的發展早在 20 世紀 80 年代網路先驅者 J C R Licklider

及 Robert Taylor即有精闢的論述當大多數人還將電腦視為「數學運算」的機

器之時Licklider 及 Taylor(1968)即已將電腦理解成是「溝通」的利器這兩位大

師曾大膽地預測未來電腦網路的發展將超越傳統在真實的生活空間(物理世

界)中人類所賴以建構社會網絡必須透過有限之節點(limited gateways)的

先天限制這個虛擬的電腦網路將令未來所有的人類都能輕易地透過這個系

統自由的(完全依其意志)建構其個人的社會聯繫

網路功能結合人類社會體系締造新文明成果在 20 世紀末已逐漸產生了前

所未見的變革電腦與網路的鏈結將各自獨立的文化與社會逐一的被串連而且

引發就社會制度產生了空前的「大變革」(great transformation)浪潮中當網際

網路逐漸地在主導一個人類新文明之際其實這是一場媒體的革命也奠定了新

文明發展間「實」的基礎而此一「新興」的生活行為乃是人類有史以來所

未曾經驗過的換言之透過對電腦科技「技巧高明」的運用是人類第一次「有

能力」為自己開創了一個「虛擬實境」的世界這個虛擬的領域中意味著一項新

的社會制度(social institution)或一個電子的公共領地(electronic commons)已被

人類自己「孕育」出來然而這個人類自己「創造」出來的「新領地」對人類

社會而言有什麼實質意義呢它會是人類遠離或隔絕一切犯罪和不倫理行為的

「新樂園」嗎凡此都值得吾人細細加以思考

當一個人在網路的引導下被以一種有秩序的方式逐一串連起來之後一個

以電腦為基本單位的電腦社群(computer community)於是成形這個新生的社群

表面上看起來雖然只是由許多個人電腦所共同架構起來的「靜寂」的電腦站

(computer stations)的集合吾人或許可以電腦網絡(computer network)姑且稱之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0

但是透過這個電腦網絡卻使得在每一部個人電腦之前的使用者在有意無意

之間有機會形成一個「活絡」的具有生命力的社群這個「虛擬」的社群卻與

人們在傳統日常生活中所共構的真實社群一般同樣地也具有溝通情感與傳遞訊

息的功能而溝通的方式除了個人與個人之間私下的聯繫之外個人與網路中

的集體大眾之間屬於「公共場合」的雙向聯繫亦成為一種提供互動契機的形

勢傳統社會中資訊習慣由中央核心流向邊陲偏遠地帶的「溝通模式」

在這個新興的電腦網絡中已被徹底地顛覆這個新興的電腦網絡形成了一種「草

根式」(grassroots)的聯結這種公民形式聯結最大特質即是將那些屬於社會

網絡中最底層或最邊陲者取得與社會網絡中優勢地位者一樣的社會地位同時陳

述自己的意見因此這個「網路社群」全新運作的結成也意味著新型態人類社

會的社會秩序將會逐漸透過這個網路社群的功能予以運作

其次Licklider 和 Taylor 並且進一步地指出這個網路傳播系統如要持續維

持其正常的運作其關鍵在於有賴廣大網民積極主動參與維護亦即是網路運

作的管理與決定權將落實於使用者的身上這是人類有史以來有機會實施「直

接完全民主」的最佳場域電腦網路的每一位使用者都將有此一權利與義務

貢獻自己的心力自己的智慧及自己的意見以共同形成新的社會價值與規範

準此「網路社群」的創建在「理論」上是人類社會未來的理想但從電腦網路

社群中所實際發生的種種事例審視之則這個新生的社群似乎並沒有為人類社會

帶來任何「幸福」的保證或任何可供期待的光明遠景因為人們在真實社會中

一切之問題行為在電腦網路社群中也一一被重複地展現出來其中最為常見

而最為人所詬病的就是違反倫理的電腦網路侵權行為

當然就當代的社會生活而言那些違反網路社群倫理的事件或現象已層出

不窮甚至已成為「網民」日常在網路社群中必須時時注意提防的「現實問題」

為了防止網路社群中違反倫理事件的發生人們都已開始從技術面暨專業倫理守

則予以適度規範此一社會組織成員的網路社群社會行為這些作法無非是希

望從法律及科技的面向著手間接消極的防堵違反倫理的可能機會與動機其結

果固然有其一定之成效但仍無法有效完全制止網路使用者一些反社會行為的發

生究其原因則法律與科技方法都沒有觸及網路社群仍然是由「社會人」所

共同構成的這個關鍵事實目前所有的網路使用者可以說在成為網民之前都

已具備了相當的「真實社群」中的生活經驗無疑的這些生活經驗會自然地被

帶進網路社區成為網民在網路社群中活動時的行為指南因此欲處理電腦資

訊網路(網路社群)的倫理議題就如同要處理真實社群的倫理議題一般必須

對該社群的結構背景先做深入的理解才有可能掌握其關鍵處進而擬出有效之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1

對策

「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資源準社會互動研究理論建構與使用者經驗研究」

這篇研究論文研究的目的在於建構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準社會互動理論經由

文獻的探討就認知面(含可用性內容結構和網站可辨識程度)情感面和體

驗面是影響使用者準社會互動經驗的主要因素這篇研究探討不同受訪者在使用

數位典藏資料或其他網路資料時的經驗如何(認知面情感面體驗面)使用

者如何和這些網路內容互動具有哪些認知面情感面和體驗面特色的資料更容

易引起他們感官的知覺情感的投入與身體的活動並影響他們對於時空的知

覺而產生所謂的「準社會互動」使用者和他們所處環境中的其他人如何就所

接觸到的電腦網路內容進行互動

研究的結果顯示多數的網站普偏著重於內容及認知面的建制欠缺可用

情感及體驗面的內容故一般使用者對數位典藏網站的知曉度較低認同度也無

法提高研究數據顯示網路使用者理論構面預測準互動行為的可解釋變異量仍

有 59其中解釋力最強的是情感面(54)其次依次是體驗面(37)內

容認知面(34)和可用認知面(32)這篇研究所建構的網路使用者理論構

面和準互動量表雖具有一定程度的效度惟這篇研究是採取網路問卷調查方法

樣本代表性難免不足未來應該以隨機抽樣方法再次檢定這篇研究初步建立的

理論架構以增加研究信度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2

參考資料二癌症部落客的書寫研究

來源摘要自<癌症部落客的書寫研究>《新聞學研究》(第 106期頁 99-134

2011年 1月)

作者陳憶寧

網址httpmcrnccuedutw010603html

《摘要》

部落格的興起與盛行乃在於自發性的自我表現與資訊分享由於不須如

報紙投稿般受到主編審稿採用與否故是十分自由的這也是部落格吸引廣大群

眾的原因之一然而正因為如此故其水準與素質亦無法有一標準來衡量人

氣的高低與水準素質亦未必可以成正比一些喜歡文學寫作之人也就以部落格

作為發表的園地在其中揮灑自我表現創作的熱情

就以創作自由表現而言部落格一方面可說滿足了個人自我實現之成就

感以及與同好分享交流等心理需求一方面也可說是磨練文筆練習寫作及發

表的園地就文學發展方面而言文學創作自始即非「專業文人」的「專利」

任何人都有藉文學創作以表達情感的自由與權利中國文學史上的民間文學作

品也是不可忽略的一環民間文學一般文字較為俚俗但其內容是豐富的情

感是真摯的因此有其相當的價值由此來看目前興盛的網路文學以個人之觀

察約有如下幾項特點

1作者有中文專業的當然更多的是非專業的

2內容豐富多樣有真情表達自我的也有思想天馬行空的

3有寫作能力不錯的讀來言之有物而能感動人

4也不乏國語文基礎尚須加強的如錯別字文句不通章法組織紊亂或

是文字看似優美實是詞藻堆砌不知所云helliphellip等等缺乏國語文或專業寫作指導

與訓練者亦屢見不鮮

當然就表達自我的創作自由與學習寫作的角度來看網路的「文學作品」

是值得鼓勵的其有著社會學心理學以及文學學習各方面的價值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3

至於一些部落客因閱讀者超人氣的擁護建立了對自己作品的信心因而

將作品「出書」者此一現象據個人之觀察其特點亦與前述對部落格之各項

觀點相類所謂的粉絲人氣或市場接受度亦未必與作品水準相等

就出版之著作而言古人有所謂的「名山事業」有所謂的「文章千古事

得失寸心知」(杜甫詩)現代之國語文教育者也常教育說「要提昇國語文

程度要多多閱讀課外書」衡之今日出版物或許就部落客之出書而言亦為

基於一自我表現或者可說「作紀念」之動機而憑其人氣粉絲有相當之銷售量

但就社會對出版著作仍具有相當看重之價值而言出版物之素質如何一般「讀

者」亦恐難以分辨

當然文學作品是否有價值事實上也有其層面與時代性的意義所謂雅與

俗各有其所好陶淵明的作品在當代並未被主流文化所接受到後代才廣受重

視是故就「文學」而言不管是不是網路作品任何人皆有創作與發表的自由

與權利出版為著作亦然其價值亦自是多元而未為定數短期內市場接受度高

的未必會長期受肯定

但就「閱聽人」或「讀者」層面而言對於作品素質之分辨則是需要教育

的增進其素養就像每個人都會唱歌但未必都唱得好每個人都可以寫作出書

但未必是都能寫出「好書」唯就網路媒體正向面觀之作者能於開放的空間「勤

情」於發表期論著社會應該給予肯定至少這是一種不同意見表達的方式其次

就讀者的角度來看是否接受又是另一種場境即或是負面的評價其正向的意義

乃是建構了讀者社群「批判」的能力當然正負二元論最終仍須接受「市場」的

驗證要還是不要接受它存在

審視「癌症部落客」這篇另類課題專業論文研究其所展現的功能是它檢視

部落格對於癌症病患這群弱勢族群所擁有寫作的可能性及意義以特定的健康

議題癌症之部落格回答以下兩個研究問題誰是癌症部落客癌症部落客

如何書寫癌症這篇研究選取兩大部落格系統「Yahoo奇摩」部落格以及「無

名小站」部落格共 63 個選取 315 篇貼文進行內容分析結果發現部落格作者

多是年輕的女性患者貼文可看出部落客的社會連結與面對疾病的書寫動機研

究結果意味著癌症部落格有潛力成為一般大眾書寫處理疾病的空間且部落客為

社會中健康議題的資訊來源之一誰能說這樣的文章「部落格」其所啟發網路媒

體傳播功能新探討意義的所在一種由分眾主導滿足分眾需求的媒介經營形式正

逐漸的發展形成當中同時也開啟了新媒體傳播社會意義的新生命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4

資料三創業家社會網絡行為之質性研究

來源摘要自<創業家社會網絡行為之質性研究>《創業管理研究》(第二卷

第四期頁1-242007年12月)

作者陳家聲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教授

網址httpwwwerjorgtwsearchJournalFilev02n04V02N4-1pdf

《摘要》

網路社會行為的特徵乃是公民式連結組織的形式它不像傳統人類社會一般

有階層化組織方式也就是說這樣的結構方式並沒有一個核心的機制透過權力

的運作將整個社群連結起來網絡溝通方式的出現令使用網絡的人多了一種虛

擬的身分而這就是一種較少受到社教化約束的「虛擬我」青少年使用「虛擬

我」的身分在網絡發言或發布短片由於並非一種面對面(face-to-face)的溝通模

式意味網民發言或上載短片時只是面對電腦而非真實的接收者因此在較少

限制的情況下青少年的行為會變得大膽激進甚至刻意挑戰社教化約束演

變成為一個難受控制的「網絡社會我」這種草根式連結方式所建構起來的網路

社會必須依賴相互的信任(mutual trust)才能彼此聯繫起來成為一個社群

換言之相互的信任乃是電腦網路社群這樣水平式社會組織得以順利運作的主

要機制前面提到電腦網路組織及運作的方式將會是以基層使用者為主體

讓電腦網路的每一位使用者都有同等的權利與義務共同形成電腦網路社會的

價值與規範因此整個網路社群的運作絕大部份是依賴網路使用者的高度自

制與自我規範

網路領域雖然是人類空前第一次有機會獲得完全自由可能展現自我的場

域但網路社群這樣的安排與設定同樣給予網路使用者誤用乃至濫用此完全自

由權利的空間網路社群的倫理問題即是由此而衍生出來可以想見的因為網

路空間的自由所引起的誤用與濫用而造成的網路倫理問題將無可避免地會沖擊

破壞網路社群中網民之間相互信賴的機制而相互信任機制的破壞顯然將會

危及網路社群的建構基礎進而影響網路社群的運作與發展當前許多有關網路

社群倫理議題的探討或著手採取的防制對策無論是就法律面或科技面著手但

都只是片面地考慮到如何減少違反網路倫理的事件發生而尚未能從以上所討論

的網路運作機制予以整體之考量事實上在設法解決網路倫理問題之時將會

面臨一個極為棘手的兩難情境首先網民在網路空間的自由「行駛權」所引起

的誤用與濫用而造成的網路倫理問題一定會消蝕網路社群相互信任的連結運作

機制進而鬆動網路社群的建構基礎然而若著手針對網路倫理問題採取「有

效對策」則勢必要對網民在網路社群中的自由權加以設限如此一來固然可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5

以解決部份的倫理問題但是這樣的作法事實上是犧牲了網路社群當初之所以

被創立起來的最珍貴的特質即網民擁有的近乎完全自由的悠遊空間準此以

往可能會扼殺這個人類自己所創造出來的虛擬網路社區進一步發展的潛力因

為網路社群中網民自我規範自我節制而相互信賴的基本理想與實踐機制有

可能會因為這些防制倫理問題發生的預防或補救措施而蕩然無存因此尋求解

決網路社群倫理問題之道的關鍵基本上是在網民的自由權力與因之而起的誤

用濫用自由之間尋找拿捏一個適當的平衡點(balance point)這個平衡點

一方面必須能夠繼續支持網路社群原有的自由權與自我規範機制另一方面又必

須能夠制止因誤用濫用自由而產生的傾斜顯然的這是一件高難度的藝術工

作是全體網民必須共同面對思量的艱鉅任務工作因為網民才是網路社群的

裁決者網民們在網路社群中的所作所為將決定未來網路世界的面貌

隨著網路空間(cyberspace)的逐步擴充與全球化連結當代人類有機會透

過這個系統完全依其自由意志建構其個人理想的社會聯繫關係國度年輕世

代進入社會常經由創業展現理念達成理想其中中小企業的蓬勃發展的成果

不但成為多數青年創業的指標同時在台灣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這種創業精神更

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與影響基於正因為中小企業對台灣經濟的貢獻邁入數

位經濟世代它理應是研究創業家成功因素的重要議題之一鑒於社會網絡關係在

華人社會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這篇研究論文期望透過探討社會網絡行為在創

業家的創業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期望能夠回答下列重要的問題創業家在其社

會網絡行為表現上有何特色創業家如何營建其社會網絡創業家如何透過社

會網絡來獲得其所需的資訊及獲得潛在利益

研究結果顯示創業家會經由不同的管道可能是正式的組織或公協會專

業協會或是非正式的場合中與別人建立或深或淺的關係並透過不同的互動方

式得到不同的資訊從關鍵人物(強連帶)身上可以得到產業重要的技術與知

識還能發展情感的支持而一般社交朋友(弱連帶)可以得到較多較廣泛的

資訊創業家會透過強連帶關係及參與各種公協會社團活動非正式活動等不

同方式拓展社會網絡關係獲得各種資訊與潛在的商機利益創業家求學過程

與先前工作經驗所累積的人脈也是新創事業發展時的重要資源這篇研究從社

會網絡理論及特徵試圖系統地討論創業家社會網絡關係行為及其意義期透過

這篇研究發現能夠做為學者對未來創業家社會網絡行為研究的基礎而從個案資

料分析的創業家社會網絡關係行為也能夠給創業家一些實務建議讓創業家明

白了解社會網絡關係對創業的重要性以及建立和拓展社會網絡關係的參考幫

助其在經營新創事業時更加順利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6

資料一如何落實網路言論管理

來源摘要自<幾個值得進一步澄清的網路規範根本問題反省與辯論的開端

>《律師雜誌》(第 233期1999年 2月 15日)

作者劉靜怡

網址

httpwwwlawbankcomtwtreatisepl_articleaspxAID=P000010717

《摘要》

網際網路媒介傳播服務的功能人際多元的互動的結構無遠弗屆的網路資

訊服務等確實已帶來人類生活上的便捷惟不諱言的是網路犯罪的問題也隨

之日益增多併發例如網路色情非法竊取網路資料利用網路散播謠言中傷

他人販賣違禁品侵犯他人的著作權刊登不實廣告欺騙社會大眾等

都是網路被不當使用的另一個面向有鑑於此目前全球大多數國家針對社會使

用網人口規模持續快速的發展來看多以積極的態度建立一套「網路資訊規範與

倫理守則」以防止並解決日益嚴重的網路犯罪問題各國政府除了應立法對網

路的不當使用加以規範外並潔何業者的配合以及網路使用者網路管理者敦促

各藉由自身發動自律行為其次各政府在立法時須注意勿以條例式的規範因

為網路太過多元並隨時有新的變化發生所以立法時應以是否造成他人各項損

失為論斷的依據同時也須加強民眾守法的觀念切記勿再重蹈以往嚴以立法寬

於執行的復轍在建立網路秩序與規範之始或許有些困難因為網路本身太過多

變及難以控制不過如果能將這些理念能形成一種風氣配合網路快速的傳播及

廣大多元影響力等的特性必然可以對整個網路倫理與文化有很大的幫助

其次在審視網路秩序規範與網路自由等行為所具的爭辯形式時首先應

從網路特性作為探討的基礎分析網際網路作為一種新興類型的傳媒而言他

具有以下的特性多媒體性(multimedia)超文本性(hypertext)封包切換(packet

switching)同時性(synchronicity)互動性(interactivity)透過這些特性

網際網路得以建構一個自由的虛擬空間他的自由性突破了真實物理疆界的侷

限也穿越了時間的的限制個人的思想言論只要他願意就可以在極短的時

間之內傳播到各地領域中同時經由他人的閱讀與迴響將很快成為一個集體的共

識再就商業的行銷販售來看只要商人的行銷策略能即時反應市場趨勢或

將商品內容的特色以創意行銷作為一個銷售的賣點即能以速度快效率高的

手法進入市場當一個眾人期待已久的美麗新世界似乎已能實質有效地呈現臨在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7

你我眼前時科技的進步除了讓人性得以貼近自由惟同時隨興發揮的任意行

為讓一些人性的醜惡面也隨之帶進了科技所構築的這個虛擬世界之中網路謠

言網路詐欺網路駭客網路色情網路病毒等都證明了網路並不宜是

一個可以完全自由任性行為的地方也因此他仍需要維持一定的秩序讓大家

都要遵守必要的規範才能讓虛擬社會系統不致發生紊亂同時也是融合傳承傳

統真實社會真正的意義

準此就一個國家資訊政策形成過程而言在新興資訊科技發展的初期資

訊政策使應該及早將其可能的影響納入評估以確保新興資訊科技在普遍使用的

同時能夠將選擇和彈性極大化當然此一架構他應該式重塑資訊政策形成過

程的觀點而並非是強調主張政府應該積極介入甚或控制新興資訊科技的發展

走向是一種主張資訊社會公共政策形成下所應該具有更為開放型式下的形式

亦即是這類的論點其所涉及之民主憲政傳統下的政府功能在科技主導的社會結

構中其所行使公權力的界限與控制等的新興制度面的問題分析相關政策執再

行面可以參酌的內容下列的幾個考量方向

一首先應從網路世界爭議面應該如何規範做起

二從現實生活行為中進入網路世界的規範建置

三法律社會規範與資訊科技的倫理關係的建構

四實證法律 VS網路社會-政府國家公權力 VS網路社會

五網路規範倫理秩序法規未來發展趨勢之省思

最後關於這個課題就個人而言面對網路聞名的新興生活空間領域時人

們因受限於過去所累積生活經驗的影響理當會將傳統的記憶與經驗與當代變動

的新型式進行一種對比性差異結構架的形式做出探討與評價所以除了要更理

解網路世界規範運作過程之外當然更要針對傳統世界的規範做出省思其次

在網路世界現實生活中的人們也要面對掌握市場那些無形的操控之手做出太討

理解在資訊科技時代人們除了要面對的是千萬隻隱藏在背後電腦程式設計師

的雙手之外對於參與網路資訊製造傳播的鍵盤之手都是人們必須理解同

時加以掌握的資訊節構要知道網路世界作為一個多元溝通的新社會形式其本

質乃是應以理性的互動溝通作為行為正當性的基礎故每一位網民應有的認知是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8

網路社會互動溝通特性的新行為形式而絕非是透過各種管道渲染或是參與網路

世界的負面傳佈的心態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9

資料二美國資訊自由法的運作經驗

來源摘要自<美國資訊自由法的運作經驗>(台灣新聞記者協會)

作者劉靜怡台大國發所教授

時間2004年 9月 24日

網址httpwwwatjorgtwJudgeercon1aspnumber=42

《摘要》

傳播媒體言論自由權力的內容與義務的結構範圍除了在少數極權社會國家

之外通常都是各政府媒體學者公眾輿論在眾聲喧譁爭議聲中的重要討論

焦點惟當「言論自由」成為事過境遷後的媒體內容裝飾器物後新聞內容的文

字內容的爭議性似乎也從未有機會在人們的生活環境中真正具體的實現它資

訊傳播內含真正的意義

所謂的言論自由以最簡單傳統的話來解釋是「我擁有此一基本的言論自

由與保護於特定的場域有發表言論的自由同時不受到任何事先的監審

(Censorship)與限制(Prior Restraint)並對此言論內容負完全責任而此言論

應包括語言與非語言之型式」無論這一段文字對言論自由詮釋的意義與功能為

何不過他卻實也是號稱民主言論自由大國-美國在歷經了長期時間洗鍊下所

獲得的一項歷史形式的文字詮釋的結晶

不過從歷史的衍發過程中可以肯定的是「言論自由」一直是令一個社會當

權者愛恨交加的名詞也因此註定了它永遠得不到它安定無虞保障形式的主因之

一就在網路快速發展迅速延伸至聲全球世界每一個領域時網路上資訊中過

載與不當言論的批評聲浪讓言論自由又再一次的讓新興的網路媒體面臨了發

展上另一個新興的挑戰茲以美國的發展為例1996 年首先點燃的戰火是「通

訊端正法案」(Communications Decency Act of 1996)他在 Reno v ACLU 的案例

辯論中受到了挫敗但之後美國最高法院宣佈判定「通訊端正法案」的部份條

文屬於違憲也因此讓網路言論自由的保護戰爭在初期得到了應有的重視

不過如果從網路的特性來探討言論自由就有如童早年美國西部拓荒時

代那些愛打抱不平的牛仔們用槍隻來捍衛自己的圈地時他們充滿著理想與正

義的姿態網路社會雖然已走過了蠻荒的年代但虛擬的網路世界裡確有充滿

了如西部開拓時期那般的充滿著許多的未知未來他的發展仍有待轉移實體世界

的規制甚或是重新創造來導入網路世界

審視網際網路發展至今一直都是以資訊自由流通與共享為其經營的精神

所在而其中的基礎所在就是每一位末端使用者都能擁有從網路上自由「擷取」

資訊的權利而這也網際網路功能角色立足的所在所謂的「資訊擷取自由」

就是指一切存在於網路上的資訊每一位使用者都理應能夠自由的擷取也就是

說使用者應該被假設為「善意」的使用者故在網路行為的領域中每一個使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0

用者都應該能自由的擷取所需的資訊而無需擔心是否會觸犯法律

無論是網際網路通路中的資訊或是存在於任何一種傳播媒體的資訊預先過

濾篩選的責任本來就不應該被加諸在使用者的身上相對的是應該成為每一個

資訊「提供者」應有的責任而網路上的資訊若有瑕疵其責任也應該在於「提

供者」無疑的資訊的瑕疵絕對是由於「提供者」的不正確或誤作為而產生的

而非一味的規論至最末端「使用者」的身分上如果在此時將責任歸於使用者

或視其為幫助犯則此無異於就保護智慧財產之名加重了使用者沈重的道德責

準此保障每一個末端使用者擁有「資訊擷取自由」的權力讓每一個網路

使用者在瀏覽網路上的資訊時無需擔心是否不經意的「重製」了他人的著作

也無需擔心從網路上下載的資訊是否會違反法律顯然這是一項非常必要的新思

維而不只是單一的資訊擷取自由意義探討的問題對於存放資訊的使用者私人

物品來說也具有隱私權不可侵犯的意義存在深一層的探究賦予使用者能夠

自由下載並且單純供個人使用的權利這與著作權法上面所揭諸的「尊重智慧財

產」是毫無衝突的資訊能夠自由的流通網路以及知識才能快速的傳布並且

匯集更多的資訊擴大網路的範圍使得知識經濟的規模能更擴大網路的發展

之所以能一日千里畢竟得自於資訊的多元高速即時的傳播特性

如果堅信要求每一個使用者在網路下載資訊時都必須先加以審核該資訊是

否有使用上的瑕疵性那麼對於每一個使用者來說無異是在行為中加重了深

沈的負擔讓使用者起了排斥的寒蟬效應導致使用者可能基於違法的風險不願

意擷取在網路上的資訊因為除非該資訊能夠先證明其為「無瑕疵」的使用

即或式如此審是當前網路資訊領域中所存在著大量的資訊但是又有多少資訊

能夠讓使用者在無負擔的形式下下載使用的告知呢準此如是的擴大勇用者

責任的後果於是必須讓合法的資訊提供者必須花費更大的力量去證明自己是

單純的資訊使用者每一個「提供者」也必須保證「使用者」下載該資訊不會觸

犯法律如此網路自由與快速流通的本質將起重大的改變並且在缺乏一套足夠

信任的機制讓使用者能安心下載資訊試問這難道是身為資訊「提供者」所樂

意見到的情況難道這樣有助於資訊自由有助於國家知識經濟的發展

其次就傳播節構而言資訊提供者與使用者之間原本即存在著「先傳後播」

的結構性關係如果沒有這項資訊先在網路上「存在」那麼使用者的「擷取」

行為就不會發生所以不但存在著前後順序也存在著因果關係論及責任分配

有瑕疵資訊必然來自於「提供者」討論「到底是誰侵犯智慧財產權」的時候

最直接的答案必然是瑕疵資訊的提供者那麼把這個責任擴大到「使用者」的身

上難道會是一件合理的事情如果「合理使用」的責任範圍本身根本不合理那

麼使用上又如何論以合理處在這個網際網路高度發展的時代之中使用者應該

被假設是善意的並且能夠以一般所公認的普通方式去自由的取得網路上一切

存在的資訊而不被賦予「預先審查」的責任網路的世界應該是更拉近「提供

者」與「使用者」間彼此的距離而不是由類似此次的事件造成提供者與使用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1

者相互對立因為真正的侵權責任是存在於「合法提供者」與「非法提供者」

之間的只要能夠阻止非法提供者那麼智慧財產的侵犯就會消失根本無須將

預先審核的重大責任加諸在使用者的身上

面對網路多元介面傳播世代的發展人們如何運用那些傳統新聞自

由的模式以一種典範傳承的態度作為應對二十一世紀各項挑戰的基

礎是一項社會全體必須省思的新思維與行為規範讓人們共同凝聚共

識重新作出共同的承諾一起為此一新興的傳播事業的發展作出努力貢

獻讓人們匯聚智慧締造一些高科技化的生活形式作為人類推動此一

新文明取得全世界共同確實進步的力量讓人們並肩前進倡導此一自

由的精神與秩序為了前一個時代理念的延續更也為了賦與每一個年

輕世代參與者期許的希望與機會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2

資料三匯流發展下傳播內容管制原則之探討 來源摘要自<匯流發展下傳播內容管制原則之探討>發表於交通大學2009 年

全國科技法律研討會

作者陳志宇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

網址httplawblogilf-twcomreadphp97htm

《摘要》

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傳統大眾播媒介壓縮技術網際網路等在數位科技

的主導下將傳統獨立經營發展的廣播通信資訊等傳播媒體產業其所用的

機具設備產製模式服務功能等有關的經營組織模式於「科技匯流」(Technology

Convergence)的形式下已建構出以「數位平台」為經營基礎的「新媒體」(New

Media)結構數位傳播技術已有效地融合了傳統媒體音訊視訊數據訊號分

界的形式並將其功能整合在數位平台上以不同介面的形式傳輸資訊

麥克博斯特(Mark Poster)指出 20 世紀的結束見證了傳播科技系統與

產銷型態結構世代更替的過程傳統傳播活動的進行是將資訊符號從一個定點傳

送到廣泛接收的過程資訊符號通過電子類比訊號縮短了時空距離繼起的新世

代傳播則是以數位化符碼與技術駕馭時空環境麥克將媒介傳播技術領域的分界

分成兩個時代用以說明

(一)媒介商品是由一組比例上屬於極少數專業製播者將資訊內容傳送給

不特定為數眾多消費者社會大眾使用的形式屬於一種由媒體所主導「播放型傳

播模式」(broadcast model of communication)的經營制度

(二)在 20 世紀末一股由ldquo資訊高速公路rdquo及衛星通訊技術以及電視

電腦電話等數位媒介匯流(converge)等整合而成的新興媒介傳播模式成

功發展後他建構了一種多元互動為核心的傳播形態此即是ldquo次世代媒體rdquo的

意義審視在此一數位形是新媒體多工介面的結構原本傳統報紙雜誌廣播

電視等獨立經營的大眾媒體的組織都多已只能成為新媒體多工結構中不同介

面經營的形式而已

當經由數位科技匯流成功地整合傳統媒體於一體的經營形式後於是傳統媒

體產業的經營形態於式啟動了「新媒體」革命性創新經營發展的脈動一個廣

義新媒體的意義是一個以數位平台為基礎整合平面視聽網路通信等傳播

業務他可以是一種垂直整合分工整合經營的形式他也可以是一種水平整合結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3

合異業聯盟所謂多角化經營的策略在新媒體的經營結構體制中傳統大眾媒介

資訊載具因功能不同而形成的獨立經營事業領域分界惟在新媒體整合經營組織

模式的運作下其企製行銷管理等制度都已完全為之解放因此無論就媒

體政策主管的政府機關或事業經營參與的投資者閱聽人社會大眾學術研究者

等而言這都必須是一項全新思維下有效推動參與機制以及其無可規避必須急

於面對空前挑戰的課題

當前述的形式以因為資訊社會的新機制快速地結合傳統社會制度有效地

運作並且共構了一個全新效率實體互動(physical)的新社會形勢時這也同

時也引導現代資訊素養革命性創新變革的成就隨著資訊高速公路普及化的發

展以及衛星通訊技術與電視電腦電話等的技術結合後一種結合製作行

銷消費等三者共構而成的新媒體的經營模式正逐漸快速地取代ldquo第一世代媒

介rdquo的運作型態於是大眾媒介次世代的經營理念結構與制度正式的躍入

人類的生活機能中此即是「次世代媒介制度」的本質就硬體而言它以「數位

技術」為基礎就傳播經營的特質而言它是去核心化的多元交流形式讓每一位

媒介介面的參與者既是受播者也應是傳播者而一個更貼切的用詞應是資訊傳播

ldquo參與者rdquo(participator)的角色大量且高密度投入數位平台所提供情境環境

下的互動傳播行為時也締造了人類文化一個新資訊社會文明的成就

審視新數位匯流發展下的形勢已將各項傳統制度的結構由產業水平層級

的分工將通訊傳播「內容」與「平台」區分開來作頁同時這兩者的管制基礎

目標價值觀也截然不同需至訂出在產業去管制自由化的潮流中內容層面

的管制反而需要重新審視再管制的適當性「內容」與科技產業變動的關連性

低卻與社會價值觀念一貫的關連性高如人性尊嚴與心智未成熟者的保護不

因科技或平台的變革而有不同相對的言論自由的保障弱勢族群媒體近用的

增進也應檢視其社會目標補充一般法律規範不足

引介以下這篇文章介紹了心媒介平台依性質對傳播內容應受管制責任有

高低差異新興的媒體服務自律機制比政府管制更有效達成管制目的並兼顧

創新發展這篇研究從傳統內容管制的基礎出發參酌歐盟 2007 年之視聽影音

多媒體指令以及層級模式分析通訊傳播平台的特性提出細分化的原則探討不

同平台受管制密度的差異提供各位在參與新數位文明下一項行為參考的依據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3

間干擾變數的建立因此有必要從以網際網路的運用作為切入探討創業導向對

企業績效的影響進一步使得創業導向的理論可以更為完整

在網路商業發展熱潮中台灣的中小企業也積極的開始向電子商務領域進

軍隨著網路傳奇故事的不斷崛起傳統企業紛紛架設網站及踏入電子商務的行

列莫不躍躍欲試想創造新的企業故事在過去只有大型企業才能透過電子商

務技術做到 24 小時一對一行銷主動行銷以及跨國性的服務等因他們擁

有充足的人力及資本但當中小企業主開始經營網路開店時他們發現改變了一

般中小企業進軍電子商務的命運及窘境就其原因乃是網路創業經營績效較好者

其特點為創業者對網路創業認知及參與程度高正視業務流程投入資金程度

高網站的建置與維護能力強善用資源宣傳網站注意銷售過程中的每一環節

注重長期的顧客關係與價值傳統商店與網路商店密切結合等茲將網路創業的

優勢說明如下

1低投資的創業資本

網路事業不像很多行業動輒幾十萬元或是幾百萬元的資本才能開始因為

可以不需要店鋪以及員工只需要一台電腦就能實踐在家創業的夢想由於創業

資本低因此風險較低而成功率自然就高

2減少員工致對低水準

網路事業多以一個人操作為原則因此有效降低員工管理以及支付薪資的

壓力

3靈活的工作性質

工具只是一台電腦並且工作地點在家因此你能選擇幾時開工並在哪兒

工作就算今天到某個地方度假只要有網路連線的地方就能上網處理網路事

業非常方便這樣靈活的工作性質是其他傳統生意所無法辦到的

4功作之餘又能擁有更多的時間

網路事業能完全自動化並能減輕你的工作量因此讓你擁有更多的時間

5相堆優渥的高獲利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4

網路事業的產品與服務幾乎只是網站介面型態包括運作等也都是利用網路

行銷

6持續不斷的收入

網路事業能讓你在付出努力後就可以持續不斷為您帶來可觀的網路收入

而且終生持續

7穩定持續的市場成長

每天都有新的人上網這意味你的市場 也持續不斷的成長中

8網路所到處處是商機

透過網路可以鏈結全球的交易對象擁有無數可以發揮專長的機會與商機

維在網路變商業經營熱烈的氣氛中亦不乏經營績效較差者其所面臨最嚴重

的問題應屬創業者對網路認知及參與程度低未採取任何網路上的經營策略創

業者身兼數職無瑕經營網站事務等本研究也發現對網路創業期望較低之創業

者在創業過程中未採取積極之經營策略甚至是無為而治其經營成果通常與

期望高低成正向關而創業者之網路認知及參與程度愈高其經營績效呈現超出

預期不受商品種類及創業期間長短之限制隨著網路創業期間的延續網路商

店績效不顯著期望落差大者創業者對網路之認知及參與程度會有所改變較

積極之創業者會探索問題癥結之所在進而修正經營策略

引介這篇論文主要是介重其對創業管理研究的論述主要包括個人創業與公

司創業兩大取向前者大多集中在探討創業者的特質經歷與能力以及創業團

隊如何影響創業成敗而後者則多從企業成長的觀點探討如何透過綜效的發揮

來發展新事業這兩種理論觀點雖然都曾指出網絡關係對於新創企業發展的重要

性特別是個人創業所強調的人際網絡但是卻缺乏深入探討創業者如何運用網

絡關係來取得各項關鍵與互補性資源因此論文研究運用網絡理論來分析

創業者如何透過網絡定位策略來協助創業初期的生存與成長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5

資料二「博客來」有何了不起

來源摘要自<「博客來」有何了不起>【6號成功分析室】

時間2006年 8月 24日

網址httpmr6ccp=355

《摘要》

每一個人上網的目的都不相同但都有一個共通的特性因此當青年朋友

準備投入「電子商務交流平台」經營之列時你一定要知道這個「共通性」指的

是什麼從這個基礎上再去探求經營發展他們的「共同性」目的並以此作為你

經營的目標和策略規劃的原則

多數青年朋友在投身數位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其實多數人想的都是一樣的

事都是希望怎麼去經營「好」它然後去發大財如果只有單純的想著這麼好

的美景時而又都可以做成的話那就不叫「數位資訊經濟」了要知道這是改

弦易策權新思維的東西因為大多數的都是坐著同樣的事傳統的開店(站)

版面作的美美的放上你的電話然後希望客戶會來敲門會進來消費

是的沒錯也許美美的業面就一定會有客戶會來敲門入站但問題是會不

會消費呢因此你這樣傳統的經營私為企劃就夠了嗎如果答案是夠的話那

麼位什麼商業網站那麼多經營不下去的也那麼的多經營不賺錢沒發展的又更

多傳統的是業經營方式改個行我努力吃苦耐勞中就有成功的一天但是

今天你不一樣了數位經濟的遊戲規則權變了要讓你的電子商務的交流平台

更驅茁壯好還要更好用心思維一種有別於傳統的非線性思維模式用下列

這篇文章以及其網站「6號成功分析室」所提供的一系列文章看下去會對你

有幫助的

網際網路的發達每一個在網路上瀏覽的訪客都希望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取

得他所所想找的也就是『資訊』你提供什麼樣的資訊並不重要因為總有人

需要你所提供的資訊如此的說法並不意味著只要你提供了「詳實」的資訊就

很值錢了那可不一定千萬別因此就自我膨脹了在網際網路上流覽的訪客

沒有一個是有耐心去慢慢逛你的網站的唯有你能快速準確的提供訪客所需要資

訊時你才有可能突破上站人數的迷失你才有辦法比一般網站更前進一步更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6

幾近客戶的一步江湖一點訣說破不值錢在這我就把他稱做是的秘訣一不

過你也別跟他人說說了真的大家都會了就不值錢了

接下來很重要的是怎麼準確的去提供客戶所要的資訊首先需要準確了解的

是由於網路訪客都是沒有耐心的所以別讓在網站上花很多時間搜尋據一個非

正式的調查表示一般網路的瀏覽者多以八秒鐘左右的時間來審視所需資訊因

此網站網頁的設計根本就是能夠讓你的訪客進入後能夠快速搜尋到他所需要的

資訊也就是讓你的準客戶能夠輕易的發現要尋找的網頁內容這裡就有提供能

解決問題的服務因為我們就是為解決此問的」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另一項意義

我們可以從中快速把客戶篩選不單單只是給客戶篩選我們而已如果你能確實

有這基本觀念你在設計架構或修改網站網頁時會注意到美觀的版面不等同

吸引準客戶留在你的網站網頁這部分我們會在後面再做介紹此外從秘訣一

尚揭示了第二項意義計數器上的數字其實並不可靠上線人數的計數器只

代表著有多少人曾登錄這個網站網頁但拜訪網站的人其實並沒有真正的進入只

是路過就線上商業的發展並不用太在意上線計數器的數字來逛逛的人未必是

你的準客戶只是訪客他並不會帶來商機

其次留意一下你身邊的景觀物象如果那些情境都只是穩定的整齊的

一致的會讓人容易疲倦於是看看你的網頁是否也犯了同樣的錯誤呢妳的

網頁是不是也是排版整齊乾淨文字排版整齊畫一的放置呢如果真的是的話

那真的很讓人感的遺憾遺憾你的行銷頁面不能挑起訪問者的的情緒讓他們對

你的頁面有深刻印象妳不可能會藉由你的行銷頁面來賺錢真的是令人感到可

在你與他人眾多的互動中那些讓你記憶深刻的一定是屬於那些生動活

潑言詞充滿抑揚頓挫具體的互動才是印象深刻的也更容易回憶起準此網

頁設計若要使人快速的印象深刻就是要讓訪客一同感受你文字與構圖的熱情

只有在你的頁面上讓身動感性的文字敘述忠實的呈現在訪客面前才能引發訪客

感受到你的熱情你線上的行銷才會有發揮作用沒有熱情只有平淡你寄望

誰能夠提起熱臉來貼近你給你積極的回應切記不論甚麼樣的訪客每個訪

客都會對你所需敘述的熱情激動能創造勾起訪客心裡的激盪言詞產生回應

在「6號成功分析室」主要分析對象為網路相關的成功案例不限於公司

網站也涵蓋了個人現象新聞無論是人還是物體只要是在萬眾之中脫穎

而出在與同領域相似競爭者比較下創下十倍差以上的價值就算是成功只要

是成功的通通都可以送到「6號成功分析室」作進一步的分析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7

每周四Mr6 先貼一篇引子裡面會先開頭準備一些每個案例目前所收集到

的資料與初步看法引子只是初步期待的是拋磚引玉的效果接下來的一周又

二日(周五~下周五)期間有感想有意見的大大們儘管放肆的留言讓網友們

盡情享受盡情評論到了隔周六Mr6 以所有目前搜集的看法做個總結整理

出一篇有建設性的結論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8

資料三由全球化看產業赴大陸投資與台灣競爭力

來源摘要自<由全球化看產業赴大陸投資與台灣競爭力>(國政專論科經(專)

字第 090-002號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

時間90年 12月 13 日

網址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TE090PTE-P-090-003htm

《摘要》

自 2010 年 9 月 12 日兩岸海基會與海協會已完成「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

(ECFA)及「智慧財產權保護合作協議」(IPR)的換文程序正式生效後台灣

與中國大陸的經濟互動結構已進入一個全新交流的情勢誰是第一家進入中國大

陸市場的台灣企業資料已不可考惟近年來登「陸」已是台灣企業對外擴展市場

的熱門路徑之一經貿統計亦證明中國大陸已經成為台灣企業赴海外投資的重

要地區

有關台灣媒體企業登陸一事據學者調查指出其應始於 1986 年 2 月廣東省

電視台試播台灣連續劇【戰國風雲】由於反應良好自此台灣連續劇就開始在大

陸流行(楊志弘2002)1994 年一項針對中國大陸十幾家城市有線電視系統

的調查發現有九成以上電視節目來自香港台灣或是外國進口(賴祥蔚2001

33)而呂郁女(2000 379)研究亦發現台灣製作影視產品在中國大陸極受歡

迎不少代表作品頗能吸引大陸觀眾的注意力2001 年 10 月中國加入世界貿易

組織(WTO)後對積極進軍大陸市場的台灣媒體企業來說促進了台灣媒體

企業與大陸媒體企業各種合作互動的頻繁與多元化

雖然過去台灣媒體企業積極登陸之企圖始終受到中國政府層層的規範所

限多數業者只能私下以各種「交流」或「合作」名義透過第三市場(國)的版

權轉售等非正式模式轉進中國大陸市場無法像一般企業體以海外投資或直接經

營等正式管道進入大陸媒體市場但是隨著中國大陸媒體產業近年來蓬勃發展

台灣媒體企業面對大陸龐大商機即便有著層層法規限制仍不願放棄登「陸」企

圖廣用各種名義進軍中國大陸媒體市場

根據研究中國大陸媒體產業學者估計中國大陸傳媒市場的產值將超過

1000 億元人民幣並有很大增量空間(曹鵬王小偉2002 4喻國明2002 25)

因此中國加入 WTO 開啟了台灣香港西方傳媒企業對中國傳媒市場的憧憬

與行動(陳韜文2002 24)從前項類樂觀的分析不難看出面對於早將中國

大陸視為廣大產製品出口市場且已以各種非正式「合作」與「交流」等模式登「陸」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9

的台灣媒體企業而言應不會讓跨國傳媒集團專美於前而放棄任何搶占中國大陸

市場的機會就中國大陸媒體產業與市場發展現況來說中國大陸對各類媒體產

品的需求已隨其媒體產業蓬勃發展而增加相關媒體法規也隨著產業發展與加入

世界貿易組織而修正面對中國大陸媒體產業與市場結構轉變之際台灣媒體企

業進入中國大陸市場的策略理應修正過去以「合作」「交流」「第三國輸入」

之非正式途徑積極研議如何因應中國媒體市場及其規範變化期能以最適宜進

入模式進軍中國市場加強營運績效以獲取最大商業利益

審視台灣媒體企業在面對中國大陸媒體市場與產業開放變革之際亟需精確

掌握中國大陸對媒體企業開放之決策意涵與規範內容擬訂進軍中國市場之最適

模式據以評估影響其決策的因素乃因進軍大陸傳媒市場不僅與全球華人地區

之媒體企業在競爭也勢必面臨歐美跨國媒體集團之爭食中國市場

推介下面這篇論文它研究探討的是一般企業之市場進入模式理論與概念為

理論依據除分析市場進入模式類型及其決策影響因素外並將此市場進入模式

類型依媒體企業特性加以考量與修正建構媒體企業之市場進入模式類型本研

究同時探討影響台灣媒體企業進入大陸市場之決策考量因素藉此了解進入中國

大陸市場之台灣媒體企業經營現況與規劃策略論文研究並獲得了下述的成果

(一)建構適用於媒體企業之市場進入模式類型

(二)了解台灣媒體企業經營大陸市場之現況及策略

(三)探討台灣媒體企業進入中國大陸市場之模式類型

(四)分析影響台灣媒體企業進入中國大陸市場的決策考量因素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20

資料四網路白牌出頭天 轉戰實體店鋪創商機

來源摘要自<網路白牌出頭天 轉戰實體店鋪創商機>《電子商務時報》

記者盧心怡

時間2010年 1月 4日

網址 httpwwwectimesorgtwShownewsaspxid=100103192811

《摘要》

本文以「從 Blog 使用目的探索部落格商機」為題觀察台灣大陸及歐

美若干 Blog 的經營現況希望藉此看部落格的未來發展以及潛在的商業機會

經本文歸納整理獲得一種部落格分類模型便於對部落格使用的目的做一區

別主要的分類維度包含以獲利為出發界定獲利與非獲利的部落格使用目的

另外則以組織及個人作為區分的維度而界定出四個不同的使用象限並探討各

別象限分類下的發展現況依照上述使用者群像分類區別有商業部落格達

人部落格公關公益部落格及私人空間部落格等四個分類對其獲利的模式經

營現況以個案為例加以說明並另以台灣百大製造服務及金融業及美國

Fortune 百大企業共約四百家左右之企業對該企業使用部落格之現況進行

統計瞭解得到目前的大型企業對於部落格的使用尚在萌芽的階段(但應用趨勢

與熱度已經加快加溫)而一般的小型或微型企業或個人在應用部落格的現況

則相對熱衷

本文從現有的部落格發展現況提出「部落格資訊流與金流交換模式」

主要描述部落格服務供應商(Blog Service Provider BSP)如何與博客

(Blogger)攜手合作將企業的業務及行銷透過部落格的口碑擴散與消費者

達到互利多贏的正向循環

從文明發展Blog 的出現一個虛擬出版工具的使用較之紙張及印

刷術的發展Internet 的發明就像是打開虛擬世界的一把鎖鑰它本身也是無

邊無際的虛擬平台與媒體載具紙張或許可用來比擬網際網路的發明但我們知

道網際網路扮演的角色不僅如此而部落格便宛若印刷術加上傳媒的結合體一

個可以讓自己向全世界發聲的出版平台這樣的科技趨勢背後有著潛力無窮的

商機待發掘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1

資料一善用『置入性行銷』讓商品訊息在網路迅速發酵形成市場口碑 來源互動數位行銷 httpwwwadcastcomtw

時間2009年 6月 10日

網址httpblogyamcomnraylee445article21535555

《摘要》

俗話說「呷好到相報hellip」這是傳統商業行為中日常消費經驗中的「口碑傳播」

用語相對的它也是消費者消費行為前會先向別人詢問相關商品服務的使用

與消費評價的典型決定的依據因此「市場口碑」口耳相傳訊息的傳播行為

早已存在於人們日常生活的消費行為當中經由網路媒介即時通訊功能的引導

下「市場口碑」的形式在網路的特性以及企業與顧客間關係品質的影響下「網

路口碑」以有別於以往「口碑行銷」的型態快速形成事實上在網路商業行為

普及發達的社會中企業行銷經營必須正視顧客之間「網路口碑」所帶來的影響

其中「網路口碑」的效果可能是正面也可能是負面企業可藉由探討影響網

路「市場口碑」的關鍵因素瞭解該如何管理與運用進而能有效的掌握「網路

口碑」在市場上的影響力

網路口碑形成之因素亦即觀察顧客對於匿名傾向的程度如何影響負面網路

口碑的產生以及從企業形象與關係品質兩方面來探討產生正面網路口碑的影響

因素然而顧客產生網路口碑的行為可能會受到顧客個人特質與企業活動的不

同而產生不同結果因此網路「市場口碑」的探討理應納入顧客的網路涉入程

度來做為企業形象關係品質與正面網路口碑間關係的干擾變項以及加入企業

經營虛擬社群的管理活動本研究顯示吸引網友間熱烈討論能容易形成虛擬社

群間產品銷售周其變動的關係結構即消費者在消費後對「商品價格」「商品種

類」「服務品質」「關係」等因素正面影響口碑傳播意願之研究(1)滿意與

信任能有效激勵顧客透過網路化為正面網路口碑的效果(2)網路的匿名特

性會引發顧客在網路論壇中散播不利於企業的負面網路口碑(3)企業應制訂

危機處理的因應策略並有效地執行之才能真正降低負面網路口碑

其次由於網路「市場口碑」的影響力在消費者行為的領域中逐漸地受到

高度的肯定以及這種口碑傳播具有非商業化的特性因此消費者對這種形式

的推薦會特別的感到信任隨著網際網路的日益普遍口碑的本質也跟著有所變

化全新的口碑在新興的網路銀行產業裡是不是會產生不同以往的結果是有

待探討的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2

審視當前有關目前台灣網路「市場口碑」的研究多半是延伸 B to C 的推

論強調的是「科技接受模型(TAM)」「信任」對採用意願的影響鮮少有學

者是由人際溝通面(亦即口碑)來討論在口碑部分曾有學者認為口碑會影響

使用大眾對電子通路(e-channel)的信任進而影響網路銀行的採用行為故

本研究延伸過去口碑對消費者購買決策影響力的模式目的在於探討網路「市場

口碑」以一種網路『置入性行銷』的策略讓商品訊息在網路迅速發酵以達到

提昇行銷功能的決策力的影響

經由研究結果的分析顯示出下列的結構1「市場口碑」訊息為傳播者的親

身消費經驗時口碑訊息對消費者消費決策的影響力較大2「市場口碑」訊息

傳播者具備的專業程度較高時口碑訊息對消費者消費決策的影響力較大3「市

場口碑」訊息接收者具備的專業程度較高時口碑訊息對消費者消費決策的影響

力較小4「市場口碑」訊息傳播者與接收者之間的關係強度越強時口碑訊息

對消費者消費決策的影響力較大5「市場口碑」訊息接收者愈頻繁地搜尋餐飲

口碑時口碑訊息對消費者消費決策的影響力較大等五項結構因素模式是成立

準此透過前項的理論結構模式為基礎引介以下這篇論文探討自 2003

年以來發展成為熱門爭議性的『置入性行銷』議題正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態勢在

網路上蔓延成為廣大上網人口必然接觸的訊息來源各大網站推出的置入性行

銷手法也挾著異軍突起之態勢盤據在廣告主的行銷策略脈絡之上究竟是什麼

樣魅力造就了這個行銷的明日之星呢回顧『置入性行銷』這個名詞老早就被運

用在媒體中對現代的行銷人而言只是提出再運用而已準此網路執行置入性

行銷的多元工具採行置入性行銷除了要考量產品本身的訊息條件也得對執行

的工具有所了解因為入口網站的平台內容頻道多元必須充分了解才能決定

置入的方式有時候可以直接運用網站的現有資源或創意元素有時候則必須自

行開發創意元素或是內容頻道對運用工具了解得愈清楚就愈能提高置入的效

率因此透過這篇論文的論述期望能找出口碑對網路執行置入性行銷的多元

工具的可行方式採用決策的影響效果以及干擾口碑效果的因素進而提供網

路經營業者擬訂行銷策略時一個不同的思考方向藉著口碑之傳遞強化消費大眾

使用網路銀行的意願進一步影響其實際的採用行為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3

資料二服務業應用網際網路對顧客關係影響之研究

來源<服務業應用網際網路對顧客關係影響之研究>(2005管理新思維學

術研討會頁 41-64 台灣科技大學)

作者李正文劉宴尚

參考網址

httptwmyblogyahoocomjwxSJnSqRERl3irkBYerhCA--articlemid=21

3

《摘要》

顧客資料探勘的應用在商業方面主要的應用方式為顧客群分類(Customer

Profiling)購物籃分析(Market Basket Analysis)以及顧客保留(Customer Retention)

等在顧客群分類方面資料探勘可以從現有顧客資料中找出他們的特徵再利

用這些特徵到潛在顧客資料庫裡去篩選出可能成為企業客戶的名單做為行銷人

員推銷的對象以降低成本提高行銷的成功率

一個良好的顧客服務機制會帶來經營上兩個重要效果1建立第二次買

賣機會2忠誠效應顧客關係首先要探討的是服務的本質特性是什麼1服

務無形性2不可分割性3不易保存性4服務品質多變性就服務行為

的類型而言它有人的服務物的服務心靈鼓舞的服務資訊的服務服務的

內涵來區分可分為提供協助的服務事後進行修補的服務附加價值的服務

所謂的服務的行銷組合除了行銷活動的四個 P 所構成產品(product)價格

(price) 銷售管道或通路(place)促銷(promotion) 尚需包括額外三個 P參與

者(participants)過程(process)實體證據(physical evidence)

在顧客接受的服務活動中顧客會接觸到服務的生產設施設備因此實體

證據提供了關於服務品質的線索讓無形的服務藉由有形的實體證據來表達服

務品質的確保以獲取顧客信賴依顧客購買動機將顧客分為四大類1節約

型顧客2道德型顧客3個人化型顧客4便利型顧客服務顧客的意義

為1人員服務接觸是雙邊的2服務接觸是人際互動3服務接觸是角色

表現顧客關係管理 CRM 就是關係行銷在幫助企業找出有價值的顧客與顧

客建立關係及有效管理顧客關係進而使企業獲利

顧客關係管理流程要素與顧客互動與顧客之連結與顧客之瞭解與顧

客建立關係影響關係品質的因素有1關係銷售行為2關係接觸程度3

顧客知覺支持4服務具體化5關鍵事件的補救6關係終結成本7關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4

係利益8共享價值觀 9溝通10投機行為11關係強度顧客服務管理

主要是提昇外部行銷效果增加內部生產力服務品質的面向1可靠性2反

應性3確實性4同理心5有形性

顧客品質分類1顧客看不見內部品質2顧客看得見的硬體品質3

顧客看得見的軟體品質4服務的時間迅速性5心理的品質造成服務預

期服務與實際體驗到的服務差距原因1管理階層認知2品質規格3服

務遞送4市場溝通5認知服務品質

服務品質管理計畫服務概念發展顧客期待管理計畫服務結果管理計畫

內部行銷計畫實體環境與實體資源管理計畫資訊科技管理計畫顧客參與管

理計畫服務品質管理計畫是由下列七個次計畫所組成的(一)服務概念的發展

(二)顧客期待管理計畫(三)服務結果管理計畫(四)內部行銷計畫(五)

實體環境與實體資源管理計畫(六)資訊科技管理計畫(七)顧客參與管理計

服務品質評量指標原則1從你的服務策略著手2定期評量3提出

以顧客為基礎的問題4詢問公平的問題5蒐集團體和個人資料6為組

織訂下水準基點7蒐集量化和質化且具體的資料8讓成果呈現出來9

確使這些成果易於讓員工瞭解10確保這些成果是可信的11確使這些成果

被利用

顧客服務人力資源策略1僱用正確的員工2發展員工以傳遞服務品

質3提供需要的支援系統4留住最佳的員工5發展企業文化有關客

服人員教育訓練的基本原則1需求分析(組織分析職務分析個人分析)

2成果評鑑3實施良好的訓練計畫下來要針對顧客服務人力績效進行評量

其內容為1績效評估的目標與效益(目標為管理資訊激勵)2績效評

估與管理的步驟3績效評估的方法最後一個客服人員團隊成功領導者的行

為的特質有1親自示範「顧客至上」的精神2致力於推動公司理念3

他們都是『終身學生」4相信員工並在他們身上投資5設立專案小組6

堅持目標7勵行公司政策

接下來要介紹的是顧客知識管理定義企業將前項顧客資料或接觸經驗處

理後成為顧客資訊並經由員工討論與專家解釋等方式將顧客資訊進一步創造

出顧客知識再提供予組織有效地應用以建立與顧客之良好關係資料倉儲定

義定期蒐集自企業內部的日常交易資料庫並累積與儲存龐大的歷史性資料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5

而且這些歷史資料為靜態不可修改長期儲存於倉儲中具有時間性與整合性

以提供精確之分析與決策之用

顧客資料倉儲與一般資料庫的差異為一般關聯式資料庫使用關連資料表儲

存資料儲存日常營運的資料資料瑣碎難提供有價值的資訊資料倉儲則大都

使用多維度資料庫結構儲存資料儲存經過整理彙總的資料能提供有價值得資

訊支援決策判斷資料倉儲的種類

(一)企業資料倉儲(enterprise data warehouse)

(二)資料超市(data market)

(三)多層次資料倉儲(multi-tier data warehouse)

(四)聯合式資料倉儲(federated data warehouse)

(五)虛擬資料倉儲(virtual data warehouse)

資料倉儲的優點是減少費用節省時間和增加產量倉儲的缺點則是再導入

初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和時間倉儲的限制也會給公司資訊傳輸的網路造成一

些問題但如果透過邏輯規則對資料進行細分的技術可以瞭解龐大資料庫中資

料的特性其功能在應用於顧客服務管理類別1服務市場之區隔2客戶發

掘與流失防範3客製化的產品及服務4行銷活動分析如果這些機能透過

網路顧客服務管理功能則可以達到下列的目標1網路服務市場之區隔2網

路客戶發掘與流失防範3網路客製化的產品及服務4網路行銷活動分析

二顧客資料倉儲的特性

資料倉儲具有下列四項特性

(一)主題導向(Subject-Oriented)(二)整合性(Integrated)(三)隨時間變化

(Time-Variant)(四)非揮發性(Non-Volatile)在資料倉儲中資料只能定期地被載

入且一經封裝後就不允許再修改也不允許有刪除的動作因此資料倉儲的

資料環境相對是比較穩定的它只會增加資料而不會減少資料所以可說是非

揮發性的其種類大致上可區分為企業資料倉儲資料超市多層次資料倉儲

聯合式資料倉儲以及虛擬資料倉儲等五種類型其優點在於使用資料倉儲有很多

好處但最重要的是資料倉儲可以幫助企業流通各種資訊做為決策分析之用

以節省時間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並且增加獲利唯缺點是資料倉儲在導入

的初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和時間資料倉儲也可能產生資訊傳輸網路的壅塞

或是資料不正確的問題造成搜尋的時間加長反而降低了效率使得員工的生

產力減低而且事先必須充分掌握使用者的需求並透過適當的溝通與教育訓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6

練讓使用者知道如何去使用這個系統才能得到助益

五藉用網路資料探勘應用顧客資料

顧客資料的探勘程序可以分為(一)決定企業運用資料探勘的目的(二)資

料蒐集(三)選擇適當的資料探勘技術(四)分析結果(五)知識取得與應用鑒

於近年來由於網際網路的蓬勃發展資料探勘的技術也被應用在網際網路上當

顧客拜訪網站時往往提供許多寶貴的資料企業可藉由分析這些資訊來瞭解顧

客的行為模式藉以提高顧客對公司所提供之產品與服務的滿意度利用網路探

勘的應用方式包括有

1網路服務市場之區隔

利用網路探勘可以找出容易理解的規則來描述市場區隔以了解顧客族群的

屬性

2網路客戶發掘與流失防範

利用網路探勘可以建立行銷模式來預測目前有哪些顧客可能會流失使用這

些訊息來留住顧客或是當做篩選潛在客戶的依據

3網路客製化的產品及服務

利用網路探勘可以建立個人化的行銷模式提供顧客個人化的產品及服務

而透過貼心的服務不僅能鎖定顧客的忠誠度更能使顧客自動幫我們做口碑宣

傳帶來更多的商機

4網路行銷活動分析

利用網路探勘可以根據所要行銷的商品找出潛在的客戶名單協助我們決定

該聯絡哪些客戶才可以讓投資報酬率最高達到最好的行銷成效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7

資料三從參與式傳播觀點反思蘭嶼數位典藏建置之歷程

來源摘要自<從參與式傳播觀點反思蘭嶼數位典藏建置之歷程>《新聞學研

究》(第 102期頁 151-1752010年 1月)

作者郭良文林素甘

《摘要》

當多元文化主義在全球化的時代中成為普世的價值社區的營造社區的

文化社區的共同記憶應該是「數位典藏計畫」的源頭活水目前國家數位典藏

國家型科技計畫主要是以動物植物地質人類學檔案器物書畫地

圖與遙測影像金石拓片善本古籍考古新聞為典藏內容然而在現今提振

本土文化社區營造和多元文化發展的同時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社區文化內涵

與鄉土佚事風情是否更值得紀錄傳承因此數位典藏應該不只是規格標準大

小解析度這些數位化的數字與數值它也應該包含社區民眾的故事民眾共同

記憶的部分提供了一種超脫物化而較人文精神思考的元素而這正是科技產業

發展與社會文化相互支援互動共構現代化成就重要的一部份

台灣社會在相當多的地域文化中充滿著族群社會多元文化結構的因素屬於

少數弱勢的地域族群文化與社會雖然他們長期以來都處於文化的邊緣地帶透

過社區意識的抬頭與多元文化的百家齊放少數族群文化始能逐漸揭開它的面

紗這對族群的傳人而言族群的母語精神圖騰文化儀式等這些文化的根源

的流傳發揚都是刻不容緩的事實且極具社會意義深刻的意義

拜數位媒介多工功能之賜藉由數位機材優越的取材品質支援下這篇論文

研究嘗試以紀錄片方式紀錄典藏社區記憶透過紀錄片的實驗創作實際拍攝及

紀錄被攝者思考家庭及生活的過程期能提供開放生命的多元想像用不同的創

作形式來探尋家與家庭成員的生命對話對特定族群家庭集體記憶的發展歷程

以及研究提供一個現實實踐的影像紀錄這是本篇論文在文本呈現上一項空前的

成就

論文內容的結構首先針對就參與式傳播的概念與理論傳統加以分析進而整

理出五項具有參與式傳播的定義內涵其包括「由下而上與草根發展」「民主

論壇與平等對話」「意識覺醒與現況改變」「創造在地知識價值」以及「自

我發展與成果分享」等除了現代化理論所衍生出來的發展傳播概念常與參與式

傳播放在一起討論之外並且將參與式傳播受到哈伯瑪斯概念影響的部分作為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8

論述理論的結構基礎至於錄影紀錄的內容所具有的意義不但是一段族人成員

的生活與訪談真實紀錄也是一個多元文化的數位化紀錄的型態在影音效果的

價值上應具有以下的意義1作為二十一世紀台灣族群家庭變遷的家族記憶

提供一個發展影音紀錄的樣本2呈現多元族群的整體生活型態與生命思維

這有助國內生命教育教學素材的形式3對台灣族群社會中女性形象描繪提

供一個角色現實實踐的影像紀錄4提供給對自我的成長及對生命價值渴望改

變的女性一個思考的案例5為地方社區發展紀錄文化數位典藏的工作提供

了一項具體可行發展模式的參考形式

論文的研究採用 DeNegri 等人的「參與光譜」架構來支援分析並針對「參

與模式」「地方人士的參與」「參與式傳播資料庫的建立」以及「交大數

位典藏團隊的執行情形」等四項內容加以說明以探討蘭嶼媒體與文化數位典藏

計畫的發展過程以及研究發現佳興部落數位典藏內容為當地豐富之文化資源

從規劃內容蒐集資料到成果呈現皆是以文化工作者個人為核心運用在地的

內部社會網絡並連接多元的外部社會網絡不僅聯繫起數位典藏的參與者也

獲得外界資源的協助使相關工作能夠順利進行由於以部落傳統文化為保存內

容在社區充權的個人層次研究發現數位典藏有助於參與者培養出充權意識

增加對部落的認同但仍不足以在組織層次形成充權的過程與結果未來如何擴

展並運用個人層次充權的結果刺激增進社區組織的能力甚至在研究成果與不

足之處亦能期待藉此反省發展出一個更理想的原住民數位典藏的參與式傳播

計畫

最後究論文在數位科技文化發展上的意義來看作品的貢獻則是將近年來

各界對原住民數位典藏政策的推動以由企劃的階段轉進為部落本身進行典藏工

作的階段其所具的意義乃是賦予了原住民能在數位世界握有詮釋權的主體性

其次在就數位落差的形式來看鑒於原住民部落多群居於偏僻鄉野地區就社

會組織結構性而言其面臨的是人口流失及數位能力有限的問題因此透過研

究藉由期望瞭解由原住民部落進行數位典藏的過程及影響以及針對其數位典藏

工作進行的分析透過田野觀察及深度訪談的忠實記錄將數位典藏視為社區發

展紀錄經驗以及動力的可行方式之一如此結合社會網絡及社區充權理論為

發展架構經由此一數位典藏保存傳統文化紀錄的掌握與詮釋如能引發部落居

民未來參與度的提升從運作中產生族人自身以及社會各界多元文化認同的機

制用能提供原住民建立主體性文化與社會自主成長的動能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29

資料一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資源準社會互動研究理論建構與使用

者經驗研究

來源<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資源準社會互動研究理論建構與使用者經驗研究

>《新聞學研究》(第 101期頁 1-442009 年 10月)

作者翁秀琪施伯燁孫式文方念萱李嘉維

網址httpmcrnccuedutw010101html

《摘要》

關於「網絡媒體」的發展早在 20 世紀 80 年代網路先驅者 J C R Licklider

及 Robert Taylor即有精闢的論述當大多數人還將電腦視為「數學運算」的機

器之時Licklider 及 Taylor(1968)即已將電腦理解成是「溝通」的利器這兩位大

師曾大膽地預測未來電腦網路的發展將超越傳統在真實的生活空間(物理世

界)中人類所賴以建構社會網絡必須透過有限之節點(limited gateways)的

先天限制這個虛擬的電腦網路將令未來所有的人類都能輕易地透過這個系

統自由的(完全依其意志)建構其個人的社會聯繫

網路功能結合人類社會體系締造新文明成果在 20 世紀末已逐漸產生了前

所未見的變革電腦與網路的鏈結將各自獨立的文化與社會逐一的被串連而且

引發就社會制度產生了空前的「大變革」(great transformation)浪潮中當網際

網路逐漸地在主導一個人類新文明之際其實這是一場媒體的革命也奠定了新

文明發展間「實」的基礎而此一「新興」的生活行為乃是人類有史以來所

未曾經驗過的換言之透過對電腦科技「技巧高明」的運用是人類第一次「有

能力」為自己開創了一個「虛擬實境」的世界這個虛擬的領域中意味著一項新

的社會制度(social institution)或一個電子的公共領地(electronic commons)已被

人類自己「孕育」出來然而這個人類自己「創造」出來的「新領地」對人類

社會而言有什麼實質意義呢它會是人類遠離或隔絕一切犯罪和不倫理行為的

「新樂園」嗎凡此都值得吾人細細加以思考

當一個人在網路的引導下被以一種有秩序的方式逐一串連起來之後一個

以電腦為基本單位的電腦社群(computer community)於是成形這個新生的社群

表面上看起來雖然只是由許多個人電腦所共同架構起來的「靜寂」的電腦站

(computer stations)的集合吾人或許可以電腦網絡(computer network)姑且稱之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0

但是透過這個電腦網絡卻使得在每一部個人電腦之前的使用者在有意無意

之間有機會形成一個「活絡」的具有生命力的社群這個「虛擬」的社群卻與

人們在傳統日常生活中所共構的真實社群一般同樣地也具有溝通情感與傳遞訊

息的功能而溝通的方式除了個人與個人之間私下的聯繫之外個人與網路中

的集體大眾之間屬於「公共場合」的雙向聯繫亦成為一種提供互動契機的形

勢傳統社會中資訊習慣由中央核心流向邊陲偏遠地帶的「溝通模式」

在這個新興的電腦網絡中已被徹底地顛覆這個新興的電腦網絡形成了一種「草

根式」(grassroots)的聯結這種公民形式聯結最大特質即是將那些屬於社會

網絡中最底層或最邊陲者取得與社會網絡中優勢地位者一樣的社會地位同時陳

述自己的意見因此這個「網路社群」全新運作的結成也意味著新型態人類社

會的社會秩序將會逐漸透過這個網路社群的功能予以運作

其次Licklider 和 Taylor 並且進一步地指出這個網路傳播系統如要持續維

持其正常的運作其關鍵在於有賴廣大網民積極主動參與維護亦即是網路運

作的管理與決定權將落實於使用者的身上這是人類有史以來有機會實施「直

接完全民主」的最佳場域電腦網路的每一位使用者都將有此一權利與義務

貢獻自己的心力自己的智慧及自己的意見以共同形成新的社會價值與規範

準此「網路社群」的創建在「理論」上是人類社會未來的理想但從電腦網路

社群中所實際發生的種種事例審視之則這個新生的社群似乎並沒有為人類社會

帶來任何「幸福」的保證或任何可供期待的光明遠景因為人們在真實社會中

一切之問題行為在電腦網路社群中也一一被重複地展現出來其中最為常見

而最為人所詬病的就是違反倫理的電腦網路侵權行為

當然就當代的社會生活而言那些違反網路社群倫理的事件或現象已層出

不窮甚至已成為「網民」日常在網路社群中必須時時注意提防的「現實問題」

為了防止網路社群中違反倫理事件的發生人們都已開始從技術面暨專業倫理守

則予以適度規範此一社會組織成員的網路社群社會行為這些作法無非是希

望從法律及科技的面向著手間接消極的防堵違反倫理的可能機會與動機其結

果固然有其一定之成效但仍無法有效完全制止網路使用者一些反社會行為的發

生究其原因則法律與科技方法都沒有觸及網路社群仍然是由「社會人」所

共同構成的這個關鍵事實目前所有的網路使用者可以說在成為網民之前都

已具備了相當的「真實社群」中的生活經驗無疑的這些生活經驗會自然地被

帶進網路社區成為網民在網路社群中活動時的行為指南因此欲處理電腦資

訊網路(網路社群)的倫理議題就如同要處理真實社群的倫理議題一般必須

對該社群的結構背景先做深入的理解才有可能掌握其關鍵處進而擬出有效之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1

對策

「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資源準社會互動研究理論建構與使用者經驗研究」

這篇研究論文研究的目的在於建構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準社會互動理論經由

文獻的探討就認知面(含可用性內容結構和網站可辨識程度)情感面和體

驗面是影響使用者準社會互動經驗的主要因素這篇研究探討不同受訪者在使用

數位典藏資料或其他網路資料時的經驗如何(認知面情感面體驗面)使用

者如何和這些網路內容互動具有哪些認知面情感面和體驗面特色的資料更容

易引起他們感官的知覺情感的投入與身體的活動並影響他們對於時空的知

覺而產生所謂的「準社會互動」使用者和他們所處環境中的其他人如何就所

接觸到的電腦網路內容進行互動

研究的結果顯示多數的網站普偏著重於內容及認知面的建制欠缺可用

情感及體驗面的內容故一般使用者對數位典藏網站的知曉度較低認同度也無

法提高研究數據顯示網路使用者理論構面預測準互動行為的可解釋變異量仍

有 59其中解釋力最強的是情感面(54)其次依次是體驗面(37)內

容認知面(34)和可用認知面(32)這篇研究所建構的網路使用者理論構

面和準互動量表雖具有一定程度的效度惟這篇研究是採取網路問卷調查方法

樣本代表性難免不足未來應該以隨機抽樣方法再次檢定這篇研究初步建立的

理論架構以增加研究信度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2

參考資料二癌症部落客的書寫研究

來源摘要自<癌症部落客的書寫研究>《新聞學研究》(第 106期頁 99-134

2011年 1月)

作者陳憶寧

網址httpmcrnccuedutw010603html

《摘要》

部落格的興起與盛行乃在於自發性的自我表現與資訊分享由於不須如

報紙投稿般受到主編審稿採用與否故是十分自由的這也是部落格吸引廣大群

眾的原因之一然而正因為如此故其水準與素質亦無法有一標準來衡量人

氣的高低與水準素質亦未必可以成正比一些喜歡文學寫作之人也就以部落格

作為發表的園地在其中揮灑自我表現創作的熱情

就以創作自由表現而言部落格一方面可說滿足了個人自我實現之成就

感以及與同好分享交流等心理需求一方面也可說是磨練文筆練習寫作及發

表的園地就文學發展方面而言文學創作自始即非「專業文人」的「專利」

任何人都有藉文學創作以表達情感的自由與權利中國文學史上的民間文學作

品也是不可忽略的一環民間文學一般文字較為俚俗但其內容是豐富的情

感是真摯的因此有其相當的價值由此來看目前興盛的網路文學以個人之觀

察約有如下幾項特點

1作者有中文專業的當然更多的是非專業的

2內容豐富多樣有真情表達自我的也有思想天馬行空的

3有寫作能力不錯的讀來言之有物而能感動人

4也不乏國語文基礎尚須加強的如錯別字文句不通章法組織紊亂或

是文字看似優美實是詞藻堆砌不知所云helliphellip等等缺乏國語文或專業寫作指導

與訓練者亦屢見不鮮

當然就表達自我的創作自由與學習寫作的角度來看網路的「文學作品」

是值得鼓勵的其有著社會學心理學以及文學學習各方面的價值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3

至於一些部落客因閱讀者超人氣的擁護建立了對自己作品的信心因而

將作品「出書」者此一現象據個人之觀察其特點亦與前述對部落格之各項

觀點相類所謂的粉絲人氣或市場接受度亦未必與作品水準相等

就出版之著作而言古人有所謂的「名山事業」有所謂的「文章千古事

得失寸心知」(杜甫詩)現代之國語文教育者也常教育說「要提昇國語文

程度要多多閱讀課外書」衡之今日出版物或許就部落客之出書而言亦為

基於一自我表現或者可說「作紀念」之動機而憑其人氣粉絲有相當之銷售量

但就社會對出版著作仍具有相當看重之價值而言出版物之素質如何一般「讀

者」亦恐難以分辨

當然文學作品是否有價值事實上也有其層面與時代性的意義所謂雅與

俗各有其所好陶淵明的作品在當代並未被主流文化所接受到後代才廣受重

視是故就「文學」而言不管是不是網路作品任何人皆有創作與發表的自由

與權利出版為著作亦然其價值亦自是多元而未為定數短期內市場接受度高

的未必會長期受肯定

但就「閱聽人」或「讀者」層面而言對於作品素質之分辨則是需要教育

的增進其素養就像每個人都會唱歌但未必都唱得好每個人都可以寫作出書

但未必是都能寫出「好書」唯就網路媒體正向面觀之作者能於開放的空間「勤

情」於發表期論著社會應該給予肯定至少這是一種不同意見表達的方式其次

就讀者的角度來看是否接受又是另一種場境即或是負面的評價其正向的意義

乃是建構了讀者社群「批判」的能力當然正負二元論最終仍須接受「市場」的

驗證要還是不要接受它存在

審視「癌症部落客」這篇另類課題專業論文研究其所展現的功能是它檢視

部落格對於癌症病患這群弱勢族群所擁有寫作的可能性及意義以特定的健康

議題癌症之部落格回答以下兩個研究問題誰是癌症部落客癌症部落客

如何書寫癌症這篇研究選取兩大部落格系統「Yahoo奇摩」部落格以及「無

名小站」部落格共 63 個選取 315 篇貼文進行內容分析結果發現部落格作者

多是年輕的女性患者貼文可看出部落客的社會連結與面對疾病的書寫動機研

究結果意味著癌症部落格有潛力成為一般大眾書寫處理疾病的空間且部落客為

社會中健康議題的資訊來源之一誰能說這樣的文章「部落格」其所啟發網路媒

體傳播功能新探討意義的所在一種由分眾主導滿足分眾需求的媒介經營形式正

逐漸的發展形成當中同時也開啟了新媒體傳播社會意義的新生命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4

資料三創業家社會網絡行為之質性研究

來源摘要自<創業家社會網絡行為之質性研究>《創業管理研究》(第二卷

第四期頁1-242007年12月)

作者陳家聲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教授

網址httpwwwerjorgtwsearchJournalFilev02n04V02N4-1pdf

《摘要》

網路社會行為的特徵乃是公民式連結組織的形式它不像傳統人類社會一般

有階層化組織方式也就是說這樣的結構方式並沒有一個核心的機制透過權力

的運作將整個社群連結起來網絡溝通方式的出現令使用網絡的人多了一種虛

擬的身分而這就是一種較少受到社教化約束的「虛擬我」青少年使用「虛擬

我」的身分在網絡發言或發布短片由於並非一種面對面(face-to-face)的溝通模

式意味網民發言或上載短片時只是面對電腦而非真實的接收者因此在較少

限制的情況下青少年的行為會變得大膽激進甚至刻意挑戰社教化約束演

變成為一個難受控制的「網絡社會我」這種草根式連結方式所建構起來的網路

社會必須依賴相互的信任(mutual trust)才能彼此聯繫起來成為一個社群

換言之相互的信任乃是電腦網路社群這樣水平式社會組織得以順利運作的主

要機制前面提到電腦網路組織及運作的方式將會是以基層使用者為主體

讓電腦網路的每一位使用者都有同等的權利與義務共同形成電腦網路社會的

價值與規範因此整個網路社群的運作絕大部份是依賴網路使用者的高度自

制與自我規範

網路領域雖然是人類空前第一次有機會獲得完全自由可能展現自我的場

域但網路社群這樣的安排與設定同樣給予網路使用者誤用乃至濫用此完全自

由權利的空間網路社群的倫理問題即是由此而衍生出來可以想見的因為網

路空間的自由所引起的誤用與濫用而造成的網路倫理問題將無可避免地會沖擊

破壞網路社群中網民之間相互信賴的機制而相互信任機制的破壞顯然將會

危及網路社群的建構基礎進而影響網路社群的運作與發展當前許多有關網路

社群倫理議題的探討或著手採取的防制對策無論是就法律面或科技面著手但

都只是片面地考慮到如何減少違反網路倫理的事件發生而尚未能從以上所討論

的網路運作機制予以整體之考量事實上在設法解決網路倫理問題之時將會

面臨一個極為棘手的兩難情境首先網民在網路空間的自由「行駛權」所引起

的誤用與濫用而造成的網路倫理問題一定會消蝕網路社群相互信任的連結運作

機制進而鬆動網路社群的建構基礎然而若著手針對網路倫理問題採取「有

效對策」則勢必要對網民在網路社群中的自由權加以設限如此一來固然可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5

以解決部份的倫理問題但是這樣的作法事實上是犧牲了網路社群當初之所以

被創立起來的最珍貴的特質即網民擁有的近乎完全自由的悠遊空間準此以

往可能會扼殺這個人類自己所創造出來的虛擬網路社區進一步發展的潛力因

為網路社群中網民自我規範自我節制而相互信賴的基本理想與實踐機制有

可能會因為這些防制倫理問題發生的預防或補救措施而蕩然無存因此尋求解

決網路社群倫理問題之道的關鍵基本上是在網民的自由權力與因之而起的誤

用濫用自由之間尋找拿捏一個適當的平衡點(balance point)這個平衡點

一方面必須能夠繼續支持網路社群原有的自由權與自我規範機制另一方面又必

須能夠制止因誤用濫用自由而產生的傾斜顯然的這是一件高難度的藝術工

作是全體網民必須共同面對思量的艱鉅任務工作因為網民才是網路社群的

裁決者網民們在網路社群中的所作所為將決定未來網路世界的面貌

隨著網路空間(cyberspace)的逐步擴充與全球化連結當代人類有機會透

過這個系統完全依其自由意志建構其個人理想的社會聯繫關係國度年輕世

代進入社會常經由創業展現理念達成理想其中中小企業的蓬勃發展的成果

不但成為多數青年創業的指標同時在台灣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這種創業精神更

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與影響基於正因為中小企業對台灣經濟的貢獻邁入數

位經濟世代它理應是研究創業家成功因素的重要議題之一鑒於社會網絡關係在

華人社會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這篇研究論文期望透過探討社會網絡行為在創

業家的創業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期望能夠回答下列重要的問題創業家在其社

會網絡行為表現上有何特色創業家如何營建其社會網絡創業家如何透過社

會網絡來獲得其所需的資訊及獲得潛在利益

研究結果顯示創業家會經由不同的管道可能是正式的組織或公協會專

業協會或是非正式的場合中與別人建立或深或淺的關係並透過不同的互動方

式得到不同的資訊從關鍵人物(強連帶)身上可以得到產業重要的技術與知

識還能發展情感的支持而一般社交朋友(弱連帶)可以得到較多較廣泛的

資訊創業家會透過強連帶關係及參與各種公協會社團活動非正式活動等不

同方式拓展社會網絡關係獲得各種資訊與潛在的商機利益創業家求學過程

與先前工作經驗所累積的人脈也是新創事業發展時的重要資源這篇研究從社

會網絡理論及特徵試圖系統地討論創業家社會網絡關係行為及其意義期透過

這篇研究發現能夠做為學者對未來創業家社會網絡行為研究的基礎而從個案資

料分析的創業家社會網絡關係行為也能夠給創業家一些實務建議讓創業家明

白了解社會網絡關係對創業的重要性以及建立和拓展社會網絡關係的參考幫

助其在經營新創事業時更加順利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6

資料一如何落實網路言論管理

來源摘要自<幾個值得進一步澄清的網路規範根本問題反省與辯論的開端

>《律師雜誌》(第 233期1999年 2月 15日)

作者劉靜怡

網址

httpwwwlawbankcomtwtreatisepl_articleaspxAID=P000010717

《摘要》

網際網路媒介傳播服務的功能人際多元的互動的結構無遠弗屆的網路資

訊服務等確實已帶來人類生活上的便捷惟不諱言的是網路犯罪的問題也隨

之日益增多併發例如網路色情非法竊取網路資料利用網路散播謠言中傷

他人販賣違禁品侵犯他人的著作權刊登不實廣告欺騙社會大眾等

都是網路被不當使用的另一個面向有鑑於此目前全球大多數國家針對社會使

用網人口規模持續快速的發展來看多以積極的態度建立一套「網路資訊規範與

倫理守則」以防止並解決日益嚴重的網路犯罪問題各國政府除了應立法對網

路的不當使用加以規範外並潔何業者的配合以及網路使用者網路管理者敦促

各藉由自身發動自律行為其次各政府在立法時須注意勿以條例式的規範因

為網路太過多元並隨時有新的變化發生所以立法時應以是否造成他人各項損

失為論斷的依據同時也須加強民眾守法的觀念切記勿再重蹈以往嚴以立法寬

於執行的復轍在建立網路秩序與規範之始或許有些困難因為網路本身太過多

變及難以控制不過如果能將這些理念能形成一種風氣配合網路快速的傳播及

廣大多元影響力等的特性必然可以對整個網路倫理與文化有很大的幫助

其次在審視網路秩序規範與網路自由等行為所具的爭辯形式時首先應

從網路特性作為探討的基礎分析網際網路作為一種新興類型的傳媒而言他

具有以下的特性多媒體性(multimedia)超文本性(hypertext)封包切換(packet

switching)同時性(synchronicity)互動性(interactivity)透過這些特性

網際網路得以建構一個自由的虛擬空間他的自由性突破了真實物理疆界的侷

限也穿越了時間的的限制個人的思想言論只要他願意就可以在極短的時

間之內傳播到各地領域中同時經由他人的閱讀與迴響將很快成為一個集體的共

識再就商業的行銷販售來看只要商人的行銷策略能即時反應市場趨勢或

將商品內容的特色以創意行銷作為一個銷售的賣點即能以速度快效率高的

手法進入市場當一個眾人期待已久的美麗新世界似乎已能實質有效地呈現臨在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7

你我眼前時科技的進步除了讓人性得以貼近自由惟同時隨興發揮的任意行

為讓一些人性的醜惡面也隨之帶進了科技所構築的這個虛擬世界之中網路謠

言網路詐欺網路駭客網路色情網路病毒等都證明了網路並不宜是

一個可以完全自由任性行為的地方也因此他仍需要維持一定的秩序讓大家

都要遵守必要的規範才能讓虛擬社會系統不致發生紊亂同時也是融合傳承傳

統真實社會真正的意義

準此就一個國家資訊政策形成過程而言在新興資訊科技發展的初期資

訊政策使應該及早將其可能的影響納入評估以確保新興資訊科技在普遍使用的

同時能夠將選擇和彈性極大化當然此一架構他應該式重塑資訊政策形成過

程的觀點而並非是強調主張政府應該積極介入甚或控制新興資訊科技的發展

走向是一種主張資訊社會公共政策形成下所應該具有更為開放型式下的形式

亦即是這類的論點其所涉及之民主憲政傳統下的政府功能在科技主導的社會結

構中其所行使公權力的界限與控制等的新興制度面的問題分析相關政策執再

行面可以參酌的內容下列的幾個考量方向

一首先應從網路世界爭議面應該如何規範做起

二從現實生活行為中進入網路世界的規範建置

三法律社會規範與資訊科技的倫理關係的建構

四實證法律 VS網路社會-政府國家公權力 VS網路社會

五網路規範倫理秩序法規未來發展趨勢之省思

最後關於這個課題就個人而言面對網路聞名的新興生活空間領域時人

們因受限於過去所累積生活經驗的影響理當會將傳統的記憶與經驗與當代變動

的新型式進行一種對比性差異結構架的形式做出探討與評價所以除了要更理

解網路世界規範運作過程之外當然更要針對傳統世界的規範做出省思其次

在網路世界現實生活中的人們也要面對掌握市場那些無形的操控之手做出太討

理解在資訊科技時代人們除了要面對的是千萬隻隱藏在背後電腦程式設計師

的雙手之外對於參與網路資訊製造傳播的鍵盤之手都是人們必須理解同

時加以掌握的資訊節構要知道網路世界作為一個多元溝通的新社會形式其本

質乃是應以理性的互動溝通作為行為正當性的基礎故每一位網民應有的認知是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8

網路社會互動溝通特性的新行為形式而絕非是透過各種管道渲染或是參與網路

世界的負面傳佈的心態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9

資料二美國資訊自由法的運作經驗

來源摘要自<美國資訊自由法的運作經驗>(台灣新聞記者協會)

作者劉靜怡台大國發所教授

時間2004年 9月 24日

網址httpwwwatjorgtwJudgeercon1aspnumber=42

《摘要》

傳播媒體言論自由權力的內容與義務的結構範圍除了在少數極權社會國家

之外通常都是各政府媒體學者公眾輿論在眾聲喧譁爭議聲中的重要討論

焦點惟當「言論自由」成為事過境遷後的媒體內容裝飾器物後新聞內容的文

字內容的爭議性似乎也從未有機會在人們的生活環境中真正具體的實現它資

訊傳播內含真正的意義

所謂的言論自由以最簡單傳統的話來解釋是「我擁有此一基本的言論自

由與保護於特定的場域有發表言論的自由同時不受到任何事先的監審

(Censorship)與限制(Prior Restraint)並對此言論內容負完全責任而此言論

應包括語言與非語言之型式」無論這一段文字對言論自由詮釋的意義與功能為

何不過他卻實也是號稱民主言論自由大國-美國在歷經了長期時間洗鍊下所

獲得的一項歷史形式的文字詮釋的結晶

不過從歷史的衍發過程中可以肯定的是「言論自由」一直是令一個社會當

權者愛恨交加的名詞也因此註定了它永遠得不到它安定無虞保障形式的主因之

一就在網路快速發展迅速延伸至聲全球世界每一個領域時網路上資訊中過

載與不當言論的批評聲浪讓言論自由又再一次的讓新興的網路媒體面臨了發

展上另一個新興的挑戰茲以美國的發展為例1996 年首先點燃的戰火是「通

訊端正法案」(Communications Decency Act of 1996)他在 Reno v ACLU 的案例

辯論中受到了挫敗但之後美國最高法院宣佈判定「通訊端正法案」的部份條

文屬於違憲也因此讓網路言論自由的保護戰爭在初期得到了應有的重視

不過如果從網路的特性來探討言論自由就有如童早年美國西部拓荒時

代那些愛打抱不平的牛仔們用槍隻來捍衛自己的圈地時他們充滿著理想與正

義的姿態網路社會雖然已走過了蠻荒的年代但虛擬的網路世界裡確有充滿

了如西部開拓時期那般的充滿著許多的未知未來他的發展仍有待轉移實體世界

的規制甚或是重新創造來導入網路世界

審視網際網路發展至今一直都是以資訊自由流通與共享為其經營的精神

所在而其中的基礎所在就是每一位末端使用者都能擁有從網路上自由「擷取」

資訊的權利而這也網際網路功能角色立足的所在所謂的「資訊擷取自由」

就是指一切存在於網路上的資訊每一位使用者都理應能夠自由的擷取也就是

說使用者應該被假設為「善意」的使用者故在網路行為的領域中每一個使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0

用者都應該能自由的擷取所需的資訊而無需擔心是否會觸犯法律

無論是網際網路通路中的資訊或是存在於任何一種傳播媒體的資訊預先過

濾篩選的責任本來就不應該被加諸在使用者的身上相對的是應該成為每一個

資訊「提供者」應有的責任而網路上的資訊若有瑕疵其責任也應該在於「提

供者」無疑的資訊的瑕疵絕對是由於「提供者」的不正確或誤作為而產生的

而非一味的規論至最末端「使用者」的身分上如果在此時將責任歸於使用者

或視其為幫助犯則此無異於就保護智慧財產之名加重了使用者沈重的道德責

準此保障每一個末端使用者擁有「資訊擷取自由」的權力讓每一個網路

使用者在瀏覽網路上的資訊時無需擔心是否不經意的「重製」了他人的著作

也無需擔心從網路上下載的資訊是否會違反法律顯然這是一項非常必要的新思

維而不只是單一的資訊擷取自由意義探討的問題對於存放資訊的使用者私人

物品來說也具有隱私權不可侵犯的意義存在深一層的探究賦予使用者能夠

自由下載並且單純供個人使用的權利這與著作權法上面所揭諸的「尊重智慧財

產」是毫無衝突的資訊能夠自由的流通網路以及知識才能快速的傳布並且

匯集更多的資訊擴大網路的範圍使得知識經濟的規模能更擴大網路的發展

之所以能一日千里畢竟得自於資訊的多元高速即時的傳播特性

如果堅信要求每一個使用者在網路下載資訊時都必須先加以審核該資訊是

否有使用上的瑕疵性那麼對於每一個使用者來說無異是在行為中加重了深

沈的負擔讓使用者起了排斥的寒蟬效應導致使用者可能基於違法的風險不願

意擷取在網路上的資訊因為除非該資訊能夠先證明其為「無瑕疵」的使用

即或式如此審是當前網路資訊領域中所存在著大量的資訊但是又有多少資訊

能夠讓使用者在無負擔的形式下下載使用的告知呢準此如是的擴大勇用者

責任的後果於是必須讓合法的資訊提供者必須花費更大的力量去證明自己是

單純的資訊使用者每一個「提供者」也必須保證「使用者」下載該資訊不會觸

犯法律如此網路自由與快速流通的本質將起重大的改變並且在缺乏一套足夠

信任的機制讓使用者能安心下載資訊試問這難道是身為資訊「提供者」所樂

意見到的情況難道這樣有助於資訊自由有助於國家知識經濟的發展

其次就傳播節構而言資訊提供者與使用者之間原本即存在著「先傳後播」

的結構性關係如果沒有這項資訊先在網路上「存在」那麼使用者的「擷取」

行為就不會發生所以不但存在著前後順序也存在著因果關係論及責任分配

有瑕疵資訊必然來自於「提供者」討論「到底是誰侵犯智慧財產權」的時候

最直接的答案必然是瑕疵資訊的提供者那麼把這個責任擴大到「使用者」的身

上難道會是一件合理的事情如果「合理使用」的責任範圍本身根本不合理那

麼使用上又如何論以合理處在這個網際網路高度發展的時代之中使用者應該

被假設是善意的並且能夠以一般所公認的普通方式去自由的取得網路上一切

存在的資訊而不被賦予「預先審查」的責任網路的世界應該是更拉近「提供

者」與「使用者」間彼此的距離而不是由類似此次的事件造成提供者與使用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1

者相互對立因為真正的侵權責任是存在於「合法提供者」與「非法提供者」

之間的只要能夠阻止非法提供者那麼智慧財產的侵犯就會消失根本無須將

預先審核的重大責任加諸在使用者的身上

面對網路多元介面傳播世代的發展人們如何運用那些傳統新聞自

由的模式以一種典範傳承的態度作為應對二十一世紀各項挑戰的基

礎是一項社會全體必須省思的新思維與行為規範讓人們共同凝聚共

識重新作出共同的承諾一起為此一新興的傳播事業的發展作出努力貢

獻讓人們匯聚智慧締造一些高科技化的生活形式作為人類推動此一

新文明取得全世界共同確實進步的力量讓人們並肩前進倡導此一自

由的精神與秩序為了前一個時代理念的延續更也為了賦與每一個年

輕世代參與者期許的希望與機會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2

資料三匯流發展下傳播內容管制原則之探討 來源摘要自<匯流發展下傳播內容管制原則之探討>發表於交通大學2009 年

全國科技法律研討會

作者陳志宇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

網址httplawblogilf-twcomreadphp97htm

《摘要》

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傳統大眾播媒介壓縮技術網際網路等在數位科技

的主導下將傳統獨立經營發展的廣播通信資訊等傳播媒體產業其所用的

機具設備產製模式服務功能等有關的經營組織模式於「科技匯流」(Technology

Convergence)的形式下已建構出以「數位平台」為經營基礎的「新媒體」(New

Media)結構數位傳播技術已有效地融合了傳統媒體音訊視訊數據訊號分

界的形式並將其功能整合在數位平台上以不同介面的形式傳輸資訊

麥克博斯特(Mark Poster)指出 20 世紀的結束見證了傳播科技系統與

產銷型態結構世代更替的過程傳統傳播活動的進行是將資訊符號從一個定點傳

送到廣泛接收的過程資訊符號通過電子類比訊號縮短了時空距離繼起的新世

代傳播則是以數位化符碼與技術駕馭時空環境麥克將媒介傳播技術領域的分界

分成兩個時代用以說明

(一)媒介商品是由一組比例上屬於極少數專業製播者將資訊內容傳送給

不特定為數眾多消費者社會大眾使用的形式屬於一種由媒體所主導「播放型傳

播模式」(broadcast model of communication)的經營制度

(二)在 20 世紀末一股由ldquo資訊高速公路rdquo及衛星通訊技術以及電視

電腦電話等數位媒介匯流(converge)等整合而成的新興媒介傳播模式成

功發展後他建構了一種多元互動為核心的傳播形態此即是ldquo次世代媒體rdquo的

意義審視在此一數位形是新媒體多工介面的結構原本傳統報紙雜誌廣播

電視等獨立經營的大眾媒體的組織都多已只能成為新媒體多工結構中不同介

面經營的形式而已

當經由數位科技匯流成功地整合傳統媒體於一體的經營形式後於是傳統媒

體產業的經營形態於式啟動了「新媒體」革命性創新經營發展的脈動一個廣

義新媒體的意義是一個以數位平台為基礎整合平面視聽網路通信等傳播

業務他可以是一種垂直整合分工整合經營的形式他也可以是一種水平整合結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3

合異業聯盟所謂多角化經營的策略在新媒體的經營結構體制中傳統大眾媒介

資訊載具因功能不同而形成的獨立經營事業領域分界惟在新媒體整合經營組織

模式的運作下其企製行銷管理等制度都已完全為之解放因此無論就媒

體政策主管的政府機關或事業經營參與的投資者閱聽人社會大眾學術研究者

等而言這都必須是一項全新思維下有效推動參與機制以及其無可規避必須急

於面對空前挑戰的課題

當前述的形式以因為資訊社會的新機制快速地結合傳統社會制度有效地

運作並且共構了一個全新效率實體互動(physical)的新社會形勢時這也同

時也引導現代資訊素養革命性創新變革的成就隨著資訊高速公路普及化的發

展以及衛星通訊技術與電視電腦電話等的技術結合後一種結合製作行

銷消費等三者共構而成的新媒體的經營模式正逐漸快速地取代ldquo第一世代媒

介rdquo的運作型態於是大眾媒介次世代的經營理念結構與制度正式的躍入

人類的生活機能中此即是「次世代媒介制度」的本質就硬體而言它以「數位

技術」為基礎就傳播經營的特質而言它是去核心化的多元交流形式讓每一位

媒介介面的參與者既是受播者也應是傳播者而一個更貼切的用詞應是資訊傳播

ldquo參與者rdquo(participator)的角色大量且高密度投入數位平台所提供情境環境

下的互動傳播行為時也締造了人類文化一個新資訊社會文明的成就

審視新數位匯流發展下的形勢已將各項傳統制度的結構由產業水平層級

的分工將通訊傳播「內容」與「平台」區分開來作頁同時這兩者的管制基礎

目標價值觀也截然不同需至訂出在產業去管制自由化的潮流中內容層面

的管制反而需要重新審視再管制的適當性「內容」與科技產業變動的關連性

低卻與社會價值觀念一貫的關連性高如人性尊嚴與心智未成熟者的保護不

因科技或平台的變革而有不同相對的言論自由的保障弱勢族群媒體近用的

增進也應檢視其社會目標補充一般法律規範不足

引介以下這篇文章介紹了心媒介平台依性質對傳播內容應受管制責任有

高低差異新興的媒體服務自律機制比政府管制更有效達成管制目的並兼顧

創新發展這篇研究從傳統內容管制的基礎出發參酌歐盟 2007 年之視聽影音

多媒體指令以及層級模式分析通訊傳播平台的特性提出細分化的原則探討不

同平台受管制密度的差異提供各位在參與新數位文明下一項行為參考的依據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4

網路事業的產品與服務幾乎只是網站介面型態包括運作等也都是利用網路

行銷

6持續不斷的收入

網路事業能讓你在付出努力後就可以持續不斷為您帶來可觀的網路收入

而且終生持續

7穩定持續的市場成長

每天都有新的人上網這意味你的市場 也持續不斷的成長中

8網路所到處處是商機

透過網路可以鏈結全球的交易對象擁有無數可以發揮專長的機會與商機

維在網路變商業經營熱烈的氣氛中亦不乏經營績效較差者其所面臨最嚴重

的問題應屬創業者對網路認知及參與程度低未採取任何網路上的經營策略創

業者身兼數職無瑕經營網站事務等本研究也發現對網路創業期望較低之創業

者在創業過程中未採取積極之經營策略甚至是無為而治其經營成果通常與

期望高低成正向關而創業者之網路認知及參與程度愈高其經營績效呈現超出

預期不受商品種類及創業期間長短之限制隨著網路創業期間的延續網路商

店績效不顯著期望落差大者創業者對網路之認知及參與程度會有所改變較

積極之創業者會探索問題癥結之所在進而修正經營策略

引介這篇論文主要是介重其對創業管理研究的論述主要包括個人創業與公

司創業兩大取向前者大多集中在探討創業者的特質經歷與能力以及創業團

隊如何影響創業成敗而後者則多從企業成長的觀點探討如何透過綜效的發揮

來發展新事業這兩種理論觀點雖然都曾指出網絡關係對於新創企業發展的重要

性特別是個人創業所強調的人際網絡但是卻缺乏深入探討創業者如何運用網

絡關係來取得各項關鍵與互補性資源因此論文研究運用網絡理論來分析

創業者如何透過網絡定位策略來協助創業初期的生存與成長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5

資料二「博客來」有何了不起

來源摘要自<「博客來」有何了不起>【6號成功分析室】

時間2006年 8月 24日

網址httpmr6ccp=355

《摘要》

每一個人上網的目的都不相同但都有一個共通的特性因此當青年朋友

準備投入「電子商務交流平台」經營之列時你一定要知道這個「共通性」指的

是什麼從這個基礎上再去探求經營發展他們的「共同性」目的並以此作為你

經營的目標和策略規劃的原則

多數青年朋友在投身數位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其實多數人想的都是一樣的

事都是希望怎麼去經營「好」它然後去發大財如果只有單純的想著這麼好

的美景時而又都可以做成的話那就不叫「數位資訊經濟」了要知道這是改

弦易策權新思維的東西因為大多數的都是坐著同樣的事傳統的開店(站)

版面作的美美的放上你的電話然後希望客戶會來敲門會進來消費

是的沒錯也許美美的業面就一定會有客戶會來敲門入站但問題是會不

會消費呢因此你這樣傳統的經營私為企劃就夠了嗎如果答案是夠的話那

麼位什麼商業網站那麼多經營不下去的也那麼的多經營不賺錢沒發展的又更

多傳統的是業經營方式改個行我努力吃苦耐勞中就有成功的一天但是

今天你不一樣了數位經濟的遊戲規則權變了要讓你的電子商務的交流平台

更驅茁壯好還要更好用心思維一種有別於傳統的非線性思維模式用下列

這篇文章以及其網站「6號成功分析室」所提供的一系列文章看下去會對你

有幫助的

網際網路的發達每一個在網路上瀏覽的訪客都希望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取

得他所所想找的也就是『資訊』你提供什麼樣的資訊並不重要因為總有人

需要你所提供的資訊如此的說法並不意味著只要你提供了「詳實」的資訊就

很值錢了那可不一定千萬別因此就自我膨脹了在網際網路上流覽的訪客

沒有一個是有耐心去慢慢逛你的網站的唯有你能快速準確的提供訪客所需要資

訊時你才有可能突破上站人數的迷失你才有辦法比一般網站更前進一步更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6

幾近客戶的一步江湖一點訣說破不值錢在這我就把他稱做是的秘訣一不

過你也別跟他人說說了真的大家都會了就不值錢了

接下來很重要的是怎麼準確的去提供客戶所要的資訊首先需要準確了解的

是由於網路訪客都是沒有耐心的所以別讓在網站上花很多時間搜尋據一個非

正式的調查表示一般網路的瀏覽者多以八秒鐘左右的時間來審視所需資訊因

此網站網頁的設計根本就是能夠讓你的訪客進入後能夠快速搜尋到他所需要的

資訊也就是讓你的準客戶能夠輕易的發現要尋找的網頁內容這裡就有提供能

解決問題的服務因為我們就是為解決此問的」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另一項意義

我們可以從中快速把客戶篩選不單單只是給客戶篩選我們而已如果你能確實

有這基本觀念你在設計架構或修改網站網頁時會注意到美觀的版面不等同

吸引準客戶留在你的網站網頁這部分我們會在後面再做介紹此外從秘訣一

尚揭示了第二項意義計數器上的數字其實並不可靠上線人數的計數器只

代表著有多少人曾登錄這個網站網頁但拜訪網站的人其實並沒有真正的進入只

是路過就線上商業的發展並不用太在意上線計數器的數字來逛逛的人未必是

你的準客戶只是訪客他並不會帶來商機

其次留意一下你身邊的景觀物象如果那些情境都只是穩定的整齊的

一致的會讓人容易疲倦於是看看你的網頁是否也犯了同樣的錯誤呢妳的

網頁是不是也是排版整齊乾淨文字排版整齊畫一的放置呢如果真的是的話

那真的很讓人感的遺憾遺憾你的行銷頁面不能挑起訪問者的的情緒讓他們對

你的頁面有深刻印象妳不可能會藉由你的行銷頁面來賺錢真的是令人感到可

在你與他人眾多的互動中那些讓你記憶深刻的一定是屬於那些生動活

潑言詞充滿抑揚頓挫具體的互動才是印象深刻的也更容易回憶起準此網

頁設計若要使人快速的印象深刻就是要讓訪客一同感受你文字與構圖的熱情

只有在你的頁面上讓身動感性的文字敘述忠實的呈現在訪客面前才能引發訪客

感受到你的熱情你線上的行銷才會有發揮作用沒有熱情只有平淡你寄望

誰能夠提起熱臉來貼近你給你積極的回應切記不論甚麼樣的訪客每個訪

客都會對你所需敘述的熱情激動能創造勾起訪客心裡的激盪言詞產生回應

在「6號成功分析室」主要分析對象為網路相關的成功案例不限於公司

網站也涵蓋了個人現象新聞無論是人還是物體只要是在萬眾之中脫穎

而出在與同領域相似競爭者比較下創下十倍差以上的價值就算是成功只要

是成功的通通都可以送到「6號成功分析室」作進一步的分析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7

每周四Mr6 先貼一篇引子裡面會先開頭準備一些每個案例目前所收集到

的資料與初步看法引子只是初步期待的是拋磚引玉的效果接下來的一周又

二日(周五~下周五)期間有感想有意見的大大們儘管放肆的留言讓網友們

盡情享受盡情評論到了隔周六Mr6 以所有目前搜集的看法做個總結整理

出一篇有建設性的結論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8

資料三由全球化看產業赴大陸投資與台灣競爭力

來源摘要自<由全球化看產業赴大陸投資與台灣競爭力>(國政專論科經(專)

字第 090-002號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

時間90年 12月 13 日

網址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TE090PTE-P-090-003htm

《摘要》

自 2010 年 9 月 12 日兩岸海基會與海協會已完成「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

(ECFA)及「智慧財產權保護合作協議」(IPR)的換文程序正式生效後台灣

與中國大陸的經濟互動結構已進入一個全新交流的情勢誰是第一家進入中國大

陸市場的台灣企業資料已不可考惟近年來登「陸」已是台灣企業對外擴展市場

的熱門路徑之一經貿統計亦證明中國大陸已經成為台灣企業赴海外投資的重

要地區

有關台灣媒體企業登陸一事據學者調查指出其應始於 1986 年 2 月廣東省

電視台試播台灣連續劇【戰國風雲】由於反應良好自此台灣連續劇就開始在大

陸流行(楊志弘2002)1994 年一項針對中國大陸十幾家城市有線電視系統

的調查發現有九成以上電視節目來自香港台灣或是外國進口(賴祥蔚2001

33)而呂郁女(2000 379)研究亦發現台灣製作影視產品在中國大陸極受歡

迎不少代表作品頗能吸引大陸觀眾的注意力2001 年 10 月中國加入世界貿易

組織(WTO)後對積極進軍大陸市場的台灣媒體企業來說促進了台灣媒體

企業與大陸媒體企業各種合作互動的頻繁與多元化

雖然過去台灣媒體企業積極登陸之企圖始終受到中國政府層層的規範所

限多數業者只能私下以各種「交流」或「合作」名義透過第三市場(國)的版

權轉售等非正式模式轉進中國大陸市場無法像一般企業體以海外投資或直接經

營等正式管道進入大陸媒體市場但是隨著中國大陸媒體產業近年來蓬勃發展

台灣媒體企業面對大陸龐大商機即便有著層層法規限制仍不願放棄登「陸」企

圖廣用各種名義進軍中國大陸媒體市場

根據研究中國大陸媒體產業學者估計中國大陸傳媒市場的產值將超過

1000 億元人民幣並有很大增量空間(曹鵬王小偉2002 4喻國明2002 25)

因此中國加入 WTO 開啟了台灣香港西方傳媒企業對中國傳媒市場的憧憬

與行動(陳韜文2002 24)從前項類樂觀的分析不難看出面對於早將中國

大陸視為廣大產製品出口市場且已以各種非正式「合作」與「交流」等模式登「陸」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9

的台灣媒體企業而言應不會讓跨國傳媒集團專美於前而放棄任何搶占中國大陸

市場的機會就中國大陸媒體產業與市場發展現況來說中國大陸對各類媒體產

品的需求已隨其媒體產業蓬勃發展而增加相關媒體法規也隨著產業發展與加入

世界貿易組織而修正面對中國大陸媒體產業與市場結構轉變之際台灣媒體企

業進入中國大陸市場的策略理應修正過去以「合作」「交流」「第三國輸入」

之非正式途徑積極研議如何因應中國媒體市場及其規範變化期能以最適宜進

入模式進軍中國市場加強營運績效以獲取最大商業利益

審視台灣媒體企業在面對中國大陸媒體市場與產業開放變革之際亟需精確

掌握中國大陸對媒體企業開放之決策意涵與規範內容擬訂進軍中國市場之最適

模式據以評估影響其決策的因素乃因進軍大陸傳媒市場不僅與全球華人地區

之媒體企業在競爭也勢必面臨歐美跨國媒體集團之爭食中國市場

推介下面這篇論文它研究探討的是一般企業之市場進入模式理論與概念為

理論依據除分析市場進入模式類型及其決策影響因素外並將此市場進入模式

類型依媒體企業特性加以考量與修正建構媒體企業之市場進入模式類型本研

究同時探討影響台灣媒體企業進入大陸市場之決策考量因素藉此了解進入中國

大陸市場之台灣媒體企業經營現況與規劃策略論文研究並獲得了下述的成果

(一)建構適用於媒體企業之市場進入模式類型

(二)了解台灣媒體企業經營大陸市場之現況及策略

(三)探討台灣媒體企業進入中國大陸市場之模式類型

(四)分析影響台灣媒體企業進入中國大陸市場的決策考量因素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20

資料四網路白牌出頭天 轉戰實體店鋪創商機

來源摘要自<網路白牌出頭天 轉戰實體店鋪創商機>《電子商務時報》

記者盧心怡

時間2010年 1月 4日

網址 httpwwwectimesorgtwShownewsaspxid=100103192811

《摘要》

本文以「從 Blog 使用目的探索部落格商機」為題觀察台灣大陸及歐

美若干 Blog 的經營現況希望藉此看部落格的未來發展以及潛在的商業機會

經本文歸納整理獲得一種部落格分類模型便於對部落格使用的目的做一區

別主要的分類維度包含以獲利為出發界定獲利與非獲利的部落格使用目的

另外則以組織及個人作為區分的維度而界定出四個不同的使用象限並探討各

別象限分類下的發展現況依照上述使用者群像分類區別有商業部落格達

人部落格公關公益部落格及私人空間部落格等四個分類對其獲利的模式經

營現況以個案為例加以說明並另以台灣百大製造服務及金融業及美國

Fortune 百大企業共約四百家左右之企業對該企業使用部落格之現況進行

統計瞭解得到目前的大型企業對於部落格的使用尚在萌芽的階段(但應用趨勢

與熱度已經加快加溫)而一般的小型或微型企業或個人在應用部落格的現況

則相對熱衷

本文從現有的部落格發展現況提出「部落格資訊流與金流交換模式」

主要描述部落格服務供應商(Blog Service Provider BSP)如何與博客

(Blogger)攜手合作將企業的業務及行銷透過部落格的口碑擴散與消費者

達到互利多贏的正向循環

從文明發展Blog 的出現一個虛擬出版工具的使用較之紙張及印

刷術的發展Internet 的發明就像是打開虛擬世界的一把鎖鑰它本身也是無

邊無際的虛擬平台與媒體載具紙張或許可用來比擬網際網路的發明但我們知

道網際網路扮演的角色不僅如此而部落格便宛若印刷術加上傳媒的結合體一

個可以讓自己向全世界發聲的出版平台這樣的科技趨勢背後有著潛力無窮的

商機待發掘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1

資料一善用『置入性行銷』讓商品訊息在網路迅速發酵形成市場口碑 來源互動數位行銷 httpwwwadcastcomtw

時間2009年 6月 10日

網址httpblogyamcomnraylee445article21535555

《摘要》

俗話說「呷好到相報hellip」這是傳統商業行為中日常消費經驗中的「口碑傳播」

用語相對的它也是消費者消費行為前會先向別人詢問相關商品服務的使用

與消費評價的典型決定的依據因此「市場口碑」口耳相傳訊息的傳播行為

早已存在於人們日常生活的消費行為當中經由網路媒介即時通訊功能的引導

下「市場口碑」的形式在網路的特性以及企業與顧客間關係品質的影響下「網

路口碑」以有別於以往「口碑行銷」的型態快速形成事實上在網路商業行為

普及發達的社會中企業行銷經營必須正視顧客之間「網路口碑」所帶來的影響

其中「網路口碑」的效果可能是正面也可能是負面企業可藉由探討影響網

路「市場口碑」的關鍵因素瞭解該如何管理與運用進而能有效的掌握「網路

口碑」在市場上的影響力

網路口碑形成之因素亦即觀察顧客對於匿名傾向的程度如何影響負面網路

口碑的產生以及從企業形象與關係品質兩方面來探討產生正面網路口碑的影響

因素然而顧客產生網路口碑的行為可能會受到顧客個人特質與企業活動的不

同而產生不同結果因此網路「市場口碑」的探討理應納入顧客的網路涉入程

度來做為企業形象關係品質與正面網路口碑間關係的干擾變項以及加入企業

經營虛擬社群的管理活動本研究顯示吸引網友間熱烈討論能容易形成虛擬社

群間產品銷售周其變動的關係結構即消費者在消費後對「商品價格」「商品種

類」「服務品質」「關係」等因素正面影響口碑傳播意願之研究(1)滿意與

信任能有效激勵顧客透過網路化為正面網路口碑的效果(2)網路的匿名特

性會引發顧客在網路論壇中散播不利於企業的負面網路口碑(3)企業應制訂

危機處理的因應策略並有效地執行之才能真正降低負面網路口碑

其次由於網路「市場口碑」的影響力在消費者行為的領域中逐漸地受到

高度的肯定以及這種口碑傳播具有非商業化的特性因此消費者對這種形式

的推薦會特別的感到信任隨著網際網路的日益普遍口碑的本質也跟著有所變

化全新的口碑在新興的網路銀行產業裡是不是會產生不同以往的結果是有

待探討的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2

審視當前有關目前台灣網路「市場口碑」的研究多半是延伸 B to C 的推

論強調的是「科技接受模型(TAM)」「信任」對採用意願的影響鮮少有學

者是由人際溝通面(亦即口碑)來討論在口碑部分曾有學者認為口碑會影響

使用大眾對電子通路(e-channel)的信任進而影響網路銀行的採用行為故

本研究延伸過去口碑對消費者購買決策影響力的模式目的在於探討網路「市場

口碑」以一種網路『置入性行銷』的策略讓商品訊息在網路迅速發酵以達到

提昇行銷功能的決策力的影響

經由研究結果的分析顯示出下列的結構1「市場口碑」訊息為傳播者的親

身消費經驗時口碑訊息對消費者消費決策的影響力較大2「市場口碑」訊息

傳播者具備的專業程度較高時口碑訊息對消費者消費決策的影響力較大3「市

場口碑」訊息接收者具備的專業程度較高時口碑訊息對消費者消費決策的影響

力較小4「市場口碑」訊息傳播者與接收者之間的關係強度越強時口碑訊息

對消費者消費決策的影響力較大5「市場口碑」訊息接收者愈頻繁地搜尋餐飲

口碑時口碑訊息對消費者消費決策的影響力較大等五項結構因素模式是成立

準此透過前項的理論結構模式為基礎引介以下這篇論文探討自 2003

年以來發展成為熱門爭議性的『置入性行銷』議題正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態勢在

網路上蔓延成為廣大上網人口必然接觸的訊息來源各大網站推出的置入性行

銷手法也挾著異軍突起之態勢盤據在廣告主的行銷策略脈絡之上究竟是什麼

樣魅力造就了這個行銷的明日之星呢回顧『置入性行銷』這個名詞老早就被運

用在媒體中對現代的行銷人而言只是提出再運用而已準此網路執行置入性

行銷的多元工具採行置入性行銷除了要考量產品本身的訊息條件也得對執行

的工具有所了解因為入口網站的平台內容頻道多元必須充分了解才能決定

置入的方式有時候可以直接運用網站的現有資源或創意元素有時候則必須自

行開發創意元素或是內容頻道對運用工具了解得愈清楚就愈能提高置入的效

率因此透過這篇論文的論述期望能找出口碑對網路執行置入性行銷的多元

工具的可行方式採用決策的影響效果以及干擾口碑效果的因素進而提供網

路經營業者擬訂行銷策略時一個不同的思考方向藉著口碑之傳遞強化消費大眾

使用網路銀行的意願進一步影響其實際的採用行為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3

資料二服務業應用網際網路對顧客關係影響之研究

來源<服務業應用網際網路對顧客關係影響之研究>(2005管理新思維學

術研討會頁 41-64 台灣科技大學)

作者李正文劉宴尚

參考網址

httptwmyblogyahoocomjwxSJnSqRERl3irkBYerhCA--articlemid=21

3

《摘要》

顧客資料探勘的應用在商業方面主要的應用方式為顧客群分類(Customer

Profiling)購物籃分析(Market Basket Analysis)以及顧客保留(Customer Retention)

等在顧客群分類方面資料探勘可以從現有顧客資料中找出他們的特徵再利

用這些特徵到潛在顧客資料庫裡去篩選出可能成為企業客戶的名單做為行銷人

員推銷的對象以降低成本提高行銷的成功率

一個良好的顧客服務機制會帶來經營上兩個重要效果1建立第二次買

賣機會2忠誠效應顧客關係首先要探討的是服務的本質特性是什麼1服

務無形性2不可分割性3不易保存性4服務品質多變性就服務行為

的類型而言它有人的服務物的服務心靈鼓舞的服務資訊的服務服務的

內涵來區分可分為提供協助的服務事後進行修補的服務附加價值的服務

所謂的服務的行銷組合除了行銷活動的四個 P 所構成產品(product)價格

(price) 銷售管道或通路(place)促銷(promotion) 尚需包括額外三個 P參與

者(participants)過程(process)實體證據(physical evidence)

在顧客接受的服務活動中顧客會接觸到服務的生產設施設備因此實體

證據提供了關於服務品質的線索讓無形的服務藉由有形的實體證據來表達服

務品質的確保以獲取顧客信賴依顧客購買動機將顧客分為四大類1節約

型顧客2道德型顧客3個人化型顧客4便利型顧客服務顧客的意義

為1人員服務接觸是雙邊的2服務接觸是人際互動3服務接觸是角色

表現顧客關係管理 CRM 就是關係行銷在幫助企業找出有價值的顧客與顧

客建立關係及有效管理顧客關係進而使企業獲利

顧客關係管理流程要素與顧客互動與顧客之連結與顧客之瞭解與顧

客建立關係影響關係品質的因素有1關係銷售行為2關係接觸程度3

顧客知覺支持4服務具體化5關鍵事件的補救6關係終結成本7關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4

係利益8共享價值觀 9溝通10投機行為11關係強度顧客服務管理

主要是提昇外部行銷效果增加內部生產力服務品質的面向1可靠性2反

應性3確實性4同理心5有形性

顧客品質分類1顧客看不見內部品質2顧客看得見的硬體品質3

顧客看得見的軟體品質4服務的時間迅速性5心理的品質造成服務預

期服務與實際體驗到的服務差距原因1管理階層認知2品質規格3服

務遞送4市場溝通5認知服務品質

服務品質管理計畫服務概念發展顧客期待管理計畫服務結果管理計畫

內部行銷計畫實體環境與實體資源管理計畫資訊科技管理計畫顧客參與管

理計畫服務品質管理計畫是由下列七個次計畫所組成的(一)服務概念的發展

(二)顧客期待管理計畫(三)服務結果管理計畫(四)內部行銷計畫(五)

實體環境與實體資源管理計畫(六)資訊科技管理計畫(七)顧客參與管理計

服務品質評量指標原則1從你的服務策略著手2定期評量3提出

以顧客為基礎的問題4詢問公平的問題5蒐集團體和個人資料6為組

織訂下水準基點7蒐集量化和質化且具體的資料8讓成果呈現出來9

確使這些成果易於讓員工瞭解10確保這些成果是可信的11確使這些成果

被利用

顧客服務人力資源策略1僱用正確的員工2發展員工以傳遞服務品

質3提供需要的支援系統4留住最佳的員工5發展企業文化有關客

服人員教育訓練的基本原則1需求分析(組織分析職務分析個人分析)

2成果評鑑3實施良好的訓練計畫下來要針對顧客服務人力績效進行評量

其內容為1績效評估的目標與效益(目標為管理資訊激勵)2績效評

估與管理的步驟3績效評估的方法最後一個客服人員團隊成功領導者的行

為的特質有1親自示範「顧客至上」的精神2致力於推動公司理念3

他們都是『終身學生」4相信員工並在他們身上投資5設立專案小組6

堅持目標7勵行公司政策

接下來要介紹的是顧客知識管理定義企業將前項顧客資料或接觸經驗處

理後成為顧客資訊並經由員工討論與專家解釋等方式將顧客資訊進一步創造

出顧客知識再提供予組織有效地應用以建立與顧客之良好關係資料倉儲定

義定期蒐集自企業內部的日常交易資料庫並累積與儲存龐大的歷史性資料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5

而且這些歷史資料為靜態不可修改長期儲存於倉儲中具有時間性與整合性

以提供精確之分析與決策之用

顧客資料倉儲與一般資料庫的差異為一般關聯式資料庫使用關連資料表儲

存資料儲存日常營運的資料資料瑣碎難提供有價值的資訊資料倉儲則大都

使用多維度資料庫結構儲存資料儲存經過整理彙總的資料能提供有價值得資

訊支援決策判斷資料倉儲的種類

(一)企業資料倉儲(enterprise data warehouse)

(二)資料超市(data market)

(三)多層次資料倉儲(multi-tier data warehouse)

(四)聯合式資料倉儲(federated data warehouse)

(五)虛擬資料倉儲(virtual data warehouse)

資料倉儲的優點是減少費用節省時間和增加產量倉儲的缺點則是再導入

初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和時間倉儲的限制也會給公司資訊傳輸的網路造成一

些問題但如果透過邏輯規則對資料進行細分的技術可以瞭解龐大資料庫中資

料的特性其功能在應用於顧客服務管理類別1服務市場之區隔2客戶發

掘與流失防範3客製化的產品及服務4行銷活動分析如果這些機能透過

網路顧客服務管理功能則可以達到下列的目標1網路服務市場之區隔2網

路客戶發掘與流失防範3網路客製化的產品及服務4網路行銷活動分析

二顧客資料倉儲的特性

資料倉儲具有下列四項特性

(一)主題導向(Subject-Oriented)(二)整合性(Integrated)(三)隨時間變化

(Time-Variant)(四)非揮發性(Non-Volatile)在資料倉儲中資料只能定期地被載

入且一經封裝後就不允許再修改也不允許有刪除的動作因此資料倉儲的

資料環境相對是比較穩定的它只會增加資料而不會減少資料所以可說是非

揮發性的其種類大致上可區分為企業資料倉儲資料超市多層次資料倉儲

聯合式資料倉儲以及虛擬資料倉儲等五種類型其優點在於使用資料倉儲有很多

好處但最重要的是資料倉儲可以幫助企業流通各種資訊做為決策分析之用

以節省時間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並且增加獲利唯缺點是資料倉儲在導入

的初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和時間資料倉儲也可能產生資訊傳輸網路的壅塞

或是資料不正確的問題造成搜尋的時間加長反而降低了效率使得員工的生

產力減低而且事先必須充分掌握使用者的需求並透過適當的溝通與教育訓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6

練讓使用者知道如何去使用這個系統才能得到助益

五藉用網路資料探勘應用顧客資料

顧客資料的探勘程序可以分為(一)決定企業運用資料探勘的目的(二)資

料蒐集(三)選擇適當的資料探勘技術(四)分析結果(五)知識取得與應用鑒

於近年來由於網際網路的蓬勃發展資料探勘的技術也被應用在網際網路上當

顧客拜訪網站時往往提供許多寶貴的資料企業可藉由分析這些資訊來瞭解顧

客的行為模式藉以提高顧客對公司所提供之產品與服務的滿意度利用網路探

勘的應用方式包括有

1網路服務市場之區隔

利用網路探勘可以找出容易理解的規則來描述市場區隔以了解顧客族群的

屬性

2網路客戶發掘與流失防範

利用網路探勘可以建立行銷模式來預測目前有哪些顧客可能會流失使用這

些訊息來留住顧客或是當做篩選潛在客戶的依據

3網路客製化的產品及服務

利用網路探勘可以建立個人化的行銷模式提供顧客個人化的產品及服務

而透過貼心的服務不僅能鎖定顧客的忠誠度更能使顧客自動幫我們做口碑宣

傳帶來更多的商機

4網路行銷活動分析

利用網路探勘可以根據所要行銷的商品找出潛在的客戶名單協助我們決定

該聯絡哪些客戶才可以讓投資報酬率最高達到最好的行銷成效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7

資料三從參與式傳播觀點反思蘭嶼數位典藏建置之歷程

來源摘要自<從參與式傳播觀點反思蘭嶼數位典藏建置之歷程>《新聞學研

究》(第 102期頁 151-1752010年 1月)

作者郭良文林素甘

《摘要》

當多元文化主義在全球化的時代中成為普世的價值社區的營造社區的

文化社區的共同記憶應該是「數位典藏計畫」的源頭活水目前國家數位典藏

國家型科技計畫主要是以動物植物地質人類學檔案器物書畫地

圖與遙測影像金石拓片善本古籍考古新聞為典藏內容然而在現今提振

本土文化社區營造和多元文化發展的同時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社區文化內涵

與鄉土佚事風情是否更值得紀錄傳承因此數位典藏應該不只是規格標準大

小解析度這些數位化的數字與數值它也應該包含社區民眾的故事民眾共同

記憶的部分提供了一種超脫物化而較人文精神思考的元素而這正是科技產業

發展與社會文化相互支援互動共構現代化成就重要的一部份

台灣社會在相當多的地域文化中充滿著族群社會多元文化結構的因素屬於

少數弱勢的地域族群文化與社會雖然他們長期以來都處於文化的邊緣地帶透

過社區意識的抬頭與多元文化的百家齊放少數族群文化始能逐漸揭開它的面

紗這對族群的傳人而言族群的母語精神圖騰文化儀式等這些文化的根源

的流傳發揚都是刻不容緩的事實且極具社會意義深刻的意義

拜數位媒介多工功能之賜藉由數位機材優越的取材品質支援下這篇論文

研究嘗試以紀錄片方式紀錄典藏社區記憶透過紀錄片的實驗創作實際拍攝及

紀錄被攝者思考家庭及生活的過程期能提供開放生命的多元想像用不同的創

作形式來探尋家與家庭成員的生命對話對特定族群家庭集體記憶的發展歷程

以及研究提供一個現實實踐的影像紀錄這是本篇論文在文本呈現上一項空前的

成就

論文內容的結構首先針對就參與式傳播的概念與理論傳統加以分析進而整

理出五項具有參與式傳播的定義內涵其包括「由下而上與草根發展」「民主

論壇與平等對話」「意識覺醒與現況改變」「創造在地知識價值」以及「自

我發展與成果分享」等除了現代化理論所衍生出來的發展傳播概念常與參與式

傳播放在一起討論之外並且將參與式傳播受到哈伯瑪斯概念影響的部分作為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8

論述理論的結構基礎至於錄影紀錄的內容所具有的意義不但是一段族人成員

的生活與訪談真實紀錄也是一個多元文化的數位化紀錄的型態在影音效果的

價值上應具有以下的意義1作為二十一世紀台灣族群家庭變遷的家族記憶

提供一個發展影音紀錄的樣本2呈現多元族群的整體生活型態與生命思維

這有助國內生命教育教學素材的形式3對台灣族群社會中女性形象描繪提

供一個角色現實實踐的影像紀錄4提供給對自我的成長及對生命價值渴望改

變的女性一個思考的案例5為地方社區發展紀錄文化數位典藏的工作提供

了一項具體可行發展模式的參考形式

論文的研究採用 DeNegri 等人的「參與光譜」架構來支援分析並針對「參

與模式」「地方人士的參與」「參與式傳播資料庫的建立」以及「交大數

位典藏團隊的執行情形」等四項內容加以說明以探討蘭嶼媒體與文化數位典藏

計畫的發展過程以及研究發現佳興部落數位典藏內容為當地豐富之文化資源

從規劃內容蒐集資料到成果呈現皆是以文化工作者個人為核心運用在地的

內部社會網絡並連接多元的外部社會網絡不僅聯繫起數位典藏的參與者也

獲得外界資源的協助使相關工作能夠順利進行由於以部落傳統文化為保存內

容在社區充權的個人層次研究發現數位典藏有助於參與者培養出充權意識

增加對部落的認同但仍不足以在組織層次形成充權的過程與結果未來如何擴

展並運用個人層次充權的結果刺激增進社區組織的能力甚至在研究成果與不

足之處亦能期待藉此反省發展出一個更理想的原住民數位典藏的參與式傳播

計畫

最後究論文在數位科技文化發展上的意義來看作品的貢獻則是將近年來

各界對原住民數位典藏政策的推動以由企劃的階段轉進為部落本身進行典藏工

作的階段其所具的意義乃是賦予了原住民能在數位世界握有詮釋權的主體性

其次在就數位落差的形式來看鑒於原住民部落多群居於偏僻鄉野地區就社

會組織結構性而言其面臨的是人口流失及數位能力有限的問題因此透過研

究藉由期望瞭解由原住民部落進行數位典藏的過程及影響以及針對其數位典藏

工作進行的分析透過田野觀察及深度訪談的忠實記錄將數位典藏視為社區發

展紀錄經驗以及動力的可行方式之一如此結合社會網絡及社區充權理論為

發展架構經由此一數位典藏保存傳統文化紀錄的掌握與詮釋如能引發部落居

民未來參與度的提升從運作中產生族人自身以及社會各界多元文化認同的機

制用能提供原住民建立主體性文化與社會自主成長的動能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29

資料一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資源準社會互動研究理論建構與使用

者經驗研究

來源<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資源準社會互動研究理論建構與使用者經驗研究

>《新聞學研究》(第 101期頁 1-442009 年 10月)

作者翁秀琪施伯燁孫式文方念萱李嘉維

網址httpmcrnccuedutw010101html

《摘要》

關於「網絡媒體」的發展早在 20 世紀 80 年代網路先驅者 J C R Licklider

及 Robert Taylor即有精闢的論述當大多數人還將電腦視為「數學運算」的機

器之時Licklider 及 Taylor(1968)即已將電腦理解成是「溝通」的利器這兩位大

師曾大膽地預測未來電腦網路的發展將超越傳統在真實的生活空間(物理世

界)中人類所賴以建構社會網絡必須透過有限之節點(limited gateways)的

先天限制這個虛擬的電腦網路將令未來所有的人類都能輕易地透過這個系

統自由的(完全依其意志)建構其個人的社會聯繫

網路功能結合人類社會體系締造新文明成果在 20 世紀末已逐漸產生了前

所未見的變革電腦與網路的鏈結將各自獨立的文化與社會逐一的被串連而且

引發就社會制度產生了空前的「大變革」(great transformation)浪潮中當網際

網路逐漸地在主導一個人類新文明之際其實這是一場媒體的革命也奠定了新

文明發展間「實」的基礎而此一「新興」的生活行為乃是人類有史以來所

未曾經驗過的換言之透過對電腦科技「技巧高明」的運用是人類第一次「有

能力」為自己開創了一個「虛擬實境」的世界這個虛擬的領域中意味著一項新

的社會制度(social institution)或一個電子的公共領地(electronic commons)已被

人類自己「孕育」出來然而這個人類自己「創造」出來的「新領地」對人類

社會而言有什麼實質意義呢它會是人類遠離或隔絕一切犯罪和不倫理行為的

「新樂園」嗎凡此都值得吾人細細加以思考

當一個人在網路的引導下被以一種有秩序的方式逐一串連起來之後一個

以電腦為基本單位的電腦社群(computer community)於是成形這個新生的社群

表面上看起來雖然只是由許多個人電腦所共同架構起來的「靜寂」的電腦站

(computer stations)的集合吾人或許可以電腦網絡(computer network)姑且稱之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0

但是透過這個電腦網絡卻使得在每一部個人電腦之前的使用者在有意無意

之間有機會形成一個「活絡」的具有生命力的社群這個「虛擬」的社群卻與

人們在傳統日常生活中所共構的真實社群一般同樣地也具有溝通情感與傳遞訊

息的功能而溝通的方式除了個人與個人之間私下的聯繫之外個人與網路中

的集體大眾之間屬於「公共場合」的雙向聯繫亦成為一種提供互動契機的形

勢傳統社會中資訊習慣由中央核心流向邊陲偏遠地帶的「溝通模式」

在這個新興的電腦網絡中已被徹底地顛覆這個新興的電腦網絡形成了一種「草

根式」(grassroots)的聯結這種公民形式聯結最大特質即是將那些屬於社會

網絡中最底層或最邊陲者取得與社會網絡中優勢地位者一樣的社會地位同時陳

述自己的意見因此這個「網路社群」全新運作的結成也意味著新型態人類社

會的社會秩序將會逐漸透過這個網路社群的功能予以運作

其次Licklider 和 Taylor 並且進一步地指出這個網路傳播系統如要持續維

持其正常的運作其關鍵在於有賴廣大網民積極主動參與維護亦即是網路運

作的管理與決定權將落實於使用者的身上這是人類有史以來有機會實施「直

接完全民主」的最佳場域電腦網路的每一位使用者都將有此一權利與義務

貢獻自己的心力自己的智慧及自己的意見以共同形成新的社會價值與規範

準此「網路社群」的創建在「理論」上是人類社會未來的理想但從電腦網路

社群中所實際發生的種種事例審視之則這個新生的社群似乎並沒有為人類社會

帶來任何「幸福」的保證或任何可供期待的光明遠景因為人們在真實社會中

一切之問題行為在電腦網路社群中也一一被重複地展現出來其中最為常見

而最為人所詬病的就是違反倫理的電腦網路侵權行為

當然就當代的社會生活而言那些違反網路社群倫理的事件或現象已層出

不窮甚至已成為「網民」日常在網路社群中必須時時注意提防的「現實問題」

為了防止網路社群中違反倫理事件的發生人們都已開始從技術面暨專業倫理守

則予以適度規範此一社會組織成員的網路社群社會行為這些作法無非是希

望從法律及科技的面向著手間接消極的防堵違反倫理的可能機會與動機其結

果固然有其一定之成效但仍無法有效完全制止網路使用者一些反社會行為的發

生究其原因則法律與科技方法都沒有觸及網路社群仍然是由「社會人」所

共同構成的這個關鍵事實目前所有的網路使用者可以說在成為網民之前都

已具備了相當的「真實社群」中的生活經驗無疑的這些生活經驗會自然地被

帶進網路社區成為網民在網路社群中活動時的行為指南因此欲處理電腦資

訊網路(網路社群)的倫理議題就如同要處理真實社群的倫理議題一般必須

對該社群的結構背景先做深入的理解才有可能掌握其關鍵處進而擬出有效之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1

對策

「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資源準社會互動研究理論建構與使用者經驗研究」

這篇研究論文研究的目的在於建構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準社會互動理論經由

文獻的探討就認知面(含可用性內容結構和網站可辨識程度)情感面和體

驗面是影響使用者準社會互動經驗的主要因素這篇研究探討不同受訪者在使用

數位典藏資料或其他網路資料時的經驗如何(認知面情感面體驗面)使用

者如何和這些網路內容互動具有哪些認知面情感面和體驗面特色的資料更容

易引起他們感官的知覺情感的投入與身體的活動並影響他們對於時空的知

覺而產生所謂的「準社會互動」使用者和他們所處環境中的其他人如何就所

接觸到的電腦網路內容進行互動

研究的結果顯示多數的網站普偏著重於內容及認知面的建制欠缺可用

情感及體驗面的內容故一般使用者對數位典藏網站的知曉度較低認同度也無

法提高研究數據顯示網路使用者理論構面預測準互動行為的可解釋變異量仍

有 59其中解釋力最強的是情感面(54)其次依次是體驗面(37)內

容認知面(34)和可用認知面(32)這篇研究所建構的網路使用者理論構

面和準互動量表雖具有一定程度的效度惟這篇研究是採取網路問卷調查方法

樣本代表性難免不足未來應該以隨機抽樣方法再次檢定這篇研究初步建立的

理論架構以增加研究信度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2

參考資料二癌症部落客的書寫研究

來源摘要自<癌症部落客的書寫研究>《新聞學研究》(第 106期頁 99-134

2011年 1月)

作者陳憶寧

網址httpmcrnccuedutw010603html

《摘要》

部落格的興起與盛行乃在於自發性的自我表現與資訊分享由於不須如

報紙投稿般受到主編審稿採用與否故是十分自由的這也是部落格吸引廣大群

眾的原因之一然而正因為如此故其水準與素質亦無法有一標準來衡量人

氣的高低與水準素質亦未必可以成正比一些喜歡文學寫作之人也就以部落格

作為發表的園地在其中揮灑自我表現創作的熱情

就以創作自由表現而言部落格一方面可說滿足了個人自我實現之成就

感以及與同好分享交流等心理需求一方面也可說是磨練文筆練習寫作及發

表的園地就文學發展方面而言文學創作自始即非「專業文人」的「專利」

任何人都有藉文學創作以表達情感的自由與權利中國文學史上的民間文學作

品也是不可忽略的一環民間文學一般文字較為俚俗但其內容是豐富的情

感是真摯的因此有其相當的價值由此來看目前興盛的網路文學以個人之觀

察約有如下幾項特點

1作者有中文專業的當然更多的是非專業的

2內容豐富多樣有真情表達自我的也有思想天馬行空的

3有寫作能力不錯的讀來言之有物而能感動人

4也不乏國語文基礎尚須加強的如錯別字文句不通章法組織紊亂或

是文字看似優美實是詞藻堆砌不知所云helliphellip等等缺乏國語文或專業寫作指導

與訓練者亦屢見不鮮

當然就表達自我的創作自由與學習寫作的角度來看網路的「文學作品」

是值得鼓勵的其有著社會學心理學以及文學學習各方面的價值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3

至於一些部落客因閱讀者超人氣的擁護建立了對自己作品的信心因而

將作品「出書」者此一現象據個人之觀察其特點亦與前述對部落格之各項

觀點相類所謂的粉絲人氣或市場接受度亦未必與作品水準相等

就出版之著作而言古人有所謂的「名山事業」有所謂的「文章千古事

得失寸心知」(杜甫詩)現代之國語文教育者也常教育說「要提昇國語文

程度要多多閱讀課外書」衡之今日出版物或許就部落客之出書而言亦為

基於一自我表現或者可說「作紀念」之動機而憑其人氣粉絲有相當之銷售量

但就社會對出版著作仍具有相當看重之價值而言出版物之素質如何一般「讀

者」亦恐難以分辨

當然文學作品是否有價值事實上也有其層面與時代性的意義所謂雅與

俗各有其所好陶淵明的作品在當代並未被主流文化所接受到後代才廣受重

視是故就「文學」而言不管是不是網路作品任何人皆有創作與發表的自由

與權利出版為著作亦然其價值亦自是多元而未為定數短期內市場接受度高

的未必會長期受肯定

但就「閱聽人」或「讀者」層面而言對於作品素質之分辨則是需要教育

的增進其素養就像每個人都會唱歌但未必都唱得好每個人都可以寫作出書

但未必是都能寫出「好書」唯就網路媒體正向面觀之作者能於開放的空間「勤

情」於發表期論著社會應該給予肯定至少這是一種不同意見表達的方式其次

就讀者的角度來看是否接受又是另一種場境即或是負面的評價其正向的意義

乃是建構了讀者社群「批判」的能力當然正負二元論最終仍須接受「市場」的

驗證要還是不要接受它存在

審視「癌症部落客」這篇另類課題專業論文研究其所展現的功能是它檢視

部落格對於癌症病患這群弱勢族群所擁有寫作的可能性及意義以特定的健康

議題癌症之部落格回答以下兩個研究問題誰是癌症部落客癌症部落客

如何書寫癌症這篇研究選取兩大部落格系統「Yahoo奇摩」部落格以及「無

名小站」部落格共 63 個選取 315 篇貼文進行內容分析結果發現部落格作者

多是年輕的女性患者貼文可看出部落客的社會連結與面對疾病的書寫動機研

究結果意味著癌症部落格有潛力成為一般大眾書寫處理疾病的空間且部落客為

社會中健康議題的資訊來源之一誰能說這樣的文章「部落格」其所啟發網路媒

體傳播功能新探討意義的所在一種由分眾主導滿足分眾需求的媒介經營形式正

逐漸的發展形成當中同時也開啟了新媒體傳播社會意義的新生命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4

資料三創業家社會網絡行為之質性研究

來源摘要自<創業家社會網絡行為之質性研究>《創業管理研究》(第二卷

第四期頁1-242007年12月)

作者陳家聲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教授

網址httpwwwerjorgtwsearchJournalFilev02n04V02N4-1pdf

《摘要》

網路社會行為的特徵乃是公民式連結組織的形式它不像傳統人類社會一般

有階層化組織方式也就是說這樣的結構方式並沒有一個核心的機制透過權力

的運作將整個社群連結起來網絡溝通方式的出現令使用網絡的人多了一種虛

擬的身分而這就是一種較少受到社教化約束的「虛擬我」青少年使用「虛擬

我」的身分在網絡發言或發布短片由於並非一種面對面(face-to-face)的溝通模

式意味網民發言或上載短片時只是面對電腦而非真實的接收者因此在較少

限制的情況下青少年的行為會變得大膽激進甚至刻意挑戰社教化約束演

變成為一個難受控制的「網絡社會我」這種草根式連結方式所建構起來的網路

社會必須依賴相互的信任(mutual trust)才能彼此聯繫起來成為一個社群

換言之相互的信任乃是電腦網路社群這樣水平式社會組織得以順利運作的主

要機制前面提到電腦網路組織及運作的方式將會是以基層使用者為主體

讓電腦網路的每一位使用者都有同等的權利與義務共同形成電腦網路社會的

價值與規範因此整個網路社群的運作絕大部份是依賴網路使用者的高度自

制與自我規範

網路領域雖然是人類空前第一次有機會獲得完全自由可能展現自我的場

域但網路社群這樣的安排與設定同樣給予網路使用者誤用乃至濫用此完全自

由權利的空間網路社群的倫理問題即是由此而衍生出來可以想見的因為網

路空間的自由所引起的誤用與濫用而造成的網路倫理問題將無可避免地會沖擊

破壞網路社群中網民之間相互信賴的機制而相互信任機制的破壞顯然將會

危及網路社群的建構基礎進而影響網路社群的運作與發展當前許多有關網路

社群倫理議題的探討或著手採取的防制對策無論是就法律面或科技面著手但

都只是片面地考慮到如何減少違反網路倫理的事件發生而尚未能從以上所討論

的網路運作機制予以整體之考量事實上在設法解決網路倫理問題之時將會

面臨一個極為棘手的兩難情境首先網民在網路空間的自由「行駛權」所引起

的誤用與濫用而造成的網路倫理問題一定會消蝕網路社群相互信任的連結運作

機制進而鬆動網路社群的建構基礎然而若著手針對網路倫理問題採取「有

效對策」則勢必要對網民在網路社群中的自由權加以設限如此一來固然可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5

以解決部份的倫理問題但是這樣的作法事實上是犧牲了網路社群當初之所以

被創立起來的最珍貴的特質即網民擁有的近乎完全自由的悠遊空間準此以

往可能會扼殺這個人類自己所創造出來的虛擬網路社區進一步發展的潛力因

為網路社群中網民自我規範自我節制而相互信賴的基本理想與實踐機制有

可能會因為這些防制倫理問題發生的預防或補救措施而蕩然無存因此尋求解

決網路社群倫理問題之道的關鍵基本上是在網民的自由權力與因之而起的誤

用濫用自由之間尋找拿捏一個適當的平衡點(balance point)這個平衡點

一方面必須能夠繼續支持網路社群原有的自由權與自我規範機制另一方面又必

須能夠制止因誤用濫用自由而產生的傾斜顯然的這是一件高難度的藝術工

作是全體網民必須共同面對思量的艱鉅任務工作因為網民才是網路社群的

裁決者網民們在網路社群中的所作所為將決定未來網路世界的面貌

隨著網路空間(cyberspace)的逐步擴充與全球化連結當代人類有機會透

過這個系統完全依其自由意志建構其個人理想的社會聯繫關係國度年輕世

代進入社會常經由創業展現理念達成理想其中中小企業的蓬勃發展的成果

不但成為多數青年創業的指標同時在台灣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這種創業精神更

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與影響基於正因為中小企業對台灣經濟的貢獻邁入數

位經濟世代它理應是研究創業家成功因素的重要議題之一鑒於社會網絡關係在

華人社會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這篇研究論文期望透過探討社會網絡行為在創

業家的創業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期望能夠回答下列重要的問題創業家在其社

會網絡行為表現上有何特色創業家如何營建其社會網絡創業家如何透過社

會網絡來獲得其所需的資訊及獲得潛在利益

研究結果顯示創業家會經由不同的管道可能是正式的組織或公協會專

業協會或是非正式的場合中與別人建立或深或淺的關係並透過不同的互動方

式得到不同的資訊從關鍵人物(強連帶)身上可以得到產業重要的技術與知

識還能發展情感的支持而一般社交朋友(弱連帶)可以得到較多較廣泛的

資訊創業家會透過強連帶關係及參與各種公協會社團活動非正式活動等不

同方式拓展社會網絡關係獲得各種資訊與潛在的商機利益創業家求學過程

與先前工作經驗所累積的人脈也是新創事業發展時的重要資源這篇研究從社

會網絡理論及特徵試圖系統地討論創業家社會網絡關係行為及其意義期透過

這篇研究發現能夠做為學者對未來創業家社會網絡行為研究的基礎而從個案資

料分析的創業家社會網絡關係行為也能夠給創業家一些實務建議讓創業家明

白了解社會網絡關係對創業的重要性以及建立和拓展社會網絡關係的參考幫

助其在經營新創事業時更加順利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6

資料一如何落實網路言論管理

來源摘要自<幾個值得進一步澄清的網路規範根本問題反省與辯論的開端

>《律師雜誌》(第 233期1999年 2月 15日)

作者劉靜怡

網址

httpwwwlawbankcomtwtreatisepl_articleaspxAID=P000010717

《摘要》

網際網路媒介傳播服務的功能人際多元的互動的結構無遠弗屆的網路資

訊服務等確實已帶來人類生活上的便捷惟不諱言的是網路犯罪的問題也隨

之日益增多併發例如網路色情非法竊取網路資料利用網路散播謠言中傷

他人販賣違禁品侵犯他人的著作權刊登不實廣告欺騙社會大眾等

都是網路被不當使用的另一個面向有鑑於此目前全球大多數國家針對社會使

用網人口規模持續快速的發展來看多以積極的態度建立一套「網路資訊規範與

倫理守則」以防止並解決日益嚴重的網路犯罪問題各國政府除了應立法對網

路的不當使用加以規範外並潔何業者的配合以及網路使用者網路管理者敦促

各藉由自身發動自律行為其次各政府在立法時須注意勿以條例式的規範因

為網路太過多元並隨時有新的變化發生所以立法時應以是否造成他人各項損

失為論斷的依據同時也須加強民眾守法的觀念切記勿再重蹈以往嚴以立法寬

於執行的復轍在建立網路秩序與規範之始或許有些困難因為網路本身太過多

變及難以控制不過如果能將這些理念能形成一種風氣配合網路快速的傳播及

廣大多元影響力等的特性必然可以對整個網路倫理與文化有很大的幫助

其次在審視網路秩序規範與網路自由等行為所具的爭辯形式時首先應

從網路特性作為探討的基礎分析網際網路作為一種新興類型的傳媒而言他

具有以下的特性多媒體性(multimedia)超文本性(hypertext)封包切換(packet

switching)同時性(synchronicity)互動性(interactivity)透過這些特性

網際網路得以建構一個自由的虛擬空間他的自由性突破了真實物理疆界的侷

限也穿越了時間的的限制個人的思想言論只要他願意就可以在極短的時

間之內傳播到各地領域中同時經由他人的閱讀與迴響將很快成為一個集體的共

識再就商業的行銷販售來看只要商人的行銷策略能即時反應市場趨勢或

將商品內容的特色以創意行銷作為一個銷售的賣點即能以速度快效率高的

手法進入市場當一個眾人期待已久的美麗新世界似乎已能實質有效地呈現臨在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7

你我眼前時科技的進步除了讓人性得以貼近自由惟同時隨興發揮的任意行

為讓一些人性的醜惡面也隨之帶進了科技所構築的這個虛擬世界之中網路謠

言網路詐欺網路駭客網路色情網路病毒等都證明了網路並不宜是

一個可以完全自由任性行為的地方也因此他仍需要維持一定的秩序讓大家

都要遵守必要的規範才能讓虛擬社會系統不致發生紊亂同時也是融合傳承傳

統真實社會真正的意義

準此就一個國家資訊政策形成過程而言在新興資訊科技發展的初期資

訊政策使應該及早將其可能的影響納入評估以確保新興資訊科技在普遍使用的

同時能夠將選擇和彈性極大化當然此一架構他應該式重塑資訊政策形成過

程的觀點而並非是強調主張政府應該積極介入甚或控制新興資訊科技的發展

走向是一種主張資訊社會公共政策形成下所應該具有更為開放型式下的形式

亦即是這類的論點其所涉及之民主憲政傳統下的政府功能在科技主導的社會結

構中其所行使公權力的界限與控制等的新興制度面的問題分析相關政策執再

行面可以參酌的內容下列的幾個考量方向

一首先應從網路世界爭議面應該如何規範做起

二從現實生活行為中進入網路世界的規範建置

三法律社會規範與資訊科技的倫理關係的建構

四實證法律 VS網路社會-政府國家公權力 VS網路社會

五網路規範倫理秩序法規未來發展趨勢之省思

最後關於這個課題就個人而言面對網路聞名的新興生活空間領域時人

們因受限於過去所累積生活經驗的影響理當會將傳統的記憶與經驗與當代變動

的新型式進行一種對比性差異結構架的形式做出探討與評價所以除了要更理

解網路世界規範運作過程之外當然更要針對傳統世界的規範做出省思其次

在網路世界現實生活中的人們也要面對掌握市場那些無形的操控之手做出太討

理解在資訊科技時代人們除了要面對的是千萬隻隱藏在背後電腦程式設計師

的雙手之外對於參與網路資訊製造傳播的鍵盤之手都是人們必須理解同

時加以掌握的資訊節構要知道網路世界作為一個多元溝通的新社會形式其本

質乃是應以理性的互動溝通作為行為正當性的基礎故每一位網民應有的認知是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8

網路社會互動溝通特性的新行為形式而絕非是透過各種管道渲染或是參與網路

世界的負面傳佈的心態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9

資料二美國資訊自由法的運作經驗

來源摘要自<美國資訊自由法的運作經驗>(台灣新聞記者協會)

作者劉靜怡台大國發所教授

時間2004年 9月 24日

網址httpwwwatjorgtwJudgeercon1aspnumber=42

《摘要》

傳播媒體言論自由權力的內容與義務的結構範圍除了在少數極權社會國家

之外通常都是各政府媒體學者公眾輿論在眾聲喧譁爭議聲中的重要討論

焦點惟當「言論自由」成為事過境遷後的媒體內容裝飾器物後新聞內容的文

字內容的爭議性似乎也從未有機會在人們的生活環境中真正具體的實現它資

訊傳播內含真正的意義

所謂的言論自由以最簡單傳統的話來解釋是「我擁有此一基本的言論自

由與保護於特定的場域有發表言論的自由同時不受到任何事先的監審

(Censorship)與限制(Prior Restraint)並對此言論內容負完全責任而此言論

應包括語言與非語言之型式」無論這一段文字對言論自由詮釋的意義與功能為

何不過他卻實也是號稱民主言論自由大國-美國在歷經了長期時間洗鍊下所

獲得的一項歷史形式的文字詮釋的結晶

不過從歷史的衍發過程中可以肯定的是「言論自由」一直是令一個社會當

權者愛恨交加的名詞也因此註定了它永遠得不到它安定無虞保障形式的主因之

一就在網路快速發展迅速延伸至聲全球世界每一個領域時網路上資訊中過

載與不當言論的批評聲浪讓言論自由又再一次的讓新興的網路媒體面臨了發

展上另一個新興的挑戰茲以美國的發展為例1996 年首先點燃的戰火是「通

訊端正法案」(Communications Decency Act of 1996)他在 Reno v ACLU 的案例

辯論中受到了挫敗但之後美國最高法院宣佈判定「通訊端正法案」的部份條

文屬於違憲也因此讓網路言論自由的保護戰爭在初期得到了應有的重視

不過如果從網路的特性來探討言論自由就有如童早年美國西部拓荒時

代那些愛打抱不平的牛仔們用槍隻來捍衛自己的圈地時他們充滿著理想與正

義的姿態網路社會雖然已走過了蠻荒的年代但虛擬的網路世界裡確有充滿

了如西部開拓時期那般的充滿著許多的未知未來他的發展仍有待轉移實體世界

的規制甚或是重新創造來導入網路世界

審視網際網路發展至今一直都是以資訊自由流通與共享為其經營的精神

所在而其中的基礎所在就是每一位末端使用者都能擁有從網路上自由「擷取」

資訊的權利而這也網際網路功能角色立足的所在所謂的「資訊擷取自由」

就是指一切存在於網路上的資訊每一位使用者都理應能夠自由的擷取也就是

說使用者應該被假設為「善意」的使用者故在網路行為的領域中每一個使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0

用者都應該能自由的擷取所需的資訊而無需擔心是否會觸犯法律

無論是網際網路通路中的資訊或是存在於任何一種傳播媒體的資訊預先過

濾篩選的責任本來就不應該被加諸在使用者的身上相對的是應該成為每一個

資訊「提供者」應有的責任而網路上的資訊若有瑕疵其責任也應該在於「提

供者」無疑的資訊的瑕疵絕對是由於「提供者」的不正確或誤作為而產生的

而非一味的規論至最末端「使用者」的身分上如果在此時將責任歸於使用者

或視其為幫助犯則此無異於就保護智慧財產之名加重了使用者沈重的道德責

準此保障每一個末端使用者擁有「資訊擷取自由」的權力讓每一個網路

使用者在瀏覽網路上的資訊時無需擔心是否不經意的「重製」了他人的著作

也無需擔心從網路上下載的資訊是否會違反法律顯然這是一項非常必要的新思

維而不只是單一的資訊擷取自由意義探討的問題對於存放資訊的使用者私人

物品來說也具有隱私權不可侵犯的意義存在深一層的探究賦予使用者能夠

自由下載並且單純供個人使用的權利這與著作權法上面所揭諸的「尊重智慧財

產」是毫無衝突的資訊能夠自由的流通網路以及知識才能快速的傳布並且

匯集更多的資訊擴大網路的範圍使得知識經濟的規模能更擴大網路的發展

之所以能一日千里畢竟得自於資訊的多元高速即時的傳播特性

如果堅信要求每一個使用者在網路下載資訊時都必須先加以審核該資訊是

否有使用上的瑕疵性那麼對於每一個使用者來說無異是在行為中加重了深

沈的負擔讓使用者起了排斥的寒蟬效應導致使用者可能基於違法的風險不願

意擷取在網路上的資訊因為除非該資訊能夠先證明其為「無瑕疵」的使用

即或式如此審是當前網路資訊領域中所存在著大量的資訊但是又有多少資訊

能夠讓使用者在無負擔的形式下下載使用的告知呢準此如是的擴大勇用者

責任的後果於是必須讓合法的資訊提供者必須花費更大的力量去證明自己是

單純的資訊使用者每一個「提供者」也必須保證「使用者」下載該資訊不會觸

犯法律如此網路自由與快速流通的本質將起重大的改變並且在缺乏一套足夠

信任的機制讓使用者能安心下載資訊試問這難道是身為資訊「提供者」所樂

意見到的情況難道這樣有助於資訊自由有助於國家知識經濟的發展

其次就傳播節構而言資訊提供者與使用者之間原本即存在著「先傳後播」

的結構性關係如果沒有這項資訊先在網路上「存在」那麼使用者的「擷取」

行為就不會發生所以不但存在著前後順序也存在著因果關係論及責任分配

有瑕疵資訊必然來自於「提供者」討論「到底是誰侵犯智慧財產權」的時候

最直接的答案必然是瑕疵資訊的提供者那麼把這個責任擴大到「使用者」的身

上難道會是一件合理的事情如果「合理使用」的責任範圍本身根本不合理那

麼使用上又如何論以合理處在這個網際網路高度發展的時代之中使用者應該

被假設是善意的並且能夠以一般所公認的普通方式去自由的取得網路上一切

存在的資訊而不被賦予「預先審查」的責任網路的世界應該是更拉近「提供

者」與「使用者」間彼此的距離而不是由類似此次的事件造成提供者與使用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1

者相互對立因為真正的侵權責任是存在於「合法提供者」與「非法提供者」

之間的只要能夠阻止非法提供者那麼智慧財產的侵犯就會消失根本無須將

預先審核的重大責任加諸在使用者的身上

面對網路多元介面傳播世代的發展人們如何運用那些傳統新聞自

由的模式以一種典範傳承的態度作為應對二十一世紀各項挑戰的基

礎是一項社會全體必須省思的新思維與行為規範讓人們共同凝聚共

識重新作出共同的承諾一起為此一新興的傳播事業的發展作出努力貢

獻讓人們匯聚智慧締造一些高科技化的生活形式作為人類推動此一

新文明取得全世界共同確實進步的力量讓人們並肩前進倡導此一自

由的精神與秩序為了前一個時代理念的延續更也為了賦與每一個年

輕世代參與者期許的希望與機會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2

資料三匯流發展下傳播內容管制原則之探討 來源摘要自<匯流發展下傳播內容管制原則之探討>發表於交通大學2009 年

全國科技法律研討會

作者陳志宇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

網址httplawblogilf-twcomreadphp97htm

《摘要》

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傳統大眾播媒介壓縮技術網際網路等在數位科技

的主導下將傳統獨立經營發展的廣播通信資訊等傳播媒體產業其所用的

機具設備產製模式服務功能等有關的經營組織模式於「科技匯流」(Technology

Convergence)的形式下已建構出以「數位平台」為經營基礎的「新媒體」(New

Media)結構數位傳播技術已有效地融合了傳統媒體音訊視訊數據訊號分

界的形式並將其功能整合在數位平台上以不同介面的形式傳輸資訊

麥克博斯特(Mark Poster)指出 20 世紀的結束見證了傳播科技系統與

產銷型態結構世代更替的過程傳統傳播活動的進行是將資訊符號從一個定點傳

送到廣泛接收的過程資訊符號通過電子類比訊號縮短了時空距離繼起的新世

代傳播則是以數位化符碼與技術駕馭時空環境麥克將媒介傳播技術領域的分界

分成兩個時代用以說明

(一)媒介商品是由一組比例上屬於極少數專業製播者將資訊內容傳送給

不特定為數眾多消費者社會大眾使用的形式屬於一種由媒體所主導「播放型傳

播模式」(broadcast model of communication)的經營制度

(二)在 20 世紀末一股由ldquo資訊高速公路rdquo及衛星通訊技術以及電視

電腦電話等數位媒介匯流(converge)等整合而成的新興媒介傳播模式成

功發展後他建構了一種多元互動為核心的傳播形態此即是ldquo次世代媒體rdquo的

意義審視在此一數位形是新媒體多工介面的結構原本傳統報紙雜誌廣播

電視等獨立經營的大眾媒體的組織都多已只能成為新媒體多工結構中不同介

面經營的形式而已

當經由數位科技匯流成功地整合傳統媒體於一體的經營形式後於是傳統媒

體產業的經營形態於式啟動了「新媒體」革命性創新經營發展的脈動一個廣

義新媒體的意義是一個以數位平台為基礎整合平面視聽網路通信等傳播

業務他可以是一種垂直整合分工整合經營的形式他也可以是一種水平整合結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3

合異業聯盟所謂多角化經營的策略在新媒體的經營結構體制中傳統大眾媒介

資訊載具因功能不同而形成的獨立經營事業領域分界惟在新媒體整合經營組織

模式的運作下其企製行銷管理等制度都已完全為之解放因此無論就媒

體政策主管的政府機關或事業經營參與的投資者閱聽人社會大眾學術研究者

等而言這都必須是一項全新思維下有效推動參與機制以及其無可規避必須急

於面對空前挑戰的課題

當前述的形式以因為資訊社會的新機制快速地結合傳統社會制度有效地

運作並且共構了一個全新效率實體互動(physical)的新社會形勢時這也同

時也引導現代資訊素養革命性創新變革的成就隨著資訊高速公路普及化的發

展以及衛星通訊技術與電視電腦電話等的技術結合後一種結合製作行

銷消費等三者共構而成的新媒體的經營模式正逐漸快速地取代ldquo第一世代媒

介rdquo的運作型態於是大眾媒介次世代的經營理念結構與制度正式的躍入

人類的生活機能中此即是「次世代媒介制度」的本質就硬體而言它以「數位

技術」為基礎就傳播經營的特質而言它是去核心化的多元交流形式讓每一位

媒介介面的參與者既是受播者也應是傳播者而一個更貼切的用詞應是資訊傳播

ldquo參與者rdquo(participator)的角色大量且高密度投入數位平台所提供情境環境

下的互動傳播行為時也締造了人類文化一個新資訊社會文明的成就

審視新數位匯流發展下的形勢已將各項傳統制度的結構由產業水平層級

的分工將通訊傳播「內容」與「平台」區分開來作頁同時這兩者的管制基礎

目標價值觀也截然不同需至訂出在產業去管制自由化的潮流中內容層面

的管制反而需要重新審視再管制的適當性「內容」與科技產業變動的關連性

低卻與社會價值觀念一貫的關連性高如人性尊嚴與心智未成熟者的保護不

因科技或平台的變革而有不同相對的言論自由的保障弱勢族群媒體近用的

增進也應檢視其社會目標補充一般法律規範不足

引介以下這篇文章介紹了心媒介平台依性質對傳播內容應受管制責任有

高低差異新興的媒體服務自律機制比政府管制更有效達成管制目的並兼顧

創新發展這篇研究從傳統內容管制的基礎出發參酌歐盟 2007 年之視聽影音

多媒體指令以及層級模式分析通訊傳播平台的特性提出細分化的原則探討不

同平台受管制密度的差異提供各位在參與新數位文明下一項行為參考的依據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5

資料二「博客來」有何了不起

來源摘要自<「博客來」有何了不起>【6號成功分析室】

時間2006年 8月 24日

網址httpmr6ccp=355

《摘要》

每一個人上網的目的都不相同但都有一個共通的特性因此當青年朋友

準備投入「電子商務交流平台」經營之列時你一定要知道這個「共通性」指的

是什麼從這個基礎上再去探求經營發展他們的「共同性」目的並以此作為你

經營的目標和策略規劃的原則

多數青年朋友在投身數位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其實多數人想的都是一樣的

事都是希望怎麼去經營「好」它然後去發大財如果只有單純的想著這麼好

的美景時而又都可以做成的話那就不叫「數位資訊經濟」了要知道這是改

弦易策權新思維的東西因為大多數的都是坐著同樣的事傳統的開店(站)

版面作的美美的放上你的電話然後希望客戶會來敲門會進來消費

是的沒錯也許美美的業面就一定會有客戶會來敲門入站但問題是會不

會消費呢因此你這樣傳統的經營私為企劃就夠了嗎如果答案是夠的話那

麼位什麼商業網站那麼多經營不下去的也那麼的多經營不賺錢沒發展的又更

多傳統的是業經營方式改個行我努力吃苦耐勞中就有成功的一天但是

今天你不一樣了數位經濟的遊戲規則權變了要讓你的電子商務的交流平台

更驅茁壯好還要更好用心思維一種有別於傳統的非線性思維模式用下列

這篇文章以及其網站「6號成功分析室」所提供的一系列文章看下去會對你

有幫助的

網際網路的發達每一個在網路上瀏覽的訪客都希望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取

得他所所想找的也就是『資訊』你提供什麼樣的資訊並不重要因為總有人

需要你所提供的資訊如此的說法並不意味著只要你提供了「詳實」的資訊就

很值錢了那可不一定千萬別因此就自我膨脹了在網際網路上流覽的訪客

沒有一個是有耐心去慢慢逛你的網站的唯有你能快速準確的提供訪客所需要資

訊時你才有可能突破上站人數的迷失你才有辦法比一般網站更前進一步更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6

幾近客戶的一步江湖一點訣說破不值錢在這我就把他稱做是的秘訣一不

過你也別跟他人說說了真的大家都會了就不值錢了

接下來很重要的是怎麼準確的去提供客戶所要的資訊首先需要準確了解的

是由於網路訪客都是沒有耐心的所以別讓在網站上花很多時間搜尋據一個非

正式的調查表示一般網路的瀏覽者多以八秒鐘左右的時間來審視所需資訊因

此網站網頁的設計根本就是能夠讓你的訪客進入後能夠快速搜尋到他所需要的

資訊也就是讓你的準客戶能夠輕易的發現要尋找的網頁內容這裡就有提供能

解決問題的服務因為我們就是為解決此問的」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另一項意義

我們可以從中快速把客戶篩選不單單只是給客戶篩選我們而已如果你能確實

有這基本觀念你在設計架構或修改網站網頁時會注意到美觀的版面不等同

吸引準客戶留在你的網站網頁這部分我們會在後面再做介紹此外從秘訣一

尚揭示了第二項意義計數器上的數字其實並不可靠上線人數的計數器只

代表著有多少人曾登錄這個網站網頁但拜訪網站的人其實並沒有真正的進入只

是路過就線上商業的發展並不用太在意上線計數器的數字來逛逛的人未必是

你的準客戶只是訪客他並不會帶來商機

其次留意一下你身邊的景觀物象如果那些情境都只是穩定的整齊的

一致的會讓人容易疲倦於是看看你的網頁是否也犯了同樣的錯誤呢妳的

網頁是不是也是排版整齊乾淨文字排版整齊畫一的放置呢如果真的是的話

那真的很讓人感的遺憾遺憾你的行銷頁面不能挑起訪問者的的情緒讓他們對

你的頁面有深刻印象妳不可能會藉由你的行銷頁面來賺錢真的是令人感到可

在你與他人眾多的互動中那些讓你記憶深刻的一定是屬於那些生動活

潑言詞充滿抑揚頓挫具體的互動才是印象深刻的也更容易回憶起準此網

頁設計若要使人快速的印象深刻就是要讓訪客一同感受你文字與構圖的熱情

只有在你的頁面上讓身動感性的文字敘述忠實的呈現在訪客面前才能引發訪客

感受到你的熱情你線上的行銷才會有發揮作用沒有熱情只有平淡你寄望

誰能夠提起熱臉來貼近你給你積極的回應切記不論甚麼樣的訪客每個訪

客都會對你所需敘述的熱情激動能創造勾起訪客心裡的激盪言詞產生回應

在「6號成功分析室」主要分析對象為網路相關的成功案例不限於公司

網站也涵蓋了個人現象新聞無論是人還是物體只要是在萬眾之中脫穎

而出在與同領域相似競爭者比較下創下十倍差以上的價值就算是成功只要

是成功的通通都可以送到「6號成功分析室」作進一步的分析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7

每周四Mr6 先貼一篇引子裡面會先開頭準備一些每個案例目前所收集到

的資料與初步看法引子只是初步期待的是拋磚引玉的效果接下來的一周又

二日(周五~下周五)期間有感想有意見的大大們儘管放肆的留言讓網友們

盡情享受盡情評論到了隔周六Mr6 以所有目前搜集的看法做個總結整理

出一篇有建設性的結論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8

資料三由全球化看產業赴大陸投資與台灣競爭力

來源摘要自<由全球化看產業赴大陸投資與台灣競爭力>(國政專論科經(專)

字第 090-002號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

時間90年 12月 13 日

網址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TE090PTE-P-090-003htm

《摘要》

自 2010 年 9 月 12 日兩岸海基會與海協會已完成「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

(ECFA)及「智慧財產權保護合作協議」(IPR)的換文程序正式生效後台灣

與中國大陸的經濟互動結構已進入一個全新交流的情勢誰是第一家進入中國大

陸市場的台灣企業資料已不可考惟近年來登「陸」已是台灣企業對外擴展市場

的熱門路徑之一經貿統計亦證明中國大陸已經成為台灣企業赴海外投資的重

要地區

有關台灣媒體企業登陸一事據學者調查指出其應始於 1986 年 2 月廣東省

電視台試播台灣連續劇【戰國風雲】由於反應良好自此台灣連續劇就開始在大

陸流行(楊志弘2002)1994 年一項針對中國大陸十幾家城市有線電視系統

的調查發現有九成以上電視節目來自香港台灣或是外國進口(賴祥蔚2001

33)而呂郁女(2000 379)研究亦發現台灣製作影視產品在中國大陸極受歡

迎不少代表作品頗能吸引大陸觀眾的注意力2001 年 10 月中國加入世界貿易

組織(WTO)後對積極進軍大陸市場的台灣媒體企業來說促進了台灣媒體

企業與大陸媒體企業各種合作互動的頻繁與多元化

雖然過去台灣媒體企業積極登陸之企圖始終受到中國政府層層的規範所

限多數業者只能私下以各種「交流」或「合作」名義透過第三市場(國)的版

權轉售等非正式模式轉進中國大陸市場無法像一般企業體以海外投資或直接經

營等正式管道進入大陸媒體市場但是隨著中國大陸媒體產業近年來蓬勃發展

台灣媒體企業面對大陸龐大商機即便有著層層法規限制仍不願放棄登「陸」企

圖廣用各種名義進軍中國大陸媒體市場

根據研究中國大陸媒體產業學者估計中國大陸傳媒市場的產值將超過

1000 億元人民幣並有很大增量空間(曹鵬王小偉2002 4喻國明2002 25)

因此中國加入 WTO 開啟了台灣香港西方傳媒企業對中國傳媒市場的憧憬

與行動(陳韜文2002 24)從前項類樂觀的分析不難看出面對於早將中國

大陸視為廣大產製品出口市場且已以各種非正式「合作」與「交流」等模式登「陸」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9

的台灣媒體企業而言應不會讓跨國傳媒集團專美於前而放棄任何搶占中國大陸

市場的機會就中國大陸媒體產業與市場發展現況來說中國大陸對各類媒體產

品的需求已隨其媒體產業蓬勃發展而增加相關媒體法規也隨著產業發展與加入

世界貿易組織而修正面對中國大陸媒體產業與市場結構轉變之際台灣媒體企

業進入中國大陸市場的策略理應修正過去以「合作」「交流」「第三國輸入」

之非正式途徑積極研議如何因應中國媒體市場及其規範變化期能以最適宜進

入模式進軍中國市場加強營運績效以獲取最大商業利益

審視台灣媒體企業在面對中國大陸媒體市場與產業開放變革之際亟需精確

掌握中國大陸對媒體企業開放之決策意涵與規範內容擬訂進軍中國市場之最適

模式據以評估影響其決策的因素乃因進軍大陸傳媒市場不僅與全球華人地區

之媒體企業在競爭也勢必面臨歐美跨國媒體集團之爭食中國市場

推介下面這篇論文它研究探討的是一般企業之市場進入模式理論與概念為

理論依據除分析市場進入模式類型及其決策影響因素外並將此市場進入模式

類型依媒體企業特性加以考量與修正建構媒體企業之市場進入模式類型本研

究同時探討影響台灣媒體企業進入大陸市場之決策考量因素藉此了解進入中國

大陸市場之台灣媒體企業經營現況與規劃策略論文研究並獲得了下述的成果

(一)建構適用於媒體企業之市場進入模式類型

(二)了解台灣媒體企業經營大陸市場之現況及策略

(三)探討台灣媒體企業進入中國大陸市場之模式類型

(四)分析影響台灣媒體企業進入中國大陸市場的決策考量因素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20

資料四網路白牌出頭天 轉戰實體店鋪創商機

來源摘要自<網路白牌出頭天 轉戰實體店鋪創商機>《電子商務時報》

記者盧心怡

時間2010年 1月 4日

網址 httpwwwectimesorgtwShownewsaspxid=100103192811

《摘要》

本文以「從 Blog 使用目的探索部落格商機」為題觀察台灣大陸及歐

美若干 Blog 的經營現況希望藉此看部落格的未來發展以及潛在的商業機會

經本文歸納整理獲得一種部落格分類模型便於對部落格使用的目的做一區

別主要的分類維度包含以獲利為出發界定獲利與非獲利的部落格使用目的

另外則以組織及個人作為區分的維度而界定出四個不同的使用象限並探討各

別象限分類下的發展現況依照上述使用者群像分類區別有商業部落格達

人部落格公關公益部落格及私人空間部落格等四個分類對其獲利的模式經

營現況以個案為例加以說明並另以台灣百大製造服務及金融業及美國

Fortune 百大企業共約四百家左右之企業對該企業使用部落格之現況進行

統計瞭解得到目前的大型企業對於部落格的使用尚在萌芽的階段(但應用趨勢

與熱度已經加快加溫)而一般的小型或微型企業或個人在應用部落格的現況

則相對熱衷

本文從現有的部落格發展現況提出「部落格資訊流與金流交換模式」

主要描述部落格服務供應商(Blog Service Provider BSP)如何與博客

(Blogger)攜手合作將企業的業務及行銷透過部落格的口碑擴散與消費者

達到互利多贏的正向循環

從文明發展Blog 的出現一個虛擬出版工具的使用較之紙張及印

刷術的發展Internet 的發明就像是打開虛擬世界的一把鎖鑰它本身也是無

邊無際的虛擬平台與媒體載具紙張或許可用來比擬網際網路的發明但我們知

道網際網路扮演的角色不僅如此而部落格便宛若印刷術加上傳媒的結合體一

個可以讓自己向全世界發聲的出版平台這樣的科技趨勢背後有著潛力無窮的

商機待發掘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1

資料一善用『置入性行銷』讓商品訊息在網路迅速發酵形成市場口碑 來源互動數位行銷 httpwwwadcastcomtw

時間2009年 6月 10日

網址httpblogyamcomnraylee445article21535555

《摘要》

俗話說「呷好到相報hellip」這是傳統商業行為中日常消費經驗中的「口碑傳播」

用語相對的它也是消費者消費行為前會先向別人詢問相關商品服務的使用

與消費評價的典型決定的依據因此「市場口碑」口耳相傳訊息的傳播行為

早已存在於人們日常生活的消費行為當中經由網路媒介即時通訊功能的引導

下「市場口碑」的形式在網路的特性以及企業與顧客間關係品質的影響下「網

路口碑」以有別於以往「口碑行銷」的型態快速形成事實上在網路商業行為

普及發達的社會中企業行銷經營必須正視顧客之間「網路口碑」所帶來的影響

其中「網路口碑」的效果可能是正面也可能是負面企業可藉由探討影響網

路「市場口碑」的關鍵因素瞭解該如何管理與運用進而能有效的掌握「網路

口碑」在市場上的影響力

網路口碑形成之因素亦即觀察顧客對於匿名傾向的程度如何影響負面網路

口碑的產生以及從企業形象與關係品質兩方面來探討產生正面網路口碑的影響

因素然而顧客產生網路口碑的行為可能會受到顧客個人特質與企業活動的不

同而產生不同結果因此網路「市場口碑」的探討理應納入顧客的網路涉入程

度來做為企業形象關係品質與正面網路口碑間關係的干擾變項以及加入企業

經營虛擬社群的管理活動本研究顯示吸引網友間熱烈討論能容易形成虛擬社

群間產品銷售周其變動的關係結構即消費者在消費後對「商品價格」「商品種

類」「服務品質」「關係」等因素正面影響口碑傳播意願之研究(1)滿意與

信任能有效激勵顧客透過網路化為正面網路口碑的效果(2)網路的匿名特

性會引發顧客在網路論壇中散播不利於企業的負面網路口碑(3)企業應制訂

危機處理的因應策略並有效地執行之才能真正降低負面網路口碑

其次由於網路「市場口碑」的影響力在消費者行為的領域中逐漸地受到

高度的肯定以及這種口碑傳播具有非商業化的特性因此消費者對這種形式

的推薦會特別的感到信任隨著網際網路的日益普遍口碑的本質也跟著有所變

化全新的口碑在新興的網路銀行產業裡是不是會產生不同以往的結果是有

待探討的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2

審視當前有關目前台灣網路「市場口碑」的研究多半是延伸 B to C 的推

論強調的是「科技接受模型(TAM)」「信任」對採用意願的影響鮮少有學

者是由人際溝通面(亦即口碑)來討論在口碑部分曾有學者認為口碑會影響

使用大眾對電子通路(e-channel)的信任進而影響網路銀行的採用行為故

本研究延伸過去口碑對消費者購買決策影響力的模式目的在於探討網路「市場

口碑」以一種網路『置入性行銷』的策略讓商品訊息在網路迅速發酵以達到

提昇行銷功能的決策力的影響

經由研究結果的分析顯示出下列的結構1「市場口碑」訊息為傳播者的親

身消費經驗時口碑訊息對消費者消費決策的影響力較大2「市場口碑」訊息

傳播者具備的專業程度較高時口碑訊息對消費者消費決策的影響力較大3「市

場口碑」訊息接收者具備的專業程度較高時口碑訊息對消費者消費決策的影響

力較小4「市場口碑」訊息傳播者與接收者之間的關係強度越強時口碑訊息

對消費者消費決策的影響力較大5「市場口碑」訊息接收者愈頻繁地搜尋餐飲

口碑時口碑訊息對消費者消費決策的影響力較大等五項結構因素模式是成立

準此透過前項的理論結構模式為基礎引介以下這篇論文探討自 2003

年以來發展成為熱門爭議性的『置入性行銷』議題正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態勢在

網路上蔓延成為廣大上網人口必然接觸的訊息來源各大網站推出的置入性行

銷手法也挾著異軍突起之態勢盤據在廣告主的行銷策略脈絡之上究竟是什麼

樣魅力造就了這個行銷的明日之星呢回顧『置入性行銷』這個名詞老早就被運

用在媒體中對現代的行銷人而言只是提出再運用而已準此網路執行置入性

行銷的多元工具採行置入性行銷除了要考量產品本身的訊息條件也得對執行

的工具有所了解因為入口網站的平台內容頻道多元必須充分了解才能決定

置入的方式有時候可以直接運用網站的現有資源或創意元素有時候則必須自

行開發創意元素或是內容頻道對運用工具了解得愈清楚就愈能提高置入的效

率因此透過這篇論文的論述期望能找出口碑對網路執行置入性行銷的多元

工具的可行方式採用決策的影響效果以及干擾口碑效果的因素進而提供網

路經營業者擬訂行銷策略時一個不同的思考方向藉著口碑之傳遞強化消費大眾

使用網路銀行的意願進一步影響其實際的採用行為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3

資料二服務業應用網際網路對顧客關係影響之研究

來源<服務業應用網際網路對顧客關係影響之研究>(2005管理新思維學

術研討會頁 41-64 台灣科技大學)

作者李正文劉宴尚

參考網址

httptwmyblogyahoocomjwxSJnSqRERl3irkBYerhCA--articlemid=21

3

《摘要》

顧客資料探勘的應用在商業方面主要的應用方式為顧客群分類(Customer

Profiling)購物籃分析(Market Basket Analysis)以及顧客保留(Customer Retention)

等在顧客群分類方面資料探勘可以從現有顧客資料中找出他們的特徵再利

用這些特徵到潛在顧客資料庫裡去篩選出可能成為企業客戶的名單做為行銷人

員推銷的對象以降低成本提高行銷的成功率

一個良好的顧客服務機制會帶來經營上兩個重要效果1建立第二次買

賣機會2忠誠效應顧客關係首先要探討的是服務的本質特性是什麼1服

務無形性2不可分割性3不易保存性4服務品質多變性就服務行為

的類型而言它有人的服務物的服務心靈鼓舞的服務資訊的服務服務的

內涵來區分可分為提供協助的服務事後進行修補的服務附加價值的服務

所謂的服務的行銷組合除了行銷活動的四個 P 所構成產品(product)價格

(price) 銷售管道或通路(place)促銷(promotion) 尚需包括額外三個 P參與

者(participants)過程(process)實體證據(physical evidence)

在顧客接受的服務活動中顧客會接觸到服務的生產設施設備因此實體

證據提供了關於服務品質的線索讓無形的服務藉由有形的實體證據來表達服

務品質的確保以獲取顧客信賴依顧客購買動機將顧客分為四大類1節約

型顧客2道德型顧客3個人化型顧客4便利型顧客服務顧客的意義

為1人員服務接觸是雙邊的2服務接觸是人際互動3服務接觸是角色

表現顧客關係管理 CRM 就是關係行銷在幫助企業找出有價值的顧客與顧

客建立關係及有效管理顧客關係進而使企業獲利

顧客關係管理流程要素與顧客互動與顧客之連結與顧客之瞭解與顧

客建立關係影響關係品質的因素有1關係銷售行為2關係接觸程度3

顧客知覺支持4服務具體化5關鍵事件的補救6關係終結成本7關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4

係利益8共享價值觀 9溝通10投機行為11關係強度顧客服務管理

主要是提昇外部行銷效果增加內部生產力服務品質的面向1可靠性2反

應性3確實性4同理心5有形性

顧客品質分類1顧客看不見內部品質2顧客看得見的硬體品質3

顧客看得見的軟體品質4服務的時間迅速性5心理的品質造成服務預

期服務與實際體驗到的服務差距原因1管理階層認知2品質規格3服

務遞送4市場溝通5認知服務品質

服務品質管理計畫服務概念發展顧客期待管理計畫服務結果管理計畫

內部行銷計畫實體環境與實體資源管理計畫資訊科技管理計畫顧客參與管

理計畫服務品質管理計畫是由下列七個次計畫所組成的(一)服務概念的發展

(二)顧客期待管理計畫(三)服務結果管理計畫(四)內部行銷計畫(五)

實體環境與實體資源管理計畫(六)資訊科技管理計畫(七)顧客參與管理計

服務品質評量指標原則1從你的服務策略著手2定期評量3提出

以顧客為基礎的問題4詢問公平的問題5蒐集團體和個人資料6為組

織訂下水準基點7蒐集量化和質化且具體的資料8讓成果呈現出來9

確使這些成果易於讓員工瞭解10確保這些成果是可信的11確使這些成果

被利用

顧客服務人力資源策略1僱用正確的員工2發展員工以傳遞服務品

質3提供需要的支援系統4留住最佳的員工5發展企業文化有關客

服人員教育訓練的基本原則1需求分析(組織分析職務分析個人分析)

2成果評鑑3實施良好的訓練計畫下來要針對顧客服務人力績效進行評量

其內容為1績效評估的目標與效益(目標為管理資訊激勵)2績效評

估與管理的步驟3績效評估的方法最後一個客服人員團隊成功領導者的行

為的特質有1親自示範「顧客至上」的精神2致力於推動公司理念3

他們都是『終身學生」4相信員工並在他們身上投資5設立專案小組6

堅持目標7勵行公司政策

接下來要介紹的是顧客知識管理定義企業將前項顧客資料或接觸經驗處

理後成為顧客資訊並經由員工討論與專家解釋等方式將顧客資訊進一步創造

出顧客知識再提供予組織有效地應用以建立與顧客之良好關係資料倉儲定

義定期蒐集自企業內部的日常交易資料庫並累積與儲存龐大的歷史性資料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5

而且這些歷史資料為靜態不可修改長期儲存於倉儲中具有時間性與整合性

以提供精確之分析與決策之用

顧客資料倉儲與一般資料庫的差異為一般關聯式資料庫使用關連資料表儲

存資料儲存日常營運的資料資料瑣碎難提供有價值的資訊資料倉儲則大都

使用多維度資料庫結構儲存資料儲存經過整理彙總的資料能提供有價值得資

訊支援決策判斷資料倉儲的種類

(一)企業資料倉儲(enterprise data warehouse)

(二)資料超市(data market)

(三)多層次資料倉儲(multi-tier data warehouse)

(四)聯合式資料倉儲(federated data warehouse)

(五)虛擬資料倉儲(virtual data warehouse)

資料倉儲的優點是減少費用節省時間和增加產量倉儲的缺點則是再導入

初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和時間倉儲的限制也會給公司資訊傳輸的網路造成一

些問題但如果透過邏輯規則對資料進行細分的技術可以瞭解龐大資料庫中資

料的特性其功能在應用於顧客服務管理類別1服務市場之區隔2客戶發

掘與流失防範3客製化的產品及服務4行銷活動分析如果這些機能透過

網路顧客服務管理功能則可以達到下列的目標1網路服務市場之區隔2網

路客戶發掘與流失防範3網路客製化的產品及服務4網路行銷活動分析

二顧客資料倉儲的特性

資料倉儲具有下列四項特性

(一)主題導向(Subject-Oriented)(二)整合性(Integrated)(三)隨時間變化

(Time-Variant)(四)非揮發性(Non-Volatile)在資料倉儲中資料只能定期地被載

入且一經封裝後就不允許再修改也不允許有刪除的動作因此資料倉儲的

資料環境相對是比較穩定的它只會增加資料而不會減少資料所以可說是非

揮發性的其種類大致上可區分為企業資料倉儲資料超市多層次資料倉儲

聯合式資料倉儲以及虛擬資料倉儲等五種類型其優點在於使用資料倉儲有很多

好處但最重要的是資料倉儲可以幫助企業流通各種資訊做為決策分析之用

以節省時間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並且增加獲利唯缺點是資料倉儲在導入

的初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和時間資料倉儲也可能產生資訊傳輸網路的壅塞

或是資料不正確的問題造成搜尋的時間加長反而降低了效率使得員工的生

產力減低而且事先必須充分掌握使用者的需求並透過適當的溝通與教育訓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6

練讓使用者知道如何去使用這個系統才能得到助益

五藉用網路資料探勘應用顧客資料

顧客資料的探勘程序可以分為(一)決定企業運用資料探勘的目的(二)資

料蒐集(三)選擇適當的資料探勘技術(四)分析結果(五)知識取得與應用鑒

於近年來由於網際網路的蓬勃發展資料探勘的技術也被應用在網際網路上當

顧客拜訪網站時往往提供許多寶貴的資料企業可藉由分析這些資訊來瞭解顧

客的行為模式藉以提高顧客對公司所提供之產品與服務的滿意度利用網路探

勘的應用方式包括有

1網路服務市場之區隔

利用網路探勘可以找出容易理解的規則來描述市場區隔以了解顧客族群的

屬性

2網路客戶發掘與流失防範

利用網路探勘可以建立行銷模式來預測目前有哪些顧客可能會流失使用這

些訊息來留住顧客或是當做篩選潛在客戶的依據

3網路客製化的產品及服務

利用網路探勘可以建立個人化的行銷模式提供顧客個人化的產品及服務

而透過貼心的服務不僅能鎖定顧客的忠誠度更能使顧客自動幫我們做口碑宣

傳帶來更多的商機

4網路行銷活動分析

利用網路探勘可以根據所要行銷的商品找出潛在的客戶名單協助我們決定

該聯絡哪些客戶才可以讓投資報酬率最高達到最好的行銷成效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7

資料三從參與式傳播觀點反思蘭嶼數位典藏建置之歷程

來源摘要自<從參與式傳播觀點反思蘭嶼數位典藏建置之歷程>《新聞學研

究》(第 102期頁 151-1752010年 1月)

作者郭良文林素甘

《摘要》

當多元文化主義在全球化的時代中成為普世的價值社區的營造社區的

文化社區的共同記憶應該是「數位典藏計畫」的源頭活水目前國家數位典藏

國家型科技計畫主要是以動物植物地質人類學檔案器物書畫地

圖與遙測影像金石拓片善本古籍考古新聞為典藏內容然而在現今提振

本土文化社區營造和多元文化發展的同時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社區文化內涵

與鄉土佚事風情是否更值得紀錄傳承因此數位典藏應該不只是規格標準大

小解析度這些數位化的數字與數值它也應該包含社區民眾的故事民眾共同

記憶的部分提供了一種超脫物化而較人文精神思考的元素而這正是科技產業

發展與社會文化相互支援互動共構現代化成就重要的一部份

台灣社會在相當多的地域文化中充滿著族群社會多元文化結構的因素屬於

少數弱勢的地域族群文化與社會雖然他們長期以來都處於文化的邊緣地帶透

過社區意識的抬頭與多元文化的百家齊放少數族群文化始能逐漸揭開它的面

紗這對族群的傳人而言族群的母語精神圖騰文化儀式等這些文化的根源

的流傳發揚都是刻不容緩的事實且極具社會意義深刻的意義

拜數位媒介多工功能之賜藉由數位機材優越的取材品質支援下這篇論文

研究嘗試以紀錄片方式紀錄典藏社區記憶透過紀錄片的實驗創作實際拍攝及

紀錄被攝者思考家庭及生活的過程期能提供開放生命的多元想像用不同的創

作形式來探尋家與家庭成員的生命對話對特定族群家庭集體記憶的發展歷程

以及研究提供一個現實實踐的影像紀錄這是本篇論文在文本呈現上一項空前的

成就

論文內容的結構首先針對就參與式傳播的概念與理論傳統加以分析進而整

理出五項具有參與式傳播的定義內涵其包括「由下而上與草根發展」「民主

論壇與平等對話」「意識覺醒與現況改變」「創造在地知識價值」以及「自

我發展與成果分享」等除了現代化理論所衍生出來的發展傳播概念常與參與式

傳播放在一起討論之外並且將參與式傳播受到哈伯瑪斯概念影響的部分作為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8

論述理論的結構基礎至於錄影紀錄的內容所具有的意義不但是一段族人成員

的生活與訪談真實紀錄也是一個多元文化的數位化紀錄的型態在影音效果的

價值上應具有以下的意義1作為二十一世紀台灣族群家庭變遷的家族記憶

提供一個發展影音紀錄的樣本2呈現多元族群的整體生活型態與生命思維

這有助國內生命教育教學素材的形式3對台灣族群社會中女性形象描繪提

供一個角色現實實踐的影像紀錄4提供給對自我的成長及對生命價值渴望改

變的女性一個思考的案例5為地方社區發展紀錄文化數位典藏的工作提供

了一項具體可行發展模式的參考形式

論文的研究採用 DeNegri 等人的「參與光譜」架構來支援分析並針對「參

與模式」「地方人士的參與」「參與式傳播資料庫的建立」以及「交大數

位典藏團隊的執行情形」等四項內容加以說明以探討蘭嶼媒體與文化數位典藏

計畫的發展過程以及研究發現佳興部落數位典藏內容為當地豐富之文化資源

從規劃內容蒐集資料到成果呈現皆是以文化工作者個人為核心運用在地的

內部社會網絡並連接多元的外部社會網絡不僅聯繫起數位典藏的參與者也

獲得外界資源的協助使相關工作能夠順利進行由於以部落傳統文化為保存內

容在社區充權的個人層次研究發現數位典藏有助於參與者培養出充權意識

增加對部落的認同但仍不足以在組織層次形成充權的過程與結果未來如何擴

展並運用個人層次充權的結果刺激增進社區組織的能力甚至在研究成果與不

足之處亦能期待藉此反省發展出一個更理想的原住民數位典藏的參與式傳播

計畫

最後究論文在數位科技文化發展上的意義來看作品的貢獻則是將近年來

各界對原住民數位典藏政策的推動以由企劃的階段轉進為部落本身進行典藏工

作的階段其所具的意義乃是賦予了原住民能在數位世界握有詮釋權的主體性

其次在就數位落差的形式來看鑒於原住民部落多群居於偏僻鄉野地區就社

會組織結構性而言其面臨的是人口流失及數位能力有限的問題因此透過研

究藉由期望瞭解由原住民部落進行數位典藏的過程及影響以及針對其數位典藏

工作進行的分析透過田野觀察及深度訪談的忠實記錄將數位典藏視為社區發

展紀錄經驗以及動力的可行方式之一如此結合社會網絡及社區充權理論為

發展架構經由此一數位典藏保存傳統文化紀錄的掌握與詮釋如能引發部落居

民未來參與度的提升從運作中產生族人自身以及社會各界多元文化認同的機

制用能提供原住民建立主體性文化與社會自主成長的動能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29

資料一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資源準社會互動研究理論建構與使用

者經驗研究

來源<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資源準社會互動研究理論建構與使用者經驗研究

>《新聞學研究》(第 101期頁 1-442009 年 10月)

作者翁秀琪施伯燁孫式文方念萱李嘉維

網址httpmcrnccuedutw010101html

《摘要》

關於「網絡媒體」的發展早在 20 世紀 80 年代網路先驅者 J C R Licklider

及 Robert Taylor即有精闢的論述當大多數人還將電腦視為「數學運算」的機

器之時Licklider 及 Taylor(1968)即已將電腦理解成是「溝通」的利器這兩位大

師曾大膽地預測未來電腦網路的發展將超越傳統在真實的生活空間(物理世

界)中人類所賴以建構社會網絡必須透過有限之節點(limited gateways)的

先天限制這個虛擬的電腦網路將令未來所有的人類都能輕易地透過這個系

統自由的(完全依其意志)建構其個人的社會聯繫

網路功能結合人類社會體系締造新文明成果在 20 世紀末已逐漸產生了前

所未見的變革電腦與網路的鏈結將各自獨立的文化與社會逐一的被串連而且

引發就社會制度產生了空前的「大變革」(great transformation)浪潮中當網際

網路逐漸地在主導一個人類新文明之際其實這是一場媒體的革命也奠定了新

文明發展間「實」的基礎而此一「新興」的生活行為乃是人類有史以來所

未曾經驗過的換言之透過對電腦科技「技巧高明」的運用是人類第一次「有

能力」為自己開創了一個「虛擬實境」的世界這個虛擬的領域中意味著一項新

的社會制度(social institution)或一個電子的公共領地(electronic commons)已被

人類自己「孕育」出來然而這個人類自己「創造」出來的「新領地」對人類

社會而言有什麼實質意義呢它會是人類遠離或隔絕一切犯罪和不倫理行為的

「新樂園」嗎凡此都值得吾人細細加以思考

當一個人在網路的引導下被以一種有秩序的方式逐一串連起來之後一個

以電腦為基本單位的電腦社群(computer community)於是成形這個新生的社群

表面上看起來雖然只是由許多個人電腦所共同架構起來的「靜寂」的電腦站

(computer stations)的集合吾人或許可以電腦網絡(computer network)姑且稱之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0

但是透過這個電腦網絡卻使得在每一部個人電腦之前的使用者在有意無意

之間有機會形成一個「活絡」的具有生命力的社群這個「虛擬」的社群卻與

人們在傳統日常生活中所共構的真實社群一般同樣地也具有溝通情感與傳遞訊

息的功能而溝通的方式除了個人與個人之間私下的聯繫之外個人與網路中

的集體大眾之間屬於「公共場合」的雙向聯繫亦成為一種提供互動契機的形

勢傳統社會中資訊習慣由中央核心流向邊陲偏遠地帶的「溝通模式」

在這個新興的電腦網絡中已被徹底地顛覆這個新興的電腦網絡形成了一種「草

根式」(grassroots)的聯結這種公民形式聯結最大特質即是將那些屬於社會

網絡中最底層或最邊陲者取得與社會網絡中優勢地位者一樣的社會地位同時陳

述自己的意見因此這個「網路社群」全新運作的結成也意味著新型態人類社

會的社會秩序將會逐漸透過這個網路社群的功能予以運作

其次Licklider 和 Taylor 並且進一步地指出這個網路傳播系統如要持續維

持其正常的運作其關鍵在於有賴廣大網民積極主動參與維護亦即是網路運

作的管理與決定權將落實於使用者的身上這是人類有史以來有機會實施「直

接完全民主」的最佳場域電腦網路的每一位使用者都將有此一權利與義務

貢獻自己的心力自己的智慧及自己的意見以共同形成新的社會價值與規範

準此「網路社群」的創建在「理論」上是人類社會未來的理想但從電腦網路

社群中所實際發生的種種事例審視之則這個新生的社群似乎並沒有為人類社會

帶來任何「幸福」的保證或任何可供期待的光明遠景因為人們在真實社會中

一切之問題行為在電腦網路社群中也一一被重複地展現出來其中最為常見

而最為人所詬病的就是違反倫理的電腦網路侵權行為

當然就當代的社會生活而言那些違反網路社群倫理的事件或現象已層出

不窮甚至已成為「網民」日常在網路社群中必須時時注意提防的「現實問題」

為了防止網路社群中違反倫理事件的發生人們都已開始從技術面暨專業倫理守

則予以適度規範此一社會組織成員的網路社群社會行為這些作法無非是希

望從法律及科技的面向著手間接消極的防堵違反倫理的可能機會與動機其結

果固然有其一定之成效但仍無法有效完全制止網路使用者一些反社會行為的發

生究其原因則法律與科技方法都沒有觸及網路社群仍然是由「社會人」所

共同構成的這個關鍵事實目前所有的網路使用者可以說在成為網民之前都

已具備了相當的「真實社群」中的生活經驗無疑的這些生活經驗會自然地被

帶進網路社區成為網民在網路社群中活動時的行為指南因此欲處理電腦資

訊網路(網路社群)的倫理議題就如同要處理真實社群的倫理議題一般必須

對該社群的結構背景先做深入的理解才有可能掌握其關鍵處進而擬出有效之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1

對策

「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資源準社會互動研究理論建構與使用者經驗研究」

這篇研究論文研究的目的在於建構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準社會互動理論經由

文獻的探討就認知面(含可用性內容結構和網站可辨識程度)情感面和體

驗面是影響使用者準社會互動經驗的主要因素這篇研究探討不同受訪者在使用

數位典藏資料或其他網路資料時的經驗如何(認知面情感面體驗面)使用

者如何和這些網路內容互動具有哪些認知面情感面和體驗面特色的資料更容

易引起他們感官的知覺情感的投入與身體的活動並影響他們對於時空的知

覺而產生所謂的「準社會互動」使用者和他們所處環境中的其他人如何就所

接觸到的電腦網路內容進行互動

研究的結果顯示多數的網站普偏著重於內容及認知面的建制欠缺可用

情感及體驗面的內容故一般使用者對數位典藏網站的知曉度較低認同度也無

法提高研究數據顯示網路使用者理論構面預測準互動行為的可解釋變異量仍

有 59其中解釋力最強的是情感面(54)其次依次是體驗面(37)內

容認知面(34)和可用認知面(32)這篇研究所建構的網路使用者理論構

面和準互動量表雖具有一定程度的效度惟這篇研究是採取網路問卷調查方法

樣本代表性難免不足未來應該以隨機抽樣方法再次檢定這篇研究初步建立的

理論架構以增加研究信度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2

參考資料二癌症部落客的書寫研究

來源摘要自<癌症部落客的書寫研究>《新聞學研究》(第 106期頁 99-134

2011年 1月)

作者陳憶寧

網址httpmcrnccuedutw010603html

《摘要》

部落格的興起與盛行乃在於自發性的自我表現與資訊分享由於不須如

報紙投稿般受到主編審稿採用與否故是十分自由的這也是部落格吸引廣大群

眾的原因之一然而正因為如此故其水準與素質亦無法有一標準來衡量人

氣的高低與水準素質亦未必可以成正比一些喜歡文學寫作之人也就以部落格

作為發表的園地在其中揮灑自我表現創作的熱情

就以創作自由表現而言部落格一方面可說滿足了個人自我實現之成就

感以及與同好分享交流等心理需求一方面也可說是磨練文筆練習寫作及發

表的園地就文學發展方面而言文學創作自始即非「專業文人」的「專利」

任何人都有藉文學創作以表達情感的自由與權利中國文學史上的民間文學作

品也是不可忽略的一環民間文學一般文字較為俚俗但其內容是豐富的情

感是真摯的因此有其相當的價值由此來看目前興盛的網路文學以個人之觀

察約有如下幾項特點

1作者有中文專業的當然更多的是非專業的

2內容豐富多樣有真情表達自我的也有思想天馬行空的

3有寫作能力不錯的讀來言之有物而能感動人

4也不乏國語文基礎尚須加強的如錯別字文句不通章法組織紊亂或

是文字看似優美實是詞藻堆砌不知所云helliphellip等等缺乏國語文或專業寫作指導

與訓練者亦屢見不鮮

當然就表達自我的創作自由與學習寫作的角度來看網路的「文學作品」

是值得鼓勵的其有著社會學心理學以及文學學習各方面的價值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3

至於一些部落客因閱讀者超人氣的擁護建立了對自己作品的信心因而

將作品「出書」者此一現象據個人之觀察其特點亦與前述對部落格之各項

觀點相類所謂的粉絲人氣或市場接受度亦未必與作品水準相等

就出版之著作而言古人有所謂的「名山事業」有所謂的「文章千古事

得失寸心知」(杜甫詩)現代之國語文教育者也常教育說「要提昇國語文

程度要多多閱讀課外書」衡之今日出版物或許就部落客之出書而言亦為

基於一自我表現或者可說「作紀念」之動機而憑其人氣粉絲有相當之銷售量

但就社會對出版著作仍具有相當看重之價值而言出版物之素質如何一般「讀

者」亦恐難以分辨

當然文學作品是否有價值事實上也有其層面與時代性的意義所謂雅與

俗各有其所好陶淵明的作品在當代並未被主流文化所接受到後代才廣受重

視是故就「文學」而言不管是不是網路作品任何人皆有創作與發表的自由

與權利出版為著作亦然其價值亦自是多元而未為定數短期內市場接受度高

的未必會長期受肯定

但就「閱聽人」或「讀者」層面而言對於作品素質之分辨則是需要教育

的增進其素養就像每個人都會唱歌但未必都唱得好每個人都可以寫作出書

但未必是都能寫出「好書」唯就網路媒體正向面觀之作者能於開放的空間「勤

情」於發表期論著社會應該給予肯定至少這是一種不同意見表達的方式其次

就讀者的角度來看是否接受又是另一種場境即或是負面的評價其正向的意義

乃是建構了讀者社群「批判」的能力當然正負二元論最終仍須接受「市場」的

驗證要還是不要接受它存在

審視「癌症部落客」這篇另類課題專業論文研究其所展現的功能是它檢視

部落格對於癌症病患這群弱勢族群所擁有寫作的可能性及意義以特定的健康

議題癌症之部落格回答以下兩個研究問題誰是癌症部落客癌症部落客

如何書寫癌症這篇研究選取兩大部落格系統「Yahoo奇摩」部落格以及「無

名小站」部落格共 63 個選取 315 篇貼文進行內容分析結果發現部落格作者

多是年輕的女性患者貼文可看出部落客的社會連結與面對疾病的書寫動機研

究結果意味著癌症部落格有潛力成為一般大眾書寫處理疾病的空間且部落客為

社會中健康議題的資訊來源之一誰能說這樣的文章「部落格」其所啟發網路媒

體傳播功能新探討意義的所在一種由分眾主導滿足分眾需求的媒介經營形式正

逐漸的發展形成當中同時也開啟了新媒體傳播社會意義的新生命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4

資料三創業家社會網絡行為之質性研究

來源摘要自<創業家社會網絡行為之質性研究>《創業管理研究》(第二卷

第四期頁1-242007年12月)

作者陳家聲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教授

網址httpwwwerjorgtwsearchJournalFilev02n04V02N4-1pdf

《摘要》

網路社會行為的特徵乃是公民式連結組織的形式它不像傳統人類社會一般

有階層化組織方式也就是說這樣的結構方式並沒有一個核心的機制透過權力

的運作將整個社群連結起來網絡溝通方式的出現令使用網絡的人多了一種虛

擬的身分而這就是一種較少受到社教化約束的「虛擬我」青少年使用「虛擬

我」的身分在網絡發言或發布短片由於並非一種面對面(face-to-face)的溝通模

式意味網民發言或上載短片時只是面對電腦而非真實的接收者因此在較少

限制的情況下青少年的行為會變得大膽激進甚至刻意挑戰社教化約束演

變成為一個難受控制的「網絡社會我」這種草根式連結方式所建構起來的網路

社會必須依賴相互的信任(mutual trust)才能彼此聯繫起來成為一個社群

換言之相互的信任乃是電腦網路社群這樣水平式社會組織得以順利運作的主

要機制前面提到電腦網路組織及運作的方式將會是以基層使用者為主體

讓電腦網路的每一位使用者都有同等的權利與義務共同形成電腦網路社會的

價值與規範因此整個網路社群的運作絕大部份是依賴網路使用者的高度自

制與自我規範

網路領域雖然是人類空前第一次有機會獲得完全自由可能展現自我的場

域但網路社群這樣的安排與設定同樣給予網路使用者誤用乃至濫用此完全自

由權利的空間網路社群的倫理問題即是由此而衍生出來可以想見的因為網

路空間的自由所引起的誤用與濫用而造成的網路倫理問題將無可避免地會沖擊

破壞網路社群中網民之間相互信賴的機制而相互信任機制的破壞顯然將會

危及網路社群的建構基礎進而影響網路社群的運作與發展當前許多有關網路

社群倫理議題的探討或著手採取的防制對策無論是就法律面或科技面著手但

都只是片面地考慮到如何減少違反網路倫理的事件發生而尚未能從以上所討論

的網路運作機制予以整體之考量事實上在設法解決網路倫理問題之時將會

面臨一個極為棘手的兩難情境首先網民在網路空間的自由「行駛權」所引起

的誤用與濫用而造成的網路倫理問題一定會消蝕網路社群相互信任的連結運作

機制進而鬆動網路社群的建構基礎然而若著手針對網路倫理問題採取「有

效對策」則勢必要對網民在網路社群中的自由權加以設限如此一來固然可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5

以解決部份的倫理問題但是這樣的作法事實上是犧牲了網路社群當初之所以

被創立起來的最珍貴的特質即網民擁有的近乎完全自由的悠遊空間準此以

往可能會扼殺這個人類自己所創造出來的虛擬網路社區進一步發展的潛力因

為網路社群中網民自我規範自我節制而相互信賴的基本理想與實踐機制有

可能會因為這些防制倫理問題發生的預防或補救措施而蕩然無存因此尋求解

決網路社群倫理問題之道的關鍵基本上是在網民的自由權力與因之而起的誤

用濫用自由之間尋找拿捏一個適當的平衡點(balance point)這個平衡點

一方面必須能夠繼續支持網路社群原有的自由權與自我規範機制另一方面又必

須能夠制止因誤用濫用自由而產生的傾斜顯然的這是一件高難度的藝術工

作是全體網民必須共同面對思量的艱鉅任務工作因為網民才是網路社群的

裁決者網民們在網路社群中的所作所為將決定未來網路世界的面貌

隨著網路空間(cyberspace)的逐步擴充與全球化連結當代人類有機會透

過這個系統完全依其自由意志建構其個人理想的社會聯繫關係國度年輕世

代進入社會常經由創業展現理念達成理想其中中小企業的蓬勃發展的成果

不但成為多數青年創業的指標同時在台灣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這種創業精神更

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與影響基於正因為中小企業對台灣經濟的貢獻邁入數

位經濟世代它理應是研究創業家成功因素的重要議題之一鑒於社會網絡關係在

華人社會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這篇研究論文期望透過探討社會網絡行為在創

業家的創業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期望能夠回答下列重要的問題創業家在其社

會網絡行為表現上有何特色創業家如何營建其社會網絡創業家如何透過社

會網絡來獲得其所需的資訊及獲得潛在利益

研究結果顯示創業家會經由不同的管道可能是正式的組織或公協會專

業協會或是非正式的場合中與別人建立或深或淺的關係並透過不同的互動方

式得到不同的資訊從關鍵人物(強連帶)身上可以得到產業重要的技術與知

識還能發展情感的支持而一般社交朋友(弱連帶)可以得到較多較廣泛的

資訊創業家會透過強連帶關係及參與各種公協會社團活動非正式活動等不

同方式拓展社會網絡關係獲得各種資訊與潛在的商機利益創業家求學過程

與先前工作經驗所累積的人脈也是新創事業發展時的重要資源這篇研究從社

會網絡理論及特徵試圖系統地討論創業家社會網絡關係行為及其意義期透過

這篇研究發現能夠做為學者對未來創業家社會網絡行為研究的基礎而從個案資

料分析的創業家社會網絡關係行為也能夠給創業家一些實務建議讓創業家明

白了解社會網絡關係對創業的重要性以及建立和拓展社會網絡關係的參考幫

助其在經營新創事業時更加順利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6

資料一如何落實網路言論管理

來源摘要自<幾個值得進一步澄清的網路規範根本問題反省與辯論的開端

>《律師雜誌》(第 233期1999年 2月 15日)

作者劉靜怡

網址

httpwwwlawbankcomtwtreatisepl_articleaspxAID=P000010717

《摘要》

網際網路媒介傳播服務的功能人際多元的互動的結構無遠弗屆的網路資

訊服務等確實已帶來人類生活上的便捷惟不諱言的是網路犯罪的問題也隨

之日益增多併發例如網路色情非法竊取網路資料利用網路散播謠言中傷

他人販賣違禁品侵犯他人的著作權刊登不實廣告欺騙社會大眾等

都是網路被不當使用的另一個面向有鑑於此目前全球大多數國家針對社會使

用網人口規模持續快速的發展來看多以積極的態度建立一套「網路資訊規範與

倫理守則」以防止並解決日益嚴重的網路犯罪問題各國政府除了應立法對網

路的不當使用加以規範外並潔何業者的配合以及網路使用者網路管理者敦促

各藉由自身發動自律行為其次各政府在立法時須注意勿以條例式的規範因

為網路太過多元並隨時有新的變化發生所以立法時應以是否造成他人各項損

失為論斷的依據同時也須加強民眾守法的觀念切記勿再重蹈以往嚴以立法寬

於執行的復轍在建立網路秩序與規範之始或許有些困難因為網路本身太過多

變及難以控制不過如果能將這些理念能形成一種風氣配合網路快速的傳播及

廣大多元影響力等的特性必然可以對整個網路倫理與文化有很大的幫助

其次在審視網路秩序規範與網路自由等行為所具的爭辯形式時首先應

從網路特性作為探討的基礎分析網際網路作為一種新興類型的傳媒而言他

具有以下的特性多媒體性(multimedia)超文本性(hypertext)封包切換(packet

switching)同時性(synchronicity)互動性(interactivity)透過這些特性

網際網路得以建構一個自由的虛擬空間他的自由性突破了真實物理疆界的侷

限也穿越了時間的的限制個人的思想言論只要他願意就可以在極短的時

間之內傳播到各地領域中同時經由他人的閱讀與迴響將很快成為一個集體的共

識再就商業的行銷販售來看只要商人的行銷策略能即時反應市場趨勢或

將商品內容的特色以創意行銷作為一個銷售的賣點即能以速度快效率高的

手法進入市場當一個眾人期待已久的美麗新世界似乎已能實質有效地呈現臨在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7

你我眼前時科技的進步除了讓人性得以貼近自由惟同時隨興發揮的任意行

為讓一些人性的醜惡面也隨之帶進了科技所構築的這個虛擬世界之中網路謠

言網路詐欺網路駭客網路色情網路病毒等都證明了網路並不宜是

一個可以完全自由任性行為的地方也因此他仍需要維持一定的秩序讓大家

都要遵守必要的規範才能讓虛擬社會系統不致發生紊亂同時也是融合傳承傳

統真實社會真正的意義

準此就一個國家資訊政策形成過程而言在新興資訊科技發展的初期資

訊政策使應該及早將其可能的影響納入評估以確保新興資訊科技在普遍使用的

同時能夠將選擇和彈性極大化當然此一架構他應該式重塑資訊政策形成過

程的觀點而並非是強調主張政府應該積極介入甚或控制新興資訊科技的發展

走向是一種主張資訊社會公共政策形成下所應該具有更為開放型式下的形式

亦即是這類的論點其所涉及之民主憲政傳統下的政府功能在科技主導的社會結

構中其所行使公權力的界限與控制等的新興制度面的問題分析相關政策執再

行面可以參酌的內容下列的幾個考量方向

一首先應從網路世界爭議面應該如何規範做起

二從現實生活行為中進入網路世界的規範建置

三法律社會規範與資訊科技的倫理關係的建構

四實證法律 VS網路社會-政府國家公權力 VS網路社會

五網路規範倫理秩序法規未來發展趨勢之省思

最後關於這個課題就個人而言面對網路聞名的新興生活空間領域時人

們因受限於過去所累積生活經驗的影響理當會將傳統的記憶與經驗與當代變動

的新型式進行一種對比性差異結構架的形式做出探討與評價所以除了要更理

解網路世界規範運作過程之外當然更要針對傳統世界的規範做出省思其次

在網路世界現實生活中的人們也要面對掌握市場那些無形的操控之手做出太討

理解在資訊科技時代人們除了要面對的是千萬隻隱藏在背後電腦程式設計師

的雙手之外對於參與網路資訊製造傳播的鍵盤之手都是人們必須理解同

時加以掌握的資訊節構要知道網路世界作為一個多元溝通的新社會形式其本

質乃是應以理性的互動溝通作為行為正當性的基礎故每一位網民應有的認知是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8

網路社會互動溝通特性的新行為形式而絕非是透過各種管道渲染或是參與網路

世界的負面傳佈的心態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9

資料二美國資訊自由法的運作經驗

來源摘要自<美國資訊自由法的運作經驗>(台灣新聞記者協會)

作者劉靜怡台大國發所教授

時間2004年 9月 24日

網址httpwwwatjorgtwJudgeercon1aspnumber=42

《摘要》

傳播媒體言論自由權力的內容與義務的結構範圍除了在少數極權社會國家

之外通常都是各政府媒體學者公眾輿論在眾聲喧譁爭議聲中的重要討論

焦點惟當「言論自由」成為事過境遷後的媒體內容裝飾器物後新聞內容的文

字內容的爭議性似乎也從未有機會在人們的生活環境中真正具體的實現它資

訊傳播內含真正的意義

所謂的言論自由以最簡單傳統的話來解釋是「我擁有此一基本的言論自

由與保護於特定的場域有發表言論的自由同時不受到任何事先的監審

(Censorship)與限制(Prior Restraint)並對此言論內容負完全責任而此言論

應包括語言與非語言之型式」無論這一段文字對言論自由詮釋的意義與功能為

何不過他卻實也是號稱民主言論自由大國-美國在歷經了長期時間洗鍊下所

獲得的一項歷史形式的文字詮釋的結晶

不過從歷史的衍發過程中可以肯定的是「言論自由」一直是令一個社會當

權者愛恨交加的名詞也因此註定了它永遠得不到它安定無虞保障形式的主因之

一就在網路快速發展迅速延伸至聲全球世界每一個領域時網路上資訊中過

載與不當言論的批評聲浪讓言論自由又再一次的讓新興的網路媒體面臨了發

展上另一個新興的挑戰茲以美國的發展為例1996 年首先點燃的戰火是「通

訊端正法案」(Communications Decency Act of 1996)他在 Reno v ACLU 的案例

辯論中受到了挫敗但之後美國最高法院宣佈判定「通訊端正法案」的部份條

文屬於違憲也因此讓網路言論自由的保護戰爭在初期得到了應有的重視

不過如果從網路的特性來探討言論自由就有如童早年美國西部拓荒時

代那些愛打抱不平的牛仔們用槍隻來捍衛自己的圈地時他們充滿著理想與正

義的姿態網路社會雖然已走過了蠻荒的年代但虛擬的網路世界裡確有充滿

了如西部開拓時期那般的充滿著許多的未知未來他的發展仍有待轉移實體世界

的規制甚或是重新創造來導入網路世界

審視網際網路發展至今一直都是以資訊自由流通與共享為其經營的精神

所在而其中的基礎所在就是每一位末端使用者都能擁有從網路上自由「擷取」

資訊的權利而這也網際網路功能角色立足的所在所謂的「資訊擷取自由」

就是指一切存在於網路上的資訊每一位使用者都理應能夠自由的擷取也就是

說使用者應該被假設為「善意」的使用者故在網路行為的領域中每一個使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0

用者都應該能自由的擷取所需的資訊而無需擔心是否會觸犯法律

無論是網際網路通路中的資訊或是存在於任何一種傳播媒體的資訊預先過

濾篩選的責任本來就不應該被加諸在使用者的身上相對的是應該成為每一個

資訊「提供者」應有的責任而網路上的資訊若有瑕疵其責任也應該在於「提

供者」無疑的資訊的瑕疵絕對是由於「提供者」的不正確或誤作為而產生的

而非一味的規論至最末端「使用者」的身分上如果在此時將責任歸於使用者

或視其為幫助犯則此無異於就保護智慧財產之名加重了使用者沈重的道德責

準此保障每一個末端使用者擁有「資訊擷取自由」的權力讓每一個網路

使用者在瀏覽網路上的資訊時無需擔心是否不經意的「重製」了他人的著作

也無需擔心從網路上下載的資訊是否會違反法律顯然這是一項非常必要的新思

維而不只是單一的資訊擷取自由意義探討的問題對於存放資訊的使用者私人

物品來說也具有隱私權不可侵犯的意義存在深一層的探究賦予使用者能夠

自由下載並且單純供個人使用的權利這與著作權法上面所揭諸的「尊重智慧財

產」是毫無衝突的資訊能夠自由的流通網路以及知識才能快速的傳布並且

匯集更多的資訊擴大網路的範圍使得知識經濟的規模能更擴大網路的發展

之所以能一日千里畢竟得自於資訊的多元高速即時的傳播特性

如果堅信要求每一個使用者在網路下載資訊時都必須先加以審核該資訊是

否有使用上的瑕疵性那麼對於每一個使用者來說無異是在行為中加重了深

沈的負擔讓使用者起了排斥的寒蟬效應導致使用者可能基於違法的風險不願

意擷取在網路上的資訊因為除非該資訊能夠先證明其為「無瑕疵」的使用

即或式如此審是當前網路資訊領域中所存在著大量的資訊但是又有多少資訊

能夠讓使用者在無負擔的形式下下載使用的告知呢準此如是的擴大勇用者

責任的後果於是必須讓合法的資訊提供者必須花費更大的力量去證明自己是

單純的資訊使用者每一個「提供者」也必須保證「使用者」下載該資訊不會觸

犯法律如此網路自由與快速流通的本質將起重大的改變並且在缺乏一套足夠

信任的機制讓使用者能安心下載資訊試問這難道是身為資訊「提供者」所樂

意見到的情況難道這樣有助於資訊自由有助於國家知識經濟的發展

其次就傳播節構而言資訊提供者與使用者之間原本即存在著「先傳後播」

的結構性關係如果沒有這項資訊先在網路上「存在」那麼使用者的「擷取」

行為就不會發生所以不但存在著前後順序也存在著因果關係論及責任分配

有瑕疵資訊必然來自於「提供者」討論「到底是誰侵犯智慧財產權」的時候

最直接的答案必然是瑕疵資訊的提供者那麼把這個責任擴大到「使用者」的身

上難道會是一件合理的事情如果「合理使用」的責任範圍本身根本不合理那

麼使用上又如何論以合理處在這個網際網路高度發展的時代之中使用者應該

被假設是善意的並且能夠以一般所公認的普通方式去自由的取得網路上一切

存在的資訊而不被賦予「預先審查」的責任網路的世界應該是更拉近「提供

者」與「使用者」間彼此的距離而不是由類似此次的事件造成提供者與使用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1

者相互對立因為真正的侵權責任是存在於「合法提供者」與「非法提供者」

之間的只要能夠阻止非法提供者那麼智慧財產的侵犯就會消失根本無須將

預先審核的重大責任加諸在使用者的身上

面對網路多元介面傳播世代的發展人們如何運用那些傳統新聞自

由的模式以一種典範傳承的態度作為應對二十一世紀各項挑戰的基

礎是一項社會全體必須省思的新思維與行為規範讓人們共同凝聚共

識重新作出共同的承諾一起為此一新興的傳播事業的發展作出努力貢

獻讓人們匯聚智慧締造一些高科技化的生活形式作為人類推動此一

新文明取得全世界共同確實進步的力量讓人們並肩前進倡導此一自

由的精神與秩序為了前一個時代理念的延續更也為了賦與每一個年

輕世代參與者期許的希望與機會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2

資料三匯流發展下傳播內容管制原則之探討 來源摘要自<匯流發展下傳播內容管制原則之探討>發表於交通大學2009 年

全國科技法律研討會

作者陳志宇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

網址httplawblogilf-twcomreadphp97htm

《摘要》

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傳統大眾播媒介壓縮技術網際網路等在數位科技

的主導下將傳統獨立經營發展的廣播通信資訊等傳播媒體產業其所用的

機具設備產製模式服務功能等有關的經營組織模式於「科技匯流」(Technology

Convergence)的形式下已建構出以「數位平台」為經營基礎的「新媒體」(New

Media)結構數位傳播技術已有效地融合了傳統媒體音訊視訊數據訊號分

界的形式並將其功能整合在數位平台上以不同介面的形式傳輸資訊

麥克博斯特(Mark Poster)指出 20 世紀的結束見證了傳播科技系統與

產銷型態結構世代更替的過程傳統傳播活動的進行是將資訊符號從一個定點傳

送到廣泛接收的過程資訊符號通過電子類比訊號縮短了時空距離繼起的新世

代傳播則是以數位化符碼與技術駕馭時空環境麥克將媒介傳播技術領域的分界

分成兩個時代用以說明

(一)媒介商品是由一組比例上屬於極少數專業製播者將資訊內容傳送給

不特定為數眾多消費者社會大眾使用的形式屬於一種由媒體所主導「播放型傳

播模式」(broadcast model of communication)的經營制度

(二)在 20 世紀末一股由ldquo資訊高速公路rdquo及衛星通訊技術以及電視

電腦電話等數位媒介匯流(converge)等整合而成的新興媒介傳播模式成

功發展後他建構了一種多元互動為核心的傳播形態此即是ldquo次世代媒體rdquo的

意義審視在此一數位形是新媒體多工介面的結構原本傳統報紙雜誌廣播

電視等獨立經營的大眾媒體的組織都多已只能成為新媒體多工結構中不同介

面經營的形式而已

當經由數位科技匯流成功地整合傳統媒體於一體的經營形式後於是傳統媒

體產業的經營形態於式啟動了「新媒體」革命性創新經營發展的脈動一個廣

義新媒體的意義是一個以數位平台為基礎整合平面視聽網路通信等傳播

業務他可以是一種垂直整合分工整合經營的形式他也可以是一種水平整合結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3

合異業聯盟所謂多角化經營的策略在新媒體的經營結構體制中傳統大眾媒介

資訊載具因功能不同而形成的獨立經營事業領域分界惟在新媒體整合經營組織

模式的運作下其企製行銷管理等制度都已完全為之解放因此無論就媒

體政策主管的政府機關或事業經營參與的投資者閱聽人社會大眾學術研究者

等而言這都必須是一項全新思維下有效推動參與機制以及其無可規避必須急

於面對空前挑戰的課題

當前述的形式以因為資訊社會的新機制快速地結合傳統社會制度有效地

運作並且共構了一個全新效率實體互動(physical)的新社會形勢時這也同

時也引導現代資訊素養革命性創新變革的成就隨著資訊高速公路普及化的發

展以及衛星通訊技術與電視電腦電話等的技術結合後一種結合製作行

銷消費等三者共構而成的新媒體的經營模式正逐漸快速地取代ldquo第一世代媒

介rdquo的運作型態於是大眾媒介次世代的經營理念結構與制度正式的躍入

人類的生活機能中此即是「次世代媒介制度」的本質就硬體而言它以「數位

技術」為基礎就傳播經營的特質而言它是去核心化的多元交流形式讓每一位

媒介介面的參與者既是受播者也應是傳播者而一個更貼切的用詞應是資訊傳播

ldquo參與者rdquo(participator)的角色大量且高密度投入數位平台所提供情境環境

下的互動傳播行為時也締造了人類文化一個新資訊社會文明的成就

審視新數位匯流發展下的形勢已將各項傳統制度的結構由產業水平層級

的分工將通訊傳播「內容」與「平台」區分開來作頁同時這兩者的管制基礎

目標價值觀也截然不同需至訂出在產業去管制自由化的潮流中內容層面

的管制反而需要重新審視再管制的適當性「內容」與科技產業變動的關連性

低卻與社會價值觀念一貫的關連性高如人性尊嚴與心智未成熟者的保護不

因科技或平台的變革而有不同相對的言論自由的保障弱勢族群媒體近用的

增進也應檢視其社會目標補充一般法律規範不足

引介以下這篇文章介紹了心媒介平台依性質對傳播內容應受管制責任有

高低差異新興的媒體服務自律機制比政府管制更有效達成管制目的並兼顧

創新發展這篇研究從傳統內容管制的基礎出發參酌歐盟 2007 年之視聽影音

多媒體指令以及層級模式分析通訊傳播平台的特性提出細分化的原則探討不

同平台受管制密度的差異提供各位在參與新數位文明下一項行為參考的依據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6

幾近客戶的一步江湖一點訣說破不值錢在這我就把他稱做是的秘訣一不

過你也別跟他人說說了真的大家都會了就不值錢了

接下來很重要的是怎麼準確的去提供客戶所要的資訊首先需要準確了解的

是由於網路訪客都是沒有耐心的所以別讓在網站上花很多時間搜尋據一個非

正式的調查表示一般網路的瀏覽者多以八秒鐘左右的時間來審視所需資訊因

此網站網頁的設計根本就是能夠讓你的訪客進入後能夠快速搜尋到他所需要的

資訊也就是讓你的準客戶能夠輕易的發現要尋找的網頁內容這裡就有提供能

解決問題的服務因為我們就是為解決此問的」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另一項意義

我們可以從中快速把客戶篩選不單單只是給客戶篩選我們而已如果你能確實

有這基本觀念你在設計架構或修改網站網頁時會注意到美觀的版面不等同

吸引準客戶留在你的網站網頁這部分我們會在後面再做介紹此外從秘訣一

尚揭示了第二項意義計數器上的數字其實並不可靠上線人數的計數器只

代表著有多少人曾登錄這個網站網頁但拜訪網站的人其實並沒有真正的進入只

是路過就線上商業的發展並不用太在意上線計數器的數字來逛逛的人未必是

你的準客戶只是訪客他並不會帶來商機

其次留意一下你身邊的景觀物象如果那些情境都只是穩定的整齊的

一致的會讓人容易疲倦於是看看你的網頁是否也犯了同樣的錯誤呢妳的

網頁是不是也是排版整齊乾淨文字排版整齊畫一的放置呢如果真的是的話

那真的很讓人感的遺憾遺憾你的行銷頁面不能挑起訪問者的的情緒讓他們對

你的頁面有深刻印象妳不可能會藉由你的行銷頁面來賺錢真的是令人感到可

在你與他人眾多的互動中那些讓你記憶深刻的一定是屬於那些生動活

潑言詞充滿抑揚頓挫具體的互動才是印象深刻的也更容易回憶起準此網

頁設計若要使人快速的印象深刻就是要讓訪客一同感受你文字與構圖的熱情

只有在你的頁面上讓身動感性的文字敘述忠實的呈現在訪客面前才能引發訪客

感受到你的熱情你線上的行銷才會有發揮作用沒有熱情只有平淡你寄望

誰能夠提起熱臉來貼近你給你積極的回應切記不論甚麼樣的訪客每個訪

客都會對你所需敘述的熱情激動能創造勾起訪客心裡的激盪言詞產生回應

在「6號成功分析室」主要分析對象為網路相關的成功案例不限於公司

網站也涵蓋了個人現象新聞無論是人還是物體只要是在萬眾之中脫穎

而出在與同領域相似競爭者比較下創下十倍差以上的價值就算是成功只要

是成功的通通都可以送到「6號成功分析室」作進一步的分析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7

每周四Mr6 先貼一篇引子裡面會先開頭準備一些每個案例目前所收集到

的資料與初步看法引子只是初步期待的是拋磚引玉的效果接下來的一周又

二日(周五~下周五)期間有感想有意見的大大們儘管放肆的留言讓網友們

盡情享受盡情評論到了隔周六Mr6 以所有目前搜集的看法做個總結整理

出一篇有建設性的結論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8

資料三由全球化看產業赴大陸投資與台灣競爭力

來源摘要自<由全球化看產業赴大陸投資與台灣競爭力>(國政專論科經(專)

字第 090-002號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

時間90年 12月 13 日

網址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TE090PTE-P-090-003htm

《摘要》

自 2010 年 9 月 12 日兩岸海基會與海協會已完成「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

(ECFA)及「智慧財產權保護合作協議」(IPR)的換文程序正式生效後台灣

與中國大陸的經濟互動結構已進入一個全新交流的情勢誰是第一家進入中國大

陸市場的台灣企業資料已不可考惟近年來登「陸」已是台灣企業對外擴展市場

的熱門路徑之一經貿統計亦證明中國大陸已經成為台灣企業赴海外投資的重

要地區

有關台灣媒體企業登陸一事據學者調查指出其應始於 1986 年 2 月廣東省

電視台試播台灣連續劇【戰國風雲】由於反應良好自此台灣連續劇就開始在大

陸流行(楊志弘2002)1994 年一項針對中國大陸十幾家城市有線電視系統

的調查發現有九成以上電視節目來自香港台灣或是外國進口(賴祥蔚2001

33)而呂郁女(2000 379)研究亦發現台灣製作影視產品在中國大陸極受歡

迎不少代表作品頗能吸引大陸觀眾的注意力2001 年 10 月中國加入世界貿易

組織(WTO)後對積極進軍大陸市場的台灣媒體企業來說促進了台灣媒體

企業與大陸媒體企業各種合作互動的頻繁與多元化

雖然過去台灣媒體企業積極登陸之企圖始終受到中國政府層層的規範所

限多數業者只能私下以各種「交流」或「合作」名義透過第三市場(國)的版

權轉售等非正式模式轉進中國大陸市場無法像一般企業體以海外投資或直接經

營等正式管道進入大陸媒體市場但是隨著中國大陸媒體產業近年來蓬勃發展

台灣媒體企業面對大陸龐大商機即便有著層層法規限制仍不願放棄登「陸」企

圖廣用各種名義進軍中國大陸媒體市場

根據研究中國大陸媒體產業學者估計中國大陸傳媒市場的產值將超過

1000 億元人民幣並有很大增量空間(曹鵬王小偉2002 4喻國明2002 25)

因此中國加入 WTO 開啟了台灣香港西方傳媒企業對中國傳媒市場的憧憬

與行動(陳韜文2002 24)從前項類樂觀的分析不難看出面對於早將中國

大陸視為廣大產製品出口市場且已以各種非正式「合作」與「交流」等模式登「陸」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9

的台灣媒體企業而言應不會讓跨國傳媒集團專美於前而放棄任何搶占中國大陸

市場的機會就中國大陸媒體產業與市場發展現況來說中國大陸對各類媒體產

品的需求已隨其媒體產業蓬勃發展而增加相關媒體法規也隨著產業發展與加入

世界貿易組織而修正面對中國大陸媒體產業與市場結構轉變之際台灣媒體企

業進入中國大陸市場的策略理應修正過去以「合作」「交流」「第三國輸入」

之非正式途徑積極研議如何因應中國媒體市場及其規範變化期能以最適宜進

入模式進軍中國市場加強營運績效以獲取最大商業利益

審視台灣媒體企業在面對中國大陸媒體市場與產業開放變革之際亟需精確

掌握中國大陸對媒體企業開放之決策意涵與規範內容擬訂進軍中國市場之最適

模式據以評估影響其決策的因素乃因進軍大陸傳媒市場不僅與全球華人地區

之媒體企業在競爭也勢必面臨歐美跨國媒體集團之爭食中國市場

推介下面這篇論文它研究探討的是一般企業之市場進入模式理論與概念為

理論依據除分析市場進入模式類型及其決策影響因素外並將此市場進入模式

類型依媒體企業特性加以考量與修正建構媒體企業之市場進入模式類型本研

究同時探討影響台灣媒體企業進入大陸市場之決策考量因素藉此了解進入中國

大陸市場之台灣媒體企業經營現況與規劃策略論文研究並獲得了下述的成果

(一)建構適用於媒體企業之市場進入模式類型

(二)了解台灣媒體企業經營大陸市場之現況及策略

(三)探討台灣媒體企業進入中國大陸市場之模式類型

(四)分析影響台灣媒體企業進入中國大陸市場的決策考量因素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20

資料四網路白牌出頭天 轉戰實體店鋪創商機

來源摘要自<網路白牌出頭天 轉戰實體店鋪創商機>《電子商務時報》

記者盧心怡

時間2010年 1月 4日

網址 httpwwwectimesorgtwShownewsaspxid=100103192811

《摘要》

本文以「從 Blog 使用目的探索部落格商機」為題觀察台灣大陸及歐

美若干 Blog 的經營現況希望藉此看部落格的未來發展以及潛在的商業機會

經本文歸納整理獲得一種部落格分類模型便於對部落格使用的目的做一區

別主要的分類維度包含以獲利為出發界定獲利與非獲利的部落格使用目的

另外則以組織及個人作為區分的維度而界定出四個不同的使用象限並探討各

別象限分類下的發展現況依照上述使用者群像分類區別有商業部落格達

人部落格公關公益部落格及私人空間部落格等四個分類對其獲利的模式經

營現況以個案為例加以說明並另以台灣百大製造服務及金融業及美國

Fortune 百大企業共約四百家左右之企業對該企業使用部落格之現況進行

統計瞭解得到目前的大型企業對於部落格的使用尚在萌芽的階段(但應用趨勢

與熱度已經加快加溫)而一般的小型或微型企業或個人在應用部落格的現況

則相對熱衷

本文從現有的部落格發展現況提出「部落格資訊流與金流交換模式」

主要描述部落格服務供應商(Blog Service Provider BSP)如何與博客

(Blogger)攜手合作將企業的業務及行銷透過部落格的口碑擴散與消費者

達到互利多贏的正向循環

從文明發展Blog 的出現一個虛擬出版工具的使用較之紙張及印

刷術的發展Internet 的發明就像是打開虛擬世界的一把鎖鑰它本身也是無

邊無際的虛擬平台與媒體載具紙張或許可用來比擬網際網路的發明但我們知

道網際網路扮演的角色不僅如此而部落格便宛若印刷術加上傳媒的結合體一

個可以讓自己向全世界發聲的出版平台這樣的科技趨勢背後有著潛力無窮的

商機待發掘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1

資料一善用『置入性行銷』讓商品訊息在網路迅速發酵形成市場口碑 來源互動數位行銷 httpwwwadcastcomtw

時間2009年 6月 10日

網址httpblogyamcomnraylee445article21535555

《摘要》

俗話說「呷好到相報hellip」這是傳統商業行為中日常消費經驗中的「口碑傳播」

用語相對的它也是消費者消費行為前會先向別人詢問相關商品服務的使用

與消費評價的典型決定的依據因此「市場口碑」口耳相傳訊息的傳播行為

早已存在於人們日常生活的消費行為當中經由網路媒介即時通訊功能的引導

下「市場口碑」的形式在網路的特性以及企業與顧客間關係品質的影響下「網

路口碑」以有別於以往「口碑行銷」的型態快速形成事實上在網路商業行為

普及發達的社會中企業行銷經營必須正視顧客之間「網路口碑」所帶來的影響

其中「網路口碑」的效果可能是正面也可能是負面企業可藉由探討影響網

路「市場口碑」的關鍵因素瞭解該如何管理與運用進而能有效的掌握「網路

口碑」在市場上的影響力

網路口碑形成之因素亦即觀察顧客對於匿名傾向的程度如何影響負面網路

口碑的產生以及從企業形象與關係品質兩方面來探討產生正面網路口碑的影響

因素然而顧客產生網路口碑的行為可能會受到顧客個人特質與企業活動的不

同而產生不同結果因此網路「市場口碑」的探討理應納入顧客的網路涉入程

度來做為企業形象關係品質與正面網路口碑間關係的干擾變項以及加入企業

經營虛擬社群的管理活動本研究顯示吸引網友間熱烈討論能容易形成虛擬社

群間產品銷售周其變動的關係結構即消費者在消費後對「商品價格」「商品種

類」「服務品質」「關係」等因素正面影響口碑傳播意願之研究(1)滿意與

信任能有效激勵顧客透過網路化為正面網路口碑的效果(2)網路的匿名特

性會引發顧客在網路論壇中散播不利於企業的負面網路口碑(3)企業應制訂

危機處理的因應策略並有效地執行之才能真正降低負面網路口碑

其次由於網路「市場口碑」的影響力在消費者行為的領域中逐漸地受到

高度的肯定以及這種口碑傳播具有非商業化的特性因此消費者對這種形式

的推薦會特別的感到信任隨著網際網路的日益普遍口碑的本質也跟著有所變

化全新的口碑在新興的網路銀行產業裡是不是會產生不同以往的結果是有

待探討的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2

審視當前有關目前台灣網路「市場口碑」的研究多半是延伸 B to C 的推

論強調的是「科技接受模型(TAM)」「信任」對採用意願的影響鮮少有學

者是由人際溝通面(亦即口碑)來討論在口碑部分曾有學者認為口碑會影響

使用大眾對電子通路(e-channel)的信任進而影響網路銀行的採用行為故

本研究延伸過去口碑對消費者購買決策影響力的模式目的在於探討網路「市場

口碑」以一種網路『置入性行銷』的策略讓商品訊息在網路迅速發酵以達到

提昇行銷功能的決策力的影響

經由研究結果的分析顯示出下列的結構1「市場口碑」訊息為傳播者的親

身消費經驗時口碑訊息對消費者消費決策的影響力較大2「市場口碑」訊息

傳播者具備的專業程度較高時口碑訊息對消費者消費決策的影響力較大3「市

場口碑」訊息接收者具備的專業程度較高時口碑訊息對消費者消費決策的影響

力較小4「市場口碑」訊息傳播者與接收者之間的關係強度越強時口碑訊息

對消費者消費決策的影響力較大5「市場口碑」訊息接收者愈頻繁地搜尋餐飲

口碑時口碑訊息對消費者消費決策的影響力較大等五項結構因素模式是成立

準此透過前項的理論結構模式為基礎引介以下這篇論文探討自 2003

年以來發展成為熱門爭議性的『置入性行銷』議題正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態勢在

網路上蔓延成為廣大上網人口必然接觸的訊息來源各大網站推出的置入性行

銷手法也挾著異軍突起之態勢盤據在廣告主的行銷策略脈絡之上究竟是什麼

樣魅力造就了這個行銷的明日之星呢回顧『置入性行銷』這個名詞老早就被運

用在媒體中對現代的行銷人而言只是提出再運用而已準此網路執行置入性

行銷的多元工具採行置入性行銷除了要考量產品本身的訊息條件也得對執行

的工具有所了解因為入口網站的平台內容頻道多元必須充分了解才能決定

置入的方式有時候可以直接運用網站的現有資源或創意元素有時候則必須自

行開發創意元素或是內容頻道對運用工具了解得愈清楚就愈能提高置入的效

率因此透過這篇論文的論述期望能找出口碑對網路執行置入性行銷的多元

工具的可行方式採用決策的影響效果以及干擾口碑效果的因素進而提供網

路經營業者擬訂行銷策略時一個不同的思考方向藉著口碑之傳遞強化消費大眾

使用網路銀行的意願進一步影響其實際的採用行為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3

資料二服務業應用網際網路對顧客關係影響之研究

來源<服務業應用網際網路對顧客關係影響之研究>(2005管理新思維學

術研討會頁 41-64 台灣科技大學)

作者李正文劉宴尚

參考網址

httptwmyblogyahoocomjwxSJnSqRERl3irkBYerhCA--articlemid=21

3

《摘要》

顧客資料探勘的應用在商業方面主要的應用方式為顧客群分類(Customer

Profiling)購物籃分析(Market Basket Analysis)以及顧客保留(Customer Retention)

等在顧客群分類方面資料探勘可以從現有顧客資料中找出他們的特徵再利

用這些特徵到潛在顧客資料庫裡去篩選出可能成為企業客戶的名單做為行銷人

員推銷的對象以降低成本提高行銷的成功率

一個良好的顧客服務機制會帶來經營上兩個重要效果1建立第二次買

賣機會2忠誠效應顧客關係首先要探討的是服務的本質特性是什麼1服

務無形性2不可分割性3不易保存性4服務品質多變性就服務行為

的類型而言它有人的服務物的服務心靈鼓舞的服務資訊的服務服務的

內涵來區分可分為提供協助的服務事後進行修補的服務附加價值的服務

所謂的服務的行銷組合除了行銷活動的四個 P 所構成產品(product)價格

(price) 銷售管道或通路(place)促銷(promotion) 尚需包括額外三個 P參與

者(participants)過程(process)實體證據(physical evidence)

在顧客接受的服務活動中顧客會接觸到服務的生產設施設備因此實體

證據提供了關於服務品質的線索讓無形的服務藉由有形的實體證據來表達服

務品質的確保以獲取顧客信賴依顧客購買動機將顧客分為四大類1節約

型顧客2道德型顧客3個人化型顧客4便利型顧客服務顧客的意義

為1人員服務接觸是雙邊的2服務接觸是人際互動3服務接觸是角色

表現顧客關係管理 CRM 就是關係行銷在幫助企業找出有價值的顧客與顧

客建立關係及有效管理顧客關係進而使企業獲利

顧客關係管理流程要素與顧客互動與顧客之連結與顧客之瞭解與顧

客建立關係影響關係品質的因素有1關係銷售行為2關係接觸程度3

顧客知覺支持4服務具體化5關鍵事件的補救6關係終結成本7關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4

係利益8共享價值觀 9溝通10投機行為11關係強度顧客服務管理

主要是提昇外部行銷效果增加內部生產力服務品質的面向1可靠性2反

應性3確實性4同理心5有形性

顧客品質分類1顧客看不見內部品質2顧客看得見的硬體品質3

顧客看得見的軟體品質4服務的時間迅速性5心理的品質造成服務預

期服務與實際體驗到的服務差距原因1管理階層認知2品質規格3服

務遞送4市場溝通5認知服務品質

服務品質管理計畫服務概念發展顧客期待管理計畫服務結果管理計畫

內部行銷計畫實體環境與實體資源管理計畫資訊科技管理計畫顧客參與管

理計畫服務品質管理計畫是由下列七個次計畫所組成的(一)服務概念的發展

(二)顧客期待管理計畫(三)服務結果管理計畫(四)內部行銷計畫(五)

實體環境與實體資源管理計畫(六)資訊科技管理計畫(七)顧客參與管理計

服務品質評量指標原則1從你的服務策略著手2定期評量3提出

以顧客為基礎的問題4詢問公平的問題5蒐集團體和個人資料6為組

織訂下水準基點7蒐集量化和質化且具體的資料8讓成果呈現出來9

確使這些成果易於讓員工瞭解10確保這些成果是可信的11確使這些成果

被利用

顧客服務人力資源策略1僱用正確的員工2發展員工以傳遞服務品

質3提供需要的支援系統4留住最佳的員工5發展企業文化有關客

服人員教育訓練的基本原則1需求分析(組織分析職務分析個人分析)

2成果評鑑3實施良好的訓練計畫下來要針對顧客服務人力績效進行評量

其內容為1績效評估的目標與效益(目標為管理資訊激勵)2績效評

估與管理的步驟3績效評估的方法最後一個客服人員團隊成功領導者的行

為的特質有1親自示範「顧客至上」的精神2致力於推動公司理念3

他們都是『終身學生」4相信員工並在他們身上投資5設立專案小組6

堅持目標7勵行公司政策

接下來要介紹的是顧客知識管理定義企業將前項顧客資料或接觸經驗處

理後成為顧客資訊並經由員工討論與專家解釋等方式將顧客資訊進一步創造

出顧客知識再提供予組織有效地應用以建立與顧客之良好關係資料倉儲定

義定期蒐集自企業內部的日常交易資料庫並累積與儲存龐大的歷史性資料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5

而且這些歷史資料為靜態不可修改長期儲存於倉儲中具有時間性與整合性

以提供精確之分析與決策之用

顧客資料倉儲與一般資料庫的差異為一般關聯式資料庫使用關連資料表儲

存資料儲存日常營運的資料資料瑣碎難提供有價值的資訊資料倉儲則大都

使用多維度資料庫結構儲存資料儲存經過整理彙總的資料能提供有價值得資

訊支援決策判斷資料倉儲的種類

(一)企業資料倉儲(enterprise data warehouse)

(二)資料超市(data market)

(三)多層次資料倉儲(multi-tier data warehouse)

(四)聯合式資料倉儲(federated data warehouse)

(五)虛擬資料倉儲(virtual data warehouse)

資料倉儲的優點是減少費用節省時間和增加產量倉儲的缺點則是再導入

初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和時間倉儲的限制也會給公司資訊傳輸的網路造成一

些問題但如果透過邏輯規則對資料進行細分的技術可以瞭解龐大資料庫中資

料的特性其功能在應用於顧客服務管理類別1服務市場之區隔2客戶發

掘與流失防範3客製化的產品及服務4行銷活動分析如果這些機能透過

網路顧客服務管理功能則可以達到下列的目標1網路服務市場之區隔2網

路客戶發掘與流失防範3網路客製化的產品及服務4網路行銷活動分析

二顧客資料倉儲的特性

資料倉儲具有下列四項特性

(一)主題導向(Subject-Oriented)(二)整合性(Integrated)(三)隨時間變化

(Time-Variant)(四)非揮發性(Non-Volatile)在資料倉儲中資料只能定期地被載

入且一經封裝後就不允許再修改也不允許有刪除的動作因此資料倉儲的

資料環境相對是比較穩定的它只會增加資料而不會減少資料所以可說是非

揮發性的其種類大致上可區分為企業資料倉儲資料超市多層次資料倉儲

聯合式資料倉儲以及虛擬資料倉儲等五種類型其優點在於使用資料倉儲有很多

好處但最重要的是資料倉儲可以幫助企業流通各種資訊做為決策分析之用

以節省時間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並且增加獲利唯缺點是資料倉儲在導入

的初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和時間資料倉儲也可能產生資訊傳輸網路的壅塞

或是資料不正確的問題造成搜尋的時間加長反而降低了效率使得員工的生

產力減低而且事先必須充分掌握使用者的需求並透過適當的溝通與教育訓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6

練讓使用者知道如何去使用這個系統才能得到助益

五藉用網路資料探勘應用顧客資料

顧客資料的探勘程序可以分為(一)決定企業運用資料探勘的目的(二)資

料蒐集(三)選擇適當的資料探勘技術(四)分析結果(五)知識取得與應用鑒

於近年來由於網際網路的蓬勃發展資料探勘的技術也被應用在網際網路上當

顧客拜訪網站時往往提供許多寶貴的資料企業可藉由分析這些資訊來瞭解顧

客的行為模式藉以提高顧客對公司所提供之產品與服務的滿意度利用網路探

勘的應用方式包括有

1網路服務市場之區隔

利用網路探勘可以找出容易理解的規則來描述市場區隔以了解顧客族群的

屬性

2網路客戶發掘與流失防範

利用網路探勘可以建立行銷模式來預測目前有哪些顧客可能會流失使用這

些訊息來留住顧客或是當做篩選潛在客戶的依據

3網路客製化的產品及服務

利用網路探勘可以建立個人化的行銷模式提供顧客個人化的產品及服務

而透過貼心的服務不僅能鎖定顧客的忠誠度更能使顧客自動幫我們做口碑宣

傳帶來更多的商機

4網路行銷活動分析

利用網路探勘可以根據所要行銷的商品找出潛在的客戶名單協助我們決定

該聯絡哪些客戶才可以讓投資報酬率最高達到最好的行銷成效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7

資料三從參與式傳播觀點反思蘭嶼數位典藏建置之歷程

來源摘要自<從參與式傳播觀點反思蘭嶼數位典藏建置之歷程>《新聞學研

究》(第 102期頁 151-1752010年 1月)

作者郭良文林素甘

《摘要》

當多元文化主義在全球化的時代中成為普世的價值社區的營造社區的

文化社區的共同記憶應該是「數位典藏計畫」的源頭活水目前國家數位典藏

國家型科技計畫主要是以動物植物地質人類學檔案器物書畫地

圖與遙測影像金石拓片善本古籍考古新聞為典藏內容然而在現今提振

本土文化社區營造和多元文化發展的同時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社區文化內涵

與鄉土佚事風情是否更值得紀錄傳承因此數位典藏應該不只是規格標準大

小解析度這些數位化的數字與數值它也應該包含社區民眾的故事民眾共同

記憶的部分提供了一種超脫物化而較人文精神思考的元素而這正是科技產業

發展與社會文化相互支援互動共構現代化成就重要的一部份

台灣社會在相當多的地域文化中充滿著族群社會多元文化結構的因素屬於

少數弱勢的地域族群文化與社會雖然他們長期以來都處於文化的邊緣地帶透

過社區意識的抬頭與多元文化的百家齊放少數族群文化始能逐漸揭開它的面

紗這對族群的傳人而言族群的母語精神圖騰文化儀式等這些文化的根源

的流傳發揚都是刻不容緩的事實且極具社會意義深刻的意義

拜數位媒介多工功能之賜藉由數位機材優越的取材品質支援下這篇論文

研究嘗試以紀錄片方式紀錄典藏社區記憶透過紀錄片的實驗創作實際拍攝及

紀錄被攝者思考家庭及生活的過程期能提供開放生命的多元想像用不同的創

作形式來探尋家與家庭成員的生命對話對特定族群家庭集體記憶的發展歷程

以及研究提供一個現實實踐的影像紀錄這是本篇論文在文本呈現上一項空前的

成就

論文內容的結構首先針對就參與式傳播的概念與理論傳統加以分析進而整

理出五項具有參與式傳播的定義內涵其包括「由下而上與草根發展」「民主

論壇與平等對話」「意識覺醒與現況改變」「創造在地知識價值」以及「自

我發展與成果分享」等除了現代化理論所衍生出來的發展傳播概念常與參與式

傳播放在一起討論之外並且將參與式傳播受到哈伯瑪斯概念影響的部分作為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8

論述理論的結構基礎至於錄影紀錄的內容所具有的意義不但是一段族人成員

的生活與訪談真實紀錄也是一個多元文化的數位化紀錄的型態在影音效果的

價值上應具有以下的意義1作為二十一世紀台灣族群家庭變遷的家族記憶

提供一個發展影音紀錄的樣本2呈現多元族群的整體生活型態與生命思維

這有助國內生命教育教學素材的形式3對台灣族群社會中女性形象描繪提

供一個角色現實實踐的影像紀錄4提供給對自我的成長及對生命價值渴望改

變的女性一個思考的案例5為地方社區發展紀錄文化數位典藏的工作提供

了一項具體可行發展模式的參考形式

論文的研究採用 DeNegri 等人的「參與光譜」架構來支援分析並針對「參

與模式」「地方人士的參與」「參與式傳播資料庫的建立」以及「交大數

位典藏團隊的執行情形」等四項內容加以說明以探討蘭嶼媒體與文化數位典藏

計畫的發展過程以及研究發現佳興部落數位典藏內容為當地豐富之文化資源

從規劃內容蒐集資料到成果呈現皆是以文化工作者個人為核心運用在地的

內部社會網絡並連接多元的外部社會網絡不僅聯繫起數位典藏的參與者也

獲得外界資源的協助使相關工作能夠順利進行由於以部落傳統文化為保存內

容在社區充權的個人層次研究發現數位典藏有助於參與者培養出充權意識

增加對部落的認同但仍不足以在組織層次形成充權的過程與結果未來如何擴

展並運用個人層次充權的結果刺激增進社區組織的能力甚至在研究成果與不

足之處亦能期待藉此反省發展出一個更理想的原住民數位典藏的參與式傳播

計畫

最後究論文在數位科技文化發展上的意義來看作品的貢獻則是將近年來

各界對原住民數位典藏政策的推動以由企劃的階段轉進為部落本身進行典藏工

作的階段其所具的意義乃是賦予了原住民能在數位世界握有詮釋權的主體性

其次在就數位落差的形式來看鑒於原住民部落多群居於偏僻鄉野地區就社

會組織結構性而言其面臨的是人口流失及數位能力有限的問題因此透過研

究藉由期望瞭解由原住民部落進行數位典藏的過程及影響以及針對其數位典藏

工作進行的分析透過田野觀察及深度訪談的忠實記錄將數位典藏視為社區發

展紀錄經驗以及動力的可行方式之一如此結合社會網絡及社區充權理論為

發展架構經由此一數位典藏保存傳統文化紀錄的掌握與詮釋如能引發部落居

民未來參與度的提升從運作中產生族人自身以及社會各界多元文化認同的機

制用能提供原住民建立主體性文化與社會自主成長的動能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29

資料一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資源準社會互動研究理論建構與使用

者經驗研究

來源<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資源準社會互動研究理論建構與使用者經驗研究

>《新聞學研究》(第 101期頁 1-442009 年 10月)

作者翁秀琪施伯燁孫式文方念萱李嘉維

網址httpmcrnccuedutw010101html

《摘要》

關於「網絡媒體」的發展早在 20 世紀 80 年代網路先驅者 J C R Licklider

及 Robert Taylor即有精闢的論述當大多數人還將電腦視為「數學運算」的機

器之時Licklider 及 Taylor(1968)即已將電腦理解成是「溝通」的利器這兩位大

師曾大膽地預測未來電腦網路的發展將超越傳統在真實的生活空間(物理世

界)中人類所賴以建構社會網絡必須透過有限之節點(limited gateways)的

先天限制這個虛擬的電腦網路將令未來所有的人類都能輕易地透過這個系

統自由的(完全依其意志)建構其個人的社會聯繫

網路功能結合人類社會體系締造新文明成果在 20 世紀末已逐漸產生了前

所未見的變革電腦與網路的鏈結將各自獨立的文化與社會逐一的被串連而且

引發就社會制度產生了空前的「大變革」(great transformation)浪潮中當網際

網路逐漸地在主導一個人類新文明之際其實這是一場媒體的革命也奠定了新

文明發展間「實」的基礎而此一「新興」的生活行為乃是人類有史以來所

未曾經驗過的換言之透過對電腦科技「技巧高明」的運用是人類第一次「有

能力」為自己開創了一個「虛擬實境」的世界這個虛擬的領域中意味著一項新

的社會制度(social institution)或一個電子的公共領地(electronic commons)已被

人類自己「孕育」出來然而這個人類自己「創造」出來的「新領地」對人類

社會而言有什麼實質意義呢它會是人類遠離或隔絕一切犯罪和不倫理行為的

「新樂園」嗎凡此都值得吾人細細加以思考

當一個人在網路的引導下被以一種有秩序的方式逐一串連起來之後一個

以電腦為基本單位的電腦社群(computer community)於是成形這個新生的社群

表面上看起來雖然只是由許多個人電腦所共同架構起來的「靜寂」的電腦站

(computer stations)的集合吾人或許可以電腦網絡(computer network)姑且稱之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0

但是透過這個電腦網絡卻使得在每一部個人電腦之前的使用者在有意無意

之間有機會形成一個「活絡」的具有生命力的社群這個「虛擬」的社群卻與

人們在傳統日常生活中所共構的真實社群一般同樣地也具有溝通情感與傳遞訊

息的功能而溝通的方式除了個人與個人之間私下的聯繫之外個人與網路中

的集體大眾之間屬於「公共場合」的雙向聯繫亦成為一種提供互動契機的形

勢傳統社會中資訊習慣由中央核心流向邊陲偏遠地帶的「溝通模式」

在這個新興的電腦網絡中已被徹底地顛覆這個新興的電腦網絡形成了一種「草

根式」(grassroots)的聯結這種公民形式聯結最大特質即是將那些屬於社會

網絡中最底層或最邊陲者取得與社會網絡中優勢地位者一樣的社會地位同時陳

述自己的意見因此這個「網路社群」全新運作的結成也意味著新型態人類社

會的社會秩序將會逐漸透過這個網路社群的功能予以運作

其次Licklider 和 Taylor 並且進一步地指出這個網路傳播系統如要持續維

持其正常的運作其關鍵在於有賴廣大網民積極主動參與維護亦即是網路運

作的管理與決定權將落實於使用者的身上這是人類有史以來有機會實施「直

接完全民主」的最佳場域電腦網路的每一位使用者都將有此一權利與義務

貢獻自己的心力自己的智慧及自己的意見以共同形成新的社會價值與規範

準此「網路社群」的創建在「理論」上是人類社會未來的理想但從電腦網路

社群中所實際發生的種種事例審視之則這個新生的社群似乎並沒有為人類社會

帶來任何「幸福」的保證或任何可供期待的光明遠景因為人們在真實社會中

一切之問題行為在電腦網路社群中也一一被重複地展現出來其中最為常見

而最為人所詬病的就是違反倫理的電腦網路侵權行為

當然就當代的社會生活而言那些違反網路社群倫理的事件或現象已層出

不窮甚至已成為「網民」日常在網路社群中必須時時注意提防的「現實問題」

為了防止網路社群中違反倫理事件的發生人們都已開始從技術面暨專業倫理守

則予以適度規範此一社會組織成員的網路社群社會行為這些作法無非是希

望從法律及科技的面向著手間接消極的防堵違反倫理的可能機會與動機其結

果固然有其一定之成效但仍無法有效完全制止網路使用者一些反社會行為的發

生究其原因則法律與科技方法都沒有觸及網路社群仍然是由「社會人」所

共同構成的這個關鍵事實目前所有的網路使用者可以說在成為網民之前都

已具備了相當的「真實社群」中的生活經驗無疑的這些生活經驗會自然地被

帶進網路社區成為網民在網路社群中活動時的行為指南因此欲處理電腦資

訊網路(網路社群)的倫理議題就如同要處理真實社群的倫理議題一般必須

對該社群的結構背景先做深入的理解才有可能掌握其關鍵處進而擬出有效之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1

對策

「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資源準社會互動研究理論建構與使用者經驗研究」

這篇研究論文研究的目的在於建構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準社會互動理論經由

文獻的探討就認知面(含可用性內容結構和網站可辨識程度)情感面和體

驗面是影響使用者準社會互動經驗的主要因素這篇研究探討不同受訪者在使用

數位典藏資料或其他網路資料時的經驗如何(認知面情感面體驗面)使用

者如何和這些網路內容互動具有哪些認知面情感面和體驗面特色的資料更容

易引起他們感官的知覺情感的投入與身體的活動並影響他們對於時空的知

覺而產生所謂的「準社會互動」使用者和他們所處環境中的其他人如何就所

接觸到的電腦網路內容進行互動

研究的結果顯示多數的網站普偏著重於內容及認知面的建制欠缺可用

情感及體驗面的內容故一般使用者對數位典藏網站的知曉度較低認同度也無

法提高研究數據顯示網路使用者理論構面預測準互動行為的可解釋變異量仍

有 59其中解釋力最強的是情感面(54)其次依次是體驗面(37)內

容認知面(34)和可用認知面(32)這篇研究所建構的網路使用者理論構

面和準互動量表雖具有一定程度的效度惟這篇研究是採取網路問卷調查方法

樣本代表性難免不足未來應該以隨機抽樣方法再次檢定這篇研究初步建立的

理論架構以增加研究信度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2

參考資料二癌症部落客的書寫研究

來源摘要自<癌症部落客的書寫研究>《新聞學研究》(第 106期頁 99-134

2011年 1月)

作者陳憶寧

網址httpmcrnccuedutw010603html

《摘要》

部落格的興起與盛行乃在於自發性的自我表現與資訊分享由於不須如

報紙投稿般受到主編審稿採用與否故是十分自由的這也是部落格吸引廣大群

眾的原因之一然而正因為如此故其水準與素質亦無法有一標準來衡量人

氣的高低與水準素質亦未必可以成正比一些喜歡文學寫作之人也就以部落格

作為發表的園地在其中揮灑自我表現創作的熱情

就以創作自由表現而言部落格一方面可說滿足了個人自我實現之成就

感以及與同好分享交流等心理需求一方面也可說是磨練文筆練習寫作及發

表的園地就文學發展方面而言文學創作自始即非「專業文人」的「專利」

任何人都有藉文學創作以表達情感的自由與權利中國文學史上的民間文學作

品也是不可忽略的一環民間文學一般文字較為俚俗但其內容是豐富的情

感是真摯的因此有其相當的價值由此來看目前興盛的網路文學以個人之觀

察約有如下幾項特點

1作者有中文專業的當然更多的是非專業的

2內容豐富多樣有真情表達自我的也有思想天馬行空的

3有寫作能力不錯的讀來言之有物而能感動人

4也不乏國語文基礎尚須加強的如錯別字文句不通章法組織紊亂或

是文字看似優美實是詞藻堆砌不知所云helliphellip等等缺乏國語文或專業寫作指導

與訓練者亦屢見不鮮

當然就表達自我的創作自由與學習寫作的角度來看網路的「文學作品」

是值得鼓勵的其有著社會學心理學以及文學學習各方面的價值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3

至於一些部落客因閱讀者超人氣的擁護建立了對自己作品的信心因而

將作品「出書」者此一現象據個人之觀察其特點亦與前述對部落格之各項

觀點相類所謂的粉絲人氣或市場接受度亦未必與作品水準相等

就出版之著作而言古人有所謂的「名山事業」有所謂的「文章千古事

得失寸心知」(杜甫詩)現代之國語文教育者也常教育說「要提昇國語文

程度要多多閱讀課外書」衡之今日出版物或許就部落客之出書而言亦為

基於一自我表現或者可說「作紀念」之動機而憑其人氣粉絲有相當之銷售量

但就社會對出版著作仍具有相當看重之價值而言出版物之素質如何一般「讀

者」亦恐難以分辨

當然文學作品是否有價值事實上也有其層面與時代性的意義所謂雅與

俗各有其所好陶淵明的作品在當代並未被主流文化所接受到後代才廣受重

視是故就「文學」而言不管是不是網路作品任何人皆有創作與發表的自由

與權利出版為著作亦然其價值亦自是多元而未為定數短期內市場接受度高

的未必會長期受肯定

但就「閱聽人」或「讀者」層面而言對於作品素質之分辨則是需要教育

的增進其素養就像每個人都會唱歌但未必都唱得好每個人都可以寫作出書

但未必是都能寫出「好書」唯就網路媒體正向面觀之作者能於開放的空間「勤

情」於發表期論著社會應該給予肯定至少這是一種不同意見表達的方式其次

就讀者的角度來看是否接受又是另一種場境即或是負面的評價其正向的意義

乃是建構了讀者社群「批判」的能力當然正負二元論最終仍須接受「市場」的

驗證要還是不要接受它存在

審視「癌症部落客」這篇另類課題專業論文研究其所展現的功能是它檢視

部落格對於癌症病患這群弱勢族群所擁有寫作的可能性及意義以特定的健康

議題癌症之部落格回答以下兩個研究問題誰是癌症部落客癌症部落客

如何書寫癌症這篇研究選取兩大部落格系統「Yahoo奇摩」部落格以及「無

名小站」部落格共 63 個選取 315 篇貼文進行內容分析結果發現部落格作者

多是年輕的女性患者貼文可看出部落客的社會連結與面對疾病的書寫動機研

究結果意味著癌症部落格有潛力成為一般大眾書寫處理疾病的空間且部落客為

社會中健康議題的資訊來源之一誰能說這樣的文章「部落格」其所啟發網路媒

體傳播功能新探討意義的所在一種由分眾主導滿足分眾需求的媒介經營形式正

逐漸的發展形成當中同時也開啟了新媒體傳播社會意義的新生命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4

資料三創業家社會網絡行為之質性研究

來源摘要自<創業家社會網絡行為之質性研究>《創業管理研究》(第二卷

第四期頁1-242007年12月)

作者陳家聲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教授

網址httpwwwerjorgtwsearchJournalFilev02n04V02N4-1pdf

《摘要》

網路社會行為的特徵乃是公民式連結組織的形式它不像傳統人類社會一般

有階層化組織方式也就是說這樣的結構方式並沒有一個核心的機制透過權力

的運作將整個社群連結起來網絡溝通方式的出現令使用網絡的人多了一種虛

擬的身分而這就是一種較少受到社教化約束的「虛擬我」青少年使用「虛擬

我」的身分在網絡發言或發布短片由於並非一種面對面(face-to-face)的溝通模

式意味網民發言或上載短片時只是面對電腦而非真實的接收者因此在較少

限制的情況下青少年的行為會變得大膽激進甚至刻意挑戰社教化約束演

變成為一個難受控制的「網絡社會我」這種草根式連結方式所建構起來的網路

社會必須依賴相互的信任(mutual trust)才能彼此聯繫起來成為一個社群

換言之相互的信任乃是電腦網路社群這樣水平式社會組織得以順利運作的主

要機制前面提到電腦網路組織及運作的方式將會是以基層使用者為主體

讓電腦網路的每一位使用者都有同等的權利與義務共同形成電腦網路社會的

價值與規範因此整個網路社群的運作絕大部份是依賴網路使用者的高度自

制與自我規範

網路領域雖然是人類空前第一次有機會獲得完全自由可能展現自我的場

域但網路社群這樣的安排與設定同樣給予網路使用者誤用乃至濫用此完全自

由權利的空間網路社群的倫理問題即是由此而衍生出來可以想見的因為網

路空間的自由所引起的誤用與濫用而造成的網路倫理問題將無可避免地會沖擊

破壞網路社群中網民之間相互信賴的機制而相互信任機制的破壞顯然將會

危及網路社群的建構基礎進而影響網路社群的運作與發展當前許多有關網路

社群倫理議題的探討或著手採取的防制對策無論是就法律面或科技面著手但

都只是片面地考慮到如何減少違反網路倫理的事件發生而尚未能從以上所討論

的網路運作機制予以整體之考量事實上在設法解決網路倫理問題之時將會

面臨一個極為棘手的兩難情境首先網民在網路空間的自由「行駛權」所引起

的誤用與濫用而造成的網路倫理問題一定會消蝕網路社群相互信任的連結運作

機制進而鬆動網路社群的建構基礎然而若著手針對網路倫理問題採取「有

效對策」則勢必要對網民在網路社群中的自由權加以設限如此一來固然可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5

以解決部份的倫理問題但是這樣的作法事實上是犧牲了網路社群當初之所以

被創立起來的最珍貴的特質即網民擁有的近乎完全自由的悠遊空間準此以

往可能會扼殺這個人類自己所創造出來的虛擬網路社區進一步發展的潛力因

為網路社群中網民自我規範自我節制而相互信賴的基本理想與實踐機制有

可能會因為這些防制倫理問題發生的預防或補救措施而蕩然無存因此尋求解

決網路社群倫理問題之道的關鍵基本上是在網民的自由權力與因之而起的誤

用濫用自由之間尋找拿捏一個適當的平衡點(balance point)這個平衡點

一方面必須能夠繼續支持網路社群原有的自由權與自我規範機制另一方面又必

須能夠制止因誤用濫用自由而產生的傾斜顯然的這是一件高難度的藝術工

作是全體網民必須共同面對思量的艱鉅任務工作因為網民才是網路社群的

裁決者網民們在網路社群中的所作所為將決定未來網路世界的面貌

隨著網路空間(cyberspace)的逐步擴充與全球化連結當代人類有機會透

過這個系統完全依其自由意志建構其個人理想的社會聯繫關係國度年輕世

代進入社會常經由創業展現理念達成理想其中中小企業的蓬勃發展的成果

不但成為多數青年創業的指標同時在台灣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這種創業精神更

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與影響基於正因為中小企業對台灣經濟的貢獻邁入數

位經濟世代它理應是研究創業家成功因素的重要議題之一鑒於社會網絡關係在

華人社會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這篇研究論文期望透過探討社會網絡行為在創

業家的創業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期望能夠回答下列重要的問題創業家在其社

會網絡行為表現上有何特色創業家如何營建其社會網絡創業家如何透過社

會網絡來獲得其所需的資訊及獲得潛在利益

研究結果顯示創業家會經由不同的管道可能是正式的組織或公協會專

業協會或是非正式的場合中與別人建立或深或淺的關係並透過不同的互動方

式得到不同的資訊從關鍵人物(強連帶)身上可以得到產業重要的技術與知

識還能發展情感的支持而一般社交朋友(弱連帶)可以得到較多較廣泛的

資訊創業家會透過強連帶關係及參與各種公協會社團活動非正式活動等不

同方式拓展社會網絡關係獲得各種資訊與潛在的商機利益創業家求學過程

與先前工作經驗所累積的人脈也是新創事業發展時的重要資源這篇研究從社

會網絡理論及特徵試圖系統地討論創業家社會網絡關係行為及其意義期透過

這篇研究發現能夠做為學者對未來創業家社會網絡行為研究的基礎而從個案資

料分析的創業家社會網絡關係行為也能夠給創業家一些實務建議讓創業家明

白了解社會網絡關係對創業的重要性以及建立和拓展社會網絡關係的參考幫

助其在經營新創事業時更加順利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6

資料一如何落實網路言論管理

來源摘要自<幾個值得進一步澄清的網路規範根本問題反省與辯論的開端

>《律師雜誌》(第 233期1999年 2月 15日)

作者劉靜怡

網址

httpwwwlawbankcomtwtreatisepl_articleaspxAID=P000010717

《摘要》

網際網路媒介傳播服務的功能人際多元的互動的結構無遠弗屆的網路資

訊服務等確實已帶來人類生活上的便捷惟不諱言的是網路犯罪的問題也隨

之日益增多併發例如網路色情非法竊取網路資料利用網路散播謠言中傷

他人販賣違禁品侵犯他人的著作權刊登不實廣告欺騙社會大眾等

都是網路被不當使用的另一個面向有鑑於此目前全球大多數國家針對社會使

用網人口規模持續快速的發展來看多以積極的態度建立一套「網路資訊規範與

倫理守則」以防止並解決日益嚴重的網路犯罪問題各國政府除了應立法對網

路的不當使用加以規範外並潔何業者的配合以及網路使用者網路管理者敦促

各藉由自身發動自律行為其次各政府在立法時須注意勿以條例式的規範因

為網路太過多元並隨時有新的變化發生所以立法時應以是否造成他人各項損

失為論斷的依據同時也須加強民眾守法的觀念切記勿再重蹈以往嚴以立法寬

於執行的復轍在建立網路秩序與規範之始或許有些困難因為網路本身太過多

變及難以控制不過如果能將這些理念能形成一種風氣配合網路快速的傳播及

廣大多元影響力等的特性必然可以對整個網路倫理與文化有很大的幫助

其次在審視網路秩序規範與網路自由等行為所具的爭辯形式時首先應

從網路特性作為探討的基礎分析網際網路作為一種新興類型的傳媒而言他

具有以下的特性多媒體性(multimedia)超文本性(hypertext)封包切換(packet

switching)同時性(synchronicity)互動性(interactivity)透過這些特性

網際網路得以建構一個自由的虛擬空間他的自由性突破了真實物理疆界的侷

限也穿越了時間的的限制個人的思想言論只要他願意就可以在極短的時

間之內傳播到各地領域中同時經由他人的閱讀與迴響將很快成為一個集體的共

識再就商業的行銷販售來看只要商人的行銷策略能即時反應市場趨勢或

將商品內容的特色以創意行銷作為一個銷售的賣點即能以速度快效率高的

手法進入市場當一個眾人期待已久的美麗新世界似乎已能實質有效地呈現臨在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7

你我眼前時科技的進步除了讓人性得以貼近自由惟同時隨興發揮的任意行

為讓一些人性的醜惡面也隨之帶進了科技所構築的這個虛擬世界之中網路謠

言網路詐欺網路駭客網路色情網路病毒等都證明了網路並不宜是

一個可以完全自由任性行為的地方也因此他仍需要維持一定的秩序讓大家

都要遵守必要的規範才能讓虛擬社會系統不致發生紊亂同時也是融合傳承傳

統真實社會真正的意義

準此就一個國家資訊政策形成過程而言在新興資訊科技發展的初期資

訊政策使應該及早將其可能的影響納入評估以確保新興資訊科技在普遍使用的

同時能夠將選擇和彈性極大化當然此一架構他應該式重塑資訊政策形成過

程的觀點而並非是強調主張政府應該積極介入甚或控制新興資訊科技的發展

走向是一種主張資訊社會公共政策形成下所應該具有更為開放型式下的形式

亦即是這類的論點其所涉及之民主憲政傳統下的政府功能在科技主導的社會結

構中其所行使公權力的界限與控制等的新興制度面的問題分析相關政策執再

行面可以參酌的內容下列的幾個考量方向

一首先應從網路世界爭議面應該如何規範做起

二從現實生活行為中進入網路世界的規範建置

三法律社會規範與資訊科技的倫理關係的建構

四實證法律 VS網路社會-政府國家公權力 VS網路社會

五網路規範倫理秩序法規未來發展趨勢之省思

最後關於這個課題就個人而言面對網路聞名的新興生活空間領域時人

們因受限於過去所累積生活經驗的影響理當會將傳統的記憶與經驗與當代變動

的新型式進行一種對比性差異結構架的形式做出探討與評價所以除了要更理

解網路世界規範運作過程之外當然更要針對傳統世界的規範做出省思其次

在網路世界現實生活中的人們也要面對掌握市場那些無形的操控之手做出太討

理解在資訊科技時代人們除了要面對的是千萬隻隱藏在背後電腦程式設計師

的雙手之外對於參與網路資訊製造傳播的鍵盤之手都是人們必須理解同

時加以掌握的資訊節構要知道網路世界作為一個多元溝通的新社會形式其本

質乃是應以理性的互動溝通作為行為正當性的基礎故每一位網民應有的認知是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8

網路社會互動溝通特性的新行為形式而絕非是透過各種管道渲染或是參與網路

世界的負面傳佈的心態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9

資料二美國資訊自由法的運作經驗

來源摘要自<美國資訊自由法的運作經驗>(台灣新聞記者協會)

作者劉靜怡台大國發所教授

時間2004年 9月 24日

網址httpwwwatjorgtwJudgeercon1aspnumber=42

《摘要》

傳播媒體言論自由權力的內容與義務的結構範圍除了在少數極權社會國家

之外通常都是各政府媒體學者公眾輿論在眾聲喧譁爭議聲中的重要討論

焦點惟當「言論自由」成為事過境遷後的媒體內容裝飾器物後新聞內容的文

字內容的爭議性似乎也從未有機會在人們的生活環境中真正具體的實現它資

訊傳播內含真正的意義

所謂的言論自由以最簡單傳統的話來解釋是「我擁有此一基本的言論自

由與保護於特定的場域有發表言論的自由同時不受到任何事先的監審

(Censorship)與限制(Prior Restraint)並對此言論內容負完全責任而此言論

應包括語言與非語言之型式」無論這一段文字對言論自由詮釋的意義與功能為

何不過他卻實也是號稱民主言論自由大國-美國在歷經了長期時間洗鍊下所

獲得的一項歷史形式的文字詮釋的結晶

不過從歷史的衍發過程中可以肯定的是「言論自由」一直是令一個社會當

權者愛恨交加的名詞也因此註定了它永遠得不到它安定無虞保障形式的主因之

一就在網路快速發展迅速延伸至聲全球世界每一個領域時網路上資訊中過

載與不當言論的批評聲浪讓言論自由又再一次的讓新興的網路媒體面臨了發

展上另一個新興的挑戰茲以美國的發展為例1996 年首先點燃的戰火是「通

訊端正法案」(Communications Decency Act of 1996)他在 Reno v ACLU 的案例

辯論中受到了挫敗但之後美國最高法院宣佈判定「通訊端正法案」的部份條

文屬於違憲也因此讓網路言論自由的保護戰爭在初期得到了應有的重視

不過如果從網路的特性來探討言論自由就有如童早年美國西部拓荒時

代那些愛打抱不平的牛仔們用槍隻來捍衛自己的圈地時他們充滿著理想與正

義的姿態網路社會雖然已走過了蠻荒的年代但虛擬的網路世界裡確有充滿

了如西部開拓時期那般的充滿著許多的未知未來他的發展仍有待轉移實體世界

的規制甚或是重新創造來導入網路世界

審視網際網路發展至今一直都是以資訊自由流通與共享為其經營的精神

所在而其中的基礎所在就是每一位末端使用者都能擁有從網路上自由「擷取」

資訊的權利而這也網際網路功能角色立足的所在所謂的「資訊擷取自由」

就是指一切存在於網路上的資訊每一位使用者都理應能夠自由的擷取也就是

說使用者應該被假設為「善意」的使用者故在網路行為的領域中每一個使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0

用者都應該能自由的擷取所需的資訊而無需擔心是否會觸犯法律

無論是網際網路通路中的資訊或是存在於任何一種傳播媒體的資訊預先過

濾篩選的責任本來就不應該被加諸在使用者的身上相對的是應該成為每一個

資訊「提供者」應有的責任而網路上的資訊若有瑕疵其責任也應該在於「提

供者」無疑的資訊的瑕疵絕對是由於「提供者」的不正確或誤作為而產生的

而非一味的規論至最末端「使用者」的身分上如果在此時將責任歸於使用者

或視其為幫助犯則此無異於就保護智慧財產之名加重了使用者沈重的道德責

準此保障每一個末端使用者擁有「資訊擷取自由」的權力讓每一個網路

使用者在瀏覽網路上的資訊時無需擔心是否不經意的「重製」了他人的著作

也無需擔心從網路上下載的資訊是否會違反法律顯然這是一項非常必要的新思

維而不只是單一的資訊擷取自由意義探討的問題對於存放資訊的使用者私人

物品來說也具有隱私權不可侵犯的意義存在深一層的探究賦予使用者能夠

自由下載並且單純供個人使用的權利這與著作權法上面所揭諸的「尊重智慧財

產」是毫無衝突的資訊能夠自由的流通網路以及知識才能快速的傳布並且

匯集更多的資訊擴大網路的範圍使得知識經濟的規模能更擴大網路的發展

之所以能一日千里畢竟得自於資訊的多元高速即時的傳播特性

如果堅信要求每一個使用者在網路下載資訊時都必須先加以審核該資訊是

否有使用上的瑕疵性那麼對於每一個使用者來說無異是在行為中加重了深

沈的負擔讓使用者起了排斥的寒蟬效應導致使用者可能基於違法的風險不願

意擷取在網路上的資訊因為除非該資訊能夠先證明其為「無瑕疵」的使用

即或式如此審是當前網路資訊領域中所存在著大量的資訊但是又有多少資訊

能夠讓使用者在無負擔的形式下下載使用的告知呢準此如是的擴大勇用者

責任的後果於是必須讓合法的資訊提供者必須花費更大的力量去證明自己是

單純的資訊使用者每一個「提供者」也必須保證「使用者」下載該資訊不會觸

犯法律如此網路自由與快速流通的本質將起重大的改變並且在缺乏一套足夠

信任的機制讓使用者能安心下載資訊試問這難道是身為資訊「提供者」所樂

意見到的情況難道這樣有助於資訊自由有助於國家知識經濟的發展

其次就傳播節構而言資訊提供者與使用者之間原本即存在著「先傳後播」

的結構性關係如果沒有這項資訊先在網路上「存在」那麼使用者的「擷取」

行為就不會發生所以不但存在著前後順序也存在著因果關係論及責任分配

有瑕疵資訊必然來自於「提供者」討論「到底是誰侵犯智慧財產權」的時候

最直接的答案必然是瑕疵資訊的提供者那麼把這個責任擴大到「使用者」的身

上難道會是一件合理的事情如果「合理使用」的責任範圍本身根本不合理那

麼使用上又如何論以合理處在這個網際網路高度發展的時代之中使用者應該

被假設是善意的並且能夠以一般所公認的普通方式去自由的取得網路上一切

存在的資訊而不被賦予「預先審查」的責任網路的世界應該是更拉近「提供

者」與「使用者」間彼此的距離而不是由類似此次的事件造成提供者與使用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1

者相互對立因為真正的侵權責任是存在於「合法提供者」與「非法提供者」

之間的只要能夠阻止非法提供者那麼智慧財產的侵犯就會消失根本無須將

預先審核的重大責任加諸在使用者的身上

面對網路多元介面傳播世代的發展人們如何運用那些傳統新聞自

由的模式以一種典範傳承的態度作為應對二十一世紀各項挑戰的基

礎是一項社會全體必須省思的新思維與行為規範讓人們共同凝聚共

識重新作出共同的承諾一起為此一新興的傳播事業的發展作出努力貢

獻讓人們匯聚智慧締造一些高科技化的生活形式作為人類推動此一

新文明取得全世界共同確實進步的力量讓人們並肩前進倡導此一自

由的精神與秩序為了前一個時代理念的延續更也為了賦與每一個年

輕世代參與者期許的希望與機會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2

資料三匯流發展下傳播內容管制原則之探討 來源摘要自<匯流發展下傳播內容管制原則之探討>發表於交通大學2009 年

全國科技法律研討會

作者陳志宇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

網址httplawblogilf-twcomreadphp97htm

《摘要》

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傳統大眾播媒介壓縮技術網際網路等在數位科技

的主導下將傳統獨立經營發展的廣播通信資訊等傳播媒體產業其所用的

機具設備產製模式服務功能等有關的經營組織模式於「科技匯流」(Technology

Convergence)的形式下已建構出以「數位平台」為經營基礎的「新媒體」(New

Media)結構數位傳播技術已有效地融合了傳統媒體音訊視訊數據訊號分

界的形式並將其功能整合在數位平台上以不同介面的形式傳輸資訊

麥克博斯特(Mark Poster)指出 20 世紀的結束見證了傳播科技系統與

產銷型態結構世代更替的過程傳統傳播活動的進行是將資訊符號從一個定點傳

送到廣泛接收的過程資訊符號通過電子類比訊號縮短了時空距離繼起的新世

代傳播則是以數位化符碼與技術駕馭時空環境麥克將媒介傳播技術領域的分界

分成兩個時代用以說明

(一)媒介商品是由一組比例上屬於極少數專業製播者將資訊內容傳送給

不特定為數眾多消費者社會大眾使用的形式屬於一種由媒體所主導「播放型傳

播模式」(broadcast model of communication)的經營制度

(二)在 20 世紀末一股由ldquo資訊高速公路rdquo及衛星通訊技術以及電視

電腦電話等數位媒介匯流(converge)等整合而成的新興媒介傳播模式成

功發展後他建構了一種多元互動為核心的傳播形態此即是ldquo次世代媒體rdquo的

意義審視在此一數位形是新媒體多工介面的結構原本傳統報紙雜誌廣播

電視等獨立經營的大眾媒體的組織都多已只能成為新媒體多工結構中不同介

面經營的形式而已

當經由數位科技匯流成功地整合傳統媒體於一體的經營形式後於是傳統媒

體產業的經營形態於式啟動了「新媒體」革命性創新經營發展的脈動一個廣

義新媒體的意義是一個以數位平台為基礎整合平面視聽網路通信等傳播

業務他可以是一種垂直整合分工整合經營的形式他也可以是一種水平整合結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3

合異業聯盟所謂多角化經營的策略在新媒體的經營結構體制中傳統大眾媒介

資訊載具因功能不同而形成的獨立經營事業領域分界惟在新媒體整合經營組織

模式的運作下其企製行銷管理等制度都已完全為之解放因此無論就媒

體政策主管的政府機關或事業經營參與的投資者閱聽人社會大眾學術研究者

等而言這都必須是一項全新思維下有效推動參與機制以及其無可規避必須急

於面對空前挑戰的課題

當前述的形式以因為資訊社會的新機制快速地結合傳統社會制度有效地

運作並且共構了一個全新效率實體互動(physical)的新社會形勢時這也同

時也引導現代資訊素養革命性創新變革的成就隨著資訊高速公路普及化的發

展以及衛星通訊技術與電視電腦電話等的技術結合後一種結合製作行

銷消費等三者共構而成的新媒體的經營模式正逐漸快速地取代ldquo第一世代媒

介rdquo的運作型態於是大眾媒介次世代的經營理念結構與制度正式的躍入

人類的生活機能中此即是「次世代媒介制度」的本質就硬體而言它以「數位

技術」為基礎就傳播經營的特質而言它是去核心化的多元交流形式讓每一位

媒介介面的參與者既是受播者也應是傳播者而一個更貼切的用詞應是資訊傳播

ldquo參與者rdquo(participator)的角色大量且高密度投入數位平台所提供情境環境

下的互動傳播行為時也締造了人類文化一個新資訊社會文明的成就

審視新數位匯流發展下的形勢已將各項傳統制度的結構由產業水平層級

的分工將通訊傳播「內容」與「平台」區分開來作頁同時這兩者的管制基礎

目標價值觀也截然不同需至訂出在產業去管制自由化的潮流中內容層面

的管制反而需要重新審視再管制的適當性「內容」與科技產業變動的關連性

低卻與社會價值觀念一貫的關連性高如人性尊嚴與心智未成熟者的保護不

因科技或平台的變革而有不同相對的言論自由的保障弱勢族群媒體近用的

增進也應檢視其社會目標補充一般法律規範不足

引介以下這篇文章介紹了心媒介平台依性質對傳播內容應受管制責任有

高低差異新興的媒體服務自律機制比政府管制更有效達成管制目的並兼顧

創新發展這篇研究從傳統內容管制的基礎出發參酌歐盟 2007 年之視聽影音

多媒體指令以及層級模式分析通訊傳播平台的特性提出細分化的原則探討不

同平台受管制密度的差異提供各位在參與新數位文明下一項行為參考的依據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7

每周四Mr6 先貼一篇引子裡面會先開頭準備一些每個案例目前所收集到

的資料與初步看法引子只是初步期待的是拋磚引玉的效果接下來的一周又

二日(周五~下周五)期間有感想有意見的大大們儘管放肆的留言讓網友們

盡情享受盡情評論到了隔周六Mr6 以所有目前搜集的看法做個總結整理

出一篇有建設性的結論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8

資料三由全球化看產業赴大陸投資與台灣競爭力

來源摘要自<由全球化看產業赴大陸投資與台灣競爭力>(國政專論科經(專)

字第 090-002號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

時間90年 12月 13 日

網址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TE090PTE-P-090-003htm

《摘要》

自 2010 年 9 月 12 日兩岸海基會與海協會已完成「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

(ECFA)及「智慧財產權保護合作協議」(IPR)的換文程序正式生效後台灣

與中國大陸的經濟互動結構已進入一個全新交流的情勢誰是第一家進入中國大

陸市場的台灣企業資料已不可考惟近年來登「陸」已是台灣企業對外擴展市場

的熱門路徑之一經貿統計亦證明中國大陸已經成為台灣企業赴海外投資的重

要地區

有關台灣媒體企業登陸一事據學者調查指出其應始於 1986 年 2 月廣東省

電視台試播台灣連續劇【戰國風雲】由於反應良好自此台灣連續劇就開始在大

陸流行(楊志弘2002)1994 年一項針對中國大陸十幾家城市有線電視系統

的調查發現有九成以上電視節目來自香港台灣或是外國進口(賴祥蔚2001

33)而呂郁女(2000 379)研究亦發現台灣製作影視產品在中國大陸極受歡

迎不少代表作品頗能吸引大陸觀眾的注意力2001 年 10 月中國加入世界貿易

組織(WTO)後對積極進軍大陸市場的台灣媒體企業來說促進了台灣媒體

企業與大陸媒體企業各種合作互動的頻繁與多元化

雖然過去台灣媒體企業積極登陸之企圖始終受到中國政府層層的規範所

限多數業者只能私下以各種「交流」或「合作」名義透過第三市場(國)的版

權轉售等非正式模式轉進中國大陸市場無法像一般企業體以海外投資或直接經

營等正式管道進入大陸媒體市場但是隨著中國大陸媒體產業近年來蓬勃發展

台灣媒體企業面對大陸龐大商機即便有著層層法規限制仍不願放棄登「陸」企

圖廣用各種名義進軍中國大陸媒體市場

根據研究中國大陸媒體產業學者估計中國大陸傳媒市場的產值將超過

1000 億元人民幣並有很大增量空間(曹鵬王小偉2002 4喻國明2002 25)

因此中國加入 WTO 開啟了台灣香港西方傳媒企業對中國傳媒市場的憧憬

與行動(陳韜文2002 24)從前項類樂觀的分析不難看出面對於早將中國

大陸視為廣大產製品出口市場且已以各種非正式「合作」與「交流」等模式登「陸」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9

的台灣媒體企業而言應不會讓跨國傳媒集團專美於前而放棄任何搶占中國大陸

市場的機會就中國大陸媒體產業與市場發展現況來說中國大陸對各類媒體產

品的需求已隨其媒體產業蓬勃發展而增加相關媒體法規也隨著產業發展與加入

世界貿易組織而修正面對中國大陸媒體產業與市場結構轉變之際台灣媒體企

業進入中國大陸市場的策略理應修正過去以「合作」「交流」「第三國輸入」

之非正式途徑積極研議如何因應中國媒體市場及其規範變化期能以最適宜進

入模式進軍中國市場加強營運績效以獲取最大商業利益

審視台灣媒體企業在面對中國大陸媒體市場與產業開放變革之際亟需精確

掌握中國大陸對媒體企業開放之決策意涵與規範內容擬訂進軍中國市場之最適

模式據以評估影響其決策的因素乃因進軍大陸傳媒市場不僅與全球華人地區

之媒體企業在競爭也勢必面臨歐美跨國媒體集團之爭食中國市場

推介下面這篇論文它研究探討的是一般企業之市場進入模式理論與概念為

理論依據除分析市場進入模式類型及其決策影響因素外並將此市場進入模式

類型依媒體企業特性加以考量與修正建構媒體企業之市場進入模式類型本研

究同時探討影響台灣媒體企業進入大陸市場之決策考量因素藉此了解進入中國

大陸市場之台灣媒體企業經營現況與規劃策略論文研究並獲得了下述的成果

(一)建構適用於媒體企業之市場進入模式類型

(二)了解台灣媒體企業經營大陸市場之現況及策略

(三)探討台灣媒體企業進入中國大陸市場之模式類型

(四)分析影響台灣媒體企業進入中國大陸市場的決策考量因素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20

資料四網路白牌出頭天 轉戰實體店鋪創商機

來源摘要自<網路白牌出頭天 轉戰實體店鋪創商機>《電子商務時報》

記者盧心怡

時間2010年 1月 4日

網址 httpwwwectimesorgtwShownewsaspxid=100103192811

《摘要》

本文以「從 Blog 使用目的探索部落格商機」為題觀察台灣大陸及歐

美若干 Blog 的經營現況希望藉此看部落格的未來發展以及潛在的商業機會

經本文歸納整理獲得一種部落格分類模型便於對部落格使用的目的做一區

別主要的分類維度包含以獲利為出發界定獲利與非獲利的部落格使用目的

另外則以組織及個人作為區分的維度而界定出四個不同的使用象限並探討各

別象限分類下的發展現況依照上述使用者群像分類區別有商業部落格達

人部落格公關公益部落格及私人空間部落格等四個分類對其獲利的模式經

營現況以個案為例加以說明並另以台灣百大製造服務及金融業及美國

Fortune 百大企業共約四百家左右之企業對該企業使用部落格之現況進行

統計瞭解得到目前的大型企業對於部落格的使用尚在萌芽的階段(但應用趨勢

與熱度已經加快加溫)而一般的小型或微型企業或個人在應用部落格的現況

則相對熱衷

本文從現有的部落格發展現況提出「部落格資訊流與金流交換模式」

主要描述部落格服務供應商(Blog Service Provider BSP)如何與博客

(Blogger)攜手合作將企業的業務及行銷透過部落格的口碑擴散與消費者

達到互利多贏的正向循環

從文明發展Blog 的出現一個虛擬出版工具的使用較之紙張及印

刷術的發展Internet 的發明就像是打開虛擬世界的一把鎖鑰它本身也是無

邊無際的虛擬平台與媒體載具紙張或許可用來比擬網際網路的發明但我們知

道網際網路扮演的角色不僅如此而部落格便宛若印刷術加上傳媒的結合體一

個可以讓自己向全世界發聲的出版平台這樣的科技趨勢背後有著潛力無窮的

商機待發掘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1

資料一善用『置入性行銷』讓商品訊息在網路迅速發酵形成市場口碑 來源互動數位行銷 httpwwwadcastcomtw

時間2009年 6月 10日

網址httpblogyamcomnraylee445article21535555

《摘要》

俗話說「呷好到相報hellip」這是傳統商業行為中日常消費經驗中的「口碑傳播」

用語相對的它也是消費者消費行為前會先向別人詢問相關商品服務的使用

與消費評價的典型決定的依據因此「市場口碑」口耳相傳訊息的傳播行為

早已存在於人們日常生活的消費行為當中經由網路媒介即時通訊功能的引導

下「市場口碑」的形式在網路的特性以及企業與顧客間關係品質的影響下「網

路口碑」以有別於以往「口碑行銷」的型態快速形成事實上在網路商業行為

普及發達的社會中企業行銷經營必須正視顧客之間「網路口碑」所帶來的影響

其中「網路口碑」的效果可能是正面也可能是負面企業可藉由探討影響網

路「市場口碑」的關鍵因素瞭解該如何管理與運用進而能有效的掌握「網路

口碑」在市場上的影響力

網路口碑形成之因素亦即觀察顧客對於匿名傾向的程度如何影響負面網路

口碑的產生以及從企業形象與關係品質兩方面來探討產生正面網路口碑的影響

因素然而顧客產生網路口碑的行為可能會受到顧客個人特質與企業活動的不

同而產生不同結果因此網路「市場口碑」的探討理應納入顧客的網路涉入程

度來做為企業形象關係品質與正面網路口碑間關係的干擾變項以及加入企業

經營虛擬社群的管理活動本研究顯示吸引網友間熱烈討論能容易形成虛擬社

群間產品銷售周其變動的關係結構即消費者在消費後對「商品價格」「商品種

類」「服務品質」「關係」等因素正面影響口碑傳播意願之研究(1)滿意與

信任能有效激勵顧客透過網路化為正面網路口碑的效果(2)網路的匿名特

性會引發顧客在網路論壇中散播不利於企業的負面網路口碑(3)企業應制訂

危機處理的因應策略並有效地執行之才能真正降低負面網路口碑

其次由於網路「市場口碑」的影響力在消費者行為的領域中逐漸地受到

高度的肯定以及這種口碑傳播具有非商業化的特性因此消費者對這種形式

的推薦會特別的感到信任隨著網際網路的日益普遍口碑的本質也跟著有所變

化全新的口碑在新興的網路銀行產業裡是不是會產生不同以往的結果是有

待探討的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2

審視當前有關目前台灣網路「市場口碑」的研究多半是延伸 B to C 的推

論強調的是「科技接受模型(TAM)」「信任」對採用意願的影響鮮少有學

者是由人際溝通面(亦即口碑)來討論在口碑部分曾有學者認為口碑會影響

使用大眾對電子通路(e-channel)的信任進而影響網路銀行的採用行為故

本研究延伸過去口碑對消費者購買決策影響力的模式目的在於探討網路「市場

口碑」以一種網路『置入性行銷』的策略讓商品訊息在網路迅速發酵以達到

提昇行銷功能的決策力的影響

經由研究結果的分析顯示出下列的結構1「市場口碑」訊息為傳播者的親

身消費經驗時口碑訊息對消費者消費決策的影響力較大2「市場口碑」訊息

傳播者具備的專業程度較高時口碑訊息對消費者消費決策的影響力較大3「市

場口碑」訊息接收者具備的專業程度較高時口碑訊息對消費者消費決策的影響

力較小4「市場口碑」訊息傳播者與接收者之間的關係強度越強時口碑訊息

對消費者消費決策的影響力較大5「市場口碑」訊息接收者愈頻繁地搜尋餐飲

口碑時口碑訊息對消費者消費決策的影響力較大等五項結構因素模式是成立

準此透過前項的理論結構模式為基礎引介以下這篇論文探討自 2003

年以來發展成為熱門爭議性的『置入性行銷』議題正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態勢在

網路上蔓延成為廣大上網人口必然接觸的訊息來源各大網站推出的置入性行

銷手法也挾著異軍突起之態勢盤據在廣告主的行銷策略脈絡之上究竟是什麼

樣魅力造就了這個行銷的明日之星呢回顧『置入性行銷』這個名詞老早就被運

用在媒體中對現代的行銷人而言只是提出再運用而已準此網路執行置入性

行銷的多元工具採行置入性行銷除了要考量產品本身的訊息條件也得對執行

的工具有所了解因為入口網站的平台內容頻道多元必須充分了解才能決定

置入的方式有時候可以直接運用網站的現有資源或創意元素有時候則必須自

行開發創意元素或是內容頻道對運用工具了解得愈清楚就愈能提高置入的效

率因此透過這篇論文的論述期望能找出口碑對網路執行置入性行銷的多元

工具的可行方式採用決策的影響效果以及干擾口碑效果的因素進而提供網

路經營業者擬訂行銷策略時一個不同的思考方向藉著口碑之傳遞強化消費大眾

使用網路銀行的意願進一步影響其實際的採用行為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3

資料二服務業應用網際網路對顧客關係影響之研究

來源<服務業應用網際網路對顧客關係影響之研究>(2005管理新思維學

術研討會頁 41-64 台灣科技大學)

作者李正文劉宴尚

參考網址

httptwmyblogyahoocomjwxSJnSqRERl3irkBYerhCA--articlemid=21

3

《摘要》

顧客資料探勘的應用在商業方面主要的應用方式為顧客群分類(Customer

Profiling)購物籃分析(Market Basket Analysis)以及顧客保留(Customer Retention)

等在顧客群分類方面資料探勘可以從現有顧客資料中找出他們的特徵再利

用這些特徵到潛在顧客資料庫裡去篩選出可能成為企業客戶的名單做為行銷人

員推銷的對象以降低成本提高行銷的成功率

一個良好的顧客服務機制會帶來經營上兩個重要效果1建立第二次買

賣機會2忠誠效應顧客關係首先要探討的是服務的本質特性是什麼1服

務無形性2不可分割性3不易保存性4服務品質多變性就服務行為

的類型而言它有人的服務物的服務心靈鼓舞的服務資訊的服務服務的

內涵來區分可分為提供協助的服務事後進行修補的服務附加價值的服務

所謂的服務的行銷組合除了行銷活動的四個 P 所構成產品(product)價格

(price) 銷售管道或通路(place)促銷(promotion) 尚需包括額外三個 P參與

者(participants)過程(process)實體證據(physical evidence)

在顧客接受的服務活動中顧客會接觸到服務的生產設施設備因此實體

證據提供了關於服務品質的線索讓無形的服務藉由有形的實體證據來表達服

務品質的確保以獲取顧客信賴依顧客購買動機將顧客分為四大類1節約

型顧客2道德型顧客3個人化型顧客4便利型顧客服務顧客的意義

為1人員服務接觸是雙邊的2服務接觸是人際互動3服務接觸是角色

表現顧客關係管理 CRM 就是關係行銷在幫助企業找出有價值的顧客與顧

客建立關係及有效管理顧客關係進而使企業獲利

顧客關係管理流程要素與顧客互動與顧客之連結與顧客之瞭解與顧

客建立關係影響關係品質的因素有1關係銷售行為2關係接觸程度3

顧客知覺支持4服務具體化5關鍵事件的補救6關係終結成本7關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4

係利益8共享價值觀 9溝通10投機行為11關係強度顧客服務管理

主要是提昇外部行銷效果增加內部生產力服務品質的面向1可靠性2反

應性3確實性4同理心5有形性

顧客品質分類1顧客看不見內部品質2顧客看得見的硬體品質3

顧客看得見的軟體品質4服務的時間迅速性5心理的品質造成服務預

期服務與實際體驗到的服務差距原因1管理階層認知2品質規格3服

務遞送4市場溝通5認知服務品質

服務品質管理計畫服務概念發展顧客期待管理計畫服務結果管理計畫

內部行銷計畫實體環境與實體資源管理計畫資訊科技管理計畫顧客參與管

理計畫服務品質管理計畫是由下列七個次計畫所組成的(一)服務概念的發展

(二)顧客期待管理計畫(三)服務結果管理計畫(四)內部行銷計畫(五)

實體環境與實體資源管理計畫(六)資訊科技管理計畫(七)顧客參與管理計

服務品質評量指標原則1從你的服務策略著手2定期評量3提出

以顧客為基礎的問題4詢問公平的問題5蒐集團體和個人資料6為組

織訂下水準基點7蒐集量化和質化且具體的資料8讓成果呈現出來9

確使這些成果易於讓員工瞭解10確保這些成果是可信的11確使這些成果

被利用

顧客服務人力資源策略1僱用正確的員工2發展員工以傳遞服務品

質3提供需要的支援系統4留住最佳的員工5發展企業文化有關客

服人員教育訓練的基本原則1需求分析(組織分析職務分析個人分析)

2成果評鑑3實施良好的訓練計畫下來要針對顧客服務人力績效進行評量

其內容為1績效評估的目標與效益(目標為管理資訊激勵)2績效評

估與管理的步驟3績效評估的方法最後一個客服人員團隊成功領導者的行

為的特質有1親自示範「顧客至上」的精神2致力於推動公司理念3

他們都是『終身學生」4相信員工並在他們身上投資5設立專案小組6

堅持目標7勵行公司政策

接下來要介紹的是顧客知識管理定義企業將前項顧客資料或接觸經驗處

理後成為顧客資訊並經由員工討論與專家解釋等方式將顧客資訊進一步創造

出顧客知識再提供予組織有效地應用以建立與顧客之良好關係資料倉儲定

義定期蒐集自企業內部的日常交易資料庫並累積與儲存龐大的歷史性資料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5

而且這些歷史資料為靜態不可修改長期儲存於倉儲中具有時間性與整合性

以提供精確之分析與決策之用

顧客資料倉儲與一般資料庫的差異為一般關聯式資料庫使用關連資料表儲

存資料儲存日常營運的資料資料瑣碎難提供有價值的資訊資料倉儲則大都

使用多維度資料庫結構儲存資料儲存經過整理彙總的資料能提供有價值得資

訊支援決策判斷資料倉儲的種類

(一)企業資料倉儲(enterprise data warehouse)

(二)資料超市(data market)

(三)多層次資料倉儲(multi-tier data warehouse)

(四)聯合式資料倉儲(federated data warehouse)

(五)虛擬資料倉儲(virtual data warehouse)

資料倉儲的優點是減少費用節省時間和增加產量倉儲的缺點則是再導入

初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和時間倉儲的限制也會給公司資訊傳輸的網路造成一

些問題但如果透過邏輯規則對資料進行細分的技術可以瞭解龐大資料庫中資

料的特性其功能在應用於顧客服務管理類別1服務市場之區隔2客戶發

掘與流失防範3客製化的產品及服務4行銷活動分析如果這些機能透過

網路顧客服務管理功能則可以達到下列的目標1網路服務市場之區隔2網

路客戶發掘與流失防範3網路客製化的產品及服務4網路行銷活動分析

二顧客資料倉儲的特性

資料倉儲具有下列四項特性

(一)主題導向(Subject-Oriented)(二)整合性(Integrated)(三)隨時間變化

(Time-Variant)(四)非揮發性(Non-Volatile)在資料倉儲中資料只能定期地被載

入且一經封裝後就不允許再修改也不允許有刪除的動作因此資料倉儲的

資料環境相對是比較穩定的它只會增加資料而不會減少資料所以可說是非

揮發性的其種類大致上可區分為企業資料倉儲資料超市多層次資料倉儲

聯合式資料倉儲以及虛擬資料倉儲等五種類型其優點在於使用資料倉儲有很多

好處但最重要的是資料倉儲可以幫助企業流通各種資訊做為決策分析之用

以節省時間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並且增加獲利唯缺點是資料倉儲在導入

的初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和時間資料倉儲也可能產生資訊傳輸網路的壅塞

或是資料不正確的問題造成搜尋的時間加長反而降低了效率使得員工的生

產力減低而且事先必須充分掌握使用者的需求並透過適當的溝通與教育訓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6

練讓使用者知道如何去使用這個系統才能得到助益

五藉用網路資料探勘應用顧客資料

顧客資料的探勘程序可以分為(一)決定企業運用資料探勘的目的(二)資

料蒐集(三)選擇適當的資料探勘技術(四)分析結果(五)知識取得與應用鑒

於近年來由於網際網路的蓬勃發展資料探勘的技術也被應用在網際網路上當

顧客拜訪網站時往往提供許多寶貴的資料企業可藉由分析這些資訊來瞭解顧

客的行為模式藉以提高顧客對公司所提供之產品與服務的滿意度利用網路探

勘的應用方式包括有

1網路服務市場之區隔

利用網路探勘可以找出容易理解的規則來描述市場區隔以了解顧客族群的

屬性

2網路客戶發掘與流失防範

利用網路探勘可以建立行銷模式來預測目前有哪些顧客可能會流失使用這

些訊息來留住顧客或是當做篩選潛在客戶的依據

3網路客製化的產品及服務

利用網路探勘可以建立個人化的行銷模式提供顧客個人化的產品及服務

而透過貼心的服務不僅能鎖定顧客的忠誠度更能使顧客自動幫我們做口碑宣

傳帶來更多的商機

4網路行銷活動分析

利用網路探勘可以根據所要行銷的商品找出潛在的客戶名單協助我們決定

該聯絡哪些客戶才可以讓投資報酬率最高達到最好的行銷成效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7

資料三從參與式傳播觀點反思蘭嶼數位典藏建置之歷程

來源摘要自<從參與式傳播觀點反思蘭嶼數位典藏建置之歷程>《新聞學研

究》(第 102期頁 151-1752010年 1月)

作者郭良文林素甘

《摘要》

當多元文化主義在全球化的時代中成為普世的價值社區的營造社區的

文化社區的共同記憶應該是「數位典藏計畫」的源頭活水目前國家數位典藏

國家型科技計畫主要是以動物植物地質人類學檔案器物書畫地

圖與遙測影像金石拓片善本古籍考古新聞為典藏內容然而在現今提振

本土文化社區營造和多元文化發展的同時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社區文化內涵

與鄉土佚事風情是否更值得紀錄傳承因此數位典藏應該不只是規格標準大

小解析度這些數位化的數字與數值它也應該包含社區民眾的故事民眾共同

記憶的部分提供了一種超脫物化而較人文精神思考的元素而這正是科技產業

發展與社會文化相互支援互動共構現代化成就重要的一部份

台灣社會在相當多的地域文化中充滿著族群社會多元文化結構的因素屬於

少數弱勢的地域族群文化與社會雖然他們長期以來都處於文化的邊緣地帶透

過社區意識的抬頭與多元文化的百家齊放少數族群文化始能逐漸揭開它的面

紗這對族群的傳人而言族群的母語精神圖騰文化儀式等這些文化的根源

的流傳發揚都是刻不容緩的事實且極具社會意義深刻的意義

拜數位媒介多工功能之賜藉由數位機材優越的取材品質支援下這篇論文

研究嘗試以紀錄片方式紀錄典藏社區記憶透過紀錄片的實驗創作實際拍攝及

紀錄被攝者思考家庭及生活的過程期能提供開放生命的多元想像用不同的創

作形式來探尋家與家庭成員的生命對話對特定族群家庭集體記憶的發展歷程

以及研究提供一個現實實踐的影像紀錄這是本篇論文在文本呈現上一項空前的

成就

論文內容的結構首先針對就參與式傳播的概念與理論傳統加以分析進而整

理出五項具有參與式傳播的定義內涵其包括「由下而上與草根發展」「民主

論壇與平等對話」「意識覺醒與現況改變」「創造在地知識價值」以及「自

我發展與成果分享」等除了現代化理論所衍生出來的發展傳播概念常與參與式

傳播放在一起討論之外並且將參與式傳播受到哈伯瑪斯概念影響的部分作為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8

論述理論的結構基礎至於錄影紀錄的內容所具有的意義不但是一段族人成員

的生活與訪談真實紀錄也是一個多元文化的數位化紀錄的型態在影音效果的

價值上應具有以下的意義1作為二十一世紀台灣族群家庭變遷的家族記憶

提供一個發展影音紀錄的樣本2呈現多元族群的整體生活型態與生命思維

這有助國內生命教育教學素材的形式3對台灣族群社會中女性形象描繪提

供一個角色現實實踐的影像紀錄4提供給對自我的成長及對生命價值渴望改

變的女性一個思考的案例5為地方社區發展紀錄文化數位典藏的工作提供

了一項具體可行發展模式的參考形式

論文的研究採用 DeNegri 等人的「參與光譜」架構來支援分析並針對「參

與模式」「地方人士的參與」「參與式傳播資料庫的建立」以及「交大數

位典藏團隊的執行情形」等四項內容加以說明以探討蘭嶼媒體與文化數位典藏

計畫的發展過程以及研究發現佳興部落數位典藏內容為當地豐富之文化資源

從規劃內容蒐集資料到成果呈現皆是以文化工作者個人為核心運用在地的

內部社會網絡並連接多元的外部社會網絡不僅聯繫起數位典藏的參與者也

獲得外界資源的協助使相關工作能夠順利進行由於以部落傳統文化為保存內

容在社區充權的個人層次研究發現數位典藏有助於參與者培養出充權意識

增加對部落的認同但仍不足以在組織層次形成充權的過程與結果未來如何擴

展並運用個人層次充權的結果刺激增進社區組織的能力甚至在研究成果與不

足之處亦能期待藉此反省發展出一個更理想的原住民數位典藏的參與式傳播

計畫

最後究論文在數位科技文化發展上的意義來看作品的貢獻則是將近年來

各界對原住民數位典藏政策的推動以由企劃的階段轉進為部落本身進行典藏工

作的階段其所具的意義乃是賦予了原住民能在數位世界握有詮釋權的主體性

其次在就數位落差的形式來看鑒於原住民部落多群居於偏僻鄉野地區就社

會組織結構性而言其面臨的是人口流失及數位能力有限的問題因此透過研

究藉由期望瞭解由原住民部落進行數位典藏的過程及影響以及針對其數位典藏

工作進行的分析透過田野觀察及深度訪談的忠實記錄將數位典藏視為社區發

展紀錄經驗以及動力的可行方式之一如此結合社會網絡及社區充權理論為

發展架構經由此一數位典藏保存傳統文化紀錄的掌握與詮釋如能引發部落居

民未來參與度的提升從運作中產生族人自身以及社會各界多元文化認同的機

制用能提供原住民建立主體性文化與社會自主成長的動能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29

資料一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資源準社會互動研究理論建構與使用

者經驗研究

來源<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資源準社會互動研究理論建構與使用者經驗研究

>《新聞學研究》(第 101期頁 1-442009 年 10月)

作者翁秀琪施伯燁孫式文方念萱李嘉維

網址httpmcrnccuedutw010101html

《摘要》

關於「網絡媒體」的發展早在 20 世紀 80 年代網路先驅者 J C R Licklider

及 Robert Taylor即有精闢的論述當大多數人還將電腦視為「數學運算」的機

器之時Licklider 及 Taylor(1968)即已將電腦理解成是「溝通」的利器這兩位大

師曾大膽地預測未來電腦網路的發展將超越傳統在真實的生活空間(物理世

界)中人類所賴以建構社會網絡必須透過有限之節點(limited gateways)的

先天限制這個虛擬的電腦網路將令未來所有的人類都能輕易地透過這個系

統自由的(完全依其意志)建構其個人的社會聯繫

網路功能結合人類社會體系締造新文明成果在 20 世紀末已逐漸產生了前

所未見的變革電腦與網路的鏈結將各自獨立的文化與社會逐一的被串連而且

引發就社會制度產生了空前的「大變革」(great transformation)浪潮中當網際

網路逐漸地在主導一個人類新文明之際其實這是一場媒體的革命也奠定了新

文明發展間「實」的基礎而此一「新興」的生活行為乃是人類有史以來所

未曾經驗過的換言之透過對電腦科技「技巧高明」的運用是人類第一次「有

能力」為自己開創了一個「虛擬實境」的世界這個虛擬的領域中意味著一項新

的社會制度(social institution)或一個電子的公共領地(electronic commons)已被

人類自己「孕育」出來然而這個人類自己「創造」出來的「新領地」對人類

社會而言有什麼實質意義呢它會是人類遠離或隔絕一切犯罪和不倫理行為的

「新樂園」嗎凡此都值得吾人細細加以思考

當一個人在網路的引導下被以一種有秩序的方式逐一串連起來之後一個

以電腦為基本單位的電腦社群(computer community)於是成形這個新生的社群

表面上看起來雖然只是由許多個人電腦所共同架構起來的「靜寂」的電腦站

(computer stations)的集合吾人或許可以電腦網絡(computer network)姑且稱之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0

但是透過這個電腦網絡卻使得在每一部個人電腦之前的使用者在有意無意

之間有機會形成一個「活絡」的具有生命力的社群這個「虛擬」的社群卻與

人們在傳統日常生活中所共構的真實社群一般同樣地也具有溝通情感與傳遞訊

息的功能而溝通的方式除了個人與個人之間私下的聯繫之外個人與網路中

的集體大眾之間屬於「公共場合」的雙向聯繫亦成為一種提供互動契機的形

勢傳統社會中資訊習慣由中央核心流向邊陲偏遠地帶的「溝通模式」

在這個新興的電腦網絡中已被徹底地顛覆這個新興的電腦網絡形成了一種「草

根式」(grassroots)的聯結這種公民形式聯結最大特質即是將那些屬於社會

網絡中最底層或最邊陲者取得與社會網絡中優勢地位者一樣的社會地位同時陳

述自己的意見因此這個「網路社群」全新運作的結成也意味著新型態人類社

會的社會秩序將會逐漸透過這個網路社群的功能予以運作

其次Licklider 和 Taylor 並且進一步地指出這個網路傳播系統如要持續維

持其正常的運作其關鍵在於有賴廣大網民積極主動參與維護亦即是網路運

作的管理與決定權將落實於使用者的身上這是人類有史以來有機會實施「直

接完全民主」的最佳場域電腦網路的每一位使用者都將有此一權利與義務

貢獻自己的心力自己的智慧及自己的意見以共同形成新的社會價值與規範

準此「網路社群」的創建在「理論」上是人類社會未來的理想但從電腦網路

社群中所實際發生的種種事例審視之則這個新生的社群似乎並沒有為人類社會

帶來任何「幸福」的保證或任何可供期待的光明遠景因為人們在真實社會中

一切之問題行為在電腦網路社群中也一一被重複地展現出來其中最為常見

而最為人所詬病的就是違反倫理的電腦網路侵權行為

當然就當代的社會生活而言那些違反網路社群倫理的事件或現象已層出

不窮甚至已成為「網民」日常在網路社群中必須時時注意提防的「現實問題」

為了防止網路社群中違反倫理事件的發生人們都已開始從技術面暨專業倫理守

則予以適度規範此一社會組織成員的網路社群社會行為這些作法無非是希

望從法律及科技的面向著手間接消極的防堵違反倫理的可能機會與動機其結

果固然有其一定之成效但仍無法有效完全制止網路使用者一些反社會行為的發

生究其原因則法律與科技方法都沒有觸及網路社群仍然是由「社會人」所

共同構成的這個關鍵事實目前所有的網路使用者可以說在成為網民之前都

已具備了相當的「真實社群」中的生活經驗無疑的這些生活經驗會自然地被

帶進網路社區成為網民在網路社群中活動時的行為指南因此欲處理電腦資

訊網路(網路社群)的倫理議題就如同要處理真實社群的倫理議題一般必須

對該社群的結構背景先做深入的理解才有可能掌握其關鍵處進而擬出有效之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1

對策

「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資源準社會互動研究理論建構與使用者經驗研究」

這篇研究論文研究的目的在於建構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準社會互動理論經由

文獻的探討就認知面(含可用性內容結構和網站可辨識程度)情感面和體

驗面是影響使用者準社會互動經驗的主要因素這篇研究探討不同受訪者在使用

數位典藏資料或其他網路資料時的經驗如何(認知面情感面體驗面)使用

者如何和這些網路內容互動具有哪些認知面情感面和體驗面特色的資料更容

易引起他們感官的知覺情感的投入與身體的活動並影響他們對於時空的知

覺而產生所謂的「準社會互動」使用者和他們所處環境中的其他人如何就所

接觸到的電腦網路內容進行互動

研究的結果顯示多數的網站普偏著重於內容及認知面的建制欠缺可用

情感及體驗面的內容故一般使用者對數位典藏網站的知曉度較低認同度也無

法提高研究數據顯示網路使用者理論構面預測準互動行為的可解釋變異量仍

有 59其中解釋力最強的是情感面(54)其次依次是體驗面(37)內

容認知面(34)和可用認知面(32)這篇研究所建構的網路使用者理論構

面和準互動量表雖具有一定程度的效度惟這篇研究是採取網路問卷調查方法

樣本代表性難免不足未來應該以隨機抽樣方法再次檢定這篇研究初步建立的

理論架構以增加研究信度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2

參考資料二癌症部落客的書寫研究

來源摘要自<癌症部落客的書寫研究>《新聞學研究》(第 106期頁 99-134

2011年 1月)

作者陳憶寧

網址httpmcrnccuedutw010603html

《摘要》

部落格的興起與盛行乃在於自發性的自我表現與資訊分享由於不須如

報紙投稿般受到主編審稿採用與否故是十分自由的這也是部落格吸引廣大群

眾的原因之一然而正因為如此故其水準與素質亦無法有一標準來衡量人

氣的高低與水準素質亦未必可以成正比一些喜歡文學寫作之人也就以部落格

作為發表的園地在其中揮灑自我表現創作的熱情

就以創作自由表現而言部落格一方面可說滿足了個人自我實現之成就

感以及與同好分享交流等心理需求一方面也可說是磨練文筆練習寫作及發

表的園地就文學發展方面而言文學創作自始即非「專業文人」的「專利」

任何人都有藉文學創作以表達情感的自由與權利中國文學史上的民間文學作

品也是不可忽略的一環民間文學一般文字較為俚俗但其內容是豐富的情

感是真摯的因此有其相當的價值由此來看目前興盛的網路文學以個人之觀

察約有如下幾項特點

1作者有中文專業的當然更多的是非專業的

2內容豐富多樣有真情表達自我的也有思想天馬行空的

3有寫作能力不錯的讀來言之有物而能感動人

4也不乏國語文基礎尚須加強的如錯別字文句不通章法組織紊亂或

是文字看似優美實是詞藻堆砌不知所云helliphellip等等缺乏國語文或專業寫作指導

與訓練者亦屢見不鮮

當然就表達自我的創作自由與學習寫作的角度來看網路的「文學作品」

是值得鼓勵的其有著社會學心理學以及文學學習各方面的價值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3

至於一些部落客因閱讀者超人氣的擁護建立了對自己作品的信心因而

將作品「出書」者此一現象據個人之觀察其特點亦與前述對部落格之各項

觀點相類所謂的粉絲人氣或市場接受度亦未必與作品水準相等

就出版之著作而言古人有所謂的「名山事業」有所謂的「文章千古事

得失寸心知」(杜甫詩)現代之國語文教育者也常教育說「要提昇國語文

程度要多多閱讀課外書」衡之今日出版物或許就部落客之出書而言亦為

基於一自我表現或者可說「作紀念」之動機而憑其人氣粉絲有相當之銷售量

但就社會對出版著作仍具有相當看重之價值而言出版物之素質如何一般「讀

者」亦恐難以分辨

當然文學作品是否有價值事實上也有其層面與時代性的意義所謂雅與

俗各有其所好陶淵明的作品在當代並未被主流文化所接受到後代才廣受重

視是故就「文學」而言不管是不是網路作品任何人皆有創作與發表的自由

與權利出版為著作亦然其價值亦自是多元而未為定數短期內市場接受度高

的未必會長期受肯定

但就「閱聽人」或「讀者」層面而言對於作品素質之分辨則是需要教育

的增進其素養就像每個人都會唱歌但未必都唱得好每個人都可以寫作出書

但未必是都能寫出「好書」唯就網路媒體正向面觀之作者能於開放的空間「勤

情」於發表期論著社會應該給予肯定至少這是一種不同意見表達的方式其次

就讀者的角度來看是否接受又是另一種場境即或是負面的評價其正向的意義

乃是建構了讀者社群「批判」的能力當然正負二元論最終仍須接受「市場」的

驗證要還是不要接受它存在

審視「癌症部落客」這篇另類課題專業論文研究其所展現的功能是它檢視

部落格對於癌症病患這群弱勢族群所擁有寫作的可能性及意義以特定的健康

議題癌症之部落格回答以下兩個研究問題誰是癌症部落客癌症部落客

如何書寫癌症這篇研究選取兩大部落格系統「Yahoo奇摩」部落格以及「無

名小站」部落格共 63 個選取 315 篇貼文進行內容分析結果發現部落格作者

多是年輕的女性患者貼文可看出部落客的社會連結與面對疾病的書寫動機研

究結果意味著癌症部落格有潛力成為一般大眾書寫處理疾病的空間且部落客為

社會中健康議題的資訊來源之一誰能說這樣的文章「部落格」其所啟發網路媒

體傳播功能新探討意義的所在一種由分眾主導滿足分眾需求的媒介經營形式正

逐漸的發展形成當中同時也開啟了新媒體傳播社會意義的新生命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4

資料三創業家社會網絡行為之質性研究

來源摘要自<創業家社會網絡行為之質性研究>《創業管理研究》(第二卷

第四期頁1-242007年12月)

作者陳家聲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教授

網址httpwwwerjorgtwsearchJournalFilev02n04V02N4-1pdf

《摘要》

網路社會行為的特徵乃是公民式連結組織的形式它不像傳統人類社會一般

有階層化組織方式也就是說這樣的結構方式並沒有一個核心的機制透過權力

的運作將整個社群連結起來網絡溝通方式的出現令使用網絡的人多了一種虛

擬的身分而這就是一種較少受到社教化約束的「虛擬我」青少年使用「虛擬

我」的身分在網絡發言或發布短片由於並非一種面對面(face-to-face)的溝通模

式意味網民發言或上載短片時只是面對電腦而非真實的接收者因此在較少

限制的情況下青少年的行為會變得大膽激進甚至刻意挑戰社教化約束演

變成為一個難受控制的「網絡社會我」這種草根式連結方式所建構起來的網路

社會必須依賴相互的信任(mutual trust)才能彼此聯繫起來成為一個社群

換言之相互的信任乃是電腦網路社群這樣水平式社會組織得以順利運作的主

要機制前面提到電腦網路組織及運作的方式將會是以基層使用者為主體

讓電腦網路的每一位使用者都有同等的權利與義務共同形成電腦網路社會的

價值與規範因此整個網路社群的運作絕大部份是依賴網路使用者的高度自

制與自我規範

網路領域雖然是人類空前第一次有機會獲得完全自由可能展現自我的場

域但網路社群這樣的安排與設定同樣給予網路使用者誤用乃至濫用此完全自

由權利的空間網路社群的倫理問題即是由此而衍生出來可以想見的因為網

路空間的自由所引起的誤用與濫用而造成的網路倫理問題將無可避免地會沖擊

破壞網路社群中網民之間相互信賴的機制而相互信任機制的破壞顯然將會

危及網路社群的建構基礎進而影響網路社群的運作與發展當前許多有關網路

社群倫理議題的探討或著手採取的防制對策無論是就法律面或科技面著手但

都只是片面地考慮到如何減少違反網路倫理的事件發生而尚未能從以上所討論

的網路運作機制予以整體之考量事實上在設法解決網路倫理問題之時將會

面臨一個極為棘手的兩難情境首先網民在網路空間的自由「行駛權」所引起

的誤用與濫用而造成的網路倫理問題一定會消蝕網路社群相互信任的連結運作

機制進而鬆動網路社群的建構基礎然而若著手針對網路倫理問題採取「有

效對策」則勢必要對網民在網路社群中的自由權加以設限如此一來固然可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5

以解決部份的倫理問題但是這樣的作法事實上是犧牲了網路社群當初之所以

被創立起來的最珍貴的特質即網民擁有的近乎完全自由的悠遊空間準此以

往可能會扼殺這個人類自己所創造出來的虛擬網路社區進一步發展的潛力因

為網路社群中網民自我規範自我節制而相互信賴的基本理想與實踐機制有

可能會因為這些防制倫理問題發生的預防或補救措施而蕩然無存因此尋求解

決網路社群倫理問題之道的關鍵基本上是在網民的自由權力與因之而起的誤

用濫用自由之間尋找拿捏一個適當的平衡點(balance point)這個平衡點

一方面必須能夠繼續支持網路社群原有的自由權與自我規範機制另一方面又必

須能夠制止因誤用濫用自由而產生的傾斜顯然的這是一件高難度的藝術工

作是全體網民必須共同面對思量的艱鉅任務工作因為網民才是網路社群的

裁決者網民們在網路社群中的所作所為將決定未來網路世界的面貌

隨著網路空間(cyberspace)的逐步擴充與全球化連結當代人類有機會透

過這個系統完全依其自由意志建構其個人理想的社會聯繫關係國度年輕世

代進入社會常經由創業展現理念達成理想其中中小企業的蓬勃發展的成果

不但成為多數青年創業的指標同時在台灣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這種創業精神更

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與影響基於正因為中小企業對台灣經濟的貢獻邁入數

位經濟世代它理應是研究創業家成功因素的重要議題之一鑒於社會網絡關係在

華人社會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這篇研究論文期望透過探討社會網絡行為在創

業家的創業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期望能夠回答下列重要的問題創業家在其社

會網絡行為表現上有何特色創業家如何營建其社會網絡創業家如何透過社

會網絡來獲得其所需的資訊及獲得潛在利益

研究結果顯示創業家會經由不同的管道可能是正式的組織或公協會專

業協會或是非正式的場合中與別人建立或深或淺的關係並透過不同的互動方

式得到不同的資訊從關鍵人物(強連帶)身上可以得到產業重要的技術與知

識還能發展情感的支持而一般社交朋友(弱連帶)可以得到較多較廣泛的

資訊創業家會透過強連帶關係及參與各種公協會社團活動非正式活動等不

同方式拓展社會網絡關係獲得各種資訊與潛在的商機利益創業家求學過程

與先前工作經驗所累積的人脈也是新創事業發展時的重要資源這篇研究從社

會網絡理論及特徵試圖系統地討論創業家社會網絡關係行為及其意義期透過

這篇研究發現能夠做為學者對未來創業家社會網絡行為研究的基礎而從個案資

料分析的創業家社會網絡關係行為也能夠給創業家一些實務建議讓創業家明

白了解社會網絡關係對創業的重要性以及建立和拓展社會網絡關係的參考幫

助其在經營新創事業時更加順利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6

資料一如何落實網路言論管理

來源摘要自<幾個值得進一步澄清的網路規範根本問題反省與辯論的開端

>《律師雜誌》(第 233期1999年 2月 15日)

作者劉靜怡

網址

httpwwwlawbankcomtwtreatisepl_articleaspxAID=P000010717

《摘要》

網際網路媒介傳播服務的功能人際多元的互動的結構無遠弗屆的網路資

訊服務等確實已帶來人類生活上的便捷惟不諱言的是網路犯罪的問題也隨

之日益增多併發例如網路色情非法竊取網路資料利用網路散播謠言中傷

他人販賣違禁品侵犯他人的著作權刊登不實廣告欺騙社會大眾等

都是網路被不當使用的另一個面向有鑑於此目前全球大多數國家針對社會使

用網人口規模持續快速的發展來看多以積極的態度建立一套「網路資訊規範與

倫理守則」以防止並解決日益嚴重的網路犯罪問題各國政府除了應立法對網

路的不當使用加以規範外並潔何業者的配合以及網路使用者網路管理者敦促

各藉由自身發動自律行為其次各政府在立法時須注意勿以條例式的規範因

為網路太過多元並隨時有新的變化發生所以立法時應以是否造成他人各項損

失為論斷的依據同時也須加強民眾守法的觀念切記勿再重蹈以往嚴以立法寬

於執行的復轍在建立網路秩序與規範之始或許有些困難因為網路本身太過多

變及難以控制不過如果能將這些理念能形成一種風氣配合網路快速的傳播及

廣大多元影響力等的特性必然可以對整個網路倫理與文化有很大的幫助

其次在審視網路秩序規範與網路自由等行為所具的爭辯形式時首先應

從網路特性作為探討的基礎分析網際網路作為一種新興類型的傳媒而言他

具有以下的特性多媒體性(multimedia)超文本性(hypertext)封包切換(packet

switching)同時性(synchronicity)互動性(interactivity)透過這些特性

網際網路得以建構一個自由的虛擬空間他的自由性突破了真實物理疆界的侷

限也穿越了時間的的限制個人的思想言論只要他願意就可以在極短的時

間之內傳播到各地領域中同時經由他人的閱讀與迴響將很快成為一個集體的共

識再就商業的行銷販售來看只要商人的行銷策略能即時反應市場趨勢或

將商品內容的特色以創意行銷作為一個銷售的賣點即能以速度快效率高的

手法進入市場當一個眾人期待已久的美麗新世界似乎已能實質有效地呈現臨在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7

你我眼前時科技的進步除了讓人性得以貼近自由惟同時隨興發揮的任意行

為讓一些人性的醜惡面也隨之帶進了科技所構築的這個虛擬世界之中網路謠

言網路詐欺網路駭客網路色情網路病毒等都證明了網路並不宜是

一個可以完全自由任性行為的地方也因此他仍需要維持一定的秩序讓大家

都要遵守必要的規範才能讓虛擬社會系統不致發生紊亂同時也是融合傳承傳

統真實社會真正的意義

準此就一個國家資訊政策形成過程而言在新興資訊科技發展的初期資

訊政策使應該及早將其可能的影響納入評估以確保新興資訊科技在普遍使用的

同時能夠將選擇和彈性極大化當然此一架構他應該式重塑資訊政策形成過

程的觀點而並非是強調主張政府應該積極介入甚或控制新興資訊科技的發展

走向是一種主張資訊社會公共政策形成下所應該具有更為開放型式下的形式

亦即是這類的論點其所涉及之民主憲政傳統下的政府功能在科技主導的社會結

構中其所行使公權力的界限與控制等的新興制度面的問題分析相關政策執再

行面可以參酌的內容下列的幾個考量方向

一首先應從網路世界爭議面應該如何規範做起

二從現實生活行為中進入網路世界的規範建置

三法律社會規範與資訊科技的倫理關係的建構

四實證法律 VS網路社會-政府國家公權力 VS網路社會

五網路規範倫理秩序法規未來發展趨勢之省思

最後關於這個課題就個人而言面對網路聞名的新興生活空間領域時人

們因受限於過去所累積生活經驗的影響理當會將傳統的記憶與經驗與當代變動

的新型式進行一種對比性差異結構架的形式做出探討與評價所以除了要更理

解網路世界規範運作過程之外當然更要針對傳統世界的規範做出省思其次

在網路世界現實生活中的人們也要面對掌握市場那些無形的操控之手做出太討

理解在資訊科技時代人們除了要面對的是千萬隻隱藏在背後電腦程式設計師

的雙手之外對於參與網路資訊製造傳播的鍵盤之手都是人們必須理解同

時加以掌握的資訊節構要知道網路世界作為一個多元溝通的新社會形式其本

質乃是應以理性的互動溝通作為行為正當性的基礎故每一位網民應有的認知是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8

網路社會互動溝通特性的新行為形式而絕非是透過各種管道渲染或是參與網路

世界的負面傳佈的心態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9

資料二美國資訊自由法的運作經驗

來源摘要自<美國資訊自由法的運作經驗>(台灣新聞記者協會)

作者劉靜怡台大國發所教授

時間2004年 9月 24日

網址httpwwwatjorgtwJudgeercon1aspnumber=42

《摘要》

傳播媒體言論自由權力的內容與義務的結構範圍除了在少數極權社會國家

之外通常都是各政府媒體學者公眾輿論在眾聲喧譁爭議聲中的重要討論

焦點惟當「言論自由」成為事過境遷後的媒體內容裝飾器物後新聞內容的文

字內容的爭議性似乎也從未有機會在人們的生活環境中真正具體的實現它資

訊傳播內含真正的意義

所謂的言論自由以最簡單傳統的話來解釋是「我擁有此一基本的言論自

由與保護於特定的場域有發表言論的自由同時不受到任何事先的監審

(Censorship)與限制(Prior Restraint)並對此言論內容負完全責任而此言論

應包括語言與非語言之型式」無論這一段文字對言論自由詮釋的意義與功能為

何不過他卻實也是號稱民主言論自由大國-美國在歷經了長期時間洗鍊下所

獲得的一項歷史形式的文字詮釋的結晶

不過從歷史的衍發過程中可以肯定的是「言論自由」一直是令一個社會當

權者愛恨交加的名詞也因此註定了它永遠得不到它安定無虞保障形式的主因之

一就在網路快速發展迅速延伸至聲全球世界每一個領域時網路上資訊中過

載與不當言論的批評聲浪讓言論自由又再一次的讓新興的網路媒體面臨了發

展上另一個新興的挑戰茲以美國的發展為例1996 年首先點燃的戰火是「通

訊端正法案」(Communications Decency Act of 1996)他在 Reno v ACLU 的案例

辯論中受到了挫敗但之後美國最高法院宣佈判定「通訊端正法案」的部份條

文屬於違憲也因此讓網路言論自由的保護戰爭在初期得到了應有的重視

不過如果從網路的特性來探討言論自由就有如童早年美國西部拓荒時

代那些愛打抱不平的牛仔們用槍隻來捍衛自己的圈地時他們充滿著理想與正

義的姿態網路社會雖然已走過了蠻荒的年代但虛擬的網路世界裡確有充滿

了如西部開拓時期那般的充滿著許多的未知未來他的發展仍有待轉移實體世界

的規制甚或是重新創造來導入網路世界

審視網際網路發展至今一直都是以資訊自由流通與共享為其經營的精神

所在而其中的基礎所在就是每一位末端使用者都能擁有從網路上自由「擷取」

資訊的權利而這也網際網路功能角色立足的所在所謂的「資訊擷取自由」

就是指一切存在於網路上的資訊每一位使用者都理應能夠自由的擷取也就是

說使用者應該被假設為「善意」的使用者故在網路行為的領域中每一個使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0

用者都應該能自由的擷取所需的資訊而無需擔心是否會觸犯法律

無論是網際網路通路中的資訊或是存在於任何一種傳播媒體的資訊預先過

濾篩選的責任本來就不應該被加諸在使用者的身上相對的是應該成為每一個

資訊「提供者」應有的責任而網路上的資訊若有瑕疵其責任也應該在於「提

供者」無疑的資訊的瑕疵絕對是由於「提供者」的不正確或誤作為而產生的

而非一味的規論至最末端「使用者」的身分上如果在此時將責任歸於使用者

或視其為幫助犯則此無異於就保護智慧財產之名加重了使用者沈重的道德責

準此保障每一個末端使用者擁有「資訊擷取自由」的權力讓每一個網路

使用者在瀏覽網路上的資訊時無需擔心是否不經意的「重製」了他人的著作

也無需擔心從網路上下載的資訊是否會違反法律顯然這是一項非常必要的新思

維而不只是單一的資訊擷取自由意義探討的問題對於存放資訊的使用者私人

物品來說也具有隱私權不可侵犯的意義存在深一層的探究賦予使用者能夠

自由下載並且單純供個人使用的權利這與著作權法上面所揭諸的「尊重智慧財

產」是毫無衝突的資訊能夠自由的流通網路以及知識才能快速的傳布並且

匯集更多的資訊擴大網路的範圍使得知識經濟的規模能更擴大網路的發展

之所以能一日千里畢竟得自於資訊的多元高速即時的傳播特性

如果堅信要求每一個使用者在網路下載資訊時都必須先加以審核該資訊是

否有使用上的瑕疵性那麼對於每一個使用者來說無異是在行為中加重了深

沈的負擔讓使用者起了排斥的寒蟬效應導致使用者可能基於違法的風險不願

意擷取在網路上的資訊因為除非該資訊能夠先證明其為「無瑕疵」的使用

即或式如此審是當前網路資訊領域中所存在著大量的資訊但是又有多少資訊

能夠讓使用者在無負擔的形式下下載使用的告知呢準此如是的擴大勇用者

責任的後果於是必須讓合法的資訊提供者必須花費更大的力量去證明自己是

單純的資訊使用者每一個「提供者」也必須保證「使用者」下載該資訊不會觸

犯法律如此網路自由與快速流通的本質將起重大的改變並且在缺乏一套足夠

信任的機制讓使用者能安心下載資訊試問這難道是身為資訊「提供者」所樂

意見到的情況難道這樣有助於資訊自由有助於國家知識經濟的發展

其次就傳播節構而言資訊提供者與使用者之間原本即存在著「先傳後播」

的結構性關係如果沒有這項資訊先在網路上「存在」那麼使用者的「擷取」

行為就不會發生所以不但存在著前後順序也存在著因果關係論及責任分配

有瑕疵資訊必然來自於「提供者」討論「到底是誰侵犯智慧財產權」的時候

最直接的答案必然是瑕疵資訊的提供者那麼把這個責任擴大到「使用者」的身

上難道會是一件合理的事情如果「合理使用」的責任範圍本身根本不合理那

麼使用上又如何論以合理處在這個網際網路高度發展的時代之中使用者應該

被假設是善意的並且能夠以一般所公認的普通方式去自由的取得網路上一切

存在的資訊而不被賦予「預先審查」的責任網路的世界應該是更拉近「提供

者」與「使用者」間彼此的距離而不是由類似此次的事件造成提供者與使用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1

者相互對立因為真正的侵權責任是存在於「合法提供者」與「非法提供者」

之間的只要能夠阻止非法提供者那麼智慧財產的侵犯就會消失根本無須將

預先審核的重大責任加諸在使用者的身上

面對網路多元介面傳播世代的發展人們如何運用那些傳統新聞自

由的模式以一種典範傳承的態度作為應對二十一世紀各項挑戰的基

礎是一項社會全體必須省思的新思維與行為規範讓人們共同凝聚共

識重新作出共同的承諾一起為此一新興的傳播事業的發展作出努力貢

獻讓人們匯聚智慧締造一些高科技化的生活形式作為人類推動此一

新文明取得全世界共同確實進步的力量讓人們並肩前進倡導此一自

由的精神與秩序為了前一個時代理念的延續更也為了賦與每一個年

輕世代參與者期許的希望與機會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2

資料三匯流發展下傳播內容管制原則之探討 來源摘要自<匯流發展下傳播內容管制原則之探討>發表於交通大學2009 年

全國科技法律研討會

作者陳志宇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

網址httplawblogilf-twcomreadphp97htm

《摘要》

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傳統大眾播媒介壓縮技術網際網路等在數位科技

的主導下將傳統獨立經營發展的廣播通信資訊等傳播媒體產業其所用的

機具設備產製模式服務功能等有關的經營組織模式於「科技匯流」(Technology

Convergence)的形式下已建構出以「數位平台」為經營基礎的「新媒體」(New

Media)結構數位傳播技術已有效地融合了傳統媒體音訊視訊數據訊號分

界的形式並將其功能整合在數位平台上以不同介面的形式傳輸資訊

麥克博斯特(Mark Poster)指出 20 世紀的結束見證了傳播科技系統與

產銷型態結構世代更替的過程傳統傳播活動的進行是將資訊符號從一個定點傳

送到廣泛接收的過程資訊符號通過電子類比訊號縮短了時空距離繼起的新世

代傳播則是以數位化符碼與技術駕馭時空環境麥克將媒介傳播技術領域的分界

分成兩個時代用以說明

(一)媒介商品是由一組比例上屬於極少數專業製播者將資訊內容傳送給

不特定為數眾多消費者社會大眾使用的形式屬於一種由媒體所主導「播放型傳

播模式」(broadcast model of communication)的經營制度

(二)在 20 世紀末一股由ldquo資訊高速公路rdquo及衛星通訊技術以及電視

電腦電話等數位媒介匯流(converge)等整合而成的新興媒介傳播模式成

功發展後他建構了一種多元互動為核心的傳播形態此即是ldquo次世代媒體rdquo的

意義審視在此一數位形是新媒體多工介面的結構原本傳統報紙雜誌廣播

電視等獨立經營的大眾媒體的組織都多已只能成為新媒體多工結構中不同介

面經營的形式而已

當經由數位科技匯流成功地整合傳統媒體於一體的經營形式後於是傳統媒

體產業的經營形態於式啟動了「新媒體」革命性創新經營發展的脈動一個廣

義新媒體的意義是一個以數位平台為基礎整合平面視聽網路通信等傳播

業務他可以是一種垂直整合分工整合經營的形式他也可以是一種水平整合結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3

合異業聯盟所謂多角化經營的策略在新媒體的經營結構體制中傳統大眾媒介

資訊載具因功能不同而形成的獨立經營事業領域分界惟在新媒體整合經營組織

模式的運作下其企製行銷管理等制度都已完全為之解放因此無論就媒

體政策主管的政府機關或事業經營參與的投資者閱聽人社會大眾學術研究者

等而言這都必須是一項全新思維下有效推動參與機制以及其無可規避必須急

於面對空前挑戰的課題

當前述的形式以因為資訊社會的新機制快速地結合傳統社會制度有效地

運作並且共構了一個全新效率實體互動(physical)的新社會形勢時這也同

時也引導現代資訊素養革命性創新變革的成就隨著資訊高速公路普及化的發

展以及衛星通訊技術與電視電腦電話等的技術結合後一種結合製作行

銷消費等三者共構而成的新媒體的經營模式正逐漸快速地取代ldquo第一世代媒

介rdquo的運作型態於是大眾媒介次世代的經營理念結構與制度正式的躍入

人類的生活機能中此即是「次世代媒介制度」的本質就硬體而言它以「數位

技術」為基礎就傳播經營的特質而言它是去核心化的多元交流形式讓每一位

媒介介面的參與者既是受播者也應是傳播者而一個更貼切的用詞應是資訊傳播

ldquo參與者rdquo(participator)的角色大量且高密度投入數位平台所提供情境環境

下的互動傳播行為時也締造了人類文化一個新資訊社會文明的成就

審視新數位匯流發展下的形勢已將各項傳統制度的結構由產業水平層級

的分工將通訊傳播「內容」與「平台」區分開來作頁同時這兩者的管制基礎

目標價值觀也截然不同需至訂出在產業去管制自由化的潮流中內容層面

的管制反而需要重新審視再管制的適當性「內容」與科技產業變動的關連性

低卻與社會價值觀念一貫的關連性高如人性尊嚴與心智未成熟者的保護不

因科技或平台的變革而有不同相對的言論自由的保障弱勢族群媒體近用的

增進也應檢視其社會目標補充一般法律規範不足

引介以下這篇文章介紹了心媒介平台依性質對傳播內容應受管制責任有

高低差異新興的媒體服務自律機制比政府管制更有效達成管制目的並兼顧

創新發展這篇研究從傳統內容管制的基礎出發參酌歐盟 2007 年之視聽影音

多媒體指令以及層級模式分析通訊傳播平台的特性提出細分化的原則探討不

同平台受管制密度的差異提供各位在參與新數位文明下一項行為參考的依據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8

資料三由全球化看產業赴大陸投資與台灣競爭力

來源摘要自<由全球化看產業赴大陸投資與台灣競爭力>(國政專論科經(專)

字第 090-002號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

時間90年 12月 13 日

網址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TE090PTE-P-090-003htm

《摘要》

自 2010 年 9 月 12 日兩岸海基會與海協會已完成「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

(ECFA)及「智慧財產權保護合作協議」(IPR)的換文程序正式生效後台灣

與中國大陸的經濟互動結構已進入一個全新交流的情勢誰是第一家進入中國大

陸市場的台灣企業資料已不可考惟近年來登「陸」已是台灣企業對外擴展市場

的熱門路徑之一經貿統計亦證明中國大陸已經成為台灣企業赴海外投資的重

要地區

有關台灣媒體企業登陸一事據學者調查指出其應始於 1986 年 2 月廣東省

電視台試播台灣連續劇【戰國風雲】由於反應良好自此台灣連續劇就開始在大

陸流行(楊志弘2002)1994 年一項針對中國大陸十幾家城市有線電視系統

的調查發現有九成以上電視節目來自香港台灣或是外國進口(賴祥蔚2001

33)而呂郁女(2000 379)研究亦發現台灣製作影視產品在中國大陸極受歡

迎不少代表作品頗能吸引大陸觀眾的注意力2001 年 10 月中國加入世界貿易

組織(WTO)後對積極進軍大陸市場的台灣媒體企業來說促進了台灣媒體

企業與大陸媒體企業各種合作互動的頻繁與多元化

雖然過去台灣媒體企業積極登陸之企圖始終受到中國政府層層的規範所

限多數業者只能私下以各種「交流」或「合作」名義透過第三市場(國)的版

權轉售等非正式模式轉進中國大陸市場無法像一般企業體以海外投資或直接經

營等正式管道進入大陸媒體市場但是隨著中國大陸媒體產業近年來蓬勃發展

台灣媒體企業面對大陸龐大商機即便有著層層法規限制仍不願放棄登「陸」企

圖廣用各種名義進軍中國大陸媒體市場

根據研究中國大陸媒體產業學者估計中國大陸傳媒市場的產值將超過

1000 億元人民幣並有很大增量空間(曹鵬王小偉2002 4喻國明2002 25)

因此中國加入 WTO 開啟了台灣香港西方傳媒企業對中國傳媒市場的憧憬

與行動(陳韜文2002 24)從前項類樂觀的分析不難看出面對於早將中國

大陸視為廣大產製品出口市場且已以各種非正式「合作」與「交流」等模式登「陸」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9

的台灣媒體企業而言應不會讓跨國傳媒集團專美於前而放棄任何搶占中國大陸

市場的機會就中國大陸媒體產業與市場發展現況來說中國大陸對各類媒體產

品的需求已隨其媒體產業蓬勃發展而增加相關媒體法規也隨著產業發展與加入

世界貿易組織而修正面對中國大陸媒體產業與市場結構轉變之際台灣媒體企

業進入中國大陸市場的策略理應修正過去以「合作」「交流」「第三國輸入」

之非正式途徑積極研議如何因應中國媒體市場及其規範變化期能以最適宜進

入模式進軍中國市場加強營運績效以獲取最大商業利益

審視台灣媒體企業在面對中國大陸媒體市場與產業開放變革之際亟需精確

掌握中國大陸對媒體企業開放之決策意涵與規範內容擬訂進軍中國市場之最適

模式據以評估影響其決策的因素乃因進軍大陸傳媒市場不僅與全球華人地區

之媒體企業在競爭也勢必面臨歐美跨國媒體集團之爭食中國市場

推介下面這篇論文它研究探討的是一般企業之市場進入模式理論與概念為

理論依據除分析市場進入模式類型及其決策影響因素外並將此市場進入模式

類型依媒體企業特性加以考量與修正建構媒體企業之市場進入模式類型本研

究同時探討影響台灣媒體企業進入大陸市場之決策考量因素藉此了解進入中國

大陸市場之台灣媒體企業經營現況與規劃策略論文研究並獲得了下述的成果

(一)建構適用於媒體企業之市場進入模式類型

(二)了解台灣媒體企業經營大陸市場之現況及策略

(三)探討台灣媒體企業進入中國大陸市場之模式類型

(四)分析影響台灣媒體企業進入中國大陸市場的決策考量因素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20

資料四網路白牌出頭天 轉戰實體店鋪創商機

來源摘要自<網路白牌出頭天 轉戰實體店鋪創商機>《電子商務時報》

記者盧心怡

時間2010年 1月 4日

網址 httpwwwectimesorgtwShownewsaspxid=100103192811

《摘要》

本文以「從 Blog 使用目的探索部落格商機」為題觀察台灣大陸及歐

美若干 Blog 的經營現況希望藉此看部落格的未來發展以及潛在的商業機會

經本文歸納整理獲得一種部落格分類模型便於對部落格使用的目的做一區

別主要的分類維度包含以獲利為出發界定獲利與非獲利的部落格使用目的

另外則以組織及個人作為區分的維度而界定出四個不同的使用象限並探討各

別象限分類下的發展現況依照上述使用者群像分類區別有商業部落格達

人部落格公關公益部落格及私人空間部落格等四個分類對其獲利的模式經

營現況以個案為例加以說明並另以台灣百大製造服務及金融業及美國

Fortune 百大企業共約四百家左右之企業對該企業使用部落格之現況進行

統計瞭解得到目前的大型企業對於部落格的使用尚在萌芽的階段(但應用趨勢

與熱度已經加快加溫)而一般的小型或微型企業或個人在應用部落格的現況

則相對熱衷

本文從現有的部落格發展現況提出「部落格資訊流與金流交換模式」

主要描述部落格服務供應商(Blog Service Provider BSP)如何與博客

(Blogger)攜手合作將企業的業務及行銷透過部落格的口碑擴散與消費者

達到互利多贏的正向循環

從文明發展Blog 的出現一個虛擬出版工具的使用較之紙張及印

刷術的發展Internet 的發明就像是打開虛擬世界的一把鎖鑰它本身也是無

邊無際的虛擬平台與媒體載具紙張或許可用來比擬網際網路的發明但我們知

道網際網路扮演的角色不僅如此而部落格便宛若印刷術加上傳媒的結合體一

個可以讓自己向全世界發聲的出版平台這樣的科技趨勢背後有著潛力無窮的

商機待發掘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1

資料一善用『置入性行銷』讓商品訊息在網路迅速發酵形成市場口碑 來源互動數位行銷 httpwwwadcastcomtw

時間2009年 6月 10日

網址httpblogyamcomnraylee445article21535555

《摘要》

俗話說「呷好到相報hellip」這是傳統商業行為中日常消費經驗中的「口碑傳播」

用語相對的它也是消費者消費行為前會先向別人詢問相關商品服務的使用

與消費評價的典型決定的依據因此「市場口碑」口耳相傳訊息的傳播行為

早已存在於人們日常生活的消費行為當中經由網路媒介即時通訊功能的引導

下「市場口碑」的形式在網路的特性以及企業與顧客間關係品質的影響下「網

路口碑」以有別於以往「口碑行銷」的型態快速形成事實上在網路商業行為

普及發達的社會中企業行銷經營必須正視顧客之間「網路口碑」所帶來的影響

其中「網路口碑」的效果可能是正面也可能是負面企業可藉由探討影響網

路「市場口碑」的關鍵因素瞭解該如何管理與運用進而能有效的掌握「網路

口碑」在市場上的影響力

網路口碑形成之因素亦即觀察顧客對於匿名傾向的程度如何影響負面網路

口碑的產生以及從企業形象與關係品質兩方面來探討產生正面網路口碑的影響

因素然而顧客產生網路口碑的行為可能會受到顧客個人特質與企業活動的不

同而產生不同結果因此網路「市場口碑」的探討理應納入顧客的網路涉入程

度來做為企業形象關係品質與正面網路口碑間關係的干擾變項以及加入企業

經營虛擬社群的管理活動本研究顯示吸引網友間熱烈討論能容易形成虛擬社

群間產品銷售周其變動的關係結構即消費者在消費後對「商品價格」「商品種

類」「服務品質」「關係」等因素正面影響口碑傳播意願之研究(1)滿意與

信任能有效激勵顧客透過網路化為正面網路口碑的效果(2)網路的匿名特

性會引發顧客在網路論壇中散播不利於企業的負面網路口碑(3)企業應制訂

危機處理的因應策略並有效地執行之才能真正降低負面網路口碑

其次由於網路「市場口碑」的影響力在消費者行為的領域中逐漸地受到

高度的肯定以及這種口碑傳播具有非商業化的特性因此消費者對這種形式

的推薦會特別的感到信任隨著網際網路的日益普遍口碑的本質也跟著有所變

化全新的口碑在新興的網路銀行產業裡是不是會產生不同以往的結果是有

待探討的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2

審視當前有關目前台灣網路「市場口碑」的研究多半是延伸 B to C 的推

論強調的是「科技接受模型(TAM)」「信任」對採用意願的影響鮮少有學

者是由人際溝通面(亦即口碑)來討論在口碑部分曾有學者認為口碑會影響

使用大眾對電子通路(e-channel)的信任進而影響網路銀行的採用行為故

本研究延伸過去口碑對消費者購買決策影響力的模式目的在於探討網路「市場

口碑」以一種網路『置入性行銷』的策略讓商品訊息在網路迅速發酵以達到

提昇行銷功能的決策力的影響

經由研究結果的分析顯示出下列的結構1「市場口碑」訊息為傳播者的親

身消費經驗時口碑訊息對消費者消費決策的影響力較大2「市場口碑」訊息

傳播者具備的專業程度較高時口碑訊息對消費者消費決策的影響力較大3「市

場口碑」訊息接收者具備的專業程度較高時口碑訊息對消費者消費決策的影響

力較小4「市場口碑」訊息傳播者與接收者之間的關係強度越強時口碑訊息

對消費者消費決策的影響力較大5「市場口碑」訊息接收者愈頻繁地搜尋餐飲

口碑時口碑訊息對消費者消費決策的影響力較大等五項結構因素模式是成立

準此透過前項的理論結構模式為基礎引介以下這篇論文探討自 2003

年以來發展成為熱門爭議性的『置入性行銷』議題正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態勢在

網路上蔓延成為廣大上網人口必然接觸的訊息來源各大網站推出的置入性行

銷手法也挾著異軍突起之態勢盤據在廣告主的行銷策略脈絡之上究竟是什麼

樣魅力造就了這個行銷的明日之星呢回顧『置入性行銷』這個名詞老早就被運

用在媒體中對現代的行銷人而言只是提出再運用而已準此網路執行置入性

行銷的多元工具採行置入性行銷除了要考量產品本身的訊息條件也得對執行

的工具有所了解因為入口網站的平台內容頻道多元必須充分了解才能決定

置入的方式有時候可以直接運用網站的現有資源或創意元素有時候則必須自

行開發創意元素或是內容頻道對運用工具了解得愈清楚就愈能提高置入的效

率因此透過這篇論文的論述期望能找出口碑對網路執行置入性行銷的多元

工具的可行方式採用決策的影響效果以及干擾口碑效果的因素進而提供網

路經營業者擬訂行銷策略時一個不同的思考方向藉著口碑之傳遞強化消費大眾

使用網路銀行的意願進一步影響其實際的採用行為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3

資料二服務業應用網際網路對顧客關係影響之研究

來源<服務業應用網際網路對顧客關係影響之研究>(2005管理新思維學

術研討會頁 41-64 台灣科技大學)

作者李正文劉宴尚

參考網址

httptwmyblogyahoocomjwxSJnSqRERl3irkBYerhCA--articlemid=21

3

《摘要》

顧客資料探勘的應用在商業方面主要的應用方式為顧客群分類(Customer

Profiling)購物籃分析(Market Basket Analysis)以及顧客保留(Customer Retention)

等在顧客群分類方面資料探勘可以從現有顧客資料中找出他們的特徵再利

用這些特徵到潛在顧客資料庫裡去篩選出可能成為企業客戶的名單做為行銷人

員推銷的對象以降低成本提高行銷的成功率

一個良好的顧客服務機制會帶來經營上兩個重要效果1建立第二次買

賣機會2忠誠效應顧客關係首先要探討的是服務的本質特性是什麼1服

務無形性2不可分割性3不易保存性4服務品質多變性就服務行為

的類型而言它有人的服務物的服務心靈鼓舞的服務資訊的服務服務的

內涵來區分可分為提供協助的服務事後進行修補的服務附加價值的服務

所謂的服務的行銷組合除了行銷活動的四個 P 所構成產品(product)價格

(price) 銷售管道或通路(place)促銷(promotion) 尚需包括額外三個 P參與

者(participants)過程(process)實體證據(physical evidence)

在顧客接受的服務活動中顧客會接觸到服務的生產設施設備因此實體

證據提供了關於服務品質的線索讓無形的服務藉由有形的實體證據來表達服

務品質的確保以獲取顧客信賴依顧客購買動機將顧客分為四大類1節約

型顧客2道德型顧客3個人化型顧客4便利型顧客服務顧客的意義

為1人員服務接觸是雙邊的2服務接觸是人際互動3服務接觸是角色

表現顧客關係管理 CRM 就是關係行銷在幫助企業找出有價值的顧客與顧

客建立關係及有效管理顧客關係進而使企業獲利

顧客關係管理流程要素與顧客互動與顧客之連結與顧客之瞭解與顧

客建立關係影響關係品質的因素有1關係銷售行為2關係接觸程度3

顧客知覺支持4服務具體化5關鍵事件的補救6關係終結成本7關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4

係利益8共享價值觀 9溝通10投機行為11關係強度顧客服務管理

主要是提昇外部行銷效果增加內部生產力服務品質的面向1可靠性2反

應性3確實性4同理心5有形性

顧客品質分類1顧客看不見內部品質2顧客看得見的硬體品質3

顧客看得見的軟體品質4服務的時間迅速性5心理的品質造成服務預

期服務與實際體驗到的服務差距原因1管理階層認知2品質規格3服

務遞送4市場溝通5認知服務品質

服務品質管理計畫服務概念發展顧客期待管理計畫服務結果管理計畫

內部行銷計畫實體環境與實體資源管理計畫資訊科技管理計畫顧客參與管

理計畫服務品質管理計畫是由下列七個次計畫所組成的(一)服務概念的發展

(二)顧客期待管理計畫(三)服務結果管理計畫(四)內部行銷計畫(五)

實體環境與實體資源管理計畫(六)資訊科技管理計畫(七)顧客參與管理計

服務品質評量指標原則1從你的服務策略著手2定期評量3提出

以顧客為基礎的問題4詢問公平的問題5蒐集團體和個人資料6為組

織訂下水準基點7蒐集量化和質化且具體的資料8讓成果呈現出來9

確使這些成果易於讓員工瞭解10確保這些成果是可信的11確使這些成果

被利用

顧客服務人力資源策略1僱用正確的員工2發展員工以傳遞服務品

質3提供需要的支援系統4留住最佳的員工5發展企業文化有關客

服人員教育訓練的基本原則1需求分析(組織分析職務分析個人分析)

2成果評鑑3實施良好的訓練計畫下來要針對顧客服務人力績效進行評量

其內容為1績效評估的目標與效益(目標為管理資訊激勵)2績效評

估與管理的步驟3績效評估的方法最後一個客服人員團隊成功領導者的行

為的特質有1親自示範「顧客至上」的精神2致力於推動公司理念3

他們都是『終身學生」4相信員工並在他們身上投資5設立專案小組6

堅持目標7勵行公司政策

接下來要介紹的是顧客知識管理定義企業將前項顧客資料或接觸經驗處

理後成為顧客資訊並經由員工討論與專家解釋等方式將顧客資訊進一步創造

出顧客知識再提供予組織有效地應用以建立與顧客之良好關係資料倉儲定

義定期蒐集自企業內部的日常交易資料庫並累積與儲存龐大的歷史性資料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5

而且這些歷史資料為靜態不可修改長期儲存於倉儲中具有時間性與整合性

以提供精確之分析與決策之用

顧客資料倉儲與一般資料庫的差異為一般關聯式資料庫使用關連資料表儲

存資料儲存日常營運的資料資料瑣碎難提供有價值的資訊資料倉儲則大都

使用多維度資料庫結構儲存資料儲存經過整理彙總的資料能提供有價值得資

訊支援決策判斷資料倉儲的種類

(一)企業資料倉儲(enterprise data warehouse)

(二)資料超市(data market)

(三)多層次資料倉儲(multi-tier data warehouse)

(四)聯合式資料倉儲(federated data warehouse)

(五)虛擬資料倉儲(virtual data warehouse)

資料倉儲的優點是減少費用節省時間和增加產量倉儲的缺點則是再導入

初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和時間倉儲的限制也會給公司資訊傳輸的網路造成一

些問題但如果透過邏輯規則對資料進行細分的技術可以瞭解龐大資料庫中資

料的特性其功能在應用於顧客服務管理類別1服務市場之區隔2客戶發

掘與流失防範3客製化的產品及服務4行銷活動分析如果這些機能透過

網路顧客服務管理功能則可以達到下列的目標1網路服務市場之區隔2網

路客戶發掘與流失防範3網路客製化的產品及服務4網路行銷活動分析

二顧客資料倉儲的特性

資料倉儲具有下列四項特性

(一)主題導向(Subject-Oriented)(二)整合性(Integrated)(三)隨時間變化

(Time-Variant)(四)非揮發性(Non-Volatile)在資料倉儲中資料只能定期地被載

入且一經封裝後就不允許再修改也不允許有刪除的動作因此資料倉儲的

資料環境相對是比較穩定的它只會增加資料而不會減少資料所以可說是非

揮發性的其種類大致上可區分為企業資料倉儲資料超市多層次資料倉儲

聯合式資料倉儲以及虛擬資料倉儲等五種類型其優點在於使用資料倉儲有很多

好處但最重要的是資料倉儲可以幫助企業流通各種資訊做為決策分析之用

以節省時間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並且增加獲利唯缺點是資料倉儲在導入

的初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和時間資料倉儲也可能產生資訊傳輸網路的壅塞

或是資料不正確的問題造成搜尋的時間加長反而降低了效率使得員工的生

產力減低而且事先必須充分掌握使用者的需求並透過適當的溝通與教育訓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6

練讓使用者知道如何去使用這個系統才能得到助益

五藉用網路資料探勘應用顧客資料

顧客資料的探勘程序可以分為(一)決定企業運用資料探勘的目的(二)資

料蒐集(三)選擇適當的資料探勘技術(四)分析結果(五)知識取得與應用鑒

於近年來由於網際網路的蓬勃發展資料探勘的技術也被應用在網際網路上當

顧客拜訪網站時往往提供許多寶貴的資料企業可藉由分析這些資訊來瞭解顧

客的行為模式藉以提高顧客對公司所提供之產品與服務的滿意度利用網路探

勘的應用方式包括有

1網路服務市場之區隔

利用網路探勘可以找出容易理解的規則來描述市場區隔以了解顧客族群的

屬性

2網路客戶發掘與流失防範

利用網路探勘可以建立行銷模式來預測目前有哪些顧客可能會流失使用這

些訊息來留住顧客或是當做篩選潛在客戶的依據

3網路客製化的產品及服務

利用網路探勘可以建立個人化的行銷模式提供顧客個人化的產品及服務

而透過貼心的服務不僅能鎖定顧客的忠誠度更能使顧客自動幫我們做口碑宣

傳帶來更多的商機

4網路行銷活動分析

利用網路探勘可以根據所要行銷的商品找出潛在的客戶名單協助我們決定

該聯絡哪些客戶才可以讓投資報酬率最高達到最好的行銷成效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7

資料三從參與式傳播觀點反思蘭嶼數位典藏建置之歷程

來源摘要自<從參與式傳播觀點反思蘭嶼數位典藏建置之歷程>《新聞學研

究》(第 102期頁 151-1752010年 1月)

作者郭良文林素甘

《摘要》

當多元文化主義在全球化的時代中成為普世的價值社區的營造社區的

文化社區的共同記憶應該是「數位典藏計畫」的源頭活水目前國家數位典藏

國家型科技計畫主要是以動物植物地質人類學檔案器物書畫地

圖與遙測影像金石拓片善本古籍考古新聞為典藏內容然而在現今提振

本土文化社區營造和多元文化發展的同時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社區文化內涵

與鄉土佚事風情是否更值得紀錄傳承因此數位典藏應該不只是規格標準大

小解析度這些數位化的數字與數值它也應該包含社區民眾的故事民眾共同

記憶的部分提供了一種超脫物化而較人文精神思考的元素而這正是科技產業

發展與社會文化相互支援互動共構現代化成就重要的一部份

台灣社會在相當多的地域文化中充滿著族群社會多元文化結構的因素屬於

少數弱勢的地域族群文化與社會雖然他們長期以來都處於文化的邊緣地帶透

過社區意識的抬頭與多元文化的百家齊放少數族群文化始能逐漸揭開它的面

紗這對族群的傳人而言族群的母語精神圖騰文化儀式等這些文化的根源

的流傳發揚都是刻不容緩的事實且極具社會意義深刻的意義

拜數位媒介多工功能之賜藉由數位機材優越的取材品質支援下這篇論文

研究嘗試以紀錄片方式紀錄典藏社區記憶透過紀錄片的實驗創作實際拍攝及

紀錄被攝者思考家庭及生活的過程期能提供開放生命的多元想像用不同的創

作形式來探尋家與家庭成員的生命對話對特定族群家庭集體記憶的發展歷程

以及研究提供一個現實實踐的影像紀錄這是本篇論文在文本呈現上一項空前的

成就

論文內容的結構首先針對就參與式傳播的概念與理論傳統加以分析進而整

理出五項具有參與式傳播的定義內涵其包括「由下而上與草根發展」「民主

論壇與平等對話」「意識覺醒與現況改變」「創造在地知識價值」以及「自

我發展與成果分享」等除了現代化理論所衍生出來的發展傳播概念常與參與式

傳播放在一起討論之外並且將參與式傳播受到哈伯瑪斯概念影響的部分作為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8

論述理論的結構基礎至於錄影紀錄的內容所具有的意義不但是一段族人成員

的生活與訪談真實紀錄也是一個多元文化的數位化紀錄的型態在影音效果的

價值上應具有以下的意義1作為二十一世紀台灣族群家庭變遷的家族記憶

提供一個發展影音紀錄的樣本2呈現多元族群的整體生活型態與生命思維

這有助國內生命教育教學素材的形式3對台灣族群社會中女性形象描繪提

供一個角色現實實踐的影像紀錄4提供給對自我的成長及對生命價值渴望改

變的女性一個思考的案例5為地方社區發展紀錄文化數位典藏的工作提供

了一項具體可行發展模式的參考形式

論文的研究採用 DeNegri 等人的「參與光譜」架構來支援分析並針對「參

與模式」「地方人士的參與」「參與式傳播資料庫的建立」以及「交大數

位典藏團隊的執行情形」等四項內容加以說明以探討蘭嶼媒體與文化數位典藏

計畫的發展過程以及研究發現佳興部落數位典藏內容為當地豐富之文化資源

從規劃內容蒐集資料到成果呈現皆是以文化工作者個人為核心運用在地的

內部社會網絡並連接多元的外部社會網絡不僅聯繫起數位典藏的參與者也

獲得外界資源的協助使相關工作能夠順利進行由於以部落傳統文化為保存內

容在社區充權的個人層次研究發現數位典藏有助於參與者培養出充權意識

增加對部落的認同但仍不足以在組織層次形成充權的過程與結果未來如何擴

展並運用個人層次充權的結果刺激增進社區組織的能力甚至在研究成果與不

足之處亦能期待藉此反省發展出一個更理想的原住民數位典藏的參與式傳播

計畫

最後究論文在數位科技文化發展上的意義來看作品的貢獻則是將近年來

各界對原住民數位典藏政策的推動以由企劃的階段轉進為部落本身進行典藏工

作的階段其所具的意義乃是賦予了原住民能在數位世界握有詮釋權的主體性

其次在就數位落差的形式來看鑒於原住民部落多群居於偏僻鄉野地區就社

會組織結構性而言其面臨的是人口流失及數位能力有限的問題因此透過研

究藉由期望瞭解由原住民部落進行數位典藏的過程及影響以及針對其數位典藏

工作進行的分析透過田野觀察及深度訪談的忠實記錄將數位典藏視為社區發

展紀錄經驗以及動力的可行方式之一如此結合社會網絡及社區充權理論為

發展架構經由此一數位典藏保存傳統文化紀錄的掌握與詮釋如能引發部落居

民未來參與度的提升從運作中產生族人自身以及社會各界多元文化認同的機

制用能提供原住民建立主體性文化與社會自主成長的動能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29

資料一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資源準社會互動研究理論建構與使用

者經驗研究

來源<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資源準社會互動研究理論建構與使用者經驗研究

>《新聞學研究》(第 101期頁 1-442009 年 10月)

作者翁秀琪施伯燁孫式文方念萱李嘉維

網址httpmcrnccuedutw010101html

《摘要》

關於「網絡媒體」的發展早在 20 世紀 80 年代網路先驅者 J C R Licklider

及 Robert Taylor即有精闢的論述當大多數人還將電腦視為「數學運算」的機

器之時Licklider 及 Taylor(1968)即已將電腦理解成是「溝通」的利器這兩位大

師曾大膽地預測未來電腦網路的發展將超越傳統在真實的生活空間(物理世

界)中人類所賴以建構社會網絡必須透過有限之節點(limited gateways)的

先天限制這個虛擬的電腦網路將令未來所有的人類都能輕易地透過這個系

統自由的(完全依其意志)建構其個人的社會聯繫

網路功能結合人類社會體系締造新文明成果在 20 世紀末已逐漸產生了前

所未見的變革電腦與網路的鏈結將各自獨立的文化與社會逐一的被串連而且

引發就社會制度產生了空前的「大變革」(great transformation)浪潮中當網際

網路逐漸地在主導一個人類新文明之際其實這是一場媒體的革命也奠定了新

文明發展間「實」的基礎而此一「新興」的生活行為乃是人類有史以來所

未曾經驗過的換言之透過對電腦科技「技巧高明」的運用是人類第一次「有

能力」為自己開創了一個「虛擬實境」的世界這個虛擬的領域中意味著一項新

的社會制度(social institution)或一個電子的公共領地(electronic commons)已被

人類自己「孕育」出來然而這個人類自己「創造」出來的「新領地」對人類

社會而言有什麼實質意義呢它會是人類遠離或隔絕一切犯罪和不倫理行為的

「新樂園」嗎凡此都值得吾人細細加以思考

當一個人在網路的引導下被以一種有秩序的方式逐一串連起來之後一個

以電腦為基本單位的電腦社群(computer community)於是成形這個新生的社群

表面上看起來雖然只是由許多個人電腦所共同架構起來的「靜寂」的電腦站

(computer stations)的集合吾人或許可以電腦網絡(computer network)姑且稱之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0

但是透過這個電腦網絡卻使得在每一部個人電腦之前的使用者在有意無意

之間有機會形成一個「活絡」的具有生命力的社群這個「虛擬」的社群卻與

人們在傳統日常生活中所共構的真實社群一般同樣地也具有溝通情感與傳遞訊

息的功能而溝通的方式除了個人與個人之間私下的聯繫之外個人與網路中

的集體大眾之間屬於「公共場合」的雙向聯繫亦成為一種提供互動契機的形

勢傳統社會中資訊習慣由中央核心流向邊陲偏遠地帶的「溝通模式」

在這個新興的電腦網絡中已被徹底地顛覆這個新興的電腦網絡形成了一種「草

根式」(grassroots)的聯結這種公民形式聯結最大特質即是將那些屬於社會

網絡中最底層或最邊陲者取得與社會網絡中優勢地位者一樣的社會地位同時陳

述自己的意見因此這個「網路社群」全新運作的結成也意味著新型態人類社

會的社會秩序將會逐漸透過這個網路社群的功能予以運作

其次Licklider 和 Taylor 並且進一步地指出這個網路傳播系統如要持續維

持其正常的運作其關鍵在於有賴廣大網民積極主動參與維護亦即是網路運

作的管理與決定權將落實於使用者的身上這是人類有史以來有機會實施「直

接完全民主」的最佳場域電腦網路的每一位使用者都將有此一權利與義務

貢獻自己的心力自己的智慧及自己的意見以共同形成新的社會價值與規範

準此「網路社群」的創建在「理論」上是人類社會未來的理想但從電腦網路

社群中所實際發生的種種事例審視之則這個新生的社群似乎並沒有為人類社會

帶來任何「幸福」的保證或任何可供期待的光明遠景因為人們在真實社會中

一切之問題行為在電腦網路社群中也一一被重複地展現出來其中最為常見

而最為人所詬病的就是違反倫理的電腦網路侵權行為

當然就當代的社會生活而言那些違反網路社群倫理的事件或現象已層出

不窮甚至已成為「網民」日常在網路社群中必須時時注意提防的「現實問題」

為了防止網路社群中違反倫理事件的發生人們都已開始從技術面暨專業倫理守

則予以適度規範此一社會組織成員的網路社群社會行為這些作法無非是希

望從法律及科技的面向著手間接消極的防堵違反倫理的可能機會與動機其結

果固然有其一定之成效但仍無法有效完全制止網路使用者一些反社會行為的發

生究其原因則法律與科技方法都沒有觸及網路社群仍然是由「社會人」所

共同構成的這個關鍵事實目前所有的網路使用者可以說在成為網民之前都

已具備了相當的「真實社群」中的生活經驗無疑的這些生活經驗會自然地被

帶進網路社區成為網民在網路社群中活動時的行為指南因此欲處理電腦資

訊網路(網路社群)的倫理議題就如同要處理真實社群的倫理議題一般必須

對該社群的結構背景先做深入的理解才有可能掌握其關鍵處進而擬出有效之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1

對策

「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資源準社會互動研究理論建構與使用者經驗研究」

這篇研究論文研究的目的在於建構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準社會互動理論經由

文獻的探討就認知面(含可用性內容結構和網站可辨識程度)情感面和體

驗面是影響使用者準社會互動經驗的主要因素這篇研究探討不同受訪者在使用

數位典藏資料或其他網路資料時的經驗如何(認知面情感面體驗面)使用

者如何和這些網路內容互動具有哪些認知面情感面和體驗面特色的資料更容

易引起他們感官的知覺情感的投入與身體的活動並影響他們對於時空的知

覺而產生所謂的「準社會互動」使用者和他們所處環境中的其他人如何就所

接觸到的電腦網路內容進行互動

研究的結果顯示多數的網站普偏著重於內容及認知面的建制欠缺可用

情感及體驗面的內容故一般使用者對數位典藏網站的知曉度較低認同度也無

法提高研究數據顯示網路使用者理論構面預測準互動行為的可解釋變異量仍

有 59其中解釋力最強的是情感面(54)其次依次是體驗面(37)內

容認知面(34)和可用認知面(32)這篇研究所建構的網路使用者理論構

面和準互動量表雖具有一定程度的效度惟這篇研究是採取網路問卷調查方法

樣本代表性難免不足未來應該以隨機抽樣方法再次檢定這篇研究初步建立的

理論架構以增加研究信度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2

參考資料二癌症部落客的書寫研究

來源摘要自<癌症部落客的書寫研究>《新聞學研究》(第 106期頁 99-134

2011年 1月)

作者陳憶寧

網址httpmcrnccuedutw010603html

《摘要》

部落格的興起與盛行乃在於自發性的自我表現與資訊分享由於不須如

報紙投稿般受到主編審稿採用與否故是十分自由的這也是部落格吸引廣大群

眾的原因之一然而正因為如此故其水準與素質亦無法有一標準來衡量人

氣的高低與水準素質亦未必可以成正比一些喜歡文學寫作之人也就以部落格

作為發表的園地在其中揮灑自我表現創作的熱情

就以創作自由表現而言部落格一方面可說滿足了個人自我實現之成就

感以及與同好分享交流等心理需求一方面也可說是磨練文筆練習寫作及發

表的園地就文學發展方面而言文學創作自始即非「專業文人」的「專利」

任何人都有藉文學創作以表達情感的自由與權利中國文學史上的民間文學作

品也是不可忽略的一環民間文學一般文字較為俚俗但其內容是豐富的情

感是真摯的因此有其相當的價值由此來看目前興盛的網路文學以個人之觀

察約有如下幾項特點

1作者有中文專業的當然更多的是非專業的

2內容豐富多樣有真情表達自我的也有思想天馬行空的

3有寫作能力不錯的讀來言之有物而能感動人

4也不乏國語文基礎尚須加強的如錯別字文句不通章法組織紊亂或

是文字看似優美實是詞藻堆砌不知所云helliphellip等等缺乏國語文或專業寫作指導

與訓練者亦屢見不鮮

當然就表達自我的創作自由與學習寫作的角度來看網路的「文學作品」

是值得鼓勵的其有著社會學心理學以及文學學習各方面的價值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3

至於一些部落客因閱讀者超人氣的擁護建立了對自己作品的信心因而

將作品「出書」者此一現象據個人之觀察其特點亦與前述對部落格之各項

觀點相類所謂的粉絲人氣或市場接受度亦未必與作品水準相等

就出版之著作而言古人有所謂的「名山事業」有所謂的「文章千古事

得失寸心知」(杜甫詩)現代之國語文教育者也常教育說「要提昇國語文

程度要多多閱讀課外書」衡之今日出版物或許就部落客之出書而言亦為

基於一自我表現或者可說「作紀念」之動機而憑其人氣粉絲有相當之銷售量

但就社會對出版著作仍具有相當看重之價值而言出版物之素質如何一般「讀

者」亦恐難以分辨

當然文學作品是否有價值事實上也有其層面與時代性的意義所謂雅與

俗各有其所好陶淵明的作品在當代並未被主流文化所接受到後代才廣受重

視是故就「文學」而言不管是不是網路作品任何人皆有創作與發表的自由

與權利出版為著作亦然其價值亦自是多元而未為定數短期內市場接受度高

的未必會長期受肯定

但就「閱聽人」或「讀者」層面而言對於作品素質之分辨則是需要教育

的增進其素養就像每個人都會唱歌但未必都唱得好每個人都可以寫作出書

但未必是都能寫出「好書」唯就網路媒體正向面觀之作者能於開放的空間「勤

情」於發表期論著社會應該給予肯定至少這是一種不同意見表達的方式其次

就讀者的角度來看是否接受又是另一種場境即或是負面的評價其正向的意義

乃是建構了讀者社群「批判」的能力當然正負二元論最終仍須接受「市場」的

驗證要還是不要接受它存在

審視「癌症部落客」這篇另類課題專業論文研究其所展現的功能是它檢視

部落格對於癌症病患這群弱勢族群所擁有寫作的可能性及意義以特定的健康

議題癌症之部落格回答以下兩個研究問題誰是癌症部落客癌症部落客

如何書寫癌症這篇研究選取兩大部落格系統「Yahoo奇摩」部落格以及「無

名小站」部落格共 63 個選取 315 篇貼文進行內容分析結果發現部落格作者

多是年輕的女性患者貼文可看出部落客的社會連結與面對疾病的書寫動機研

究結果意味著癌症部落格有潛力成為一般大眾書寫處理疾病的空間且部落客為

社會中健康議題的資訊來源之一誰能說這樣的文章「部落格」其所啟發網路媒

體傳播功能新探討意義的所在一種由分眾主導滿足分眾需求的媒介經營形式正

逐漸的發展形成當中同時也開啟了新媒體傳播社會意義的新生命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4

資料三創業家社會網絡行為之質性研究

來源摘要自<創業家社會網絡行為之質性研究>《創業管理研究》(第二卷

第四期頁1-242007年12月)

作者陳家聲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教授

網址httpwwwerjorgtwsearchJournalFilev02n04V02N4-1pdf

《摘要》

網路社會行為的特徵乃是公民式連結組織的形式它不像傳統人類社會一般

有階層化組織方式也就是說這樣的結構方式並沒有一個核心的機制透過權力

的運作將整個社群連結起來網絡溝通方式的出現令使用網絡的人多了一種虛

擬的身分而這就是一種較少受到社教化約束的「虛擬我」青少年使用「虛擬

我」的身分在網絡發言或發布短片由於並非一種面對面(face-to-face)的溝通模

式意味網民發言或上載短片時只是面對電腦而非真實的接收者因此在較少

限制的情況下青少年的行為會變得大膽激進甚至刻意挑戰社教化約束演

變成為一個難受控制的「網絡社會我」這種草根式連結方式所建構起來的網路

社會必須依賴相互的信任(mutual trust)才能彼此聯繫起來成為一個社群

換言之相互的信任乃是電腦網路社群這樣水平式社會組織得以順利運作的主

要機制前面提到電腦網路組織及運作的方式將會是以基層使用者為主體

讓電腦網路的每一位使用者都有同等的權利與義務共同形成電腦網路社會的

價值與規範因此整個網路社群的運作絕大部份是依賴網路使用者的高度自

制與自我規範

網路領域雖然是人類空前第一次有機會獲得完全自由可能展現自我的場

域但網路社群這樣的安排與設定同樣給予網路使用者誤用乃至濫用此完全自

由權利的空間網路社群的倫理問題即是由此而衍生出來可以想見的因為網

路空間的自由所引起的誤用與濫用而造成的網路倫理問題將無可避免地會沖擊

破壞網路社群中網民之間相互信賴的機制而相互信任機制的破壞顯然將會

危及網路社群的建構基礎進而影響網路社群的運作與發展當前許多有關網路

社群倫理議題的探討或著手採取的防制對策無論是就法律面或科技面著手但

都只是片面地考慮到如何減少違反網路倫理的事件發生而尚未能從以上所討論

的網路運作機制予以整體之考量事實上在設法解決網路倫理問題之時將會

面臨一個極為棘手的兩難情境首先網民在網路空間的自由「行駛權」所引起

的誤用與濫用而造成的網路倫理問題一定會消蝕網路社群相互信任的連結運作

機制進而鬆動網路社群的建構基礎然而若著手針對網路倫理問題採取「有

效對策」則勢必要對網民在網路社群中的自由權加以設限如此一來固然可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5

以解決部份的倫理問題但是這樣的作法事實上是犧牲了網路社群當初之所以

被創立起來的最珍貴的特質即網民擁有的近乎完全自由的悠遊空間準此以

往可能會扼殺這個人類自己所創造出來的虛擬網路社區進一步發展的潛力因

為網路社群中網民自我規範自我節制而相互信賴的基本理想與實踐機制有

可能會因為這些防制倫理問題發生的預防或補救措施而蕩然無存因此尋求解

決網路社群倫理問題之道的關鍵基本上是在網民的自由權力與因之而起的誤

用濫用自由之間尋找拿捏一個適當的平衡點(balance point)這個平衡點

一方面必須能夠繼續支持網路社群原有的自由權與自我規範機制另一方面又必

須能夠制止因誤用濫用自由而產生的傾斜顯然的這是一件高難度的藝術工

作是全體網民必須共同面對思量的艱鉅任務工作因為網民才是網路社群的

裁決者網民們在網路社群中的所作所為將決定未來網路世界的面貌

隨著網路空間(cyberspace)的逐步擴充與全球化連結當代人類有機會透

過這個系統完全依其自由意志建構其個人理想的社會聯繫關係國度年輕世

代進入社會常經由創業展現理念達成理想其中中小企業的蓬勃發展的成果

不但成為多數青年創業的指標同時在台灣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這種創業精神更

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與影響基於正因為中小企業對台灣經濟的貢獻邁入數

位經濟世代它理應是研究創業家成功因素的重要議題之一鑒於社會網絡關係在

華人社會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這篇研究論文期望透過探討社會網絡行為在創

業家的創業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期望能夠回答下列重要的問題創業家在其社

會網絡行為表現上有何特色創業家如何營建其社會網絡創業家如何透過社

會網絡來獲得其所需的資訊及獲得潛在利益

研究結果顯示創業家會經由不同的管道可能是正式的組織或公協會專

業協會或是非正式的場合中與別人建立或深或淺的關係並透過不同的互動方

式得到不同的資訊從關鍵人物(強連帶)身上可以得到產業重要的技術與知

識還能發展情感的支持而一般社交朋友(弱連帶)可以得到較多較廣泛的

資訊創業家會透過強連帶關係及參與各種公協會社團活動非正式活動等不

同方式拓展社會網絡關係獲得各種資訊與潛在的商機利益創業家求學過程

與先前工作經驗所累積的人脈也是新創事業發展時的重要資源這篇研究從社

會網絡理論及特徵試圖系統地討論創業家社會網絡關係行為及其意義期透過

這篇研究發現能夠做為學者對未來創業家社會網絡行為研究的基礎而從個案資

料分析的創業家社會網絡關係行為也能夠給創業家一些實務建議讓創業家明

白了解社會網絡關係對創業的重要性以及建立和拓展社會網絡關係的參考幫

助其在經營新創事業時更加順利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6

資料一如何落實網路言論管理

來源摘要自<幾個值得進一步澄清的網路規範根本問題反省與辯論的開端

>《律師雜誌》(第 233期1999年 2月 15日)

作者劉靜怡

網址

httpwwwlawbankcomtwtreatisepl_articleaspxAID=P000010717

《摘要》

網際網路媒介傳播服務的功能人際多元的互動的結構無遠弗屆的網路資

訊服務等確實已帶來人類生活上的便捷惟不諱言的是網路犯罪的問題也隨

之日益增多併發例如網路色情非法竊取網路資料利用網路散播謠言中傷

他人販賣違禁品侵犯他人的著作權刊登不實廣告欺騙社會大眾等

都是網路被不當使用的另一個面向有鑑於此目前全球大多數國家針對社會使

用網人口規模持續快速的發展來看多以積極的態度建立一套「網路資訊規範與

倫理守則」以防止並解決日益嚴重的網路犯罪問題各國政府除了應立法對網

路的不當使用加以規範外並潔何業者的配合以及網路使用者網路管理者敦促

各藉由自身發動自律行為其次各政府在立法時須注意勿以條例式的規範因

為網路太過多元並隨時有新的變化發生所以立法時應以是否造成他人各項損

失為論斷的依據同時也須加強民眾守法的觀念切記勿再重蹈以往嚴以立法寬

於執行的復轍在建立網路秩序與規範之始或許有些困難因為網路本身太過多

變及難以控制不過如果能將這些理念能形成一種風氣配合網路快速的傳播及

廣大多元影響力等的特性必然可以對整個網路倫理與文化有很大的幫助

其次在審視網路秩序規範與網路自由等行為所具的爭辯形式時首先應

從網路特性作為探討的基礎分析網際網路作為一種新興類型的傳媒而言他

具有以下的特性多媒體性(multimedia)超文本性(hypertext)封包切換(packet

switching)同時性(synchronicity)互動性(interactivity)透過這些特性

網際網路得以建構一個自由的虛擬空間他的自由性突破了真實物理疆界的侷

限也穿越了時間的的限制個人的思想言論只要他願意就可以在極短的時

間之內傳播到各地領域中同時經由他人的閱讀與迴響將很快成為一個集體的共

識再就商業的行銷販售來看只要商人的行銷策略能即時反應市場趨勢或

將商品內容的特色以創意行銷作為一個銷售的賣點即能以速度快效率高的

手法進入市場當一個眾人期待已久的美麗新世界似乎已能實質有效地呈現臨在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7

你我眼前時科技的進步除了讓人性得以貼近自由惟同時隨興發揮的任意行

為讓一些人性的醜惡面也隨之帶進了科技所構築的這個虛擬世界之中網路謠

言網路詐欺網路駭客網路色情網路病毒等都證明了網路並不宜是

一個可以完全自由任性行為的地方也因此他仍需要維持一定的秩序讓大家

都要遵守必要的規範才能讓虛擬社會系統不致發生紊亂同時也是融合傳承傳

統真實社會真正的意義

準此就一個國家資訊政策形成過程而言在新興資訊科技發展的初期資

訊政策使應該及早將其可能的影響納入評估以確保新興資訊科技在普遍使用的

同時能夠將選擇和彈性極大化當然此一架構他應該式重塑資訊政策形成過

程的觀點而並非是強調主張政府應該積極介入甚或控制新興資訊科技的發展

走向是一種主張資訊社會公共政策形成下所應該具有更為開放型式下的形式

亦即是這類的論點其所涉及之民主憲政傳統下的政府功能在科技主導的社會結

構中其所行使公權力的界限與控制等的新興制度面的問題分析相關政策執再

行面可以參酌的內容下列的幾個考量方向

一首先應從網路世界爭議面應該如何規範做起

二從現實生活行為中進入網路世界的規範建置

三法律社會規範與資訊科技的倫理關係的建構

四實證法律 VS網路社會-政府國家公權力 VS網路社會

五網路規範倫理秩序法規未來發展趨勢之省思

最後關於這個課題就個人而言面對網路聞名的新興生活空間領域時人

們因受限於過去所累積生活經驗的影響理當會將傳統的記憶與經驗與當代變動

的新型式進行一種對比性差異結構架的形式做出探討與評價所以除了要更理

解網路世界規範運作過程之外當然更要針對傳統世界的規範做出省思其次

在網路世界現實生活中的人們也要面對掌握市場那些無形的操控之手做出太討

理解在資訊科技時代人們除了要面對的是千萬隻隱藏在背後電腦程式設計師

的雙手之外對於參與網路資訊製造傳播的鍵盤之手都是人們必須理解同

時加以掌握的資訊節構要知道網路世界作為一個多元溝通的新社會形式其本

質乃是應以理性的互動溝通作為行為正當性的基礎故每一位網民應有的認知是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8

網路社會互動溝通特性的新行為形式而絕非是透過各種管道渲染或是參與網路

世界的負面傳佈的心態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9

資料二美國資訊自由法的運作經驗

來源摘要自<美國資訊自由法的運作經驗>(台灣新聞記者協會)

作者劉靜怡台大國發所教授

時間2004年 9月 24日

網址httpwwwatjorgtwJudgeercon1aspnumber=42

《摘要》

傳播媒體言論自由權力的內容與義務的結構範圍除了在少數極權社會國家

之外通常都是各政府媒體學者公眾輿論在眾聲喧譁爭議聲中的重要討論

焦點惟當「言論自由」成為事過境遷後的媒體內容裝飾器物後新聞內容的文

字內容的爭議性似乎也從未有機會在人們的生活環境中真正具體的實現它資

訊傳播內含真正的意義

所謂的言論自由以最簡單傳統的話來解釋是「我擁有此一基本的言論自

由與保護於特定的場域有發表言論的自由同時不受到任何事先的監審

(Censorship)與限制(Prior Restraint)並對此言論內容負完全責任而此言論

應包括語言與非語言之型式」無論這一段文字對言論自由詮釋的意義與功能為

何不過他卻實也是號稱民主言論自由大國-美國在歷經了長期時間洗鍊下所

獲得的一項歷史形式的文字詮釋的結晶

不過從歷史的衍發過程中可以肯定的是「言論自由」一直是令一個社會當

權者愛恨交加的名詞也因此註定了它永遠得不到它安定無虞保障形式的主因之

一就在網路快速發展迅速延伸至聲全球世界每一個領域時網路上資訊中過

載與不當言論的批評聲浪讓言論自由又再一次的讓新興的網路媒體面臨了發

展上另一個新興的挑戰茲以美國的發展為例1996 年首先點燃的戰火是「通

訊端正法案」(Communications Decency Act of 1996)他在 Reno v ACLU 的案例

辯論中受到了挫敗但之後美國最高法院宣佈判定「通訊端正法案」的部份條

文屬於違憲也因此讓網路言論自由的保護戰爭在初期得到了應有的重視

不過如果從網路的特性來探討言論自由就有如童早年美國西部拓荒時

代那些愛打抱不平的牛仔們用槍隻來捍衛自己的圈地時他們充滿著理想與正

義的姿態網路社會雖然已走過了蠻荒的年代但虛擬的網路世界裡確有充滿

了如西部開拓時期那般的充滿著許多的未知未來他的發展仍有待轉移實體世界

的規制甚或是重新創造來導入網路世界

審視網際網路發展至今一直都是以資訊自由流通與共享為其經營的精神

所在而其中的基礎所在就是每一位末端使用者都能擁有從網路上自由「擷取」

資訊的權利而這也網際網路功能角色立足的所在所謂的「資訊擷取自由」

就是指一切存在於網路上的資訊每一位使用者都理應能夠自由的擷取也就是

說使用者應該被假設為「善意」的使用者故在網路行為的領域中每一個使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0

用者都應該能自由的擷取所需的資訊而無需擔心是否會觸犯法律

無論是網際網路通路中的資訊或是存在於任何一種傳播媒體的資訊預先過

濾篩選的責任本來就不應該被加諸在使用者的身上相對的是應該成為每一個

資訊「提供者」應有的責任而網路上的資訊若有瑕疵其責任也應該在於「提

供者」無疑的資訊的瑕疵絕對是由於「提供者」的不正確或誤作為而產生的

而非一味的規論至最末端「使用者」的身分上如果在此時將責任歸於使用者

或視其為幫助犯則此無異於就保護智慧財產之名加重了使用者沈重的道德責

準此保障每一個末端使用者擁有「資訊擷取自由」的權力讓每一個網路

使用者在瀏覽網路上的資訊時無需擔心是否不經意的「重製」了他人的著作

也無需擔心從網路上下載的資訊是否會違反法律顯然這是一項非常必要的新思

維而不只是單一的資訊擷取自由意義探討的問題對於存放資訊的使用者私人

物品來說也具有隱私權不可侵犯的意義存在深一層的探究賦予使用者能夠

自由下載並且單純供個人使用的權利這與著作權法上面所揭諸的「尊重智慧財

產」是毫無衝突的資訊能夠自由的流通網路以及知識才能快速的傳布並且

匯集更多的資訊擴大網路的範圍使得知識經濟的規模能更擴大網路的發展

之所以能一日千里畢竟得自於資訊的多元高速即時的傳播特性

如果堅信要求每一個使用者在網路下載資訊時都必須先加以審核該資訊是

否有使用上的瑕疵性那麼對於每一個使用者來說無異是在行為中加重了深

沈的負擔讓使用者起了排斥的寒蟬效應導致使用者可能基於違法的風險不願

意擷取在網路上的資訊因為除非該資訊能夠先證明其為「無瑕疵」的使用

即或式如此審是當前網路資訊領域中所存在著大量的資訊但是又有多少資訊

能夠讓使用者在無負擔的形式下下載使用的告知呢準此如是的擴大勇用者

責任的後果於是必須讓合法的資訊提供者必須花費更大的力量去證明自己是

單純的資訊使用者每一個「提供者」也必須保證「使用者」下載該資訊不會觸

犯法律如此網路自由與快速流通的本質將起重大的改變並且在缺乏一套足夠

信任的機制讓使用者能安心下載資訊試問這難道是身為資訊「提供者」所樂

意見到的情況難道這樣有助於資訊自由有助於國家知識經濟的發展

其次就傳播節構而言資訊提供者與使用者之間原本即存在著「先傳後播」

的結構性關係如果沒有這項資訊先在網路上「存在」那麼使用者的「擷取」

行為就不會發生所以不但存在著前後順序也存在著因果關係論及責任分配

有瑕疵資訊必然來自於「提供者」討論「到底是誰侵犯智慧財產權」的時候

最直接的答案必然是瑕疵資訊的提供者那麼把這個責任擴大到「使用者」的身

上難道會是一件合理的事情如果「合理使用」的責任範圍本身根本不合理那

麼使用上又如何論以合理處在這個網際網路高度發展的時代之中使用者應該

被假設是善意的並且能夠以一般所公認的普通方式去自由的取得網路上一切

存在的資訊而不被賦予「預先審查」的責任網路的世界應該是更拉近「提供

者」與「使用者」間彼此的距離而不是由類似此次的事件造成提供者與使用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1

者相互對立因為真正的侵權責任是存在於「合法提供者」與「非法提供者」

之間的只要能夠阻止非法提供者那麼智慧財產的侵犯就會消失根本無須將

預先審核的重大責任加諸在使用者的身上

面對網路多元介面傳播世代的發展人們如何運用那些傳統新聞自

由的模式以一種典範傳承的態度作為應對二十一世紀各項挑戰的基

礎是一項社會全體必須省思的新思維與行為規範讓人們共同凝聚共

識重新作出共同的承諾一起為此一新興的傳播事業的發展作出努力貢

獻讓人們匯聚智慧締造一些高科技化的生活形式作為人類推動此一

新文明取得全世界共同確實進步的力量讓人們並肩前進倡導此一自

由的精神與秩序為了前一個時代理念的延續更也為了賦與每一個年

輕世代參與者期許的希望與機會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2

資料三匯流發展下傳播內容管制原則之探討 來源摘要自<匯流發展下傳播內容管制原則之探討>發表於交通大學2009 年

全國科技法律研討會

作者陳志宇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

網址httplawblogilf-twcomreadphp97htm

《摘要》

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傳統大眾播媒介壓縮技術網際網路等在數位科技

的主導下將傳統獨立經營發展的廣播通信資訊等傳播媒體產業其所用的

機具設備產製模式服務功能等有關的經營組織模式於「科技匯流」(Technology

Convergence)的形式下已建構出以「數位平台」為經營基礎的「新媒體」(New

Media)結構數位傳播技術已有效地融合了傳統媒體音訊視訊數據訊號分

界的形式並將其功能整合在數位平台上以不同介面的形式傳輸資訊

麥克博斯特(Mark Poster)指出 20 世紀的結束見證了傳播科技系統與

產銷型態結構世代更替的過程傳統傳播活動的進行是將資訊符號從一個定點傳

送到廣泛接收的過程資訊符號通過電子類比訊號縮短了時空距離繼起的新世

代傳播則是以數位化符碼與技術駕馭時空環境麥克將媒介傳播技術領域的分界

分成兩個時代用以說明

(一)媒介商品是由一組比例上屬於極少數專業製播者將資訊內容傳送給

不特定為數眾多消費者社會大眾使用的形式屬於一種由媒體所主導「播放型傳

播模式」(broadcast model of communication)的經營制度

(二)在 20 世紀末一股由ldquo資訊高速公路rdquo及衛星通訊技術以及電視

電腦電話等數位媒介匯流(converge)等整合而成的新興媒介傳播模式成

功發展後他建構了一種多元互動為核心的傳播形態此即是ldquo次世代媒體rdquo的

意義審視在此一數位形是新媒體多工介面的結構原本傳統報紙雜誌廣播

電視等獨立經營的大眾媒體的組織都多已只能成為新媒體多工結構中不同介

面經營的形式而已

當經由數位科技匯流成功地整合傳統媒體於一體的經營形式後於是傳統媒

體產業的經營形態於式啟動了「新媒體」革命性創新經營發展的脈動一個廣

義新媒體的意義是一個以數位平台為基礎整合平面視聽網路通信等傳播

業務他可以是一種垂直整合分工整合經營的形式他也可以是一種水平整合結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3

合異業聯盟所謂多角化經營的策略在新媒體的經營結構體制中傳統大眾媒介

資訊載具因功能不同而形成的獨立經營事業領域分界惟在新媒體整合經營組織

模式的運作下其企製行銷管理等制度都已完全為之解放因此無論就媒

體政策主管的政府機關或事業經營參與的投資者閱聽人社會大眾學術研究者

等而言這都必須是一項全新思維下有效推動參與機制以及其無可規避必須急

於面對空前挑戰的課題

當前述的形式以因為資訊社會的新機制快速地結合傳統社會制度有效地

運作並且共構了一個全新效率實體互動(physical)的新社會形勢時這也同

時也引導現代資訊素養革命性創新變革的成就隨著資訊高速公路普及化的發

展以及衛星通訊技術與電視電腦電話等的技術結合後一種結合製作行

銷消費等三者共構而成的新媒體的經營模式正逐漸快速地取代ldquo第一世代媒

介rdquo的運作型態於是大眾媒介次世代的經營理念結構與制度正式的躍入

人類的生活機能中此即是「次世代媒介制度」的本質就硬體而言它以「數位

技術」為基礎就傳播經營的特質而言它是去核心化的多元交流形式讓每一位

媒介介面的參與者既是受播者也應是傳播者而一個更貼切的用詞應是資訊傳播

ldquo參與者rdquo(participator)的角色大量且高密度投入數位平台所提供情境環境

下的互動傳播行為時也締造了人類文化一個新資訊社會文明的成就

審視新數位匯流發展下的形勢已將各項傳統制度的結構由產業水平層級

的分工將通訊傳播「內容」與「平台」區分開來作頁同時這兩者的管制基礎

目標價值觀也截然不同需至訂出在產業去管制自由化的潮流中內容層面

的管制反而需要重新審視再管制的適當性「內容」與科技產業變動的關連性

低卻與社會價值觀念一貫的關連性高如人性尊嚴與心智未成熟者的保護不

因科技或平台的變革而有不同相對的言論自由的保障弱勢族群媒體近用的

增進也應檢視其社會目標補充一般法律規範不足

引介以下這篇文章介紹了心媒介平台依性質對傳播內容應受管制責任有

高低差異新興的媒體服務自律機制比政府管制更有效達成管制目的並兼顧

創新發展這篇研究從傳統內容管制的基礎出發參酌歐盟 2007 年之視聽影音

多媒體指令以及層級模式分析通訊傳播平台的特性提出細分化的原則探討不

同平台受管制密度的差異提供各位在參與新數位文明下一項行為參考的依據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19

的台灣媒體企業而言應不會讓跨國傳媒集團專美於前而放棄任何搶占中國大陸

市場的機會就中國大陸媒體產業與市場發展現況來說中國大陸對各類媒體產

品的需求已隨其媒體產業蓬勃發展而增加相關媒體法規也隨著產業發展與加入

世界貿易組織而修正面對中國大陸媒體產業與市場結構轉變之際台灣媒體企

業進入中國大陸市場的策略理應修正過去以「合作」「交流」「第三國輸入」

之非正式途徑積極研議如何因應中國媒體市場及其規範變化期能以最適宜進

入模式進軍中國市場加強營運績效以獲取最大商業利益

審視台灣媒體企業在面對中國大陸媒體市場與產業開放變革之際亟需精確

掌握中國大陸對媒體企業開放之決策意涵與規範內容擬訂進軍中國市場之最適

模式據以評估影響其決策的因素乃因進軍大陸傳媒市場不僅與全球華人地區

之媒體企業在競爭也勢必面臨歐美跨國媒體集團之爭食中國市場

推介下面這篇論文它研究探討的是一般企業之市場進入模式理論與概念為

理論依據除分析市場進入模式類型及其決策影響因素外並將此市場進入模式

類型依媒體企業特性加以考量與修正建構媒體企業之市場進入模式類型本研

究同時探討影響台灣媒體企業進入大陸市場之決策考量因素藉此了解進入中國

大陸市場之台灣媒體企業經營現況與規劃策略論文研究並獲得了下述的成果

(一)建構適用於媒體企業之市場進入模式類型

(二)了解台灣媒體企業經營大陸市場之現況及策略

(三)探討台灣媒體企業進入中國大陸市場之模式類型

(四)分析影響台灣媒體企業進入中國大陸市場的決策考量因素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20

資料四網路白牌出頭天 轉戰實體店鋪創商機

來源摘要自<網路白牌出頭天 轉戰實體店鋪創商機>《電子商務時報》

記者盧心怡

時間2010年 1月 4日

網址 httpwwwectimesorgtwShownewsaspxid=100103192811

《摘要》

本文以「從 Blog 使用目的探索部落格商機」為題觀察台灣大陸及歐

美若干 Blog 的經營現況希望藉此看部落格的未來發展以及潛在的商業機會

經本文歸納整理獲得一種部落格分類模型便於對部落格使用的目的做一區

別主要的分類維度包含以獲利為出發界定獲利與非獲利的部落格使用目的

另外則以組織及個人作為區分的維度而界定出四個不同的使用象限並探討各

別象限分類下的發展現況依照上述使用者群像分類區別有商業部落格達

人部落格公關公益部落格及私人空間部落格等四個分類對其獲利的模式經

營現況以個案為例加以說明並另以台灣百大製造服務及金融業及美國

Fortune 百大企業共約四百家左右之企業對該企業使用部落格之現況進行

統計瞭解得到目前的大型企業對於部落格的使用尚在萌芽的階段(但應用趨勢

與熱度已經加快加溫)而一般的小型或微型企業或個人在應用部落格的現況

則相對熱衷

本文從現有的部落格發展現況提出「部落格資訊流與金流交換模式」

主要描述部落格服務供應商(Blog Service Provider BSP)如何與博客

(Blogger)攜手合作將企業的業務及行銷透過部落格的口碑擴散與消費者

達到互利多贏的正向循環

從文明發展Blog 的出現一個虛擬出版工具的使用較之紙張及印

刷術的發展Internet 的發明就像是打開虛擬世界的一把鎖鑰它本身也是無

邊無際的虛擬平台與媒體載具紙張或許可用來比擬網際網路的發明但我們知

道網際網路扮演的角色不僅如此而部落格便宛若印刷術加上傳媒的結合體一

個可以讓自己向全世界發聲的出版平台這樣的科技趨勢背後有著潛力無窮的

商機待發掘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1

資料一善用『置入性行銷』讓商品訊息在網路迅速發酵形成市場口碑 來源互動數位行銷 httpwwwadcastcomtw

時間2009年 6月 10日

網址httpblogyamcomnraylee445article21535555

《摘要》

俗話說「呷好到相報hellip」這是傳統商業行為中日常消費經驗中的「口碑傳播」

用語相對的它也是消費者消費行為前會先向別人詢問相關商品服務的使用

與消費評價的典型決定的依據因此「市場口碑」口耳相傳訊息的傳播行為

早已存在於人們日常生活的消費行為當中經由網路媒介即時通訊功能的引導

下「市場口碑」的形式在網路的特性以及企業與顧客間關係品質的影響下「網

路口碑」以有別於以往「口碑行銷」的型態快速形成事實上在網路商業行為

普及發達的社會中企業行銷經營必須正視顧客之間「網路口碑」所帶來的影響

其中「網路口碑」的效果可能是正面也可能是負面企業可藉由探討影響網

路「市場口碑」的關鍵因素瞭解該如何管理與運用進而能有效的掌握「網路

口碑」在市場上的影響力

網路口碑形成之因素亦即觀察顧客對於匿名傾向的程度如何影響負面網路

口碑的產生以及從企業形象與關係品質兩方面來探討產生正面網路口碑的影響

因素然而顧客產生網路口碑的行為可能會受到顧客個人特質與企業活動的不

同而產生不同結果因此網路「市場口碑」的探討理應納入顧客的網路涉入程

度來做為企業形象關係品質與正面網路口碑間關係的干擾變項以及加入企業

經營虛擬社群的管理活動本研究顯示吸引網友間熱烈討論能容易形成虛擬社

群間產品銷售周其變動的關係結構即消費者在消費後對「商品價格」「商品種

類」「服務品質」「關係」等因素正面影響口碑傳播意願之研究(1)滿意與

信任能有效激勵顧客透過網路化為正面網路口碑的效果(2)網路的匿名特

性會引發顧客在網路論壇中散播不利於企業的負面網路口碑(3)企業應制訂

危機處理的因應策略並有效地執行之才能真正降低負面網路口碑

其次由於網路「市場口碑」的影響力在消費者行為的領域中逐漸地受到

高度的肯定以及這種口碑傳播具有非商業化的特性因此消費者對這種形式

的推薦會特別的感到信任隨著網際網路的日益普遍口碑的本質也跟著有所變

化全新的口碑在新興的網路銀行產業裡是不是會產生不同以往的結果是有

待探討的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2

審視當前有關目前台灣網路「市場口碑」的研究多半是延伸 B to C 的推

論強調的是「科技接受模型(TAM)」「信任」對採用意願的影響鮮少有學

者是由人際溝通面(亦即口碑)來討論在口碑部分曾有學者認為口碑會影響

使用大眾對電子通路(e-channel)的信任進而影響網路銀行的採用行為故

本研究延伸過去口碑對消費者購買決策影響力的模式目的在於探討網路「市場

口碑」以一種網路『置入性行銷』的策略讓商品訊息在網路迅速發酵以達到

提昇行銷功能的決策力的影響

經由研究結果的分析顯示出下列的結構1「市場口碑」訊息為傳播者的親

身消費經驗時口碑訊息對消費者消費決策的影響力較大2「市場口碑」訊息

傳播者具備的專業程度較高時口碑訊息對消費者消費決策的影響力較大3「市

場口碑」訊息接收者具備的專業程度較高時口碑訊息對消費者消費決策的影響

力較小4「市場口碑」訊息傳播者與接收者之間的關係強度越強時口碑訊息

對消費者消費決策的影響力較大5「市場口碑」訊息接收者愈頻繁地搜尋餐飲

口碑時口碑訊息對消費者消費決策的影響力較大等五項結構因素模式是成立

準此透過前項的理論結構模式為基礎引介以下這篇論文探討自 2003

年以來發展成為熱門爭議性的『置入性行銷』議題正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態勢在

網路上蔓延成為廣大上網人口必然接觸的訊息來源各大網站推出的置入性行

銷手法也挾著異軍突起之態勢盤據在廣告主的行銷策略脈絡之上究竟是什麼

樣魅力造就了這個行銷的明日之星呢回顧『置入性行銷』這個名詞老早就被運

用在媒體中對現代的行銷人而言只是提出再運用而已準此網路執行置入性

行銷的多元工具採行置入性行銷除了要考量產品本身的訊息條件也得對執行

的工具有所了解因為入口網站的平台內容頻道多元必須充分了解才能決定

置入的方式有時候可以直接運用網站的現有資源或創意元素有時候則必須自

行開發創意元素或是內容頻道對運用工具了解得愈清楚就愈能提高置入的效

率因此透過這篇論文的論述期望能找出口碑對網路執行置入性行銷的多元

工具的可行方式採用決策的影響效果以及干擾口碑效果的因素進而提供網

路經營業者擬訂行銷策略時一個不同的思考方向藉著口碑之傳遞強化消費大眾

使用網路銀行的意願進一步影響其實際的採用行為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3

資料二服務業應用網際網路對顧客關係影響之研究

來源<服務業應用網際網路對顧客關係影響之研究>(2005管理新思維學

術研討會頁 41-64 台灣科技大學)

作者李正文劉宴尚

參考網址

httptwmyblogyahoocomjwxSJnSqRERl3irkBYerhCA--articlemid=21

3

《摘要》

顧客資料探勘的應用在商業方面主要的應用方式為顧客群分類(Customer

Profiling)購物籃分析(Market Basket Analysis)以及顧客保留(Customer Retention)

等在顧客群分類方面資料探勘可以從現有顧客資料中找出他們的特徵再利

用這些特徵到潛在顧客資料庫裡去篩選出可能成為企業客戶的名單做為行銷人

員推銷的對象以降低成本提高行銷的成功率

一個良好的顧客服務機制會帶來經營上兩個重要效果1建立第二次買

賣機會2忠誠效應顧客關係首先要探討的是服務的本質特性是什麼1服

務無形性2不可分割性3不易保存性4服務品質多變性就服務行為

的類型而言它有人的服務物的服務心靈鼓舞的服務資訊的服務服務的

內涵來區分可分為提供協助的服務事後進行修補的服務附加價值的服務

所謂的服務的行銷組合除了行銷活動的四個 P 所構成產品(product)價格

(price) 銷售管道或通路(place)促銷(promotion) 尚需包括額外三個 P參與

者(participants)過程(process)實體證據(physical evidence)

在顧客接受的服務活動中顧客會接觸到服務的生產設施設備因此實體

證據提供了關於服務品質的線索讓無形的服務藉由有形的實體證據來表達服

務品質的確保以獲取顧客信賴依顧客購買動機將顧客分為四大類1節約

型顧客2道德型顧客3個人化型顧客4便利型顧客服務顧客的意義

為1人員服務接觸是雙邊的2服務接觸是人際互動3服務接觸是角色

表現顧客關係管理 CRM 就是關係行銷在幫助企業找出有價值的顧客與顧

客建立關係及有效管理顧客關係進而使企業獲利

顧客關係管理流程要素與顧客互動與顧客之連結與顧客之瞭解與顧

客建立關係影響關係品質的因素有1關係銷售行為2關係接觸程度3

顧客知覺支持4服務具體化5關鍵事件的補救6關係終結成本7關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4

係利益8共享價值觀 9溝通10投機行為11關係強度顧客服務管理

主要是提昇外部行銷效果增加內部生產力服務品質的面向1可靠性2反

應性3確實性4同理心5有形性

顧客品質分類1顧客看不見內部品質2顧客看得見的硬體品質3

顧客看得見的軟體品質4服務的時間迅速性5心理的品質造成服務預

期服務與實際體驗到的服務差距原因1管理階層認知2品質規格3服

務遞送4市場溝通5認知服務品質

服務品質管理計畫服務概念發展顧客期待管理計畫服務結果管理計畫

內部行銷計畫實體環境與實體資源管理計畫資訊科技管理計畫顧客參與管

理計畫服務品質管理計畫是由下列七個次計畫所組成的(一)服務概念的發展

(二)顧客期待管理計畫(三)服務結果管理計畫(四)內部行銷計畫(五)

實體環境與實體資源管理計畫(六)資訊科技管理計畫(七)顧客參與管理計

服務品質評量指標原則1從你的服務策略著手2定期評量3提出

以顧客為基礎的問題4詢問公平的問題5蒐集團體和個人資料6為組

織訂下水準基點7蒐集量化和質化且具體的資料8讓成果呈現出來9

確使這些成果易於讓員工瞭解10確保這些成果是可信的11確使這些成果

被利用

顧客服務人力資源策略1僱用正確的員工2發展員工以傳遞服務品

質3提供需要的支援系統4留住最佳的員工5發展企業文化有關客

服人員教育訓練的基本原則1需求分析(組織分析職務分析個人分析)

2成果評鑑3實施良好的訓練計畫下來要針對顧客服務人力績效進行評量

其內容為1績效評估的目標與效益(目標為管理資訊激勵)2績效評

估與管理的步驟3績效評估的方法最後一個客服人員團隊成功領導者的行

為的特質有1親自示範「顧客至上」的精神2致力於推動公司理念3

他們都是『終身學生」4相信員工並在他們身上投資5設立專案小組6

堅持目標7勵行公司政策

接下來要介紹的是顧客知識管理定義企業將前項顧客資料或接觸經驗處

理後成為顧客資訊並經由員工討論與專家解釋等方式將顧客資訊進一步創造

出顧客知識再提供予組織有效地應用以建立與顧客之良好關係資料倉儲定

義定期蒐集自企業內部的日常交易資料庫並累積與儲存龐大的歷史性資料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5

而且這些歷史資料為靜態不可修改長期儲存於倉儲中具有時間性與整合性

以提供精確之分析與決策之用

顧客資料倉儲與一般資料庫的差異為一般關聯式資料庫使用關連資料表儲

存資料儲存日常營運的資料資料瑣碎難提供有價值的資訊資料倉儲則大都

使用多維度資料庫結構儲存資料儲存經過整理彙總的資料能提供有價值得資

訊支援決策判斷資料倉儲的種類

(一)企業資料倉儲(enterprise data warehouse)

(二)資料超市(data market)

(三)多層次資料倉儲(multi-tier data warehouse)

(四)聯合式資料倉儲(federated data warehouse)

(五)虛擬資料倉儲(virtual data warehouse)

資料倉儲的優點是減少費用節省時間和增加產量倉儲的缺點則是再導入

初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和時間倉儲的限制也會給公司資訊傳輸的網路造成一

些問題但如果透過邏輯規則對資料進行細分的技術可以瞭解龐大資料庫中資

料的特性其功能在應用於顧客服務管理類別1服務市場之區隔2客戶發

掘與流失防範3客製化的產品及服務4行銷活動分析如果這些機能透過

網路顧客服務管理功能則可以達到下列的目標1網路服務市場之區隔2網

路客戶發掘與流失防範3網路客製化的產品及服務4網路行銷活動分析

二顧客資料倉儲的特性

資料倉儲具有下列四項特性

(一)主題導向(Subject-Oriented)(二)整合性(Integrated)(三)隨時間變化

(Time-Variant)(四)非揮發性(Non-Volatile)在資料倉儲中資料只能定期地被載

入且一經封裝後就不允許再修改也不允許有刪除的動作因此資料倉儲的

資料環境相對是比較穩定的它只會增加資料而不會減少資料所以可說是非

揮發性的其種類大致上可區分為企業資料倉儲資料超市多層次資料倉儲

聯合式資料倉儲以及虛擬資料倉儲等五種類型其優點在於使用資料倉儲有很多

好處但最重要的是資料倉儲可以幫助企業流通各種資訊做為決策分析之用

以節省時間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並且增加獲利唯缺點是資料倉儲在導入

的初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和時間資料倉儲也可能產生資訊傳輸網路的壅塞

或是資料不正確的問題造成搜尋的時間加長反而降低了效率使得員工的生

產力減低而且事先必須充分掌握使用者的需求並透過適當的溝通與教育訓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6

練讓使用者知道如何去使用這個系統才能得到助益

五藉用網路資料探勘應用顧客資料

顧客資料的探勘程序可以分為(一)決定企業運用資料探勘的目的(二)資

料蒐集(三)選擇適當的資料探勘技術(四)分析結果(五)知識取得與應用鑒

於近年來由於網際網路的蓬勃發展資料探勘的技術也被應用在網際網路上當

顧客拜訪網站時往往提供許多寶貴的資料企業可藉由分析這些資訊來瞭解顧

客的行為模式藉以提高顧客對公司所提供之產品與服務的滿意度利用網路探

勘的應用方式包括有

1網路服務市場之區隔

利用網路探勘可以找出容易理解的規則來描述市場區隔以了解顧客族群的

屬性

2網路客戶發掘與流失防範

利用網路探勘可以建立行銷模式來預測目前有哪些顧客可能會流失使用這

些訊息來留住顧客或是當做篩選潛在客戶的依據

3網路客製化的產品及服務

利用網路探勘可以建立個人化的行銷模式提供顧客個人化的產品及服務

而透過貼心的服務不僅能鎖定顧客的忠誠度更能使顧客自動幫我們做口碑宣

傳帶來更多的商機

4網路行銷活動分析

利用網路探勘可以根據所要行銷的商品找出潛在的客戶名單協助我們決定

該聯絡哪些客戶才可以讓投資報酬率最高達到最好的行銷成效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7

資料三從參與式傳播觀點反思蘭嶼數位典藏建置之歷程

來源摘要自<從參與式傳播觀點反思蘭嶼數位典藏建置之歷程>《新聞學研

究》(第 102期頁 151-1752010年 1月)

作者郭良文林素甘

《摘要》

當多元文化主義在全球化的時代中成為普世的價值社區的營造社區的

文化社區的共同記憶應該是「數位典藏計畫」的源頭活水目前國家數位典藏

國家型科技計畫主要是以動物植物地質人類學檔案器物書畫地

圖與遙測影像金石拓片善本古籍考古新聞為典藏內容然而在現今提振

本土文化社區營造和多元文化發展的同時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社區文化內涵

與鄉土佚事風情是否更值得紀錄傳承因此數位典藏應該不只是規格標準大

小解析度這些數位化的數字與數值它也應該包含社區民眾的故事民眾共同

記憶的部分提供了一種超脫物化而較人文精神思考的元素而這正是科技產業

發展與社會文化相互支援互動共構現代化成就重要的一部份

台灣社會在相當多的地域文化中充滿著族群社會多元文化結構的因素屬於

少數弱勢的地域族群文化與社會雖然他們長期以來都處於文化的邊緣地帶透

過社區意識的抬頭與多元文化的百家齊放少數族群文化始能逐漸揭開它的面

紗這對族群的傳人而言族群的母語精神圖騰文化儀式等這些文化的根源

的流傳發揚都是刻不容緩的事實且極具社會意義深刻的意義

拜數位媒介多工功能之賜藉由數位機材優越的取材品質支援下這篇論文

研究嘗試以紀錄片方式紀錄典藏社區記憶透過紀錄片的實驗創作實際拍攝及

紀錄被攝者思考家庭及生活的過程期能提供開放生命的多元想像用不同的創

作形式來探尋家與家庭成員的生命對話對特定族群家庭集體記憶的發展歷程

以及研究提供一個現實實踐的影像紀錄這是本篇論文在文本呈現上一項空前的

成就

論文內容的結構首先針對就參與式傳播的概念與理論傳統加以分析進而整

理出五項具有參與式傳播的定義內涵其包括「由下而上與草根發展」「民主

論壇與平等對話」「意識覺醒與現況改變」「創造在地知識價值」以及「自

我發展與成果分享」等除了現代化理論所衍生出來的發展傳播概念常與參與式

傳播放在一起討論之外並且將參與式傳播受到哈伯瑪斯概念影響的部分作為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8

論述理論的結構基礎至於錄影紀錄的內容所具有的意義不但是一段族人成員

的生活與訪談真實紀錄也是一個多元文化的數位化紀錄的型態在影音效果的

價值上應具有以下的意義1作為二十一世紀台灣族群家庭變遷的家族記憶

提供一個發展影音紀錄的樣本2呈現多元族群的整體生活型態與生命思維

這有助國內生命教育教學素材的形式3對台灣族群社會中女性形象描繪提

供一個角色現實實踐的影像紀錄4提供給對自我的成長及對生命價值渴望改

變的女性一個思考的案例5為地方社區發展紀錄文化數位典藏的工作提供

了一項具體可行發展模式的參考形式

論文的研究採用 DeNegri 等人的「參與光譜」架構來支援分析並針對「參

與模式」「地方人士的參與」「參與式傳播資料庫的建立」以及「交大數

位典藏團隊的執行情形」等四項內容加以說明以探討蘭嶼媒體與文化數位典藏

計畫的發展過程以及研究發現佳興部落數位典藏內容為當地豐富之文化資源

從規劃內容蒐集資料到成果呈現皆是以文化工作者個人為核心運用在地的

內部社會網絡並連接多元的外部社會網絡不僅聯繫起數位典藏的參與者也

獲得外界資源的協助使相關工作能夠順利進行由於以部落傳統文化為保存內

容在社區充權的個人層次研究發現數位典藏有助於參與者培養出充權意識

增加對部落的認同但仍不足以在組織層次形成充權的過程與結果未來如何擴

展並運用個人層次充權的結果刺激增進社區組織的能力甚至在研究成果與不

足之處亦能期待藉此反省發展出一個更理想的原住民數位典藏的參與式傳播

計畫

最後究論文在數位科技文化發展上的意義來看作品的貢獻則是將近年來

各界對原住民數位典藏政策的推動以由企劃的階段轉進為部落本身進行典藏工

作的階段其所具的意義乃是賦予了原住民能在數位世界握有詮釋權的主體性

其次在就數位落差的形式來看鑒於原住民部落多群居於偏僻鄉野地區就社

會組織結構性而言其面臨的是人口流失及數位能力有限的問題因此透過研

究藉由期望瞭解由原住民部落進行數位典藏的過程及影響以及針對其數位典藏

工作進行的分析透過田野觀察及深度訪談的忠實記錄將數位典藏視為社區發

展紀錄經驗以及動力的可行方式之一如此結合社會網絡及社區充權理論為

發展架構經由此一數位典藏保存傳統文化紀錄的掌握與詮釋如能引發部落居

民未來參與度的提升從運作中產生族人自身以及社會各界多元文化認同的機

制用能提供原住民建立主體性文化與社會自主成長的動能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29

資料一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資源準社會互動研究理論建構與使用

者經驗研究

來源<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資源準社會互動研究理論建構與使用者經驗研究

>《新聞學研究》(第 101期頁 1-442009 年 10月)

作者翁秀琪施伯燁孫式文方念萱李嘉維

網址httpmcrnccuedutw010101html

《摘要》

關於「網絡媒體」的發展早在 20 世紀 80 年代網路先驅者 J C R Licklider

及 Robert Taylor即有精闢的論述當大多數人還將電腦視為「數學運算」的機

器之時Licklider 及 Taylor(1968)即已將電腦理解成是「溝通」的利器這兩位大

師曾大膽地預測未來電腦網路的發展將超越傳統在真實的生活空間(物理世

界)中人類所賴以建構社會網絡必須透過有限之節點(limited gateways)的

先天限制這個虛擬的電腦網路將令未來所有的人類都能輕易地透過這個系

統自由的(完全依其意志)建構其個人的社會聯繫

網路功能結合人類社會體系締造新文明成果在 20 世紀末已逐漸產生了前

所未見的變革電腦與網路的鏈結將各自獨立的文化與社會逐一的被串連而且

引發就社會制度產生了空前的「大變革」(great transformation)浪潮中當網際

網路逐漸地在主導一個人類新文明之際其實這是一場媒體的革命也奠定了新

文明發展間「實」的基礎而此一「新興」的生活行為乃是人類有史以來所

未曾經驗過的換言之透過對電腦科技「技巧高明」的運用是人類第一次「有

能力」為自己開創了一個「虛擬實境」的世界這個虛擬的領域中意味著一項新

的社會制度(social institution)或一個電子的公共領地(electronic commons)已被

人類自己「孕育」出來然而這個人類自己「創造」出來的「新領地」對人類

社會而言有什麼實質意義呢它會是人類遠離或隔絕一切犯罪和不倫理行為的

「新樂園」嗎凡此都值得吾人細細加以思考

當一個人在網路的引導下被以一種有秩序的方式逐一串連起來之後一個

以電腦為基本單位的電腦社群(computer community)於是成形這個新生的社群

表面上看起來雖然只是由許多個人電腦所共同架構起來的「靜寂」的電腦站

(computer stations)的集合吾人或許可以電腦網絡(computer network)姑且稱之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0

但是透過這個電腦網絡卻使得在每一部個人電腦之前的使用者在有意無意

之間有機會形成一個「活絡」的具有生命力的社群這個「虛擬」的社群卻與

人們在傳統日常生活中所共構的真實社群一般同樣地也具有溝通情感與傳遞訊

息的功能而溝通的方式除了個人與個人之間私下的聯繫之外個人與網路中

的集體大眾之間屬於「公共場合」的雙向聯繫亦成為一種提供互動契機的形

勢傳統社會中資訊習慣由中央核心流向邊陲偏遠地帶的「溝通模式」

在這個新興的電腦網絡中已被徹底地顛覆這個新興的電腦網絡形成了一種「草

根式」(grassroots)的聯結這種公民形式聯結最大特質即是將那些屬於社會

網絡中最底層或最邊陲者取得與社會網絡中優勢地位者一樣的社會地位同時陳

述自己的意見因此這個「網路社群」全新運作的結成也意味著新型態人類社

會的社會秩序將會逐漸透過這個網路社群的功能予以運作

其次Licklider 和 Taylor 並且進一步地指出這個網路傳播系統如要持續維

持其正常的運作其關鍵在於有賴廣大網民積極主動參與維護亦即是網路運

作的管理與決定權將落實於使用者的身上這是人類有史以來有機會實施「直

接完全民主」的最佳場域電腦網路的每一位使用者都將有此一權利與義務

貢獻自己的心力自己的智慧及自己的意見以共同形成新的社會價值與規範

準此「網路社群」的創建在「理論」上是人類社會未來的理想但從電腦網路

社群中所實際發生的種種事例審視之則這個新生的社群似乎並沒有為人類社會

帶來任何「幸福」的保證或任何可供期待的光明遠景因為人們在真實社會中

一切之問題行為在電腦網路社群中也一一被重複地展現出來其中最為常見

而最為人所詬病的就是違反倫理的電腦網路侵權行為

當然就當代的社會生活而言那些違反網路社群倫理的事件或現象已層出

不窮甚至已成為「網民」日常在網路社群中必須時時注意提防的「現實問題」

為了防止網路社群中違反倫理事件的發生人們都已開始從技術面暨專業倫理守

則予以適度規範此一社會組織成員的網路社群社會行為這些作法無非是希

望從法律及科技的面向著手間接消極的防堵違反倫理的可能機會與動機其結

果固然有其一定之成效但仍無法有效完全制止網路使用者一些反社會行為的發

生究其原因則法律與科技方法都沒有觸及網路社群仍然是由「社會人」所

共同構成的這個關鍵事實目前所有的網路使用者可以說在成為網民之前都

已具備了相當的「真實社群」中的生活經驗無疑的這些生活經驗會自然地被

帶進網路社區成為網民在網路社群中活動時的行為指南因此欲處理電腦資

訊網路(網路社群)的倫理議題就如同要處理真實社群的倫理議題一般必須

對該社群的結構背景先做深入的理解才有可能掌握其關鍵處進而擬出有效之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1

對策

「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資源準社會互動研究理論建構與使用者經驗研究」

這篇研究論文研究的目的在於建構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準社會互動理論經由

文獻的探討就認知面(含可用性內容結構和網站可辨識程度)情感面和體

驗面是影響使用者準社會互動經驗的主要因素這篇研究探討不同受訪者在使用

數位典藏資料或其他網路資料時的經驗如何(認知面情感面體驗面)使用

者如何和這些網路內容互動具有哪些認知面情感面和體驗面特色的資料更容

易引起他們感官的知覺情感的投入與身體的活動並影響他們對於時空的知

覺而產生所謂的「準社會互動」使用者和他們所處環境中的其他人如何就所

接觸到的電腦網路內容進行互動

研究的結果顯示多數的網站普偏著重於內容及認知面的建制欠缺可用

情感及體驗面的內容故一般使用者對數位典藏網站的知曉度較低認同度也無

法提高研究數據顯示網路使用者理論構面預測準互動行為的可解釋變異量仍

有 59其中解釋力最強的是情感面(54)其次依次是體驗面(37)內

容認知面(34)和可用認知面(32)這篇研究所建構的網路使用者理論構

面和準互動量表雖具有一定程度的效度惟這篇研究是採取網路問卷調查方法

樣本代表性難免不足未來應該以隨機抽樣方法再次檢定這篇研究初步建立的

理論架構以增加研究信度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2

參考資料二癌症部落客的書寫研究

來源摘要自<癌症部落客的書寫研究>《新聞學研究》(第 106期頁 99-134

2011年 1月)

作者陳憶寧

網址httpmcrnccuedutw010603html

《摘要》

部落格的興起與盛行乃在於自發性的自我表現與資訊分享由於不須如

報紙投稿般受到主編審稿採用與否故是十分自由的這也是部落格吸引廣大群

眾的原因之一然而正因為如此故其水準與素質亦無法有一標準來衡量人

氣的高低與水準素質亦未必可以成正比一些喜歡文學寫作之人也就以部落格

作為發表的園地在其中揮灑自我表現創作的熱情

就以創作自由表現而言部落格一方面可說滿足了個人自我實現之成就

感以及與同好分享交流等心理需求一方面也可說是磨練文筆練習寫作及發

表的園地就文學發展方面而言文學創作自始即非「專業文人」的「專利」

任何人都有藉文學創作以表達情感的自由與權利中國文學史上的民間文學作

品也是不可忽略的一環民間文學一般文字較為俚俗但其內容是豐富的情

感是真摯的因此有其相當的價值由此來看目前興盛的網路文學以個人之觀

察約有如下幾項特點

1作者有中文專業的當然更多的是非專業的

2內容豐富多樣有真情表達自我的也有思想天馬行空的

3有寫作能力不錯的讀來言之有物而能感動人

4也不乏國語文基礎尚須加強的如錯別字文句不通章法組織紊亂或

是文字看似優美實是詞藻堆砌不知所云helliphellip等等缺乏國語文或專業寫作指導

與訓練者亦屢見不鮮

當然就表達自我的創作自由與學習寫作的角度來看網路的「文學作品」

是值得鼓勵的其有著社會學心理學以及文學學習各方面的價值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3

至於一些部落客因閱讀者超人氣的擁護建立了對自己作品的信心因而

將作品「出書」者此一現象據個人之觀察其特點亦與前述對部落格之各項

觀點相類所謂的粉絲人氣或市場接受度亦未必與作品水準相等

就出版之著作而言古人有所謂的「名山事業」有所謂的「文章千古事

得失寸心知」(杜甫詩)現代之國語文教育者也常教育說「要提昇國語文

程度要多多閱讀課外書」衡之今日出版物或許就部落客之出書而言亦為

基於一自我表現或者可說「作紀念」之動機而憑其人氣粉絲有相當之銷售量

但就社會對出版著作仍具有相當看重之價值而言出版物之素質如何一般「讀

者」亦恐難以分辨

當然文學作品是否有價值事實上也有其層面與時代性的意義所謂雅與

俗各有其所好陶淵明的作品在當代並未被主流文化所接受到後代才廣受重

視是故就「文學」而言不管是不是網路作品任何人皆有創作與發表的自由

與權利出版為著作亦然其價值亦自是多元而未為定數短期內市場接受度高

的未必會長期受肯定

但就「閱聽人」或「讀者」層面而言對於作品素質之分辨則是需要教育

的增進其素養就像每個人都會唱歌但未必都唱得好每個人都可以寫作出書

但未必是都能寫出「好書」唯就網路媒體正向面觀之作者能於開放的空間「勤

情」於發表期論著社會應該給予肯定至少這是一種不同意見表達的方式其次

就讀者的角度來看是否接受又是另一種場境即或是負面的評價其正向的意義

乃是建構了讀者社群「批判」的能力當然正負二元論最終仍須接受「市場」的

驗證要還是不要接受它存在

審視「癌症部落客」這篇另類課題專業論文研究其所展現的功能是它檢視

部落格對於癌症病患這群弱勢族群所擁有寫作的可能性及意義以特定的健康

議題癌症之部落格回答以下兩個研究問題誰是癌症部落客癌症部落客

如何書寫癌症這篇研究選取兩大部落格系統「Yahoo奇摩」部落格以及「無

名小站」部落格共 63 個選取 315 篇貼文進行內容分析結果發現部落格作者

多是年輕的女性患者貼文可看出部落客的社會連結與面對疾病的書寫動機研

究結果意味著癌症部落格有潛力成為一般大眾書寫處理疾病的空間且部落客為

社會中健康議題的資訊來源之一誰能說這樣的文章「部落格」其所啟發網路媒

體傳播功能新探討意義的所在一種由分眾主導滿足分眾需求的媒介經營形式正

逐漸的發展形成當中同時也開啟了新媒體傳播社會意義的新生命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4

資料三創業家社會網絡行為之質性研究

來源摘要自<創業家社會網絡行為之質性研究>《創業管理研究》(第二卷

第四期頁1-242007年12月)

作者陳家聲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教授

網址httpwwwerjorgtwsearchJournalFilev02n04V02N4-1pdf

《摘要》

網路社會行為的特徵乃是公民式連結組織的形式它不像傳統人類社會一般

有階層化組織方式也就是說這樣的結構方式並沒有一個核心的機制透過權力

的運作將整個社群連結起來網絡溝通方式的出現令使用網絡的人多了一種虛

擬的身分而這就是一種較少受到社教化約束的「虛擬我」青少年使用「虛擬

我」的身分在網絡發言或發布短片由於並非一種面對面(face-to-face)的溝通模

式意味網民發言或上載短片時只是面對電腦而非真實的接收者因此在較少

限制的情況下青少年的行為會變得大膽激進甚至刻意挑戰社教化約束演

變成為一個難受控制的「網絡社會我」這種草根式連結方式所建構起來的網路

社會必須依賴相互的信任(mutual trust)才能彼此聯繫起來成為一個社群

換言之相互的信任乃是電腦網路社群這樣水平式社會組織得以順利運作的主

要機制前面提到電腦網路組織及運作的方式將會是以基層使用者為主體

讓電腦網路的每一位使用者都有同等的權利與義務共同形成電腦網路社會的

價值與規範因此整個網路社群的運作絕大部份是依賴網路使用者的高度自

制與自我規範

網路領域雖然是人類空前第一次有機會獲得完全自由可能展現自我的場

域但網路社群這樣的安排與設定同樣給予網路使用者誤用乃至濫用此完全自

由權利的空間網路社群的倫理問題即是由此而衍生出來可以想見的因為網

路空間的自由所引起的誤用與濫用而造成的網路倫理問題將無可避免地會沖擊

破壞網路社群中網民之間相互信賴的機制而相互信任機制的破壞顯然將會

危及網路社群的建構基礎進而影響網路社群的運作與發展當前許多有關網路

社群倫理議題的探討或著手採取的防制對策無論是就法律面或科技面著手但

都只是片面地考慮到如何減少違反網路倫理的事件發生而尚未能從以上所討論

的網路運作機制予以整體之考量事實上在設法解決網路倫理問題之時將會

面臨一個極為棘手的兩難情境首先網民在網路空間的自由「行駛權」所引起

的誤用與濫用而造成的網路倫理問題一定會消蝕網路社群相互信任的連結運作

機制進而鬆動網路社群的建構基礎然而若著手針對網路倫理問題採取「有

效對策」則勢必要對網民在網路社群中的自由權加以設限如此一來固然可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5

以解決部份的倫理問題但是這樣的作法事實上是犧牲了網路社群當初之所以

被創立起來的最珍貴的特質即網民擁有的近乎完全自由的悠遊空間準此以

往可能會扼殺這個人類自己所創造出來的虛擬網路社區進一步發展的潛力因

為網路社群中網民自我規範自我節制而相互信賴的基本理想與實踐機制有

可能會因為這些防制倫理問題發生的預防或補救措施而蕩然無存因此尋求解

決網路社群倫理問題之道的關鍵基本上是在網民的自由權力與因之而起的誤

用濫用自由之間尋找拿捏一個適當的平衡點(balance point)這個平衡點

一方面必須能夠繼續支持網路社群原有的自由權與自我規範機制另一方面又必

須能夠制止因誤用濫用自由而產生的傾斜顯然的這是一件高難度的藝術工

作是全體網民必須共同面對思量的艱鉅任務工作因為網民才是網路社群的

裁決者網民們在網路社群中的所作所為將決定未來網路世界的面貌

隨著網路空間(cyberspace)的逐步擴充與全球化連結當代人類有機會透

過這個系統完全依其自由意志建構其個人理想的社會聯繫關係國度年輕世

代進入社會常經由創業展現理念達成理想其中中小企業的蓬勃發展的成果

不但成為多數青年創業的指標同時在台灣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這種創業精神更

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與影響基於正因為中小企業對台灣經濟的貢獻邁入數

位經濟世代它理應是研究創業家成功因素的重要議題之一鑒於社會網絡關係在

華人社會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這篇研究論文期望透過探討社會網絡行為在創

業家的創業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期望能夠回答下列重要的問題創業家在其社

會網絡行為表現上有何特色創業家如何營建其社會網絡創業家如何透過社

會網絡來獲得其所需的資訊及獲得潛在利益

研究結果顯示創業家會經由不同的管道可能是正式的組織或公協會專

業協會或是非正式的場合中與別人建立或深或淺的關係並透過不同的互動方

式得到不同的資訊從關鍵人物(強連帶)身上可以得到產業重要的技術與知

識還能發展情感的支持而一般社交朋友(弱連帶)可以得到較多較廣泛的

資訊創業家會透過強連帶關係及參與各種公協會社團活動非正式活動等不

同方式拓展社會網絡關係獲得各種資訊與潛在的商機利益創業家求學過程

與先前工作經驗所累積的人脈也是新創事業發展時的重要資源這篇研究從社

會網絡理論及特徵試圖系統地討論創業家社會網絡關係行為及其意義期透過

這篇研究發現能夠做為學者對未來創業家社會網絡行為研究的基礎而從個案資

料分析的創業家社會網絡關係行為也能夠給創業家一些實務建議讓創業家明

白了解社會網絡關係對創業的重要性以及建立和拓展社會網絡關係的參考幫

助其在經營新創事業時更加順利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6

資料一如何落實網路言論管理

來源摘要自<幾個值得進一步澄清的網路規範根本問題反省與辯論的開端

>《律師雜誌》(第 233期1999年 2月 15日)

作者劉靜怡

網址

httpwwwlawbankcomtwtreatisepl_articleaspxAID=P000010717

《摘要》

網際網路媒介傳播服務的功能人際多元的互動的結構無遠弗屆的網路資

訊服務等確實已帶來人類生活上的便捷惟不諱言的是網路犯罪的問題也隨

之日益增多併發例如網路色情非法竊取網路資料利用網路散播謠言中傷

他人販賣違禁品侵犯他人的著作權刊登不實廣告欺騙社會大眾等

都是網路被不當使用的另一個面向有鑑於此目前全球大多數國家針對社會使

用網人口規模持續快速的發展來看多以積極的態度建立一套「網路資訊規範與

倫理守則」以防止並解決日益嚴重的網路犯罪問題各國政府除了應立法對網

路的不當使用加以規範外並潔何業者的配合以及網路使用者網路管理者敦促

各藉由自身發動自律行為其次各政府在立法時須注意勿以條例式的規範因

為網路太過多元並隨時有新的變化發生所以立法時應以是否造成他人各項損

失為論斷的依據同時也須加強民眾守法的觀念切記勿再重蹈以往嚴以立法寬

於執行的復轍在建立網路秩序與規範之始或許有些困難因為網路本身太過多

變及難以控制不過如果能將這些理念能形成一種風氣配合網路快速的傳播及

廣大多元影響力等的特性必然可以對整個網路倫理與文化有很大的幫助

其次在審視網路秩序規範與網路自由等行為所具的爭辯形式時首先應

從網路特性作為探討的基礎分析網際網路作為一種新興類型的傳媒而言他

具有以下的特性多媒體性(multimedia)超文本性(hypertext)封包切換(packet

switching)同時性(synchronicity)互動性(interactivity)透過這些特性

網際網路得以建構一個自由的虛擬空間他的自由性突破了真實物理疆界的侷

限也穿越了時間的的限制個人的思想言論只要他願意就可以在極短的時

間之內傳播到各地領域中同時經由他人的閱讀與迴響將很快成為一個集體的共

識再就商業的行銷販售來看只要商人的行銷策略能即時反應市場趨勢或

將商品內容的特色以創意行銷作為一個銷售的賣點即能以速度快效率高的

手法進入市場當一個眾人期待已久的美麗新世界似乎已能實質有效地呈現臨在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7

你我眼前時科技的進步除了讓人性得以貼近自由惟同時隨興發揮的任意行

為讓一些人性的醜惡面也隨之帶進了科技所構築的這個虛擬世界之中網路謠

言網路詐欺網路駭客網路色情網路病毒等都證明了網路並不宜是

一個可以完全自由任性行為的地方也因此他仍需要維持一定的秩序讓大家

都要遵守必要的規範才能讓虛擬社會系統不致發生紊亂同時也是融合傳承傳

統真實社會真正的意義

準此就一個國家資訊政策形成過程而言在新興資訊科技發展的初期資

訊政策使應該及早將其可能的影響納入評估以確保新興資訊科技在普遍使用的

同時能夠將選擇和彈性極大化當然此一架構他應該式重塑資訊政策形成過

程的觀點而並非是強調主張政府應該積極介入甚或控制新興資訊科技的發展

走向是一種主張資訊社會公共政策形成下所應該具有更為開放型式下的形式

亦即是這類的論點其所涉及之民主憲政傳統下的政府功能在科技主導的社會結

構中其所行使公權力的界限與控制等的新興制度面的問題分析相關政策執再

行面可以參酌的內容下列的幾個考量方向

一首先應從網路世界爭議面應該如何規範做起

二從現實生活行為中進入網路世界的規範建置

三法律社會規範與資訊科技的倫理關係的建構

四實證法律 VS網路社會-政府國家公權力 VS網路社會

五網路規範倫理秩序法規未來發展趨勢之省思

最後關於這個課題就個人而言面對網路聞名的新興生活空間領域時人

們因受限於過去所累積生活經驗的影響理當會將傳統的記憶與經驗與當代變動

的新型式進行一種對比性差異結構架的形式做出探討與評價所以除了要更理

解網路世界規範運作過程之外當然更要針對傳統世界的規範做出省思其次

在網路世界現實生活中的人們也要面對掌握市場那些無形的操控之手做出太討

理解在資訊科技時代人們除了要面對的是千萬隻隱藏在背後電腦程式設計師

的雙手之外對於參與網路資訊製造傳播的鍵盤之手都是人們必須理解同

時加以掌握的資訊節構要知道網路世界作為一個多元溝通的新社會形式其本

質乃是應以理性的互動溝通作為行為正當性的基礎故每一位網民應有的認知是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8

網路社會互動溝通特性的新行為形式而絕非是透過各種管道渲染或是參與網路

世界的負面傳佈的心態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9

資料二美國資訊自由法的運作經驗

來源摘要自<美國資訊自由法的運作經驗>(台灣新聞記者協會)

作者劉靜怡台大國發所教授

時間2004年 9月 24日

網址httpwwwatjorgtwJudgeercon1aspnumber=42

《摘要》

傳播媒體言論自由權力的內容與義務的結構範圍除了在少數極權社會國家

之外通常都是各政府媒體學者公眾輿論在眾聲喧譁爭議聲中的重要討論

焦點惟當「言論自由」成為事過境遷後的媒體內容裝飾器物後新聞內容的文

字內容的爭議性似乎也從未有機會在人們的生活環境中真正具體的實現它資

訊傳播內含真正的意義

所謂的言論自由以最簡單傳統的話來解釋是「我擁有此一基本的言論自

由與保護於特定的場域有發表言論的自由同時不受到任何事先的監審

(Censorship)與限制(Prior Restraint)並對此言論內容負完全責任而此言論

應包括語言與非語言之型式」無論這一段文字對言論自由詮釋的意義與功能為

何不過他卻實也是號稱民主言論自由大國-美國在歷經了長期時間洗鍊下所

獲得的一項歷史形式的文字詮釋的結晶

不過從歷史的衍發過程中可以肯定的是「言論自由」一直是令一個社會當

權者愛恨交加的名詞也因此註定了它永遠得不到它安定無虞保障形式的主因之

一就在網路快速發展迅速延伸至聲全球世界每一個領域時網路上資訊中過

載與不當言論的批評聲浪讓言論自由又再一次的讓新興的網路媒體面臨了發

展上另一個新興的挑戰茲以美國的發展為例1996 年首先點燃的戰火是「通

訊端正法案」(Communications Decency Act of 1996)他在 Reno v ACLU 的案例

辯論中受到了挫敗但之後美國最高法院宣佈判定「通訊端正法案」的部份條

文屬於違憲也因此讓網路言論自由的保護戰爭在初期得到了應有的重視

不過如果從網路的特性來探討言論自由就有如童早年美國西部拓荒時

代那些愛打抱不平的牛仔們用槍隻來捍衛自己的圈地時他們充滿著理想與正

義的姿態網路社會雖然已走過了蠻荒的年代但虛擬的網路世界裡確有充滿

了如西部開拓時期那般的充滿著許多的未知未來他的發展仍有待轉移實體世界

的規制甚或是重新創造來導入網路世界

審視網際網路發展至今一直都是以資訊自由流通與共享為其經營的精神

所在而其中的基礎所在就是每一位末端使用者都能擁有從網路上自由「擷取」

資訊的權利而這也網際網路功能角色立足的所在所謂的「資訊擷取自由」

就是指一切存在於網路上的資訊每一位使用者都理應能夠自由的擷取也就是

說使用者應該被假設為「善意」的使用者故在網路行為的領域中每一個使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0

用者都應該能自由的擷取所需的資訊而無需擔心是否會觸犯法律

無論是網際網路通路中的資訊或是存在於任何一種傳播媒體的資訊預先過

濾篩選的責任本來就不應該被加諸在使用者的身上相對的是應該成為每一個

資訊「提供者」應有的責任而網路上的資訊若有瑕疵其責任也應該在於「提

供者」無疑的資訊的瑕疵絕對是由於「提供者」的不正確或誤作為而產生的

而非一味的規論至最末端「使用者」的身分上如果在此時將責任歸於使用者

或視其為幫助犯則此無異於就保護智慧財產之名加重了使用者沈重的道德責

準此保障每一個末端使用者擁有「資訊擷取自由」的權力讓每一個網路

使用者在瀏覽網路上的資訊時無需擔心是否不經意的「重製」了他人的著作

也無需擔心從網路上下載的資訊是否會違反法律顯然這是一項非常必要的新思

維而不只是單一的資訊擷取自由意義探討的問題對於存放資訊的使用者私人

物品來說也具有隱私權不可侵犯的意義存在深一層的探究賦予使用者能夠

自由下載並且單純供個人使用的權利這與著作權法上面所揭諸的「尊重智慧財

產」是毫無衝突的資訊能夠自由的流通網路以及知識才能快速的傳布並且

匯集更多的資訊擴大網路的範圍使得知識經濟的規模能更擴大網路的發展

之所以能一日千里畢竟得自於資訊的多元高速即時的傳播特性

如果堅信要求每一個使用者在網路下載資訊時都必須先加以審核該資訊是

否有使用上的瑕疵性那麼對於每一個使用者來說無異是在行為中加重了深

沈的負擔讓使用者起了排斥的寒蟬效應導致使用者可能基於違法的風險不願

意擷取在網路上的資訊因為除非該資訊能夠先證明其為「無瑕疵」的使用

即或式如此審是當前網路資訊領域中所存在著大量的資訊但是又有多少資訊

能夠讓使用者在無負擔的形式下下載使用的告知呢準此如是的擴大勇用者

責任的後果於是必須讓合法的資訊提供者必須花費更大的力量去證明自己是

單純的資訊使用者每一個「提供者」也必須保證「使用者」下載該資訊不會觸

犯法律如此網路自由與快速流通的本質將起重大的改變並且在缺乏一套足夠

信任的機制讓使用者能安心下載資訊試問這難道是身為資訊「提供者」所樂

意見到的情況難道這樣有助於資訊自由有助於國家知識經濟的發展

其次就傳播節構而言資訊提供者與使用者之間原本即存在著「先傳後播」

的結構性關係如果沒有這項資訊先在網路上「存在」那麼使用者的「擷取」

行為就不會發生所以不但存在著前後順序也存在著因果關係論及責任分配

有瑕疵資訊必然來自於「提供者」討論「到底是誰侵犯智慧財產權」的時候

最直接的答案必然是瑕疵資訊的提供者那麼把這個責任擴大到「使用者」的身

上難道會是一件合理的事情如果「合理使用」的責任範圍本身根本不合理那

麼使用上又如何論以合理處在這個網際網路高度發展的時代之中使用者應該

被假設是善意的並且能夠以一般所公認的普通方式去自由的取得網路上一切

存在的資訊而不被賦予「預先審查」的責任網路的世界應該是更拉近「提供

者」與「使用者」間彼此的距離而不是由類似此次的事件造成提供者與使用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1

者相互對立因為真正的侵權責任是存在於「合法提供者」與「非法提供者」

之間的只要能夠阻止非法提供者那麼智慧財產的侵犯就會消失根本無須將

預先審核的重大責任加諸在使用者的身上

面對網路多元介面傳播世代的發展人們如何運用那些傳統新聞自

由的模式以一種典範傳承的態度作為應對二十一世紀各項挑戰的基

礎是一項社會全體必須省思的新思維與行為規範讓人們共同凝聚共

識重新作出共同的承諾一起為此一新興的傳播事業的發展作出努力貢

獻讓人們匯聚智慧締造一些高科技化的生活形式作為人類推動此一

新文明取得全世界共同確實進步的力量讓人們並肩前進倡導此一自

由的精神與秩序為了前一個時代理念的延續更也為了賦與每一個年

輕世代參與者期許的希望與機會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2

資料三匯流發展下傳播內容管制原則之探討 來源摘要自<匯流發展下傳播內容管制原則之探討>發表於交通大學2009 年

全國科技法律研討會

作者陳志宇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

網址httplawblogilf-twcomreadphp97htm

《摘要》

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傳統大眾播媒介壓縮技術網際網路等在數位科技

的主導下將傳統獨立經營發展的廣播通信資訊等傳播媒體產業其所用的

機具設備產製模式服務功能等有關的經營組織模式於「科技匯流」(Technology

Convergence)的形式下已建構出以「數位平台」為經營基礎的「新媒體」(New

Media)結構數位傳播技術已有效地融合了傳統媒體音訊視訊數據訊號分

界的形式並將其功能整合在數位平台上以不同介面的形式傳輸資訊

麥克博斯特(Mark Poster)指出 20 世紀的結束見證了傳播科技系統與

產銷型態結構世代更替的過程傳統傳播活動的進行是將資訊符號從一個定點傳

送到廣泛接收的過程資訊符號通過電子類比訊號縮短了時空距離繼起的新世

代傳播則是以數位化符碼與技術駕馭時空環境麥克將媒介傳播技術領域的分界

分成兩個時代用以說明

(一)媒介商品是由一組比例上屬於極少數專業製播者將資訊內容傳送給

不特定為數眾多消費者社會大眾使用的形式屬於一種由媒體所主導「播放型傳

播模式」(broadcast model of communication)的經營制度

(二)在 20 世紀末一股由ldquo資訊高速公路rdquo及衛星通訊技術以及電視

電腦電話等數位媒介匯流(converge)等整合而成的新興媒介傳播模式成

功發展後他建構了一種多元互動為核心的傳播形態此即是ldquo次世代媒體rdquo的

意義審視在此一數位形是新媒體多工介面的結構原本傳統報紙雜誌廣播

電視等獨立經營的大眾媒體的組織都多已只能成為新媒體多工結構中不同介

面經營的形式而已

當經由數位科技匯流成功地整合傳統媒體於一體的經營形式後於是傳統媒

體產業的經營形態於式啟動了「新媒體」革命性創新經營發展的脈動一個廣

義新媒體的意義是一個以數位平台為基礎整合平面視聽網路通信等傳播

業務他可以是一種垂直整合分工整合經營的形式他也可以是一種水平整合結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3

合異業聯盟所謂多角化經營的策略在新媒體的經營結構體制中傳統大眾媒介

資訊載具因功能不同而形成的獨立經營事業領域分界惟在新媒體整合經營組織

模式的運作下其企製行銷管理等制度都已完全為之解放因此無論就媒

體政策主管的政府機關或事業經營參與的投資者閱聽人社會大眾學術研究者

等而言這都必須是一項全新思維下有效推動參與機制以及其無可規避必須急

於面對空前挑戰的課題

當前述的形式以因為資訊社會的新機制快速地結合傳統社會制度有效地

運作並且共構了一個全新效率實體互動(physical)的新社會形勢時這也同

時也引導現代資訊素養革命性創新變革的成就隨著資訊高速公路普及化的發

展以及衛星通訊技術與電視電腦電話等的技術結合後一種結合製作行

銷消費等三者共構而成的新媒體的經營模式正逐漸快速地取代ldquo第一世代媒

介rdquo的運作型態於是大眾媒介次世代的經營理念結構與制度正式的躍入

人類的生活機能中此即是「次世代媒介制度」的本質就硬體而言它以「數位

技術」為基礎就傳播經營的特質而言它是去核心化的多元交流形式讓每一位

媒介介面的參與者既是受播者也應是傳播者而一個更貼切的用詞應是資訊傳播

ldquo參與者rdquo(participator)的角色大量且高密度投入數位平台所提供情境環境

下的互動傳播行為時也締造了人類文化一個新資訊社會文明的成就

審視新數位匯流發展下的形勢已將各項傳統制度的結構由產業水平層級

的分工將通訊傳播「內容」與「平台」區分開來作頁同時這兩者的管制基礎

目標價值觀也截然不同需至訂出在產業去管制自由化的潮流中內容層面

的管制反而需要重新審視再管制的適當性「內容」與科技產業變動的關連性

低卻與社會價值觀念一貫的關連性高如人性尊嚴與心智未成熟者的保護不

因科技或平台的變革而有不同相對的言論自由的保障弱勢族群媒體近用的

增進也應檢視其社會目標補充一般法律規範不足

引介以下這篇文章介紹了心媒介平台依性質對傳播內容應受管制責任有

高低差異新興的媒體服務自律機制比政府管制更有效達成管制目的並兼顧

創新發展這篇研究從傳統內容管制的基礎出發參酌歐盟 2007 年之視聽影音

多媒體指令以及層級模式分析通訊傳播平台的特性提出細分化的原則探討不

同平台受管制密度的差異提供各位在參與新數位文明下一項行為參考的依據

子議題二如何開發網路創業與國際市場商機(含中國大陸)

20

資料四網路白牌出頭天 轉戰實體店鋪創商機

來源摘要自<網路白牌出頭天 轉戰實體店鋪創商機>《電子商務時報》

記者盧心怡

時間2010年 1月 4日

網址 httpwwwectimesorgtwShownewsaspxid=100103192811

《摘要》

本文以「從 Blog 使用目的探索部落格商機」為題觀察台灣大陸及歐

美若干 Blog 的經營現況希望藉此看部落格的未來發展以及潛在的商業機會

經本文歸納整理獲得一種部落格分類模型便於對部落格使用的目的做一區

別主要的分類維度包含以獲利為出發界定獲利與非獲利的部落格使用目的

另外則以組織及個人作為區分的維度而界定出四個不同的使用象限並探討各

別象限分類下的發展現況依照上述使用者群像分類區別有商業部落格達

人部落格公關公益部落格及私人空間部落格等四個分類對其獲利的模式經

營現況以個案為例加以說明並另以台灣百大製造服務及金融業及美國

Fortune 百大企業共約四百家左右之企業對該企業使用部落格之現況進行

統計瞭解得到目前的大型企業對於部落格的使用尚在萌芽的階段(但應用趨勢

與熱度已經加快加溫)而一般的小型或微型企業或個人在應用部落格的現況

則相對熱衷

本文從現有的部落格發展現況提出「部落格資訊流與金流交換模式」

主要描述部落格服務供應商(Blog Service Provider BSP)如何與博客

(Blogger)攜手合作將企業的業務及行銷透過部落格的口碑擴散與消費者

達到互利多贏的正向循環

從文明發展Blog 的出現一個虛擬出版工具的使用較之紙張及印

刷術的發展Internet 的發明就像是打開虛擬世界的一把鎖鑰它本身也是無

邊無際的虛擬平台與媒體載具紙張或許可用來比擬網際網路的發明但我們知

道網際網路扮演的角色不僅如此而部落格便宛若印刷術加上傳媒的結合體一

個可以讓自己向全世界發聲的出版平台這樣的科技趨勢背後有著潛力無窮的

商機待發掘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1

資料一善用『置入性行銷』讓商品訊息在網路迅速發酵形成市場口碑 來源互動數位行銷 httpwwwadcastcomtw

時間2009年 6月 10日

網址httpblogyamcomnraylee445article21535555

《摘要》

俗話說「呷好到相報hellip」這是傳統商業行為中日常消費經驗中的「口碑傳播」

用語相對的它也是消費者消費行為前會先向別人詢問相關商品服務的使用

與消費評價的典型決定的依據因此「市場口碑」口耳相傳訊息的傳播行為

早已存在於人們日常生活的消費行為當中經由網路媒介即時通訊功能的引導

下「市場口碑」的形式在網路的特性以及企業與顧客間關係品質的影響下「網

路口碑」以有別於以往「口碑行銷」的型態快速形成事實上在網路商業行為

普及發達的社會中企業行銷經營必須正視顧客之間「網路口碑」所帶來的影響

其中「網路口碑」的效果可能是正面也可能是負面企業可藉由探討影響網

路「市場口碑」的關鍵因素瞭解該如何管理與運用進而能有效的掌握「網路

口碑」在市場上的影響力

網路口碑形成之因素亦即觀察顧客對於匿名傾向的程度如何影響負面網路

口碑的產生以及從企業形象與關係品質兩方面來探討產生正面網路口碑的影響

因素然而顧客產生網路口碑的行為可能會受到顧客個人特質與企業活動的不

同而產生不同結果因此網路「市場口碑」的探討理應納入顧客的網路涉入程

度來做為企業形象關係品質與正面網路口碑間關係的干擾變項以及加入企業

經營虛擬社群的管理活動本研究顯示吸引網友間熱烈討論能容易形成虛擬社

群間產品銷售周其變動的關係結構即消費者在消費後對「商品價格」「商品種

類」「服務品質」「關係」等因素正面影響口碑傳播意願之研究(1)滿意與

信任能有效激勵顧客透過網路化為正面網路口碑的效果(2)網路的匿名特

性會引發顧客在網路論壇中散播不利於企業的負面網路口碑(3)企業應制訂

危機處理的因應策略並有效地執行之才能真正降低負面網路口碑

其次由於網路「市場口碑」的影響力在消費者行為的領域中逐漸地受到

高度的肯定以及這種口碑傳播具有非商業化的特性因此消費者對這種形式

的推薦會特別的感到信任隨著網際網路的日益普遍口碑的本質也跟著有所變

化全新的口碑在新興的網路銀行產業裡是不是會產生不同以往的結果是有

待探討的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2

審視當前有關目前台灣網路「市場口碑」的研究多半是延伸 B to C 的推

論強調的是「科技接受模型(TAM)」「信任」對採用意願的影響鮮少有學

者是由人際溝通面(亦即口碑)來討論在口碑部分曾有學者認為口碑會影響

使用大眾對電子通路(e-channel)的信任進而影響網路銀行的採用行為故

本研究延伸過去口碑對消費者購買決策影響力的模式目的在於探討網路「市場

口碑」以一種網路『置入性行銷』的策略讓商品訊息在網路迅速發酵以達到

提昇行銷功能的決策力的影響

經由研究結果的分析顯示出下列的結構1「市場口碑」訊息為傳播者的親

身消費經驗時口碑訊息對消費者消費決策的影響力較大2「市場口碑」訊息

傳播者具備的專業程度較高時口碑訊息對消費者消費決策的影響力較大3「市

場口碑」訊息接收者具備的專業程度較高時口碑訊息對消費者消費決策的影響

力較小4「市場口碑」訊息傳播者與接收者之間的關係強度越強時口碑訊息

對消費者消費決策的影響力較大5「市場口碑」訊息接收者愈頻繁地搜尋餐飲

口碑時口碑訊息對消費者消費決策的影響力較大等五項結構因素模式是成立

準此透過前項的理論結構模式為基礎引介以下這篇論文探討自 2003

年以來發展成為熱門爭議性的『置入性行銷』議題正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態勢在

網路上蔓延成為廣大上網人口必然接觸的訊息來源各大網站推出的置入性行

銷手法也挾著異軍突起之態勢盤據在廣告主的行銷策略脈絡之上究竟是什麼

樣魅力造就了這個行銷的明日之星呢回顧『置入性行銷』這個名詞老早就被運

用在媒體中對現代的行銷人而言只是提出再運用而已準此網路執行置入性

行銷的多元工具採行置入性行銷除了要考量產品本身的訊息條件也得對執行

的工具有所了解因為入口網站的平台內容頻道多元必須充分了解才能決定

置入的方式有時候可以直接運用網站的現有資源或創意元素有時候則必須自

行開發創意元素或是內容頻道對運用工具了解得愈清楚就愈能提高置入的效

率因此透過這篇論文的論述期望能找出口碑對網路執行置入性行銷的多元

工具的可行方式採用決策的影響效果以及干擾口碑效果的因素進而提供網

路經營業者擬訂行銷策略時一個不同的思考方向藉著口碑之傳遞強化消費大眾

使用網路銀行的意願進一步影響其實際的採用行為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3

資料二服務業應用網際網路對顧客關係影響之研究

來源<服務業應用網際網路對顧客關係影響之研究>(2005管理新思維學

術研討會頁 41-64 台灣科技大學)

作者李正文劉宴尚

參考網址

httptwmyblogyahoocomjwxSJnSqRERl3irkBYerhCA--articlemid=21

3

《摘要》

顧客資料探勘的應用在商業方面主要的應用方式為顧客群分類(Customer

Profiling)購物籃分析(Market Basket Analysis)以及顧客保留(Customer Retention)

等在顧客群分類方面資料探勘可以從現有顧客資料中找出他們的特徵再利

用這些特徵到潛在顧客資料庫裡去篩選出可能成為企業客戶的名單做為行銷人

員推銷的對象以降低成本提高行銷的成功率

一個良好的顧客服務機制會帶來經營上兩個重要效果1建立第二次買

賣機會2忠誠效應顧客關係首先要探討的是服務的本質特性是什麼1服

務無形性2不可分割性3不易保存性4服務品質多變性就服務行為

的類型而言它有人的服務物的服務心靈鼓舞的服務資訊的服務服務的

內涵來區分可分為提供協助的服務事後進行修補的服務附加價值的服務

所謂的服務的行銷組合除了行銷活動的四個 P 所構成產品(product)價格

(price) 銷售管道或通路(place)促銷(promotion) 尚需包括額外三個 P參與

者(participants)過程(process)實體證據(physical evidence)

在顧客接受的服務活動中顧客會接觸到服務的生產設施設備因此實體

證據提供了關於服務品質的線索讓無形的服務藉由有形的實體證據來表達服

務品質的確保以獲取顧客信賴依顧客購買動機將顧客分為四大類1節約

型顧客2道德型顧客3個人化型顧客4便利型顧客服務顧客的意義

為1人員服務接觸是雙邊的2服務接觸是人際互動3服務接觸是角色

表現顧客關係管理 CRM 就是關係行銷在幫助企業找出有價值的顧客與顧

客建立關係及有效管理顧客關係進而使企業獲利

顧客關係管理流程要素與顧客互動與顧客之連結與顧客之瞭解與顧

客建立關係影響關係品質的因素有1關係銷售行為2關係接觸程度3

顧客知覺支持4服務具體化5關鍵事件的補救6關係終結成本7關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4

係利益8共享價值觀 9溝通10投機行為11關係強度顧客服務管理

主要是提昇外部行銷效果增加內部生產力服務品質的面向1可靠性2反

應性3確實性4同理心5有形性

顧客品質分類1顧客看不見內部品質2顧客看得見的硬體品質3

顧客看得見的軟體品質4服務的時間迅速性5心理的品質造成服務預

期服務與實際體驗到的服務差距原因1管理階層認知2品質規格3服

務遞送4市場溝通5認知服務品質

服務品質管理計畫服務概念發展顧客期待管理計畫服務結果管理計畫

內部行銷計畫實體環境與實體資源管理計畫資訊科技管理計畫顧客參與管

理計畫服務品質管理計畫是由下列七個次計畫所組成的(一)服務概念的發展

(二)顧客期待管理計畫(三)服務結果管理計畫(四)內部行銷計畫(五)

實體環境與實體資源管理計畫(六)資訊科技管理計畫(七)顧客參與管理計

服務品質評量指標原則1從你的服務策略著手2定期評量3提出

以顧客為基礎的問題4詢問公平的問題5蒐集團體和個人資料6為組

織訂下水準基點7蒐集量化和質化且具體的資料8讓成果呈現出來9

確使這些成果易於讓員工瞭解10確保這些成果是可信的11確使這些成果

被利用

顧客服務人力資源策略1僱用正確的員工2發展員工以傳遞服務品

質3提供需要的支援系統4留住最佳的員工5發展企業文化有關客

服人員教育訓練的基本原則1需求分析(組織分析職務分析個人分析)

2成果評鑑3實施良好的訓練計畫下來要針對顧客服務人力績效進行評量

其內容為1績效評估的目標與效益(目標為管理資訊激勵)2績效評

估與管理的步驟3績效評估的方法最後一個客服人員團隊成功領導者的行

為的特質有1親自示範「顧客至上」的精神2致力於推動公司理念3

他們都是『終身學生」4相信員工並在他們身上投資5設立專案小組6

堅持目標7勵行公司政策

接下來要介紹的是顧客知識管理定義企業將前項顧客資料或接觸經驗處

理後成為顧客資訊並經由員工討論與專家解釋等方式將顧客資訊進一步創造

出顧客知識再提供予組織有效地應用以建立與顧客之良好關係資料倉儲定

義定期蒐集自企業內部的日常交易資料庫並累積與儲存龐大的歷史性資料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5

而且這些歷史資料為靜態不可修改長期儲存於倉儲中具有時間性與整合性

以提供精確之分析與決策之用

顧客資料倉儲與一般資料庫的差異為一般關聯式資料庫使用關連資料表儲

存資料儲存日常營運的資料資料瑣碎難提供有價值的資訊資料倉儲則大都

使用多維度資料庫結構儲存資料儲存經過整理彙總的資料能提供有價值得資

訊支援決策判斷資料倉儲的種類

(一)企業資料倉儲(enterprise data warehouse)

(二)資料超市(data market)

(三)多層次資料倉儲(multi-tier data warehouse)

(四)聯合式資料倉儲(federated data warehouse)

(五)虛擬資料倉儲(virtual data warehouse)

資料倉儲的優點是減少費用節省時間和增加產量倉儲的缺點則是再導入

初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和時間倉儲的限制也會給公司資訊傳輸的網路造成一

些問題但如果透過邏輯規則對資料進行細分的技術可以瞭解龐大資料庫中資

料的特性其功能在應用於顧客服務管理類別1服務市場之區隔2客戶發

掘與流失防範3客製化的產品及服務4行銷活動分析如果這些機能透過

網路顧客服務管理功能則可以達到下列的目標1網路服務市場之區隔2網

路客戶發掘與流失防範3網路客製化的產品及服務4網路行銷活動分析

二顧客資料倉儲的特性

資料倉儲具有下列四項特性

(一)主題導向(Subject-Oriented)(二)整合性(Integrated)(三)隨時間變化

(Time-Variant)(四)非揮發性(Non-Volatile)在資料倉儲中資料只能定期地被載

入且一經封裝後就不允許再修改也不允許有刪除的動作因此資料倉儲的

資料環境相對是比較穩定的它只會增加資料而不會減少資料所以可說是非

揮發性的其種類大致上可區分為企業資料倉儲資料超市多層次資料倉儲

聯合式資料倉儲以及虛擬資料倉儲等五種類型其優點在於使用資料倉儲有很多

好處但最重要的是資料倉儲可以幫助企業流通各種資訊做為決策分析之用

以節省時間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並且增加獲利唯缺點是資料倉儲在導入

的初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和時間資料倉儲也可能產生資訊傳輸網路的壅塞

或是資料不正確的問題造成搜尋的時間加長反而降低了效率使得員工的生

產力減低而且事先必須充分掌握使用者的需求並透過適當的溝通與教育訓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6

練讓使用者知道如何去使用這個系統才能得到助益

五藉用網路資料探勘應用顧客資料

顧客資料的探勘程序可以分為(一)決定企業運用資料探勘的目的(二)資

料蒐集(三)選擇適當的資料探勘技術(四)分析結果(五)知識取得與應用鑒

於近年來由於網際網路的蓬勃發展資料探勘的技術也被應用在網際網路上當

顧客拜訪網站時往往提供許多寶貴的資料企業可藉由分析這些資訊來瞭解顧

客的行為模式藉以提高顧客對公司所提供之產品與服務的滿意度利用網路探

勘的應用方式包括有

1網路服務市場之區隔

利用網路探勘可以找出容易理解的規則來描述市場區隔以了解顧客族群的

屬性

2網路客戶發掘與流失防範

利用網路探勘可以建立行銷模式來預測目前有哪些顧客可能會流失使用這

些訊息來留住顧客或是當做篩選潛在客戶的依據

3網路客製化的產品及服務

利用網路探勘可以建立個人化的行銷模式提供顧客個人化的產品及服務

而透過貼心的服務不僅能鎖定顧客的忠誠度更能使顧客自動幫我們做口碑宣

傳帶來更多的商機

4網路行銷活動分析

利用網路探勘可以根據所要行銷的商品找出潛在的客戶名單協助我們決定

該聯絡哪些客戶才可以讓投資報酬率最高達到最好的行銷成效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7

資料三從參與式傳播觀點反思蘭嶼數位典藏建置之歷程

來源摘要自<從參與式傳播觀點反思蘭嶼數位典藏建置之歷程>《新聞學研

究》(第 102期頁 151-1752010年 1月)

作者郭良文林素甘

《摘要》

當多元文化主義在全球化的時代中成為普世的價值社區的營造社區的

文化社區的共同記憶應該是「數位典藏計畫」的源頭活水目前國家數位典藏

國家型科技計畫主要是以動物植物地質人類學檔案器物書畫地

圖與遙測影像金石拓片善本古籍考古新聞為典藏內容然而在現今提振

本土文化社區營造和多元文化發展的同時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社區文化內涵

與鄉土佚事風情是否更值得紀錄傳承因此數位典藏應該不只是規格標準大

小解析度這些數位化的數字與數值它也應該包含社區民眾的故事民眾共同

記憶的部分提供了一種超脫物化而較人文精神思考的元素而這正是科技產業

發展與社會文化相互支援互動共構現代化成就重要的一部份

台灣社會在相當多的地域文化中充滿著族群社會多元文化結構的因素屬於

少數弱勢的地域族群文化與社會雖然他們長期以來都處於文化的邊緣地帶透

過社區意識的抬頭與多元文化的百家齊放少數族群文化始能逐漸揭開它的面

紗這對族群的傳人而言族群的母語精神圖騰文化儀式等這些文化的根源

的流傳發揚都是刻不容緩的事實且極具社會意義深刻的意義

拜數位媒介多工功能之賜藉由數位機材優越的取材品質支援下這篇論文

研究嘗試以紀錄片方式紀錄典藏社區記憶透過紀錄片的實驗創作實際拍攝及

紀錄被攝者思考家庭及生活的過程期能提供開放生命的多元想像用不同的創

作形式來探尋家與家庭成員的生命對話對特定族群家庭集體記憶的發展歷程

以及研究提供一個現實實踐的影像紀錄這是本篇論文在文本呈現上一項空前的

成就

論文內容的結構首先針對就參與式傳播的概念與理論傳統加以分析進而整

理出五項具有參與式傳播的定義內涵其包括「由下而上與草根發展」「民主

論壇與平等對話」「意識覺醒與現況改變」「創造在地知識價值」以及「自

我發展與成果分享」等除了現代化理論所衍生出來的發展傳播概念常與參與式

傳播放在一起討論之外並且將參與式傳播受到哈伯瑪斯概念影響的部分作為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8

論述理論的結構基礎至於錄影紀錄的內容所具有的意義不但是一段族人成員

的生活與訪談真實紀錄也是一個多元文化的數位化紀錄的型態在影音效果的

價值上應具有以下的意義1作為二十一世紀台灣族群家庭變遷的家族記憶

提供一個發展影音紀錄的樣本2呈現多元族群的整體生活型態與生命思維

這有助國內生命教育教學素材的形式3對台灣族群社會中女性形象描繪提

供一個角色現實實踐的影像紀錄4提供給對自我的成長及對生命價值渴望改

變的女性一個思考的案例5為地方社區發展紀錄文化數位典藏的工作提供

了一項具體可行發展模式的參考形式

論文的研究採用 DeNegri 等人的「參與光譜」架構來支援分析並針對「參

與模式」「地方人士的參與」「參與式傳播資料庫的建立」以及「交大數

位典藏團隊的執行情形」等四項內容加以說明以探討蘭嶼媒體與文化數位典藏

計畫的發展過程以及研究發現佳興部落數位典藏內容為當地豐富之文化資源

從規劃內容蒐集資料到成果呈現皆是以文化工作者個人為核心運用在地的

內部社會網絡並連接多元的外部社會網絡不僅聯繫起數位典藏的參與者也

獲得外界資源的協助使相關工作能夠順利進行由於以部落傳統文化為保存內

容在社區充權的個人層次研究發現數位典藏有助於參與者培養出充權意識

增加對部落的認同但仍不足以在組織層次形成充權的過程與結果未來如何擴

展並運用個人層次充權的結果刺激增進社區組織的能力甚至在研究成果與不

足之處亦能期待藉此反省發展出一個更理想的原住民數位典藏的參與式傳播

計畫

最後究論文在數位科技文化發展上的意義來看作品的貢獻則是將近年來

各界對原住民數位典藏政策的推動以由企劃的階段轉進為部落本身進行典藏工

作的階段其所具的意義乃是賦予了原住民能在數位世界握有詮釋權的主體性

其次在就數位落差的形式來看鑒於原住民部落多群居於偏僻鄉野地區就社

會組織結構性而言其面臨的是人口流失及數位能力有限的問題因此透過研

究藉由期望瞭解由原住民部落進行數位典藏的過程及影響以及針對其數位典藏

工作進行的分析透過田野觀察及深度訪談的忠實記錄將數位典藏視為社區發

展紀錄經驗以及動力的可行方式之一如此結合社會網絡及社區充權理論為

發展架構經由此一數位典藏保存傳統文化紀錄的掌握與詮釋如能引發部落居

民未來參與度的提升從運作中產生族人自身以及社會各界多元文化認同的機

制用能提供原住民建立主體性文化與社會自主成長的動能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29

資料一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資源準社會互動研究理論建構與使用

者經驗研究

來源<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資源準社會互動研究理論建構與使用者經驗研究

>《新聞學研究》(第 101期頁 1-442009 年 10月)

作者翁秀琪施伯燁孫式文方念萱李嘉維

網址httpmcrnccuedutw010101html

《摘要》

關於「網絡媒體」的發展早在 20 世紀 80 年代網路先驅者 J C R Licklider

及 Robert Taylor即有精闢的論述當大多數人還將電腦視為「數學運算」的機

器之時Licklider 及 Taylor(1968)即已將電腦理解成是「溝通」的利器這兩位大

師曾大膽地預測未來電腦網路的發展將超越傳統在真實的生活空間(物理世

界)中人類所賴以建構社會網絡必須透過有限之節點(limited gateways)的

先天限制這個虛擬的電腦網路將令未來所有的人類都能輕易地透過這個系

統自由的(完全依其意志)建構其個人的社會聯繫

網路功能結合人類社會體系締造新文明成果在 20 世紀末已逐漸產生了前

所未見的變革電腦與網路的鏈結將各自獨立的文化與社會逐一的被串連而且

引發就社會制度產生了空前的「大變革」(great transformation)浪潮中當網際

網路逐漸地在主導一個人類新文明之際其實這是一場媒體的革命也奠定了新

文明發展間「實」的基礎而此一「新興」的生活行為乃是人類有史以來所

未曾經驗過的換言之透過對電腦科技「技巧高明」的運用是人類第一次「有

能力」為自己開創了一個「虛擬實境」的世界這個虛擬的領域中意味著一項新

的社會制度(social institution)或一個電子的公共領地(electronic commons)已被

人類自己「孕育」出來然而這個人類自己「創造」出來的「新領地」對人類

社會而言有什麼實質意義呢它會是人類遠離或隔絕一切犯罪和不倫理行為的

「新樂園」嗎凡此都值得吾人細細加以思考

當一個人在網路的引導下被以一種有秩序的方式逐一串連起來之後一個

以電腦為基本單位的電腦社群(computer community)於是成形這個新生的社群

表面上看起來雖然只是由許多個人電腦所共同架構起來的「靜寂」的電腦站

(computer stations)的集合吾人或許可以電腦網絡(computer network)姑且稱之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0

但是透過這個電腦網絡卻使得在每一部個人電腦之前的使用者在有意無意

之間有機會形成一個「活絡」的具有生命力的社群這個「虛擬」的社群卻與

人們在傳統日常生活中所共構的真實社群一般同樣地也具有溝通情感與傳遞訊

息的功能而溝通的方式除了個人與個人之間私下的聯繫之外個人與網路中

的集體大眾之間屬於「公共場合」的雙向聯繫亦成為一種提供互動契機的形

勢傳統社會中資訊習慣由中央核心流向邊陲偏遠地帶的「溝通模式」

在這個新興的電腦網絡中已被徹底地顛覆這個新興的電腦網絡形成了一種「草

根式」(grassroots)的聯結這種公民形式聯結最大特質即是將那些屬於社會

網絡中最底層或最邊陲者取得與社會網絡中優勢地位者一樣的社會地位同時陳

述自己的意見因此這個「網路社群」全新運作的結成也意味著新型態人類社

會的社會秩序將會逐漸透過這個網路社群的功能予以運作

其次Licklider 和 Taylor 並且進一步地指出這個網路傳播系統如要持續維

持其正常的運作其關鍵在於有賴廣大網民積極主動參與維護亦即是網路運

作的管理與決定權將落實於使用者的身上這是人類有史以來有機會實施「直

接完全民主」的最佳場域電腦網路的每一位使用者都將有此一權利與義務

貢獻自己的心力自己的智慧及自己的意見以共同形成新的社會價值與規範

準此「網路社群」的創建在「理論」上是人類社會未來的理想但從電腦網路

社群中所實際發生的種種事例審視之則這個新生的社群似乎並沒有為人類社會

帶來任何「幸福」的保證或任何可供期待的光明遠景因為人們在真實社會中

一切之問題行為在電腦網路社群中也一一被重複地展現出來其中最為常見

而最為人所詬病的就是違反倫理的電腦網路侵權行為

當然就當代的社會生活而言那些違反網路社群倫理的事件或現象已層出

不窮甚至已成為「網民」日常在網路社群中必須時時注意提防的「現實問題」

為了防止網路社群中違反倫理事件的發生人們都已開始從技術面暨專業倫理守

則予以適度規範此一社會組織成員的網路社群社會行為這些作法無非是希

望從法律及科技的面向著手間接消極的防堵違反倫理的可能機會與動機其結

果固然有其一定之成效但仍無法有效完全制止網路使用者一些反社會行為的發

生究其原因則法律與科技方法都沒有觸及網路社群仍然是由「社會人」所

共同構成的這個關鍵事實目前所有的網路使用者可以說在成為網民之前都

已具備了相當的「真實社群」中的生活經驗無疑的這些生活經驗會自然地被

帶進網路社區成為網民在網路社群中活動時的行為指南因此欲處理電腦資

訊網路(網路社群)的倫理議題就如同要處理真實社群的倫理議題一般必須

對該社群的結構背景先做深入的理解才有可能掌握其關鍵處進而擬出有效之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1

對策

「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資源準社會互動研究理論建構與使用者經驗研究」

這篇研究論文研究的目的在於建構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準社會互動理論經由

文獻的探討就認知面(含可用性內容結構和網站可辨識程度)情感面和體

驗面是影響使用者準社會互動經驗的主要因素這篇研究探討不同受訪者在使用

數位典藏資料或其他網路資料時的經驗如何(認知面情感面體驗面)使用

者如何和這些網路內容互動具有哪些認知面情感面和體驗面特色的資料更容

易引起他們感官的知覺情感的投入與身體的活動並影響他們對於時空的知

覺而產生所謂的「準社會互動」使用者和他們所處環境中的其他人如何就所

接觸到的電腦網路內容進行互動

研究的結果顯示多數的網站普偏著重於內容及認知面的建制欠缺可用

情感及體驗面的內容故一般使用者對數位典藏網站的知曉度較低認同度也無

法提高研究數據顯示網路使用者理論構面預測準互動行為的可解釋變異量仍

有 59其中解釋力最強的是情感面(54)其次依次是體驗面(37)內

容認知面(34)和可用認知面(32)這篇研究所建構的網路使用者理論構

面和準互動量表雖具有一定程度的效度惟這篇研究是採取網路問卷調查方法

樣本代表性難免不足未來應該以隨機抽樣方法再次檢定這篇研究初步建立的

理論架構以增加研究信度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2

參考資料二癌症部落客的書寫研究

來源摘要自<癌症部落客的書寫研究>《新聞學研究》(第 106期頁 99-134

2011年 1月)

作者陳憶寧

網址httpmcrnccuedutw010603html

《摘要》

部落格的興起與盛行乃在於自發性的自我表現與資訊分享由於不須如

報紙投稿般受到主編審稿採用與否故是十分自由的這也是部落格吸引廣大群

眾的原因之一然而正因為如此故其水準與素質亦無法有一標準來衡量人

氣的高低與水準素質亦未必可以成正比一些喜歡文學寫作之人也就以部落格

作為發表的園地在其中揮灑自我表現創作的熱情

就以創作自由表現而言部落格一方面可說滿足了個人自我實現之成就

感以及與同好分享交流等心理需求一方面也可說是磨練文筆練習寫作及發

表的園地就文學發展方面而言文學創作自始即非「專業文人」的「專利」

任何人都有藉文學創作以表達情感的自由與權利中國文學史上的民間文學作

品也是不可忽略的一環民間文學一般文字較為俚俗但其內容是豐富的情

感是真摯的因此有其相當的價值由此來看目前興盛的網路文學以個人之觀

察約有如下幾項特點

1作者有中文專業的當然更多的是非專業的

2內容豐富多樣有真情表達自我的也有思想天馬行空的

3有寫作能力不錯的讀來言之有物而能感動人

4也不乏國語文基礎尚須加強的如錯別字文句不通章法組織紊亂或

是文字看似優美實是詞藻堆砌不知所云helliphellip等等缺乏國語文或專業寫作指導

與訓練者亦屢見不鮮

當然就表達自我的創作自由與學習寫作的角度來看網路的「文學作品」

是值得鼓勵的其有著社會學心理學以及文學學習各方面的價值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3

至於一些部落客因閱讀者超人氣的擁護建立了對自己作品的信心因而

將作品「出書」者此一現象據個人之觀察其特點亦與前述對部落格之各項

觀點相類所謂的粉絲人氣或市場接受度亦未必與作品水準相等

就出版之著作而言古人有所謂的「名山事業」有所謂的「文章千古事

得失寸心知」(杜甫詩)現代之國語文教育者也常教育說「要提昇國語文

程度要多多閱讀課外書」衡之今日出版物或許就部落客之出書而言亦為

基於一自我表現或者可說「作紀念」之動機而憑其人氣粉絲有相當之銷售量

但就社會對出版著作仍具有相當看重之價值而言出版物之素質如何一般「讀

者」亦恐難以分辨

當然文學作品是否有價值事實上也有其層面與時代性的意義所謂雅與

俗各有其所好陶淵明的作品在當代並未被主流文化所接受到後代才廣受重

視是故就「文學」而言不管是不是網路作品任何人皆有創作與發表的自由

與權利出版為著作亦然其價值亦自是多元而未為定數短期內市場接受度高

的未必會長期受肯定

但就「閱聽人」或「讀者」層面而言對於作品素質之分辨則是需要教育

的增進其素養就像每個人都會唱歌但未必都唱得好每個人都可以寫作出書

但未必是都能寫出「好書」唯就網路媒體正向面觀之作者能於開放的空間「勤

情」於發表期論著社會應該給予肯定至少這是一種不同意見表達的方式其次

就讀者的角度來看是否接受又是另一種場境即或是負面的評價其正向的意義

乃是建構了讀者社群「批判」的能力當然正負二元論最終仍須接受「市場」的

驗證要還是不要接受它存在

審視「癌症部落客」這篇另類課題專業論文研究其所展現的功能是它檢視

部落格對於癌症病患這群弱勢族群所擁有寫作的可能性及意義以特定的健康

議題癌症之部落格回答以下兩個研究問題誰是癌症部落客癌症部落客

如何書寫癌症這篇研究選取兩大部落格系統「Yahoo奇摩」部落格以及「無

名小站」部落格共 63 個選取 315 篇貼文進行內容分析結果發現部落格作者

多是年輕的女性患者貼文可看出部落客的社會連結與面對疾病的書寫動機研

究結果意味著癌症部落格有潛力成為一般大眾書寫處理疾病的空間且部落客為

社會中健康議題的資訊來源之一誰能說這樣的文章「部落格」其所啟發網路媒

體傳播功能新探討意義的所在一種由分眾主導滿足分眾需求的媒介經營形式正

逐漸的發展形成當中同時也開啟了新媒體傳播社會意義的新生命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4

資料三創業家社會網絡行為之質性研究

來源摘要自<創業家社會網絡行為之質性研究>《創業管理研究》(第二卷

第四期頁1-242007年12月)

作者陳家聲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教授

網址httpwwwerjorgtwsearchJournalFilev02n04V02N4-1pdf

《摘要》

網路社會行為的特徵乃是公民式連結組織的形式它不像傳統人類社會一般

有階層化組織方式也就是說這樣的結構方式並沒有一個核心的機制透過權力

的運作將整個社群連結起來網絡溝通方式的出現令使用網絡的人多了一種虛

擬的身分而這就是一種較少受到社教化約束的「虛擬我」青少年使用「虛擬

我」的身分在網絡發言或發布短片由於並非一種面對面(face-to-face)的溝通模

式意味網民發言或上載短片時只是面對電腦而非真實的接收者因此在較少

限制的情況下青少年的行為會變得大膽激進甚至刻意挑戰社教化約束演

變成為一個難受控制的「網絡社會我」這種草根式連結方式所建構起來的網路

社會必須依賴相互的信任(mutual trust)才能彼此聯繫起來成為一個社群

換言之相互的信任乃是電腦網路社群這樣水平式社會組織得以順利運作的主

要機制前面提到電腦網路組織及運作的方式將會是以基層使用者為主體

讓電腦網路的每一位使用者都有同等的權利與義務共同形成電腦網路社會的

價值與規範因此整個網路社群的運作絕大部份是依賴網路使用者的高度自

制與自我規範

網路領域雖然是人類空前第一次有機會獲得完全自由可能展現自我的場

域但網路社群這樣的安排與設定同樣給予網路使用者誤用乃至濫用此完全自

由權利的空間網路社群的倫理問題即是由此而衍生出來可以想見的因為網

路空間的自由所引起的誤用與濫用而造成的網路倫理問題將無可避免地會沖擊

破壞網路社群中網民之間相互信賴的機制而相互信任機制的破壞顯然將會

危及網路社群的建構基礎進而影響網路社群的運作與發展當前許多有關網路

社群倫理議題的探討或著手採取的防制對策無論是就法律面或科技面著手但

都只是片面地考慮到如何減少違反網路倫理的事件發生而尚未能從以上所討論

的網路運作機制予以整體之考量事實上在設法解決網路倫理問題之時將會

面臨一個極為棘手的兩難情境首先網民在網路空間的自由「行駛權」所引起

的誤用與濫用而造成的網路倫理問題一定會消蝕網路社群相互信任的連結運作

機制進而鬆動網路社群的建構基礎然而若著手針對網路倫理問題採取「有

效對策」則勢必要對網民在網路社群中的自由權加以設限如此一來固然可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5

以解決部份的倫理問題但是這樣的作法事實上是犧牲了網路社群當初之所以

被創立起來的最珍貴的特質即網民擁有的近乎完全自由的悠遊空間準此以

往可能會扼殺這個人類自己所創造出來的虛擬網路社區進一步發展的潛力因

為網路社群中網民自我規範自我節制而相互信賴的基本理想與實踐機制有

可能會因為這些防制倫理問題發生的預防或補救措施而蕩然無存因此尋求解

決網路社群倫理問題之道的關鍵基本上是在網民的自由權力與因之而起的誤

用濫用自由之間尋找拿捏一個適當的平衡點(balance point)這個平衡點

一方面必須能夠繼續支持網路社群原有的自由權與自我規範機制另一方面又必

須能夠制止因誤用濫用自由而產生的傾斜顯然的這是一件高難度的藝術工

作是全體網民必須共同面對思量的艱鉅任務工作因為網民才是網路社群的

裁決者網民們在網路社群中的所作所為將決定未來網路世界的面貌

隨著網路空間(cyberspace)的逐步擴充與全球化連結當代人類有機會透

過這個系統完全依其自由意志建構其個人理想的社會聯繫關係國度年輕世

代進入社會常經由創業展現理念達成理想其中中小企業的蓬勃發展的成果

不但成為多數青年創業的指標同時在台灣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這種創業精神更

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與影響基於正因為中小企業對台灣經濟的貢獻邁入數

位經濟世代它理應是研究創業家成功因素的重要議題之一鑒於社會網絡關係在

華人社會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這篇研究論文期望透過探討社會網絡行為在創

業家的創業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期望能夠回答下列重要的問題創業家在其社

會網絡行為表現上有何特色創業家如何營建其社會網絡創業家如何透過社

會網絡來獲得其所需的資訊及獲得潛在利益

研究結果顯示創業家會經由不同的管道可能是正式的組織或公協會專

業協會或是非正式的場合中與別人建立或深或淺的關係並透過不同的互動方

式得到不同的資訊從關鍵人物(強連帶)身上可以得到產業重要的技術與知

識還能發展情感的支持而一般社交朋友(弱連帶)可以得到較多較廣泛的

資訊創業家會透過強連帶關係及參與各種公協會社團活動非正式活動等不

同方式拓展社會網絡關係獲得各種資訊與潛在的商機利益創業家求學過程

與先前工作經驗所累積的人脈也是新創事業發展時的重要資源這篇研究從社

會網絡理論及特徵試圖系統地討論創業家社會網絡關係行為及其意義期透過

這篇研究發現能夠做為學者對未來創業家社會網絡行為研究的基礎而從個案資

料分析的創業家社會網絡關係行為也能夠給創業家一些實務建議讓創業家明

白了解社會網絡關係對創業的重要性以及建立和拓展社會網絡關係的參考幫

助其在經營新創事業時更加順利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6

資料一如何落實網路言論管理

來源摘要自<幾個值得進一步澄清的網路規範根本問題反省與辯論的開端

>《律師雜誌》(第 233期1999年 2月 15日)

作者劉靜怡

網址

httpwwwlawbankcomtwtreatisepl_articleaspxAID=P000010717

《摘要》

網際網路媒介傳播服務的功能人際多元的互動的結構無遠弗屆的網路資

訊服務等確實已帶來人類生活上的便捷惟不諱言的是網路犯罪的問題也隨

之日益增多併發例如網路色情非法竊取網路資料利用網路散播謠言中傷

他人販賣違禁品侵犯他人的著作權刊登不實廣告欺騙社會大眾等

都是網路被不當使用的另一個面向有鑑於此目前全球大多數國家針對社會使

用網人口規模持續快速的發展來看多以積極的態度建立一套「網路資訊規範與

倫理守則」以防止並解決日益嚴重的網路犯罪問題各國政府除了應立法對網

路的不當使用加以規範外並潔何業者的配合以及網路使用者網路管理者敦促

各藉由自身發動自律行為其次各政府在立法時須注意勿以條例式的規範因

為網路太過多元並隨時有新的變化發生所以立法時應以是否造成他人各項損

失為論斷的依據同時也須加強民眾守法的觀念切記勿再重蹈以往嚴以立法寬

於執行的復轍在建立網路秩序與規範之始或許有些困難因為網路本身太過多

變及難以控制不過如果能將這些理念能形成一種風氣配合網路快速的傳播及

廣大多元影響力等的特性必然可以對整個網路倫理與文化有很大的幫助

其次在審視網路秩序規範與網路自由等行為所具的爭辯形式時首先應

從網路特性作為探討的基礎分析網際網路作為一種新興類型的傳媒而言他

具有以下的特性多媒體性(multimedia)超文本性(hypertext)封包切換(packet

switching)同時性(synchronicity)互動性(interactivity)透過這些特性

網際網路得以建構一個自由的虛擬空間他的自由性突破了真實物理疆界的侷

限也穿越了時間的的限制個人的思想言論只要他願意就可以在極短的時

間之內傳播到各地領域中同時經由他人的閱讀與迴響將很快成為一個集體的共

識再就商業的行銷販售來看只要商人的行銷策略能即時反應市場趨勢或

將商品內容的特色以創意行銷作為一個銷售的賣點即能以速度快效率高的

手法進入市場當一個眾人期待已久的美麗新世界似乎已能實質有效地呈現臨在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7

你我眼前時科技的進步除了讓人性得以貼近自由惟同時隨興發揮的任意行

為讓一些人性的醜惡面也隨之帶進了科技所構築的這個虛擬世界之中網路謠

言網路詐欺網路駭客網路色情網路病毒等都證明了網路並不宜是

一個可以完全自由任性行為的地方也因此他仍需要維持一定的秩序讓大家

都要遵守必要的規範才能讓虛擬社會系統不致發生紊亂同時也是融合傳承傳

統真實社會真正的意義

準此就一個國家資訊政策形成過程而言在新興資訊科技發展的初期資

訊政策使應該及早將其可能的影響納入評估以確保新興資訊科技在普遍使用的

同時能夠將選擇和彈性極大化當然此一架構他應該式重塑資訊政策形成過

程的觀點而並非是強調主張政府應該積極介入甚或控制新興資訊科技的發展

走向是一種主張資訊社會公共政策形成下所應該具有更為開放型式下的形式

亦即是這類的論點其所涉及之民主憲政傳統下的政府功能在科技主導的社會結

構中其所行使公權力的界限與控制等的新興制度面的問題分析相關政策執再

行面可以參酌的內容下列的幾個考量方向

一首先應從網路世界爭議面應該如何規範做起

二從現實生活行為中進入網路世界的規範建置

三法律社會規範與資訊科技的倫理關係的建構

四實證法律 VS網路社會-政府國家公權力 VS網路社會

五網路規範倫理秩序法規未來發展趨勢之省思

最後關於這個課題就個人而言面對網路聞名的新興生活空間領域時人

們因受限於過去所累積生活經驗的影響理當會將傳統的記憶與經驗與當代變動

的新型式進行一種對比性差異結構架的形式做出探討與評價所以除了要更理

解網路世界規範運作過程之外當然更要針對傳統世界的規範做出省思其次

在網路世界現實生活中的人們也要面對掌握市場那些無形的操控之手做出太討

理解在資訊科技時代人們除了要面對的是千萬隻隱藏在背後電腦程式設計師

的雙手之外對於參與網路資訊製造傳播的鍵盤之手都是人們必須理解同

時加以掌握的資訊節構要知道網路世界作為一個多元溝通的新社會形式其本

質乃是應以理性的互動溝通作為行為正當性的基礎故每一位網民應有的認知是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8

網路社會互動溝通特性的新行為形式而絕非是透過各種管道渲染或是參與網路

世界的負面傳佈的心態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9

資料二美國資訊自由法的運作經驗

來源摘要自<美國資訊自由法的運作經驗>(台灣新聞記者協會)

作者劉靜怡台大國發所教授

時間2004年 9月 24日

網址httpwwwatjorgtwJudgeercon1aspnumber=42

《摘要》

傳播媒體言論自由權力的內容與義務的結構範圍除了在少數極權社會國家

之外通常都是各政府媒體學者公眾輿論在眾聲喧譁爭議聲中的重要討論

焦點惟當「言論自由」成為事過境遷後的媒體內容裝飾器物後新聞內容的文

字內容的爭議性似乎也從未有機會在人們的生活環境中真正具體的實現它資

訊傳播內含真正的意義

所謂的言論自由以最簡單傳統的話來解釋是「我擁有此一基本的言論自

由與保護於特定的場域有發表言論的自由同時不受到任何事先的監審

(Censorship)與限制(Prior Restraint)並對此言論內容負完全責任而此言論

應包括語言與非語言之型式」無論這一段文字對言論自由詮釋的意義與功能為

何不過他卻實也是號稱民主言論自由大國-美國在歷經了長期時間洗鍊下所

獲得的一項歷史形式的文字詮釋的結晶

不過從歷史的衍發過程中可以肯定的是「言論自由」一直是令一個社會當

權者愛恨交加的名詞也因此註定了它永遠得不到它安定無虞保障形式的主因之

一就在網路快速發展迅速延伸至聲全球世界每一個領域時網路上資訊中過

載與不當言論的批評聲浪讓言論自由又再一次的讓新興的網路媒體面臨了發

展上另一個新興的挑戰茲以美國的發展為例1996 年首先點燃的戰火是「通

訊端正法案」(Communications Decency Act of 1996)他在 Reno v ACLU 的案例

辯論中受到了挫敗但之後美國最高法院宣佈判定「通訊端正法案」的部份條

文屬於違憲也因此讓網路言論自由的保護戰爭在初期得到了應有的重視

不過如果從網路的特性來探討言論自由就有如童早年美國西部拓荒時

代那些愛打抱不平的牛仔們用槍隻來捍衛自己的圈地時他們充滿著理想與正

義的姿態網路社會雖然已走過了蠻荒的年代但虛擬的網路世界裡確有充滿

了如西部開拓時期那般的充滿著許多的未知未來他的發展仍有待轉移實體世界

的規制甚或是重新創造來導入網路世界

審視網際網路發展至今一直都是以資訊自由流通與共享為其經營的精神

所在而其中的基礎所在就是每一位末端使用者都能擁有從網路上自由「擷取」

資訊的權利而這也網際網路功能角色立足的所在所謂的「資訊擷取自由」

就是指一切存在於網路上的資訊每一位使用者都理應能夠自由的擷取也就是

說使用者應該被假設為「善意」的使用者故在網路行為的領域中每一個使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0

用者都應該能自由的擷取所需的資訊而無需擔心是否會觸犯法律

無論是網際網路通路中的資訊或是存在於任何一種傳播媒體的資訊預先過

濾篩選的責任本來就不應該被加諸在使用者的身上相對的是應該成為每一個

資訊「提供者」應有的責任而網路上的資訊若有瑕疵其責任也應該在於「提

供者」無疑的資訊的瑕疵絕對是由於「提供者」的不正確或誤作為而產生的

而非一味的規論至最末端「使用者」的身分上如果在此時將責任歸於使用者

或視其為幫助犯則此無異於就保護智慧財產之名加重了使用者沈重的道德責

準此保障每一個末端使用者擁有「資訊擷取自由」的權力讓每一個網路

使用者在瀏覽網路上的資訊時無需擔心是否不經意的「重製」了他人的著作

也無需擔心從網路上下載的資訊是否會違反法律顯然這是一項非常必要的新思

維而不只是單一的資訊擷取自由意義探討的問題對於存放資訊的使用者私人

物品來說也具有隱私權不可侵犯的意義存在深一層的探究賦予使用者能夠

自由下載並且單純供個人使用的權利這與著作權法上面所揭諸的「尊重智慧財

產」是毫無衝突的資訊能夠自由的流通網路以及知識才能快速的傳布並且

匯集更多的資訊擴大網路的範圍使得知識經濟的規模能更擴大網路的發展

之所以能一日千里畢竟得自於資訊的多元高速即時的傳播特性

如果堅信要求每一個使用者在網路下載資訊時都必須先加以審核該資訊是

否有使用上的瑕疵性那麼對於每一個使用者來說無異是在行為中加重了深

沈的負擔讓使用者起了排斥的寒蟬效應導致使用者可能基於違法的風險不願

意擷取在網路上的資訊因為除非該資訊能夠先證明其為「無瑕疵」的使用

即或式如此審是當前網路資訊領域中所存在著大量的資訊但是又有多少資訊

能夠讓使用者在無負擔的形式下下載使用的告知呢準此如是的擴大勇用者

責任的後果於是必須讓合法的資訊提供者必須花費更大的力量去證明自己是

單純的資訊使用者每一個「提供者」也必須保證「使用者」下載該資訊不會觸

犯法律如此網路自由與快速流通的本質將起重大的改變並且在缺乏一套足夠

信任的機制讓使用者能安心下載資訊試問這難道是身為資訊「提供者」所樂

意見到的情況難道這樣有助於資訊自由有助於國家知識經濟的發展

其次就傳播節構而言資訊提供者與使用者之間原本即存在著「先傳後播」

的結構性關係如果沒有這項資訊先在網路上「存在」那麼使用者的「擷取」

行為就不會發生所以不但存在著前後順序也存在著因果關係論及責任分配

有瑕疵資訊必然來自於「提供者」討論「到底是誰侵犯智慧財產權」的時候

最直接的答案必然是瑕疵資訊的提供者那麼把這個責任擴大到「使用者」的身

上難道會是一件合理的事情如果「合理使用」的責任範圍本身根本不合理那

麼使用上又如何論以合理處在這個網際網路高度發展的時代之中使用者應該

被假設是善意的並且能夠以一般所公認的普通方式去自由的取得網路上一切

存在的資訊而不被賦予「預先審查」的責任網路的世界應該是更拉近「提供

者」與「使用者」間彼此的距離而不是由類似此次的事件造成提供者與使用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1

者相互對立因為真正的侵權責任是存在於「合法提供者」與「非法提供者」

之間的只要能夠阻止非法提供者那麼智慧財產的侵犯就會消失根本無須將

預先審核的重大責任加諸在使用者的身上

面對網路多元介面傳播世代的發展人們如何運用那些傳統新聞自

由的模式以一種典範傳承的態度作為應對二十一世紀各項挑戰的基

礎是一項社會全體必須省思的新思維與行為規範讓人們共同凝聚共

識重新作出共同的承諾一起為此一新興的傳播事業的發展作出努力貢

獻讓人們匯聚智慧締造一些高科技化的生活形式作為人類推動此一

新文明取得全世界共同確實進步的力量讓人們並肩前進倡導此一自

由的精神與秩序為了前一個時代理念的延續更也為了賦與每一個年

輕世代參與者期許的希望與機會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2

資料三匯流發展下傳播內容管制原則之探討 來源摘要自<匯流發展下傳播內容管制原則之探討>發表於交通大學2009 年

全國科技法律研討會

作者陳志宇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

網址httplawblogilf-twcomreadphp97htm

《摘要》

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傳統大眾播媒介壓縮技術網際網路等在數位科技

的主導下將傳統獨立經營發展的廣播通信資訊等傳播媒體產業其所用的

機具設備產製模式服務功能等有關的經營組織模式於「科技匯流」(Technology

Convergence)的形式下已建構出以「數位平台」為經營基礎的「新媒體」(New

Media)結構數位傳播技術已有效地融合了傳統媒體音訊視訊數據訊號分

界的形式並將其功能整合在數位平台上以不同介面的形式傳輸資訊

麥克博斯特(Mark Poster)指出 20 世紀的結束見證了傳播科技系統與

產銷型態結構世代更替的過程傳統傳播活動的進行是將資訊符號從一個定點傳

送到廣泛接收的過程資訊符號通過電子類比訊號縮短了時空距離繼起的新世

代傳播則是以數位化符碼與技術駕馭時空環境麥克將媒介傳播技術領域的分界

分成兩個時代用以說明

(一)媒介商品是由一組比例上屬於極少數專業製播者將資訊內容傳送給

不特定為數眾多消費者社會大眾使用的形式屬於一種由媒體所主導「播放型傳

播模式」(broadcast model of communication)的經營制度

(二)在 20 世紀末一股由ldquo資訊高速公路rdquo及衛星通訊技術以及電視

電腦電話等數位媒介匯流(converge)等整合而成的新興媒介傳播模式成

功發展後他建構了一種多元互動為核心的傳播形態此即是ldquo次世代媒體rdquo的

意義審視在此一數位形是新媒體多工介面的結構原本傳統報紙雜誌廣播

電視等獨立經營的大眾媒體的組織都多已只能成為新媒體多工結構中不同介

面經營的形式而已

當經由數位科技匯流成功地整合傳統媒體於一體的經營形式後於是傳統媒

體產業的經營形態於式啟動了「新媒體」革命性創新經營發展的脈動一個廣

義新媒體的意義是一個以數位平台為基礎整合平面視聽網路通信等傳播

業務他可以是一種垂直整合分工整合經營的形式他也可以是一種水平整合結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3

合異業聯盟所謂多角化經營的策略在新媒體的經營結構體制中傳統大眾媒介

資訊載具因功能不同而形成的獨立經營事業領域分界惟在新媒體整合經營組織

模式的運作下其企製行銷管理等制度都已完全為之解放因此無論就媒

體政策主管的政府機關或事業經營參與的投資者閱聽人社會大眾學術研究者

等而言這都必須是一項全新思維下有效推動參與機制以及其無可規避必須急

於面對空前挑戰的課題

當前述的形式以因為資訊社會的新機制快速地結合傳統社會制度有效地

運作並且共構了一個全新效率實體互動(physical)的新社會形勢時這也同

時也引導現代資訊素養革命性創新變革的成就隨著資訊高速公路普及化的發

展以及衛星通訊技術與電視電腦電話等的技術結合後一種結合製作行

銷消費等三者共構而成的新媒體的經營模式正逐漸快速地取代ldquo第一世代媒

介rdquo的運作型態於是大眾媒介次世代的經營理念結構與制度正式的躍入

人類的生活機能中此即是「次世代媒介制度」的本質就硬體而言它以「數位

技術」為基礎就傳播經營的特質而言它是去核心化的多元交流形式讓每一位

媒介介面的參與者既是受播者也應是傳播者而一個更貼切的用詞應是資訊傳播

ldquo參與者rdquo(participator)的角色大量且高密度投入數位平台所提供情境環境

下的互動傳播行為時也締造了人類文化一個新資訊社會文明的成就

審視新數位匯流發展下的形勢已將各項傳統制度的結構由產業水平層級

的分工將通訊傳播「內容」與「平台」區分開來作頁同時這兩者的管制基礎

目標價值觀也截然不同需至訂出在產業去管制自由化的潮流中內容層面

的管制反而需要重新審視再管制的適當性「內容」與科技產業變動的關連性

低卻與社會價值觀念一貫的關連性高如人性尊嚴與心智未成熟者的保護不

因科技或平台的變革而有不同相對的言論自由的保障弱勢族群媒體近用的

增進也應檢視其社會目標補充一般法律規範不足

引介以下這篇文章介紹了心媒介平台依性質對傳播內容應受管制責任有

高低差異新興的媒體服務自律機制比政府管制更有效達成管制目的並兼顧

創新發展這篇研究從傳統內容管制的基礎出發參酌歐盟 2007 年之視聽影音

多媒體指令以及層級模式分析通訊傳播平台的特性提出細分化的原則探討不

同平台受管制密度的差異提供各位在參與新數位文明下一項行為參考的依據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1

資料一善用『置入性行銷』讓商品訊息在網路迅速發酵形成市場口碑 來源互動數位行銷 httpwwwadcastcomtw

時間2009年 6月 10日

網址httpblogyamcomnraylee445article21535555

《摘要》

俗話說「呷好到相報hellip」這是傳統商業行為中日常消費經驗中的「口碑傳播」

用語相對的它也是消費者消費行為前會先向別人詢問相關商品服務的使用

與消費評價的典型決定的依據因此「市場口碑」口耳相傳訊息的傳播行為

早已存在於人們日常生活的消費行為當中經由網路媒介即時通訊功能的引導

下「市場口碑」的形式在網路的特性以及企業與顧客間關係品質的影響下「網

路口碑」以有別於以往「口碑行銷」的型態快速形成事實上在網路商業行為

普及發達的社會中企業行銷經營必須正視顧客之間「網路口碑」所帶來的影響

其中「網路口碑」的效果可能是正面也可能是負面企業可藉由探討影響網

路「市場口碑」的關鍵因素瞭解該如何管理與運用進而能有效的掌握「網路

口碑」在市場上的影響力

網路口碑形成之因素亦即觀察顧客對於匿名傾向的程度如何影響負面網路

口碑的產生以及從企業形象與關係品質兩方面來探討產生正面網路口碑的影響

因素然而顧客產生網路口碑的行為可能會受到顧客個人特質與企業活動的不

同而產生不同結果因此網路「市場口碑」的探討理應納入顧客的網路涉入程

度來做為企業形象關係品質與正面網路口碑間關係的干擾變項以及加入企業

經營虛擬社群的管理活動本研究顯示吸引網友間熱烈討論能容易形成虛擬社

群間產品銷售周其變動的關係結構即消費者在消費後對「商品價格」「商品種

類」「服務品質」「關係」等因素正面影響口碑傳播意願之研究(1)滿意與

信任能有效激勵顧客透過網路化為正面網路口碑的效果(2)網路的匿名特

性會引發顧客在網路論壇中散播不利於企業的負面網路口碑(3)企業應制訂

危機處理的因應策略並有效地執行之才能真正降低負面網路口碑

其次由於網路「市場口碑」的影響力在消費者行為的領域中逐漸地受到

高度的肯定以及這種口碑傳播具有非商業化的特性因此消費者對這種形式

的推薦會特別的感到信任隨著網際網路的日益普遍口碑的本質也跟著有所變

化全新的口碑在新興的網路銀行產業裡是不是會產生不同以往的結果是有

待探討的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2

審視當前有關目前台灣網路「市場口碑」的研究多半是延伸 B to C 的推

論強調的是「科技接受模型(TAM)」「信任」對採用意願的影響鮮少有學

者是由人際溝通面(亦即口碑)來討論在口碑部分曾有學者認為口碑會影響

使用大眾對電子通路(e-channel)的信任進而影響網路銀行的採用行為故

本研究延伸過去口碑對消費者購買決策影響力的模式目的在於探討網路「市場

口碑」以一種網路『置入性行銷』的策略讓商品訊息在網路迅速發酵以達到

提昇行銷功能的決策力的影響

經由研究結果的分析顯示出下列的結構1「市場口碑」訊息為傳播者的親

身消費經驗時口碑訊息對消費者消費決策的影響力較大2「市場口碑」訊息

傳播者具備的專業程度較高時口碑訊息對消費者消費決策的影響力較大3「市

場口碑」訊息接收者具備的專業程度較高時口碑訊息對消費者消費決策的影響

力較小4「市場口碑」訊息傳播者與接收者之間的關係強度越強時口碑訊息

對消費者消費決策的影響力較大5「市場口碑」訊息接收者愈頻繁地搜尋餐飲

口碑時口碑訊息對消費者消費決策的影響力較大等五項結構因素模式是成立

準此透過前項的理論結構模式為基礎引介以下這篇論文探討自 2003

年以來發展成為熱門爭議性的『置入性行銷』議題正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態勢在

網路上蔓延成為廣大上網人口必然接觸的訊息來源各大網站推出的置入性行

銷手法也挾著異軍突起之態勢盤據在廣告主的行銷策略脈絡之上究竟是什麼

樣魅力造就了這個行銷的明日之星呢回顧『置入性行銷』這個名詞老早就被運

用在媒體中對現代的行銷人而言只是提出再運用而已準此網路執行置入性

行銷的多元工具採行置入性行銷除了要考量產品本身的訊息條件也得對執行

的工具有所了解因為入口網站的平台內容頻道多元必須充分了解才能決定

置入的方式有時候可以直接運用網站的現有資源或創意元素有時候則必須自

行開發創意元素或是內容頻道對運用工具了解得愈清楚就愈能提高置入的效

率因此透過這篇論文的論述期望能找出口碑對網路執行置入性行銷的多元

工具的可行方式採用決策的影響效果以及干擾口碑效果的因素進而提供網

路經營業者擬訂行銷策略時一個不同的思考方向藉著口碑之傳遞強化消費大眾

使用網路銀行的意願進一步影響其實際的採用行為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3

資料二服務業應用網際網路對顧客關係影響之研究

來源<服務業應用網際網路對顧客關係影響之研究>(2005管理新思維學

術研討會頁 41-64 台灣科技大學)

作者李正文劉宴尚

參考網址

httptwmyblogyahoocomjwxSJnSqRERl3irkBYerhCA--articlemid=21

3

《摘要》

顧客資料探勘的應用在商業方面主要的應用方式為顧客群分類(Customer

Profiling)購物籃分析(Market Basket Analysis)以及顧客保留(Customer Retention)

等在顧客群分類方面資料探勘可以從現有顧客資料中找出他們的特徵再利

用這些特徵到潛在顧客資料庫裡去篩選出可能成為企業客戶的名單做為行銷人

員推銷的對象以降低成本提高行銷的成功率

一個良好的顧客服務機制會帶來經營上兩個重要效果1建立第二次買

賣機會2忠誠效應顧客關係首先要探討的是服務的本質特性是什麼1服

務無形性2不可分割性3不易保存性4服務品質多變性就服務行為

的類型而言它有人的服務物的服務心靈鼓舞的服務資訊的服務服務的

內涵來區分可分為提供協助的服務事後進行修補的服務附加價值的服務

所謂的服務的行銷組合除了行銷活動的四個 P 所構成產品(product)價格

(price) 銷售管道或通路(place)促銷(promotion) 尚需包括額外三個 P參與

者(participants)過程(process)實體證據(physical evidence)

在顧客接受的服務活動中顧客會接觸到服務的生產設施設備因此實體

證據提供了關於服務品質的線索讓無形的服務藉由有形的實體證據來表達服

務品質的確保以獲取顧客信賴依顧客購買動機將顧客分為四大類1節約

型顧客2道德型顧客3個人化型顧客4便利型顧客服務顧客的意義

為1人員服務接觸是雙邊的2服務接觸是人際互動3服務接觸是角色

表現顧客關係管理 CRM 就是關係行銷在幫助企業找出有價值的顧客與顧

客建立關係及有效管理顧客關係進而使企業獲利

顧客關係管理流程要素與顧客互動與顧客之連結與顧客之瞭解與顧

客建立關係影響關係品質的因素有1關係銷售行為2關係接觸程度3

顧客知覺支持4服務具體化5關鍵事件的補救6關係終結成本7關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4

係利益8共享價值觀 9溝通10投機行為11關係強度顧客服務管理

主要是提昇外部行銷效果增加內部生產力服務品質的面向1可靠性2反

應性3確實性4同理心5有形性

顧客品質分類1顧客看不見內部品質2顧客看得見的硬體品質3

顧客看得見的軟體品質4服務的時間迅速性5心理的品質造成服務預

期服務與實際體驗到的服務差距原因1管理階層認知2品質規格3服

務遞送4市場溝通5認知服務品質

服務品質管理計畫服務概念發展顧客期待管理計畫服務結果管理計畫

內部行銷計畫實體環境與實體資源管理計畫資訊科技管理計畫顧客參與管

理計畫服務品質管理計畫是由下列七個次計畫所組成的(一)服務概念的發展

(二)顧客期待管理計畫(三)服務結果管理計畫(四)內部行銷計畫(五)

實體環境與實體資源管理計畫(六)資訊科技管理計畫(七)顧客參與管理計

服務品質評量指標原則1從你的服務策略著手2定期評量3提出

以顧客為基礎的問題4詢問公平的問題5蒐集團體和個人資料6為組

織訂下水準基點7蒐集量化和質化且具體的資料8讓成果呈現出來9

確使這些成果易於讓員工瞭解10確保這些成果是可信的11確使這些成果

被利用

顧客服務人力資源策略1僱用正確的員工2發展員工以傳遞服務品

質3提供需要的支援系統4留住最佳的員工5發展企業文化有關客

服人員教育訓練的基本原則1需求分析(組織分析職務分析個人分析)

2成果評鑑3實施良好的訓練計畫下來要針對顧客服務人力績效進行評量

其內容為1績效評估的目標與效益(目標為管理資訊激勵)2績效評

估與管理的步驟3績效評估的方法最後一個客服人員團隊成功領導者的行

為的特質有1親自示範「顧客至上」的精神2致力於推動公司理念3

他們都是『終身學生」4相信員工並在他們身上投資5設立專案小組6

堅持目標7勵行公司政策

接下來要介紹的是顧客知識管理定義企業將前項顧客資料或接觸經驗處

理後成為顧客資訊並經由員工討論與專家解釋等方式將顧客資訊進一步創造

出顧客知識再提供予組織有效地應用以建立與顧客之良好關係資料倉儲定

義定期蒐集自企業內部的日常交易資料庫並累積與儲存龐大的歷史性資料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5

而且這些歷史資料為靜態不可修改長期儲存於倉儲中具有時間性與整合性

以提供精確之分析與決策之用

顧客資料倉儲與一般資料庫的差異為一般關聯式資料庫使用關連資料表儲

存資料儲存日常營運的資料資料瑣碎難提供有價值的資訊資料倉儲則大都

使用多維度資料庫結構儲存資料儲存經過整理彙總的資料能提供有價值得資

訊支援決策判斷資料倉儲的種類

(一)企業資料倉儲(enterprise data warehouse)

(二)資料超市(data market)

(三)多層次資料倉儲(multi-tier data warehouse)

(四)聯合式資料倉儲(federated data warehouse)

(五)虛擬資料倉儲(virtual data warehouse)

資料倉儲的優點是減少費用節省時間和增加產量倉儲的缺點則是再導入

初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和時間倉儲的限制也會給公司資訊傳輸的網路造成一

些問題但如果透過邏輯規則對資料進行細分的技術可以瞭解龐大資料庫中資

料的特性其功能在應用於顧客服務管理類別1服務市場之區隔2客戶發

掘與流失防範3客製化的產品及服務4行銷活動分析如果這些機能透過

網路顧客服務管理功能則可以達到下列的目標1網路服務市場之區隔2網

路客戶發掘與流失防範3網路客製化的產品及服務4網路行銷活動分析

二顧客資料倉儲的特性

資料倉儲具有下列四項特性

(一)主題導向(Subject-Oriented)(二)整合性(Integrated)(三)隨時間變化

(Time-Variant)(四)非揮發性(Non-Volatile)在資料倉儲中資料只能定期地被載

入且一經封裝後就不允許再修改也不允許有刪除的動作因此資料倉儲的

資料環境相對是比較穩定的它只會增加資料而不會減少資料所以可說是非

揮發性的其種類大致上可區分為企業資料倉儲資料超市多層次資料倉儲

聯合式資料倉儲以及虛擬資料倉儲等五種類型其優點在於使用資料倉儲有很多

好處但最重要的是資料倉儲可以幫助企業流通各種資訊做為決策分析之用

以節省時間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並且增加獲利唯缺點是資料倉儲在導入

的初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和時間資料倉儲也可能產生資訊傳輸網路的壅塞

或是資料不正確的問題造成搜尋的時間加長反而降低了效率使得員工的生

產力減低而且事先必須充分掌握使用者的需求並透過適當的溝通與教育訓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6

練讓使用者知道如何去使用這個系統才能得到助益

五藉用網路資料探勘應用顧客資料

顧客資料的探勘程序可以分為(一)決定企業運用資料探勘的目的(二)資

料蒐集(三)選擇適當的資料探勘技術(四)分析結果(五)知識取得與應用鑒

於近年來由於網際網路的蓬勃發展資料探勘的技術也被應用在網際網路上當

顧客拜訪網站時往往提供許多寶貴的資料企業可藉由分析這些資訊來瞭解顧

客的行為模式藉以提高顧客對公司所提供之產品與服務的滿意度利用網路探

勘的應用方式包括有

1網路服務市場之區隔

利用網路探勘可以找出容易理解的規則來描述市場區隔以了解顧客族群的

屬性

2網路客戶發掘與流失防範

利用網路探勘可以建立行銷模式來預測目前有哪些顧客可能會流失使用這

些訊息來留住顧客或是當做篩選潛在客戶的依據

3網路客製化的產品及服務

利用網路探勘可以建立個人化的行銷模式提供顧客個人化的產品及服務

而透過貼心的服務不僅能鎖定顧客的忠誠度更能使顧客自動幫我們做口碑宣

傳帶來更多的商機

4網路行銷活動分析

利用網路探勘可以根據所要行銷的商品找出潛在的客戶名單協助我們決定

該聯絡哪些客戶才可以讓投資報酬率最高達到最好的行銷成效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7

資料三從參與式傳播觀點反思蘭嶼數位典藏建置之歷程

來源摘要自<從參與式傳播觀點反思蘭嶼數位典藏建置之歷程>《新聞學研

究》(第 102期頁 151-1752010年 1月)

作者郭良文林素甘

《摘要》

當多元文化主義在全球化的時代中成為普世的價值社區的營造社區的

文化社區的共同記憶應該是「數位典藏計畫」的源頭活水目前國家數位典藏

國家型科技計畫主要是以動物植物地質人類學檔案器物書畫地

圖與遙測影像金石拓片善本古籍考古新聞為典藏內容然而在現今提振

本土文化社區營造和多元文化發展的同時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社區文化內涵

與鄉土佚事風情是否更值得紀錄傳承因此數位典藏應該不只是規格標準大

小解析度這些數位化的數字與數值它也應該包含社區民眾的故事民眾共同

記憶的部分提供了一種超脫物化而較人文精神思考的元素而這正是科技產業

發展與社會文化相互支援互動共構現代化成就重要的一部份

台灣社會在相當多的地域文化中充滿著族群社會多元文化結構的因素屬於

少數弱勢的地域族群文化與社會雖然他們長期以來都處於文化的邊緣地帶透

過社區意識的抬頭與多元文化的百家齊放少數族群文化始能逐漸揭開它的面

紗這對族群的傳人而言族群的母語精神圖騰文化儀式等這些文化的根源

的流傳發揚都是刻不容緩的事實且極具社會意義深刻的意義

拜數位媒介多工功能之賜藉由數位機材優越的取材品質支援下這篇論文

研究嘗試以紀錄片方式紀錄典藏社區記憶透過紀錄片的實驗創作實際拍攝及

紀錄被攝者思考家庭及生活的過程期能提供開放生命的多元想像用不同的創

作形式來探尋家與家庭成員的生命對話對特定族群家庭集體記憶的發展歷程

以及研究提供一個現實實踐的影像紀錄這是本篇論文在文本呈現上一項空前的

成就

論文內容的結構首先針對就參與式傳播的概念與理論傳統加以分析進而整

理出五項具有參與式傳播的定義內涵其包括「由下而上與草根發展」「民主

論壇與平等對話」「意識覺醒與現況改變」「創造在地知識價值」以及「自

我發展與成果分享」等除了現代化理論所衍生出來的發展傳播概念常與參與式

傳播放在一起討論之外並且將參與式傳播受到哈伯瑪斯概念影響的部分作為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8

論述理論的結構基礎至於錄影紀錄的內容所具有的意義不但是一段族人成員

的生活與訪談真實紀錄也是一個多元文化的數位化紀錄的型態在影音效果的

價值上應具有以下的意義1作為二十一世紀台灣族群家庭變遷的家族記憶

提供一個發展影音紀錄的樣本2呈現多元族群的整體生活型態與生命思維

這有助國內生命教育教學素材的形式3對台灣族群社會中女性形象描繪提

供一個角色現實實踐的影像紀錄4提供給對自我的成長及對生命價值渴望改

變的女性一個思考的案例5為地方社區發展紀錄文化數位典藏的工作提供

了一項具體可行發展模式的參考形式

論文的研究採用 DeNegri 等人的「參與光譜」架構來支援分析並針對「參

與模式」「地方人士的參與」「參與式傳播資料庫的建立」以及「交大數

位典藏團隊的執行情形」等四項內容加以說明以探討蘭嶼媒體與文化數位典藏

計畫的發展過程以及研究發現佳興部落數位典藏內容為當地豐富之文化資源

從規劃內容蒐集資料到成果呈現皆是以文化工作者個人為核心運用在地的

內部社會網絡並連接多元的外部社會網絡不僅聯繫起數位典藏的參與者也

獲得外界資源的協助使相關工作能夠順利進行由於以部落傳統文化為保存內

容在社區充權的個人層次研究發現數位典藏有助於參與者培養出充權意識

增加對部落的認同但仍不足以在組織層次形成充權的過程與結果未來如何擴

展並運用個人層次充權的結果刺激增進社區組織的能力甚至在研究成果與不

足之處亦能期待藉此反省發展出一個更理想的原住民數位典藏的參與式傳播

計畫

最後究論文在數位科技文化發展上的意義來看作品的貢獻則是將近年來

各界對原住民數位典藏政策的推動以由企劃的階段轉進為部落本身進行典藏工

作的階段其所具的意義乃是賦予了原住民能在數位世界握有詮釋權的主體性

其次在就數位落差的形式來看鑒於原住民部落多群居於偏僻鄉野地區就社

會組織結構性而言其面臨的是人口流失及數位能力有限的問題因此透過研

究藉由期望瞭解由原住民部落進行數位典藏的過程及影響以及針對其數位典藏

工作進行的分析透過田野觀察及深度訪談的忠實記錄將數位典藏視為社區發

展紀錄經驗以及動力的可行方式之一如此結合社會網絡及社區充權理論為

發展架構經由此一數位典藏保存傳統文化紀錄的掌握與詮釋如能引發部落居

民未來參與度的提升從運作中產生族人自身以及社會各界多元文化認同的機

制用能提供原住民建立主體性文化與社會自主成長的動能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29

資料一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資源準社會互動研究理論建構與使用

者經驗研究

來源<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資源準社會互動研究理論建構與使用者經驗研究

>《新聞學研究》(第 101期頁 1-442009 年 10月)

作者翁秀琪施伯燁孫式文方念萱李嘉維

網址httpmcrnccuedutw010101html

《摘要》

關於「網絡媒體」的發展早在 20 世紀 80 年代網路先驅者 J C R Licklider

及 Robert Taylor即有精闢的論述當大多數人還將電腦視為「數學運算」的機

器之時Licklider 及 Taylor(1968)即已將電腦理解成是「溝通」的利器這兩位大

師曾大膽地預測未來電腦網路的發展將超越傳統在真實的生活空間(物理世

界)中人類所賴以建構社會網絡必須透過有限之節點(limited gateways)的

先天限制這個虛擬的電腦網路將令未來所有的人類都能輕易地透過這個系

統自由的(完全依其意志)建構其個人的社會聯繫

網路功能結合人類社會體系締造新文明成果在 20 世紀末已逐漸產生了前

所未見的變革電腦與網路的鏈結將各自獨立的文化與社會逐一的被串連而且

引發就社會制度產生了空前的「大變革」(great transformation)浪潮中當網際

網路逐漸地在主導一個人類新文明之際其實這是一場媒體的革命也奠定了新

文明發展間「實」的基礎而此一「新興」的生活行為乃是人類有史以來所

未曾經驗過的換言之透過對電腦科技「技巧高明」的運用是人類第一次「有

能力」為自己開創了一個「虛擬實境」的世界這個虛擬的領域中意味著一項新

的社會制度(social institution)或一個電子的公共領地(electronic commons)已被

人類自己「孕育」出來然而這個人類自己「創造」出來的「新領地」對人類

社會而言有什麼實質意義呢它會是人類遠離或隔絕一切犯罪和不倫理行為的

「新樂園」嗎凡此都值得吾人細細加以思考

當一個人在網路的引導下被以一種有秩序的方式逐一串連起來之後一個

以電腦為基本單位的電腦社群(computer community)於是成形這個新生的社群

表面上看起來雖然只是由許多個人電腦所共同架構起來的「靜寂」的電腦站

(computer stations)的集合吾人或許可以電腦網絡(computer network)姑且稱之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0

但是透過這個電腦網絡卻使得在每一部個人電腦之前的使用者在有意無意

之間有機會形成一個「活絡」的具有生命力的社群這個「虛擬」的社群卻與

人們在傳統日常生活中所共構的真實社群一般同樣地也具有溝通情感與傳遞訊

息的功能而溝通的方式除了個人與個人之間私下的聯繫之外個人與網路中

的集體大眾之間屬於「公共場合」的雙向聯繫亦成為一種提供互動契機的形

勢傳統社會中資訊習慣由中央核心流向邊陲偏遠地帶的「溝通模式」

在這個新興的電腦網絡中已被徹底地顛覆這個新興的電腦網絡形成了一種「草

根式」(grassroots)的聯結這種公民形式聯結最大特質即是將那些屬於社會

網絡中最底層或最邊陲者取得與社會網絡中優勢地位者一樣的社會地位同時陳

述自己的意見因此這個「網路社群」全新運作的結成也意味著新型態人類社

會的社會秩序將會逐漸透過這個網路社群的功能予以運作

其次Licklider 和 Taylor 並且進一步地指出這個網路傳播系統如要持續維

持其正常的運作其關鍵在於有賴廣大網民積極主動參與維護亦即是網路運

作的管理與決定權將落實於使用者的身上這是人類有史以來有機會實施「直

接完全民主」的最佳場域電腦網路的每一位使用者都將有此一權利與義務

貢獻自己的心力自己的智慧及自己的意見以共同形成新的社會價值與規範

準此「網路社群」的創建在「理論」上是人類社會未來的理想但從電腦網路

社群中所實際發生的種種事例審視之則這個新生的社群似乎並沒有為人類社會

帶來任何「幸福」的保證或任何可供期待的光明遠景因為人們在真實社會中

一切之問題行為在電腦網路社群中也一一被重複地展現出來其中最為常見

而最為人所詬病的就是違反倫理的電腦網路侵權行為

當然就當代的社會生活而言那些違反網路社群倫理的事件或現象已層出

不窮甚至已成為「網民」日常在網路社群中必須時時注意提防的「現實問題」

為了防止網路社群中違反倫理事件的發生人們都已開始從技術面暨專業倫理守

則予以適度規範此一社會組織成員的網路社群社會行為這些作法無非是希

望從法律及科技的面向著手間接消極的防堵違反倫理的可能機會與動機其結

果固然有其一定之成效但仍無法有效完全制止網路使用者一些反社會行為的發

生究其原因則法律與科技方法都沒有觸及網路社群仍然是由「社會人」所

共同構成的這個關鍵事實目前所有的網路使用者可以說在成為網民之前都

已具備了相當的「真實社群」中的生活經驗無疑的這些生活經驗會自然地被

帶進網路社區成為網民在網路社群中活動時的行為指南因此欲處理電腦資

訊網路(網路社群)的倫理議題就如同要處理真實社群的倫理議題一般必須

對該社群的結構背景先做深入的理解才有可能掌握其關鍵處進而擬出有效之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1

對策

「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資源準社會互動研究理論建構與使用者經驗研究」

這篇研究論文研究的目的在於建構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準社會互動理論經由

文獻的探討就認知面(含可用性內容結構和網站可辨識程度)情感面和體

驗面是影響使用者準社會互動經驗的主要因素這篇研究探討不同受訪者在使用

數位典藏資料或其他網路資料時的經驗如何(認知面情感面體驗面)使用

者如何和這些網路內容互動具有哪些認知面情感面和體驗面特色的資料更容

易引起他們感官的知覺情感的投入與身體的活動並影響他們對於時空的知

覺而產生所謂的「準社會互動」使用者和他們所處環境中的其他人如何就所

接觸到的電腦網路內容進行互動

研究的結果顯示多數的網站普偏著重於內容及認知面的建制欠缺可用

情感及體驗面的內容故一般使用者對數位典藏網站的知曉度較低認同度也無

法提高研究數據顯示網路使用者理論構面預測準互動行為的可解釋變異量仍

有 59其中解釋力最強的是情感面(54)其次依次是體驗面(37)內

容認知面(34)和可用認知面(32)這篇研究所建構的網路使用者理論構

面和準互動量表雖具有一定程度的效度惟這篇研究是採取網路問卷調查方法

樣本代表性難免不足未來應該以隨機抽樣方法再次檢定這篇研究初步建立的

理論架構以增加研究信度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2

參考資料二癌症部落客的書寫研究

來源摘要自<癌症部落客的書寫研究>《新聞學研究》(第 106期頁 99-134

2011年 1月)

作者陳憶寧

網址httpmcrnccuedutw010603html

《摘要》

部落格的興起與盛行乃在於自發性的自我表現與資訊分享由於不須如

報紙投稿般受到主編審稿採用與否故是十分自由的這也是部落格吸引廣大群

眾的原因之一然而正因為如此故其水準與素質亦無法有一標準來衡量人

氣的高低與水準素質亦未必可以成正比一些喜歡文學寫作之人也就以部落格

作為發表的園地在其中揮灑自我表現創作的熱情

就以創作自由表現而言部落格一方面可說滿足了個人自我實現之成就

感以及與同好分享交流等心理需求一方面也可說是磨練文筆練習寫作及發

表的園地就文學發展方面而言文學創作自始即非「專業文人」的「專利」

任何人都有藉文學創作以表達情感的自由與權利中國文學史上的民間文學作

品也是不可忽略的一環民間文學一般文字較為俚俗但其內容是豐富的情

感是真摯的因此有其相當的價值由此來看目前興盛的網路文學以個人之觀

察約有如下幾項特點

1作者有中文專業的當然更多的是非專業的

2內容豐富多樣有真情表達自我的也有思想天馬行空的

3有寫作能力不錯的讀來言之有物而能感動人

4也不乏國語文基礎尚須加強的如錯別字文句不通章法組織紊亂或

是文字看似優美實是詞藻堆砌不知所云helliphellip等等缺乏國語文或專業寫作指導

與訓練者亦屢見不鮮

當然就表達自我的創作自由與學習寫作的角度來看網路的「文學作品」

是值得鼓勵的其有著社會學心理學以及文學學習各方面的價值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3

至於一些部落客因閱讀者超人氣的擁護建立了對自己作品的信心因而

將作品「出書」者此一現象據個人之觀察其特點亦與前述對部落格之各項

觀點相類所謂的粉絲人氣或市場接受度亦未必與作品水準相等

就出版之著作而言古人有所謂的「名山事業」有所謂的「文章千古事

得失寸心知」(杜甫詩)現代之國語文教育者也常教育說「要提昇國語文

程度要多多閱讀課外書」衡之今日出版物或許就部落客之出書而言亦為

基於一自我表現或者可說「作紀念」之動機而憑其人氣粉絲有相當之銷售量

但就社會對出版著作仍具有相當看重之價值而言出版物之素質如何一般「讀

者」亦恐難以分辨

當然文學作品是否有價值事實上也有其層面與時代性的意義所謂雅與

俗各有其所好陶淵明的作品在當代並未被主流文化所接受到後代才廣受重

視是故就「文學」而言不管是不是網路作品任何人皆有創作與發表的自由

與權利出版為著作亦然其價值亦自是多元而未為定數短期內市場接受度高

的未必會長期受肯定

但就「閱聽人」或「讀者」層面而言對於作品素質之分辨則是需要教育

的增進其素養就像每個人都會唱歌但未必都唱得好每個人都可以寫作出書

但未必是都能寫出「好書」唯就網路媒體正向面觀之作者能於開放的空間「勤

情」於發表期論著社會應該給予肯定至少這是一種不同意見表達的方式其次

就讀者的角度來看是否接受又是另一種場境即或是負面的評價其正向的意義

乃是建構了讀者社群「批判」的能力當然正負二元論最終仍須接受「市場」的

驗證要還是不要接受它存在

審視「癌症部落客」這篇另類課題專業論文研究其所展現的功能是它檢視

部落格對於癌症病患這群弱勢族群所擁有寫作的可能性及意義以特定的健康

議題癌症之部落格回答以下兩個研究問題誰是癌症部落客癌症部落客

如何書寫癌症這篇研究選取兩大部落格系統「Yahoo奇摩」部落格以及「無

名小站」部落格共 63 個選取 315 篇貼文進行內容分析結果發現部落格作者

多是年輕的女性患者貼文可看出部落客的社會連結與面對疾病的書寫動機研

究結果意味著癌症部落格有潛力成為一般大眾書寫處理疾病的空間且部落客為

社會中健康議題的資訊來源之一誰能說這樣的文章「部落格」其所啟發網路媒

體傳播功能新探討意義的所在一種由分眾主導滿足分眾需求的媒介經營形式正

逐漸的發展形成當中同時也開啟了新媒體傳播社會意義的新生命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4

資料三創業家社會網絡行為之質性研究

來源摘要自<創業家社會網絡行為之質性研究>《創業管理研究》(第二卷

第四期頁1-242007年12月)

作者陳家聲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教授

網址httpwwwerjorgtwsearchJournalFilev02n04V02N4-1pdf

《摘要》

網路社會行為的特徵乃是公民式連結組織的形式它不像傳統人類社會一般

有階層化組織方式也就是說這樣的結構方式並沒有一個核心的機制透過權力

的運作將整個社群連結起來網絡溝通方式的出現令使用網絡的人多了一種虛

擬的身分而這就是一種較少受到社教化約束的「虛擬我」青少年使用「虛擬

我」的身分在網絡發言或發布短片由於並非一種面對面(face-to-face)的溝通模

式意味網民發言或上載短片時只是面對電腦而非真實的接收者因此在較少

限制的情況下青少年的行為會變得大膽激進甚至刻意挑戰社教化約束演

變成為一個難受控制的「網絡社會我」這種草根式連結方式所建構起來的網路

社會必須依賴相互的信任(mutual trust)才能彼此聯繫起來成為一個社群

換言之相互的信任乃是電腦網路社群這樣水平式社會組織得以順利運作的主

要機制前面提到電腦網路組織及運作的方式將會是以基層使用者為主體

讓電腦網路的每一位使用者都有同等的權利與義務共同形成電腦網路社會的

價值與規範因此整個網路社群的運作絕大部份是依賴網路使用者的高度自

制與自我規範

網路領域雖然是人類空前第一次有機會獲得完全自由可能展現自我的場

域但網路社群這樣的安排與設定同樣給予網路使用者誤用乃至濫用此完全自

由權利的空間網路社群的倫理問題即是由此而衍生出來可以想見的因為網

路空間的自由所引起的誤用與濫用而造成的網路倫理問題將無可避免地會沖擊

破壞網路社群中網民之間相互信賴的機制而相互信任機制的破壞顯然將會

危及網路社群的建構基礎進而影響網路社群的運作與發展當前許多有關網路

社群倫理議題的探討或著手採取的防制對策無論是就法律面或科技面著手但

都只是片面地考慮到如何減少違反網路倫理的事件發生而尚未能從以上所討論

的網路運作機制予以整體之考量事實上在設法解決網路倫理問題之時將會

面臨一個極為棘手的兩難情境首先網民在網路空間的自由「行駛權」所引起

的誤用與濫用而造成的網路倫理問題一定會消蝕網路社群相互信任的連結運作

機制進而鬆動網路社群的建構基礎然而若著手針對網路倫理問題採取「有

效對策」則勢必要對網民在網路社群中的自由權加以設限如此一來固然可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5

以解決部份的倫理問題但是這樣的作法事實上是犧牲了網路社群當初之所以

被創立起來的最珍貴的特質即網民擁有的近乎完全自由的悠遊空間準此以

往可能會扼殺這個人類自己所創造出來的虛擬網路社區進一步發展的潛力因

為網路社群中網民自我規範自我節制而相互信賴的基本理想與實踐機制有

可能會因為這些防制倫理問題發生的預防或補救措施而蕩然無存因此尋求解

決網路社群倫理問題之道的關鍵基本上是在網民的自由權力與因之而起的誤

用濫用自由之間尋找拿捏一個適當的平衡點(balance point)這個平衡點

一方面必須能夠繼續支持網路社群原有的自由權與自我規範機制另一方面又必

須能夠制止因誤用濫用自由而產生的傾斜顯然的這是一件高難度的藝術工

作是全體網民必須共同面對思量的艱鉅任務工作因為網民才是網路社群的

裁決者網民們在網路社群中的所作所為將決定未來網路世界的面貌

隨著網路空間(cyberspace)的逐步擴充與全球化連結當代人類有機會透

過這個系統完全依其自由意志建構其個人理想的社會聯繫關係國度年輕世

代進入社會常經由創業展現理念達成理想其中中小企業的蓬勃發展的成果

不但成為多數青年創業的指標同時在台灣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這種創業精神更

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與影響基於正因為中小企業對台灣經濟的貢獻邁入數

位經濟世代它理應是研究創業家成功因素的重要議題之一鑒於社會網絡關係在

華人社會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這篇研究論文期望透過探討社會網絡行為在創

業家的創業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期望能夠回答下列重要的問題創業家在其社

會網絡行為表現上有何特色創業家如何營建其社會網絡創業家如何透過社

會網絡來獲得其所需的資訊及獲得潛在利益

研究結果顯示創業家會經由不同的管道可能是正式的組織或公協會專

業協會或是非正式的場合中與別人建立或深或淺的關係並透過不同的互動方

式得到不同的資訊從關鍵人物(強連帶)身上可以得到產業重要的技術與知

識還能發展情感的支持而一般社交朋友(弱連帶)可以得到較多較廣泛的

資訊創業家會透過強連帶關係及參與各種公協會社團活動非正式活動等不

同方式拓展社會網絡關係獲得各種資訊與潛在的商機利益創業家求學過程

與先前工作經驗所累積的人脈也是新創事業發展時的重要資源這篇研究從社

會網絡理論及特徵試圖系統地討論創業家社會網絡關係行為及其意義期透過

這篇研究發現能夠做為學者對未來創業家社會網絡行為研究的基礎而從個案資

料分析的創業家社會網絡關係行為也能夠給創業家一些實務建議讓創業家明

白了解社會網絡關係對創業的重要性以及建立和拓展社會網絡關係的參考幫

助其在經營新創事業時更加順利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6

資料一如何落實網路言論管理

來源摘要自<幾個值得進一步澄清的網路規範根本問題反省與辯論的開端

>《律師雜誌》(第 233期1999年 2月 15日)

作者劉靜怡

網址

httpwwwlawbankcomtwtreatisepl_articleaspxAID=P000010717

《摘要》

網際網路媒介傳播服務的功能人際多元的互動的結構無遠弗屆的網路資

訊服務等確實已帶來人類生活上的便捷惟不諱言的是網路犯罪的問題也隨

之日益增多併發例如網路色情非法竊取網路資料利用網路散播謠言中傷

他人販賣違禁品侵犯他人的著作權刊登不實廣告欺騙社會大眾等

都是網路被不當使用的另一個面向有鑑於此目前全球大多數國家針對社會使

用網人口規模持續快速的發展來看多以積極的態度建立一套「網路資訊規範與

倫理守則」以防止並解決日益嚴重的網路犯罪問題各國政府除了應立法對網

路的不當使用加以規範外並潔何業者的配合以及網路使用者網路管理者敦促

各藉由自身發動自律行為其次各政府在立法時須注意勿以條例式的規範因

為網路太過多元並隨時有新的變化發生所以立法時應以是否造成他人各項損

失為論斷的依據同時也須加強民眾守法的觀念切記勿再重蹈以往嚴以立法寬

於執行的復轍在建立網路秩序與規範之始或許有些困難因為網路本身太過多

變及難以控制不過如果能將這些理念能形成一種風氣配合網路快速的傳播及

廣大多元影響力等的特性必然可以對整個網路倫理與文化有很大的幫助

其次在審視網路秩序規範與網路自由等行為所具的爭辯形式時首先應

從網路特性作為探討的基礎分析網際網路作為一種新興類型的傳媒而言他

具有以下的特性多媒體性(multimedia)超文本性(hypertext)封包切換(packet

switching)同時性(synchronicity)互動性(interactivity)透過這些特性

網際網路得以建構一個自由的虛擬空間他的自由性突破了真實物理疆界的侷

限也穿越了時間的的限制個人的思想言論只要他願意就可以在極短的時

間之內傳播到各地領域中同時經由他人的閱讀與迴響將很快成為一個集體的共

識再就商業的行銷販售來看只要商人的行銷策略能即時反應市場趨勢或

將商品內容的特色以創意行銷作為一個銷售的賣點即能以速度快效率高的

手法進入市場當一個眾人期待已久的美麗新世界似乎已能實質有效地呈現臨在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7

你我眼前時科技的進步除了讓人性得以貼近自由惟同時隨興發揮的任意行

為讓一些人性的醜惡面也隨之帶進了科技所構築的這個虛擬世界之中網路謠

言網路詐欺網路駭客網路色情網路病毒等都證明了網路並不宜是

一個可以完全自由任性行為的地方也因此他仍需要維持一定的秩序讓大家

都要遵守必要的規範才能讓虛擬社會系統不致發生紊亂同時也是融合傳承傳

統真實社會真正的意義

準此就一個國家資訊政策形成過程而言在新興資訊科技發展的初期資

訊政策使應該及早將其可能的影響納入評估以確保新興資訊科技在普遍使用的

同時能夠將選擇和彈性極大化當然此一架構他應該式重塑資訊政策形成過

程的觀點而並非是強調主張政府應該積極介入甚或控制新興資訊科技的發展

走向是一種主張資訊社會公共政策形成下所應該具有更為開放型式下的形式

亦即是這類的論點其所涉及之民主憲政傳統下的政府功能在科技主導的社會結

構中其所行使公權力的界限與控制等的新興制度面的問題分析相關政策執再

行面可以參酌的內容下列的幾個考量方向

一首先應從網路世界爭議面應該如何規範做起

二從現實生活行為中進入網路世界的規範建置

三法律社會規範與資訊科技的倫理關係的建構

四實證法律 VS網路社會-政府國家公權力 VS網路社會

五網路規範倫理秩序法規未來發展趨勢之省思

最後關於這個課題就個人而言面對網路聞名的新興生活空間領域時人

們因受限於過去所累積生活經驗的影響理當會將傳統的記憶與經驗與當代變動

的新型式進行一種對比性差異結構架的形式做出探討與評價所以除了要更理

解網路世界規範運作過程之外當然更要針對傳統世界的規範做出省思其次

在網路世界現實生活中的人們也要面對掌握市場那些無形的操控之手做出太討

理解在資訊科技時代人們除了要面對的是千萬隻隱藏在背後電腦程式設計師

的雙手之外對於參與網路資訊製造傳播的鍵盤之手都是人們必須理解同

時加以掌握的資訊節構要知道網路世界作為一個多元溝通的新社會形式其本

質乃是應以理性的互動溝通作為行為正當性的基礎故每一位網民應有的認知是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8

網路社會互動溝通特性的新行為形式而絕非是透過各種管道渲染或是參與網路

世界的負面傳佈的心態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9

資料二美國資訊自由法的運作經驗

來源摘要自<美國資訊自由法的運作經驗>(台灣新聞記者協會)

作者劉靜怡台大國發所教授

時間2004年 9月 24日

網址httpwwwatjorgtwJudgeercon1aspnumber=42

《摘要》

傳播媒體言論自由權力的內容與義務的結構範圍除了在少數極權社會國家

之外通常都是各政府媒體學者公眾輿論在眾聲喧譁爭議聲中的重要討論

焦點惟當「言論自由」成為事過境遷後的媒體內容裝飾器物後新聞內容的文

字內容的爭議性似乎也從未有機會在人們的生活環境中真正具體的實現它資

訊傳播內含真正的意義

所謂的言論自由以最簡單傳統的話來解釋是「我擁有此一基本的言論自

由與保護於特定的場域有發表言論的自由同時不受到任何事先的監審

(Censorship)與限制(Prior Restraint)並對此言論內容負完全責任而此言論

應包括語言與非語言之型式」無論這一段文字對言論自由詮釋的意義與功能為

何不過他卻實也是號稱民主言論自由大國-美國在歷經了長期時間洗鍊下所

獲得的一項歷史形式的文字詮釋的結晶

不過從歷史的衍發過程中可以肯定的是「言論自由」一直是令一個社會當

權者愛恨交加的名詞也因此註定了它永遠得不到它安定無虞保障形式的主因之

一就在網路快速發展迅速延伸至聲全球世界每一個領域時網路上資訊中過

載與不當言論的批評聲浪讓言論自由又再一次的讓新興的網路媒體面臨了發

展上另一個新興的挑戰茲以美國的發展為例1996 年首先點燃的戰火是「通

訊端正法案」(Communications Decency Act of 1996)他在 Reno v ACLU 的案例

辯論中受到了挫敗但之後美國最高法院宣佈判定「通訊端正法案」的部份條

文屬於違憲也因此讓網路言論自由的保護戰爭在初期得到了應有的重視

不過如果從網路的特性來探討言論自由就有如童早年美國西部拓荒時

代那些愛打抱不平的牛仔們用槍隻來捍衛自己的圈地時他們充滿著理想與正

義的姿態網路社會雖然已走過了蠻荒的年代但虛擬的網路世界裡確有充滿

了如西部開拓時期那般的充滿著許多的未知未來他的發展仍有待轉移實體世界

的規制甚或是重新創造來導入網路世界

審視網際網路發展至今一直都是以資訊自由流通與共享為其經營的精神

所在而其中的基礎所在就是每一位末端使用者都能擁有從網路上自由「擷取」

資訊的權利而這也網際網路功能角色立足的所在所謂的「資訊擷取自由」

就是指一切存在於網路上的資訊每一位使用者都理應能夠自由的擷取也就是

說使用者應該被假設為「善意」的使用者故在網路行為的領域中每一個使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0

用者都應該能自由的擷取所需的資訊而無需擔心是否會觸犯法律

無論是網際網路通路中的資訊或是存在於任何一種傳播媒體的資訊預先過

濾篩選的責任本來就不應該被加諸在使用者的身上相對的是應該成為每一個

資訊「提供者」應有的責任而網路上的資訊若有瑕疵其責任也應該在於「提

供者」無疑的資訊的瑕疵絕對是由於「提供者」的不正確或誤作為而產生的

而非一味的規論至最末端「使用者」的身分上如果在此時將責任歸於使用者

或視其為幫助犯則此無異於就保護智慧財產之名加重了使用者沈重的道德責

準此保障每一個末端使用者擁有「資訊擷取自由」的權力讓每一個網路

使用者在瀏覽網路上的資訊時無需擔心是否不經意的「重製」了他人的著作

也無需擔心從網路上下載的資訊是否會違反法律顯然這是一項非常必要的新思

維而不只是單一的資訊擷取自由意義探討的問題對於存放資訊的使用者私人

物品來說也具有隱私權不可侵犯的意義存在深一層的探究賦予使用者能夠

自由下載並且單純供個人使用的權利這與著作權法上面所揭諸的「尊重智慧財

產」是毫無衝突的資訊能夠自由的流通網路以及知識才能快速的傳布並且

匯集更多的資訊擴大網路的範圍使得知識經濟的規模能更擴大網路的發展

之所以能一日千里畢竟得自於資訊的多元高速即時的傳播特性

如果堅信要求每一個使用者在網路下載資訊時都必須先加以審核該資訊是

否有使用上的瑕疵性那麼對於每一個使用者來說無異是在行為中加重了深

沈的負擔讓使用者起了排斥的寒蟬效應導致使用者可能基於違法的風險不願

意擷取在網路上的資訊因為除非該資訊能夠先證明其為「無瑕疵」的使用

即或式如此審是當前網路資訊領域中所存在著大量的資訊但是又有多少資訊

能夠讓使用者在無負擔的形式下下載使用的告知呢準此如是的擴大勇用者

責任的後果於是必須讓合法的資訊提供者必須花費更大的力量去證明自己是

單純的資訊使用者每一個「提供者」也必須保證「使用者」下載該資訊不會觸

犯法律如此網路自由與快速流通的本質將起重大的改變並且在缺乏一套足夠

信任的機制讓使用者能安心下載資訊試問這難道是身為資訊「提供者」所樂

意見到的情況難道這樣有助於資訊自由有助於國家知識經濟的發展

其次就傳播節構而言資訊提供者與使用者之間原本即存在著「先傳後播」

的結構性關係如果沒有這項資訊先在網路上「存在」那麼使用者的「擷取」

行為就不會發生所以不但存在著前後順序也存在著因果關係論及責任分配

有瑕疵資訊必然來自於「提供者」討論「到底是誰侵犯智慧財產權」的時候

最直接的答案必然是瑕疵資訊的提供者那麼把這個責任擴大到「使用者」的身

上難道會是一件合理的事情如果「合理使用」的責任範圍本身根本不合理那

麼使用上又如何論以合理處在這個網際網路高度發展的時代之中使用者應該

被假設是善意的並且能夠以一般所公認的普通方式去自由的取得網路上一切

存在的資訊而不被賦予「預先審查」的責任網路的世界應該是更拉近「提供

者」與「使用者」間彼此的距離而不是由類似此次的事件造成提供者與使用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1

者相互對立因為真正的侵權責任是存在於「合法提供者」與「非法提供者」

之間的只要能夠阻止非法提供者那麼智慧財產的侵犯就會消失根本無須將

預先審核的重大責任加諸在使用者的身上

面對網路多元介面傳播世代的發展人們如何運用那些傳統新聞自

由的模式以一種典範傳承的態度作為應對二十一世紀各項挑戰的基

礎是一項社會全體必須省思的新思維與行為規範讓人們共同凝聚共

識重新作出共同的承諾一起為此一新興的傳播事業的發展作出努力貢

獻讓人們匯聚智慧締造一些高科技化的生活形式作為人類推動此一

新文明取得全世界共同確實進步的力量讓人們並肩前進倡導此一自

由的精神與秩序為了前一個時代理念的延續更也為了賦與每一個年

輕世代參與者期許的希望與機會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2

資料三匯流發展下傳播內容管制原則之探討 來源摘要自<匯流發展下傳播內容管制原則之探討>發表於交通大學2009 年

全國科技法律研討會

作者陳志宇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

網址httplawblogilf-twcomreadphp97htm

《摘要》

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傳統大眾播媒介壓縮技術網際網路等在數位科技

的主導下將傳統獨立經營發展的廣播通信資訊等傳播媒體產業其所用的

機具設備產製模式服務功能等有關的經營組織模式於「科技匯流」(Technology

Convergence)的形式下已建構出以「數位平台」為經營基礎的「新媒體」(New

Media)結構數位傳播技術已有效地融合了傳統媒體音訊視訊數據訊號分

界的形式並將其功能整合在數位平台上以不同介面的形式傳輸資訊

麥克博斯特(Mark Poster)指出 20 世紀的結束見證了傳播科技系統與

產銷型態結構世代更替的過程傳統傳播活動的進行是將資訊符號從一個定點傳

送到廣泛接收的過程資訊符號通過電子類比訊號縮短了時空距離繼起的新世

代傳播則是以數位化符碼與技術駕馭時空環境麥克將媒介傳播技術領域的分界

分成兩個時代用以說明

(一)媒介商品是由一組比例上屬於極少數專業製播者將資訊內容傳送給

不特定為數眾多消費者社會大眾使用的形式屬於一種由媒體所主導「播放型傳

播模式」(broadcast model of communication)的經營制度

(二)在 20 世紀末一股由ldquo資訊高速公路rdquo及衛星通訊技術以及電視

電腦電話等數位媒介匯流(converge)等整合而成的新興媒介傳播模式成

功發展後他建構了一種多元互動為核心的傳播形態此即是ldquo次世代媒體rdquo的

意義審視在此一數位形是新媒體多工介面的結構原本傳統報紙雜誌廣播

電視等獨立經營的大眾媒體的組織都多已只能成為新媒體多工結構中不同介

面經營的形式而已

當經由數位科技匯流成功地整合傳統媒體於一體的經營形式後於是傳統媒

體產業的經營形態於式啟動了「新媒體」革命性創新經營發展的脈動一個廣

義新媒體的意義是一個以數位平台為基礎整合平面視聽網路通信等傳播

業務他可以是一種垂直整合分工整合經營的形式他也可以是一種水平整合結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3

合異業聯盟所謂多角化經營的策略在新媒體的經營結構體制中傳統大眾媒介

資訊載具因功能不同而形成的獨立經營事業領域分界惟在新媒體整合經營組織

模式的運作下其企製行銷管理等制度都已完全為之解放因此無論就媒

體政策主管的政府機關或事業經營參與的投資者閱聽人社會大眾學術研究者

等而言這都必須是一項全新思維下有效推動參與機制以及其無可規避必須急

於面對空前挑戰的課題

當前述的形式以因為資訊社會的新機制快速地結合傳統社會制度有效地

運作並且共構了一個全新效率實體互動(physical)的新社會形勢時這也同

時也引導現代資訊素養革命性創新變革的成就隨著資訊高速公路普及化的發

展以及衛星通訊技術與電視電腦電話等的技術結合後一種結合製作行

銷消費等三者共構而成的新媒體的經營模式正逐漸快速地取代ldquo第一世代媒

介rdquo的運作型態於是大眾媒介次世代的經營理念結構與制度正式的躍入

人類的生活機能中此即是「次世代媒介制度」的本質就硬體而言它以「數位

技術」為基礎就傳播經營的特質而言它是去核心化的多元交流形式讓每一位

媒介介面的參與者既是受播者也應是傳播者而一個更貼切的用詞應是資訊傳播

ldquo參與者rdquo(participator)的角色大量且高密度投入數位平台所提供情境環境

下的互動傳播行為時也締造了人類文化一個新資訊社會文明的成就

審視新數位匯流發展下的形勢已將各項傳統制度的結構由產業水平層級

的分工將通訊傳播「內容」與「平台」區分開來作頁同時這兩者的管制基礎

目標價值觀也截然不同需至訂出在產業去管制自由化的潮流中內容層面

的管制反而需要重新審視再管制的適當性「內容」與科技產業變動的關連性

低卻與社會價值觀念一貫的關連性高如人性尊嚴與心智未成熟者的保護不

因科技或平台的變革而有不同相對的言論自由的保障弱勢族群媒體近用的

增進也應檢視其社會目標補充一般法律規範不足

引介以下這篇文章介紹了心媒介平台依性質對傳播內容應受管制責任有

高低差異新興的媒體服務自律機制比政府管制更有效達成管制目的並兼顧

創新發展這篇研究從傳統內容管制的基礎出發參酌歐盟 2007 年之視聽影音

多媒體指令以及層級模式分析通訊傳播平台的特性提出細分化的原則探討不

同平台受管制密度的差異提供各位在參與新數位文明下一項行為參考的依據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2

審視當前有關目前台灣網路「市場口碑」的研究多半是延伸 B to C 的推

論強調的是「科技接受模型(TAM)」「信任」對採用意願的影響鮮少有學

者是由人際溝通面(亦即口碑)來討論在口碑部分曾有學者認為口碑會影響

使用大眾對電子通路(e-channel)的信任進而影響網路銀行的採用行為故

本研究延伸過去口碑對消費者購買決策影響力的模式目的在於探討網路「市場

口碑」以一種網路『置入性行銷』的策略讓商品訊息在網路迅速發酵以達到

提昇行銷功能的決策力的影響

經由研究結果的分析顯示出下列的結構1「市場口碑」訊息為傳播者的親

身消費經驗時口碑訊息對消費者消費決策的影響力較大2「市場口碑」訊息

傳播者具備的專業程度較高時口碑訊息對消費者消費決策的影響力較大3「市

場口碑」訊息接收者具備的專業程度較高時口碑訊息對消費者消費決策的影響

力較小4「市場口碑」訊息傳播者與接收者之間的關係強度越強時口碑訊息

對消費者消費決策的影響力較大5「市場口碑」訊息接收者愈頻繁地搜尋餐飲

口碑時口碑訊息對消費者消費決策的影響力較大等五項結構因素模式是成立

準此透過前項的理論結構模式為基礎引介以下這篇論文探討自 2003

年以來發展成為熱門爭議性的『置入性行銷』議題正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態勢在

網路上蔓延成為廣大上網人口必然接觸的訊息來源各大網站推出的置入性行

銷手法也挾著異軍突起之態勢盤據在廣告主的行銷策略脈絡之上究竟是什麼

樣魅力造就了這個行銷的明日之星呢回顧『置入性行銷』這個名詞老早就被運

用在媒體中對現代的行銷人而言只是提出再運用而已準此網路執行置入性

行銷的多元工具採行置入性行銷除了要考量產品本身的訊息條件也得對執行

的工具有所了解因為入口網站的平台內容頻道多元必須充分了解才能決定

置入的方式有時候可以直接運用網站的現有資源或創意元素有時候則必須自

行開發創意元素或是內容頻道對運用工具了解得愈清楚就愈能提高置入的效

率因此透過這篇論文的論述期望能找出口碑對網路執行置入性行銷的多元

工具的可行方式採用決策的影響效果以及干擾口碑效果的因素進而提供網

路經營業者擬訂行銷策略時一個不同的思考方向藉著口碑之傳遞強化消費大眾

使用網路銀行的意願進一步影響其實際的採用行為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3

資料二服務業應用網際網路對顧客關係影響之研究

來源<服務業應用網際網路對顧客關係影響之研究>(2005管理新思維學

術研討會頁 41-64 台灣科技大學)

作者李正文劉宴尚

參考網址

httptwmyblogyahoocomjwxSJnSqRERl3irkBYerhCA--articlemid=21

3

《摘要》

顧客資料探勘的應用在商業方面主要的應用方式為顧客群分類(Customer

Profiling)購物籃分析(Market Basket Analysis)以及顧客保留(Customer Retention)

等在顧客群分類方面資料探勘可以從現有顧客資料中找出他們的特徵再利

用這些特徵到潛在顧客資料庫裡去篩選出可能成為企業客戶的名單做為行銷人

員推銷的對象以降低成本提高行銷的成功率

一個良好的顧客服務機制會帶來經營上兩個重要效果1建立第二次買

賣機會2忠誠效應顧客關係首先要探討的是服務的本質特性是什麼1服

務無形性2不可分割性3不易保存性4服務品質多變性就服務行為

的類型而言它有人的服務物的服務心靈鼓舞的服務資訊的服務服務的

內涵來區分可分為提供協助的服務事後進行修補的服務附加價值的服務

所謂的服務的行銷組合除了行銷活動的四個 P 所構成產品(product)價格

(price) 銷售管道或通路(place)促銷(promotion) 尚需包括額外三個 P參與

者(participants)過程(process)實體證據(physical evidence)

在顧客接受的服務活動中顧客會接觸到服務的生產設施設備因此實體

證據提供了關於服務品質的線索讓無形的服務藉由有形的實體證據來表達服

務品質的確保以獲取顧客信賴依顧客購買動機將顧客分為四大類1節約

型顧客2道德型顧客3個人化型顧客4便利型顧客服務顧客的意義

為1人員服務接觸是雙邊的2服務接觸是人際互動3服務接觸是角色

表現顧客關係管理 CRM 就是關係行銷在幫助企業找出有價值的顧客與顧

客建立關係及有效管理顧客關係進而使企業獲利

顧客關係管理流程要素與顧客互動與顧客之連結與顧客之瞭解與顧

客建立關係影響關係品質的因素有1關係銷售行為2關係接觸程度3

顧客知覺支持4服務具體化5關鍵事件的補救6關係終結成本7關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4

係利益8共享價值觀 9溝通10投機行為11關係強度顧客服務管理

主要是提昇外部行銷效果增加內部生產力服務品質的面向1可靠性2反

應性3確實性4同理心5有形性

顧客品質分類1顧客看不見內部品質2顧客看得見的硬體品質3

顧客看得見的軟體品質4服務的時間迅速性5心理的品質造成服務預

期服務與實際體驗到的服務差距原因1管理階層認知2品質規格3服

務遞送4市場溝通5認知服務品質

服務品質管理計畫服務概念發展顧客期待管理計畫服務結果管理計畫

內部行銷計畫實體環境與實體資源管理計畫資訊科技管理計畫顧客參與管

理計畫服務品質管理計畫是由下列七個次計畫所組成的(一)服務概念的發展

(二)顧客期待管理計畫(三)服務結果管理計畫(四)內部行銷計畫(五)

實體環境與實體資源管理計畫(六)資訊科技管理計畫(七)顧客參與管理計

服務品質評量指標原則1從你的服務策略著手2定期評量3提出

以顧客為基礎的問題4詢問公平的問題5蒐集團體和個人資料6為組

織訂下水準基點7蒐集量化和質化且具體的資料8讓成果呈現出來9

確使這些成果易於讓員工瞭解10確保這些成果是可信的11確使這些成果

被利用

顧客服務人力資源策略1僱用正確的員工2發展員工以傳遞服務品

質3提供需要的支援系統4留住最佳的員工5發展企業文化有關客

服人員教育訓練的基本原則1需求分析(組織分析職務分析個人分析)

2成果評鑑3實施良好的訓練計畫下來要針對顧客服務人力績效進行評量

其內容為1績效評估的目標與效益(目標為管理資訊激勵)2績效評

估與管理的步驟3績效評估的方法最後一個客服人員團隊成功領導者的行

為的特質有1親自示範「顧客至上」的精神2致力於推動公司理念3

他們都是『終身學生」4相信員工並在他們身上投資5設立專案小組6

堅持目標7勵行公司政策

接下來要介紹的是顧客知識管理定義企業將前項顧客資料或接觸經驗處

理後成為顧客資訊並經由員工討論與專家解釋等方式將顧客資訊進一步創造

出顧客知識再提供予組織有效地應用以建立與顧客之良好關係資料倉儲定

義定期蒐集自企業內部的日常交易資料庫並累積與儲存龐大的歷史性資料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5

而且這些歷史資料為靜態不可修改長期儲存於倉儲中具有時間性與整合性

以提供精確之分析與決策之用

顧客資料倉儲與一般資料庫的差異為一般關聯式資料庫使用關連資料表儲

存資料儲存日常營運的資料資料瑣碎難提供有價值的資訊資料倉儲則大都

使用多維度資料庫結構儲存資料儲存經過整理彙總的資料能提供有價值得資

訊支援決策判斷資料倉儲的種類

(一)企業資料倉儲(enterprise data warehouse)

(二)資料超市(data market)

(三)多層次資料倉儲(multi-tier data warehouse)

(四)聯合式資料倉儲(federated data warehouse)

(五)虛擬資料倉儲(virtual data warehouse)

資料倉儲的優點是減少費用節省時間和增加產量倉儲的缺點則是再導入

初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和時間倉儲的限制也會給公司資訊傳輸的網路造成一

些問題但如果透過邏輯規則對資料進行細分的技術可以瞭解龐大資料庫中資

料的特性其功能在應用於顧客服務管理類別1服務市場之區隔2客戶發

掘與流失防範3客製化的產品及服務4行銷活動分析如果這些機能透過

網路顧客服務管理功能則可以達到下列的目標1網路服務市場之區隔2網

路客戶發掘與流失防範3網路客製化的產品及服務4網路行銷活動分析

二顧客資料倉儲的特性

資料倉儲具有下列四項特性

(一)主題導向(Subject-Oriented)(二)整合性(Integrated)(三)隨時間變化

(Time-Variant)(四)非揮發性(Non-Volatile)在資料倉儲中資料只能定期地被載

入且一經封裝後就不允許再修改也不允許有刪除的動作因此資料倉儲的

資料環境相對是比較穩定的它只會增加資料而不會減少資料所以可說是非

揮發性的其種類大致上可區分為企業資料倉儲資料超市多層次資料倉儲

聯合式資料倉儲以及虛擬資料倉儲等五種類型其優點在於使用資料倉儲有很多

好處但最重要的是資料倉儲可以幫助企業流通各種資訊做為決策分析之用

以節省時間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並且增加獲利唯缺點是資料倉儲在導入

的初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和時間資料倉儲也可能產生資訊傳輸網路的壅塞

或是資料不正確的問題造成搜尋的時間加長反而降低了效率使得員工的生

產力減低而且事先必須充分掌握使用者的需求並透過適當的溝通與教育訓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6

練讓使用者知道如何去使用這個系統才能得到助益

五藉用網路資料探勘應用顧客資料

顧客資料的探勘程序可以分為(一)決定企業運用資料探勘的目的(二)資

料蒐集(三)選擇適當的資料探勘技術(四)分析結果(五)知識取得與應用鑒

於近年來由於網際網路的蓬勃發展資料探勘的技術也被應用在網際網路上當

顧客拜訪網站時往往提供許多寶貴的資料企業可藉由分析這些資訊來瞭解顧

客的行為模式藉以提高顧客對公司所提供之產品與服務的滿意度利用網路探

勘的應用方式包括有

1網路服務市場之區隔

利用網路探勘可以找出容易理解的規則來描述市場區隔以了解顧客族群的

屬性

2網路客戶發掘與流失防範

利用網路探勘可以建立行銷模式來預測目前有哪些顧客可能會流失使用這

些訊息來留住顧客或是當做篩選潛在客戶的依據

3網路客製化的產品及服務

利用網路探勘可以建立個人化的行銷模式提供顧客個人化的產品及服務

而透過貼心的服務不僅能鎖定顧客的忠誠度更能使顧客自動幫我們做口碑宣

傳帶來更多的商機

4網路行銷活動分析

利用網路探勘可以根據所要行銷的商品找出潛在的客戶名單協助我們決定

該聯絡哪些客戶才可以讓投資報酬率最高達到最好的行銷成效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7

資料三從參與式傳播觀點反思蘭嶼數位典藏建置之歷程

來源摘要自<從參與式傳播觀點反思蘭嶼數位典藏建置之歷程>《新聞學研

究》(第 102期頁 151-1752010年 1月)

作者郭良文林素甘

《摘要》

當多元文化主義在全球化的時代中成為普世的價值社區的營造社區的

文化社區的共同記憶應該是「數位典藏計畫」的源頭活水目前國家數位典藏

國家型科技計畫主要是以動物植物地質人類學檔案器物書畫地

圖與遙測影像金石拓片善本古籍考古新聞為典藏內容然而在現今提振

本土文化社區營造和多元文化發展的同時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社區文化內涵

與鄉土佚事風情是否更值得紀錄傳承因此數位典藏應該不只是規格標準大

小解析度這些數位化的數字與數值它也應該包含社區民眾的故事民眾共同

記憶的部分提供了一種超脫物化而較人文精神思考的元素而這正是科技產業

發展與社會文化相互支援互動共構現代化成就重要的一部份

台灣社會在相當多的地域文化中充滿著族群社會多元文化結構的因素屬於

少數弱勢的地域族群文化與社會雖然他們長期以來都處於文化的邊緣地帶透

過社區意識的抬頭與多元文化的百家齊放少數族群文化始能逐漸揭開它的面

紗這對族群的傳人而言族群的母語精神圖騰文化儀式等這些文化的根源

的流傳發揚都是刻不容緩的事實且極具社會意義深刻的意義

拜數位媒介多工功能之賜藉由數位機材優越的取材品質支援下這篇論文

研究嘗試以紀錄片方式紀錄典藏社區記憶透過紀錄片的實驗創作實際拍攝及

紀錄被攝者思考家庭及生活的過程期能提供開放生命的多元想像用不同的創

作形式來探尋家與家庭成員的生命對話對特定族群家庭集體記憶的發展歷程

以及研究提供一個現實實踐的影像紀錄這是本篇論文在文本呈現上一項空前的

成就

論文內容的結構首先針對就參與式傳播的概念與理論傳統加以分析進而整

理出五項具有參與式傳播的定義內涵其包括「由下而上與草根發展」「民主

論壇與平等對話」「意識覺醒與現況改變」「創造在地知識價值」以及「自

我發展與成果分享」等除了現代化理論所衍生出來的發展傳播概念常與參與式

傳播放在一起討論之外並且將參與式傳播受到哈伯瑪斯概念影響的部分作為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8

論述理論的結構基礎至於錄影紀錄的內容所具有的意義不但是一段族人成員

的生活與訪談真實紀錄也是一個多元文化的數位化紀錄的型態在影音效果的

價值上應具有以下的意義1作為二十一世紀台灣族群家庭變遷的家族記憶

提供一個發展影音紀錄的樣本2呈現多元族群的整體生活型態與生命思維

這有助國內生命教育教學素材的形式3對台灣族群社會中女性形象描繪提

供一個角色現實實踐的影像紀錄4提供給對自我的成長及對生命價值渴望改

變的女性一個思考的案例5為地方社區發展紀錄文化數位典藏的工作提供

了一項具體可行發展模式的參考形式

論文的研究採用 DeNegri 等人的「參與光譜」架構來支援分析並針對「參

與模式」「地方人士的參與」「參與式傳播資料庫的建立」以及「交大數

位典藏團隊的執行情形」等四項內容加以說明以探討蘭嶼媒體與文化數位典藏

計畫的發展過程以及研究發現佳興部落數位典藏內容為當地豐富之文化資源

從規劃內容蒐集資料到成果呈現皆是以文化工作者個人為核心運用在地的

內部社會網絡並連接多元的外部社會網絡不僅聯繫起數位典藏的參與者也

獲得外界資源的協助使相關工作能夠順利進行由於以部落傳統文化為保存內

容在社區充權的個人層次研究發現數位典藏有助於參與者培養出充權意識

增加對部落的認同但仍不足以在組織層次形成充權的過程與結果未來如何擴

展並運用個人層次充權的結果刺激增進社區組織的能力甚至在研究成果與不

足之處亦能期待藉此反省發展出一個更理想的原住民數位典藏的參與式傳播

計畫

最後究論文在數位科技文化發展上的意義來看作品的貢獻則是將近年來

各界對原住民數位典藏政策的推動以由企劃的階段轉進為部落本身進行典藏工

作的階段其所具的意義乃是賦予了原住民能在數位世界握有詮釋權的主體性

其次在就數位落差的形式來看鑒於原住民部落多群居於偏僻鄉野地區就社

會組織結構性而言其面臨的是人口流失及數位能力有限的問題因此透過研

究藉由期望瞭解由原住民部落進行數位典藏的過程及影響以及針對其數位典藏

工作進行的分析透過田野觀察及深度訪談的忠實記錄將數位典藏視為社區發

展紀錄經驗以及動力的可行方式之一如此結合社會網絡及社區充權理論為

發展架構經由此一數位典藏保存傳統文化紀錄的掌握與詮釋如能引發部落居

民未來參與度的提升從運作中產生族人自身以及社會各界多元文化認同的機

制用能提供原住民建立主體性文化與社會自主成長的動能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29

資料一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資源準社會互動研究理論建構與使用

者經驗研究

來源<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資源準社會互動研究理論建構與使用者經驗研究

>《新聞學研究》(第 101期頁 1-442009 年 10月)

作者翁秀琪施伯燁孫式文方念萱李嘉維

網址httpmcrnccuedutw010101html

《摘要》

關於「網絡媒體」的發展早在 20 世紀 80 年代網路先驅者 J C R Licklider

及 Robert Taylor即有精闢的論述當大多數人還將電腦視為「數學運算」的機

器之時Licklider 及 Taylor(1968)即已將電腦理解成是「溝通」的利器這兩位大

師曾大膽地預測未來電腦網路的發展將超越傳統在真實的生活空間(物理世

界)中人類所賴以建構社會網絡必須透過有限之節點(limited gateways)的

先天限制這個虛擬的電腦網路將令未來所有的人類都能輕易地透過這個系

統自由的(完全依其意志)建構其個人的社會聯繫

網路功能結合人類社會體系締造新文明成果在 20 世紀末已逐漸產生了前

所未見的變革電腦與網路的鏈結將各自獨立的文化與社會逐一的被串連而且

引發就社會制度產生了空前的「大變革」(great transformation)浪潮中當網際

網路逐漸地在主導一個人類新文明之際其實這是一場媒體的革命也奠定了新

文明發展間「實」的基礎而此一「新興」的生活行為乃是人類有史以來所

未曾經驗過的換言之透過對電腦科技「技巧高明」的運用是人類第一次「有

能力」為自己開創了一個「虛擬實境」的世界這個虛擬的領域中意味著一項新

的社會制度(social institution)或一個電子的公共領地(electronic commons)已被

人類自己「孕育」出來然而這個人類自己「創造」出來的「新領地」對人類

社會而言有什麼實質意義呢它會是人類遠離或隔絕一切犯罪和不倫理行為的

「新樂園」嗎凡此都值得吾人細細加以思考

當一個人在網路的引導下被以一種有秩序的方式逐一串連起來之後一個

以電腦為基本單位的電腦社群(computer community)於是成形這個新生的社群

表面上看起來雖然只是由許多個人電腦所共同架構起來的「靜寂」的電腦站

(computer stations)的集合吾人或許可以電腦網絡(computer network)姑且稱之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0

但是透過這個電腦網絡卻使得在每一部個人電腦之前的使用者在有意無意

之間有機會形成一個「活絡」的具有生命力的社群這個「虛擬」的社群卻與

人們在傳統日常生活中所共構的真實社群一般同樣地也具有溝通情感與傳遞訊

息的功能而溝通的方式除了個人與個人之間私下的聯繫之外個人與網路中

的集體大眾之間屬於「公共場合」的雙向聯繫亦成為一種提供互動契機的形

勢傳統社會中資訊習慣由中央核心流向邊陲偏遠地帶的「溝通模式」

在這個新興的電腦網絡中已被徹底地顛覆這個新興的電腦網絡形成了一種「草

根式」(grassroots)的聯結這種公民形式聯結最大特質即是將那些屬於社會

網絡中最底層或最邊陲者取得與社會網絡中優勢地位者一樣的社會地位同時陳

述自己的意見因此這個「網路社群」全新運作的結成也意味著新型態人類社

會的社會秩序將會逐漸透過這個網路社群的功能予以運作

其次Licklider 和 Taylor 並且進一步地指出這個網路傳播系統如要持續維

持其正常的運作其關鍵在於有賴廣大網民積極主動參與維護亦即是網路運

作的管理與決定權將落實於使用者的身上這是人類有史以來有機會實施「直

接完全民主」的最佳場域電腦網路的每一位使用者都將有此一權利與義務

貢獻自己的心力自己的智慧及自己的意見以共同形成新的社會價值與規範

準此「網路社群」的創建在「理論」上是人類社會未來的理想但從電腦網路

社群中所實際發生的種種事例審視之則這個新生的社群似乎並沒有為人類社會

帶來任何「幸福」的保證或任何可供期待的光明遠景因為人們在真實社會中

一切之問題行為在電腦網路社群中也一一被重複地展現出來其中最為常見

而最為人所詬病的就是違反倫理的電腦網路侵權行為

當然就當代的社會生活而言那些違反網路社群倫理的事件或現象已層出

不窮甚至已成為「網民」日常在網路社群中必須時時注意提防的「現實問題」

為了防止網路社群中違反倫理事件的發生人們都已開始從技術面暨專業倫理守

則予以適度規範此一社會組織成員的網路社群社會行為這些作法無非是希

望從法律及科技的面向著手間接消極的防堵違反倫理的可能機會與動機其結

果固然有其一定之成效但仍無法有效完全制止網路使用者一些反社會行為的發

生究其原因則法律與科技方法都沒有觸及網路社群仍然是由「社會人」所

共同構成的這個關鍵事實目前所有的網路使用者可以說在成為網民之前都

已具備了相當的「真實社群」中的生活經驗無疑的這些生活經驗會自然地被

帶進網路社區成為網民在網路社群中活動時的行為指南因此欲處理電腦資

訊網路(網路社群)的倫理議題就如同要處理真實社群的倫理議題一般必須

對該社群的結構背景先做深入的理解才有可能掌握其關鍵處進而擬出有效之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1

對策

「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資源準社會互動研究理論建構與使用者經驗研究」

這篇研究論文研究的目的在於建構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準社會互動理論經由

文獻的探討就認知面(含可用性內容結構和網站可辨識程度)情感面和體

驗面是影響使用者準社會互動經驗的主要因素這篇研究探討不同受訪者在使用

數位典藏資料或其他網路資料時的經驗如何(認知面情感面體驗面)使用

者如何和這些網路內容互動具有哪些認知面情感面和體驗面特色的資料更容

易引起他們感官的知覺情感的投入與身體的活動並影響他們對於時空的知

覺而產生所謂的「準社會互動」使用者和他們所處環境中的其他人如何就所

接觸到的電腦網路內容進行互動

研究的結果顯示多數的網站普偏著重於內容及認知面的建制欠缺可用

情感及體驗面的內容故一般使用者對數位典藏網站的知曉度較低認同度也無

法提高研究數據顯示網路使用者理論構面預測準互動行為的可解釋變異量仍

有 59其中解釋力最強的是情感面(54)其次依次是體驗面(37)內

容認知面(34)和可用認知面(32)這篇研究所建構的網路使用者理論構

面和準互動量表雖具有一定程度的效度惟這篇研究是採取網路問卷調查方法

樣本代表性難免不足未來應該以隨機抽樣方法再次檢定這篇研究初步建立的

理論架構以增加研究信度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2

參考資料二癌症部落客的書寫研究

來源摘要自<癌症部落客的書寫研究>《新聞學研究》(第 106期頁 99-134

2011年 1月)

作者陳憶寧

網址httpmcrnccuedutw010603html

《摘要》

部落格的興起與盛行乃在於自發性的自我表現與資訊分享由於不須如

報紙投稿般受到主編審稿採用與否故是十分自由的這也是部落格吸引廣大群

眾的原因之一然而正因為如此故其水準與素質亦無法有一標準來衡量人

氣的高低與水準素質亦未必可以成正比一些喜歡文學寫作之人也就以部落格

作為發表的園地在其中揮灑自我表現創作的熱情

就以創作自由表現而言部落格一方面可說滿足了個人自我實現之成就

感以及與同好分享交流等心理需求一方面也可說是磨練文筆練習寫作及發

表的園地就文學發展方面而言文學創作自始即非「專業文人」的「專利」

任何人都有藉文學創作以表達情感的自由與權利中國文學史上的民間文學作

品也是不可忽略的一環民間文學一般文字較為俚俗但其內容是豐富的情

感是真摯的因此有其相當的價值由此來看目前興盛的網路文學以個人之觀

察約有如下幾項特點

1作者有中文專業的當然更多的是非專業的

2內容豐富多樣有真情表達自我的也有思想天馬行空的

3有寫作能力不錯的讀來言之有物而能感動人

4也不乏國語文基礎尚須加強的如錯別字文句不通章法組織紊亂或

是文字看似優美實是詞藻堆砌不知所云helliphellip等等缺乏國語文或專業寫作指導

與訓練者亦屢見不鮮

當然就表達自我的創作自由與學習寫作的角度來看網路的「文學作品」

是值得鼓勵的其有著社會學心理學以及文學學習各方面的價值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3

至於一些部落客因閱讀者超人氣的擁護建立了對自己作品的信心因而

將作品「出書」者此一現象據個人之觀察其特點亦與前述對部落格之各項

觀點相類所謂的粉絲人氣或市場接受度亦未必與作品水準相等

就出版之著作而言古人有所謂的「名山事業」有所謂的「文章千古事

得失寸心知」(杜甫詩)現代之國語文教育者也常教育說「要提昇國語文

程度要多多閱讀課外書」衡之今日出版物或許就部落客之出書而言亦為

基於一自我表現或者可說「作紀念」之動機而憑其人氣粉絲有相當之銷售量

但就社會對出版著作仍具有相當看重之價值而言出版物之素質如何一般「讀

者」亦恐難以分辨

當然文學作品是否有價值事實上也有其層面與時代性的意義所謂雅與

俗各有其所好陶淵明的作品在當代並未被主流文化所接受到後代才廣受重

視是故就「文學」而言不管是不是網路作品任何人皆有創作與發表的自由

與權利出版為著作亦然其價值亦自是多元而未為定數短期內市場接受度高

的未必會長期受肯定

但就「閱聽人」或「讀者」層面而言對於作品素質之分辨則是需要教育

的增進其素養就像每個人都會唱歌但未必都唱得好每個人都可以寫作出書

但未必是都能寫出「好書」唯就網路媒體正向面觀之作者能於開放的空間「勤

情」於發表期論著社會應該給予肯定至少這是一種不同意見表達的方式其次

就讀者的角度來看是否接受又是另一種場境即或是負面的評價其正向的意義

乃是建構了讀者社群「批判」的能力當然正負二元論最終仍須接受「市場」的

驗證要還是不要接受它存在

審視「癌症部落客」這篇另類課題專業論文研究其所展現的功能是它檢視

部落格對於癌症病患這群弱勢族群所擁有寫作的可能性及意義以特定的健康

議題癌症之部落格回答以下兩個研究問題誰是癌症部落客癌症部落客

如何書寫癌症這篇研究選取兩大部落格系統「Yahoo奇摩」部落格以及「無

名小站」部落格共 63 個選取 315 篇貼文進行內容分析結果發現部落格作者

多是年輕的女性患者貼文可看出部落客的社會連結與面對疾病的書寫動機研

究結果意味著癌症部落格有潛力成為一般大眾書寫處理疾病的空間且部落客為

社會中健康議題的資訊來源之一誰能說這樣的文章「部落格」其所啟發網路媒

體傳播功能新探討意義的所在一種由分眾主導滿足分眾需求的媒介經營形式正

逐漸的發展形成當中同時也開啟了新媒體傳播社會意義的新生命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4

資料三創業家社會網絡行為之質性研究

來源摘要自<創業家社會網絡行為之質性研究>《創業管理研究》(第二卷

第四期頁1-242007年12月)

作者陳家聲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教授

網址httpwwwerjorgtwsearchJournalFilev02n04V02N4-1pdf

《摘要》

網路社會行為的特徵乃是公民式連結組織的形式它不像傳統人類社會一般

有階層化組織方式也就是說這樣的結構方式並沒有一個核心的機制透過權力

的運作將整個社群連結起來網絡溝通方式的出現令使用網絡的人多了一種虛

擬的身分而這就是一種較少受到社教化約束的「虛擬我」青少年使用「虛擬

我」的身分在網絡發言或發布短片由於並非一種面對面(face-to-face)的溝通模

式意味網民發言或上載短片時只是面對電腦而非真實的接收者因此在較少

限制的情況下青少年的行為會變得大膽激進甚至刻意挑戰社教化約束演

變成為一個難受控制的「網絡社會我」這種草根式連結方式所建構起來的網路

社會必須依賴相互的信任(mutual trust)才能彼此聯繫起來成為一個社群

換言之相互的信任乃是電腦網路社群這樣水平式社會組織得以順利運作的主

要機制前面提到電腦網路組織及運作的方式將會是以基層使用者為主體

讓電腦網路的每一位使用者都有同等的權利與義務共同形成電腦網路社會的

價值與規範因此整個網路社群的運作絕大部份是依賴網路使用者的高度自

制與自我規範

網路領域雖然是人類空前第一次有機會獲得完全自由可能展現自我的場

域但網路社群這樣的安排與設定同樣給予網路使用者誤用乃至濫用此完全自

由權利的空間網路社群的倫理問題即是由此而衍生出來可以想見的因為網

路空間的自由所引起的誤用與濫用而造成的網路倫理問題將無可避免地會沖擊

破壞網路社群中網民之間相互信賴的機制而相互信任機制的破壞顯然將會

危及網路社群的建構基礎進而影響網路社群的運作與發展當前許多有關網路

社群倫理議題的探討或著手採取的防制對策無論是就法律面或科技面著手但

都只是片面地考慮到如何減少違反網路倫理的事件發生而尚未能從以上所討論

的網路運作機制予以整體之考量事實上在設法解決網路倫理問題之時將會

面臨一個極為棘手的兩難情境首先網民在網路空間的自由「行駛權」所引起

的誤用與濫用而造成的網路倫理問題一定會消蝕網路社群相互信任的連結運作

機制進而鬆動網路社群的建構基礎然而若著手針對網路倫理問題採取「有

效對策」則勢必要對網民在網路社群中的自由權加以設限如此一來固然可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5

以解決部份的倫理問題但是這樣的作法事實上是犧牲了網路社群當初之所以

被創立起來的最珍貴的特質即網民擁有的近乎完全自由的悠遊空間準此以

往可能會扼殺這個人類自己所創造出來的虛擬網路社區進一步發展的潛力因

為網路社群中網民自我規範自我節制而相互信賴的基本理想與實踐機制有

可能會因為這些防制倫理問題發生的預防或補救措施而蕩然無存因此尋求解

決網路社群倫理問題之道的關鍵基本上是在網民的自由權力與因之而起的誤

用濫用自由之間尋找拿捏一個適當的平衡點(balance point)這個平衡點

一方面必須能夠繼續支持網路社群原有的自由權與自我規範機制另一方面又必

須能夠制止因誤用濫用自由而產生的傾斜顯然的這是一件高難度的藝術工

作是全體網民必須共同面對思量的艱鉅任務工作因為網民才是網路社群的

裁決者網民們在網路社群中的所作所為將決定未來網路世界的面貌

隨著網路空間(cyberspace)的逐步擴充與全球化連結當代人類有機會透

過這個系統完全依其自由意志建構其個人理想的社會聯繫關係國度年輕世

代進入社會常經由創業展現理念達成理想其中中小企業的蓬勃發展的成果

不但成為多數青年創業的指標同時在台灣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這種創業精神更

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與影響基於正因為中小企業對台灣經濟的貢獻邁入數

位經濟世代它理應是研究創業家成功因素的重要議題之一鑒於社會網絡關係在

華人社會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這篇研究論文期望透過探討社會網絡行為在創

業家的創業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期望能夠回答下列重要的問題創業家在其社

會網絡行為表現上有何特色創業家如何營建其社會網絡創業家如何透過社

會網絡來獲得其所需的資訊及獲得潛在利益

研究結果顯示創業家會經由不同的管道可能是正式的組織或公協會專

業協會或是非正式的場合中與別人建立或深或淺的關係並透過不同的互動方

式得到不同的資訊從關鍵人物(強連帶)身上可以得到產業重要的技術與知

識還能發展情感的支持而一般社交朋友(弱連帶)可以得到較多較廣泛的

資訊創業家會透過強連帶關係及參與各種公協會社團活動非正式活動等不

同方式拓展社會網絡關係獲得各種資訊與潛在的商機利益創業家求學過程

與先前工作經驗所累積的人脈也是新創事業發展時的重要資源這篇研究從社

會網絡理論及特徵試圖系統地討論創業家社會網絡關係行為及其意義期透過

這篇研究發現能夠做為學者對未來創業家社會網絡行為研究的基礎而從個案資

料分析的創業家社會網絡關係行為也能夠給創業家一些實務建議讓創業家明

白了解社會網絡關係對創業的重要性以及建立和拓展社會網絡關係的參考幫

助其在經營新創事業時更加順利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6

資料一如何落實網路言論管理

來源摘要自<幾個值得進一步澄清的網路規範根本問題反省與辯論的開端

>《律師雜誌》(第 233期1999年 2月 15日)

作者劉靜怡

網址

httpwwwlawbankcomtwtreatisepl_articleaspxAID=P000010717

《摘要》

網際網路媒介傳播服務的功能人際多元的互動的結構無遠弗屆的網路資

訊服務等確實已帶來人類生活上的便捷惟不諱言的是網路犯罪的問題也隨

之日益增多併發例如網路色情非法竊取網路資料利用網路散播謠言中傷

他人販賣違禁品侵犯他人的著作權刊登不實廣告欺騙社會大眾等

都是網路被不當使用的另一個面向有鑑於此目前全球大多數國家針對社會使

用網人口規模持續快速的發展來看多以積極的態度建立一套「網路資訊規範與

倫理守則」以防止並解決日益嚴重的網路犯罪問題各國政府除了應立法對網

路的不當使用加以規範外並潔何業者的配合以及網路使用者網路管理者敦促

各藉由自身發動自律行為其次各政府在立法時須注意勿以條例式的規範因

為網路太過多元並隨時有新的變化發生所以立法時應以是否造成他人各項損

失為論斷的依據同時也須加強民眾守法的觀念切記勿再重蹈以往嚴以立法寬

於執行的復轍在建立網路秩序與規範之始或許有些困難因為網路本身太過多

變及難以控制不過如果能將這些理念能形成一種風氣配合網路快速的傳播及

廣大多元影響力等的特性必然可以對整個網路倫理與文化有很大的幫助

其次在審視網路秩序規範與網路自由等行為所具的爭辯形式時首先應

從網路特性作為探討的基礎分析網際網路作為一種新興類型的傳媒而言他

具有以下的特性多媒體性(multimedia)超文本性(hypertext)封包切換(packet

switching)同時性(synchronicity)互動性(interactivity)透過這些特性

網際網路得以建構一個自由的虛擬空間他的自由性突破了真實物理疆界的侷

限也穿越了時間的的限制個人的思想言論只要他願意就可以在極短的時

間之內傳播到各地領域中同時經由他人的閱讀與迴響將很快成為一個集體的共

識再就商業的行銷販售來看只要商人的行銷策略能即時反應市場趨勢或

將商品內容的特色以創意行銷作為一個銷售的賣點即能以速度快效率高的

手法進入市場當一個眾人期待已久的美麗新世界似乎已能實質有效地呈現臨在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7

你我眼前時科技的進步除了讓人性得以貼近自由惟同時隨興發揮的任意行

為讓一些人性的醜惡面也隨之帶進了科技所構築的這個虛擬世界之中網路謠

言網路詐欺網路駭客網路色情網路病毒等都證明了網路並不宜是

一個可以完全自由任性行為的地方也因此他仍需要維持一定的秩序讓大家

都要遵守必要的規範才能讓虛擬社會系統不致發生紊亂同時也是融合傳承傳

統真實社會真正的意義

準此就一個國家資訊政策形成過程而言在新興資訊科技發展的初期資

訊政策使應該及早將其可能的影響納入評估以確保新興資訊科技在普遍使用的

同時能夠將選擇和彈性極大化當然此一架構他應該式重塑資訊政策形成過

程的觀點而並非是強調主張政府應該積極介入甚或控制新興資訊科技的發展

走向是一種主張資訊社會公共政策形成下所應該具有更為開放型式下的形式

亦即是這類的論點其所涉及之民主憲政傳統下的政府功能在科技主導的社會結

構中其所行使公權力的界限與控制等的新興制度面的問題分析相關政策執再

行面可以參酌的內容下列的幾個考量方向

一首先應從網路世界爭議面應該如何規範做起

二從現實生活行為中進入網路世界的規範建置

三法律社會規範與資訊科技的倫理關係的建構

四實證法律 VS網路社會-政府國家公權力 VS網路社會

五網路規範倫理秩序法規未來發展趨勢之省思

最後關於這個課題就個人而言面對網路聞名的新興生活空間領域時人

們因受限於過去所累積生活經驗的影響理當會將傳統的記憶與經驗與當代變動

的新型式進行一種對比性差異結構架的形式做出探討與評價所以除了要更理

解網路世界規範運作過程之外當然更要針對傳統世界的規範做出省思其次

在網路世界現實生活中的人們也要面對掌握市場那些無形的操控之手做出太討

理解在資訊科技時代人們除了要面對的是千萬隻隱藏在背後電腦程式設計師

的雙手之外對於參與網路資訊製造傳播的鍵盤之手都是人們必須理解同

時加以掌握的資訊節構要知道網路世界作為一個多元溝通的新社會形式其本

質乃是應以理性的互動溝通作為行為正當性的基礎故每一位網民應有的認知是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8

網路社會互動溝通特性的新行為形式而絕非是透過各種管道渲染或是參與網路

世界的負面傳佈的心態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9

資料二美國資訊自由法的運作經驗

來源摘要自<美國資訊自由法的運作經驗>(台灣新聞記者協會)

作者劉靜怡台大國發所教授

時間2004年 9月 24日

網址httpwwwatjorgtwJudgeercon1aspnumber=42

《摘要》

傳播媒體言論自由權力的內容與義務的結構範圍除了在少數極權社會國家

之外通常都是各政府媒體學者公眾輿論在眾聲喧譁爭議聲中的重要討論

焦點惟當「言論自由」成為事過境遷後的媒體內容裝飾器物後新聞內容的文

字內容的爭議性似乎也從未有機會在人們的生活環境中真正具體的實現它資

訊傳播內含真正的意義

所謂的言論自由以最簡單傳統的話來解釋是「我擁有此一基本的言論自

由與保護於特定的場域有發表言論的自由同時不受到任何事先的監審

(Censorship)與限制(Prior Restraint)並對此言論內容負完全責任而此言論

應包括語言與非語言之型式」無論這一段文字對言論自由詮釋的意義與功能為

何不過他卻實也是號稱民主言論自由大國-美國在歷經了長期時間洗鍊下所

獲得的一項歷史形式的文字詮釋的結晶

不過從歷史的衍發過程中可以肯定的是「言論自由」一直是令一個社會當

權者愛恨交加的名詞也因此註定了它永遠得不到它安定無虞保障形式的主因之

一就在網路快速發展迅速延伸至聲全球世界每一個領域時網路上資訊中過

載與不當言論的批評聲浪讓言論自由又再一次的讓新興的網路媒體面臨了發

展上另一個新興的挑戰茲以美國的發展為例1996 年首先點燃的戰火是「通

訊端正法案」(Communications Decency Act of 1996)他在 Reno v ACLU 的案例

辯論中受到了挫敗但之後美國最高法院宣佈判定「通訊端正法案」的部份條

文屬於違憲也因此讓網路言論自由的保護戰爭在初期得到了應有的重視

不過如果從網路的特性來探討言論自由就有如童早年美國西部拓荒時

代那些愛打抱不平的牛仔們用槍隻來捍衛自己的圈地時他們充滿著理想與正

義的姿態網路社會雖然已走過了蠻荒的年代但虛擬的網路世界裡確有充滿

了如西部開拓時期那般的充滿著許多的未知未來他的發展仍有待轉移實體世界

的規制甚或是重新創造來導入網路世界

審視網際網路發展至今一直都是以資訊自由流通與共享為其經營的精神

所在而其中的基礎所在就是每一位末端使用者都能擁有從網路上自由「擷取」

資訊的權利而這也網際網路功能角色立足的所在所謂的「資訊擷取自由」

就是指一切存在於網路上的資訊每一位使用者都理應能夠自由的擷取也就是

說使用者應該被假設為「善意」的使用者故在網路行為的領域中每一個使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0

用者都應該能自由的擷取所需的資訊而無需擔心是否會觸犯法律

無論是網際網路通路中的資訊或是存在於任何一種傳播媒體的資訊預先過

濾篩選的責任本來就不應該被加諸在使用者的身上相對的是應該成為每一個

資訊「提供者」應有的責任而網路上的資訊若有瑕疵其責任也應該在於「提

供者」無疑的資訊的瑕疵絕對是由於「提供者」的不正確或誤作為而產生的

而非一味的規論至最末端「使用者」的身分上如果在此時將責任歸於使用者

或視其為幫助犯則此無異於就保護智慧財產之名加重了使用者沈重的道德責

準此保障每一個末端使用者擁有「資訊擷取自由」的權力讓每一個網路

使用者在瀏覽網路上的資訊時無需擔心是否不經意的「重製」了他人的著作

也無需擔心從網路上下載的資訊是否會違反法律顯然這是一項非常必要的新思

維而不只是單一的資訊擷取自由意義探討的問題對於存放資訊的使用者私人

物品來說也具有隱私權不可侵犯的意義存在深一層的探究賦予使用者能夠

自由下載並且單純供個人使用的權利這與著作權法上面所揭諸的「尊重智慧財

產」是毫無衝突的資訊能夠自由的流通網路以及知識才能快速的傳布並且

匯集更多的資訊擴大網路的範圍使得知識經濟的規模能更擴大網路的發展

之所以能一日千里畢竟得自於資訊的多元高速即時的傳播特性

如果堅信要求每一個使用者在網路下載資訊時都必須先加以審核該資訊是

否有使用上的瑕疵性那麼對於每一個使用者來說無異是在行為中加重了深

沈的負擔讓使用者起了排斥的寒蟬效應導致使用者可能基於違法的風險不願

意擷取在網路上的資訊因為除非該資訊能夠先證明其為「無瑕疵」的使用

即或式如此審是當前網路資訊領域中所存在著大量的資訊但是又有多少資訊

能夠讓使用者在無負擔的形式下下載使用的告知呢準此如是的擴大勇用者

責任的後果於是必須讓合法的資訊提供者必須花費更大的力量去證明自己是

單純的資訊使用者每一個「提供者」也必須保證「使用者」下載該資訊不會觸

犯法律如此網路自由與快速流通的本質將起重大的改變並且在缺乏一套足夠

信任的機制讓使用者能安心下載資訊試問這難道是身為資訊「提供者」所樂

意見到的情況難道這樣有助於資訊自由有助於國家知識經濟的發展

其次就傳播節構而言資訊提供者與使用者之間原本即存在著「先傳後播」

的結構性關係如果沒有這項資訊先在網路上「存在」那麼使用者的「擷取」

行為就不會發生所以不但存在著前後順序也存在著因果關係論及責任分配

有瑕疵資訊必然來自於「提供者」討論「到底是誰侵犯智慧財產權」的時候

最直接的答案必然是瑕疵資訊的提供者那麼把這個責任擴大到「使用者」的身

上難道會是一件合理的事情如果「合理使用」的責任範圍本身根本不合理那

麼使用上又如何論以合理處在這個網際網路高度發展的時代之中使用者應該

被假設是善意的並且能夠以一般所公認的普通方式去自由的取得網路上一切

存在的資訊而不被賦予「預先審查」的責任網路的世界應該是更拉近「提供

者」與「使用者」間彼此的距離而不是由類似此次的事件造成提供者與使用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1

者相互對立因為真正的侵權責任是存在於「合法提供者」與「非法提供者」

之間的只要能夠阻止非法提供者那麼智慧財產的侵犯就會消失根本無須將

預先審核的重大責任加諸在使用者的身上

面對網路多元介面傳播世代的發展人們如何運用那些傳統新聞自

由的模式以一種典範傳承的態度作為應對二十一世紀各項挑戰的基

礎是一項社會全體必須省思的新思維與行為規範讓人們共同凝聚共

識重新作出共同的承諾一起為此一新興的傳播事業的發展作出努力貢

獻讓人們匯聚智慧締造一些高科技化的生活形式作為人類推動此一

新文明取得全世界共同確實進步的力量讓人們並肩前進倡導此一自

由的精神與秩序為了前一個時代理念的延續更也為了賦與每一個年

輕世代參與者期許的希望與機會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2

資料三匯流發展下傳播內容管制原則之探討 來源摘要自<匯流發展下傳播內容管制原則之探討>發表於交通大學2009 年

全國科技法律研討會

作者陳志宇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

網址httplawblogilf-twcomreadphp97htm

《摘要》

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傳統大眾播媒介壓縮技術網際網路等在數位科技

的主導下將傳統獨立經營發展的廣播通信資訊等傳播媒體產業其所用的

機具設備產製模式服務功能等有關的經營組織模式於「科技匯流」(Technology

Convergence)的形式下已建構出以「數位平台」為經營基礎的「新媒體」(New

Media)結構數位傳播技術已有效地融合了傳統媒體音訊視訊數據訊號分

界的形式並將其功能整合在數位平台上以不同介面的形式傳輸資訊

麥克博斯特(Mark Poster)指出 20 世紀的結束見證了傳播科技系統與

產銷型態結構世代更替的過程傳統傳播活動的進行是將資訊符號從一個定點傳

送到廣泛接收的過程資訊符號通過電子類比訊號縮短了時空距離繼起的新世

代傳播則是以數位化符碼與技術駕馭時空環境麥克將媒介傳播技術領域的分界

分成兩個時代用以說明

(一)媒介商品是由一組比例上屬於極少數專業製播者將資訊內容傳送給

不特定為數眾多消費者社會大眾使用的形式屬於一種由媒體所主導「播放型傳

播模式」(broadcast model of communication)的經營制度

(二)在 20 世紀末一股由ldquo資訊高速公路rdquo及衛星通訊技術以及電視

電腦電話等數位媒介匯流(converge)等整合而成的新興媒介傳播模式成

功發展後他建構了一種多元互動為核心的傳播形態此即是ldquo次世代媒體rdquo的

意義審視在此一數位形是新媒體多工介面的結構原本傳統報紙雜誌廣播

電視等獨立經營的大眾媒體的組織都多已只能成為新媒體多工結構中不同介

面經營的形式而已

當經由數位科技匯流成功地整合傳統媒體於一體的經營形式後於是傳統媒

體產業的經營形態於式啟動了「新媒體」革命性創新經營發展的脈動一個廣

義新媒體的意義是一個以數位平台為基礎整合平面視聽網路通信等傳播

業務他可以是一種垂直整合分工整合經營的形式他也可以是一種水平整合結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3

合異業聯盟所謂多角化經營的策略在新媒體的經營結構體制中傳統大眾媒介

資訊載具因功能不同而形成的獨立經營事業領域分界惟在新媒體整合經營組織

模式的運作下其企製行銷管理等制度都已完全為之解放因此無論就媒

體政策主管的政府機關或事業經營參與的投資者閱聽人社會大眾學術研究者

等而言這都必須是一項全新思維下有效推動參與機制以及其無可規避必須急

於面對空前挑戰的課題

當前述的形式以因為資訊社會的新機制快速地結合傳統社會制度有效地

運作並且共構了一個全新效率實體互動(physical)的新社會形勢時這也同

時也引導現代資訊素養革命性創新變革的成就隨著資訊高速公路普及化的發

展以及衛星通訊技術與電視電腦電話等的技術結合後一種結合製作行

銷消費等三者共構而成的新媒體的經營模式正逐漸快速地取代ldquo第一世代媒

介rdquo的運作型態於是大眾媒介次世代的經營理念結構與制度正式的躍入

人類的生活機能中此即是「次世代媒介制度」的本質就硬體而言它以「數位

技術」為基礎就傳播經營的特質而言它是去核心化的多元交流形式讓每一位

媒介介面的參與者既是受播者也應是傳播者而一個更貼切的用詞應是資訊傳播

ldquo參與者rdquo(participator)的角色大量且高密度投入數位平台所提供情境環境

下的互動傳播行為時也締造了人類文化一個新資訊社會文明的成就

審視新數位匯流發展下的形勢已將各項傳統制度的結構由產業水平層級

的分工將通訊傳播「內容」與「平台」區分開來作頁同時這兩者的管制基礎

目標價值觀也截然不同需至訂出在產業去管制自由化的潮流中內容層面

的管制反而需要重新審視再管制的適當性「內容」與科技產業變動的關連性

低卻與社會價值觀念一貫的關連性高如人性尊嚴與心智未成熟者的保護不

因科技或平台的變革而有不同相對的言論自由的保障弱勢族群媒體近用的

增進也應檢視其社會目標補充一般法律規範不足

引介以下這篇文章介紹了心媒介平台依性質對傳播內容應受管制責任有

高低差異新興的媒體服務自律機制比政府管制更有效達成管制目的並兼顧

創新發展這篇研究從傳統內容管制的基礎出發參酌歐盟 2007 年之視聽影音

多媒體指令以及層級模式分析通訊傳播平台的特性提出細分化的原則探討不

同平台受管制密度的差異提供各位在參與新數位文明下一項行為參考的依據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3

資料二服務業應用網際網路對顧客關係影響之研究

來源<服務業應用網際網路對顧客關係影響之研究>(2005管理新思維學

術研討會頁 41-64 台灣科技大學)

作者李正文劉宴尚

參考網址

httptwmyblogyahoocomjwxSJnSqRERl3irkBYerhCA--articlemid=21

3

《摘要》

顧客資料探勘的應用在商業方面主要的應用方式為顧客群分類(Customer

Profiling)購物籃分析(Market Basket Analysis)以及顧客保留(Customer Retention)

等在顧客群分類方面資料探勘可以從現有顧客資料中找出他們的特徵再利

用這些特徵到潛在顧客資料庫裡去篩選出可能成為企業客戶的名單做為行銷人

員推銷的對象以降低成本提高行銷的成功率

一個良好的顧客服務機制會帶來經營上兩個重要效果1建立第二次買

賣機會2忠誠效應顧客關係首先要探討的是服務的本質特性是什麼1服

務無形性2不可分割性3不易保存性4服務品質多變性就服務行為

的類型而言它有人的服務物的服務心靈鼓舞的服務資訊的服務服務的

內涵來區分可分為提供協助的服務事後進行修補的服務附加價值的服務

所謂的服務的行銷組合除了行銷活動的四個 P 所構成產品(product)價格

(price) 銷售管道或通路(place)促銷(promotion) 尚需包括額外三個 P參與

者(participants)過程(process)實體證據(physical evidence)

在顧客接受的服務活動中顧客會接觸到服務的生產設施設備因此實體

證據提供了關於服務品質的線索讓無形的服務藉由有形的實體證據來表達服

務品質的確保以獲取顧客信賴依顧客購買動機將顧客分為四大類1節約

型顧客2道德型顧客3個人化型顧客4便利型顧客服務顧客的意義

為1人員服務接觸是雙邊的2服務接觸是人際互動3服務接觸是角色

表現顧客關係管理 CRM 就是關係行銷在幫助企業找出有價值的顧客與顧

客建立關係及有效管理顧客關係進而使企業獲利

顧客關係管理流程要素與顧客互動與顧客之連結與顧客之瞭解與顧

客建立關係影響關係品質的因素有1關係銷售行為2關係接觸程度3

顧客知覺支持4服務具體化5關鍵事件的補救6關係終結成本7關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4

係利益8共享價值觀 9溝通10投機行為11關係強度顧客服務管理

主要是提昇外部行銷效果增加內部生產力服務品質的面向1可靠性2反

應性3確實性4同理心5有形性

顧客品質分類1顧客看不見內部品質2顧客看得見的硬體品質3

顧客看得見的軟體品質4服務的時間迅速性5心理的品質造成服務預

期服務與實際體驗到的服務差距原因1管理階層認知2品質規格3服

務遞送4市場溝通5認知服務品質

服務品質管理計畫服務概念發展顧客期待管理計畫服務結果管理計畫

內部行銷計畫實體環境與實體資源管理計畫資訊科技管理計畫顧客參與管

理計畫服務品質管理計畫是由下列七個次計畫所組成的(一)服務概念的發展

(二)顧客期待管理計畫(三)服務結果管理計畫(四)內部行銷計畫(五)

實體環境與實體資源管理計畫(六)資訊科技管理計畫(七)顧客參與管理計

服務品質評量指標原則1從你的服務策略著手2定期評量3提出

以顧客為基礎的問題4詢問公平的問題5蒐集團體和個人資料6為組

織訂下水準基點7蒐集量化和質化且具體的資料8讓成果呈現出來9

確使這些成果易於讓員工瞭解10確保這些成果是可信的11確使這些成果

被利用

顧客服務人力資源策略1僱用正確的員工2發展員工以傳遞服務品

質3提供需要的支援系統4留住最佳的員工5發展企業文化有關客

服人員教育訓練的基本原則1需求分析(組織分析職務分析個人分析)

2成果評鑑3實施良好的訓練計畫下來要針對顧客服務人力績效進行評量

其內容為1績效評估的目標與效益(目標為管理資訊激勵)2績效評

估與管理的步驟3績效評估的方法最後一個客服人員團隊成功領導者的行

為的特質有1親自示範「顧客至上」的精神2致力於推動公司理念3

他們都是『終身學生」4相信員工並在他們身上投資5設立專案小組6

堅持目標7勵行公司政策

接下來要介紹的是顧客知識管理定義企業將前項顧客資料或接觸經驗處

理後成為顧客資訊並經由員工討論與專家解釋等方式將顧客資訊進一步創造

出顧客知識再提供予組織有效地應用以建立與顧客之良好關係資料倉儲定

義定期蒐集自企業內部的日常交易資料庫並累積與儲存龐大的歷史性資料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5

而且這些歷史資料為靜態不可修改長期儲存於倉儲中具有時間性與整合性

以提供精確之分析與決策之用

顧客資料倉儲與一般資料庫的差異為一般關聯式資料庫使用關連資料表儲

存資料儲存日常營運的資料資料瑣碎難提供有價值的資訊資料倉儲則大都

使用多維度資料庫結構儲存資料儲存經過整理彙總的資料能提供有價值得資

訊支援決策判斷資料倉儲的種類

(一)企業資料倉儲(enterprise data warehouse)

(二)資料超市(data market)

(三)多層次資料倉儲(multi-tier data warehouse)

(四)聯合式資料倉儲(federated data warehouse)

(五)虛擬資料倉儲(virtual data warehouse)

資料倉儲的優點是減少費用節省時間和增加產量倉儲的缺點則是再導入

初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和時間倉儲的限制也會給公司資訊傳輸的網路造成一

些問題但如果透過邏輯規則對資料進行細分的技術可以瞭解龐大資料庫中資

料的特性其功能在應用於顧客服務管理類別1服務市場之區隔2客戶發

掘與流失防範3客製化的產品及服務4行銷活動分析如果這些機能透過

網路顧客服務管理功能則可以達到下列的目標1網路服務市場之區隔2網

路客戶發掘與流失防範3網路客製化的產品及服務4網路行銷活動分析

二顧客資料倉儲的特性

資料倉儲具有下列四項特性

(一)主題導向(Subject-Oriented)(二)整合性(Integrated)(三)隨時間變化

(Time-Variant)(四)非揮發性(Non-Volatile)在資料倉儲中資料只能定期地被載

入且一經封裝後就不允許再修改也不允許有刪除的動作因此資料倉儲的

資料環境相對是比較穩定的它只會增加資料而不會減少資料所以可說是非

揮發性的其種類大致上可區分為企業資料倉儲資料超市多層次資料倉儲

聯合式資料倉儲以及虛擬資料倉儲等五種類型其優點在於使用資料倉儲有很多

好處但最重要的是資料倉儲可以幫助企業流通各種資訊做為決策分析之用

以節省時間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並且增加獲利唯缺點是資料倉儲在導入

的初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和時間資料倉儲也可能產生資訊傳輸網路的壅塞

或是資料不正確的問題造成搜尋的時間加長反而降低了效率使得員工的生

產力減低而且事先必須充分掌握使用者的需求並透過適當的溝通與教育訓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6

練讓使用者知道如何去使用這個系統才能得到助益

五藉用網路資料探勘應用顧客資料

顧客資料的探勘程序可以分為(一)決定企業運用資料探勘的目的(二)資

料蒐集(三)選擇適當的資料探勘技術(四)分析結果(五)知識取得與應用鑒

於近年來由於網際網路的蓬勃發展資料探勘的技術也被應用在網際網路上當

顧客拜訪網站時往往提供許多寶貴的資料企業可藉由分析這些資訊來瞭解顧

客的行為模式藉以提高顧客對公司所提供之產品與服務的滿意度利用網路探

勘的應用方式包括有

1網路服務市場之區隔

利用網路探勘可以找出容易理解的規則來描述市場區隔以了解顧客族群的

屬性

2網路客戶發掘與流失防範

利用網路探勘可以建立行銷模式來預測目前有哪些顧客可能會流失使用這

些訊息來留住顧客或是當做篩選潛在客戶的依據

3網路客製化的產品及服務

利用網路探勘可以建立個人化的行銷模式提供顧客個人化的產品及服務

而透過貼心的服務不僅能鎖定顧客的忠誠度更能使顧客自動幫我們做口碑宣

傳帶來更多的商機

4網路行銷活動分析

利用網路探勘可以根據所要行銷的商品找出潛在的客戶名單協助我們決定

該聯絡哪些客戶才可以讓投資報酬率最高達到最好的行銷成效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7

資料三從參與式傳播觀點反思蘭嶼數位典藏建置之歷程

來源摘要自<從參與式傳播觀點反思蘭嶼數位典藏建置之歷程>《新聞學研

究》(第 102期頁 151-1752010年 1月)

作者郭良文林素甘

《摘要》

當多元文化主義在全球化的時代中成為普世的價值社區的營造社區的

文化社區的共同記憶應該是「數位典藏計畫」的源頭活水目前國家數位典藏

國家型科技計畫主要是以動物植物地質人類學檔案器物書畫地

圖與遙測影像金石拓片善本古籍考古新聞為典藏內容然而在現今提振

本土文化社區營造和多元文化發展的同時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社區文化內涵

與鄉土佚事風情是否更值得紀錄傳承因此數位典藏應該不只是規格標準大

小解析度這些數位化的數字與數值它也應該包含社區民眾的故事民眾共同

記憶的部分提供了一種超脫物化而較人文精神思考的元素而這正是科技產業

發展與社會文化相互支援互動共構現代化成就重要的一部份

台灣社會在相當多的地域文化中充滿著族群社會多元文化結構的因素屬於

少數弱勢的地域族群文化與社會雖然他們長期以來都處於文化的邊緣地帶透

過社區意識的抬頭與多元文化的百家齊放少數族群文化始能逐漸揭開它的面

紗這對族群的傳人而言族群的母語精神圖騰文化儀式等這些文化的根源

的流傳發揚都是刻不容緩的事實且極具社會意義深刻的意義

拜數位媒介多工功能之賜藉由數位機材優越的取材品質支援下這篇論文

研究嘗試以紀錄片方式紀錄典藏社區記憶透過紀錄片的實驗創作實際拍攝及

紀錄被攝者思考家庭及生活的過程期能提供開放生命的多元想像用不同的創

作形式來探尋家與家庭成員的生命對話對特定族群家庭集體記憶的發展歷程

以及研究提供一個現實實踐的影像紀錄這是本篇論文在文本呈現上一項空前的

成就

論文內容的結構首先針對就參與式傳播的概念與理論傳統加以分析進而整

理出五項具有參與式傳播的定義內涵其包括「由下而上與草根發展」「民主

論壇與平等對話」「意識覺醒與現況改變」「創造在地知識價值」以及「自

我發展與成果分享」等除了現代化理論所衍生出來的發展傳播概念常與參與式

傳播放在一起討論之外並且將參與式傳播受到哈伯瑪斯概念影響的部分作為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8

論述理論的結構基礎至於錄影紀錄的內容所具有的意義不但是一段族人成員

的生活與訪談真實紀錄也是一個多元文化的數位化紀錄的型態在影音效果的

價值上應具有以下的意義1作為二十一世紀台灣族群家庭變遷的家族記憶

提供一個發展影音紀錄的樣本2呈現多元族群的整體生活型態與生命思維

這有助國內生命教育教學素材的形式3對台灣族群社會中女性形象描繪提

供一個角色現實實踐的影像紀錄4提供給對自我的成長及對生命價值渴望改

變的女性一個思考的案例5為地方社區發展紀錄文化數位典藏的工作提供

了一項具體可行發展模式的參考形式

論文的研究採用 DeNegri 等人的「參與光譜」架構來支援分析並針對「參

與模式」「地方人士的參與」「參與式傳播資料庫的建立」以及「交大數

位典藏團隊的執行情形」等四項內容加以說明以探討蘭嶼媒體與文化數位典藏

計畫的發展過程以及研究發現佳興部落數位典藏內容為當地豐富之文化資源

從規劃內容蒐集資料到成果呈現皆是以文化工作者個人為核心運用在地的

內部社會網絡並連接多元的外部社會網絡不僅聯繫起數位典藏的參與者也

獲得外界資源的協助使相關工作能夠順利進行由於以部落傳統文化為保存內

容在社區充權的個人層次研究發現數位典藏有助於參與者培養出充權意識

增加對部落的認同但仍不足以在組織層次形成充權的過程與結果未來如何擴

展並運用個人層次充權的結果刺激增進社區組織的能力甚至在研究成果與不

足之處亦能期待藉此反省發展出一個更理想的原住民數位典藏的參與式傳播

計畫

最後究論文在數位科技文化發展上的意義來看作品的貢獻則是將近年來

各界對原住民數位典藏政策的推動以由企劃的階段轉進為部落本身進行典藏工

作的階段其所具的意義乃是賦予了原住民能在數位世界握有詮釋權的主體性

其次在就數位落差的形式來看鑒於原住民部落多群居於偏僻鄉野地區就社

會組織結構性而言其面臨的是人口流失及數位能力有限的問題因此透過研

究藉由期望瞭解由原住民部落進行數位典藏的過程及影響以及針對其數位典藏

工作進行的分析透過田野觀察及深度訪談的忠實記錄將數位典藏視為社區發

展紀錄經驗以及動力的可行方式之一如此結合社會網絡及社區充權理論為

發展架構經由此一數位典藏保存傳統文化紀錄的掌握與詮釋如能引發部落居

民未來參與度的提升從運作中產生族人自身以及社會各界多元文化認同的機

制用能提供原住民建立主體性文化與社會自主成長的動能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29

資料一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資源準社會互動研究理論建構與使用

者經驗研究

來源<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資源準社會互動研究理論建構與使用者經驗研究

>《新聞學研究》(第 101期頁 1-442009 年 10月)

作者翁秀琪施伯燁孫式文方念萱李嘉維

網址httpmcrnccuedutw010101html

《摘要》

關於「網絡媒體」的發展早在 20 世紀 80 年代網路先驅者 J C R Licklider

及 Robert Taylor即有精闢的論述當大多數人還將電腦視為「數學運算」的機

器之時Licklider 及 Taylor(1968)即已將電腦理解成是「溝通」的利器這兩位大

師曾大膽地預測未來電腦網路的發展將超越傳統在真實的生活空間(物理世

界)中人類所賴以建構社會網絡必須透過有限之節點(limited gateways)的

先天限制這個虛擬的電腦網路將令未來所有的人類都能輕易地透過這個系

統自由的(完全依其意志)建構其個人的社會聯繫

網路功能結合人類社會體系締造新文明成果在 20 世紀末已逐漸產生了前

所未見的變革電腦與網路的鏈結將各自獨立的文化與社會逐一的被串連而且

引發就社會制度產生了空前的「大變革」(great transformation)浪潮中當網際

網路逐漸地在主導一個人類新文明之際其實這是一場媒體的革命也奠定了新

文明發展間「實」的基礎而此一「新興」的生活行為乃是人類有史以來所

未曾經驗過的換言之透過對電腦科技「技巧高明」的運用是人類第一次「有

能力」為自己開創了一個「虛擬實境」的世界這個虛擬的領域中意味著一項新

的社會制度(social institution)或一個電子的公共領地(electronic commons)已被

人類自己「孕育」出來然而這個人類自己「創造」出來的「新領地」對人類

社會而言有什麼實質意義呢它會是人類遠離或隔絕一切犯罪和不倫理行為的

「新樂園」嗎凡此都值得吾人細細加以思考

當一個人在網路的引導下被以一種有秩序的方式逐一串連起來之後一個

以電腦為基本單位的電腦社群(computer community)於是成形這個新生的社群

表面上看起來雖然只是由許多個人電腦所共同架構起來的「靜寂」的電腦站

(computer stations)的集合吾人或許可以電腦網絡(computer network)姑且稱之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0

但是透過這個電腦網絡卻使得在每一部個人電腦之前的使用者在有意無意

之間有機會形成一個「活絡」的具有生命力的社群這個「虛擬」的社群卻與

人們在傳統日常生活中所共構的真實社群一般同樣地也具有溝通情感與傳遞訊

息的功能而溝通的方式除了個人與個人之間私下的聯繫之外個人與網路中

的集體大眾之間屬於「公共場合」的雙向聯繫亦成為一種提供互動契機的形

勢傳統社會中資訊習慣由中央核心流向邊陲偏遠地帶的「溝通模式」

在這個新興的電腦網絡中已被徹底地顛覆這個新興的電腦網絡形成了一種「草

根式」(grassroots)的聯結這種公民形式聯結最大特質即是將那些屬於社會

網絡中最底層或最邊陲者取得與社會網絡中優勢地位者一樣的社會地位同時陳

述自己的意見因此這個「網路社群」全新運作的結成也意味著新型態人類社

會的社會秩序將會逐漸透過這個網路社群的功能予以運作

其次Licklider 和 Taylor 並且進一步地指出這個網路傳播系統如要持續維

持其正常的運作其關鍵在於有賴廣大網民積極主動參與維護亦即是網路運

作的管理與決定權將落實於使用者的身上這是人類有史以來有機會實施「直

接完全民主」的最佳場域電腦網路的每一位使用者都將有此一權利與義務

貢獻自己的心力自己的智慧及自己的意見以共同形成新的社會價值與規範

準此「網路社群」的創建在「理論」上是人類社會未來的理想但從電腦網路

社群中所實際發生的種種事例審視之則這個新生的社群似乎並沒有為人類社會

帶來任何「幸福」的保證或任何可供期待的光明遠景因為人們在真實社會中

一切之問題行為在電腦網路社群中也一一被重複地展現出來其中最為常見

而最為人所詬病的就是違反倫理的電腦網路侵權行為

當然就當代的社會生活而言那些違反網路社群倫理的事件或現象已層出

不窮甚至已成為「網民」日常在網路社群中必須時時注意提防的「現實問題」

為了防止網路社群中違反倫理事件的發生人們都已開始從技術面暨專業倫理守

則予以適度規範此一社會組織成員的網路社群社會行為這些作法無非是希

望從法律及科技的面向著手間接消極的防堵違反倫理的可能機會與動機其結

果固然有其一定之成效但仍無法有效完全制止網路使用者一些反社會行為的發

生究其原因則法律與科技方法都沒有觸及網路社群仍然是由「社會人」所

共同構成的這個關鍵事實目前所有的網路使用者可以說在成為網民之前都

已具備了相當的「真實社群」中的生活經驗無疑的這些生活經驗會自然地被

帶進網路社區成為網民在網路社群中活動時的行為指南因此欲處理電腦資

訊網路(網路社群)的倫理議題就如同要處理真實社群的倫理議題一般必須

對該社群的結構背景先做深入的理解才有可能掌握其關鍵處進而擬出有效之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1

對策

「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資源準社會互動研究理論建構與使用者經驗研究」

這篇研究論文研究的目的在於建構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準社會互動理論經由

文獻的探討就認知面(含可用性內容結構和網站可辨識程度)情感面和體

驗面是影響使用者準社會互動經驗的主要因素這篇研究探討不同受訪者在使用

數位典藏資料或其他網路資料時的經驗如何(認知面情感面體驗面)使用

者如何和這些網路內容互動具有哪些認知面情感面和體驗面特色的資料更容

易引起他們感官的知覺情感的投入與身體的活動並影響他們對於時空的知

覺而產生所謂的「準社會互動」使用者和他們所處環境中的其他人如何就所

接觸到的電腦網路內容進行互動

研究的結果顯示多數的網站普偏著重於內容及認知面的建制欠缺可用

情感及體驗面的內容故一般使用者對數位典藏網站的知曉度較低認同度也無

法提高研究數據顯示網路使用者理論構面預測準互動行為的可解釋變異量仍

有 59其中解釋力最強的是情感面(54)其次依次是體驗面(37)內

容認知面(34)和可用認知面(32)這篇研究所建構的網路使用者理論構

面和準互動量表雖具有一定程度的效度惟這篇研究是採取網路問卷調查方法

樣本代表性難免不足未來應該以隨機抽樣方法再次檢定這篇研究初步建立的

理論架構以增加研究信度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2

參考資料二癌症部落客的書寫研究

來源摘要自<癌症部落客的書寫研究>《新聞學研究》(第 106期頁 99-134

2011年 1月)

作者陳憶寧

網址httpmcrnccuedutw010603html

《摘要》

部落格的興起與盛行乃在於自發性的自我表現與資訊分享由於不須如

報紙投稿般受到主編審稿採用與否故是十分自由的這也是部落格吸引廣大群

眾的原因之一然而正因為如此故其水準與素質亦無法有一標準來衡量人

氣的高低與水準素質亦未必可以成正比一些喜歡文學寫作之人也就以部落格

作為發表的園地在其中揮灑自我表現創作的熱情

就以創作自由表現而言部落格一方面可說滿足了個人自我實現之成就

感以及與同好分享交流等心理需求一方面也可說是磨練文筆練習寫作及發

表的園地就文學發展方面而言文學創作自始即非「專業文人」的「專利」

任何人都有藉文學創作以表達情感的自由與權利中國文學史上的民間文學作

品也是不可忽略的一環民間文學一般文字較為俚俗但其內容是豐富的情

感是真摯的因此有其相當的價值由此來看目前興盛的網路文學以個人之觀

察約有如下幾項特點

1作者有中文專業的當然更多的是非專業的

2內容豐富多樣有真情表達自我的也有思想天馬行空的

3有寫作能力不錯的讀來言之有物而能感動人

4也不乏國語文基礎尚須加強的如錯別字文句不通章法組織紊亂或

是文字看似優美實是詞藻堆砌不知所云helliphellip等等缺乏國語文或專業寫作指導

與訓練者亦屢見不鮮

當然就表達自我的創作自由與學習寫作的角度來看網路的「文學作品」

是值得鼓勵的其有著社會學心理學以及文學學習各方面的價值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3

至於一些部落客因閱讀者超人氣的擁護建立了對自己作品的信心因而

將作品「出書」者此一現象據個人之觀察其特點亦與前述對部落格之各項

觀點相類所謂的粉絲人氣或市場接受度亦未必與作品水準相等

就出版之著作而言古人有所謂的「名山事業」有所謂的「文章千古事

得失寸心知」(杜甫詩)現代之國語文教育者也常教育說「要提昇國語文

程度要多多閱讀課外書」衡之今日出版物或許就部落客之出書而言亦為

基於一自我表現或者可說「作紀念」之動機而憑其人氣粉絲有相當之銷售量

但就社會對出版著作仍具有相當看重之價值而言出版物之素質如何一般「讀

者」亦恐難以分辨

當然文學作品是否有價值事實上也有其層面與時代性的意義所謂雅與

俗各有其所好陶淵明的作品在當代並未被主流文化所接受到後代才廣受重

視是故就「文學」而言不管是不是網路作品任何人皆有創作與發表的自由

與權利出版為著作亦然其價值亦自是多元而未為定數短期內市場接受度高

的未必會長期受肯定

但就「閱聽人」或「讀者」層面而言對於作品素質之分辨則是需要教育

的增進其素養就像每個人都會唱歌但未必都唱得好每個人都可以寫作出書

但未必是都能寫出「好書」唯就網路媒體正向面觀之作者能於開放的空間「勤

情」於發表期論著社會應該給予肯定至少這是一種不同意見表達的方式其次

就讀者的角度來看是否接受又是另一種場境即或是負面的評價其正向的意義

乃是建構了讀者社群「批判」的能力當然正負二元論最終仍須接受「市場」的

驗證要還是不要接受它存在

審視「癌症部落客」這篇另類課題專業論文研究其所展現的功能是它檢視

部落格對於癌症病患這群弱勢族群所擁有寫作的可能性及意義以特定的健康

議題癌症之部落格回答以下兩個研究問題誰是癌症部落客癌症部落客

如何書寫癌症這篇研究選取兩大部落格系統「Yahoo奇摩」部落格以及「無

名小站」部落格共 63 個選取 315 篇貼文進行內容分析結果發現部落格作者

多是年輕的女性患者貼文可看出部落客的社會連結與面對疾病的書寫動機研

究結果意味著癌症部落格有潛力成為一般大眾書寫處理疾病的空間且部落客為

社會中健康議題的資訊來源之一誰能說這樣的文章「部落格」其所啟發網路媒

體傳播功能新探討意義的所在一種由分眾主導滿足分眾需求的媒介經營形式正

逐漸的發展形成當中同時也開啟了新媒體傳播社會意義的新生命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4

資料三創業家社會網絡行為之質性研究

來源摘要自<創業家社會網絡行為之質性研究>《創業管理研究》(第二卷

第四期頁1-242007年12月)

作者陳家聲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教授

網址httpwwwerjorgtwsearchJournalFilev02n04V02N4-1pdf

《摘要》

網路社會行為的特徵乃是公民式連結組織的形式它不像傳統人類社會一般

有階層化組織方式也就是說這樣的結構方式並沒有一個核心的機制透過權力

的運作將整個社群連結起來網絡溝通方式的出現令使用網絡的人多了一種虛

擬的身分而這就是一種較少受到社教化約束的「虛擬我」青少年使用「虛擬

我」的身分在網絡發言或發布短片由於並非一種面對面(face-to-face)的溝通模

式意味網民發言或上載短片時只是面對電腦而非真實的接收者因此在較少

限制的情況下青少年的行為會變得大膽激進甚至刻意挑戰社教化約束演

變成為一個難受控制的「網絡社會我」這種草根式連結方式所建構起來的網路

社會必須依賴相互的信任(mutual trust)才能彼此聯繫起來成為一個社群

換言之相互的信任乃是電腦網路社群這樣水平式社會組織得以順利運作的主

要機制前面提到電腦網路組織及運作的方式將會是以基層使用者為主體

讓電腦網路的每一位使用者都有同等的權利與義務共同形成電腦網路社會的

價值與規範因此整個網路社群的運作絕大部份是依賴網路使用者的高度自

制與自我規範

網路領域雖然是人類空前第一次有機會獲得完全自由可能展現自我的場

域但網路社群這樣的安排與設定同樣給予網路使用者誤用乃至濫用此完全自

由權利的空間網路社群的倫理問題即是由此而衍生出來可以想見的因為網

路空間的自由所引起的誤用與濫用而造成的網路倫理問題將無可避免地會沖擊

破壞網路社群中網民之間相互信賴的機制而相互信任機制的破壞顯然將會

危及網路社群的建構基礎進而影響網路社群的運作與發展當前許多有關網路

社群倫理議題的探討或著手採取的防制對策無論是就法律面或科技面著手但

都只是片面地考慮到如何減少違反網路倫理的事件發生而尚未能從以上所討論

的網路運作機制予以整體之考量事實上在設法解決網路倫理問題之時將會

面臨一個極為棘手的兩難情境首先網民在網路空間的自由「行駛權」所引起

的誤用與濫用而造成的網路倫理問題一定會消蝕網路社群相互信任的連結運作

機制進而鬆動網路社群的建構基礎然而若著手針對網路倫理問題採取「有

效對策」則勢必要對網民在網路社群中的自由權加以設限如此一來固然可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5

以解決部份的倫理問題但是這樣的作法事實上是犧牲了網路社群當初之所以

被創立起來的最珍貴的特質即網民擁有的近乎完全自由的悠遊空間準此以

往可能會扼殺這個人類自己所創造出來的虛擬網路社區進一步發展的潛力因

為網路社群中網民自我規範自我節制而相互信賴的基本理想與實踐機制有

可能會因為這些防制倫理問題發生的預防或補救措施而蕩然無存因此尋求解

決網路社群倫理問題之道的關鍵基本上是在網民的自由權力與因之而起的誤

用濫用自由之間尋找拿捏一個適當的平衡點(balance point)這個平衡點

一方面必須能夠繼續支持網路社群原有的自由權與自我規範機制另一方面又必

須能夠制止因誤用濫用自由而產生的傾斜顯然的這是一件高難度的藝術工

作是全體網民必須共同面對思量的艱鉅任務工作因為網民才是網路社群的

裁決者網民們在網路社群中的所作所為將決定未來網路世界的面貌

隨著網路空間(cyberspace)的逐步擴充與全球化連結當代人類有機會透

過這個系統完全依其自由意志建構其個人理想的社會聯繫關係國度年輕世

代進入社會常經由創業展現理念達成理想其中中小企業的蓬勃發展的成果

不但成為多數青年創業的指標同時在台灣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這種創業精神更

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與影響基於正因為中小企業對台灣經濟的貢獻邁入數

位經濟世代它理應是研究創業家成功因素的重要議題之一鑒於社會網絡關係在

華人社會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這篇研究論文期望透過探討社會網絡行為在創

業家的創業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期望能夠回答下列重要的問題創業家在其社

會網絡行為表現上有何特色創業家如何營建其社會網絡創業家如何透過社

會網絡來獲得其所需的資訊及獲得潛在利益

研究結果顯示創業家會經由不同的管道可能是正式的組織或公協會專

業協會或是非正式的場合中與別人建立或深或淺的關係並透過不同的互動方

式得到不同的資訊從關鍵人物(強連帶)身上可以得到產業重要的技術與知

識還能發展情感的支持而一般社交朋友(弱連帶)可以得到較多較廣泛的

資訊創業家會透過強連帶關係及參與各種公協會社團活動非正式活動等不

同方式拓展社會網絡關係獲得各種資訊與潛在的商機利益創業家求學過程

與先前工作經驗所累積的人脈也是新創事業發展時的重要資源這篇研究從社

會網絡理論及特徵試圖系統地討論創業家社會網絡關係行為及其意義期透過

這篇研究發現能夠做為學者對未來創業家社會網絡行為研究的基礎而從個案資

料分析的創業家社會網絡關係行為也能夠給創業家一些實務建議讓創業家明

白了解社會網絡關係對創業的重要性以及建立和拓展社會網絡關係的參考幫

助其在經營新創事業時更加順利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6

資料一如何落實網路言論管理

來源摘要自<幾個值得進一步澄清的網路規範根本問題反省與辯論的開端

>《律師雜誌》(第 233期1999年 2月 15日)

作者劉靜怡

網址

httpwwwlawbankcomtwtreatisepl_articleaspxAID=P000010717

《摘要》

網際網路媒介傳播服務的功能人際多元的互動的結構無遠弗屆的網路資

訊服務等確實已帶來人類生活上的便捷惟不諱言的是網路犯罪的問題也隨

之日益增多併發例如網路色情非法竊取網路資料利用網路散播謠言中傷

他人販賣違禁品侵犯他人的著作權刊登不實廣告欺騙社會大眾等

都是網路被不當使用的另一個面向有鑑於此目前全球大多數國家針對社會使

用網人口規模持續快速的發展來看多以積極的態度建立一套「網路資訊規範與

倫理守則」以防止並解決日益嚴重的網路犯罪問題各國政府除了應立法對網

路的不當使用加以規範外並潔何業者的配合以及網路使用者網路管理者敦促

各藉由自身發動自律行為其次各政府在立法時須注意勿以條例式的規範因

為網路太過多元並隨時有新的變化發生所以立法時應以是否造成他人各項損

失為論斷的依據同時也須加強民眾守法的觀念切記勿再重蹈以往嚴以立法寬

於執行的復轍在建立網路秩序與規範之始或許有些困難因為網路本身太過多

變及難以控制不過如果能將這些理念能形成一種風氣配合網路快速的傳播及

廣大多元影響力等的特性必然可以對整個網路倫理與文化有很大的幫助

其次在審視網路秩序規範與網路自由等行為所具的爭辯形式時首先應

從網路特性作為探討的基礎分析網際網路作為一種新興類型的傳媒而言他

具有以下的特性多媒體性(multimedia)超文本性(hypertext)封包切換(packet

switching)同時性(synchronicity)互動性(interactivity)透過這些特性

網際網路得以建構一個自由的虛擬空間他的自由性突破了真實物理疆界的侷

限也穿越了時間的的限制個人的思想言論只要他願意就可以在極短的時

間之內傳播到各地領域中同時經由他人的閱讀與迴響將很快成為一個集體的共

識再就商業的行銷販售來看只要商人的行銷策略能即時反應市場趨勢或

將商品內容的特色以創意行銷作為一個銷售的賣點即能以速度快效率高的

手法進入市場當一個眾人期待已久的美麗新世界似乎已能實質有效地呈現臨在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7

你我眼前時科技的進步除了讓人性得以貼近自由惟同時隨興發揮的任意行

為讓一些人性的醜惡面也隨之帶進了科技所構築的這個虛擬世界之中網路謠

言網路詐欺網路駭客網路色情網路病毒等都證明了網路並不宜是

一個可以完全自由任性行為的地方也因此他仍需要維持一定的秩序讓大家

都要遵守必要的規範才能讓虛擬社會系統不致發生紊亂同時也是融合傳承傳

統真實社會真正的意義

準此就一個國家資訊政策形成過程而言在新興資訊科技發展的初期資

訊政策使應該及早將其可能的影響納入評估以確保新興資訊科技在普遍使用的

同時能夠將選擇和彈性極大化當然此一架構他應該式重塑資訊政策形成過

程的觀點而並非是強調主張政府應該積極介入甚或控制新興資訊科技的發展

走向是一種主張資訊社會公共政策形成下所應該具有更為開放型式下的形式

亦即是這類的論點其所涉及之民主憲政傳統下的政府功能在科技主導的社會結

構中其所行使公權力的界限與控制等的新興制度面的問題分析相關政策執再

行面可以參酌的內容下列的幾個考量方向

一首先應從網路世界爭議面應該如何規範做起

二從現實生活行為中進入網路世界的規範建置

三法律社會規範與資訊科技的倫理關係的建構

四實證法律 VS網路社會-政府國家公權力 VS網路社會

五網路規範倫理秩序法規未來發展趨勢之省思

最後關於這個課題就個人而言面對網路聞名的新興生活空間領域時人

們因受限於過去所累積生活經驗的影響理當會將傳統的記憶與經驗與當代變動

的新型式進行一種對比性差異結構架的形式做出探討與評價所以除了要更理

解網路世界規範運作過程之外當然更要針對傳統世界的規範做出省思其次

在網路世界現實生活中的人們也要面對掌握市場那些無形的操控之手做出太討

理解在資訊科技時代人們除了要面對的是千萬隻隱藏在背後電腦程式設計師

的雙手之外對於參與網路資訊製造傳播的鍵盤之手都是人們必須理解同

時加以掌握的資訊節構要知道網路世界作為一個多元溝通的新社會形式其本

質乃是應以理性的互動溝通作為行為正當性的基礎故每一位網民應有的認知是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8

網路社會互動溝通特性的新行為形式而絕非是透過各種管道渲染或是參與網路

世界的負面傳佈的心態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9

資料二美國資訊自由法的運作經驗

來源摘要自<美國資訊自由法的運作經驗>(台灣新聞記者協會)

作者劉靜怡台大國發所教授

時間2004年 9月 24日

網址httpwwwatjorgtwJudgeercon1aspnumber=42

《摘要》

傳播媒體言論自由權力的內容與義務的結構範圍除了在少數極權社會國家

之外通常都是各政府媒體學者公眾輿論在眾聲喧譁爭議聲中的重要討論

焦點惟當「言論自由」成為事過境遷後的媒體內容裝飾器物後新聞內容的文

字內容的爭議性似乎也從未有機會在人們的生活環境中真正具體的實現它資

訊傳播內含真正的意義

所謂的言論自由以最簡單傳統的話來解釋是「我擁有此一基本的言論自

由與保護於特定的場域有發表言論的自由同時不受到任何事先的監審

(Censorship)與限制(Prior Restraint)並對此言論內容負完全責任而此言論

應包括語言與非語言之型式」無論這一段文字對言論自由詮釋的意義與功能為

何不過他卻實也是號稱民主言論自由大國-美國在歷經了長期時間洗鍊下所

獲得的一項歷史形式的文字詮釋的結晶

不過從歷史的衍發過程中可以肯定的是「言論自由」一直是令一個社會當

權者愛恨交加的名詞也因此註定了它永遠得不到它安定無虞保障形式的主因之

一就在網路快速發展迅速延伸至聲全球世界每一個領域時網路上資訊中過

載與不當言論的批評聲浪讓言論自由又再一次的讓新興的網路媒體面臨了發

展上另一個新興的挑戰茲以美國的發展為例1996 年首先點燃的戰火是「通

訊端正法案」(Communications Decency Act of 1996)他在 Reno v ACLU 的案例

辯論中受到了挫敗但之後美國最高法院宣佈判定「通訊端正法案」的部份條

文屬於違憲也因此讓網路言論自由的保護戰爭在初期得到了應有的重視

不過如果從網路的特性來探討言論自由就有如童早年美國西部拓荒時

代那些愛打抱不平的牛仔們用槍隻來捍衛自己的圈地時他們充滿著理想與正

義的姿態網路社會雖然已走過了蠻荒的年代但虛擬的網路世界裡確有充滿

了如西部開拓時期那般的充滿著許多的未知未來他的發展仍有待轉移實體世界

的規制甚或是重新創造來導入網路世界

審視網際網路發展至今一直都是以資訊自由流通與共享為其經營的精神

所在而其中的基礎所在就是每一位末端使用者都能擁有從網路上自由「擷取」

資訊的權利而這也網際網路功能角色立足的所在所謂的「資訊擷取自由」

就是指一切存在於網路上的資訊每一位使用者都理應能夠自由的擷取也就是

說使用者應該被假設為「善意」的使用者故在網路行為的領域中每一個使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0

用者都應該能自由的擷取所需的資訊而無需擔心是否會觸犯法律

無論是網際網路通路中的資訊或是存在於任何一種傳播媒體的資訊預先過

濾篩選的責任本來就不應該被加諸在使用者的身上相對的是應該成為每一個

資訊「提供者」應有的責任而網路上的資訊若有瑕疵其責任也應該在於「提

供者」無疑的資訊的瑕疵絕對是由於「提供者」的不正確或誤作為而產生的

而非一味的規論至最末端「使用者」的身分上如果在此時將責任歸於使用者

或視其為幫助犯則此無異於就保護智慧財產之名加重了使用者沈重的道德責

準此保障每一個末端使用者擁有「資訊擷取自由」的權力讓每一個網路

使用者在瀏覽網路上的資訊時無需擔心是否不經意的「重製」了他人的著作

也無需擔心從網路上下載的資訊是否會違反法律顯然這是一項非常必要的新思

維而不只是單一的資訊擷取自由意義探討的問題對於存放資訊的使用者私人

物品來說也具有隱私權不可侵犯的意義存在深一層的探究賦予使用者能夠

自由下載並且單純供個人使用的權利這與著作權法上面所揭諸的「尊重智慧財

產」是毫無衝突的資訊能夠自由的流通網路以及知識才能快速的傳布並且

匯集更多的資訊擴大網路的範圍使得知識經濟的規模能更擴大網路的發展

之所以能一日千里畢竟得自於資訊的多元高速即時的傳播特性

如果堅信要求每一個使用者在網路下載資訊時都必須先加以審核該資訊是

否有使用上的瑕疵性那麼對於每一個使用者來說無異是在行為中加重了深

沈的負擔讓使用者起了排斥的寒蟬效應導致使用者可能基於違法的風險不願

意擷取在網路上的資訊因為除非該資訊能夠先證明其為「無瑕疵」的使用

即或式如此審是當前網路資訊領域中所存在著大量的資訊但是又有多少資訊

能夠讓使用者在無負擔的形式下下載使用的告知呢準此如是的擴大勇用者

責任的後果於是必須讓合法的資訊提供者必須花費更大的力量去證明自己是

單純的資訊使用者每一個「提供者」也必須保證「使用者」下載該資訊不會觸

犯法律如此網路自由與快速流通的本質將起重大的改變並且在缺乏一套足夠

信任的機制讓使用者能安心下載資訊試問這難道是身為資訊「提供者」所樂

意見到的情況難道這樣有助於資訊自由有助於國家知識經濟的發展

其次就傳播節構而言資訊提供者與使用者之間原本即存在著「先傳後播」

的結構性關係如果沒有這項資訊先在網路上「存在」那麼使用者的「擷取」

行為就不會發生所以不但存在著前後順序也存在著因果關係論及責任分配

有瑕疵資訊必然來自於「提供者」討論「到底是誰侵犯智慧財產權」的時候

最直接的答案必然是瑕疵資訊的提供者那麼把這個責任擴大到「使用者」的身

上難道會是一件合理的事情如果「合理使用」的責任範圍本身根本不合理那

麼使用上又如何論以合理處在這個網際網路高度發展的時代之中使用者應該

被假設是善意的並且能夠以一般所公認的普通方式去自由的取得網路上一切

存在的資訊而不被賦予「預先審查」的責任網路的世界應該是更拉近「提供

者」與「使用者」間彼此的距離而不是由類似此次的事件造成提供者與使用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1

者相互對立因為真正的侵權責任是存在於「合法提供者」與「非法提供者」

之間的只要能夠阻止非法提供者那麼智慧財產的侵犯就會消失根本無須將

預先審核的重大責任加諸在使用者的身上

面對網路多元介面傳播世代的發展人們如何運用那些傳統新聞自

由的模式以一種典範傳承的態度作為應對二十一世紀各項挑戰的基

礎是一項社會全體必須省思的新思維與行為規範讓人們共同凝聚共

識重新作出共同的承諾一起為此一新興的傳播事業的發展作出努力貢

獻讓人們匯聚智慧締造一些高科技化的生活形式作為人類推動此一

新文明取得全世界共同確實進步的力量讓人們並肩前進倡導此一自

由的精神與秩序為了前一個時代理念的延續更也為了賦與每一個年

輕世代參與者期許的希望與機會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2

資料三匯流發展下傳播內容管制原則之探討 來源摘要自<匯流發展下傳播內容管制原則之探討>發表於交通大學2009 年

全國科技法律研討會

作者陳志宇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

網址httplawblogilf-twcomreadphp97htm

《摘要》

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傳統大眾播媒介壓縮技術網際網路等在數位科技

的主導下將傳統獨立經營發展的廣播通信資訊等傳播媒體產業其所用的

機具設備產製模式服務功能等有關的經營組織模式於「科技匯流」(Technology

Convergence)的形式下已建構出以「數位平台」為經營基礎的「新媒體」(New

Media)結構數位傳播技術已有效地融合了傳統媒體音訊視訊數據訊號分

界的形式並將其功能整合在數位平台上以不同介面的形式傳輸資訊

麥克博斯特(Mark Poster)指出 20 世紀的結束見證了傳播科技系統與

產銷型態結構世代更替的過程傳統傳播活動的進行是將資訊符號從一個定點傳

送到廣泛接收的過程資訊符號通過電子類比訊號縮短了時空距離繼起的新世

代傳播則是以數位化符碼與技術駕馭時空環境麥克將媒介傳播技術領域的分界

分成兩個時代用以說明

(一)媒介商品是由一組比例上屬於極少數專業製播者將資訊內容傳送給

不特定為數眾多消費者社會大眾使用的形式屬於一種由媒體所主導「播放型傳

播模式」(broadcast model of communication)的經營制度

(二)在 20 世紀末一股由ldquo資訊高速公路rdquo及衛星通訊技術以及電視

電腦電話等數位媒介匯流(converge)等整合而成的新興媒介傳播模式成

功發展後他建構了一種多元互動為核心的傳播形態此即是ldquo次世代媒體rdquo的

意義審視在此一數位形是新媒體多工介面的結構原本傳統報紙雜誌廣播

電視等獨立經營的大眾媒體的組織都多已只能成為新媒體多工結構中不同介

面經營的形式而已

當經由數位科技匯流成功地整合傳統媒體於一體的經營形式後於是傳統媒

體產業的經營形態於式啟動了「新媒體」革命性創新經營發展的脈動一個廣

義新媒體的意義是一個以數位平台為基礎整合平面視聽網路通信等傳播

業務他可以是一種垂直整合分工整合經營的形式他也可以是一種水平整合結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3

合異業聯盟所謂多角化經營的策略在新媒體的經營結構體制中傳統大眾媒介

資訊載具因功能不同而形成的獨立經營事業領域分界惟在新媒體整合經營組織

模式的運作下其企製行銷管理等制度都已完全為之解放因此無論就媒

體政策主管的政府機關或事業經營參與的投資者閱聽人社會大眾學術研究者

等而言這都必須是一項全新思維下有效推動參與機制以及其無可規避必須急

於面對空前挑戰的課題

當前述的形式以因為資訊社會的新機制快速地結合傳統社會制度有效地

運作並且共構了一個全新效率實體互動(physical)的新社會形勢時這也同

時也引導現代資訊素養革命性創新變革的成就隨著資訊高速公路普及化的發

展以及衛星通訊技術與電視電腦電話等的技術結合後一種結合製作行

銷消費等三者共構而成的新媒體的經營模式正逐漸快速地取代ldquo第一世代媒

介rdquo的運作型態於是大眾媒介次世代的經營理念結構與制度正式的躍入

人類的生活機能中此即是「次世代媒介制度」的本質就硬體而言它以「數位

技術」為基礎就傳播經營的特質而言它是去核心化的多元交流形式讓每一位

媒介介面的參與者既是受播者也應是傳播者而一個更貼切的用詞應是資訊傳播

ldquo參與者rdquo(participator)的角色大量且高密度投入數位平台所提供情境環境

下的互動傳播行為時也締造了人類文化一個新資訊社會文明的成就

審視新數位匯流發展下的形勢已將各項傳統制度的結構由產業水平層級

的分工將通訊傳播「內容」與「平台」區分開來作頁同時這兩者的管制基礎

目標價值觀也截然不同需至訂出在產業去管制自由化的潮流中內容層面

的管制反而需要重新審視再管制的適當性「內容」與科技產業變動的關連性

低卻與社會價值觀念一貫的關連性高如人性尊嚴與心智未成熟者的保護不

因科技或平台的變革而有不同相對的言論自由的保障弱勢族群媒體近用的

增進也應檢視其社會目標補充一般法律規範不足

引介以下這篇文章介紹了心媒介平台依性質對傳播內容應受管制責任有

高低差異新興的媒體服務自律機制比政府管制更有效達成管制目的並兼顧

創新發展這篇研究從傳統內容管制的基礎出發參酌歐盟 2007 年之視聽影音

多媒體指令以及層級模式分析通訊傳播平台的特性提出細分化的原則探討不

同平台受管制密度的差異提供各位在參與新數位文明下一項行為參考的依據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4

係利益8共享價值觀 9溝通10投機行為11關係強度顧客服務管理

主要是提昇外部行銷效果增加內部生產力服務品質的面向1可靠性2反

應性3確實性4同理心5有形性

顧客品質分類1顧客看不見內部品質2顧客看得見的硬體品質3

顧客看得見的軟體品質4服務的時間迅速性5心理的品質造成服務預

期服務與實際體驗到的服務差距原因1管理階層認知2品質規格3服

務遞送4市場溝通5認知服務品質

服務品質管理計畫服務概念發展顧客期待管理計畫服務結果管理計畫

內部行銷計畫實體環境與實體資源管理計畫資訊科技管理計畫顧客參與管

理計畫服務品質管理計畫是由下列七個次計畫所組成的(一)服務概念的發展

(二)顧客期待管理計畫(三)服務結果管理計畫(四)內部行銷計畫(五)

實體環境與實體資源管理計畫(六)資訊科技管理計畫(七)顧客參與管理計

服務品質評量指標原則1從你的服務策略著手2定期評量3提出

以顧客為基礎的問題4詢問公平的問題5蒐集團體和個人資料6為組

織訂下水準基點7蒐集量化和質化且具體的資料8讓成果呈現出來9

確使這些成果易於讓員工瞭解10確保這些成果是可信的11確使這些成果

被利用

顧客服務人力資源策略1僱用正確的員工2發展員工以傳遞服務品

質3提供需要的支援系統4留住最佳的員工5發展企業文化有關客

服人員教育訓練的基本原則1需求分析(組織分析職務分析個人分析)

2成果評鑑3實施良好的訓練計畫下來要針對顧客服務人力績效進行評量

其內容為1績效評估的目標與效益(目標為管理資訊激勵)2績效評

估與管理的步驟3績效評估的方法最後一個客服人員團隊成功領導者的行

為的特質有1親自示範「顧客至上」的精神2致力於推動公司理念3

他們都是『終身學生」4相信員工並在他們身上投資5設立專案小組6

堅持目標7勵行公司政策

接下來要介紹的是顧客知識管理定義企業將前項顧客資料或接觸經驗處

理後成為顧客資訊並經由員工討論與專家解釋等方式將顧客資訊進一步創造

出顧客知識再提供予組織有效地應用以建立與顧客之良好關係資料倉儲定

義定期蒐集自企業內部的日常交易資料庫並累積與儲存龐大的歷史性資料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5

而且這些歷史資料為靜態不可修改長期儲存於倉儲中具有時間性與整合性

以提供精確之分析與決策之用

顧客資料倉儲與一般資料庫的差異為一般關聯式資料庫使用關連資料表儲

存資料儲存日常營運的資料資料瑣碎難提供有價值的資訊資料倉儲則大都

使用多維度資料庫結構儲存資料儲存經過整理彙總的資料能提供有價值得資

訊支援決策判斷資料倉儲的種類

(一)企業資料倉儲(enterprise data warehouse)

(二)資料超市(data market)

(三)多層次資料倉儲(multi-tier data warehouse)

(四)聯合式資料倉儲(federated data warehouse)

(五)虛擬資料倉儲(virtual data warehouse)

資料倉儲的優點是減少費用節省時間和增加產量倉儲的缺點則是再導入

初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和時間倉儲的限制也會給公司資訊傳輸的網路造成一

些問題但如果透過邏輯規則對資料進行細分的技術可以瞭解龐大資料庫中資

料的特性其功能在應用於顧客服務管理類別1服務市場之區隔2客戶發

掘與流失防範3客製化的產品及服務4行銷活動分析如果這些機能透過

網路顧客服務管理功能則可以達到下列的目標1網路服務市場之區隔2網

路客戶發掘與流失防範3網路客製化的產品及服務4網路行銷活動分析

二顧客資料倉儲的特性

資料倉儲具有下列四項特性

(一)主題導向(Subject-Oriented)(二)整合性(Integrated)(三)隨時間變化

(Time-Variant)(四)非揮發性(Non-Volatile)在資料倉儲中資料只能定期地被載

入且一經封裝後就不允許再修改也不允許有刪除的動作因此資料倉儲的

資料環境相對是比較穩定的它只會增加資料而不會減少資料所以可說是非

揮發性的其種類大致上可區分為企業資料倉儲資料超市多層次資料倉儲

聯合式資料倉儲以及虛擬資料倉儲等五種類型其優點在於使用資料倉儲有很多

好處但最重要的是資料倉儲可以幫助企業流通各種資訊做為決策分析之用

以節省時間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並且增加獲利唯缺點是資料倉儲在導入

的初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和時間資料倉儲也可能產生資訊傳輸網路的壅塞

或是資料不正確的問題造成搜尋的時間加長反而降低了效率使得員工的生

產力減低而且事先必須充分掌握使用者的需求並透過適當的溝通與教育訓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6

練讓使用者知道如何去使用這個系統才能得到助益

五藉用網路資料探勘應用顧客資料

顧客資料的探勘程序可以分為(一)決定企業運用資料探勘的目的(二)資

料蒐集(三)選擇適當的資料探勘技術(四)分析結果(五)知識取得與應用鑒

於近年來由於網際網路的蓬勃發展資料探勘的技術也被應用在網際網路上當

顧客拜訪網站時往往提供許多寶貴的資料企業可藉由分析這些資訊來瞭解顧

客的行為模式藉以提高顧客對公司所提供之產品與服務的滿意度利用網路探

勘的應用方式包括有

1網路服務市場之區隔

利用網路探勘可以找出容易理解的規則來描述市場區隔以了解顧客族群的

屬性

2網路客戶發掘與流失防範

利用網路探勘可以建立行銷模式來預測目前有哪些顧客可能會流失使用這

些訊息來留住顧客或是當做篩選潛在客戶的依據

3網路客製化的產品及服務

利用網路探勘可以建立個人化的行銷模式提供顧客個人化的產品及服務

而透過貼心的服務不僅能鎖定顧客的忠誠度更能使顧客自動幫我們做口碑宣

傳帶來更多的商機

4網路行銷活動分析

利用網路探勘可以根據所要行銷的商品找出潛在的客戶名單協助我們決定

該聯絡哪些客戶才可以讓投資報酬率最高達到最好的行銷成效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7

資料三從參與式傳播觀點反思蘭嶼數位典藏建置之歷程

來源摘要自<從參與式傳播觀點反思蘭嶼數位典藏建置之歷程>《新聞學研

究》(第 102期頁 151-1752010年 1月)

作者郭良文林素甘

《摘要》

當多元文化主義在全球化的時代中成為普世的價值社區的營造社區的

文化社區的共同記憶應該是「數位典藏計畫」的源頭活水目前國家數位典藏

國家型科技計畫主要是以動物植物地質人類學檔案器物書畫地

圖與遙測影像金石拓片善本古籍考古新聞為典藏內容然而在現今提振

本土文化社區營造和多元文化發展的同時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社區文化內涵

與鄉土佚事風情是否更值得紀錄傳承因此數位典藏應該不只是規格標準大

小解析度這些數位化的數字與數值它也應該包含社區民眾的故事民眾共同

記憶的部分提供了一種超脫物化而較人文精神思考的元素而這正是科技產業

發展與社會文化相互支援互動共構現代化成就重要的一部份

台灣社會在相當多的地域文化中充滿著族群社會多元文化結構的因素屬於

少數弱勢的地域族群文化與社會雖然他們長期以來都處於文化的邊緣地帶透

過社區意識的抬頭與多元文化的百家齊放少數族群文化始能逐漸揭開它的面

紗這對族群的傳人而言族群的母語精神圖騰文化儀式等這些文化的根源

的流傳發揚都是刻不容緩的事實且極具社會意義深刻的意義

拜數位媒介多工功能之賜藉由數位機材優越的取材品質支援下這篇論文

研究嘗試以紀錄片方式紀錄典藏社區記憶透過紀錄片的實驗創作實際拍攝及

紀錄被攝者思考家庭及生活的過程期能提供開放生命的多元想像用不同的創

作形式來探尋家與家庭成員的生命對話對特定族群家庭集體記憶的發展歷程

以及研究提供一個現實實踐的影像紀錄這是本篇論文在文本呈現上一項空前的

成就

論文內容的結構首先針對就參與式傳播的概念與理論傳統加以分析進而整

理出五項具有參與式傳播的定義內涵其包括「由下而上與草根發展」「民主

論壇與平等對話」「意識覺醒與現況改變」「創造在地知識價值」以及「自

我發展與成果分享」等除了現代化理論所衍生出來的發展傳播概念常與參與式

傳播放在一起討論之外並且將參與式傳播受到哈伯瑪斯概念影響的部分作為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8

論述理論的結構基礎至於錄影紀錄的內容所具有的意義不但是一段族人成員

的生活與訪談真實紀錄也是一個多元文化的數位化紀錄的型態在影音效果的

價值上應具有以下的意義1作為二十一世紀台灣族群家庭變遷的家族記憶

提供一個發展影音紀錄的樣本2呈現多元族群的整體生活型態與生命思維

這有助國內生命教育教學素材的形式3對台灣族群社會中女性形象描繪提

供一個角色現實實踐的影像紀錄4提供給對自我的成長及對生命價值渴望改

變的女性一個思考的案例5為地方社區發展紀錄文化數位典藏的工作提供

了一項具體可行發展模式的參考形式

論文的研究採用 DeNegri 等人的「參與光譜」架構來支援分析並針對「參

與模式」「地方人士的參與」「參與式傳播資料庫的建立」以及「交大數

位典藏團隊的執行情形」等四項內容加以說明以探討蘭嶼媒體與文化數位典藏

計畫的發展過程以及研究發現佳興部落數位典藏內容為當地豐富之文化資源

從規劃內容蒐集資料到成果呈現皆是以文化工作者個人為核心運用在地的

內部社會網絡並連接多元的外部社會網絡不僅聯繫起數位典藏的參與者也

獲得外界資源的協助使相關工作能夠順利進行由於以部落傳統文化為保存內

容在社區充權的個人層次研究發現數位典藏有助於參與者培養出充權意識

增加對部落的認同但仍不足以在組織層次形成充權的過程與結果未來如何擴

展並運用個人層次充權的結果刺激增進社區組織的能力甚至在研究成果與不

足之處亦能期待藉此反省發展出一個更理想的原住民數位典藏的參與式傳播

計畫

最後究論文在數位科技文化發展上的意義來看作品的貢獻則是將近年來

各界對原住民數位典藏政策的推動以由企劃的階段轉進為部落本身進行典藏工

作的階段其所具的意義乃是賦予了原住民能在數位世界握有詮釋權的主體性

其次在就數位落差的形式來看鑒於原住民部落多群居於偏僻鄉野地區就社

會組織結構性而言其面臨的是人口流失及數位能力有限的問題因此透過研

究藉由期望瞭解由原住民部落進行數位典藏的過程及影響以及針對其數位典藏

工作進行的分析透過田野觀察及深度訪談的忠實記錄將數位典藏視為社區發

展紀錄經驗以及動力的可行方式之一如此結合社會網絡及社區充權理論為

發展架構經由此一數位典藏保存傳統文化紀錄的掌握與詮釋如能引發部落居

民未來參與度的提升從運作中產生族人自身以及社會各界多元文化認同的機

制用能提供原住民建立主體性文化與社會自主成長的動能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29

資料一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資源準社會互動研究理論建構與使用

者經驗研究

來源<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資源準社會互動研究理論建構與使用者經驗研究

>《新聞學研究》(第 101期頁 1-442009 年 10月)

作者翁秀琪施伯燁孫式文方念萱李嘉維

網址httpmcrnccuedutw010101html

《摘要》

關於「網絡媒體」的發展早在 20 世紀 80 年代網路先驅者 J C R Licklider

及 Robert Taylor即有精闢的論述當大多數人還將電腦視為「數學運算」的機

器之時Licklider 及 Taylor(1968)即已將電腦理解成是「溝通」的利器這兩位大

師曾大膽地預測未來電腦網路的發展將超越傳統在真實的生活空間(物理世

界)中人類所賴以建構社會網絡必須透過有限之節點(limited gateways)的

先天限制這個虛擬的電腦網路將令未來所有的人類都能輕易地透過這個系

統自由的(完全依其意志)建構其個人的社會聯繫

網路功能結合人類社會體系締造新文明成果在 20 世紀末已逐漸產生了前

所未見的變革電腦與網路的鏈結將各自獨立的文化與社會逐一的被串連而且

引發就社會制度產生了空前的「大變革」(great transformation)浪潮中當網際

網路逐漸地在主導一個人類新文明之際其實這是一場媒體的革命也奠定了新

文明發展間「實」的基礎而此一「新興」的生活行為乃是人類有史以來所

未曾經驗過的換言之透過對電腦科技「技巧高明」的運用是人類第一次「有

能力」為自己開創了一個「虛擬實境」的世界這個虛擬的領域中意味著一項新

的社會制度(social institution)或一個電子的公共領地(electronic commons)已被

人類自己「孕育」出來然而這個人類自己「創造」出來的「新領地」對人類

社會而言有什麼實質意義呢它會是人類遠離或隔絕一切犯罪和不倫理行為的

「新樂園」嗎凡此都值得吾人細細加以思考

當一個人在網路的引導下被以一種有秩序的方式逐一串連起來之後一個

以電腦為基本單位的電腦社群(computer community)於是成形這個新生的社群

表面上看起來雖然只是由許多個人電腦所共同架構起來的「靜寂」的電腦站

(computer stations)的集合吾人或許可以電腦網絡(computer network)姑且稱之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0

但是透過這個電腦網絡卻使得在每一部個人電腦之前的使用者在有意無意

之間有機會形成一個「活絡」的具有生命力的社群這個「虛擬」的社群卻與

人們在傳統日常生活中所共構的真實社群一般同樣地也具有溝通情感與傳遞訊

息的功能而溝通的方式除了個人與個人之間私下的聯繫之外個人與網路中

的集體大眾之間屬於「公共場合」的雙向聯繫亦成為一種提供互動契機的形

勢傳統社會中資訊習慣由中央核心流向邊陲偏遠地帶的「溝通模式」

在這個新興的電腦網絡中已被徹底地顛覆這個新興的電腦網絡形成了一種「草

根式」(grassroots)的聯結這種公民形式聯結最大特質即是將那些屬於社會

網絡中最底層或最邊陲者取得與社會網絡中優勢地位者一樣的社會地位同時陳

述自己的意見因此這個「網路社群」全新運作的結成也意味著新型態人類社

會的社會秩序將會逐漸透過這個網路社群的功能予以運作

其次Licklider 和 Taylor 並且進一步地指出這個網路傳播系統如要持續維

持其正常的運作其關鍵在於有賴廣大網民積極主動參與維護亦即是網路運

作的管理與決定權將落實於使用者的身上這是人類有史以來有機會實施「直

接完全民主」的最佳場域電腦網路的每一位使用者都將有此一權利與義務

貢獻自己的心力自己的智慧及自己的意見以共同形成新的社會價值與規範

準此「網路社群」的創建在「理論」上是人類社會未來的理想但從電腦網路

社群中所實際發生的種種事例審視之則這個新生的社群似乎並沒有為人類社會

帶來任何「幸福」的保證或任何可供期待的光明遠景因為人們在真實社會中

一切之問題行為在電腦網路社群中也一一被重複地展現出來其中最為常見

而最為人所詬病的就是違反倫理的電腦網路侵權行為

當然就當代的社會生活而言那些違反網路社群倫理的事件或現象已層出

不窮甚至已成為「網民」日常在網路社群中必須時時注意提防的「現實問題」

為了防止網路社群中違反倫理事件的發生人們都已開始從技術面暨專業倫理守

則予以適度規範此一社會組織成員的網路社群社會行為這些作法無非是希

望從法律及科技的面向著手間接消極的防堵違反倫理的可能機會與動機其結

果固然有其一定之成效但仍無法有效完全制止網路使用者一些反社會行為的發

生究其原因則法律與科技方法都沒有觸及網路社群仍然是由「社會人」所

共同構成的這個關鍵事實目前所有的網路使用者可以說在成為網民之前都

已具備了相當的「真實社群」中的生活經驗無疑的這些生活經驗會自然地被

帶進網路社區成為網民在網路社群中活動時的行為指南因此欲處理電腦資

訊網路(網路社群)的倫理議題就如同要處理真實社群的倫理議題一般必須

對該社群的結構背景先做深入的理解才有可能掌握其關鍵處進而擬出有效之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1

對策

「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資源準社會互動研究理論建構與使用者經驗研究」

這篇研究論文研究的目的在於建構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準社會互動理論經由

文獻的探討就認知面(含可用性內容結構和網站可辨識程度)情感面和體

驗面是影響使用者準社會互動經驗的主要因素這篇研究探討不同受訪者在使用

數位典藏資料或其他網路資料時的經驗如何(認知面情感面體驗面)使用

者如何和這些網路內容互動具有哪些認知面情感面和體驗面特色的資料更容

易引起他們感官的知覺情感的投入與身體的活動並影響他們對於時空的知

覺而產生所謂的「準社會互動」使用者和他們所處環境中的其他人如何就所

接觸到的電腦網路內容進行互動

研究的結果顯示多數的網站普偏著重於內容及認知面的建制欠缺可用

情感及體驗面的內容故一般使用者對數位典藏網站的知曉度較低認同度也無

法提高研究數據顯示網路使用者理論構面預測準互動行為的可解釋變異量仍

有 59其中解釋力最強的是情感面(54)其次依次是體驗面(37)內

容認知面(34)和可用認知面(32)這篇研究所建構的網路使用者理論構

面和準互動量表雖具有一定程度的效度惟這篇研究是採取網路問卷調查方法

樣本代表性難免不足未來應該以隨機抽樣方法再次檢定這篇研究初步建立的

理論架構以增加研究信度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2

參考資料二癌症部落客的書寫研究

來源摘要自<癌症部落客的書寫研究>《新聞學研究》(第 106期頁 99-134

2011年 1月)

作者陳憶寧

網址httpmcrnccuedutw010603html

《摘要》

部落格的興起與盛行乃在於自發性的自我表現與資訊分享由於不須如

報紙投稿般受到主編審稿採用與否故是十分自由的這也是部落格吸引廣大群

眾的原因之一然而正因為如此故其水準與素質亦無法有一標準來衡量人

氣的高低與水準素質亦未必可以成正比一些喜歡文學寫作之人也就以部落格

作為發表的園地在其中揮灑自我表現創作的熱情

就以創作自由表現而言部落格一方面可說滿足了個人自我實現之成就

感以及與同好分享交流等心理需求一方面也可說是磨練文筆練習寫作及發

表的園地就文學發展方面而言文學創作自始即非「專業文人」的「專利」

任何人都有藉文學創作以表達情感的自由與權利中國文學史上的民間文學作

品也是不可忽略的一環民間文學一般文字較為俚俗但其內容是豐富的情

感是真摯的因此有其相當的價值由此來看目前興盛的網路文學以個人之觀

察約有如下幾項特點

1作者有中文專業的當然更多的是非專業的

2內容豐富多樣有真情表達自我的也有思想天馬行空的

3有寫作能力不錯的讀來言之有物而能感動人

4也不乏國語文基礎尚須加強的如錯別字文句不通章法組織紊亂或

是文字看似優美實是詞藻堆砌不知所云helliphellip等等缺乏國語文或專業寫作指導

與訓練者亦屢見不鮮

當然就表達自我的創作自由與學習寫作的角度來看網路的「文學作品」

是值得鼓勵的其有著社會學心理學以及文學學習各方面的價值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3

至於一些部落客因閱讀者超人氣的擁護建立了對自己作品的信心因而

將作品「出書」者此一現象據個人之觀察其特點亦與前述對部落格之各項

觀點相類所謂的粉絲人氣或市場接受度亦未必與作品水準相等

就出版之著作而言古人有所謂的「名山事業」有所謂的「文章千古事

得失寸心知」(杜甫詩)現代之國語文教育者也常教育說「要提昇國語文

程度要多多閱讀課外書」衡之今日出版物或許就部落客之出書而言亦為

基於一自我表現或者可說「作紀念」之動機而憑其人氣粉絲有相當之銷售量

但就社會對出版著作仍具有相當看重之價值而言出版物之素質如何一般「讀

者」亦恐難以分辨

當然文學作品是否有價值事實上也有其層面與時代性的意義所謂雅與

俗各有其所好陶淵明的作品在當代並未被主流文化所接受到後代才廣受重

視是故就「文學」而言不管是不是網路作品任何人皆有創作與發表的自由

與權利出版為著作亦然其價值亦自是多元而未為定數短期內市場接受度高

的未必會長期受肯定

但就「閱聽人」或「讀者」層面而言對於作品素質之分辨則是需要教育

的增進其素養就像每個人都會唱歌但未必都唱得好每個人都可以寫作出書

但未必是都能寫出「好書」唯就網路媒體正向面觀之作者能於開放的空間「勤

情」於發表期論著社會應該給予肯定至少這是一種不同意見表達的方式其次

就讀者的角度來看是否接受又是另一種場境即或是負面的評價其正向的意義

乃是建構了讀者社群「批判」的能力當然正負二元論最終仍須接受「市場」的

驗證要還是不要接受它存在

審視「癌症部落客」這篇另類課題專業論文研究其所展現的功能是它檢視

部落格對於癌症病患這群弱勢族群所擁有寫作的可能性及意義以特定的健康

議題癌症之部落格回答以下兩個研究問題誰是癌症部落客癌症部落客

如何書寫癌症這篇研究選取兩大部落格系統「Yahoo奇摩」部落格以及「無

名小站」部落格共 63 個選取 315 篇貼文進行內容分析結果發現部落格作者

多是年輕的女性患者貼文可看出部落客的社會連結與面對疾病的書寫動機研

究結果意味著癌症部落格有潛力成為一般大眾書寫處理疾病的空間且部落客為

社會中健康議題的資訊來源之一誰能說這樣的文章「部落格」其所啟發網路媒

體傳播功能新探討意義的所在一種由分眾主導滿足分眾需求的媒介經營形式正

逐漸的發展形成當中同時也開啟了新媒體傳播社會意義的新生命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4

資料三創業家社會網絡行為之質性研究

來源摘要自<創業家社會網絡行為之質性研究>《創業管理研究》(第二卷

第四期頁1-242007年12月)

作者陳家聲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教授

網址httpwwwerjorgtwsearchJournalFilev02n04V02N4-1pdf

《摘要》

網路社會行為的特徵乃是公民式連結組織的形式它不像傳統人類社會一般

有階層化組織方式也就是說這樣的結構方式並沒有一個核心的機制透過權力

的運作將整個社群連結起來網絡溝通方式的出現令使用網絡的人多了一種虛

擬的身分而這就是一種較少受到社教化約束的「虛擬我」青少年使用「虛擬

我」的身分在網絡發言或發布短片由於並非一種面對面(face-to-face)的溝通模

式意味網民發言或上載短片時只是面對電腦而非真實的接收者因此在較少

限制的情況下青少年的行為會變得大膽激進甚至刻意挑戰社教化約束演

變成為一個難受控制的「網絡社會我」這種草根式連結方式所建構起來的網路

社會必須依賴相互的信任(mutual trust)才能彼此聯繫起來成為一個社群

換言之相互的信任乃是電腦網路社群這樣水平式社會組織得以順利運作的主

要機制前面提到電腦網路組織及運作的方式將會是以基層使用者為主體

讓電腦網路的每一位使用者都有同等的權利與義務共同形成電腦網路社會的

價值與規範因此整個網路社群的運作絕大部份是依賴網路使用者的高度自

制與自我規範

網路領域雖然是人類空前第一次有機會獲得完全自由可能展現自我的場

域但網路社群這樣的安排與設定同樣給予網路使用者誤用乃至濫用此完全自

由權利的空間網路社群的倫理問題即是由此而衍生出來可以想見的因為網

路空間的自由所引起的誤用與濫用而造成的網路倫理問題將無可避免地會沖擊

破壞網路社群中網民之間相互信賴的機制而相互信任機制的破壞顯然將會

危及網路社群的建構基礎進而影響網路社群的運作與發展當前許多有關網路

社群倫理議題的探討或著手採取的防制對策無論是就法律面或科技面著手但

都只是片面地考慮到如何減少違反網路倫理的事件發生而尚未能從以上所討論

的網路運作機制予以整體之考量事實上在設法解決網路倫理問題之時將會

面臨一個極為棘手的兩難情境首先網民在網路空間的自由「行駛權」所引起

的誤用與濫用而造成的網路倫理問題一定會消蝕網路社群相互信任的連結運作

機制進而鬆動網路社群的建構基礎然而若著手針對網路倫理問題採取「有

效對策」則勢必要對網民在網路社群中的自由權加以設限如此一來固然可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5

以解決部份的倫理問題但是這樣的作法事實上是犧牲了網路社群當初之所以

被創立起來的最珍貴的特質即網民擁有的近乎完全自由的悠遊空間準此以

往可能會扼殺這個人類自己所創造出來的虛擬網路社區進一步發展的潛力因

為網路社群中網民自我規範自我節制而相互信賴的基本理想與實踐機制有

可能會因為這些防制倫理問題發生的預防或補救措施而蕩然無存因此尋求解

決網路社群倫理問題之道的關鍵基本上是在網民的自由權力與因之而起的誤

用濫用自由之間尋找拿捏一個適當的平衡點(balance point)這個平衡點

一方面必須能夠繼續支持網路社群原有的自由權與自我規範機制另一方面又必

須能夠制止因誤用濫用自由而產生的傾斜顯然的這是一件高難度的藝術工

作是全體網民必須共同面對思量的艱鉅任務工作因為網民才是網路社群的

裁決者網民們在網路社群中的所作所為將決定未來網路世界的面貌

隨著網路空間(cyberspace)的逐步擴充與全球化連結當代人類有機會透

過這個系統完全依其自由意志建構其個人理想的社會聯繫關係國度年輕世

代進入社會常經由創業展現理念達成理想其中中小企業的蓬勃發展的成果

不但成為多數青年創業的指標同時在台灣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這種創業精神更

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與影響基於正因為中小企業對台灣經濟的貢獻邁入數

位經濟世代它理應是研究創業家成功因素的重要議題之一鑒於社會網絡關係在

華人社會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這篇研究論文期望透過探討社會網絡行為在創

業家的創業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期望能夠回答下列重要的問題創業家在其社

會網絡行為表現上有何特色創業家如何營建其社會網絡創業家如何透過社

會網絡來獲得其所需的資訊及獲得潛在利益

研究結果顯示創業家會經由不同的管道可能是正式的組織或公協會專

業協會或是非正式的場合中與別人建立或深或淺的關係並透過不同的互動方

式得到不同的資訊從關鍵人物(強連帶)身上可以得到產業重要的技術與知

識還能發展情感的支持而一般社交朋友(弱連帶)可以得到較多較廣泛的

資訊創業家會透過強連帶關係及參與各種公協會社團活動非正式活動等不

同方式拓展社會網絡關係獲得各種資訊與潛在的商機利益創業家求學過程

與先前工作經驗所累積的人脈也是新創事業發展時的重要資源這篇研究從社

會網絡理論及特徵試圖系統地討論創業家社會網絡關係行為及其意義期透過

這篇研究發現能夠做為學者對未來創業家社會網絡行為研究的基礎而從個案資

料分析的創業家社會網絡關係行為也能夠給創業家一些實務建議讓創業家明

白了解社會網絡關係對創業的重要性以及建立和拓展社會網絡關係的參考幫

助其在經營新創事業時更加順利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6

資料一如何落實網路言論管理

來源摘要自<幾個值得進一步澄清的網路規範根本問題反省與辯論的開端

>《律師雜誌》(第 233期1999年 2月 15日)

作者劉靜怡

網址

httpwwwlawbankcomtwtreatisepl_articleaspxAID=P000010717

《摘要》

網際網路媒介傳播服務的功能人際多元的互動的結構無遠弗屆的網路資

訊服務等確實已帶來人類生活上的便捷惟不諱言的是網路犯罪的問題也隨

之日益增多併發例如網路色情非法竊取網路資料利用網路散播謠言中傷

他人販賣違禁品侵犯他人的著作權刊登不實廣告欺騙社會大眾等

都是網路被不當使用的另一個面向有鑑於此目前全球大多數國家針對社會使

用網人口規模持續快速的發展來看多以積極的態度建立一套「網路資訊規範與

倫理守則」以防止並解決日益嚴重的網路犯罪問題各國政府除了應立法對網

路的不當使用加以規範外並潔何業者的配合以及網路使用者網路管理者敦促

各藉由自身發動自律行為其次各政府在立法時須注意勿以條例式的規範因

為網路太過多元並隨時有新的變化發生所以立法時應以是否造成他人各項損

失為論斷的依據同時也須加強民眾守法的觀念切記勿再重蹈以往嚴以立法寬

於執行的復轍在建立網路秩序與規範之始或許有些困難因為網路本身太過多

變及難以控制不過如果能將這些理念能形成一種風氣配合網路快速的傳播及

廣大多元影響力等的特性必然可以對整個網路倫理與文化有很大的幫助

其次在審視網路秩序規範與網路自由等行為所具的爭辯形式時首先應

從網路特性作為探討的基礎分析網際網路作為一種新興類型的傳媒而言他

具有以下的特性多媒體性(multimedia)超文本性(hypertext)封包切換(packet

switching)同時性(synchronicity)互動性(interactivity)透過這些特性

網際網路得以建構一個自由的虛擬空間他的自由性突破了真實物理疆界的侷

限也穿越了時間的的限制個人的思想言論只要他願意就可以在極短的時

間之內傳播到各地領域中同時經由他人的閱讀與迴響將很快成為一個集體的共

識再就商業的行銷販售來看只要商人的行銷策略能即時反應市場趨勢或

將商品內容的特色以創意行銷作為一個銷售的賣點即能以速度快效率高的

手法進入市場當一個眾人期待已久的美麗新世界似乎已能實質有效地呈現臨在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7

你我眼前時科技的進步除了讓人性得以貼近自由惟同時隨興發揮的任意行

為讓一些人性的醜惡面也隨之帶進了科技所構築的這個虛擬世界之中網路謠

言網路詐欺網路駭客網路色情網路病毒等都證明了網路並不宜是

一個可以完全自由任性行為的地方也因此他仍需要維持一定的秩序讓大家

都要遵守必要的規範才能讓虛擬社會系統不致發生紊亂同時也是融合傳承傳

統真實社會真正的意義

準此就一個國家資訊政策形成過程而言在新興資訊科技發展的初期資

訊政策使應該及早將其可能的影響納入評估以確保新興資訊科技在普遍使用的

同時能夠將選擇和彈性極大化當然此一架構他應該式重塑資訊政策形成過

程的觀點而並非是強調主張政府應該積極介入甚或控制新興資訊科技的發展

走向是一種主張資訊社會公共政策形成下所應該具有更為開放型式下的形式

亦即是這類的論點其所涉及之民主憲政傳統下的政府功能在科技主導的社會結

構中其所行使公權力的界限與控制等的新興制度面的問題分析相關政策執再

行面可以參酌的內容下列的幾個考量方向

一首先應從網路世界爭議面應該如何規範做起

二從現實生活行為中進入網路世界的規範建置

三法律社會規範與資訊科技的倫理關係的建構

四實證法律 VS網路社會-政府國家公權力 VS網路社會

五網路規範倫理秩序法規未來發展趨勢之省思

最後關於這個課題就個人而言面對網路聞名的新興生活空間領域時人

們因受限於過去所累積生活經驗的影響理當會將傳統的記憶與經驗與當代變動

的新型式進行一種對比性差異結構架的形式做出探討與評價所以除了要更理

解網路世界規範運作過程之外當然更要針對傳統世界的規範做出省思其次

在網路世界現實生活中的人們也要面對掌握市場那些無形的操控之手做出太討

理解在資訊科技時代人們除了要面對的是千萬隻隱藏在背後電腦程式設計師

的雙手之外對於參與網路資訊製造傳播的鍵盤之手都是人們必須理解同

時加以掌握的資訊節構要知道網路世界作為一個多元溝通的新社會形式其本

質乃是應以理性的互動溝通作為行為正當性的基礎故每一位網民應有的認知是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8

網路社會互動溝通特性的新行為形式而絕非是透過各種管道渲染或是參與網路

世界的負面傳佈的心態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9

資料二美國資訊自由法的運作經驗

來源摘要自<美國資訊自由法的運作經驗>(台灣新聞記者協會)

作者劉靜怡台大國發所教授

時間2004年 9月 24日

網址httpwwwatjorgtwJudgeercon1aspnumber=42

《摘要》

傳播媒體言論自由權力的內容與義務的結構範圍除了在少數極權社會國家

之外通常都是各政府媒體學者公眾輿論在眾聲喧譁爭議聲中的重要討論

焦點惟當「言論自由」成為事過境遷後的媒體內容裝飾器物後新聞內容的文

字內容的爭議性似乎也從未有機會在人們的生活環境中真正具體的實現它資

訊傳播內含真正的意義

所謂的言論自由以最簡單傳統的話來解釋是「我擁有此一基本的言論自

由與保護於特定的場域有發表言論的自由同時不受到任何事先的監審

(Censorship)與限制(Prior Restraint)並對此言論內容負完全責任而此言論

應包括語言與非語言之型式」無論這一段文字對言論自由詮釋的意義與功能為

何不過他卻實也是號稱民主言論自由大國-美國在歷經了長期時間洗鍊下所

獲得的一項歷史形式的文字詮釋的結晶

不過從歷史的衍發過程中可以肯定的是「言論自由」一直是令一個社會當

權者愛恨交加的名詞也因此註定了它永遠得不到它安定無虞保障形式的主因之

一就在網路快速發展迅速延伸至聲全球世界每一個領域時網路上資訊中過

載與不當言論的批評聲浪讓言論自由又再一次的讓新興的網路媒體面臨了發

展上另一個新興的挑戰茲以美國的發展為例1996 年首先點燃的戰火是「通

訊端正法案」(Communications Decency Act of 1996)他在 Reno v ACLU 的案例

辯論中受到了挫敗但之後美國最高法院宣佈判定「通訊端正法案」的部份條

文屬於違憲也因此讓網路言論自由的保護戰爭在初期得到了應有的重視

不過如果從網路的特性來探討言論自由就有如童早年美國西部拓荒時

代那些愛打抱不平的牛仔們用槍隻來捍衛自己的圈地時他們充滿著理想與正

義的姿態網路社會雖然已走過了蠻荒的年代但虛擬的網路世界裡確有充滿

了如西部開拓時期那般的充滿著許多的未知未來他的發展仍有待轉移實體世界

的規制甚或是重新創造來導入網路世界

審視網際網路發展至今一直都是以資訊自由流通與共享為其經營的精神

所在而其中的基礎所在就是每一位末端使用者都能擁有從網路上自由「擷取」

資訊的權利而這也網際網路功能角色立足的所在所謂的「資訊擷取自由」

就是指一切存在於網路上的資訊每一位使用者都理應能夠自由的擷取也就是

說使用者應該被假設為「善意」的使用者故在網路行為的領域中每一個使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0

用者都應該能自由的擷取所需的資訊而無需擔心是否會觸犯法律

無論是網際網路通路中的資訊或是存在於任何一種傳播媒體的資訊預先過

濾篩選的責任本來就不應該被加諸在使用者的身上相對的是應該成為每一個

資訊「提供者」應有的責任而網路上的資訊若有瑕疵其責任也應該在於「提

供者」無疑的資訊的瑕疵絕對是由於「提供者」的不正確或誤作為而產生的

而非一味的規論至最末端「使用者」的身分上如果在此時將責任歸於使用者

或視其為幫助犯則此無異於就保護智慧財產之名加重了使用者沈重的道德責

準此保障每一個末端使用者擁有「資訊擷取自由」的權力讓每一個網路

使用者在瀏覽網路上的資訊時無需擔心是否不經意的「重製」了他人的著作

也無需擔心從網路上下載的資訊是否會違反法律顯然這是一項非常必要的新思

維而不只是單一的資訊擷取自由意義探討的問題對於存放資訊的使用者私人

物品來說也具有隱私權不可侵犯的意義存在深一層的探究賦予使用者能夠

自由下載並且單純供個人使用的權利這與著作權法上面所揭諸的「尊重智慧財

產」是毫無衝突的資訊能夠自由的流通網路以及知識才能快速的傳布並且

匯集更多的資訊擴大網路的範圍使得知識經濟的規模能更擴大網路的發展

之所以能一日千里畢竟得自於資訊的多元高速即時的傳播特性

如果堅信要求每一個使用者在網路下載資訊時都必須先加以審核該資訊是

否有使用上的瑕疵性那麼對於每一個使用者來說無異是在行為中加重了深

沈的負擔讓使用者起了排斥的寒蟬效應導致使用者可能基於違法的風險不願

意擷取在網路上的資訊因為除非該資訊能夠先證明其為「無瑕疵」的使用

即或式如此審是當前網路資訊領域中所存在著大量的資訊但是又有多少資訊

能夠讓使用者在無負擔的形式下下載使用的告知呢準此如是的擴大勇用者

責任的後果於是必須讓合法的資訊提供者必須花費更大的力量去證明自己是

單純的資訊使用者每一個「提供者」也必須保證「使用者」下載該資訊不會觸

犯法律如此網路自由與快速流通的本質將起重大的改變並且在缺乏一套足夠

信任的機制讓使用者能安心下載資訊試問這難道是身為資訊「提供者」所樂

意見到的情況難道這樣有助於資訊自由有助於國家知識經濟的發展

其次就傳播節構而言資訊提供者與使用者之間原本即存在著「先傳後播」

的結構性關係如果沒有這項資訊先在網路上「存在」那麼使用者的「擷取」

行為就不會發生所以不但存在著前後順序也存在著因果關係論及責任分配

有瑕疵資訊必然來自於「提供者」討論「到底是誰侵犯智慧財產權」的時候

最直接的答案必然是瑕疵資訊的提供者那麼把這個責任擴大到「使用者」的身

上難道會是一件合理的事情如果「合理使用」的責任範圍本身根本不合理那

麼使用上又如何論以合理處在這個網際網路高度發展的時代之中使用者應該

被假設是善意的並且能夠以一般所公認的普通方式去自由的取得網路上一切

存在的資訊而不被賦予「預先審查」的責任網路的世界應該是更拉近「提供

者」與「使用者」間彼此的距離而不是由類似此次的事件造成提供者與使用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1

者相互對立因為真正的侵權責任是存在於「合法提供者」與「非法提供者」

之間的只要能夠阻止非法提供者那麼智慧財產的侵犯就會消失根本無須將

預先審核的重大責任加諸在使用者的身上

面對網路多元介面傳播世代的發展人們如何運用那些傳統新聞自

由的模式以一種典範傳承的態度作為應對二十一世紀各項挑戰的基

礎是一項社會全體必須省思的新思維與行為規範讓人們共同凝聚共

識重新作出共同的承諾一起為此一新興的傳播事業的發展作出努力貢

獻讓人們匯聚智慧締造一些高科技化的生活形式作為人類推動此一

新文明取得全世界共同確實進步的力量讓人們並肩前進倡導此一自

由的精神與秩序為了前一個時代理念的延續更也為了賦與每一個年

輕世代參與者期許的希望與機會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2

資料三匯流發展下傳播內容管制原則之探討 來源摘要自<匯流發展下傳播內容管制原則之探討>發表於交通大學2009 年

全國科技法律研討會

作者陳志宇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

網址httplawblogilf-twcomreadphp97htm

《摘要》

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傳統大眾播媒介壓縮技術網際網路等在數位科技

的主導下將傳統獨立經營發展的廣播通信資訊等傳播媒體產業其所用的

機具設備產製模式服務功能等有關的經營組織模式於「科技匯流」(Technology

Convergence)的形式下已建構出以「數位平台」為經營基礎的「新媒體」(New

Media)結構數位傳播技術已有效地融合了傳統媒體音訊視訊數據訊號分

界的形式並將其功能整合在數位平台上以不同介面的形式傳輸資訊

麥克博斯特(Mark Poster)指出 20 世紀的結束見證了傳播科技系統與

產銷型態結構世代更替的過程傳統傳播活動的進行是將資訊符號從一個定點傳

送到廣泛接收的過程資訊符號通過電子類比訊號縮短了時空距離繼起的新世

代傳播則是以數位化符碼與技術駕馭時空環境麥克將媒介傳播技術領域的分界

分成兩個時代用以說明

(一)媒介商品是由一組比例上屬於極少數專業製播者將資訊內容傳送給

不特定為數眾多消費者社會大眾使用的形式屬於一種由媒體所主導「播放型傳

播模式」(broadcast model of communication)的經營制度

(二)在 20 世紀末一股由ldquo資訊高速公路rdquo及衛星通訊技術以及電視

電腦電話等數位媒介匯流(converge)等整合而成的新興媒介傳播模式成

功發展後他建構了一種多元互動為核心的傳播形態此即是ldquo次世代媒體rdquo的

意義審視在此一數位形是新媒體多工介面的結構原本傳統報紙雜誌廣播

電視等獨立經營的大眾媒體的組織都多已只能成為新媒體多工結構中不同介

面經營的形式而已

當經由數位科技匯流成功地整合傳統媒體於一體的經營形式後於是傳統媒

體產業的經營形態於式啟動了「新媒體」革命性創新經營發展的脈動一個廣

義新媒體的意義是一個以數位平台為基礎整合平面視聽網路通信等傳播

業務他可以是一種垂直整合分工整合經營的形式他也可以是一種水平整合結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3

合異業聯盟所謂多角化經營的策略在新媒體的經營結構體制中傳統大眾媒介

資訊載具因功能不同而形成的獨立經營事業領域分界惟在新媒體整合經營組織

模式的運作下其企製行銷管理等制度都已完全為之解放因此無論就媒

體政策主管的政府機關或事業經營參與的投資者閱聽人社會大眾學術研究者

等而言這都必須是一項全新思維下有效推動參與機制以及其無可規避必須急

於面對空前挑戰的課題

當前述的形式以因為資訊社會的新機制快速地結合傳統社會制度有效地

運作並且共構了一個全新效率實體互動(physical)的新社會形勢時這也同

時也引導現代資訊素養革命性創新變革的成就隨著資訊高速公路普及化的發

展以及衛星通訊技術與電視電腦電話等的技術結合後一種結合製作行

銷消費等三者共構而成的新媒體的經營模式正逐漸快速地取代ldquo第一世代媒

介rdquo的運作型態於是大眾媒介次世代的經營理念結構與制度正式的躍入

人類的生活機能中此即是「次世代媒介制度」的本質就硬體而言它以「數位

技術」為基礎就傳播經營的特質而言它是去核心化的多元交流形式讓每一位

媒介介面的參與者既是受播者也應是傳播者而一個更貼切的用詞應是資訊傳播

ldquo參與者rdquo(participator)的角色大量且高密度投入數位平台所提供情境環境

下的互動傳播行為時也締造了人類文化一個新資訊社會文明的成就

審視新數位匯流發展下的形勢已將各項傳統制度的結構由產業水平層級

的分工將通訊傳播「內容」與「平台」區分開來作頁同時這兩者的管制基礎

目標價值觀也截然不同需至訂出在產業去管制自由化的潮流中內容層面

的管制反而需要重新審視再管制的適當性「內容」與科技產業變動的關連性

低卻與社會價值觀念一貫的關連性高如人性尊嚴與心智未成熟者的保護不

因科技或平台的變革而有不同相對的言論自由的保障弱勢族群媒體近用的

增進也應檢視其社會目標補充一般法律規範不足

引介以下這篇文章介紹了心媒介平台依性質對傳播內容應受管制責任有

高低差異新興的媒體服務自律機制比政府管制更有效達成管制目的並兼顧

創新發展這篇研究從傳統內容管制的基礎出發參酌歐盟 2007 年之視聽影音

多媒體指令以及層級模式分析通訊傳播平台的特性提出細分化的原則探討不

同平台受管制密度的差異提供各位在參與新數位文明下一項行為參考的依據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5

而且這些歷史資料為靜態不可修改長期儲存於倉儲中具有時間性與整合性

以提供精確之分析與決策之用

顧客資料倉儲與一般資料庫的差異為一般關聯式資料庫使用關連資料表儲

存資料儲存日常營運的資料資料瑣碎難提供有價值的資訊資料倉儲則大都

使用多維度資料庫結構儲存資料儲存經過整理彙總的資料能提供有價值得資

訊支援決策判斷資料倉儲的種類

(一)企業資料倉儲(enterprise data warehouse)

(二)資料超市(data market)

(三)多層次資料倉儲(multi-tier data warehouse)

(四)聯合式資料倉儲(federated data warehouse)

(五)虛擬資料倉儲(virtual data warehouse)

資料倉儲的優點是減少費用節省時間和增加產量倉儲的缺點則是再導入

初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和時間倉儲的限制也會給公司資訊傳輸的網路造成一

些問題但如果透過邏輯規則對資料進行細分的技術可以瞭解龐大資料庫中資

料的特性其功能在應用於顧客服務管理類別1服務市場之區隔2客戶發

掘與流失防範3客製化的產品及服務4行銷活動分析如果這些機能透過

網路顧客服務管理功能則可以達到下列的目標1網路服務市場之區隔2網

路客戶發掘與流失防範3網路客製化的產品及服務4網路行銷活動分析

二顧客資料倉儲的特性

資料倉儲具有下列四項特性

(一)主題導向(Subject-Oriented)(二)整合性(Integrated)(三)隨時間變化

(Time-Variant)(四)非揮發性(Non-Volatile)在資料倉儲中資料只能定期地被載

入且一經封裝後就不允許再修改也不允許有刪除的動作因此資料倉儲的

資料環境相對是比較穩定的它只會增加資料而不會減少資料所以可說是非

揮發性的其種類大致上可區分為企業資料倉儲資料超市多層次資料倉儲

聯合式資料倉儲以及虛擬資料倉儲等五種類型其優點在於使用資料倉儲有很多

好處但最重要的是資料倉儲可以幫助企業流通各種資訊做為決策分析之用

以節省時間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並且增加獲利唯缺點是資料倉儲在導入

的初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和時間資料倉儲也可能產生資訊傳輸網路的壅塞

或是資料不正確的問題造成搜尋的時間加長反而降低了效率使得員工的生

產力減低而且事先必須充分掌握使用者的需求並透過適當的溝通與教育訓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6

練讓使用者知道如何去使用這個系統才能得到助益

五藉用網路資料探勘應用顧客資料

顧客資料的探勘程序可以分為(一)決定企業運用資料探勘的目的(二)資

料蒐集(三)選擇適當的資料探勘技術(四)分析結果(五)知識取得與應用鑒

於近年來由於網際網路的蓬勃發展資料探勘的技術也被應用在網際網路上當

顧客拜訪網站時往往提供許多寶貴的資料企業可藉由分析這些資訊來瞭解顧

客的行為模式藉以提高顧客對公司所提供之產品與服務的滿意度利用網路探

勘的應用方式包括有

1網路服務市場之區隔

利用網路探勘可以找出容易理解的規則來描述市場區隔以了解顧客族群的

屬性

2網路客戶發掘與流失防範

利用網路探勘可以建立行銷模式來預測目前有哪些顧客可能會流失使用這

些訊息來留住顧客或是當做篩選潛在客戶的依據

3網路客製化的產品及服務

利用網路探勘可以建立個人化的行銷模式提供顧客個人化的產品及服務

而透過貼心的服務不僅能鎖定顧客的忠誠度更能使顧客自動幫我們做口碑宣

傳帶來更多的商機

4網路行銷活動分析

利用網路探勘可以根據所要行銷的商品找出潛在的客戶名單協助我們決定

該聯絡哪些客戶才可以讓投資報酬率最高達到最好的行銷成效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7

資料三從參與式傳播觀點反思蘭嶼數位典藏建置之歷程

來源摘要自<從參與式傳播觀點反思蘭嶼數位典藏建置之歷程>《新聞學研

究》(第 102期頁 151-1752010年 1月)

作者郭良文林素甘

《摘要》

當多元文化主義在全球化的時代中成為普世的價值社區的營造社區的

文化社區的共同記憶應該是「數位典藏計畫」的源頭活水目前國家數位典藏

國家型科技計畫主要是以動物植物地質人類學檔案器物書畫地

圖與遙測影像金石拓片善本古籍考古新聞為典藏內容然而在現今提振

本土文化社區營造和多元文化發展的同時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社區文化內涵

與鄉土佚事風情是否更值得紀錄傳承因此數位典藏應該不只是規格標準大

小解析度這些數位化的數字與數值它也應該包含社區民眾的故事民眾共同

記憶的部分提供了一種超脫物化而較人文精神思考的元素而這正是科技產業

發展與社會文化相互支援互動共構現代化成就重要的一部份

台灣社會在相當多的地域文化中充滿著族群社會多元文化結構的因素屬於

少數弱勢的地域族群文化與社會雖然他們長期以來都處於文化的邊緣地帶透

過社區意識的抬頭與多元文化的百家齊放少數族群文化始能逐漸揭開它的面

紗這對族群的傳人而言族群的母語精神圖騰文化儀式等這些文化的根源

的流傳發揚都是刻不容緩的事實且極具社會意義深刻的意義

拜數位媒介多工功能之賜藉由數位機材優越的取材品質支援下這篇論文

研究嘗試以紀錄片方式紀錄典藏社區記憶透過紀錄片的實驗創作實際拍攝及

紀錄被攝者思考家庭及生活的過程期能提供開放生命的多元想像用不同的創

作形式來探尋家與家庭成員的生命對話對特定族群家庭集體記憶的發展歷程

以及研究提供一個現實實踐的影像紀錄這是本篇論文在文本呈現上一項空前的

成就

論文內容的結構首先針對就參與式傳播的概念與理論傳統加以分析進而整

理出五項具有參與式傳播的定義內涵其包括「由下而上與草根發展」「民主

論壇與平等對話」「意識覺醒與現況改變」「創造在地知識價值」以及「自

我發展與成果分享」等除了現代化理論所衍生出來的發展傳播概念常與參與式

傳播放在一起討論之外並且將參與式傳播受到哈伯瑪斯概念影響的部分作為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8

論述理論的結構基礎至於錄影紀錄的內容所具有的意義不但是一段族人成員

的生活與訪談真實紀錄也是一個多元文化的數位化紀錄的型態在影音效果的

價值上應具有以下的意義1作為二十一世紀台灣族群家庭變遷的家族記憶

提供一個發展影音紀錄的樣本2呈現多元族群的整體生活型態與生命思維

這有助國內生命教育教學素材的形式3對台灣族群社會中女性形象描繪提

供一個角色現實實踐的影像紀錄4提供給對自我的成長及對生命價值渴望改

變的女性一個思考的案例5為地方社區發展紀錄文化數位典藏的工作提供

了一項具體可行發展模式的參考形式

論文的研究採用 DeNegri 等人的「參與光譜」架構來支援分析並針對「參

與模式」「地方人士的參與」「參與式傳播資料庫的建立」以及「交大數

位典藏團隊的執行情形」等四項內容加以說明以探討蘭嶼媒體與文化數位典藏

計畫的發展過程以及研究發現佳興部落數位典藏內容為當地豐富之文化資源

從規劃內容蒐集資料到成果呈現皆是以文化工作者個人為核心運用在地的

內部社會網絡並連接多元的外部社會網絡不僅聯繫起數位典藏的參與者也

獲得外界資源的協助使相關工作能夠順利進行由於以部落傳統文化為保存內

容在社區充權的個人層次研究發現數位典藏有助於參與者培養出充權意識

增加對部落的認同但仍不足以在組織層次形成充權的過程與結果未來如何擴

展並運用個人層次充權的結果刺激增進社區組織的能力甚至在研究成果與不

足之處亦能期待藉此反省發展出一個更理想的原住民數位典藏的參與式傳播

計畫

最後究論文在數位科技文化發展上的意義來看作品的貢獻則是將近年來

各界對原住民數位典藏政策的推動以由企劃的階段轉進為部落本身進行典藏工

作的階段其所具的意義乃是賦予了原住民能在數位世界握有詮釋權的主體性

其次在就數位落差的形式來看鑒於原住民部落多群居於偏僻鄉野地區就社

會組織結構性而言其面臨的是人口流失及數位能力有限的問題因此透過研

究藉由期望瞭解由原住民部落進行數位典藏的過程及影響以及針對其數位典藏

工作進行的分析透過田野觀察及深度訪談的忠實記錄將數位典藏視為社區發

展紀錄經驗以及動力的可行方式之一如此結合社會網絡及社區充權理論為

發展架構經由此一數位典藏保存傳統文化紀錄的掌握與詮釋如能引發部落居

民未來參與度的提升從運作中產生族人自身以及社會各界多元文化認同的機

制用能提供原住民建立主體性文化與社會自主成長的動能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29

資料一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資源準社會互動研究理論建構與使用

者經驗研究

來源<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資源準社會互動研究理論建構與使用者經驗研究

>《新聞學研究》(第 101期頁 1-442009 年 10月)

作者翁秀琪施伯燁孫式文方念萱李嘉維

網址httpmcrnccuedutw010101html

《摘要》

關於「網絡媒體」的發展早在 20 世紀 80 年代網路先驅者 J C R Licklider

及 Robert Taylor即有精闢的論述當大多數人還將電腦視為「數學運算」的機

器之時Licklider 及 Taylor(1968)即已將電腦理解成是「溝通」的利器這兩位大

師曾大膽地預測未來電腦網路的發展將超越傳統在真實的生活空間(物理世

界)中人類所賴以建構社會網絡必須透過有限之節點(limited gateways)的

先天限制這個虛擬的電腦網路將令未來所有的人類都能輕易地透過這個系

統自由的(完全依其意志)建構其個人的社會聯繫

網路功能結合人類社會體系締造新文明成果在 20 世紀末已逐漸產生了前

所未見的變革電腦與網路的鏈結將各自獨立的文化與社會逐一的被串連而且

引發就社會制度產生了空前的「大變革」(great transformation)浪潮中當網際

網路逐漸地在主導一個人類新文明之際其實這是一場媒體的革命也奠定了新

文明發展間「實」的基礎而此一「新興」的生活行為乃是人類有史以來所

未曾經驗過的換言之透過對電腦科技「技巧高明」的運用是人類第一次「有

能力」為自己開創了一個「虛擬實境」的世界這個虛擬的領域中意味著一項新

的社會制度(social institution)或一個電子的公共領地(electronic commons)已被

人類自己「孕育」出來然而這個人類自己「創造」出來的「新領地」對人類

社會而言有什麼實質意義呢它會是人類遠離或隔絕一切犯罪和不倫理行為的

「新樂園」嗎凡此都值得吾人細細加以思考

當一個人在網路的引導下被以一種有秩序的方式逐一串連起來之後一個

以電腦為基本單位的電腦社群(computer community)於是成形這個新生的社群

表面上看起來雖然只是由許多個人電腦所共同架構起來的「靜寂」的電腦站

(computer stations)的集合吾人或許可以電腦網絡(computer network)姑且稱之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0

但是透過這個電腦網絡卻使得在每一部個人電腦之前的使用者在有意無意

之間有機會形成一個「活絡」的具有生命力的社群這個「虛擬」的社群卻與

人們在傳統日常生活中所共構的真實社群一般同樣地也具有溝通情感與傳遞訊

息的功能而溝通的方式除了個人與個人之間私下的聯繫之外個人與網路中

的集體大眾之間屬於「公共場合」的雙向聯繫亦成為一種提供互動契機的形

勢傳統社會中資訊習慣由中央核心流向邊陲偏遠地帶的「溝通模式」

在這個新興的電腦網絡中已被徹底地顛覆這個新興的電腦網絡形成了一種「草

根式」(grassroots)的聯結這種公民形式聯結最大特質即是將那些屬於社會

網絡中最底層或最邊陲者取得與社會網絡中優勢地位者一樣的社會地位同時陳

述自己的意見因此這個「網路社群」全新運作的結成也意味著新型態人類社

會的社會秩序將會逐漸透過這個網路社群的功能予以運作

其次Licklider 和 Taylor 並且進一步地指出這個網路傳播系統如要持續維

持其正常的運作其關鍵在於有賴廣大網民積極主動參與維護亦即是網路運

作的管理與決定權將落實於使用者的身上這是人類有史以來有機會實施「直

接完全民主」的最佳場域電腦網路的每一位使用者都將有此一權利與義務

貢獻自己的心力自己的智慧及自己的意見以共同形成新的社會價值與規範

準此「網路社群」的創建在「理論」上是人類社會未來的理想但從電腦網路

社群中所實際發生的種種事例審視之則這個新生的社群似乎並沒有為人類社會

帶來任何「幸福」的保證或任何可供期待的光明遠景因為人們在真實社會中

一切之問題行為在電腦網路社群中也一一被重複地展現出來其中最為常見

而最為人所詬病的就是違反倫理的電腦網路侵權行為

當然就當代的社會生活而言那些違反網路社群倫理的事件或現象已層出

不窮甚至已成為「網民」日常在網路社群中必須時時注意提防的「現實問題」

為了防止網路社群中違反倫理事件的發生人們都已開始從技術面暨專業倫理守

則予以適度規範此一社會組織成員的網路社群社會行為這些作法無非是希

望從法律及科技的面向著手間接消極的防堵違反倫理的可能機會與動機其結

果固然有其一定之成效但仍無法有效完全制止網路使用者一些反社會行為的發

生究其原因則法律與科技方法都沒有觸及網路社群仍然是由「社會人」所

共同構成的這個關鍵事實目前所有的網路使用者可以說在成為網民之前都

已具備了相當的「真實社群」中的生活經驗無疑的這些生活經驗會自然地被

帶進網路社區成為網民在網路社群中活動時的行為指南因此欲處理電腦資

訊網路(網路社群)的倫理議題就如同要處理真實社群的倫理議題一般必須

對該社群的結構背景先做深入的理解才有可能掌握其關鍵處進而擬出有效之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1

對策

「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資源準社會互動研究理論建構與使用者經驗研究」

這篇研究論文研究的目的在於建構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準社會互動理論經由

文獻的探討就認知面(含可用性內容結構和網站可辨識程度)情感面和體

驗面是影響使用者準社會互動經驗的主要因素這篇研究探討不同受訪者在使用

數位典藏資料或其他網路資料時的經驗如何(認知面情感面體驗面)使用

者如何和這些網路內容互動具有哪些認知面情感面和體驗面特色的資料更容

易引起他們感官的知覺情感的投入與身體的活動並影響他們對於時空的知

覺而產生所謂的「準社會互動」使用者和他們所處環境中的其他人如何就所

接觸到的電腦網路內容進行互動

研究的結果顯示多數的網站普偏著重於內容及認知面的建制欠缺可用

情感及體驗面的內容故一般使用者對數位典藏網站的知曉度較低認同度也無

法提高研究數據顯示網路使用者理論構面預測準互動行為的可解釋變異量仍

有 59其中解釋力最強的是情感面(54)其次依次是體驗面(37)內

容認知面(34)和可用認知面(32)這篇研究所建構的網路使用者理論構

面和準互動量表雖具有一定程度的效度惟這篇研究是採取網路問卷調查方法

樣本代表性難免不足未來應該以隨機抽樣方法再次檢定這篇研究初步建立的

理論架構以增加研究信度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2

參考資料二癌症部落客的書寫研究

來源摘要自<癌症部落客的書寫研究>《新聞學研究》(第 106期頁 99-134

2011年 1月)

作者陳憶寧

網址httpmcrnccuedutw010603html

《摘要》

部落格的興起與盛行乃在於自發性的自我表現與資訊分享由於不須如

報紙投稿般受到主編審稿採用與否故是十分自由的這也是部落格吸引廣大群

眾的原因之一然而正因為如此故其水準與素質亦無法有一標準來衡量人

氣的高低與水準素質亦未必可以成正比一些喜歡文學寫作之人也就以部落格

作為發表的園地在其中揮灑自我表現創作的熱情

就以創作自由表現而言部落格一方面可說滿足了個人自我實現之成就

感以及與同好分享交流等心理需求一方面也可說是磨練文筆練習寫作及發

表的園地就文學發展方面而言文學創作自始即非「專業文人」的「專利」

任何人都有藉文學創作以表達情感的自由與權利中國文學史上的民間文學作

品也是不可忽略的一環民間文學一般文字較為俚俗但其內容是豐富的情

感是真摯的因此有其相當的價值由此來看目前興盛的網路文學以個人之觀

察約有如下幾項特點

1作者有中文專業的當然更多的是非專業的

2內容豐富多樣有真情表達自我的也有思想天馬行空的

3有寫作能力不錯的讀來言之有物而能感動人

4也不乏國語文基礎尚須加強的如錯別字文句不通章法組織紊亂或

是文字看似優美實是詞藻堆砌不知所云helliphellip等等缺乏國語文或專業寫作指導

與訓練者亦屢見不鮮

當然就表達自我的創作自由與學習寫作的角度來看網路的「文學作品」

是值得鼓勵的其有著社會學心理學以及文學學習各方面的價值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3

至於一些部落客因閱讀者超人氣的擁護建立了對自己作品的信心因而

將作品「出書」者此一現象據個人之觀察其特點亦與前述對部落格之各項

觀點相類所謂的粉絲人氣或市場接受度亦未必與作品水準相等

就出版之著作而言古人有所謂的「名山事業」有所謂的「文章千古事

得失寸心知」(杜甫詩)現代之國語文教育者也常教育說「要提昇國語文

程度要多多閱讀課外書」衡之今日出版物或許就部落客之出書而言亦為

基於一自我表現或者可說「作紀念」之動機而憑其人氣粉絲有相當之銷售量

但就社會對出版著作仍具有相當看重之價值而言出版物之素質如何一般「讀

者」亦恐難以分辨

當然文學作品是否有價值事實上也有其層面與時代性的意義所謂雅與

俗各有其所好陶淵明的作品在當代並未被主流文化所接受到後代才廣受重

視是故就「文學」而言不管是不是網路作品任何人皆有創作與發表的自由

與權利出版為著作亦然其價值亦自是多元而未為定數短期內市場接受度高

的未必會長期受肯定

但就「閱聽人」或「讀者」層面而言對於作品素質之分辨則是需要教育

的增進其素養就像每個人都會唱歌但未必都唱得好每個人都可以寫作出書

但未必是都能寫出「好書」唯就網路媒體正向面觀之作者能於開放的空間「勤

情」於發表期論著社會應該給予肯定至少這是一種不同意見表達的方式其次

就讀者的角度來看是否接受又是另一種場境即或是負面的評價其正向的意義

乃是建構了讀者社群「批判」的能力當然正負二元論最終仍須接受「市場」的

驗證要還是不要接受它存在

審視「癌症部落客」這篇另類課題專業論文研究其所展現的功能是它檢視

部落格對於癌症病患這群弱勢族群所擁有寫作的可能性及意義以特定的健康

議題癌症之部落格回答以下兩個研究問題誰是癌症部落客癌症部落客

如何書寫癌症這篇研究選取兩大部落格系統「Yahoo奇摩」部落格以及「無

名小站」部落格共 63 個選取 315 篇貼文進行內容分析結果發現部落格作者

多是年輕的女性患者貼文可看出部落客的社會連結與面對疾病的書寫動機研

究結果意味著癌症部落格有潛力成為一般大眾書寫處理疾病的空間且部落客為

社會中健康議題的資訊來源之一誰能說這樣的文章「部落格」其所啟發網路媒

體傳播功能新探討意義的所在一種由分眾主導滿足分眾需求的媒介經營形式正

逐漸的發展形成當中同時也開啟了新媒體傳播社會意義的新生命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4

資料三創業家社會網絡行為之質性研究

來源摘要自<創業家社會網絡行為之質性研究>《創業管理研究》(第二卷

第四期頁1-242007年12月)

作者陳家聲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教授

網址httpwwwerjorgtwsearchJournalFilev02n04V02N4-1pdf

《摘要》

網路社會行為的特徵乃是公民式連結組織的形式它不像傳統人類社會一般

有階層化組織方式也就是說這樣的結構方式並沒有一個核心的機制透過權力

的運作將整個社群連結起來網絡溝通方式的出現令使用網絡的人多了一種虛

擬的身分而這就是一種較少受到社教化約束的「虛擬我」青少年使用「虛擬

我」的身分在網絡發言或發布短片由於並非一種面對面(face-to-face)的溝通模

式意味網民發言或上載短片時只是面對電腦而非真實的接收者因此在較少

限制的情況下青少年的行為會變得大膽激進甚至刻意挑戰社教化約束演

變成為一個難受控制的「網絡社會我」這種草根式連結方式所建構起來的網路

社會必須依賴相互的信任(mutual trust)才能彼此聯繫起來成為一個社群

換言之相互的信任乃是電腦網路社群這樣水平式社會組織得以順利運作的主

要機制前面提到電腦網路組織及運作的方式將會是以基層使用者為主體

讓電腦網路的每一位使用者都有同等的權利與義務共同形成電腦網路社會的

價值與規範因此整個網路社群的運作絕大部份是依賴網路使用者的高度自

制與自我規範

網路領域雖然是人類空前第一次有機會獲得完全自由可能展現自我的場

域但網路社群這樣的安排與設定同樣給予網路使用者誤用乃至濫用此完全自

由權利的空間網路社群的倫理問題即是由此而衍生出來可以想見的因為網

路空間的自由所引起的誤用與濫用而造成的網路倫理問題將無可避免地會沖擊

破壞網路社群中網民之間相互信賴的機制而相互信任機制的破壞顯然將會

危及網路社群的建構基礎進而影響網路社群的運作與發展當前許多有關網路

社群倫理議題的探討或著手採取的防制對策無論是就法律面或科技面著手但

都只是片面地考慮到如何減少違反網路倫理的事件發生而尚未能從以上所討論

的網路運作機制予以整體之考量事實上在設法解決網路倫理問題之時將會

面臨一個極為棘手的兩難情境首先網民在網路空間的自由「行駛權」所引起

的誤用與濫用而造成的網路倫理問題一定會消蝕網路社群相互信任的連結運作

機制進而鬆動網路社群的建構基礎然而若著手針對網路倫理問題採取「有

效對策」則勢必要對網民在網路社群中的自由權加以設限如此一來固然可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5

以解決部份的倫理問題但是這樣的作法事實上是犧牲了網路社群當初之所以

被創立起來的最珍貴的特質即網民擁有的近乎完全自由的悠遊空間準此以

往可能會扼殺這個人類自己所創造出來的虛擬網路社區進一步發展的潛力因

為網路社群中網民自我規範自我節制而相互信賴的基本理想與實踐機制有

可能會因為這些防制倫理問題發生的預防或補救措施而蕩然無存因此尋求解

決網路社群倫理問題之道的關鍵基本上是在網民的自由權力與因之而起的誤

用濫用自由之間尋找拿捏一個適當的平衡點(balance point)這個平衡點

一方面必須能夠繼續支持網路社群原有的自由權與自我規範機制另一方面又必

須能夠制止因誤用濫用自由而產生的傾斜顯然的這是一件高難度的藝術工

作是全體網民必須共同面對思量的艱鉅任務工作因為網民才是網路社群的

裁決者網民們在網路社群中的所作所為將決定未來網路世界的面貌

隨著網路空間(cyberspace)的逐步擴充與全球化連結當代人類有機會透

過這個系統完全依其自由意志建構其個人理想的社會聯繫關係國度年輕世

代進入社會常經由創業展現理念達成理想其中中小企業的蓬勃發展的成果

不但成為多數青年創業的指標同時在台灣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這種創業精神更

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與影響基於正因為中小企業對台灣經濟的貢獻邁入數

位經濟世代它理應是研究創業家成功因素的重要議題之一鑒於社會網絡關係在

華人社會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這篇研究論文期望透過探討社會網絡行為在創

業家的創業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期望能夠回答下列重要的問題創業家在其社

會網絡行為表現上有何特色創業家如何營建其社會網絡創業家如何透過社

會網絡來獲得其所需的資訊及獲得潛在利益

研究結果顯示創業家會經由不同的管道可能是正式的組織或公協會專

業協會或是非正式的場合中與別人建立或深或淺的關係並透過不同的互動方

式得到不同的資訊從關鍵人物(強連帶)身上可以得到產業重要的技術與知

識還能發展情感的支持而一般社交朋友(弱連帶)可以得到較多較廣泛的

資訊創業家會透過強連帶關係及參與各種公協會社團活動非正式活動等不

同方式拓展社會網絡關係獲得各種資訊與潛在的商機利益創業家求學過程

與先前工作經驗所累積的人脈也是新創事業發展時的重要資源這篇研究從社

會網絡理論及特徵試圖系統地討論創業家社會網絡關係行為及其意義期透過

這篇研究發現能夠做為學者對未來創業家社會網絡行為研究的基礎而從個案資

料分析的創業家社會網絡關係行為也能夠給創業家一些實務建議讓創業家明

白了解社會網絡關係對創業的重要性以及建立和拓展社會網絡關係的參考幫

助其在經營新創事業時更加順利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6

資料一如何落實網路言論管理

來源摘要自<幾個值得進一步澄清的網路規範根本問題反省與辯論的開端

>《律師雜誌》(第 233期1999年 2月 15日)

作者劉靜怡

網址

httpwwwlawbankcomtwtreatisepl_articleaspxAID=P000010717

《摘要》

網際網路媒介傳播服務的功能人際多元的互動的結構無遠弗屆的網路資

訊服務等確實已帶來人類生活上的便捷惟不諱言的是網路犯罪的問題也隨

之日益增多併發例如網路色情非法竊取網路資料利用網路散播謠言中傷

他人販賣違禁品侵犯他人的著作權刊登不實廣告欺騙社會大眾等

都是網路被不當使用的另一個面向有鑑於此目前全球大多數國家針對社會使

用網人口規模持續快速的發展來看多以積極的態度建立一套「網路資訊規範與

倫理守則」以防止並解決日益嚴重的網路犯罪問題各國政府除了應立法對網

路的不當使用加以規範外並潔何業者的配合以及網路使用者網路管理者敦促

各藉由自身發動自律行為其次各政府在立法時須注意勿以條例式的規範因

為網路太過多元並隨時有新的變化發生所以立法時應以是否造成他人各項損

失為論斷的依據同時也須加強民眾守法的觀念切記勿再重蹈以往嚴以立法寬

於執行的復轍在建立網路秩序與規範之始或許有些困難因為網路本身太過多

變及難以控制不過如果能將這些理念能形成一種風氣配合網路快速的傳播及

廣大多元影響力等的特性必然可以對整個網路倫理與文化有很大的幫助

其次在審視網路秩序規範與網路自由等行為所具的爭辯形式時首先應

從網路特性作為探討的基礎分析網際網路作為一種新興類型的傳媒而言他

具有以下的特性多媒體性(multimedia)超文本性(hypertext)封包切換(packet

switching)同時性(synchronicity)互動性(interactivity)透過這些特性

網際網路得以建構一個自由的虛擬空間他的自由性突破了真實物理疆界的侷

限也穿越了時間的的限制個人的思想言論只要他願意就可以在極短的時

間之內傳播到各地領域中同時經由他人的閱讀與迴響將很快成為一個集體的共

識再就商業的行銷販售來看只要商人的行銷策略能即時反應市場趨勢或

將商品內容的特色以創意行銷作為一個銷售的賣點即能以速度快效率高的

手法進入市場當一個眾人期待已久的美麗新世界似乎已能實質有效地呈現臨在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7

你我眼前時科技的進步除了讓人性得以貼近自由惟同時隨興發揮的任意行

為讓一些人性的醜惡面也隨之帶進了科技所構築的這個虛擬世界之中網路謠

言網路詐欺網路駭客網路色情網路病毒等都證明了網路並不宜是

一個可以完全自由任性行為的地方也因此他仍需要維持一定的秩序讓大家

都要遵守必要的規範才能讓虛擬社會系統不致發生紊亂同時也是融合傳承傳

統真實社會真正的意義

準此就一個國家資訊政策形成過程而言在新興資訊科技發展的初期資

訊政策使應該及早將其可能的影響納入評估以確保新興資訊科技在普遍使用的

同時能夠將選擇和彈性極大化當然此一架構他應該式重塑資訊政策形成過

程的觀點而並非是強調主張政府應該積極介入甚或控制新興資訊科技的發展

走向是一種主張資訊社會公共政策形成下所應該具有更為開放型式下的形式

亦即是這類的論點其所涉及之民主憲政傳統下的政府功能在科技主導的社會結

構中其所行使公權力的界限與控制等的新興制度面的問題分析相關政策執再

行面可以參酌的內容下列的幾個考量方向

一首先應從網路世界爭議面應該如何規範做起

二從現實生活行為中進入網路世界的規範建置

三法律社會規範與資訊科技的倫理關係的建構

四實證法律 VS網路社會-政府國家公權力 VS網路社會

五網路規範倫理秩序法規未來發展趨勢之省思

最後關於這個課題就個人而言面對網路聞名的新興生活空間領域時人

們因受限於過去所累積生活經驗的影響理當會將傳統的記憶與經驗與當代變動

的新型式進行一種對比性差異結構架的形式做出探討與評價所以除了要更理

解網路世界規範運作過程之外當然更要針對傳統世界的規範做出省思其次

在網路世界現實生活中的人們也要面對掌握市場那些無形的操控之手做出太討

理解在資訊科技時代人們除了要面對的是千萬隻隱藏在背後電腦程式設計師

的雙手之外對於參與網路資訊製造傳播的鍵盤之手都是人們必須理解同

時加以掌握的資訊節構要知道網路世界作為一個多元溝通的新社會形式其本

質乃是應以理性的互動溝通作為行為正當性的基礎故每一位網民應有的認知是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8

網路社會互動溝通特性的新行為形式而絕非是透過各種管道渲染或是參與網路

世界的負面傳佈的心態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9

資料二美國資訊自由法的運作經驗

來源摘要自<美國資訊自由法的運作經驗>(台灣新聞記者協會)

作者劉靜怡台大國發所教授

時間2004年 9月 24日

網址httpwwwatjorgtwJudgeercon1aspnumber=42

《摘要》

傳播媒體言論自由權力的內容與義務的結構範圍除了在少數極權社會國家

之外通常都是各政府媒體學者公眾輿論在眾聲喧譁爭議聲中的重要討論

焦點惟當「言論自由」成為事過境遷後的媒體內容裝飾器物後新聞內容的文

字內容的爭議性似乎也從未有機會在人們的生活環境中真正具體的實現它資

訊傳播內含真正的意義

所謂的言論自由以最簡單傳統的話來解釋是「我擁有此一基本的言論自

由與保護於特定的場域有發表言論的自由同時不受到任何事先的監審

(Censorship)與限制(Prior Restraint)並對此言論內容負完全責任而此言論

應包括語言與非語言之型式」無論這一段文字對言論自由詮釋的意義與功能為

何不過他卻實也是號稱民主言論自由大國-美國在歷經了長期時間洗鍊下所

獲得的一項歷史形式的文字詮釋的結晶

不過從歷史的衍發過程中可以肯定的是「言論自由」一直是令一個社會當

權者愛恨交加的名詞也因此註定了它永遠得不到它安定無虞保障形式的主因之

一就在網路快速發展迅速延伸至聲全球世界每一個領域時網路上資訊中過

載與不當言論的批評聲浪讓言論自由又再一次的讓新興的網路媒體面臨了發

展上另一個新興的挑戰茲以美國的發展為例1996 年首先點燃的戰火是「通

訊端正法案」(Communications Decency Act of 1996)他在 Reno v ACLU 的案例

辯論中受到了挫敗但之後美國最高法院宣佈判定「通訊端正法案」的部份條

文屬於違憲也因此讓網路言論自由的保護戰爭在初期得到了應有的重視

不過如果從網路的特性來探討言論自由就有如童早年美國西部拓荒時

代那些愛打抱不平的牛仔們用槍隻來捍衛自己的圈地時他們充滿著理想與正

義的姿態網路社會雖然已走過了蠻荒的年代但虛擬的網路世界裡確有充滿

了如西部開拓時期那般的充滿著許多的未知未來他的發展仍有待轉移實體世界

的規制甚或是重新創造來導入網路世界

審視網際網路發展至今一直都是以資訊自由流通與共享為其經營的精神

所在而其中的基礎所在就是每一位末端使用者都能擁有從網路上自由「擷取」

資訊的權利而這也網際網路功能角色立足的所在所謂的「資訊擷取自由」

就是指一切存在於網路上的資訊每一位使用者都理應能夠自由的擷取也就是

說使用者應該被假設為「善意」的使用者故在網路行為的領域中每一個使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0

用者都應該能自由的擷取所需的資訊而無需擔心是否會觸犯法律

無論是網際網路通路中的資訊或是存在於任何一種傳播媒體的資訊預先過

濾篩選的責任本來就不應該被加諸在使用者的身上相對的是應該成為每一個

資訊「提供者」應有的責任而網路上的資訊若有瑕疵其責任也應該在於「提

供者」無疑的資訊的瑕疵絕對是由於「提供者」的不正確或誤作為而產生的

而非一味的規論至最末端「使用者」的身分上如果在此時將責任歸於使用者

或視其為幫助犯則此無異於就保護智慧財產之名加重了使用者沈重的道德責

準此保障每一個末端使用者擁有「資訊擷取自由」的權力讓每一個網路

使用者在瀏覽網路上的資訊時無需擔心是否不經意的「重製」了他人的著作

也無需擔心從網路上下載的資訊是否會違反法律顯然這是一項非常必要的新思

維而不只是單一的資訊擷取自由意義探討的問題對於存放資訊的使用者私人

物品來說也具有隱私權不可侵犯的意義存在深一層的探究賦予使用者能夠

自由下載並且單純供個人使用的權利這與著作權法上面所揭諸的「尊重智慧財

產」是毫無衝突的資訊能夠自由的流通網路以及知識才能快速的傳布並且

匯集更多的資訊擴大網路的範圍使得知識經濟的規模能更擴大網路的發展

之所以能一日千里畢竟得自於資訊的多元高速即時的傳播特性

如果堅信要求每一個使用者在網路下載資訊時都必須先加以審核該資訊是

否有使用上的瑕疵性那麼對於每一個使用者來說無異是在行為中加重了深

沈的負擔讓使用者起了排斥的寒蟬效應導致使用者可能基於違法的風險不願

意擷取在網路上的資訊因為除非該資訊能夠先證明其為「無瑕疵」的使用

即或式如此審是當前網路資訊領域中所存在著大量的資訊但是又有多少資訊

能夠讓使用者在無負擔的形式下下載使用的告知呢準此如是的擴大勇用者

責任的後果於是必須讓合法的資訊提供者必須花費更大的力量去證明自己是

單純的資訊使用者每一個「提供者」也必須保證「使用者」下載該資訊不會觸

犯法律如此網路自由與快速流通的本質將起重大的改變並且在缺乏一套足夠

信任的機制讓使用者能安心下載資訊試問這難道是身為資訊「提供者」所樂

意見到的情況難道這樣有助於資訊自由有助於國家知識經濟的發展

其次就傳播節構而言資訊提供者與使用者之間原本即存在著「先傳後播」

的結構性關係如果沒有這項資訊先在網路上「存在」那麼使用者的「擷取」

行為就不會發生所以不但存在著前後順序也存在著因果關係論及責任分配

有瑕疵資訊必然來自於「提供者」討論「到底是誰侵犯智慧財產權」的時候

最直接的答案必然是瑕疵資訊的提供者那麼把這個責任擴大到「使用者」的身

上難道會是一件合理的事情如果「合理使用」的責任範圍本身根本不合理那

麼使用上又如何論以合理處在這個網際網路高度發展的時代之中使用者應該

被假設是善意的並且能夠以一般所公認的普通方式去自由的取得網路上一切

存在的資訊而不被賦予「預先審查」的責任網路的世界應該是更拉近「提供

者」與「使用者」間彼此的距離而不是由類似此次的事件造成提供者與使用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1

者相互對立因為真正的侵權責任是存在於「合法提供者」與「非法提供者」

之間的只要能夠阻止非法提供者那麼智慧財產的侵犯就會消失根本無須將

預先審核的重大責任加諸在使用者的身上

面對網路多元介面傳播世代的發展人們如何運用那些傳統新聞自

由的模式以一種典範傳承的態度作為應對二十一世紀各項挑戰的基

礎是一項社會全體必須省思的新思維與行為規範讓人們共同凝聚共

識重新作出共同的承諾一起為此一新興的傳播事業的發展作出努力貢

獻讓人們匯聚智慧締造一些高科技化的生活形式作為人類推動此一

新文明取得全世界共同確實進步的力量讓人們並肩前進倡導此一自

由的精神與秩序為了前一個時代理念的延續更也為了賦與每一個年

輕世代參與者期許的希望與機會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2

資料三匯流發展下傳播內容管制原則之探討 來源摘要自<匯流發展下傳播內容管制原則之探討>發表於交通大學2009 年

全國科技法律研討會

作者陳志宇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

網址httplawblogilf-twcomreadphp97htm

《摘要》

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傳統大眾播媒介壓縮技術網際網路等在數位科技

的主導下將傳統獨立經營發展的廣播通信資訊等傳播媒體產業其所用的

機具設備產製模式服務功能等有關的經營組織模式於「科技匯流」(Technology

Convergence)的形式下已建構出以「數位平台」為經營基礎的「新媒體」(New

Media)結構數位傳播技術已有效地融合了傳統媒體音訊視訊數據訊號分

界的形式並將其功能整合在數位平台上以不同介面的形式傳輸資訊

麥克博斯特(Mark Poster)指出 20 世紀的結束見證了傳播科技系統與

產銷型態結構世代更替的過程傳統傳播活動的進行是將資訊符號從一個定點傳

送到廣泛接收的過程資訊符號通過電子類比訊號縮短了時空距離繼起的新世

代傳播則是以數位化符碼與技術駕馭時空環境麥克將媒介傳播技術領域的分界

分成兩個時代用以說明

(一)媒介商品是由一組比例上屬於極少數專業製播者將資訊內容傳送給

不特定為數眾多消費者社會大眾使用的形式屬於一種由媒體所主導「播放型傳

播模式」(broadcast model of communication)的經營制度

(二)在 20 世紀末一股由ldquo資訊高速公路rdquo及衛星通訊技術以及電視

電腦電話等數位媒介匯流(converge)等整合而成的新興媒介傳播模式成

功發展後他建構了一種多元互動為核心的傳播形態此即是ldquo次世代媒體rdquo的

意義審視在此一數位形是新媒體多工介面的結構原本傳統報紙雜誌廣播

電視等獨立經營的大眾媒體的組織都多已只能成為新媒體多工結構中不同介

面經營的形式而已

當經由數位科技匯流成功地整合傳統媒體於一體的經營形式後於是傳統媒

體產業的經營形態於式啟動了「新媒體」革命性創新經營發展的脈動一個廣

義新媒體的意義是一個以數位平台為基礎整合平面視聽網路通信等傳播

業務他可以是一種垂直整合分工整合經營的形式他也可以是一種水平整合結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3

合異業聯盟所謂多角化經營的策略在新媒體的經營結構體制中傳統大眾媒介

資訊載具因功能不同而形成的獨立經營事業領域分界惟在新媒體整合經營組織

模式的運作下其企製行銷管理等制度都已完全為之解放因此無論就媒

體政策主管的政府機關或事業經營參與的投資者閱聽人社會大眾學術研究者

等而言這都必須是一項全新思維下有效推動參與機制以及其無可規避必須急

於面對空前挑戰的課題

當前述的形式以因為資訊社會的新機制快速地結合傳統社會制度有效地

運作並且共構了一個全新效率實體互動(physical)的新社會形勢時這也同

時也引導現代資訊素養革命性創新變革的成就隨著資訊高速公路普及化的發

展以及衛星通訊技術與電視電腦電話等的技術結合後一種結合製作行

銷消費等三者共構而成的新媒體的經營模式正逐漸快速地取代ldquo第一世代媒

介rdquo的運作型態於是大眾媒介次世代的經營理念結構與制度正式的躍入

人類的生活機能中此即是「次世代媒介制度」的本質就硬體而言它以「數位

技術」為基礎就傳播經營的特質而言它是去核心化的多元交流形式讓每一位

媒介介面的參與者既是受播者也應是傳播者而一個更貼切的用詞應是資訊傳播

ldquo參與者rdquo(participator)的角色大量且高密度投入數位平台所提供情境環境

下的互動傳播行為時也締造了人類文化一個新資訊社會文明的成就

審視新數位匯流發展下的形勢已將各項傳統制度的結構由產業水平層級

的分工將通訊傳播「內容」與「平台」區分開來作頁同時這兩者的管制基礎

目標價值觀也截然不同需至訂出在產業去管制自由化的潮流中內容層面

的管制反而需要重新審視再管制的適當性「內容」與科技產業變動的關連性

低卻與社會價值觀念一貫的關連性高如人性尊嚴與心智未成熟者的保護不

因科技或平台的變革而有不同相對的言論自由的保障弱勢族群媒體近用的

增進也應檢視其社會目標補充一般法律規範不足

引介以下這篇文章介紹了心媒介平台依性質對傳播內容應受管制責任有

高低差異新興的媒體服務自律機制比政府管制更有效達成管制目的並兼顧

創新發展這篇研究從傳統內容管制的基礎出發參酌歐盟 2007 年之視聽影音

多媒體指令以及層級模式分析通訊傳播平台的特性提出細分化的原則探討不

同平台受管制密度的差異提供各位在參與新數位文明下一項行為參考的依據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6

練讓使用者知道如何去使用這個系統才能得到助益

五藉用網路資料探勘應用顧客資料

顧客資料的探勘程序可以分為(一)決定企業運用資料探勘的目的(二)資

料蒐集(三)選擇適當的資料探勘技術(四)分析結果(五)知識取得與應用鑒

於近年來由於網際網路的蓬勃發展資料探勘的技術也被應用在網際網路上當

顧客拜訪網站時往往提供許多寶貴的資料企業可藉由分析這些資訊來瞭解顧

客的行為模式藉以提高顧客對公司所提供之產品與服務的滿意度利用網路探

勘的應用方式包括有

1網路服務市場之區隔

利用網路探勘可以找出容易理解的規則來描述市場區隔以了解顧客族群的

屬性

2網路客戶發掘與流失防範

利用網路探勘可以建立行銷模式來預測目前有哪些顧客可能會流失使用這

些訊息來留住顧客或是當做篩選潛在客戶的依據

3網路客製化的產品及服務

利用網路探勘可以建立個人化的行銷模式提供顧客個人化的產品及服務

而透過貼心的服務不僅能鎖定顧客的忠誠度更能使顧客自動幫我們做口碑宣

傳帶來更多的商機

4網路行銷活動分析

利用網路探勘可以根據所要行銷的商品找出潛在的客戶名單協助我們決定

該聯絡哪些客戶才可以讓投資報酬率最高達到最好的行銷成效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7

資料三從參與式傳播觀點反思蘭嶼數位典藏建置之歷程

來源摘要自<從參與式傳播觀點反思蘭嶼數位典藏建置之歷程>《新聞學研

究》(第 102期頁 151-1752010年 1月)

作者郭良文林素甘

《摘要》

當多元文化主義在全球化的時代中成為普世的價值社區的營造社區的

文化社區的共同記憶應該是「數位典藏計畫」的源頭活水目前國家數位典藏

國家型科技計畫主要是以動物植物地質人類學檔案器物書畫地

圖與遙測影像金石拓片善本古籍考古新聞為典藏內容然而在現今提振

本土文化社區營造和多元文化發展的同時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社區文化內涵

與鄉土佚事風情是否更值得紀錄傳承因此數位典藏應該不只是規格標準大

小解析度這些數位化的數字與數值它也應該包含社區民眾的故事民眾共同

記憶的部分提供了一種超脫物化而較人文精神思考的元素而這正是科技產業

發展與社會文化相互支援互動共構現代化成就重要的一部份

台灣社會在相當多的地域文化中充滿著族群社會多元文化結構的因素屬於

少數弱勢的地域族群文化與社會雖然他們長期以來都處於文化的邊緣地帶透

過社區意識的抬頭與多元文化的百家齊放少數族群文化始能逐漸揭開它的面

紗這對族群的傳人而言族群的母語精神圖騰文化儀式等這些文化的根源

的流傳發揚都是刻不容緩的事實且極具社會意義深刻的意義

拜數位媒介多工功能之賜藉由數位機材優越的取材品質支援下這篇論文

研究嘗試以紀錄片方式紀錄典藏社區記憶透過紀錄片的實驗創作實際拍攝及

紀錄被攝者思考家庭及生活的過程期能提供開放生命的多元想像用不同的創

作形式來探尋家與家庭成員的生命對話對特定族群家庭集體記憶的發展歷程

以及研究提供一個現實實踐的影像紀錄這是本篇論文在文本呈現上一項空前的

成就

論文內容的結構首先針對就參與式傳播的概念與理論傳統加以分析進而整

理出五項具有參與式傳播的定義內涵其包括「由下而上與草根發展」「民主

論壇與平等對話」「意識覺醒與現況改變」「創造在地知識價值」以及「自

我發展與成果分享」等除了現代化理論所衍生出來的發展傳播概念常與參與式

傳播放在一起討論之外並且將參與式傳播受到哈伯瑪斯概念影響的部分作為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8

論述理論的結構基礎至於錄影紀錄的內容所具有的意義不但是一段族人成員

的生活與訪談真實紀錄也是一個多元文化的數位化紀錄的型態在影音效果的

價值上應具有以下的意義1作為二十一世紀台灣族群家庭變遷的家族記憶

提供一個發展影音紀錄的樣本2呈現多元族群的整體生活型態與生命思維

這有助國內生命教育教學素材的形式3對台灣族群社會中女性形象描繪提

供一個角色現實實踐的影像紀錄4提供給對自我的成長及對生命價值渴望改

變的女性一個思考的案例5為地方社區發展紀錄文化數位典藏的工作提供

了一項具體可行發展模式的參考形式

論文的研究採用 DeNegri 等人的「參與光譜」架構來支援分析並針對「參

與模式」「地方人士的參與」「參與式傳播資料庫的建立」以及「交大數

位典藏團隊的執行情形」等四項內容加以說明以探討蘭嶼媒體與文化數位典藏

計畫的發展過程以及研究發現佳興部落數位典藏內容為當地豐富之文化資源

從規劃內容蒐集資料到成果呈現皆是以文化工作者個人為核心運用在地的

內部社會網絡並連接多元的外部社會網絡不僅聯繫起數位典藏的參與者也

獲得外界資源的協助使相關工作能夠順利進行由於以部落傳統文化為保存內

容在社區充權的個人層次研究發現數位典藏有助於參與者培養出充權意識

增加對部落的認同但仍不足以在組織層次形成充權的過程與結果未來如何擴

展並運用個人層次充權的結果刺激增進社區組織的能力甚至在研究成果與不

足之處亦能期待藉此反省發展出一個更理想的原住民數位典藏的參與式傳播

計畫

最後究論文在數位科技文化發展上的意義來看作品的貢獻則是將近年來

各界對原住民數位典藏政策的推動以由企劃的階段轉進為部落本身進行典藏工

作的階段其所具的意義乃是賦予了原住民能在數位世界握有詮釋權的主體性

其次在就數位落差的形式來看鑒於原住民部落多群居於偏僻鄉野地區就社

會組織結構性而言其面臨的是人口流失及數位能力有限的問題因此透過研

究藉由期望瞭解由原住民部落進行數位典藏的過程及影響以及針對其數位典藏

工作進行的分析透過田野觀察及深度訪談的忠實記錄將數位典藏視為社區發

展紀錄經驗以及動力的可行方式之一如此結合社會網絡及社區充權理論為

發展架構經由此一數位典藏保存傳統文化紀錄的掌握與詮釋如能引發部落居

民未來參與度的提升從運作中產生族人自身以及社會各界多元文化認同的機

制用能提供原住民建立主體性文化與社會自主成長的動能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29

資料一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資源準社會互動研究理論建構與使用

者經驗研究

來源<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資源準社會互動研究理論建構與使用者經驗研究

>《新聞學研究》(第 101期頁 1-442009 年 10月)

作者翁秀琪施伯燁孫式文方念萱李嘉維

網址httpmcrnccuedutw010101html

《摘要》

關於「網絡媒體」的發展早在 20 世紀 80 年代網路先驅者 J C R Licklider

及 Robert Taylor即有精闢的論述當大多數人還將電腦視為「數學運算」的機

器之時Licklider 及 Taylor(1968)即已將電腦理解成是「溝通」的利器這兩位大

師曾大膽地預測未來電腦網路的發展將超越傳統在真實的生活空間(物理世

界)中人類所賴以建構社會網絡必須透過有限之節點(limited gateways)的

先天限制這個虛擬的電腦網路將令未來所有的人類都能輕易地透過這個系

統自由的(完全依其意志)建構其個人的社會聯繫

網路功能結合人類社會體系締造新文明成果在 20 世紀末已逐漸產生了前

所未見的變革電腦與網路的鏈結將各自獨立的文化與社會逐一的被串連而且

引發就社會制度產生了空前的「大變革」(great transformation)浪潮中當網際

網路逐漸地在主導一個人類新文明之際其實這是一場媒體的革命也奠定了新

文明發展間「實」的基礎而此一「新興」的生活行為乃是人類有史以來所

未曾經驗過的換言之透過對電腦科技「技巧高明」的運用是人類第一次「有

能力」為自己開創了一個「虛擬實境」的世界這個虛擬的領域中意味著一項新

的社會制度(social institution)或一個電子的公共領地(electronic commons)已被

人類自己「孕育」出來然而這個人類自己「創造」出來的「新領地」對人類

社會而言有什麼實質意義呢它會是人類遠離或隔絕一切犯罪和不倫理行為的

「新樂園」嗎凡此都值得吾人細細加以思考

當一個人在網路的引導下被以一種有秩序的方式逐一串連起來之後一個

以電腦為基本單位的電腦社群(computer community)於是成形這個新生的社群

表面上看起來雖然只是由許多個人電腦所共同架構起來的「靜寂」的電腦站

(computer stations)的集合吾人或許可以電腦網絡(computer network)姑且稱之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0

但是透過這個電腦網絡卻使得在每一部個人電腦之前的使用者在有意無意

之間有機會形成一個「活絡」的具有生命力的社群這個「虛擬」的社群卻與

人們在傳統日常生活中所共構的真實社群一般同樣地也具有溝通情感與傳遞訊

息的功能而溝通的方式除了個人與個人之間私下的聯繫之外個人與網路中

的集體大眾之間屬於「公共場合」的雙向聯繫亦成為一種提供互動契機的形

勢傳統社會中資訊習慣由中央核心流向邊陲偏遠地帶的「溝通模式」

在這個新興的電腦網絡中已被徹底地顛覆這個新興的電腦網絡形成了一種「草

根式」(grassroots)的聯結這種公民形式聯結最大特質即是將那些屬於社會

網絡中最底層或最邊陲者取得與社會網絡中優勢地位者一樣的社會地位同時陳

述自己的意見因此這個「網路社群」全新運作的結成也意味著新型態人類社

會的社會秩序將會逐漸透過這個網路社群的功能予以運作

其次Licklider 和 Taylor 並且進一步地指出這個網路傳播系統如要持續維

持其正常的運作其關鍵在於有賴廣大網民積極主動參與維護亦即是網路運

作的管理與決定權將落實於使用者的身上這是人類有史以來有機會實施「直

接完全民主」的最佳場域電腦網路的每一位使用者都將有此一權利與義務

貢獻自己的心力自己的智慧及自己的意見以共同形成新的社會價值與規範

準此「網路社群」的創建在「理論」上是人類社會未來的理想但從電腦網路

社群中所實際發生的種種事例審視之則這個新生的社群似乎並沒有為人類社會

帶來任何「幸福」的保證或任何可供期待的光明遠景因為人們在真實社會中

一切之問題行為在電腦網路社群中也一一被重複地展現出來其中最為常見

而最為人所詬病的就是違反倫理的電腦網路侵權行為

當然就當代的社會生活而言那些違反網路社群倫理的事件或現象已層出

不窮甚至已成為「網民」日常在網路社群中必須時時注意提防的「現實問題」

為了防止網路社群中違反倫理事件的發生人們都已開始從技術面暨專業倫理守

則予以適度規範此一社會組織成員的網路社群社會行為這些作法無非是希

望從法律及科技的面向著手間接消極的防堵違反倫理的可能機會與動機其結

果固然有其一定之成效但仍無法有效完全制止網路使用者一些反社會行為的發

生究其原因則法律與科技方法都沒有觸及網路社群仍然是由「社會人」所

共同構成的這個關鍵事實目前所有的網路使用者可以說在成為網民之前都

已具備了相當的「真實社群」中的生活經驗無疑的這些生活經驗會自然地被

帶進網路社區成為網民在網路社群中活動時的行為指南因此欲處理電腦資

訊網路(網路社群)的倫理議題就如同要處理真實社群的倫理議題一般必須

對該社群的結構背景先做深入的理解才有可能掌握其關鍵處進而擬出有效之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1

對策

「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資源準社會互動研究理論建構與使用者經驗研究」

這篇研究論文研究的目的在於建構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準社會互動理論經由

文獻的探討就認知面(含可用性內容結構和網站可辨識程度)情感面和體

驗面是影響使用者準社會互動經驗的主要因素這篇研究探討不同受訪者在使用

數位典藏資料或其他網路資料時的經驗如何(認知面情感面體驗面)使用

者如何和這些網路內容互動具有哪些認知面情感面和體驗面特色的資料更容

易引起他們感官的知覺情感的投入與身體的活動並影響他們對於時空的知

覺而產生所謂的「準社會互動」使用者和他們所處環境中的其他人如何就所

接觸到的電腦網路內容進行互動

研究的結果顯示多數的網站普偏著重於內容及認知面的建制欠缺可用

情感及體驗面的內容故一般使用者對數位典藏網站的知曉度較低認同度也無

法提高研究數據顯示網路使用者理論構面預測準互動行為的可解釋變異量仍

有 59其中解釋力最強的是情感面(54)其次依次是體驗面(37)內

容認知面(34)和可用認知面(32)這篇研究所建構的網路使用者理論構

面和準互動量表雖具有一定程度的效度惟這篇研究是採取網路問卷調查方法

樣本代表性難免不足未來應該以隨機抽樣方法再次檢定這篇研究初步建立的

理論架構以增加研究信度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2

參考資料二癌症部落客的書寫研究

來源摘要自<癌症部落客的書寫研究>《新聞學研究》(第 106期頁 99-134

2011年 1月)

作者陳憶寧

網址httpmcrnccuedutw010603html

《摘要》

部落格的興起與盛行乃在於自發性的自我表現與資訊分享由於不須如

報紙投稿般受到主編審稿採用與否故是十分自由的這也是部落格吸引廣大群

眾的原因之一然而正因為如此故其水準與素質亦無法有一標準來衡量人

氣的高低與水準素質亦未必可以成正比一些喜歡文學寫作之人也就以部落格

作為發表的園地在其中揮灑自我表現創作的熱情

就以創作自由表現而言部落格一方面可說滿足了個人自我實現之成就

感以及與同好分享交流等心理需求一方面也可說是磨練文筆練習寫作及發

表的園地就文學發展方面而言文學創作自始即非「專業文人」的「專利」

任何人都有藉文學創作以表達情感的自由與權利中國文學史上的民間文學作

品也是不可忽略的一環民間文學一般文字較為俚俗但其內容是豐富的情

感是真摯的因此有其相當的價值由此來看目前興盛的網路文學以個人之觀

察約有如下幾項特點

1作者有中文專業的當然更多的是非專業的

2內容豐富多樣有真情表達自我的也有思想天馬行空的

3有寫作能力不錯的讀來言之有物而能感動人

4也不乏國語文基礎尚須加強的如錯別字文句不通章法組織紊亂或

是文字看似優美實是詞藻堆砌不知所云helliphellip等等缺乏國語文或專業寫作指導

與訓練者亦屢見不鮮

當然就表達自我的創作自由與學習寫作的角度來看網路的「文學作品」

是值得鼓勵的其有著社會學心理學以及文學學習各方面的價值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3

至於一些部落客因閱讀者超人氣的擁護建立了對自己作品的信心因而

將作品「出書」者此一現象據個人之觀察其特點亦與前述對部落格之各項

觀點相類所謂的粉絲人氣或市場接受度亦未必與作品水準相等

就出版之著作而言古人有所謂的「名山事業」有所謂的「文章千古事

得失寸心知」(杜甫詩)現代之國語文教育者也常教育說「要提昇國語文

程度要多多閱讀課外書」衡之今日出版物或許就部落客之出書而言亦為

基於一自我表現或者可說「作紀念」之動機而憑其人氣粉絲有相當之銷售量

但就社會對出版著作仍具有相當看重之價值而言出版物之素質如何一般「讀

者」亦恐難以分辨

當然文學作品是否有價值事實上也有其層面與時代性的意義所謂雅與

俗各有其所好陶淵明的作品在當代並未被主流文化所接受到後代才廣受重

視是故就「文學」而言不管是不是網路作品任何人皆有創作與發表的自由

與權利出版為著作亦然其價值亦自是多元而未為定數短期內市場接受度高

的未必會長期受肯定

但就「閱聽人」或「讀者」層面而言對於作品素質之分辨則是需要教育

的增進其素養就像每個人都會唱歌但未必都唱得好每個人都可以寫作出書

但未必是都能寫出「好書」唯就網路媒體正向面觀之作者能於開放的空間「勤

情」於發表期論著社會應該給予肯定至少這是一種不同意見表達的方式其次

就讀者的角度來看是否接受又是另一種場境即或是負面的評價其正向的意義

乃是建構了讀者社群「批判」的能力當然正負二元論最終仍須接受「市場」的

驗證要還是不要接受它存在

審視「癌症部落客」這篇另類課題專業論文研究其所展現的功能是它檢視

部落格對於癌症病患這群弱勢族群所擁有寫作的可能性及意義以特定的健康

議題癌症之部落格回答以下兩個研究問題誰是癌症部落客癌症部落客

如何書寫癌症這篇研究選取兩大部落格系統「Yahoo奇摩」部落格以及「無

名小站」部落格共 63 個選取 315 篇貼文進行內容分析結果發現部落格作者

多是年輕的女性患者貼文可看出部落客的社會連結與面對疾病的書寫動機研

究結果意味著癌症部落格有潛力成為一般大眾書寫處理疾病的空間且部落客為

社會中健康議題的資訊來源之一誰能說這樣的文章「部落格」其所啟發網路媒

體傳播功能新探討意義的所在一種由分眾主導滿足分眾需求的媒介經營形式正

逐漸的發展形成當中同時也開啟了新媒體傳播社會意義的新生命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4

資料三創業家社會網絡行為之質性研究

來源摘要自<創業家社會網絡行為之質性研究>《創業管理研究》(第二卷

第四期頁1-242007年12月)

作者陳家聲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教授

網址httpwwwerjorgtwsearchJournalFilev02n04V02N4-1pdf

《摘要》

網路社會行為的特徵乃是公民式連結組織的形式它不像傳統人類社會一般

有階層化組織方式也就是說這樣的結構方式並沒有一個核心的機制透過權力

的運作將整個社群連結起來網絡溝通方式的出現令使用網絡的人多了一種虛

擬的身分而這就是一種較少受到社教化約束的「虛擬我」青少年使用「虛擬

我」的身分在網絡發言或發布短片由於並非一種面對面(face-to-face)的溝通模

式意味網民發言或上載短片時只是面對電腦而非真實的接收者因此在較少

限制的情況下青少年的行為會變得大膽激進甚至刻意挑戰社教化約束演

變成為一個難受控制的「網絡社會我」這種草根式連結方式所建構起來的網路

社會必須依賴相互的信任(mutual trust)才能彼此聯繫起來成為一個社群

換言之相互的信任乃是電腦網路社群這樣水平式社會組織得以順利運作的主

要機制前面提到電腦網路組織及運作的方式將會是以基層使用者為主體

讓電腦網路的每一位使用者都有同等的權利與義務共同形成電腦網路社會的

價值與規範因此整個網路社群的運作絕大部份是依賴網路使用者的高度自

制與自我規範

網路領域雖然是人類空前第一次有機會獲得完全自由可能展現自我的場

域但網路社群這樣的安排與設定同樣給予網路使用者誤用乃至濫用此完全自

由權利的空間網路社群的倫理問題即是由此而衍生出來可以想見的因為網

路空間的自由所引起的誤用與濫用而造成的網路倫理問題將無可避免地會沖擊

破壞網路社群中網民之間相互信賴的機制而相互信任機制的破壞顯然將會

危及網路社群的建構基礎進而影響網路社群的運作與發展當前許多有關網路

社群倫理議題的探討或著手採取的防制對策無論是就法律面或科技面著手但

都只是片面地考慮到如何減少違反網路倫理的事件發生而尚未能從以上所討論

的網路運作機制予以整體之考量事實上在設法解決網路倫理問題之時將會

面臨一個極為棘手的兩難情境首先網民在網路空間的自由「行駛權」所引起

的誤用與濫用而造成的網路倫理問題一定會消蝕網路社群相互信任的連結運作

機制進而鬆動網路社群的建構基礎然而若著手針對網路倫理問題採取「有

效對策」則勢必要對網民在網路社群中的自由權加以設限如此一來固然可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5

以解決部份的倫理問題但是這樣的作法事實上是犧牲了網路社群當初之所以

被創立起來的最珍貴的特質即網民擁有的近乎完全自由的悠遊空間準此以

往可能會扼殺這個人類自己所創造出來的虛擬網路社區進一步發展的潛力因

為網路社群中網民自我規範自我節制而相互信賴的基本理想與實踐機制有

可能會因為這些防制倫理問題發生的預防或補救措施而蕩然無存因此尋求解

決網路社群倫理問題之道的關鍵基本上是在網民的自由權力與因之而起的誤

用濫用自由之間尋找拿捏一個適當的平衡點(balance point)這個平衡點

一方面必須能夠繼續支持網路社群原有的自由權與自我規範機制另一方面又必

須能夠制止因誤用濫用自由而產生的傾斜顯然的這是一件高難度的藝術工

作是全體網民必須共同面對思量的艱鉅任務工作因為網民才是網路社群的

裁決者網民們在網路社群中的所作所為將決定未來網路世界的面貌

隨著網路空間(cyberspace)的逐步擴充與全球化連結當代人類有機會透

過這個系統完全依其自由意志建構其個人理想的社會聯繫關係國度年輕世

代進入社會常經由創業展現理念達成理想其中中小企業的蓬勃發展的成果

不但成為多數青年創業的指標同時在台灣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這種創業精神更

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與影響基於正因為中小企業對台灣經濟的貢獻邁入數

位經濟世代它理應是研究創業家成功因素的重要議題之一鑒於社會網絡關係在

華人社會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這篇研究論文期望透過探討社會網絡行為在創

業家的創業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期望能夠回答下列重要的問題創業家在其社

會網絡行為表現上有何特色創業家如何營建其社會網絡創業家如何透過社

會網絡來獲得其所需的資訊及獲得潛在利益

研究結果顯示創業家會經由不同的管道可能是正式的組織或公協會專

業協會或是非正式的場合中與別人建立或深或淺的關係並透過不同的互動方

式得到不同的資訊從關鍵人物(強連帶)身上可以得到產業重要的技術與知

識還能發展情感的支持而一般社交朋友(弱連帶)可以得到較多較廣泛的

資訊創業家會透過強連帶關係及參與各種公協會社團活動非正式活動等不

同方式拓展社會網絡關係獲得各種資訊與潛在的商機利益創業家求學過程

與先前工作經驗所累積的人脈也是新創事業發展時的重要資源這篇研究從社

會網絡理論及特徵試圖系統地討論創業家社會網絡關係行為及其意義期透過

這篇研究發現能夠做為學者對未來創業家社會網絡行為研究的基礎而從個案資

料分析的創業家社會網絡關係行為也能夠給創業家一些實務建議讓創業家明

白了解社會網絡關係對創業的重要性以及建立和拓展社會網絡關係的參考幫

助其在經營新創事業時更加順利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6

資料一如何落實網路言論管理

來源摘要自<幾個值得進一步澄清的網路規範根本問題反省與辯論的開端

>《律師雜誌》(第 233期1999年 2月 15日)

作者劉靜怡

網址

httpwwwlawbankcomtwtreatisepl_articleaspxAID=P000010717

《摘要》

網際網路媒介傳播服務的功能人際多元的互動的結構無遠弗屆的網路資

訊服務等確實已帶來人類生活上的便捷惟不諱言的是網路犯罪的問題也隨

之日益增多併發例如網路色情非法竊取網路資料利用網路散播謠言中傷

他人販賣違禁品侵犯他人的著作權刊登不實廣告欺騙社會大眾等

都是網路被不當使用的另一個面向有鑑於此目前全球大多數國家針對社會使

用網人口規模持續快速的發展來看多以積極的態度建立一套「網路資訊規範與

倫理守則」以防止並解決日益嚴重的網路犯罪問題各國政府除了應立法對網

路的不當使用加以規範外並潔何業者的配合以及網路使用者網路管理者敦促

各藉由自身發動自律行為其次各政府在立法時須注意勿以條例式的規範因

為網路太過多元並隨時有新的變化發生所以立法時應以是否造成他人各項損

失為論斷的依據同時也須加強民眾守法的觀念切記勿再重蹈以往嚴以立法寬

於執行的復轍在建立網路秩序與規範之始或許有些困難因為網路本身太過多

變及難以控制不過如果能將這些理念能形成一種風氣配合網路快速的傳播及

廣大多元影響力等的特性必然可以對整個網路倫理與文化有很大的幫助

其次在審視網路秩序規範與網路自由等行為所具的爭辯形式時首先應

從網路特性作為探討的基礎分析網際網路作為一種新興類型的傳媒而言他

具有以下的特性多媒體性(multimedia)超文本性(hypertext)封包切換(packet

switching)同時性(synchronicity)互動性(interactivity)透過這些特性

網際網路得以建構一個自由的虛擬空間他的自由性突破了真實物理疆界的侷

限也穿越了時間的的限制個人的思想言論只要他願意就可以在極短的時

間之內傳播到各地領域中同時經由他人的閱讀與迴響將很快成為一個集體的共

識再就商業的行銷販售來看只要商人的行銷策略能即時反應市場趨勢或

將商品內容的特色以創意行銷作為一個銷售的賣點即能以速度快效率高的

手法進入市場當一個眾人期待已久的美麗新世界似乎已能實質有效地呈現臨在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7

你我眼前時科技的進步除了讓人性得以貼近自由惟同時隨興發揮的任意行

為讓一些人性的醜惡面也隨之帶進了科技所構築的這個虛擬世界之中網路謠

言網路詐欺網路駭客網路色情網路病毒等都證明了網路並不宜是

一個可以完全自由任性行為的地方也因此他仍需要維持一定的秩序讓大家

都要遵守必要的規範才能讓虛擬社會系統不致發生紊亂同時也是融合傳承傳

統真實社會真正的意義

準此就一個國家資訊政策形成過程而言在新興資訊科技發展的初期資

訊政策使應該及早將其可能的影響納入評估以確保新興資訊科技在普遍使用的

同時能夠將選擇和彈性極大化當然此一架構他應該式重塑資訊政策形成過

程的觀點而並非是強調主張政府應該積極介入甚或控制新興資訊科技的發展

走向是一種主張資訊社會公共政策形成下所應該具有更為開放型式下的形式

亦即是這類的論點其所涉及之民主憲政傳統下的政府功能在科技主導的社會結

構中其所行使公權力的界限與控制等的新興制度面的問題分析相關政策執再

行面可以參酌的內容下列的幾個考量方向

一首先應從網路世界爭議面應該如何規範做起

二從現實生活行為中進入網路世界的規範建置

三法律社會規範與資訊科技的倫理關係的建構

四實證法律 VS網路社會-政府國家公權力 VS網路社會

五網路規範倫理秩序法規未來發展趨勢之省思

最後關於這個課題就個人而言面對網路聞名的新興生活空間領域時人

們因受限於過去所累積生活經驗的影響理當會將傳統的記憶與經驗與當代變動

的新型式進行一種對比性差異結構架的形式做出探討與評價所以除了要更理

解網路世界規範運作過程之外當然更要針對傳統世界的規範做出省思其次

在網路世界現實生活中的人們也要面對掌握市場那些無形的操控之手做出太討

理解在資訊科技時代人們除了要面對的是千萬隻隱藏在背後電腦程式設計師

的雙手之外對於參與網路資訊製造傳播的鍵盤之手都是人們必須理解同

時加以掌握的資訊節構要知道網路世界作為一個多元溝通的新社會形式其本

質乃是應以理性的互動溝通作為行為正當性的基礎故每一位網民應有的認知是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8

網路社會互動溝通特性的新行為形式而絕非是透過各種管道渲染或是參與網路

世界的負面傳佈的心態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9

資料二美國資訊自由法的運作經驗

來源摘要自<美國資訊自由法的運作經驗>(台灣新聞記者協會)

作者劉靜怡台大國發所教授

時間2004年 9月 24日

網址httpwwwatjorgtwJudgeercon1aspnumber=42

《摘要》

傳播媒體言論自由權力的內容與義務的結構範圍除了在少數極權社會國家

之外通常都是各政府媒體學者公眾輿論在眾聲喧譁爭議聲中的重要討論

焦點惟當「言論自由」成為事過境遷後的媒體內容裝飾器物後新聞內容的文

字內容的爭議性似乎也從未有機會在人們的生活環境中真正具體的實現它資

訊傳播內含真正的意義

所謂的言論自由以最簡單傳統的話來解釋是「我擁有此一基本的言論自

由與保護於特定的場域有發表言論的自由同時不受到任何事先的監審

(Censorship)與限制(Prior Restraint)並對此言論內容負完全責任而此言論

應包括語言與非語言之型式」無論這一段文字對言論自由詮釋的意義與功能為

何不過他卻實也是號稱民主言論自由大國-美國在歷經了長期時間洗鍊下所

獲得的一項歷史形式的文字詮釋的結晶

不過從歷史的衍發過程中可以肯定的是「言論自由」一直是令一個社會當

權者愛恨交加的名詞也因此註定了它永遠得不到它安定無虞保障形式的主因之

一就在網路快速發展迅速延伸至聲全球世界每一個領域時網路上資訊中過

載與不當言論的批評聲浪讓言論自由又再一次的讓新興的網路媒體面臨了發

展上另一個新興的挑戰茲以美國的發展為例1996 年首先點燃的戰火是「通

訊端正法案」(Communications Decency Act of 1996)他在 Reno v ACLU 的案例

辯論中受到了挫敗但之後美國最高法院宣佈判定「通訊端正法案」的部份條

文屬於違憲也因此讓網路言論自由的保護戰爭在初期得到了應有的重視

不過如果從網路的特性來探討言論自由就有如童早年美國西部拓荒時

代那些愛打抱不平的牛仔們用槍隻來捍衛自己的圈地時他們充滿著理想與正

義的姿態網路社會雖然已走過了蠻荒的年代但虛擬的網路世界裡確有充滿

了如西部開拓時期那般的充滿著許多的未知未來他的發展仍有待轉移實體世界

的規制甚或是重新創造來導入網路世界

審視網際網路發展至今一直都是以資訊自由流通與共享為其經營的精神

所在而其中的基礎所在就是每一位末端使用者都能擁有從網路上自由「擷取」

資訊的權利而這也網際網路功能角色立足的所在所謂的「資訊擷取自由」

就是指一切存在於網路上的資訊每一位使用者都理應能夠自由的擷取也就是

說使用者應該被假設為「善意」的使用者故在網路行為的領域中每一個使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0

用者都應該能自由的擷取所需的資訊而無需擔心是否會觸犯法律

無論是網際網路通路中的資訊或是存在於任何一種傳播媒體的資訊預先過

濾篩選的責任本來就不應該被加諸在使用者的身上相對的是應該成為每一個

資訊「提供者」應有的責任而網路上的資訊若有瑕疵其責任也應該在於「提

供者」無疑的資訊的瑕疵絕對是由於「提供者」的不正確或誤作為而產生的

而非一味的規論至最末端「使用者」的身分上如果在此時將責任歸於使用者

或視其為幫助犯則此無異於就保護智慧財產之名加重了使用者沈重的道德責

準此保障每一個末端使用者擁有「資訊擷取自由」的權力讓每一個網路

使用者在瀏覽網路上的資訊時無需擔心是否不經意的「重製」了他人的著作

也無需擔心從網路上下載的資訊是否會違反法律顯然這是一項非常必要的新思

維而不只是單一的資訊擷取自由意義探討的問題對於存放資訊的使用者私人

物品來說也具有隱私權不可侵犯的意義存在深一層的探究賦予使用者能夠

自由下載並且單純供個人使用的權利這與著作權法上面所揭諸的「尊重智慧財

產」是毫無衝突的資訊能夠自由的流通網路以及知識才能快速的傳布並且

匯集更多的資訊擴大網路的範圍使得知識經濟的規模能更擴大網路的發展

之所以能一日千里畢竟得自於資訊的多元高速即時的傳播特性

如果堅信要求每一個使用者在網路下載資訊時都必須先加以審核該資訊是

否有使用上的瑕疵性那麼對於每一個使用者來說無異是在行為中加重了深

沈的負擔讓使用者起了排斥的寒蟬效應導致使用者可能基於違法的風險不願

意擷取在網路上的資訊因為除非該資訊能夠先證明其為「無瑕疵」的使用

即或式如此審是當前網路資訊領域中所存在著大量的資訊但是又有多少資訊

能夠讓使用者在無負擔的形式下下載使用的告知呢準此如是的擴大勇用者

責任的後果於是必須讓合法的資訊提供者必須花費更大的力量去證明自己是

單純的資訊使用者每一個「提供者」也必須保證「使用者」下載該資訊不會觸

犯法律如此網路自由與快速流通的本質將起重大的改變並且在缺乏一套足夠

信任的機制讓使用者能安心下載資訊試問這難道是身為資訊「提供者」所樂

意見到的情況難道這樣有助於資訊自由有助於國家知識經濟的發展

其次就傳播節構而言資訊提供者與使用者之間原本即存在著「先傳後播」

的結構性關係如果沒有這項資訊先在網路上「存在」那麼使用者的「擷取」

行為就不會發生所以不但存在著前後順序也存在著因果關係論及責任分配

有瑕疵資訊必然來自於「提供者」討論「到底是誰侵犯智慧財產權」的時候

最直接的答案必然是瑕疵資訊的提供者那麼把這個責任擴大到「使用者」的身

上難道會是一件合理的事情如果「合理使用」的責任範圍本身根本不合理那

麼使用上又如何論以合理處在這個網際網路高度發展的時代之中使用者應該

被假設是善意的並且能夠以一般所公認的普通方式去自由的取得網路上一切

存在的資訊而不被賦予「預先審查」的責任網路的世界應該是更拉近「提供

者」與「使用者」間彼此的距離而不是由類似此次的事件造成提供者與使用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1

者相互對立因為真正的侵權責任是存在於「合法提供者」與「非法提供者」

之間的只要能夠阻止非法提供者那麼智慧財產的侵犯就會消失根本無須將

預先審核的重大責任加諸在使用者的身上

面對網路多元介面傳播世代的發展人們如何運用那些傳統新聞自

由的模式以一種典範傳承的態度作為應對二十一世紀各項挑戰的基

礎是一項社會全體必須省思的新思維與行為規範讓人們共同凝聚共

識重新作出共同的承諾一起為此一新興的傳播事業的發展作出努力貢

獻讓人們匯聚智慧締造一些高科技化的生活形式作為人類推動此一

新文明取得全世界共同確實進步的力量讓人們並肩前進倡導此一自

由的精神與秩序為了前一個時代理念的延續更也為了賦與每一個年

輕世代參與者期許的希望與機會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2

資料三匯流發展下傳播內容管制原則之探討 來源摘要自<匯流發展下傳播內容管制原則之探討>發表於交通大學2009 年

全國科技法律研討會

作者陳志宇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

網址httplawblogilf-twcomreadphp97htm

《摘要》

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傳統大眾播媒介壓縮技術網際網路等在數位科技

的主導下將傳統獨立經營發展的廣播通信資訊等傳播媒體產業其所用的

機具設備產製模式服務功能等有關的經營組織模式於「科技匯流」(Technology

Convergence)的形式下已建構出以「數位平台」為經營基礎的「新媒體」(New

Media)結構數位傳播技術已有效地融合了傳統媒體音訊視訊數據訊號分

界的形式並將其功能整合在數位平台上以不同介面的形式傳輸資訊

麥克博斯特(Mark Poster)指出 20 世紀的結束見證了傳播科技系統與

產銷型態結構世代更替的過程傳統傳播活動的進行是將資訊符號從一個定點傳

送到廣泛接收的過程資訊符號通過電子類比訊號縮短了時空距離繼起的新世

代傳播則是以數位化符碼與技術駕馭時空環境麥克將媒介傳播技術領域的分界

分成兩個時代用以說明

(一)媒介商品是由一組比例上屬於極少數專業製播者將資訊內容傳送給

不特定為數眾多消費者社會大眾使用的形式屬於一種由媒體所主導「播放型傳

播模式」(broadcast model of communication)的經營制度

(二)在 20 世紀末一股由ldquo資訊高速公路rdquo及衛星通訊技術以及電視

電腦電話等數位媒介匯流(converge)等整合而成的新興媒介傳播模式成

功發展後他建構了一種多元互動為核心的傳播形態此即是ldquo次世代媒體rdquo的

意義審視在此一數位形是新媒體多工介面的結構原本傳統報紙雜誌廣播

電視等獨立經營的大眾媒體的組織都多已只能成為新媒體多工結構中不同介

面經營的形式而已

當經由數位科技匯流成功地整合傳統媒體於一體的經營形式後於是傳統媒

體產業的經營形態於式啟動了「新媒體」革命性創新經營發展的脈動一個廣

義新媒體的意義是一個以數位平台為基礎整合平面視聽網路通信等傳播

業務他可以是一種垂直整合分工整合經營的形式他也可以是一種水平整合結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3

合異業聯盟所謂多角化經營的策略在新媒體的經營結構體制中傳統大眾媒介

資訊載具因功能不同而形成的獨立經營事業領域分界惟在新媒體整合經營組織

模式的運作下其企製行銷管理等制度都已完全為之解放因此無論就媒

體政策主管的政府機關或事業經營參與的投資者閱聽人社會大眾學術研究者

等而言這都必須是一項全新思維下有效推動參與機制以及其無可規避必須急

於面對空前挑戰的課題

當前述的形式以因為資訊社會的新機制快速地結合傳統社會制度有效地

運作並且共構了一個全新效率實體互動(physical)的新社會形勢時這也同

時也引導現代資訊素養革命性創新變革的成就隨著資訊高速公路普及化的發

展以及衛星通訊技術與電視電腦電話等的技術結合後一種結合製作行

銷消費等三者共構而成的新媒體的經營模式正逐漸快速地取代ldquo第一世代媒

介rdquo的運作型態於是大眾媒介次世代的經營理念結構與制度正式的躍入

人類的生活機能中此即是「次世代媒介制度」的本質就硬體而言它以「數位

技術」為基礎就傳播經營的特質而言它是去核心化的多元交流形式讓每一位

媒介介面的參與者既是受播者也應是傳播者而一個更貼切的用詞應是資訊傳播

ldquo參與者rdquo(participator)的角色大量且高密度投入數位平台所提供情境環境

下的互動傳播行為時也締造了人類文化一個新資訊社會文明的成就

審視新數位匯流發展下的形勢已將各項傳統制度的結構由產業水平層級

的分工將通訊傳播「內容」與「平台」區分開來作頁同時這兩者的管制基礎

目標價值觀也截然不同需至訂出在產業去管制自由化的潮流中內容層面

的管制反而需要重新審視再管制的適當性「內容」與科技產業變動的關連性

低卻與社會價值觀念一貫的關連性高如人性尊嚴與心智未成熟者的保護不

因科技或平台的變革而有不同相對的言論自由的保障弱勢族群媒體近用的

增進也應檢視其社會目標補充一般法律規範不足

引介以下這篇文章介紹了心媒介平台依性質對傳播內容應受管制責任有

高低差異新興的媒體服務自律機制比政府管制更有效達成管制目的並兼顧

創新發展這篇研究從傳統內容管制的基礎出發參酌歐盟 2007 年之視聽影音

多媒體指令以及層級模式分析通訊傳播平台的特性提出細分化的原則探討不

同平台受管制密度的差異提供各位在參與新數位文明下一項行為參考的依據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7

資料三從參與式傳播觀點反思蘭嶼數位典藏建置之歷程

來源摘要自<從參與式傳播觀點反思蘭嶼數位典藏建置之歷程>《新聞學研

究》(第 102期頁 151-1752010年 1月)

作者郭良文林素甘

《摘要》

當多元文化主義在全球化的時代中成為普世的價值社區的營造社區的

文化社區的共同記憶應該是「數位典藏計畫」的源頭活水目前國家數位典藏

國家型科技計畫主要是以動物植物地質人類學檔案器物書畫地

圖與遙測影像金石拓片善本古籍考古新聞為典藏內容然而在現今提振

本土文化社區營造和多元文化發展的同時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社區文化內涵

與鄉土佚事風情是否更值得紀錄傳承因此數位典藏應該不只是規格標準大

小解析度這些數位化的數字與數值它也應該包含社區民眾的故事民眾共同

記憶的部分提供了一種超脫物化而較人文精神思考的元素而這正是科技產業

發展與社會文化相互支援互動共構現代化成就重要的一部份

台灣社會在相當多的地域文化中充滿著族群社會多元文化結構的因素屬於

少數弱勢的地域族群文化與社會雖然他們長期以來都處於文化的邊緣地帶透

過社區意識的抬頭與多元文化的百家齊放少數族群文化始能逐漸揭開它的面

紗這對族群的傳人而言族群的母語精神圖騰文化儀式等這些文化的根源

的流傳發揚都是刻不容緩的事實且極具社會意義深刻的意義

拜數位媒介多工功能之賜藉由數位機材優越的取材品質支援下這篇論文

研究嘗試以紀錄片方式紀錄典藏社區記憶透過紀錄片的實驗創作實際拍攝及

紀錄被攝者思考家庭及生活的過程期能提供開放生命的多元想像用不同的創

作形式來探尋家與家庭成員的生命對話對特定族群家庭集體記憶的發展歷程

以及研究提供一個現實實踐的影像紀錄這是本篇論文在文本呈現上一項空前的

成就

論文內容的結構首先針對就參與式傳播的概念與理論傳統加以分析進而整

理出五項具有參與式傳播的定義內涵其包括「由下而上與草根發展」「民主

論壇與平等對話」「意識覺醒與現況改變」「創造在地知識價值」以及「自

我發展與成果分享」等除了現代化理論所衍生出來的發展傳播概念常與參與式

傳播放在一起討論之外並且將參與式傳播受到哈伯瑪斯概念影響的部分作為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8

論述理論的結構基礎至於錄影紀錄的內容所具有的意義不但是一段族人成員

的生活與訪談真實紀錄也是一個多元文化的數位化紀錄的型態在影音效果的

價值上應具有以下的意義1作為二十一世紀台灣族群家庭變遷的家族記憶

提供一個發展影音紀錄的樣本2呈現多元族群的整體生活型態與生命思維

這有助國內生命教育教學素材的形式3對台灣族群社會中女性形象描繪提

供一個角色現實實踐的影像紀錄4提供給對自我的成長及對生命價值渴望改

變的女性一個思考的案例5為地方社區發展紀錄文化數位典藏的工作提供

了一項具體可行發展模式的參考形式

論文的研究採用 DeNegri 等人的「參與光譜」架構來支援分析並針對「參

與模式」「地方人士的參與」「參與式傳播資料庫的建立」以及「交大數

位典藏團隊的執行情形」等四項內容加以說明以探討蘭嶼媒體與文化數位典藏

計畫的發展過程以及研究發現佳興部落數位典藏內容為當地豐富之文化資源

從規劃內容蒐集資料到成果呈現皆是以文化工作者個人為核心運用在地的

內部社會網絡並連接多元的外部社會網絡不僅聯繫起數位典藏的參與者也

獲得外界資源的協助使相關工作能夠順利進行由於以部落傳統文化為保存內

容在社區充權的個人層次研究發現數位典藏有助於參與者培養出充權意識

增加對部落的認同但仍不足以在組織層次形成充權的過程與結果未來如何擴

展並運用個人層次充權的結果刺激增進社區組織的能力甚至在研究成果與不

足之處亦能期待藉此反省發展出一個更理想的原住民數位典藏的參與式傳播

計畫

最後究論文在數位科技文化發展上的意義來看作品的貢獻則是將近年來

各界對原住民數位典藏政策的推動以由企劃的階段轉進為部落本身進行典藏工

作的階段其所具的意義乃是賦予了原住民能在數位世界握有詮釋權的主體性

其次在就數位落差的形式來看鑒於原住民部落多群居於偏僻鄉野地區就社

會組織結構性而言其面臨的是人口流失及數位能力有限的問題因此透過研

究藉由期望瞭解由原住民部落進行數位典藏的過程及影響以及針對其數位典藏

工作進行的分析透過田野觀察及深度訪談的忠實記錄將數位典藏視為社區發

展紀錄經驗以及動力的可行方式之一如此結合社會網絡及社區充權理論為

發展架構經由此一數位典藏保存傳統文化紀錄的掌握與詮釋如能引發部落居

民未來參與度的提升從運作中產生族人自身以及社會各界多元文化認同的機

制用能提供原住民建立主體性文化與社會自主成長的動能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29

資料一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資源準社會互動研究理論建構與使用

者經驗研究

來源<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資源準社會互動研究理論建構與使用者經驗研究

>《新聞學研究》(第 101期頁 1-442009 年 10月)

作者翁秀琪施伯燁孫式文方念萱李嘉維

網址httpmcrnccuedutw010101html

《摘要》

關於「網絡媒體」的發展早在 20 世紀 80 年代網路先驅者 J C R Licklider

及 Robert Taylor即有精闢的論述當大多數人還將電腦視為「數學運算」的機

器之時Licklider 及 Taylor(1968)即已將電腦理解成是「溝通」的利器這兩位大

師曾大膽地預測未來電腦網路的發展將超越傳統在真實的生活空間(物理世

界)中人類所賴以建構社會網絡必須透過有限之節點(limited gateways)的

先天限制這個虛擬的電腦網路將令未來所有的人類都能輕易地透過這個系

統自由的(完全依其意志)建構其個人的社會聯繫

網路功能結合人類社會體系締造新文明成果在 20 世紀末已逐漸產生了前

所未見的變革電腦與網路的鏈結將各自獨立的文化與社會逐一的被串連而且

引發就社會制度產生了空前的「大變革」(great transformation)浪潮中當網際

網路逐漸地在主導一個人類新文明之際其實這是一場媒體的革命也奠定了新

文明發展間「實」的基礎而此一「新興」的生活行為乃是人類有史以來所

未曾經驗過的換言之透過對電腦科技「技巧高明」的運用是人類第一次「有

能力」為自己開創了一個「虛擬實境」的世界這個虛擬的領域中意味著一項新

的社會制度(social institution)或一個電子的公共領地(electronic commons)已被

人類自己「孕育」出來然而這個人類自己「創造」出來的「新領地」對人類

社會而言有什麼實質意義呢它會是人類遠離或隔絕一切犯罪和不倫理行為的

「新樂園」嗎凡此都值得吾人細細加以思考

當一個人在網路的引導下被以一種有秩序的方式逐一串連起來之後一個

以電腦為基本單位的電腦社群(computer community)於是成形這個新生的社群

表面上看起來雖然只是由許多個人電腦所共同架構起來的「靜寂」的電腦站

(computer stations)的集合吾人或許可以電腦網絡(computer network)姑且稱之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0

但是透過這個電腦網絡卻使得在每一部個人電腦之前的使用者在有意無意

之間有機會形成一個「活絡」的具有生命力的社群這個「虛擬」的社群卻與

人們在傳統日常生活中所共構的真實社群一般同樣地也具有溝通情感與傳遞訊

息的功能而溝通的方式除了個人與個人之間私下的聯繫之外個人與網路中

的集體大眾之間屬於「公共場合」的雙向聯繫亦成為一種提供互動契機的形

勢傳統社會中資訊習慣由中央核心流向邊陲偏遠地帶的「溝通模式」

在這個新興的電腦網絡中已被徹底地顛覆這個新興的電腦網絡形成了一種「草

根式」(grassroots)的聯結這種公民形式聯結最大特質即是將那些屬於社會

網絡中最底層或最邊陲者取得與社會網絡中優勢地位者一樣的社會地位同時陳

述自己的意見因此這個「網路社群」全新運作的結成也意味著新型態人類社

會的社會秩序將會逐漸透過這個網路社群的功能予以運作

其次Licklider 和 Taylor 並且進一步地指出這個網路傳播系統如要持續維

持其正常的運作其關鍵在於有賴廣大網民積極主動參與維護亦即是網路運

作的管理與決定權將落實於使用者的身上這是人類有史以來有機會實施「直

接完全民主」的最佳場域電腦網路的每一位使用者都將有此一權利與義務

貢獻自己的心力自己的智慧及自己的意見以共同形成新的社會價值與規範

準此「網路社群」的創建在「理論」上是人類社會未來的理想但從電腦網路

社群中所實際發生的種種事例審視之則這個新生的社群似乎並沒有為人類社會

帶來任何「幸福」的保證或任何可供期待的光明遠景因為人們在真實社會中

一切之問題行為在電腦網路社群中也一一被重複地展現出來其中最為常見

而最為人所詬病的就是違反倫理的電腦網路侵權行為

當然就當代的社會生活而言那些違反網路社群倫理的事件或現象已層出

不窮甚至已成為「網民」日常在網路社群中必須時時注意提防的「現實問題」

為了防止網路社群中違反倫理事件的發生人們都已開始從技術面暨專業倫理守

則予以適度規範此一社會組織成員的網路社群社會行為這些作法無非是希

望從法律及科技的面向著手間接消極的防堵違反倫理的可能機會與動機其結

果固然有其一定之成效但仍無法有效完全制止網路使用者一些反社會行為的發

生究其原因則法律與科技方法都沒有觸及網路社群仍然是由「社會人」所

共同構成的這個關鍵事實目前所有的網路使用者可以說在成為網民之前都

已具備了相當的「真實社群」中的生活經驗無疑的這些生活經驗會自然地被

帶進網路社區成為網民在網路社群中活動時的行為指南因此欲處理電腦資

訊網路(網路社群)的倫理議題就如同要處理真實社群的倫理議題一般必須

對該社群的結構背景先做深入的理解才有可能掌握其關鍵處進而擬出有效之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1

對策

「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資源準社會互動研究理論建構與使用者經驗研究」

這篇研究論文研究的目的在於建構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準社會互動理論經由

文獻的探討就認知面(含可用性內容結構和網站可辨識程度)情感面和體

驗面是影響使用者準社會互動經驗的主要因素這篇研究探討不同受訪者在使用

數位典藏資料或其他網路資料時的經驗如何(認知面情感面體驗面)使用

者如何和這些網路內容互動具有哪些認知面情感面和體驗面特色的資料更容

易引起他們感官的知覺情感的投入與身體的活動並影響他們對於時空的知

覺而產生所謂的「準社會互動」使用者和他們所處環境中的其他人如何就所

接觸到的電腦網路內容進行互動

研究的結果顯示多數的網站普偏著重於內容及認知面的建制欠缺可用

情感及體驗面的內容故一般使用者對數位典藏網站的知曉度較低認同度也無

法提高研究數據顯示網路使用者理論構面預測準互動行為的可解釋變異量仍

有 59其中解釋力最強的是情感面(54)其次依次是體驗面(37)內

容認知面(34)和可用認知面(32)這篇研究所建構的網路使用者理論構

面和準互動量表雖具有一定程度的效度惟這篇研究是採取網路問卷調查方法

樣本代表性難免不足未來應該以隨機抽樣方法再次檢定這篇研究初步建立的

理論架構以增加研究信度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2

參考資料二癌症部落客的書寫研究

來源摘要自<癌症部落客的書寫研究>《新聞學研究》(第 106期頁 99-134

2011年 1月)

作者陳憶寧

網址httpmcrnccuedutw010603html

《摘要》

部落格的興起與盛行乃在於自發性的自我表現與資訊分享由於不須如

報紙投稿般受到主編審稿採用與否故是十分自由的這也是部落格吸引廣大群

眾的原因之一然而正因為如此故其水準與素質亦無法有一標準來衡量人

氣的高低與水準素質亦未必可以成正比一些喜歡文學寫作之人也就以部落格

作為發表的園地在其中揮灑自我表現創作的熱情

就以創作自由表現而言部落格一方面可說滿足了個人自我實現之成就

感以及與同好分享交流等心理需求一方面也可說是磨練文筆練習寫作及發

表的園地就文學發展方面而言文學創作自始即非「專業文人」的「專利」

任何人都有藉文學創作以表達情感的自由與權利中國文學史上的民間文學作

品也是不可忽略的一環民間文學一般文字較為俚俗但其內容是豐富的情

感是真摯的因此有其相當的價值由此來看目前興盛的網路文學以個人之觀

察約有如下幾項特點

1作者有中文專業的當然更多的是非專業的

2內容豐富多樣有真情表達自我的也有思想天馬行空的

3有寫作能力不錯的讀來言之有物而能感動人

4也不乏國語文基礎尚須加強的如錯別字文句不通章法組織紊亂或

是文字看似優美實是詞藻堆砌不知所云helliphellip等等缺乏國語文或專業寫作指導

與訓練者亦屢見不鮮

當然就表達自我的創作自由與學習寫作的角度來看網路的「文學作品」

是值得鼓勵的其有著社會學心理學以及文學學習各方面的價值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3

至於一些部落客因閱讀者超人氣的擁護建立了對自己作品的信心因而

將作品「出書」者此一現象據個人之觀察其特點亦與前述對部落格之各項

觀點相類所謂的粉絲人氣或市場接受度亦未必與作品水準相等

就出版之著作而言古人有所謂的「名山事業」有所謂的「文章千古事

得失寸心知」(杜甫詩)現代之國語文教育者也常教育說「要提昇國語文

程度要多多閱讀課外書」衡之今日出版物或許就部落客之出書而言亦為

基於一自我表現或者可說「作紀念」之動機而憑其人氣粉絲有相當之銷售量

但就社會對出版著作仍具有相當看重之價值而言出版物之素質如何一般「讀

者」亦恐難以分辨

當然文學作品是否有價值事實上也有其層面與時代性的意義所謂雅與

俗各有其所好陶淵明的作品在當代並未被主流文化所接受到後代才廣受重

視是故就「文學」而言不管是不是網路作品任何人皆有創作與發表的自由

與權利出版為著作亦然其價值亦自是多元而未為定數短期內市場接受度高

的未必會長期受肯定

但就「閱聽人」或「讀者」層面而言對於作品素質之分辨則是需要教育

的增進其素養就像每個人都會唱歌但未必都唱得好每個人都可以寫作出書

但未必是都能寫出「好書」唯就網路媒體正向面觀之作者能於開放的空間「勤

情」於發表期論著社會應該給予肯定至少這是一種不同意見表達的方式其次

就讀者的角度來看是否接受又是另一種場境即或是負面的評價其正向的意義

乃是建構了讀者社群「批判」的能力當然正負二元論最終仍須接受「市場」的

驗證要還是不要接受它存在

審視「癌症部落客」這篇另類課題專業論文研究其所展現的功能是它檢視

部落格對於癌症病患這群弱勢族群所擁有寫作的可能性及意義以特定的健康

議題癌症之部落格回答以下兩個研究問題誰是癌症部落客癌症部落客

如何書寫癌症這篇研究選取兩大部落格系統「Yahoo奇摩」部落格以及「無

名小站」部落格共 63 個選取 315 篇貼文進行內容分析結果發現部落格作者

多是年輕的女性患者貼文可看出部落客的社會連結與面對疾病的書寫動機研

究結果意味著癌症部落格有潛力成為一般大眾書寫處理疾病的空間且部落客為

社會中健康議題的資訊來源之一誰能說這樣的文章「部落格」其所啟發網路媒

體傳播功能新探討意義的所在一種由分眾主導滿足分眾需求的媒介經營形式正

逐漸的發展形成當中同時也開啟了新媒體傳播社會意義的新生命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4

資料三創業家社會網絡行為之質性研究

來源摘要自<創業家社會網絡行為之質性研究>《創業管理研究》(第二卷

第四期頁1-242007年12月)

作者陳家聲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教授

網址httpwwwerjorgtwsearchJournalFilev02n04V02N4-1pdf

《摘要》

網路社會行為的特徵乃是公民式連結組織的形式它不像傳統人類社會一般

有階層化組織方式也就是說這樣的結構方式並沒有一個核心的機制透過權力

的運作將整個社群連結起來網絡溝通方式的出現令使用網絡的人多了一種虛

擬的身分而這就是一種較少受到社教化約束的「虛擬我」青少年使用「虛擬

我」的身分在網絡發言或發布短片由於並非一種面對面(face-to-face)的溝通模

式意味網民發言或上載短片時只是面對電腦而非真實的接收者因此在較少

限制的情況下青少年的行為會變得大膽激進甚至刻意挑戰社教化約束演

變成為一個難受控制的「網絡社會我」這種草根式連結方式所建構起來的網路

社會必須依賴相互的信任(mutual trust)才能彼此聯繫起來成為一個社群

換言之相互的信任乃是電腦網路社群這樣水平式社會組織得以順利運作的主

要機制前面提到電腦網路組織及運作的方式將會是以基層使用者為主體

讓電腦網路的每一位使用者都有同等的權利與義務共同形成電腦網路社會的

價值與規範因此整個網路社群的運作絕大部份是依賴網路使用者的高度自

制與自我規範

網路領域雖然是人類空前第一次有機會獲得完全自由可能展現自我的場

域但網路社群這樣的安排與設定同樣給予網路使用者誤用乃至濫用此完全自

由權利的空間網路社群的倫理問題即是由此而衍生出來可以想見的因為網

路空間的自由所引起的誤用與濫用而造成的網路倫理問題將無可避免地會沖擊

破壞網路社群中網民之間相互信賴的機制而相互信任機制的破壞顯然將會

危及網路社群的建構基礎進而影響網路社群的運作與發展當前許多有關網路

社群倫理議題的探討或著手採取的防制對策無論是就法律面或科技面著手但

都只是片面地考慮到如何減少違反網路倫理的事件發生而尚未能從以上所討論

的網路運作機制予以整體之考量事實上在設法解決網路倫理問題之時將會

面臨一個極為棘手的兩難情境首先網民在網路空間的自由「行駛權」所引起

的誤用與濫用而造成的網路倫理問題一定會消蝕網路社群相互信任的連結運作

機制進而鬆動網路社群的建構基礎然而若著手針對網路倫理問題採取「有

效對策」則勢必要對網民在網路社群中的自由權加以設限如此一來固然可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5

以解決部份的倫理問題但是這樣的作法事實上是犧牲了網路社群當初之所以

被創立起來的最珍貴的特質即網民擁有的近乎完全自由的悠遊空間準此以

往可能會扼殺這個人類自己所創造出來的虛擬網路社區進一步發展的潛力因

為網路社群中網民自我規範自我節制而相互信賴的基本理想與實踐機制有

可能會因為這些防制倫理問題發生的預防或補救措施而蕩然無存因此尋求解

決網路社群倫理問題之道的關鍵基本上是在網民的自由權力與因之而起的誤

用濫用自由之間尋找拿捏一個適當的平衡點(balance point)這個平衡點

一方面必須能夠繼續支持網路社群原有的自由權與自我規範機制另一方面又必

須能夠制止因誤用濫用自由而產生的傾斜顯然的這是一件高難度的藝術工

作是全體網民必須共同面對思量的艱鉅任務工作因為網民才是網路社群的

裁決者網民們在網路社群中的所作所為將決定未來網路世界的面貌

隨著網路空間(cyberspace)的逐步擴充與全球化連結當代人類有機會透

過這個系統完全依其自由意志建構其個人理想的社會聯繫關係國度年輕世

代進入社會常經由創業展現理念達成理想其中中小企業的蓬勃發展的成果

不但成為多數青年創業的指標同時在台灣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這種創業精神更

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與影響基於正因為中小企業對台灣經濟的貢獻邁入數

位經濟世代它理應是研究創業家成功因素的重要議題之一鑒於社會網絡關係在

華人社會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這篇研究論文期望透過探討社會網絡行為在創

業家的創業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期望能夠回答下列重要的問題創業家在其社

會網絡行為表現上有何特色創業家如何營建其社會網絡創業家如何透過社

會網絡來獲得其所需的資訊及獲得潛在利益

研究結果顯示創業家會經由不同的管道可能是正式的組織或公協會專

業協會或是非正式的場合中與別人建立或深或淺的關係並透過不同的互動方

式得到不同的資訊從關鍵人物(強連帶)身上可以得到產業重要的技術與知

識還能發展情感的支持而一般社交朋友(弱連帶)可以得到較多較廣泛的

資訊創業家會透過強連帶關係及參與各種公協會社團活動非正式活動等不

同方式拓展社會網絡關係獲得各種資訊與潛在的商機利益創業家求學過程

與先前工作經驗所累積的人脈也是新創事業發展時的重要資源這篇研究從社

會網絡理論及特徵試圖系統地討論創業家社會網絡關係行為及其意義期透過

這篇研究發現能夠做為學者對未來創業家社會網絡行為研究的基礎而從個案資

料分析的創業家社會網絡關係行為也能夠給創業家一些實務建議讓創業家明

白了解社會網絡關係對創業的重要性以及建立和拓展社會網絡關係的參考幫

助其在經營新創事業時更加順利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6

資料一如何落實網路言論管理

來源摘要自<幾個值得進一步澄清的網路規範根本問題反省與辯論的開端

>《律師雜誌》(第 233期1999年 2月 15日)

作者劉靜怡

網址

httpwwwlawbankcomtwtreatisepl_articleaspxAID=P000010717

《摘要》

網際網路媒介傳播服務的功能人際多元的互動的結構無遠弗屆的網路資

訊服務等確實已帶來人類生活上的便捷惟不諱言的是網路犯罪的問題也隨

之日益增多併發例如網路色情非法竊取網路資料利用網路散播謠言中傷

他人販賣違禁品侵犯他人的著作權刊登不實廣告欺騙社會大眾等

都是網路被不當使用的另一個面向有鑑於此目前全球大多數國家針對社會使

用網人口規模持續快速的發展來看多以積極的態度建立一套「網路資訊規範與

倫理守則」以防止並解決日益嚴重的網路犯罪問題各國政府除了應立法對網

路的不當使用加以規範外並潔何業者的配合以及網路使用者網路管理者敦促

各藉由自身發動自律行為其次各政府在立法時須注意勿以條例式的規範因

為網路太過多元並隨時有新的變化發生所以立法時應以是否造成他人各項損

失為論斷的依據同時也須加強民眾守法的觀念切記勿再重蹈以往嚴以立法寬

於執行的復轍在建立網路秩序與規範之始或許有些困難因為網路本身太過多

變及難以控制不過如果能將這些理念能形成一種風氣配合網路快速的傳播及

廣大多元影響力等的特性必然可以對整個網路倫理與文化有很大的幫助

其次在審視網路秩序規範與網路自由等行為所具的爭辯形式時首先應

從網路特性作為探討的基礎分析網際網路作為一種新興類型的傳媒而言他

具有以下的特性多媒體性(multimedia)超文本性(hypertext)封包切換(packet

switching)同時性(synchronicity)互動性(interactivity)透過這些特性

網際網路得以建構一個自由的虛擬空間他的自由性突破了真實物理疆界的侷

限也穿越了時間的的限制個人的思想言論只要他願意就可以在極短的時

間之內傳播到各地領域中同時經由他人的閱讀與迴響將很快成為一個集體的共

識再就商業的行銷販售來看只要商人的行銷策略能即時反應市場趨勢或

將商品內容的特色以創意行銷作為一個銷售的賣點即能以速度快效率高的

手法進入市場當一個眾人期待已久的美麗新世界似乎已能實質有效地呈現臨在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7

你我眼前時科技的進步除了讓人性得以貼近自由惟同時隨興發揮的任意行

為讓一些人性的醜惡面也隨之帶進了科技所構築的這個虛擬世界之中網路謠

言網路詐欺網路駭客網路色情網路病毒等都證明了網路並不宜是

一個可以完全自由任性行為的地方也因此他仍需要維持一定的秩序讓大家

都要遵守必要的規範才能讓虛擬社會系統不致發生紊亂同時也是融合傳承傳

統真實社會真正的意義

準此就一個國家資訊政策形成過程而言在新興資訊科技發展的初期資

訊政策使應該及早將其可能的影響納入評估以確保新興資訊科技在普遍使用的

同時能夠將選擇和彈性極大化當然此一架構他應該式重塑資訊政策形成過

程的觀點而並非是強調主張政府應該積極介入甚或控制新興資訊科技的發展

走向是一種主張資訊社會公共政策形成下所應該具有更為開放型式下的形式

亦即是這類的論點其所涉及之民主憲政傳統下的政府功能在科技主導的社會結

構中其所行使公權力的界限與控制等的新興制度面的問題分析相關政策執再

行面可以參酌的內容下列的幾個考量方向

一首先應從網路世界爭議面應該如何規範做起

二從現實生活行為中進入網路世界的規範建置

三法律社會規範與資訊科技的倫理關係的建構

四實證法律 VS網路社會-政府國家公權力 VS網路社會

五網路規範倫理秩序法規未來發展趨勢之省思

最後關於這個課題就個人而言面對網路聞名的新興生活空間領域時人

們因受限於過去所累積生活經驗的影響理當會將傳統的記憶與經驗與當代變動

的新型式進行一種對比性差異結構架的形式做出探討與評價所以除了要更理

解網路世界規範運作過程之外當然更要針對傳統世界的規範做出省思其次

在網路世界現實生活中的人們也要面對掌握市場那些無形的操控之手做出太討

理解在資訊科技時代人們除了要面對的是千萬隻隱藏在背後電腦程式設計師

的雙手之外對於參與網路資訊製造傳播的鍵盤之手都是人們必須理解同

時加以掌握的資訊節構要知道網路世界作為一個多元溝通的新社會形式其本

質乃是應以理性的互動溝通作為行為正當性的基礎故每一位網民應有的認知是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8

網路社會互動溝通特性的新行為形式而絕非是透過各種管道渲染或是參與網路

世界的負面傳佈的心態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9

資料二美國資訊自由法的運作經驗

來源摘要自<美國資訊自由法的運作經驗>(台灣新聞記者協會)

作者劉靜怡台大國發所教授

時間2004年 9月 24日

網址httpwwwatjorgtwJudgeercon1aspnumber=42

《摘要》

傳播媒體言論自由權力的內容與義務的結構範圍除了在少數極權社會國家

之外通常都是各政府媒體學者公眾輿論在眾聲喧譁爭議聲中的重要討論

焦點惟當「言論自由」成為事過境遷後的媒體內容裝飾器物後新聞內容的文

字內容的爭議性似乎也從未有機會在人們的生活環境中真正具體的實現它資

訊傳播內含真正的意義

所謂的言論自由以最簡單傳統的話來解釋是「我擁有此一基本的言論自

由與保護於特定的場域有發表言論的自由同時不受到任何事先的監審

(Censorship)與限制(Prior Restraint)並對此言論內容負完全責任而此言論

應包括語言與非語言之型式」無論這一段文字對言論自由詮釋的意義與功能為

何不過他卻實也是號稱民主言論自由大國-美國在歷經了長期時間洗鍊下所

獲得的一項歷史形式的文字詮釋的結晶

不過從歷史的衍發過程中可以肯定的是「言論自由」一直是令一個社會當

權者愛恨交加的名詞也因此註定了它永遠得不到它安定無虞保障形式的主因之

一就在網路快速發展迅速延伸至聲全球世界每一個領域時網路上資訊中過

載與不當言論的批評聲浪讓言論自由又再一次的讓新興的網路媒體面臨了發

展上另一個新興的挑戰茲以美國的發展為例1996 年首先點燃的戰火是「通

訊端正法案」(Communications Decency Act of 1996)他在 Reno v ACLU 的案例

辯論中受到了挫敗但之後美國最高法院宣佈判定「通訊端正法案」的部份條

文屬於違憲也因此讓網路言論自由的保護戰爭在初期得到了應有的重視

不過如果從網路的特性來探討言論自由就有如童早年美國西部拓荒時

代那些愛打抱不平的牛仔們用槍隻來捍衛自己的圈地時他們充滿著理想與正

義的姿態網路社會雖然已走過了蠻荒的年代但虛擬的網路世界裡確有充滿

了如西部開拓時期那般的充滿著許多的未知未來他的發展仍有待轉移實體世界

的規制甚或是重新創造來導入網路世界

審視網際網路發展至今一直都是以資訊自由流通與共享為其經營的精神

所在而其中的基礎所在就是每一位末端使用者都能擁有從網路上自由「擷取」

資訊的權利而這也網際網路功能角色立足的所在所謂的「資訊擷取自由」

就是指一切存在於網路上的資訊每一位使用者都理應能夠自由的擷取也就是

說使用者應該被假設為「善意」的使用者故在網路行為的領域中每一個使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0

用者都應該能自由的擷取所需的資訊而無需擔心是否會觸犯法律

無論是網際網路通路中的資訊或是存在於任何一種傳播媒體的資訊預先過

濾篩選的責任本來就不應該被加諸在使用者的身上相對的是應該成為每一個

資訊「提供者」應有的責任而網路上的資訊若有瑕疵其責任也應該在於「提

供者」無疑的資訊的瑕疵絕對是由於「提供者」的不正確或誤作為而產生的

而非一味的規論至最末端「使用者」的身分上如果在此時將責任歸於使用者

或視其為幫助犯則此無異於就保護智慧財產之名加重了使用者沈重的道德責

準此保障每一個末端使用者擁有「資訊擷取自由」的權力讓每一個網路

使用者在瀏覽網路上的資訊時無需擔心是否不經意的「重製」了他人的著作

也無需擔心從網路上下載的資訊是否會違反法律顯然這是一項非常必要的新思

維而不只是單一的資訊擷取自由意義探討的問題對於存放資訊的使用者私人

物品來說也具有隱私權不可侵犯的意義存在深一層的探究賦予使用者能夠

自由下載並且單純供個人使用的權利這與著作權法上面所揭諸的「尊重智慧財

產」是毫無衝突的資訊能夠自由的流通網路以及知識才能快速的傳布並且

匯集更多的資訊擴大網路的範圍使得知識經濟的規模能更擴大網路的發展

之所以能一日千里畢竟得自於資訊的多元高速即時的傳播特性

如果堅信要求每一個使用者在網路下載資訊時都必須先加以審核該資訊是

否有使用上的瑕疵性那麼對於每一個使用者來說無異是在行為中加重了深

沈的負擔讓使用者起了排斥的寒蟬效應導致使用者可能基於違法的風險不願

意擷取在網路上的資訊因為除非該資訊能夠先證明其為「無瑕疵」的使用

即或式如此審是當前網路資訊領域中所存在著大量的資訊但是又有多少資訊

能夠讓使用者在無負擔的形式下下載使用的告知呢準此如是的擴大勇用者

責任的後果於是必須讓合法的資訊提供者必須花費更大的力量去證明自己是

單純的資訊使用者每一個「提供者」也必須保證「使用者」下載該資訊不會觸

犯法律如此網路自由與快速流通的本質將起重大的改變並且在缺乏一套足夠

信任的機制讓使用者能安心下載資訊試問這難道是身為資訊「提供者」所樂

意見到的情況難道這樣有助於資訊自由有助於國家知識經濟的發展

其次就傳播節構而言資訊提供者與使用者之間原本即存在著「先傳後播」

的結構性關係如果沒有這項資訊先在網路上「存在」那麼使用者的「擷取」

行為就不會發生所以不但存在著前後順序也存在著因果關係論及責任分配

有瑕疵資訊必然來自於「提供者」討論「到底是誰侵犯智慧財產權」的時候

最直接的答案必然是瑕疵資訊的提供者那麼把這個責任擴大到「使用者」的身

上難道會是一件合理的事情如果「合理使用」的責任範圍本身根本不合理那

麼使用上又如何論以合理處在這個網際網路高度發展的時代之中使用者應該

被假設是善意的並且能夠以一般所公認的普通方式去自由的取得網路上一切

存在的資訊而不被賦予「預先審查」的責任網路的世界應該是更拉近「提供

者」與「使用者」間彼此的距離而不是由類似此次的事件造成提供者與使用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1

者相互對立因為真正的侵權責任是存在於「合法提供者」與「非法提供者」

之間的只要能夠阻止非法提供者那麼智慧財產的侵犯就會消失根本無須將

預先審核的重大責任加諸在使用者的身上

面對網路多元介面傳播世代的發展人們如何運用那些傳統新聞自

由的模式以一種典範傳承的態度作為應對二十一世紀各項挑戰的基

礎是一項社會全體必須省思的新思維與行為規範讓人們共同凝聚共

識重新作出共同的承諾一起為此一新興的傳播事業的發展作出努力貢

獻讓人們匯聚智慧締造一些高科技化的生活形式作為人類推動此一

新文明取得全世界共同確實進步的力量讓人們並肩前進倡導此一自

由的精神與秩序為了前一個時代理念的延續更也為了賦與每一個年

輕世代參與者期許的希望與機會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2

資料三匯流發展下傳播內容管制原則之探討 來源摘要自<匯流發展下傳播內容管制原則之探討>發表於交通大學2009 年

全國科技法律研討會

作者陳志宇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

網址httplawblogilf-twcomreadphp97htm

《摘要》

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傳統大眾播媒介壓縮技術網際網路等在數位科技

的主導下將傳統獨立經營發展的廣播通信資訊等傳播媒體產業其所用的

機具設備產製模式服務功能等有關的經營組織模式於「科技匯流」(Technology

Convergence)的形式下已建構出以「數位平台」為經營基礎的「新媒體」(New

Media)結構數位傳播技術已有效地融合了傳統媒體音訊視訊數據訊號分

界的形式並將其功能整合在數位平台上以不同介面的形式傳輸資訊

麥克博斯特(Mark Poster)指出 20 世紀的結束見證了傳播科技系統與

產銷型態結構世代更替的過程傳統傳播活動的進行是將資訊符號從一個定點傳

送到廣泛接收的過程資訊符號通過電子類比訊號縮短了時空距離繼起的新世

代傳播則是以數位化符碼與技術駕馭時空環境麥克將媒介傳播技術領域的分界

分成兩個時代用以說明

(一)媒介商品是由一組比例上屬於極少數專業製播者將資訊內容傳送給

不特定為數眾多消費者社會大眾使用的形式屬於一種由媒體所主導「播放型傳

播模式」(broadcast model of communication)的經營制度

(二)在 20 世紀末一股由ldquo資訊高速公路rdquo及衛星通訊技術以及電視

電腦電話等數位媒介匯流(converge)等整合而成的新興媒介傳播模式成

功發展後他建構了一種多元互動為核心的傳播形態此即是ldquo次世代媒體rdquo的

意義審視在此一數位形是新媒體多工介面的結構原本傳統報紙雜誌廣播

電視等獨立經營的大眾媒體的組織都多已只能成為新媒體多工結構中不同介

面經營的形式而已

當經由數位科技匯流成功地整合傳統媒體於一體的經營形式後於是傳統媒

體產業的經營形態於式啟動了「新媒體」革命性創新經營發展的脈動一個廣

義新媒體的意義是一個以數位平台為基礎整合平面視聽網路通信等傳播

業務他可以是一種垂直整合分工整合經營的形式他也可以是一種水平整合結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3

合異業聯盟所謂多角化經營的策略在新媒體的經營結構體制中傳統大眾媒介

資訊載具因功能不同而形成的獨立經營事業領域分界惟在新媒體整合經營組織

模式的運作下其企製行銷管理等制度都已完全為之解放因此無論就媒

體政策主管的政府機關或事業經營參與的投資者閱聽人社會大眾學術研究者

等而言這都必須是一項全新思維下有效推動參與機制以及其無可規避必須急

於面對空前挑戰的課題

當前述的形式以因為資訊社會的新機制快速地結合傳統社會制度有效地

運作並且共構了一個全新效率實體互動(physical)的新社會形勢時這也同

時也引導現代資訊素養革命性創新變革的成就隨著資訊高速公路普及化的發

展以及衛星通訊技術與電視電腦電話等的技術結合後一種結合製作行

銷消費等三者共構而成的新媒體的經營模式正逐漸快速地取代ldquo第一世代媒

介rdquo的運作型態於是大眾媒介次世代的經營理念結構與制度正式的躍入

人類的生活機能中此即是「次世代媒介制度」的本質就硬體而言它以「數位

技術」為基礎就傳播經營的特質而言它是去核心化的多元交流形式讓每一位

媒介介面的參與者既是受播者也應是傳播者而一個更貼切的用詞應是資訊傳播

ldquo參與者rdquo(participator)的角色大量且高密度投入數位平台所提供情境環境

下的互動傳播行為時也締造了人類文化一個新資訊社會文明的成就

審視新數位匯流發展下的形勢已將各項傳統制度的結構由產業水平層級

的分工將通訊傳播「內容」與「平台」區分開來作頁同時這兩者的管制基礎

目標價值觀也截然不同需至訂出在產業去管制自由化的潮流中內容層面

的管制反而需要重新審視再管制的適當性「內容」與科技產業變動的關連性

低卻與社會價值觀念一貫的關連性高如人性尊嚴與心智未成熟者的保護不

因科技或平台的變革而有不同相對的言論自由的保障弱勢族群媒體近用的

增進也應檢視其社會目標補充一般法律規範不足

引介以下這篇文章介紹了心媒介平台依性質對傳播內容應受管制責任有

高低差異新興的媒體服務自律機制比政府管制更有效達成管制目的並兼顧

創新發展這篇研究從傳統內容管制的基礎出發參酌歐盟 2007 年之視聽影音

多媒體指令以及層級模式分析通訊傳播平台的特性提出細分化的原則探討不

同平台受管制密度的差異提供各位在參與新數位文明下一項行為參考的依據

子議題三如何兼顧科技產業發展與社會形象或責任

28

論述理論的結構基礎至於錄影紀錄的內容所具有的意義不但是一段族人成員

的生活與訪談真實紀錄也是一個多元文化的數位化紀錄的型態在影音效果的

價值上應具有以下的意義1作為二十一世紀台灣族群家庭變遷的家族記憶

提供一個發展影音紀錄的樣本2呈現多元族群的整體生活型態與生命思維

這有助國內生命教育教學素材的形式3對台灣族群社會中女性形象描繪提

供一個角色現實實踐的影像紀錄4提供給對自我的成長及對生命價值渴望改

變的女性一個思考的案例5為地方社區發展紀錄文化數位典藏的工作提供

了一項具體可行發展模式的參考形式

論文的研究採用 DeNegri 等人的「參與光譜」架構來支援分析並針對「參

與模式」「地方人士的參與」「參與式傳播資料庫的建立」以及「交大數

位典藏團隊的執行情形」等四項內容加以說明以探討蘭嶼媒體與文化數位典藏

計畫的發展過程以及研究發現佳興部落數位典藏內容為當地豐富之文化資源

從規劃內容蒐集資料到成果呈現皆是以文化工作者個人為核心運用在地的

內部社會網絡並連接多元的外部社會網絡不僅聯繫起數位典藏的參與者也

獲得外界資源的協助使相關工作能夠順利進行由於以部落傳統文化為保存內

容在社區充權的個人層次研究發現數位典藏有助於參與者培養出充權意識

增加對部落的認同但仍不足以在組織層次形成充權的過程與結果未來如何擴

展並運用個人層次充權的結果刺激增進社區組織的能力甚至在研究成果與不

足之處亦能期待藉此反省發展出一個更理想的原住民數位典藏的參與式傳播

計畫

最後究論文在數位科技文化發展上的意義來看作品的貢獻則是將近年來

各界對原住民數位典藏政策的推動以由企劃的階段轉進為部落本身進行典藏工

作的階段其所具的意義乃是賦予了原住民能在數位世界握有詮釋權的主體性

其次在就數位落差的形式來看鑒於原住民部落多群居於偏僻鄉野地區就社

會組織結構性而言其面臨的是人口流失及數位能力有限的問題因此透過研

究藉由期望瞭解由原住民部落進行數位典藏的過程及影響以及針對其數位典藏

工作進行的分析透過田野觀察及深度訪談的忠實記錄將數位典藏視為社區發

展紀錄經驗以及動力的可行方式之一如此結合社會網絡及社區充權理論為

發展架構經由此一數位典藏保存傳統文化紀錄的掌握與詮釋如能引發部落居

民未來參與度的提升從運作中產生族人自身以及社會各界多元文化認同的機

制用能提供原住民建立主體性文化與社會自主成長的動能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29

資料一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資源準社會互動研究理論建構與使用

者經驗研究

來源<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資源準社會互動研究理論建構與使用者經驗研究

>《新聞學研究》(第 101期頁 1-442009 年 10月)

作者翁秀琪施伯燁孫式文方念萱李嘉維

網址httpmcrnccuedutw010101html

《摘要》

關於「網絡媒體」的發展早在 20 世紀 80 年代網路先驅者 J C R Licklider

及 Robert Taylor即有精闢的論述當大多數人還將電腦視為「數學運算」的機

器之時Licklider 及 Taylor(1968)即已將電腦理解成是「溝通」的利器這兩位大

師曾大膽地預測未來電腦網路的發展將超越傳統在真實的生活空間(物理世

界)中人類所賴以建構社會網絡必須透過有限之節點(limited gateways)的

先天限制這個虛擬的電腦網路將令未來所有的人類都能輕易地透過這個系

統自由的(完全依其意志)建構其個人的社會聯繫

網路功能結合人類社會體系締造新文明成果在 20 世紀末已逐漸產生了前

所未見的變革電腦與網路的鏈結將各自獨立的文化與社會逐一的被串連而且

引發就社會制度產生了空前的「大變革」(great transformation)浪潮中當網際

網路逐漸地在主導一個人類新文明之際其實這是一場媒體的革命也奠定了新

文明發展間「實」的基礎而此一「新興」的生活行為乃是人類有史以來所

未曾經驗過的換言之透過對電腦科技「技巧高明」的運用是人類第一次「有

能力」為自己開創了一個「虛擬實境」的世界這個虛擬的領域中意味著一項新

的社會制度(social institution)或一個電子的公共領地(electronic commons)已被

人類自己「孕育」出來然而這個人類自己「創造」出來的「新領地」對人類

社會而言有什麼實質意義呢它會是人類遠離或隔絕一切犯罪和不倫理行為的

「新樂園」嗎凡此都值得吾人細細加以思考

當一個人在網路的引導下被以一種有秩序的方式逐一串連起來之後一個

以電腦為基本單位的電腦社群(computer community)於是成形這個新生的社群

表面上看起來雖然只是由許多個人電腦所共同架構起來的「靜寂」的電腦站

(computer stations)的集合吾人或許可以電腦網絡(computer network)姑且稱之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0

但是透過這個電腦網絡卻使得在每一部個人電腦之前的使用者在有意無意

之間有機會形成一個「活絡」的具有生命力的社群這個「虛擬」的社群卻與

人們在傳統日常生活中所共構的真實社群一般同樣地也具有溝通情感與傳遞訊

息的功能而溝通的方式除了個人與個人之間私下的聯繫之外個人與網路中

的集體大眾之間屬於「公共場合」的雙向聯繫亦成為一種提供互動契機的形

勢傳統社會中資訊習慣由中央核心流向邊陲偏遠地帶的「溝通模式」

在這個新興的電腦網絡中已被徹底地顛覆這個新興的電腦網絡形成了一種「草

根式」(grassroots)的聯結這種公民形式聯結最大特質即是將那些屬於社會

網絡中最底層或最邊陲者取得與社會網絡中優勢地位者一樣的社會地位同時陳

述自己的意見因此這個「網路社群」全新運作的結成也意味著新型態人類社

會的社會秩序將會逐漸透過這個網路社群的功能予以運作

其次Licklider 和 Taylor 並且進一步地指出這個網路傳播系統如要持續維

持其正常的運作其關鍵在於有賴廣大網民積極主動參與維護亦即是網路運

作的管理與決定權將落實於使用者的身上這是人類有史以來有機會實施「直

接完全民主」的最佳場域電腦網路的每一位使用者都將有此一權利與義務

貢獻自己的心力自己的智慧及自己的意見以共同形成新的社會價值與規範

準此「網路社群」的創建在「理論」上是人類社會未來的理想但從電腦網路

社群中所實際發生的種種事例審視之則這個新生的社群似乎並沒有為人類社會

帶來任何「幸福」的保證或任何可供期待的光明遠景因為人們在真實社會中

一切之問題行為在電腦網路社群中也一一被重複地展現出來其中最為常見

而最為人所詬病的就是違反倫理的電腦網路侵權行為

當然就當代的社會生活而言那些違反網路社群倫理的事件或現象已層出

不窮甚至已成為「網民」日常在網路社群中必須時時注意提防的「現實問題」

為了防止網路社群中違反倫理事件的發生人們都已開始從技術面暨專業倫理守

則予以適度規範此一社會組織成員的網路社群社會行為這些作法無非是希

望從法律及科技的面向著手間接消極的防堵違反倫理的可能機會與動機其結

果固然有其一定之成效但仍無法有效完全制止網路使用者一些反社會行為的發

生究其原因則法律與科技方法都沒有觸及網路社群仍然是由「社會人」所

共同構成的這個關鍵事實目前所有的網路使用者可以說在成為網民之前都

已具備了相當的「真實社群」中的生活經驗無疑的這些生活經驗會自然地被

帶進網路社區成為網民在網路社群中活動時的行為指南因此欲處理電腦資

訊網路(網路社群)的倫理議題就如同要處理真實社群的倫理議題一般必須

對該社群的結構背景先做深入的理解才有可能掌握其關鍵處進而擬出有效之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1

對策

「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資源準社會互動研究理論建構與使用者經驗研究」

這篇研究論文研究的目的在於建構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準社會互動理論經由

文獻的探討就認知面(含可用性內容結構和網站可辨識程度)情感面和體

驗面是影響使用者準社會互動經驗的主要因素這篇研究探討不同受訪者在使用

數位典藏資料或其他網路資料時的經驗如何(認知面情感面體驗面)使用

者如何和這些網路內容互動具有哪些認知面情感面和體驗面特色的資料更容

易引起他們感官的知覺情感的投入與身體的活動並影響他們對於時空的知

覺而產生所謂的「準社會互動」使用者和他們所處環境中的其他人如何就所

接觸到的電腦網路內容進行互動

研究的結果顯示多數的網站普偏著重於內容及認知面的建制欠缺可用

情感及體驗面的內容故一般使用者對數位典藏網站的知曉度較低認同度也無

法提高研究數據顯示網路使用者理論構面預測準互動行為的可解釋變異量仍

有 59其中解釋力最強的是情感面(54)其次依次是體驗面(37)內

容認知面(34)和可用認知面(32)這篇研究所建構的網路使用者理論構

面和準互動量表雖具有一定程度的效度惟這篇研究是採取網路問卷調查方法

樣本代表性難免不足未來應該以隨機抽樣方法再次檢定這篇研究初步建立的

理論架構以增加研究信度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2

參考資料二癌症部落客的書寫研究

來源摘要自<癌症部落客的書寫研究>《新聞學研究》(第 106期頁 99-134

2011年 1月)

作者陳憶寧

網址httpmcrnccuedutw010603html

《摘要》

部落格的興起與盛行乃在於自發性的自我表現與資訊分享由於不須如

報紙投稿般受到主編審稿採用與否故是十分自由的這也是部落格吸引廣大群

眾的原因之一然而正因為如此故其水準與素質亦無法有一標準來衡量人

氣的高低與水準素質亦未必可以成正比一些喜歡文學寫作之人也就以部落格

作為發表的園地在其中揮灑自我表現創作的熱情

就以創作自由表現而言部落格一方面可說滿足了個人自我實現之成就

感以及與同好分享交流等心理需求一方面也可說是磨練文筆練習寫作及發

表的園地就文學發展方面而言文學創作自始即非「專業文人」的「專利」

任何人都有藉文學創作以表達情感的自由與權利中國文學史上的民間文學作

品也是不可忽略的一環民間文學一般文字較為俚俗但其內容是豐富的情

感是真摯的因此有其相當的價值由此來看目前興盛的網路文學以個人之觀

察約有如下幾項特點

1作者有中文專業的當然更多的是非專業的

2內容豐富多樣有真情表達自我的也有思想天馬行空的

3有寫作能力不錯的讀來言之有物而能感動人

4也不乏國語文基礎尚須加強的如錯別字文句不通章法組織紊亂或

是文字看似優美實是詞藻堆砌不知所云helliphellip等等缺乏國語文或專業寫作指導

與訓練者亦屢見不鮮

當然就表達自我的創作自由與學習寫作的角度來看網路的「文學作品」

是值得鼓勵的其有著社會學心理學以及文學學習各方面的價值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3

至於一些部落客因閱讀者超人氣的擁護建立了對自己作品的信心因而

將作品「出書」者此一現象據個人之觀察其特點亦與前述對部落格之各項

觀點相類所謂的粉絲人氣或市場接受度亦未必與作品水準相等

就出版之著作而言古人有所謂的「名山事業」有所謂的「文章千古事

得失寸心知」(杜甫詩)現代之國語文教育者也常教育說「要提昇國語文

程度要多多閱讀課外書」衡之今日出版物或許就部落客之出書而言亦為

基於一自我表現或者可說「作紀念」之動機而憑其人氣粉絲有相當之銷售量

但就社會對出版著作仍具有相當看重之價值而言出版物之素質如何一般「讀

者」亦恐難以分辨

當然文學作品是否有價值事實上也有其層面與時代性的意義所謂雅與

俗各有其所好陶淵明的作品在當代並未被主流文化所接受到後代才廣受重

視是故就「文學」而言不管是不是網路作品任何人皆有創作與發表的自由

與權利出版為著作亦然其價值亦自是多元而未為定數短期內市場接受度高

的未必會長期受肯定

但就「閱聽人」或「讀者」層面而言對於作品素質之分辨則是需要教育

的增進其素養就像每個人都會唱歌但未必都唱得好每個人都可以寫作出書

但未必是都能寫出「好書」唯就網路媒體正向面觀之作者能於開放的空間「勤

情」於發表期論著社會應該給予肯定至少這是一種不同意見表達的方式其次

就讀者的角度來看是否接受又是另一種場境即或是負面的評價其正向的意義

乃是建構了讀者社群「批判」的能力當然正負二元論最終仍須接受「市場」的

驗證要還是不要接受它存在

審視「癌症部落客」這篇另類課題專業論文研究其所展現的功能是它檢視

部落格對於癌症病患這群弱勢族群所擁有寫作的可能性及意義以特定的健康

議題癌症之部落格回答以下兩個研究問題誰是癌症部落客癌症部落客

如何書寫癌症這篇研究選取兩大部落格系統「Yahoo奇摩」部落格以及「無

名小站」部落格共 63 個選取 315 篇貼文進行內容分析結果發現部落格作者

多是年輕的女性患者貼文可看出部落客的社會連結與面對疾病的書寫動機研

究結果意味著癌症部落格有潛力成為一般大眾書寫處理疾病的空間且部落客為

社會中健康議題的資訊來源之一誰能說這樣的文章「部落格」其所啟發網路媒

體傳播功能新探討意義的所在一種由分眾主導滿足分眾需求的媒介經營形式正

逐漸的發展形成當中同時也開啟了新媒體傳播社會意義的新生命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4

資料三創業家社會網絡行為之質性研究

來源摘要自<創業家社會網絡行為之質性研究>《創業管理研究》(第二卷

第四期頁1-242007年12月)

作者陳家聲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教授

網址httpwwwerjorgtwsearchJournalFilev02n04V02N4-1pdf

《摘要》

網路社會行為的特徵乃是公民式連結組織的形式它不像傳統人類社會一般

有階層化組織方式也就是說這樣的結構方式並沒有一個核心的機制透過權力

的運作將整個社群連結起來網絡溝通方式的出現令使用網絡的人多了一種虛

擬的身分而這就是一種較少受到社教化約束的「虛擬我」青少年使用「虛擬

我」的身分在網絡發言或發布短片由於並非一種面對面(face-to-face)的溝通模

式意味網民發言或上載短片時只是面對電腦而非真實的接收者因此在較少

限制的情況下青少年的行為會變得大膽激進甚至刻意挑戰社教化約束演

變成為一個難受控制的「網絡社會我」這種草根式連結方式所建構起來的網路

社會必須依賴相互的信任(mutual trust)才能彼此聯繫起來成為一個社群

換言之相互的信任乃是電腦網路社群這樣水平式社會組織得以順利運作的主

要機制前面提到電腦網路組織及運作的方式將會是以基層使用者為主體

讓電腦網路的每一位使用者都有同等的權利與義務共同形成電腦網路社會的

價值與規範因此整個網路社群的運作絕大部份是依賴網路使用者的高度自

制與自我規範

網路領域雖然是人類空前第一次有機會獲得完全自由可能展現自我的場

域但網路社群這樣的安排與設定同樣給予網路使用者誤用乃至濫用此完全自

由權利的空間網路社群的倫理問題即是由此而衍生出來可以想見的因為網

路空間的自由所引起的誤用與濫用而造成的網路倫理問題將無可避免地會沖擊

破壞網路社群中網民之間相互信賴的機制而相互信任機制的破壞顯然將會

危及網路社群的建構基礎進而影響網路社群的運作與發展當前許多有關網路

社群倫理議題的探討或著手採取的防制對策無論是就法律面或科技面著手但

都只是片面地考慮到如何減少違反網路倫理的事件發生而尚未能從以上所討論

的網路運作機制予以整體之考量事實上在設法解決網路倫理問題之時將會

面臨一個極為棘手的兩難情境首先網民在網路空間的自由「行駛權」所引起

的誤用與濫用而造成的網路倫理問題一定會消蝕網路社群相互信任的連結運作

機制進而鬆動網路社群的建構基礎然而若著手針對網路倫理問題採取「有

效對策」則勢必要對網民在網路社群中的自由權加以設限如此一來固然可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5

以解決部份的倫理問題但是這樣的作法事實上是犧牲了網路社群當初之所以

被創立起來的最珍貴的特質即網民擁有的近乎完全自由的悠遊空間準此以

往可能會扼殺這個人類自己所創造出來的虛擬網路社區進一步發展的潛力因

為網路社群中網民自我規範自我節制而相互信賴的基本理想與實踐機制有

可能會因為這些防制倫理問題發生的預防或補救措施而蕩然無存因此尋求解

決網路社群倫理問題之道的關鍵基本上是在網民的自由權力與因之而起的誤

用濫用自由之間尋找拿捏一個適當的平衡點(balance point)這個平衡點

一方面必須能夠繼續支持網路社群原有的自由權與自我規範機制另一方面又必

須能夠制止因誤用濫用自由而產生的傾斜顯然的這是一件高難度的藝術工

作是全體網民必須共同面對思量的艱鉅任務工作因為網民才是網路社群的

裁決者網民們在網路社群中的所作所為將決定未來網路世界的面貌

隨著網路空間(cyberspace)的逐步擴充與全球化連結當代人類有機會透

過這個系統完全依其自由意志建構其個人理想的社會聯繫關係國度年輕世

代進入社會常經由創業展現理念達成理想其中中小企業的蓬勃發展的成果

不但成為多數青年創業的指標同時在台灣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這種創業精神更

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與影響基於正因為中小企業對台灣經濟的貢獻邁入數

位經濟世代它理應是研究創業家成功因素的重要議題之一鑒於社會網絡關係在

華人社會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這篇研究論文期望透過探討社會網絡行為在創

業家的創業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期望能夠回答下列重要的問題創業家在其社

會網絡行為表現上有何特色創業家如何營建其社會網絡創業家如何透過社

會網絡來獲得其所需的資訊及獲得潛在利益

研究結果顯示創業家會經由不同的管道可能是正式的組織或公協會專

業協會或是非正式的場合中與別人建立或深或淺的關係並透過不同的互動方

式得到不同的資訊從關鍵人物(強連帶)身上可以得到產業重要的技術與知

識還能發展情感的支持而一般社交朋友(弱連帶)可以得到較多較廣泛的

資訊創業家會透過強連帶關係及參與各種公協會社團活動非正式活動等不

同方式拓展社會網絡關係獲得各種資訊與潛在的商機利益創業家求學過程

與先前工作經驗所累積的人脈也是新創事業發展時的重要資源這篇研究從社

會網絡理論及特徵試圖系統地討論創業家社會網絡關係行為及其意義期透過

這篇研究發現能夠做為學者對未來創業家社會網絡行為研究的基礎而從個案資

料分析的創業家社會網絡關係行為也能夠給創業家一些實務建議讓創業家明

白了解社會網絡關係對創業的重要性以及建立和拓展社會網絡關係的參考幫

助其在經營新創事業時更加順利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6

資料一如何落實網路言論管理

來源摘要自<幾個值得進一步澄清的網路規範根本問題反省與辯論的開端

>《律師雜誌》(第 233期1999年 2月 15日)

作者劉靜怡

網址

httpwwwlawbankcomtwtreatisepl_articleaspxAID=P000010717

《摘要》

網際網路媒介傳播服務的功能人際多元的互動的結構無遠弗屆的網路資

訊服務等確實已帶來人類生活上的便捷惟不諱言的是網路犯罪的問題也隨

之日益增多併發例如網路色情非法竊取網路資料利用網路散播謠言中傷

他人販賣違禁品侵犯他人的著作權刊登不實廣告欺騙社會大眾等

都是網路被不當使用的另一個面向有鑑於此目前全球大多數國家針對社會使

用網人口規模持續快速的發展來看多以積極的態度建立一套「網路資訊規範與

倫理守則」以防止並解決日益嚴重的網路犯罪問題各國政府除了應立法對網

路的不當使用加以規範外並潔何業者的配合以及網路使用者網路管理者敦促

各藉由自身發動自律行為其次各政府在立法時須注意勿以條例式的規範因

為網路太過多元並隨時有新的變化發生所以立法時應以是否造成他人各項損

失為論斷的依據同時也須加強民眾守法的觀念切記勿再重蹈以往嚴以立法寬

於執行的復轍在建立網路秩序與規範之始或許有些困難因為網路本身太過多

變及難以控制不過如果能將這些理念能形成一種風氣配合網路快速的傳播及

廣大多元影響力等的特性必然可以對整個網路倫理與文化有很大的幫助

其次在審視網路秩序規範與網路自由等行為所具的爭辯形式時首先應

從網路特性作為探討的基礎分析網際網路作為一種新興類型的傳媒而言他

具有以下的特性多媒體性(multimedia)超文本性(hypertext)封包切換(packet

switching)同時性(synchronicity)互動性(interactivity)透過這些特性

網際網路得以建構一個自由的虛擬空間他的自由性突破了真實物理疆界的侷

限也穿越了時間的的限制個人的思想言論只要他願意就可以在極短的時

間之內傳播到各地領域中同時經由他人的閱讀與迴響將很快成為一個集體的共

識再就商業的行銷販售來看只要商人的行銷策略能即時反應市場趨勢或

將商品內容的特色以創意行銷作為一個銷售的賣點即能以速度快效率高的

手法進入市場當一個眾人期待已久的美麗新世界似乎已能實質有效地呈現臨在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7

你我眼前時科技的進步除了讓人性得以貼近自由惟同時隨興發揮的任意行

為讓一些人性的醜惡面也隨之帶進了科技所構築的這個虛擬世界之中網路謠

言網路詐欺網路駭客網路色情網路病毒等都證明了網路並不宜是

一個可以完全自由任性行為的地方也因此他仍需要維持一定的秩序讓大家

都要遵守必要的規範才能讓虛擬社會系統不致發生紊亂同時也是融合傳承傳

統真實社會真正的意義

準此就一個國家資訊政策形成過程而言在新興資訊科技發展的初期資

訊政策使應該及早將其可能的影響納入評估以確保新興資訊科技在普遍使用的

同時能夠將選擇和彈性極大化當然此一架構他應該式重塑資訊政策形成過

程的觀點而並非是強調主張政府應該積極介入甚或控制新興資訊科技的發展

走向是一種主張資訊社會公共政策形成下所應該具有更為開放型式下的形式

亦即是這類的論點其所涉及之民主憲政傳統下的政府功能在科技主導的社會結

構中其所行使公權力的界限與控制等的新興制度面的問題分析相關政策執再

行面可以參酌的內容下列的幾個考量方向

一首先應從網路世界爭議面應該如何規範做起

二從現實生活行為中進入網路世界的規範建置

三法律社會規範與資訊科技的倫理關係的建構

四實證法律 VS網路社會-政府國家公權力 VS網路社會

五網路規範倫理秩序法規未來發展趨勢之省思

最後關於這個課題就個人而言面對網路聞名的新興生活空間領域時人

們因受限於過去所累積生活經驗的影響理當會將傳統的記憶與經驗與當代變動

的新型式進行一種對比性差異結構架的形式做出探討與評價所以除了要更理

解網路世界規範運作過程之外當然更要針對傳統世界的規範做出省思其次

在網路世界現實生活中的人們也要面對掌握市場那些無形的操控之手做出太討

理解在資訊科技時代人們除了要面對的是千萬隻隱藏在背後電腦程式設計師

的雙手之外對於參與網路資訊製造傳播的鍵盤之手都是人們必須理解同

時加以掌握的資訊節構要知道網路世界作為一個多元溝通的新社會形式其本

質乃是應以理性的互動溝通作為行為正當性的基礎故每一位網民應有的認知是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8

網路社會互動溝通特性的新行為形式而絕非是透過各種管道渲染或是參與網路

世界的負面傳佈的心態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9

資料二美國資訊自由法的運作經驗

來源摘要自<美國資訊自由法的運作經驗>(台灣新聞記者協會)

作者劉靜怡台大國發所教授

時間2004年 9月 24日

網址httpwwwatjorgtwJudgeercon1aspnumber=42

《摘要》

傳播媒體言論自由權力的內容與義務的結構範圍除了在少數極權社會國家

之外通常都是各政府媒體學者公眾輿論在眾聲喧譁爭議聲中的重要討論

焦點惟當「言論自由」成為事過境遷後的媒體內容裝飾器物後新聞內容的文

字內容的爭議性似乎也從未有機會在人們的生活環境中真正具體的實現它資

訊傳播內含真正的意義

所謂的言論自由以最簡單傳統的話來解釋是「我擁有此一基本的言論自

由與保護於特定的場域有發表言論的自由同時不受到任何事先的監審

(Censorship)與限制(Prior Restraint)並對此言論內容負完全責任而此言論

應包括語言與非語言之型式」無論這一段文字對言論自由詮釋的意義與功能為

何不過他卻實也是號稱民主言論自由大國-美國在歷經了長期時間洗鍊下所

獲得的一項歷史形式的文字詮釋的結晶

不過從歷史的衍發過程中可以肯定的是「言論自由」一直是令一個社會當

權者愛恨交加的名詞也因此註定了它永遠得不到它安定無虞保障形式的主因之

一就在網路快速發展迅速延伸至聲全球世界每一個領域時網路上資訊中過

載與不當言論的批評聲浪讓言論自由又再一次的讓新興的網路媒體面臨了發

展上另一個新興的挑戰茲以美國的發展為例1996 年首先點燃的戰火是「通

訊端正法案」(Communications Decency Act of 1996)他在 Reno v ACLU 的案例

辯論中受到了挫敗但之後美國最高法院宣佈判定「通訊端正法案」的部份條

文屬於違憲也因此讓網路言論自由的保護戰爭在初期得到了應有的重視

不過如果從網路的特性來探討言論自由就有如童早年美國西部拓荒時

代那些愛打抱不平的牛仔們用槍隻來捍衛自己的圈地時他們充滿著理想與正

義的姿態網路社會雖然已走過了蠻荒的年代但虛擬的網路世界裡確有充滿

了如西部開拓時期那般的充滿著許多的未知未來他的發展仍有待轉移實體世界

的規制甚或是重新創造來導入網路世界

審視網際網路發展至今一直都是以資訊自由流通與共享為其經營的精神

所在而其中的基礎所在就是每一位末端使用者都能擁有從網路上自由「擷取」

資訊的權利而這也網際網路功能角色立足的所在所謂的「資訊擷取自由」

就是指一切存在於網路上的資訊每一位使用者都理應能夠自由的擷取也就是

說使用者應該被假設為「善意」的使用者故在網路行為的領域中每一個使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0

用者都應該能自由的擷取所需的資訊而無需擔心是否會觸犯法律

無論是網際網路通路中的資訊或是存在於任何一種傳播媒體的資訊預先過

濾篩選的責任本來就不應該被加諸在使用者的身上相對的是應該成為每一個

資訊「提供者」應有的責任而網路上的資訊若有瑕疵其責任也應該在於「提

供者」無疑的資訊的瑕疵絕對是由於「提供者」的不正確或誤作為而產生的

而非一味的規論至最末端「使用者」的身分上如果在此時將責任歸於使用者

或視其為幫助犯則此無異於就保護智慧財產之名加重了使用者沈重的道德責

準此保障每一個末端使用者擁有「資訊擷取自由」的權力讓每一個網路

使用者在瀏覽網路上的資訊時無需擔心是否不經意的「重製」了他人的著作

也無需擔心從網路上下載的資訊是否會違反法律顯然這是一項非常必要的新思

維而不只是單一的資訊擷取自由意義探討的問題對於存放資訊的使用者私人

物品來說也具有隱私權不可侵犯的意義存在深一層的探究賦予使用者能夠

自由下載並且單純供個人使用的權利這與著作權法上面所揭諸的「尊重智慧財

產」是毫無衝突的資訊能夠自由的流通網路以及知識才能快速的傳布並且

匯集更多的資訊擴大網路的範圍使得知識經濟的規模能更擴大網路的發展

之所以能一日千里畢竟得自於資訊的多元高速即時的傳播特性

如果堅信要求每一個使用者在網路下載資訊時都必須先加以審核該資訊是

否有使用上的瑕疵性那麼對於每一個使用者來說無異是在行為中加重了深

沈的負擔讓使用者起了排斥的寒蟬效應導致使用者可能基於違法的風險不願

意擷取在網路上的資訊因為除非該資訊能夠先證明其為「無瑕疵」的使用

即或式如此審是當前網路資訊領域中所存在著大量的資訊但是又有多少資訊

能夠讓使用者在無負擔的形式下下載使用的告知呢準此如是的擴大勇用者

責任的後果於是必須讓合法的資訊提供者必須花費更大的力量去證明自己是

單純的資訊使用者每一個「提供者」也必須保證「使用者」下載該資訊不會觸

犯法律如此網路自由與快速流通的本質將起重大的改變並且在缺乏一套足夠

信任的機制讓使用者能安心下載資訊試問這難道是身為資訊「提供者」所樂

意見到的情況難道這樣有助於資訊自由有助於國家知識經濟的發展

其次就傳播節構而言資訊提供者與使用者之間原本即存在著「先傳後播」

的結構性關係如果沒有這項資訊先在網路上「存在」那麼使用者的「擷取」

行為就不會發生所以不但存在著前後順序也存在著因果關係論及責任分配

有瑕疵資訊必然來自於「提供者」討論「到底是誰侵犯智慧財產權」的時候

最直接的答案必然是瑕疵資訊的提供者那麼把這個責任擴大到「使用者」的身

上難道會是一件合理的事情如果「合理使用」的責任範圍本身根本不合理那

麼使用上又如何論以合理處在這個網際網路高度發展的時代之中使用者應該

被假設是善意的並且能夠以一般所公認的普通方式去自由的取得網路上一切

存在的資訊而不被賦予「預先審查」的責任網路的世界應該是更拉近「提供

者」與「使用者」間彼此的距離而不是由類似此次的事件造成提供者與使用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1

者相互對立因為真正的侵權責任是存在於「合法提供者」與「非法提供者」

之間的只要能夠阻止非法提供者那麼智慧財產的侵犯就會消失根本無須將

預先審核的重大責任加諸在使用者的身上

面對網路多元介面傳播世代的發展人們如何運用那些傳統新聞自

由的模式以一種典範傳承的態度作為應對二十一世紀各項挑戰的基

礎是一項社會全體必須省思的新思維與行為規範讓人們共同凝聚共

識重新作出共同的承諾一起為此一新興的傳播事業的發展作出努力貢

獻讓人們匯聚智慧締造一些高科技化的生活形式作為人類推動此一

新文明取得全世界共同確實進步的力量讓人們並肩前進倡導此一自

由的精神與秩序為了前一個時代理念的延續更也為了賦與每一個年

輕世代參與者期許的希望與機會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2

資料三匯流發展下傳播內容管制原則之探討 來源摘要自<匯流發展下傳播內容管制原則之探討>發表於交通大學2009 年

全國科技法律研討會

作者陳志宇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

網址httplawblogilf-twcomreadphp97htm

《摘要》

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傳統大眾播媒介壓縮技術網際網路等在數位科技

的主導下將傳統獨立經營發展的廣播通信資訊等傳播媒體產業其所用的

機具設備產製模式服務功能等有關的經營組織模式於「科技匯流」(Technology

Convergence)的形式下已建構出以「數位平台」為經營基礎的「新媒體」(New

Media)結構數位傳播技術已有效地融合了傳統媒體音訊視訊數據訊號分

界的形式並將其功能整合在數位平台上以不同介面的形式傳輸資訊

麥克博斯特(Mark Poster)指出 20 世紀的結束見證了傳播科技系統與

產銷型態結構世代更替的過程傳統傳播活動的進行是將資訊符號從一個定點傳

送到廣泛接收的過程資訊符號通過電子類比訊號縮短了時空距離繼起的新世

代傳播則是以數位化符碼與技術駕馭時空環境麥克將媒介傳播技術領域的分界

分成兩個時代用以說明

(一)媒介商品是由一組比例上屬於極少數專業製播者將資訊內容傳送給

不特定為數眾多消費者社會大眾使用的形式屬於一種由媒體所主導「播放型傳

播模式」(broadcast model of communication)的經營制度

(二)在 20 世紀末一股由ldquo資訊高速公路rdquo及衛星通訊技術以及電視

電腦電話等數位媒介匯流(converge)等整合而成的新興媒介傳播模式成

功發展後他建構了一種多元互動為核心的傳播形態此即是ldquo次世代媒體rdquo的

意義審視在此一數位形是新媒體多工介面的結構原本傳統報紙雜誌廣播

電視等獨立經營的大眾媒體的組織都多已只能成為新媒體多工結構中不同介

面經營的形式而已

當經由數位科技匯流成功地整合傳統媒體於一體的經營形式後於是傳統媒

體產業的經營形態於式啟動了「新媒體」革命性創新經營發展的脈動一個廣

義新媒體的意義是一個以數位平台為基礎整合平面視聽網路通信等傳播

業務他可以是一種垂直整合分工整合經營的形式他也可以是一種水平整合結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3

合異業聯盟所謂多角化經營的策略在新媒體的經營結構體制中傳統大眾媒介

資訊載具因功能不同而形成的獨立經營事業領域分界惟在新媒體整合經營組織

模式的運作下其企製行銷管理等制度都已完全為之解放因此無論就媒

體政策主管的政府機關或事業經營參與的投資者閱聽人社會大眾學術研究者

等而言這都必須是一項全新思維下有效推動參與機制以及其無可規避必須急

於面對空前挑戰的課題

當前述的形式以因為資訊社會的新機制快速地結合傳統社會制度有效地

運作並且共構了一個全新效率實體互動(physical)的新社會形勢時這也同

時也引導現代資訊素養革命性創新變革的成就隨著資訊高速公路普及化的發

展以及衛星通訊技術與電視電腦電話等的技術結合後一種結合製作行

銷消費等三者共構而成的新媒體的經營模式正逐漸快速地取代ldquo第一世代媒

介rdquo的運作型態於是大眾媒介次世代的經營理念結構與制度正式的躍入

人類的生活機能中此即是「次世代媒介制度」的本質就硬體而言它以「數位

技術」為基礎就傳播經營的特質而言它是去核心化的多元交流形式讓每一位

媒介介面的參與者既是受播者也應是傳播者而一個更貼切的用詞應是資訊傳播

ldquo參與者rdquo(participator)的角色大量且高密度投入數位平台所提供情境環境

下的互動傳播行為時也締造了人類文化一個新資訊社會文明的成就

審視新數位匯流發展下的形勢已將各項傳統制度的結構由產業水平層級

的分工將通訊傳播「內容」與「平台」區分開來作頁同時這兩者的管制基礎

目標價值觀也截然不同需至訂出在產業去管制自由化的潮流中內容層面

的管制反而需要重新審視再管制的適當性「內容」與科技產業變動的關連性

低卻與社會價值觀念一貫的關連性高如人性尊嚴與心智未成熟者的保護不

因科技或平台的變革而有不同相對的言論自由的保障弱勢族群媒體近用的

增進也應檢視其社會目標補充一般法律規範不足

引介以下這篇文章介紹了心媒介平台依性質對傳播內容應受管制責任有

高低差異新興的媒體服務自律機制比政府管制更有效達成管制目的並兼顧

創新發展這篇研究從傳統內容管制的基礎出發參酌歐盟 2007 年之視聽影音

多媒體指令以及層級模式分析通訊傳播平台的特性提出細分化的原則探討不

同平台受管制密度的差異提供各位在參與新數位文明下一項行為參考的依據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29

資料一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資源準社會互動研究理論建構與使用

者經驗研究

來源<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資源準社會互動研究理論建構與使用者經驗研究

>《新聞學研究》(第 101期頁 1-442009 年 10月)

作者翁秀琪施伯燁孫式文方念萱李嘉維

網址httpmcrnccuedutw010101html

《摘要》

關於「網絡媒體」的發展早在 20 世紀 80 年代網路先驅者 J C R Licklider

及 Robert Taylor即有精闢的論述當大多數人還將電腦視為「數學運算」的機

器之時Licklider 及 Taylor(1968)即已將電腦理解成是「溝通」的利器這兩位大

師曾大膽地預測未來電腦網路的發展將超越傳統在真實的生活空間(物理世

界)中人類所賴以建構社會網絡必須透過有限之節點(limited gateways)的

先天限制這個虛擬的電腦網路將令未來所有的人類都能輕易地透過這個系

統自由的(完全依其意志)建構其個人的社會聯繫

網路功能結合人類社會體系締造新文明成果在 20 世紀末已逐漸產生了前

所未見的變革電腦與網路的鏈結將各自獨立的文化與社會逐一的被串連而且

引發就社會制度產生了空前的「大變革」(great transformation)浪潮中當網際

網路逐漸地在主導一個人類新文明之際其實這是一場媒體的革命也奠定了新

文明發展間「實」的基礎而此一「新興」的生活行為乃是人類有史以來所

未曾經驗過的換言之透過對電腦科技「技巧高明」的運用是人類第一次「有

能力」為自己開創了一個「虛擬實境」的世界這個虛擬的領域中意味著一項新

的社會制度(social institution)或一個電子的公共領地(electronic commons)已被

人類自己「孕育」出來然而這個人類自己「創造」出來的「新領地」對人類

社會而言有什麼實質意義呢它會是人類遠離或隔絕一切犯罪和不倫理行為的

「新樂園」嗎凡此都值得吾人細細加以思考

當一個人在網路的引導下被以一種有秩序的方式逐一串連起來之後一個

以電腦為基本單位的電腦社群(computer community)於是成形這個新生的社群

表面上看起來雖然只是由許多個人電腦所共同架構起來的「靜寂」的電腦站

(computer stations)的集合吾人或許可以電腦網絡(computer network)姑且稱之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0

但是透過這個電腦網絡卻使得在每一部個人電腦之前的使用者在有意無意

之間有機會形成一個「活絡」的具有生命力的社群這個「虛擬」的社群卻與

人們在傳統日常生活中所共構的真實社群一般同樣地也具有溝通情感與傳遞訊

息的功能而溝通的方式除了個人與個人之間私下的聯繫之外個人與網路中

的集體大眾之間屬於「公共場合」的雙向聯繫亦成為一種提供互動契機的形

勢傳統社會中資訊習慣由中央核心流向邊陲偏遠地帶的「溝通模式」

在這個新興的電腦網絡中已被徹底地顛覆這個新興的電腦網絡形成了一種「草

根式」(grassroots)的聯結這種公民形式聯結最大特質即是將那些屬於社會

網絡中最底層或最邊陲者取得與社會網絡中優勢地位者一樣的社會地位同時陳

述自己的意見因此這個「網路社群」全新運作的結成也意味著新型態人類社

會的社會秩序將會逐漸透過這個網路社群的功能予以運作

其次Licklider 和 Taylor 並且進一步地指出這個網路傳播系統如要持續維

持其正常的運作其關鍵在於有賴廣大網民積極主動參與維護亦即是網路運

作的管理與決定權將落實於使用者的身上這是人類有史以來有機會實施「直

接完全民主」的最佳場域電腦網路的每一位使用者都將有此一權利與義務

貢獻自己的心力自己的智慧及自己的意見以共同形成新的社會價值與規範

準此「網路社群」的創建在「理論」上是人類社會未來的理想但從電腦網路

社群中所實際發生的種種事例審視之則這個新生的社群似乎並沒有為人類社會

帶來任何「幸福」的保證或任何可供期待的光明遠景因為人們在真實社會中

一切之問題行為在電腦網路社群中也一一被重複地展現出來其中最為常見

而最為人所詬病的就是違反倫理的電腦網路侵權行為

當然就當代的社會生活而言那些違反網路社群倫理的事件或現象已層出

不窮甚至已成為「網民」日常在網路社群中必須時時注意提防的「現實問題」

為了防止網路社群中違反倫理事件的發生人們都已開始從技術面暨專業倫理守

則予以適度規範此一社會組織成員的網路社群社會行為這些作法無非是希

望從法律及科技的面向著手間接消極的防堵違反倫理的可能機會與動機其結

果固然有其一定之成效但仍無法有效完全制止網路使用者一些反社會行為的發

生究其原因則法律與科技方法都沒有觸及網路社群仍然是由「社會人」所

共同構成的這個關鍵事實目前所有的網路使用者可以說在成為網民之前都

已具備了相當的「真實社群」中的生活經驗無疑的這些生活經驗會自然地被

帶進網路社區成為網民在網路社群中活動時的行為指南因此欲處理電腦資

訊網路(網路社群)的倫理議題就如同要處理真實社群的倫理議題一般必須

對該社群的結構背景先做深入的理解才有可能掌握其關鍵處進而擬出有效之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1

對策

「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資源準社會互動研究理論建構與使用者經驗研究」

這篇研究論文研究的目的在於建構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準社會互動理論經由

文獻的探討就認知面(含可用性內容結構和網站可辨識程度)情感面和體

驗面是影響使用者準社會互動經驗的主要因素這篇研究探討不同受訪者在使用

數位典藏資料或其他網路資料時的經驗如何(認知面情感面體驗面)使用

者如何和這些網路內容互動具有哪些認知面情感面和體驗面特色的資料更容

易引起他們感官的知覺情感的投入與身體的活動並影響他們對於時空的知

覺而產生所謂的「準社會互動」使用者和他們所處環境中的其他人如何就所

接觸到的電腦網路內容進行互動

研究的結果顯示多數的網站普偏著重於內容及認知面的建制欠缺可用

情感及體驗面的內容故一般使用者對數位典藏網站的知曉度較低認同度也無

法提高研究數據顯示網路使用者理論構面預測準互動行為的可解釋變異量仍

有 59其中解釋力最強的是情感面(54)其次依次是體驗面(37)內

容認知面(34)和可用認知面(32)這篇研究所建構的網路使用者理論構

面和準互動量表雖具有一定程度的效度惟這篇研究是採取網路問卷調查方法

樣本代表性難免不足未來應該以隨機抽樣方法再次檢定這篇研究初步建立的

理論架構以增加研究信度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2

參考資料二癌症部落客的書寫研究

來源摘要自<癌症部落客的書寫研究>《新聞學研究》(第 106期頁 99-134

2011年 1月)

作者陳憶寧

網址httpmcrnccuedutw010603html

《摘要》

部落格的興起與盛行乃在於自發性的自我表現與資訊分享由於不須如

報紙投稿般受到主編審稿採用與否故是十分自由的這也是部落格吸引廣大群

眾的原因之一然而正因為如此故其水準與素質亦無法有一標準來衡量人

氣的高低與水準素質亦未必可以成正比一些喜歡文學寫作之人也就以部落格

作為發表的園地在其中揮灑自我表現創作的熱情

就以創作自由表現而言部落格一方面可說滿足了個人自我實現之成就

感以及與同好分享交流等心理需求一方面也可說是磨練文筆練習寫作及發

表的園地就文學發展方面而言文學創作自始即非「專業文人」的「專利」

任何人都有藉文學創作以表達情感的自由與權利中國文學史上的民間文學作

品也是不可忽略的一環民間文學一般文字較為俚俗但其內容是豐富的情

感是真摯的因此有其相當的價值由此來看目前興盛的網路文學以個人之觀

察約有如下幾項特點

1作者有中文專業的當然更多的是非專業的

2內容豐富多樣有真情表達自我的也有思想天馬行空的

3有寫作能力不錯的讀來言之有物而能感動人

4也不乏國語文基礎尚須加強的如錯別字文句不通章法組織紊亂或

是文字看似優美實是詞藻堆砌不知所云helliphellip等等缺乏國語文或專業寫作指導

與訓練者亦屢見不鮮

當然就表達自我的創作自由與學習寫作的角度來看網路的「文學作品」

是值得鼓勵的其有著社會學心理學以及文學學習各方面的價值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3

至於一些部落客因閱讀者超人氣的擁護建立了對自己作品的信心因而

將作品「出書」者此一現象據個人之觀察其特點亦與前述對部落格之各項

觀點相類所謂的粉絲人氣或市場接受度亦未必與作品水準相等

就出版之著作而言古人有所謂的「名山事業」有所謂的「文章千古事

得失寸心知」(杜甫詩)現代之國語文教育者也常教育說「要提昇國語文

程度要多多閱讀課外書」衡之今日出版物或許就部落客之出書而言亦為

基於一自我表現或者可說「作紀念」之動機而憑其人氣粉絲有相當之銷售量

但就社會對出版著作仍具有相當看重之價值而言出版物之素質如何一般「讀

者」亦恐難以分辨

當然文學作品是否有價值事實上也有其層面與時代性的意義所謂雅與

俗各有其所好陶淵明的作品在當代並未被主流文化所接受到後代才廣受重

視是故就「文學」而言不管是不是網路作品任何人皆有創作與發表的自由

與權利出版為著作亦然其價值亦自是多元而未為定數短期內市場接受度高

的未必會長期受肯定

但就「閱聽人」或「讀者」層面而言對於作品素質之分辨則是需要教育

的增進其素養就像每個人都會唱歌但未必都唱得好每個人都可以寫作出書

但未必是都能寫出「好書」唯就網路媒體正向面觀之作者能於開放的空間「勤

情」於發表期論著社會應該給予肯定至少這是一種不同意見表達的方式其次

就讀者的角度來看是否接受又是另一種場境即或是負面的評價其正向的意義

乃是建構了讀者社群「批判」的能力當然正負二元論最終仍須接受「市場」的

驗證要還是不要接受它存在

審視「癌症部落客」這篇另類課題專業論文研究其所展現的功能是它檢視

部落格對於癌症病患這群弱勢族群所擁有寫作的可能性及意義以特定的健康

議題癌症之部落格回答以下兩個研究問題誰是癌症部落客癌症部落客

如何書寫癌症這篇研究選取兩大部落格系統「Yahoo奇摩」部落格以及「無

名小站」部落格共 63 個選取 315 篇貼文進行內容分析結果發現部落格作者

多是年輕的女性患者貼文可看出部落客的社會連結與面對疾病的書寫動機研

究結果意味著癌症部落格有潛力成為一般大眾書寫處理疾病的空間且部落客為

社會中健康議題的資訊來源之一誰能說這樣的文章「部落格」其所啟發網路媒

體傳播功能新探討意義的所在一種由分眾主導滿足分眾需求的媒介經營形式正

逐漸的發展形成當中同時也開啟了新媒體傳播社會意義的新生命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4

資料三創業家社會網絡行為之質性研究

來源摘要自<創業家社會網絡行為之質性研究>《創業管理研究》(第二卷

第四期頁1-242007年12月)

作者陳家聲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教授

網址httpwwwerjorgtwsearchJournalFilev02n04V02N4-1pdf

《摘要》

網路社會行為的特徵乃是公民式連結組織的形式它不像傳統人類社會一般

有階層化組織方式也就是說這樣的結構方式並沒有一個核心的機制透過權力

的運作將整個社群連結起來網絡溝通方式的出現令使用網絡的人多了一種虛

擬的身分而這就是一種較少受到社教化約束的「虛擬我」青少年使用「虛擬

我」的身分在網絡發言或發布短片由於並非一種面對面(face-to-face)的溝通模

式意味網民發言或上載短片時只是面對電腦而非真實的接收者因此在較少

限制的情況下青少年的行為會變得大膽激進甚至刻意挑戰社教化約束演

變成為一個難受控制的「網絡社會我」這種草根式連結方式所建構起來的網路

社會必須依賴相互的信任(mutual trust)才能彼此聯繫起來成為一個社群

換言之相互的信任乃是電腦網路社群這樣水平式社會組織得以順利運作的主

要機制前面提到電腦網路組織及運作的方式將會是以基層使用者為主體

讓電腦網路的每一位使用者都有同等的權利與義務共同形成電腦網路社會的

價值與規範因此整個網路社群的運作絕大部份是依賴網路使用者的高度自

制與自我規範

網路領域雖然是人類空前第一次有機會獲得完全自由可能展現自我的場

域但網路社群這樣的安排與設定同樣給予網路使用者誤用乃至濫用此完全自

由權利的空間網路社群的倫理問題即是由此而衍生出來可以想見的因為網

路空間的自由所引起的誤用與濫用而造成的網路倫理問題將無可避免地會沖擊

破壞網路社群中網民之間相互信賴的機制而相互信任機制的破壞顯然將會

危及網路社群的建構基礎進而影響網路社群的運作與發展當前許多有關網路

社群倫理議題的探討或著手採取的防制對策無論是就法律面或科技面著手但

都只是片面地考慮到如何減少違反網路倫理的事件發生而尚未能從以上所討論

的網路運作機制予以整體之考量事實上在設法解決網路倫理問題之時將會

面臨一個極為棘手的兩難情境首先網民在網路空間的自由「行駛權」所引起

的誤用與濫用而造成的網路倫理問題一定會消蝕網路社群相互信任的連結運作

機制進而鬆動網路社群的建構基礎然而若著手針對網路倫理問題採取「有

效對策」則勢必要對網民在網路社群中的自由權加以設限如此一來固然可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5

以解決部份的倫理問題但是這樣的作法事實上是犧牲了網路社群當初之所以

被創立起來的最珍貴的特質即網民擁有的近乎完全自由的悠遊空間準此以

往可能會扼殺這個人類自己所創造出來的虛擬網路社區進一步發展的潛力因

為網路社群中網民自我規範自我節制而相互信賴的基本理想與實踐機制有

可能會因為這些防制倫理問題發生的預防或補救措施而蕩然無存因此尋求解

決網路社群倫理問題之道的關鍵基本上是在網民的自由權力與因之而起的誤

用濫用自由之間尋找拿捏一個適當的平衡點(balance point)這個平衡點

一方面必須能夠繼續支持網路社群原有的自由權與自我規範機制另一方面又必

須能夠制止因誤用濫用自由而產生的傾斜顯然的這是一件高難度的藝術工

作是全體網民必須共同面對思量的艱鉅任務工作因為網民才是網路社群的

裁決者網民們在網路社群中的所作所為將決定未來網路世界的面貌

隨著網路空間(cyberspace)的逐步擴充與全球化連結當代人類有機會透

過這個系統完全依其自由意志建構其個人理想的社會聯繫關係國度年輕世

代進入社會常經由創業展現理念達成理想其中中小企業的蓬勃發展的成果

不但成為多數青年創業的指標同時在台灣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這種創業精神更

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與影響基於正因為中小企業對台灣經濟的貢獻邁入數

位經濟世代它理應是研究創業家成功因素的重要議題之一鑒於社會網絡關係在

華人社會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這篇研究論文期望透過探討社會網絡行為在創

業家的創業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期望能夠回答下列重要的問題創業家在其社

會網絡行為表現上有何特色創業家如何營建其社會網絡創業家如何透過社

會網絡來獲得其所需的資訊及獲得潛在利益

研究結果顯示創業家會經由不同的管道可能是正式的組織或公協會專

業協會或是非正式的場合中與別人建立或深或淺的關係並透過不同的互動方

式得到不同的資訊從關鍵人物(強連帶)身上可以得到產業重要的技術與知

識還能發展情感的支持而一般社交朋友(弱連帶)可以得到較多較廣泛的

資訊創業家會透過強連帶關係及參與各種公協會社團活動非正式活動等不

同方式拓展社會網絡關係獲得各種資訊與潛在的商機利益創業家求學過程

與先前工作經驗所累積的人脈也是新創事業發展時的重要資源這篇研究從社

會網絡理論及特徵試圖系統地討論創業家社會網絡關係行為及其意義期透過

這篇研究發現能夠做為學者對未來創業家社會網絡行為研究的基礎而從個案資

料分析的創業家社會網絡關係行為也能夠給創業家一些實務建議讓創業家明

白了解社會網絡關係對創業的重要性以及建立和拓展社會網絡關係的參考幫

助其在經營新創事業時更加順利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6

資料一如何落實網路言論管理

來源摘要自<幾個值得進一步澄清的網路規範根本問題反省與辯論的開端

>《律師雜誌》(第 233期1999年 2月 15日)

作者劉靜怡

網址

httpwwwlawbankcomtwtreatisepl_articleaspxAID=P000010717

《摘要》

網際網路媒介傳播服務的功能人際多元的互動的結構無遠弗屆的網路資

訊服務等確實已帶來人類生活上的便捷惟不諱言的是網路犯罪的問題也隨

之日益增多併發例如網路色情非法竊取網路資料利用網路散播謠言中傷

他人販賣違禁品侵犯他人的著作權刊登不實廣告欺騙社會大眾等

都是網路被不當使用的另一個面向有鑑於此目前全球大多數國家針對社會使

用網人口規模持續快速的發展來看多以積極的態度建立一套「網路資訊規範與

倫理守則」以防止並解決日益嚴重的網路犯罪問題各國政府除了應立法對網

路的不當使用加以規範外並潔何業者的配合以及網路使用者網路管理者敦促

各藉由自身發動自律行為其次各政府在立法時須注意勿以條例式的規範因

為網路太過多元並隨時有新的變化發生所以立法時應以是否造成他人各項損

失為論斷的依據同時也須加強民眾守法的觀念切記勿再重蹈以往嚴以立法寬

於執行的復轍在建立網路秩序與規範之始或許有些困難因為網路本身太過多

變及難以控制不過如果能將這些理念能形成一種風氣配合網路快速的傳播及

廣大多元影響力等的特性必然可以對整個網路倫理與文化有很大的幫助

其次在審視網路秩序規範與網路自由等行為所具的爭辯形式時首先應

從網路特性作為探討的基礎分析網際網路作為一種新興類型的傳媒而言他

具有以下的特性多媒體性(multimedia)超文本性(hypertext)封包切換(packet

switching)同時性(synchronicity)互動性(interactivity)透過這些特性

網際網路得以建構一個自由的虛擬空間他的自由性突破了真實物理疆界的侷

限也穿越了時間的的限制個人的思想言論只要他願意就可以在極短的時

間之內傳播到各地領域中同時經由他人的閱讀與迴響將很快成為一個集體的共

識再就商業的行銷販售來看只要商人的行銷策略能即時反應市場趨勢或

將商品內容的特色以創意行銷作為一個銷售的賣點即能以速度快效率高的

手法進入市場當一個眾人期待已久的美麗新世界似乎已能實質有效地呈現臨在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7

你我眼前時科技的進步除了讓人性得以貼近自由惟同時隨興發揮的任意行

為讓一些人性的醜惡面也隨之帶進了科技所構築的這個虛擬世界之中網路謠

言網路詐欺網路駭客網路色情網路病毒等都證明了網路並不宜是

一個可以完全自由任性行為的地方也因此他仍需要維持一定的秩序讓大家

都要遵守必要的規範才能讓虛擬社會系統不致發生紊亂同時也是融合傳承傳

統真實社會真正的意義

準此就一個國家資訊政策形成過程而言在新興資訊科技發展的初期資

訊政策使應該及早將其可能的影響納入評估以確保新興資訊科技在普遍使用的

同時能夠將選擇和彈性極大化當然此一架構他應該式重塑資訊政策形成過

程的觀點而並非是強調主張政府應該積極介入甚或控制新興資訊科技的發展

走向是一種主張資訊社會公共政策形成下所應該具有更為開放型式下的形式

亦即是這類的論點其所涉及之民主憲政傳統下的政府功能在科技主導的社會結

構中其所行使公權力的界限與控制等的新興制度面的問題分析相關政策執再

行面可以參酌的內容下列的幾個考量方向

一首先應從網路世界爭議面應該如何規範做起

二從現實生活行為中進入網路世界的規範建置

三法律社會規範與資訊科技的倫理關係的建構

四實證法律 VS網路社會-政府國家公權力 VS網路社會

五網路規範倫理秩序法規未來發展趨勢之省思

最後關於這個課題就個人而言面對網路聞名的新興生活空間領域時人

們因受限於過去所累積生活經驗的影響理當會將傳統的記憶與經驗與當代變動

的新型式進行一種對比性差異結構架的形式做出探討與評價所以除了要更理

解網路世界規範運作過程之外當然更要針對傳統世界的規範做出省思其次

在網路世界現實生活中的人們也要面對掌握市場那些無形的操控之手做出太討

理解在資訊科技時代人們除了要面對的是千萬隻隱藏在背後電腦程式設計師

的雙手之外對於參與網路資訊製造傳播的鍵盤之手都是人們必須理解同

時加以掌握的資訊節構要知道網路世界作為一個多元溝通的新社會形式其本

質乃是應以理性的互動溝通作為行為正當性的基礎故每一位網民應有的認知是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8

網路社會互動溝通特性的新行為形式而絕非是透過各種管道渲染或是參與網路

世界的負面傳佈的心態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9

資料二美國資訊自由法的運作經驗

來源摘要自<美國資訊自由法的運作經驗>(台灣新聞記者協會)

作者劉靜怡台大國發所教授

時間2004年 9月 24日

網址httpwwwatjorgtwJudgeercon1aspnumber=42

《摘要》

傳播媒體言論自由權力的內容與義務的結構範圍除了在少數極權社會國家

之外通常都是各政府媒體學者公眾輿論在眾聲喧譁爭議聲中的重要討論

焦點惟當「言論自由」成為事過境遷後的媒體內容裝飾器物後新聞內容的文

字內容的爭議性似乎也從未有機會在人們的生活環境中真正具體的實現它資

訊傳播內含真正的意義

所謂的言論自由以最簡單傳統的話來解釋是「我擁有此一基本的言論自

由與保護於特定的場域有發表言論的自由同時不受到任何事先的監審

(Censorship)與限制(Prior Restraint)並對此言論內容負完全責任而此言論

應包括語言與非語言之型式」無論這一段文字對言論自由詮釋的意義與功能為

何不過他卻實也是號稱民主言論自由大國-美國在歷經了長期時間洗鍊下所

獲得的一項歷史形式的文字詮釋的結晶

不過從歷史的衍發過程中可以肯定的是「言論自由」一直是令一個社會當

權者愛恨交加的名詞也因此註定了它永遠得不到它安定無虞保障形式的主因之

一就在網路快速發展迅速延伸至聲全球世界每一個領域時網路上資訊中過

載與不當言論的批評聲浪讓言論自由又再一次的讓新興的網路媒體面臨了發

展上另一個新興的挑戰茲以美國的發展為例1996 年首先點燃的戰火是「通

訊端正法案」(Communications Decency Act of 1996)他在 Reno v ACLU 的案例

辯論中受到了挫敗但之後美國最高法院宣佈判定「通訊端正法案」的部份條

文屬於違憲也因此讓網路言論自由的保護戰爭在初期得到了應有的重視

不過如果從網路的特性來探討言論自由就有如童早年美國西部拓荒時

代那些愛打抱不平的牛仔們用槍隻來捍衛自己的圈地時他們充滿著理想與正

義的姿態網路社會雖然已走過了蠻荒的年代但虛擬的網路世界裡確有充滿

了如西部開拓時期那般的充滿著許多的未知未來他的發展仍有待轉移實體世界

的規制甚或是重新創造來導入網路世界

審視網際網路發展至今一直都是以資訊自由流通與共享為其經營的精神

所在而其中的基礎所在就是每一位末端使用者都能擁有從網路上自由「擷取」

資訊的權利而這也網際網路功能角色立足的所在所謂的「資訊擷取自由」

就是指一切存在於網路上的資訊每一位使用者都理應能夠自由的擷取也就是

說使用者應該被假設為「善意」的使用者故在網路行為的領域中每一個使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0

用者都應該能自由的擷取所需的資訊而無需擔心是否會觸犯法律

無論是網際網路通路中的資訊或是存在於任何一種傳播媒體的資訊預先過

濾篩選的責任本來就不應該被加諸在使用者的身上相對的是應該成為每一個

資訊「提供者」應有的責任而網路上的資訊若有瑕疵其責任也應該在於「提

供者」無疑的資訊的瑕疵絕對是由於「提供者」的不正確或誤作為而產生的

而非一味的規論至最末端「使用者」的身分上如果在此時將責任歸於使用者

或視其為幫助犯則此無異於就保護智慧財產之名加重了使用者沈重的道德責

準此保障每一個末端使用者擁有「資訊擷取自由」的權力讓每一個網路

使用者在瀏覽網路上的資訊時無需擔心是否不經意的「重製」了他人的著作

也無需擔心從網路上下載的資訊是否會違反法律顯然這是一項非常必要的新思

維而不只是單一的資訊擷取自由意義探討的問題對於存放資訊的使用者私人

物品來說也具有隱私權不可侵犯的意義存在深一層的探究賦予使用者能夠

自由下載並且單純供個人使用的權利這與著作權法上面所揭諸的「尊重智慧財

產」是毫無衝突的資訊能夠自由的流通網路以及知識才能快速的傳布並且

匯集更多的資訊擴大網路的範圍使得知識經濟的規模能更擴大網路的發展

之所以能一日千里畢竟得自於資訊的多元高速即時的傳播特性

如果堅信要求每一個使用者在網路下載資訊時都必須先加以審核該資訊是

否有使用上的瑕疵性那麼對於每一個使用者來說無異是在行為中加重了深

沈的負擔讓使用者起了排斥的寒蟬效應導致使用者可能基於違法的風險不願

意擷取在網路上的資訊因為除非該資訊能夠先證明其為「無瑕疵」的使用

即或式如此審是當前網路資訊領域中所存在著大量的資訊但是又有多少資訊

能夠讓使用者在無負擔的形式下下載使用的告知呢準此如是的擴大勇用者

責任的後果於是必須讓合法的資訊提供者必須花費更大的力量去證明自己是

單純的資訊使用者每一個「提供者」也必須保證「使用者」下載該資訊不會觸

犯法律如此網路自由與快速流通的本質將起重大的改變並且在缺乏一套足夠

信任的機制讓使用者能安心下載資訊試問這難道是身為資訊「提供者」所樂

意見到的情況難道這樣有助於資訊自由有助於國家知識經濟的發展

其次就傳播節構而言資訊提供者與使用者之間原本即存在著「先傳後播」

的結構性關係如果沒有這項資訊先在網路上「存在」那麼使用者的「擷取」

行為就不會發生所以不但存在著前後順序也存在著因果關係論及責任分配

有瑕疵資訊必然來自於「提供者」討論「到底是誰侵犯智慧財產權」的時候

最直接的答案必然是瑕疵資訊的提供者那麼把這個責任擴大到「使用者」的身

上難道會是一件合理的事情如果「合理使用」的責任範圍本身根本不合理那

麼使用上又如何論以合理處在這個網際網路高度發展的時代之中使用者應該

被假設是善意的並且能夠以一般所公認的普通方式去自由的取得網路上一切

存在的資訊而不被賦予「預先審查」的責任網路的世界應該是更拉近「提供

者」與「使用者」間彼此的距離而不是由類似此次的事件造成提供者與使用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1

者相互對立因為真正的侵權責任是存在於「合法提供者」與「非法提供者」

之間的只要能夠阻止非法提供者那麼智慧財產的侵犯就會消失根本無須將

預先審核的重大責任加諸在使用者的身上

面對網路多元介面傳播世代的發展人們如何運用那些傳統新聞自

由的模式以一種典範傳承的態度作為應對二十一世紀各項挑戰的基

礎是一項社會全體必須省思的新思維與行為規範讓人們共同凝聚共

識重新作出共同的承諾一起為此一新興的傳播事業的發展作出努力貢

獻讓人們匯聚智慧締造一些高科技化的生活形式作為人類推動此一

新文明取得全世界共同確實進步的力量讓人們並肩前進倡導此一自

由的精神與秩序為了前一個時代理念的延續更也為了賦與每一個年

輕世代參與者期許的希望與機會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2

資料三匯流發展下傳播內容管制原則之探討 來源摘要自<匯流發展下傳播內容管制原則之探討>發表於交通大學2009 年

全國科技法律研討會

作者陳志宇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

網址httplawblogilf-twcomreadphp97htm

《摘要》

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傳統大眾播媒介壓縮技術網際網路等在數位科技

的主導下將傳統獨立經營發展的廣播通信資訊等傳播媒體產業其所用的

機具設備產製模式服務功能等有關的經營組織模式於「科技匯流」(Technology

Convergence)的形式下已建構出以「數位平台」為經營基礎的「新媒體」(New

Media)結構數位傳播技術已有效地融合了傳統媒體音訊視訊數據訊號分

界的形式並將其功能整合在數位平台上以不同介面的形式傳輸資訊

麥克博斯特(Mark Poster)指出 20 世紀的結束見證了傳播科技系統與

產銷型態結構世代更替的過程傳統傳播活動的進行是將資訊符號從一個定點傳

送到廣泛接收的過程資訊符號通過電子類比訊號縮短了時空距離繼起的新世

代傳播則是以數位化符碼與技術駕馭時空環境麥克將媒介傳播技術領域的分界

分成兩個時代用以說明

(一)媒介商品是由一組比例上屬於極少數專業製播者將資訊內容傳送給

不特定為數眾多消費者社會大眾使用的形式屬於一種由媒體所主導「播放型傳

播模式」(broadcast model of communication)的經營制度

(二)在 20 世紀末一股由ldquo資訊高速公路rdquo及衛星通訊技術以及電視

電腦電話等數位媒介匯流(converge)等整合而成的新興媒介傳播模式成

功發展後他建構了一種多元互動為核心的傳播形態此即是ldquo次世代媒體rdquo的

意義審視在此一數位形是新媒體多工介面的結構原本傳統報紙雜誌廣播

電視等獨立經營的大眾媒體的組織都多已只能成為新媒體多工結構中不同介

面經營的形式而已

當經由數位科技匯流成功地整合傳統媒體於一體的經營形式後於是傳統媒

體產業的經營形態於式啟動了「新媒體」革命性創新經營發展的脈動一個廣

義新媒體的意義是一個以數位平台為基礎整合平面視聽網路通信等傳播

業務他可以是一種垂直整合分工整合經營的形式他也可以是一種水平整合結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3

合異業聯盟所謂多角化經營的策略在新媒體的經營結構體制中傳統大眾媒介

資訊載具因功能不同而形成的獨立經營事業領域分界惟在新媒體整合經營組織

模式的運作下其企製行銷管理等制度都已完全為之解放因此無論就媒

體政策主管的政府機關或事業經營參與的投資者閱聽人社會大眾學術研究者

等而言這都必須是一項全新思維下有效推動參與機制以及其無可規避必須急

於面對空前挑戰的課題

當前述的形式以因為資訊社會的新機制快速地結合傳統社會制度有效地

運作並且共構了一個全新效率實體互動(physical)的新社會形勢時這也同

時也引導現代資訊素養革命性創新變革的成就隨著資訊高速公路普及化的發

展以及衛星通訊技術與電視電腦電話等的技術結合後一種結合製作行

銷消費等三者共構而成的新媒體的經營模式正逐漸快速地取代ldquo第一世代媒

介rdquo的運作型態於是大眾媒介次世代的經營理念結構與制度正式的躍入

人類的生活機能中此即是「次世代媒介制度」的本質就硬體而言它以「數位

技術」為基礎就傳播經營的特質而言它是去核心化的多元交流形式讓每一位

媒介介面的參與者既是受播者也應是傳播者而一個更貼切的用詞應是資訊傳播

ldquo參與者rdquo(participator)的角色大量且高密度投入數位平台所提供情境環境

下的互動傳播行為時也締造了人類文化一個新資訊社會文明的成就

審視新數位匯流發展下的形勢已將各項傳統制度的結構由產業水平層級

的分工將通訊傳播「內容」與「平台」區分開來作頁同時這兩者的管制基礎

目標價值觀也截然不同需至訂出在產業去管制自由化的潮流中內容層面

的管制反而需要重新審視再管制的適當性「內容」與科技產業變動的關連性

低卻與社會價值觀念一貫的關連性高如人性尊嚴與心智未成熟者的保護不

因科技或平台的變革而有不同相對的言論自由的保障弱勢族群媒體近用的

增進也應檢視其社會目標補充一般法律規範不足

引介以下這篇文章介紹了心媒介平台依性質對傳播內容應受管制責任有

高低差異新興的媒體服務自律機制比政府管制更有效達成管制目的並兼顧

創新發展這篇研究從傳統內容管制的基礎出發參酌歐盟 2007 年之視聽影音

多媒體指令以及層級模式分析通訊傳播平台的特性提出細分化的原則探討不

同平台受管制密度的差異提供各位在參與新數位文明下一項行為參考的依據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0

但是透過這個電腦網絡卻使得在每一部個人電腦之前的使用者在有意無意

之間有機會形成一個「活絡」的具有生命力的社群這個「虛擬」的社群卻與

人們在傳統日常生活中所共構的真實社群一般同樣地也具有溝通情感與傳遞訊

息的功能而溝通的方式除了個人與個人之間私下的聯繫之外個人與網路中

的集體大眾之間屬於「公共場合」的雙向聯繫亦成為一種提供互動契機的形

勢傳統社會中資訊習慣由中央核心流向邊陲偏遠地帶的「溝通模式」

在這個新興的電腦網絡中已被徹底地顛覆這個新興的電腦網絡形成了一種「草

根式」(grassroots)的聯結這種公民形式聯結最大特質即是將那些屬於社會

網絡中最底層或最邊陲者取得與社會網絡中優勢地位者一樣的社會地位同時陳

述自己的意見因此這個「網路社群」全新運作的結成也意味著新型態人類社

會的社會秩序將會逐漸透過這個網路社群的功能予以運作

其次Licklider 和 Taylor 並且進一步地指出這個網路傳播系統如要持續維

持其正常的運作其關鍵在於有賴廣大網民積極主動參與維護亦即是網路運

作的管理與決定權將落實於使用者的身上這是人類有史以來有機會實施「直

接完全民主」的最佳場域電腦網路的每一位使用者都將有此一權利與義務

貢獻自己的心力自己的智慧及自己的意見以共同形成新的社會價值與規範

準此「網路社群」的創建在「理論」上是人類社會未來的理想但從電腦網路

社群中所實際發生的種種事例審視之則這個新生的社群似乎並沒有為人類社會

帶來任何「幸福」的保證或任何可供期待的光明遠景因為人們在真實社會中

一切之問題行為在電腦網路社群中也一一被重複地展現出來其中最為常見

而最為人所詬病的就是違反倫理的電腦網路侵權行為

當然就當代的社會生活而言那些違反網路社群倫理的事件或現象已層出

不窮甚至已成為「網民」日常在網路社群中必須時時注意提防的「現實問題」

為了防止網路社群中違反倫理事件的發生人們都已開始從技術面暨專業倫理守

則予以適度規範此一社會組織成員的網路社群社會行為這些作法無非是希

望從法律及科技的面向著手間接消極的防堵違反倫理的可能機會與動機其結

果固然有其一定之成效但仍無法有效完全制止網路使用者一些反社會行為的發

生究其原因則法律與科技方法都沒有觸及網路社群仍然是由「社會人」所

共同構成的這個關鍵事實目前所有的網路使用者可以說在成為網民之前都

已具備了相當的「真實社群」中的生活經驗無疑的這些生活經驗會自然地被

帶進網路社區成為網民在網路社群中活動時的行為指南因此欲處理電腦資

訊網路(網路社群)的倫理議題就如同要處理真實社群的倫理議題一般必須

對該社群的結構背景先做深入的理解才有可能掌握其關鍵處進而擬出有效之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1

對策

「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資源準社會互動研究理論建構與使用者經驗研究」

這篇研究論文研究的目的在於建構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準社會互動理論經由

文獻的探討就認知面(含可用性內容結構和網站可辨識程度)情感面和體

驗面是影響使用者準社會互動經驗的主要因素這篇研究探討不同受訪者在使用

數位典藏資料或其他網路資料時的經驗如何(認知面情感面體驗面)使用

者如何和這些網路內容互動具有哪些認知面情感面和體驗面特色的資料更容

易引起他們感官的知覺情感的投入與身體的活動並影響他們對於時空的知

覺而產生所謂的「準社會互動」使用者和他們所處環境中的其他人如何就所

接觸到的電腦網路內容進行互動

研究的結果顯示多數的網站普偏著重於內容及認知面的建制欠缺可用

情感及體驗面的內容故一般使用者對數位典藏網站的知曉度較低認同度也無

法提高研究數據顯示網路使用者理論構面預測準互動行為的可解釋變異量仍

有 59其中解釋力最強的是情感面(54)其次依次是體驗面(37)內

容認知面(34)和可用認知面(32)這篇研究所建構的網路使用者理論構

面和準互動量表雖具有一定程度的效度惟這篇研究是採取網路問卷調查方法

樣本代表性難免不足未來應該以隨機抽樣方法再次檢定這篇研究初步建立的

理論架構以增加研究信度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2

參考資料二癌症部落客的書寫研究

來源摘要自<癌症部落客的書寫研究>《新聞學研究》(第 106期頁 99-134

2011年 1月)

作者陳憶寧

網址httpmcrnccuedutw010603html

《摘要》

部落格的興起與盛行乃在於自發性的自我表現與資訊分享由於不須如

報紙投稿般受到主編審稿採用與否故是十分自由的這也是部落格吸引廣大群

眾的原因之一然而正因為如此故其水準與素質亦無法有一標準來衡量人

氣的高低與水準素質亦未必可以成正比一些喜歡文學寫作之人也就以部落格

作為發表的園地在其中揮灑自我表現創作的熱情

就以創作自由表現而言部落格一方面可說滿足了個人自我實現之成就

感以及與同好分享交流等心理需求一方面也可說是磨練文筆練習寫作及發

表的園地就文學發展方面而言文學創作自始即非「專業文人」的「專利」

任何人都有藉文學創作以表達情感的自由與權利中國文學史上的民間文學作

品也是不可忽略的一環民間文學一般文字較為俚俗但其內容是豐富的情

感是真摯的因此有其相當的價值由此來看目前興盛的網路文學以個人之觀

察約有如下幾項特點

1作者有中文專業的當然更多的是非專業的

2內容豐富多樣有真情表達自我的也有思想天馬行空的

3有寫作能力不錯的讀來言之有物而能感動人

4也不乏國語文基礎尚須加強的如錯別字文句不通章法組織紊亂或

是文字看似優美實是詞藻堆砌不知所云helliphellip等等缺乏國語文或專業寫作指導

與訓練者亦屢見不鮮

當然就表達自我的創作自由與學習寫作的角度來看網路的「文學作品」

是值得鼓勵的其有著社會學心理學以及文學學習各方面的價值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3

至於一些部落客因閱讀者超人氣的擁護建立了對自己作品的信心因而

將作品「出書」者此一現象據個人之觀察其特點亦與前述對部落格之各項

觀點相類所謂的粉絲人氣或市場接受度亦未必與作品水準相等

就出版之著作而言古人有所謂的「名山事業」有所謂的「文章千古事

得失寸心知」(杜甫詩)現代之國語文教育者也常教育說「要提昇國語文

程度要多多閱讀課外書」衡之今日出版物或許就部落客之出書而言亦為

基於一自我表現或者可說「作紀念」之動機而憑其人氣粉絲有相當之銷售量

但就社會對出版著作仍具有相當看重之價值而言出版物之素質如何一般「讀

者」亦恐難以分辨

當然文學作品是否有價值事實上也有其層面與時代性的意義所謂雅與

俗各有其所好陶淵明的作品在當代並未被主流文化所接受到後代才廣受重

視是故就「文學」而言不管是不是網路作品任何人皆有創作與發表的自由

與權利出版為著作亦然其價值亦自是多元而未為定數短期內市場接受度高

的未必會長期受肯定

但就「閱聽人」或「讀者」層面而言對於作品素質之分辨則是需要教育

的增進其素養就像每個人都會唱歌但未必都唱得好每個人都可以寫作出書

但未必是都能寫出「好書」唯就網路媒體正向面觀之作者能於開放的空間「勤

情」於發表期論著社會應該給予肯定至少這是一種不同意見表達的方式其次

就讀者的角度來看是否接受又是另一種場境即或是負面的評價其正向的意義

乃是建構了讀者社群「批判」的能力當然正負二元論最終仍須接受「市場」的

驗證要還是不要接受它存在

審視「癌症部落客」這篇另類課題專業論文研究其所展現的功能是它檢視

部落格對於癌症病患這群弱勢族群所擁有寫作的可能性及意義以特定的健康

議題癌症之部落格回答以下兩個研究問題誰是癌症部落客癌症部落客

如何書寫癌症這篇研究選取兩大部落格系統「Yahoo奇摩」部落格以及「無

名小站」部落格共 63 個選取 315 篇貼文進行內容分析結果發現部落格作者

多是年輕的女性患者貼文可看出部落客的社會連結與面對疾病的書寫動機研

究結果意味著癌症部落格有潛力成為一般大眾書寫處理疾病的空間且部落客為

社會中健康議題的資訊來源之一誰能說這樣的文章「部落格」其所啟發網路媒

體傳播功能新探討意義的所在一種由分眾主導滿足分眾需求的媒介經營形式正

逐漸的發展形成當中同時也開啟了新媒體傳播社會意義的新生命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4

資料三創業家社會網絡行為之質性研究

來源摘要自<創業家社會網絡行為之質性研究>《創業管理研究》(第二卷

第四期頁1-242007年12月)

作者陳家聲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教授

網址httpwwwerjorgtwsearchJournalFilev02n04V02N4-1pdf

《摘要》

網路社會行為的特徵乃是公民式連結組織的形式它不像傳統人類社會一般

有階層化組織方式也就是說這樣的結構方式並沒有一個核心的機制透過權力

的運作將整個社群連結起來網絡溝通方式的出現令使用網絡的人多了一種虛

擬的身分而這就是一種較少受到社教化約束的「虛擬我」青少年使用「虛擬

我」的身分在網絡發言或發布短片由於並非一種面對面(face-to-face)的溝通模

式意味網民發言或上載短片時只是面對電腦而非真實的接收者因此在較少

限制的情況下青少年的行為會變得大膽激進甚至刻意挑戰社教化約束演

變成為一個難受控制的「網絡社會我」這種草根式連結方式所建構起來的網路

社會必須依賴相互的信任(mutual trust)才能彼此聯繫起來成為一個社群

換言之相互的信任乃是電腦網路社群這樣水平式社會組織得以順利運作的主

要機制前面提到電腦網路組織及運作的方式將會是以基層使用者為主體

讓電腦網路的每一位使用者都有同等的權利與義務共同形成電腦網路社會的

價值與規範因此整個網路社群的運作絕大部份是依賴網路使用者的高度自

制與自我規範

網路領域雖然是人類空前第一次有機會獲得完全自由可能展現自我的場

域但網路社群這樣的安排與設定同樣給予網路使用者誤用乃至濫用此完全自

由權利的空間網路社群的倫理問題即是由此而衍生出來可以想見的因為網

路空間的自由所引起的誤用與濫用而造成的網路倫理問題將無可避免地會沖擊

破壞網路社群中網民之間相互信賴的機制而相互信任機制的破壞顯然將會

危及網路社群的建構基礎進而影響網路社群的運作與發展當前許多有關網路

社群倫理議題的探討或著手採取的防制對策無論是就法律面或科技面著手但

都只是片面地考慮到如何減少違反網路倫理的事件發生而尚未能從以上所討論

的網路運作機制予以整體之考量事實上在設法解決網路倫理問題之時將會

面臨一個極為棘手的兩難情境首先網民在網路空間的自由「行駛權」所引起

的誤用與濫用而造成的網路倫理問題一定會消蝕網路社群相互信任的連結運作

機制進而鬆動網路社群的建構基礎然而若著手針對網路倫理問題採取「有

效對策」則勢必要對網民在網路社群中的自由權加以設限如此一來固然可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5

以解決部份的倫理問題但是這樣的作法事實上是犧牲了網路社群當初之所以

被創立起來的最珍貴的特質即網民擁有的近乎完全自由的悠遊空間準此以

往可能會扼殺這個人類自己所創造出來的虛擬網路社區進一步發展的潛力因

為網路社群中網民自我規範自我節制而相互信賴的基本理想與實踐機制有

可能會因為這些防制倫理問題發生的預防或補救措施而蕩然無存因此尋求解

決網路社群倫理問題之道的關鍵基本上是在網民的自由權力與因之而起的誤

用濫用自由之間尋找拿捏一個適當的平衡點(balance point)這個平衡點

一方面必須能夠繼續支持網路社群原有的自由權與自我規範機制另一方面又必

須能夠制止因誤用濫用自由而產生的傾斜顯然的這是一件高難度的藝術工

作是全體網民必須共同面對思量的艱鉅任務工作因為網民才是網路社群的

裁決者網民們在網路社群中的所作所為將決定未來網路世界的面貌

隨著網路空間(cyberspace)的逐步擴充與全球化連結當代人類有機會透

過這個系統完全依其自由意志建構其個人理想的社會聯繫關係國度年輕世

代進入社會常經由創業展現理念達成理想其中中小企業的蓬勃發展的成果

不但成為多數青年創業的指標同時在台灣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這種創業精神更

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與影響基於正因為中小企業對台灣經濟的貢獻邁入數

位經濟世代它理應是研究創業家成功因素的重要議題之一鑒於社會網絡關係在

華人社會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這篇研究論文期望透過探討社會網絡行為在創

業家的創業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期望能夠回答下列重要的問題創業家在其社

會網絡行為表現上有何特色創業家如何營建其社會網絡創業家如何透過社

會網絡來獲得其所需的資訊及獲得潛在利益

研究結果顯示創業家會經由不同的管道可能是正式的組織或公協會專

業協會或是非正式的場合中與別人建立或深或淺的關係並透過不同的互動方

式得到不同的資訊從關鍵人物(強連帶)身上可以得到產業重要的技術與知

識還能發展情感的支持而一般社交朋友(弱連帶)可以得到較多較廣泛的

資訊創業家會透過強連帶關係及參與各種公協會社團活動非正式活動等不

同方式拓展社會網絡關係獲得各種資訊與潛在的商機利益創業家求學過程

與先前工作經驗所累積的人脈也是新創事業發展時的重要資源這篇研究從社

會網絡理論及特徵試圖系統地討論創業家社會網絡關係行為及其意義期透過

這篇研究發現能夠做為學者對未來創業家社會網絡行為研究的基礎而從個案資

料分析的創業家社會網絡關係行為也能夠給創業家一些實務建議讓創業家明

白了解社會網絡關係對創業的重要性以及建立和拓展社會網絡關係的參考幫

助其在經營新創事業時更加順利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6

資料一如何落實網路言論管理

來源摘要自<幾個值得進一步澄清的網路規範根本問題反省與辯論的開端

>《律師雜誌》(第 233期1999年 2月 15日)

作者劉靜怡

網址

httpwwwlawbankcomtwtreatisepl_articleaspxAID=P000010717

《摘要》

網際網路媒介傳播服務的功能人際多元的互動的結構無遠弗屆的網路資

訊服務等確實已帶來人類生活上的便捷惟不諱言的是網路犯罪的問題也隨

之日益增多併發例如網路色情非法竊取網路資料利用網路散播謠言中傷

他人販賣違禁品侵犯他人的著作權刊登不實廣告欺騙社會大眾等

都是網路被不當使用的另一個面向有鑑於此目前全球大多數國家針對社會使

用網人口規模持續快速的發展來看多以積極的態度建立一套「網路資訊規範與

倫理守則」以防止並解決日益嚴重的網路犯罪問題各國政府除了應立法對網

路的不當使用加以規範外並潔何業者的配合以及網路使用者網路管理者敦促

各藉由自身發動自律行為其次各政府在立法時須注意勿以條例式的規範因

為網路太過多元並隨時有新的變化發生所以立法時應以是否造成他人各項損

失為論斷的依據同時也須加強民眾守法的觀念切記勿再重蹈以往嚴以立法寬

於執行的復轍在建立網路秩序與規範之始或許有些困難因為網路本身太過多

變及難以控制不過如果能將這些理念能形成一種風氣配合網路快速的傳播及

廣大多元影響力等的特性必然可以對整個網路倫理與文化有很大的幫助

其次在審視網路秩序規範與網路自由等行為所具的爭辯形式時首先應

從網路特性作為探討的基礎分析網際網路作為一種新興類型的傳媒而言他

具有以下的特性多媒體性(multimedia)超文本性(hypertext)封包切換(packet

switching)同時性(synchronicity)互動性(interactivity)透過這些特性

網際網路得以建構一個自由的虛擬空間他的自由性突破了真實物理疆界的侷

限也穿越了時間的的限制個人的思想言論只要他願意就可以在極短的時

間之內傳播到各地領域中同時經由他人的閱讀與迴響將很快成為一個集體的共

識再就商業的行銷販售來看只要商人的行銷策略能即時反應市場趨勢或

將商品內容的特色以創意行銷作為一個銷售的賣點即能以速度快效率高的

手法進入市場當一個眾人期待已久的美麗新世界似乎已能實質有效地呈現臨在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7

你我眼前時科技的進步除了讓人性得以貼近自由惟同時隨興發揮的任意行

為讓一些人性的醜惡面也隨之帶進了科技所構築的這個虛擬世界之中網路謠

言網路詐欺網路駭客網路色情網路病毒等都證明了網路並不宜是

一個可以完全自由任性行為的地方也因此他仍需要維持一定的秩序讓大家

都要遵守必要的規範才能讓虛擬社會系統不致發生紊亂同時也是融合傳承傳

統真實社會真正的意義

準此就一個國家資訊政策形成過程而言在新興資訊科技發展的初期資

訊政策使應該及早將其可能的影響納入評估以確保新興資訊科技在普遍使用的

同時能夠將選擇和彈性極大化當然此一架構他應該式重塑資訊政策形成過

程的觀點而並非是強調主張政府應該積極介入甚或控制新興資訊科技的發展

走向是一種主張資訊社會公共政策形成下所應該具有更為開放型式下的形式

亦即是這類的論點其所涉及之民主憲政傳統下的政府功能在科技主導的社會結

構中其所行使公權力的界限與控制等的新興制度面的問題分析相關政策執再

行面可以參酌的內容下列的幾個考量方向

一首先應從網路世界爭議面應該如何規範做起

二從現實生活行為中進入網路世界的規範建置

三法律社會規範與資訊科技的倫理關係的建構

四實證法律 VS網路社會-政府國家公權力 VS網路社會

五網路規範倫理秩序法規未來發展趨勢之省思

最後關於這個課題就個人而言面對網路聞名的新興生活空間領域時人

們因受限於過去所累積生活經驗的影響理當會將傳統的記憶與經驗與當代變動

的新型式進行一種對比性差異結構架的形式做出探討與評價所以除了要更理

解網路世界規範運作過程之外當然更要針對傳統世界的規範做出省思其次

在網路世界現實生活中的人們也要面對掌握市場那些無形的操控之手做出太討

理解在資訊科技時代人們除了要面對的是千萬隻隱藏在背後電腦程式設計師

的雙手之外對於參與網路資訊製造傳播的鍵盤之手都是人們必須理解同

時加以掌握的資訊節構要知道網路世界作為一個多元溝通的新社會形式其本

質乃是應以理性的互動溝通作為行為正當性的基礎故每一位網民應有的認知是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8

網路社會互動溝通特性的新行為形式而絕非是透過各種管道渲染或是參與網路

世界的負面傳佈的心態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9

資料二美國資訊自由法的運作經驗

來源摘要自<美國資訊自由法的運作經驗>(台灣新聞記者協會)

作者劉靜怡台大國發所教授

時間2004年 9月 24日

網址httpwwwatjorgtwJudgeercon1aspnumber=42

《摘要》

傳播媒體言論自由權力的內容與義務的結構範圍除了在少數極權社會國家

之外通常都是各政府媒體學者公眾輿論在眾聲喧譁爭議聲中的重要討論

焦點惟當「言論自由」成為事過境遷後的媒體內容裝飾器物後新聞內容的文

字內容的爭議性似乎也從未有機會在人們的生活環境中真正具體的實現它資

訊傳播內含真正的意義

所謂的言論自由以最簡單傳統的話來解釋是「我擁有此一基本的言論自

由與保護於特定的場域有發表言論的自由同時不受到任何事先的監審

(Censorship)與限制(Prior Restraint)並對此言論內容負完全責任而此言論

應包括語言與非語言之型式」無論這一段文字對言論自由詮釋的意義與功能為

何不過他卻實也是號稱民主言論自由大國-美國在歷經了長期時間洗鍊下所

獲得的一項歷史形式的文字詮釋的結晶

不過從歷史的衍發過程中可以肯定的是「言論自由」一直是令一個社會當

權者愛恨交加的名詞也因此註定了它永遠得不到它安定無虞保障形式的主因之

一就在網路快速發展迅速延伸至聲全球世界每一個領域時網路上資訊中過

載與不當言論的批評聲浪讓言論自由又再一次的讓新興的網路媒體面臨了發

展上另一個新興的挑戰茲以美國的發展為例1996 年首先點燃的戰火是「通

訊端正法案」(Communications Decency Act of 1996)他在 Reno v ACLU 的案例

辯論中受到了挫敗但之後美國最高法院宣佈判定「通訊端正法案」的部份條

文屬於違憲也因此讓網路言論自由的保護戰爭在初期得到了應有的重視

不過如果從網路的特性來探討言論自由就有如童早年美國西部拓荒時

代那些愛打抱不平的牛仔們用槍隻來捍衛自己的圈地時他們充滿著理想與正

義的姿態網路社會雖然已走過了蠻荒的年代但虛擬的網路世界裡確有充滿

了如西部開拓時期那般的充滿著許多的未知未來他的發展仍有待轉移實體世界

的規制甚或是重新創造來導入網路世界

審視網際網路發展至今一直都是以資訊自由流通與共享為其經營的精神

所在而其中的基礎所在就是每一位末端使用者都能擁有從網路上自由「擷取」

資訊的權利而這也網際網路功能角色立足的所在所謂的「資訊擷取自由」

就是指一切存在於網路上的資訊每一位使用者都理應能夠自由的擷取也就是

說使用者應該被假設為「善意」的使用者故在網路行為的領域中每一個使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0

用者都應該能自由的擷取所需的資訊而無需擔心是否會觸犯法律

無論是網際網路通路中的資訊或是存在於任何一種傳播媒體的資訊預先過

濾篩選的責任本來就不應該被加諸在使用者的身上相對的是應該成為每一個

資訊「提供者」應有的責任而網路上的資訊若有瑕疵其責任也應該在於「提

供者」無疑的資訊的瑕疵絕對是由於「提供者」的不正確或誤作為而產生的

而非一味的規論至最末端「使用者」的身分上如果在此時將責任歸於使用者

或視其為幫助犯則此無異於就保護智慧財產之名加重了使用者沈重的道德責

準此保障每一個末端使用者擁有「資訊擷取自由」的權力讓每一個網路

使用者在瀏覽網路上的資訊時無需擔心是否不經意的「重製」了他人的著作

也無需擔心從網路上下載的資訊是否會違反法律顯然這是一項非常必要的新思

維而不只是單一的資訊擷取自由意義探討的問題對於存放資訊的使用者私人

物品來說也具有隱私權不可侵犯的意義存在深一層的探究賦予使用者能夠

自由下載並且單純供個人使用的權利這與著作權法上面所揭諸的「尊重智慧財

產」是毫無衝突的資訊能夠自由的流通網路以及知識才能快速的傳布並且

匯集更多的資訊擴大網路的範圍使得知識經濟的規模能更擴大網路的發展

之所以能一日千里畢竟得自於資訊的多元高速即時的傳播特性

如果堅信要求每一個使用者在網路下載資訊時都必須先加以審核該資訊是

否有使用上的瑕疵性那麼對於每一個使用者來說無異是在行為中加重了深

沈的負擔讓使用者起了排斥的寒蟬效應導致使用者可能基於違法的風險不願

意擷取在網路上的資訊因為除非該資訊能夠先證明其為「無瑕疵」的使用

即或式如此審是當前網路資訊領域中所存在著大量的資訊但是又有多少資訊

能夠讓使用者在無負擔的形式下下載使用的告知呢準此如是的擴大勇用者

責任的後果於是必須讓合法的資訊提供者必須花費更大的力量去證明自己是

單純的資訊使用者每一個「提供者」也必須保證「使用者」下載該資訊不會觸

犯法律如此網路自由與快速流通的本質將起重大的改變並且在缺乏一套足夠

信任的機制讓使用者能安心下載資訊試問這難道是身為資訊「提供者」所樂

意見到的情況難道這樣有助於資訊自由有助於國家知識經濟的發展

其次就傳播節構而言資訊提供者與使用者之間原本即存在著「先傳後播」

的結構性關係如果沒有這項資訊先在網路上「存在」那麼使用者的「擷取」

行為就不會發生所以不但存在著前後順序也存在著因果關係論及責任分配

有瑕疵資訊必然來自於「提供者」討論「到底是誰侵犯智慧財產權」的時候

最直接的答案必然是瑕疵資訊的提供者那麼把這個責任擴大到「使用者」的身

上難道會是一件合理的事情如果「合理使用」的責任範圍本身根本不合理那

麼使用上又如何論以合理處在這個網際網路高度發展的時代之中使用者應該

被假設是善意的並且能夠以一般所公認的普通方式去自由的取得網路上一切

存在的資訊而不被賦予「預先審查」的責任網路的世界應該是更拉近「提供

者」與「使用者」間彼此的距離而不是由類似此次的事件造成提供者與使用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1

者相互對立因為真正的侵權責任是存在於「合法提供者」與「非法提供者」

之間的只要能夠阻止非法提供者那麼智慧財產的侵犯就會消失根本無須將

預先審核的重大責任加諸在使用者的身上

面對網路多元介面傳播世代的發展人們如何運用那些傳統新聞自

由的模式以一種典範傳承的態度作為應對二十一世紀各項挑戰的基

礎是一項社會全體必須省思的新思維與行為規範讓人們共同凝聚共

識重新作出共同的承諾一起為此一新興的傳播事業的發展作出努力貢

獻讓人們匯聚智慧締造一些高科技化的生活形式作為人類推動此一

新文明取得全世界共同確實進步的力量讓人們並肩前進倡導此一自

由的精神與秩序為了前一個時代理念的延續更也為了賦與每一個年

輕世代參與者期許的希望與機會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2

資料三匯流發展下傳播內容管制原則之探討 來源摘要自<匯流發展下傳播內容管制原則之探討>發表於交通大學2009 年

全國科技法律研討會

作者陳志宇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

網址httplawblogilf-twcomreadphp97htm

《摘要》

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傳統大眾播媒介壓縮技術網際網路等在數位科技

的主導下將傳統獨立經營發展的廣播通信資訊等傳播媒體產業其所用的

機具設備產製模式服務功能等有關的經營組織模式於「科技匯流」(Technology

Convergence)的形式下已建構出以「數位平台」為經營基礎的「新媒體」(New

Media)結構數位傳播技術已有效地融合了傳統媒體音訊視訊數據訊號分

界的形式並將其功能整合在數位平台上以不同介面的形式傳輸資訊

麥克博斯特(Mark Poster)指出 20 世紀的結束見證了傳播科技系統與

產銷型態結構世代更替的過程傳統傳播活動的進行是將資訊符號從一個定點傳

送到廣泛接收的過程資訊符號通過電子類比訊號縮短了時空距離繼起的新世

代傳播則是以數位化符碼與技術駕馭時空環境麥克將媒介傳播技術領域的分界

分成兩個時代用以說明

(一)媒介商品是由一組比例上屬於極少數專業製播者將資訊內容傳送給

不特定為數眾多消費者社會大眾使用的形式屬於一種由媒體所主導「播放型傳

播模式」(broadcast model of communication)的經營制度

(二)在 20 世紀末一股由ldquo資訊高速公路rdquo及衛星通訊技術以及電視

電腦電話等數位媒介匯流(converge)等整合而成的新興媒介傳播模式成

功發展後他建構了一種多元互動為核心的傳播形態此即是ldquo次世代媒體rdquo的

意義審視在此一數位形是新媒體多工介面的結構原本傳統報紙雜誌廣播

電視等獨立經營的大眾媒體的組織都多已只能成為新媒體多工結構中不同介

面經營的形式而已

當經由數位科技匯流成功地整合傳統媒體於一體的經營形式後於是傳統媒

體產業的經營形態於式啟動了「新媒體」革命性創新經營發展的脈動一個廣

義新媒體的意義是一個以數位平台為基礎整合平面視聽網路通信等傳播

業務他可以是一種垂直整合分工整合經營的形式他也可以是一種水平整合結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3

合異業聯盟所謂多角化經營的策略在新媒體的經營結構體制中傳統大眾媒介

資訊載具因功能不同而形成的獨立經營事業領域分界惟在新媒體整合經營組織

模式的運作下其企製行銷管理等制度都已完全為之解放因此無論就媒

體政策主管的政府機關或事業經營參與的投資者閱聽人社會大眾學術研究者

等而言這都必須是一項全新思維下有效推動參與機制以及其無可規避必須急

於面對空前挑戰的課題

當前述的形式以因為資訊社會的新機制快速地結合傳統社會制度有效地

運作並且共構了一個全新效率實體互動(physical)的新社會形勢時這也同

時也引導現代資訊素養革命性創新變革的成就隨著資訊高速公路普及化的發

展以及衛星通訊技術與電視電腦電話等的技術結合後一種結合製作行

銷消費等三者共構而成的新媒體的經營模式正逐漸快速地取代ldquo第一世代媒

介rdquo的運作型態於是大眾媒介次世代的經營理念結構與制度正式的躍入

人類的生活機能中此即是「次世代媒介制度」的本質就硬體而言它以「數位

技術」為基礎就傳播經營的特質而言它是去核心化的多元交流形式讓每一位

媒介介面的參與者既是受播者也應是傳播者而一個更貼切的用詞應是資訊傳播

ldquo參與者rdquo(participator)的角色大量且高密度投入數位平台所提供情境環境

下的互動傳播行為時也締造了人類文化一個新資訊社會文明的成就

審視新數位匯流發展下的形勢已將各項傳統制度的結構由產業水平層級

的分工將通訊傳播「內容」與「平台」區分開來作頁同時這兩者的管制基礎

目標價值觀也截然不同需至訂出在產業去管制自由化的潮流中內容層面

的管制反而需要重新審視再管制的適當性「內容」與科技產業變動的關連性

低卻與社會價值觀念一貫的關連性高如人性尊嚴與心智未成熟者的保護不

因科技或平台的變革而有不同相對的言論自由的保障弱勢族群媒體近用的

增進也應檢視其社會目標補充一般法律規範不足

引介以下這篇文章介紹了心媒介平台依性質對傳播內容應受管制責任有

高低差異新興的媒體服務自律機制比政府管制更有效達成管制目的並兼顧

創新發展這篇研究從傳統內容管制的基礎出發參酌歐盟 2007 年之視聽影音

多媒體指令以及層級模式分析通訊傳播平台的特性提出細分化的原則探討不

同平台受管制密度的差異提供各位在參與新數位文明下一項行為參考的依據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1

對策

「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資源準社會互動研究理論建構與使用者經驗研究」

這篇研究論文研究的目的在於建構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準社會互動理論經由

文獻的探討就認知面(含可用性內容結構和網站可辨識程度)情感面和體

驗面是影響使用者準社會互動經驗的主要因素這篇研究探討不同受訪者在使用

數位典藏資料或其他網路資料時的經驗如何(認知面情感面體驗面)使用

者如何和這些網路內容互動具有哪些認知面情感面和體驗面特色的資料更容

易引起他們感官的知覺情感的投入與身體的活動並影響他們對於時空的知

覺而產生所謂的「準社會互動」使用者和他們所處環境中的其他人如何就所

接觸到的電腦網路內容進行互動

研究的結果顯示多數的網站普偏著重於內容及認知面的建制欠缺可用

情感及體驗面的內容故一般使用者對數位典藏網站的知曉度較低認同度也無

法提高研究數據顯示網路使用者理論構面預測準互動行為的可解釋變異量仍

有 59其中解釋力最強的是情感面(54)其次依次是體驗面(37)內

容認知面(34)和可用認知面(32)這篇研究所建構的網路使用者理論構

面和準互動量表雖具有一定程度的效度惟這篇研究是採取網路問卷調查方法

樣本代表性難免不足未來應該以隨機抽樣方法再次檢定這篇研究初步建立的

理論架構以增加研究信度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2

參考資料二癌症部落客的書寫研究

來源摘要自<癌症部落客的書寫研究>《新聞學研究》(第 106期頁 99-134

2011年 1月)

作者陳憶寧

網址httpmcrnccuedutw010603html

《摘要》

部落格的興起與盛行乃在於自發性的自我表現與資訊分享由於不須如

報紙投稿般受到主編審稿採用與否故是十分自由的這也是部落格吸引廣大群

眾的原因之一然而正因為如此故其水準與素質亦無法有一標準來衡量人

氣的高低與水準素質亦未必可以成正比一些喜歡文學寫作之人也就以部落格

作為發表的園地在其中揮灑自我表現創作的熱情

就以創作自由表現而言部落格一方面可說滿足了個人自我實現之成就

感以及與同好分享交流等心理需求一方面也可說是磨練文筆練習寫作及發

表的園地就文學發展方面而言文學創作自始即非「專業文人」的「專利」

任何人都有藉文學創作以表達情感的自由與權利中國文學史上的民間文學作

品也是不可忽略的一環民間文學一般文字較為俚俗但其內容是豐富的情

感是真摯的因此有其相當的價值由此來看目前興盛的網路文學以個人之觀

察約有如下幾項特點

1作者有中文專業的當然更多的是非專業的

2內容豐富多樣有真情表達自我的也有思想天馬行空的

3有寫作能力不錯的讀來言之有物而能感動人

4也不乏國語文基礎尚須加強的如錯別字文句不通章法組織紊亂或

是文字看似優美實是詞藻堆砌不知所云helliphellip等等缺乏國語文或專業寫作指導

與訓練者亦屢見不鮮

當然就表達自我的創作自由與學習寫作的角度來看網路的「文學作品」

是值得鼓勵的其有著社會學心理學以及文學學習各方面的價值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3

至於一些部落客因閱讀者超人氣的擁護建立了對自己作品的信心因而

將作品「出書」者此一現象據個人之觀察其特點亦與前述對部落格之各項

觀點相類所謂的粉絲人氣或市場接受度亦未必與作品水準相等

就出版之著作而言古人有所謂的「名山事業」有所謂的「文章千古事

得失寸心知」(杜甫詩)現代之國語文教育者也常教育說「要提昇國語文

程度要多多閱讀課外書」衡之今日出版物或許就部落客之出書而言亦為

基於一自我表現或者可說「作紀念」之動機而憑其人氣粉絲有相當之銷售量

但就社會對出版著作仍具有相當看重之價值而言出版物之素質如何一般「讀

者」亦恐難以分辨

當然文學作品是否有價值事實上也有其層面與時代性的意義所謂雅與

俗各有其所好陶淵明的作品在當代並未被主流文化所接受到後代才廣受重

視是故就「文學」而言不管是不是網路作品任何人皆有創作與發表的自由

與權利出版為著作亦然其價值亦自是多元而未為定數短期內市場接受度高

的未必會長期受肯定

但就「閱聽人」或「讀者」層面而言對於作品素質之分辨則是需要教育

的增進其素養就像每個人都會唱歌但未必都唱得好每個人都可以寫作出書

但未必是都能寫出「好書」唯就網路媒體正向面觀之作者能於開放的空間「勤

情」於發表期論著社會應該給予肯定至少這是一種不同意見表達的方式其次

就讀者的角度來看是否接受又是另一種場境即或是負面的評價其正向的意義

乃是建構了讀者社群「批判」的能力當然正負二元論最終仍須接受「市場」的

驗證要還是不要接受它存在

審視「癌症部落客」這篇另類課題專業論文研究其所展現的功能是它檢視

部落格對於癌症病患這群弱勢族群所擁有寫作的可能性及意義以特定的健康

議題癌症之部落格回答以下兩個研究問題誰是癌症部落客癌症部落客

如何書寫癌症這篇研究選取兩大部落格系統「Yahoo奇摩」部落格以及「無

名小站」部落格共 63 個選取 315 篇貼文進行內容分析結果發現部落格作者

多是年輕的女性患者貼文可看出部落客的社會連結與面對疾病的書寫動機研

究結果意味著癌症部落格有潛力成為一般大眾書寫處理疾病的空間且部落客為

社會中健康議題的資訊來源之一誰能說這樣的文章「部落格」其所啟發網路媒

體傳播功能新探討意義的所在一種由分眾主導滿足分眾需求的媒介經營形式正

逐漸的發展形成當中同時也開啟了新媒體傳播社會意義的新生命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4

資料三創業家社會網絡行為之質性研究

來源摘要自<創業家社會網絡行為之質性研究>《創業管理研究》(第二卷

第四期頁1-242007年12月)

作者陳家聲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教授

網址httpwwwerjorgtwsearchJournalFilev02n04V02N4-1pdf

《摘要》

網路社會行為的特徵乃是公民式連結組織的形式它不像傳統人類社會一般

有階層化組織方式也就是說這樣的結構方式並沒有一個核心的機制透過權力

的運作將整個社群連結起來網絡溝通方式的出現令使用網絡的人多了一種虛

擬的身分而這就是一種較少受到社教化約束的「虛擬我」青少年使用「虛擬

我」的身分在網絡發言或發布短片由於並非一種面對面(face-to-face)的溝通模

式意味網民發言或上載短片時只是面對電腦而非真實的接收者因此在較少

限制的情況下青少年的行為會變得大膽激進甚至刻意挑戰社教化約束演

變成為一個難受控制的「網絡社會我」這種草根式連結方式所建構起來的網路

社會必須依賴相互的信任(mutual trust)才能彼此聯繫起來成為一個社群

換言之相互的信任乃是電腦網路社群這樣水平式社會組織得以順利運作的主

要機制前面提到電腦網路組織及運作的方式將會是以基層使用者為主體

讓電腦網路的每一位使用者都有同等的權利與義務共同形成電腦網路社會的

價值與規範因此整個網路社群的運作絕大部份是依賴網路使用者的高度自

制與自我規範

網路領域雖然是人類空前第一次有機會獲得完全自由可能展現自我的場

域但網路社群這樣的安排與設定同樣給予網路使用者誤用乃至濫用此完全自

由權利的空間網路社群的倫理問題即是由此而衍生出來可以想見的因為網

路空間的自由所引起的誤用與濫用而造成的網路倫理問題將無可避免地會沖擊

破壞網路社群中網民之間相互信賴的機制而相互信任機制的破壞顯然將會

危及網路社群的建構基礎進而影響網路社群的運作與發展當前許多有關網路

社群倫理議題的探討或著手採取的防制對策無論是就法律面或科技面著手但

都只是片面地考慮到如何減少違反網路倫理的事件發生而尚未能從以上所討論

的網路運作機制予以整體之考量事實上在設法解決網路倫理問題之時將會

面臨一個極為棘手的兩難情境首先網民在網路空間的自由「行駛權」所引起

的誤用與濫用而造成的網路倫理問題一定會消蝕網路社群相互信任的連結運作

機制進而鬆動網路社群的建構基礎然而若著手針對網路倫理問題採取「有

效對策」則勢必要對網民在網路社群中的自由權加以設限如此一來固然可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5

以解決部份的倫理問題但是這樣的作法事實上是犧牲了網路社群當初之所以

被創立起來的最珍貴的特質即網民擁有的近乎完全自由的悠遊空間準此以

往可能會扼殺這個人類自己所創造出來的虛擬網路社區進一步發展的潛力因

為網路社群中網民自我規範自我節制而相互信賴的基本理想與實踐機制有

可能會因為這些防制倫理問題發生的預防或補救措施而蕩然無存因此尋求解

決網路社群倫理問題之道的關鍵基本上是在網民的自由權力與因之而起的誤

用濫用自由之間尋找拿捏一個適當的平衡點(balance point)這個平衡點

一方面必須能夠繼續支持網路社群原有的自由權與自我規範機制另一方面又必

須能夠制止因誤用濫用自由而產生的傾斜顯然的這是一件高難度的藝術工

作是全體網民必須共同面對思量的艱鉅任務工作因為網民才是網路社群的

裁決者網民們在網路社群中的所作所為將決定未來網路世界的面貌

隨著網路空間(cyberspace)的逐步擴充與全球化連結當代人類有機會透

過這個系統完全依其自由意志建構其個人理想的社會聯繫關係國度年輕世

代進入社會常經由創業展現理念達成理想其中中小企業的蓬勃發展的成果

不但成為多數青年創業的指標同時在台灣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這種創業精神更

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與影響基於正因為中小企業對台灣經濟的貢獻邁入數

位經濟世代它理應是研究創業家成功因素的重要議題之一鑒於社會網絡關係在

華人社會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這篇研究論文期望透過探討社會網絡行為在創

業家的創業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期望能夠回答下列重要的問題創業家在其社

會網絡行為表現上有何特色創業家如何營建其社會網絡創業家如何透過社

會網絡來獲得其所需的資訊及獲得潛在利益

研究結果顯示創業家會經由不同的管道可能是正式的組織或公協會專

業協會或是非正式的場合中與別人建立或深或淺的關係並透過不同的互動方

式得到不同的資訊從關鍵人物(強連帶)身上可以得到產業重要的技術與知

識還能發展情感的支持而一般社交朋友(弱連帶)可以得到較多較廣泛的

資訊創業家會透過強連帶關係及參與各種公協會社團活動非正式活動等不

同方式拓展社會網絡關係獲得各種資訊與潛在的商機利益創業家求學過程

與先前工作經驗所累積的人脈也是新創事業發展時的重要資源這篇研究從社

會網絡理論及特徵試圖系統地討論創業家社會網絡關係行為及其意義期透過

這篇研究發現能夠做為學者對未來創業家社會網絡行為研究的基礎而從個案資

料分析的創業家社會網絡關係行為也能夠給創業家一些實務建議讓創業家明

白了解社會網絡關係對創業的重要性以及建立和拓展社會網絡關係的參考幫

助其在經營新創事業時更加順利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6

資料一如何落實網路言論管理

來源摘要自<幾個值得進一步澄清的網路規範根本問題反省與辯論的開端

>《律師雜誌》(第 233期1999年 2月 15日)

作者劉靜怡

網址

httpwwwlawbankcomtwtreatisepl_articleaspxAID=P000010717

《摘要》

網際網路媒介傳播服務的功能人際多元的互動的結構無遠弗屆的網路資

訊服務等確實已帶來人類生活上的便捷惟不諱言的是網路犯罪的問題也隨

之日益增多併發例如網路色情非法竊取網路資料利用網路散播謠言中傷

他人販賣違禁品侵犯他人的著作權刊登不實廣告欺騙社會大眾等

都是網路被不當使用的另一個面向有鑑於此目前全球大多數國家針對社會使

用網人口規模持續快速的發展來看多以積極的態度建立一套「網路資訊規範與

倫理守則」以防止並解決日益嚴重的網路犯罪問題各國政府除了應立法對網

路的不當使用加以規範外並潔何業者的配合以及網路使用者網路管理者敦促

各藉由自身發動自律行為其次各政府在立法時須注意勿以條例式的規範因

為網路太過多元並隨時有新的變化發生所以立法時應以是否造成他人各項損

失為論斷的依據同時也須加強民眾守法的觀念切記勿再重蹈以往嚴以立法寬

於執行的復轍在建立網路秩序與規範之始或許有些困難因為網路本身太過多

變及難以控制不過如果能將這些理念能形成一種風氣配合網路快速的傳播及

廣大多元影響力等的特性必然可以對整個網路倫理與文化有很大的幫助

其次在審視網路秩序規範與網路自由等行為所具的爭辯形式時首先應

從網路特性作為探討的基礎分析網際網路作為一種新興類型的傳媒而言他

具有以下的特性多媒體性(multimedia)超文本性(hypertext)封包切換(packet

switching)同時性(synchronicity)互動性(interactivity)透過這些特性

網際網路得以建構一個自由的虛擬空間他的自由性突破了真實物理疆界的侷

限也穿越了時間的的限制個人的思想言論只要他願意就可以在極短的時

間之內傳播到各地領域中同時經由他人的閱讀與迴響將很快成為一個集體的共

識再就商業的行銷販售來看只要商人的行銷策略能即時反應市場趨勢或

將商品內容的特色以創意行銷作為一個銷售的賣點即能以速度快效率高的

手法進入市場當一個眾人期待已久的美麗新世界似乎已能實質有效地呈現臨在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7

你我眼前時科技的進步除了讓人性得以貼近自由惟同時隨興發揮的任意行

為讓一些人性的醜惡面也隨之帶進了科技所構築的這個虛擬世界之中網路謠

言網路詐欺網路駭客網路色情網路病毒等都證明了網路並不宜是

一個可以完全自由任性行為的地方也因此他仍需要維持一定的秩序讓大家

都要遵守必要的規範才能讓虛擬社會系統不致發生紊亂同時也是融合傳承傳

統真實社會真正的意義

準此就一個國家資訊政策形成過程而言在新興資訊科技發展的初期資

訊政策使應該及早將其可能的影響納入評估以確保新興資訊科技在普遍使用的

同時能夠將選擇和彈性極大化當然此一架構他應該式重塑資訊政策形成過

程的觀點而並非是強調主張政府應該積極介入甚或控制新興資訊科技的發展

走向是一種主張資訊社會公共政策形成下所應該具有更為開放型式下的形式

亦即是這類的論點其所涉及之民主憲政傳統下的政府功能在科技主導的社會結

構中其所行使公權力的界限與控制等的新興制度面的問題分析相關政策執再

行面可以參酌的內容下列的幾個考量方向

一首先應從網路世界爭議面應該如何規範做起

二從現實生活行為中進入網路世界的規範建置

三法律社會規範與資訊科技的倫理關係的建構

四實證法律 VS網路社會-政府國家公權力 VS網路社會

五網路規範倫理秩序法規未來發展趨勢之省思

最後關於這個課題就個人而言面對網路聞名的新興生活空間領域時人

們因受限於過去所累積生活經驗的影響理當會將傳統的記憶與經驗與當代變動

的新型式進行一種對比性差異結構架的形式做出探討與評價所以除了要更理

解網路世界規範運作過程之外當然更要針對傳統世界的規範做出省思其次

在網路世界現實生活中的人們也要面對掌握市場那些無形的操控之手做出太討

理解在資訊科技時代人們除了要面對的是千萬隻隱藏在背後電腦程式設計師

的雙手之外對於參與網路資訊製造傳播的鍵盤之手都是人們必須理解同

時加以掌握的資訊節構要知道網路世界作為一個多元溝通的新社會形式其本

質乃是應以理性的互動溝通作為行為正當性的基礎故每一位網民應有的認知是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8

網路社會互動溝通特性的新行為形式而絕非是透過各種管道渲染或是參與網路

世界的負面傳佈的心態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9

資料二美國資訊自由法的運作經驗

來源摘要自<美國資訊自由法的運作經驗>(台灣新聞記者協會)

作者劉靜怡台大國發所教授

時間2004年 9月 24日

網址httpwwwatjorgtwJudgeercon1aspnumber=42

《摘要》

傳播媒體言論自由權力的內容與義務的結構範圍除了在少數極權社會國家

之外通常都是各政府媒體學者公眾輿論在眾聲喧譁爭議聲中的重要討論

焦點惟當「言論自由」成為事過境遷後的媒體內容裝飾器物後新聞內容的文

字內容的爭議性似乎也從未有機會在人們的生活環境中真正具體的實現它資

訊傳播內含真正的意義

所謂的言論自由以最簡單傳統的話來解釋是「我擁有此一基本的言論自

由與保護於特定的場域有發表言論的自由同時不受到任何事先的監審

(Censorship)與限制(Prior Restraint)並對此言論內容負完全責任而此言論

應包括語言與非語言之型式」無論這一段文字對言論自由詮釋的意義與功能為

何不過他卻實也是號稱民主言論自由大國-美國在歷經了長期時間洗鍊下所

獲得的一項歷史形式的文字詮釋的結晶

不過從歷史的衍發過程中可以肯定的是「言論自由」一直是令一個社會當

權者愛恨交加的名詞也因此註定了它永遠得不到它安定無虞保障形式的主因之

一就在網路快速發展迅速延伸至聲全球世界每一個領域時網路上資訊中過

載與不當言論的批評聲浪讓言論自由又再一次的讓新興的網路媒體面臨了發

展上另一個新興的挑戰茲以美國的發展為例1996 年首先點燃的戰火是「通

訊端正法案」(Communications Decency Act of 1996)他在 Reno v ACLU 的案例

辯論中受到了挫敗但之後美國最高法院宣佈判定「通訊端正法案」的部份條

文屬於違憲也因此讓網路言論自由的保護戰爭在初期得到了應有的重視

不過如果從網路的特性來探討言論自由就有如童早年美國西部拓荒時

代那些愛打抱不平的牛仔們用槍隻來捍衛自己的圈地時他們充滿著理想與正

義的姿態網路社會雖然已走過了蠻荒的年代但虛擬的網路世界裡確有充滿

了如西部開拓時期那般的充滿著許多的未知未來他的發展仍有待轉移實體世界

的規制甚或是重新創造來導入網路世界

審視網際網路發展至今一直都是以資訊自由流通與共享為其經營的精神

所在而其中的基礎所在就是每一位末端使用者都能擁有從網路上自由「擷取」

資訊的權利而這也網際網路功能角色立足的所在所謂的「資訊擷取自由」

就是指一切存在於網路上的資訊每一位使用者都理應能夠自由的擷取也就是

說使用者應該被假設為「善意」的使用者故在網路行為的領域中每一個使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0

用者都應該能自由的擷取所需的資訊而無需擔心是否會觸犯法律

無論是網際網路通路中的資訊或是存在於任何一種傳播媒體的資訊預先過

濾篩選的責任本來就不應該被加諸在使用者的身上相對的是應該成為每一個

資訊「提供者」應有的責任而網路上的資訊若有瑕疵其責任也應該在於「提

供者」無疑的資訊的瑕疵絕對是由於「提供者」的不正確或誤作為而產生的

而非一味的規論至最末端「使用者」的身分上如果在此時將責任歸於使用者

或視其為幫助犯則此無異於就保護智慧財產之名加重了使用者沈重的道德責

準此保障每一個末端使用者擁有「資訊擷取自由」的權力讓每一個網路

使用者在瀏覽網路上的資訊時無需擔心是否不經意的「重製」了他人的著作

也無需擔心從網路上下載的資訊是否會違反法律顯然這是一項非常必要的新思

維而不只是單一的資訊擷取自由意義探討的問題對於存放資訊的使用者私人

物品來說也具有隱私權不可侵犯的意義存在深一層的探究賦予使用者能夠

自由下載並且單純供個人使用的權利這與著作權法上面所揭諸的「尊重智慧財

產」是毫無衝突的資訊能夠自由的流通網路以及知識才能快速的傳布並且

匯集更多的資訊擴大網路的範圍使得知識經濟的規模能更擴大網路的發展

之所以能一日千里畢竟得自於資訊的多元高速即時的傳播特性

如果堅信要求每一個使用者在網路下載資訊時都必須先加以審核該資訊是

否有使用上的瑕疵性那麼對於每一個使用者來說無異是在行為中加重了深

沈的負擔讓使用者起了排斥的寒蟬效應導致使用者可能基於違法的風險不願

意擷取在網路上的資訊因為除非該資訊能夠先證明其為「無瑕疵」的使用

即或式如此審是當前網路資訊領域中所存在著大量的資訊但是又有多少資訊

能夠讓使用者在無負擔的形式下下載使用的告知呢準此如是的擴大勇用者

責任的後果於是必須讓合法的資訊提供者必須花費更大的力量去證明自己是

單純的資訊使用者每一個「提供者」也必須保證「使用者」下載該資訊不會觸

犯法律如此網路自由與快速流通的本質將起重大的改變並且在缺乏一套足夠

信任的機制讓使用者能安心下載資訊試問這難道是身為資訊「提供者」所樂

意見到的情況難道這樣有助於資訊自由有助於國家知識經濟的發展

其次就傳播節構而言資訊提供者與使用者之間原本即存在著「先傳後播」

的結構性關係如果沒有這項資訊先在網路上「存在」那麼使用者的「擷取」

行為就不會發生所以不但存在著前後順序也存在著因果關係論及責任分配

有瑕疵資訊必然來自於「提供者」討論「到底是誰侵犯智慧財產權」的時候

最直接的答案必然是瑕疵資訊的提供者那麼把這個責任擴大到「使用者」的身

上難道會是一件合理的事情如果「合理使用」的責任範圍本身根本不合理那

麼使用上又如何論以合理處在這個網際網路高度發展的時代之中使用者應該

被假設是善意的並且能夠以一般所公認的普通方式去自由的取得網路上一切

存在的資訊而不被賦予「預先審查」的責任網路的世界應該是更拉近「提供

者」與「使用者」間彼此的距離而不是由類似此次的事件造成提供者與使用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1

者相互對立因為真正的侵權責任是存在於「合法提供者」與「非法提供者」

之間的只要能夠阻止非法提供者那麼智慧財產的侵犯就會消失根本無須將

預先審核的重大責任加諸在使用者的身上

面對網路多元介面傳播世代的發展人們如何運用那些傳統新聞自

由的模式以一種典範傳承的態度作為應對二十一世紀各項挑戰的基

礎是一項社會全體必須省思的新思維與行為規範讓人們共同凝聚共

識重新作出共同的承諾一起為此一新興的傳播事業的發展作出努力貢

獻讓人們匯聚智慧締造一些高科技化的生活形式作為人類推動此一

新文明取得全世界共同確實進步的力量讓人們並肩前進倡導此一自

由的精神與秩序為了前一個時代理念的延續更也為了賦與每一個年

輕世代參與者期許的希望與機會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2

資料三匯流發展下傳播內容管制原則之探討 來源摘要自<匯流發展下傳播內容管制原則之探討>發表於交通大學2009 年

全國科技法律研討會

作者陳志宇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

網址httplawblogilf-twcomreadphp97htm

《摘要》

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傳統大眾播媒介壓縮技術網際網路等在數位科技

的主導下將傳統獨立經營發展的廣播通信資訊等傳播媒體產業其所用的

機具設備產製模式服務功能等有關的經營組織模式於「科技匯流」(Technology

Convergence)的形式下已建構出以「數位平台」為經營基礎的「新媒體」(New

Media)結構數位傳播技術已有效地融合了傳統媒體音訊視訊數據訊號分

界的形式並將其功能整合在數位平台上以不同介面的形式傳輸資訊

麥克博斯特(Mark Poster)指出 20 世紀的結束見證了傳播科技系統與

產銷型態結構世代更替的過程傳統傳播活動的進行是將資訊符號從一個定點傳

送到廣泛接收的過程資訊符號通過電子類比訊號縮短了時空距離繼起的新世

代傳播則是以數位化符碼與技術駕馭時空環境麥克將媒介傳播技術領域的分界

分成兩個時代用以說明

(一)媒介商品是由一組比例上屬於極少數專業製播者將資訊內容傳送給

不特定為數眾多消費者社會大眾使用的形式屬於一種由媒體所主導「播放型傳

播模式」(broadcast model of communication)的經營制度

(二)在 20 世紀末一股由ldquo資訊高速公路rdquo及衛星通訊技術以及電視

電腦電話等數位媒介匯流(converge)等整合而成的新興媒介傳播模式成

功發展後他建構了一種多元互動為核心的傳播形態此即是ldquo次世代媒體rdquo的

意義審視在此一數位形是新媒體多工介面的結構原本傳統報紙雜誌廣播

電視等獨立經營的大眾媒體的組織都多已只能成為新媒體多工結構中不同介

面經營的形式而已

當經由數位科技匯流成功地整合傳統媒體於一體的經營形式後於是傳統媒

體產業的經營形態於式啟動了「新媒體」革命性創新經營發展的脈動一個廣

義新媒體的意義是一個以數位平台為基礎整合平面視聽網路通信等傳播

業務他可以是一種垂直整合分工整合經營的形式他也可以是一種水平整合結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3

合異業聯盟所謂多角化經營的策略在新媒體的經營結構體制中傳統大眾媒介

資訊載具因功能不同而形成的獨立經營事業領域分界惟在新媒體整合經營組織

模式的運作下其企製行銷管理等制度都已完全為之解放因此無論就媒

體政策主管的政府機關或事業經營參與的投資者閱聽人社會大眾學術研究者

等而言這都必須是一項全新思維下有效推動參與機制以及其無可規避必須急

於面對空前挑戰的課題

當前述的形式以因為資訊社會的新機制快速地結合傳統社會制度有效地

運作並且共構了一個全新效率實體互動(physical)的新社會形勢時這也同

時也引導現代資訊素養革命性創新變革的成就隨著資訊高速公路普及化的發

展以及衛星通訊技術與電視電腦電話等的技術結合後一種結合製作行

銷消費等三者共構而成的新媒體的經營模式正逐漸快速地取代ldquo第一世代媒

介rdquo的運作型態於是大眾媒介次世代的經營理念結構與制度正式的躍入

人類的生活機能中此即是「次世代媒介制度」的本質就硬體而言它以「數位

技術」為基礎就傳播經營的特質而言它是去核心化的多元交流形式讓每一位

媒介介面的參與者既是受播者也應是傳播者而一個更貼切的用詞應是資訊傳播

ldquo參與者rdquo(participator)的角色大量且高密度投入數位平台所提供情境環境

下的互動傳播行為時也締造了人類文化一個新資訊社會文明的成就

審視新數位匯流發展下的形勢已將各項傳統制度的結構由產業水平層級

的分工將通訊傳播「內容」與「平台」區分開來作頁同時這兩者的管制基礎

目標價值觀也截然不同需至訂出在產業去管制自由化的潮流中內容層面

的管制反而需要重新審視再管制的適當性「內容」與科技產業變動的關連性

低卻與社會價值觀念一貫的關連性高如人性尊嚴與心智未成熟者的保護不

因科技或平台的變革而有不同相對的言論自由的保障弱勢族群媒體近用的

增進也應檢視其社會目標補充一般法律規範不足

引介以下這篇文章介紹了心媒介平台依性質對傳播內容應受管制責任有

高低差異新興的媒體服務自律機制比政府管制更有效達成管制目的並兼顧

創新發展這篇研究從傳統內容管制的基礎出發參酌歐盟 2007 年之視聽影音

多媒體指令以及層級模式分析通訊傳播平台的特性提出細分化的原則探討不

同平台受管制密度的差異提供各位在參與新數位文明下一項行為參考的依據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2

參考資料二癌症部落客的書寫研究

來源摘要自<癌症部落客的書寫研究>《新聞學研究》(第 106期頁 99-134

2011年 1月)

作者陳憶寧

網址httpmcrnccuedutw010603html

《摘要》

部落格的興起與盛行乃在於自發性的自我表現與資訊分享由於不須如

報紙投稿般受到主編審稿採用與否故是十分自由的這也是部落格吸引廣大群

眾的原因之一然而正因為如此故其水準與素質亦無法有一標準來衡量人

氣的高低與水準素質亦未必可以成正比一些喜歡文學寫作之人也就以部落格

作為發表的園地在其中揮灑自我表現創作的熱情

就以創作自由表現而言部落格一方面可說滿足了個人自我實現之成就

感以及與同好分享交流等心理需求一方面也可說是磨練文筆練習寫作及發

表的園地就文學發展方面而言文學創作自始即非「專業文人」的「專利」

任何人都有藉文學創作以表達情感的自由與權利中國文學史上的民間文學作

品也是不可忽略的一環民間文學一般文字較為俚俗但其內容是豐富的情

感是真摯的因此有其相當的價值由此來看目前興盛的網路文學以個人之觀

察約有如下幾項特點

1作者有中文專業的當然更多的是非專業的

2內容豐富多樣有真情表達自我的也有思想天馬行空的

3有寫作能力不錯的讀來言之有物而能感動人

4也不乏國語文基礎尚須加強的如錯別字文句不通章法組織紊亂或

是文字看似優美實是詞藻堆砌不知所云helliphellip等等缺乏國語文或專業寫作指導

與訓練者亦屢見不鮮

當然就表達自我的創作自由與學習寫作的角度來看網路的「文學作品」

是值得鼓勵的其有著社會學心理學以及文學學習各方面的價值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3

至於一些部落客因閱讀者超人氣的擁護建立了對自己作品的信心因而

將作品「出書」者此一現象據個人之觀察其特點亦與前述對部落格之各項

觀點相類所謂的粉絲人氣或市場接受度亦未必與作品水準相等

就出版之著作而言古人有所謂的「名山事業」有所謂的「文章千古事

得失寸心知」(杜甫詩)現代之國語文教育者也常教育說「要提昇國語文

程度要多多閱讀課外書」衡之今日出版物或許就部落客之出書而言亦為

基於一自我表現或者可說「作紀念」之動機而憑其人氣粉絲有相當之銷售量

但就社會對出版著作仍具有相當看重之價值而言出版物之素質如何一般「讀

者」亦恐難以分辨

當然文學作品是否有價值事實上也有其層面與時代性的意義所謂雅與

俗各有其所好陶淵明的作品在當代並未被主流文化所接受到後代才廣受重

視是故就「文學」而言不管是不是網路作品任何人皆有創作與發表的自由

與權利出版為著作亦然其價值亦自是多元而未為定數短期內市場接受度高

的未必會長期受肯定

但就「閱聽人」或「讀者」層面而言對於作品素質之分辨則是需要教育

的增進其素養就像每個人都會唱歌但未必都唱得好每個人都可以寫作出書

但未必是都能寫出「好書」唯就網路媒體正向面觀之作者能於開放的空間「勤

情」於發表期論著社會應該給予肯定至少這是一種不同意見表達的方式其次

就讀者的角度來看是否接受又是另一種場境即或是負面的評價其正向的意義

乃是建構了讀者社群「批判」的能力當然正負二元論最終仍須接受「市場」的

驗證要還是不要接受它存在

審視「癌症部落客」這篇另類課題專業論文研究其所展現的功能是它檢視

部落格對於癌症病患這群弱勢族群所擁有寫作的可能性及意義以特定的健康

議題癌症之部落格回答以下兩個研究問題誰是癌症部落客癌症部落客

如何書寫癌症這篇研究選取兩大部落格系統「Yahoo奇摩」部落格以及「無

名小站」部落格共 63 個選取 315 篇貼文進行內容分析結果發現部落格作者

多是年輕的女性患者貼文可看出部落客的社會連結與面對疾病的書寫動機研

究結果意味著癌症部落格有潛力成為一般大眾書寫處理疾病的空間且部落客為

社會中健康議題的資訊來源之一誰能說這樣的文章「部落格」其所啟發網路媒

體傳播功能新探討意義的所在一種由分眾主導滿足分眾需求的媒介經營形式正

逐漸的發展形成當中同時也開啟了新媒體傳播社會意義的新生命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4

資料三創業家社會網絡行為之質性研究

來源摘要自<創業家社會網絡行為之質性研究>《創業管理研究》(第二卷

第四期頁1-242007年12月)

作者陳家聲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教授

網址httpwwwerjorgtwsearchJournalFilev02n04V02N4-1pdf

《摘要》

網路社會行為的特徵乃是公民式連結組織的形式它不像傳統人類社會一般

有階層化組織方式也就是說這樣的結構方式並沒有一個核心的機制透過權力

的運作將整個社群連結起來網絡溝通方式的出現令使用網絡的人多了一種虛

擬的身分而這就是一種較少受到社教化約束的「虛擬我」青少年使用「虛擬

我」的身分在網絡發言或發布短片由於並非一種面對面(face-to-face)的溝通模

式意味網民發言或上載短片時只是面對電腦而非真實的接收者因此在較少

限制的情況下青少年的行為會變得大膽激進甚至刻意挑戰社教化約束演

變成為一個難受控制的「網絡社會我」這種草根式連結方式所建構起來的網路

社會必須依賴相互的信任(mutual trust)才能彼此聯繫起來成為一個社群

換言之相互的信任乃是電腦網路社群這樣水平式社會組織得以順利運作的主

要機制前面提到電腦網路組織及運作的方式將會是以基層使用者為主體

讓電腦網路的每一位使用者都有同等的權利與義務共同形成電腦網路社會的

價值與規範因此整個網路社群的運作絕大部份是依賴網路使用者的高度自

制與自我規範

網路領域雖然是人類空前第一次有機會獲得完全自由可能展現自我的場

域但網路社群這樣的安排與設定同樣給予網路使用者誤用乃至濫用此完全自

由權利的空間網路社群的倫理問題即是由此而衍生出來可以想見的因為網

路空間的自由所引起的誤用與濫用而造成的網路倫理問題將無可避免地會沖擊

破壞網路社群中網民之間相互信賴的機制而相互信任機制的破壞顯然將會

危及網路社群的建構基礎進而影響網路社群的運作與發展當前許多有關網路

社群倫理議題的探討或著手採取的防制對策無論是就法律面或科技面著手但

都只是片面地考慮到如何減少違反網路倫理的事件發生而尚未能從以上所討論

的網路運作機制予以整體之考量事實上在設法解決網路倫理問題之時將會

面臨一個極為棘手的兩難情境首先網民在網路空間的自由「行駛權」所引起

的誤用與濫用而造成的網路倫理問題一定會消蝕網路社群相互信任的連結運作

機制進而鬆動網路社群的建構基礎然而若著手針對網路倫理問題採取「有

效對策」則勢必要對網民在網路社群中的自由權加以設限如此一來固然可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5

以解決部份的倫理問題但是這樣的作法事實上是犧牲了網路社群當初之所以

被創立起來的最珍貴的特質即網民擁有的近乎完全自由的悠遊空間準此以

往可能會扼殺這個人類自己所創造出來的虛擬網路社區進一步發展的潛力因

為網路社群中網民自我規範自我節制而相互信賴的基本理想與實踐機制有

可能會因為這些防制倫理問題發生的預防或補救措施而蕩然無存因此尋求解

決網路社群倫理問題之道的關鍵基本上是在網民的自由權力與因之而起的誤

用濫用自由之間尋找拿捏一個適當的平衡點(balance point)這個平衡點

一方面必須能夠繼續支持網路社群原有的自由權與自我規範機制另一方面又必

須能夠制止因誤用濫用自由而產生的傾斜顯然的這是一件高難度的藝術工

作是全體網民必須共同面對思量的艱鉅任務工作因為網民才是網路社群的

裁決者網民們在網路社群中的所作所為將決定未來網路世界的面貌

隨著網路空間(cyberspace)的逐步擴充與全球化連結當代人類有機會透

過這個系統完全依其自由意志建構其個人理想的社會聯繫關係國度年輕世

代進入社會常經由創業展現理念達成理想其中中小企業的蓬勃發展的成果

不但成為多數青年創業的指標同時在台灣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這種創業精神更

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與影響基於正因為中小企業對台灣經濟的貢獻邁入數

位經濟世代它理應是研究創業家成功因素的重要議題之一鑒於社會網絡關係在

華人社會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這篇研究論文期望透過探討社會網絡行為在創

業家的創業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期望能夠回答下列重要的問題創業家在其社

會網絡行為表現上有何特色創業家如何營建其社會網絡創業家如何透過社

會網絡來獲得其所需的資訊及獲得潛在利益

研究結果顯示創業家會經由不同的管道可能是正式的組織或公協會專

業協會或是非正式的場合中與別人建立或深或淺的關係並透過不同的互動方

式得到不同的資訊從關鍵人物(強連帶)身上可以得到產業重要的技術與知

識還能發展情感的支持而一般社交朋友(弱連帶)可以得到較多較廣泛的

資訊創業家會透過強連帶關係及參與各種公協會社團活動非正式活動等不

同方式拓展社會網絡關係獲得各種資訊與潛在的商機利益創業家求學過程

與先前工作經驗所累積的人脈也是新創事業發展時的重要資源這篇研究從社

會網絡理論及特徵試圖系統地討論創業家社會網絡關係行為及其意義期透過

這篇研究發現能夠做為學者對未來創業家社會網絡行為研究的基礎而從個案資

料分析的創業家社會網絡關係行為也能夠給創業家一些實務建議讓創業家明

白了解社會網絡關係對創業的重要性以及建立和拓展社會網絡關係的參考幫

助其在經營新創事業時更加順利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6

資料一如何落實網路言論管理

來源摘要自<幾個值得進一步澄清的網路規範根本問題反省與辯論的開端

>《律師雜誌》(第 233期1999年 2月 15日)

作者劉靜怡

網址

httpwwwlawbankcomtwtreatisepl_articleaspxAID=P000010717

《摘要》

網際網路媒介傳播服務的功能人際多元的互動的結構無遠弗屆的網路資

訊服務等確實已帶來人類生活上的便捷惟不諱言的是網路犯罪的問題也隨

之日益增多併發例如網路色情非法竊取網路資料利用網路散播謠言中傷

他人販賣違禁品侵犯他人的著作權刊登不實廣告欺騙社會大眾等

都是網路被不當使用的另一個面向有鑑於此目前全球大多數國家針對社會使

用網人口規模持續快速的發展來看多以積極的態度建立一套「網路資訊規範與

倫理守則」以防止並解決日益嚴重的網路犯罪問題各國政府除了應立法對網

路的不當使用加以規範外並潔何業者的配合以及網路使用者網路管理者敦促

各藉由自身發動自律行為其次各政府在立法時須注意勿以條例式的規範因

為網路太過多元並隨時有新的變化發生所以立法時應以是否造成他人各項損

失為論斷的依據同時也須加強民眾守法的觀念切記勿再重蹈以往嚴以立法寬

於執行的復轍在建立網路秩序與規範之始或許有些困難因為網路本身太過多

變及難以控制不過如果能將這些理念能形成一種風氣配合網路快速的傳播及

廣大多元影響力等的特性必然可以對整個網路倫理與文化有很大的幫助

其次在審視網路秩序規範與網路自由等行為所具的爭辯形式時首先應

從網路特性作為探討的基礎分析網際網路作為一種新興類型的傳媒而言他

具有以下的特性多媒體性(multimedia)超文本性(hypertext)封包切換(packet

switching)同時性(synchronicity)互動性(interactivity)透過這些特性

網際網路得以建構一個自由的虛擬空間他的自由性突破了真實物理疆界的侷

限也穿越了時間的的限制個人的思想言論只要他願意就可以在極短的時

間之內傳播到各地領域中同時經由他人的閱讀與迴響將很快成為一個集體的共

識再就商業的行銷販售來看只要商人的行銷策略能即時反應市場趨勢或

將商品內容的特色以創意行銷作為一個銷售的賣點即能以速度快效率高的

手法進入市場當一個眾人期待已久的美麗新世界似乎已能實質有效地呈現臨在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7

你我眼前時科技的進步除了讓人性得以貼近自由惟同時隨興發揮的任意行

為讓一些人性的醜惡面也隨之帶進了科技所構築的這個虛擬世界之中網路謠

言網路詐欺網路駭客網路色情網路病毒等都證明了網路並不宜是

一個可以完全自由任性行為的地方也因此他仍需要維持一定的秩序讓大家

都要遵守必要的規範才能讓虛擬社會系統不致發生紊亂同時也是融合傳承傳

統真實社會真正的意義

準此就一個國家資訊政策形成過程而言在新興資訊科技發展的初期資

訊政策使應該及早將其可能的影響納入評估以確保新興資訊科技在普遍使用的

同時能夠將選擇和彈性極大化當然此一架構他應該式重塑資訊政策形成過

程的觀點而並非是強調主張政府應該積極介入甚或控制新興資訊科技的發展

走向是一種主張資訊社會公共政策形成下所應該具有更為開放型式下的形式

亦即是這類的論點其所涉及之民主憲政傳統下的政府功能在科技主導的社會結

構中其所行使公權力的界限與控制等的新興制度面的問題分析相關政策執再

行面可以參酌的內容下列的幾個考量方向

一首先應從網路世界爭議面應該如何規範做起

二從現實生活行為中進入網路世界的規範建置

三法律社會規範與資訊科技的倫理關係的建構

四實證法律 VS網路社會-政府國家公權力 VS網路社會

五網路規範倫理秩序法規未來發展趨勢之省思

最後關於這個課題就個人而言面對網路聞名的新興生活空間領域時人

們因受限於過去所累積生活經驗的影響理當會將傳統的記憶與經驗與當代變動

的新型式進行一種對比性差異結構架的形式做出探討與評價所以除了要更理

解網路世界規範運作過程之外當然更要針對傳統世界的規範做出省思其次

在網路世界現實生活中的人們也要面對掌握市場那些無形的操控之手做出太討

理解在資訊科技時代人們除了要面對的是千萬隻隱藏在背後電腦程式設計師

的雙手之外對於參與網路資訊製造傳播的鍵盤之手都是人們必須理解同

時加以掌握的資訊節構要知道網路世界作為一個多元溝通的新社會形式其本

質乃是應以理性的互動溝通作為行為正當性的基礎故每一位網民應有的認知是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8

網路社會互動溝通特性的新行為形式而絕非是透過各種管道渲染或是參與網路

世界的負面傳佈的心態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9

資料二美國資訊自由法的運作經驗

來源摘要自<美國資訊自由法的運作經驗>(台灣新聞記者協會)

作者劉靜怡台大國發所教授

時間2004年 9月 24日

網址httpwwwatjorgtwJudgeercon1aspnumber=42

《摘要》

傳播媒體言論自由權力的內容與義務的結構範圍除了在少數極權社會國家

之外通常都是各政府媒體學者公眾輿論在眾聲喧譁爭議聲中的重要討論

焦點惟當「言論自由」成為事過境遷後的媒體內容裝飾器物後新聞內容的文

字內容的爭議性似乎也從未有機會在人們的生活環境中真正具體的實現它資

訊傳播內含真正的意義

所謂的言論自由以最簡單傳統的話來解釋是「我擁有此一基本的言論自

由與保護於特定的場域有發表言論的自由同時不受到任何事先的監審

(Censorship)與限制(Prior Restraint)並對此言論內容負完全責任而此言論

應包括語言與非語言之型式」無論這一段文字對言論自由詮釋的意義與功能為

何不過他卻實也是號稱民主言論自由大國-美國在歷經了長期時間洗鍊下所

獲得的一項歷史形式的文字詮釋的結晶

不過從歷史的衍發過程中可以肯定的是「言論自由」一直是令一個社會當

權者愛恨交加的名詞也因此註定了它永遠得不到它安定無虞保障形式的主因之

一就在網路快速發展迅速延伸至聲全球世界每一個領域時網路上資訊中過

載與不當言論的批評聲浪讓言論自由又再一次的讓新興的網路媒體面臨了發

展上另一個新興的挑戰茲以美國的發展為例1996 年首先點燃的戰火是「通

訊端正法案」(Communications Decency Act of 1996)他在 Reno v ACLU 的案例

辯論中受到了挫敗但之後美國最高法院宣佈判定「通訊端正法案」的部份條

文屬於違憲也因此讓網路言論自由的保護戰爭在初期得到了應有的重視

不過如果從網路的特性來探討言論自由就有如童早年美國西部拓荒時

代那些愛打抱不平的牛仔們用槍隻來捍衛自己的圈地時他們充滿著理想與正

義的姿態網路社會雖然已走過了蠻荒的年代但虛擬的網路世界裡確有充滿

了如西部開拓時期那般的充滿著許多的未知未來他的發展仍有待轉移實體世界

的規制甚或是重新創造來導入網路世界

審視網際網路發展至今一直都是以資訊自由流通與共享為其經營的精神

所在而其中的基礎所在就是每一位末端使用者都能擁有從網路上自由「擷取」

資訊的權利而這也網際網路功能角色立足的所在所謂的「資訊擷取自由」

就是指一切存在於網路上的資訊每一位使用者都理應能夠自由的擷取也就是

說使用者應該被假設為「善意」的使用者故在網路行為的領域中每一個使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0

用者都應該能自由的擷取所需的資訊而無需擔心是否會觸犯法律

無論是網際網路通路中的資訊或是存在於任何一種傳播媒體的資訊預先過

濾篩選的責任本來就不應該被加諸在使用者的身上相對的是應該成為每一個

資訊「提供者」應有的責任而網路上的資訊若有瑕疵其責任也應該在於「提

供者」無疑的資訊的瑕疵絕對是由於「提供者」的不正確或誤作為而產生的

而非一味的規論至最末端「使用者」的身分上如果在此時將責任歸於使用者

或視其為幫助犯則此無異於就保護智慧財產之名加重了使用者沈重的道德責

準此保障每一個末端使用者擁有「資訊擷取自由」的權力讓每一個網路

使用者在瀏覽網路上的資訊時無需擔心是否不經意的「重製」了他人的著作

也無需擔心從網路上下載的資訊是否會違反法律顯然這是一項非常必要的新思

維而不只是單一的資訊擷取自由意義探討的問題對於存放資訊的使用者私人

物品來說也具有隱私權不可侵犯的意義存在深一層的探究賦予使用者能夠

自由下載並且單純供個人使用的權利這與著作權法上面所揭諸的「尊重智慧財

產」是毫無衝突的資訊能夠自由的流通網路以及知識才能快速的傳布並且

匯集更多的資訊擴大網路的範圍使得知識經濟的規模能更擴大網路的發展

之所以能一日千里畢竟得自於資訊的多元高速即時的傳播特性

如果堅信要求每一個使用者在網路下載資訊時都必須先加以審核該資訊是

否有使用上的瑕疵性那麼對於每一個使用者來說無異是在行為中加重了深

沈的負擔讓使用者起了排斥的寒蟬效應導致使用者可能基於違法的風險不願

意擷取在網路上的資訊因為除非該資訊能夠先證明其為「無瑕疵」的使用

即或式如此審是當前網路資訊領域中所存在著大量的資訊但是又有多少資訊

能夠讓使用者在無負擔的形式下下載使用的告知呢準此如是的擴大勇用者

責任的後果於是必須讓合法的資訊提供者必須花費更大的力量去證明自己是

單純的資訊使用者每一個「提供者」也必須保證「使用者」下載該資訊不會觸

犯法律如此網路自由與快速流通的本質將起重大的改變並且在缺乏一套足夠

信任的機制讓使用者能安心下載資訊試問這難道是身為資訊「提供者」所樂

意見到的情況難道這樣有助於資訊自由有助於國家知識經濟的發展

其次就傳播節構而言資訊提供者與使用者之間原本即存在著「先傳後播」

的結構性關係如果沒有這項資訊先在網路上「存在」那麼使用者的「擷取」

行為就不會發生所以不但存在著前後順序也存在著因果關係論及責任分配

有瑕疵資訊必然來自於「提供者」討論「到底是誰侵犯智慧財產權」的時候

最直接的答案必然是瑕疵資訊的提供者那麼把這個責任擴大到「使用者」的身

上難道會是一件合理的事情如果「合理使用」的責任範圍本身根本不合理那

麼使用上又如何論以合理處在這個網際網路高度發展的時代之中使用者應該

被假設是善意的並且能夠以一般所公認的普通方式去自由的取得網路上一切

存在的資訊而不被賦予「預先審查」的責任網路的世界應該是更拉近「提供

者」與「使用者」間彼此的距離而不是由類似此次的事件造成提供者與使用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1

者相互對立因為真正的侵權責任是存在於「合法提供者」與「非法提供者」

之間的只要能夠阻止非法提供者那麼智慧財產的侵犯就會消失根本無須將

預先審核的重大責任加諸在使用者的身上

面對網路多元介面傳播世代的發展人們如何運用那些傳統新聞自

由的模式以一種典範傳承的態度作為應對二十一世紀各項挑戰的基

礎是一項社會全體必須省思的新思維與行為規範讓人們共同凝聚共

識重新作出共同的承諾一起為此一新興的傳播事業的發展作出努力貢

獻讓人們匯聚智慧締造一些高科技化的生活形式作為人類推動此一

新文明取得全世界共同確實進步的力量讓人們並肩前進倡導此一自

由的精神與秩序為了前一個時代理念的延續更也為了賦與每一個年

輕世代參與者期許的希望與機會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2

資料三匯流發展下傳播內容管制原則之探討 來源摘要自<匯流發展下傳播內容管制原則之探討>發表於交通大學2009 年

全國科技法律研討會

作者陳志宇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

網址httplawblogilf-twcomreadphp97htm

《摘要》

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傳統大眾播媒介壓縮技術網際網路等在數位科技

的主導下將傳統獨立經營發展的廣播通信資訊等傳播媒體產業其所用的

機具設備產製模式服務功能等有關的經營組織模式於「科技匯流」(Technology

Convergence)的形式下已建構出以「數位平台」為經營基礎的「新媒體」(New

Media)結構數位傳播技術已有效地融合了傳統媒體音訊視訊數據訊號分

界的形式並將其功能整合在數位平台上以不同介面的形式傳輸資訊

麥克博斯特(Mark Poster)指出 20 世紀的結束見證了傳播科技系統與

產銷型態結構世代更替的過程傳統傳播活動的進行是將資訊符號從一個定點傳

送到廣泛接收的過程資訊符號通過電子類比訊號縮短了時空距離繼起的新世

代傳播則是以數位化符碼與技術駕馭時空環境麥克將媒介傳播技術領域的分界

分成兩個時代用以說明

(一)媒介商品是由一組比例上屬於極少數專業製播者將資訊內容傳送給

不特定為數眾多消費者社會大眾使用的形式屬於一種由媒體所主導「播放型傳

播模式」(broadcast model of communication)的經營制度

(二)在 20 世紀末一股由ldquo資訊高速公路rdquo及衛星通訊技術以及電視

電腦電話等數位媒介匯流(converge)等整合而成的新興媒介傳播模式成

功發展後他建構了一種多元互動為核心的傳播形態此即是ldquo次世代媒體rdquo的

意義審視在此一數位形是新媒體多工介面的結構原本傳統報紙雜誌廣播

電視等獨立經營的大眾媒體的組織都多已只能成為新媒體多工結構中不同介

面經營的形式而已

當經由數位科技匯流成功地整合傳統媒體於一體的經營形式後於是傳統媒

體產業的經營形態於式啟動了「新媒體」革命性創新經營發展的脈動一個廣

義新媒體的意義是一個以數位平台為基礎整合平面視聽網路通信等傳播

業務他可以是一種垂直整合分工整合經營的形式他也可以是一種水平整合結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3

合異業聯盟所謂多角化經營的策略在新媒體的經營結構體制中傳統大眾媒介

資訊載具因功能不同而形成的獨立經營事業領域分界惟在新媒體整合經營組織

模式的運作下其企製行銷管理等制度都已完全為之解放因此無論就媒

體政策主管的政府機關或事業經營參與的投資者閱聽人社會大眾學術研究者

等而言這都必須是一項全新思維下有效推動參與機制以及其無可規避必須急

於面對空前挑戰的課題

當前述的形式以因為資訊社會的新機制快速地結合傳統社會制度有效地

運作並且共構了一個全新效率實體互動(physical)的新社會形勢時這也同

時也引導現代資訊素養革命性創新變革的成就隨著資訊高速公路普及化的發

展以及衛星通訊技術與電視電腦電話等的技術結合後一種結合製作行

銷消費等三者共構而成的新媒體的經營模式正逐漸快速地取代ldquo第一世代媒

介rdquo的運作型態於是大眾媒介次世代的經營理念結構與制度正式的躍入

人類的生活機能中此即是「次世代媒介制度」的本質就硬體而言它以「數位

技術」為基礎就傳播經營的特質而言它是去核心化的多元交流形式讓每一位

媒介介面的參與者既是受播者也應是傳播者而一個更貼切的用詞應是資訊傳播

ldquo參與者rdquo(participator)的角色大量且高密度投入數位平台所提供情境環境

下的互動傳播行為時也締造了人類文化一個新資訊社會文明的成就

審視新數位匯流發展下的形勢已將各項傳統制度的結構由產業水平層級

的分工將通訊傳播「內容」與「平台」區分開來作頁同時這兩者的管制基礎

目標價值觀也截然不同需至訂出在產業去管制自由化的潮流中內容層面

的管制反而需要重新審視再管制的適當性「內容」與科技產業變動的關連性

低卻與社會價值觀念一貫的關連性高如人性尊嚴與心智未成熟者的保護不

因科技或平台的變革而有不同相對的言論自由的保障弱勢族群媒體近用的

增進也應檢視其社會目標補充一般法律規範不足

引介以下這篇文章介紹了心媒介平台依性質對傳播內容應受管制責任有

高低差異新興的媒體服務自律機制比政府管制更有效達成管制目的並兼顧

創新發展這篇研究從傳統內容管制的基礎出發參酌歐盟 2007 年之視聽影音

多媒體指令以及層級模式分析通訊傳播平台的特性提出細分化的原則探討不

同平台受管制密度的差異提供各位在參與新數位文明下一項行為參考的依據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3

至於一些部落客因閱讀者超人氣的擁護建立了對自己作品的信心因而

將作品「出書」者此一現象據個人之觀察其特點亦與前述對部落格之各項

觀點相類所謂的粉絲人氣或市場接受度亦未必與作品水準相等

就出版之著作而言古人有所謂的「名山事業」有所謂的「文章千古事

得失寸心知」(杜甫詩)現代之國語文教育者也常教育說「要提昇國語文

程度要多多閱讀課外書」衡之今日出版物或許就部落客之出書而言亦為

基於一自我表現或者可說「作紀念」之動機而憑其人氣粉絲有相當之銷售量

但就社會對出版著作仍具有相當看重之價值而言出版物之素質如何一般「讀

者」亦恐難以分辨

當然文學作品是否有價值事實上也有其層面與時代性的意義所謂雅與

俗各有其所好陶淵明的作品在當代並未被主流文化所接受到後代才廣受重

視是故就「文學」而言不管是不是網路作品任何人皆有創作與發表的自由

與權利出版為著作亦然其價值亦自是多元而未為定數短期內市場接受度高

的未必會長期受肯定

但就「閱聽人」或「讀者」層面而言對於作品素質之分辨則是需要教育

的增進其素養就像每個人都會唱歌但未必都唱得好每個人都可以寫作出書

但未必是都能寫出「好書」唯就網路媒體正向面觀之作者能於開放的空間「勤

情」於發表期論著社會應該給予肯定至少這是一種不同意見表達的方式其次

就讀者的角度來看是否接受又是另一種場境即或是負面的評價其正向的意義

乃是建構了讀者社群「批判」的能力當然正負二元論最終仍須接受「市場」的

驗證要還是不要接受它存在

審視「癌症部落客」這篇另類課題專業論文研究其所展現的功能是它檢視

部落格對於癌症病患這群弱勢族群所擁有寫作的可能性及意義以特定的健康

議題癌症之部落格回答以下兩個研究問題誰是癌症部落客癌症部落客

如何書寫癌症這篇研究選取兩大部落格系統「Yahoo奇摩」部落格以及「無

名小站」部落格共 63 個選取 315 篇貼文進行內容分析結果發現部落格作者

多是年輕的女性患者貼文可看出部落客的社會連結與面對疾病的書寫動機研

究結果意味著癌症部落格有潛力成為一般大眾書寫處理疾病的空間且部落客為

社會中健康議題的資訊來源之一誰能說這樣的文章「部落格」其所啟發網路媒

體傳播功能新探討意義的所在一種由分眾主導滿足分眾需求的媒介經營形式正

逐漸的發展形成當中同時也開啟了新媒體傳播社會意義的新生命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4

資料三創業家社會網絡行為之質性研究

來源摘要自<創業家社會網絡行為之質性研究>《創業管理研究》(第二卷

第四期頁1-242007年12月)

作者陳家聲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教授

網址httpwwwerjorgtwsearchJournalFilev02n04V02N4-1pdf

《摘要》

網路社會行為的特徵乃是公民式連結組織的形式它不像傳統人類社會一般

有階層化組織方式也就是說這樣的結構方式並沒有一個核心的機制透過權力

的運作將整個社群連結起來網絡溝通方式的出現令使用網絡的人多了一種虛

擬的身分而這就是一種較少受到社教化約束的「虛擬我」青少年使用「虛擬

我」的身分在網絡發言或發布短片由於並非一種面對面(face-to-face)的溝通模

式意味網民發言或上載短片時只是面對電腦而非真實的接收者因此在較少

限制的情況下青少年的行為會變得大膽激進甚至刻意挑戰社教化約束演

變成為一個難受控制的「網絡社會我」這種草根式連結方式所建構起來的網路

社會必須依賴相互的信任(mutual trust)才能彼此聯繫起來成為一個社群

換言之相互的信任乃是電腦網路社群這樣水平式社會組織得以順利運作的主

要機制前面提到電腦網路組織及運作的方式將會是以基層使用者為主體

讓電腦網路的每一位使用者都有同等的權利與義務共同形成電腦網路社會的

價值與規範因此整個網路社群的運作絕大部份是依賴網路使用者的高度自

制與自我規範

網路領域雖然是人類空前第一次有機會獲得完全自由可能展現自我的場

域但網路社群這樣的安排與設定同樣給予網路使用者誤用乃至濫用此完全自

由權利的空間網路社群的倫理問題即是由此而衍生出來可以想見的因為網

路空間的自由所引起的誤用與濫用而造成的網路倫理問題將無可避免地會沖擊

破壞網路社群中網民之間相互信賴的機制而相互信任機制的破壞顯然將會

危及網路社群的建構基礎進而影響網路社群的運作與發展當前許多有關網路

社群倫理議題的探討或著手採取的防制對策無論是就法律面或科技面著手但

都只是片面地考慮到如何減少違反網路倫理的事件發生而尚未能從以上所討論

的網路運作機制予以整體之考量事實上在設法解決網路倫理問題之時將會

面臨一個極為棘手的兩難情境首先網民在網路空間的自由「行駛權」所引起

的誤用與濫用而造成的網路倫理問題一定會消蝕網路社群相互信任的連結運作

機制進而鬆動網路社群的建構基礎然而若著手針對網路倫理問題採取「有

效對策」則勢必要對網民在網路社群中的自由權加以設限如此一來固然可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5

以解決部份的倫理問題但是這樣的作法事實上是犧牲了網路社群當初之所以

被創立起來的最珍貴的特質即網民擁有的近乎完全自由的悠遊空間準此以

往可能會扼殺這個人類自己所創造出來的虛擬網路社區進一步發展的潛力因

為網路社群中網民自我規範自我節制而相互信賴的基本理想與實踐機制有

可能會因為這些防制倫理問題發生的預防或補救措施而蕩然無存因此尋求解

決網路社群倫理問題之道的關鍵基本上是在網民的自由權力與因之而起的誤

用濫用自由之間尋找拿捏一個適當的平衡點(balance point)這個平衡點

一方面必須能夠繼續支持網路社群原有的自由權與自我規範機制另一方面又必

須能夠制止因誤用濫用自由而產生的傾斜顯然的這是一件高難度的藝術工

作是全體網民必須共同面對思量的艱鉅任務工作因為網民才是網路社群的

裁決者網民們在網路社群中的所作所為將決定未來網路世界的面貌

隨著網路空間(cyberspace)的逐步擴充與全球化連結當代人類有機會透

過這個系統完全依其自由意志建構其個人理想的社會聯繫關係國度年輕世

代進入社會常經由創業展現理念達成理想其中中小企業的蓬勃發展的成果

不但成為多數青年創業的指標同時在台灣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這種創業精神更

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與影響基於正因為中小企業對台灣經濟的貢獻邁入數

位經濟世代它理應是研究創業家成功因素的重要議題之一鑒於社會網絡關係在

華人社會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這篇研究論文期望透過探討社會網絡行為在創

業家的創業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期望能夠回答下列重要的問題創業家在其社

會網絡行為表現上有何特色創業家如何營建其社會網絡創業家如何透過社

會網絡來獲得其所需的資訊及獲得潛在利益

研究結果顯示創業家會經由不同的管道可能是正式的組織或公協會專

業協會或是非正式的場合中與別人建立或深或淺的關係並透過不同的互動方

式得到不同的資訊從關鍵人物(強連帶)身上可以得到產業重要的技術與知

識還能發展情感的支持而一般社交朋友(弱連帶)可以得到較多較廣泛的

資訊創業家會透過強連帶關係及參與各種公協會社團活動非正式活動等不

同方式拓展社會網絡關係獲得各種資訊與潛在的商機利益創業家求學過程

與先前工作經驗所累積的人脈也是新創事業發展時的重要資源這篇研究從社

會網絡理論及特徵試圖系統地討論創業家社會網絡關係行為及其意義期透過

這篇研究發現能夠做為學者對未來創業家社會網絡行為研究的基礎而從個案資

料分析的創業家社會網絡關係行為也能夠給創業家一些實務建議讓創業家明

白了解社會網絡關係對創業的重要性以及建立和拓展社會網絡關係的參考幫

助其在經營新創事業時更加順利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6

資料一如何落實網路言論管理

來源摘要自<幾個值得進一步澄清的網路規範根本問題反省與辯論的開端

>《律師雜誌》(第 233期1999年 2月 15日)

作者劉靜怡

網址

httpwwwlawbankcomtwtreatisepl_articleaspxAID=P000010717

《摘要》

網際網路媒介傳播服務的功能人際多元的互動的結構無遠弗屆的網路資

訊服務等確實已帶來人類生活上的便捷惟不諱言的是網路犯罪的問題也隨

之日益增多併發例如網路色情非法竊取網路資料利用網路散播謠言中傷

他人販賣違禁品侵犯他人的著作權刊登不實廣告欺騙社會大眾等

都是網路被不當使用的另一個面向有鑑於此目前全球大多數國家針對社會使

用網人口規模持續快速的發展來看多以積極的態度建立一套「網路資訊規範與

倫理守則」以防止並解決日益嚴重的網路犯罪問題各國政府除了應立法對網

路的不當使用加以規範外並潔何業者的配合以及網路使用者網路管理者敦促

各藉由自身發動自律行為其次各政府在立法時須注意勿以條例式的規範因

為網路太過多元並隨時有新的變化發生所以立法時應以是否造成他人各項損

失為論斷的依據同時也須加強民眾守法的觀念切記勿再重蹈以往嚴以立法寬

於執行的復轍在建立網路秩序與規範之始或許有些困難因為網路本身太過多

變及難以控制不過如果能將這些理念能形成一種風氣配合網路快速的傳播及

廣大多元影響力等的特性必然可以對整個網路倫理與文化有很大的幫助

其次在審視網路秩序規範與網路自由等行為所具的爭辯形式時首先應

從網路特性作為探討的基礎分析網際網路作為一種新興類型的傳媒而言他

具有以下的特性多媒體性(multimedia)超文本性(hypertext)封包切換(packet

switching)同時性(synchronicity)互動性(interactivity)透過這些特性

網際網路得以建構一個自由的虛擬空間他的自由性突破了真實物理疆界的侷

限也穿越了時間的的限制個人的思想言論只要他願意就可以在極短的時

間之內傳播到各地領域中同時經由他人的閱讀與迴響將很快成為一個集體的共

識再就商業的行銷販售來看只要商人的行銷策略能即時反應市場趨勢或

將商品內容的特色以創意行銷作為一個銷售的賣點即能以速度快效率高的

手法進入市場當一個眾人期待已久的美麗新世界似乎已能實質有效地呈現臨在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7

你我眼前時科技的進步除了讓人性得以貼近自由惟同時隨興發揮的任意行

為讓一些人性的醜惡面也隨之帶進了科技所構築的這個虛擬世界之中網路謠

言網路詐欺網路駭客網路色情網路病毒等都證明了網路並不宜是

一個可以完全自由任性行為的地方也因此他仍需要維持一定的秩序讓大家

都要遵守必要的規範才能讓虛擬社會系統不致發生紊亂同時也是融合傳承傳

統真實社會真正的意義

準此就一個國家資訊政策形成過程而言在新興資訊科技發展的初期資

訊政策使應該及早將其可能的影響納入評估以確保新興資訊科技在普遍使用的

同時能夠將選擇和彈性極大化當然此一架構他應該式重塑資訊政策形成過

程的觀點而並非是強調主張政府應該積極介入甚或控制新興資訊科技的發展

走向是一種主張資訊社會公共政策形成下所應該具有更為開放型式下的形式

亦即是這類的論點其所涉及之民主憲政傳統下的政府功能在科技主導的社會結

構中其所行使公權力的界限與控制等的新興制度面的問題分析相關政策執再

行面可以參酌的內容下列的幾個考量方向

一首先應從網路世界爭議面應該如何規範做起

二從現實生活行為中進入網路世界的規範建置

三法律社會規範與資訊科技的倫理關係的建構

四實證法律 VS網路社會-政府國家公權力 VS網路社會

五網路規範倫理秩序法規未來發展趨勢之省思

最後關於這個課題就個人而言面對網路聞名的新興生活空間領域時人

們因受限於過去所累積生活經驗的影響理當會將傳統的記憶與經驗與當代變動

的新型式進行一種對比性差異結構架的形式做出探討與評價所以除了要更理

解網路世界規範運作過程之外當然更要針對傳統世界的規範做出省思其次

在網路世界現實生活中的人們也要面對掌握市場那些無形的操控之手做出太討

理解在資訊科技時代人們除了要面對的是千萬隻隱藏在背後電腦程式設計師

的雙手之外對於參與網路資訊製造傳播的鍵盤之手都是人們必須理解同

時加以掌握的資訊節構要知道網路世界作為一個多元溝通的新社會形式其本

質乃是應以理性的互動溝通作為行為正當性的基礎故每一位網民應有的認知是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8

網路社會互動溝通特性的新行為形式而絕非是透過各種管道渲染或是參與網路

世界的負面傳佈的心態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9

資料二美國資訊自由法的運作經驗

來源摘要自<美國資訊自由法的運作經驗>(台灣新聞記者協會)

作者劉靜怡台大國發所教授

時間2004年 9月 24日

網址httpwwwatjorgtwJudgeercon1aspnumber=42

《摘要》

傳播媒體言論自由權力的內容與義務的結構範圍除了在少數極權社會國家

之外通常都是各政府媒體學者公眾輿論在眾聲喧譁爭議聲中的重要討論

焦點惟當「言論自由」成為事過境遷後的媒體內容裝飾器物後新聞內容的文

字內容的爭議性似乎也從未有機會在人們的生活環境中真正具體的實現它資

訊傳播內含真正的意義

所謂的言論自由以最簡單傳統的話來解釋是「我擁有此一基本的言論自

由與保護於特定的場域有發表言論的自由同時不受到任何事先的監審

(Censorship)與限制(Prior Restraint)並對此言論內容負完全責任而此言論

應包括語言與非語言之型式」無論這一段文字對言論自由詮釋的意義與功能為

何不過他卻實也是號稱民主言論自由大國-美國在歷經了長期時間洗鍊下所

獲得的一項歷史形式的文字詮釋的結晶

不過從歷史的衍發過程中可以肯定的是「言論自由」一直是令一個社會當

權者愛恨交加的名詞也因此註定了它永遠得不到它安定無虞保障形式的主因之

一就在網路快速發展迅速延伸至聲全球世界每一個領域時網路上資訊中過

載與不當言論的批評聲浪讓言論自由又再一次的讓新興的網路媒體面臨了發

展上另一個新興的挑戰茲以美國的發展為例1996 年首先點燃的戰火是「通

訊端正法案」(Communications Decency Act of 1996)他在 Reno v ACLU 的案例

辯論中受到了挫敗但之後美國最高法院宣佈判定「通訊端正法案」的部份條

文屬於違憲也因此讓網路言論自由的保護戰爭在初期得到了應有的重視

不過如果從網路的特性來探討言論自由就有如童早年美國西部拓荒時

代那些愛打抱不平的牛仔們用槍隻來捍衛自己的圈地時他們充滿著理想與正

義的姿態網路社會雖然已走過了蠻荒的年代但虛擬的網路世界裡確有充滿

了如西部開拓時期那般的充滿著許多的未知未來他的發展仍有待轉移實體世界

的規制甚或是重新創造來導入網路世界

審視網際網路發展至今一直都是以資訊自由流通與共享為其經營的精神

所在而其中的基礎所在就是每一位末端使用者都能擁有從網路上自由「擷取」

資訊的權利而這也網際網路功能角色立足的所在所謂的「資訊擷取自由」

就是指一切存在於網路上的資訊每一位使用者都理應能夠自由的擷取也就是

說使用者應該被假設為「善意」的使用者故在網路行為的領域中每一個使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0

用者都應該能自由的擷取所需的資訊而無需擔心是否會觸犯法律

無論是網際網路通路中的資訊或是存在於任何一種傳播媒體的資訊預先過

濾篩選的責任本來就不應該被加諸在使用者的身上相對的是應該成為每一個

資訊「提供者」應有的責任而網路上的資訊若有瑕疵其責任也應該在於「提

供者」無疑的資訊的瑕疵絕對是由於「提供者」的不正確或誤作為而產生的

而非一味的規論至最末端「使用者」的身分上如果在此時將責任歸於使用者

或視其為幫助犯則此無異於就保護智慧財產之名加重了使用者沈重的道德責

準此保障每一個末端使用者擁有「資訊擷取自由」的權力讓每一個網路

使用者在瀏覽網路上的資訊時無需擔心是否不經意的「重製」了他人的著作

也無需擔心從網路上下載的資訊是否會違反法律顯然這是一項非常必要的新思

維而不只是單一的資訊擷取自由意義探討的問題對於存放資訊的使用者私人

物品來說也具有隱私權不可侵犯的意義存在深一層的探究賦予使用者能夠

自由下載並且單純供個人使用的權利這與著作權法上面所揭諸的「尊重智慧財

產」是毫無衝突的資訊能夠自由的流通網路以及知識才能快速的傳布並且

匯集更多的資訊擴大網路的範圍使得知識經濟的規模能更擴大網路的發展

之所以能一日千里畢竟得自於資訊的多元高速即時的傳播特性

如果堅信要求每一個使用者在網路下載資訊時都必須先加以審核該資訊是

否有使用上的瑕疵性那麼對於每一個使用者來說無異是在行為中加重了深

沈的負擔讓使用者起了排斥的寒蟬效應導致使用者可能基於違法的風險不願

意擷取在網路上的資訊因為除非該資訊能夠先證明其為「無瑕疵」的使用

即或式如此審是當前網路資訊領域中所存在著大量的資訊但是又有多少資訊

能夠讓使用者在無負擔的形式下下載使用的告知呢準此如是的擴大勇用者

責任的後果於是必須讓合法的資訊提供者必須花費更大的力量去證明自己是

單純的資訊使用者每一個「提供者」也必須保證「使用者」下載該資訊不會觸

犯法律如此網路自由與快速流通的本質將起重大的改變並且在缺乏一套足夠

信任的機制讓使用者能安心下載資訊試問這難道是身為資訊「提供者」所樂

意見到的情況難道這樣有助於資訊自由有助於國家知識經濟的發展

其次就傳播節構而言資訊提供者與使用者之間原本即存在著「先傳後播」

的結構性關係如果沒有這項資訊先在網路上「存在」那麼使用者的「擷取」

行為就不會發生所以不但存在著前後順序也存在著因果關係論及責任分配

有瑕疵資訊必然來自於「提供者」討論「到底是誰侵犯智慧財產權」的時候

最直接的答案必然是瑕疵資訊的提供者那麼把這個責任擴大到「使用者」的身

上難道會是一件合理的事情如果「合理使用」的責任範圍本身根本不合理那

麼使用上又如何論以合理處在這個網際網路高度發展的時代之中使用者應該

被假設是善意的並且能夠以一般所公認的普通方式去自由的取得網路上一切

存在的資訊而不被賦予「預先審查」的責任網路的世界應該是更拉近「提供

者」與「使用者」間彼此的距離而不是由類似此次的事件造成提供者與使用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1

者相互對立因為真正的侵權責任是存在於「合法提供者」與「非法提供者」

之間的只要能夠阻止非法提供者那麼智慧財產的侵犯就會消失根本無須將

預先審核的重大責任加諸在使用者的身上

面對網路多元介面傳播世代的發展人們如何運用那些傳統新聞自

由的模式以一種典範傳承的態度作為應對二十一世紀各項挑戰的基

礎是一項社會全體必須省思的新思維與行為規範讓人們共同凝聚共

識重新作出共同的承諾一起為此一新興的傳播事業的發展作出努力貢

獻讓人們匯聚智慧締造一些高科技化的生活形式作為人類推動此一

新文明取得全世界共同確實進步的力量讓人們並肩前進倡導此一自

由的精神與秩序為了前一個時代理念的延續更也為了賦與每一個年

輕世代參與者期許的希望與機會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2

資料三匯流發展下傳播內容管制原則之探討 來源摘要自<匯流發展下傳播內容管制原則之探討>發表於交通大學2009 年

全國科技法律研討會

作者陳志宇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

網址httplawblogilf-twcomreadphp97htm

《摘要》

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傳統大眾播媒介壓縮技術網際網路等在數位科技

的主導下將傳統獨立經營發展的廣播通信資訊等傳播媒體產業其所用的

機具設備產製模式服務功能等有關的經營組織模式於「科技匯流」(Technology

Convergence)的形式下已建構出以「數位平台」為經營基礎的「新媒體」(New

Media)結構數位傳播技術已有效地融合了傳統媒體音訊視訊數據訊號分

界的形式並將其功能整合在數位平台上以不同介面的形式傳輸資訊

麥克博斯特(Mark Poster)指出 20 世紀的結束見證了傳播科技系統與

產銷型態結構世代更替的過程傳統傳播活動的進行是將資訊符號從一個定點傳

送到廣泛接收的過程資訊符號通過電子類比訊號縮短了時空距離繼起的新世

代傳播則是以數位化符碼與技術駕馭時空環境麥克將媒介傳播技術領域的分界

分成兩個時代用以說明

(一)媒介商品是由一組比例上屬於極少數專業製播者將資訊內容傳送給

不特定為數眾多消費者社會大眾使用的形式屬於一種由媒體所主導「播放型傳

播模式」(broadcast model of communication)的經營制度

(二)在 20 世紀末一股由ldquo資訊高速公路rdquo及衛星通訊技術以及電視

電腦電話等數位媒介匯流(converge)等整合而成的新興媒介傳播模式成

功發展後他建構了一種多元互動為核心的傳播形態此即是ldquo次世代媒體rdquo的

意義審視在此一數位形是新媒體多工介面的結構原本傳統報紙雜誌廣播

電視等獨立經營的大眾媒體的組織都多已只能成為新媒體多工結構中不同介

面經營的形式而已

當經由數位科技匯流成功地整合傳統媒體於一體的經營形式後於是傳統媒

體產業的經營形態於式啟動了「新媒體」革命性創新經營發展的脈動一個廣

義新媒體的意義是一個以數位平台為基礎整合平面視聽網路通信等傳播

業務他可以是一種垂直整合分工整合經營的形式他也可以是一種水平整合結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3

合異業聯盟所謂多角化經營的策略在新媒體的經營結構體制中傳統大眾媒介

資訊載具因功能不同而形成的獨立經營事業領域分界惟在新媒體整合經營組織

模式的運作下其企製行銷管理等制度都已完全為之解放因此無論就媒

體政策主管的政府機關或事業經營參與的投資者閱聽人社會大眾學術研究者

等而言這都必須是一項全新思維下有效推動參與機制以及其無可規避必須急

於面對空前挑戰的課題

當前述的形式以因為資訊社會的新機制快速地結合傳統社會制度有效地

運作並且共構了一個全新效率實體互動(physical)的新社會形勢時這也同

時也引導現代資訊素養革命性創新變革的成就隨著資訊高速公路普及化的發

展以及衛星通訊技術與電視電腦電話等的技術結合後一種結合製作行

銷消費等三者共構而成的新媒體的經營模式正逐漸快速地取代ldquo第一世代媒

介rdquo的運作型態於是大眾媒介次世代的經營理念結構與制度正式的躍入

人類的生活機能中此即是「次世代媒介制度」的本質就硬體而言它以「數位

技術」為基礎就傳播經營的特質而言它是去核心化的多元交流形式讓每一位

媒介介面的參與者既是受播者也應是傳播者而一個更貼切的用詞應是資訊傳播

ldquo參與者rdquo(participator)的角色大量且高密度投入數位平台所提供情境環境

下的互動傳播行為時也締造了人類文化一個新資訊社會文明的成就

審視新數位匯流發展下的形勢已將各項傳統制度的結構由產業水平層級

的分工將通訊傳播「內容」與「平台」區分開來作頁同時這兩者的管制基礎

目標價值觀也截然不同需至訂出在產業去管制自由化的潮流中內容層面

的管制反而需要重新審視再管制的適當性「內容」與科技產業變動的關連性

低卻與社會價值觀念一貫的關連性高如人性尊嚴與心智未成熟者的保護不

因科技或平台的變革而有不同相對的言論自由的保障弱勢族群媒體近用的

增進也應檢視其社會目標補充一般法律規範不足

引介以下這篇文章介紹了心媒介平台依性質對傳播內容應受管制責任有

高低差異新興的媒體服務自律機制比政府管制更有效達成管制目的並兼顧

創新發展這篇研究從傳統內容管制的基礎出發參酌歐盟 2007 年之視聽影音

多媒體指令以及層級模式分析通訊傳播平台的特性提出細分化的原則探討不

同平台受管制密度的差異提供各位在參與新數位文明下一項行為參考的依據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4

資料三創業家社會網絡行為之質性研究

來源摘要自<創業家社會網絡行為之質性研究>《創業管理研究》(第二卷

第四期頁1-242007年12月)

作者陳家聲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教授

網址httpwwwerjorgtwsearchJournalFilev02n04V02N4-1pdf

《摘要》

網路社會行為的特徵乃是公民式連結組織的形式它不像傳統人類社會一般

有階層化組織方式也就是說這樣的結構方式並沒有一個核心的機制透過權力

的運作將整個社群連結起來網絡溝通方式的出現令使用網絡的人多了一種虛

擬的身分而這就是一種較少受到社教化約束的「虛擬我」青少年使用「虛擬

我」的身分在網絡發言或發布短片由於並非一種面對面(face-to-face)的溝通模

式意味網民發言或上載短片時只是面對電腦而非真實的接收者因此在較少

限制的情況下青少年的行為會變得大膽激進甚至刻意挑戰社教化約束演

變成為一個難受控制的「網絡社會我」這種草根式連結方式所建構起來的網路

社會必須依賴相互的信任(mutual trust)才能彼此聯繫起來成為一個社群

換言之相互的信任乃是電腦網路社群這樣水平式社會組織得以順利運作的主

要機制前面提到電腦網路組織及運作的方式將會是以基層使用者為主體

讓電腦網路的每一位使用者都有同等的權利與義務共同形成電腦網路社會的

價值與規範因此整個網路社群的運作絕大部份是依賴網路使用者的高度自

制與自我規範

網路領域雖然是人類空前第一次有機會獲得完全自由可能展現自我的場

域但網路社群這樣的安排與設定同樣給予網路使用者誤用乃至濫用此完全自

由權利的空間網路社群的倫理問題即是由此而衍生出來可以想見的因為網

路空間的自由所引起的誤用與濫用而造成的網路倫理問題將無可避免地會沖擊

破壞網路社群中網民之間相互信賴的機制而相互信任機制的破壞顯然將會

危及網路社群的建構基礎進而影響網路社群的運作與發展當前許多有關網路

社群倫理議題的探討或著手採取的防制對策無論是就法律面或科技面著手但

都只是片面地考慮到如何減少違反網路倫理的事件發生而尚未能從以上所討論

的網路運作機制予以整體之考量事實上在設法解決網路倫理問題之時將會

面臨一個極為棘手的兩難情境首先網民在網路空間的自由「行駛權」所引起

的誤用與濫用而造成的網路倫理問題一定會消蝕網路社群相互信任的連結運作

機制進而鬆動網路社群的建構基礎然而若著手針對網路倫理問題採取「有

效對策」則勢必要對網民在網路社群中的自由權加以設限如此一來固然可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5

以解決部份的倫理問題但是這樣的作法事實上是犧牲了網路社群當初之所以

被創立起來的最珍貴的特質即網民擁有的近乎完全自由的悠遊空間準此以

往可能會扼殺這個人類自己所創造出來的虛擬網路社區進一步發展的潛力因

為網路社群中網民自我規範自我節制而相互信賴的基本理想與實踐機制有

可能會因為這些防制倫理問題發生的預防或補救措施而蕩然無存因此尋求解

決網路社群倫理問題之道的關鍵基本上是在網民的自由權力與因之而起的誤

用濫用自由之間尋找拿捏一個適當的平衡點(balance point)這個平衡點

一方面必須能夠繼續支持網路社群原有的自由權與自我規範機制另一方面又必

須能夠制止因誤用濫用自由而產生的傾斜顯然的這是一件高難度的藝術工

作是全體網民必須共同面對思量的艱鉅任務工作因為網民才是網路社群的

裁決者網民們在網路社群中的所作所為將決定未來網路世界的面貌

隨著網路空間(cyberspace)的逐步擴充與全球化連結當代人類有機會透

過這個系統完全依其自由意志建構其個人理想的社會聯繫關係國度年輕世

代進入社會常經由創業展現理念達成理想其中中小企業的蓬勃發展的成果

不但成為多數青年創業的指標同時在台灣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這種創業精神更

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與影響基於正因為中小企業對台灣經濟的貢獻邁入數

位經濟世代它理應是研究創業家成功因素的重要議題之一鑒於社會網絡關係在

華人社會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這篇研究論文期望透過探討社會網絡行為在創

業家的創業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期望能夠回答下列重要的問題創業家在其社

會網絡行為表現上有何特色創業家如何營建其社會網絡創業家如何透過社

會網絡來獲得其所需的資訊及獲得潛在利益

研究結果顯示創業家會經由不同的管道可能是正式的組織或公協會專

業協會或是非正式的場合中與別人建立或深或淺的關係並透過不同的互動方

式得到不同的資訊從關鍵人物(強連帶)身上可以得到產業重要的技術與知

識還能發展情感的支持而一般社交朋友(弱連帶)可以得到較多較廣泛的

資訊創業家會透過強連帶關係及參與各種公協會社團活動非正式活動等不

同方式拓展社會網絡關係獲得各種資訊與潛在的商機利益創業家求學過程

與先前工作經驗所累積的人脈也是新創事業發展時的重要資源這篇研究從社

會網絡理論及特徵試圖系統地討論創業家社會網絡關係行為及其意義期透過

這篇研究發現能夠做為學者對未來創業家社會網絡行為研究的基礎而從個案資

料分析的創業家社會網絡關係行為也能夠給創業家一些實務建議讓創業家明

白了解社會網絡關係對創業的重要性以及建立和拓展社會網絡關係的參考幫

助其在經營新創事業時更加順利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6

資料一如何落實網路言論管理

來源摘要自<幾個值得進一步澄清的網路規範根本問題反省與辯論的開端

>《律師雜誌》(第 233期1999年 2月 15日)

作者劉靜怡

網址

httpwwwlawbankcomtwtreatisepl_articleaspxAID=P000010717

《摘要》

網際網路媒介傳播服務的功能人際多元的互動的結構無遠弗屆的網路資

訊服務等確實已帶來人類生活上的便捷惟不諱言的是網路犯罪的問題也隨

之日益增多併發例如網路色情非法竊取網路資料利用網路散播謠言中傷

他人販賣違禁品侵犯他人的著作權刊登不實廣告欺騙社會大眾等

都是網路被不當使用的另一個面向有鑑於此目前全球大多數國家針對社會使

用網人口規模持續快速的發展來看多以積極的態度建立一套「網路資訊規範與

倫理守則」以防止並解決日益嚴重的網路犯罪問題各國政府除了應立法對網

路的不當使用加以規範外並潔何業者的配合以及網路使用者網路管理者敦促

各藉由自身發動自律行為其次各政府在立法時須注意勿以條例式的規範因

為網路太過多元並隨時有新的變化發生所以立法時應以是否造成他人各項損

失為論斷的依據同時也須加強民眾守法的觀念切記勿再重蹈以往嚴以立法寬

於執行的復轍在建立網路秩序與規範之始或許有些困難因為網路本身太過多

變及難以控制不過如果能將這些理念能形成一種風氣配合網路快速的傳播及

廣大多元影響力等的特性必然可以對整個網路倫理與文化有很大的幫助

其次在審視網路秩序規範與網路自由等行為所具的爭辯形式時首先應

從網路特性作為探討的基礎分析網際網路作為一種新興類型的傳媒而言他

具有以下的特性多媒體性(multimedia)超文本性(hypertext)封包切換(packet

switching)同時性(synchronicity)互動性(interactivity)透過這些特性

網際網路得以建構一個自由的虛擬空間他的自由性突破了真實物理疆界的侷

限也穿越了時間的的限制個人的思想言論只要他願意就可以在極短的時

間之內傳播到各地領域中同時經由他人的閱讀與迴響將很快成為一個集體的共

識再就商業的行銷販售來看只要商人的行銷策略能即時反應市場趨勢或

將商品內容的特色以創意行銷作為一個銷售的賣點即能以速度快效率高的

手法進入市場當一個眾人期待已久的美麗新世界似乎已能實質有效地呈現臨在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7

你我眼前時科技的進步除了讓人性得以貼近自由惟同時隨興發揮的任意行

為讓一些人性的醜惡面也隨之帶進了科技所構築的這個虛擬世界之中網路謠

言網路詐欺網路駭客網路色情網路病毒等都證明了網路並不宜是

一個可以完全自由任性行為的地方也因此他仍需要維持一定的秩序讓大家

都要遵守必要的規範才能讓虛擬社會系統不致發生紊亂同時也是融合傳承傳

統真實社會真正的意義

準此就一個國家資訊政策形成過程而言在新興資訊科技發展的初期資

訊政策使應該及早將其可能的影響納入評估以確保新興資訊科技在普遍使用的

同時能夠將選擇和彈性極大化當然此一架構他應該式重塑資訊政策形成過

程的觀點而並非是強調主張政府應該積極介入甚或控制新興資訊科技的發展

走向是一種主張資訊社會公共政策形成下所應該具有更為開放型式下的形式

亦即是這類的論點其所涉及之民主憲政傳統下的政府功能在科技主導的社會結

構中其所行使公權力的界限與控制等的新興制度面的問題分析相關政策執再

行面可以參酌的內容下列的幾個考量方向

一首先應從網路世界爭議面應該如何規範做起

二從現實生活行為中進入網路世界的規範建置

三法律社會規範與資訊科技的倫理關係的建構

四實證法律 VS網路社會-政府國家公權力 VS網路社會

五網路規範倫理秩序法規未來發展趨勢之省思

最後關於這個課題就個人而言面對網路聞名的新興生活空間領域時人

們因受限於過去所累積生活經驗的影響理當會將傳統的記憶與經驗與當代變動

的新型式進行一種對比性差異結構架的形式做出探討與評價所以除了要更理

解網路世界規範運作過程之外當然更要針對傳統世界的規範做出省思其次

在網路世界現實生活中的人們也要面對掌握市場那些無形的操控之手做出太討

理解在資訊科技時代人們除了要面對的是千萬隻隱藏在背後電腦程式設計師

的雙手之外對於參與網路資訊製造傳播的鍵盤之手都是人們必須理解同

時加以掌握的資訊節構要知道網路世界作為一個多元溝通的新社會形式其本

質乃是應以理性的互動溝通作為行為正當性的基礎故每一位網民應有的認知是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8

網路社會互動溝通特性的新行為形式而絕非是透過各種管道渲染或是參與網路

世界的負面傳佈的心態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9

資料二美國資訊自由法的運作經驗

來源摘要自<美國資訊自由法的運作經驗>(台灣新聞記者協會)

作者劉靜怡台大國發所教授

時間2004年 9月 24日

網址httpwwwatjorgtwJudgeercon1aspnumber=42

《摘要》

傳播媒體言論自由權力的內容與義務的結構範圍除了在少數極權社會國家

之外通常都是各政府媒體學者公眾輿論在眾聲喧譁爭議聲中的重要討論

焦點惟當「言論自由」成為事過境遷後的媒體內容裝飾器物後新聞內容的文

字內容的爭議性似乎也從未有機會在人們的生活環境中真正具體的實現它資

訊傳播內含真正的意義

所謂的言論自由以最簡單傳統的話來解釋是「我擁有此一基本的言論自

由與保護於特定的場域有發表言論的自由同時不受到任何事先的監審

(Censorship)與限制(Prior Restraint)並對此言論內容負完全責任而此言論

應包括語言與非語言之型式」無論這一段文字對言論自由詮釋的意義與功能為

何不過他卻實也是號稱民主言論自由大國-美國在歷經了長期時間洗鍊下所

獲得的一項歷史形式的文字詮釋的結晶

不過從歷史的衍發過程中可以肯定的是「言論自由」一直是令一個社會當

權者愛恨交加的名詞也因此註定了它永遠得不到它安定無虞保障形式的主因之

一就在網路快速發展迅速延伸至聲全球世界每一個領域時網路上資訊中過

載與不當言論的批評聲浪讓言論自由又再一次的讓新興的網路媒體面臨了發

展上另一個新興的挑戰茲以美國的發展為例1996 年首先點燃的戰火是「通

訊端正法案」(Communications Decency Act of 1996)他在 Reno v ACLU 的案例

辯論中受到了挫敗但之後美國最高法院宣佈判定「通訊端正法案」的部份條

文屬於違憲也因此讓網路言論自由的保護戰爭在初期得到了應有的重視

不過如果從網路的特性來探討言論自由就有如童早年美國西部拓荒時

代那些愛打抱不平的牛仔們用槍隻來捍衛自己的圈地時他們充滿著理想與正

義的姿態網路社會雖然已走過了蠻荒的年代但虛擬的網路世界裡確有充滿

了如西部開拓時期那般的充滿著許多的未知未來他的發展仍有待轉移實體世界

的規制甚或是重新創造來導入網路世界

審視網際網路發展至今一直都是以資訊自由流通與共享為其經營的精神

所在而其中的基礎所在就是每一位末端使用者都能擁有從網路上自由「擷取」

資訊的權利而這也網際網路功能角色立足的所在所謂的「資訊擷取自由」

就是指一切存在於網路上的資訊每一位使用者都理應能夠自由的擷取也就是

說使用者應該被假設為「善意」的使用者故在網路行為的領域中每一個使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0

用者都應該能自由的擷取所需的資訊而無需擔心是否會觸犯法律

無論是網際網路通路中的資訊或是存在於任何一種傳播媒體的資訊預先過

濾篩選的責任本來就不應該被加諸在使用者的身上相對的是應該成為每一個

資訊「提供者」應有的責任而網路上的資訊若有瑕疵其責任也應該在於「提

供者」無疑的資訊的瑕疵絕對是由於「提供者」的不正確或誤作為而產生的

而非一味的規論至最末端「使用者」的身分上如果在此時將責任歸於使用者

或視其為幫助犯則此無異於就保護智慧財產之名加重了使用者沈重的道德責

準此保障每一個末端使用者擁有「資訊擷取自由」的權力讓每一個網路

使用者在瀏覽網路上的資訊時無需擔心是否不經意的「重製」了他人的著作

也無需擔心從網路上下載的資訊是否會違反法律顯然這是一項非常必要的新思

維而不只是單一的資訊擷取自由意義探討的問題對於存放資訊的使用者私人

物品來說也具有隱私權不可侵犯的意義存在深一層的探究賦予使用者能夠

自由下載並且單純供個人使用的權利這與著作權法上面所揭諸的「尊重智慧財

產」是毫無衝突的資訊能夠自由的流通網路以及知識才能快速的傳布並且

匯集更多的資訊擴大網路的範圍使得知識經濟的規模能更擴大網路的發展

之所以能一日千里畢竟得自於資訊的多元高速即時的傳播特性

如果堅信要求每一個使用者在網路下載資訊時都必須先加以審核該資訊是

否有使用上的瑕疵性那麼對於每一個使用者來說無異是在行為中加重了深

沈的負擔讓使用者起了排斥的寒蟬效應導致使用者可能基於違法的風險不願

意擷取在網路上的資訊因為除非該資訊能夠先證明其為「無瑕疵」的使用

即或式如此審是當前網路資訊領域中所存在著大量的資訊但是又有多少資訊

能夠讓使用者在無負擔的形式下下載使用的告知呢準此如是的擴大勇用者

責任的後果於是必須讓合法的資訊提供者必須花費更大的力量去證明自己是

單純的資訊使用者每一個「提供者」也必須保證「使用者」下載該資訊不會觸

犯法律如此網路自由與快速流通的本質將起重大的改變並且在缺乏一套足夠

信任的機制讓使用者能安心下載資訊試問這難道是身為資訊「提供者」所樂

意見到的情況難道這樣有助於資訊自由有助於國家知識經濟的發展

其次就傳播節構而言資訊提供者與使用者之間原本即存在著「先傳後播」

的結構性關係如果沒有這項資訊先在網路上「存在」那麼使用者的「擷取」

行為就不會發生所以不但存在著前後順序也存在著因果關係論及責任分配

有瑕疵資訊必然來自於「提供者」討論「到底是誰侵犯智慧財產權」的時候

最直接的答案必然是瑕疵資訊的提供者那麼把這個責任擴大到「使用者」的身

上難道會是一件合理的事情如果「合理使用」的責任範圍本身根本不合理那

麼使用上又如何論以合理處在這個網際網路高度發展的時代之中使用者應該

被假設是善意的並且能夠以一般所公認的普通方式去自由的取得網路上一切

存在的資訊而不被賦予「預先審查」的責任網路的世界應該是更拉近「提供

者」與「使用者」間彼此的距離而不是由類似此次的事件造成提供者與使用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1

者相互對立因為真正的侵權責任是存在於「合法提供者」與「非法提供者」

之間的只要能夠阻止非法提供者那麼智慧財產的侵犯就會消失根本無須將

預先審核的重大責任加諸在使用者的身上

面對網路多元介面傳播世代的發展人們如何運用那些傳統新聞自

由的模式以一種典範傳承的態度作為應對二十一世紀各項挑戰的基

礎是一項社會全體必須省思的新思維與行為規範讓人們共同凝聚共

識重新作出共同的承諾一起為此一新興的傳播事業的發展作出努力貢

獻讓人們匯聚智慧締造一些高科技化的生活形式作為人類推動此一

新文明取得全世界共同確實進步的力量讓人們並肩前進倡導此一自

由的精神與秩序為了前一個時代理念的延續更也為了賦與每一個年

輕世代參與者期許的希望與機會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2

資料三匯流發展下傳播內容管制原則之探討 來源摘要自<匯流發展下傳播內容管制原則之探討>發表於交通大學2009 年

全國科技法律研討會

作者陳志宇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

網址httplawblogilf-twcomreadphp97htm

《摘要》

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傳統大眾播媒介壓縮技術網際網路等在數位科技

的主導下將傳統獨立經營發展的廣播通信資訊等傳播媒體產業其所用的

機具設備產製模式服務功能等有關的經營組織模式於「科技匯流」(Technology

Convergence)的形式下已建構出以「數位平台」為經營基礎的「新媒體」(New

Media)結構數位傳播技術已有效地融合了傳統媒體音訊視訊數據訊號分

界的形式並將其功能整合在數位平台上以不同介面的形式傳輸資訊

麥克博斯特(Mark Poster)指出 20 世紀的結束見證了傳播科技系統與

產銷型態結構世代更替的過程傳統傳播活動的進行是將資訊符號從一個定點傳

送到廣泛接收的過程資訊符號通過電子類比訊號縮短了時空距離繼起的新世

代傳播則是以數位化符碼與技術駕馭時空環境麥克將媒介傳播技術領域的分界

分成兩個時代用以說明

(一)媒介商品是由一組比例上屬於極少數專業製播者將資訊內容傳送給

不特定為數眾多消費者社會大眾使用的形式屬於一種由媒體所主導「播放型傳

播模式」(broadcast model of communication)的經營制度

(二)在 20 世紀末一股由ldquo資訊高速公路rdquo及衛星通訊技術以及電視

電腦電話等數位媒介匯流(converge)等整合而成的新興媒介傳播模式成

功發展後他建構了一種多元互動為核心的傳播形態此即是ldquo次世代媒體rdquo的

意義審視在此一數位形是新媒體多工介面的結構原本傳統報紙雜誌廣播

電視等獨立經營的大眾媒體的組織都多已只能成為新媒體多工結構中不同介

面經營的形式而已

當經由數位科技匯流成功地整合傳統媒體於一體的經營形式後於是傳統媒

體產業的經營形態於式啟動了「新媒體」革命性創新經營發展的脈動一個廣

義新媒體的意義是一個以數位平台為基礎整合平面視聽網路通信等傳播

業務他可以是一種垂直整合分工整合經營的形式他也可以是一種水平整合結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3

合異業聯盟所謂多角化經營的策略在新媒體的經營結構體制中傳統大眾媒介

資訊載具因功能不同而形成的獨立經營事業領域分界惟在新媒體整合經營組織

模式的運作下其企製行銷管理等制度都已完全為之解放因此無論就媒

體政策主管的政府機關或事業經營參與的投資者閱聽人社會大眾學術研究者

等而言這都必須是一項全新思維下有效推動參與機制以及其無可規避必須急

於面對空前挑戰的課題

當前述的形式以因為資訊社會的新機制快速地結合傳統社會制度有效地

運作並且共構了一個全新效率實體互動(physical)的新社會形勢時這也同

時也引導現代資訊素養革命性創新變革的成就隨著資訊高速公路普及化的發

展以及衛星通訊技術與電視電腦電話等的技術結合後一種結合製作行

銷消費等三者共構而成的新媒體的經營模式正逐漸快速地取代ldquo第一世代媒

介rdquo的運作型態於是大眾媒介次世代的經營理念結構與制度正式的躍入

人類的生活機能中此即是「次世代媒介制度」的本質就硬體而言它以「數位

技術」為基礎就傳播經營的特質而言它是去核心化的多元交流形式讓每一位

媒介介面的參與者既是受播者也應是傳播者而一個更貼切的用詞應是資訊傳播

ldquo參與者rdquo(participator)的角色大量且高密度投入數位平台所提供情境環境

下的互動傳播行為時也締造了人類文化一個新資訊社會文明的成就

審視新數位匯流發展下的形勢已將各項傳統制度的結構由產業水平層級

的分工將通訊傳播「內容」與「平台」區分開來作頁同時這兩者的管制基礎

目標價值觀也截然不同需至訂出在產業去管制自由化的潮流中內容層面

的管制反而需要重新審視再管制的適當性「內容」與科技產業變動的關連性

低卻與社會價值觀念一貫的關連性高如人性尊嚴與心智未成熟者的保護不

因科技或平台的變革而有不同相對的言論自由的保障弱勢族群媒體近用的

增進也應檢視其社會目標補充一般法律規範不足

引介以下這篇文章介紹了心媒介平台依性質對傳播內容應受管制責任有

高低差異新興的媒體服務自律機制比政府管制更有效達成管制目的並兼顧

創新發展這篇研究從傳統內容管制的基礎出發參酌歐盟 2007 年之視聽影音

多媒體指令以及層級模式分析通訊傳播平台的特性提出細分化的原則探討不

同平台受管制密度的差異提供各位在參與新數位文明下一項行為參考的依據

子議題四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解決人類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35

以解決部份的倫理問題但是這樣的作法事實上是犧牲了網路社群當初之所以

被創立起來的最珍貴的特質即網民擁有的近乎完全自由的悠遊空間準此以

往可能會扼殺這個人類自己所創造出來的虛擬網路社區進一步發展的潛力因

為網路社群中網民自我規範自我節制而相互信賴的基本理想與實踐機制有

可能會因為這些防制倫理問題發生的預防或補救措施而蕩然無存因此尋求解

決網路社群倫理問題之道的關鍵基本上是在網民的自由權力與因之而起的誤

用濫用自由之間尋找拿捏一個適當的平衡點(balance point)這個平衡點

一方面必須能夠繼續支持網路社群原有的自由權與自我規範機制另一方面又必

須能夠制止因誤用濫用自由而產生的傾斜顯然的這是一件高難度的藝術工

作是全體網民必須共同面對思量的艱鉅任務工作因為網民才是網路社群的

裁決者網民們在網路社群中的所作所為將決定未來網路世界的面貌

隨著網路空間(cyberspace)的逐步擴充與全球化連結當代人類有機會透

過這個系統完全依其自由意志建構其個人理想的社會聯繫關係國度年輕世

代進入社會常經由創業展現理念達成理想其中中小企業的蓬勃發展的成果

不但成為多數青年創業的指標同時在台灣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這種創業精神更

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與影響基於正因為中小企業對台灣經濟的貢獻邁入數

位經濟世代它理應是研究創業家成功因素的重要議題之一鑒於社會網絡關係在

華人社會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這篇研究論文期望透過探討社會網絡行為在創

業家的創業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期望能夠回答下列重要的問題創業家在其社

會網絡行為表現上有何特色創業家如何營建其社會網絡創業家如何透過社

會網絡來獲得其所需的資訊及獲得潛在利益

研究結果顯示創業家會經由不同的管道可能是正式的組織或公協會專

業協會或是非正式的場合中與別人建立或深或淺的關係並透過不同的互動方

式得到不同的資訊從關鍵人物(強連帶)身上可以得到產業重要的技術與知

識還能發展情感的支持而一般社交朋友(弱連帶)可以得到較多較廣泛的

資訊創業家會透過強連帶關係及參與各種公協會社團活動非正式活動等不

同方式拓展社會網絡關係獲得各種資訊與潛在的商機利益創業家求學過程

與先前工作經驗所累積的人脈也是新創事業發展時的重要資源這篇研究從社

會網絡理論及特徵試圖系統地討論創業家社會網絡關係行為及其意義期透過

這篇研究發現能夠做為學者對未來創業家社會網絡行為研究的基礎而從個案資

料分析的創業家社會網絡關係行為也能夠給創業家一些實務建議讓創業家明

白了解社會網絡關係對創業的重要性以及建立和拓展社會網絡關係的參考幫

助其在經營新創事業時更加順利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6

資料一如何落實網路言論管理

來源摘要自<幾個值得進一步澄清的網路規範根本問題反省與辯論的開端

>《律師雜誌》(第 233期1999年 2月 15日)

作者劉靜怡

網址

httpwwwlawbankcomtwtreatisepl_articleaspxAID=P000010717

《摘要》

網際網路媒介傳播服務的功能人際多元的互動的結構無遠弗屆的網路資

訊服務等確實已帶來人類生活上的便捷惟不諱言的是網路犯罪的問題也隨

之日益增多併發例如網路色情非法竊取網路資料利用網路散播謠言中傷

他人販賣違禁品侵犯他人的著作權刊登不實廣告欺騙社會大眾等

都是網路被不當使用的另一個面向有鑑於此目前全球大多數國家針對社會使

用網人口規模持續快速的發展來看多以積極的態度建立一套「網路資訊規範與

倫理守則」以防止並解決日益嚴重的網路犯罪問題各國政府除了應立法對網

路的不當使用加以規範外並潔何業者的配合以及網路使用者網路管理者敦促

各藉由自身發動自律行為其次各政府在立法時須注意勿以條例式的規範因

為網路太過多元並隨時有新的變化發生所以立法時應以是否造成他人各項損

失為論斷的依據同時也須加強民眾守法的觀念切記勿再重蹈以往嚴以立法寬

於執行的復轍在建立網路秩序與規範之始或許有些困難因為網路本身太過多

變及難以控制不過如果能將這些理念能形成一種風氣配合網路快速的傳播及

廣大多元影響力等的特性必然可以對整個網路倫理與文化有很大的幫助

其次在審視網路秩序規範與網路自由等行為所具的爭辯形式時首先應

從網路特性作為探討的基礎分析網際網路作為一種新興類型的傳媒而言他

具有以下的特性多媒體性(multimedia)超文本性(hypertext)封包切換(packet

switching)同時性(synchronicity)互動性(interactivity)透過這些特性

網際網路得以建構一個自由的虛擬空間他的自由性突破了真實物理疆界的侷

限也穿越了時間的的限制個人的思想言論只要他願意就可以在極短的時

間之內傳播到各地領域中同時經由他人的閱讀與迴響將很快成為一個集體的共

識再就商業的行銷販售來看只要商人的行銷策略能即時反應市場趨勢或

將商品內容的特色以創意行銷作為一個銷售的賣點即能以速度快效率高的

手法進入市場當一個眾人期待已久的美麗新世界似乎已能實質有效地呈現臨在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7

你我眼前時科技的進步除了讓人性得以貼近自由惟同時隨興發揮的任意行

為讓一些人性的醜惡面也隨之帶進了科技所構築的這個虛擬世界之中網路謠

言網路詐欺網路駭客網路色情網路病毒等都證明了網路並不宜是

一個可以完全自由任性行為的地方也因此他仍需要維持一定的秩序讓大家

都要遵守必要的規範才能讓虛擬社會系統不致發生紊亂同時也是融合傳承傳

統真實社會真正的意義

準此就一個國家資訊政策形成過程而言在新興資訊科技發展的初期資

訊政策使應該及早將其可能的影響納入評估以確保新興資訊科技在普遍使用的

同時能夠將選擇和彈性極大化當然此一架構他應該式重塑資訊政策形成過

程的觀點而並非是強調主張政府應該積極介入甚或控制新興資訊科技的發展

走向是一種主張資訊社會公共政策形成下所應該具有更為開放型式下的形式

亦即是這類的論點其所涉及之民主憲政傳統下的政府功能在科技主導的社會結

構中其所行使公權力的界限與控制等的新興制度面的問題分析相關政策執再

行面可以參酌的內容下列的幾個考量方向

一首先應從網路世界爭議面應該如何規範做起

二從現實生活行為中進入網路世界的規範建置

三法律社會規範與資訊科技的倫理關係的建構

四實證法律 VS網路社會-政府國家公權力 VS網路社會

五網路規範倫理秩序法規未來發展趨勢之省思

最後關於這個課題就個人而言面對網路聞名的新興生活空間領域時人

們因受限於過去所累積生活經驗的影響理當會將傳統的記憶與經驗與當代變動

的新型式進行一種對比性差異結構架的形式做出探討與評價所以除了要更理

解網路世界規範運作過程之外當然更要針對傳統世界的規範做出省思其次

在網路世界現實生活中的人們也要面對掌握市場那些無形的操控之手做出太討

理解在資訊科技時代人們除了要面對的是千萬隻隱藏在背後電腦程式設計師

的雙手之外對於參與網路資訊製造傳播的鍵盤之手都是人們必須理解同

時加以掌握的資訊節構要知道網路世界作為一個多元溝通的新社會形式其本

質乃是應以理性的互動溝通作為行為正當性的基礎故每一位網民應有的認知是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8

網路社會互動溝通特性的新行為形式而絕非是透過各種管道渲染或是參與網路

世界的負面傳佈的心態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9

資料二美國資訊自由法的運作經驗

來源摘要自<美國資訊自由法的運作經驗>(台灣新聞記者協會)

作者劉靜怡台大國發所教授

時間2004年 9月 24日

網址httpwwwatjorgtwJudgeercon1aspnumber=42

《摘要》

傳播媒體言論自由權力的內容與義務的結構範圍除了在少數極權社會國家

之外通常都是各政府媒體學者公眾輿論在眾聲喧譁爭議聲中的重要討論

焦點惟當「言論自由」成為事過境遷後的媒體內容裝飾器物後新聞內容的文

字內容的爭議性似乎也從未有機會在人們的生活環境中真正具體的實現它資

訊傳播內含真正的意義

所謂的言論自由以最簡單傳統的話來解釋是「我擁有此一基本的言論自

由與保護於特定的場域有發表言論的自由同時不受到任何事先的監審

(Censorship)與限制(Prior Restraint)並對此言論內容負完全責任而此言論

應包括語言與非語言之型式」無論這一段文字對言論自由詮釋的意義與功能為

何不過他卻實也是號稱民主言論自由大國-美國在歷經了長期時間洗鍊下所

獲得的一項歷史形式的文字詮釋的結晶

不過從歷史的衍發過程中可以肯定的是「言論自由」一直是令一個社會當

權者愛恨交加的名詞也因此註定了它永遠得不到它安定無虞保障形式的主因之

一就在網路快速發展迅速延伸至聲全球世界每一個領域時網路上資訊中過

載與不當言論的批評聲浪讓言論自由又再一次的讓新興的網路媒體面臨了發

展上另一個新興的挑戰茲以美國的發展為例1996 年首先點燃的戰火是「通

訊端正法案」(Communications Decency Act of 1996)他在 Reno v ACLU 的案例

辯論中受到了挫敗但之後美國最高法院宣佈判定「通訊端正法案」的部份條

文屬於違憲也因此讓網路言論自由的保護戰爭在初期得到了應有的重視

不過如果從網路的特性來探討言論自由就有如童早年美國西部拓荒時

代那些愛打抱不平的牛仔們用槍隻來捍衛自己的圈地時他們充滿著理想與正

義的姿態網路社會雖然已走過了蠻荒的年代但虛擬的網路世界裡確有充滿

了如西部開拓時期那般的充滿著許多的未知未來他的發展仍有待轉移實體世界

的規制甚或是重新創造來導入網路世界

審視網際網路發展至今一直都是以資訊自由流通與共享為其經營的精神

所在而其中的基礎所在就是每一位末端使用者都能擁有從網路上自由「擷取」

資訊的權利而這也網際網路功能角色立足的所在所謂的「資訊擷取自由」

就是指一切存在於網路上的資訊每一位使用者都理應能夠自由的擷取也就是

說使用者應該被假設為「善意」的使用者故在網路行為的領域中每一個使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0

用者都應該能自由的擷取所需的資訊而無需擔心是否會觸犯法律

無論是網際網路通路中的資訊或是存在於任何一種傳播媒體的資訊預先過

濾篩選的責任本來就不應該被加諸在使用者的身上相對的是應該成為每一個

資訊「提供者」應有的責任而網路上的資訊若有瑕疵其責任也應該在於「提

供者」無疑的資訊的瑕疵絕對是由於「提供者」的不正確或誤作為而產生的

而非一味的規論至最末端「使用者」的身分上如果在此時將責任歸於使用者

或視其為幫助犯則此無異於就保護智慧財產之名加重了使用者沈重的道德責

準此保障每一個末端使用者擁有「資訊擷取自由」的權力讓每一個網路

使用者在瀏覽網路上的資訊時無需擔心是否不經意的「重製」了他人的著作

也無需擔心從網路上下載的資訊是否會違反法律顯然這是一項非常必要的新思

維而不只是單一的資訊擷取自由意義探討的問題對於存放資訊的使用者私人

物品來說也具有隱私權不可侵犯的意義存在深一層的探究賦予使用者能夠

自由下載並且單純供個人使用的權利這與著作權法上面所揭諸的「尊重智慧財

產」是毫無衝突的資訊能夠自由的流通網路以及知識才能快速的傳布並且

匯集更多的資訊擴大網路的範圍使得知識經濟的規模能更擴大網路的發展

之所以能一日千里畢竟得自於資訊的多元高速即時的傳播特性

如果堅信要求每一個使用者在網路下載資訊時都必須先加以審核該資訊是

否有使用上的瑕疵性那麼對於每一個使用者來說無異是在行為中加重了深

沈的負擔讓使用者起了排斥的寒蟬效應導致使用者可能基於違法的風險不願

意擷取在網路上的資訊因為除非該資訊能夠先證明其為「無瑕疵」的使用

即或式如此審是當前網路資訊領域中所存在著大量的資訊但是又有多少資訊

能夠讓使用者在無負擔的形式下下載使用的告知呢準此如是的擴大勇用者

責任的後果於是必須讓合法的資訊提供者必須花費更大的力量去證明自己是

單純的資訊使用者每一個「提供者」也必須保證「使用者」下載該資訊不會觸

犯法律如此網路自由與快速流通的本質將起重大的改變並且在缺乏一套足夠

信任的機制讓使用者能安心下載資訊試問這難道是身為資訊「提供者」所樂

意見到的情況難道這樣有助於資訊自由有助於國家知識經濟的發展

其次就傳播節構而言資訊提供者與使用者之間原本即存在著「先傳後播」

的結構性關係如果沒有這項資訊先在網路上「存在」那麼使用者的「擷取」

行為就不會發生所以不但存在著前後順序也存在著因果關係論及責任分配

有瑕疵資訊必然來自於「提供者」討論「到底是誰侵犯智慧財產權」的時候

最直接的答案必然是瑕疵資訊的提供者那麼把這個責任擴大到「使用者」的身

上難道會是一件合理的事情如果「合理使用」的責任範圍本身根本不合理那

麼使用上又如何論以合理處在這個網際網路高度發展的時代之中使用者應該

被假設是善意的並且能夠以一般所公認的普通方式去自由的取得網路上一切

存在的資訊而不被賦予「預先審查」的責任網路的世界應該是更拉近「提供

者」與「使用者」間彼此的距離而不是由類似此次的事件造成提供者與使用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1

者相互對立因為真正的侵權責任是存在於「合法提供者」與「非法提供者」

之間的只要能夠阻止非法提供者那麼智慧財產的侵犯就會消失根本無須將

預先審核的重大責任加諸在使用者的身上

面對網路多元介面傳播世代的發展人們如何運用那些傳統新聞自

由的模式以一種典範傳承的態度作為應對二十一世紀各項挑戰的基

礎是一項社會全體必須省思的新思維與行為規範讓人們共同凝聚共

識重新作出共同的承諾一起為此一新興的傳播事業的發展作出努力貢

獻讓人們匯聚智慧締造一些高科技化的生活形式作為人類推動此一

新文明取得全世界共同確實進步的力量讓人們並肩前進倡導此一自

由的精神與秩序為了前一個時代理念的延續更也為了賦與每一個年

輕世代參與者期許的希望與機會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2

資料三匯流發展下傳播內容管制原則之探討 來源摘要自<匯流發展下傳播內容管制原則之探討>發表於交通大學2009 年

全國科技法律研討會

作者陳志宇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

網址httplawblogilf-twcomreadphp97htm

《摘要》

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傳統大眾播媒介壓縮技術網際網路等在數位科技

的主導下將傳統獨立經營發展的廣播通信資訊等傳播媒體產業其所用的

機具設備產製模式服務功能等有關的經營組織模式於「科技匯流」(Technology

Convergence)的形式下已建構出以「數位平台」為經營基礎的「新媒體」(New

Media)結構數位傳播技術已有效地融合了傳統媒體音訊視訊數據訊號分

界的形式並將其功能整合在數位平台上以不同介面的形式傳輸資訊

麥克博斯特(Mark Poster)指出 20 世紀的結束見證了傳播科技系統與

產銷型態結構世代更替的過程傳統傳播活動的進行是將資訊符號從一個定點傳

送到廣泛接收的過程資訊符號通過電子類比訊號縮短了時空距離繼起的新世

代傳播則是以數位化符碼與技術駕馭時空環境麥克將媒介傳播技術領域的分界

分成兩個時代用以說明

(一)媒介商品是由一組比例上屬於極少數專業製播者將資訊內容傳送給

不特定為數眾多消費者社會大眾使用的形式屬於一種由媒體所主導「播放型傳

播模式」(broadcast model of communication)的經營制度

(二)在 20 世紀末一股由ldquo資訊高速公路rdquo及衛星通訊技術以及電視

電腦電話等數位媒介匯流(converge)等整合而成的新興媒介傳播模式成

功發展後他建構了一種多元互動為核心的傳播形態此即是ldquo次世代媒體rdquo的

意義審視在此一數位形是新媒體多工介面的結構原本傳統報紙雜誌廣播

電視等獨立經營的大眾媒體的組織都多已只能成為新媒體多工結構中不同介

面經營的形式而已

當經由數位科技匯流成功地整合傳統媒體於一體的經營形式後於是傳統媒

體產業的經營形態於式啟動了「新媒體」革命性創新經營發展的脈動一個廣

義新媒體的意義是一個以數位平台為基礎整合平面視聽網路通信等傳播

業務他可以是一種垂直整合分工整合經營的形式他也可以是一種水平整合結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3

合異業聯盟所謂多角化經營的策略在新媒體的經營結構體制中傳統大眾媒介

資訊載具因功能不同而形成的獨立經營事業領域分界惟在新媒體整合經營組織

模式的運作下其企製行銷管理等制度都已完全為之解放因此無論就媒

體政策主管的政府機關或事業經營參與的投資者閱聽人社會大眾學術研究者

等而言這都必須是一項全新思維下有效推動參與機制以及其無可規避必須急

於面對空前挑戰的課題

當前述的形式以因為資訊社會的新機制快速地結合傳統社會制度有效地

運作並且共構了一個全新效率實體互動(physical)的新社會形勢時這也同

時也引導現代資訊素養革命性創新變革的成就隨著資訊高速公路普及化的發

展以及衛星通訊技術與電視電腦電話等的技術結合後一種結合製作行

銷消費等三者共構而成的新媒體的經營模式正逐漸快速地取代ldquo第一世代媒

介rdquo的運作型態於是大眾媒介次世代的經營理念結構與制度正式的躍入

人類的生活機能中此即是「次世代媒介制度」的本質就硬體而言它以「數位

技術」為基礎就傳播經營的特質而言它是去核心化的多元交流形式讓每一位

媒介介面的參與者既是受播者也應是傳播者而一個更貼切的用詞應是資訊傳播

ldquo參與者rdquo(participator)的角色大量且高密度投入數位平台所提供情境環境

下的互動傳播行為時也締造了人類文化一個新資訊社會文明的成就

審視新數位匯流發展下的形勢已將各項傳統制度的結構由產業水平層級

的分工將通訊傳播「內容」與「平台」區分開來作頁同時這兩者的管制基礎

目標價值觀也截然不同需至訂出在產業去管制自由化的潮流中內容層面

的管制反而需要重新審視再管制的適當性「內容」與科技產業變動的關連性

低卻與社會價值觀念一貫的關連性高如人性尊嚴與心智未成熟者的保護不

因科技或平台的變革而有不同相對的言論自由的保障弱勢族群媒體近用的

增進也應檢視其社會目標補充一般法律規範不足

引介以下這篇文章介紹了心媒介平台依性質對傳播內容應受管制責任有

高低差異新興的媒體服務自律機制比政府管制更有效達成管制目的並兼顧

創新發展這篇研究從傳統內容管制的基礎出發參酌歐盟 2007 年之視聽影音

多媒體指令以及層級模式分析通訊傳播平台的特性提出細分化的原則探討不

同平台受管制密度的差異提供各位在參與新數位文明下一項行為參考的依據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6

資料一如何落實網路言論管理

來源摘要自<幾個值得進一步澄清的網路規範根本問題反省與辯論的開端

>《律師雜誌》(第 233期1999年 2月 15日)

作者劉靜怡

網址

httpwwwlawbankcomtwtreatisepl_articleaspxAID=P000010717

《摘要》

網際網路媒介傳播服務的功能人際多元的互動的結構無遠弗屆的網路資

訊服務等確實已帶來人類生活上的便捷惟不諱言的是網路犯罪的問題也隨

之日益增多併發例如網路色情非法竊取網路資料利用網路散播謠言中傷

他人販賣違禁品侵犯他人的著作權刊登不實廣告欺騙社會大眾等

都是網路被不當使用的另一個面向有鑑於此目前全球大多數國家針對社會使

用網人口規模持續快速的發展來看多以積極的態度建立一套「網路資訊規範與

倫理守則」以防止並解決日益嚴重的網路犯罪問題各國政府除了應立法對網

路的不當使用加以規範外並潔何業者的配合以及網路使用者網路管理者敦促

各藉由自身發動自律行為其次各政府在立法時須注意勿以條例式的規範因

為網路太過多元並隨時有新的變化發生所以立法時應以是否造成他人各項損

失為論斷的依據同時也須加強民眾守法的觀念切記勿再重蹈以往嚴以立法寬

於執行的復轍在建立網路秩序與規範之始或許有些困難因為網路本身太過多

變及難以控制不過如果能將這些理念能形成一種風氣配合網路快速的傳播及

廣大多元影響力等的特性必然可以對整個網路倫理與文化有很大的幫助

其次在審視網路秩序規範與網路自由等行為所具的爭辯形式時首先應

從網路特性作為探討的基礎分析網際網路作為一種新興類型的傳媒而言他

具有以下的特性多媒體性(multimedia)超文本性(hypertext)封包切換(packet

switching)同時性(synchronicity)互動性(interactivity)透過這些特性

網際網路得以建構一個自由的虛擬空間他的自由性突破了真實物理疆界的侷

限也穿越了時間的的限制個人的思想言論只要他願意就可以在極短的時

間之內傳播到各地領域中同時經由他人的閱讀與迴響將很快成為一個集體的共

識再就商業的行銷販售來看只要商人的行銷策略能即時反應市場趨勢或

將商品內容的特色以創意行銷作為一個銷售的賣點即能以速度快效率高的

手法進入市場當一個眾人期待已久的美麗新世界似乎已能實質有效地呈現臨在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7

你我眼前時科技的進步除了讓人性得以貼近自由惟同時隨興發揮的任意行

為讓一些人性的醜惡面也隨之帶進了科技所構築的這個虛擬世界之中網路謠

言網路詐欺網路駭客網路色情網路病毒等都證明了網路並不宜是

一個可以完全自由任性行為的地方也因此他仍需要維持一定的秩序讓大家

都要遵守必要的規範才能讓虛擬社會系統不致發生紊亂同時也是融合傳承傳

統真實社會真正的意義

準此就一個國家資訊政策形成過程而言在新興資訊科技發展的初期資

訊政策使應該及早將其可能的影響納入評估以確保新興資訊科技在普遍使用的

同時能夠將選擇和彈性極大化當然此一架構他應該式重塑資訊政策形成過

程的觀點而並非是強調主張政府應該積極介入甚或控制新興資訊科技的發展

走向是一種主張資訊社會公共政策形成下所應該具有更為開放型式下的形式

亦即是這類的論點其所涉及之民主憲政傳統下的政府功能在科技主導的社會結

構中其所行使公權力的界限與控制等的新興制度面的問題分析相關政策執再

行面可以參酌的內容下列的幾個考量方向

一首先應從網路世界爭議面應該如何規範做起

二從現實生活行為中進入網路世界的規範建置

三法律社會規範與資訊科技的倫理關係的建構

四實證法律 VS網路社會-政府國家公權力 VS網路社會

五網路規範倫理秩序法規未來發展趨勢之省思

最後關於這個課題就個人而言面對網路聞名的新興生活空間領域時人

們因受限於過去所累積生活經驗的影響理當會將傳統的記憶與經驗與當代變動

的新型式進行一種對比性差異結構架的形式做出探討與評價所以除了要更理

解網路世界規範運作過程之外當然更要針對傳統世界的規範做出省思其次

在網路世界現實生活中的人們也要面對掌握市場那些無形的操控之手做出太討

理解在資訊科技時代人們除了要面對的是千萬隻隱藏在背後電腦程式設計師

的雙手之外對於參與網路資訊製造傳播的鍵盤之手都是人們必須理解同

時加以掌握的資訊節構要知道網路世界作為一個多元溝通的新社會形式其本

質乃是應以理性的互動溝通作為行為正當性的基礎故每一位網民應有的認知是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8

網路社會互動溝通特性的新行為形式而絕非是透過各種管道渲染或是參與網路

世界的負面傳佈的心態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9

資料二美國資訊自由法的運作經驗

來源摘要自<美國資訊自由法的運作經驗>(台灣新聞記者協會)

作者劉靜怡台大國發所教授

時間2004年 9月 24日

網址httpwwwatjorgtwJudgeercon1aspnumber=42

《摘要》

傳播媒體言論自由權力的內容與義務的結構範圍除了在少數極權社會國家

之外通常都是各政府媒體學者公眾輿論在眾聲喧譁爭議聲中的重要討論

焦點惟當「言論自由」成為事過境遷後的媒體內容裝飾器物後新聞內容的文

字內容的爭議性似乎也從未有機會在人們的生活環境中真正具體的實現它資

訊傳播內含真正的意義

所謂的言論自由以最簡單傳統的話來解釋是「我擁有此一基本的言論自

由與保護於特定的場域有發表言論的自由同時不受到任何事先的監審

(Censorship)與限制(Prior Restraint)並對此言論內容負完全責任而此言論

應包括語言與非語言之型式」無論這一段文字對言論自由詮釋的意義與功能為

何不過他卻實也是號稱民主言論自由大國-美國在歷經了長期時間洗鍊下所

獲得的一項歷史形式的文字詮釋的結晶

不過從歷史的衍發過程中可以肯定的是「言論自由」一直是令一個社會當

權者愛恨交加的名詞也因此註定了它永遠得不到它安定無虞保障形式的主因之

一就在網路快速發展迅速延伸至聲全球世界每一個領域時網路上資訊中過

載與不當言論的批評聲浪讓言論自由又再一次的讓新興的網路媒體面臨了發

展上另一個新興的挑戰茲以美國的發展為例1996 年首先點燃的戰火是「通

訊端正法案」(Communications Decency Act of 1996)他在 Reno v ACLU 的案例

辯論中受到了挫敗但之後美國最高法院宣佈判定「通訊端正法案」的部份條

文屬於違憲也因此讓網路言論自由的保護戰爭在初期得到了應有的重視

不過如果從網路的特性來探討言論自由就有如童早年美國西部拓荒時

代那些愛打抱不平的牛仔們用槍隻來捍衛自己的圈地時他們充滿著理想與正

義的姿態網路社會雖然已走過了蠻荒的年代但虛擬的網路世界裡確有充滿

了如西部開拓時期那般的充滿著許多的未知未來他的發展仍有待轉移實體世界

的規制甚或是重新創造來導入網路世界

審視網際網路發展至今一直都是以資訊自由流通與共享為其經營的精神

所在而其中的基礎所在就是每一位末端使用者都能擁有從網路上自由「擷取」

資訊的權利而這也網際網路功能角色立足的所在所謂的「資訊擷取自由」

就是指一切存在於網路上的資訊每一位使用者都理應能夠自由的擷取也就是

說使用者應該被假設為「善意」的使用者故在網路行為的領域中每一個使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0

用者都應該能自由的擷取所需的資訊而無需擔心是否會觸犯法律

無論是網際網路通路中的資訊或是存在於任何一種傳播媒體的資訊預先過

濾篩選的責任本來就不應該被加諸在使用者的身上相對的是應該成為每一個

資訊「提供者」應有的責任而網路上的資訊若有瑕疵其責任也應該在於「提

供者」無疑的資訊的瑕疵絕對是由於「提供者」的不正確或誤作為而產生的

而非一味的規論至最末端「使用者」的身分上如果在此時將責任歸於使用者

或視其為幫助犯則此無異於就保護智慧財產之名加重了使用者沈重的道德責

準此保障每一個末端使用者擁有「資訊擷取自由」的權力讓每一個網路

使用者在瀏覽網路上的資訊時無需擔心是否不經意的「重製」了他人的著作

也無需擔心從網路上下載的資訊是否會違反法律顯然這是一項非常必要的新思

維而不只是單一的資訊擷取自由意義探討的問題對於存放資訊的使用者私人

物品來說也具有隱私權不可侵犯的意義存在深一層的探究賦予使用者能夠

自由下載並且單純供個人使用的權利這與著作權法上面所揭諸的「尊重智慧財

產」是毫無衝突的資訊能夠自由的流通網路以及知識才能快速的傳布並且

匯集更多的資訊擴大網路的範圍使得知識經濟的規模能更擴大網路的發展

之所以能一日千里畢竟得自於資訊的多元高速即時的傳播特性

如果堅信要求每一個使用者在網路下載資訊時都必須先加以審核該資訊是

否有使用上的瑕疵性那麼對於每一個使用者來說無異是在行為中加重了深

沈的負擔讓使用者起了排斥的寒蟬效應導致使用者可能基於違法的風險不願

意擷取在網路上的資訊因為除非該資訊能夠先證明其為「無瑕疵」的使用

即或式如此審是當前網路資訊領域中所存在著大量的資訊但是又有多少資訊

能夠讓使用者在無負擔的形式下下載使用的告知呢準此如是的擴大勇用者

責任的後果於是必須讓合法的資訊提供者必須花費更大的力量去證明自己是

單純的資訊使用者每一個「提供者」也必須保證「使用者」下載該資訊不會觸

犯法律如此網路自由與快速流通的本質將起重大的改變並且在缺乏一套足夠

信任的機制讓使用者能安心下載資訊試問這難道是身為資訊「提供者」所樂

意見到的情況難道這樣有助於資訊自由有助於國家知識經濟的發展

其次就傳播節構而言資訊提供者與使用者之間原本即存在著「先傳後播」

的結構性關係如果沒有這項資訊先在網路上「存在」那麼使用者的「擷取」

行為就不會發生所以不但存在著前後順序也存在著因果關係論及責任分配

有瑕疵資訊必然來自於「提供者」討論「到底是誰侵犯智慧財產權」的時候

最直接的答案必然是瑕疵資訊的提供者那麼把這個責任擴大到「使用者」的身

上難道會是一件合理的事情如果「合理使用」的責任範圍本身根本不合理那

麼使用上又如何論以合理處在這個網際網路高度發展的時代之中使用者應該

被假設是善意的並且能夠以一般所公認的普通方式去自由的取得網路上一切

存在的資訊而不被賦予「預先審查」的責任網路的世界應該是更拉近「提供

者」與「使用者」間彼此的距離而不是由類似此次的事件造成提供者與使用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1

者相互對立因為真正的侵權責任是存在於「合法提供者」與「非法提供者」

之間的只要能夠阻止非法提供者那麼智慧財產的侵犯就會消失根本無須將

預先審核的重大責任加諸在使用者的身上

面對網路多元介面傳播世代的發展人們如何運用那些傳統新聞自

由的模式以一種典範傳承的態度作為應對二十一世紀各項挑戰的基

礎是一項社會全體必須省思的新思維與行為規範讓人們共同凝聚共

識重新作出共同的承諾一起為此一新興的傳播事業的發展作出努力貢

獻讓人們匯聚智慧締造一些高科技化的生活形式作為人類推動此一

新文明取得全世界共同確實進步的力量讓人們並肩前進倡導此一自

由的精神與秩序為了前一個時代理念的延續更也為了賦與每一個年

輕世代參與者期許的希望與機會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2

資料三匯流發展下傳播內容管制原則之探討 來源摘要自<匯流發展下傳播內容管制原則之探討>發表於交通大學2009 年

全國科技法律研討會

作者陳志宇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

網址httplawblogilf-twcomreadphp97htm

《摘要》

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傳統大眾播媒介壓縮技術網際網路等在數位科技

的主導下將傳統獨立經營發展的廣播通信資訊等傳播媒體產業其所用的

機具設備產製模式服務功能等有關的經營組織模式於「科技匯流」(Technology

Convergence)的形式下已建構出以「數位平台」為經營基礎的「新媒體」(New

Media)結構數位傳播技術已有效地融合了傳統媒體音訊視訊數據訊號分

界的形式並將其功能整合在數位平台上以不同介面的形式傳輸資訊

麥克博斯特(Mark Poster)指出 20 世紀的結束見證了傳播科技系統與

產銷型態結構世代更替的過程傳統傳播活動的進行是將資訊符號從一個定點傳

送到廣泛接收的過程資訊符號通過電子類比訊號縮短了時空距離繼起的新世

代傳播則是以數位化符碼與技術駕馭時空環境麥克將媒介傳播技術領域的分界

分成兩個時代用以說明

(一)媒介商品是由一組比例上屬於極少數專業製播者將資訊內容傳送給

不特定為數眾多消費者社會大眾使用的形式屬於一種由媒體所主導「播放型傳

播模式」(broadcast model of communication)的經營制度

(二)在 20 世紀末一股由ldquo資訊高速公路rdquo及衛星通訊技術以及電視

電腦電話等數位媒介匯流(converge)等整合而成的新興媒介傳播模式成

功發展後他建構了一種多元互動為核心的傳播形態此即是ldquo次世代媒體rdquo的

意義審視在此一數位形是新媒體多工介面的結構原本傳統報紙雜誌廣播

電視等獨立經營的大眾媒體的組織都多已只能成為新媒體多工結構中不同介

面經營的形式而已

當經由數位科技匯流成功地整合傳統媒體於一體的經營形式後於是傳統媒

體產業的經營形態於式啟動了「新媒體」革命性創新經營發展的脈動一個廣

義新媒體的意義是一個以數位平台為基礎整合平面視聽網路通信等傳播

業務他可以是一種垂直整合分工整合經營的形式他也可以是一種水平整合結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3

合異業聯盟所謂多角化經營的策略在新媒體的經營結構體制中傳統大眾媒介

資訊載具因功能不同而形成的獨立經營事業領域分界惟在新媒體整合經營組織

模式的運作下其企製行銷管理等制度都已完全為之解放因此無論就媒

體政策主管的政府機關或事業經營參與的投資者閱聽人社會大眾學術研究者

等而言這都必須是一項全新思維下有效推動參與機制以及其無可規避必須急

於面對空前挑戰的課題

當前述的形式以因為資訊社會的新機制快速地結合傳統社會制度有效地

運作並且共構了一個全新效率實體互動(physical)的新社會形勢時這也同

時也引導現代資訊素養革命性創新變革的成就隨著資訊高速公路普及化的發

展以及衛星通訊技術與電視電腦電話等的技術結合後一種結合製作行

銷消費等三者共構而成的新媒體的經營模式正逐漸快速地取代ldquo第一世代媒

介rdquo的運作型態於是大眾媒介次世代的經營理念結構與制度正式的躍入

人類的生活機能中此即是「次世代媒介制度」的本質就硬體而言它以「數位

技術」為基礎就傳播經營的特質而言它是去核心化的多元交流形式讓每一位

媒介介面的參與者既是受播者也應是傳播者而一個更貼切的用詞應是資訊傳播

ldquo參與者rdquo(participator)的角色大量且高密度投入數位平台所提供情境環境

下的互動傳播行為時也締造了人類文化一個新資訊社會文明的成就

審視新數位匯流發展下的形勢已將各項傳統制度的結構由產業水平層級

的分工將通訊傳播「內容」與「平台」區分開來作頁同時這兩者的管制基礎

目標價值觀也截然不同需至訂出在產業去管制自由化的潮流中內容層面

的管制反而需要重新審視再管制的適當性「內容」與科技產業變動的關連性

低卻與社會價值觀念一貫的關連性高如人性尊嚴與心智未成熟者的保護不

因科技或平台的變革而有不同相對的言論自由的保障弱勢族群媒體近用的

增進也應檢視其社會目標補充一般法律規範不足

引介以下這篇文章介紹了心媒介平台依性質對傳播內容應受管制責任有

高低差異新興的媒體服務自律機制比政府管制更有效達成管制目的並兼顧

創新發展這篇研究從傳統內容管制的基礎出發參酌歐盟 2007 年之視聽影音

多媒體指令以及層級模式分析通訊傳播平台的特性提出細分化的原則探討不

同平台受管制密度的差異提供各位在參與新數位文明下一項行為參考的依據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7

你我眼前時科技的進步除了讓人性得以貼近自由惟同時隨興發揮的任意行

為讓一些人性的醜惡面也隨之帶進了科技所構築的這個虛擬世界之中網路謠

言網路詐欺網路駭客網路色情網路病毒等都證明了網路並不宜是

一個可以完全自由任性行為的地方也因此他仍需要維持一定的秩序讓大家

都要遵守必要的規範才能讓虛擬社會系統不致發生紊亂同時也是融合傳承傳

統真實社會真正的意義

準此就一個國家資訊政策形成過程而言在新興資訊科技發展的初期資

訊政策使應該及早將其可能的影響納入評估以確保新興資訊科技在普遍使用的

同時能夠將選擇和彈性極大化當然此一架構他應該式重塑資訊政策形成過

程的觀點而並非是強調主張政府應該積極介入甚或控制新興資訊科技的發展

走向是一種主張資訊社會公共政策形成下所應該具有更為開放型式下的形式

亦即是這類的論點其所涉及之民主憲政傳統下的政府功能在科技主導的社會結

構中其所行使公權力的界限與控制等的新興制度面的問題分析相關政策執再

行面可以參酌的內容下列的幾個考量方向

一首先應從網路世界爭議面應該如何規範做起

二從現實生活行為中進入網路世界的規範建置

三法律社會規範與資訊科技的倫理關係的建構

四實證法律 VS網路社會-政府國家公權力 VS網路社會

五網路規範倫理秩序法規未來發展趨勢之省思

最後關於這個課題就個人而言面對網路聞名的新興生活空間領域時人

們因受限於過去所累積生活經驗的影響理當會將傳統的記憶與經驗與當代變動

的新型式進行一種對比性差異結構架的形式做出探討與評價所以除了要更理

解網路世界規範運作過程之外當然更要針對傳統世界的規範做出省思其次

在網路世界現實生活中的人們也要面對掌握市場那些無形的操控之手做出太討

理解在資訊科技時代人們除了要面對的是千萬隻隱藏在背後電腦程式設計師

的雙手之外對於參與網路資訊製造傳播的鍵盤之手都是人們必須理解同

時加以掌握的資訊節構要知道網路世界作為一個多元溝通的新社會形式其本

質乃是應以理性的互動溝通作為行為正當性的基礎故每一位網民應有的認知是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8

網路社會互動溝通特性的新行為形式而絕非是透過各種管道渲染或是參與網路

世界的負面傳佈的心態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9

資料二美國資訊自由法的運作經驗

來源摘要自<美國資訊自由法的運作經驗>(台灣新聞記者協會)

作者劉靜怡台大國發所教授

時間2004年 9月 24日

網址httpwwwatjorgtwJudgeercon1aspnumber=42

《摘要》

傳播媒體言論自由權力的內容與義務的結構範圍除了在少數極權社會國家

之外通常都是各政府媒體學者公眾輿論在眾聲喧譁爭議聲中的重要討論

焦點惟當「言論自由」成為事過境遷後的媒體內容裝飾器物後新聞內容的文

字內容的爭議性似乎也從未有機會在人們的生活環境中真正具體的實現它資

訊傳播內含真正的意義

所謂的言論自由以最簡單傳統的話來解釋是「我擁有此一基本的言論自

由與保護於特定的場域有發表言論的自由同時不受到任何事先的監審

(Censorship)與限制(Prior Restraint)並對此言論內容負完全責任而此言論

應包括語言與非語言之型式」無論這一段文字對言論自由詮釋的意義與功能為

何不過他卻實也是號稱民主言論自由大國-美國在歷經了長期時間洗鍊下所

獲得的一項歷史形式的文字詮釋的結晶

不過從歷史的衍發過程中可以肯定的是「言論自由」一直是令一個社會當

權者愛恨交加的名詞也因此註定了它永遠得不到它安定無虞保障形式的主因之

一就在網路快速發展迅速延伸至聲全球世界每一個領域時網路上資訊中過

載與不當言論的批評聲浪讓言論自由又再一次的讓新興的網路媒體面臨了發

展上另一個新興的挑戰茲以美國的發展為例1996 年首先點燃的戰火是「通

訊端正法案」(Communications Decency Act of 1996)他在 Reno v ACLU 的案例

辯論中受到了挫敗但之後美國最高法院宣佈判定「通訊端正法案」的部份條

文屬於違憲也因此讓網路言論自由的保護戰爭在初期得到了應有的重視

不過如果從網路的特性來探討言論自由就有如童早年美國西部拓荒時

代那些愛打抱不平的牛仔們用槍隻來捍衛自己的圈地時他們充滿著理想與正

義的姿態網路社會雖然已走過了蠻荒的年代但虛擬的網路世界裡確有充滿

了如西部開拓時期那般的充滿著許多的未知未來他的發展仍有待轉移實體世界

的規制甚或是重新創造來導入網路世界

審視網際網路發展至今一直都是以資訊自由流通與共享為其經營的精神

所在而其中的基礎所在就是每一位末端使用者都能擁有從網路上自由「擷取」

資訊的權利而這也網際網路功能角色立足的所在所謂的「資訊擷取自由」

就是指一切存在於網路上的資訊每一位使用者都理應能夠自由的擷取也就是

說使用者應該被假設為「善意」的使用者故在網路行為的領域中每一個使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0

用者都應該能自由的擷取所需的資訊而無需擔心是否會觸犯法律

無論是網際網路通路中的資訊或是存在於任何一種傳播媒體的資訊預先過

濾篩選的責任本來就不應該被加諸在使用者的身上相對的是應該成為每一個

資訊「提供者」應有的責任而網路上的資訊若有瑕疵其責任也應該在於「提

供者」無疑的資訊的瑕疵絕對是由於「提供者」的不正確或誤作為而產生的

而非一味的規論至最末端「使用者」的身分上如果在此時將責任歸於使用者

或視其為幫助犯則此無異於就保護智慧財產之名加重了使用者沈重的道德責

準此保障每一個末端使用者擁有「資訊擷取自由」的權力讓每一個網路

使用者在瀏覽網路上的資訊時無需擔心是否不經意的「重製」了他人的著作

也無需擔心從網路上下載的資訊是否會違反法律顯然這是一項非常必要的新思

維而不只是單一的資訊擷取自由意義探討的問題對於存放資訊的使用者私人

物品來說也具有隱私權不可侵犯的意義存在深一層的探究賦予使用者能夠

自由下載並且單純供個人使用的權利這與著作權法上面所揭諸的「尊重智慧財

產」是毫無衝突的資訊能夠自由的流通網路以及知識才能快速的傳布並且

匯集更多的資訊擴大網路的範圍使得知識經濟的規模能更擴大網路的發展

之所以能一日千里畢竟得自於資訊的多元高速即時的傳播特性

如果堅信要求每一個使用者在網路下載資訊時都必須先加以審核該資訊是

否有使用上的瑕疵性那麼對於每一個使用者來說無異是在行為中加重了深

沈的負擔讓使用者起了排斥的寒蟬效應導致使用者可能基於違法的風險不願

意擷取在網路上的資訊因為除非該資訊能夠先證明其為「無瑕疵」的使用

即或式如此審是當前網路資訊領域中所存在著大量的資訊但是又有多少資訊

能夠讓使用者在無負擔的形式下下載使用的告知呢準此如是的擴大勇用者

責任的後果於是必須讓合法的資訊提供者必須花費更大的力量去證明自己是

單純的資訊使用者每一個「提供者」也必須保證「使用者」下載該資訊不會觸

犯法律如此網路自由與快速流通的本質將起重大的改變並且在缺乏一套足夠

信任的機制讓使用者能安心下載資訊試問這難道是身為資訊「提供者」所樂

意見到的情況難道這樣有助於資訊自由有助於國家知識經濟的發展

其次就傳播節構而言資訊提供者與使用者之間原本即存在著「先傳後播」

的結構性關係如果沒有這項資訊先在網路上「存在」那麼使用者的「擷取」

行為就不會發生所以不但存在著前後順序也存在著因果關係論及責任分配

有瑕疵資訊必然來自於「提供者」討論「到底是誰侵犯智慧財產權」的時候

最直接的答案必然是瑕疵資訊的提供者那麼把這個責任擴大到「使用者」的身

上難道會是一件合理的事情如果「合理使用」的責任範圍本身根本不合理那

麼使用上又如何論以合理處在這個網際網路高度發展的時代之中使用者應該

被假設是善意的並且能夠以一般所公認的普通方式去自由的取得網路上一切

存在的資訊而不被賦予「預先審查」的責任網路的世界應該是更拉近「提供

者」與「使用者」間彼此的距離而不是由類似此次的事件造成提供者與使用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1

者相互對立因為真正的侵權責任是存在於「合法提供者」與「非法提供者」

之間的只要能夠阻止非法提供者那麼智慧財產的侵犯就會消失根本無須將

預先審核的重大責任加諸在使用者的身上

面對網路多元介面傳播世代的發展人們如何運用那些傳統新聞自

由的模式以一種典範傳承的態度作為應對二十一世紀各項挑戰的基

礎是一項社會全體必須省思的新思維與行為規範讓人們共同凝聚共

識重新作出共同的承諾一起為此一新興的傳播事業的發展作出努力貢

獻讓人們匯聚智慧締造一些高科技化的生活形式作為人類推動此一

新文明取得全世界共同確實進步的力量讓人們並肩前進倡導此一自

由的精神與秩序為了前一個時代理念的延續更也為了賦與每一個年

輕世代參與者期許的希望與機會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2

資料三匯流發展下傳播內容管制原則之探討 來源摘要自<匯流發展下傳播內容管制原則之探討>發表於交通大學2009 年

全國科技法律研討會

作者陳志宇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

網址httplawblogilf-twcomreadphp97htm

《摘要》

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傳統大眾播媒介壓縮技術網際網路等在數位科技

的主導下將傳統獨立經營發展的廣播通信資訊等傳播媒體產業其所用的

機具設備產製模式服務功能等有關的經營組織模式於「科技匯流」(Technology

Convergence)的形式下已建構出以「數位平台」為經營基礎的「新媒體」(New

Media)結構數位傳播技術已有效地融合了傳統媒體音訊視訊數據訊號分

界的形式並將其功能整合在數位平台上以不同介面的形式傳輸資訊

麥克博斯特(Mark Poster)指出 20 世紀的結束見證了傳播科技系統與

產銷型態結構世代更替的過程傳統傳播活動的進行是將資訊符號從一個定點傳

送到廣泛接收的過程資訊符號通過電子類比訊號縮短了時空距離繼起的新世

代傳播則是以數位化符碼與技術駕馭時空環境麥克將媒介傳播技術領域的分界

分成兩個時代用以說明

(一)媒介商品是由一組比例上屬於極少數專業製播者將資訊內容傳送給

不特定為數眾多消費者社會大眾使用的形式屬於一種由媒體所主導「播放型傳

播模式」(broadcast model of communication)的經營制度

(二)在 20 世紀末一股由ldquo資訊高速公路rdquo及衛星通訊技術以及電視

電腦電話等數位媒介匯流(converge)等整合而成的新興媒介傳播模式成

功發展後他建構了一種多元互動為核心的傳播形態此即是ldquo次世代媒體rdquo的

意義審視在此一數位形是新媒體多工介面的結構原本傳統報紙雜誌廣播

電視等獨立經營的大眾媒體的組織都多已只能成為新媒體多工結構中不同介

面經營的形式而已

當經由數位科技匯流成功地整合傳統媒體於一體的經營形式後於是傳統媒

體產業的經營形態於式啟動了「新媒體」革命性創新經營發展的脈動一個廣

義新媒體的意義是一個以數位平台為基礎整合平面視聽網路通信等傳播

業務他可以是一種垂直整合分工整合經營的形式他也可以是一種水平整合結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3

合異業聯盟所謂多角化經營的策略在新媒體的經營結構體制中傳統大眾媒介

資訊載具因功能不同而形成的獨立經營事業領域分界惟在新媒體整合經營組織

模式的運作下其企製行銷管理等制度都已完全為之解放因此無論就媒

體政策主管的政府機關或事業經營參與的投資者閱聽人社會大眾學術研究者

等而言這都必須是一項全新思維下有效推動參與機制以及其無可規避必須急

於面對空前挑戰的課題

當前述的形式以因為資訊社會的新機制快速地結合傳統社會制度有效地

運作並且共構了一個全新效率實體互動(physical)的新社會形勢時這也同

時也引導現代資訊素養革命性創新變革的成就隨著資訊高速公路普及化的發

展以及衛星通訊技術與電視電腦電話等的技術結合後一種結合製作行

銷消費等三者共構而成的新媒體的經營模式正逐漸快速地取代ldquo第一世代媒

介rdquo的運作型態於是大眾媒介次世代的經營理念結構與制度正式的躍入

人類的生活機能中此即是「次世代媒介制度」的本質就硬體而言它以「數位

技術」為基礎就傳播經營的特質而言它是去核心化的多元交流形式讓每一位

媒介介面的參與者既是受播者也應是傳播者而一個更貼切的用詞應是資訊傳播

ldquo參與者rdquo(participator)的角色大量且高密度投入數位平台所提供情境環境

下的互動傳播行為時也締造了人類文化一個新資訊社會文明的成就

審視新數位匯流發展下的形勢已將各項傳統制度的結構由產業水平層級

的分工將通訊傳播「內容」與「平台」區分開來作頁同時這兩者的管制基礎

目標價值觀也截然不同需至訂出在產業去管制自由化的潮流中內容層面

的管制反而需要重新審視再管制的適當性「內容」與科技產業變動的關連性

低卻與社會價值觀念一貫的關連性高如人性尊嚴與心智未成熟者的保護不

因科技或平台的變革而有不同相對的言論自由的保障弱勢族群媒體近用的

增進也應檢視其社會目標補充一般法律規範不足

引介以下這篇文章介紹了心媒介平台依性質對傳播內容應受管制責任有

高低差異新興的媒體服務自律機制比政府管制更有效達成管制目的並兼顧

創新發展這篇研究從傳統內容管制的基礎出發參酌歐盟 2007 年之視聽影音

多媒體指令以及層級模式分析通訊傳播平台的特性提出細分化的原則探討不

同平台受管制密度的差異提供各位在參與新數位文明下一項行為參考的依據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8

網路社會互動溝通特性的新行為形式而絕非是透過各種管道渲染或是參與網路

世界的負面傳佈的心態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9

資料二美國資訊自由法的運作經驗

來源摘要自<美國資訊自由法的運作經驗>(台灣新聞記者協會)

作者劉靜怡台大國發所教授

時間2004年 9月 24日

網址httpwwwatjorgtwJudgeercon1aspnumber=42

《摘要》

傳播媒體言論自由權力的內容與義務的結構範圍除了在少數極權社會國家

之外通常都是各政府媒體學者公眾輿論在眾聲喧譁爭議聲中的重要討論

焦點惟當「言論自由」成為事過境遷後的媒體內容裝飾器物後新聞內容的文

字內容的爭議性似乎也從未有機會在人們的生活環境中真正具體的實現它資

訊傳播內含真正的意義

所謂的言論自由以最簡單傳統的話來解釋是「我擁有此一基本的言論自

由與保護於特定的場域有發表言論的自由同時不受到任何事先的監審

(Censorship)與限制(Prior Restraint)並對此言論內容負完全責任而此言論

應包括語言與非語言之型式」無論這一段文字對言論自由詮釋的意義與功能為

何不過他卻實也是號稱民主言論自由大國-美國在歷經了長期時間洗鍊下所

獲得的一項歷史形式的文字詮釋的結晶

不過從歷史的衍發過程中可以肯定的是「言論自由」一直是令一個社會當

權者愛恨交加的名詞也因此註定了它永遠得不到它安定無虞保障形式的主因之

一就在網路快速發展迅速延伸至聲全球世界每一個領域時網路上資訊中過

載與不當言論的批評聲浪讓言論自由又再一次的讓新興的網路媒體面臨了發

展上另一個新興的挑戰茲以美國的發展為例1996 年首先點燃的戰火是「通

訊端正法案」(Communications Decency Act of 1996)他在 Reno v ACLU 的案例

辯論中受到了挫敗但之後美國最高法院宣佈判定「通訊端正法案」的部份條

文屬於違憲也因此讓網路言論自由的保護戰爭在初期得到了應有的重視

不過如果從網路的特性來探討言論自由就有如童早年美國西部拓荒時

代那些愛打抱不平的牛仔們用槍隻來捍衛自己的圈地時他們充滿著理想與正

義的姿態網路社會雖然已走過了蠻荒的年代但虛擬的網路世界裡確有充滿

了如西部開拓時期那般的充滿著許多的未知未來他的發展仍有待轉移實體世界

的規制甚或是重新創造來導入網路世界

審視網際網路發展至今一直都是以資訊自由流通與共享為其經營的精神

所在而其中的基礎所在就是每一位末端使用者都能擁有從網路上自由「擷取」

資訊的權利而這也網際網路功能角色立足的所在所謂的「資訊擷取自由」

就是指一切存在於網路上的資訊每一位使用者都理應能夠自由的擷取也就是

說使用者應該被假設為「善意」的使用者故在網路行為的領域中每一個使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0

用者都應該能自由的擷取所需的資訊而無需擔心是否會觸犯法律

無論是網際網路通路中的資訊或是存在於任何一種傳播媒體的資訊預先過

濾篩選的責任本來就不應該被加諸在使用者的身上相對的是應該成為每一個

資訊「提供者」應有的責任而網路上的資訊若有瑕疵其責任也應該在於「提

供者」無疑的資訊的瑕疵絕對是由於「提供者」的不正確或誤作為而產生的

而非一味的規論至最末端「使用者」的身分上如果在此時將責任歸於使用者

或視其為幫助犯則此無異於就保護智慧財產之名加重了使用者沈重的道德責

準此保障每一個末端使用者擁有「資訊擷取自由」的權力讓每一個網路

使用者在瀏覽網路上的資訊時無需擔心是否不經意的「重製」了他人的著作

也無需擔心從網路上下載的資訊是否會違反法律顯然這是一項非常必要的新思

維而不只是單一的資訊擷取自由意義探討的問題對於存放資訊的使用者私人

物品來說也具有隱私權不可侵犯的意義存在深一層的探究賦予使用者能夠

自由下載並且單純供個人使用的權利這與著作權法上面所揭諸的「尊重智慧財

產」是毫無衝突的資訊能夠自由的流通網路以及知識才能快速的傳布並且

匯集更多的資訊擴大網路的範圍使得知識經濟的規模能更擴大網路的發展

之所以能一日千里畢竟得自於資訊的多元高速即時的傳播特性

如果堅信要求每一個使用者在網路下載資訊時都必須先加以審核該資訊是

否有使用上的瑕疵性那麼對於每一個使用者來說無異是在行為中加重了深

沈的負擔讓使用者起了排斥的寒蟬效應導致使用者可能基於違法的風險不願

意擷取在網路上的資訊因為除非該資訊能夠先證明其為「無瑕疵」的使用

即或式如此審是當前網路資訊領域中所存在著大量的資訊但是又有多少資訊

能夠讓使用者在無負擔的形式下下載使用的告知呢準此如是的擴大勇用者

責任的後果於是必須讓合法的資訊提供者必須花費更大的力量去證明自己是

單純的資訊使用者每一個「提供者」也必須保證「使用者」下載該資訊不會觸

犯法律如此網路自由與快速流通的本質將起重大的改變並且在缺乏一套足夠

信任的機制讓使用者能安心下載資訊試問這難道是身為資訊「提供者」所樂

意見到的情況難道這樣有助於資訊自由有助於國家知識經濟的發展

其次就傳播節構而言資訊提供者與使用者之間原本即存在著「先傳後播」

的結構性關係如果沒有這項資訊先在網路上「存在」那麼使用者的「擷取」

行為就不會發生所以不但存在著前後順序也存在著因果關係論及責任分配

有瑕疵資訊必然來自於「提供者」討論「到底是誰侵犯智慧財產權」的時候

最直接的答案必然是瑕疵資訊的提供者那麼把這個責任擴大到「使用者」的身

上難道會是一件合理的事情如果「合理使用」的責任範圍本身根本不合理那

麼使用上又如何論以合理處在這個網際網路高度發展的時代之中使用者應該

被假設是善意的並且能夠以一般所公認的普通方式去自由的取得網路上一切

存在的資訊而不被賦予「預先審查」的責任網路的世界應該是更拉近「提供

者」與「使用者」間彼此的距離而不是由類似此次的事件造成提供者與使用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1

者相互對立因為真正的侵權責任是存在於「合法提供者」與「非法提供者」

之間的只要能夠阻止非法提供者那麼智慧財產的侵犯就會消失根本無須將

預先審核的重大責任加諸在使用者的身上

面對網路多元介面傳播世代的發展人們如何運用那些傳統新聞自

由的模式以一種典範傳承的態度作為應對二十一世紀各項挑戰的基

礎是一項社會全體必須省思的新思維與行為規範讓人們共同凝聚共

識重新作出共同的承諾一起為此一新興的傳播事業的發展作出努力貢

獻讓人們匯聚智慧締造一些高科技化的生活形式作為人類推動此一

新文明取得全世界共同確實進步的力量讓人們並肩前進倡導此一自

由的精神與秩序為了前一個時代理念的延續更也為了賦與每一個年

輕世代參與者期許的希望與機會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2

資料三匯流發展下傳播內容管制原則之探討 來源摘要自<匯流發展下傳播內容管制原則之探討>發表於交通大學2009 年

全國科技法律研討會

作者陳志宇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

網址httplawblogilf-twcomreadphp97htm

《摘要》

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傳統大眾播媒介壓縮技術網際網路等在數位科技

的主導下將傳統獨立經營發展的廣播通信資訊等傳播媒體產業其所用的

機具設備產製模式服務功能等有關的經營組織模式於「科技匯流」(Technology

Convergence)的形式下已建構出以「數位平台」為經營基礎的「新媒體」(New

Media)結構數位傳播技術已有效地融合了傳統媒體音訊視訊數據訊號分

界的形式並將其功能整合在數位平台上以不同介面的形式傳輸資訊

麥克博斯特(Mark Poster)指出 20 世紀的結束見證了傳播科技系統與

產銷型態結構世代更替的過程傳統傳播活動的進行是將資訊符號從一個定點傳

送到廣泛接收的過程資訊符號通過電子類比訊號縮短了時空距離繼起的新世

代傳播則是以數位化符碼與技術駕馭時空環境麥克將媒介傳播技術領域的分界

分成兩個時代用以說明

(一)媒介商品是由一組比例上屬於極少數專業製播者將資訊內容傳送給

不特定為數眾多消費者社會大眾使用的形式屬於一種由媒體所主導「播放型傳

播模式」(broadcast model of communication)的經營制度

(二)在 20 世紀末一股由ldquo資訊高速公路rdquo及衛星通訊技術以及電視

電腦電話等數位媒介匯流(converge)等整合而成的新興媒介傳播模式成

功發展後他建構了一種多元互動為核心的傳播形態此即是ldquo次世代媒體rdquo的

意義審視在此一數位形是新媒體多工介面的結構原本傳統報紙雜誌廣播

電視等獨立經營的大眾媒體的組織都多已只能成為新媒體多工結構中不同介

面經營的形式而已

當經由數位科技匯流成功地整合傳統媒體於一體的經營形式後於是傳統媒

體產業的經營形態於式啟動了「新媒體」革命性創新經營發展的脈動一個廣

義新媒體的意義是一個以數位平台為基礎整合平面視聽網路通信等傳播

業務他可以是一種垂直整合分工整合經營的形式他也可以是一種水平整合結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3

合異業聯盟所謂多角化經營的策略在新媒體的經營結構體制中傳統大眾媒介

資訊載具因功能不同而形成的獨立經營事業領域分界惟在新媒體整合經營組織

模式的運作下其企製行銷管理等制度都已完全為之解放因此無論就媒

體政策主管的政府機關或事業經營參與的投資者閱聽人社會大眾學術研究者

等而言這都必須是一項全新思維下有效推動參與機制以及其無可規避必須急

於面對空前挑戰的課題

當前述的形式以因為資訊社會的新機制快速地結合傳統社會制度有效地

運作並且共構了一個全新效率實體互動(physical)的新社會形勢時這也同

時也引導現代資訊素養革命性創新變革的成就隨著資訊高速公路普及化的發

展以及衛星通訊技術與電視電腦電話等的技術結合後一種結合製作行

銷消費等三者共構而成的新媒體的經營模式正逐漸快速地取代ldquo第一世代媒

介rdquo的運作型態於是大眾媒介次世代的經營理念結構與制度正式的躍入

人類的生活機能中此即是「次世代媒介制度」的本質就硬體而言它以「數位

技術」為基礎就傳播經營的特質而言它是去核心化的多元交流形式讓每一位

媒介介面的參與者既是受播者也應是傳播者而一個更貼切的用詞應是資訊傳播

ldquo參與者rdquo(participator)的角色大量且高密度投入數位平台所提供情境環境

下的互動傳播行為時也締造了人類文化一個新資訊社會文明的成就

審視新數位匯流發展下的形勢已將各項傳統制度的結構由產業水平層級

的分工將通訊傳播「內容」與「平台」區分開來作頁同時這兩者的管制基礎

目標價值觀也截然不同需至訂出在產業去管制自由化的潮流中內容層面

的管制反而需要重新審視再管制的適當性「內容」與科技產業變動的關連性

低卻與社會價值觀念一貫的關連性高如人性尊嚴與心智未成熟者的保護不

因科技或平台的變革而有不同相對的言論自由的保障弱勢族群媒體近用的

增進也應檢視其社會目標補充一般法律規範不足

引介以下這篇文章介紹了心媒介平台依性質對傳播內容應受管制責任有

高低差異新興的媒體服務自律機制比政府管制更有效達成管制目的並兼顧

創新發展這篇研究從傳統內容管制的基礎出發參酌歐盟 2007 年之視聽影音

多媒體指令以及層級模式分析通訊傳播平台的特性提出細分化的原則探討不

同平台受管制密度的差異提供各位在參與新數位文明下一項行為參考的依據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39

資料二美國資訊自由法的運作經驗

來源摘要自<美國資訊自由法的運作經驗>(台灣新聞記者協會)

作者劉靜怡台大國發所教授

時間2004年 9月 24日

網址httpwwwatjorgtwJudgeercon1aspnumber=42

《摘要》

傳播媒體言論自由權力的內容與義務的結構範圍除了在少數極權社會國家

之外通常都是各政府媒體學者公眾輿論在眾聲喧譁爭議聲中的重要討論

焦點惟當「言論自由」成為事過境遷後的媒體內容裝飾器物後新聞內容的文

字內容的爭議性似乎也從未有機會在人們的生活環境中真正具體的實現它資

訊傳播內含真正的意義

所謂的言論自由以最簡單傳統的話來解釋是「我擁有此一基本的言論自

由與保護於特定的場域有發表言論的自由同時不受到任何事先的監審

(Censorship)與限制(Prior Restraint)並對此言論內容負完全責任而此言論

應包括語言與非語言之型式」無論這一段文字對言論自由詮釋的意義與功能為

何不過他卻實也是號稱民主言論自由大國-美國在歷經了長期時間洗鍊下所

獲得的一項歷史形式的文字詮釋的結晶

不過從歷史的衍發過程中可以肯定的是「言論自由」一直是令一個社會當

權者愛恨交加的名詞也因此註定了它永遠得不到它安定無虞保障形式的主因之

一就在網路快速發展迅速延伸至聲全球世界每一個領域時網路上資訊中過

載與不當言論的批評聲浪讓言論自由又再一次的讓新興的網路媒體面臨了發

展上另一個新興的挑戰茲以美國的發展為例1996 年首先點燃的戰火是「通

訊端正法案」(Communications Decency Act of 1996)他在 Reno v ACLU 的案例

辯論中受到了挫敗但之後美國最高法院宣佈判定「通訊端正法案」的部份條

文屬於違憲也因此讓網路言論自由的保護戰爭在初期得到了應有的重視

不過如果從網路的特性來探討言論自由就有如童早年美國西部拓荒時

代那些愛打抱不平的牛仔們用槍隻來捍衛自己的圈地時他們充滿著理想與正

義的姿態網路社會雖然已走過了蠻荒的年代但虛擬的網路世界裡確有充滿

了如西部開拓時期那般的充滿著許多的未知未來他的發展仍有待轉移實體世界

的規制甚或是重新創造來導入網路世界

審視網際網路發展至今一直都是以資訊自由流通與共享為其經營的精神

所在而其中的基礎所在就是每一位末端使用者都能擁有從網路上自由「擷取」

資訊的權利而這也網際網路功能角色立足的所在所謂的「資訊擷取自由」

就是指一切存在於網路上的資訊每一位使用者都理應能夠自由的擷取也就是

說使用者應該被假設為「善意」的使用者故在網路行為的領域中每一個使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0

用者都應該能自由的擷取所需的資訊而無需擔心是否會觸犯法律

無論是網際網路通路中的資訊或是存在於任何一種傳播媒體的資訊預先過

濾篩選的責任本來就不應該被加諸在使用者的身上相對的是應該成為每一個

資訊「提供者」應有的責任而網路上的資訊若有瑕疵其責任也應該在於「提

供者」無疑的資訊的瑕疵絕對是由於「提供者」的不正確或誤作為而產生的

而非一味的規論至最末端「使用者」的身分上如果在此時將責任歸於使用者

或視其為幫助犯則此無異於就保護智慧財產之名加重了使用者沈重的道德責

準此保障每一個末端使用者擁有「資訊擷取自由」的權力讓每一個網路

使用者在瀏覽網路上的資訊時無需擔心是否不經意的「重製」了他人的著作

也無需擔心從網路上下載的資訊是否會違反法律顯然這是一項非常必要的新思

維而不只是單一的資訊擷取自由意義探討的問題對於存放資訊的使用者私人

物品來說也具有隱私權不可侵犯的意義存在深一層的探究賦予使用者能夠

自由下載並且單純供個人使用的權利這與著作權法上面所揭諸的「尊重智慧財

產」是毫無衝突的資訊能夠自由的流通網路以及知識才能快速的傳布並且

匯集更多的資訊擴大網路的範圍使得知識經濟的規模能更擴大網路的發展

之所以能一日千里畢竟得自於資訊的多元高速即時的傳播特性

如果堅信要求每一個使用者在網路下載資訊時都必須先加以審核該資訊是

否有使用上的瑕疵性那麼對於每一個使用者來說無異是在行為中加重了深

沈的負擔讓使用者起了排斥的寒蟬效應導致使用者可能基於違法的風險不願

意擷取在網路上的資訊因為除非該資訊能夠先證明其為「無瑕疵」的使用

即或式如此審是當前網路資訊領域中所存在著大量的資訊但是又有多少資訊

能夠讓使用者在無負擔的形式下下載使用的告知呢準此如是的擴大勇用者

責任的後果於是必須讓合法的資訊提供者必須花費更大的力量去證明自己是

單純的資訊使用者每一個「提供者」也必須保證「使用者」下載該資訊不會觸

犯法律如此網路自由與快速流通的本質將起重大的改變並且在缺乏一套足夠

信任的機制讓使用者能安心下載資訊試問這難道是身為資訊「提供者」所樂

意見到的情況難道這樣有助於資訊自由有助於國家知識經濟的發展

其次就傳播節構而言資訊提供者與使用者之間原本即存在著「先傳後播」

的結構性關係如果沒有這項資訊先在網路上「存在」那麼使用者的「擷取」

行為就不會發生所以不但存在著前後順序也存在著因果關係論及責任分配

有瑕疵資訊必然來自於「提供者」討論「到底是誰侵犯智慧財產權」的時候

最直接的答案必然是瑕疵資訊的提供者那麼把這個責任擴大到「使用者」的身

上難道會是一件合理的事情如果「合理使用」的責任範圍本身根本不合理那

麼使用上又如何論以合理處在這個網際網路高度發展的時代之中使用者應該

被假設是善意的並且能夠以一般所公認的普通方式去自由的取得網路上一切

存在的資訊而不被賦予「預先審查」的責任網路的世界應該是更拉近「提供

者」與「使用者」間彼此的距離而不是由類似此次的事件造成提供者與使用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1

者相互對立因為真正的侵權責任是存在於「合法提供者」與「非法提供者」

之間的只要能夠阻止非法提供者那麼智慧財產的侵犯就會消失根本無須將

預先審核的重大責任加諸在使用者的身上

面對網路多元介面傳播世代的發展人們如何運用那些傳統新聞自

由的模式以一種典範傳承的態度作為應對二十一世紀各項挑戰的基

礎是一項社會全體必須省思的新思維與行為規範讓人們共同凝聚共

識重新作出共同的承諾一起為此一新興的傳播事業的發展作出努力貢

獻讓人們匯聚智慧締造一些高科技化的生活形式作為人類推動此一

新文明取得全世界共同確實進步的力量讓人們並肩前進倡導此一自

由的精神與秩序為了前一個時代理念的延續更也為了賦與每一個年

輕世代參與者期許的希望與機會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2

資料三匯流發展下傳播內容管制原則之探討 來源摘要自<匯流發展下傳播內容管制原則之探討>發表於交通大學2009 年

全國科技法律研討會

作者陳志宇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

網址httplawblogilf-twcomreadphp97htm

《摘要》

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傳統大眾播媒介壓縮技術網際網路等在數位科技

的主導下將傳統獨立經營發展的廣播通信資訊等傳播媒體產業其所用的

機具設備產製模式服務功能等有關的經營組織模式於「科技匯流」(Technology

Convergence)的形式下已建構出以「數位平台」為經營基礎的「新媒體」(New

Media)結構數位傳播技術已有效地融合了傳統媒體音訊視訊數據訊號分

界的形式並將其功能整合在數位平台上以不同介面的形式傳輸資訊

麥克博斯特(Mark Poster)指出 20 世紀的結束見證了傳播科技系統與

產銷型態結構世代更替的過程傳統傳播活動的進行是將資訊符號從一個定點傳

送到廣泛接收的過程資訊符號通過電子類比訊號縮短了時空距離繼起的新世

代傳播則是以數位化符碼與技術駕馭時空環境麥克將媒介傳播技術領域的分界

分成兩個時代用以說明

(一)媒介商品是由一組比例上屬於極少數專業製播者將資訊內容傳送給

不特定為數眾多消費者社會大眾使用的形式屬於一種由媒體所主導「播放型傳

播模式」(broadcast model of communication)的經營制度

(二)在 20 世紀末一股由ldquo資訊高速公路rdquo及衛星通訊技術以及電視

電腦電話等數位媒介匯流(converge)等整合而成的新興媒介傳播模式成

功發展後他建構了一種多元互動為核心的傳播形態此即是ldquo次世代媒體rdquo的

意義審視在此一數位形是新媒體多工介面的結構原本傳統報紙雜誌廣播

電視等獨立經營的大眾媒體的組織都多已只能成為新媒體多工結構中不同介

面經營的形式而已

當經由數位科技匯流成功地整合傳統媒體於一體的經營形式後於是傳統媒

體產業的經營形態於式啟動了「新媒體」革命性創新經營發展的脈動一個廣

義新媒體的意義是一個以數位平台為基礎整合平面視聽網路通信等傳播

業務他可以是一種垂直整合分工整合經營的形式他也可以是一種水平整合結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3

合異業聯盟所謂多角化經營的策略在新媒體的經營結構體制中傳統大眾媒介

資訊載具因功能不同而形成的獨立經營事業領域分界惟在新媒體整合經營組織

模式的運作下其企製行銷管理等制度都已完全為之解放因此無論就媒

體政策主管的政府機關或事業經營參與的投資者閱聽人社會大眾學術研究者

等而言這都必須是一項全新思維下有效推動參與機制以及其無可規避必須急

於面對空前挑戰的課題

當前述的形式以因為資訊社會的新機制快速地結合傳統社會制度有效地

運作並且共構了一個全新效率實體互動(physical)的新社會形勢時這也同

時也引導現代資訊素養革命性創新變革的成就隨著資訊高速公路普及化的發

展以及衛星通訊技術與電視電腦電話等的技術結合後一種結合製作行

銷消費等三者共構而成的新媒體的經營模式正逐漸快速地取代ldquo第一世代媒

介rdquo的運作型態於是大眾媒介次世代的經營理念結構與制度正式的躍入

人類的生活機能中此即是「次世代媒介制度」的本質就硬體而言它以「數位

技術」為基礎就傳播經營的特質而言它是去核心化的多元交流形式讓每一位

媒介介面的參與者既是受播者也應是傳播者而一個更貼切的用詞應是資訊傳播

ldquo參與者rdquo(participator)的角色大量且高密度投入數位平台所提供情境環境

下的互動傳播行為時也締造了人類文化一個新資訊社會文明的成就

審視新數位匯流發展下的形勢已將各項傳統制度的結構由產業水平層級

的分工將通訊傳播「內容」與「平台」區分開來作頁同時這兩者的管制基礎

目標價值觀也截然不同需至訂出在產業去管制自由化的潮流中內容層面

的管制反而需要重新審視再管制的適當性「內容」與科技產業變動的關連性

低卻與社會價值觀念一貫的關連性高如人性尊嚴與心智未成熟者的保護不

因科技或平台的變革而有不同相對的言論自由的保障弱勢族群媒體近用的

增進也應檢視其社會目標補充一般法律規範不足

引介以下這篇文章介紹了心媒介平台依性質對傳播內容應受管制責任有

高低差異新興的媒體服務自律機制比政府管制更有效達成管制目的並兼顧

創新發展這篇研究從傳統內容管制的基礎出發參酌歐盟 2007 年之視聽影音

多媒體指令以及層級模式分析通訊傳播平台的特性提出細分化的原則探討不

同平台受管制密度的差異提供各位在參與新數位文明下一項行為參考的依據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0

用者都應該能自由的擷取所需的資訊而無需擔心是否會觸犯法律

無論是網際網路通路中的資訊或是存在於任何一種傳播媒體的資訊預先過

濾篩選的責任本來就不應該被加諸在使用者的身上相對的是應該成為每一個

資訊「提供者」應有的責任而網路上的資訊若有瑕疵其責任也應該在於「提

供者」無疑的資訊的瑕疵絕對是由於「提供者」的不正確或誤作為而產生的

而非一味的規論至最末端「使用者」的身分上如果在此時將責任歸於使用者

或視其為幫助犯則此無異於就保護智慧財產之名加重了使用者沈重的道德責

準此保障每一個末端使用者擁有「資訊擷取自由」的權力讓每一個網路

使用者在瀏覽網路上的資訊時無需擔心是否不經意的「重製」了他人的著作

也無需擔心從網路上下載的資訊是否會違反法律顯然這是一項非常必要的新思

維而不只是單一的資訊擷取自由意義探討的問題對於存放資訊的使用者私人

物品來說也具有隱私權不可侵犯的意義存在深一層的探究賦予使用者能夠

自由下載並且單純供個人使用的權利這與著作權法上面所揭諸的「尊重智慧財

產」是毫無衝突的資訊能夠自由的流通網路以及知識才能快速的傳布並且

匯集更多的資訊擴大網路的範圍使得知識經濟的規模能更擴大網路的發展

之所以能一日千里畢竟得自於資訊的多元高速即時的傳播特性

如果堅信要求每一個使用者在網路下載資訊時都必須先加以審核該資訊是

否有使用上的瑕疵性那麼對於每一個使用者來說無異是在行為中加重了深

沈的負擔讓使用者起了排斥的寒蟬效應導致使用者可能基於違法的風險不願

意擷取在網路上的資訊因為除非該資訊能夠先證明其為「無瑕疵」的使用

即或式如此審是當前網路資訊領域中所存在著大量的資訊但是又有多少資訊

能夠讓使用者在無負擔的形式下下載使用的告知呢準此如是的擴大勇用者

責任的後果於是必須讓合法的資訊提供者必須花費更大的力量去證明自己是

單純的資訊使用者每一個「提供者」也必須保證「使用者」下載該資訊不會觸

犯法律如此網路自由與快速流通的本質將起重大的改變並且在缺乏一套足夠

信任的機制讓使用者能安心下載資訊試問這難道是身為資訊「提供者」所樂

意見到的情況難道這樣有助於資訊自由有助於國家知識經濟的發展

其次就傳播節構而言資訊提供者與使用者之間原本即存在著「先傳後播」

的結構性關係如果沒有這項資訊先在網路上「存在」那麼使用者的「擷取」

行為就不會發生所以不但存在著前後順序也存在著因果關係論及責任分配

有瑕疵資訊必然來自於「提供者」討論「到底是誰侵犯智慧財產權」的時候

最直接的答案必然是瑕疵資訊的提供者那麼把這個責任擴大到「使用者」的身

上難道會是一件合理的事情如果「合理使用」的責任範圍本身根本不合理那

麼使用上又如何論以合理處在這個網際網路高度發展的時代之中使用者應該

被假設是善意的並且能夠以一般所公認的普通方式去自由的取得網路上一切

存在的資訊而不被賦予「預先審查」的責任網路的世界應該是更拉近「提供

者」與「使用者」間彼此的距離而不是由類似此次的事件造成提供者與使用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1

者相互對立因為真正的侵權責任是存在於「合法提供者」與「非法提供者」

之間的只要能夠阻止非法提供者那麼智慧財產的侵犯就會消失根本無須將

預先審核的重大責任加諸在使用者的身上

面對網路多元介面傳播世代的發展人們如何運用那些傳統新聞自

由的模式以一種典範傳承的態度作為應對二十一世紀各項挑戰的基

礎是一項社會全體必須省思的新思維與行為規範讓人們共同凝聚共

識重新作出共同的承諾一起為此一新興的傳播事業的發展作出努力貢

獻讓人們匯聚智慧締造一些高科技化的生活形式作為人類推動此一

新文明取得全世界共同確實進步的力量讓人們並肩前進倡導此一自

由的精神與秩序為了前一個時代理念的延續更也為了賦與每一個年

輕世代參與者期許的希望與機會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2

資料三匯流發展下傳播內容管制原則之探討 來源摘要自<匯流發展下傳播內容管制原則之探討>發表於交通大學2009 年

全國科技法律研討會

作者陳志宇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

網址httplawblogilf-twcomreadphp97htm

《摘要》

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傳統大眾播媒介壓縮技術網際網路等在數位科技

的主導下將傳統獨立經營發展的廣播通信資訊等傳播媒體產業其所用的

機具設備產製模式服務功能等有關的經營組織模式於「科技匯流」(Technology

Convergence)的形式下已建構出以「數位平台」為經營基礎的「新媒體」(New

Media)結構數位傳播技術已有效地融合了傳統媒體音訊視訊數據訊號分

界的形式並將其功能整合在數位平台上以不同介面的形式傳輸資訊

麥克博斯特(Mark Poster)指出 20 世紀的結束見證了傳播科技系統與

產銷型態結構世代更替的過程傳統傳播活動的進行是將資訊符號從一個定點傳

送到廣泛接收的過程資訊符號通過電子類比訊號縮短了時空距離繼起的新世

代傳播則是以數位化符碼與技術駕馭時空環境麥克將媒介傳播技術領域的分界

分成兩個時代用以說明

(一)媒介商品是由一組比例上屬於極少數專業製播者將資訊內容傳送給

不特定為數眾多消費者社會大眾使用的形式屬於一種由媒體所主導「播放型傳

播模式」(broadcast model of communication)的經營制度

(二)在 20 世紀末一股由ldquo資訊高速公路rdquo及衛星通訊技術以及電視

電腦電話等數位媒介匯流(converge)等整合而成的新興媒介傳播模式成

功發展後他建構了一種多元互動為核心的傳播形態此即是ldquo次世代媒體rdquo的

意義審視在此一數位形是新媒體多工介面的結構原本傳統報紙雜誌廣播

電視等獨立經營的大眾媒體的組織都多已只能成為新媒體多工結構中不同介

面經營的形式而已

當經由數位科技匯流成功地整合傳統媒體於一體的經營形式後於是傳統媒

體產業的經營形態於式啟動了「新媒體」革命性創新經營發展的脈動一個廣

義新媒體的意義是一個以數位平台為基礎整合平面視聽網路通信等傳播

業務他可以是一種垂直整合分工整合經營的形式他也可以是一種水平整合結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3

合異業聯盟所謂多角化經營的策略在新媒體的經營結構體制中傳統大眾媒介

資訊載具因功能不同而形成的獨立經營事業領域分界惟在新媒體整合經營組織

模式的運作下其企製行銷管理等制度都已完全為之解放因此無論就媒

體政策主管的政府機關或事業經營參與的投資者閱聽人社會大眾學術研究者

等而言這都必須是一項全新思維下有效推動參與機制以及其無可規避必須急

於面對空前挑戰的課題

當前述的形式以因為資訊社會的新機制快速地結合傳統社會制度有效地

運作並且共構了一個全新效率實體互動(physical)的新社會形勢時這也同

時也引導現代資訊素養革命性創新變革的成就隨著資訊高速公路普及化的發

展以及衛星通訊技術與電視電腦電話等的技術結合後一種結合製作行

銷消費等三者共構而成的新媒體的經營模式正逐漸快速地取代ldquo第一世代媒

介rdquo的運作型態於是大眾媒介次世代的經營理念結構與制度正式的躍入

人類的生活機能中此即是「次世代媒介制度」的本質就硬體而言它以「數位

技術」為基礎就傳播經營的特質而言它是去核心化的多元交流形式讓每一位

媒介介面的參與者既是受播者也應是傳播者而一個更貼切的用詞應是資訊傳播

ldquo參與者rdquo(participator)的角色大量且高密度投入數位平台所提供情境環境

下的互動傳播行為時也締造了人類文化一個新資訊社會文明的成就

審視新數位匯流發展下的形勢已將各項傳統制度的結構由產業水平層級

的分工將通訊傳播「內容」與「平台」區分開來作頁同時這兩者的管制基礎

目標價值觀也截然不同需至訂出在產業去管制自由化的潮流中內容層面

的管制反而需要重新審視再管制的適當性「內容」與科技產業變動的關連性

低卻與社會價值觀念一貫的關連性高如人性尊嚴與心智未成熟者的保護不

因科技或平台的變革而有不同相對的言論自由的保障弱勢族群媒體近用的

增進也應檢視其社會目標補充一般法律規範不足

引介以下這篇文章介紹了心媒介平台依性質對傳播內容應受管制責任有

高低差異新興的媒體服務自律機制比政府管制更有效達成管制目的並兼顧

創新發展這篇研究從傳統內容管制的基礎出發參酌歐盟 2007 年之視聽影音

多媒體指令以及層級模式分析通訊傳播平台的特性提出細分化的原則探討不

同平台受管制密度的差異提供各位在參與新數位文明下一項行為參考的依據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1

者相互對立因為真正的侵權責任是存在於「合法提供者」與「非法提供者」

之間的只要能夠阻止非法提供者那麼智慧財產的侵犯就會消失根本無須將

預先審核的重大責任加諸在使用者的身上

面對網路多元介面傳播世代的發展人們如何運用那些傳統新聞自

由的模式以一種典範傳承的態度作為應對二十一世紀各項挑戰的基

礎是一項社會全體必須省思的新思維與行為規範讓人們共同凝聚共

識重新作出共同的承諾一起為此一新興的傳播事業的發展作出努力貢

獻讓人們匯聚智慧締造一些高科技化的生活形式作為人類推動此一

新文明取得全世界共同確實進步的力量讓人們並肩前進倡導此一自

由的精神與秩序為了前一個時代理念的延續更也為了賦與每一個年

輕世代參與者期許的希望與機會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2

資料三匯流發展下傳播內容管制原則之探討 來源摘要自<匯流發展下傳播內容管制原則之探討>發表於交通大學2009 年

全國科技法律研討會

作者陳志宇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

網址httplawblogilf-twcomreadphp97htm

《摘要》

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傳統大眾播媒介壓縮技術網際網路等在數位科技

的主導下將傳統獨立經營發展的廣播通信資訊等傳播媒體產業其所用的

機具設備產製模式服務功能等有關的經營組織模式於「科技匯流」(Technology

Convergence)的形式下已建構出以「數位平台」為經營基礎的「新媒體」(New

Media)結構數位傳播技術已有效地融合了傳統媒體音訊視訊數據訊號分

界的形式並將其功能整合在數位平台上以不同介面的形式傳輸資訊

麥克博斯特(Mark Poster)指出 20 世紀的結束見證了傳播科技系統與

產銷型態結構世代更替的過程傳統傳播活動的進行是將資訊符號從一個定點傳

送到廣泛接收的過程資訊符號通過電子類比訊號縮短了時空距離繼起的新世

代傳播則是以數位化符碼與技術駕馭時空環境麥克將媒介傳播技術領域的分界

分成兩個時代用以說明

(一)媒介商品是由一組比例上屬於極少數專業製播者將資訊內容傳送給

不特定為數眾多消費者社會大眾使用的形式屬於一種由媒體所主導「播放型傳

播模式」(broadcast model of communication)的經營制度

(二)在 20 世紀末一股由ldquo資訊高速公路rdquo及衛星通訊技術以及電視

電腦電話等數位媒介匯流(converge)等整合而成的新興媒介傳播模式成

功發展後他建構了一種多元互動為核心的傳播形態此即是ldquo次世代媒體rdquo的

意義審視在此一數位形是新媒體多工介面的結構原本傳統報紙雜誌廣播

電視等獨立經營的大眾媒體的組織都多已只能成為新媒體多工結構中不同介

面經營的形式而已

當經由數位科技匯流成功地整合傳統媒體於一體的經營形式後於是傳統媒

體產業的經營形態於式啟動了「新媒體」革命性創新經營發展的脈動一個廣

義新媒體的意義是一個以數位平台為基礎整合平面視聽網路通信等傳播

業務他可以是一種垂直整合分工整合經營的形式他也可以是一種水平整合結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3

合異業聯盟所謂多角化經營的策略在新媒體的經營結構體制中傳統大眾媒介

資訊載具因功能不同而形成的獨立經營事業領域分界惟在新媒體整合經營組織

模式的運作下其企製行銷管理等制度都已完全為之解放因此無論就媒

體政策主管的政府機關或事業經營參與的投資者閱聽人社會大眾學術研究者

等而言這都必須是一項全新思維下有效推動參與機制以及其無可規避必須急

於面對空前挑戰的課題

當前述的形式以因為資訊社會的新機制快速地結合傳統社會制度有效地

運作並且共構了一個全新效率實體互動(physical)的新社會形勢時這也同

時也引導現代資訊素養革命性創新變革的成就隨著資訊高速公路普及化的發

展以及衛星通訊技術與電視電腦電話等的技術結合後一種結合製作行

銷消費等三者共構而成的新媒體的經營模式正逐漸快速地取代ldquo第一世代媒

介rdquo的運作型態於是大眾媒介次世代的經營理念結構與制度正式的躍入

人類的生活機能中此即是「次世代媒介制度」的本質就硬體而言它以「數位

技術」為基礎就傳播經營的特質而言它是去核心化的多元交流形式讓每一位

媒介介面的參與者既是受播者也應是傳播者而一個更貼切的用詞應是資訊傳播

ldquo參與者rdquo(participator)的角色大量且高密度投入數位平台所提供情境環境

下的互動傳播行為時也締造了人類文化一個新資訊社會文明的成就

審視新數位匯流發展下的形勢已將各項傳統制度的結構由產業水平層級

的分工將通訊傳播「內容」與「平台」區分開來作頁同時這兩者的管制基礎

目標價值觀也截然不同需至訂出在產業去管制自由化的潮流中內容層面

的管制反而需要重新審視再管制的適當性「內容」與科技產業變動的關連性

低卻與社會價值觀念一貫的關連性高如人性尊嚴與心智未成熟者的保護不

因科技或平台的變革而有不同相對的言論自由的保障弱勢族群媒體近用的

增進也應檢視其社會目標補充一般法律規範不足

引介以下這篇文章介紹了心媒介平台依性質對傳播內容應受管制責任有

高低差異新興的媒體服務自律機制比政府管制更有效達成管制目的並兼顧

創新發展這篇研究從傳統內容管制的基礎出發參酌歐盟 2007 年之視聽影音

多媒體指令以及層級模式分析通訊傳播平台的特性提出細分化的原則探討不

同平台受管制密度的差異提供各位在參與新數位文明下一項行為參考的依據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2

資料三匯流發展下傳播內容管制原則之探討 來源摘要自<匯流發展下傳播內容管制原則之探討>發表於交通大學2009 年

全國科技法律研討會

作者陳志宇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

網址httplawblogilf-twcomreadphp97htm

《摘要》

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傳統大眾播媒介壓縮技術網際網路等在數位科技

的主導下將傳統獨立經營發展的廣播通信資訊等傳播媒體產業其所用的

機具設備產製模式服務功能等有關的經營組織模式於「科技匯流」(Technology

Convergence)的形式下已建構出以「數位平台」為經營基礎的「新媒體」(New

Media)結構數位傳播技術已有效地融合了傳統媒體音訊視訊數據訊號分

界的形式並將其功能整合在數位平台上以不同介面的形式傳輸資訊

麥克博斯特(Mark Poster)指出 20 世紀的結束見證了傳播科技系統與

產銷型態結構世代更替的過程傳統傳播活動的進行是將資訊符號從一個定點傳

送到廣泛接收的過程資訊符號通過電子類比訊號縮短了時空距離繼起的新世

代傳播則是以數位化符碼與技術駕馭時空環境麥克將媒介傳播技術領域的分界

分成兩個時代用以說明

(一)媒介商品是由一組比例上屬於極少數專業製播者將資訊內容傳送給

不特定為數眾多消費者社會大眾使用的形式屬於一種由媒體所主導「播放型傳

播模式」(broadcast model of communication)的經營制度

(二)在 20 世紀末一股由ldquo資訊高速公路rdquo及衛星通訊技術以及電視

電腦電話等數位媒介匯流(converge)等整合而成的新興媒介傳播模式成

功發展後他建構了一種多元互動為核心的傳播形態此即是ldquo次世代媒體rdquo的

意義審視在此一數位形是新媒體多工介面的結構原本傳統報紙雜誌廣播

電視等獨立經營的大眾媒體的組織都多已只能成為新媒體多工結構中不同介

面經營的形式而已

當經由數位科技匯流成功地整合傳統媒體於一體的經營形式後於是傳統媒

體產業的經營形態於式啟動了「新媒體」革命性創新經營發展的脈動一個廣

義新媒體的意義是一個以數位平台為基礎整合平面視聽網路通信等傳播

業務他可以是一種垂直整合分工整合經營的形式他也可以是一種水平整合結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3

合異業聯盟所謂多角化經營的策略在新媒體的經營結構體制中傳統大眾媒介

資訊載具因功能不同而形成的獨立經營事業領域分界惟在新媒體整合經營組織

模式的運作下其企製行銷管理等制度都已完全為之解放因此無論就媒

體政策主管的政府機關或事業經營參與的投資者閱聽人社會大眾學術研究者

等而言這都必須是一項全新思維下有效推動參與機制以及其無可規避必須急

於面對空前挑戰的課題

當前述的形式以因為資訊社會的新機制快速地結合傳統社會制度有效地

運作並且共構了一個全新效率實體互動(physical)的新社會形勢時這也同

時也引導現代資訊素養革命性創新變革的成就隨著資訊高速公路普及化的發

展以及衛星通訊技術與電視電腦電話等的技術結合後一種結合製作行

銷消費等三者共構而成的新媒體的經營模式正逐漸快速地取代ldquo第一世代媒

介rdquo的運作型態於是大眾媒介次世代的經營理念結構與制度正式的躍入

人類的生活機能中此即是「次世代媒介制度」的本質就硬體而言它以「數位

技術」為基礎就傳播經營的特質而言它是去核心化的多元交流形式讓每一位

媒介介面的參與者既是受播者也應是傳播者而一個更貼切的用詞應是資訊傳播

ldquo參與者rdquo(participator)的角色大量且高密度投入數位平台所提供情境環境

下的互動傳播行為時也締造了人類文化一個新資訊社會文明的成就

審視新數位匯流發展下的形勢已將各項傳統制度的結構由產業水平層級

的分工將通訊傳播「內容」與「平台」區分開來作頁同時這兩者的管制基礎

目標價值觀也截然不同需至訂出在產業去管制自由化的潮流中內容層面

的管制反而需要重新審視再管制的適當性「內容」與科技產業變動的關連性

低卻與社會價值觀念一貫的關連性高如人性尊嚴與心智未成熟者的保護不

因科技或平台的變革而有不同相對的言論自由的保障弱勢族群媒體近用的

增進也應檢視其社會目標補充一般法律規範不足

引介以下這篇文章介紹了心媒介平台依性質對傳播內容應受管制責任有

高低差異新興的媒體服務自律機制比政府管制更有效達成管制目的並兼顧

創新發展這篇研究從傳統內容管制的基礎出發參酌歐盟 2007 年之視聽影音

多媒體指令以及層級模式分析通訊傳播平台的特性提出細分化的原則探討不

同平台受管制密度的差異提供各位在參與新數位文明下一項行為參考的依據

子議題五如何兼顧網路資訊自由與管理尺度

43

合異業聯盟所謂多角化經營的策略在新媒體的經營結構體制中傳統大眾媒介

資訊載具因功能不同而形成的獨立經營事業領域分界惟在新媒體整合經營組織

模式的運作下其企製行銷管理等制度都已完全為之解放因此無論就媒

體政策主管的政府機關或事業經營參與的投資者閱聽人社會大眾學術研究者

等而言這都必須是一項全新思維下有效推動參與機制以及其無可規避必須急

於面對空前挑戰的課題

當前述的形式以因為資訊社會的新機制快速地結合傳統社會制度有效地

運作並且共構了一個全新效率實體互動(physical)的新社會形勢時這也同

時也引導現代資訊素養革命性創新變革的成就隨著資訊高速公路普及化的發

展以及衛星通訊技術與電視電腦電話等的技術結合後一種結合製作行

銷消費等三者共構而成的新媒體的經營模式正逐漸快速地取代ldquo第一世代媒

介rdquo的運作型態於是大眾媒介次世代的經營理念結構與制度正式的躍入

人類的生活機能中此即是「次世代媒介制度」的本質就硬體而言它以「數位

技術」為基礎就傳播經營的特質而言它是去核心化的多元交流形式讓每一位

媒介介面的參與者既是受播者也應是傳播者而一個更貼切的用詞應是資訊傳播

ldquo參與者rdquo(participator)的角色大量且高密度投入數位平台所提供情境環境

下的互動傳播行為時也締造了人類文化一個新資訊社會文明的成就

審視新數位匯流發展下的形勢已將各項傳統制度的結構由產業水平層級

的分工將通訊傳播「內容」與「平台」區分開來作頁同時這兩者的管制基礎

目標價值觀也截然不同需至訂出在產業去管制自由化的潮流中內容層面

的管制反而需要重新審視再管制的適當性「內容」與科技產業變動的關連性

低卻與社會價值觀念一貫的關連性高如人性尊嚴與心智未成熟者的保護不

因科技或平台的變革而有不同相對的言論自由的保障弱勢族群媒體近用的

增進也應檢視其社會目標補充一般法律規範不足

引介以下這篇文章介紹了心媒介平台依性質對傳播內容應受管制責任有

高低差異新興的媒體服務自律機制比政府管制更有效達成管制目的並兼顧

創新發展這篇研究從傳統內容管制的基礎出發參酌歐盟 2007 年之視聽影音

多媒體指令以及層級模式分析通訊傳播平台的特性提出細分化的原則探討不

同平台受管制密度的差異提供各位在參與新數位文明下一項行為參考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