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511國教輔導團浪漫現代 blog

Preview:

Citation preview

1

高雄市國教輔導團國中小「古典音樂輕鬆教」

音樂史輕鬆教、聽、看 2013/05/11 週六

主講人

林亮至

2

浪漫 ( 十九世紀 ) 時期音樂史輕鬆教、聽、看

2013/05/11 週六上午主講人

林亮至

一、音樂的 Romantic period 泛指 19 世紀的浪漫主義( 或 1815- 維也納會議結束後的十九世紀 ) ;它植基於古典主義,是 18 世紀古典主義的延續與擴展。是一個強調 melody 旋律 , emotion 情感 , novelty 新穎 , and individuality 個人的時代 二、 1820s 成年的藝術家,如白遼士、蕭邦、舒曼、李斯特視他們自己是“ Romantics”

Romanticism 浪漫的定義

Romanticism 浪漫的定義源於法文 Romanz 中世紀傳奇浪漫故事

古典 Classicism 浪漫 Romanticism

現在的、真實的、按步就班的、正常的、把握現在的

遙遠的、神話般的、虛構的、異想天開的、奇妙的、美加上怪、憧憬未來、懷念過去、瞬間的永恆

理性現實務實 感性不切實際、幻想無窮的渴望追求達不到的理想

美麗的磨坊少女夢幻的場景幻想交響曲

古典與浪漫的比較

一、德國浪漫派的開創者:在評論貝多芬器樂曲稱「浪漫的藝術」 (1810) 二、無限渴望 Sehnsucht (infinite longing) (1813)-- Beethoven’s Instrumental Music—Romantic

三、浪漫歌劇 Undine(1816)

E. T. A. Hoffmann (1776-1822): 霍夫曼

Schubert’s “Die schöne Müllerin,” Op. 25 舒伯特聯篇歌曲「美麗的磨坊少女 」

無限的渴望正是浪漫主義的精髓

愛情

希望、流浪、憧憬、幻想、幻滅、死亡

幻滅工作 小溪搖籃曲

Berlioz’s Symphonie fantastique, Op. 14a白遼士「幻想交響曲 」mvt. key form program

i C IntroSA Reveries-- Passions

Dreams--Passions

夢、熱情

ii A IntroABACo Un bal A Ball 舞會

iii F IntroABACo Scène aux champs

In the Country 原野風光

iv g(G)

SA orIntroABACo

Marche au supplice

March to the Scaffold

走向斷頭台

v C IntroABCD Songe d’une nuit du Sabbat—Ronde du Sabbat

Dream of a Witches’ Sabbath-- Witches’ round dance

魔鬼的晚會之夢—魔女迴旋曲

一、法國浪漫主義運動的領導者 (1827) -- 是到了結束古典主義的時候了 friendly poetry and dull tragedies.

二、 Mazeppa (1828) Le roi s’amuse (1832) Les Misérables(1862) Notre-Dame de Paris (The Hunchback of Notre-Dame 1831 pub.)

Victor Hugo (1802-1885): 雨果

一、英國詩人,浪漫主義領導者

二、 Mazeppa, 1819 dramatic poem

三、敘事詩 Childe Harold’s Pilgrimage 恰爾德.哈羅德遊記 (1809-1817)

四、敘事詩 Don Juan

Lord Byron (1788 –1824): 拜倫

Goya Saturn Devouring His Son(1821) 農神吞噬兒子

恐怖不安

Goya The Colossus (1812) 巨人

幻想神話巨大

亨利富塞利夢魘 The Nightmare (Henry Fuseli, 1781)

母馬叫 mare

他們專找獨自睡覺的男女

夢魘的小鬼叫 incubus

亨利富塞利夢魘 The Nightmare (Henry Fuseli, 1782)

古典與浪漫的比較 古典 Classicism 浪漫 Romanticism

工整勻稱清晰規律控制、自制

4+4 , fsf ,曲式之美exp-dev-rec

自由不規律、奔放不羈華麗

不規則樂句、曲式漸自由華麗的旋律

重曲式結構 sonata 、素描

重色彩重情感表現

重音色變化 (tone color)

明確、可預期

exp-dev-rec 模糊不定、不可預期

狂想曲、奇想曲、交響詩

古典與浪漫的比較 古典 Classicism 浪漫 Romanticism

中庸、變化少、枯燥、無聊

穩重、安全可靠

極端、多變多彩驚奇刺激

不安、危險 --Goya戰爭屠殺Turner平靜與狂暴之極端

矜持,內斂

狂喜,外鑠激情

親切 intimate ,易接近華格納愛與死

客觀 主觀,直觀

Goya’s The Shootings of May Third 1808 哥雅「 1808 年 5月 3日」 1814

(110 kB); Oil on canvas, 104 3/4 x 136 in; Museo del Prado, Madrid

Böcklin 貝克林 有拉提琴骸骨的自畫像 (1821)

十九世紀藝術家的眼中,魔鬼常會拉奏優美的小提琴音樂,迷人的鬼魅!!!

古典與浪漫的比較 古典 Classicism 浪漫 Romanticism

國際的,普遍廣泛的、 sonata

地方的 / 個人主義的強調個人、表現自我

國民樂派

室內的 崇尚大自然 --靈感來自大自然

風景畫、如 Barbizon 派, Friedrich寫景的音樂 Mendelssohn 、李斯特

重形式的美、客觀的美

殘缺,幻想的美抒情、唯美、病態

舒伯特美麗的磨坊少女

Millet The Gleaners, 1857

Barbizon畫派寫景、自然原野、具親切感

J.M.W. Turner Rain, Steam and Speed, 1844

Turner’s A Storm (Shipwreck) 1823

孟德爾頌 盧森風景 1847

佛烈德利赫 Caspar David Friedrich 1774-1840

雲海之前的漫遊者 1818 人的渺小 孤獨與死亡 流浪 浪漫主義 大自然 (風景 )

歌曲:流浪者 Der Wanderer, D.489 (Op.4-1)

1816/10 寫作 1821/11/18 首演 1821/5/29 出版 (op.4-1)詞 G.Phillipp Schmidt von Lübeck 1822 流浪者幻想曲 Wandererfantasie,

Op. 15

十九世紀時代背景• 1789 法國大革命→第一共和• 1799-1804拿破崙執政 (民主自由→專制 ) →1804/12/2拿破崙稱帝 →1806 神聖羅馬帝國亡• 1814-15 維也納會議 (Congress of Vienna) ,保守勢利抬頭•1830 法國七月革命→路易菲利 (民主自由→專制 )• 1848 法國二月革命→第二共和,路易拿破崙為總統 (民主自由→專制 )→1852 稱帝,自號拿破崙三世,共和結束• 1860-民族主義興起 (Verdi/ 國民樂派 )• 1870普法戰爭→義大利統一、法國第三共和→1871 德意志帝國 (日耳曼統一 )

戰爭多,什麼音樂多?

送葬進行曲

十九世紀作曲家的流派 保守派( 古典 )

Beethoven -Medelssohn -Brahms-Schubert

both Beethoven -Schumann -Bruckner - Mahler

革新派( 浪漫 )

Beethoven -Berlioz -Liszt, Wagner -R. Strauss

新德意志樂派:白、李、華及他們的學生群→布魯克納、沃爾夫、史特勞斯、馬勒

器樂曲新的區隔 New distinctions among instrumental works g7th603

program music

character piece

absolute music

標題音樂:用音樂敘述事件,經常伴隨者一段詳細的文字敘述 (program)

絕對音樂:提供純粹音響上及曲式上理想化的展現

特性樂曲:描繪或暗示氣氛,性格或景象,經常顯示在曲題 (title) 上

浪漫時期 器樂曲

programmatic symphony concert overture → symphonic poem / sinfonisch

e Dichtung tone poem / Tondichtung

character(istic) piece

標題交響曲 序曲 交響詩

特性樂曲

古典器樂曲:絕對音樂

symphonyconcertochamber sonata(suite)

浪漫器樂曲:標題音樂

浪漫時期 聲樂曲

德: Lieder Liederkreis / song cycle / son

g collection / ballad 法: chanson / mélodie 英: British ballads or drawi

ng-room 起居室、客廳 ballads (songs for home performance)=parlor songs( 美加地區的稱呼 )

美: Foster’s folk song, parlor songs

德文歌曲 / 聯篇歌曲

法文香頌 英文敘事曲

美國弗斯特民謠

藝術歌曲

Home! Sweet HomeJennie with the light brown hair

浪漫時期 聲樂曲 歌劇

grand opéra opéra comique opéra lyrique opéra bouffe operetta

大歌劇 諧歌劇 抒情歌劇 喜劇歌劇 輕歌劇

法國

浪漫時期 聲樂曲 歌劇

opera buffa →

opera seria Bel canto opera Verismo opera

喜歌劇 嚴肅歌劇 歌劇美聲歌劇 寫實歌劇

義大利

Una voce poco fa

曲終 virtuoso

浪漫時期 聲樂曲 歌劇

romantic opera music drama

浪漫歌劇 樂劇

德國

浪漫時期 聲樂曲 歌劇

romantic opera music drama

浪漫歌劇 樂劇

德國

浪漫時期 聲樂合唱、重唱曲

Part songs (俗 ) :

choruses ( 聖 ) : Mass 、 Te Deum、 Stabat Mater、Oratorio (Cantata) 、 psalm hymn anthem…

Cecilian Movement

盛行於十九世紀,最上聲部為主旋律的無伴奏合唱曲,代表舒曼、孟德爾頌、艾爾加。

合唱曲:彌撒、感恩曲、聖母悼歌、神劇 (清唱劇 ) 、詩篇、讚美詩、頌歌

聖潔西運動

德國

浪漫時期 音樂風格

Basso continous Concertato Monody Recitativo Affections

Program Unity (Cyclic) Continuity Freedom of

Form Expression

巴洛克

Rococo Galante Empfindsamkeit Sturm und Drang

古典 浪漫

兩種器樂兩種聲樂風格

Program / Music & Words與文學、詩相結合

標題交響曲

序曲

交響詩

特性樂曲

拿破崙遠征俄羅斯

莫斯科

巴黎

威靈頓的勝利維多利亞之役

法軍英軍

Beethoven’s Wellingtons Sieg oder die Schlacht bei Vittoria, Op. 91 Battle Symphony:「威靈頓的勝利」、「維多利亞之役」、「戰爭交響曲」

維多利亞之役Battle of Vitoria in Spain on 21 June 1813

D/C 1813/10完成, 1st perf. 1813/12/8維也納大學禮堂傷兵救濟慈善演奏會 ; D/P 1816→貝多芬與梅智著作權訴訟 (1817/12和解,貝多芬取得著作權

Beethoven’s Wellingtons Sieg oder die Schlacht bei Vittoria, Op. 91 Battle Symphony:「威靈頓的勝利」、「維多利亞之役」、「戰爭交響曲」

Beethoven’s Wellingtons Sieg oder die Schlacht bei Vittoria, Op. 91 Battle Symphony:「感靈頓的勝利」、「維多利亞之役」、「戰爭交響曲」

part 1

Eb 1英進行曲 不列顛規章 Rule Britania

1:51 C, 6/8

2 法進行曲 馬博羅 Morlborough

2:45 ~ 進行曲 兩軍交戰:以音樂描述戰爭法、英戰鬥喇叭→突擊進行曲 Sturm march Ab

6:40 f# 2 法送葬進行曲

法軍慘敗

7:30 part 2

D 3勝利交響曲 4/4→2/2 Allegro con brio

9:08 Bb 4英國歌 3/4 Andante grazioso

9:45 D 3勝利交響曲 2/2 Allegro con brio

11:05 4英國歌 3/4 Moderato

12:08 4 3/8 Allegro以英國歌導出的主題作 fuga

l處理

Beethoven’s 7段變奏曲WoO78(英國國歌 ) in C “God save the King”

Beethoven’s 5段變奏曲WoO79

(英國不列顛規章Rule Britania) in D

Unity or Organicism orcyclic form 統整性、有機体 (組織性 ) 連章式、統一性

結合的動機 轉回的主題 核心主題 固定樂想 主題變形 主導動機

Unifying motives Recurrent themes Core melody Idée fixe Thematic transformation Leitmotif / Leitmotiv

共同的來源整合各段,動機相關聯重於傳統調性設計或曲式

Unifying motives 結合的動機

貝多芬命運 舒伯特流浪者幻想曲 舒曼狂歡節 舒曼兒時情景

3+1長短短 旋律動機 ASCH 7 54#32 ↗

樂章間使用有共同的動機或

Beethoven Symphony No. 9 “Choral” Op. 125i.Sonata, 2/4, d

ii.Scherzo, 3/4, d—Trio, 2/2, D—S

iii.Modified R+Var., 4/4, Bb

iv.Sectional w/Var., d-D

主題回顧,貝多芬第九 “ Choral” Op. 125

Rec. Rec. Rec. Rec.咆哮 tumultuous的導奏

Rejection伴奏朗誦調

由 orch引進前三樂章主題再現 -i (m30), ii (m48), iii (m6

3),但每次均遭低音弦樂拒絕 iv 主題預示 m77

ii (m48), iii (m63),i (m30), iv 主題預示

Victor Hugo (1802-1822): 雨果 Mazeppa (1828)

標題是取自Victor Hugo雨果的長詩 -- 主角是哥薩克的民族英雄,為拯救族人而被放逐於草原。據說死後他的精神領導族人擊敗敵人。 cd2-13-18

狂野主題 抒情變形 再變形成進行曲風

continuity 連續性 vs 古典 periodicity

樂章之間連續不停

單樂章交響詩

無終旋律

|| i || ii || iii || iv || attacca attacca attacca

|| || || || || … ||

不編號、歌劇場景換場時音樂不斷 I II III

|| ii ||

|| iii ||

|| i ||

|| iv ||

Mendelssohn’s Violin Concerto in E

Minor

|| i || ii || iii || attacca attacca

8小節連接 mvt i (由 fg 之b 音接入,樂器一件一件加進來 ) ,如調色盤般,當色彩都調好時再請 vn進來

14小節 e小調銜接段 ( for solo violin and strings only )

freedom of form 曲式自由 打破限制,曲式較自由且多樣

奏鳴曲式往往只見大架構

expression of feelings 情感表現

浪漫時期音樂特色織体

mostly homophonicsome contrapuntal

主調音樂 +些許對位 (為次要地位 )

對位

freer contrapuntalcountermelody

較自由的對位 傳統嚴格、模仿式的對位漸式微

對旋律 ( 如白、柴、布拉姆斯、布魯克納 )

和聲

chromatic harmony : passing chords / tones and NCTs, altered chords, deceptive resolutions

半音和聲:仍使用傳統和聲但常以經過和弦/ 音、和聲外音、變化和絃、假終止等潤飾之,以擴充和聲語言

調性

tonal flux: functional→descriptiv

調性游移:功能→描述性的和聲

minor mode 小調越來越受歡迎vocilating between major and minor

大小調式變換

chromaticism : dissonance 廣泛使用半音:漸開啟不協和音使用的門檻expansion of the tonal frame of reference: 3-key exposition

調性關係的範圍擴大: -- 遠系轉調:常至任何的調性或調式;四升降以上常見;呈示部具三個調性區

浪漫時期音樂特色旋律/樂句

longer, irregular phrase 旋律較長:不規則樂句增多,有時無法清楚畫分

more lyric 較抒情唯美裝飾 Bellini and Chopin

wide leap, wide range 大跳,音域廣 ( 常超過 8度,甚或 12度 )

modal alteration 調式轉換 ( 代表浪漫主義的搖擺與不確定性 )

chromaticism 廣泛使用半音

力度

extremeabrupt changes for emotional effect

極端力度變化:常見 ppp, fff甚或 pppp—ppppppp, ffff突然改變

速度

rubato: free and flexible

彈性速度 : 自由,有彈性 Chopin’s nocturne

changes of rhythm, tempo and meter, syncopation, cross rhythms, hemiola, or polyrhythm

節奏速度拍子常改變交叉節奏:切分音、 [拉 ]三比二、或複節奏

LisztBrahms

Tchaikovsky Sympony No.6

Tchaikovsky Sympony No.6

呈示部結束處

浪漫時期音樂特色

配器

large orchestations increased instrumentation

大編制的管弦樂 / 器樂編制增加( 三管或家族 )重木管、銅管、打擊樂

Berlioz LisztWagner

MahlerR. StraussDebussyRavel

variety of tone colorspecial effects :

音色多樣性特殊音效

sul ponticello & col legno wind machine /Eoliphone

1790s aydn

兩管編制2 Fl

2 Ob

2 Cl

2 Fg

2Hr

2Trmpt

2Tmpn

Vn 1

Vn 2

Va

Vc & Db

絃樂獨立五部

且經常細分 divisi

及特殊奏法

1830s Berlioz

+ Picc + Eng. Hr+ Bass Cl+ C. Fg

4 Hr

2 Trmpt

3Trmb

1Tuba

2+ Tmpn 其他 perc.

Harp

Vn 1

Vn 2

Va

Vc

Db

交響曲配器的演進

58

現代 ( 二十世紀 ) 時期音樂史輕鬆教、聽、看

2013/05/11 週六上午主講人

林亮至

二十世紀新藝術傾向人類思想行為的新詮譯

潛意識與夢的解析 -- 夢是一種潛意識的活動

否定自文藝復興以來至浪漫時期的藝術觀

影響此時的藝術非真善美、無法理解

人格或人的精神 --本我( id)、自我(ego)和超我( superego) Sigmund Freud

1856-1939

二十世紀

描述 敘述嚮往 將夢境很真實地呈現

十九世紀 夢解釋分析 輕淡 vs誇張

潛意識隱藏行為( 動物性 ) 、

非真善美真善美

61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 Sigmund Freud, 1856年 5月 6日- 1939年 9 月 23日),原名 Sigismund Schlomo Freud,奧地利精神分析學家,猶太人。精神分析學的創始人,被稱為「維也納第一精神分析學派」以別於後來由此演變出的第二及第三學派。著作《夢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論》、《圖騰與禁忌》等。提出「潛意識」、「自我」、「本我」、「超我」、「伊底帕斯情結」、「性衝動」( Libido)、「心理防衛機制」等概念,認為人類男性天生具有弒父娶母的慾望和戀母情結(即伊底帕斯情結,參見:伊底帕斯),女性天生具有弒母嫁父的慾望和戀父情結(又叫厄勒克特拉情結,參見:厄勒克特拉),以及兒童性行為等理論。

二十世紀新藝術傾向象徵主義文學 (Verlaine, Mallarmé)

強烈表象與象徵喚起矇矓、夢境般的狀態暗示非直接描述

Paul Verlaine’s Clair de luneFaure’s Melodie, Op. 46-2; Debussy’s piano piece

你的靈魂是一幅精選的風景,那兒迷人的假面及貝加馬斯克,彈著魯特琴,跳著舞,幾乎是憂傷地,在他們奇異的化妝下。 雖然他們用小調歌唱愛的勝利和生之歡愉,他們似乎不相信自己的幸福,他們的歌聲與月光相混, 寂靜的月光,哀愁而美麗,使鳥群在林中入夢,使噴泉因狂喜而啜泣,那大理石像間細長的噴泉。

Fauré 2 Songs Op. 46 No. 2 Clair de lune

Debussy Suite bergamasque, No.3

Debussy Suite bergamasque, No.3 Clair de Lune

Monet La Grenouillère 1869

Monet 印象 -日出Impression- soleil levant, 1872

Monet阿戎堆的遊艇競賽 1873

Monet 盧昂大教堂 1894

Renois La Balançoire(The Swing) 1876

二十世紀新藝術傾向印象主義→後印象主義→立体主義

印象主義:莫內《日出》 --1872 避免寫實 ( 明確的輪廓 ) 與直接正確的描繪 超然的立場 ( 不帶感情的 ) 觀察 喚起感官的印象或瞬間的輪廓。

朦朧、不真實、輕描淡寫

欣賞以下幾幅畫有何共通點?

二十世紀新藝術傾向印象主義→後印象主義→立体主義

後印象主義 (反印象主義光影、重單純、表現自我 ) 藝術形象要異於生活的物象,用作者的主觀感情去改造客觀物象,要表現出「主觀化了的客觀」

塞尚 1839-1906 (1890s),幾何圖形、顏色、介於印象派到立體主義畫派之間、忽略物體的質感及造型的準確性,強調厚重、沉穩的體積感,物體之間的整體關係。

塞尚:「畫畫並不意味著盲目地去複製現實,它意味著尋求各種關係的和諧。」

從塞尚開始,從追求真實開始轉向表現自我

X

後印象主義Georges-Pierre Seurat 1859-1891

《大碗島的星期日下午》( Sunday Afternoon on the Island of la Grande Jatte ), 1884 年到 1886 年,收藏於美國芝加哥藝術學院

點描主義色彩是逐漸過渡的,所以用一個個色點堆砌

後印象主義保羅 ·塞尚 Paul Cézanne 1839-1906

Les Grandes Baigneuses, 1898–1905: the triumph of Poussinesque stability and geometric balance

重幾何、顏色、、忽略物體的質感及造型的準確性,強調厚重、沉穩的體積感。

介於印象派到立體主義畫派之間

立体主義 (1907~ , 1912 正式命名 ) 畢卡索、布拉克三度空間的物体以幾何圖形並置或重疊於一個平面上

二十世紀新藝術傾向印象主義→後印象主義→立体主義

Picasso Les Demoiselles d'Avignon (1907)

立体主義

幾何圖形

原始主義

二十世紀新藝術傾向野獸派、表現主義、超現實主義、抽象藝術

野獸派 (Fauvism1905-6 ; 20 世紀率先崛起的象徵主義畫派,畫風強烈、用色大膽鮮豔 代表:亨利·馬蒂斯1869-54 )

表現主義 (1911~赤裸率真、直觀恣意、扭曲誇張 ) 超現實主義 (Surrealism1924 始於 Breton ;寫實但不合邏輯;

表達潛意識、夢境 ) 抽象藝術 (1911~ 重概念而非外貌、非模擬自然、非具象 )

共通點 --著重主觀、強烈的內在表現,不再把重心置於吸引人、即刻理解的事物上、也不再為了取悅觀賞者而作。

Salvador Dalí, The Persistence of Memory (1931), Museum of Modern Art,Manhattan

康丁斯基《黃紅藍》

Kandinsky《 Yellow Red Blue, 1925 》

二十世紀新藝術傾向抽象藝術 (1911~重概念而非外貌、非模擬自然、非具象 )

二十世紀前半四種傾向

國家主義 (是十九世紀國民樂派的延伸 )

不同運動的興起 (包括新古典主義 )試圖將新方法整合成原則性的曲風或技巧

德國後期浪漫手法轉成 12 音的方法—複雜

回到迎合聽眾、折衷,較簡單的方式

二十世紀後半四種傾向avant garde

音樂更前衛 avant guard:更多大膽的新嚐試,使新舊音樂差距加大,各派別竄生

音樂與電子技術的結合:如錄音、電子、電腦等

音樂朝向簡單化、易接近的手法

音樂多樣化風格的融合:嚐試將各時代、各地區的風格融合,如古典流行並存

二十世紀早期過渡性人物捷克 楊納傑克 Janáček 1854-1928

奧 馬勒Mahler 1860-1911

德國 史特勞斯 R. Strauss 1864-1949

芬蘭 西貝流士 Sibelius 1865-1957

法國 德布西 Debussy 1862-1918

薩替 Satie 1866-1925

拉威爾 Ravel 1875-1937

二十世紀早期過渡性人物

美國 賈伯林 Scott Joplin 1867-1917  

俄國 史克里亞賓 Skryabin 1872-1915  

拉赫曼尼洛夫 Rachmaninov 1873-1943

英國 佛翰威廉士 Vaughan Williams 1872-1958

霍爾斯特 Holst 1874-1934

西班牙 法雅 Falla 1876-1946  

二十世紀分期時 ( 大約 )

WWI 1900-20 兩次大戰間 1920-1950

1950-70戰後

1970-2000

傾向 新音樂 傳統與創新並行

更前衛 古典及流行音樂多樣化

風格主義樂派

民族風格 新浪漫主義

原始主義 新古典主義 新音色第二維也納樂派 點描音樂

簡略主義表現主義 →(非調性 )

12 音列 → 系列音樂

折衷 Eclecticism

電子音樂具象音樂機遇音樂電腦音樂

美國 --非調性

二十世紀整体音樂特徵 如Sprechstimme荀 nawm p646 Klangfarbenmelodie魏本 nawm p614、 將pn當成perc、 色光鍵琴Skryabin’s light keyboar

d、 加料鋼琴prepared piano

留聲機 錄音帶

非傳統聲、器樂的運用

新錄放音器材

電子樂器、電腦、 Midi

史克里亞賓 Skryabin將 pn當成 perc 、

色光鍵琴 Skryabin’s light keyboard

By spectrum By chromatic scale

Colour Note Note Colour

deep red

F C red (intense)

red C C# violet or purple

orange G D yellow

yellow D D#flesh (glint of steel)

二十世紀音階PentatonicWhole-toneDiatonic modesOctatonicChromaticmicrotonal

Pandiatonicism

五聲音階全音音階自然音階八音音階半音階微音任何小於小二度的音程:絃樂與電

子樂器最適合 泛自然音

二十世紀和聲三度和絃加音、全音和絃、複和絃空心五度 (少三度 )和絃四度五度和絃二度和絃

Tertian chords with added notes 、Whole-tone chords 、Polychords

Open-5th chordsQuartal and Quintal ChordsSecundal Chords

二十世紀調性調性 tonality 後調性 Post-tonality

調性 tonality

複調性 polytonality; bitonality

無調性 atonality= pantonality

新調性 neotonality

二十世紀節奏原始主義不規則節奏多節奏 (=混合拍 )無拍加音值無法逆行的節奏速度或拍號改變系列化節奏等節奏

強節奏風格asymmetrical meterpolymeterAmetric added valuesnonretrogradable rhythmstempo / metric modulation serialized rhythmisorhythm

Prepared Piano

Minimalism簡略主義

Recommended