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癲癇之照護 Epilepsy 一、何謂癲癇症? 癲癇症是由於腦部神經細胞異常放電而引起的臨床症狀,真正的病因不明, 可能的誘發因素有遺傳、生產時損傷、缺氧、腦部發炎、頭部外傷、腦腫瘤 及血管異常等,當腦部受到干擾而發生反覆性癲癇發作時則稱為癲癇症。 二、癲癇症有哪些症狀(若有下述症狀,請至神經內科進一步診治) (一)全身性發作:通常會意識喪失、肌肉痙巒、抽搐、呼吸停止、嘴唇及皮 膚變藍、可能會跌倒、咬到自己舌頭或嘴唇、大小便失 禁等現象。另有一種失神現象會發生短暫數秒意識不 清、眼神呆滯等。 (二)局部性發作:通常意識清楚,發作症狀與腦部特定區域有關,如視覺區 會看到閃光,嗅覺區可能覺得聞到奇怪的味道,聽覺區會 聽到音樂聲等,有部分病人會接續產生全身性發作。 三、治療方法: (一)藥物治療:大部分病人在使用抗癲癇藥物治療後,病情都可被控制住。 (二)手術治療:對於藥物無法控制病人,經醫師檢查評估後,可採行將異常 放電之腦葉局部切除手術或裝置迷走神經刺激器控制癲癇 發作。 (三)飲食治療:針對部分頑固性癲癇之兒童,經醫師評估後,可在營養師調 配之下採取酮體飲食治療。 四、居家自我保健原則: (一)病患身上應隨身攜帶癲癇日誌,詳細記錄癲癇發作的型態、次數,以及 服用藥物的名稱、劑量、服用方法等。 (二)癲癇病患日常生活應保持規律,勿熬夜或過度疲勞,避免情緒激動、緊 張或感冒等誘發因素,禁止酗酒或服用刺激提神的藥物或飲料,如煙、 檳榔、咖啡、茶等,且勿從事若癲癇發作時會有危險性的工作,如: 開車,若游泳則需有人在旁陪伴。 (三)癲癇用藥注意事項 1.病人或主要照顧者應瞭解醫師開立的每一種抗癲癇藥物的藥名、用法、 用量、副作用及禁忌症等。 2.勿因發作控制良好而自行調整藥物,仍應按時按量服藥,以維持血中 藥物之治療濃度。 3.若出現藥物之副作用,應迅速求醫診治,讓醫師了解以決定是否調整 藥物;癲癇藥物調整期間,容易引起大型或連續性發作,更應注意日

癲癇之照護 - ysvh.gov.tw€¦ · 連心瑜、張自強、陳麗如(2011)‧癲癇兒童的疾病適應․台灣職能治療研究與實 務,7(1),64-70。 所提供之資訊不能取代醫師之治療及醫師與病人之關係

  • Upload
    others

  • View
    9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 癲癇之照護

    Epilepsy

    一、何謂癲癇症?

    癲癇症是由於腦部神經細胞異常放電而引起的臨床症狀,真正的病因不明,

    可能的誘發因素有遺傳、生產時損傷、缺氧、腦部發炎、頭部外傷、腦腫瘤

    及血管異常等,當腦部受到干擾而發生反覆性癲癇發作時則稱為癲癇症。

    二、癲癇症有哪些症狀(若有下述症狀,請至神經內科進一步診治)

    (一)全身性發作:通常會意識喪失、肌肉痙巒、抽搐、呼吸停止、嘴唇及皮

    膚變藍、可能會跌倒、咬到自己舌頭或嘴唇、大小便失

    禁等現象。另有一種失神現象會發生短暫數秒意識不

    清、眼神呆滯等。

    (二)局部性發作:通常意識清楚,發作症狀與腦部特定區域有關,如視覺區

    會看到閃光,嗅覺區可能覺得聞到奇怪的味道,聽覺區會

    聽到音樂聲等,有部分病人會接續產生全身性發作。

    三、治療方法:

    (一)藥物治療:大部分病人在使用抗癲癇藥物治療後,病情都可被控制住。

    (二)手術治療:對於藥物無法控制病人,經醫師檢查評估後,可採行將異常

    放電之腦葉局部切除手術或裝置迷走神經刺激器控制癲癇

    發作。

    (三)飲食治療:針對部分頑固性癲癇之兒童,經醫師評估後,可在營養師調

    配之下採取酮體飲食治療。

    四、居家自我保健原則:

    (一)病患身上應隨身攜帶癲癇日誌,詳細記錄癲癇發作的型態、次數,以及

    服用藥物的名稱、劑量、服用方法等。

    (二)癲癇病患日常生活應保持規律,勿熬夜或過度疲勞,避免情緒激動、緊

    張或感冒等誘發因素,禁止酗酒或服用刺激提神的藥物或飲料,如煙、

    檳榔、咖啡、茶等,且勿從事若癲癇發作時會有危險性的工作,如:

    開車,若游泳則需有人在旁陪伴。

    (三)癲癇用藥注意事項

    1.病人或主要照顧者應瞭解醫師開立的每一種抗癲癇藥物的藥名、用法、

    用量、副作用及禁忌症等。

    2.勿因發作控制良好而自行調整藥物,仍應按時按量服藥,以維持血中

    藥物之治療濃度。

    3.若出現藥物之副作用,應迅速求醫診治,讓醫師了解以決定是否調整

    藥物;癲癇藥物調整期間,容易引起大型或連續性發作,更應注意日

  • 常生活之保護,且應記錄於癲癇日誌中以方便告知醫師。

    4.若有其他病況如感冒、懷孕就醫時,應主動告知醫師服用癲癇藥物之狀

    況,且仍應與自己的癲癇主治醫師聯繫,以瞭解藥物之影響。

    (四)癲癇發作時處理方法

    1.發作前如有預兆,須馬上找一安全地方或回床上躺下來,保護頭部以防

    意外發生。

    2.鬆解病人頸部及腰部衣物,維持側臥姿勢。

    3.若擔心大發作會咬傷舌頭,可在一開始牙關尚未緊咬前,先放置壓舌版

    或將手帕拉成長條形放入病人口中,若已經牙關緊咬,就不可硬將其敲

    開以免弄傷病人或自己。

    4.勿讓發作中之病人獨處,應移去附近危險物品,以柔軟床單衣物保護,

    避免二次傷害。

    5.若發作頻繁且連續發作半小時以上;應於兩次發作之間病人意識未能完

    全恢復時即立刻就醫。

    6. 發作後必須仔細觀察,並且讓病人得以充分休息。

    參考資料

    尤香玉(2010)‧癲癇手術治療‧臺北市醫師公會會刊,54(12),37-39。

    吳禹利(2011)‧高科技癲癇治療‧長庚醫訊,32(11),11-12。

    曾元孚(2012)‧認識癲癇‧台北市醫師公會會刊,56(8),20-24。

    連心瑜、張自強、陳麗如(2011)‧癲癇兒童的疾病適應․台灣職能治療研究與實

    務,7(1),64-70。

    所提供之資訊不能取代醫師之治療及醫師與病人之關係 資料來源:台北榮總健康 e 點通

    台北榮總員山分院 關心您

    市區門診諮詢電話:03-9373939 轉 107

    諮詢電話:03-9222141 轉 6119 或 6120

    癲癇之照護之個別護理指導單張

    病歷號: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

    於下述就醫日期至台北榮總員山分院(門診、住院、急診室)經醫師或護理人員

    說明解釋以瞭解。

    衛教日期 家屬及病患簽名 指導者簽名

  • 骨質疏鬆症之照護

    Osteoporosis

    一、什麼是骨質疏鬆症?

    當骨頭的鈣質逐漸流失,使得骨質變為單薄或中空孔隙,骨質密度低於成年

    年輕女性平均值以下(T-score≦-2.5),即為骨質疏鬆症,常

    見部位脊椎、手腕及髖。臨床上骨質疏鬆症通常是無聲無息地,毫無預警,

    女性為男性6至8倍,尤其是婦女停經後骨質會大量流失。多發生於停經後

    的婦女及老年人,已經疏鬆的骨頭,不再有能力承受日常生活造成的身體負

    荷,而容易發生骨折。

    二、骨質疏鬆分類:

    (一)原發性骨質疏鬆症:

    1.第一型(停經後)骨質疏鬆症:

    常見於停經婦女,與停經後雌性素合成量突然減少有關,此時體內的破

    骨細胞活性增強,骨質加速流失。易發生於脊椎、胸部、髖部(股骨頸

    /股骨頭/股骨幹)。

    2.第二型(老年性)骨質疏鬆症:

    常見於七十歲以上的男女性,與老化有關,此時體內的造骨細胞活性減

    弱,導致骨合成量減少,造成骨質逐漸流失。易發生在脊椎、肱骨、橈

    骨、股骨頸。

    (二)次發性骨質疏鬆症:

    與疾病、藥物因素及日常生活習慣有關,常見疾病原因如腸胃道疾病、

    肝腎疾病、副甲狀腺機能亢進、甲狀腺機能亢進、類風濕性關節炎、糖

    尿病庫欣氏症候群等。藥物影響相關如長期服用利尿劑、甲狀腺素、類

    固醇、抗癲癇藥和含鋁磷之制酸劑會降低體內鈣質的吸收並抑制體內造

    骨細胞作用,而日常生活習慣中如有抽煙、酗酒、喝咖啡使血液中pH

    值偏鹼影響鈣質吸收,另外飲食不均衡、缺乏運動或運動過量、長期臥

    床者亦容易發生次發性骨質疏鬆症。

    三、骨質疏鬆症的高危險群:

    (一)種族:白人及亞洲人較黑人有較低之骨質密度。

    (二)飲食習慣不佳:節食、營養不良、飲食內缺乏鈣質、蛋白質過少或過多、

    飲用過量的咖啡、茶等。

    (三)生活型態:抽菸喝酒、長期臥床、運動不足或過量。

    (四)性別、年齡:七十歲以上老年人、女性多於男性,尤其是停經後婦女骨

    質加速流失。

    (五)遺傳體質:家族有罹患骨質疏鬆症者。

    (六)女性荷爾蒙不足:如過早停經(40歲以前)或手術切除卵巢之婦女。

  • (七)生育情形:未曾生育過或生育過多的婦女。

    (八)疾病:如腸胃道疾病、肝腎疾病、骨髓腫瘤、副甲狀腺機能亢進、甲狀

    腺機能亢進、類風濕性關節炎、糖尿病庫欣氏症候群等。

    (九)藥物:利尿劑、類固醇、抗癲癇藥、免疫抑制劑、治療胃潰瘍的含鋁/

    磷制酸劑及超量使用甲狀腺素等。

    四、骨質疏鬆症的警訊或症狀:

    一般而言,骨質疏鬆症並無特異症狀,且疾病早期並沒有任何症狀。主要後

    果是骨折風險增加。

    (一)駝背與身高矮縮:因脊椎骨壓迫性骨折使一節或多節脊椎塌陷,致使有

    駝背及身高矮縮情形。

    (二)腰酸背痛:脊椎壓迫性骨折所引起腰背酸痛。

    (三)容易發生骨折:常見於脊椎骨骨折、前臂橈骨骨折及髖骨骨折。

    有上述症狀並不一定是骨質疏鬆,若您有上述症狀,男性病人請至新陳

    代謝科門診就醫,女性病人則至新陳代謝科或婦產科門診就醫。

    五、骨質疏鬆的預防及保健方法:

    (一)老年人、女性、內分泌疾病、血液疾病、癌症、藥物、遺傳性及腸胃疾

    病者應趁早提高警覺加強預防。

    (二)適量補充鈣質與維他命D:

    1.行政院衛生署對每日鈣質足夠攝取量之建議:小孩(10~13 歲)1000Mg/

    天,青少年 13~18 歲 1200mg/天,19 歲起 1000mg/天。行政院衛生署對

    每日維他命D鈣質足夠攝取量建議:1 歲以下兒童及 51 歲以上中老年

    10μg/天,1~50 歲兒童、青壯年則 5μg/天即可。(1μg=40IU 維生

    素D)

    2.含鈣質豐富的食物(以 100gm 食物含鈣量為例):

    (1)>400mg:如髮菜、黑芝麻、豆枝、紫菜、小魚乾、蝦米、蝦仁、小

    魚、鹹菜干、奶粉。

    (2)301~400mg:白芝麻、九層塔、金針、黑糖、吻仔魚、海藻。

    (3)201~300mg:高麗菜乾、海蟹、豆皮、豆腐乳、豆鼓、黃豆、黑豆、

    竹豆、蚵乾、木耳莧菜。

    (4)101~200mg:杏仁、皇帝豆、毛豆、花豆、豆乾、臭豆腐、油豆腐、

    蛋黃、鮮奶、鮑魚、蟳、香菇、橄欖、連子干、香菜、

    油菜、蘿蔔乾、蕃薯葉、紅茶、包種茶、營養米(加鈣

    米)、糯米、米糠。

    3.富含維他命D之食物則有魚類、雞蛋、肝臟、牛奶等。

    4.鈣片與維他命藥物的使用須經醫師指示,飲食問題請洽營養諮詢門診。

    (三)適度的運動:

  • 運動是保骨關鍵,可以強化造骨細胞,增加骨骼量及骨骼耐受力,促進

    骨骼血流量,骨骼自血流中得到足夠的營養物和礦物質,可減緩骨骼的

    衰老速度,並且可以提高骨質密度,改善身體協調能力,防止跌倒發生

    的機會和傷害。美國運動醫學會建議不論從事哪一種運動來增加骨質密

    度,應保持至少每週運動三次,每次運動達 30~40 分鐘之頻率,以達

    到實質之效果。

    1.骨質正常者:可從事雙腳負重力的肌肉、骨骼訓練,改善下肢骨頭骨密

    度如:健走、慢跑、爬樓梯或啞鈴操,其中快速健走又比

    慢速散步好。太極拳、跑步機運動、階梯運動、抗阻或有

    氧運動及土風舞對更年期婦女之腰椎骨密度有改善成效。

    2.骨質稀少者:注意運動姿勢,以緩和運動為主,如步行,可以多從事改

    善肌耐力、柔軟度及協調性之運動,如太極拳、健身氣功,

    可促進柔軟度及平衡感,減少跌倒發生骨折之機率。

    3.骨質疏鬆者:避免跳躍式運動,以和緩運動為主,如散步、游泳。

    (四)適當日曬:每天曬太陽 10 到 15 分鐘,可幫助體內活化維他命D,以促

    進鈣質吸收,強化骨骼。

    (五)良好生活習慣:避免抽菸、喝酒、避免喝含咖啡因之咖啡及茶。

    (六)檢測骨質:健保給付檢測骨質對象包含內分泌失調、非創傷性之骨折者、

    五十歲以上婦女或停經後婦女接受骨質疏鬆症追蹤治療,間隔

    時間應為一年以上,且該項檢查以三次為限。

    (七)停經後女性請遵照醫師指示服用女性荷爾蒙。

    參考資料

    邱麗珊(2012)‧淺談骨質疏鬆症患者之運動處方‧屏東交大體育,15,1-10。

    許秀珠(2013)‧如何預防骨質疏鬆症‧榮光雙月刊,2221。

    葉美玲、陳婕穎、王珮棋、陳興夏(2011)‧運動改善更年期婦女骨質疏鬆之成

    效—系統性回顧暨統合分析‧醫護科技期刊,13(3),125-137。

    黎小娟、黃秀梨(2010)‧更年期婦女運動與骨質疏鬆症‧榮總護理,27(4),

    411-416。

    所提供之資訊不能取代醫師之治療及醫師與病人之關係 資料來源:台北榮總健康 e 點通

    台北榮總員山分院 關心您

    市區門診諮詢電話:03-9373939 轉 107

    諮詢電話:03-9222141 轉 6119 或 6120

  • 骨質疏鬆症之照護之個別護理指導單張

    病歷號: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

    於下述就醫日期至台北榮總員山分院(門診、住院、急診室)經醫師或護理人員

    說明解釋以瞭解。

    衛教日期 家屬及病患簽名 指導者簽名

  • 發燒之照護

    Care of Patient with Fever

    一、發燒定義:

    體溫包括二種:(一)核心體溫:一般維持在 37℃左右恆溫。(二)體表

    溫度:易隨環境而改變。冷熱接受器接收的訊息會傳到體溫調節中樞下視丘

    做解釋與反應,下視丘對核心溫度較敏感。故一般發燒是指核心溫度大於等

    於 38℃時,而一般以耳溫最能代表核心溫度。

    二、發燒的可能原因:

    引起發燒的原因種類繁多,依其特性可分為四類:感染、炎症、免疫反應及

    其他。感染包含細菌、病毒、黴菌、寄生蟲感染;炎症包含組織受損(如外

    科手術)、細胞壞死急性胰臟炎、痛風等)、及腫瘤,發燒型態通常屬於低

    度發燒(小於等於 38.8℃);及免疫反應包含過敏反應、自體免疫。注射疫

    苗、內分泌失調、代謝性疾病、血管性疾病等也都是發燒的原因。如果是感

    染狀態下的發燒,是感染時所產生之正常保護現象,是一種全身性反應症

    狀,就免疫觀點來說可促使白血球驅化吞噬作用,減少細菌繁殖,是刺激免

    疫運作的重要機轉之一。

    三、發燒分期與症狀:

    (一)發燒開始期:由於致熱源(細菌、病毒等)致使體溫上升,有二種情

    形:1.突然上升;2.逐漸上升。此期病人症狀有(1)寒顫:肌

    肉的活動增加,從輕微抖動到猛烈的肌肉收縮,使得產熱增加。寒顫

    結束的時候,體溫上升約 1.1~3.9℃。(2)呼吸加快:因為新陳代

    謝增加,CO2增加而刺激呼吸中樞。(3)口渴。(4)心跳加快:

    體溫每上升1℃,基礎代謝率就會增加 13%。(5)皮膚蒼白、冰

    冷。

    (二)發燒極熱期:體溫達到最高極限,並繼續停留在高熱期。此期的症狀

    有:皮膚潮紅、發燙、心跳增加、呼吸加速、口渴加重、頭痛、尿量

    減少、脫水、皮膚黏膜乾燥破裂、全身倦怠、軟弱無力、食慾不振、

    高燒時甚至會神智不清、瞻妄。

    (三)發燒退熱期:體溫恢復正常的時期,通常有2種情形:

    1.漸退:體溫漸漸下降,通常 2~3 天或1星期內達正常,表示疾病

    好轉。

    2.驟降:體溫突然下降,在 12~24 小時內降到正常或較正常低,表

    示體內無法抵抗疾病的侵害。此期症狀有:出汗、寒顫減輕,可能

    有脫水現象。

    四、發燒的處置:

    近年研究結果已逐漸形成共識,認為發燒為人體對抗感染之自然防禦機轉,

  • 並非疾病,而是一種症狀,因此最重要的是治療潛在疾病,而非治療發燒

    本身。故發燒症狀處理應以增進舒適為主,非以降低體溫為目標。

    (一)提供病人合宜的環境:調節室溫,維持空氣流通、避免陣風直吹病人,

    維持環境舒適。

    (二)每4小時測量體溫:測量體溫時須注意是否受外在因素影響,如運動、

    穿太多衣服、曬太陽等;若有影響的外在因素存在,則應休息半小時

    後再測量。

    (三)注意水分、電解質和營養的攝取:增加水分攝入量(3000cc/天)、電

    解質的適度補充、飲食可採少量多餐。

    (四)維持清潔、舒適:處於開始期予增加衣物與被蓋,極熱期予減少衣物

    與被蓋,流汗則擦澡更換衣物。

    (五)給予擦(泡)澡、溫水拭浴:增加血液循環促進散熱。水溫約 27℃

    ~37℃,泡 20-30 分鐘即可。應避免寒顫。以輕柔方式進行,避免摩

    擦生熱。

    (六)使用退燒藥:若尚未確知發燒原因,建議暫不使用退燒藥來降低體溫,

    因退燒藥可能會掩蓋疾病的症狀,而無法正確評估病情。但若本身已

    有慢性疾病,如心肺疾病、熱痙攣等,為避免引發疾病,可考慮使用

    退燒藥減緩發燒所引起之不適, 但並不能縮短疾病病程。

    五、注意事項:

    (一)有些病毒感染可能持續發燒達一週或甚至更久,常見的呼吸道或腸胃

    道病毒感染大多沒有特效藥,所以不要認為吃退燒藥以後如果又燒起

    來,就表示醫師開的藥沒有效,而去找其他醫師。事實上,如果疾病

    的過程還沒結束,退燒以後又燒起來是很常見的事情。但如果發燒4

    0℃或以上或發燒持續7天以上或症狀變嚴重的情況,就必須就醫尋

    找有無其他特殊病因,而非盲目退燒反會造成假象,而可能引起誤判。

    (二)冰枕、散熱貼片…等方法會引起局部血管收縮,有礙散熱,故不建議

    常規使用。

    (三)若發燒合併下列情形要立即就醫或到急診室:意識改變、嗜睡、頸部

    僵硬、嚴重頭痛、喉嚨痛、皮膚紅疹、胸痛、呼吸不順、持續嘔吐、

    大便含血、解尿疼痛、腳腫或腫的部位皮膚紅或熱。

    (四)小孩發燒若有下列情況請立即就醫:

    1.三個月以內嬰兒,一旦發燒皆需立即就醫。

    2.併發抽搐、眼睛上吊、活動力不佳或異常哭鬧、肢體麻痺、感覺異

    常。

    3.虛弱、呼吸困難、無法進食、劇烈嘔吐、頭痛、皮膚出現紫斑、出

    血疹子。

    4.連續發燒二天以上或體溫 39℃以上、任何異於平常狀況。

  • 參考資料

    邱旅揚、 戴玉慈、 盛望徽、柯文哲(2013)‧醫師與護理師專業準備度與發燒

    及藥物處置知識、信念及處置依據之相關‧護理暨健康照護研究,9(1),74-82。

    邱淑玲、謝佩琳(2011)‧冷熱療法的護理‧於蘇麗智主編‧實用基本護理學下

    冊(六版,1-64 頁)‧台北:華杏。

    邱艷芬(2010)‧生命徵象的評估‧於邱艷芬主編‧身體評估護理上之應用(七

    版,85-112 頁)‧台北:華杏。

    施瓊芬、蘇淑芬、王守玉(2012)‧加護病房護理人員執行發燒處置決策過程之

    文化脈絡‧護理暨健康照護研究,8(2),128-137。

    陳律利、蔡佳玲(2010)‧協助一位發燒病童越南籍母親降低焦慮之泛文化護理

    經驗‧長庚護理,21(4),549-558。

    程子芸、伍雁鈴(2010)‧兒童傳染病及其護理‧於陳月枝總校閱,實用兒科護

    理(六版,269-348 頁)‧台北:華杏。

    蘇惠珍(2011)‧生命徵象 ‧於蘇麗智主編‧實用基本護理學上冊(六版,515-590

    頁)‧台北:華杏。

    所提供之資訊不能取代醫師之治療及醫師與病人之關係 資料來源:台北榮總健康 e 點通

    台北榮總員山分院 關心您

    市區門診諮詢電話:03-9373939 轉 107

    諮詢電話:03-9222141 轉 6119 或 6120

    發燒之照護之個別護理指導單張

    病歷號: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

    於下述就醫日期至台北榮總員山分院(門診、住院、急診室)經醫師或護理人員

    說明解釋以瞭解。

    衛教日期 家屬及病患簽名 指導者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