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读书》 回“家”的女神 珠海书城 本周新书畅销书榜 / 蒲俊杰 一直把燕子老师看作“女神”。她是女人中的女 人。吃过她做的美味煎饼,听过她博学的写作课 程。可是,看到她诗集《起风的时刻》中的流金岁 月,才明白她女孩的时光那么透明而单薄。 神仙山茶花 本版电邮 [email protected] 古罗马酒神巴克斯 朋友在卢浮宫拍了一尊雕塑上传朋友圈:上女下男, 雌雄同体。我以为是一人妖,朋友说是罗马酒神。 看 了 雕 塑 旁 的 标 签 ,果 然 有 巴 克 斯(Bacchus)一 词。有些纳闷,这位神啥时候改性别了?按说卢浮 宫是不会搞错的。难道是我记错了? / 阿龙 1. 《20世纪简史:从无线电到柏林墙》 [澳]杰弗里·布莱内著 2. 《未来世界的中国定位》 刘纪鹏 主编 3. 《经济蓝皮书 : 2019年中国经济 形势分析与预测》 李杨 /李平 著 4. 《国宴与家宴》 王宣一 著 5. 《神奇动物:格林德沃之罪》 [英]J.K. 罗琳 著 6. 《社会蓝皮书:2019 年中国社会 形势分析与预测》 李培林、陈光、金张翼著 7. 《变量》 何帆 著 8. 《草木有趣:跟着二十四节气过日子》 殷若衿 著 9. 《景恒街》 笛安 著 10. 《以色列:一个民族的重生》 [以色列]丹尼尔·戈迪斯著 珠海特报 APP 责任编辑:张文锋 美编:赵耀中 校对:董敏 07 读书 2019年1月6日 星期日 / 许锋 / 桑子 笔记与治学 世界因你而美丽 朋友发来英国驻重庆总领事馆名为“世界因你而美丽” 的活动介绍,仔细读完后,我欣然与朋友前往参加。这 是保护野生动物的宣传活动,主角是猫科动物。尽管我 参加过不少环保宣传,对狮子、老虎、猎豹之类的动物也 不陌生,然而活动的内容还是让我震撼,尤其是 BBC 拍 摄的纪录片给我带来许多自问,迫使我认真思考。 / 李鸿理 / 李波 《起风的时刻》共四部分,从“自 由和乱”( 2011- 2017 年),到“舞语” 1996- 2001 年),再到“水仙花的血 脉”( 1991-1995 年 ),最后到“温柔的 诱惑”( 1985-1990 年 ),随着时间的回 溯,循着“女神”的指引,缓步聆听“女 人万燕”对“女孩万燕”的召唤。 初期,诗歌以宣泄个人情感为 主,既有女孩式的天真、清新和敏锐, 又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比如 《雪情》《纯真》 )。渐渐从“个人”走向 “世界”,主题渐渐宏大( 比如《归依》 《时间》 )。经过生活的洗礼,诗人不 再“好高骛远”,转而关注现实生活 比如《暴雨》《电梯》 )。 诗集后三部分,受困于生存与死 亡、理想与现实、过去与未来的紧张 关系,万燕找不到立足点和突破口。 她盲目而莽撞地向世界发起追问 《我们是谁》 )。“从2001 年到2011 年,整整十年,我空白无诗。” 经历十年“空白”,“女孩万燕”成 长为“女人万燕”,送上了“自由和 乱”。从题目即可看出万燕的写作确 实“乱”且“自由”:《和朱自清聊性爱》 《跟随我二十年的肿瘤星群》。万燕 能够获得“自由”,不仅因为她摆脱了 “女孩万燕”的“可怕的单纯”,而且意 识到“诗对于我,不再是精神的真 空”。今天的万燕“很快乐,很幸福。 随时可以写,也随时可以放下。”( 集“后记” 诗集不仅全面反映了万燕当下 的诗歌创作水准,还充分呈现出她的 小说家身份,不少诗歌具备小说特 质,往往有一个或多个小而精的“故 事”,可被看作“小说诗”。这些诗歌 试图同时拓展诗歌和小说的边界,在 两者交汇之处安放诗人的生活经验, 建造语言的迷宫。 万燕的诗歌看似“自由和乱”,实 则有个主题一以贯之。这个主题就 是“家”。在为这个“家”“分担”的过 程中,“我”找到了自己,确认了自 己。有了“家”,“我”既可以更自信地 探索语言边界和未知世界,又能更自 如地通过语言理解日常世界,在纷繁 的人世间消解困惑,豁达生活。有了 “家”,“我”的出现才能开启一个新的 叙述空间与思想空间,真正把过去与 未来勾连起来,为作品获得一种“历 史感”“现实感”“存在感”,把诗歌的 格局成倍地扩大。 万燕曾说,诗歌要讲“情”“道” “气”。有了“家”,燕子的诗歌情满 了,道通了,气顺了。有了“家”,燕 子终于可以面对那个叫万燕的女 人,面对那个被叫做“妈妈”的女 人。以前,这只燕子倔强地与世界 保持着一段不可缩减的距离,尽管 不与世俗剑拔弩张,但她坚守着自 己,绝不妥协。有了“家”,她与魔都 与这个世界彻底和解,在柴米油盐 与学术探索之间自如切换,于简朴 中见高贵,于智慧中得勇敢。这是 一个女人成为一个母亲时才能获得 的高度。 写下这篇小文之际,我想明白 了一件事情:真正的女神不仅是女 孩和女人炼就的,而且一定是有 “家”可回的。这个“家”,是生命的 “原乡”,是所有人对诗意栖居之所 的渴念;这个“家”,可以是爱情,可 以是亲情,可以是小说,可以是诗 歌。不管是什么,只要是“家”,它就 一定能够为漂泊在外的“燕子”提供 一个安身之处。 古罗马酒神确切地说,是葡萄酒 神,以他为题材的美术创作似乎也都 离不开葡萄的元素。比如卡拉瓦乔画 的他,是美少年形象,头上全是葡萄的 果实和叶片,眉清目秀,倒是有几分女 相,幸好裸露的胸部能排除人们的疑 惑。只是这个巴克斯胖得让人无法直 视,不知卡拉瓦乔啥品味,会觉得这坨 圆鼓鼓能提升一个美少年的气质。依 着我,让他减重 20 斤,才有几分仙气 的,但离酒神还是有些远。我心目中 的酒神,怎么也应该是位大叔。 提香也画过《酒神的狂欢》,十来 个年轻男女裸体在树林里饮酒狂欢。 也没看出来谁是酒神。 有不少大师画过巴克斯,包括委 拉斯贵兹、鲁本斯、德拉克洛瓦……真 正具有酒神范儿的,还得数米开朗琪 罗的雕塑“酒神巴克斯”:他手里举着 酒杯,身材完美,边上有一个代表着及 时行乐的小精灵。除了酒神面相在我 看来仍然偏嫩之外,这件雕塑算得上 最具古典精神。 在古希腊神话中,巴克斯是宙斯的 儿子,滥情一些可以理解,他还和同父 异母的姐姐、美神阿佛洛狄忒有恋情, 生下一个怪胎,送给牧羊人抚养了。 在众多酒神题材的美术作品中, 巴克斯始终传达着一种末世耽美的生 存观。这厮是用穿越的目力嘲弄今人 吗?不得不承认,古希腊人、古罗马人 把世界的本质看得挺透,就像曹操那 著名的诗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也许我不应该太期待大叔款酒 神,大多数画家把巴克斯画成美少年 一定有他们的理由,没准在古希腊和 古罗马时期,酗酒狂欢是美少年们的 专利而不是中年油腻大叔的标配。不 过这些有关巴克斯的作品并没有一件 是雌雄同体的,所以人妖巴克斯出现 在卢浮宫就有些奇怪。 有一种可能,就是当艺术家意识 到巴克斯的精神世界里同时有阴阳两 极,既具备男性的果敢洒脱,又兼具女 性的妩媚柔情,是双重人格的矛盾体, 就有可能把这种内心世界外化到体貌 特征上。或者就是在大师们看来,一 个美少年对世俗的诱惑是不分性别 的,有人愿意将他描绘成一个神态暧 昧的小鲜肉,有人则干脆直接把两性 器官同时在巴克斯身上作了嫁接。 当然,这些都只是猜测,毕竟巴克 斯作为一个酒神,在性别上从来没有 过争议,而且酒神也就是酒神而已。 自然界中,大多数猫科动物已处 在食物链顶端,可现实里,猫科动物面 临的环境危机四伏,生存状况岌岌可 危,有些种类甚至在野生环境中已没 了立足之地。为什么会这样?答案不 言而喻,人类已把它们逼入绝境。 由此我不得不问自己,作为处在 生物顶端的人类,会不会因为某种原 因,在将来某个时候,也面临狮子老虎 们的囧境呢?地球上生物种群数量的 比例是金字塔形,越是底部的种群数 量应该越多,顶端的应该最少,这样, 地球的各类生命才会生生不息。可是 地球上的人口已 70 亿,到 2050 年将 超90亿。从数量上看,这个物种金字 塔已头重底轻,且底端的生物种类还 在不断消失。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可以推断,照这样下去,狮子老虎们的 今天,也会成为人类的明天。 为什么狮子老虎们不能像人类这 样,不断地壮大种群数量呢?毕竟在 生物的进化史上,人类和猫科动物有 很近的亲戚关系,猫科动物的有些能 力远胜人类。我想问题可能出在食物 链上,上苍对待生存在地球上的生命 是公平的,各自有食可吃,有处可居, 但也决不会让一家通吃,而另一家没 吃。所以有了草食、肉食、腐食、杂食 动物之分,每种动物的食物种类就那 几种,狮子不会下海捕鱼,大鲨鱼不会 上岸抓兔,秃鹫不会吃草,梅花鹿不会 吃鸟……大家遵守这样的天规天条 N 亿年相安无事,生命循环往复。 直到有一天,一个叫智人的种群产 生。这种杂食动物因为智力超群,不再 听命于天规天条,尽管上苍给予他们能 驯化的谷物、蔬菜、水果,能圈养的猪马 牛羊狗鸡鸭鹅,甚至还有腐食美味,他 们还不满足,与天斗与地斗,不断延展 食物种类,扩大居所面积。理所当然 的,野生动物成为餐桌上的美味,原始 森林变成水泥丛林,其他生物的生境可 想而知。于是,地球上多样的生命不再 周而复始,它们在悄悄消失! 然而,人类现有的科技能力和智力 水平是不可能让这些消失的生命起死回 生,诺亚方舟也保存不下地球上的所有 生命。到现在为止,浩瀚的宇宙中只有 地球存在生命。人类到底是为了填塞欲 壑而孤独地漂浮?还是与地球上其他小 伙伴一起相伴而行延续生命之光? 请大家慎重选择吧! 《读书》是一本杂志,是知识 分子的读书“笔记”。20 世纪 90 年代,书刊流行于大街小巷,绿色 的报刊亭里,《读书》静静居于一 隅,等待喜欢读书的文学青年。 我买过几期,也去图书馆读过。 《读书》并不好读,都是读书 人写的。读书人写文章,按照自 己的性情与特长,不太考虑一般 读者的感受。 王蒙为《阁楼人语》写的序里 言:“《道德经》说万物生于有,有 生于无……出版编辑家只有进入 兼收并蓄的‘无’的状态……才能 真正团结住各不相同的作者,才 能真正显出一种恢弘,一种思稿 若渴一种思贤若渴的谦虚和真 诚,才能具有相当的凝聚力吸引 力容纳力。” 《阁楼人语》是《读书》杂志主 编沈昌文先生撰笔的关于知识分 子的记忆。王蒙所言出版编辑 家,指的正是《读书》编者。 《读书》创刊于 1979 年 4 月, 是一本“以书为中心的思想评论 刊物”。到 2000 年 10 月,沈昌文 先生从事出版工作50年,有三分 之一的年头在编《读书》,他对《读 书》如数家珍,他的心路历程可以 让读者近距离了解《读书》。 沈先生回忆吕叔湘老人的话, 编《读书》要坚守两条原则:不把料 器当玉器,更不能把鱼眼睛当珠 子;不拿十亿人的共同语言开玩 笑。吕叔湘老人认为《读书》不是 学术性杂志,文章可读与否是生命 线, “它是知识分子的高级休闲刊 物,应当可供他们‘卧读’。”《阁楼 人语》是沈先生的“编后”,是对整 本杂志的“浮想”,这种浮想植于 灵魂深处的自白,与阁楼外那么 多双眼睛“彼此相睇,心灵相通”。 张承志曾为《读书》撰文, “学 科发展的不节制导致了印刷垃圾 危害人类,在论文专著堆成的黄 土高原之下,真正科学的金脉已 经被深深埋葬了。”作为编者,又 是如何“编后”呢?沈先生言, “他 张承志)指出的这一种文化现 象,值得每一个关心中国文化前 途的人思考”,“对我辈文化工作 者说来,重要的是努力挖掘‘真正 科学的金脉’奉献给读者”。 编者与作者遥相呼应,而读 者看到的,是一本杂志的良心。 近日,读叶嘉莹先生《顾随中 国古典诗文讲录》,是叶先生师从 顾随 6 年的笔记。叶先生大学时 期跟随顾先生学习古典文学,毕 业后在北平教书,又到课堂听顾 先生的古典文学课程,前后记了 半尺多厚、近百万字的听课笔 记。这些笔记跟随叶先生辗转多 年,一直带在身边。 常人理解的笔记,一般是干 巴巴几条要点。而叶先生的笔记 这样记录: “‘闲’是安闲自在。 ‘闲 雅富丽’是外形, ‘凄婉’是内容。” “大晏词尽管有无意义、无人生色 彩的,而照样( )好、照样( )蛊 惑人的。”从这些小缝隙中能感受 到顾随先生对宋词的感悟之深, 叶先生对恩师学问的领悟之深。 这套笔记,揭开了国学大师 治学精神的一角。跟着顾随先生 读《论语》,不是只讲《论语》,还讲 如何治《论语》。叶先生笔记写 到:“字是死的,而含义是活的。 讲书人有自己主观,未必为作者 文心。一切皆须借文为志,好固 然好,而也可怕—写出来的是 死的。生人、杀人皆此一药,药是 死的,用是活的。”叶先生名满天 下,著作等身,与这样的师承、这 样的笔记是分不开的。 读叶先生的笔记,会找到时 下传承国学的差距。这套书堪称 古典文学的小百科全书,主编刘 金柱教授不仅细致整理了叶先生 的笔记,还做了大量注释。既有 文学史的梳理,也有不同文体的 鉴赏;既有文学的感悟,也有人生 的感慨;既有史学的佐证,又有哲 学的深化;有儒,有道,有禅。而 当下国学传承,讲一讲作品背一 背名句,很难吃透处于困境的陆 游等候召见时“矮纸斜行闲作草” 的无奈与忐忑,甚至会把“深巷明 朝卖杏花”的惆怅误读成春天雨 后的绚丽。 以叶先生的笔记为母本的出 版物也有很多。即便我们不可能 读遍每个句子,也可从中反思:做 好笔记是打好治学根基的关键。 写茶花的古诗词那么多,最 爱担当和尚这首:“冷艳争春喜烂 然,山茶按谱甲于滇,树头万朵齐 吞火,残雪烧红半个天。” 茶花,又名山茶,原产中国, 古称海石榴、玉茗花、耐冬,唐朝 已有栽培,宋以后出现山茶之称, 7世纪初传入日本,18世纪传入欧 美。李渔《闲情偶记》中说:“花之 最能持久,愈开愈盛者,山茶、石 榴是也……此花也者,具松柏之 骨,挟桃李之姿,历春夏秋冬如一 日,殆草木而神仙者乎?” 据说重瓣茶花若在初冬开放, 单花寿命可长达1月,花期漫长得 给人幻觉,以为它们会一直怒放 着,永无终止。每当珠海冬季终于 有点寒意之际,便是茶花盛开之 时,一旦绽放,就开得不管不顾,热 烈、娇艳、诱人,即或残花坠落地面 也尊严十足—完整一朵,花瓣从 不曾散落开去,又得名“断头花”。 曾购得几枝鲜切山茶花置陶 罐里,亮红恣肆,颇像贩卖军火的 西班牙女郎卡门,插她鬓间发端 的,想来也是这不羁的红山茶? 一手叉腰一手撩花,卡门敞亮着 嗓门嚷嚷:“对波希米亚人来讲, 自由就是一切,为了少蹲一天牢, 宁愿放火烧掉一座城!” “每逢首场演出,玛格丽特必 定光临。她随身总带着三件东西: 一副望远镜、一袋蜜饯和一束茶花, 而且总是放在底层包厢的前栏 上。”小仲马喜欢过一个女人,父亲 反对这段恋情,于是他写了《茶花 女》来纪念这个女人: “她带着茶花, 每月二十五天是白色的,随后五天 是红色的;而花色的这种变幻,始终 无人理解其中的奥妙。” 和中央歌剧院出演“茶花女” 的女高音尤鸿斐有过一夕长谈, 她说去巴黎专程拜谒过“茶花女” 墓地,在蒙马特公墓里,一座白色 大理石墓嵌着透明小盒子,里有 一束茶花,碑文是:“阿尔丰西娜· 普 莱 西(1824.1.19—1847.2.3)安 眠于此。深切怀念你。“描述这些 细节时,尤鸿斐双眸晶亮闪烁,宛 若茶花花色的变幻。 茶花花色知几许?没人说得 清。茶花种群之广,全球有两万 多种,中国广泛种植的有千余种, 名品包括十八学士、金茶花、大玛 瑙、六角大红、紫袍等。 所谓十八学士,是指李世民 为唐王时开文学馆罗织四方名 士,得杜如晦、房玄龄等十八人。 《天龙八部》中,段誉细说大理茶 花,头一个便是“十八学士”:“一 株上共开十八朵花,朵朵颜色不 同,红的就是全红,紫的便是全 紫,决无半分混杂。” —实际上,此款是由 70- 130多片花瓣组成六角花冠,塔形 层次分明,排列有序,相邻两角花 瓣排列 20 轮左右,多为 18 轮,故 此而得名“十八学士”。 云南茶花甲天下,大理茶花冠 云南。大理 1500 年前就开始种植 茶花,白族人每年举行“朝花会”, 家家门前堆花山,花山顶上定是一 盆盛开的茶花。所以,金庸先生晕 眩在茶花王国中,以至于笔下以讹 传讹,也算一段趣事吧?

珠海特报APP 回“家”的女神zhuhaidaily.hizh.cn/resfile/2019-01-06/07/tqb2019010607.pdf · 神仙山茶花 本版电邮 [email protected] 古罗马酒神巴克斯 朋友在卢浮宫拍了一尊雕塑上传朋友圈:上女下男,

  • Upload
    others

  • View
    34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珠海特报APP 回“家”的女神zhuhaidaily.hizh.cn/resfile/2019-01-06/07/tqb2019010607.pdf · 神仙山茶花 本版电邮 zhhbookworm_123@163.com 古罗马酒神巴克斯 朋友在卢浮宫拍了一尊雕塑上传朋友圈:上女下男,

关于《读书》回“家”的女神

珠海书城本周新书畅销书榜

/ 蒲俊杰

一直把燕子老师看作“女神”。她是女人中的女

人。吃过她做的美味煎饼,听过她博学的写作课

程。可是,看到她诗集《起风的时刻》中的流金岁

月,才明白她女孩的时光那么透明而单薄。

神仙山茶花

本版电邮[email protected]

古罗马酒神巴克斯朋友在卢浮宫拍了一尊雕塑上传朋友圈:上女下男,雌雄同体。我以为是一人妖,朋友说是罗马酒神。看了雕塑旁的标签,果然有巴克斯(Bacchus)一词。有些纳闷,这位神啥时候改性别了?按说卢浮宫是不会搞错的。难道是我记错了?

/ 阿龙

1.《20世纪简史:从无线电到柏林墙》[澳]杰弗里·布莱内 著

2.《未来世界的中国定位》刘纪鹏 主编

3.《经济蓝皮书 : 2019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李杨 /李平 著4.《国宴与家宴》 王宣一 著5.《神奇动物:格林德沃之罪》

[英]J.K.罗琳 著6.《社会蓝皮书:201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

李培林、陈光、金张翼 著7.《变量》 何帆 著8.《草木有趣:跟着二十四节气过日子》

殷若衿 著9.《景恒街》 笛安 著10.《以色列:一个民族的重生》

[以色列]丹尼尔·戈迪斯 著

珠海特报APP 责任编辑:张文锋 美编:赵耀中 校对:董敏 07读书2019年1月6日 星期日

/ 许锋

/ 桑子

笔记与治学

世界因你而美丽朋友发来英国驻重庆总领事馆名为“世界因你而美丽”的活动介绍,仔细读完后,我欣然与朋友前往参加。这是保护野生动物的宣传活动,主角是猫科动物。尽管我参加过不少环保宣传,对狮子、老虎、猎豹之类的动物也不陌生,然而活动的内容还是让我震撼,尤其是BBC拍摄的纪录片给我带来许多自问,迫使我认真思考。

/ 李鸿理

/ 李波

《起风的时刻》共四部分,从“自由和乱”(2011-2017 年),到“舞语”(1996-2001 年),再到“水仙花的血脉”(1991-1995 年),最后到“温柔的诱惑”(1985-1990年),随着时间的回溯,循着“女神”的指引,缓步聆听“女人万燕”对“女孩万燕”的召唤。

初期,诗歌以宣泄个人情感为主,既有女孩式的天真、清新和敏锐,又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比如

《雪情》《纯真》)。渐渐从“个人”走向“世界”,主题渐渐宏大(比如《归依》《时间》)。经过生活的洗礼,诗人不再“好高骛远”,转而关注现实生活(比如《暴雨》《电梯》)。

诗集后三部分,受困于生存与死亡、理想与现实、过去与未来的紧张关系,万燕找不到立足点和突破口。她盲目而莽撞地向世界发起追问(《我们是谁》)。“从2001年到2011年,整整十年,我空白无诗。”

经历十年“空白”,“女孩万燕”成长为“女人万燕”,送上了“自由和乱”。从题目即可看出万燕的写作确实“乱”且“自由”:《和朱自清聊性爱》《跟随我二十年的肿瘤星群》。万燕能够获得“自由”,不仅因为她摆脱了

“女孩万燕”的“可怕的单纯”,而且意识到“诗对于我,不再是精神的真空”。今天的万燕“很快乐,很幸福。随时可以写,也随时可以放下。”(诗集“后记”)

诗集不仅全面反映了万燕当下的诗歌创作水准,还充分呈现出她的小说家身份,不少诗歌具备小说特质,往往有一个或多个小而精的“故事”,可被看作“小说诗”。这些诗歌试图同时拓展诗歌和小说的边界,在两者交汇之处安放诗人的生活经验,建造语言的迷宫。

万燕的诗歌看似“自由和乱”,实则有个主题一以贯之。这个主题就是“家”。在为这个“家”“分担”的过程中,“我”找到了自己,确认了自己。有了“家”,“我”既可以更自信地探索语言边界和未知世界,又能更自如地通过语言理解日常世界,在纷繁的人世间消解困惑,豁达生活。有了

“家”,“我”的出现才能开启一个新的

叙述空间与思想空间,真正把过去与未来勾连起来,为作品获得一种“历史感”“现实感”“存在感”,把诗歌的格局成倍地扩大。

万燕曾说,诗歌要讲“情”“道”“气”。有了“家”,燕子的诗歌情满了,道通了,气顺了。有了“家”,燕子终于可以面对那个叫万燕的女人,面对那个被叫做“妈妈”的女人。以前,这只燕子倔强地与世界保持着一段不可缩减的距离,尽管不与世俗剑拔弩张,但她坚守着自己,绝不妥协。有了“家”,她与魔都与这个世界彻底和解,在柴米油盐与学术探索之间自如切换,于简朴中见高贵,于智慧中得勇敢。这是一个女人成为一个母亲时才能获得的高度。

写下这篇小文之际,我想明白了一件事情:真正的女神不仅是女孩和女人炼就的,而且一定是有

“家”可回的。这个“家”,是生命的“原乡”,是所有人对诗意栖居之所的渴念;这个“家”,可以是爱情,可以是亲情,可以是小说,可以是诗歌。不管是什么,只要是“家”,它就一定能够为漂泊在外的“燕子”提供一个安身之处。

古罗马酒神确切地说,是葡萄酒神,以他为题材的美术创作似乎也都离不开葡萄的元素。比如卡拉瓦乔画的他,是美少年形象,头上全是葡萄的果实和叶片,眉清目秀,倒是有几分女相,幸好裸露的胸部能排除人们的疑惑。只是这个巴克斯胖得让人无法直视,不知卡拉瓦乔啥品味,会觉得这坨圆鼓鼓能提升一个美少年的气质。依着我,让他减重20斤,才有几分仙气的,但离酒神还是有些远。我心目中的酒神,怎么也应该是位大叔。

提香也画过《酒神的狂欢》,十来个年轻男女裸体在树林里饮酒狂欢。也没看出来谁是酒神。

有不少大师画过巴克斯,包括委拉斯贵兹、鲁本斯、德拉克洛瓦……真正具有酒神范儿的,还得数米开朗琪罗的雕塑“酒神巴克斯”:他手里举着酒杯,身材完美,边上有一个代表着及时行乐的小精灵。除了酒神面相在我看来仍然偏嫩之外,这件雕塑算得上最具古典精神。

在古希腊神话中,巴克斯是宙斯的儿子,滥情一些可以理解,他还和同父异母的姐姐、美神阿佛洛狄忒有恋情,生下一个怪胎,送给牧羊人抚养了。

在众多酒神题材的美术作品中,巴克斯始终传达着一种末世耽美的生存观。这厮是用穿越的目力嘲弄今人吗?不得不承认,古希腊人、古罗马人把世界的本质看得挺透,就像曹操那著名的诗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也许我不应该太期待大叔款酒神,大多数画家把巴克斯画成美少年一定有他们的理由,没准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酗酒狂欢是美少年们的专利而不是中年油腻大叔的标配。不过这些有关巴克斯的作品并没有一件是雌雄同体的,所以人妖巴克斯出现在卢浮宫就有些奇怪。

有一种可能,就是当艺术家意识到巴克斯的精神世界里同时有阴阳两极,既具备男性的果敢洒脱,又兼具女性的妩媚柔情,是双重人格的矛盾体,就有可能把这种内心世界外化到体貌特征上。或者就是在大师们看来,一个美少年对世俗的诱惑是不分性别的,有人愿意将他描绘成一个神态暧昧的小鲜肉,有人则干脆直接把两性器官同时在巴克斯身上作了嫁接。

当然,这些都只是猜测,毕竟巴克斯作为一个酒神,在性别上从来没有过争议,而且酒神也就是酒神而已。

自然界中,大多数猫科动物已处在食物链顶端,可现实里,猫科动物面临的环境危机四伏,生存状况岌岌可危,有些种类甚至在野生环境中已没了立足之地。为什么会这样?答案不言而喻,人类已把它们逼入绝境。

由此我不得不问自己,作为处在生物顶端的人类,会不会因为某种原因,在将来某个时候,也面临狮子老虎们的囧境呢?地球上生物种群数量的比例是金字塔形,越是底部的种群数量应该越多,顶端的应该最少,这样,地球的各类生命才会生生不息。可是地球上的人口已70亿,到2050年将超90亿。从数量上看,这个物种金字塔已头重底轻,且底端的生物种类还在不断消失。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可以推断,照这样下去,狮子老虎们的今天,也会成为人类的明天。

为什么狮子老虎们不能像人类这样,不断地壮大种群数量呢?毕竟在生物的进化史上,人类和猫科动物有

很近的亲戚关系,猫科动物的有些能力远胜人类。我想问题可能出在食物链上,上苍对待生存在地球上的生命是公平的,各自有食可吃,有处可居,但也决不会让一家通吃,而另一家没吃。所以有了草食、肉食、腐食、杂食动物之分,每种动物的食物种类就那几种,狮子不会下海捕鱼,大鲨鱼不会上岸抓兔,秃鹫不会吃草,梅花鹿不会吃鸟……大家遵守这样的天规天条N亿年相安无事,生命循环往复。

直到有一天,一个叫智人的种群产生。这种杂食动物因为智力超群,不再听命于天规天条,尽管上苍给予他们能驯化的谷物、蔬菜、水果,能圈养的猪马牛羊狗鸡鸭鹅,甚至还有腐食美味,他们还不满足,与天斗与地斗,不断延展食物种类,扩大居所面积。理所当然的,野生动物成为餐桌上的美味,原始森林变成水泥丛林,其他生物的生境可想而知。于是,地球上多样的生命不再周而复始,它们在悄悄消失!

然而,人类现有的科技能力和智力水平是不可能让这些消失的生命起死回生,诺亚方舟也保存不下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到现在为止,浩瀚的宇宙中只有地球存在生命。人类到底是为了填塞欲壑而孤独地漂浮?还是与地球上其他小伙伴一起相伴而行延续生命之光?

请大家慎重选择吧!

《读书》是一本杂志,是知识分子的读书“笔记”。20世纪90年代,书刊流行于大街小巷,绿色的报刊亭里,《读书》静静居于一隅,等待喜欢读书的文学青年。我买过几期,也去图书馆读过。

《读书》并不好读,都是读书人写的。读书人写文章,按照自己的性情与特长,不太考虑一般读者的感受。

王蒙为《阁楼人语》写的序里言:“《道德经》说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出版编辑家只有进入兼收并蓄的‘无’的状态……才能真正团结住各不相同的作者,才能真正显出一种恢弘,一种思稿若渴一种思贤若渴的谦虚和真诚,才能具有相当的凝聚力吸引力容纳力。”

《阁楼人语》是《读书》杂志主编沈昌文先生撰笔的关于知识分子的记忆。王蒙所言出版编辑家,指的正是《读书》编者。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是一本“以书为中心的思想评论刊物”。到2000年10月,沈昌文先生从事出版工作50年,有三分之一的年头在编《读书》,他对《读书》如数家珍,他的心路历程可以让读者近距离了解《读书》。

沈先生回忆吕叔湘老人的话,编《读书》要坚守两条原则:不把料器当玉器,更不能把鱼眼睛当珠子;不拿十亿人的共同语言开玩笑。吕叔湘老人认为《读书》不是学术性杂志,文章可读与否是生命线,“它是知识分子的高级休闲刊物,应当可供他们‘卧读’。”《阁楼人语》是沈先生的“编后”,是对整本杂志的“浮想”,这种浮想植于灵魂深处的自白,与阁楼外那么多双眼睛“彼此相睇,心灵相通”。

张承志曾为《读书》撰文,“学科发展的不节制导致了印刷垃圾危害人类,在论文专著堆成的黄土高原之下,真正科学的金脉已经被深深埋葬了。”作为编者,又是如何“编后”呢?沈先生言,“他(张承志)指出的这一种文化现象,值得每一个关心中国文化前途的人思考”,“对我辈文化工作者说来,重要的是努力挖掘‘真正科学的金脉’奉献给读者”。

编者与作者遥相呼应,而读者看到的,是一本杂志的良心。

近日,读叶嘉莹先生《顾随中国古典诗文讲录》,是叶先生师从顾随6年的笔记。叶先生大学时期跟随顾先生学习古典文学,毕业后在北平教书,又到课堂听顾先生的古典文学课程,前后记了半尺多厚、近百万字的听课笔记。这些笔记跟随叶先生辗转多年,一直带在身边。

常人理解的笔记,一般是干巴巴几条要点。而叶先生的笔记这样记录:“‘闲’是安闲自在。‘闲雅富丽’是外形,‘凄婉’是内容。”

“大晏词尽管有无意义、无人生色彩的,而照样(有)好、照样(有)蛊惑人的。”从这些小缝隙中能感受到顾随先生对宋词的感悟之深,叶先生对恩师学问的领悟之深。

这套笔记,揭开了国学大师治学精神的一角。跟着顾随先生读《论语》,不是只讲《论语》,还讲如何治《论语》。叶先生笔记写到:“字是死的,而含义是活的。讲书人有自己主观,未必为作者文心。一切皆须借文为志,好固然好,而也可怕——写出来的是死的。生人、杀人皆此一药,药是死的,用是活的。”叶先生名满天下,著作等身,与这样的师承、这样的笔记是分不开的。

读叶先生的笔记,会找到时下传承国学的差距。这套书堪称古典文学的小百科全书,主编刘金柱教授不仅细致整理了叶先生的笔记,还做了大量注释。既有文学史的梳理,也有不同文体的鉴赏;既有文学的感悟,也有人生的感慨;既有史学的佐证,又有哲学的深化;有儒,有道,有禅。而当下国学传承,讲一讲作品背一背名句,很难吃透处于困境的陆游等候召见时“矮纸斜行闲作草”的无奈与忐忑,甚至会把“深巷明朝卖杏花”的惆怅误读成春天雨后的绚丽。

以叶先生的笔记为母本的出版物也有很多。即便我们不可能读遍每个句子,也可从中反思:做好笔记是打好治学根基的关键。

写茶花的古诗词那么多,最爱担当和尚这首:“冷艳争春喜烂然,山茶按谱甲于滇,树头万朵齐吞火,残雪烧红半个天。”

茶花,又名山茶,原产中国,古称海石榴、玉茗花、耐冬,唐朝已有栽培,宋以后出现山茶之称,7世纪初传入日本,18世纪传入欧美。李渔《闲情偶记》中说:“花之最能持久,愈开愈盛者,山茶、石榴是也……此花也者,具松柏之骨,挟桃李之姿,历春夏秋冬如一日,殆草木而神仙者乎?”

据说重瓣茶花若在初冬开放,单花寿命可长达1月,花期漫长得给人幻觉,以为它们会一直怒放着,永无终止。每当珠海冬季终于有点寒意之际,便是茶花盛开之时,一旦绽放,就开得不管不顾,热烈、娇艳、诱人,即或残花坠落地面也尊严十足——完整一朵,花瓣从不曾散落开去,又得名“断头花”。

曾购得几枝鲜切山茶花置陶罐里,亮红恣肆,颇像贩卖军火的西班牙女郎卡门,插她鬓间发端的,想来也是这不羁的红山茶?一手叉腰一手撩花,卡门敞亮着嗓门嚷嚷:“对波希米亚人来讲,自由就是一切,为了少蹲一天牢,宁愿放火烧掉一座城!”

“每逢首场演出,玛格丽特必定光临。她随身总带着三件东西:一副望远镜、一袋蜜饯和一束茶花,而且总是放在底层包厢的前栏上。”小仲马喜欢过一个女人,父亲反对这段恋情,于是他写了《茶花女》来纪念这个女人:“她带着茶花,每月二十五天是白色的,随后五天是红色的;而花色的这种变幻,始终无人理解其中的奥妙。”

和中央歌剧院出演“茶花女”的女高音尤鸿斐有过一夕长谈,她说去巴黎专程拜谒过“茶花女”墓地,在蒙马特公墓里,一座白色大理石墓嵌着透明小盒子,里有一束茶花,碑文是:“阿尔丰西娜·普莱西(1824.1.19—1847.2.3)安眠于此。深切怀念你。“描述这些细节时,尤鸿斐双眸晶亮闪烁,宛若茶花花色的变幻。

茶花花色知几许?没人说得清。茶花种群之广,全球有两万多种,中国广泛种植的有千余种,名品包括十八学士、金茶花、大玛瑙、六角大红、紫袍等。

所谓十八学士,是指李世民为唐王时开文学馆罗织四方名士,得杜如晦、房玄龄等十八人。《天龙八部》中,段誉细说大理茶花,头一个便是“十八学士”:“一株上共开十八朵花,朵朵颜色不同,红的就是全红,紫的便是全紫,决无半分混杂。”

——实际上,此款是由 70-130多片花瓣组成六角花冠,塔形层次分明,排列有序,相邻两角花瓣排列20轮左右,多为18轮,故此而得名“十八学士”。

云南茶花甲天下,大理茶花冠云南。大理1500年前就开始种植茶花,白族人每年举行“朝花会”,家家门前堆花山,花山顶上定是一盆盛开的茶花。所以,金庸先生晕眩在茶花王国中,以至于笔下以讹传讹,也算一段趣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